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380512B - 高尔夫球杆杆身 - Google Patents

高尔夫球杆杆身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380512B
CN101380512B CN2008102135099A CN200810213509A CN101380512B CN 101380512 B CN101380512 B CN 101380512B CN 2008102135099 A CN2008102135099 A CN 2008102135099A CN 200810213509 A CN200810213509 A CN 200810213509A CN 101380512 B CN101380512 B CN 101380512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ayer
dipping bed
total length
shaft
prepre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810213509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380512A (zh
Inventor
竹内宏幸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mitomo Rubber Industries Ltd
Original Assignee
Sumitomo Rubber Industrie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mitomo Rubber Industries Ltd filed Critical Sumitomo Rubber Industries Ltd
Publication of CN10138051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38051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38051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380512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Golf Clubs (AREA)

Abstract

在高尔夫球杆杆身的全长上形成至少6个由预浸料坯制成的全长层。至于全长层,通过使内倾斜层和外倾斜层的增强纤维彼此交叉来层叠内倾斜层和外倾斜层,从而形成至少两对倾斜层组。如果全长层被分为内层部和外层部,那么至少一个倾斜层组中的外倾斜层设置在外层部中,并且至少一个倾斜层组中的内倾斜层设置在内层部中,其中该内层部包括全长层的一半,并位于高尔夫球杆杆身的内围一侧处,该外层部包括全长层中剩余的一半,并位于高尔夫球杆杆身的外围一侧处。环带层设置成与位于外层部中的倾斜层相接触。平直层由外层部的最外侧的全长层形成。

Description

高尔夫球杆杆身
本申请要求2007年9月4日在日本提交的专利申请No.2007-229444的优先权,将其全部内容引入本文以作参考。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高尔夫球杆杆身(在下文中仅表示为杆身)。更具体的说,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高轻质杆身的强度、其方向性、以及被击球的飞行距离。
背景技术
近年来,为了提高被击球的飞行距离,现在的趋势是使高尔夫球杆杆身和高尔夫球杆头轻质。因此,现在的趋势是用纤维增强树脂替换主要用作杆身材料的钢,即,由被树脂浸渍的增强纤维例如碳纤维组成的预浸料坯,其是轻质的并且具有较高的比强度和比刚度。
在传统的由纤维增强树脂制成的多层预浸料坯组成的杆身中,通常,其中增强纤维的取向角倾斜于杆身的轴向的倾斜层位于其内层部,这是因为倾斜层会影响杆身的扭矩,而其中增强纤维的取向角与杆身的轴向几乎平行的平直层位于其外层部,这是因为平直层会影响杆身的曲率。
在传统工艺中,通过减小预浸料坯的体积(每单位面积的预浸料坯的重量以及层数)使杆身轻质。但该方法导致杆身的强度降低并且导致其扭矩和曲率增大。
也就是说,通过使杆身轻质来增加杆身的球杆头速度。当杆身的扭矩较大时,在击球时其速度较大,这会导致被击球偏离预期方向。当杆身的曲率较高时,杆身过度弯曲从而产生能量损失,这会使球难以被击出较长的距离。
关于减小扭矩的方法,通常会增大影响杆身的扭矩的倾斜层树脂的每单位面积的重量,或使纤维具有较高的弹性。
关于降低杆身的曲率的方法,通常会增大影响杆身的曲率的平直层树脂的每单位面积的重量,或使纤维具有较高的弹性。
但增大倾斜层或平直层的树脂的每单位面积的重量与使杆身轻质的当前趋势相悖。当纤维的弹性拉伸模量被设为高达30t/mm2以使纤维具有较高的弹性时,杆身具有较低的强度。
因此,需要杆身是轻质的并且具有需要的强度以及预期的曲率和扭矩。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在日本专利申请特开No.2003-180890(专利文献1)中公开的高尔夫球杆杆身中,在杆身的中间部处形成具有±20°~65°的纤维角度的倾斜层,从而不用改变杆身的预期轻质性就可使杆身具有较高的振动吸收特性和方向性。但当杆身具有倾斜层时,不能将杆身制造成轻质的。当杆身在杆身的中间部处具有代替平直层的倾斜层和环带层时,杆身易于具有较低的弯曲强度和抗压强度。因此还有改进的空间。
在日本专利申请特开No.2004-305332(专利文献2)中公开的高尔夫球杆杆身包括形成杆身的内层的倾斜层,其中纤维的取向角为±35°~55°;形成其外层的平直层;以及形成至少一部分最外层的倾斜层,其中纤维的取向角为±5°~30°。
在该结构中,形成杆身的内层的倾斜层增强了其抗扭刚度。形成杆身的外层的平直层增强了其抗弯刚度。形成杆身的最外层的倾斜层降低了纤维的变形量,并且增强了其弯曲强度。因为在涂布最外层前对其进行了抛光,故形成最外层的倾斜层被抛光。因此,人们担心该结构不能使杆身具有预期程度的强度和扭矩。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申请特开No.2003-180890
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申请特开No.2004-305332
发明内容
本发明基于上述问题进行。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高尔夫球杆杆身,其以较好的平衡方式同时是轻质的并且具有较高的强度,以及具有预期程度的曲率和扭矩,从而能够沿预期方向将球击出较长的距离。
为了实现该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具有预浸料坯的高尔夫球杆杆身,其中至少6个预浸料坯在高尔夫球杆杆身的全长上形成为全长层,其中至少两对全长层按如下方式形成倾斜层组:将其增强纤维与高尔夫球杆杆身的轴向形成取向角+θ在+25°~+65°的范围内的一个倾斜层和其增强纤维的取向角-θ在上述角度范围内的另一个倾斜层中的一个叠于另一个之上作为内倾斜层和外倾斜层,并且使得其中一个倾斜层的增强纤维和另一个倾斜层的增强纤维互相交叉。假定全长层被分为内层部和外层部,那么至少一个倾斜层组中的外倾斜层位于外层部中,至少一个倾斜层组中的内倾斜层位于内层部中,其中内层部包括全长层的一半,并且位于高尔夫球杆杆身的内围一侧处,外层部包括全长层中剩余的一半,并且位于高尔夫球杆杆身的外围一侧处。其增强纤维与高尔夫球杆杆身的轴向间成+80°~+90°或-90°~-80°的取向角的环带层设置成与位于外层部中的倾斜层相接触。由外层部中的最外侧的全长层形成平直层,该平直层的增强纤维与高尔夫球杆杆身的轴向之间成0°~±10°的夹角。
在预浸料坯的层数计算中,一个预浸料坯绕一周的层被计数为一层。
当全长层的数量为偶数时,全长层被分为各自包括全长层的总数的一半的内层部和外层部。当全长层的数量为奇数时,位于内层部和外层部之间的一个中间层部没有被计数,于是全长层被分为各自包括全长层的总数的一半的内层部和外层部。
如上所述,在至少两个倾斜层组中,一个倾斜层组中的外倾斜层位于外层部中,而另一个倾斜层组中的内倾斜层位于内层部中。
一个倾斜层组以三种模式设置。更具体的说,在一种模式中,倾斜层组的外倾斜层和内倾斜层都位于外层部中。在另一种模式中,其外倾斜层位于外层部中,而其内倾斜层位于中间层部中。在另一种模式中,其外倾斜层位于外层部中,而其内倾斜层位于内层部中。
另一个倾斜层组也以三种模式设置。更具体的说,在一种模式中,另一个倾斜层组的外倾斜层和内倾斜层都位于内层部中。在另一种模式中,其内倾斜层位于内层部中,而其外倾斜层位于中间层部中。在另一种模式中,其内倾斜层位于内层部中,而其外倾斜层位于外层部中。
可以使用上述模式中的任何一种。如上所述,至少一个倾斜层组中的外倾斜层位于外层部中,并且另一个倾斜层组中的内倾斜层位于内层部中,从而使倾斜层以较好的平衡方式位于具有预浸薄片多层结构的杆身的内围一侧及其外围一侧处。
在传统的杆身中,倾斜层位于其中心一侧(内层一侧)处。但如上所述,在本发明的杆身中,倾斜层以较好的平衡方式位于内层部和外层部中。该预浸薄片多层结构能够降低扭矩值并且改善被击球的方向性及其飞行距离而不增大其重量和弯曲值。
在形成倾斜层组的内倾斜层和外倾斜层中,其增强纤维杆身的轴向之间的夹角越小,其对改善杆身的弯曲强度的贡献越高。此外,其增强纤维与杆身的轴向之间的夹角越大,其对提高杆身的抗压强度的贡献越高。在本发明中,通过改变倾斜层的纤维角度并将其调节在±25°~±65°的范围内,可以以较好的平衡方式增大杆身的强度。
倾斜层的增强纤维的纤维角度被设为在±25°~±65°的范围内的原因如下:当倾斜层的增强纤维的纤维角度小于±25°或大于±65°时,倾斜层的增强纤维的纤维角度会偏离杆身的扭曲方向。因此无法获得预期的扭矩值以及不能改善被击球的方向性。
可以在将两个预浸料坯彼此粘结后再缠绕取向角为+θ°和-θ°的倾斜层的预浸料坯缠绕,或者一个接一个地缠绕这两个预浸料坯。
在本发明的杆身中,环带层设置成与位于外层部中的倾斜层相接触。其增强纤维与杆身的轴向基本垂直的环带层具有截面变形抑制特性,从而提高了杆身的抗压刚度和抗压强度而不改变其曲率,从而提高了三点弯曲强度。
如上所述,环带层设置成与位于外层部中的倾斜层相接触。倾斜层组中的外倾斜层及其内倾斜层都可以与环带层相接触。但为了使环带层有效地显示出更高程度的截面变形抑制特性,最优选将环带层设置成与位于外层部中的外倾斜层的外围表面相接触。
通过将环带层设置成与位于外层部中的倾斜层相接触,环带层可以有效地显示出其截面变形抑制特性,从而可以抑制沿扭曲方向发生截面变形,从而有效地降低了杆身的扭矩。因此,杆身具有更好的击球方向性。
在本发明的杆身中,通过由外层部中的最外侧的全长层形成平直层,使倾斜层不受磨损的影响。因此,杆身可以具有较高的强度和较低的扭矩。
由于倾斜层组、环带层、和平直层按如上所述设置,故即使轻质杆身也可以以较好的平衡方式同时具有较高的强度和预期的曲率以及扭矩值。因此,杆身具有较大的击球飞行距离以及提高的方向性。此外,由于较好地结合了增强纤维的取向角,故可以提高杆身的强度同时保持减小的扭矩值。
优选将杆身的重量设为不小于50g并且不大于70g。
当杆身的重量小于50g时,其重心位于球杆头一侧处。于是,不能将高尔夫球杆的平衡调整为不同于重量平衡。因此在挥杆时,球手会感觉高尔夫球杆较重,并且难以挥动。另一方面,当杆身的重量超过70g时,无法提高球杆头的速度。因此,被击球的飞行距离较短。
用于环带层的预浸料坯的增强纤维的弹性拉伸模量优选为不小于30t/mm2并且不大于80t/mm2,并且预浸料坯的树脂含量比被设为不小于30%并且不大于40%。
环带层的增强纤维的弹性拉伸模量被设为不小于30t/mm2并且不大于80t/mm2的原因如下:如果环带层的增强纤维的弹性拉伸模量被设为小于30t/mm2,那么无法获得需要的截面变形抑制特性,而如果环带层的增强纤维的弹性拉伸模量被设为大于80t/mm2,那么纤维的弹性模量过高,从而难以使环带层与倾斜层紧密接触地叠层。
根据JISR7601:1986“碳纤维测试方法”测定“弹性拉伸模量”。
用于环带层的预浸料坯的树脂含量比被设为不小于30%并且不大于40%的原因如下:如果其树脂含量比小于30%,那么环带层以较低的粘附性层叠在倾斜层上。另一方面,如果其树脂的含量比大于40%,那么环带层过厚从而使杆身较重。
假定内层部中的倾斜层组的增强纤维的取向角被设为±θ1并且外层部中的倾斜层组的增强纤维的取向角被设定为±θ2,那么优选将比值θ2/θ1设为不小于1并且不大于2。
通过将外层部中的倾斜层组的纤维角度与内层部中的倾斜层组的纤维角度之间的比值设定在上述范围内,可以根据杆身的重量及其厚度来提高杆身的强度。即,比值θ2/θ1被设为不小于1并且不大于2的原因如下:如果比值θ2/θ1小于1,那么虽然可以保持曲率值,但沿挤压方向的强度较低。因此弯曲强度下降。当比值θ2/θ1大于2时,虽然可以保持杆身的强度,但弯曲值过大从而产生能量损失,于是,被击球的飞行距离较短。
比值θ2/θ1进一步优选设定为不小于1.2并且更进一步优选为不小于1.3。比值θ2/θ1进一步优选设定为不大于1.8并且更进一步优选为不大于1.5。
内层部中的倾斜层组的纤维角度θ1越小,弯曲强度越高。因此内层部中的倾斜层组的纤维角度θ1优选为不小于25°并且不大于50°,进一步优选为不小于25°并且不大于45°,并且更进一步优选为不小于25°并且不大于40°。
外层部中的倾斜层组的纤维角度θ2越大,沿挤压方向的强度越大。在轻质杆身中,因为其较薄,故沿挤压方向的强度越大,弯曲强度越大。因此外层部中的倾斜层组的纤维角度θ2优选为不小于40°并且不大于65°,进一步优选为不小于45°并且不大于65°,并且更进一步优选为不小于50°并且不大于65°。
外层部中的倾斜层组的总厚度T2与内层部中的倾斜层组的总厚度T1之间的比值优选设定为不小于1并且不大于1.4。
于是,可以保持杆身的强度并且降低其扭矩。
也就是说,将厚度比值T2/T1设定为不小于1并且不大于1.4的原因如下:如果比值T2/T1小于1,那么降低扭矩的效果较低,从而不能提高方向性。另一方面,如果比值T2/T1被设为大于1.4,那么扭矩下降,从而使杆身几乎不扭曲。但在这种情况下,平直层相对向内设置。因此,杆身的曲率增大并且其强度下降。比值T2/T1进一步优选设定为不小于1.1。
当全长层的数量为奇数时,优选将平直层作为中间层部设置在内层部和外层部之间。通过将平直层设置成中间层部,可以抑制弯曲增大,并且降低扭矩。
热固性树脂和热塑性树脂可以用于预浸料坯。考虑到强度和刚度,优选热固性树脂,并且进一步优选环氧树脂。
关于热固性树脂,可以列举环氧树脂、不饱和聚酯树脂、酚醛树脂、三聚氰胺树脂、尿素树脂、邻苯二甲酸二烯丙基树脂、聚氨酯树脂、聚酰亚胺树脂、以及硅酮树脂。
关于热塑性树脂,可以列举聚酰胺树脂、饱和聚酯树脂、聚碳酸酯树脂、ABS树脂、聚氯乙烯树脂、聚缩醛树脂、聚苯乙烯树脂、聚乙烯树脂、聚乙酸乙烯酯树脂、AS树脂、甲基丙烯酸树脂、聚丙烯树脂、以及含氟树脂。
用于预浸料坯的增强纤维优选使用碳纤维,因为碳纤维具有较小的比重和较高的弹性模量和强度。此外,用作高性能增强纤维的纤维用作增强纤维。例如,可以使用石墨纤维、芳族聚酸胺纤维、碳化硅纤维、氧化铝纤维、硼纤维、以及玻璃纤维。
本发明的效果如下所述。如上所述,在本发明中,没有增加影响扭矩的倾斜层,但通过将全长层分为内层部和外层部,来以较好的平衡方式设置预浸料坯,此外,平直层由最外侧的全长层形成。因此,可以抑制杆身的重量增大,并且降低其扭矩,并且保持其强度和曲率。此外,通过将环带层设置成与倾斜层组的外倾斜层相接触,环带层有效地显示出其截面变形抑制特性,并且有助于降低杆身的扭矩。因为抑制了杆身沿扭曲方向的截面变形,故可以有效地降低转矩。因此,杆身以较好的平衡方式同时是轻质的,并且具有出色的强度、被击球的飞行距离及其方向性。
通过改变倾斜层的纤维角度并将其调整在±25°~65°的范围内,可以增大或减小杆身的弯曲强度和抗压强度,并且保持较低的转矩。因此可以使轴以较好的平衡方式具有预期的扭矩和强度。
通过将外层部中的倾斜层组的增强纤维的纤维角度θ2与内层部中的倾斜层组的增强纤维的纤维角度θ1之间的比值θ2/θ1设为不小于1并且不大于2,可以使轴以较好的平衡方式具有预期的抗压强度和曲率。
通过将外层部中的倾斜层组的厚度T2与内层部中的倾斜层组的厚度T1之间的比值设为不小于1并且不大于1.4,可以使轴以较好的平衡方式具有降低扭矩的效果和具有预期的曲率。
附图说明
图1所示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高尔夫球杆杆身的示意图;
图2所示为如图1所示的高尔夫球杆杆身的预浸料坯的多层结构;
图3所示为沿着线B-B的截面图;
图4所示为第二个实施例的高尔夫球杆杆身的预浸料坯的多层结构;
图5所示为第三个实施例的高尔夫球杆杆身的预浸料坯的多层结构;
图6所示为第四个实施例的高尔夫球杆杆身的预浸料坯的多层结构;
图7所示为实施例12的高尔夫球杆杆身的预浸料坯的多层结构;
图8所示为对照例1的高尔夫球杆杆身的预浸料坯的多层结构;
图9所示为对照例2的高尔夫球杆杆身的预浸料坯的多层结构;
图10所示为对照例3的高尔夫球杆杆身的预浸料坯的多层结构;
图11所示为对照例4的高尔夫球杆杆身的预浸料坯的多层结构;
图12所示为测定杆柄侧曲率的方法;
图13所示为测定转矩的方法;以及
图14所示为测定三点弯曲强度的方法。
具体实施方式
接下来将参考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描述。
图1~3所示为本发明的第一个实施方式的高尔夫球杆杆身10(在下文中仅表示为杆身10)。
如图2所示,杆身10由锥形的长管状主体组成,该管状主体由预浸料坯21~32组成。在预浸料坯21~32中,8个分别由预浸料坯22、23、25~30组成的层形成设置在杆身10的全长上的全长层(1~8)。
如图1所示,球杆头13安装在具有最小直径的杆身10的球杆头一侧的尖端11上。杆柄14安装在具有最大直径的球杆头一侧的后端12上。杆身10的全长被设为1195mm。杆身10的重量被设为63g。
如图2所示,在杆身10中,通过使用薄片缠绕方法,按照从将设置在内侧处的预浸料坯21到将设置在最外侧处的预浸料坯32的顺序,在芯轴20上连续缠绕一轮预浸料坯21~32。然后在压力下将由聚乙烯或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制成的带子缠绕在预浸料坯21~32上。通过在炉子中加热加压已缠绕了带子的薄片使树脂硬化来进行整体塑模后,从薄片中拉出芯轴20。以这种方法,制得杆身10。在对杆身10的表面进行抛光后,切割其两端。然后对杆身10进行上色。
形成杆身10的预浸料坯21~32分别由环氧树脂和浸渍在其中排列的由碳纤维组成的增强纤维F21~F32组成。除了形成环带层的预浸料坯以外,预浸料坯的树脂含量比被设为25%。环带层的树脂含量比被设为30~40%。增强纤维F21~F32的弹性拉伸模量被设为30t/mm2
更具体的说,将预浸料坯21部分地设置在杆身10的球杆头一侧部分处。预浸料坯21的长度为197mm。其增强纤维F21与杆身10的轴向之间形成0°的夹角。
预浸料坯22和23设置在杆身10的全长上。增强纤维F22与杆身10的轴向之间形成-45°的夹角。增强纤维F23与杆身10的轴向之间形成+45°的夹角。将两个纤维增强预浸料坯22和23缠绕到芯轴20上,并且这两个薄片互相粘合,其中纤维增强预浸料坯23层叠在纤维增强预浸料坯22上,使得增强纤维F22与F23互相交叉,从而形成如下所述的设置在内层部中的倾斜层组A1。
将预浸料坯24部分地设置在杆身10的球杆头一侧部分处。预浸料坯24的长度为267mm。其增强纤维F24与杆身10的轴向之间形成0°的夹角。预浸料坯24形成平直层。
预浸料坯25和26设置在杆身10的全长上。增强纤维F25和F26与杆身10的轴向之间形成0°的夹角。预浸料坯25和26分别形成平直层。
预浸料坯27和28设置在杆身10的全长上。增强纤维F27与杆身10的轴向之间形成-45°的夹角。增强纤维F28与杆身10的轴向之间形成+45°的夹角。两个纤维增强预浸料坯27和28缠绕在芯轴20上,其中纤维增强预浸料坯27和28互相粘合,并且纤维增强预浸料坯28层叠在纤维增强预浸料坯27上,使得增强纤维F27和F28互相交叉,从而形成如下所述的设置在外层部中的倾斜层组A2。
预浸料坯29设置在杆身10的全长上。其增强纤维F29与杆身10的轴向之间形成90°的夹角。预浸料坯29形成环带层B。
预浸料坯30设置在杆身10的全长上。其增强纤维F30与杆身10的轴向之间形成0°的夹角。预浸料坯30形成了如下所述的最外侧的平直层C。
预浸料坯31部分地设置在杆身10的球杆头一侧部分处。预浸料坯31的长度为217mm。其增强纤维F31与杆身10的轴向之间形成0°的夹角。
预浸料坯32部分地设置在杆身10的球杆头一侧部分处。预浸料坯32的长度为167mm。其增强纤维F32与杆身10的轴向之间形成0°的夹角。
如上所述,杆身10具有8个分别由预浸料坯22、23、25、26、27、28、29和30组成的全长层。
更具体的说,如图3所示,全长层被分为由设置在杆身10的内围一侧处的4个全长层22、23、25和26组成的内层部I和由设置在杆身10的外围一侧处的4个全长层27、28、29和30组成的外层部II。由预浸料坯22、23形成的内层一侧的倾斜层组A1位于内层部I中。在位于内层部I中的内层一侧的倾斜层组A1中,预浸料坯22形成内倾斜层,而预浸料坯23形成外倾斜层。
由预浸料坯27、28形成的外层一侧的倾斜层组A2位于外层部II中。在位于外层部II中的倾斜层组A2中,预浸料坯27形成内倾斜层,而预浸料坯28形成外倾斜层。
在外层部II中,由预浸料坯29组成的环带层B设置成与位于外层部II中的倾斜层组A2的外倾斜层28的外围表面相接触。如上所述,预浸料坯30形成外层部II中的最外侧的全长层,从而形成最外侧的全长平直层C。
位于内层部I中的倾斜层组A1的增强纤维的取向角±θ1被设为±45°。位于外层部II中的倾斜层组A2的增强纤维的取向角±θ2被设为±45°。因此θ2/θ1为1。
位于内层部I中的倾斜层组A1的总厚度T1和位于外层部II中的倾斜层组A2的总厚度T2分别被设为0.290mm。
与其中全长倾斜层仅设置在杆身的内层部中的传统结构不同,在具有上述结构的杆身10中,没有增加对扭矩都有影响的倾斜层的数量和预浸料坯的每单位面积的重量,但分别将倾斜层组A1设置在内层部I中,将倾斜层组A2设置在外层部II中。即,以较好的平衡方式将倾斜层组设置在内层部I中和外层部II中。该结构能够降低杆身的扭矩而不增加杆身的重量,并且可以保持其曲率和强度。
由预浸料坯29组成的环带层B设置成与位于外层部II中的倾斜层组A2的外倾斜层的预浸料坯28的外围表面相接触。于是,环带层B可以有效地显示出其截面变形抑制特性,并且有助于提高杆身的强度。此外,环带层的截面变形抑制特性能够有助于降低对杆身的扭矩有极大影响的位于外层部II中的倾斜层组A2的扭矩性能。因此,上述结构能够有效地降低杆身的扭矩。
因为由预浸料坯30组成的平直层C由最外侧的全长层形成,故位于外层部II中的倾斜层组A2不受给杆身上色所需的磨损的影响,并且能够充分显示出降低扭矩的效果。
上述结构允许杆身是轻质的,并且具有出色的强度、被击球的飞行距离和方向性。
此外,位于内层部I中的倾斜层组A1的增强纤维F22、F23的取向角和位于外层部II中的倾斜层组A2的增强纤维F27、F28的取向角分别为+45°或-45°,其落入不小于±25°并且不大于65°的范围内。该结构能够以较好的平衡方式充分显示出扭矩降低效果以及增强杆身沿弯曲方向和挤压方向的强度的效果。
位于外层部II中的倾斜层组A2的增强纤维F27、F28的取向角θ2与位于内层部I中的倾斜层组A1的增强纤维F22、F23的取向角θ1之间的比值被设为1,其落入1~2的范围内。该结构可以抑制杆身的曲率增大,并且增大其强度。
位于外层部II中的倾斜层组A2的厚度T2与位于内层部I中的倾斜层组A1的厚度T1之间的比值被设为1,其落入1~1.4的范围内。该结构可以抑制杆身的曲率增大,并且降低其扭矩。
由增强纤维29组成的环带层B具有30t/mm2的弹性拉伸模量和37.5%的树脂含量比。因此,可以将环带层B层叠在预浸料坯28上,并且使环带层B粘附于其上,从而可以以较好的平衡方式抑制杆身的重量增大。
图4所示为本发明的第二个实施方式。
在第二个实施方式中,形成环带层B的预浸料坯33设置成与预浸料坯27的内围表面相接触,该预浸料坯27形成位于外层部II中的倾斜层组A2的内倾斜层。作为最外侧全长层形成平直层C的预浸料坯30设置在形成倾斜层组A2的外倾斜层的预浸料坯28的外围表面上。
关于在制造过程中缠绕预浸料坯的顺序,在从杆身的内围一侧一个接一个地层叠预浸料坯21~26之后,将其增强纤维F33与杆身的轴向之间形成90°的取向角的预浸料坯33缠绕在预浸料坯26上以形成环带层B。在将预浸料坯27、28缠绕在预浸料坯33上以形成倾斜层组A2之后,一个接一个地依次缠绕预浸料坯30~32。以这种方法,总共形成了8个全长层1~8。它们分别由预浸料坯22、23、25、26、33、27、28和30组成。
第二个实施方式具有与第一个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因此,第二个实施方式中与第一个实施方式中相同的部分都用与第一个实施方式中相同的标示数字标示,并且在此省略对其的描述。
在第二个实施方式中,环带层B设置成与位于外层部II中的对杆身的扭矩有极大影响的倾斜层组A2的预浸料坯的外围表面相接触。因此,环带层B的截面变形抑制特性能够有效地降低杆身的扭矩。
图5所示为第三个实施方式。
在第三个实施方式的杆身中,总共形成了8个全长层。它们分别由预浸料坯22、23、25、27、28、29、34和30所组成。
在由预浸料坯27、28构成的倾斜层组A2中,形成外倾斜层的预浸料坯28位于外层部II中,而形成内倾斜层的预浸料坯27位于内层部I.中。即,倾斜层组A2中的内倾斜层和外倾斜层分别设置在内层部和外层部中。
由预浸料坯22、23组成的倾斜层组A1位于内层部I中。
在内层部I中,预浸料坯25作为全长平直层设置在形成倾斜层组A1的外倾斜层的预浸料坯23的外围上,并且倾斜层组A2设置在预浸料坯25的外围上。
在外层部II中,预浸料坯29作为环带层B设置在倾斜层组A2中的外倾斜层的预浸料坯28的外围上。由其增强纤维F34与杆身的轴向之间形成0°的取向角的预浸料坯34组成的全长平直层位于形成环带层B的预浸料坯29和形成最外侧的全长平直层C的预浸料坯30之间。
关于在制造过程中缠绕预浸料坯的顺序,在从杆身的内围一侧一个接一个地层叠预浸料坯21~26之后,将预浸料坯27、28缠绕在预浸料坯25上以形成倾斜层组A2。在将预浸料坯29缠绕在预浸料坯28上以形成环带层B之后,将预浸料坯34、30顺序缠绕在预浸料坯29上以形成最外侧的全长平直层C。最后将预浸料坯31、32一个接一个地顺序层叠在球杆头一侧的尖端处。
第三个实施方式具有与第一个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因此,第三个实施方式中与第一个实施方式中相同的部分都用与第一个实施方式中相同的标示数字标示,并且在此省略对其的描述。
在第三个实施方式中,由预浸料坯22、23组成的倾斜层组A1位于内层部I中,并且形成由预浸料坯27、28组成的倾斜层组A2中的外倾斜层的预浸料坯28位于外层部II中。即,倾斜层分布于内层部I和外层部II中。
环带层B设置在位于外层部II中的倾斜层组A2的外倾斜层上,其中环带层B与倾斜层组A2的外倾斜层的外围表面相接触,并且最外侧的平直层C层叠在预浸料坯34的外围表面上。于是,抑制了杆身的重量及其曲率的增大,并且能以较好的平衡方式有效地降低其扭矩。
图6所示为第四个实施方式。
在第四个实施方式的杆身中,总共形成了9个全长层。它们分别由预浸料坯22、23、25、26、35、27、28、29和30组成。在9个全长层中,位于杆身的内围一侧处的四个层被设为内层部I,而位于杆身的外围一侧处的四个层被设为外层部II,并且位于内层部I和外层部II之间的单层预浸料坯35被设为中间层部III.。
中间层部III的预浸料坯35组成了其增强纤维F35与杆身的轴向成0°夹角的平直层。
由预浸料坯22、23组成的倾斜层组A1位于内层部I中,并且由预浸料坯27、28组成的倾斜层组A2位于外层部II中。形成环带层B的预浸料坯29位于预浸料坯28上,该预浸料坯28形成了位于外层部II中的倾斜层组A2的外倾斜层,其中环带层B与倾斜层组A2的预浸料坯28的外围表面相接触。形成最外侧的全长层C的预浸料坯30位于预浸料坯29的外围表面上。因此,可以最小化杆身的曲率的增大,并且可以降低其扭矩。
实施例
接下来对本发明的高尔夫球杆杆身的实施例1~13及对照例1~7进行详细描述。
如表1所示的实施例1~13的杆身具有8个全长层1~8。如表2所示的对照例1~3的杆身具有7个全长层1~7。如表2所示的对照例4~7的杆身具有8个全长层。
倾斜层、环带层和平直层的增强纤维的取向角分别被设为±45、90°和0°。
实施例1~13和对照例1~7的杆身在环带层的成层位置、倾斜层的成层位置、和预浸料坯的厚度方面互不相同。在一些杆身中,没有形成环带层。对杆柄一侧的曲率、扭矩、三点弯曲强度、和抗压强度进行测定。结果如表1~3所示。
Figure GSB00000476290500141
Figure GSB00000476290500151
Figure GSB00000476290500161
实施例1~13和对照例1~7的杆身由购自Mitsubishi Rayon有限公司的预浸料坯制成,其含有用环氧树脂浸渍的作为增强纤维的碳纤维。杆身通过使用与第一个实施方式中使用的方法相同的薄片缠绕方法制得。全长层1~8(1~7)的细节如表1所示。
将实施例1~13和对照例1~7的杆身的长度设为1195mm。其重量和杆身的平衡如表1所示。
·实施例1
将预浸薄片多层结构设为与第二个实施方式中的结构相同。倾斜层组A1和倾斜层组A2分别位于内层部I和外层部II中,其中环带层B与倾斜层组A2的内倾斜层的内围一侧相接触。纤维角度为0°的平直层由最外侧的全长层形成。倾斜层组A2的纤维角度θ2与倾斜层组A1的纤维角度θ1之间的比值被设为1。
关于全长层1、2、6和7,使用的预浸料坯具有“MR350C-175S”的产品编号,其弹性拉伸模量为30t/mm2,树脂含量比为25%,并且厚度为0.145mm。关于全长层3、4和8,使用的预浸料坯具有“MR350C-150S”的产品编号,其弹性拉伸模量为30t/mm2,树脂含量比为25%,并且厚度为0.124mm。关于形成环带层B的全长层5,使用的预浸料坯具有“MR350C-025S”的产品编号,其弹性拉伸模量为30t/mm2,树脂含量比为37.5%,并且厚度为0.021mm。
位于内层部中的倾斜层组A1的厚度T1被设为0.290mm,并且位于外层部中的倾斜层组A2的厚度T2被设为0.290mm,以使比值T2/T1为1。由位于内层部中的全长层3、4组成的平直层的厚度被设为0.248mm。由位于外层部中的全长层8组成的平直层的厚度被设为0.124mm。
·实施例2
将预浸薄片多层结构设为与第一个实施方式中的结构相同。倾斜层组A1和倾斜层组A2分别位于内层部I和外层部II中,其中环带层B与倾斜层组A2的外倾斜层的外围表面相接触。纤维角度为0°的平直层由最外侧的全长层8形成。倾斜层组A2的纤维角度θ2与倾斜层组A1的纤维角度θ1之间的比值被设为1。
用于平直层、倾斜层组A1、A2和环带层B的预浸料坯的种类与实施例1相同。
倾斜层组A1的厚度T1被设为0.290mm,并且倾斜层组A2的厚度T2被设为0.290mm,以使比值T2/T1为1。由位于内层部中的全长层3、4组成的平直层的厚度被设为0.248mm。由位于外层部中的全长层8组成的平直层的厚度被设为0.124mm。
·实施例3
改变了外层部中的倾斜层组A2的厚度T2与内层部中的倾斜层组A1的厚度T1之间的比值。
更具体的说,关于内层部中的倾斜层组A1,使用的预浸料坯具有“MR350C-150S”的产品编号,其弹性拉伸模量为30t/mm2,树脂含量比为25%,并且厚度为0.124mm。关于外层部中的倾斜层组A2,使用的预浸料坯具有“MR350C-100S”的产品编号,其弹性拉伸模量为30t/mm2,树脂含量比为25%,并且厚度为0.083mm。用于倾斜层组A2中的各个内倾斜层和外倾斜层的预浸料坯“MR350C-100S”的量为两圈。
因此,倾斜层组A1的厚度T1被设为0.248mm,并且倾斜层组A2的厚度T2被设为0.352mm,以使比值T2/T1为1.42。
实施例3中使用的预浸料坯的种类和预浸薄片多层结构与实施例2相同。
·实施例4
改变了外层部中的倾斜层组A2的厚度T2与内层部中的倾斜层组A1的厚度T1之间的比值。
更具体的说,关于内层部中的倾斜层组A1,使用的预浸料坯具有“MR350C-100S”的产品编号,其弹性拉伸模量为30t/mm2,树脂含量比为25%,并且厚度为0.083mm。用于倾斜层组A1中的各个内倾斜层和外倾斜层的预浸料坯“MR350C-100S”的量为两圈。关于外层部中的倾斜层组A2,使用的预浸料坯具有“MR350C-150S”的产品编号,其弹性拉伸模量为30t/mm2,树脂含量比为25%,并且厚度为0.124mm。
因此,倾斜层组A1的厚度T1被设为0.352mm,并且倾斜层组A2的厚度T2被设为0.248mm,以使比值T2/T1为0.70。
实施例4中使用的预浸料坯的种类和预浸薄片多层结构与实施例2相同。
·实施例5
改变了外层部中的倾斜层组A2的厚度T2与内层部中的倾斜层组A1的厚度T1之间的比值。
更具体的说,关于内层部中的倾斜层组A1,使用的预浸料坯具有“MR350C-125S”的产品编号,其弹性拉伸模量为30t/mm2,树脂含量比为25%,并且厚度为0.103mm。关于外层部中的倾斜层组A2,使用的预浸料具有“MR350C-125S”的产品编号,其弹性拉伸模量为30t/mm2,树脂含量比为25%,并且厚度为0.103mm。用于倾斜层组A2中的各个内倾斜层和外倾斜层的预浸料坯“MR350C-125S”的量为两圈。
因此,倾斜层组A1的厚度T1被设为0.206mm,并且倾斜层组A2的厚度T2被设为0.412mm,以使比值T2/T1为2。
实施例5中使用的预浸料坯的种类和预浸薄片多层结构与实施例2相同。
·实施例6
改变了外层部中的倾斜层组A2的厚度T2与内层部中的倾斜层组A1的厚度T1之间的比值。
更具体的说,关于内层部中的倾斜层组A1,使用的预浸料坯具有“MR350C-100S”的产品编号,其弹性拉伸模量为30t/mm2,树脂含量比为25%,并且厚度为0.083mm。用于倾斜层组A1中的各个内倾斜层和外倾斜层的预浸料坯“MR350C-100S”的量为两圈。关于外层部中的倾斜层组A2,使用的预浸料坯具有“MR350C-125S”的产品编号,其弹性拉伸模量为30t/mm2,树脂含量比为25%,并且厚度为0.103mm。
因此,倾斜层组A1的厚度T1被设为0.352mm,并且倾斜层组A2的厚度T2被设为0.412mm,以使比值T2/T1为1.17。
实施例6中使用的预浸料坯的种类和预浸薄片多层结构与实施例2相同。
·实施例7
改变了内层部中的倾斜层组A1的纤维角度和外层部中的倾斜层组A2的纤维角度。更具体的说,内层部中的倾斜层组A1的纤维角度和外层部中的倾斜层组A2的纤维角度被设为±30°。
实施例7中使用的预浸料坯的种类和预浸薄片多层结构与实施例2相同。
·实施例8
改变了内层部中的倾斜层组A1的纤维角度和外层部中的倾斜层组A2的纤维角度。更具体的说,内层部中的倾斜层组A1的纤维角度和外层部中的倾斜层组A2的纤维角度被设为±60°。实施例8中使用的预浸料坯的种类和预浸薄片多层结构与实施例2相同。
·实施例9
改变了外层部中的倾斜层组A2的纤维角度θ2与内层部中的倾斜层组的纤维角度θ1之间的比值。更具体的说,外层部中的倾斜层组A2的纤维角度θ2被设为±30°,而内层部中的倾斜层组A1的纤维角度θ1被设为±60°,以使纤维角度θ2与纤维角度θ1之间的比值为2。实施例9中使用的预浸料坯的种类和预浸薄片多层结构与实施例2相同。
·实施例10
改变了外层部中的倾斜层组A2的纤维角度θ2与内层部中的倾斜层组的纤维角度θ1之间的比值。更具体的说,外层部中的倾斜层组A2的纤维角度θ2被设为±30°,而内层部中的倾斜层组A1的纤维角度θ1被设为±45°,以使纤维角度θ2与纤维角度θ1之间的比值为1.50。实施例10中使用的预浸料坯的种类和预浸薄片多层结构与实施例2相同。
·实施例11
改变了外层部中的倾斜层组A2的纤维角度θ2与内层部中的倾斜层组的纤维角度θ1之间的比值。更具体的说,外层部中的倾斜层组A2的纤维角度θ2被设为±45°,而内层部中的倾斜层组A1的纤维角度θ1被设为±60°,以使纤维角度θ2与纤维角度θ1之间的比值为1.33。实施例11中使用的预浸料坯的种类和预浸薄片多层结构与实施例2相同。
·实施例12
关于全长层1~8,改变了内层部I的预浸薄片的多层结构。
更具体的说,如图7所示,在内层部I中,纤维角度为0°的平直层由最内侧的全长层1形成,由全长层2、3形成的倾斜层组A1设置在全长层1的外围上,由全长层4形成的平直层设置在倾斜层组A1的外围上。于是,倾斜层组A1被夹在两个平直层之间。
外层部II的预浸薄片多层结构与实施例2相同。用于平直层、倾斜层组A1、A2、和环带层B的预浸料坯的种类与实施例2相同。
·实施例13
预浸薄片多层结构与第三个实施方式相同。更具体的说,内层部I中的平直层的数量减少一层。外层部II中的平直层的数量增加一层,倾斜层组A2的外层5设置在外层部II中,并且倾斜层组A2的内层4设置在内层部I中。
更具体的说,从杆身的内围一侧依次来看,纤维角度为±45°的倾斜层组A1由全长层1、2形成,并且纤维角度为0°的平直层由全长层3形成。纤维角度为±45°的倾斜层组A2由全长层4、5形成,纤维角度为90°的环带层B由全长层6形成,并且纤维角度为0°的平直层由全长层7、8形成。
用于平直层、倾斜层组A1、A2、和环带层B的预浸料坯的种类与实施例2相同。
位于内层部中的倾斜层组A1的厚度T1被设为0.290mm,并且位于外层部中的倾斜层组A2的厚度T2被设为0.290mm,以使比值T2/T1为1。位于内层部中的由全长层3组成的平直层的厚度被设为0.124mm。位于外层部中的由全长层7、8组成的平直层的厚度被设为0.248mm。
·对照例1
倾斜层组A1、A2没有分别设置在内层部和外层部中,而是仅设置在内层部中。没有形成环带层。
更具体的说,如图8所示,在预浸薄片多层结构中,在7个全长层1~7中,各自具有纤维角度为±45°的两个倾斜层组A1、A2由形成内层部I和中间层部III的全长层1~4形成,并且各自具有纤维角度为0°的平直层由形成外层部II的全长层5~7形成。
关于预浸料坯的种类,全长层5使用的预浸料坯具有“MR350C-175S”的产品编号,其弹性拉伸模量为24t/mm2,树脂含量比为25%,并且厚度为0.146mm。全长层6、7使用的预浸料坯具有“MR350C-150S”的产品编号,其弹性拉伸模量为30t/mm2,树脂含量比为25%,并且厚度为0.124mm。全长层1~4使用的预浸料坯具有“MR350C-175S”的产品编号,其弹性拉伸模量为30t/mm2,树脂含量比为25%,并且厚度为0.145mm。
两个倾斜层组A1、A2的厚度分别被设为0.290mm。由全长层6、7组成的最外侧的平直层的厚度被设为0.248mm。位于外层部中的由全长平直层组成的平直层的厚度被设为0.146mm。
·对照例2
倾斜层组A1、A2没有分别设置在内层部I和外层部II中,而是仅位于外层部II.中。没有形成环带层。
更具体的说,如图9所示,在预浸薄片多层结构中,在7个全长层1~7中,纤维角度为0°的平直层由形成内层部I的全长层1~3形成,并且纤维角度为±45°的两个倾斜层组A1、A2由形成中间层部III和外层部II的全长层4~7形成。
关于预浸料坯的种类,全长层4使用的预浸料坯具有“MR350C-175S”的产品编号,其弹性拉伸模量为24t/mm2,树脂含量比为25%,并且厚度为0.146mm。全长层2、3使用的预浸料坯具有“MR350C-150S”的产品编号,其弹性拉伸模量为30t/mm2,树脂含量比为25%,并且厚度为0.124mm。剩下的全长层4~7使用的预浸料坯具有“MR350C-175S”的产品编号,其弹性拉伸模量为30t/mm2,树脂含量比为25%,并且厚度为0.145mm。
两个倾斜层组A1、A2的厚度分别被设为0.290mm。由全长平直层1组成的内层的厚度被设为0.146mm。由全长平直层2、3组成的平直层的厚度被设为0.248mm。
·对照例3
倾斜层组A1、A2没有分别设置在内层部和外层部中。没有形成环带层。
更具体的说,如图10所示,预浸薄片多层结构如下所述:在7个全长层1~7中,纤维角度为±45°的内倾斜层组A1由全长层1、2形成,纤维角度为0°的平直层由全长层3、4形成,纤维角度为±45°的外倾斜层组A2由全长层5、6形成,并且纤维角度为0°的平直层由最外侧的全长层7形成。
关于预浸料坯的种类,全长层3使用的预浸料坯具有“TR350C-175S”的产品编号,其弹性拉伸模量为24t/mm2,树脂含量比为25%,并且厚度为0.146mm。全长层4、7使用的预浸料坯具有“MR350C-150S”的产品编号,其弹性拉伸模量为30t/mm2,树脂含量比为25%,并且厚度为0.124mm。剩下的全长层1、2、5和6使用的预浸料坯具有“MR350C-175S”的产品编号,其弹性拉伸模量为30t/mm2,树脂含量比为25%,并且厚度为0.145mm。
两个倾斜层组A1、A2的厚度分别被设为0.290mm。由全长平直层3、4组成的内层的厚度被设为0.270mm。由全长层7组成的最外侧的平直层的厚度被设为0.124mm。
·对照例4
倾斜层组A1、A2分别位于内层部和外层部中。环带层与内倾斜层组A1相接触。
更具体的说,如图11所示,预浸薄片多层结构如下所述:在8个全长层1~8中,纤维角度为±45°的内倾斜层组A1由全长层1、2形成,纤维角度为90°的环带层B由位于内倾斜层组A1的外围上的全长层3形成,纤维角度为0°的平直层由全长层4、5形成。纤维角度为±45°的外倾斜层组A2由全长层6、7形成,并且纤维角度为0°的平直层由最外侧的全长层8形成。
用于平直层、倾斜层组A1、A2、和环带层B的预浸料坯的种类与实施例1相同。
两个倾斜层组A1、A2的厚度分别被设为0.290mm。位于内层部中的由全长平直层4、5组成的平直层的厚度被设为0.248mm。由全长层8组成的最外侧的平直层的厚度被设为0.124mm。
·对照例5
预浸薄片多层结构与实施例2相同。但内倾斜层组和外倾斜层组的纤维角度被设为±15°,这与本发明的倾斜层的取向角不同。其他结构和使用的预浸料坯的种类与实施例2相同。
·对照例6
预浸薄片多层结构与实施例2相同。但内倾斜层组和外倾斜层组的纤维角度被设为±75°,这与本发明的倾斜层的取向角不同。其他结构和使用的预浸料坯的种类与实施例2相同。
·对照例7
预浸薄片多层结构与实施例2相同。但内倾斜层组和外倾斜层组的纤维角度被分别设为±15°和±75°,以使纤维角度比值θ2/θ1为5。其他结构和使用的预浸料坯的种类与实施例2相同。
·测定杆柄一侧曲率的方法
杆柄一侧曲率是指杆身10在其杆柄一侧的硬度指数。如图12所示,将与杆身10的球杆头一侧的尖端11相距799mm的位置定义为支撑点P1。将朝着杆柄一侧后端12与支撑点P1相距140mm的位置定义为支撑点P2。将重量为2.7kg的重物W1悬挂在距离杆身10的球杆头一侧的尖端11为64mm的位置处,以测定杆身10在球杆头一侧的尖端11处的弯曲量。
·测定扭矩
如图13所示,为了测定扭矩,通过在距离杆身10的球杆头一侧的尖端11为865mm的位置处施加136.3N·cm(13.9kgf·cm)的扭矩,并且将距离球杆头一侧的尖端11为40mm的位置固定,来测定各个杆身10的扭曲角度。
·测定三点弯曲强度
三点弯曲强度是指由产品安全协会(Product Safety Assocation)定义的断裂强度。如图14所示,从上往下向被三个点所支撑的杆身10施加负荷F。测定当杆身10发生断裂时负荷F的值(峰值)。分别测定距离杆身10的尖端11为175mm(A点)、525mm(B点)、和993mm(C点)的部位的弯曲强度。支撑点51之间的距离为300mm。图14所示为在A点处测定弯曲强度的情况。
·测定抗压强度
为了测定各个杆身10的抗压强度,使用实用压缩测试机,通过形成长度大约为10mm的测试件来进行压缩测试,该测试件其中心位于距离杆身10的杆柄一侧的后端12为10mm、100mm、200mm和300mm的位置处。
对比其中倾斜层分布在内层部I和外层部II中的对照例3的杆身和其中倾斜层没有分布在内层部I和外层部II中的对照例1、2的杆身,从表1中可以看出,对照例3的杆身以较好的平衡方式具有较低的扭矩,而没有增大杆身的曲率并且没有降低其强度。
对比其中倾斜层分布在内层部I和外层部II中并且形成了与倾斜层相接触的环带层B的实施例1、2的杆身和其中没有形成环带层的对照例3的杆身,可以看出,实施例1、2的杆身具有更低的扭矩和更高的强度,而没有增大其曲率。这是由于通过环带层B的截面变形抑制特性,有效地抑制了杆身沿扭曲方向的变形。
对比其中环带层B紧邻位于外层部中的倾斜层组A2设置的实施例1、2的杆身和其中环带层B紧邻位于内层部中的倾斜层组A1设置的对照例4的杆身,可以看出,实施例1、2的杆身的扭矩比对照例4的杆身的扭矩得到更有效地降低。
对比其中环带层B紧邻外层部中的倾斜层组A2的外围一侧设置的实施例2的杆身和其中环带层B紧邻外层部中的倾斜层组A2的内围一侧设置的实施例1的杆身,可以看出,实施例2的杆身的扭矩比实施例1的杆身的扭矩更低。
对比其中外层部中的倾斜层组的厚度T2与内层部中的倾斜层组的厚度T1之间的比值互不相同的实施例2~6的杆身可知,T2/T1的比值在1~1.4的范围内的实施例2、3和6的杆身具有较好的结果。在T2/T1的比值小于1的实施例4的杆身中,扭矩降低效果较低。T2/T1的比值大于1.4的实施例5的杆身具有较高的曲率和较高的强度。
对比倾斜层组A1、A2的纤维角度互不相同的实施例7~11和对照例5、6的杆身可知,纤维角度在±25°~±65°的范围内的实施例7~11的杆身的扭矩、曲率和强度具有较好的平衡。在纤维角度超出±25°~±65°范围的对照例5、6的杆身中,扭矩没有得到有效地降低。
可以看出,当倾斜层组A1、A2的纤维角度被设定得较小时,杆身在其尖端一侧处具有较高的强度,而当倾斜层组A1、A2的纤维角度被设定得较大时,杆身在其杆柄一侧处具有较高的强度。
对照例7的杆身的结果表明,当外层部中的倾斜层组A2的纤维角度θ2与内层部中的倾斜层组A1的纤维角度θ1之间的比值大于2时,杆身具有较大的曲率,并且不能降低扭矩。

Claims (12)

1.一种高尔夫球杆杆身,包含预浸料坯的层压体,其中至少六个所述预浸料坯在所述高尔夫球杆杆身的全长上形成为全长层,
其特征在于,至少两对所述全长层按如下方式形成为倾斜层组:将其增强纤维与所述高尔夫球杆杆身的轴向成+25°~+65°的取向角+θ的一个倾斜层和其增强纤维的取向角-θ在所述角度范围内的另一个倾斜层中的一个叠于另一个之上作为内倾斜层和外倾斜层,并且使得所述一个倾斜层的所述增强纤维与所述另一个倾斜层的所述增强纤维互相交叉;
当所述全长层被分为内层部和外层部时,至少一个所述倾斜层组中的所述外倾斜层位于所述外层部中,至少一个所述倾斜层组中的所述内倾斜层位于所述内层部中,其中所述内层部包括所述全长层的一半并位于所述高尔夫球杆杆身的内围一侧处,所述外层部包括所述全长层剩余的一半并位于所述高尔夫球杆杆身的外围一侧处;
其增强纤维与所述高尔夫球杆杆身的所述轴向的取向角在+80°~+90°或-90°~-80°范围内的环带层设置成与位于所述外层部中的所述倾斜层相接触;并且
第一平直层形成为所述外层部的最外全长层,所述平直层的增强纤维与所述高尔夫球杆杆身的所述轴向之间形成-10°~+10°的夹角。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尔夫球杆杆身,其特征在于,所述杆身的重量设定为不小于50g且不大于70g;以及
用于所述环带层的预浸料坯的增强纤维的弹性拉伸模量不小于30t/mm2且不大于80t/mm2;所述环带层的预浸料坯的树脂含量比设定为不小于30%且不大于40%。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尔夫球杆杆身,其特征在于,当位于所述内层部中的所述倾斜层组的所述增强纤维的取向角设为±θ1,且位于所述外层部中的所述倾斜层组的所述增强纤维的取向角设为±θ2时,比值θ2/θ1设定为不小于1并且不大于2。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高尔夫球杆杆身,其特征在于,当位于所述内层部中的所述倾斜层组的所述增强纤维的取向角设为±θ1,且位于所述外层部中的所述倾斜层组的所述增强纤维的取向角设为±θ2时,比值θ2/θ1设定为不小于1并且不大于2。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尔夫球杆杆身,其特征在于,位于所述外层部中的所述倾斜层组的总厚度(T2)与位于所述内层部中的所述倾斜层组的总厚度(T1)之间的比值设为不小于1且不大于1.4。
6.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高尔夫球杆杆身,其特征在于,位于所述外层部中的所述倾斜层组的总厚度(T2)与位于所述内层部中的所述倾斜层组的总厚度(T1)之间的比值设为不小于1且不大于1.4。
7.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高尔夫球杆杆身,其特征在于,位于所述外层部中的所述倾斜层组的总厚度(T2)与位于所述内层部中的所述倾斜层组的总厚度(T1)之间的比值设为不小于1且不大于1.4。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尔夫球杆杆身,其特征在于,当所述全长层的层数为奇数时,其增强纤维与所述杆身的所述轴向之间形成0°~±10°角度的第二平直层(35)设置在所述全长层的所述内层部和所述外层部之间的中间层处。
9.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高尔夫球杆杆身,其特征在于,当所述全长层的层数为奇数时,其增强纤维与所述杆身的所述轴向之间形成0°~±10°角度的第二平直层(35)设置在所述全长层的所述内层部和所述外层部之间的中间层处。
10.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高尔夫球杆杆身,其特征在于,当所述全长层的层数为奇数时,其增强纤维与所述杆身的所述轴向之间形成0°~±10°角度的第二平直层(35)设置在所述全长层的所述内层部和所述外层部之间的中间层处。
11.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高尔夫球杆杆身,其特征在于,当所述全长层的层数为奇数时,其增强纤维与所述杆身的所述轴向之间形成0°~±10°角度的第二平直层(35)设置在所述全长层的所述内层部和所述外层部之间的中间层处。
12.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高尔夫球杆杆身,其特征在于,当所述全长层的层数为奇数时,其增强纤维与所述杆身的所述轴向之间形成0°~±10°角度的第二平直层(35)设置在所述全长层的所述内层部和所述外层部之间的中间层处。
CN2008102135099A 2007-09-04 2008-09-04 高尔夫球杆杆身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38051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7229444A JP5080911B2 (ja) 2007-09-04 2007-09-04 ゴルフクラブシャフト
JP2007229444 2007-09-04
JP2007-229444 2007-09-04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380512A CN101380512A (zh) 2009-03-11
CN101380512B true CN101380512B (zh) 2011-10-26

Family

ID=4046067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8102135099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380512B (zh) 2007-09-04 2008-09-04 高尔夫球杆杆身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5080911B2 (zh)
CN (1) CN101380512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721515B2 (ja) * 2011-04-18 2015-05-20 ダンロップスポーツ株式会社 ゴルフクラブシャフト
JP5190548B1 (ja) * 2011-10-05 2013-04-24 ダンロップスポーツ株式会社 ゴルフクラブシャフト
JP5191563B1 (ja) * 2011-10-12 2013-05-08 ダンロップスポーツ株式会社 ゴルフクラブシャフト
JP6009874B2 (ja) 2011-12-26 2016-10-19 ダンロップスポーツ株式会社 ゴルフクラブシャフト
JP5577392B2 (ja) * 2012-10-17 2014-08-20 ダンロップスポーツ株式会社 ゴルフクラブ用シャフト
JP6682927B2 (ja) 2016-03-14 2020-04-15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ゴルフクラブシャフト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533677B1 (en) * 1998-09-17 2003-03-18 Sumitomo Rubber Industries, Ltd. Golf club shaft
JP2004305332A (ja) * 2003-04-03 2004-11-04 Sumitomo Rubber Ind Ltd ゴルフクラブシャフト
CN1854594A (zh) * 2005-04-21 2006-11-01 金颂企业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振动分布平衡的复合材料轴管
JP3946996B2 (ja) * 2001-12-21 2007-07-18 Sriスポーツ株式会社 ゴルフクラブシャフト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652764B2 (ja) * 1995-11-20 2005-05-25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ゴルフクラブシャフト
JPH1133151A (ja) * 1997-07-15 1999-02-09 Daiwa Seiko Inc ゴルフクラブ
JP3714791B2 (ja) * 1997-11-17 2005-11-09 三菱レイヨン株式会社 軽量ゴルフクラブ用シャフト
JP4070970B2 (ja) * 2001-09-28 2008-04-02 Sriスポーツ株式会社 ゴルフクラブシャフト及びアイアンゴルフクラブセット
JP2007185253A (ja) * 2006-01-11 2007-07-26 Sri Sports Ltd ゴルフクラブシャフト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533677B1 (en) * 1998-09-17 2003-03-18 Sumitomo Rubber Industries, Ltd. Golf club shaft
JP3946996B2 (ja) * 2001-12-21 2007-07-18 Sriスポーツ株式会社 ゴルフクラブシャフト
JP2004305332A (ja) * 2003-04-03 2004-11-04 Sumitomo Rubber Ind Ltd ゴルフクラブシャフト
CN1854594A (zh) * 2005-04-21 2006-11-01 金颂企业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振动分布平衡的复合材料轴管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09060983A (ja) 2009-03-26
JP5080911B2 (ja) 2012-11-21
CN101380512A (zh) 2009-03-1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380512B (zh) 高尔夫球杆杆身
US6273830B1 (en) Tapered hollow shaft
JP5080886B2 (ja) ゴルフクラブシャフト
US8057617B2 (en) Method for producing tubular body made of fiber reinforced resin and tubular body produced by method
JP5416973B2 (ja) ゴルフクラブ用シャフト
US10004960B2 (en) Golf club shaft for wood club
US6875127B2 (en) Golf club shaft
EP1210964B1 (en) Golf club shaft
US7404771B2 (en) Golf club shaft
US20040009827A1 (en) Golf club shaft
JP3529009B2 (ja) 炭素繊維強化複合材
US7727083B2 (en) Golf club shaft
JP2007117306A (ja) ゴルフクラブシャフト
JP5291356B2 (ja) ゴルフクラブ用シャフト
KR20180008421A (ko) 골프 클럽 샤프트
JP2003052875A (ja) ゴルフクラブシャフト
JP4489646B2 (ja) ゴルフシャフト
WO2005065785A1 (ja) ゴルフシャフト
JP3627378B2 (ja) ゴルフクラブ用シャフト
JPH11290494A (ja) ゴルフクラブシャフト
JP3570411B2 (ja) 繊維強化プラスチック製円筒体
JPH1015129A (ja) 繊維強化プラスチック製ゴルフクラブ用シャフト
JP2016067635A (ja) ゴルフシャフトシリーズ及びゴルフシャフトシリーズの製造方法
JPH11128420A (ja) ゴルフシャフト
JP2003320059A (ja) ラケットフレー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11026

Termination date: 20190904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