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424185B - 注采主流线与分流线油藏剩余油参数特征及关系的地球化学测定方法 - Google Patents

注采主流线与分流线油藏剩余油参数特征及关系的地球化学测定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424185B
CN101424185B CN200810209510A CN200810209510A CN101424185B CN 101424185 B CN101424185 B CN 101424185B CN 200810209510 A CN200810209510 A CN 200810209510A CN 200810209510 A CN200810209510 A CN 200810209510A CN 101424185 B CN101424185 B CN 101424185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oil
remaining oil
main stream
line
remain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81020951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424185A (zh
Inventor
张居和
方伟
冯子辉
高峰
白树庆
郭伟
胡云娣
姜淑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etrochina Co Ltd
Daqing Oilfield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Daqing Oilfield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aqing Oilfield Co Ltd filed Critical Daqing Oilfield Co Ltd
Priority to CN20081020951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1424185B/zh
Publication of CN10142418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42418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42418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42418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Abstract

注采主流线与分流线油藏剩余油参数特征及关系的地球化学测定方法,涉及到原油开发领域。它解决了现有采用物理模拟的方法不能获得主流线和分流线上实际的剩余油饱和度等参数及其关系的问题。它通过测定油田开发主流线和分流线上取心检查井油砂样品获得剩余油饱和度、驱油效率、剩余油粘度、渗透率、孔隙度参数;然后获得主流线和分流线的剩余油油层流度参数和地球化学特征;根据对获得的参数的相关性分析,分别确定主流线和分流线的剩余油地球化学参数之间的关系;并确定注采主流线和分流线剩余油地球化学参数特征及其关系,进而获得变化趋势。本方法对认识主流线和分流线油藏的剩余油的分布规律、制定剩余油开发方案、提高原油采收率有重要意义。

Description

注采主流线与分流线油藏剩余油参数特征及关系的地球化学测定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原油开发领域,具体涉及对注采主流线与分流线油藏剩余油参数特征及其关系的地球化学测定方法。
背景技术
油田原油开发中按开发方式分为一次采油、二次采油、三次采油,在二次采油或三次采油中要通过注采井组向地下注入水或化学剂等增加采油量及提高原油采收率,在注入井和采出井(采油井)之间的主流线和分流线上剩余油饱和度、驱油效率、剩余油粘度及流度、剩余油性质等油藏剩余油参数有何特征?这些油藏剩余油参数随开采程度的增加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何变化?这些是制定主流线和分流线上油藏剩余油开发方案、提高原油采收率的重要依据。
有文献报道注采主流线油藏的剩余油饱和度高于分流线,参见高淑玲、邵振波、张景存(聚驱续水驱阶段挖潜分流线剩余油进一步提高采收率的方法,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2006年第3期),提出了根据水动力场分布的理论依据“分流线附近剩余油饱和度高”;曾祥平、杨慧燕(隔井脉冲注水技术在提高油田采收率的应用,石油勘探与开发,2003年第6期),根据数值模拟资料结果“分流线区域剩余油饱和度比主流线高4.2%”;徐晖、秦积舜等(聚合物驱宏观渗流机理的三维油藏物理模拟研究,石油勘探与开发,2007年第3期),采用物理模拟的方法研究聚合物驱剩余油饱和度变化等。但是,上述研究都是根据理论研究或模拟的方法,没有主流线和分流线上剩余油饱和度等参数的实际检测数据,不能解决注采主流线和分流线上驱油效率、剩余油粘度等地球化学参数特征及其关系问题。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现有采用物理模拟的方法不能够获得主流线和分流线油藏的剩余油饱和度等参数的实际数据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注采主流线与分流线油藏剩余油参数特征及关系的地球化学测定方法。
本发明所述的注采主流线与分流线油藏剩余油参数特征及关系的地球化学测定方法包含以下步骤:
a、分别采集油田开发主流线和分流线上取心检查井的多个油砂样品,并对所述油砂样品分别做剩余油饱和度、驱油效率、剩余油粘度、渗透率、孔隙度参数测定;
b、分别根据步骤a获得的主流线和分流线油藏的剩余油饱和度、驱油效率、剩余油粘度、渗透率、孔隙度参数数据,计算油主流线和分流线的剩余油油层流度参数,并确定主流线与分流线剩余油地球化学特征
c、根据步骤a获得的主流线油藏的剩余油饱和度、驱油效率、剩余油粘度、渗透率、孔隙度参数数据,通过相关性分析,分别确定主流线剩余油地球化学参数之间的关系;
d、根据步骤a获得的分流线油藏的剩余油饱和度、驱油效率、剩余油粘度、渗透率、孔隙度参数数据,通过相关性分析,分别确定分流线剩余油地球化学参数之间的关系;
e、根据步骤b、c、d获得的结果,对比确定注采主流线和分流线剩余油地球化学参数特征及其关系。
根据实验结果可以获知,聚驱注采主流线和分流线上剩余油粘度随剩余油饱和度及驱油效率变化的范围和趋势不同,注采主流线上剩余油粘度的变化范围较窄、分流线上的较宽;注采主流线上剩余油粘度随饱和度的减小及驱油效率的增大呈现减小的趋势,而在注采分流线上则相反。这主要是在聚驱注采主流线上剩余油粘度主要受渗流速度和渗流压力的影响;而在分流线上,其受渗流速度和渗流压力、渗透率和孔隙度的共同影响,在渗流速度和渗流压力相同的情况下,渗透率和孔隙度为主要影响因素。
本发明利用检测油田开发取心检查井油砂样品的各种参数,获得主流线和分流线油藏的剩余油饱和度、驱油效率、剩余油粘度等油藏剩余油地球化学参数特征及其关系,开创了油藏剩余油分布特征及其关系的地球化学新测定方法,对于获得主流线和分流线油藏剩余油的分布规律、制定剩余油开发方案、提高原油采收率有重要意义。
本发明在世界上首次提出并建立了注采主流线与分流线油藏剩余油参数特征及其关系的地球化学测定方法,利用该方法在松辽盆地北部的萨尔图油田聚合物驱油井应用,填补了这一领域的世界空白。
采用本发明的方法获得的萨尔图油田的聚驱注采主流线与分流线剩余油参数特征及其关系的测定结果,为下一步制定萨尔图油田及不同油层的剩余油开发方案提供了新依据。
本发明开创了注采主流线与分流线剩余油参数特征及其关系的地球化学测定新方法,应用前景广阔。
附图说明
图1为聚驱注采主流线油藏的剩余油粘度与剩余油饱和度关系图;
图2为聚驱注采主流线油藏的剩余油粘度与驱油效率关系图;
图3为聚驱注采分流线油藏的剩余油粘度与剩余油饱和度关系图;
图4为聚驱注采分流线油藏的剩余油粘度与驱油效率关系图;
图5为聚驱注采主流线油藏的剩余油粘度与渗透率关系图;
图6为聚驱注采主流线油藏的剩余油粘度与孔隙度关系图;
图7为聚驱注采分流线油藏的剩余油粘度与渗透率关系图;
图8为聚驱注采分流线油藏的剩余油粘度与孔隙度关系图。
具体实施方式
具体实施方式一:本实施方式所述的注采主流线与分流线油藏剩余油参数特征及关系的地球化学测定方法的具体过程为:
a、分别采集聚驱油田开发主流线和分流线上取心检查井的多个油砂样品,并对所述油砂样品分别做剩余油饱和度、驱油效率、剩余油粘度、渗透率、孔隙度参数测定;
b、分别根据步骤a获得的主流线和分流线油藏的剩余油饱和度、驱油效率、剩余油粘度、渗透率、孔隙度参数数据,计算油主流线和分流线的剩余油油层流度参数,并确定主流线与分流线剩余油地球化学特征
c、根据步骤a获得的主流线油藏的剩余油饱和度、驱油效率、剩余油粘度、渗透率、孔隙度参数数据,通过相关性分析,分别确定主流线剩余油地球化学参数之间的关系;
d、根据步骤a获得的分流线油藏的剩余油饱和度、驱油效率、剩余油粘度、渗透率、孔隙度参数数据,通过相关性分析,分别确定分流线剩余油地球化学参数之间的关系;
e、根据步骤b、c、d获得的结果,对比确定注采主流线和分流线剩余油地球化学参数特征及其关系。
本实施方式的步骤a中的油砂样品的孔隙度、渗透率和饱和度,都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石油天然气行业标准,SY/T5536—2006中规定的岩心分析方法获得的。
本实施方式的步骤a中的油砂样品的剩余油粘度,是采用公开号为CN101221112A的专利申请《油藏剩余油粘度的测试方法》所述的方法获得的。
本实施方式的步骤a中的油砂样品的驱油效率,是根据公式:
驱油效率(%)=100×(原始剩余油饱和度-剩余油饱和度)/原始剩余油饱和度获得的。
本实施方式中步骤b中的油层流度是根据公式:
                油层流度=渗透率/油层剩余油粘度
获得的。
本实施方式中的步骤b中,计算主流线和分流线的剩余油油层流度及其它参数的方法为:分别以小层为单元,计算各小层剩余油参数的平均值及油层组总平均值,确定主流线与分流线各小层剩余油地球化学参数的变化范围、平均值及油层组平均值。
本实施方式中的步骤b中确定主流线与分流线剩余油性质的方法为:根据已获得的粘度参数,按照《中国油藏分类(SY/T6169—1995)》中的标准确定主流线与分流线剩余油性质。
《中国油藏分类(SY/T6169—1995)》中规定的原油性质有低粘油、中粘油、高粘油、普通稠油、特稠油和超稠油。
本实施方式的在步骤c和步骤d中所述的设定数值范围,只是根据实际情况人为设定的一个参数范围。
本实施方式中的步骤c中所述的相关性分析,是指以主流线油藏的剩余油饱和度设定数值范围为单元,计算得到各地球化学参数的平均值,分别做主流线油藏的剩余油粘度与剩余油饱和度的相关性分析、主流线油藏的剩余油粘度与驱油效率的相关性分析、主流线油藏的剩余油粘度与渗透率的相关性分析、主流线油藏的剩余油粘度与孔隙度的相关性分析。
本实施方式中的步骤d中所述的相关性分析,是指以分流线油藏的剩余油饱和度设定数值范围为单元,计算得到各地球化学参数的平均值,分别做分流线油藏的剩余油粘度与剩余油饱和度的相关性分析、分流线油藏的剩余油粘度与驱油效率的相关性分析、分流线油藏的剩余油粘度与渗透率的相关性分析、分流线油藏的剩余油粘度与孔隙度的相关性分析。
上述步骤c和d的相关性分析的数据量比较大,可以采用现有数据处理软件进行分析处理,例如现有常用的office Excel软件。
具体实施方式二:本实施方式是具体实施方式一所述的注采主流线与分流线油藏的剩余油参数特征及关系的地球化学测定方法的一个具体实施例。
本实施方式是对松辽盆地北部萨尔图油田聚驱注采主流线与分流线剩余油参数特征及关系的地球化学测定方法。
下面首先对松辽盆地北部萨尔图油田的情况进行简单介绍:萨尔图油田北三区西部1964年投入开发,基础井网为萨尔图、葡萄花2套主力油层层系,采用注水井网开发,于1981年(葡二、高台子)、1993年(萨尔图、葡二、高台子)两次加密调整;1997年对葡一组(PI)主力油层进行聚驱,采用注采井距250m五点法面积井网开采,到2007年3月,聚驱油井104口,平均单井日产油5.5t,综合含水94.77%,累计产油527.31×104t。为研究注采主流线与分流线剩余油地球化学参数特征及其关系,选择萨尔图油田北三区西部聚驱主流线北2-322-检P43井、分流线北2-323-检P42井,采集2口取心检查井主力油层葡一组油砂样品51件,具体的测定方法为:
a、分别对采集到的51件油砂样品做剩余油饱和度、驱油效率、剩余油粘度、渗透率、孔隙度参数测定;
b、分别根据步骤a获得的油主流线和分流线油藏的剩余油饱和度、驱油效率、剩余油粘度、渗透率、孔隙度参数数据,计算油主流线和分流线的剩余油油层流度参数,并确定主流线与分流线剩余油地球化学特征;
b1、确定主流线剩余油地球化学特征的具体过程为:
将葡一组(PI)样品以小层PI1、PI2、PI3、PI4为单元,计算各小层剩余油参数的平均值及总平均值,所有参数参见表1聚驱主流线北2-322-检P43井剩余油参数数据:
表1
从主流线北2-322-检P43井剩余油参数分析数据可以获得PI1剩余油粘度、油层剩余油粘度、油层流度、饱和度、驱油效率分别为16.31mPa.S、4.32mPa.S、180.34μm2×10-3/mPa.S、58.40%、24.30%;PI2分别介于8.64~24.61mPa.S、2.73~5.80mPa.S、389.83~457.87μm2×10-3/mPa.S、27.6~41.1%、51.00~65.10%,平均分别为16.63mPa.S、4.27mPa.S、423.85μm2×10-3mPa.S、34.35%、58.0%;PI3分别介于11.74~103.69mPa.S、3.41~16.11mPa.S、18.13~1009.78μm2×10-3/mPa.S、7.6~35.5%、50.6~91.1%,平均分别为28.67mPa.S、5.96mPa.S、418.97μm2×10-3/mPa.S、27.8%、64.4%;PI4分别介于10.05~16.92mPa.S、3.05~4.44mPa.S、25.63~1186.23μm2×10-3/mPa.S、23.2~65.0%、0.0~66.9%,平均分别为12.90mPa.S、3.64mPa.S、274.1μm2×10-3/mPa.S、39.6%、42.9%;PI油层组分别介于8.64~103.69mPa.S、2.73~16.11mPa.S、18.13~1186.23μm2×10-3/mPa.S、7.6~65.0%、24.3~91.1%,平均分别为22.60mPa.S、5.08mPa.S、368.80μm2×10-3/mPa.S、33.2%、56.0%。
按《中国油藏分类标准(SY/T6169—1995)》确定注采主流线上剩余油性质参见表1最后一列所示,主流线上剩余油粘度不大于5mPa.S的低粘油占79%;剩余油粘度在5mPa.S~20mPa.S之间的中粘油占21%,因此注聚注采主流线上的剩余油性质以低粘油为主。
b2、确定分流线剩余油地球化学特征的具体过程为:
从注采分流线北2-323-检P42井剩余油粘度及流度等分析数据,具体数据参见表2聚驱分流线北2-323-检P42井剩余油参数数据。
剩余油粘度、油层剩余油粘度、油层剩余油流度、饱和度、驱油效率PI1分别为10.89~47.43mPa.S、3.23~9.26mPa.S、32.86~669.61μm2×10-3/mPa.S、46.9~80.2%、0.0~39.3%,平均分别为18.30mPa.S、4.55mPa.S、242.48μm2×10-3/mPa.S、64.86%、11.1%;PI2分别介于36.49~
104.35mPa.S、7.69~16.18mPa.S、0.65~87.29μm2×10-3/mPa.S、28.1~37.4%、0.0~61.7%,平均分别为63.82mPa.S、11.26mPa.S、48.31μm2×10-3/mPa.S、32.13%、44.9%;PI3分别介于13.40~161.79mPa.S、3.75~22.02mPa.S、2.32~461.70μm2×10-3/mPa.S、10.6~52.9%、34.4~84.1%,平均分别为45.72mPa.S、8.56mPa.S、168.49μm2×10-3/mPa.S、31.0%、
58.6%;PI4分别介于11.11~16.24mPa.S、3.28~4.31mPa.S、175.59~565.02μm2×10-3/mPa.S、25.3~46.0%、40.2~69.2%,平均分别为14.68mPa.S、4.00mPa.S、356.03μm2×10-3/mPa.S、35.6%、55.4%;PI油层组分别介于10.89~161.79mPa.S、3.23~22.02mPa.S、2.32~669.61μm2×10-3/mPa.S、10.6~80.2%、0.0~84.1%,平均分别为33.39mPa.S、7.20mPa.S、196.27μm2×10-3/mPa.S、41.3%、43.1%。
按《中国油藏分类标准(SY/T6169—1995)》中确定注采分流线上剩余油性质,分流线上剩余油粘度不大于5mPa.S的低粘油占41%,剩余油粘度在5mPa.S~20mPa.S之间的中粘油占56%,剩余油粘度在20mPa.S~50mPa.S的高粘油占3%,因此,注聚注采分流线上剩余油性质以中粘油为主。
表2
Figure G2008102095104D00081
c、根据步骤a获得的主流线油藏的剩余油饱和度、驱油效率、剩余油粘度、渗透率、孔隙度参数数据,通过相关性分析,分别确定主流线剩余油地球化学参数之间的关系;具体过程为:
聚驱注采主流线以剩余油饱和度一定的数值变化范围为单元,取剩余油粘度、饱和度、驱油效率参数的平均值,分别做主流线剩余油粘度与饱和度的关系图参见图1;主流线剩余油粘度与和驱油效率的关系图参见图2。
根据图1,即聚驱注采主流线剩余油粘度与剩余油饱和度关系图可以获得,聚驱注采主流线上,在剩余油饱和度12%~45%范围内,剩余油粘度随剩余油饱和度减小而减小,这表明在聚驱注采主流线上,随聚驱开采程度的增加,采出原油中C40 +(%)烃类组分相对多一些,使剩余油粘度减小。
根据图2,即聚驱注采主流线剩余油粘度与驱油效率关系图可以获得,聚驱注采主流线上,驱油效率在45%~85%范围内,粘度随驱油效率增加而减小,这表明在聚驱注采主流线上,随聚驱开采程度的增加,采出原油中C40 +(%)烃类组分相对多一些,使剩余油粘度减小。
d、根据步骤a获得的分流线油藏的剩余油饱和度、驱油效率、剩余油粘度、渗透率、孔隙度参数数据,通过相关性分析,分别确定分流线剩余油地球化学参数之间的关系;具体过程为:
聚驱注采分流线以剩余油饱和度一定的数值变化范围为单元,计算剩余油粘度、饱和度、驱油效率参数平均值,做分流线剩余油粘度与饱和度之间的关系图参见图3,剩余油粘度与驱油效率之间的关系图参见图4。
根据图3,即聚驱注采分流线剩余油粘度与剩余油饱和度的关系图可知,在聚驱注采分流线上,剩余油饱和度在60%~75%范围内,剩余油粘度随剩余油饱和度减小而缓慢减小,剩余油粘度变化很小;剩余油饱和度在15%~60%范围内,剩余油粘度随含饱和度减小而减大。表明在聚驱注采分流线上原油开采过程中的不同阶段,采出原油不同烃类组分的相对含量不同,即在剩余油饱和度60%~75%较高范围内,随聚驱开采程度的增加,采出原油中C40 +(%)烃类组分相对多一点,变化很小;在剩余油饱和度15%~60%较低范围内,随聚驱开采程度的增加,采出原油中C40 +(%)烃类组分相对增加,使剩余油粘度增大。
根据图4,即聚驱注采分流线剩余油粘度与驱油效率的关系图可知,在聚驱注采分流线上,驱油效率在0%~30%范围内,剩余油粘度随驱油效率增加而变化很小;驱油效率在30%~78%范围内,剩余油粘度随驱油效率增加而增大。表明在聚驱开采的初期阶段,驱油效率小于30%,采出原油中烃类组分的相对含量基本不变;随聚驱开采程度的增加,驱油效率变为30%~78%,采出原油中C40 +(%)烃类组分相对多一些,即剩余油粘度越来越大。
e、利用步骤b、c、d得到的结果,对比确定注采主流线和分流线剩余油地球化学参数特征及其关系。
根据表1、表2可知,聚驱注采主流线与分流线葡一组剩余油参数特征差别明显,主流线和分流线剩余油粘度、饱和度等地球化学参数都呈现非均质性,分流线的非均质性大于主流线。主流线PI1~P14层的剩余油粘度、油层剩余油粘度及其总平均值都分别低于分流线,而主流线油层剩余油流度(除PI1层外)、驱油效率(除PI4层外)及其总平均值分别高于分流线,主流线PI1层和PI3层剩余油饱和度分别低于分流线、PI2层和PI4层的分别高于分流线。总的来看,聚驱分流线的油层驱油效率、剩余油流度低于主流线的,而剩余油粘度、剩余油饱和度高于分流线;聚驱分流线上中粘油(占56%)大大多于主流线(占21%),并出现了高粘油。表明聚驱过程中,主流线上采出油藏原油中C40 +(%)烃类组分相对多一些,使剩余油粘度偏低;聚驱分流线上剩余油开采潜力大于主流线的,主流线上剩余油流动性大于分流线。
注采主流线与分流线剩余油地球化学参数关系对比
根据图1、图3、表1和表2的对比可知,在聚驱注采主流线和分流线上,剩余油粘度随剩余油饱和度变化的范围和趋势不同,注采主流线上剩余油粘度的变化范围较窄为9~104mPa.S、主要为10~30mPa.S,分流线上的变化范围较宽为11~162mPa.S、主要为11~46mPa.S;注采主流线上,剩余油粘度随饱和度的减小而呈现减小趋势,而在注采分流线上则相反;主流线剩余油粘度有规律的变化范围为9~60mPa.S、剩余油饱和度有规律的变化范围为13%~45%,分流线剩余油粘度有规律的变化范围为11~75mPa.S、剩余油饱和度有规律的变化范围为15%~75%。
根据图2、图4、表1和表2的对比可知,在聚驱注采主流线和分流线上,剩余油粘度随驱油效率变化的范围和趋势不同,注采主流线上剩余油粘度随驱油效率的增加呈现减小的趋势,而在分流线上则相反;主流线剩余油粘度有规律的变化范围为9~60mPa.S、驱油效率有规律的变化范围为45%~85%,分流线剩余油粘度有规律的变化范围为11~75mPa.S、驱油效率有规律的变化范围为0%~77%。
下面根据上述结果,分析聚驱注采主流线与分流线剩余油地球化学参数特征及其关系的影响因素:
聚驱注采主流线与分流线剩余油参数特征及其关系不同的原因是什么呢?在注采主流线上注入流体(聚合物和水)的渗流速度和渗流压力最大,驱动能量大,在储层条件相近的条件下,驱出的原油最多,使剩余油饱和度较小、驱油效率较高,驱出的原油中C40 +(%)高分子量烃类较多,使剩余油粘度较小,油层流度较大。而在注采分流线上,注入流体(聚合物和水)的渗流速度和渗流压力相对较小,在储层条件相近的条件下,相对于主流线驱出的原油较少、使剩余油饱和度较高、驱油效率较低,驱出的原油中C40 +(%)高分子量烃类相对较少,使剩余油粘度较大,油层流度较小,使聚驱注采主流线与分流线剩余油参数地球化学特征不同。
注采主流线与分流线剩余油地球化学特征,除受注入流体(聚合物和水)的渗流速度和渗流压力的影响外,储层岩石渗透率和孔隙度有何影响呢?为进一步探讨注采主流线和分流线上剩余油参数特征及其关系的主要影响因素,分别做主流线的剩余油粘度与渗透率的关系图参见图5,主流线的剩余油粘度与孔隙度的关系图参见图6,分流线的剩余油粘度与渗透率的关系图参见图7,分流线的剩余油粘度与孔隙度的关系图参见图8,根据图5至图8分析主流线的剩余油粘度与渗透率、孔隙度的相关性,分流线的剩余油粘度与渗透率、孔隙度的相关性。
聚驱注采主流线上,根据图5,即聚驱注采主流线剩余油粘度与渗透率关系图可知,剩余油粘度与渗透率相关系数为0.5918,两者相关性一般。根据图6,即聚驱注采主流线剩余油粘度与孔隙度关系图可知,剩余油粘度与孔隙度相关系数为0.3932,两者相关性差。
聚驱注采分流线上,根据图7,即聚驱注采分流线剩余油粘度与渗透率关系图可知,剩余油粘度与渗透率相关系数为0.8980,两者相关性很好。根据图8,即聚驱注采分流线剩余油粘度与孔隙度关系图可知,剩余油粘度与孔隙度相关系数为0.9879,两者相关性最好。
通过上述相关性的分析可知,聚驱注采主流线上剩余油参数特征及其关系的主要影响因素是渗流速度和渗流压力,渗透率和孔隙度等有一定的影响。聚驱注采分流线上剩余油参数特征及其关系受渗流速度和渗流压力、渗透率和孔隙度的共同影响;在渗流速度和渗流压力相同的情况下,渗透率和孔隙度为主要影响因素。
通过上述分析,可获得松辽盆地北部萨尔图油田聚驱注采主流线与分流线剩余油地球化学参数特征为;聚驱注采主流线与分流线油藏的剩余油地球化学参数特征及其关系不同,主流线和分流线不同井深的剩余油粘度、饱和度、驱油效率、油层流度参数都呈现非均质性,分流线的非均质性大于主流线;注采主流线驱油效率、油层流度参数高于分流线,注采分流线剩余油饱和度、剩余油粘度高于主流线;聚驱后注采分流线油藏的剩余油以中粘油为主,而主流线油藏的剩余油以低粘油为主;聚驱后注采分流线油藏的剩余油开采潜力大于主流线,而主流线剩余油流动性大于分流线。
通过上述分析,对比确定松辽盆地北部萨尔图油田聚驱注采主流线与分流线油藏的剩余油地球化学参数之间的关系为:聚驱注采主流线和分流线上剩余油粘度随剩余油饱和度及驱油效率变化的范围和趋势不同,注采主流线上剩余油粘度的变化范围较窄、分流线上的较宽;注采主流线上剩余油粘度随饱和度的减小及驱油效率的增大呈现减小的趋势,而在注采分流线上则相反。这主要是在聚驱注采主流线上剩余油粘度主要受渗流速度和渗流压力的影响;而在分流线上,其受渗流速度和渗流压力、渗透率和孔隙度的共同影响,在渗流速度和渗流压力相同的情况下,渗透率和孔隙度为主要影响因素。经实验研究表明,聚驱注采主流线与分流线油藏的剩余油地球化学参数特征及其关系不同,主流线和分流线不同井深的剩余油粘度、饱和度、驱油效率、油层流度参数都呈现非均质性,分流线的非均质性大于主流线;注采主流线驱油效率、油层流度参数高于分流线,注采分流线剩余油饱和度、剩余油粘度高于主流线;聚驱后注采分流线油藏的剩余油以中粘油为主,而主流线油藏的剩余油以低粘油为主;聚驱后注采分流线油藏的剩余油开采潜力大于主流线,而主流线剩余油流动性大于分流线。
根据上述分析结果,为下一步制定萨尔图油田及不同油层的剩余油开发方案提供了新依据。
以上通过实例具体说明了本发明进行注采主流线与分流线油藏的剩余油参数特征及其关系的地球化学测定的全过程,该方法测得的结果可用来分析评价注采主流线与分流线剩余油的开采利用前景、作为开采剩余油的依据。

Claims (5)

1.注采主流线与分流线油藏剩余油参数特征及关系的地球化学测定方法,其特征在于它的具体过程为:
a、分别采集油田开发主流线和分流线上取心检查井的多个油砂样品,并对所述油砂样品分别做剩余油饱和度、驱油效率、剩余油粘度、渗透率、孔隙度参数测定;
b、分别根据步骤a获得的主流线和分流线油藏的剩余油饱和度、驱油效率、剩余油粘度、渗透率、孔隙度参数数据,计算油主流线和分流线的剩余油油层流度参数,并确定主流线与分流线剩余油地球化学特征;
c、根据步骤a获得的主流线油藏的剩余油饱和度、驱油效率、剩余油粘度、渗透率、孔隙度参数数据,通过相关性分析,分别确定主流线剩余油地球化学参数之间的关系;
d、根据步骤a获得的分流线油藏的剩余油饱和度、驱油效率、剩余油粘度、渗透率、孔隙度参数数据,通过相关性分析,分别确定分流线剩余油地球化学参数之间的关系;
e、根据步骤b、c、d获得的结果,对比确定注采主流线和分流线剩余油地球化学参数特征及其关系;
步骤b中所述的计算主流线和分流线的剩余油油层流度参数的方法为:分别以小层为单元,计算各小层剩余油参数的平均值及油层组总平均值,确定主流线与分流线各小层剩余油地球化学参数的变化范围、平均值及油层组平均值;
步骤b中所述的确定主流线与分流线剩余油地球化学特征的方法为:根据步骤a和步骤b获得的粘度参数,按照《中国油藏分类(SY/T 6169-1995)》中的标准确定主流线与分流线剩余油性质;
步骤c中,通过相关性分析,分别确定主流线剩余油地球化学参数之间的关系的过程为:聚驱注采主流线以剩余油饱和度一定的数值变化范围为单元,取剩余油粘度、饱和度、驱油效率参数的平均值,分别做主流线剩余油粘度与饱和度的关系图和主流线剩余油粘度与和驱油效率的关系图;
步骤d中,通过相关性分析,分别确定分流线剩余油地球化学参数之间的关系的过程为:聚驱注采分流线以剩余油饱和度一定的数值变化范围为单元,计算剩余油粘度、饱和度、驱油效率参数平均值,分别做分流线剩余油粘度与饱和度之间的关系图和剩余油粘度与驱油效率之间的关系图。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注采主流线与分流线油藏剩余油参数特征及关系的地球化学测定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a中所述的油砂样品的孔隙度、渗透率和饱和度,均是根据岩心分析方法获得的。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注采主流线与分流线油藏剩余油参数特征及关系的地球化学测定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a中所述的油砂样品的剩余油粘度,是采用油藏的剩余油粘度的测试方法获得的。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注采主流线与分流线油藏剩余油参数特征及关系的地球化学测定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a中所述的油砂样品的驱油效率,是根据公式:
Figure FSB00000831312200021
获得的。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注采主流线与分流线油藏剩余油参数特征及关系的地球化学测定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b中所述的油层流度是根据公式:
获得的。
CN200810209510A 2008-11-24 2008-11-24 注采主流线与分流线油藏剩余油参数特征及关系的地球化学测定方法 Active CN101424185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0810209510A CN101424185B (zh) 2008-11-24 2008-11-24 注采主流线与分流线油藏剩余油参数特征及关系的地球化学测定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0810209510A CN101424185B (zh) 2008-11-24 2008-11-24 注采主流线与分流线油藏剩余油参数特征及关系的地球化学测定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424185A CN101424185A (zh) 2009-05-06
CN101424185B true CN101424185B (zh) 2012-09-05

Family

ID=4061503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810209510A Active CN101424185B (zh) 2008-11-24 2008-11-24 注采主流线与分流线油藏剩余油参数特征及关系的地球化学测定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1424185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892837B (zh) * 2010-04-29 2013-03-20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地层因数确定方法及含油饱和度确定方法
CN102071929B (zh) * 2010-12-09 2013-06-05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白云岩储层地球化学图版生成方法
CN102305062B (zh) * 2011-07-25 2013-10-16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一种多相流体的饱和度解释方法
CN105822269B (zh) * 2015-04-09 2017-07-25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多层油藏二元驱后剩余油分布模式及开发调整方法
CN105676309B (zh) * 2016-01-28 2017-10-27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裂缝性油藏逆向渗吸采收率预测方法
CN108868715B (zh) * 2018-06-02 2020-05-01 东北石油大学 运用分形理论确定基质-高渗条带化学驱剩余油分布及运移规律的方法
CN111287739B (zh) * 2020-03-12 2023-05-26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地层原油粘度的剩余油分布预测方法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286457A (en) * 1980-03-06 1981-09-01 Shell Oil Company Viscosity measurement
US5699269A (en) * 1995-06-23 1997-12-16 Exxon Research And Engineering Company Method for predicting chemical or physical properties of crude oils
CN1786411A (zh) * 2005-12-12 2006-06-14 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提高特低渗透储层采油量的面积井网优化方法
CN101221112A (zh) * 2008-01-22 2008-07-16 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 油藏剩余油粘度的测试方法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286457A (en) * 1980-03-06 1981-09-01 Shell Oil Company Viscosity measurement
US5699269A (en) * 1995-06-23 1997-12-16 Exxon Research And Engineering Company Method for predicting chemical or physical properties of crude oils
CN1786411A (zh) * 2005-12-12 2006-06-14 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提高特低渗透储层采油量的面积井网优化方法
CN101221112A (zh) * 2008-01-22 2008-07-16 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 油藏剩余油粘度的测试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徐晖等.聚合物驱宏观渗流机理的三维油藏物理模拟研究.《石油勘探与开发》.2007, *
高淑玲等.聚驱后续水驱阶段挖掘分流线剩余油.《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2006,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424185A (zh) 2009-05-0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424185B (zh) 注采主流线与分流线油藏剩余油参数特征及关系的地球化学测定方法
He et al. Waterflood direction and front characterization with four-step work flow: a case study in changqing oil field China
CN102733789B (zh) 深层稠油油藏厚砂岩储层层内水力分段压裂施工增产方法
CN103089228B (zh) 一种泥质白云岩地面交联酸携砂酸压方法
CN104234677B (zh) 一种注气垂直驱替提高凝析气藏凝析油采收率方法
CN105317407B (zh) 一种特高含水期表外储层的开发方法
CN112392472B (zh) 确定页岩与邻近油层一体化开发方式的方法及装置
CN107939357B (zh) 提高油田开发系统效率方法
CN111236906B (zh) 一种常压或深层页岩气主裂缝深部封堵提高裂缝复杂性的方法
CN104632157A (zh) 低渗透油藏均衡驱替方法
CN108518219B (zh) 一种基于天然能量开发油田规模提液选井的评价方法
Kaijun et al. Three-dimensional physical modeling of waterflooding in metamorphic fractured reservoirs
CN107832540A (zh) 一种致密油藏技术极限井距确定方法
CN108460203A (zh) 页岩油藏循环注气油井产量分析方法及其应用
CN109101773A (zh) 致密油水平井立体缝网簇网压裂优化方法
Li et al. A mathematical model for predicting long-term productivity of modern multifractured shale-gas/oil wells
CN111075441A (zh) 一种边底水稠油油藏热采后冷采三维物理模拟实验装置及方法
CN109577945A (zh) 一种低渗-超低渗油藏窜流通道判别的实验装置与方法
CN107060705A (zh) 一种co2驱油藏气窜通道动态反演方法
CN109441415A (zh) 基于邻井干扰的聚合物驱油藏测试井的试井解释方法
CN110879196B (zh) 富含油凝析气藏油水相渗测试方法
CN111287741B (zh) 一种致密油藏体积压裂改造区渗透率的快速计算方法
CN107387039B (zh) 利用多点连续测压数据反演二氧化碳驱前缘的方法
Zhang et al. A novel dynamic reserve evaluation method by division between oil and water in isolated fractured-caved carbonate reservoirs
Chen Heavy oils, part II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11223

Address after: 163453 Heilongjiang Province, Daqing City Ranghulu District Longnan Victory Road No. 1

Patentee after: Daqing Oilfield Co.,Ltd.

Patentee after: PetroChina Co Ltd

Address before: 163513 Heilongjiang Province, Daqing City Ranghulu District Longnan Victory Road No. 1

Patentee before: Daqing Oilfield Co.,Ltd.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