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393798A - 层叠型陶瓷元件及其安装结构 - Google Patents
层叠型陶瓷元件及其安装结构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1393798A CN101393798A CNA2008102114389A CN200810211438A CN101393798A CN 101393798 A CN101393798 A CN 101393798A CN A2008102114389 A CNA2008102114389 A CN A2008102114389A CN 200810211438 A CN200810211438 A CN 200810211438A CN 101393798 A CN101393798 A CN 101393798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electrode
- terminal
- electrodes
- internal
- element body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 239000000919 ceramic Substances 0.000 title claims description 32
- 239000012212 insulator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92
- 238000003475 lamin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1
- 239000000758 substrate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8
- 239000003990 capacitor Substance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165
- 238000010030 laminating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7
- 238000000605 extr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2
- 230000007423 decreas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7
- 238000010438 heat treat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7
- 239000004020 conducto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20169 heat gene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3570 ai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1521 glass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2184 met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7747 pla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843 powd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245 sinter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2080 ambient ai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1514 detec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C—RESISTORS
- H01C7/00—Non-adjustable resistors formed as one or more layers or coatings; Non-adjustable resistors made from powdered conducting material or powdered semi-conducting material with or without insulating material
- H01C7/18—Non-adjustable resistors formed as one or more layers or coatings; Non-adjustable resistors made from powdered conducting material or powdered semi-conducting material with or without insulating material comprising a plurality of layers stacked between terminal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G—CAPACITORS; CAPACITORS, RECTIFIERS, DETECTORS, SWITCHING DEVICES, LIGHT-SENSITIVE OR TEMPERATURE-SENSITIVE DEVICES OF THE ELECTROLYTIC TYPE
- H01G4/00—Fixed capacitors; Processes of their manufacture
- H01G4/002—Details
- H01G4/018—Dielectrics
- H01G4/06—Solid dielectrics
- H01G4/08—Inorganic dielectrics
- H01G4/12—Ceramic dielectric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C—RESISTORS
- H01C1/00—Details
- H01C1/14—Terminals or tapping points or electrod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resistors; Arrangements of terminals or tapping points or electrodes on resistors
- H01C1/148—Terminals or tapping points or electrod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resistors; Arrangements of terminals or tapping points or electrodes on resistors the terminals embracing or surrounding the resistive element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C—RESISTORS
- H01C7/00—Non-adjustable resistors formed as one or more layers or coatings; Non-adjustable resistors made from powdered conducting material or powdered semi-conducting material with or without insulating material
- H01C7/02—Non-adjustable resistors formed as one or more layers or coatings; Non-adjustable resistors made from powdered conducting material or powdered semi-conducting material with or without insulating material having positive temperature coefficient
- H01C7/021—Non-adjustable resistors formed as one or more layers or coatings; Non-adjustable resistors made from powdered conducting material or powdered semi-conducting material with or without insulating material having positive temperature coefficient formed as one or more layers or coating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C—RESISTORS
- H01C7/00—Non-adjustable resistors formed as one or more layers or coatings; Non-adjustable resistors made from powdered conducting material or powdered semi-conducting material with or without insulating material
- H01C7/04—Non-adjustable resistors formed as one or more layers or coatings; Non-adjustable resistors made from powdered conducting material or powdered semi-conducting material with or without insulating material having negative temperature coefficient
- H01C7/041—Non-adjustable resistors formed as one or more layers or coatings; Non-adjustable resistors made from powdered conducting material or powdered semi-conducting material with or without insulating material having negative temperature coefficient formed as one or more layers or coating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G—CAPACITORS; CAPACITORS, RECTIFIERS, DETECTORS, SWITCHING DEVICES, LIGHT-SENSITIVE OR TEMPERATURE-SENSITIVE DEVICES OF THE ELECTROLYTIC TYPE
- H01G4/00—Fixed capacitors; Processes of their manufacture
- H01G4/002—Details
- H01G4/228—Terminals
- H01G4/232—Terminals electrically connecting two or more layers of a stacked or rolled capacitor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G—CAPACITORS; CAPACITORS, RECTIFIERS, DETECTORS, SWITCHING DEVICES, LIGHT-SENSITIVE OR TEMPERATURE-SENSITIVE DEVICES OF THE ELECTROLYTIC TYPE
- H01G4/00—Fixed capacitors; Processes of their manufacture
- H01G4/30—Stacked capacito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Ceramic Engineering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Inorganic Chemistry (AREA)
- Fixed Capacitors And Capacitor Manufacturing Machines (AREA)
- Ceramic Capacitors (AREA)
- Thermistors And Varistors (AREA)
- Coils Or Transformers For Communication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NTC电容器,该NTC电容器具备:层叠有多个绝缘体层的电容器素体、配置在电容器素体内的第1~第3内部电极、以及配置在电容器素体的外表面上的第1~第3端子电极。第1内部电极仅连接于第1端子电极,第2内部电极仅连接于第2端子电极,第3内部电极仅连接于第3端子电极。第3内部电极在绝缘体层的层叠方向上均不与第1和第2内部电极的任意一个相对。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层叠型陶瓷元件及其安装结构。
背景技术
目前,作为电特性随着温度变化而变化的元件,已知有例如日本特开昭62-137804号公报所记载的层叠型陶瓷元件。
发明内容
然而,由于日本特开昭62-137804号公报所记载的层叠型陶瓷元件根据周围的空气的温度变化来检测温度的变化,因而难以提高温度检测的精度。
在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精度良好地检测温度的层叠型陶瓷元件及其安装结构。
本发明涉及的层叠型陶瓷元件的特征在于,具备:电特性随着温度而变化且层叠有多个绝缘体层的素体,配置在素体内的第1内部电极、第2内部电极、以及第3内部电极,配置在素体的外表面上的第1端子电极、第2端子电极、以及第3端子电极,其中,第1~第3端子电极在素体的外表面上电绝缘,第1内部电极仅连接于第1端子电极,第2内部电极仅连接于第2端子电极,第3内部电极仅连接于第3端子电极,第3内部电极在绝缘体层的层叠方向上均不与第1和第2内部电极的任意一个相对。
此外,本发明涉及的层叠型陶瓷元件的安装结构的特征在于,将层叠型陶瓷元件安装于安装有发热的电子部件的基板,所述层叠型陶瓷元件具备:电特性随着温度而变化且层叠有多个绝缘体层的素体,配置在素体内的第1内部电极、第2内部电极、以及第3内部电极,配置在素体的外表面上的第1端子电极、第2端子电极、以及第3端子电极,其中,第1~第3端子电极在素体的外表面上电绝缘,第1内部电极仅连接于第1端子电极,第2内部电极仅连接于第2端子电极,第3内部电极仅连接于第3端子电极,第3内部电极在绝缘体层的层叠方向上均不与第1和第2内部电极的任意一个相对,第3端子电极和电子部件的端子电极在基板上电连接。
在上述的层叠型陶瓷元件中,第1~第3内部电极分别仅与第1~第3端子电极中的某个对应的端子电极连接。即,在该层叠型陶瓷元件内,第1~第3内部电极没有短路。因此,能够连接例如第3端子电极和其它发热元件的端子电极,由此可以快速且精度良好地检测发热元件的温度变化。此外,第3内部电极在绝缘体层的层叠方向上均不与第1和第2内部电极的任意一个相对,因此,即使在例如将第3端子电极连接于发热元件的端子电极的情况下,也抑制了第3内部电极对第1和第2内部电极的影响。
优选素体呈长方体状,该长方体具有:相互相对的长方形状的第1和第2主面、以连接于第1和第2主面之间的方式在第1和第2主面的长边方向上延伸且相互相对的第1和第2侧面、以连接于第1和第2主面之间的方式在第1和第2主面的短边方向上延伸且相互相对的第1和第2端面,第3端子电极配置在第1或第2侧面上,第3内部电极以被引出至配置有第3端子电极的第1和第2侧面的方式延伸,并与该第3端子电极连接。在这种情况下,由于能够增大第3端子电极的宽度以及第3内部电极的与端子电极连接的部分的宽度,因而可以快速且精度良好地检测温度变化。
利用本发明,可以提供一种能够精度良好地检测温度的层叠型陶瓷元件及其安装结构。
本发明通过以下给出的详细说明和参照附图将会变得更加清楚,但是,这些说明和附图仅仅是为了说明本发明而举出的例子,不能被认为是对本发明的限定。
以下给出的详细说明将会更加清楚地表述本发明的应用范围。但是,这些详细说明和特殊实例、以及优选实施方案,只是为了举例说明而举出的,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显然能够理解本发明的各种变化和修改都在本发明的宗旨和范围内。
附图说明
图1是第1实施方式涉及的层叠型陶瓷元件的安装结构的构成图。
图2是第1实施方式涉及的层叠型陶瓷元件的安装结构的等效电路图。
图3是第1实施方式涉及的NTC电容器的立体图。
图4是第1实施方式涉及的NTC电容器所包含的电容器素体的分解立体图。
图5是第1实施方式涉及的NTC热敏电阻的立体图。
图6是第1实施方式涉及的NTC热敏电阻所包含的热敏电阻素体的分解立体图。
图7是第2实施方式涉及的NTC电容器的立体图。
图8是第2实施方式涉及的NTC电容器所包含的电容器素体的分解立体图。
图9是第3实施方式涉及的NTC电容器的立体图。
图10是第3实施方式涉及的NTC电容器所包含的电容器素体的分解立体图。
图11是第4实施方式涉及的NTC电容器的立体图。
图12是第4实施方式涉及的NTC电容器所包含的电容器素体的分解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详细地说明优选的实施方式。并且,在说明中,对相同要素或具有相同功能的要素赋予相同符号,省略重复的说明。
参照图1和图2,说明第1实施方式涉及的层叠型陶瓷元件的安装结构。图1是第1实施方式涉及的层叠型陶瓷元件的安装结构的构成图。图2是第1实施方式涉及的层叠型陶瓷元件的安装结构的等效电路图。
如图1所示,在第1实施方式涉及的安装结构中,在基板S上配置有NTC(负温度系数:negative temperature coefficient)电容器1、NTC热敏电阻2、扼流圈3、开关电路4、反馈电路5、放大器6、以及电容器9。在此,NTC电容器1是指具有负温度特性、即温度上升时静电容量减小的特性的层叠型陶瓷元件。此外,NTC热敏电阻2是指具有负温度特性、即温度上升时电阻减小的特性的层叠型陶瓷元件。
如图1所示,扼流圈3的端子电极3A、3B与形成于基板S上的焊盘图形7A连接,扼流圈3的端子电极3C、3D与形成于基板S上的焊盘图形7B连接。
NTC热敏电阻2的下述的第1和第2端子电极31、32与配线8连接。NTC热敏电阻2的下述的第3端子电极33、34与连接于扼流圈3的端子电极3A、3B的焊盘图形7A连接。
NTC电容器1的下述的第1和第2端子电极11、12与配线8连接。NTC电容器1的下述的第3端子电极13、14与连接于扼流圈3的端子电极3C、3D的焊盘图形7B连接。
如图1和图2所示,与NTC电容器1的第1和第2端子电极11、12连接的配线8均与放大器6连接。放大器6、反馈电路5、以及开关电路4通过一根配线8连接。
从图2可知,在第1实施方式涉及的安装结构中,由输入端输入的电流经由开关电路4而在并联连接的扼流圈3的电感L和电阻Rdc、以及NTC热敏电阻2的电阻Rt和NTC电容器1的电容器Ct中流过。通过该并联电路后,电流从输出端输出。
微弱的通过NTC电容器1的电容器Ct的前后的电流,流入放大器6,并被放大。在反馈电路5中,测量在前后通过NTC电容器1的电容器Ct的电压,基于测量出的电压值计算电流值。
基于计算出的电流值,由反馈电路5向开关电路4传送开/关信号,基于该信号,开关电路4将开关控制为开或关。
电流在扼流圈3中流动时,在扼流圈3的直流电阻Rdc上产生自发热。该发热导致扼流圈3的特性、即电感L的电感值和直流电阻Rdc的电阻值发生变化。在图2中,NTC电容器1的电容器C和NTC热敏电阻2的电阻Rt随着因发热而引起的扼流圈3的特性变化而变化,从而抵消因发热而引起的扼流圈3的特性变化。
而且,基于在前后通过NTC电容器1的电容器Ct的电压而计算出的电流值与流过扼流圈3的电流相等。因此,图2的电路中,在反馈电路5能够检测流过扼流圈3的电流。基于检测出的电流值,反馈电路5和开关电路4监测从输出端输出的电流。
接着,参照图3和图4,详细地说明NTC电容器1。图3是NTC电容器1的立体图,图4是NTC电容器1所包含的电容器素体的分解立体图。
如图3所示,NTC电容器1具备电容器素体15、以及配置在电容器素体15的外表面上的第1~第3端子电极11~14。通过在电容器素体15的外表面上涂敷例如含有导电性金属粉末和玻璃粉的导电性浆料,并进行烧结,从而形成第1~第3端子电极11~14。必要时,也可以在烧结的端子电极上形成电镀层。这些第1~第3端子电极11~14在电容器素体15的表面上相互电绝缘地形成。
如图3所示,电容器素体15为长方体状,具有相互相对的长方形状的第1和第2主面15a、15b,以连接于第1和第2主面15a、15b之间的方式在第1和第2主面的短边方向上延伸且相互相对的第1和第2端面15c、15d,以及以连接于第1和第2主面15a、15b之间的方式在第1和第2主面15a、15b的长边方向上延伸且相互相对的第1和第2侧面15e、15f作为外表面。
第1端子电极11配置在电容器素体15的第1端面15c上。具体而言,第1端子电极11以覆盖第1端面15c的在第1和第2侧面15e、15f的相对方向上的中心附近的一部分的方式配置。第2端子电极12配置在电容器素体15的第2端面15d上。具体而言,第2端子电极12以覆盖第2端面15d的在第1和第2侧面15e、15f的相对方向上的中心附近的一部分的方式配置。第1和第2端子电极11、12在第1和第2端面15c、15d的相对方向上相对。
第3端子电极13配置在电容器素体15的第1侧面15e上。第3端子电极14配置在电容器素体15的第2侧面15f上。一对端子电极13、14在第1和第2侧面15e、15f的相对方向上相对。在第1和第2端面15c、15d的相对方向上的第3端子电极13、14的宽度大于在第1和第2侧面15e、15f的相对方向上的第1和第2端子电极11、12的宽度的任意一个。
如图4所示,电容器素体15具有层叠的多层(在本实施方式中为3层)绝缘体层16~18。各绝缘体层16~18例如由包含电介质陶瓷的陶瓷生片的烧结体构成。并且,在实际的NTC电容器1中,绝缘体层16~18之间的边界一体化至不能以目视辨认的程度。
电容器素体15的电特性随着温度而变化。具体而言,随着温度的升高,电容器素体15的静电容量值减小。
如图4所示,在电容器素体15内,配置有第1内部电极19、第2内部电极20、以及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4个)第3内部电极21~24。各内部电极19~24,例如由导电性浆料的烧结体构成。
第1内部电极19位于绝缘体层16和绝缘体层17之间。第2内部电极20位于绝缘体层17和绝缘体层18之间。第1内部电极19和第2内部电极20,以夹着作为电容器素体15的一部分的一层绝缘体层17并在绝缘体层16~18的层叠方向上相对的方式配置。即,在电容器素体15中,第1内部电极19和第2内部电极20在绝缘体层16~18的层叠方向、即第1和第2主面15a、15b的相对方向上将绝缘体层17夹在其间,交错地配置。
第1内部电极19包括主电极部19a和引出电极部19b。主电极部19a呈矩形状,以电容器素体15的第1和第2主面15a、15b的长边方向为其长边方向。引出电极部19b以其端部从主电极部19a被引出至第1端面15c的方式延伸,且其端部露出于第1端面15c。引出电极部19b在露出的端部与第1端子电极11机械连接。第1内部电极19仅与第1端子电极11连接,与第2和第3端子电极12~14均不连接。
第2内部电极20包括与第1内部电极19的主电极部19a相对的主电极部20a和引出电极部20b。主电极部20a呈矩形状,以电容器素体15的第1和第2主面15a、15b的长边方向为其长边方向。引出电极部20b以其端部从主电极部20a被引出至第2端面15d的方式延伸,且其端部露出于第2端面15d。引出电极部20b在露出的端部与第2端子电极12机械连接。第2内部电极20仅与第2端子电极12连接,与第1和第3端子电极11、13、14均不连接。
第3内部电极21、23在绝缘体层16~18的层叠方向上与第1内部电极19位于同一层。第3内部电极21相对于第1内部电极19位于第1侧面15e侧。第3内部电极23相对于第1内部电极19位于第2侧面15f侧。
第3内部电极21呈矩形,以电容器素体15的第1和第2主面15a、15b的长边方向为其长边方向。第3内部电极21以相当于矩形的长边的端部被引出至第1侧面15e的方式延伸,且其端部露出于第1侧面15e。第3内部电极21在露出的端部与第3端子电极13机械连接。
第3内部电极23呈矩形,以电容器素体15的第1和第2主面15a、15b的长边方向为其长边方向。第3内部电极23以相当于矩形的长边的端部被引出至第2侧面15f的方式延伸,且其端部露出于第2侧面15f。第3内部电极23在露出的端部与第3端子电极12机械连接。
第3内部电极22、24在绝缘体层16~18的层叠方向上与第2内部电极20位于同一层。第3内部电极22相对于第2内部电极20位于第1侧面15e侧。第3内部电极24相对于第2内部电极20位于第2侧面15f侧。
第3内部电极22呈矩形,以电容器素体15的第1和第2主面15a、15b的长边方向为其长边方向。第3内部电极22以相当于矩形的长边的端部被引出至第1侧面15e的方式延伸,且其端部露出于第1侧面15e。第3内部电极22在露出的端部与第3端子电极13机械连接。
第3内部电极24呈矩形,以电容器素体15的第1和第2主面15a、15b的长边方向为其长边方向。第3内部电极24以相当于矩形的长边的端部被引出至第2侧面15f的方式延伸,且其端部露出于第2侧面15f。第3内部电极24在露出的端部与第3端子电极14机械连接。
第3内部电极21和第3内部电极22将绝缘体层17夹在其间,在绝缘体层16~18的层叠方向上相对。第3内部电极23和第3内部电极24将绝缘体层17夹在其间,在绝缘体层16~18的层叠方向上相对。第3内部电极21~24的任意一个在绝缘体层16~18的层叠方向上均不与第1和第2内部电极19、20的任意一个相对。
第3内部电极21~24均仅与第3端子电极13、14连接,与第1和第2端子电极11、12均不连接。
接着,参照图5和图6,详细地说明NTC热敏电阻2。图5是NTC热敏电阻2的立体图。图6是NTC热敏电阻2所包含的热敏电阻素体的分解立体图。
如图5所示,NTC热敏电阻2具备热敏电阻素体35、以及配置在热敏电阻素体35的外表面上的第1~第3端子电极31~34。通过在热敏电阻素体35的外表面上涂敷例如含有导电性金属粉末和玻璃粉的导电性浆料,并进行烧结,从而形成第1~第3端子电极31~34。必要时,也可以在烧结的端子电极上形成电镀层。这些第1~第3端子电极31~34在热敏电阻素体35的表面上相互电绝缘地形成。
如图5所示,热敏电阻素体35为长方体状,具有相互相对的长方形状的第1和第2主面35a、35b,以连接于第1和第2主面35a、35b之间的方式在第1和第2主面的短边方向上延伸且相互相对的第1和第2端面35c、35d,以及以连接于第1和第2主面35a、35b之间的方式在第1和第2主面35a、35b的长边方向上延伸且相互相对的第1和第2侧面35e、35f作为外表面。
第1端子电极31配置在热敏电阻素体35的第1端面35c上。具体而言,第1端子电极31以覆盖第1端面35c的比在第1和第2侧面35e、35f的相对方向上的中心更靠近第1侧面35e侧的一部分的方式配置。第2端子电极32配置在热敏电阻素体35的第2端面35d上。具体而言,第2端子电极32以覆盖第2端面35d的比在第1和第2侧面35e、35f的相对方向上的中心更靠近第2侧面35f的一部分的方式配置。
第3端子电极33配置在热敏电阻素体35的第1侧面35e上。第3端子电极34配置在热敏电阻素体35的第2侧面35f上。一对第3端子电极33、34在第1和第2侧面35e、35f的相对方向上相对。在第1和第2端面35c、35d的相对方向上的第3端子电极33、34的宽度大于在第1和第2侧面35e、35f的相对方向上的第1和第2端子电极31、32的宽度。
如图6所示,热敏电阻素体35具有层叠的多层(在本实施方式中为3层)绝缘体层36~38。各绝缘体层36~38例如由包含电介质陶瓷的陶瓷生片的烧结体构成。并且,在实际的NTC热敏电阻2中,绝缘体层36~38之间的边界一体化至不能以目视辨认的程度。
热敏电阻素体35的电特性随着温度而变化。具体而言,随着温度的升高,热敏电阻素体35的电阻值减小。
如图6所示,在热敏电阻素体35内,配置有第1内部电极39、第2内部电极40、以及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4个)第3内部电极41~44。各内部电极39~44由,例如由导电性浆料的烧结体构成。
第1内部电极39位于绝缘体层36和绝缘体层37之间。第2内部电极40位于绝缘体层37和绝缘体层38之间。第1内部电极39和第2内部电极40以在绝缘体层36~38的层叠方向上没有相对的区域的方式配置。即,从绝缘体层36~38的层叠方向上看,第1内部电极39相对于第2内部电极40位于第1侧面35e侧。
第1内部电极39呈矩形,以热敏电阻素体35的第1和第2主面35a、35b的长边方向为其长边方向。第1内部电极39以其端部被引出至第1端面35c的方式延伸,且其端部露出于第1端面35c。第1内部电极39在露出的端部与第1端子电极31机械连接。第1内部电极39仅与第1端子电极31连接,与第2和第3端子电极32~34均不连接。
第2内部电极40呈矩形,以热敏电阻素体35的第1和第2主面35a、35b的长边方向为其长边方向。第2内部电极40以其端部被引出至第2端面35d的方式延伸,且其端部露出于第2端面35d。第2内部电极40在露出的端部与第2端子电极32机械连接。第2内部电极40仅与第2端子电极32连接,与第1和第3端子电极31、33、34均不连接。
第3内部电极41、43在绝缘体层36~38的层叠方向上与第1内部电极39位于同一层。第3内部电极41相对于第1内部电极39位于第1侧面35e侧。第3内部电极43相对于第1内部电极39位于第2侧面35f侧。
第3内部电极41呈矩形,以热敏电阻素体35的第1和第2主面35a、35b的长边方向为其长边方向。第3内部电极41以相当于矩形的长边的端部被引出至第1侧面35e的方式延伸,且其端部露出于第1侧面35e。第3内部电极41在露出的端部与第3端子电极33机械连接。
第3内部电极43呈矩形,以热敏电阻素体35的第1和第2主面35a、35b的长边方向为其长边方向。第3内部电极43以相当于矩形的长边的端部被引出至第2侧面35f的方式延伸,且其端部露出于第2侧面35f。第3内部电极43在露出的端部与第3端子电极32机械连接。
第3内部电极42、44在绝缘体层36~38的层叠方向上与第2内部电极40位于同一层。第3内部电极42相对于第2内部电极40位于第1侧面35e侧。第3内部电极44相对于第2内部电极40位于第2侧面35f侧。
第3内部电极42呈矩形,以热敏电阻素体35的第1和第2主面35a、35b的长边方向为其长边方向。第3内部电极42以相当于矩形的长边的端部被引出至第1侧面35e的方式延伸,且其端部露出于第1侧面35e。第3内部电极42在露出的端部与第3端子电极33机械连接。
第3内部电极44呈矩形,以热敏电阻素体35的第1和第2主面35a、35b的长边方向为其长边方向。第3内部电极44以相当于矩形的长边的端部被引出至第2侧面35f的方式延伸,且其端部露出于第2侧面35f。第3内部电极44在露出的端部与第3端子电极34机械连接。
第3内部电极41和第3内部电极42将绝缘体层37夹在其间,在绝缘体层36~38的层叠方向上相对。第3内部电极43和第3内部电极44将绝缘体层37夹在其间,在绝缘体层36~38的层叠方向上相对。第3内部电极41~44的任意一个在绝缘体层36~38的层叠方向上均不与第1和第2内部电极39、40的任意一个相对。
第3内部电极41~44均仅与第3端子电极33、34连接,与第1和第2端子电极31、32均不连接。
在NTC电容器1中,第1~第3内部电极19~24分别仅与第1~第3端子电极11~14中的某个对应的端子电极连接。即,在NTC电容器1中,第1~第3内部电极19~24没有短路。因此,能够在第3端子电极13、14上连接发热元件即扼流圈3的端子电极。扼流圈3的温度变化不仅通过空气,也能够通过导体即端子电极传送至NTC电容器1。结果,NTC电容器1可以快速且精度良好地检测扼流圈3的温度变化。
此外,NTC电容器1的第3内部电极21~24在绝缘体层16~18的层叠方向上均不与第1和第2内部电极19、20的任意一个相对。因此,即使在例如将第3端子电极13、14连接于扼流圈3的端子电极的情况下,也抑制了第3内部电极21~24对第1和第2内部电极19、20的影响。
在NTC电容器1中,各第3端子电极13、14配置于在呈长方体形状的电容器素体15的长度方向上延伸的第1或第2侧面15e、15f。因此,在将第3端子电极13、14连接于发热元件的情况下,由于通过宽幅的端子电极检测温度,因而能够更快速且精度良好地检测温度。
此外,在NTC电容器1中,各第3内部电极21~24以其长边露出于第1或第2侧面15e、15f的方式配置。并且,各第3内部电极21~24的长边,与第3端子电极13、14的在第1和第2端面15c、15d的相对方向上的宽度相对应。因此,传送至第3端子电极13、14的温度变化,通过第3内部电极21~24快速且精度良好地传送至NTC电容器1。
另一方面,在NTC热敏电阻2中,第1~第3内部电极39~44分别仅与第1~第3端子电极31~34中的某个对应的端子电极连接。即,在NTC热敏电阻2中,第1~第3内部电极39~44没有短路。因此,能够在第3端子电极33、34上连接发热元件即扼流圈3的端子电极。扼流圈3的温度变化不仅通过空气,也能够通过导体即端子电极传送至NTC热敏电阻2。结果,NTC热敏电阻2可以快速且精度良好地检测扼流圈3的温度变化。
此外,NTC热敏电阻2的第3内部电极41~44在绝缘体层36~38的层叠方向上均不与第1和第2内部电极39、40的任意一个相对。因此,即使在例如将第3端子电极33、34连接于扼流圈3的端子电极的情况下,也抑制了第3内部电极41~44对第1和第2内部电极39、40的影响。
在NTC热敏电阻2中,各第3端子电极33、34配置于在呈长方体状的电容器素体35的长度方向上延伸的第1或第2侧面35e、35f。因此,在将第3端子电极33、34连接于发热元件的情况下,由于通过宽幅的端子电极检测温度,因而能够更快速且精度良好地检测温度。
此外,在NTC热敏电阻2中,各第3内部电极41~44以其长边露出于第1或第2侧面35e、35f的方式配置。并且,各第3内部电极41~44的长边,与第3端子电极33、34的在第1和第2端面35c、35d的相对方向上的宽度相对应。因此,传送至第3端子电极33、34的温度变化,通过第3内部电极41~44快速且精度良好地传送至NTC热敏电阻2。
此外,如图1及图2所示,在将NTC电容器1和NTC热敏电阻2安装于基板S的安装结构中,通过导体连接扼流圈3的端子电极3A、3B和NTC热敏电阻2的第3端子电极34,通过导体连接扼流圈3的端子电极3C、3D和NTC电容器1的第3端子电极14。因此,NTC电容器1和NTC热敏电阻2可以快速且精度良好地检测扼流圈3的温度变化。
(第2实施方式)
接着,参照图7和图8,详细地说明第2实施方式涉及的NTC电容器50。第2实施方式涉及的NTC电容器50,在具有不与端子电极直接连接的中间电极的这点上,与第1实施方式涉及的NTC电容器1不同。图7是NTC电容器50的立体图。图8是NTC电容器50所包含的电容器素体的分解立体图。
如图7所示,NTC电容器50具备电容器素体55、以及配置于电容器素体55的外表面上的第1~第3端子电极51~54。这些第1~第3端子电极51~54在电容器素体55的表面上相互电绝缘地形成。
如图7所示,电容器素体55为长方体状,具有相互相对的长方形状的第1和第2主面55a、55b,以连接于第1和第2主面55a、55b之间的方式在第1和第2主面的短边方向上延伸且相互相对的第1和第2端面55c、55d,以及以连接于第1和第2主面55a、55b之间的方式在第1和第2主面55a、55b的长边方向上延伸且相互相对的第1和第2侧面55e、55f。
第1端子电极51配置在电容器素体55的第1端面55c上。具体而言,第1端子电极51以覆盖第1端面55c的在第1和第2侧面55e、55f的相对方向上的中心附近的一部分的方式配置。第2端子电极52配置在电容器素体55的第2端面55d上。具体而言,第2端子电极52以覆盖第2端面55d的在第1和第2侧面55e、55f的相对方向上的中心附近的一部分的方式配置。第1和第2端子电极51、52在第1和第2端面55c、55d的相对方向上相对。
第3端子电极53配置在电容器素体55的第1侧面55e上。第3端子电极54配置在电容器素体55的第2侧面55f上。一对第3端子电极53、54在第1和第2侧面55e、55f的相对方向上相对。在第1和第2端面55c、55d的相对方向上的第3端子电极53、54的宽度大于在第1和第2侧面55e、55f的相对方向上的第1和第2端子电极51、52的宽度的任意一个。
如图8所示,电容器素体55具有层叠的多层(在本实施方式中为3层)绝缘体层56~58。如图8所示,在电容器素体55内,配置有第1内部电极59、第2内部电极60、中间内部电极61、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4个)第3内部电极62~65。
电容器素体55的电特性随着温度而变化。具体而言,随着温度的升高,电容器素体55的静电容量值减小。
第1和第2内部电极59、60位于绝缘体层56和绝缘体层57之间。第1和第2内部电极59、60沿着第1和第2端面55c、55d的相对方向按照第1内部电极59、第2内部电极60的顺序配置。即,相对于在第1和第2端面55c、55d的相对方向上的中心位置,第1内部电极59位于第1端面55c侧,第2内部电极60位于第2端面55d侧。
第1内部电极59包括主电极部59a和引出电极部59b。主电极部59a呈矩形状,以电容器素体55的第1和第2主面55a、55b的长边方向和短边方向为其各边方向。引出电极部59b以其端部从主电极部59a被引出至第1端面55c的方式延伸,且其端部露出于第1端面55c。引出电极部59b在露出的端部与第1端子电极51机械连接。第1内部电极59仅与第1端子电极51连接,与第2和第3端子电极52~54均不连接。
第2内部电极60包括主电极部60a和引出电极部60b。主电极部60a呈矩形状,以电容器素体55的第1和第2主面55a、55b的长边方向和短边方向为其各边方向。引出电极部60b以其端部从主电极部60a被引出至第2端面55d的方式延伸,且其端部露出于第2端面55d。引出电极部60b在露出的端部与第2端子电极52机械连接。第2内部电极60仅与第2端子电极52连接,与第1和第3端子电极51、53、54均不连接。
中间内部电极61位于绝缘体层57和绝缘体层58之间。中间内部电极61呈矩形状,以电容器素体55的第1和第2主面55a、55b的长边方向为其长边方向。中间内部电极61配置在与第1和第2端面55c、55d以及第1和第2侧面55e,55f均相距规定距离的位置上。所以,中间内部电极61没有露出于电容器素体55的外表面的部分,与第1~第3端子电极51~54的任意一个端子电极均不连接。
中间内部电极61具有隔着绝缘体层57而与第1内部电极59的区域、以及隔着绝缘体层57而与第2内部电极60相对的区域。
第3内部电极62、64在绝缘体层56~58的层叠方向上与第1和第2内部电极59、60位于同一层。第3内部电极62相对于第1和第2内部电极59、60位于第1侧面55e侧。第3内部电极64相对于第1和第2内部电极59、60位于第2侧面55f侧。
第3内部电极62、64呈矩形,以电容器素体55的第1和第2主面55a、55b的长边方向为其长边方向。第3内部电极62以相当于矩形的长边的端部被引出至第1侧面55e的方式延伸,与第3端子电极53机械连接。第3内部电极64以相当于矩形的长边的端部被引出至第2侧面55f的方式延伸,与第3端子电极54机械连接。
第3内部电极63、65在绝缘体层56~58的层叠方向上与中间内部电极61位于同一层。第3内部电极63相对于中间内部电极61位于第1侧面55e侧。第3内部电极65相对于中间内部电极61位于第2侧面55f侧。
第3内部电极63、65呈矩形,以电容器素体55的第1和第2主面55a、55b的长边方向为其长边方向。第3内部电极63以相当于矩形的长边的端部被引出至第1侧面55e的方式延伸,与第3端子电极53机械连接。第3内部电极65以相当于矩形的长边的端部被引出至第2侧面55f的方式延伸,与第3端子电极54机械连接。
第3内部电极62和第3内部电极63将绝缘体层57夹在其间,在绝缘体层56~58的层叠方向上相对。第3内部电极64和第3内部电极65将绝缘体层57夹在其间,在绝缘体层56~58的层叠方向上相对。第3内部电极62~65的任意一个在绝缘体层56~58的层叠方向上均不与第1和第2内部电极59、60以及中间内部电极61的任意一个相对。
第3内部电极62~65均仅与第3端子电极53、54连接,与第1和第2端子电极51、52均不连接。
在NTC电容器50中,第1~第3内部电极59、60、62~65分别仅与第1~第3端子电极51~54中的某个对应的端子电极连接。此外,中间内部电极61与任何端子电极均不连接。即,在NTC电容器50中,第1~第3内部电极59、60、62~25和中间内部电极61没有短路。因此,在第3端子电极53、54上连接例如发热元件的端子电极的情况下,NTC电容器50可以快速且精度良好地检测该发热元件的温度变化。
此外,NTC电容器50的第3内部电极62~65在绝缘体层56~58的层叠方向上均不与第1和第2内部电极59、60以及中间内部电极61的任意一个相对。因此,即使在例如将第3端子电极53、54连接于发热元件的端子电极的情况下,也抑制了第3内部电极62~65对第1和第2内部电极59、60的影响。
在NTC电容器50中,各第3端子电极53、54配置于在呈长方体形状的电容器素体55的长度方向上延伸的第1或第2侧面55e、55f。因此,在将第3端子电极53、54连接于发热元件的情况下,能够更快速且精度良好地检测温度。
此外,在NTC电容器50中,各第3内部电极62~65以其长边露出于第1或第2侧面55e、55f的方式配置。因此,传送至第3端子电极53、54的温度变化,通过第3内部电极62~65快速且精度良好地传送至NTC电容器50。
(第3实施方式)
接着,参照图9和图10,详细地说明第3实施方式涉及的NTC电容器70。第3实施方式涉及的NTC电容器70,在端子电极和内部电极的形状的这点上,与第1实施方式涉及的NTC电容器1不同。图9是NTC电容器70的立体图。图10是NTC电容器70所包含的电容器素体的分解立体图。
如图9所示,NTC电容器70具备电容器素体75、以及配置于电容器素体75的外表面上的第1~第3端子电极71~74。这些第1~第3端子电极71~74在电容器素体75的表面上相互电绝缘地形成。
如图9所示,电容器素体75呈长方体状,具有相互相对的长方形状的第1和第2主面75a、75b,以连接于第1和第2主面75a、75b之间的方式在第1和第2主面的短边方向上延伸且相互相对的第1和第2端面75c、75d,以及以连接于第1和第2主面75a、75b之间的方式在第1和第2主面75a、75b的长边方向上延伸且相互相对的第1和第2侧面75e、75f。
第1端子电极71配置在电容器素体75的第1端面75c上。具体而言,第1端子电极71以覆盖第1端面75c的全部区域且包住与该第1端面75c相邻的第1和第2主面75a、75b以及第1和第2侧面75e、75f的一部分的方式配置。第2端子电极72配置在电容器素体75的第2端面75d上。具体而言,第2端子电极72以覆盖第2端面75d的全部区域且包住与该第2端面75d相邻的第1和第2主面75a、75b以及第1和第2侧面75e、75f的一部分的方式配置。第1和第2端子电极71、72,在第1和第2端面75c、75d的相对方向上相对。
第3端子电极73配置在电容器素体75的第1侧面75e上。具体而言,第3端子电极73以覆盖第1侧面75e的在第1和第2端面75c、75d的相对方向上的中心附近的一部分的方式配置。第3端子电极74配置在电容器素体75的第2侧面75f上。具体而言,第3端子电极74以覆盖第2侧面75f的第1和第2端面75c、75d的相对方向上的中心附近的一部分的方式配置。一对第3端子电极73、74在第1和第2侧面75e、75f的相对方向上相对。在第1和第2端面75c、75d的相对方向上的第3端子电极73、74的宽度小于在第1和第2侧面75e、75f的相对方向上的第1和第2端子电极71、72的宽度的任意一个。
如图10所示,电容器素体75具有层叠的多层(在本实施方式中为3层)绝缘体层76~78。如图10所示,在电容器素体75内,配置有第1内部电极79、第2内部电极80、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4个)第3内部电极81~84。
电容器素体75的电特性随着温度而变化。具体而言,随着温度的升高,电容器素体75的静电容量值减小。
第1内部电极79位于绝缘体层76和绝缘体层77之间。第2内部电极80位于绝缘体层77和绝缘体层78之间。第1内部电极79和第2内部电极80,以夹着作为电容器素体75的一部分的一层绝缘体层77并在绝缘体层76~78的层叠方向上相对的方式配置。
第1内部电极79包括主电极部79a和引出电极部79b。主电极部79a呈矩形状,以电容器素体75的第1和第2主面75a、75b的长边方向为其长边方向。
引出电极部79b的在第1和第2侧面75e、75f的相对方向上的宽度与主电极部79a的在第1和第2侧面75e、75f的相对方向上的宽度相同。即,第1内部电极79呈矩形状,以电容器素体75的第1和第2主面75a、75b的长边方向为其长边方向。引出电极部79b以其端部从主电极部79a被引出至第1端面75c的方式延伸,且其端部露出于第1端面75c。引出电极部79b在露出的端部与第1端子电极71机械连接。第1内部电极79仅与第1端子电极71连接,与第2和第3端子电极72~74均不连接。
第2内部电极80包括主电极部80a和引出电极部80b。主电极部80a呈矩形状,以电容器素体75的第1和第2主面75a、75b的长边方向为其长边方向。
引出电极部80b的在第1和第2侧面75e、75f的相对方向上的宽度与主电极部80a的在第1和第2侧面75e、75f的相对方向上的宽度相同。即,第2内部电极80呈矩形状,以电容器素体75的第1和第2主面75a、75b的长边方向为其长边方向。引出电极部80b以其端部从主电极部80a被引出至第2端面75d的方式延伸,且其端部露出于第2端面75d。引出电极部80b在露出的端部与第2端子电极72机械连接。第2内部电极80仅与第2端子电极72连接,与第1和第3端子电极71、73、74均不连接。
第3内部电极81、83在绝缘体层76~78的层叠方向上与第1内部电极79位于同一层。第3内部电极81相对于第1内部电极79位于第1侧面75e侧。第3内部电极83相对于第1内部电极79位于第2侧面75f侧。
第3内部电极81包括主电极部81a和引出电极部81b。主电极部81a呈矩形状,以电容器素体75的第1和第2主面75a、75b的长边方向为其长边方向。引出电极部81b以其端部从主电极部81a被引出至第1侧面75e的方式延伸,且其端部露出于第1侧面75e。引出电极部81b在露出的端部与第3端子电极73机械连接。第3内部电极81仅与第3端子电极73连接,与第1和第2端子电极71、72均不连接。
第3内部电极83包含主电极部83a和引出电极部83b。主电极部83a呈矩形状,以电容器素体75的第1和第2主面75a、75b的长边方向为其长边方向。引出电极部83b以其端部从主电极部83a被引出至第2侧面75f的方式延伸,且其端部露出于第2侧面75f。引出电极部83b在露出的端部与第3端子电极74机械连接。第3内部电极83仅与第3端子电极74连接,与第1和第2端子电极71、72均不连接。
第3内部电极82、84在绝缘体层76~78的层叠方向上与第2内部电极80位于同一层。第3内部电极82相对于第2内部电极80位于第1侧面75e侧。第3内部电极84相对于第2内部电极80位于第2侧面75f侧。
第3内部电极82包括主电极部82a和引出电极部82b。主电极部82a呈矩形状,以电容器素体75的第1和第2主面75a、75b的长边方向为其长边方向。引出电极部82b以其端部从主电极部82a被引出至第1侧面75e的方式延伸,且其端部露出于第1侧面75e。引出电极部82b在露出的端部与第3端子电极73机械连接。第3内部电极82仅与第3端子电极73连接,与第1和第2端子电极71、72均不连接。
第3内部电极84包括主电极部84a和引出电极部84b。主电极部84a呈矩形状,以电容器素体75的第1和第2主面75a、75b的长边方向为其长边方向。引出电极部84b以其端部从主电极部84a被引出至第2侧面75f的方式延伸,且其端部露出于第2侧面75f。引出电极部84b在露出的端部与第3端子电极74机械连接。第3内部电极84仅与第3端子电极74连接,与第1和第2端子电极71、72均不连接。
第3内部电极81和第3内部电极82将绝缘体层77夹在其间,在绝缘体层76~78的层叠方向上相对。第3内部电极83和第3内部电极84将绝缘体层77夹在其间,在绝缘体层76~78的层叠方向上相对。第3内部电极81~84的任意一个在绝缘体层76~78的层叠方向上均不与第1和第2内部电极79、80的任意一个相对。
在NTC电容器70中,第1~第3内部电极79~84分别仅与第1~第3端子电极71~74中的某个对应的端子电极连接。即,在NTC电容器70中,第1~第3内部电极79~84没有短路。因此,在第3端子电极73、74上连接例如发热元件的端子电极的情况下,NTC电容器70可以快速且精度良好地检测该发热元件的温度变化。
此外,NTC电容器70的第3内部电极81~84在绝缘体层76~78的层叠方向上均不与第1和第2内部电极79、80的任意一个相对。因此,即使在例如将第3端子电极73、74连接于发热元件的端子电极的情况下,也抑制了第3内部电极81~84对第1和第2内部电极79、80的影响。
(第4实施方式)
接着,参照图11和图12,详细地说明第4实施方式涉及的NTC电容器90。第4实施方式涉及的NTC电容器90,在端子电极及内部电极的形状的这点上,与第1实施方式涉及的NTC电容器1不同。图11是NTC电容器90的立体图。图12是NTC电容器90所包含的电容器素体的分解立体图。
如图11所示,NTC电容器90具备电容器素体95、以及配置于电容器素体95的外表面上的第1~第3端子电极91~94。这些第1~第3端子电极91~94在电容器素体95的表面上相互电绝缘地形成。如图11所示,电容器素体95呈长方体状,具有相互相对的长方形状的第1和第2主面95a、95b,以连接于第1和第2主面95a、95b之间的方式在第1和第2主面的短边方向上延伸且相互相对的第1和第2端面95c、95d,以及以连接于第1和第2主面95a、95b之间的方式在第1和第2主面95a、95b的长边方向上延伸且相互相对的第1和第2侧面95e、95f。
第1端子电极91以覆盖第1端面95c的全部区域且包住与该第1端面95c相邻的第1和第2主面95a、95b以及第1和第2侧面95e、95f的一部分的方式配置。第2端子电极92以覆盖第2端面95d的全部区域且包住与该第2端面95d相邻的第1和第2主面95a、95b以及第1和第2侧面95e、95f的一部分的方式配置。
第3端子电极93以覆盖第1侧面95e的在第1和第2端面95c、95d的相对方向上的中心附近的一部分的方式配置。第3端子电极94以覆盖第2侧面95f的在第1和第2端面95c、95d的相对方向上的中心附近的一部分的方式配置。一对第3端子电极93、94在第1和第2侧面95e、95f的相对方向上相对。在第1和第2端面95c、95d的相对方向上的第3端子电极93、94的宽度小于在第1和第2侧面95e、95f的相对方向上的第1和第2端子电极91、92的宽度的任意一个。
如图12所示,电容器素体95具有层叠的多层(在本实施方式中为3层)绝缘体层96~98。如图12所示,在电容器素体95内,配置有第1内部电极99、第2内部电极100、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4个)第3内部电极101~104。
电容器素体95的电特性随着温度而变化。具体而言,随着温度的升高,电容器素体95的静电容量值减小。
第1内部电极99位于绝缘体层96和绝缘体层97之间。第2内部电极100位于绝缘体层97和绝缘体层98之间。第1内部电极99和第2内部电极100,以夹着作为电容器素体95的一部分的一层绝缘体层97并在绝缘体层96~98的层叠方向上相对的方式配置。
第1内部电极99包括主电极部99a和引出电极部99b。主电极部99a呈矩形状,以电容器素体95的第1和第2主面95a、95b的长边方向为其长边方向。
引出电极部99b的在第1和第2侧面95e、95f的相对方向上的宽度与主电极部99a的在第1和第2侧面95e、95f的相对方向上的宽度相同。引出电极部99b以其端部从主电极部99a被引出至第1端面95c的方式延伸,与第1端子电极91机械连接。第1内部电极99仅与第1端子电极91连接,与第2和第3端子电极92~94均不连接。
第2内部电极100包括主电极部100a和引出电极部100b。主电极部100a呈矩形状,以电容器素体95的第1和第2主面95a、95b的长边方向为其长边方向。
引出电极部100b的在第1和第2侧面95e、95f的相对方向上的宽度与主电极部100a的在第1和第2侧面95e、95f的相对方向上的宽度相同。引出电极部100b以其端部从主电极部100a被引出至第2端面95d的方式延伸,与第2端子电极92机械连接。第2内部电极100仅与第2端子电极92连接,与第1和第3端子电极91、93、94均不连接。
第3内部电极101、103在绝缘体层96~98的层叠方向上与第1内部电极99位于同一层。第3内部电极101相对于第1内部电极99位于第1侧面95e侧。第3内部电极103相对于第1内部电极99位于第2侧面95f侧。
第3内部电极101、103呈矩形状,以电容器素体95的第1和第2主面95a、95b的长边方向为其长边方向。第3内部电极101以相当于矩形的长边的端部被引出至第1侧面95e的方式延伸,与第3端子电极93机械连接。第3内部电极103以相当于矩形的长边的端部被引出至第2侧面95f的方式延伸,与第3端子电极94机械连接。
第3内部电极102、104在绝缘体层96~98的层叠方向上与第2内部电极100位于同一层。第3内部电极102相对于第2内部电极100位于第1侧面95e侧。第3内部电极104相对于第2内部电极100位于第2侧面95f侧。
第3内部电极102、104呈矩形,以电容器素体95的第1和第2主面95a、95b的长边方向为其长边方向。第3内部电极102以相当于矩形的长边的端部被引出至第1侧面95e的方式延伸,与第3端子电极93机械连接。第3内部电极104以相当于矩形的长边的端部被引出至第2侧面95f的方式延伸,与第3端子电极94机械连接。
第3内部电极101和第3内部电极102将绝缘体层97夹在其间,在绝缘体层96~98的层叠方向上相对。第3内部电极103和第3内部电极104将绝缘体层97夹在其间,在绝缘体层96~98的层叠方向上相对。第3内部电极101~104的任意一个在绝缘体层96~98的层叠方向上均不与第1和第2内部电极99、100的任意一个相对。
第3内部电极101~104的任意一个均仅与第3端子电极93、94连接,与第1和第2端子电极91、92均不连接。
在NTC电容器90中,第1~第3内部电极99~104分别仅与第1~第3端子电极91~94中的某个对应的端子电极连接。即,在NTC电容器90中,第1~第3内部电极99~104没有短路。因此,在第3端子电极93、94上连接有例如发热元件的端子电极的情况下,NTC电容器90可以快速且精度良好地检测该发热元件的温度变化。
此外,NTC电容器90的第3内部电极101~104在绝缘体层96~98的层叠方向上均不与第1和第2内部电极99、100的任意一个相对。因此,即使在例如将第3端子电极93、94连接于发热元件的端子电极的情况下,也抑制了第3内部电极101~104对第1和第2内部电极99、100的影响。
以上,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例如,在图1和图2所示的电路中,没有必要将NTC电容器1和NTC热敏电阻2这两者与扼流圈3连接,可以只将任意一方连接。
此外,层叠型陶瓷元件包括例如PCT(负温度系数positivetemperature coefficient)电容器和PTC热敏电阻。所以,必要时,例如,电容器素体15,55,75、95也可以是随着温度的上升而静电容量值增加的素体。或者,热敏电阻素体35也可以是随着温度的上升而电阻增加的素体。在此,PTC电容器是指具有正温度特性、即温度上升时静电容量值增加的特性的层叠型陶瓷元件。此外,PTC热敏电阻是指具有正温度特性、即温度上升时电阻值增加的特性的层叠型陶瓷元件。
此外,电介质层16~18、36~38、56~58、76~78、96~98的层叠数,第1~第3内部电极19~24、39~42、59、60、62~65、79~84、99~104各自的层叠数,以及中间内部电极61的层叠数均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所记载的数目。
此外,第1~第3内部电极19~24、39~42、59、60、62~65、79~84、99~104,以及中间内部电极61的形状均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所记载的形状。
第1~第3端子电极11、31、51、71、91、12、32、52、72、92、13、14、33、34、53、54、73、74、93、94的配置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所记载的配置,只要在素体表面上配置成电绝缘状态即可。所以,例如可以将第3端子电极配置在第1或第2端面上。
从本发明的详细说明可知,本发明可作多种方式的变化。这些变化不能被视为超出了本发明的宗旨和范围,并且,这些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很显然的修改都被包含在本发明权利要求的范围内。
Claims (3)
1.一种层叠型陶瓷元件,其特征在于,
具备:
电特性随着温度而变化且层叠有多个绝缘体层的素体,
配置在所述素体内的第1内部电极、第2内部电极、以及第3内部电极,以及
配置在所述素体的外表面上的第1端子电极、第2端子电极、以及第3端子电极,
其中,
所述第1~第3端子电极在所述素体的所述外表面上电绝缘,
所述第1内部电极仅连接于所述第1端子电极,
所述第2内部电极仅连接于所述第2端子电极,
所述第3内部电极仅连接于所述第3端子电极,
所述第3内部电极在所述绝缘体层的层叠方向上均不与所述第1和第2内部电极的任意一个相对。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层叠型陶瓷元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素体呈长方体状,该长方体具有:相互相对的长方形状的第1和第2主面、以连接于所述第1和第2主面之间的方式在所述第1和第2主面的长边方向上延伸且相互相对的第1和第2侧面、以连接于所述第1和第2主面之间的方式在所述第1和第2主面的短边方向上延伸且相互相对的第1和第2端面,
所述第3端子电极配置在所述第1或第2侧面上,
所述第3内部电极以被引出至配置有所述第3端子电极的所述第1和第2侧面的方式延伸,并与该第3端子电极连接。
3.一种层叠型陶瓷元件的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
将层叠型陶瓷元件安装于安装有发热的电子部件的基板,
所述层叠型陶瓷元件具备:
电特性随着温度而变化且层叠有多个绝缘体层的素体,
配置在所述素体内的第1内部电极、第2内部电极、以及第3内部电极,
配置在所述素体的外表面上的第1端子电极、第2端子电极、以及第3端子电极,
其中,
所述第1~第3端子电极在所述素体的所述外表面上电绝缘,
所述第1内部电极仅连接于所述第1端子电极,
所述第2内部电极仅连接于所述第2端子电极,
所述第3内部电极仅连接于所述第3端子电极,
所述第3内部电极在所述绝缘体层的层叠方向上均不与所述第1和第2内部电极的任意一个相对,
所述第3端子电极和所述电子部件的端子电极在所述基板上电连接。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07246198A JP4548466B2 (ja) | 2007-09-21 | 2007-09-21 | 積層型セラミック素子及びその実装構造 |
JP2007246198 | 2007-09-21 | ||
JP2007-246198 | 2007-09-21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1393798A true CN101393798A (zh) | 2009-03-25 |
CN101393798B CN101393798B (zh) | 2011-03-30 |
Family
ID=4047133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08102114389A Active CN101393798B (zh) | 2007-09-21 | 2008-09-22 | 层叠型陶瓷元件及其安装结构 |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7974070B2 (zh) |
JP (1) | JP4548466B2 (zh) |
KR (1) | KR100995489B1 (zh) |
CN (1) | CN101393798B (zh) |
TW (1) | TW200919504A (zh) |
Cited B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2789893A (zh) * | 2011-05-14 | 2012-11-21 | 欧阳施孝 | 荧光灯预热启辉专用电容器 |
CN111477434A (zh) * | 2019-01-23 | 2020-07-31 | Tdk株式会社 | 层叠线圈部件 |
CN112242234A (zh) * | 2019-07-19 | 2021-01-19 | Tdk株式会社 | 层叠线圈部件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5902627B2 (ja) * | 2009-12-21 | 2016-04-13 | エプコス アクチエンゲゼルシャフトEpcos Ag | 温度依存的なコンデンサ、およびコンデンサモジュール |
DE102009059873A1 (de) | 2009-12-21 | 2011-06-22 | Epcos Ag, 81669 | Varaktor und Verfahren zur Herstellung eines Varaktors |
US9183988B2 (en) * | 2011-07-01 | 2015-11-10 | Sony Corporation | Chip component, substrate and electronic apparatus |
US10122357B2 (en) | 2016-11-14 | 2018-11-06 |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 Sensorless temperature compensation for power switching devices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S62137804A (ja) | 1985-12-12 | 1987-06-20 |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 負特性積層チップ型サーミスタ |
JP2976625B2 (ja) * | 1991-10-04 | 1999-11-10 |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 積層セラミックコンデンサ |
JPH06251993A (ja) * | 1993-02-22 | 1994-09-09 | Rohm Co Ltd | チップ型電子部品集合体 |
JPH09266104A (ja) * | 1996-03-28 | 1997-10-07 | Murata Mfg Co Ltd | 負特性サーミスタ |
JPH10270207A (ja) * | 1997-03-27 | 1998-10-09 |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 多連形積層サーミスタ |
JP2000269066A (ja) * | 1999-03-19 | 2000-09-29 | Taiyo Yuden Co Ltd | 積層セラミックコンデンサ |
JP2001023864A (ja) * | 1999-07-08 | 2001-01-26 |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 多連型電子部品 |
JP2001143904A (ja) * | 1999-11-18 | 2001-05-25 |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 複合積層サーミスタ |
JP2003088100A (ja) * | 2001-09-13 | 2003-03-20 | Tdk Corp | スイッチング電源装置 |
TWI266342B (en) * | 2001-12-03 | 2006-11-11 | Tdk Corp | Multilayer capacitor |
-
2007
- 2007-09-21 JP JP2007246198A patent/JP4548466B2/ja active Active
-
2008
- 2008-09-08 US US12/206,353 patent/US7974070B2/en active Active
- 2008-09-08 TW TW097134445A patent/TW200919504A/zh unknown
- 2008-09-19 KR KR1020080092090A patent/KR100995489B1/ko active IP Right Grant
- 2008-09-22 CN CN2008102114389A patent/CN101393798B/zh active Active
Cited By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2789893A (zh) * | 2011-05-14 | 2012-11-21 | 欧阳施孝 | 荧光灯预热启辉专用电容器 |
CN111477434A (zh) * | 2019-01-23 | 2020-07-31 | Tdk株式会社 | 层叠线圈部件 |
CN111477434B (zh) * | 2019-01-23 | 2023-07-04 | Tdk株式会社 | 层叠线圈部件 |
CN112242234A (zh) * | 2019-07-19 | 2021-01-19 | Tdk株式会社 | 层叠线圈部件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US7974070B2 (en) | 2011-07-05 |
CN101393798B (zh) | 2011-03-30 |
JP4548466B2 (ja) | 2010-09-22 |
US20090080137A1 (en) | 2009-03-26 |
KR100995489B1 (ko) | 2010-11-22 |
JP2009076788A (ja) | 2009-04-09 |
TW200919504A (en) | 2009-05-01 |
KR20090031286A (ko) | 2009-03-25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1393798B (zh) | 层叠型陶瓷元件及其安装结构 | |
US7663862B2 (en) | Multilayer capacitor | |
US7660100B2 (en) | Through-type multilayer capacitor array | |
KR101309499B1 (ko) | 관통형 적층 콘덴서 | |
KR101010875B1 (ko) | 적층 콘덴서 | |
JP2007096272A (ja) | 電気素子および電気回路 | |
CN100570773C (zh) | 层叠电容器 | |
US11011291B2 (en) | Laminated electronic component | |
KR101339693B1 (ko) | 관통형 적층 콘덴서 | |
US7786824B2 (en) | Multilayer filter | |
US8310806B2 (en) | Multilayer capacitor having high ESR | |
US11887764B2 (en) | Laminated electronic component | |
US7567151B2 (en) | Multilayer filter | |
JP5741416B2 (ja) | 電子部品の実装構造 | |
JP3727542B2 (ja) | 積層貫通型コンデンサ | |
JP2018014430A (ja) | 積層貫通コンデンサ及び電子部品装置 | |
US20100309608A1 (en) | Buried Capacitor Structure | |
JP2010021035A (ja) | 過電圧保護部品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