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385586B - 前开扣 - Google Patents

前开扣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385586B
CN101385586B CN2007101454957A CN200710145495A CN101385586B CN 101385586 B CN101385586 B CN 101385586B CN 2007101454957 A CN2007101454957 A CN 2007101454957A CN 200710145495 A CN200710145495 A CN 200710145495A CN 101385586 B CN101385586 B CN 101385586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ook part
box
sliding component
pin thread
butt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710145495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385586A (zh
Inventor
杨曜铭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aiwan Industrial Fastener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aiwan Industrial Fastener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aiwan Industrial Fastener Corp filed Critical Taiwan Industrial Fastener Corp
Priority to CN200710145495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1385586B/zh
Publication of CN10138558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38558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38558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385586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Buck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是一种前开扣,是在母扣内形成有容置空间,且容置空间一侧向上延伸有勾部,而滑移元件则装设在母扣表面,且滑移元件与母扣之间设有相对应的滑槽以及导引部,使滑移元件可在母扣表面呈一水平往复位移,而将母扣的勾部遮蔽或露出,当滑移元件挤压母扣内部所收容的弹性元件时,其滑移元件为远离母扣的勾部,而使母扣的勾部露出而可供公扣勾部对应扣合,放开滑移元件后,可通过弹性元件的弹性回复力,将滑移元件在公扣勾部上方形成压制定位而防止公扣垂直脱离,使其公、母扣抗水平向的拉力集中,可避免公扣由扣入方向处直接脱离。

Description

前开扣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前开扣。
背景技术
现今所使用的前开扣大多是公、母式前开扣,且前开扣的用途种类繁多,大多穿设卷绕有织带,可应用在鞋扣、背包、旅行箱、肩背带、背包前带扣或其他需织带固定的物品等,请参阅图11所示,是现有公、母前开扣的立体分解图,由图中可清楚看出,此种现有的前开扣主要在公扣A二侧各设有弹臂A1,并在二弹臂A1之间设有一杆体A2,而母扣B前端则设有一开口B1,且开口B1内设有一导轨B2,以使公扣A的弹臂A1以及杆体A2可由母扣B的开口B1处推入,并使公扣A的杆体A2对准于母扣B的导轨B2,待推入后,即可使弹臂A1末端的扣合块A3由母扣B二侧的侧孔B3处卡入,并使扣合块A3与弹臂A1间的转折面所形成的缺槽A4扣持在侧孔B3边缘壁面B4形成定位。
然而,上述的公、母扣虽可达到扣合的效果,但仍存在下列未臻完美之处:
1、现有的前开扣是以水平方式相互扣合,因为公、母扣A、B之间的扣合结构须承受水平向的拉力,当过大的拉力产生后,容易使公、母扣A、B直接在水平方向脱离(即扣入方向脱离),进而凸显所述的前开扣的结构仍有可改进的空间存在。
2、上述现有的公扣A仅是通过二支弹臂A1以及末端的扣合块A3作为勾扣母扣B的侧孔B3使用,若依靠此单薄的弹臂A1容易导致整体的扣合力道过于薄弱,且扣合力道是分散在左、右二侧,在织带的负重拉扯下,容易使得过大的作用力直接对弹臂A1破坏,而造成弹臂A1变形甚至断裂;且此种结构设计,又有可能因为弹臂A1的扣合块A3不小心被外力触压到或扣合不密闭,而造成弹臂A1直接脱开的问题产生。
3、上述现有的公扣A在推入母扣B时,极易因公扣A的二弹臂A1以及中央的杆体A2未能完全对正母扣B的开口B1内的导轨B2而发生错位状态,进而造成使用者再进行扣合动作时的不便,导致弹臂A1以及杆体A2容易撞坏而产生挠曲变形、断裂。
4、现有公扣A的弹臂A1以及杆体A2都呈悬空伸出状,其弹臂A1末端伸出的扣合块A3为呈倒勾状,在公扣A未扣合时,其弹臂A1末端的扣合块A3十分容易勾到衣服或其他异物,而产生断裂或变形。
5、其现有的公扣A需额外增加一杆体A2的设计,而使得公扣A与母扣B的配合公差也必须较为严谨、精准,所以容易导致成品的不良率增加。
是以,要如何解决上述现有的问题与缺失,即为从事此行业的相关厂商所亟欲研究改善的方向所在。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前开扣,解决现有前开扣因扣合方向以及抗拉方向相同,而造成公、母扣承受过大的水平拉力时容易于相同方向上脱开甚至损坏的问题。
本发明的次要目的乃在于:提供一种前开扣,使其公、母扣的抗拉力道集中,可比现有结构承受更大的水平拉力,再加上滑移元件垂直向的紧密抵压,可防止公扣勾部垂直脱离在母扣的勾部,以达到较佳的抗拉力效果。
本发明的再一目的乃在于:提供一种前开扣,使用者必须将滑移元件推移至一定距离后,方能使公扣的勾部垂直扣入或脱离母扣的勾部,再加上弹性元件的设计,使用者需施以特定的力道,才能将滑移元件推开,以解决现有因误触而造成公、母扣脱离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前开扣,其特征在于:包括有母扣、滑移元件、公扣以及弹性元件,其中:
所述的母扣内形成有容置空间,且容置空间一侧向上延伸有勾部,而远离勾部的另一侧则设有可供预设织带接合的结合部;
所述的滑移元件能够在母扣表面呈水平往复位移,并在滑移元件与母扣之间设有相对应的滑槽以及导引部,且滑移元件能够将母扣的勾部遮蔽或露出;
所述的公扣一侧设有向下延伸有勾部,且公扣的勾部垂直扣入母扣的勾部,而远离勾部另一侧则设有可供预设织带接合的结合部;以及
所述的弹性元件收容在母扣的容置空间内,且弹性元件的弹性复位力能够将滑移元件在公扣勾部上方形成压制定位而防止公扣垂直脱离。
与现有技术相比较,本发明具有的有益效果是:
1、本发明有别在现有的前开扣以水平方式扣合,因为现有的水平扣合的结构设计,须承受水平向的拉力,容易使公、母扣因过大的拉力而直接造成脱开甚至损坏,所以本发明主要使公扣的勾部以垂直方向扣入母扣的勾部,再以滑移元件压制定位于公扣的勾部上方,使其扣入方向与抗水平拉力方向形成交叉垂直,如此,组装方向与抗拉力方向不同,可解决现有因扣合方向以及抗拉方向相同而造成公、母扣容易直接脱开的缺失。
2、本发明主要将母扣的勾部与公扣的勾部对应扣合后,利用弹性元件的弹性复位力使滑移元件在公扣勾部上方形成压制定位,此种结构设计的好处在于:公、母扣的抗拉力道集中,可比现有结构承受过大的水平拉力,再加上滑移元件垂直向的紧密抵压,可防止公扣勾部垂直脱离在母扣的勾部,以达到较佳的抗拉力效果。
3、使用者必须将滑移元件推移至一定距离后,方能使公扣的勾部垂直扣入或脱离母扣的勾部,再加上弹性元件的设计,使用者需施以特定的力道,才能将滑移元件推开,故,可解决现有因误触而造成公、母扣脱离的缺失。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立体分解图;
图2是本发明母扣与滑移元件的组装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较佳实施例在使用前的立体外观图;
图4是本发明较佳实施例在使用前的侧视剖面图;
图5是本发明较佳实施例在使用时的立体外观图;
图6是本发明较佳实施例在使用时的侧视剖面图;
图7是本发明较佳实施例在使用后的立体外观图;
图8是本发明较佳实施例在使用后的侧视剖面图;
图9是本发明另一较佳实施例在使用时的侧视剖面图;
图10是本发明另一较佳实施例在使用后的侧视剖面图;
图11是现有公、母前开扣的立体分解图。
附图标记说明:1-母扣;10-容置空间;14-止挡部;11-勾部;15-滑槽;12-结合部;16-导引斜面;13-收容槽;2-滑移元件;21-侧板;23-滑块;22-导引部;24-凸柱;3-公扣;31-勾部;32-结合部;311-导弧面;33-L型端角;312-延伸部;4-弹性元件;A-公扣;A1-弹臂;A3-扣合块;A2-杆体;A4-缺槽;B-母扣;B1-开口;B3-侧孔;B2-导轨;B4-边缘壁面。
具体实施方式
为达成上述目的以及功效,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手段以及其构造,兹绘图就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详加说明其特征与功能如下,以利于完全了解。
请同时参阅图1、图2所示,是本发明的立体分解图以及母扣与滑移元件的组装示意图,由图中可清楚看出,本发明的前开扣包括母扣1、滑移元件2、公扣3以及弹性元件4,其中:
所述的母扣1内形成有容置空间10,且容置空间10一侧向上延伸有勾部11,而母扣1后侧设有可供织带定位的结合部12,并在容置空间10内设有可供弹性元件4置入的收容槽13,且收容槽13与勾部11之间设有止挡部14,另在母扣1左、右二侧分别设有水平向的滑槽15,且滑槽15上方设有导引斜面16。
所述的滑移元件2设置在母扣1的容置空间10表面,并在滑移元件2左、右二侧分别向下延伸有侧板21,以及在侧板21末端设有与滑槽15对应嵌合的导引部22,另在二侧板21之间向下延伸有滑块23,且滑块23对应于母扣1的收容槽13侧边设有凸柱24。
所述的公扣3一侧设有向下延伸有勾部31,且勾部31前侧形成有导弧面311,并在勾部31底面设有延伸部312,而远离勾部31另一侧则设有可供织带定位的结合部32。
所述的弹性元件4为定位于母扣1的收容槽13内,且弹性元件4一端抵持在收容槽13内壁面,而另一端则套设在滑移元件2的凸柱24上。
是以,当母扣1与滑移元件2在组装时,是先将弹性元件4一端套设在滑移元件2的凸柱24上,并使滑移元件2的滑块23与弹性元件4一起压入母扣1的收容槽13内,并使弹性元件4另一端抵持在收容槽13内壁面,同时滑移元件2左、右二侧的侧板21末端的导引部22则凭借母扣1的导引斜面16引导(如图2所示),使导引部22越过导引斜面16后可嵌入滑槽15内,便可使滑移元件2在母扣1表面呈水平往复位移,即可完成本发明的整体组装。
请继续参阅图3、图4、图5、图6、图7、图8所示,是本发明较佳实施例在使用前的立体外观图、侧视剖面图、较佳实施例在使用时的立体外观图、侧视剖面图以及较佳实施例在使用后的立体外观图、侧视剖面图,由图中可清楚看出,当母扣1与公扣3相互扣合时,即可拨动滑移元件2在母扣1表面位移,主要是通过滑移元件2的导引部22在母扣1的滑槽15内呈水平向往复位移,相对地,滑移元件2的滑块23同样在母扣1的收容槽13水平位移,当滑移元件2的滑块23挤压弹性元件4受到压缩时,即可使滑移元件2远离母扣1的勾部11,进而将勾部11开启(如图3、图4所示),如此,便可将公扣3的勾部31以垂直方向对应扣合母扣1的勾部11上(如图5、图6所示),而后放开滑移元件2,通过弹性元件4的弹性回复力,且滑移元件2的滑块23可凭借母扣1的止挡部14挡住,使滑移元件2回复原位,进而将滑移元件2压制在公扣3的勾部31上方(如图7、图8所示)。
是以,当滑移元件2复位时,其滑移元件2可沿着公扣3勾部31前端的导弧面311位移,而使滑移元件2在公扣1表面压制定位,而公扣3勾部31底下的延伸部312则紧密的平贴于母扣1的容置空间10内,通过延伸部312平贴以及滑移元件2压制,可防止公扣3翻动或垂直向位移;以此结构设计,凭借弹性元件4的弹性复位力将滑移元件2压制定位于公扣3表面,进而防止公扣3垂直向位移,避免公扣3的勾部31脱离母扣1的勾部11外。
此外,上述公、母扣所设的结合部12、32可供织带穿绕定位,或是以夹持、热熔合方式将织带接合固定在结合部12、32上。
请继续参阅第九、十图所示,是本发明另一较佳实施例在使用时的侧视剖面图以及在使用后的侧视剖面图,由图中可清楚看出,上述较佳实施例是以使用者手指去拨动滑移元件2在母扣1表面向后滑移,以供公扣3的勾部31扣入,除此之外,使用者也可不需要用手指去拨动滑移元件2,而是利用公扣3的勾部31以及延伸部312所形成的L型端角33,使L型端角33靠置在母扣1前端,并直接推动滑移元件2前端向后位移,当滑移元件2后移至一定距离后,其勾部31以及底部的延伸部312可立即向下扣入,与母扣1勾部11形成相互扣合状态,再凭借弹性元件4的弹性复位力将滑移元件2压制定位于公扣3表面。
是以,本发明的前开扣为可改善现有的技术关键在于:
1、本发明有别在现有的前开扣以水平方式扣合,因为现有的水平扣合的结构设计,须承受水平向的拉力,容易使公、母扣因过大的拉力而直接造成脱开甚至损坏,所以本发明主要使公扣3的勾部31以垂直方向扣入母扣1的勾部11,再以滑移元件2压制定位于公扣3的勾部31上方,使其扣入方向与抗水平拉力方向形成交叉垂直,如此,组装方向与抗拉力方向不同,可解决现有因扣合方向以及抗拉方向相同而造成公、母扣容易直接脱开的缺失。
2、本发明主要将母扣1的勾部11与公扣3的勾部31对应扣合后,利用弹性元件4的弹性复位力使滑移元件2在公扣3勾部31上方形成压制定位,此种结构设计的好处在于:公、母扣的抗拉力道集中,可比现有结构承受过大的水平拉力,再加上滑移元件2垂直向的紧密抵压,可防止公扣3勾部31垂直脱离在母扣1的勾部11,以达到较佳的抗拉力效果。
3、使用者必须将滑移元件2推移至一定距离后,方能使公扣3的勾部31垂直扣入或脱离母扣1的勾部11,再加上弹性元件4的设计,使用者需施以特定的力道,才能将滑移元件2推开,故,可解决现有因误触而造成公、母扣脱离的缺失。
故,本发明主要针对于公扣3的勾部31以垂直方向与母扣1的勾部11对应扣合,再辅以弹性元件4的弹性复位力将滑移元件2在公扣3勾部31上方形成压制定位,进而防止公扣3垂直脱离在母扣1为主要保护重点,以此垂直交叉的组装以及抗拉力方向,其整体抗拉力道集中,可避免公、母扣直接脱开。
以上说明对本实用新型而言只是说明性的,而非限制性的,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理解,在不脱离权利要求所限定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可作出许多修改、变化或等效,但都将落入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可限定的范围之内。

Claims (6)

1.一种前开扣,其特征在于:包括有母扣、滑移元件、公扣以及弹性元件,其中:
所述的母扣内形成有容置空间,且容置空间一侧向上延伸有勾部,而远离勾部的另一侧则设有可供预设织带接合的结合部;
所述的滑移元件能够在母扣表面呈水平往复位移,并在滑移元件与母扣之间设有相对应的滑槽以及导引部,且滑移元件能够将母扣的勾部遮蔽或露出;
所述的公扣一侧设有向下延伸有勾部,且公扣的勾部垂直扣入母扣的勾部,而远离勾部另一侧则设有可供预设织带接合的结合部;以及
所述的弹性元件收容在母扣的容置空间内,且弹性元件的弹性复位力能够将滑移元件在公扣勾部上方形成压制定位而防止公扣垂直脱离。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前开扣,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母扣的容置空间内设有可供弹性元件置入的收容槽,而滑移元件则向下延伸有在收容槽内往复位移的滑块。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前开扣,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滑移元件的滑块朝向收容槽的那一侧上设有凸柱,且弹性元件一端套设在凸柱上,而弹性元件另一端则抵持收容槽内壁面。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前开扣,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母扣的勾部后侧设有止挡部。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前开扣,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公扣的勾部前端形成有导弧面,并在勾部下方设有平贴于容置空间底面的延伸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前开扣,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公扣的勾部与延伸部之间形成有L型端角,且L型端角靠置在母扣的前端并直接推动滑移元件前端向后位移。
CN2007101454957A 2007-09-14 2007-09-14 前开扣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385586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07101454957A CN101385586B (zh) 2007-09-14 2007-09-14 前开扣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07101454957A CN101385586B (zh) 2007-09-14 2007-09-14 前开扣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385586A CN101385586A (zh) 2009-03-18
CN101385586B true CN101385586B (zh) 2011-05-18

Family

ID=4047541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7101454957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385586B (zh) 2007-09-14 2007-09-14 前开扣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1385586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783725B (zh) * 2021-10-13 2022-11-11 台灣扣具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前開式織帶扣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005268A (en) * 1989-12-11 1991-04-09 Hartmann Gyoergy Watch band or bracelet closure
CN2285978Y (zh) * 1997-04-02 1998-07-15 张正安 带扣
CN2901964Y (zh) * 2006-04-06 2007-05-23 台湾扣具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前开扣
CN101023822A (zh) * 2006-02-23 2007-08-29 Ykk株式会社 振动缓冲紧固件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005268A (en) * 1989-12-11 1991-04-09 Hartmann Gyoergy Watch band or bracelet closure
CN2285978Y (zh) * 1997-04-02 1998-07-15 张正安 带扣
CN101023822A (zh) * 2006-02-23 2007-08-29 Ykk株式会社 振动缓冲紧固件
CN2901964Y (zh) * 2006-04-06 2007-05-23 台湾扣具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前开扣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385586A (zh) 2009-03-1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207823B1 (en) Plug connector
CN211065274U (zh) 一种拉链及其按压解锁式拉头
JP6797220B2 (ja) 挿抜可能なモジュール及びスマートタブレット
CN209403730U (zh) 搭扣
CN102551280B (zh) 拉头滑块及使用该拉头滑块的拉链头
CN101385586B (zh) 前开扣
CN101871632B (zh) 一种挂扣结构
CN204207204U (zh) 拉链头
TWM590323U (zh) 具有解鎖功能的插頭連接器
CN105533934A (zh) 一种安全扣
CN209732784U (zh) 一种可穿戴设备及可穿戴设备连接结构
CN201021946Y (zh) 一种用于光纤连接器的拔取装置
CN202635811U (zh) 一种扣具改良结构
CN208114135U (zh) 绳带扣
CN209959641U (zh) 一种易拆卡扣连接件
CN206822133U (zh) 带扣
CN201088192Y (zh) 前开式扣具
CN207653696U (zh) 一种改进型滑动插扣
CN110365926A (zh) 一种无边框平板电视的中壳与中框固定结构及其平板电视
CN214849237U (zh) 一种防压接插件
TWI794818B (zh) 按壓扣
TW200908902A (en) Front opening buckle
CN212803892U (zh) 插扣
CN215775962U (zh) 按压扣
CN209298417U (zh) 一种快拆式接插件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17 Cessation of patent righ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10518

Termination date: 20110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