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377634B - 图像形成装置、图像形成方法以及图像检测方法 - Google Patents

图像形成装置、图像形成方法以及图像检测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377634B
CN101377634B CN2008102133464A CN200810213346A CN101377634B CN 101377634 B CN101377634 B CN 101377634B CN 2008102133464 A CN2008102133464 A CN 2008102133464A CN 200810213346 A CN200810213346 A CN 200810213346A CN 101377634 B CN101377634 B CN 101377634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mage
sub
light
scanning direction
group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810213346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377634A (zh
Inventor
河田州广
野村雄二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eiko Epso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eiko Epson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eiko Epson Corp filed Critical Seiko Epson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137763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37763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37763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377634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Printers Or Recording Devices Using Electromagnetic And Radiation Means (AREA)
  • Facsimile Heads (AREA)
  • Exposure Or Original Feeding In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 Control Or Security For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 Color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可使构成测试潜像的多个潜像在副扫描方向上重复、从而可稳定进行测试图像检测的技术。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具有:曝光头,其具有配置在第1方向上的多个成像光学系统、和发出由成像光学系统成像的光的多个发光元件;潜像承载体,其在垂直于或大致垂直于第1方向的第2方向上移动,并通过曝光头形成有潜像;显影单元,其使通过曝光头所形成的潜像显影;以及检测单元,其检测由显影单元所显影的像,通过2个成像光学系统而形成的潜像在第1方向上连接。

Description

图像形成装置、图像形成方法以及图像检测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可使测试图像的检测结果稳定的技术。
背景技术
以往,形成测试图像并检测该测试图像来获得与图像形成相关的信息的图像形成装置是公知的。例如,专利文献1记载的图像形成装置针对多个颜色形成测试图像(该文献的“检测用图形”),获得彩色图像形成所需要的色偏差信息。详细地说,该文献记载的装置通过使多个颜色的调色剂像重合在转印介质上来形成彩色图像。而且,为了良好地形成该彩色图像,针对各色形成测试图像。测试图像由光学传感器检测,根据该检测结果求出该测试图像的位置。可根据这样求出的各色的测试图像的位置获得色偏差信息。这样,在专利文献1记载的装置中,形成测试图像,并根据该测试图像的检测结果获得与图像形成相关的信息。
【专利文献1】日本特许第2642351号
然而,为了实现高析像度的图像形成,可通过如下的行头使潜像承载体表面曝光。该行头具有按各发光元件组而成组的多个发光元件。各发光元件组向在副扫描方向上移动的潜像承载体表面射出光束,可在垂直于副扫描方向的主扫描方向上使相互不同的区域曝光。在通过该行头形成测试图像的情况下,首先发光元件组使潜像承载体表面曝光,形成测试潜像。该测试潜像是使通过相互不同的发光元件组所形成的多个潜像在主扫描方向上连续而形成的。然后,使该测试潜像显影来形成测试图像。然而,由于潜像承载体表面的移动速度的变动,使得通过不同的发光元件组形成的潜像的位置在副扫描方向上发生偏差,构成测试潜像的多个潜像有时在副扫描方向上不重复。结果,测试图像的检测结果有时不稳定。
发明内容
本发明正是鉴于上述课题而完成的,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可使构成测试潜像的多个潜像在副扫描方向上重复、从而可稳定进行测试图像检测的技术。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的特征在于,该图像形成装置具有:曝光头,其具有配置在第1方向上的多个成像光学系统、和发出由成像光学系统成像的光的多个发光元件;潜像承载体,其在垂直于或大致垂直于第1方向的第2方向上移动,并通过曝光头形成有潜像;显影单元,其使通过曝光头所形成的潜像显影;以及检测单元,其检测由显影单元所显影的像,通过2个成像光学系统而形成的相邻的所述潜像在主扫描方向上连接。
并且,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图像形成方法的特征在于,该图像形成方法具有:曝光步骤,将通过曝光头的2个成像光学系统在第1方向上连接的潜像形成于在垂直于或大致垂直于第1方向的第2方向上移动的潜像承载体上,该曝光头具有配置在第1方向上的多个成像光学系统、和发出由成像光学系统成像的光的多个发光元件;显影步骤,使通过曝光头所形成的潜像显影;以及检测步骤,检测由显影单元所显影的像,根据检测步骤中的检测结果形成像。
并且,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图像检测方法的特征在于,该图像检测方法具有:曝光步骤,将通过曝光头的2个成像光学系统在第1方向上连接的潜像形成于在垂直于或大致垂直于第1方向的第2方向上移动的潜像承载体上,该曝光头具有配置在第1方向上的多个成像光学系统、和发出由成像光学系统成像的光的多个发光元件;显影步骤,使通过曝光头所形成的潜像显影;以及检测步骤,检测由显影单元所显影的像。
在这样构成的发明(图像形成装置、图像形成方法、图像检测方法)中,通过2个成像光学系统而形成的潜像在第1方向上连接。因此,如后面的实施方式所示,可稳定地进行测试图像检测。
并且,可以采用这样的结构,即:检测潜像连接的宽度,根据检测单元的检测结果设定潜像在第2方向上的宽度。如后所述,这种结构不依赖于装置环境等的变化,可将构成测试潜像的潜像在第1方向上可靠地连接,因而是优选的。
并且,可以采用这样的结构,即:具有转印有像的转印介质,检测单元检测转印在转印介质上的像。此时,可以将曝光头、潜像承载体以及显影单元与多个不同颜色对应起来配置在转印介质上。而且,可以采用这样的结构,即:具有控制单元,该控制单元根据检测单元的检测结果求出与转印有像的位置相关的信息,针对该结构应用本发明是优选的。原因是,通过应用本发明,可良好地进行像检测,从而可适当地求出与转印有像的位置相关的信息。而且,控制单元根据该信息控制多个不同颜色各自的像位置,从而可良好地形成彩色图像。
并且,可以采用这样的结构,即:检测单元在转印介质上的检测区域比在主扫描方向上连接的多个潜像在副扫描方向上的重复宽度窄。在这样构成检测区域的情况下,可使检测单元的检测结果更稳定。
并且,可以采用这样的结构,即:检测区域在第1方向上比1个成像光学系统形成的潜像宽。在这样构成的情况下,可使检测单元的检测结果更稳定。
并且,可以采用这样的结构,即:检测单元具有向检测区域照射光的照射部、和接收来自检测区域的反射光的受光部,检测单元根据受光部所接收的光检测像。此时,可以采用这样的结构,即:在照射部与检测区域之间、或者在检测区域与受光部之间设置有孔径光圈。在这种结构的情况下,由于可通过孔径光圈限制供像检测的光量,因而可抑制因杂散光等而使检测结果紊乱等缺陷的发生。而且,可以采用这样的结构,即:孔径光圈使通过该孔径光圈的光量可变。这种结构由于可根据需要调整供像检测的光量,因而对使检测结果稳定是有利的。
并且,潜像承载体可以是以旋转轴为中心旋转的感光鼓。在使用这种感光鼓的结构中,由于感光鼓的旋转轴偏心而使感光鼓的速度变动,结果,有时产生上述那样的课题。因此,优选的是针对使用感光鼓的结构应用本发明,从而可稳定地进行测试图像检测。
并且,可以采用这样的结构,即:曝光头具有遮光部件,该遮光部件配置在多个发光元件与多个成像光学系统之间,并配设有导光孔。在这种结构中,在从发光元件发出后穿过设置在遮光部件上的导光孔的光入射到成像光学系统而有助于成像。换句话说,入射到成像光学系统而有助于成像的光由遮光部件限制。因此,由遮光部件抑制了所形成的像因杂散光等而紊乱的缺陷,可良好地形成由检测单元所检测的像。然后,通过检测这样良好形成的像,可使像的检测结果稳定。
并且,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另一方式的特征在于,该图像形成装置具有:图像形成部,其具有表面在垂直于或大致垂直于第1方向的第2方向上移动的潜像承载体,使潜像承载体的表面通过行头曝光来形成测试潜像,并使该测试潜像显影来形成测试图像;以及检测单元,其在检测区域中检测测试图像,行头具有设有按各发光元件组而成组的多个发光元件的基板,各发光元件组向潜像承载体表面射出光束,可在第1方向上使相互不同的区域曝光,测试潜像是使通过相互不同的发光元件组所形成的多个潜像在第1方向上邻接来形成的,该多个潜像形成为使构成测试潜像的多个潜像在第2方向上重复。
并且,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图像形成方法的另一方式的特征在于,该图像形成方法具有:测试图像形成步骤,使在垂直于或大致垂直于第1方向的第2方向上移动的潜像承载体表面通过行头曝光来形成测试潜像,并使该测试潜像显影来形成测试图像;以及检测步骤,检测在第1方向的垂直方向上通过检测区域的测试图像,行头具有设有按各发光元件组而成组的多个发光元件的基板,各发光元件组向潜像承载体表面射出光束,可在第1方向上使相互不同的区域曝光,测试潜像是使通过相互不同的发光元件组所形成的多个潜像在第1方向上邻接来形成的,该多个潜像形成为使构成测试潜像的多个潜像在第2方向上重复。
在这样构成的发明(图像形成装置和图像形成方法)中,多个潜像形成为使构成测试潜像的该多个潜像在第2方向上重复。因此,可使测试图像的检测结果稳定,上述发明是优选的。
此时,可以将多个潜像在第2方向上的宽度设定成使构成测试潜像的该多个潜像在第2方向上重复。通过这样构成,可使构成测试潜像的多个潜像在第2方向上重复,从而可使测试图像的检测结果稳定。
并且,可以采样这样的结构,即:构成测试潜像的多个潜像在第2方向上的宽度预先设定。在这样构成的情况下,可简便地进行测试图像的形成动作。
并且,可以采用这样的结构,即:检测通过相互不同的发光元件组所形成的多个潜像在第2方向上的重复程度,根据该检测结果执行设定构成测试潜像的多个潜像在第2方向上的宽度的潜像宽度设定动作,之后形成测试潜像。这种结构不依赖于装置环境等的变化,可使构成测试潜像的多个潜像在第2方向上可靠地重复,从而是优选的。
并且,可以采用这样的结构,即:构成测试潜像的多个潜像在第2方向上以比检测区域宽的重复宽度重复。该结构可使测试图像的检测结果更稳定,从而是优选的。
并且,可以采用这样的结构,即:在第1方向上,测试潜像和检测区域比通过1个发光元件组具有的所有发光元件而形成的潜像的宽度宽。在这种结构中,在第1方向上,检测区域比通过1个发光元件组具有的所有发光元件而形成的潜像的宽度宽。因此,如后所述,可更稳定地求出测试图像的检测结果。
并且,可以采样这样的结构,即:行头设置成使长度方向与第1方向对应并使宽度方向与第2方向对应,在基板中,使在第1方向上可曝光的N个(N是2以上的整数)的发光元件组的各方在宽度方向上相互错开而设置的组列在长度方向上排列,在第1方向上,测试潜像和检测区域比通过1个发光元件组具有的所有发光元件而形成的潜像的宽度的(N-1)倍宽。在该结构中,检测区域的宽度比通过1个发光元件组具有的所有发光元件而形成的潜像的宽度的(N-1)倍宽。因此,可使测试图像的检测结果更稳定。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可应用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的一个形态的图。
图2是示出图1的图像形成装置的电结构的图。
图3是示出行头的概略的立体图。
图4是图3所示的行头的宽度方向截面图。
图5是示出透镜阵列的概略的立体图。
图6是透镜阵列的长度方向LGD的截面图。
图7是示出行头中的发光元件组的配置的图。
图8是示出各发光元件组中的发光元件的配置的图。
图9是在本说明书中使用的用语的说明图。
图10是在本说明书中使用的用语的说明图。
图11是示出行头的曝光动作的立体图。
图12是示出行头的曝光动作的侧视图。
图13是示出行头的潜像形成动作的一例的示意图。
图14是执行色偏差校正动作的结构的图。
图15是示出光学传感器的一例的图。
图16是传感器光斑的说明图。
图17是示出针对光学传感器的检测结果而执行的处理的图。
图18是示出针对光学传感器的检测结果执行处理的电结构的图。
图19是示出感光体表面的移动速度的速度变动与时间的关系的图。
图20是示出组潜像在副扫描方向上不重复的情况的图。
图21是示出测试潜像形成动作的图。
图22是示出光学传感器的结构的第1例的图。
图23是示出定位标记的光学传感器的检测结果的一例的图。
图24是示出各定位标记的形成位置在主扫描方向上发生偏差的情况的图。
图25是示出组调色剂像的重复宽度给光学传感器带来的影响的图。
图26是示出光学传感器的结构的第2例的图。
图27是示出主扫描光斑直径比单位宽度的(N-1)倍窄的情况的图。
图28是示出光学传感器的结构的第3例的图。
图29是示出传感器光斑的偏差与光学传感器的检测结果之间的关系的图。
图30是示出在主扫描方向色偏差校正动作中形成的定位标记的图。
图31是示出主扫描方向色偏差校正动作的原理的示意图。
图32是示出主扫描方向色偏差校正动作的图。
图33是示出定位标记中的各组调色剂像的结构的图。
图34是示出在副扫描倍率偏差校正动作中形成的定位标记的图。
图35是示出副扫描倍率偏差校正动作的图。
图36是示意性示出光学传感器SC的变形例的图。
图37是示出潜像宽度设定动作的图。
图38是示出在潜像宽度设定动作中执行的流程的流程图。
图39是示出测试潜像的其他的结构的图。
图40是示出传感器光斑的形状的变形例的图。
图41是示出传感器光斑和定位标记的尺寸的一例的图。
图42是微透镜阵列的概略部分立体图。
图43是在长度方向上的微透镜阵列的部分截面图。
图44是微透镜阵列的平面图。
图45是示出在组合位置附近的配置关系的图。
图46是示出与特殊透镜对对应的发光元件组的光斑的图。
图47是透镜间距离的说明图。
标号说明
Y,M,C,K:图像形成台(图像形成部);21Y,21K:感光鼓(潜像承载体);29:行头;295:发光元件组;295C:发光元件组列(组列);295R:发光元件组行;2951:发光元件;293:头基板(基板);299:透镜阵列:MD:主扫描方向(主扫描方向);SD:副扫描方向(副扫描方向);LGD:长度方向;LTD:宽度方向;SC:光学传感器(检测单元);SS:传感器光斑(检测区域);TLI:测试潜像;RM:定位标记(测试图像);LDM:重复度检测标记。
具体实施方式
I.图像形成装置的基本结构
图1是示出可应用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的一个形态的图。并且,图2是示出图1的图像形成装置的电结构的图。该装置是可选择性地执行彩色模式和黑白模式的图像形成装置,彩色模式使黑色(K)、青色(C)、品红色(M)、黄色(Y)这4色的调色剂重合起来形成彩色图像,黑白模式仅使用黑色(K)的调色剂来形成黑白图像。另外,图1是对应于执行彩色模式时的图。在该图像形成装置中,当从主计算机等外部装置向具有CPU和存储器等的主控制器MC提供图像形成指令时,该主控制器MC将控制信号等提供给引擎控制器EC,并将与图像形成指令对应的视频数据VD提供给头控制器HC。并且,该头控制器HC根据来自主控制器MC的视频数据VD以及来自引擎控制器EC的垂直同步信号Vsync和参数值来控制各色的行头29。由此,引擎部EG执行规定的图像形成动作,在复印纸、转印纸、格式纸以及OHP用透明薄片等薄片上形成与图像形成指令对应的图像。
在该图像形成装置具有的外壳主体3内设置有电安装件箱5,该电安装件箱5内置有电源电路基板、主控制器MC、引擎控制器EC以及头控制器HC。并且,在外壳主体3内还配设有图像形成单元7、转印带单元8以及供纸单元11。并且,在图1中外壳主体3内右侧配设有二次转印单元12、定影单元13以及薄片引导部件15。另外,供纸单元11构成为相对于装置主体1自由拆装。而且,该供纸单元11和转印带单元8构成为可分别取下进行修理或更换。
图像形成单元7具有形成多个不同颜色的图像的4个图像形成台Y(黄色用)、M(品红色用)、C(青色用)、K(黑色用)。并且,各图像形成台Y、M、C、K设有在主扫描方向MD上具有规定长度的表面的圆筒形的感光鼓21。然后,各图像形成台Y、M、C、K分别将对应颜色的调色剂像形成在感光鼓21的表面上。感光鼓配置成使轴向大致平行于主扫描方向MD。并且,各感光鼓21分别与专用的驱动电动机连接,在图中箭头D21的方向上以规定速度被旋转驱动。由此,感光鼓21的表面在垂直于或大致垂直于主扫描方向MD的副扫描方向SD上被输送。并且,在感光鼓21的周围,沿旋转方向配设有带电部23、行头29、显影部25以及感光体清洁器27。然后,通过这些功能部执行带电动作、潜像形成动作以及调色剂显影动作。因此,在执行彩色模式时,使在所有图像形成台Y、M、C、K所形成的调色剂像在转印带单元8具有的转印带81上重合起来形成彩色图像,并且,在执行黑白模式时,仅使用在图像形成台K所形成的调色剂像来形成黑白图像。另外,在图1中,由于图像形成单元7的各图像形成台的结构彼此相同,因而为便于图示,仅对一部分图像形成台附上标号,对其他图像形成台省略标号。
带电部23具有其表面由弹性橡胶构成的带电辊。该带电辊构成为在带电位置与感光鼓21的表面抵接来进行从动旋转,该带电辊伴随感光鼓21的旋转动作相对于感光鼓21在从动方向上以圆周速度进行从动旋转。并且,该带电辊与带电偏压产生部(省略图示)连接,该带电辊接收来自带电偏压产生部的带电偏压供电,在带电部23和感光鼓21抵接的带电位置使感光鼓21的表面带电。
行头29相对于感光鼓21配置成使其长度方向对应于主扫描方向MD、使其宽度方向对应于副扫描方向SD。因此,行头29的长度方向大致平行于主扫描方向MD。而且,行头具有在长度方向上排列配置的多个发光元件,并与感光鼓21隔开来配置。然后,从这些发光元件向由带电部23所带电的感光鼓21的表面照射光(即曝光),在该表面上形成潜像。并且,为了控制各色的行头29而设置有头控制器HC,该头控制器HC根据来自主控制器MC的视频数据VD和来自引擎控制器EC的信号来控制各行头29。即,图像形成指令内包含的图像数据被输入到主控制器MC的图像处理部51。然后,对该图像数据实施各种图像处理来生成各色的视频数据VD,并且,该视频数据VD通过主侧通信模块52被提供给头控制器HC。并且,在头控制器HC中,视频数据VD通过头侧通信模块53被提供给头控制模块54。如上所述表示与潜像形成相关联的参数值的信号和垂直同步信号Vsync从引擎控制器EC被提供给该头控制模块54。然后,头控制器HC根据这些信号和视频数据VD等生成用于针对各色的行头29控制元件驱动的信号,并将该信号输出到各行头29。这样,在各行头29中适当地控制发光元件的动作来形成与图像形成指令对应的潜像。
然后,将各图像形成台Y、M、C、K的感光鼓21、带电部23、显影部25以及感光体清洁器27作为感光体盒进行单元化。并且,在各感光体盒内分别设置有用于存储与该感光体盒相关的信息的非易失性存储器。然后,在引擎控制器EC与各感光体盒之间进行无线通信。这样,与各感光体盒相关的信息被传递给引擎控制器EC,并且各存储器内的信息被更新存储。
显影部25具有在其表面承载调色剂的显影辊251。然后,借助从与显影辊251电连接的显影偏压产生部(省略图示)施加给显影辊251的显影偏压,在显影辊251与感光鼓21抵接的显影位置使静电潜像显现,该静电潜像是带电调色剂从显影辊251移动到感光鼓21而通过行头29形成的。
这样在上述显影位置显现的调色剂像在感光鼓21的旋转方向D21上被输送之后,在后面详述的转印带81和各感光鼓21抵接的一次转印位置TR1被一次转印在转印带81上。
并且,在感光鼓21的旋转方向D21的一次转印位置TR1的下游侧且是带电部23的上游侧,设置有与感光鼓21的表面抵接的感光体清洁器27。该感光体清洁器27通过与感光鼓表面抵接来清除在一次转印后残留在感光鼓21的表面上的调色剂。
转印带单元8具有:驱动辊82;在图1中配设在驱动辊82的左侧的从动辊83(刮板对置辊);以及由这些辊张紧的转印带81。转印带81的表面朝垂直于主扫描方向MD的输送方向D81的方向被循环驱动。并且,转印带单元8在转印带81的内侧具有4个一次转印辊85Y、85M、85C、85K,该4个一次转印辊85Y、85M、85C、85K在安装感光体盒时相当于各图像形成台Y、M、C、K具有的感光鼓21各方一对一地对置配置。这些一次转印辊85分别与一次转印偏压产生部(省略图示)电连接。然后,如后所述,在执行彩色模式时,如图1所示通过将所有一次转印辊85Y、85M、85C、85K定位在图像形成台Y、M、C、K侧,将转印带81推到图像形成台Y、M、C、K各自具有的感光鼓21来与其抵接,在各感光鼓21与转印带81之间形成一次转印位置TR1。然后,通过按照适当的定时从上述一次转印偏压产生部向一次转印辊85施加一次转印偏压,将形成在各感光鼓21的表面上的调色剂像在与各调色剂像对应的一次转印位置TR1转印到转印带81表面上,形成彩色图像。
另一方面,在执行黑白模式时,通过使4个一次转印辊85中的彩色一次转印辊85Y、85M、85C从各自对置的图像形成台Y、M、C隔开,并仅使黑白一次转印辊85K与图像形成台K抵接,来仅使黑白图像形成台K与转印带81抵接。结果,仅在黑白一次转印辊85K与图像形成台K之间形成一次转印位置TR1。然后,通过按照适当的定时从所述一次转印偏压产生部向黑白一次转印辊85K施加一次转印偏压,将形成在各感光鼓21的表面上的调色剂像在一次转印位置TR1转印到转印带81的表面上,形成黑白图像。
而且,转印带单元8具有配设在黑白一次转印辊85K的下游侧且是驱动辊82的上游侧的下游引导辊86。并且,该下游引导辊86构成为在黑白一次转印辊85K与图像形成台K的感光鼓21抵接而形成的一次转印位置TR1处的一次转印辊85K与感光鼓21的公切线上与转印带81抵接。
驱动辊82使转印带81在图示箭头D81的方向上循环驱动,并兼作二次转印辊121的备用辊。在驱动辊82的周面上形成有厚度3mm左右、体积电阻率是1000kΩ·cm以下的橡胶层,该橡胶层通过经由金属制的轴接地,成为从省略图示的二次转印偏压产生部经由二次转印辊121提供的二次转印偏压的导电路径。这样通过在驱动辊82上设置具有高摩擦且冲击吸收性的橡胶层,使得薄片进入驱动辊82与二次转印辊121的抵接部分(二次转印位置TR2)时的冲击难以传递给转印带81,可防止画质恶化。
供纸单元11具有供纸部,该供纸部具有可将薄片层叠保持的供纸盒77、以及从供纸盒77一张一张地供纸的拾取辊79。通过拾取辊79从供纸部提供的薄片在定位辊对80中被调整供纸定时之后,沿薄片引导部件15被提供到二次转印位置TR2。
二次转印辊121设置成与转印带81自由分离和抵接,并由二次转印辊驱动机构(省略图示)进行分离抵接驱动。定影单元13具有:内置有卤素加热器等发热体并自由旋转的加热辊131、以及对该加热辊131进行按压施力的加压部132。然后,在其表面上二次转印有图像的薄片由薄片引导部件15引导到由加热辊131和加压部132的加压带1323形成的咬入部,在该咬入部中以规定的温度对图像进行热定影。加压部132由2个辊1321、1322以及加压带1323构成,该加压带1323由该2个辊1321、1322张紧。然后,采用这样的结构,即:通过将加压带1323的表面中由2个辊1321、1322张紧的带张面压紧加热辊131的周面,使得由加热辊131和加压带1323形成的咬入部变宽。并且,这样接受定影处理后的薄片被输送到设置在外壳主体3的上表面部上的排纸托盘4。
并且,在该装置中,与刮板对置辊83对置地配设有清洁器部71。清洁器部71具有清洁器刮板711和废调色剂箱713。清洁器刮板711通过使其前端部经由转印带81与刮板对置辊83抵接,去除在二次转印后残留在转印带上的调色剂和纸粉等异物。然后,这样去除的异物由废调色剂箱713回收。并且,清洁器刮板711和废调色剂箱713与刮板对置辊83构成为一体。因此,如下面所说明,在刮板对置辊83移动的情况下,清洁器刮板711和废调色剂箱713也与刮板对置辊83一起移动。
II.行头的结构
图3是示出行头的概略的立体图。并且,图4是图3所示的行头的宽度方向截面图。如上所述,行头29相对于感光鼓21配置成使其长度方向LGD对应于主扫描方向MD、使其宽度方向LTD对应于副扫描方向SD。另外,长度方向LGD和宽度方向LTD相互垂直或大致垂直。因此,长度方向LGD平行于或大致平行于主扫描方向MD、宽度方向LTD平行于或大致平行于副扫描方向SD。行头29具有壳体291,并且在该壳体291的长度方向LGD的两端设置有定位销2911和螺丝插入孔2912。然后,通过将该定位销2911嵌入到穿设于覆盖感光鼓21并相对于感光鼓21定位的感光罩(省略图示)上的定位孔(省略图示)内,将行头29相对于感光鼓21定位。然后,通过经由螺丝插入孔2912将固定螺丝旋入到感光罩的螺丝孔(省略图示)内进行固定,将行头29相对于感光鼓21定位固定。
壳体291将透镜阵列299保持在与感光鼓21的表面对置的位置,并在其内部,按照接近该透镜阵列299的顺序设有遮光部件297和头基板293。头基板293由可透射光束的材料(例如玻璃)形成。并且,在头基板293的背面(头基板293具有的2个面中与透镜阵列299相反侧的面)上设置有多个发光元件组295。即,多个发光元件组295在长度方向LGD和宽度方向LTD上相互隔开规定间隔而二维配置在头基板293的背面上。这里,多个发光元件组295的各方是将多个发光元件二维排列而构成的,后面对此进行说明。并且,作为发光元件可使用底部发光型的有机EL(Electro-Luminescence,电致发光)元件。即,在头基板293的背面上配置有有机EL元件作为发光元件。由此,所有发光元件2951配置在相同平面(头基板293的背面)上。然后,当由形成在该头基板293上的驱动电路驱动各发光元件时,从该发光元件朝感光鼓21的方向射出光束。该光束从头基板293的背面透射到表面,朝向遮光部件297。
在遮光部件297上,针对多个发光元件组295一对一地穿设有多个导光孔2971。并且,该导光孔2971是作为以平行于头基板293的法线的线为中心轴贯通遮光部件297的大致圆柱状的孔而穿设的。因此,从发光元件组295射出的光束中朝向与该发光元件组295对应的导光孔2971以外的光束由遮光部件297遮挡。这样,从一个发光元件组295发出的光全部经由同一导光孔2971朝向透镜阵列299,并且从不同的发光元件组295发出的光束之间的干扰由遮光部件297防止。然后,通过穿设于遮光部件297上的导光孔2971的光束通过透镜阵列299作为光斑成像在感光鼓21的表面上。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从发光元件2951发出后穿过设置在遮光部件297上的导光孔2971的光入射到透镜LS而有助于图像形成。换句话说,入射到透镜LS而有助于图像形成的光由遮光部件297限制。因此,由遮光部件297限制了所形成的图像因杂散光等而紊乱的缺陷,可良好地形成后述的定位标记RM等检测图像。然后,通过检测这样良好形成的检测图像,可使检测图像的检测结果稳定。
如图4所示,利用固定器具2914将背盖2913经由头基板293按压在壳体291上。即,固定器具2914具有将背盖2913按压在壳体291侧的弹力,并且通过借助该弹力按压背盖,将壳体291的内部光密(即,既不会从壳体291内部漏光,也不会使光从壳体291的外部侵入)密闭。另外,固定器具2914在壳体291的长度方向上设置多个部位。并且,发光元件组295由密封部件294覆盖。
图5是示出透镜阵列的概略的立体图。并且,图6是透镜阵列的长度方向LGD的截面图。透镜阵列299具有透镜基板2991。而且,在该透镜基板2991的背面2991B上形成有透镜LS的第1面LSFf,并在透镜基板2991的表面2991A上形成有透镜LS的第2面LSFs。而且,利用相互对置的透镜的第1面LSFf和第2面LSFs、以及由该2面夹住的透镜基板2991,作为一个透镜LS执行功能。另外,透镜LS的第1面LSFf和第2面LSFs例如可由树脂形成。
然后,透镜阵列299配置成使多个透镜LS各自的光轴OA相互大致平行。并且,透镜阵列299配置成使透镜LS的光轴OA大致垂直于头基板293的背面(配置有发光元件2951的面)。此时,该多个透镜LS针对多个发光元件组295一对一地配置。即,多个透镜LS对应于后述的发光元件组295的配置,在长度方向LGD和宽度方向LTD上相互隔开规定间隔地二维配置,各透镜LS使来自对应的发光元件组295的光成像,使感光鼓21的表面曝光。该各透镜LS的配置方式如下。即,在长度方向LGD上排列多个透镜LS而成的透镜行LSR在宽度方向LTD上排列多行,在该实施方式中,在宽度方向LTD上排列有3行透镜行LSR1、LSR2、LSR3。并且,3行透镜行LSR1~LSR3在长度方向上相互错开规定的透镜间距Pls来配置,在长度方向LGD上各透镜LS的位置不同。由此,各透镜LS可在主扫描方向MD上使相互不同的区域曝光。
图7是示出行头中的发光元件组的配置的图。图8是示出各发光元件组中的发光元件的配置的图。以下,使用这些图来说明各发光元件组的结构。在各发光元件组295中,在长度方向LGD上以规定的元件间距Pe1排列有8个发光元件2951。并且,各发光元件组295将在长度方向LGD上以规定间隔(元件间距Pel的2倍间隔)排列4个发光元件2951而成的发光元件行2951R,在宽度方向LTD上空出元件行间距Pelr的间隔来配置2行。结果,在各发光元件组295中,呈锯齿状配置有8个发光元件2951。然后,多个发光元件组295配置如下。
即,多个发光元件组295配置成在长度方向LGD上排列有多个发光元件组列295C,该发光元件组列295C是将3个发光元件组295在宽度方向LTD和长度方向LGD上相互错开设置而成的。并且,对应于该发光元件组的配置,在透镜阵列299中,在长度方向LGD上排列有多个透镜列LSC,该透镜列LSC是将3个透镜LS在宽度方向LTD和长度方向LGD上相互错开设置而成的。各发光元件组295的长度方向位置相互不同,各发光元件组295可在主扫描方向MD上使相互不同的区域曝光。并且,将在长度方向LGD上排列的多个发光元件组295(换句话说,配置在相同宽度方向位置的多个发光元件组295)特别定义为发光元件组行295R。另外,在本说明书中,将发光元件2951的几何重心设为发光元件2951的位置,并将属于相同的发光元件组295的所有发光元件位置的几何重心设为发光元件组295的位置。并且,长度方向位置和宽度方向位置分别意味着注目位置的长度方向分量和宽度方向分量。
然后,发光元件组295、导光孔2971以及透镜LS相互的详细关系如下。即,对应于发光元件组295的配置,在遮光部件297上穿设有导光孔2971,并配置有透镜LS。此时,发光元件组295的重心位置、导光孔2971的中心轴、以及透镜LS的光轴OA构成为大致一致。因此,从发光元件组295的发光元件2951射出的光束通过导光孔2971入射到透镜阵列299的透镜LS。该入射光束通过透镜LS成像,从而借助形成在感光鼓21的表面(感光体表面)上的光斑使感光体表面曝光。然后,在这样曝光的部分上形成潜像。
III.在行头方面使用的用语
图9和图10是在本说明书中使用的用语的说明图。这里,使用这些图来对在本说明书中使用的用语进行整理。在本说明书中,如上所述,将感光鼓21的表面(像面IP)的输送方向定义为副扫描方向SD,将大致垂直于该副扫描方向SD的方向定义为主扫描方向MD。并且,行头29相对于感光鼓21的表面(像面IP)配置成使其长度方向LGD对应于主扫描方向MD、使其宽度方向LTD对应于副扫描方向SD。
将针对透镜阵列299具有的多个透镜LS以一对一的对应关系配置在头基板293上的多个(在图9和图10中是8个)发光元件2951的集合定义为发光元件组295。即,在头基板293中,由多个发光元件2951构成的发光元件组295相对于多个透镜LS的各方来配置。并且,使来自发光元件组295的光束通过与该发光元件组295对应的透镜LS向像面IP成像,从而将形成在像面IP上的多个光斑SP的集合定义为光斑组SG。即,可一对一地对应于多个发光元件组295来形成多个光斑组SG。并且,在各光斑组SG中,将在主扫描方向MD和副扫描方向SD上最上游的光斑特别定义为第1光斑。然后,将与第1光斑对应的发光元件2951特别定义为第1发光元件。透镜LS具有负的光学倍率,使来自对应的发光元件组295的光束反转来形成光斑组SG。
并且,如图10的“像面上”栏所示,定义光斑组行SGR和光斑组列SGC。即,将在主扫描方向MD上排列的多个光斑组SG定义为光斑组行SGR。然后,将多行的光斑组行SGR以规定的光斑组行间距Psgr排列配置在副扫描方向SD上。并且,将在副扫描方向SD上以光斑组行间距Psgr且在主扫描方向MD上以光斑组间距Psg排列的多个(在该图中是3个)光斑组SG定义为光斑组列SGC。另外,光斑组行间距Psgr是以相同间距排列的2个光斑组行SGR各自的几何重心在副扫描方向SD上的距离。并且,光斑组间距Psg是以相同间距排列的2个光斑组SG各自的几何重心在主扫描方向MD上的距离。
如该图的“透镜阵列”栏所示,定义透镜行LSR和透镜列LSC。即,将在长度方向LGD上排列的多个透镜LS定义为透镜行LSR。然后,将多行的透镜行LSR以规定的透镜行间距Plsr排列配置在宽度方向LTD上。并且,将在宽度方向LTD上以透镜行间距Plsr且在长度方向LGD上以透镜间距Pls排列的多个(在该图中是3个)透镜LS定义为透镜列LSC。另外,透镜行间距Plsr是以相同间距排列的2个透镜行LSR各自的几何重心在宽度方向LTD上的距离。并且,透镜间距Pls是以相同间距排列的2个透镜LS各自的几何重心在长度方向LGD上的距离。
如该图的“头基板”栏所示,定义发光元件组行295R和发光元件组列295C。即,将在长度方向LGD上排列的多个发光元件组295定义为发光元件组行295R。然后,将多行的发光元件组行295R以规定的发光元件组行间距Pegr排列配置在宽度方向LTD上。并且,将在宽度方向LTD上以发光元件组行间距Pegr且在长度方向LGD上以发光元件组间距Peg排列的多个(在该图中是3个)发光元件组295定义为发光元件组列295C。另外,发光元件组行间距Pegr是以相同间距排列的2个发光元件组行295R各自的几何重心在宽度方向LTD上的距离。并且,发光元件组间距Peg是以相同间距排列的2个发光元件组295各自的几何重心在长度方向LGD上的距离。
如该图的“发光元件组”栏所示,定义发光元件行2951R和发光元件列2951C。即,在各发光元件组295中,将在长度方向LGD上排列的多个发光元件2951定义为发光元件行2951R。然后,将多行的发光元件行2951R以规定的发光元件行间距Pelr排列配置在宽度方向LTD上。并且,将在宽度方向LTD上以发光元件行间距Pelr且在长度方向LGD上以发光元件间距Pel排列的多个(在该图中是2个)发光元件2951定义为发光元件列2951C。另外,发光元件行间距Pelr是以相同间距排列的2个发光元件行2951R各自的几何重心在宽度方向LTD上的距离。并且,发光元件间距Pel是以相同间距排列的2个发光元件2951各自的几何重心在长度方向LGD上的距离。
如该图的“光斑组”栏所示,定义光斑行SPR和光斑列SPC。即,在各光斑组SG中,将在长度方向LGD上排列的多个光斑SP定义为光斑行SPR。然后,将多行的光斑行SPR以规定的光斑行间距Pspr排列配置在宽度方向LTD上。并且,将在宽度方向LTD上以光斑行间距Pspr且在长度方向LGD上以光斑间距Psp排列的多个(在该图中是2个)光斑定义为光斑列SPC。另外,光斑行间距Pspr是以相同间距排列的2个光斑行SPR各自的几何重心在副扫描方向SD上的距离。并且,光斑间距Psp是以相同间距排列的2个光斑SP各自的几何重心在长度方向LGD上的距离。
IV.行头的曝光动作
图11是示出行头的曝光动作的立体图。如上所述,曝光动作是由透镜LS使发光元件组295的光成像来执行的,然而在该图中省略了透镜阵列的记载。并且,以下说明的光斑组SG是通过利用透镜LS使发光元件组295的光成像而形成在感光体表面上的,以下为了容易理解曝光动作,根据需要省略透镜LS的成像动作,仅说明“发光元件组295形成光斑组SG”。如该图所示,各发光元件组295可使相互不同的区域ER(ER1~ER6)曝光。例如,发光元件组295_1通过从各发光元件2951射出光束,在朝副扫描方向SD(移动方向D21)上移动的感光体表面上形成光斑组SG_1。由此,发光元件组295_1可在主扫描方向MD上使规定宽度的区域ER_1曝光。同样,发光元件组295_2~295_6可使区域ER_2~ER_6曝光。
不过,在行头29中,使3个发光元件组295在宽度方向LTD和长度方向LGD上相互错开,构成发光元件组列295C。例如,如图11所示,构成发光元件组列295C的发光元件组295_1~295_3在宽度方向LTD上相互错开来配置。然后,构成该发光元件组列295C的3个发光元件组295使在主扫描方向MD上连续的3个曝光区域ER曝光。这样,将使在主扫描方向MD上连续的3个曝光区域ER曝光的发光元件组295在宽度方向LTD上相互错开,构成发光元件组列295C。然后,对应于这样将发光元件组295在宽度方向LTD上错开来配置的情况,发光元件组295形成的光斑组SG的位置也在副扫描方向SD上不同。
图12是示出行头的曝光动作的侧视图。以下,使用图11和图12来说明行头的曝光动作。如这些图所示,属于相同发光元件组行295R的发光元件组295彼此在副扫描方向SD(移动方向D21)上在大致相同位置形成光斑组SG。另一方面,属于相互不同的发光元件组行295R的发光元件组彼此在副扫描方向SD(移动方向D21)上在相互不同的位置形成光斑组SG。即,在宽度方向LTD上数第1行发光元件组行295R_1在副扫描方向SD的最上游形成光斑组SG_1、SG_4。在距这些光斑组SG_1、SG_4距离d的下游侧位置,第2行发光元件组行295R_2形成光斑组SG_2、SG_5。而且,在距光斑组SG_2、SG_5距离d的下游侧位置,第3行发光元件组行295R_3形成光斑组SG_2、SG_6。
这样,在副扫描方向SD上的光斑组SG的形成位置根据发光元件组295而不同。因此,例如在形成在主扫描方向MD上延伸的潜像的情况下,各发光元件组行295R按照相互不同的定时发光,形成光斑组SG。
图13是示出行头的潜像形成动作的一例的示意图。以下,使用图11~图13来说明行头的潜像形成动作的一例。首先,第1行发光元件组行295R_1以规定时间形成光斑组SG。由此,在副扫描方向SD上规定宽度的组潜像GL1形成在区域ER_1、ER_4、...内。这里,组潜像GL是通过1个发光元件组295而形成的潜像。然后,在按照发光元件组行295R_1的组潜像GL1在副扫描方向SD上被输送距离d的定时,第2行发光元件组行295R_2以规定时间形成光斑组SG。由此,在副扫描方向SD上规定宽度的组潜像GL2形成在区域ER_2、ER_5、...内。然后,在按照发光元件组行295R_1、295R_2的潜像在副扫描方向SD上被输送距离d的定时,第3行发光元件组行295R_3以规定时间形成光斑组SG。由此,在副扫描方向SD上规定宽度的组潜像GL3形成在区域ER_3、ER_6、...内。另外,在本说明书中,将通过发光元件组行295R_1(换句话说是透镜行LSR1)而形成的组潜像称为组潜像GL1,并将使该组潜像GL1显影而获得的组调色剂像称为组调色剂像GM1。并且,将通过发光元件组行295R_2(换句话说是透镜行LSR2)而形成的组潜像称为组潜像GL2,并将使该组潜像GL2显影而获得的组调色剂像称为组调色剂像GM2。而且,将通过发光元件组行295R_3(换句话说是透镜行LSR3)而形成的组潜像称为组潜像GL3,并将使该组潜像GL3显影而获得的组调色剂像称为组调色剂像GM3。
这样,各发光元件组行295R按照不同的定时发光,使得通过各发光元件组295而形成的组潜像GL在副扫描方向SD上的位置相互一致。然后,在主扫描方向MD上连续形成在副扫描方向SD上的位置相互一致的组潜像GL,形成在主扫描方向MD上延伸的潜像LI(图13)。
V-1.色偏差校正动作的概要
下面,对图像形成装置1执行的色偏差校正动作的概要进行说明。即,如上所述,图像形成装置1将4色的调色剂像转印成使其在转印带81的表面上重合来形成彩色图像。然而,在这种图像形成装置中,转印带81上的转印位置有时按各色发生偏差。然后,这种位置偏差表现为色调变化(色偏差)。因此,为了良好地形成彩色图像,图像形成装置1执行色偏差校正动作。
图14是示出执行色偏差校正动作的结构的图,相当于从垂直下方(图1中的下侧)观察的情况。该色偏差校正动作使用光学传感器SC来执行。具体地说,2个光学传感器SCa、SCb与转印带81在驱动辊82上的卷绕部相对配置。如该图所示,光学传感器SCa、SCb的各方设置在主扫描方向MD的端部。
图15是示出光学传感器的一例的图。光学传感器SC具有将照射光Lem向转印带81的表面射出的发光部Eem、以及接收由转印带81反射的反射光Lrf的受光部Erf。而且,光学传感器SC具有会聚从发光部Eem射出的照射光Lem的会聚透镜CLem、以及会聚由转印带81的表面反射的反射光Lrf的会聚透镜CLrf。因此,从发光部Eem射出的射出光Lem由会聚透镜CLem会聚在转印带81的表面上。由此,在转印带81的表面上形成传感器光斑SS。然后,在传感器光斑SS的区域反射的反射光Lrf由会聚透镜CLrf会聚,并由受光部Erf检测。这样,光学传感器SC检测位于传感器光斑SS的对象物。另外,作为光学传感器SC,能使用以往提出的各种光学传感器,可以使用所谓的距离限定式反射型光电传感器BGS(Back Ground Suppression,背景抑制)等。作为这种BGS,例如有欧姆龙株式会社制的系列E3Z-LL61-F805M等。该BGS将光束作为传感器光斑来投射,检测位于传感器光斑内侧的对象物。
图16是传感器光斑的说明图。图16的坐标的横轴表示转印带81表面上的主扫描方向MD上的位置。并且,该坐标的纵轴表示在转印带81表面上的横轴所示的位置所反射的反射光中由受光部Erf所接收的(所检测的)光的光量。然后,当针对在转印带81表面上的位置描绘出在该位置的反射光中由受光部Erf所检测的检测光量时,获得图16所示的传感曲线。该传感曲线具有以曲线中心CT为峰的大致左右对称的分布。然后,在以峰值为1对传感曲线进行了归一化的情况下,检测光量为1/e2(e是自然对数的底)以上的范围是传感器光斑SS。因此,传感器光斑SS的主扫描光斑直径Dsm相当于该图所示的箭头长度。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传感器光斑SS(检测区域)不是根据转印带81表面上的光量分布来决定的,而是根据在受光部Erf的检测光量分布来决定的。另外,这里,在主扫描方向MD上进行了传感器光斑SS的说明,然而在副扫描方向SD上传感器光斑SS的内容也相同。
回到图15,继续说明色偏差校正动作。在色偏差校正动作中,形成各调色剂色的定位标记RM(图14)。具体地说,图像形成台Y、M、C、K使各自具有的感光鼓21的表面通过上述行头29曝光来形成测试潜像(测试潜像形成动作),并用各调色剂色使该测试潜像显影来形成作为测试图像的定位标记RM(Y)、RM(M)、RM(C)、RM(K)。这些定位标记RM在输送方向D81上排列并转印在转印带81的表面上。这样形成在转印带81上的定位标记RM在输送方向D81上被输送并由光学传感器SC检测(定位标记检测动作)。另外,关于测试潜像形成动作和定位标记检测动作,在后面的“V-2.测试潜像形成动作”和“V-3.定位标记检测动作”中具体说明。
图17是示出针对光学传感器的检测结果而执行的处理的图,图18是示出针对光学传感器的检测结果执行处理的电结构的图。为了容易理解色偏差校正动作中的处理,这里,假定仅品红色(M)的定位标记RM的形成位置发生偏差,关于其他颜色假定在理想位置形成定位标记RM。在图17的“定位标记”栏中,实线所示的定位标记RM(Y)、RM(M)、RM(C)、RM(K)表示在没有色偏差的理想情况下的各色的定位标记,虚线所示的定位标记RMs(M)表示实际发生位置偏差的品红色(M)的定位标记。如上所述,各色的定位标记RM排列形成在输送方向D81上,并且在输送方向D81上被输送并通过传感器光斑SS。这样,各色的定位标记RM由光学传感器SC检测。
图17的“传感曲线”栏表示光学传感器SC的检测结果。当定位标记RM(Y)、RM(M)、RM(C)、RM(K)通过传感器光斑SS时,光学传感器SC将与各定位标记对应的检测波形PR(Y)、PR(M)、PR(C)、PR(K)输出到位置偏差运算器55。该检测波形作为电压信号被输出。在图17所示的例子中,品红色(M)的定位标记发生位置偏差。因此,实际上,光学传感器SC检测虚线所示的定位标记RMs(M)并输出检测波形PRs(M)。另外,该位置偏差运算器55和后述的发光定时运算器56均设置在引擎控制器EC内。
在位置偏差运算器55中,从光学传感器SC所输出的检测波形PR(Y)、PR(M)、PR(C)、PR(K)根据阈值电压Vth进行二值化,得到图17的“二值化后”栏所示的二值信号BS(Y)、BS(M)、BS(C)、BS(K)。在图17所示的例子中,品红色(M)的定位标记发生位置偏差。因此,实际上,位置偏差运算器55对检测波形PRs(M)进行二值化来生成虚线所示的二值信号BSs(M)。然后,根据成为基准的黄色(Y)的二值信号BS(Y)的上升沿与品红色(M)的二值信号BS的上升沿之间的时间间隔(时间间隔Tym),通过运算求出品红色(M)的定位标记RMs(M)的形成位置偏差。即,当设
Dm:定位标记RMs(M)对定位标记RM(Y)的位置偏差
S81:转印带表面的输送速度
T1:没有位置偏差的情况下的时间间隔Tym
T1’:有位置偏差的情况下的时间间隔Tym
时,根据下式,即:
Dm=S81×(T1-T1’)
求出针对品红色(M)的位置偏差Dm。这样求出的位置偏差Dm被输出到发光定时运算器56,并且发光定时运算器56根据位置偏差Dm求出最佳的发光定时。根据这样求出的发光定时控制行头29的发光,控制调色剂像的转印位置,校正色偏差。
V-2.测试潜像形成动作
如上所述,在色偏差校正动作中,形成测试潜像,并使该测试潜像TLI显影来形成定位标记RM。该测试潜像是使通过相互不同的发光元件组295所形成的多个组潜像GL在主扫描方向MD上连续来形成的。换句话说,测试潜像TLI是使在主扫描方向MD上连续的多个组潜像GL邻接来形成的。不过,由于感光鼓21的偏心等而使感光体表面的移动速度有时具有例如图19所示的速度变动。这里,图19是示出感光体表面的移动速度的速度变动与时间的关系的图。结果,各组潜像GL的位置在副扫描方向SD上发生偏差,构成测试潜像的多个组潜像GL有时在副扫描方向SD上不重复。
图20是示出构成测试潜像的组潜像在副扫描方向上不重复的情况的图。与图13所示的情况一样,首先第1行发光元件组行295R_1以规定时间形成光斑组SG,形成组潜像GL1。然后,第2行发光元件组行295R_2以规定时间形成光斑组SG,形成组潜像GL2。此时由于感光体表面的移动速度的变动,在副扫描方向SD上组潜像GL2形成在与组潜像GL1不同的位置,结果,在副扫描方向SD上组潜像GL1和组潜像GL2不重复。然后,第3行发光元件组行295R_3以规定时间形成光斑组SG,形成组潜像GL3。在该情况下,由于感光体表面的移动速度的变动,在副扫描方向SD上组潜像GL3形成在与组潜像GL2不同的位置,结果,在副扫描方向SD上组潜像GL3和组潜像GL2不重复。这样,当构成测试潜像TLI的多个组潜像GL在副扫描方向SD上不重复时,不能适当地执行使该测试潜像TLI显影而获得的定位标记RM的检测,有时不能良好地进行色偏差校正。因此,本实施方式如下形成测试潜像TLI。
图21是示出本实施方式中的测试潜像形成动作的图。第1行发光元件组行295R_1~第3行发光元件组行295R_3依次发光,形成测试潜像TLI,这一点与图21所示的动作和图13所示的动作相同。然而,在图21中,构成测试潜像TLI的各组潜像GL1~GL3形成为在副扫描方向SD上以重复宽度Wol相互重复。如后所述,该重复宽度Wol比光学传感器SC的副扫描光斑直径Dss宽(图22)。
详细地说,组潜像GL1~GL3在副扫描方向SD上的宽度Wgs(组潜像宽度Wgs)被设定成使构成测试潜像TLI的该组潜像GL1~GL3在副扫描方向SD上以重复宽度Wol重复。该组潜像宽度Wgs被预先存储在引擎控制器EC具有的存储器(省略图示)内,在形成测试潜像TLI时从存储器中读出组潜像宽度Wgs,执行测试潜像形成动作。使这样形成的测试潜像TLI显影来形成定位标记RM,并且该定位标记RM由光学传感器SC检测。
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可使构成测试潜像TLI的多个潜像GL在副扫描方向SD上重复,可使定位标记RM(测试图像)的检测结果稳定。
即,在测试潜像TLI中,在主扫描方向MD上相邻的组潜像GL在副扫描方向SD上不重复并在主扫描方向MD上不相互连接的情况下,在使该测试潜像TLI显影后的定位标记RM中,在主扫描方向MD上相邻的组调色剂像GM在副扫描方向SD上不重复并在主扫描方向MD上不相互连接。结果,光学传感器SC的波形发生失真(例如后述的图25的“无重复”栏的检测波形),定位标记RM的检测结果有时不稳定。与此相对,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主扫描方向MD上相邻的组潜像GL在副扫描方向SD上相互重复并在主扫描方向MD上连接。因此,在为了形成定位标记RM而使测试潜像TLI显影的情况下,使该各组潜像GL显影后的组调色剂像GM也在副扫描方向SD上相互重复并在主扫描方向MD上连接。因此,可使定位标记RM的检测结果稳定。而且,如图21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不仅在主扫描方向MD上相邻的组潜像彼此,而且构成测试潜像TLI的各组潜像GL也以重复宽度Wol相互重复。因此,构成使该测试潜像TLI显影后的定位标记RM的各组调色剂像GM也在副扫描方向SD上以重复宽度Wol相互重复,可使检测结果更稳定(例如后述的图25的“有重复A”栏的检测波形)。另外,在本说明书中,潜像在副扫描方向SD上重复是表示当从垂直于副扫描方向SD的方向上观察时注目的至少2个潜像相互重复的状态,潜像在副扫描方向SD上不重复是表示当从垂直于副扫描方向SD的方向上观察时注目的至少2个潜像相互分离的状态。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组潜像宽度Wgs被预先存储在存储器内,因而只需从存储器中读出组潜像宽度Wgs,就能简便地执行测试潜像形成动作。即,如图21所示,足以使构成测试潜像TLI的各潜像GL在副扫描方向SD上相互重复并在主扫描方向MD上连接的宽度被设定为组潜像宽度Wgs。因此,只需将构成测试潜像TLI的各潜像GL形成为在副扫描方向SD上具有组潜像宽度Wgs,就能将2个潜像形成为在主扫描方向MD上连接,可使测试图像检测稳定。
而且,在该定位标记检测中,通过按下面的“定位标记检测动作”详述那样设定测试潜像TLI和定位标记RM与光学传感器SC的传感器光斑之间的关系,可执行更稳定的定位标记检测。
V-3.定位标记检测动作
从图21可以看出,构成测试潜像TLI的组潜像GL1~GL3严格地说形成在副扫描方向SD上相互不同的位置。即,组潜像GL2形成在相对于组潜像GL1在副扫描方向SD上偏移距离ΔGL12的位置,并且组潜像GL3形成在相对于组潜像GL2在副扫描方向SD上偏移距离ΔGL23的位置。然后,在使该测试潜像TLI显影而获得的定位标记RM中,也发生同样的位置偏差。因此,本实施方式为了抑制这种位置偏差给光学传感器SC的检测结果带来的影响,如下构成光学传感器SC。
图22是示出光学传感器的结构的第1例的图。以下,通过说明使用该光学传感器而执行的色偏差校正动作,说明光学传感器的结构。如上所述,在色偏差校正动作中,首先形成测试潜像TLI。该测试潜像TLI是在主扫描方向MD上以比单位宽度Wlm宽的宽度来形成的。这里,单位宽度Wlm是在使用1个发光元件组295具有的所有发光元件2951形成组潜像GL的情况下的该组潜像GL在主扫描方向MD上的宽度。具体地说,测试潜像TLI是使8个组潜像GL在主扫描方向MD上连续来构成的,并在主扫描方向MD上比传感器光斑SS宽。如上所述,该8个组潜像GL是在副扫描方向SD上错开来形成的,并在副扫描方向SD上以重复宽度Wol重复。另外,该8个组潜像GL的各方是通过1个发光元件组295具有的所有发光元件2951来形成的。
对该测试潜像TLI进行调色剂显影,形成作为测试图像的定位标记RM(测试图像形成步骤)。该定位标记RM具有与测试潜像TLI大致相同的形状。即,定位标记RM在主扫描方向MD上比单位宽度Wlm宽、且比传感器光斑SS宽。构成定位标记RM的8个组调色剂像GM在副扫描方向SD上错开,并在副扫描方向SD上以重复宽度Wol重复。该定位标记RM在副扫描方向SD(输送方向D81)上通过传感器光斑SS,由光学传感器SC检测(检测步骤)。传感器光斑SS的形状是大致长方形,在副扫描方向SD上的传感器光斑SS的两端部SSe是平行于主扫描方向MD的直线。传感器光斑SS具有在主扫描方向MD上比单位宽度Wlm宽的主扫描光斑直径Dsm,并具有在副扫描方向SD上比重复宽度Wol窄的副扫描光斑直径Dss。并且,主扫描光斑直径Dsm被设定成比副扫描光斑直径Dss宽。
这样,传感器光斑SS具有在主扫描方向MD上比单位宽度Wlm宽的主扫描光斑直径Dss。因此,即使在各组调色剂像GM的形成位置发生偏差的情况下,也能使利用传感器光斑SS的定位标记RM的检测结果稳定。对其理由进行说明。
图23是示出按各发光元件组发生位置偏差的定位标记的光学传感器的检测结果的一例的图,相当于传感器光斑SS的主扫描光斑直径Dss在主扫描方向MD上比单位宽度Wlm窄的情况。以下,继续说明如该图所示在构成传感器光斑SS的情况下发生的问题,并说明如图22所示在构成传感器光斑SS的情况下的优点。
在该图的“定位标记”栏中,横长的长方形表示使组潜像GL显影而获得的组调色剂像GM。如该栏所示,在各色的定位标记RM(Y)、RM(M)、RM(C)、RM(K)的任意一方中,按各发光元件组,组调色剂像GM的位置在输送方向D81(副扫描方向SD)上发生偏差。这里,考虑这样的情况,即:使用传感器光斑SS1检测这种定位标记RM的情况、以及使用传感器光斑SS2检测这种定位标记RM的情况。各定位标记RM(Y)、RM(M)、RM(C)、RM(K)在输送方向D81上被输送,并通过传感器光斑SS1、SS2。此时,如该图的“定位标记”栏所示,通过传感器光斑SS2的是在主扫描方向MD上邻接的2个组调色剂像GM的边界部分BD。另一方面,对于传感器光斑SS1,不是该边界部分BD通过,而是1个组调色剂像GM的大致中央部分通过。结果,利用各传感器光斑SS1、SS2的检测结果如该图的“传感曲线”栏所示。即,利用传感器光斑SS1的各定位标记RM的检测波形PR1(Y)、PR1(M)、PR1(C)、PR1(K)是大致相同形状,是稳定的。另一方面,利用传感器光斑SS2的各定位标记RM的检测波形PR2(Y)、PR2(M)、PR2(C)、PR2(K)(虚线)具有相互不同的形状。这是因为,传感器光斑SS2的检测波形PR2受到边界部分BD的影响而发生失真。这样,传感器光斑SS2的检测波形PR2(检测结果)受到边界部分BD的影响而发生失真,是不稳定的。结果,有时不能适当地执行色偏差校正动作。
作为抑制这种问题发生的方法之一,还可考虑将传感器光斑的位置调整成不检测边界部分BD。然而,在上述那样的将4个图像形成台Y(黄色用)、M(品红色用)、C(青色用)、K(黑色用)沿转印带81配置的所谓串列型图像形成装置中,行头29相对于感光鼓21的安装位置有时按各图像形成台发生偏差。结果,如图24所示,具有这样的可能性,即:各色的定位标记RM(Y)、RM(M)、RM(C)、RM(K)的形成位置在主扫描方向MD上发生偏差。这里,图24是示出各定位标记的形成位置在主扫描方向上发生偏差的情况的图。因此,将传感器光斑的位置调整成不检测边界部分BD的方法有时不一定是适当的。
这样,传感器光斑SS2的检测结果有时受到邻接的组调色剂像GM的边界部分BD的影响而不稳定。因该边界部分BD的影响而使检测结果不稳定的原因主要在于,传感器光斑SS2在主扫描方向MD上的光斑直径不充分。即,由于传感器光斑SS2的光斑直径短而使传感器光斑SS2的检测结果容易受到边界部分BD的影响,结果,检测结果不稳定。
与此相对,如图22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传感器光斑SS具有在主扫描方向MD上比单位宽度Wlm宽的主扫描光斑直径Dss。这种传感器光斑SS能可靠地检测在主扫描方向MD上以单位宽度Wlm线性延伸的平坦部分FL。即,在具有该图所示的传感器光斑SS的光学传感器SC中,将这种平坦部分FL充分地取入检测结果内,可相对地减少边界部分BD的影响。因此,本实施方式中的光学传感器SC可稳定地检测定位标记RM,是优选的。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构成测试潜像TLI的多个组潜像GL在副扫描方向SD上以重复宽度Wol重复来形成,结果,构成定位标记RM的组调色剂像GM也同样在副扫描方向SD上以重复宽度Wol重复。而且,传感器光斑SS具有在副扫描方向SD上比重复宽度Wol窄的副扫描光斑直径Dss。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可使光学传感器SC的检测信号更稳定。下面说明其理由。
图25是示出组调色剂像(组潜像)的重复宽度给光学传感器SC带来的影响的图。该图的“无重复”栏表示在定位标记RM中组调色剂像GM不重复的情况(参照该栏的上段“定位标记”)。在该情况下,如该栏的下段“输出波形”所示,光学传感器SC的输出波形为双峰波形,从而4次通过阈值电压Vth。因此,该输出波形没有适当地进行二值化。
该图的“有重复A”栏表示在定位标记RM中多个组调色剂像GM在副扫描方向SD上以重复宽度Wol重复的情况(参照该栏的上段“定位标记”)。在该情况下,如该栏的下段“输出波形”所示,解决了光学传感器SC的输出波形为双峰波形的问题。另外,在该栏中,重复宽度Wol比传感器光斑SS的副扫描光斑直径Dss窄。
该图的“有重复B”栏表示在定位标记RM中多个组调色剂像GM在副扫描方向SD上以重复宽度Wol重复的情况(参照该栏的上段“定位标记”)。因此,如该栏的下段“输出波形”所示,解决了光学传感器SC的输出波形为双峰波形的问题。而且,在该栏所示的例子中,重复宽度Wol比传感器光斑SS的副扫描光斑直径Dss宽。因此,传感器光斑SS可完全收于定位标记RM。结果,输出波形的振幅具有较大的值(与“有重复A”栏所示的输出波形的振幅相比较大的值)。
这样,由于构成定位标记RM的组调色剂像GM以比副扫描光斑直径Dss宽的重复宽度Wol重复,因而光学传感器SC的输出波形振幅增大,检测信号更稳定。因此,具有该结构的上述实施方式是优选的。
从另一观点来看,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与构成测试潜像TLI的各潜像GL连接的部分在副扫描方向SD上的宽度Wol相比,副扫描光斑直径Dss窄,因而传感器光斑SS可完全收于定位标记RM。结果,输出波形的振幅具有较大的值,检测信号稳定。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主扫描光斑直径Dsm被设定成比副扫描光斑直径Dss宽。因此,可使传感器光斑SS具有充分余量来完全收于定位标记RM。因此,可使光学传感器SC的检测结果更稳定。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副扫描方向SD上的传感器光斑SS的两端部SSe是平行于主扫描方向MD的直线。因此,在副扫描方向SD上位于相同位置的调色剂像按照大致相同的定时到达传感器光斑SS的端部SSe并由光学传感器SC检测。因此,可更适当地进行利用光学传感器SC的定位标记RM的位置检测。
图26是示出光学传感器的结构的第2例的图。以下,通过说明使用该光学传感器而执行的色偏差校正动作,说明光学传感器的结构。如上所述,在色偏差校正动作中,首先形成测试潜像TLI。该测试潜像TLI是使在主扫描方向MD上连续的N个以上的组潜像GL邻接来构成的,具有在主扫描方向MD上比单位宽度Wlm的(N-1)倍宽的宽度。这里,在本说明书中,N是发光元件组行295R的行数(换句话说,是构成1个发光元件组列295C的发光元件组295的个数)。具体地说,在该实施方式中,对应于发光元件组行295R是3行的情况,测试潜像TLI在主扫描方向MD上比单位宽度Wlm的2倍宽。然后,使该测试潜像TLI显影来形成定位标记RM,该定位标记RM在传感器光斑SS中被检测。
传感器光斑SS的主扫描光斑直径Dsm比单位宽度Wlm的(N-1)倍宽。具体地说,传感器光斑SS的主扫描光斑直径Dsm比单位宽度Wlm的2倍宽。因此,可使传感器光斑SS的检测结果更稳定。下面说明其理由。
如上所述,构成测试潜像TLI的多个组潜像GL的形成位置相互不同,其主要原因是感光体表面的速度变动。即,在上述行头29中,3行发光元件组行295R的各方按照规定定时形成组潜像GL,形成在主扫描方向MD上延伸的测试潜像TLI。因此,当在从某发光元件组行295R形成组潜像GL到下一发光元件组行295R形成组潜像GL之前感光体表面的速度变动时,通过不同的发光元件组行295R所形成的组潜像GL的位置相互错开。例如,如图26所示,3行发光元件组行295R_1、295R_2、295R_3形成的组潜像GL1、GL2、GL3的形成位置PL1、PL2、PL3在副扫描方向SD上相互错开。另一方面,在通过相同的发光元件组行295R而形成的组潜像GL之间几乎没有这种位置偏差。即,在该图中,通过第1行发光元件组行295R_1所形成的多个组潜像GL1的形成位置均在位置PL1一致。并且,其他发光元件组行295R_2、295R_3也一样。
然后,在使该测试潜像TLI显影而获得的定位标记RM中,在组调色剂像GM之间也发生相同的位置偏差。即,在通过相互不同的发光元件组行295R而形成的组调色剂像GM之间发生位置偏差,另一方面,在通过相同的发光元件组行295R而形成的组调色剂像GM之间几乎不发生位置偏差。具体地说,如图26的“定位标记”栏所示,3行发光元件组行295R_1、295R_2、295R_3形成的组调色剂像GM1、GM2、GM3的形成位置PG1、PG2、PG3在副扫描方向SD上相互错开。
这样,组调色剂像GM的位置偏差主要发生在不同的发光元件组行295R之间。因此,例如在具有N行发光元件组行295R的行头29中,当传感器光斑SS的主扫描光斑直径Dsm比单位宽度Wlm的(N-1)倍窄时,具有发生下面的图27所示的状况的可能性。
图27是示出主扫描光斑直径比单位宽度的(N-1)倍窄的情况的图。在该情况下,具有这样的可能性,即:光学传感器SC的检测结果根据传感器光斑相对于定位标记RM的位置而不同。例如,在通过该栏的传感器光斑SS3检测定位标记RM的情况下,组调色剂像GM1最先到达传感器光斑SS3。另一方面,在通过该栏的传感器光斑SS4检测定位标记RM的情况下,在组调色剂像GM1的输送方向D81下游侧的组调色剂像GM2最先到达传感器光斑SS4。因此,在传感器光斑SS3和传感器光斑SS4中,检测信号的上升定时不同。
与此相对,图26所示的传感器光斑SS的主扫描光斑直径Dsm比单位宽度Wlm的(N-1)倍宽。即,传感器光斑SS的主扫描光斑直径Dsm比单位宽度Wlm的2倍宽。因此,即使传感器光斑SS的位置相对于定位标记RM发生偏差,组调色剂像GM1也最先到达传感器光斑SS。因此,具有图26所示的传感器光斑SS的光学传感器SC与具有图27所示的传感器光斑的光学传感器SC相比,可输出更稳定的检测信号,是优选的。
图28是示出光学传感器的结构的第3例的图。以下,通过说明使用该光学传感器而执行的色偏差校正动作,说明光学传感器的结构。如上所述,在色偏差校正动作中,首先形成测试潜像TLI。该测试潜像TLI是使在主扫描方向MD上连续的N×I个以上的组潜像GL邻接来构成的,具有在主扫描方向MD上比单位宽度Wlm的N×I倍宽的宽度。这里,I是整数。然后,使该测试潜像TLI显影来形成定位标记RM,该定位标记RM在传感器光斑SS中被检测。该传感器光斑SS的主扫描光斑直径Dsm等于单位宽度Wlm的N×I倍。图28相当于N=3且I=1的情况,传感器光斑SS的主扫描光斑直径Dsm等于单位宽度Wlm的3倍。因此,与传感器光斑SS的偏差无关,可使光学传感器SC的检测结果大致恒定。下面说明其理由。
图29是示出在主扫描方向上的传感器光斑的偏差与光学传感器的检测结果之间的关系的图。该图的栏“传感器光斑SS5”和“传感器光斑SS6”相当于这样的情况,即:定位标记RM到达传感器光斑SS5、SS6,光学传感器SC的检测信号开始上升。如该图所示,传感器光斑5和传感器光斑6在主扫描方向MD上错开距离ΔSS。然而,任何传感器光斑SS5、SS6都具有等于单位宽度Wlm的N×I倍的(等于单位宽度Wlm的3倍)的主扫描光斑直径Dsm。因此,当把定位标记RM中到达传感器光斑SS5的范围设为范围AR1、AR2,并把定位标记RM中到达传感器光斑SS6的范围设为范围AR3、AR4时,下面的关系成立。即,下式
(范围AR1的面积)+(范围AR2的面积)=(范围AR3的面积)+(范围AR4的面积)
成立。因此,传感器光斑SS5的检测结果和传感器光斑SS6的检测结果大致相等。这样,第3实施方式与传感器光斑SS的位置无关,可使光学传感器SC的检测结果大致恒定,是优选的。
VI-1.主扫描方向色偏差校正动作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将本发明应用于用于抑制朝副扫描方向SD的色偏差的色偏差校正动作的情况作了说明。然而,本发明的应用对象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将本发明应用于用于抑制朝主扫描方向MD的色偏差的色偏差校正动作。以下,对此进行说明。
图30是示出在主扫描方向色偏差校正动作中形成的定位标记的图。针对各色Y、M、C、K在副扫描方向SD上排列形成定位标记RM(Y)、RM(M)、RM(C)、RM(K),在这一点上,主扫描方向色偏差校正动作和上述的色偏差校正动作是共同的。然而,各定位标记RM(Y)、RM(M)、RM(C)、RM(K)的结构在主扫描方向色偏差校正动作和上述的色偏差校正动作之间是不同的。即,在主扫描方向色偏差校正动作中,定位标记RM(Y)等由倾斜于主扫描方向MD的斜线部Ra和大致平行于主扫描方向MD的横线部Rb构成。然后,通过使用光学传感器SC检测由该斜线部Ra和横线部Rb构成的定位标记RM(Y)等,可检测在主扫描方向MD上的定位标记RM(Y)等的位置偏差。
图31是示出主扫描方向色偏差校正动作的原理的示意图。该图的实线表示的定位标记Ra、Rb相当于在未发生位置偏差的情况下的定位标记,该图的虚线表示的定位标记Ra′、Rb′相当于在发生了位置偏差的情况下的定位标记。
首先,对未发生位置偏差的定位标记Ra、Rb的检测动作进行说明。如上所述,由于转印带81在移动方向D81上移动,因而定位标记Ra、Rb也伴随该转印带81的移动而在移动方向D81上移动。然后,定位标记Ra、Rb通过光学传感器SC的传感器光斑(在该图中省略),并由光学传感器SC检测。换句话说,在图31所示的箭头Dsc方向上,传感器光斑在定位标记Ra、Rb上通过来检测定位标记Ra、Rb。因此,光学传感器SC首先检测斜线部Ra的移动方向D81的下游侧边缘,之后检测横线部Rb的移动方向D81的下游侧边缘。此时,在箭头Dsc上的斜线部Ra的下游侧边缘与横线部Rb的下游侧边缘之间的边缘间隔为间隔IV。因此,从斜线部Ra的边缘检测到横线部Rb的边缘检测的边缘检测时间Tiv可根据式(IV/S81)求出。这里,标号S81是转印带81的输送速度。
另一方面,在该图所示的例子中,定位标记Ra′、Rb′相对于定位标记Ra、Rb在该图上侧发生位置偏差。结果,在发生了这种位置偏差的定位标记Ra′、Rb′中,在箭头Dsc上的斜线部Ra′和横线部Rb′的下游侧边缘间隔IV′与没有位置偏差的情况相比缩短(即,IV′<IV)。因此,从斜线部Ra′的边缘检测到横线部Rb′的边缘检测的边缘检测时间Tiv′(IV′/S81)与没有位置偏差的情况的边缘检测时间Tiv相比缩短(即,Tiv′<Tiv)。另外,与该图所示的例子相反,在定位标记Ra′、Rb′相对于定位标记Ra、Rb在该图下侧发生了位置偏差的情况下,边缘检测时间Tiv′比边缘检测时间Tiv长(即,Tiv′>Tiv)。这样,当定位标记RM(Y)等发生位置偏差时,从斜线部Ra的下游侧边缘检测到横线部Rb的下游侧边缘检测的边缘检测时间Tiv变动。因此,该色偏差校正动作根据该边缘检测时间Tiv求出在主扫描方向MD上的各色间的位置偏差。
图32是示出主扫描方向色偏差校正动作的图。该图示出求出在黄色(Y)和品红色(M)之间发生的主扫描方向MD上的位置偏差的情况。该图的“传感曲线”栏表示由光学传感器SC检测定位标记RM(Y)等而输出的信号,该图的“二值化后”栏是根据阈值电压Vth将传感曲线表示的信号进行二值化后的信号。如传感曲线所示,首先,检测黄色(Y)的定位标记RM(Y)的斜线部Ra来获得曲线信号PRa(Y),接下来检测相同色(Y)的定位标记RM(Y)的横线部Rb来获得曲线信号PRb(Y)。然后,检测品红色(M)的定位标记RM(M)的斜线部Ra来获得曲线信号PRa(M),接下来检测相同色(M)的定位标记RM(M)的横线部Rb来获得曲线信号PRb(M)。
对这样获得的各曲线信号PRa(Y)、PRb(Y)、PRa(M)、PRb(M)进行二值化,获得二值信号BSa(Y)、BSb(Y)、BSa(M)、BSb(M)。然后,根据二值信号BSa(Y)、BSb(Y)各自的上升边缘间隔求出针对各色的边缘检测时间Tiv。具体地说,根据二值信号BSa(Y)、BSb(Y)的上升边缘求出针对黄色(Y)的边缘检测时间Tiv(Y),并根据二值信号BSa(M)、BSb(M)的上升边缘求出针对品红色(M)的边缘检测时间Tiv(M)。然后,通过将转印带81的移动速度D81乘以各色的边缘检测时间Tiv的差(=Tiv(Y)-Tiv(M)),求出定位标记RM(Y)和定位标记RM(M)在主扫描方向MD上的偏差量。
这样,主扫描方向MD的色偏差校正动作也根据定位标记的光学传感器SC的检测结果来执行。而且,为了使光学传感器SC的检测结果稳定,在测试潜像TLI中,各组潜像GL形成为满足如下关系。另外,定位标记RM的组调色剂像GM是使测试潜像TLI的组潜像GL显影而成的,由于定位标记RM中的各组调色剂像间的关系和测试潜像TLI中的各组潜像GL间的关系大致相同,因而以下取代说明测试潜像TLI中的各组潜像GL的结构,而说明定位标记RM中的各组调色剂像GM的结构。
图33是示出定位标记中的各组调色剂像的结构的图。如该图所示,在定位标记RM的斜线部Ra中,在主扫描方向MD上相邻的2个组调色剂像GM(例如,组调色剂像GM1、GM2)在副扫描方向SD上相互重复,并在主扫描方向MD上相互连接。因此,可稳定地检测斜线部Ra。并且,同样,在定位标记RM的横线部Rb中,在主扫描方向MD上相邻的2个组调色剂像GM(例如,组调色剂像GM1、GM2)在副扫描方向SD上相互重复,并在主扫描方向MD上相互连接。因此,可稳定地检测横线部Rb。而且,在横线部Rb中,各组调色剂像GM在副扫描方向SD上以重复宽度Wol重复,而且重复宽度Wol比传感器光斑SS的副扫描光斑直径Dss宽。因此,由于可将传感器光斑SS完全收于重复宽度Wol,因而可更稳定地检测横线部Rb。
并且,如该图所示,传感器光斑SS1的主扫描光斑直径Dsm比单位宽度Wlm的(N-1)倍宽。因此,如图33的虚线所示,可通过传感器光斑SS可靠地检测在主扫描方向MD上连续的N个组调色剂像GM(GM1~GM3)。因此,图33所示的传感器光斑SS可使在主扫描方向MD上连续的N个组潜像GL的位置偏差反映在检测结果上,从而可执行定位标记RM的检测,是优选的。
VI-2.由副扫描倍率引起的色偏差校正动作
并且,上述色偏差校正动作通过检测定位标记RM来求出相互不同的颜色间的位置偏差。然而,除了相互不同的颜色间的位置偏差以外,有时针对1个颜色发生被称为副扫描倍率偏差的位置偏差。具体地说,例如针对某色,感光鼓21的速度比期望的快或慢,使得转印到转印带81上的图像缩短或伸长,有时看起来好像在副扫描方向SD上转印到转印带81上的图像的倍率发生偏差(发生副扫描倍率偏差)。然后,如下说明那样,这种副扫描倍率偏差也能通过检测定位标记RM来求出。
图34是示出在副扫描倍率偏差校正动作中形成的定位标记的图。如图34所示,针对各色Y、M、C、K将2个定位标记RM在副扫描方向SD上隔开来形成。例如,针对黄色(Y),将定位标记RM(Y)_1和定位标记RM(Y)_2在副扫描方向SD上隔开来形成。然后,该2个定位标记RM(Y)_1、RM(Y)_2由光学传感器SC检测,求出针对黄色(Y)的副扫描倍率偏差。
图35是示出副扫描倍率偏差校正动作的图,相当于针对黄色(Y)求出副扫描倍率偏差的情况。该图的“传感曲线”栏表示由光学传感器SC检测定位标记RM(Y)_1、RM(Y)_2而输出的信号,该图的“二值化后”栏是根据阈值电压Vth将传感曲线表示的信号进行二值化后的信号。如传感曲线所示,首先,检测转印带81的移动方向D81的下游侧的定位标记RM(Y)_1来获得曲线信号PR(Y)_1,接下来检测移动方向D81的上游侧的定位标记RM(Y)_2来获得曲线信号PR(Y)_2。
对这样获得的各曲线信号PR(Y)_1、PR(Y)_2进行二值化,获得二值信号BS(Y)_1、BS(Y)_2。根据该二值信号BS(Y)_1、BS(Y)_2各自的上升边缘间隔求出边缘检测时间T1,并通过将转印带81的移动速度S81乘以该边缘检测时间T1,求出在副扫描方向SD上的定位标记RM(Y)_1、RM(Y)_2的位置间隔。然后,通过求出这样求得的定位标记RM(Y)_1、RM(Y)_2的位置间隔在何种程度上偏离期望值,可求出针对黄色(Y)的副扫描倍率偏差。另外,针对黄色(Y)以外的颜色,也同样可求出副扫描倍率偏差。并且,通过根据这样求出的副扫描倍率偏差控制例如发光元件2951的发光定时,可使转印到转印带81上的图像在副扫描方向SD上的长度为适当的长度。
而且,本发明也能应用于由副扫描倍率引起的色偏差校正动作。即,在该校正动作中,在形成定位标记RM之前,首先形成与该定位标记RM对应的测试潜像TLI,可以将该测试潜像TLI按上述图22所示来构成。即,在图22中,测试潜像TLI形成为使在主扫描方向MD上相邻而形成的2个潜像GL在主扫描方向MD上相互连接。因此,在使该测试潜像TLI显影而获得的定位标记RM中,在主扫描方向MD上相邻的组调色剂像GM(例如GM1、GM2)在主扫描方向MD上连接。因此,可利用光学传感器稳定地检测定位标记RM的位置。然后,可根据这样稳定检测出的结果高精度地求出副扫描倍率偏差。
VII.光学传感器的变形例
图36是示意性示出光学传感器SC的变形例的图。该变形例的光学传感器SC除了具有孔径光圈DIA这一点以外,与图15所示的光学传感器SC是共同的。因此,以下以孔径光圈DIA的结构为中心进行说明。该孔径光圈DIA设置在传感器光斑SS与受光部Erf之间。因此,由转印带81反射的光中仅通过孔径光圈DIA的光可到达受光部Erf。而且,孔径光圈DIA的孔径部的面积Sdia构成为可变,通过调整孔径面积Sdia,可控制到达受光部Erf的光的光量。即,在该光学传感器SC中,通过变更孔径面积Sdia,可调整传感器光斑SS的大小和形状。另外,这种传感器光斑SS的调整功能也能通过将孔径光圈DIA设置在发光部Eem与传感器光斑SS之间来实现。即,在该情况下,从发光部Eem发出的光中仅通过孔径光圈DIA的光由转印带81反射,可到达受光部Erf。因此,通过调整孔径面积Sdia,可控制到达受光部Erf的光的光量,从而可调整传感器光斑SS的大小和形状。
这样在图36中,设置有孔径光圈DIA,可通过孔径光圈限制供检测图像的检测的光量。结果,可抑制例如因杂散光等而使检测结果紊乱等缺陷的发生。而且,由于孔径光圈构成为使通过该孔径光圈的光量可变,因而可根据需要调整供检测图像的检测的光量,换句话说,可调整传感器光斑SS的大小和形状。因此,按上述实施方式那样设定传感器光斑SS的直径是能简便地执行的。
这样,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主扫描方向MD和长度方向LGD相当于本发明的“第1方向”,副扫描方向SD和宽度方向LTD相当于本发明的“第2方向”,头基板293相当于本发明的“基板”。并且,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图像形成台Y、M、C、K相当于本发明的“图像形成部”,感光鼓21相当于本发明的“潜像承载体”,发光元件组列295C相当于本发明的“组列”,光学传感器SC相当于本发明的“检测单元”,传感器光斑SS相当于本发明的“检测区域”。并且,行头29相当于本发明的“曝光头”,透镜LS相当于本发明的“成像光学系统”,发光元件组295相当于本发明的“多个发光元件”,显影部25相当于本发明的“显影单元”,组潜像GL相当于本发明的“通过成像光学系统而形成的潜像”。并且,上述测试潜像TLI的形成动作通过主控制器MC和头控制器HC的控制来执行,主控制器MC和头控制器HC作为本发明的“控制单元”执行功能。
VII.其他
另外,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只要不背离本发明的主旨,就能在上述实施方式以外进行各种变更。例如,上述实施方式根据预先存储在存储器内的组潜像宽度Wgs执行测试潜像形成动作。然而,还可以采用这样的结构,即:在执行测试潜像形成动作之前,执行求出适当的组潜像宽度Wgs的潜像宽度设定动作。
图37是示出潜像宽度设定动作的图。图38是示出在潜像宽度设定动作中执行的流程的流程图。为了求出多个组潜像GL在副扫描方向SD上的重复程度,在步骤S101中形成重复度检测标记LDM。具体地说,将在主扫描方向MD上连续的N个以上的组潜像GL邻接来形成,形成重复度检测潜像(省略图示)。这些组潜像GL是在副扫描方向SD上以规定的组潜像宽度Wgs来形成的。使该重复度检测潜像显影来形成重复度检测标记LDM,结果,重复度检测标记LDM是使N个以上的组调色剂像GM在主扫描方向MD上连续来形成的。在图37的“重复度检测标记”栏所示的例子中,使8个组调色剂像GM在主扫描方向MD上连续来形成重复度检测标记LDM。
在步骤S102中,这样形成的重复度检测标记LDM由光学传感器SC检测。光学传感器SC当检测出重复度检测标记LDM时,输出电压信号作为检测波形PR(LDM)(图37的“传感曲线”栏)。在步骤S103中,根据阈值电压Vth对检测波形PR(LDM)进行二值化,获得二值信号BS(LDM)(图37的“二值化后”栏)。在下一步骤S104中,求出该二值信号BS(LDM)的上升边缘与下降边缘的时间间隔ΔT。在步骤S105中,根据该时间间隔ΔT和转印带81的输送速度S81求出重复宽度Wol。具体地说,根据下式,即:
Wol=S81×ΔT
求出重复宽度Wol。然后,在重复宽度Wol是传感器光斑SS的副扫描光斑直径Dss以下的情况(在步骤S106中是“否”的情况)下,进到步骤S107,将组潜像宽度Wgs再次设定为更宽的值,之后再次执行步骤S101~S106。另一方面,在重复宽度Wol比传感器光斑SS的副扫描光斑直径Dss宽的情况(在步骤S106中是“是”的情况)下,将此时的组潜像宽度Wgs设定为在测试潜像形成动作中使用的组潜像宽度Wgs(步骤S108)。
通过这样执行潜像宽度设定动作,将组潜像宽度Wgs设定成使各组潜像GL以比传感器光斑SS的副扫描光斑直径Dss宽的重复宽度Wol重复。然后,利用具有在该潜像宽度设定动作中所设定的组潜像宽度Wgs的组潜像GL来形成测试潜像TLI(测试潜像形成动作)。
这样,通过在测试潜像形成动作之前执行潜像宽度设定动作,可使构成测试潜像TLI的多个潜像GL在副扫描方向SD上可靠地重复。即,图像形成装置内部的温度和湿度等装置环境有时变动,在发生了这种装置环境的变动的情况下,具有存储在存储器内的组潜像宽度Wgs不一定适当的可能性。对此,在测试潜像形成动作之前执行潜像宽度设定动作的结构总是能以适当的组潜像宽度Wgs执行测试潜像形成动作,是优选的。
并且,在图22所示的光学传感器的结构的第1例中,测试潜像TLI由8个组潜像GL构成,然而这样构成测试潜像TLI不是必须的。总之,通过在主扫描方向MD上将测试潜像TLI形成为比通过1个发光元件组295具有的所有发光元件2951而形成的潜像宽,可将平坦部分FL充分取入光学传感器SC的检测结果内,可相对地减少边界部分BD对该检测结果的影响。
并且,在图22所示的光学传感器的结构的第1例中,构成测试潜像TLI的组潜像GL的各方是通过1个发光元件组295具有的所有发光元件2951而形成的。结果,构成测试潜像TLI的所有组潜像GL在主扫描方向MD上具有单位宽度W1m。然而,这样构成测试潜像TLI不是必须的,例如,也可以如下来构成。
图39是示出测试潜像的别的结构的图。如该图所示,测试潜像TLI由3个组潜像GL构成,并在主扫描方向MD上具有单位宽度Wlm的2倍的宽度。这里要注意的是,主扫描方向两端部的组潜像GL的各方是通过1个发光元件组295具有的所有发光元件2951中的一半发光元件2951而形成的,并在主扫描方向MD上具有单位宽度Wlm的一半的宽度。即使这样构成,也能构成在主扫描方向MD上比单位宽度Wlm宽的宽度的测试潜像TLI。
并且,在光学传感器的结构的第2例和第3例中,构成测试潜像TLI的所有组潜像GL在主扫描方向MD上具有单位宽度Wlm。然而,所有组潜像GL在主扫描方向MD上具有单位宽度Wlm不是必须的。
并且,在上述实施方式中,N个发光元件组295的各方使所有发光元件2951发光来形成组潜像GL,然而也可以仅使各发光元件组295的一部分发光元件2951发光来形成组潜像。例如,发光元件组295具有多个发光元件列2951。因此,例如,可以仅使多个发光元件列2951中的1列发光,形成构成测试潜像TLI的各组潜像GL。即,可以仅使图8的发光元件列2951R_1发光来形成各组潜像GL。而且,可以采用这样的结构,即:检测使这样构成的测试潜像TLI显影而获得的检测图像。
并且,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传感器光斑SS具有在副扫描方向SD上比重复宽度Wol窄的副扫描光斑直径Dss。然而,也能构成为使传感器光斑SS的副扫描光斑直径Dss比重复宽度Wol宽。
并且,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传感器光斑SS的形状是长方形,然而传感器光斑SS的形状不限于此,也可以是图40所示的形状。这里,图40是示出传感器光斑的形状的变形例的图。如该图的“圆形状”栏所示,传感器光斑SS可以是圆形状。在圆形状传感器光斑SSc中,主扫描光斑直径Dcsm和副扫描光斑直径Dcss可按该图所示来定义。即,圆形状传感器光斑SSc在主扫描方向MD上的宽度为主扫描光斑直径Dcsm,圆形状传感器光斑SSc在副扫描方向SD上的宽度为副扫描光斑直径Dcss。并且,如该图的“扁平形状”栏所示,传感器光斑SS可以是扁平形状。在扁平形状传感器光斑SSf中,主扫描光斑直径Dfsm和副扫描光斑直径Dfss可按该图所示来定义。即,扁平形状传感器光斑SSf在主扫描方向MD上的宽度为主扫描光斑直径Dfsm,扁平形状传感器光斑SSf在副扫描方向SD上的宽度为副扫描光斑直径Dfss。
并且,上述实施方式相当于1个发光元件组列295C由3个发光元件组295构成的情况,即,相当于N=3的情况。然而,构成1个发光元件组列295C的发光元件组295的个数不限于3个,可以是2个以上(即,N可以是2以上的整数)。
并且,在上述光学传感器的结构的第3例中,对I=1的情况作了说明,然而I的值不限于此,也可以是2以上。
并且,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发光元件组295具有8个发光元件2951。然而,发光元件组295具有的发光元件2951的个数不限于此,也可以是2个以上。
并且,上述实施方式使用有机EL元件作为发光元件2951。然而,可用作发光元件2951的元件不限于有机EL元件,也可以使用LED(LightEmitting Diode,发光二极管)作为发光元件2951。
并且,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将本发明应用于所谓的串列型图像形成装置的情况作了说明。然而,可应用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不限于串列型。例如,在日本特开2002-132007号公报中记载了这样的所谓旋转型图像形成装置,即:感光体和曝光单元各具有一个,并使用该曝光单元来将与各色对应的潜像依次形成在感光体表面上。也能将本发明应用于该旋转型图像形成装置。
并且,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传感器光斑SS和定位标记RM的具体尺寸未作特别说明,然而可以如下设定这些尺寸。图41是示出传感器光斑和定位标记的尺寸的一例的图。如该图所示,定位标记RM由3个组调色剂像GM1、GM2、GM3构成,而且,组调色剂像GM1、GM2、GM3的各方在主扫描方向MD上以单位宽度Wlm(=0.5mm)来形成。因此,定位标记RM在主扫描方向MD上具有1.5mm的宽度。并且,这些组调色剂像GM1、GM2、GM3在副扫描方向SD上以重复宽度Wol=2.0mm重复。另一方面,传感器光斑SS具有圆形状,主扫描光斑直径Dsm是1.5mm。这样,由于传感器光斑SS构成为比单位宽度Wlm的(N-1)倍宽,因而可适当地执行光学传感器SC的检测。另外,图41的尺寸只不过是一例,当然可以根据需要变更传感器光斑和定位标记的尺寸。
并且,在上述的“V-2.测试潜像形成动作”中,构成测试潜像TLI的所有组潜像GL以重复宽度Wol相互重复。然而,无需使测试潜像TLI的所有组潜像GL相互重复,只要至少在主扫描方向MD上相邻的2个组潜像GL在副扫描方向SD上重复(换句话说,在主扫描方向SD上连接)即可。
这样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通过使各组潜像GL在副扫描方向SD上重复,将在主扫描方向MD上相邻的组潜像GL形成为相互连接。然而,由于透镜LS的形成位置误差等,使得在主扫描方向SD上相邻的光斑组SG(例如,图11的光斑组SG_1、SG_2)的形成位置有时在主扫描方向SD上相互分离。特别是如下说明那样,在组合多个塑料透镜基板而成的结构中,由于多个塑料透镜基板的组合误差而容易发生这种问题。结果,通过该2个光斑组而形成的组潜像GL也在主扫描方向MD上分离,有时不能良好地检测定位标记等。以下,说明该问题,并说明解决该问题的结构。另外,以下,以上述的行头29与组合多个塑料透镜基板而成的行头29之间的差异点为中心进行说明,对公共部分附上相同标号而省略说明。
图42是微透镜阵列的概略部分立体图。图43是在长度方向上的微透镜阵列的部分截面图。并且,图44是微透镜阵列的平面图。在图42和图43中,微透镜阵列299具有作为透明基板的玻璃基板2991和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是8块)塑料透镜基板2992。这些图由于是局部图,因而并不呈现所有部件。
在图42和图43中,塑料透镜基板2992设置在玻璃基板2991的两面上。即,在玻璃基板2991的一个面上,如图44所示,将4块塑料透镜基板2992呈一直线状组合并使用粘接剂2994粘接。对微透镜阵列299进行俯视的情况下的形状是长方形。与此相对,塑料透镜基板2992的形状是平行四边形,在4块塑料透镜基板2992之间形成有间隙部2995。并且,如图43和图44所示,可以在间隙部2995内填充光吸收材料2996,作为光吸收材料2996,可广泛使用具有吸收从发光元件2951射出的光束的特性的材料,例如可使用包含碳的微粒子的树脂等。另外,在图44中的圆内示出间隙部2995附近的放大图。
透镜2993排列成在微透镜阵列299的长度方向LGD上形成3个透镜行LSR1~LSR3。各行在长度方向LGD上少许错开来配置,透镜列LSC相对于对微透镜阵列299进行俯视的情况下的长方形的短边倾向排列。然后,间隙部2995沿着透镜列LSC形成在透镜列LSC之间。
各间隙部2995形成为不涉及透镜2993的透镜有效范围LE。透镜有效范围LE是从发光元件组295射出的光透射的区域。作为将间隙部2995形成为不涉及透镜有效范围LE的方法,有这样的方法,即:预先将形成塑料透镜基板的间隙部2995的端面成形为不涉及透镜有效范围LE的方法;以及将多个塑料透镜基板成形为一体,之后切断成不涉及透镜有效范围LE的方法。
并且,在另一个面侧,将4块塑料透镜基板2992与上述4块透镜基板2992对应起来使用粘接剂2994粘接。这样,利用一对一地配置成夹住玻璃基板2991的2块透镜2993将两个凸透镜构成为成像透镜。另外,关于塑料透镜基板2992和透镜2993,可通过使用模具的树脂注射成形来形成为一体。
如上所述在设置了间隙部2995的情况下,即在组合多个透镜基板2992来形成透镜阵列299的情况下,按照设计组合透镜基板2992是困难的,在夹住间隙部2995来配置的透镜LS中有时发生相对的位置偏差。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虽然将多个发光元件组295针对按上述配置的微透镜LS以一对一的对应关系配置,但是在组合透镜基板2992的附近(组合位置的附近)以及除此以外,使装置结构不同。另外,由于组合位置附近以外的结构与上述的行头29相同,因而以下以组合位置附近的结构为中心进行说明。
图45是示出在组合位置附近的微透镜和发光元件组的配置关系的图。如该图所示,关于夹住间隙部2995而成对、而且形成在主扫描方向MD上相互邻接的光斑组的透镜对(以下称为“特殊透镜对”),例如由图45中的透镜LSi和透镜LSi+1构成的透镜对,具有与其他透镜对(以下称为“普通透镜对”)不同的结构。这里,透镜对是由形成在主扫描方向MD上相邻的光斑组的2个透镜LS构成的对。即,如图45所示,在与透镜LSi对应的发光元件组295中,多设置了2个发光元件2951。即,在发光元件组295_i中,将5个发光元件2951在长度方向LGD上按规定间隔(=元件间距dpi的2倍)排列来形成发光元件行(图10中的标号2951R)。并且,发光元件行在宽度方向LTD上排列2列。而且,在长度方向LGD上的发光元件行的移动量为元件间距dpi
图46是示出通过特殊透镜对和与该透镜对对应的发光元件组而形成在感光体表面上的光斑的位置的图。该图中的“光斑组SGi”表示通过上游侧(图45的左手侧)的发光元件组295_i而形成的光斑SP的一群,另一方面,“光斑组SGi+1”表示通过下游侧(图45的右手侧)的发光元件组295_i+1而形成的光斑SP的一群。该图上段对应于使发光元件2951同时点亮的情况,并且该图下段相当于这样的情况,即:使发光元件2951的发光定时如下对应于感光鼓21的旋转移动而不同,将各光斑SP形成在一直线上。
(a)定时T1:点亮发光元件组295_i+1的上段发光元件行
(b)定时T2:点亮发光元件组295_i+1的下段发光元件行
(c)定时T3:点亮发光元件组295_i的上段发光元件行
(d)定时T4:点亮发光元件组295_i的下段发光元件行
然后,在本实施方式中,构成特殊透镜对的透镜LSi、LSi+1的透镜间距离Pi满足下式,即:
miLi+mi+1Li+1>2Pi-(midpi+mi+1dpi+1)  ...式(1)
式中,mi是透镜LSi的光学倍率的绝对值,
Li是与透镜LSi对置的发光元件组的长度方向LGD的宽度,
dpi是与透镜LSi对置的发光元件组在长度方向LGD上的发光元件2951的间距,
mi+1是透镜LSi+1的光学倍率的绝对值,
Li+1是与透镜LSi+1对置的发光元件组的长度方向LGD的宽度,
dpi+1是与透镜LSi+1对置的发光元件组在长度方向LGD上的发光元件2951的间距。
另外,间距dpi、dpi+1可使用预先设计的值或实测值的平均间距等。
该式(1)是用于使通过特殊透镜对而形成的光斑组SGi、SGi+1相互重复的条件,可如下导出。即,如图46所示,光斑组SGi在主扫描方向MD上的长度由(miLi+midpi)给出,并且光斑组SGi+1在主扫描方向MD上的长度由(mi+1Li+1+mi+1dpi+1)给出。然后,通过要求各光斑组SG在主扫描方向MD上的长度的和比透镜间距离Pi的2倍长来导出式(1)。
这里,说明透镜间距离Pi。图47是透镜间距离的说明图,对应于从宽度方向LTD观察透镜阵列299的侧视图。另外,在该图中,仅示出设置在透镜阵列299具有的2个面中的一个面上的透镜面。并且,标号SF表示透镜LS的透镜面(曲面),例如透镜面SFi是透镜LSi的透镜面。并且,标号CT表示透镜面SF的中心,例如透镜面中心CTi是透镜面SFi的中心。该中心CT是下垂量最大的点,构成相同透镜LS的2块透镜面SF的中心CT均位于光轴OA上。在本说明书中,将该中心CT称为“透镜面中心”或简称为“透镜中心”。如该图所示,透镜间距离Pi是在主扫描方向MD上邻接来形成光斑组SG的透镜LSi和透镜LSi+1在长度方向LGD上的距离,并作为各透镜LSi、LSi+1的透镜中心CTi、CTi+1之间的在长度方向LDG上的距离来给出。
并且,发光元件组295的长度方向LGD的宽度Li等例如可作为在长度方向LGD上位于两端的2个发光元件2951的重心间距离来求出。并且,间距dpi等可作为成为对象的2个发光元件2951在长度方向LGD上的重心间距离来求出。
在通过这样构成的特殊透镜对形成光斑时,在主扫描方向MD上相互邻接而形成的光斑组SGi、SGi+1相互部分地重合,形成重复光斑区域OR。即,在该重复光斑区域OR中,与透镜LSi对应的发光元件组295的光斑的一部分(图46中的光斑SPa、SPb)和与透镜LSi+1对应的发光元件组295的光斑的一部分(图13中的光斑SPaa、SPbb)重合。另外,在本说明书中,将构成重复光斑区域OR的光斑SPa、SPb、SPaa、SPbb称为“重复光斑”。
因此,例如即使在塑料透镜基板2992的组合位置发生误差的情况下,也能抑制在主扫描方向MD上相邻的组潜像GL分离的状况的发生,可在主扫描方向MD上相邻的组潜像GL彼此连接的状态下形成定位标记。因此,可良好地检测定位标记。
另外,在上述中,对这样的情况作了说明,即:形成重复光斑区域OR,以便抑制在塑料透镜基板2992的组合位置上由于误差原因而使在主扫描方向MD上相邻的组潜像GL分离的问题。然而,也可以采样这样的结构,即:形成重复光斑区域OR,以便抑制由于其他原因而使在主扫描方向MD上相邻的组潜像GL分离的问题。即,通过将形成在主扫描方向MD上相邻的组潜像GL的透镜对构成为作为上述的特殊透镜对执行功能来形成重复光斑区域OR,可在这些组潜像GL连接的状态下形成定位标记。

Claims (15)

1.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图像形成装置具有:
曝光头,其具有配置在第1方向上的多个成像光学系统、和发出由所述成像光学系统成像的光的多个发光元件;
潜像承载体,其在垂直于或大致垂直于所述第1方向的第2方向上移动,并通过所述曝光头形成有潜像;
显影单元,其使通过所述曝光头所形成的潜像显影;以及
检测单元,其检测由所述显影单元所显影的像,
通过2个成像光学系统而形成的相邻的所述潜像在主扫描方向上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由所述检测单元检测所述潜像连接的宽度,根据所述检测单元的检测结果设定所述潜像在所述第2方向上的宽度。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图像形成装置具有转印有所述像的转印介质,所述检测单元检测转印在所述转印介质上的所述像。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将所述曝光头、所述潜像承载体以及所述显影单元与多个不同颜色对应起来配置在所述转印介质上。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图像形成装置具有控制单元,该控制单元根据所述检测单元的检测结果求出与转印有所述像的位置相关的信息。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单元根据所述信息控制所述多个不同颜色各自的像位置。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检测单元在所述转印介质上的检测区域比在主扫描方向上连接的多个所述潜像在副扫描方向上的重复宽度窄。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检测区域在所述第1方向上比1个所述成像光学系统形成的潜像宽。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检测单元具有向所述检测区域照射光的照射部、和接收来自所述检测区域的反射光的受光部,所述检测单元根据所述受光部所接收的光检测所述像。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照射部与所述检测区域之间、或者在所述检测区域与所述受光部之间设置有孔径光圈。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孔径光圈构成为使通过该孔径光圈的光量可变。
12.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潜像承载体是以旋转轴为中心旋转的感光鼓。
1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曝光头具有遮光部件,该遮光部件配置在所述多个发光元件与所述多个成像光学系统之间,并配设有导光孔。
14.一种图像形成方法,其特征在于,该图像形成方法具有:
曝光步骤,将通过曝光头的2个成像光学系统在第1方向上连接的潜像形成于在垂直于或大致垂直于所述第1方向的第2方向上移动的潜像承载体上,该曝光头具有配置在所述第1方向上的多个成像光学系统、和发出由所述成像光学系统成像的光的多个发光元件;
显影步骤,使通过所述曝光头所形成的潜像显影;以及
检测步骤,检测由所述显影单元所显影的像,
根据所述检测步骤中的检测结果形成像。
15.一种图像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该图像检测方法具有:
曝光步骤,将通过曝光头的2个成像光学系统在第1方向上连接的潜像形成于在垂直于或大致垂直于所述第1方向的第2方向上移动的潜像承载体上,该曝光头具有配置在所述第1方向上的多个成像光学系统、和发出由所述成像光学系统成像的光的多个发光元件;
显影步骤,使通过所述曝光头所形成的潜像显影;以及
检测步骤,检测由所述显影单元所显影的像。
CN2008102133464A 2007-08-27 2008-08-27 图像形成装置、图像形成方法以及图像检测方法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37763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6)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7219771 2007-08-27
JP2007219771 2007-08-27
JP2007-219771 2007-08-27
JP2008179399A JP2009075562A (ja) 2007-08-27 2008-07-09 画像形成装置、画像形成方法および画像検出方法
JP2008-179399 2008-07-09
JP2008179399 2008-07-09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377634A CN101377634A (zh) 2009-03-04
CN101377634B true CN101377634B (zh) 2012-01-11

Family

ID=4042122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8102133464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377634B (zh) 2007-08-27 2008-08-27 图像形成装置、图像形成方法以及图像检测方法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2009075562A (zh)
CN (1) CN101377634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365439B2 (ja) * 2009-09-14 2013-12-11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色ずれ補正方法
US9263058B2 (en) 2010-06-24 2016-02-16 Honda Motor Co., Ltd.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method between an on-vehicle voice recognition system and an off-vehicle voice recognition system
CN113222871B (zh) * 2021-05-31 2022-05-20 哈尔滨工程大学 一种多视卫星影像数字表面模型融合方法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916547A (en) * 1987-05-26 1990-04-10 Ricoh Company, Ltd. Color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5764367A (en) * 1994-12-10 1998-06-09 Koenig & Bauer-Albert Aktiengesellschaft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measuring a position of a web or sheet
CN1523394A (zh) * 2003-02-17 2004-08-25 ������������ʽ���� 可调整光束扫描位置的装置
CN1550098A (zh) * 2001-06-27 2004-11-24 用于图像形成设备的带控制装置
CN100378598C (zh) * 2003-08-11 2008-04-02 夏普株式会社 图像形成装置的调整方法和图像形成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019654B2 (ja) * 2000-05-29 2007-12-12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916547A (en) * 1987-05-26 1990-04-10 Ricoh Company, Ltd. Color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5764367A (en) * 1994-12-10 1998-06-09 Koenig & Bauer-Albert Aktiengesellschaft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measuring a position of a web or sheet
CN1550098A (zh) * 2001-06-27 2004-11-24 用于图像形成设备的带控制装置
CN1523394A (zh) * 2003-02-17 2004-08-25 ������������ʽ���� 可调整光束扫描位置的装置
CN100378598C (zh) * 2003-08-11 2008-04-02 夏普株式会社 图像形成装置的调整方法和图像形成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09075562A (ja) 2009-04-09
CN101377634A (zh) 2009-03-0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194106B2 (en) Line head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ing the same
CN101359212B (zh) 行头以及使用该行头的图像形成装置
CN101377634B (zh) 图像形成装置、图像形成方法以及图像检测方法
US8274741B2 (en) Lens array, an exposure head and a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9696649B2 (en) Optical head, optical print head, image formation apparatus, and image reader
CN101337469B (zh) 行头及使用该行头的图像形成装置
US7860439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 image forming method and an image detecting method
US20090060544A1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 Image Forming Method and an Image Detecting Method
CN101859085A (zh) 曝光头、曝光头的控制方法、图像形成装置
US7907162B2 (en) Exposure head, image form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method
US20110069133A1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2011033681A (ja) 光学ユニット、露光ヘッド、画像形成装置
US7796146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 image forming method and an image detecting method
US20090195634A1 (en) Lens Array for a Line Head, a Line Head and a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20100052570A1 (en) Exposure Hea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Control Method of Exposure Head
US20090060542A1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an Image Forming Method
US8174548B2 (en) Exposure head and a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2009173005A (ja) 露光ヘッド、画像形成装置
US8089499B2 (en) Exposure head and a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2009080465A (ja) 画像形成装置、画像形成方法および画像検出方法
CN104345450A (zh) 光扫描装置及利用该光走查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
US8023844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stably detecting an image
JP2009023261A (ja) ラインヘッド、該ラインヘッドの制御方法および該ラインヘッドを用いた画像形成装置
US20100134586A1 (en) Exposure Head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2011035515A (ja) 光学ユニット、露光ヘッド、画像形成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20111

Termination date: 20140827

EXPY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