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452518A - 无线通信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 Google Patents
无线通信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1452518A CN101452518A CNA2008102105958A CN200810210595A CN101452518A CN 101452518 A CN101452518 A CN 101452518A CN A2008102105958 A CNA2008102105958 A CN A2008102105958A CN 200810210595 A CN200810210595 A CN 200810210595A CN 101452518 A CN101452518 A CN 101452518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wireless identification
- identification tag
- threshold value
- radio communication
- receiving sensitivity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66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39
- 230000035945 sensitivity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49
- 238000012545 processing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30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6
- 230000033228 biological regula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1
- 238000012360 testing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108090000237 interleukin-24 Proteins 0.000 claims 1
- 238000007639 prin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2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7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06870 fun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6
- 239000003550 mark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8901 benefi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07767 bonding ag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6698 indu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5855 radi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102100035353 Cyclin-dependent kinase 2-associated protein 1 Human gen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7246 mechanism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2159 abnorm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3321 ampl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1514 detec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3199 nucleic acid amplific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3825 pr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4088 simu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4804 win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5000012364 Peperomia pellucida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1
- 240000007711 Peperomia pellucida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1
- 102100029860 Suppressor of tumorigenicity 20 protein Human gen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471 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243 chemical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276 constru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3500 data storag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605 extr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423 maintenanc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726 management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6641 stabilis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1105 stabiliz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1144 upstream manufactur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K—GRAPHICAL DATA READING; PRESENTATION OF DATA; RECORD CARRIERS; HANDLING RECORD CARRIERS
- G06K7/00—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sensing record carriers, e.g. for reading patterns
- G06K7/0008—General problems related to the reading of electronic memory record carriers, independent of its reading method, e.g. power transfer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3/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or mark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urpose for which they are constructed
- B41J3/44—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having dual functions or combined with, or coupled to, apparatus performing other functions
- B41J3/50—Mechanisms producing characters by printing and also producing a record by other means, e.g. printer combined with RFID writer
-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K—GRAPHICAL DATA READING; PRESENTATION OF DATA; RECORD CARRIERS; HANDLING RECORD CARRIERS
- G06K17/00—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effecting co-operative working between equipments covered by two or more of main groups G06K1/00 - G06K15/00, e.g. automatic card files incorporating conveying and reading operations
-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K—GRAPHICAL DATA READING; PRESENTATION OF DATA; RECORD CARRIERS; HANDLING RECORD CARRIERS
- G06K17/00—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effecting co-operative working between equipments covered by two or more of main groups G06K1/00 - G06K15/00, e.g. automatic card files incorporating conveying and reading operations
- G06K17/0022—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effecting co-operative working between equipments covered by two or more of main groups G06K1/00 - G06K15/00, e.g. automatic card files incorporating conveying and reading operations arrangements or provision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distant stations, e.g. from a sensing device
- G06K17/0025—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effecting co-operative working between equipments covered by two or more of main groups G06K1/00 - G06K15/00, e.g. automatic card files incorporating conveying and reading operations arrangements or provision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distant stations, e.g. from a sensing device the arrangement consisting of a wireless interrogation device in combination with a device for optically marking the record carrier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REA)
- Computer Vision & Pattern Recognition (AREA)
- Near-Field Transmiss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无线通信装置及其控制方法。其中,检测由无线标签进行应答的标签识别信息接收时的接收灵敏度(ST7)。判断检测出的接收灵敏度是否大于等于预先设定的阈值(ST8)。将判断为标签识别信息接收时的接收灵敏度大于等于阈值的无线标签设定为有效,并进行规定的处理(ST9)。
Description
相关申请的交叉参考
本发明以在2007年12月6日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No.2007-316208的优先权权益为基础。这些申请的内容结合于本申请中作为参考。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利用电波与可以实现数据的写入以及读出的无线标签进行无线通信的无线通信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在现有技术中,存在构成为:包括天线,且用于进行无线通信的无线通信装置,该无线通信利用了存在于该天线的通讯区域内的无线标签和电波。这种无线通信装置可以从无线标签中所安装的存储器中读出数据,或者将数据写入上述存储器。
在各无线标签的存储器中存储有固有的ID作为标签(tag)识别信息。无线通信装置可以通过读取无线标签的ID,从而分别指定无线标签。这样的无线标签例如称为RFID(Radio FrequencyIdentification:射频识别)。无线通信装置被称为无线标签读写器或者RFID读写器。
在使用这种无线通信装置将数据写入无线标签时,首先,无线通信装置在不指定无线标签的情况下发送询问电波。这样,接收了该询问电波的无线标签返回应答电波。应答电波通过无线标签的存储器中所存储的ID被调制。在无线通信装置中接收来自于无线标签的应答电波。无线通信装置对接收的应答电波进行解调并识别无线标签的ID。在识别了ID之后,无线通信装置和包括该ID的无线标签进行一对一的无线通信,并以不接触的方式进行数据的读取和写入。
例如,在日本特开2006-338179号公报中,公开有使用了这种无线通信装置的无线标签标牌(tag label)发行装置。该装置主要构成为包括标牌提供单元、无线通信装置、印字单元以及控制单元。标牌提供单元用于从前端陆续放出卷成辊状的标牌用纸。陆续放出的标牌用纸被提供至无线通信装置的天线通讯区域内,并进一步被提供至印字单元的印字头和印字压板(platen)之间。
在标牌用纸上,以相等间隔将多个无线标签标牌粘贴成一列。无线通信装置与被提供至天线通讯区域内的无线标签标牌的无线标签进行无线通信,在该无线标签的存储器中写入需要的信息。印字单元在被提供至上述印字头和印字压板之间的无线标签标牌的表面上印字需要的信息。控制单元控制标签提供单元、无线通信装置以及印字单元,以便可以确保在一张无线标签标牌的无线标签中写入的信息和该标牌的表面上所印字的信息的一致性。
对于无线通信装置利用无线通信在无线标签中写入数据,需要一定程度的发送电力。因此,无线通信装置的天线通讯区域变得比所需要的更宽。
从而,提出了以下无线通信装置:通过标牌提供单元向上述天线通讯区域内依次提供作为目标的无线标签,并在该无线标签中写入需要的数据。在这样的无线通信装置中,根据标牌的提供间隔,并不一定限定于只有位于天线的最近位置的目标无线标签对从该天线放射的询问电波进行应答。也存在位于其前后的目标以外的无线标签首先应答的可能性。
但是,现有的无线通信装置无法判断首先应答了询问电波的无线标签是目标无线标签还是目标以外的无线标签。因此,在目标以外的无线标签首先进行应答时,对该无线标签写入数据。其结果是,存在恐怕发行了以下无线标签标牌:该无线标签标牌未取得写入无线标签中的信息和标牌表面上印刷的信息的一致性。
发明内容
本发明鉴于上述问题,其目的在于提供可以高精度地筛选作为处理对象的无线标签和对象以外的无线标签的无线通信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了无线通信装置,其利用无线通信,对多个无线标签进行标签识别信息的询问,并对应答了上述标签识别信息的无线标签进行规定的处理,上述无线通信装置的特征在于,包括:接收灵敏度检测部,构成为检测接收由上述无线标签进行应答的标签识别信息时的接收灵敏度;比较部,构成为将在上述接收灵敏度检测部中检测出的接收灵敏度与规定的阈值进行比较;以及处理部,构成为仅对如下的无线标签进行规定的处理:该无线标签是在上述比较部中的比较的结果是被判断为接收灵敏度大于等于上述阈值的最初的无线标签。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提供了无线通信装置的控制方法,其中,上述无线通信装置利用无线通信,对多个无线标签进行标签识别信息的询问,并对应答了上述标签识别信息的无线标签进行规定的处理,上述无线通信装置的控制方法的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检测接收标签识别信息时的接收灵敏度,上述标签识别信息是由上述无线标签进行应答的标签识别信息;将检测出的接收灵敏度和规定的阈值进行比较;以及仅对比较的结果是被判断为接收灵敏度大于等于上述阈值的最初的无线标签进行规定的处理。
其中,检测由无线标签进行应答的标签识别信息接收时的接收灵敏度。判断检测出的接收灵敏度是否大于等于预先设定的阈值。将判断为标签识别信息接收时的接收灵敏度大于等于阈值的无线标签设定为有效,并进行规定的处理。
本发明的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并且部分地将从该描述中变得显而易见,或可以通过实施本发明而了解。本发明的优点可以通过下文中具体指出的手段及其组合来实现并获得。
附图说明
结合于说明书中并构成说明书一部分的附图示出了本发明的实施例,并且与以上给出的概括性描述和以下给出的对实施例的详细描述一起用于解释本发明的原理。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中所使用的无线标签标牌用纸的主要部分构成的模式图;
图2是图1中的A-A方向截面图;
图3是表示无线标签标牌发行装置的主要部分构成的框图;
图4是表示无线标签标牌发行装置所包括的无线标签读写器的主要部分构成的框图;
图5是示出了无线标签读写器的存储部中所形成的主要的存储区域的图;
图6是表示无线标签读写器的控制部所执行的处理顺序的一个周期结束前为止的流程图;
图7是表示无线标签读写器的控制部所执行的处理顺序的一个周期结束后的流程图;以及
图8是示出了阈值表中所设定的数据的一个例子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对用于实施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此外,该实施方式是将本发明适用于无线标签标牌发行装置的无线标签读写器时的实施方式。无线标签标牌发行装置用于发行作为物品管理用标牌而粘贴在各种物品上的无线标签标牌。
首先,采用图1至图2对本实施方式中所使用的无线标签标牌用纸1进行说明。如图1所示,无线标签标牌用纸1构成为包括带状的衬纸2以及多张无线标签标牌3。各无线标签标牌3以剥离自如地方式粘贴在衬纸2的表面上,并沿用纸输送方向C排列为一列。
图2扩大示出了图1的A-A方向截面。如图2所示,各无线标签标牌3分别构成为:在衬纸2上通过粘接剂9粘贴无线标签7,该无线标签7隔着粘接剂8被标牌片(label sheet)4所覆盖。粘接剂8与粘接剂9相比其粘着力非常强。因此,标牌片4和无线标签7可以成为一体地从衬纸2上剥离。标牌片4的表面成为信息的印刷面。
无线标签7是将IC芯片5和天线6内置于薄膜内的无线标签。这种无线标签一般称为RFID入口(inlet)。
无线标签7的IC芯片5包括电源生成部、解调部、调制部、存储部以及用于控制这些部分的控制部。电源生成部用于进行通过天线6接收的电波的整流和稳定化。所生成的电源被提供给IC芯片5的各部。解调部用于解调通过天线6接收的电波。解调后的数据被发送给控制部。调制部为了使从天线6放射电波,将从控制部发送的数据调制为电波。
控制部将由解调部解调的数据写入存储部。此外,控制部从存储部读出数据并向调制部发送。存储部构成为包括:设定区域,以无法改写的方式存储保持数据;以及用户区域,可以写入任意的数据。在设定区域中写入有预先固有的标签识别信息、即ID。
下面,参照图3,对使用了上述无线标签标牌用纸1的无线标签标牌发行装置10进行说明。
无线标签标牌发行装置10包括标牌固定座(holder)(未图示)。在标牌固定座上,无线标签标牌用纸1被设置为卷绕(巻き回す)成辊状的状态。从标牌固定座陆续放出的无线标签标牌用纸1的前端沿着规定的输送路径被引导至剥离辊11。然后,通过该剥离辊11仅卷绕衬纸2,并剥离无线标签3。通过剥离辊11被剥离的无线标签标牌3从标牌发行口(未图示)排出。卷绕在剥离辊11上的衬纸2由卷取辊(未图示)卷取。
在从标牌固定座至剥离辊11的输送路径上,从无线标签标牌用纸1的输送方向B的上游侧、即标牌固定座侧朝向下游侧、即剥离辊11侧,依次设置有标牌传感器12、无线标签读写器13的天线14以及印刷头15。
标牌传感器12用于检测从标牌固定座陆续放出的无线标签标牌用纸1的无线标签标牌3。例如,通过光学地检测无线标签标牌3的后端边缘,从而检测无线标签标牌3。
天线14基于无线标签读写器13的控制而放射电波。此外,接收从无线标签标牌3的无线标签7放射的电波。无线标签读写器13可以以不接触的方式从无线标签标牌3的无线标签7读取存储数据,该无线标签7存在于从天线14放射的电波可以到达的电波到达区域内。此外,可以以不接触的方式将数据写入该无线标签7的存储器(memory)部中。
印刷头15由头驱动部16进行驱动。被驱动的印刷头15在标签标牌4的印刷面上印刷各种信息,该标签标牌4的印刷面作为无线标签标牌3的表面。作为这种印刷头15例如可以采用热敏头。
无线标签标牌发行装置10还包括操作面板17、通信接口18、输送系统驱动部19、存储部20、主体控制部21等。在操作面板17上设置有各种键和显示部等。通信接口18上连接有个人计算机等主机设备。
输送系统驱动部19控制无线标签标牌用纸1的输送机构和卷取辊的驱动机构。输送机构将设置在标牌固定座上的无线标签标牌用纸1向其长边方向的一个方向以及其相反方向输送。
存储部20中存储有通过通信接口18输入的标牌写入数据或标牌印字数据。主体控制部21用于控制输送系统驱动部19、无线标签读写器13以及头驱动部16。基于该控制发行无线标签标牌3,其中,该无线标签标牌3是在无线标签7中写入了标牌写入数据、且在印刷面上印刷了标牌印字数据的无线标签标牌。
图4是表示无线标签读写器13的主要部分构成的框图。无线标签读写器13构成为包括接口(I/F:Interface)31、读写器控制部32、发送处理部33、接收处理部34、循环器(Circulator)35以及存储器36等。
发送处理部33包括调制器41以及放大器42等,其中,该调制器41通过从控制部32输出的模拟的发送数据信号对规定的载波进行调制,该放大器42放大由该调制器41调制的信号。被放大器42放大的信号通过循环器35被提供至天线14,并作为电波从天线14放射。
循环器35将从发送处理部33侧输入的信号输出至天线14,并将从天线14侧输入的信号输出至接收处理部34侧。从天线14将信号赋予循环器35,其中,该信号相当于从存在于其通讯区域内的无线标签7接收的电波。
接收处理部34构成为包括放大器43、解调器44、低通滤波器(LPF:Low Pass Filter)45以及自动增益控制(AGC:Automatic GainControl)电路46等。放大器43用于放大通过循环器35输入的信号。解调器44从被放大器43放大的信号中除去规定的载波成分,并对模拟的接收数据信号进行解调。LPF 45使解调器44所解调的接收数据信号中的规定的低频带的信号通过。AGC电路46调整增益(放大率),以使通过了LPF 45的接收数据信号的强度电平变为固定的适当电平。由AGC电路46调整为适当电平的接收数据信号被提供给控制部32。
接口31控制上述主体控制部21和控制部32之间的数据通信。
控制部32具有发送功能和接收功能。发送功能是指根据来自于通过接口31连接的主体控制部21的指令,生成发送数据信号。此外,将所生成的发送数据信号提供给发送处理部33。接收功能是指将从接收处理部34提供的接收数据信号在主体控制部21中转换为可识别的数据。此外,将转换后的数据通过接口31提供给主体控制部21。
此外,控制部32具有增益控制功能。该功能是指生成AGC参数p,以使从AGC电路46输出的接收数据信号的强度电平变为适当电平。所生成的AGC参数p被提供给AGC电路46。越是接收灵敏度良好,用于使AGC电路46的增益可以变化的AGC参数p越取大值。在本实施方式中,将该AGC参数p设定为“0”~“6”的七个阶段。
存储器36包括读出专用的ROM区域、和读出以及写入自如的RAM区域。此外,在ROM区域中,存储有用于控制上述控制部32的动作的程序等。此外,如图5所示,在RAM区域中,形成有开始时AGC阈值A、最小AGC阈值B、当前阈值X、标签识别时AGC值Y、识别周期内最大AGC值M、标签检测结束标记(lag)F以及重算计数器R的各存储区域51~57。
从预先通过接口18连接的主机设备,通过主体控制部21将上述开始时AGC阈值A以及最小AGC阈值B设定为任意的值(其中,6≥A≥B≥0)。最小AGC阈值B的存储区域52构成下限值存储单元。
例如,若从主机设备提供了无线标签标牌3的发行任务(job),则主体控制部21将该发行任务中包括的标牌写入数据和标牌印字数据存储在存储部20中。接着,指令用纸输送系统驱动部19的起动。由此,由于开始无线标签标牌用纸1的输送,因此主体控制部21待机由标牌传感器12检测无线标签标牌3。此外,如果没有检测出无线标签标牌3,则主体控制部21向无线标签读写器13指令进行标牌写入数据的写入。
接收了该指令的无线标签读写器13的控制部32将标牌写入数据暂时存储在存储部36中之后,开始图6、图7的流程图所具体示出顺序的处理。
作为步骤ST1,控制部32读出存储区域51中所设定的开始时AGC阈值A。读出后的阈值A被作为当前阈值X设置在存储区域53中。
作为步骤ST2,控制部32使存储区域54的标签识别时AGC值Y为“0”。此外,使存储区域57的重算计数器R复位为“0”。
作为步骤ST3,控制部32使存储区域55的识别周期内最大AGC值M为“0”。此外,使存储区域56的标签检测结束标记F复位为“0”。
在结束了以上的初始化处理后,作为步骤ST4,控制部32将无线标签的ID读取指令输出至发送处理部33。
在输出了ID读取指令后,在发送处理部33中,通过ID读取指令来调制载波,并生成调制信号。并且,放大该调制信号,并作为ID询问电波从天线14进行放射。
上述ID询问电波可以被不指定(不特定)的多数的无线标签接收。接收该询问电波的无线标签7返回ID应答电波。通过无线标签7的存储器中存储的ID来调制ID应答电波。ID应答电波被天线14接收,并被发送至接收处理部34。在接收处理部34中放大相当于接收电波的信号,并进行解调。解调后的数据信号包括无线标签7的ID。在接收处理部34中,进一步从该数据信号中提取规定的低频带的信号成分,将提取后的低频信号通过AGC电路46提供给控制部32。
这时,控制部32生成AGC参数p,以使从AGC电路46提供的低频信号的强度电平变为适当电平。然后,将该AGC参数p提供给AGC电路46。
作为步骤ST5,发送了ID读取指令的控制部32待机经过一次的写入处理周期(cycle)时间。然后,在该等待期间中,作为步骤ST6,控制部32判断是否检测出了无线标签7的ID。
如果在经过了一次的写入处理周期时间之前(步骤ST5的否),从通过AGC电路46提供的低频信号中检测出了无线标签7的ID(步骤ST6的是),则作为步骤ST7,控制部32取得当前时刻的AGC参数p。然后,将取得的AGC参数p作为标签识别时AGC值Y存储在存储区域54中。
作为步骤ST8,控制部32比较存储区域54内的标签识别时AGC值Y和存储区域53内的当前阈值X。在标签识别时AGC值Y大于等于当前阈值X的情况下,检测出无线标签7的ID时的接收灵敏度大于等于规定电平。即,无线标签7位于天线14的最近(近)位置。在这种情况下,作为步骤ST9,控制部32将设定了该ID的无线标签7作为写入处理对象的无线标签进行识别。然后,从存储部48中读出标牌写入数据,并将该数据的写入指令输出至发送处理部33。
在输出了写入指令后,在发送处理部33中,通过写入指令来调制载波,并生成调制信号。然后,放大该调制信号,作为处理用电波从天线14进行放射。
上述写入处理用电波仅可以被设定了该ID的写入处理对象的无线标签7接收。接收了该写入处理用电波的无线标签7将标签写入数据写入存储器。然后,在写入结束后,发送正常结束应答的电波。该应答电波被天线14接收,并被发送至接收处理部34。在接收处理部34中,放大相当于接收电波的信号,并进行解调。并且,从该解调数据信号中提取规定的低频带的信号成分,将提取后的低频信号通过AGC电路46提供给控制部32。
发送了写入指令的控制部32待机来自于无线标签7的正常结束应答。如果接收了正常结束应答,则作为步骤ST10,通过接口31通知主体控制部21数据写入处理的正常结束。至此,结束本次的处理。
如果从无线标签读写器13接收了数据写入处理的正常结束通知,则主体控制部21从存储部20取得标牌印刷数据。然后,主体控制部21与无线标签标牌3被输送至印刷头15的印刷位置同步地将标牌印刷数据提供给头驱动部16。由此,印刷头15进行动作,在该无线标签标牌3的印刷面上印刷标牌印刷数据。这样,通过剥离辊11将无线标签标牌3从衬纸2上剥离下来并进行发行,该无线标签标牌3是进行了标牌写入数据的写入以及与其相关联的标牌印刷数据的印刷的无线标签标牌。
另一方面,在通过图6的步骤ST8中,比较标签识别时AGC值Y和当前阈值X的结果是标签识别时AGC值Y小于当前阈值X时,检测出无线标签7的ID时的接收灵敏度不到规定电平。即,无线标签7不位于天线14的最近(近)位置。在这种情况下,作为步骤ST11,控制部32将标签检测结束标记F设置为“1”。即,存储如下的内容:在本次的写入处理周期中检测出了无线标签7的ID。此外,在已经将标签检测结束标记F设置为“1”的情况下,则忽略(pass)该处理。
作为步骤ST12,控制部32比较存储区域54的标签识别时AGC值Y和存储区域55的识别周期内最大AGC值M。在标签识别时AGC值Y大于识别周期内最大AGC值M时,控制部32将存储区域54的标签识别时AGC值Y作为新的识别周期内最大AGC值M覆盖在存储区域55中。
控制部32返回到步骤ST5,等待经过一次的写入处理周期时间。然后,在该等待时间中,如果检测出了其它的无线标签7的ID(步骤ST6的是),控制部32再次执行步骤ST7及步骤ST7之后的处理。
即,控制部32取得当前时刻的AGC参数p,并将其作为标签识别时AGC值Y存储在存储区域54中后,比较该标签识别时AGC值Y和当前阈值X。然后,在标签识别时AGC值Y大于等于当前阈值X时,控制部32将标牌写入数据的写入指令输出至写入处理对象的无线标签。
与此相对,在标签识别时AGC值Y小于当前阈值X的情况下,控制部32比较标签识别时AGC值Y和识别周期内最大AGC值M。然后,在比较标签识别时AGC值Y大于识别周期内最大AGC值M时,控制部32将标签识别时AGC值Y作为识别周期内最大AGC值M覆盖在存储区域55中。然后,控制部32等待经过一次的写入处理周期时间。
因此,在写入处理周期时间经过的过程中,在标签识别时AGC值Y大于等于当前阈值X的条件下检测出无线标签7的ID时,马上对于该无线标签7执行数据的写入处理。并且,在写入处理后,本次的处理结束。因此,即使在写入处理周期时间内,接着检测出了标签识别时AGC值Y大于等于当前阈值X的无线标签7,也忽略该无线标签。
与此相对,在标签识别时AGC值Y大于等于当前阈值X的条件下未检测出无线标签7的ID,且经过了写入处理周期时间的情况下(步骤ST5的是),控制部32进入图7的步骤ST14。
在步骤ST14中,控制部32比较存储区域55的识别周期内最大AGC值M和存储区域52的最小AGC阈值B。并且,在识别周期内最大AGC值M大于最小AGC阈值B时,作为步骤ST15,控制部32将识别周期内最大AGC值M覆盖在存储区域53中,并更新当前阈值X。在识别周期内最大AGC值M小于等于最小AGC阈值B时,作为步骤ST16,控制部32将最小AGC阈值B覆盖在存储区域53上,并更新当前阈值X。
作为步骤ST17,控制部32使重算计数器R仅计数递增(countup)“1”。作为步骤ST18,控制部32判断重算计数器R是否超过了预先设定的重算次数n(n为2以上的自然数)。在重算计数器R未超过重算次数n的情况下(步骤ST18的否),控制部32返回到步骤ST2的处理。即,使识别周期内最大AGC值M为“0”。此外,使标签检测结束标记F复位为“0”。然后,再次将无线标签的ID读取指令输出至发送处理部33。
因此,在标签识别时AGC值Y大于等于当前阈值X的条件下未检测出无线标签7的ID,且经过了写入处理周期时间的情况下,当前阈值X被向下(下方)修正为之前的写入处理周期中的最大接收灵敏度所对应的AGC值。然后,再次执行ID的询问。其结果是,如果在标签识别时AGC值Y大于等于当前阈值X的条件下,检测出了无线标签7的ID,则马上对该无线标签7执行数据的写入处理。写入处理后,本次的处理结束。
另一方面,在标签识别时AGC值Y大于等于当前阈值X的条件下未检测出无线标签7的ID,且重算计数器R超过了重算次数n的情况下(步骤ST18的是),作为步骤ST19,控制部32核对(check)标签检测结束标记F。在标签检测结束标记F被设置为“1”时(步骤ST19的是),检测出无线标签7的ID的装置的接收灵敏度低。在这种情况下,作为步骤ST20,控制部32通过接口31向主体控制部21通知标签不正常错误的异常结束。至此,本次的处理结束。
在未将标签检测结束标记F设置为“1”的情况下(步骤ST19的否),则完全未检测出无线标签7的ID。在这种情况下,作为步骤ST21,控制部32通过接口31向主体控制部21通知标签不存在的错误的异常结束。至此,本次的处理结束。
例如,以设定“5”作为开始时AGC阈值A,且设定“2”作为最小AGC阈值B的情况为例。如上所述,接收灵敏度越是良好,AGC参数p越是取大值。即,在该例子中,在检测出无线标签7的ID时的AGC参数p为“5”以上时,该无线标签7位于天线14的最近位置,并成为写入对象。
在该例子中,当从天线14发送ID询问电波,且在检测出首先应答的无线标签7的ID时的AGC参数p为“5”以上时,对于该无线标签7执行数据写入处理。此外,之后,不管检测出其它无线标签的ID时的AGC参数p是否为“5”以上,对于那些无线标签7都不执行数据写入处理。
此外,在检测出首先应答的无线标签7的ID时的AGC参数p小于“5”时,对于该无线标签7不执行数据写入处理。并且,在检测出后续应答的无线标签7的ID时的AGC参数p为“5”以上时,对于该无线标签7执行数据写入处理。并且,之后,不管检测出其它的无线标签的ID时的AGC参数p是否为“5”以上,对于那些无线标签7都不执行数据写入处理。
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由于仅是检测出ID时的AGC参数p为开始时AGC阈值A以上的无线标签7为有效,因此可以对位于天线14的最近位置的目标无线标签可靠地写入数据。
但是,存在以下的情况:虽然发送了ID询问电波,但是检测出应答了该询问电波的无线标签7的ID时的AGC参数p均小于开始时AGC阈值A。例如,无线标签7自身的应答灵敏度差这样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将检测出无线标签7的ID时的AGC参数p中的最大值设定为当前阈值X。然后,再次发送ID询问电波。因为是在重算次数的范围内重复以上处理,所以即使是在使用了应答灵敏度差的无线标签7的情况下,也可以将离天线14最近的无线标签7确定为写入处理对象,并写入数据。
此外,本发明并不仅限于上述实施方式所说明的内容,在实施阶段,在不脱离本发明主旨的范围内,可以变形构成要素进行具体实施。
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无线标签读写器13的存储器36中,设置开始时AGC阈值A以及最小AGC阈值B的存储区域51、52,以使从主机设备设定任意的值。但是,开始时AGC阈值A以及最小AGC阈值B的设定单元并不仅限于此。
例如,如图8所示,在存储器36中存储阈值表60,该阈值表60中设定了多个开始时AGC阈值A和最小AGC阈值B的组合形式(pattern)。在该阈值表60中,“No”表示表编号。此外,“A”表示开始时AGC阈值,“B”表示最小AGC阈值。“S”是选择标记。只有与多个组合形式中的任一个形式相对应的选择标记被设定为表示选择状态的“1”。
图8示出了将AGC参数p设定为“0”~“6”的七个阶段时的阈值表60。因为开始时AGC阈值A大于等于最小AGC阈值B,所以设定了28种的组合形式。
例如,表编号“14”的组合模式是开始时AGC阈值A和最小AGC阈值B均为“4”。在这种情况下,仅对标签识别时AGC值Y为“4”以上的无线标签执行数据写入处理。
表编号“7”的组合形式是开始时AGC阈值A为“6”、最小AGC阈值B为“0”。在这种情况下,在天线14的通讯区域内存在的无线标签中,仅对标签识别时AGC值Y最大的无线标签执行数据写入处理。
用户例如通过主机设备输入开始时AGC阈值A和最小AGC阈值B为期望的组合形式的表编号。由此,仅将该表编号所对应的选择标记设定为“1”,其它的选择标记S均为“0”。然后,选择标记S被设定为“1”的组合形式为有效,并进行处理。
这样,通过采用阈值表60,可以简单地实现开始时AGC阈值A和最小AGC阈值B的设定作业。此外,可以使将大于开始时AGC阈值A的值设定作为最小AGC阈值B这样的错误防患于未然。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示出了根据AGC参数的值,检测接收由无线标签进行应答的标签识别信息时的接收灵敏度的情况。但是,也可以基于AGC参数之外的信息来检测接收灵敏度。
此外,本发明并不仅限定于无线标签标牌发行装置的无线标签读写器13。例如,也可以在包括整流(gate)天线、识别通过该天线之间的无线标签的ID的系统的无线标签读取器中适用本发明。检测通过天线之间的无线标签的ID时的接收灵敏度极其良好。于是,通过适用本发明,存在于天线附近的无线标签即使检测出其ID,也因为接收灵敏度差而被排除,仅可以精度良好地检测出通过整流天线的天线之间的无线标签。
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可以容易地想到其它优点和变形。因此,在本发明更广泛的方面中,其不限于此处示出和描述的特定细节和例示性实施例。因而,在不脱离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的本发明的精神或范围的前提下,可以做出各种更改。
Claims (7)
1.一种无线通信装置,其利用无线通信,对多个无线标签进行标签识别信息的询问,并对应答了所述标签识别信息的无线标签进行规定的处理,所述无线通信装置的特征在于,包括:
接收灵敏度检测部(ST7),构成为检测接收由所述无线标签进行应答的标签识别信息时的接收灵敏度;
比较部(ST8),构成为将在所述接收灵敏度检测部中检测出的接收灵敏度与规定的阈值进行比较;以及
处理部(ST9),构成为仅对如下的无线标签进行规定的处理:该无线标签是在所述比较部中的比较的结果是被判断为接收灵敏度大于等于所述阈值的最初的无线标签。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无线通信装置还包括:
接收灵敏度存储部(55),构成为存储在所述比较部中被判断为接收灵敏度小于所述阈值的无线标签的接收灵敏度;以及
阈值更新部(ST16),构成为将在所述接收灵敏度存储部中存储的接收灵敏度的最大值设定为新的阈值,
其中,在判断为对于一次询问进行了应答的所有无线标签的标签识别信息接收时的接收灵敏度小于所述阈值的情况下,再次进行标签识别信息的询问,判断进行了应答的无线标签的标签识别信息接收时的接收灵敏度是否大于等于在所述阈值更新部中更新的新的阈值,并仅对判断为大于等于新的阈值的最初的无线标签进行所述规定的处理。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无线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无线通信装置还包括:
下限值存储部(52),构成为存储阈值的下限值,
其中,所述阈值更新部比较在所述接收灵敏度存储部中存储的接收灵敏度的最大值和在所述下限值存储部中存储的下限值,在所述最大值大于所述下限值时,将所述最大值作为新的阈值,在所述最大值小于等于所述下限值时,将所述下限值作为新的阈值。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无线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无线通信装置还包括:
标签输送部(19),构成为将无线标签依次输送至规定的无线通信区域内,
其中,所述处理部仅对如下的无线标签进行将数据写入所述无线标签的处理:该无线标签是由所述标签输送部输送入所述无线通信区域内的无线标签中的、在所述比较部中被判断为接收灵敏度大于等于所述阈值的最初的无线标签。
5.一种无线通信装置的控制方法,其中,所述无线通信装置利用无线通信,对多个无线标签进行标签识别信息的询问,并对应答了所述标签识别信息的无线标签进行规定的处理,所述无线通信装置的控制方法的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检测接收标签识别信息时的接收灵敏度,所述标签识别信息是由所述无线标签进行应答的标签识别信息;
将检测出的接收灵敏度和规定的阈值进行比较;以及
仅对比较的结果是被判断为接收灵敏度大于等于所述阈值的最初的无线标签进行规定的处理。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无线通信装置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无线通信装置的控制方法还包括以下步骤:
存储比较的结果是被判断为接收灵敏度小于所述阈值的无线标签的接收灵敏度;以及
将存储的接收灵敏度的最大值作为新的阈值。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无线通信装置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无线通信装置的控制方法还包括以下步骤:
将存储的接收灵敏度的最大值与预先设定的下限值进行比较;
当比较的结果是所述最大值大于所述下限值时,将所述最大值设定作为新的阈值;以及
当比较的结果是所述最大值小于等于所述下限值时,将所述下限值设定作为新的阈值。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07-316208 | 2007-12-06 | ||
JP2007316208 | 2007-12-06 | ||
JP2007316208A JP2009140254A (ja) | 2007-12-06 | 2007-12-06 | 無線通信装置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1452518A true CN101452518A (zh) | 2009-06-10 |
CN101452518B CN101452518B (zh) | 2011-12-07 |
Family
ID=3986478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08102105958A Active CN101452518B (zh) | 2007-12-06 | 2008-09-04 | 无线通信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20090146788A1 (zh) |
EP (1) | EP2068267A1 (zh) |
JP (1) | JP2009140254A (zh) |
CN (1) | CN101452518B (zh) |
Cited By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3489014A (zh) * | 2012-06-13 | 2014-01-01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有源电子标签的灵敏度调整方法及有源电子标签 |
CN103677061A (zh) * | 2012-09-12 | 2014-03-26 | 阿自倍尔株式会社 | 控制装置 |
CN104423366A (zh) * | 2013-08-23 | 2015-03-18 | 阿自倍尔株式会社 | 控制装置及控制方法 |
CN105093211A (zh) * | 2015-07-31 | 2015-11-25 |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 基于空调器的定位方法及装置 |
CN112743994A (zh) * | 2019-10-31 | 2021-05-04 |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 打印装置 |
CN113382880A (zh) * | 2019-03-29 | 2021-09-10 | 佐藤控股株式会社 | 打印机、打印机的控制方法以及程序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4938094B2 (ja) * | 2010-01-18 | 2012-05-23 | 東芝テック株式会社 | 情報処理装置、データキャリア、無線通信機構、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
JP2011182340A (ja) * | 2010-03-03 | 2011-09-15 | Toshiba Tec Corp | 質問器 |
CN107133656A (zh) * | 2016-02-29 | 2017-09-05 | 航天信息股份有限公司 | 库区车辆监控方法以及系统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5030807A (en) * | 1990-01-16 | 1991-07-09 | Amtech Corporation | System for reading and writing data from and into remote tags |
US5353011A (en) * | 1993-01-04 | 1994-10-04 | Checkpoint Systems, Inc. | Electronic article security system with digital signal processing and increased detection range |
JPH07271939A (ja) * | 1994-03-30 | 1995-10-20 | Mitsubishi Denki Semiconductor Software Kk | 非接触icカード,カードリーダライタ及びカード装置 |
JP3432335B2 (ja) * | 1995-06-27 | 2003-08-04 | 株式会社東芝 | 移動無線通信装置 |
US6356764B1 (en) * | 1999-03-09 | 2002-03-12 | Micron Technology, Inc.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s, interrogators and methods of communicating with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
JP2005242918A (ja) * | 2004-02-27 | 2005-09-08 | Toshiba Corp | データ通信装置 |
JP4458904B2 (ja) * | 2004-04-02 | 2010-04-28 | 東芝テック株式会社 | 発行装置 |
WO2005101306A1 (ja) * | 2004-04-12 | 2005-10-27 |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 無線タグ回路素子カートリッジ、電磁波反応体ラベル作成装置用ロール、及びタグラベル作成装置 |
US7548153B2 (en) * | 2004-07-09 | 2009-06-16 | Tc License Ltd. | Multi-protocol or multi-command RFID system |
JP2006338388A (ja) * | 2005-06-02 | 2006-12-14 | Brother Ind Ltd | タグテープ、タグテープロール、無線タグカートリッジ、及びタグラベル作成装置 |
JP2007293714A (ja) * | 2006-04-26 | 2007-11-08 | Toshiba Tec Corp | 無線通信装置及び印刷装置 |
JP4943103B2 (ja) | 2006-09-22 | 2012-05-30 | 東芝テック株式会社 | Rfidラベル発行装置 |
US7856548B1 (en) * | 2006-12-26 | 2010-12-21 | Oracle America, Inc. | Prediction of data values read from memory by a microprocessor using a dynamic confidence threshold |
US7714723B2 (en) * | 2007-03-25 | 2010-05-11 | Media Cart Holdings, Inc. | RFID dense reader/automatic gain control |
-
2007
- 2007-12-06 JP JP2007316208A patent/JP2009140254A/ja active Pending
-
2008
- 2008-09-04 CN CN2008102105958A patent/CN101452518B/zh active Active
- 2008-09-12 EP EP08016129A patent/EP2068267A1/en not_active Withdrawn
- 2008-09-15 US US12/211,084 patent/US20090146788A1/en not_active Abandoned
Cited By (1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3489014A (zh) * | 2012-06-13 | 2014-01-01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有源电子标签的灵敏度调整方法及有源电子标签 |
CN103489014B (zh) * | 2012-06-13 | 2017-10-13 | 天津中兴智联科技有限公司 | 有源电子标签的灵敏度调整方法及有源电子标签 |
CN103677061B (zh) * | 2012-09-12 | 2015-10-28 | 阿自倍尔株式会社 | 控制装置 |
CN103677061A (zh) * | 2012-09-12 | 2014-03-26 | 阿自倍尔株式会社 | 控制装置 |
US9797762B2 (en) | 2012-09-12 | 2017-10-24 | Azbil Corporation | Controlling device |
CN104423366A (zh) * | 2013-08-23 | 2015-03-18 | 阿自倍尔株式会社 | 控制装置及控制方法 |
CN104423366B (zh) * | 2013-08-23 | 2017-06-09 | 阿自倍尔株式会社 | 控制装置及控制方法 |
CN105093211A (zh) * | 2015-07-31 | 2015-11-25 |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 基于空调器的定位方法及装置 |
CN105093211B (zh) * | 2015-07-31 | 2017-11-14 |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 基于空调器的定位方法及装置 |
CN113382880A (zh) * | 2019-03-29 | 2021-09-10 | 佐藤控股株式会社 | 打印机、打印机的控制方法以及程序 |
CN113382880B (zh) * | 2019-03-29 | 2023-01-17 | 佐藤控股株式会社 | 打印机、打印机的控制方法以及程序 |
CN112743994A (zh) * | 2019-10-31 | 2021-05-04 |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 打印装置 |
CN112743994B (zh) * | 2019-10-31 | 2023-08-11 |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 打印装置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1452518B (zh) | 2011-12-07 |
JP2009140254A (ja) | 2009-06-25 |
US20090146788A1 (en) | 2009-06-11 |
EP2068267A1 (en) | 2009-06-10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1452518B (zh) | 无线通信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 |
EP1902847B1 (en) | RFID-label issuing apparatus | |
US7646303B2 (en) | Detector | |
EP1667336B1 (en) | Radio tag reader/writer | |
US9483670B2 (en) | RFID tag writing system and method for writing RFID tag data | |
US20090140842A1 (en) | Radio communication device | |
US7602295B2 (en) | Radio-communication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enabling radio-communication between radio-communication apparatus and data carrier | |
US20100141394A1 (en) | Radio communication apparatus and method thereof | |
US20090174528A1 (en) | Apparatus for communicating with RFID tag using optical information | |
JP2009251897A (ja) | 無線タグ発行装置 | |
US12093773B2 (en) | Rfid tag communication device | |
US9384377B2 (en) | RFID tag writing sytem and method for writing data in RFID tag | |
US8436733B2 (en) | Apparatus for communicating with RFID tag | |
JP4727558B2 (ja) | 無線通信装置 | |
US20200215827A1 (en) | Data storage device and data storage method | |
JP2012216055A (ja) | 無線タグ通信装置およびプリンタ | |
JP4676554B2 (ja) | Rfidラベル発行装置 | |
JP4648261B2 (ja) | 無線通信装置 | |
JP2008282140A (ja) | 無線通信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