CN101455002A - 无线中继装置 - Google Patents

无线中继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455002A
CN101455002A CNA2007800194344A CN200780019434A CN101455002A CN 101455002 A CN101455002 A CN 101455002A CN A2007800194344 A CNA2007800194344 A CN A2007800194344A CN 200780019434 A CN200780019434 A CN 200780019434A CN 101455002 A CN101455002 A CN 10145500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ase station
gain
station apparatus
relay device
valu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780019434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大馆俊明
盐原正史
三塚正博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anasonic Holdings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filed Critical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145500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455002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14Relay systems
    • H04B7/15Active relay systems
    • H04B7/155Ground-based stations
    • H04B7/15528Control of operation parameters of a relay station to exploit the physical medium
    • H04B7/15535Control of relay amplifier gain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D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CT], I.E.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AIMING AT THE REDUCTION OF THEIR OWN ENERGY USE
    • Y02D30/0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Y02D30/7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 Radio Relay Systems (AREA)

Abstract

公开了能够考虑衰落的影响而将系统余量设定为最佳的值,削减多余的功率消耗的无线中继装置。在该无线中继装置中,传播损失计算单元(130)基于基站装置中的发送功率值和接收功率值计算传播损失值。系统余量计算单元(140)基于期望波的每个码片的能量与频带内接收功率密度比(Ec/No)等计算系统余量α。增益计算单元(150)基于从传播损失计算单元(130)输出的传播损失值以及从系统余量计算单元(140)输出的系统余量α,计算无线中继装置(100)的增益。增益控制单元(160)基于由增益计算单元(150)计算出的增益的值,控制下行信号无线单元(110)以及上行信号无线单元(120)的放大增益。

Description

无线中继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在移动通信中能够实现室内等恶劣的电波环境下的无线通信的无线中继装置。
背景技术
无线中继装置又称为转发器(repeater)或增强器(booster),其为了简单地使电波静区(dead zone)成为无线通信可能的区域(以下有时称为“覆盖区域”),接收并放大从基站装置发送的信号而发送到覆盖区域内,并且接收并放大从位于覆盖区域内的通信终端装置发送的信号而发送到基站装置。而且,无线中继装置在进行放大时,根据基站装置的通知信息计算传播损失值,并进行放大增益的控制(以下称为“自动增益控制”)以补偿该传播损失(参照非专利文献1、专利文献1和专利文献2)。
一般而言,作为无线中继装置的自动增益控制的基本的算式如下式(1)所示,其中,设无线中继装置的增益(gain)为G,基站与无线中继装置之间的传播损失值为PathLoss,系统余量(system margin)为α。
G=PathLoss-α           ...(1)
上式(1)在非专利文献1中也被公开。但是,在非专利文献1中,规定有G=L(PathLoss)+NFBTS-NFTB-α(NFBTS为基站装置的噪声指数,NFTB为无线中继装置的噪声指数)。
这里,在现有的无线中继装置中,系统余量α被视为固定值。为使即使在恶劣的电波环境中也能够在设定区域进行无线通信,以接收功率值因衰落等造成的影响最低落的情形为基准设定该固定值。
【专利文献1】NTT DoCoMoテクニカルジヤ—ナルVol.13No3「屋内用FOMAブ—スタ装置の開発」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01-69091号公报[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特开2003-78463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但是,在现有的无线中继装置中,存在以下的问题,即系统余量α为以接收功率值最低落的情形为基准所设定的固定值,因此在接收功率值并没有过大低落的情况下,覆盖区域被浪费。
本发明鉴于这样的问题而完成,其目的在于,提供与现有技术相比能够增大覆盖区域的无线中继装置。
解决问题的方案
解决问题的方案
本发明的无线中继装置,接收并放大来自基站装置的发送信号而发送到覆盖区域内,并且接收并放大来自位于所述覆盖区域内的通信终端装置的发送信号而发送到所述基站装置,该无线中继装置包括:传播损失计算单元,基于来自基站装置的公共控制信道的发送功率值以及来自基站装置的公共控制信道的接收功率值,计算传播损失值;系统余量计算单元,测量来自所述基站装置的公共控制信道的接收功率值与总接收功率值的比、来自基站装置以外的周围站的公共控制信道的接收功率值、衰落的大小、以及基站装置的频率中的至少一个,基于该至少一个测量值,计算系统余量;增益计算单元,从传播损失值中减去系统余量而计算增益;以及控制单元,利用增益进行自动增益控制,以此解决上述的问题。
在所述系统余量为预先设定的第一阈值以上且为预先设定的第二阈值以下的情况下,所述增益计算单元也可以将所述增益设定为可变增益范围的中央值。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测量总接收功率值与来自基站装置的公共控制信道的接收功率值的比、来自基站装置以外的周围站的公共控制信道的接收功率值、衰落的大小、以及基站装置的频率中的至少一个,基于其中的至少一个测量值,计算系统余量,因此能够将系统余量α设定为最佳的值,从而能够提供覆盖区域大于现有技术的无线中继装置。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包含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无线中继装置的移动通信系统的整体结构的图。
图2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1的无线中继装置的结构的方框图。
图3是用于说明在基站装置的覆盖区域内不存在通信中的通信终端装置时的Ec/No的大小的图。
图4是用于说明在基站装置的覆盖区域内存在4台通信中的通信终端装置时的Ec/No的大小的图。
图5是用于说明在无线中继装置的周围配置有3台基站装置时的Δ2的图。
图6是说明无线中继装置的快衰落/慢衰落(fast fading/slow fading)的图。
图7是表示在T时间的无线中继装置的接收功率值的图表。
图8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1的无线中继装置中的自动增益控制的动作的流程图。
图9是说明本发明实施方式2的将无线中继装置的增益匹配到中央值的效果的图。
图10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无线中继装置的增益与接收功率值之间的关系的图。
图1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无线中继装置的增益与接收功率值之间的关系的图。
图12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2的无线中继装置中的自动增益控制的动作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无线中继装置,接收并放大来自基站装置的发送信号而发送到覆盖区域内,并且接收并放大来自位于覆盖区域内的通信终端装置的发送信号而发送到基站装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无线中继装置包括:传播损失计算单元,基于来自基站装置的公共控制信道的发送功率值以及来自基站装置的公共控制信道的接收功率值,计算传播损失值;系统余量计算单元,测量来自基站装置的公共控制信道的接收功率值与总接收功率值的比、基站装置以外的周围站的公共控制信道的接收功率值、衰落的大小、以及基站装置的频率中的至少一个,基于该至少一个测量值,计算系统余量;增益计算单元,从传播损失值中减去所述系统余量而计算增益;以及控制单元,利用增益进行自动增益控制。
在现有的无线中继装置中,以接收功率值最低落的情形为基准,将系统余量设定为固定值,与此相对,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无线中继装置中,系统余量计算单元测量来自基站装置的公共控制信道的接收功率值与总接收功率值的比、基站装置以外的周围站的公共控制信道的接收功率值、衰落的大小以及基站装置的频率中的至少一个,基于该至少一个测量值,计算系统余量。因此,能够根据无线中继装置的环境等计算适当的系统余量α,因此能够避免系统余量α被无用地设定为过大的值。增益计算单元根据上式(1),从传播损失值中减去系统余量α而计算增益G,控制单元利用增益G进行自动增益控制。由于α不被无用地设定为过大的值,所以与现有技术相比能够增大增益G。若增益G增大,则能够使覆盖区域增大,因此作为结果,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无线中继装置能够比现有的无线中继装置增大覆盖区域。
以下,参照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1)
图1是表示包含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无线中继装置的移动通信系统的整体结构的图。如图1所示的移动通信系统包括:设置在地下店铺和办公室等的小规模封闭空间静区的室内的无线中继装置100;在室内使用的携带电话等的通信终端装置200;以及设置在室外的基站装置400。
无线中继装置100通过用于通信终端装置的室内天线310与通信终端装置进行无线通信,并通过RF同轴电缆320和室外天线330与基站装置400进行无线通信。具体而言,无线中继装置100放大从通信终端装置200发送、通过天线310接收的无线信号,并通过RF同轴电缆320和室外天线330向基站装置400再发射该无线信号,由此补偿基站装置400的接收功率值。而且,无线中继装置100放大从基站装置400发送、通过室外天线330和RF同轴电缆320接收的无线信号,并通过室内天线310向基站装置200再发射该无线信号,由此补偿基站装置200的接收功率值。
图2是表示无线中继装置100的结构的方框图。在图2中,无线中继装置100包括:室外端天线端子101、室内端天线端子102、双工器103、双工器104、分配器105、下行信号无线单元110、上行信号无线单元120、传播损失计算单元130、系统余量计算单元140、增益计算单元150、以及增益控制单元160。下行信号无线单元110包括:低噪声放大器111、可变衰减器112以及放大器113。上行信号无线单元120包括:低噪声放大器121、可变衰减器122以及放大器123。
室外端天线端子101连接室外天线330的RF同轴电缆320,所述室外天线330进行与设置在室外的基站装置400之间的信号的发送接收。室内端天线端子102连接室内天线310,所述室内天线310进行与在室内使用的通信终端装置200之间的信号的发送接收。
双工器103将从室外端天线端子101输入的来自基站装置400的发送信号输出到分配器105,并且将由上行信号无线单元120放大的来自通信终端装置200的发送信号输出到室外端天线端子101。双工器104将从室内端天线端子102输出的来自通信终端装置200的发送信号输出到上行信号无线单元120,并且将由下行信号无线单元110放大后的来自基站装置400的发送信号输出到室内端天线端子102。
分配器105从双工器103输入来自基站装置400的发送信号,并将该发送信号分配给下行信号无线单元110、传播损失计算单元130以及系统余量计算单元140。
下行信号无线单元110根据增益控制单元160的控制,对从分配器105输出的来自基站装置400的发送信号进行放大,并输出到双工器104。低噪声放大器111对从双工器103输出的来自基站装置400的发送信号以规定的放大率进行放大。可变衰减器112根据增益控制单元160的控制来改变衰减率而衰减从低噪声放大器111输出的信号。放大器113对从可变衰减器112输出的信号以规定的放大率进行放大。
上行信号无线单元120根据增益控制单元160的控制,对从分配器104输出的来自通信终端装置200的发送信号进行放大,并输出到双工器103。低噪声放大器121对从双工器104输出的来自通信终端装置200的发送信号以规定的放大率进行放大。可变衰减器122根据增益控制单元160的控制改变衰减率而衰减从低噪声放大器121输出的信号。放大器123对从可变衰减器122输出的信号以规定的放大率进行放大。
传播损失计算单元130从通知信息中提取表示来自基站装置400的公共控制信道的发送功率值(Tx_Power)、以及无线中继装置100的公共控制信道的接收功率值(RSCP)的信息,并基于Tx_Power和RSCP,根据下式(2),计算传播损失值(PathLoss),并将其输出到增益计算单元150,所述通知信息包含在从分配器105输出的来自基站装置的发送信号中。另外,在《3GPP标准TS25.215》中规定了Tx_Power和RSCP。
PathLoss=Tx_Power-RSCP               ...(2)
系统余量计算单元140从通知信息中提取每个期望波的能量对频带内接收功率密度比(Ec/No),并基于Ec/No等计算系统余量α,并将其输出到增益计算单元150,所述通知信息包含在从分配器105输出的来自基站装置的发送信号中。另外,系统余量α的计算的具体说明将后述。
增益计算单元150基于从传播损失计算单元130输出的传播损失值以及从系统余量计算单元140输出的系统余量α,根据上式(1)计算无线中继装置100的增益G,并将其输出到增益控制单元160。
增益控制单元160基于由增益计算单元160计算出的增益的值,控制上行信号无线单元120以及下行信号无线单元110的放大增益。
接下来,具体说明系统余量α的计算。在上行线路以及下行线路的各自的线路设计中,系统余量α是决定自动增益控制的运用条件的重要的因子(factor)。
在决定系统余量α时,应当研究的项目因下行线路和上行线路而分别不同。在下行线路中,需要研究在室内端希望覆盖的最低限的区域的大小与作为无线中继装置100希望最低限地预先确保的余量之间的平衡(balance),另一方面,在上行线路中,需要研究基站装置的容量劣化。
在本发明中,考虑下行线路地计算系统余量α。另外,除了考虑下行线路也可以进而考虑上行线路地计算系统余量α。在下行线路中,设基站装置的公共控制信道的发送功率值为L(BS)、无线中继装置的公共控制信道的发送功率值L(RE),则系统余量α以下式(3)表示。另外,Tx_Power为与L(BS)相等的值。
α=L(BS)-L(RE)                    ...(3)
因此,无线中继装置的公共控制信道的发送功率值L(RE)以下式(4)表示。
L(RE)=L(BS)-α                   ...(4)
另外,若设无线中继装置的最大发送功率值为Tmax,则对于运用状态中的最大发送功率值的余量D以下式(5)来表示。
D=Tmax-L(RE)               ...(5)
根据式(4)和式(5),余量D与系统余量α之间的关系以下式(6)来表示。因此,可知α根据D的值而确定。
D=Tmax-L(BS)+α
α=D+L(BS)-Tmax              ...(6)
作为用于确定余量D的主要因素,例如可例举以下的要素。
要素1:每个期望波的能量对频带内接收功率密度比(Ec/No):Δ1
要素2:来自基站装置以外的周围站的到达波的功率:Δ2
要素3:衰落的影响:Δ3
要素4:其它、基站装置的运用设计值:Δ4
另外,在下述的说明中,虽然举例表示利用Δ1、Δ2、Δ3、以及Δ4计算余量D和系统余量α的情形,但是本发明并不只限于此。只要利用Δ1、Δ2、Δ3、以及Δ4中的至少一个计算余量D和系统余量α,就能够得到与本发明同样的效果。另外,余量D和系统余量α的计算方法并不只限于以下的方法,能够适当地计算。
余量D能够例如以下式(7)表示。
D=Δ1+Δ2+Δ3+Δ4          ...(7)
一般而言,在希望较大地取得无线中继装置的区域范围的情况下,优选尽可能地减少余量D。在本实施方式中,由无线中继装置100监视式(3)的Δ1、Δ2、Δ3、以及Δ4的余量要素,基于这些计算最佳的余量D和系统余量α,从而能够进行最佳的自动增益控制。
以下,说明具体的各个余量要素以及其计算例。
[要素1]为反映存在于规定的基站装置的覆盖区域内的、通信中的通信终端装置的数目的要素。该要素例如利用期望波的每个码片的能量对频带内接收功率密度比(Ec/No)来表示。这里,Ec为来自基站装置400的公共控制信道(导频信道)的接收功率值(与RSCP相等),No为无线中继装置所接收的总接收功率值。另外,有关Ec/No,例如在3GPP的标准(3GPP TS 25.133V3.22.0(2005-09))的第十页中,作为Ec/Io进行了说明。
无线中继装置100的系统余量计算单元140以及传播损失计算单元130通过从规定的基站装置发送的信号测量Ec/No,根据下式(8)计算Δ1。
Δ1=-Ec/No                ...(8)
以下,利用图3和图4更为详细地进行说明。图3是用于说明在规定的基站装置的覆盖区域内不存在通信中的通信终端装置时的Ec/N。的大小的图。图4是用于说明在规定的基站装置的覆盖区域内存在4台通信中的通信终端装置时的Ec/No的大小的图。
在规定的基站装置的覆盖区域内不存在通信中的通信终端装置时,如图3所示,基站装置所发送的能量的大小为来自基站装置400的公共控制信道的功率值。在该情况下,无线中继装置100因为接收上述公共控制信道以及无线装置100本身所具有的噪声,所以Ec/No作为上述公共控制信道的功率值与无线中继装置100本身所具有的噪声之和表示。
另一方面,在规定的基站装置的覆盖区域内存在4台通信中的通信终端装置时,如图4所示,基站装置所发送的能量的大小为来自基站装置400的公共控制信道的功率值与来自基站装置400的用于对4台通信终端装置的通信的发送功率之和。在该情况下,因为无线中继装置100接收上述公共控制信道、用于对4台通信终端装置的通信的发送信号、以及无线中继装置100本身所具有的噪声,所以Ec/No以作为上述公共控制信道的功率值、用于对4台通信终端装置的用于通信的发送功率、以及无线中继装置100本身所具有的噪声之和表示。
比较在规定的基站装置的覆盖区域内不存在通信中的通信终端装置的情形(图3)与存在通信中的通信终端装置的情形(图4),可知Ec/No在不存在通信终端装置时较大,根据上式(8)Δ1变小。另外,在覆盖区域内存在的通信中的通信终端装置的数目越少,则Ec/No就越大,因此根据上式(8)Δ1变小。作为结果,能够避免将系统余量α的值设定为不必要的较大的值,从而最终将式(1)的增益G设定为充分大的值。
[要素2]为反映由来自期望基站装置以外的周围基站装置(周围站)的到达波的功率造成的影响的要素。无线中继装置100的系统余量计算单元140以及传播损失接收装置130通过从期望基站装置以及周围站发送的信号测量公共控制信道的接收功率值(RSCP),并减去从来自期望基站装置的公共控制信道的接收功率值(RSCP),从而计算Δ2。
以下参照图5说明具体的Δ2的计算例。图5是用于说明在特定的无线中继装置100的周围配置有3台基站装置(A站、B站和C站)时的Δ2的图。这里,将无线中继装置100从A站、B站和C站接收的公共控制信道的功率值(RSCP)分别假设为AdBm、BdBm和CdBm(A>B>C)。因为期望基站为公共控制信道的接收功率值最高的站,所以期望基站为A站,而B站和C站为周围站。另外,周围站为无线中继装置100的接收功率界限值以上且低于来自期望基站A站的接收功率值的基站装置。
Δ2为从来自期望基站A站、周围站B站以及C站的公共控制信道的接收功率值(RSCP)的总和中减去期望基站A站的公共控制信道的接收功率值的值,因此以下式(9)来表示。另外,总和的计算将dBm变更为真值而进行加法运算。
Δ2=10log(10(A/10)+10(B/10)+10(C/10))-A           ...(9)
来自周围站的公共控制信道接收功率值的值越小、或者周围站的数目越小,则Δ2就越小。作为结果,能够避免将系统余量α的值设定为不必要的较大的值,最终将式(1)的增益G设定为充分大的值。
[要素3]为反映由衰落(包括由多径造成的影响)造成的影响的要素。衰落存在快衰落(短区间变动)和慢衰落(长区间变动)两种,也可以通过着眼于快衰落或慢衰落而决定Δ3。
图6是说明快衰落以及慢衰落的图。在图6中,横轴为时间,纵轴为增益。
在移动传播路径中,被通信终端装置周围的建筑物等反射、衍射而在路径中形成驻波。若通信终端装置200位于该驻波之中,则发生变动幅度为20dB以上、变动频率为数十Hz的剧烈的衰落。由该驻波引起的衰落称为快衰落。另一方面,将由处于传播路径的途中的建筑物等产生衰减的、其周期为数十m的比较平缓的衰落称为慢衰落。
例如,在公共控制信道的接收功率值较高的情况下,可以考虑在基站装置的视程内的场所设置了室外天线。在此情况下,考虑衰落较少而将慢衰落考虑为Δ3。在该情况下,Δ3为数dB。另一方面,可以考虑在公共控制信道的接收功率值较低的情况下,在远离基站装置的场所设置了室外天线。在该情况下,考虑存在衰落的影响,增加Δ3的值。但是,若过度地考虑快衰落的影响而使Δ3过大则增益也变小,因此需要斟酌该情况。
接下来,参照图7说明比上述高精度地确定Δ3的方法。图7表示T时间的无线中继装置100的公共控制信道的接收功率值(RSCP)。纵轴表示公共控制信道的接收功率值(RSCP),横轴表示时间。
无线中继装置100的系统余量计算单元140以及传播损失计算单元130如图7所示那样地检测公共控制信道的接收功率值(RSCP)。接下来,根据该公共控制信道的接收功率值的检测结果,计算公共控制信道的接收功率值的中央值或者平均值(R(T)),进而检测公共控制信道的接收功率值的最大值(MaxR)。接下来,根据下式(10)计算Δ3。
Δ3(T)=MaxR-R(T)                       ...(10)
另外,在计算公共控制信道的接收功率值的中央值或者平均值(R(T))时,无需使用检测到的所有时间的公共控制信道的接收功率值(RSCP)的数据,也可以不使用最大或者最小的端部数据(所有数据的数%左右)而计算。
R(T)与MaxR之间的差越小,也就是衰落的影响越小,Δ就越小。作为结果,能够避免将系统余量α的值设定为不必要的较大的值,最终将式(1)的增益G设定为充分大的值。
[要素4]为依赖于基站装置的运用设计值的要素。具体而言,例如依赖于基站装置400要发送几种不同的频率的电波。
无线中继装置100的系统余量计算单元140以及传播损失计算单元130测量公共控制信道的接收功率值(RSCP),并检测包含有几种频率。如将检测出来的频率的数目设为N,则根据下式(11)将真数变换为dB,从而计算Δ4。
Δ4=10log(N)                   ...(11)
例如,在基站装置发送两个不同的频率的电波时,无线中继装置的公共控制信道的接收功率上升3dB。
无线中继装置所接收的频率的数目越小,则Δ4就越小。作为结果,能够避免将系统余量α的值设定为不必要的较大的值,最终将式(1)的增益G设定为充分大的值。
根据上述方法,能够高精度地求系统余量α,从而能够进行适当的自动增益控制。
接下来,利用图8所示的流程图详细说明本实施方式的无线中继装置中的自动增益控制的动作。在图8中,S表示流程的各个步骤。另外,作为前提,在无线中继装置100设置时,分别进行由无线中继装置100产生的覆盖区域的确定,无线中继装置100的公共控制信道的发送功率值的确定,以及基站装置的公共控制信道的发送功率值的确定。另外,作为进行自动增益控制的定时,可以例举无线中继装置的起动时,或者RSCP、Ec/No的规定时间内的变动幅度比规定的基准值大时等。
首先,在步骤S1中从基站装置接收通知信息。接下来,在步骤S2中从接收到的通知信息中提取Tx_Power、RSCP以及Ec/No。另外,还检测在基站装置运用的f数。
接下来,在步骤S3中,基于Tx_Power和RSCP,计算PathLoss。
接下来,在步骤S4中,根据RSCP,预测衰落的影响为多大程度,从而确定各个要素的值。接下来,在步骤S5中,根据上述各个要素的值,通过上述的方法计算系统余量α。
接下来,在步骤S6,根据PathLoss以及系统余量α计算无线中继装置100的增益,在步骤S7中,与基于步骤S6的增益对应地进行信号的放大。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方式,因为无线中继装置100包括了计算系统余量α的系统余量计算单元140,所以能够逐步地将系统余量α设定为最佳的值。也就是说,在现有的无线中继装置中,系统余量是以接收功率值最低落的情形为基准而设定的固定值,相对于此,在无线中继装置100中,能够将系统余量α设定为最佳的值。因此,例如无线中继装置100所设置的区域的电场强度发生变动时,不将系统余量无用地设定为过大的值,而能够根据电场强度设定为最佳值,因此能够使上式(1)的增益G成为足够大的值。作为结果,能够使无线中继装置的覆盖区域大于现有技术的覆盖区域。
另外,无线中继装置100能够在运用中例如在每个规定的时间计算系统余量α,并能够根据上式(1)在每个规定的时间计算G。无线中继装置100在系统设计上,也可以具有系统余量α的最小界限值以及最大界限值。在系统余量α超过最小界限值或者最大界限值时,强制性地停止无线中继装置100。另外,是否强制性地停止,还可以考虑系统余量α是否超过了最小界限值或者最大界限值的时间是否为超过了规定时间,或者是否超过了规定次数。
(实施方式2)
通过实施方式1,能够提供最佳的覆盖区域。在实施方式2中,说明自动地调整增益控制参数的功能,以使小区呼吸(セルブリ—ジング)功能最大限度地发挥。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无线中继装置的结构与图1以及图2同样,因此省略说明。
在通过无线中继装置100决定期望覆盖的区域范围的情况下,也能够预先设定无线中继装置100的发送功率值。
在该情况下,由根据上式(1)计算出的增益G所确定的发送功率值在预先设定了的发送功率值的范围内时,实行考虑了快衰落/慢衰落的小区呼吸防止控制,也就是将无线中继装置100的增益接近可变增益范围的中央值的控制。
例如,无线中继装置100的规格为最大增益“70dB”、可变增益“30dB”的情况下,也就是可变增益范围为“40dB至70dB”时,无线中继装置100实行将增益接近可变增益范围的中央值的55dB的控制。
图9是用于说明将本实施方式的无线中继装置100的增益匹配到可变增益范围的中央值的效果的图,横轴为时间,纵轴为增益。
如图9所示,通过将无线中继装置100的增益的55dB线(line)匹配到中央线A,即使对于长区间变动的+/-的变动也能够有效地应对。
例如,在RSCP=-64dBm、Tx_Power=30dBm的地方,为了使增益为55dB,由55dB=(30dBm-(-64dBm))-α,能够确定α=39dB。但是,该系统余量α在无线中继装置100的过大输入状态下,需要降低增益以抑制基站装置400的干扰。另外,在弱电场状态下,需要增加增益以维持由无线中继装置100覆盖的区域范围。这样,无线中继装置100并不是总是能够实行使增益接近可变增益范围的中央值的小区呼吸防止控制。因此,如下式(12)所示,在系统余量α为由过大输入所规定的阈值THmin以上,且为由弱电场所规定的阈值THmax以下的情况下,无线中继装置100实行使增益接近可变增益范围的中央值的控制。
THmin≤α≤THmax                 ...(12)
接下来,利用图10以及图11说明实际的适用例。图10以及图11是表示无线中继装置100的增益与接收功率值之间的关系的图。
若无线中继装置100的最大发送功率值Tmax为25dBm,根据上式(3)所规定的D为15dB,则根据上式(5),无线中继装置100的发送功率值为10dBm。
另外,若设基站装置400的发送功率值为30dBm,则根据上式(6),系统余量α为20dB。
但是,如果假设在设置区域中,无线中继装置100所需的发送功率值可以为0dBm,则D=25dB也是可以的。
此时,如图11所示,图10所示的表示了增益与接收功率值的图表601向右侧移位(shift)(参照图11的粗实线图表701)。这表示作为无线中继装置100的增益只要处于图表601与图表701之间即可,并且在该范围中,无线中继装置100控制增益以使其成为可变增益范围的中央值的55dB。
接下来,利用图12所示的流程图详细说明本实施方式的无线中继装置中的自动增益控制的动作。在图12中,S表示流程的各个步骤。另外,作为前提,在无线中继装置100设置时,进行无线中继装置100的覆盖区域的确定、以及无线中继装置100的公共控制信道的发送功率值的确定。另外,作为进行自动增益控制的定时,可以例举无线中继装置的启动时,或者RSCP、Ec/No的规定时间内的变动幅度比规定的基准值大时等。
首先,在步骤S11中从基站装置接收通知信息。接下来,在步骤S12中从接收到的通知信息中提取Tx_Power、RSCP以及Ec/No。另外,还检测在基站装置运用的f数。
接下来,在步骤S13中,基于Tx_Power和RSCP,计算PathLoss。
接下来,在步骤S14中,根据RSCP,预测衰落的影响为多大程度,从而确定各个要素的值。接下来,在步骤S15中,根据上述各个要素的值,通过上述的方法计算系统余量α。
接下来,在步骤S16中,判断系统余量α是否处于阈值THmin以上且阈值THmax以下。在系统余量α处于阈值THmin且阈值THmax以下的情况下(步骤S16:“是”),在步骤S17中,控制增益以使其接近可变增益范围的中央值。另一方面,在系统余量α小于阈值THmin,或者大于阈值THmax的情况下(步骤S16:“否”),在步骤S18中,根据PathLoss以及系统余量α计算无线中继装置的增益。
另外,在步骤S19中,与基于步骤S17或者步骤18的增益对应地进行信号的放大。
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实行将增益设定为可变增益范围的中央值的小区呼吸防止控制,因此能够自动地调整增益控制参数以可最大限度地发挥小区呼吸功能。
上述的说明为特别适合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例证,而本发明的范围并不限于此。只要是具有无线中继装置的系统,无论是哪种装置中都能够适用。
另外,虽然在上述各个实施方式中使用了无线中继装置的名称,这只是为了便于说明,也可以称为转发器、增强器等。
另外,有关用于构成上述无线中继装置的各个电路单元的种类、数量以及连接方法等并不只限于上述的实施方式。
在2006年8月29日申请的特愿第2006-232428号的日本专利申请中所包含的说明书、附图和摘要的公开内容,都引用于本发明。
工业实用性
本发明特别适合用于将在基站装置与通信终端装置之间应当接收/发送的信号接收、放大以及发送的无线中继装置。

Claims (2)

1.一种无线中继装置,接收并放大来自基站装置的发送信号而发送到覆盖区域内,并且接收并放大来自位于所述覆盖区域内的通信终端装置的发送信号而发送到所述基站装置,该无线中继装置包括:
传播损失计算单元,基于来自所述基站装置的公共控制信道的发送功率值以及来自所述基站装置的公共控制信道的接收功率值,计算传播损失值;
系统余量计算单元,测量来自所述基站装置的公共控制信道的接收功率值与总接收功率值的比、来自所述基站装置以外的周围站的公共控制信道的接收功率值、衰落的大小、以及所述基站装置的频率中的至少一个,基于所述至少一个的测量值,计算系统余量;
增益计算单元,从所述传播损失值中减去所述系统余量而计算增益;以及
控制单元,利用所述增益进行自动增益控制。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中继装置,其中,在所述系统余量为预先设定的第一阈值以上且为预先设定的第二阈值以下的情况下,所述增益计算单元将所述增益设定为可变增益范围的中央值。
CNA2007800194344A 2006-08-29 2007-08-28 无线中继装置 Pending CN101455002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32428/2006 2006-08-29
JP2006232428 2006-08-29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455002A true CN101455002A (zh) 2009-06-10

Family

ID=3913586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A2007800194344A Pending CN101455002A (zh) 2006-08-29 2007-08-28 无线中继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4971332B2 (zh)
CN (1) CN101455002A (zh)
WO (1) WO2008026586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8725083B2 (en) * 2008-05-13 2014-05-13 Qualcomm Incorporated Self calibration of downlink transmit power
JP7470176B1 (ja) 2022-12-26 2024-04-17 Kddi株式会社 不要波の増幅を抑制する無線レピータ、制御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FR2702614B1 (fr) * 1993-03-09 1995-04-14 Alcatel Radiotelephone Procédé de contrôle de puissance du paquet d'accés émis par un mobile dans un système de radiocommunication, et système mettant en Óoeuvre ce procédé.
US6587697B2 (en) * 2001-05-14 2003-07-01 Interdigital Technology Corporation Common control channel uplink power control for adaptive modulation and coding techniques
JP4216694B2 (ja) * 2003-11-07 2009-01-28 株式会社エヌ・ティ・ティ・ドコモ 移動通信システムにおける基地局及び送信電力設定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08026586A1 (fr) 2008-03-06
JP4971332B2 (ja) 2012-07-11
JPWO2008026586A1 (ja) 2010-01-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AU770706B2 (en) Booster, monitoring apparatus, booster system, control method and monitoring method
KR101298590B1 (ko)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중계 장치 및 방법
EP3011779B1 (en) Low energy wireless proximity pairing
US8447230B2 (en) Variable gain antenna for cellular repeater
US20070071128A1 (en) Method for automatic control of rf level of a repeater
CA2566642A1 (en) Processor-controlled variable gain cellular network amplifiers with oscillation detection circuit
US10715244B2 (en) Signal booster with balanced gain control
JP2007251789A (ja) 無線中継装置、無線中継方法
CN103379553A (zh) 一种提高通信速率的方法和装置
CN111130667A (zh) 增益调整方法、装置、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及相关设备
CN101455002A (zh) 无线中继装置
CN205195694U (zh) 一种s波段低噪声接收前端
CN101742631B (zh) 一种解决移动体覆盖的直放站及其控制方法
CN112333765B (zh) 发射方法、装置和电子设备
CN202334520U (zh) 一种手机弱场区补偿设备
KR100682714B1 (ko) 이동통신 무선 중계기의 역방향 노이즈 검출 장치 및 그방법
KR20030026698A (ko) 부호분할다중접속 통신시스템에서 역방향링크의수신신호의 간섭억제장치 및 방법
CN100349389C (zh) 通讯信号双向放大装置
KR100400540B1 (ko) 이동 통신 중계기의 발진 제어 방법 및 장치
CN106211193B (zh) 一种电磁波绿色覆盖装置及方法
CN206226735U (zh) 一种电磁波绿色覆盖装置
CN117278089B (zh) 一种自适应调整增益的方法和直放站系统
US20240072883A1 (en) Method of power control, repeater and storage medium
CN101965699B (zh) Rf接收机干扰性能的自动优化
CN201414218Y (zh) 具备上行噪声抑制功能的gsm干线放大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AD01 Patent right deemed abandoned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090610

C20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deemed to be abandoned or is abandon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