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375632B - 扬声器 - Google Patents

扬声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375632B
CN101375632B CN2007800009201A CN200780000920A CN101375632B CN 101375632 B CN101375632 B CN 101375632B CN 2007800009201 A CN2007800009201 A CN 2007800009201A CN 200780000920 A CN200780000920 A CN 200780000920A CN 101375632 B CN101375632 B CN 101375632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ar
shaped magnet
magnet
magnetic pole
pole strength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780000920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375632A (zh
Inventor
佐野浩司
本田一树
伊藤哲
川边昌志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anasonic Holdings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6267659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4353227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6267663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4349402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6267660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4353228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filed Critical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Priority claimed from PCT/JP2007/068953 external-priority patent/WO2008038759A1/ja
Publication of CN10137563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37563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37563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375632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Audible-Bandwidth Dynamoelectric Transducers Other Than Pickups (AREA)
  • Details Of Audible-Bandwidth Transduc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扬声器,包括:具有长度方向的第一棒状磁铁;与第一棒状磁铁之间形成第一磁隙的第二棒状磁铁;与第一棒状磁铁之间形成第二磁隙的第三棒状磁铁;在振动方向进行振动的振动板;收容第一棒状磁铁、第二棒状磁铁、第三棒状磁铁和振动板的框体;固接在振动板上、并被配置在第一磁隙内和第二磁隙内的音圈。第二棒状磁铁具有与第一棒状磁铁的长度方向平行的长度方向,并具有长度方向的两个端面。第三棒状磁铁具有与第一棒状磁铁的长度方向平行的长度方向,并具有长度方向的两个端面。振动板位于第一棒状磁铁与第二棒状磁铁之间并位于第一棒状磁铁与第三棒状磁铁之间。框体形成由第二棒状磁铁的两个端面中的一个端面和第三棒状磁铁的两个端面中的一个端面所围起的第一空间,并形成由第二棒状磁铁的两个端面中的另一个端面和第三棒状磁铁的两个端面中的另一个端面所围起的第二空间。框体由非磁性体构成,其对振动板的外周进行支撑。框体三形成有分别面对第一空间和第二空间的第一放音孔和第二放音孔。该扬声器较薄并能输出较大的声音。

Description

扬声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薄型扬声器。
背景技术
对于便携式设备等电子设备来说要求薄型化,对内置在其框体内的扬声器也要求薄型化。
如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那样,为了减薄现有的扬声器通常减小形成其磁路的磁铁。若减小磁铁就会使磁力减小,其结果导致声音输出减小。因此磁铁不能过小,导致现有的扬声器无法做得很薄。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5-51283号公报
发明内容
扬声器包括:具有长度方向的第一棒状磁铁;与第一棒状磁铁之间形成第一磁隙的第二棒状磁铁;与第一棒状磁铁之间形成第二磁隙的第三棒状磁铁;在振动方向进行振动的振动板;收容第一棒状磁铁、第二棒状磁铁、第三棒状磁铁和振动板的框体;固接在振动板上并被配置在第一磁隙内和第二磁隙内的音圈。第二棒状磁铁具有与第一棒状磁铁的长度方向平行的长度方向,并具有长度方向的两个端面。第三棒状磁铁具有与第一棒状磁铁的长度方向平行的长度方向,并具有长度方向的两个端面。振动板位于第一棒状磁铁与第二棒状磁铁之间并位于第一棒状磁铁与第三棒状磁铁之间。框体形成由第二棒状磁铁的两个端面中的一个端面和第三棒状磁铁的两个端面中的一个端面所围起的第一空间,并形成由第二棒状磁铁的两个端面中的另一个端面和第三棒状磁铁的两个端面中的另一个端面所围起的第二空间。框体由非磁性体构成,并对振动板的外周进行支撑。在框体上形成有分别面对第一空间和第二空间的第一放音孔和第二放音孔,扬声器还具有:与所述第一棒状磁铁抵接的第一磁轭;与所述第二棒状磁铁抵接的第二磁轭;以及与所述第三棒状磁铁抵接的第三磁轭,所述第一棒状磁铁具有面对所述第一磁隙和所述第二磁隙的第一磁极面、以及所述第一磁极面相反侧的第二磁极面,所述第二棒状磁铁具有面对所述第一磁隙的第一磁极面、以及所述第一磁极面相反侧的第二磁极面,所述第三棒状磁铁具有面对所述第二磁隙的第一磁极面、以及所述第一磁极面相反侧的第二磁极面,所述第一磁轭与所述第一棒状磁铁的所述第二磁极面抵接,所述第二磁轭与所述第二棒状磁铁的所述第二磁极面抵接,所述第三磁轭与所述第三棒状磁铁的所述第二磁极面抵接,所述第一磁轭和所述第二磁轭将所述振动板的外周夹在中间,且隔着所述振动板的所述外周彼此相对,以使所述第一棒状磁铁的所述第二磁极面与所述第二棒状磁铁的所述第二磁极面磁性耦合,所述第一磁轭和所述第三磁轭将所述振动板的所述外周夹在中间,且隔着所述振动板的所述外周彼此相对,以使所述第一棒状磁铁的所述第二磁极面与所述第三棒状磁铁的所述第二磁极面磁性耦合。
该扬声器较薄并可输出大的声音。
附图说明
图1是使用了本发明实施形态的扬声器的电子设备的立体图。
图2是实施形态的扬声器的立体图。
图3是图2所示的扬声器的线3-3的剖视图。
图4是图2所示的扬声器的线4-4的剖视图。
图5是实施形态的扬声器的分解立体图。
图6是实施形态的扬声器的放大剖视图。
图7是实施形态的其他扬声器的分解立体图。
(符号说明)
7 放音孔
10 磁轭
11 第一棒状磁铁
13F 振动方向
13 振动板
14 音圈
14A 末端
15 第二棒状磁铁
16 磁轭
18 通孔
34 框体
81 第一磁隙
82 第二磁隙
115 第三棒状磁铁
116 磁轭
具体实施方式
图1是本发明实施形态1的电子设备即手机1001的立体图。手机1001包括:本体1;可开闭地与本体1结合的盖板2;设置在本体1的表面1A上的操作按钮;设置在盖板2的表面2A上的液晶显示屏。本体1内置有扬声器33,该扬声器33具有分别与设置在本体1外侧面1B上的放音孔44连通的放音孔7。
图2是扬声器33的立体图。扬声器33具有由非磁性体构成的框体34,框体34由各为不同部件的下壳5和上壳6构成。框体34实际上呈长方体状,具有上表面34A、与上表面34A相反侧的下表面34D、侧面34B、与侧面34B相反侧的侧面34C。放音孔7设置在框体34的侧面34B的两端,与框体34内的振动空间连通。在框体34的上表面34A即上壳6的上表面34A的侧面34C附近设有端子板35。在端子板35上设有接合部8A、与放大器等外部电路连接的端子部8B。
图3是图2所示的扬声器33的线3-3的剖视图。图4是图2所示的扬声器33的线4-4的剖视图。图5是扬声器33的分解立体图。由磁性体构成的平板状的磁轭10具有平板部10C和设置在平板部10C两端的肩部10A,具有实际上呈コ字形的截面。第一棒状磁铁11具有长度方向11A,在与长度方向11A成直角的方向11B上磁化。第二棒状磁铁15具有长度方向15A,在与长度方向15A成直角的方向15B上磁化。第三棒状磁铁115具有长度方向115A,在与长度方向115A成直角的方向115B上磁化。在磁轭10的上表面10B中央以长度方向11A平行于肩部10A的状态接合有第一棒状磁铁11的下表面11D。由磁性体构成的板12与第一棒状磁铁11的上表面11C接合。磁轭10收容在下壳5的中央部,在磁轭10的下表面11D形成有振动空间73。第二棒状磁铁15具有长度方向15A的两个端面15E。第三棒状磁铁115具有长度方向115A的两个端面115E。振动板13位于第一棒状磁铁11与第二棒状磁铁15之间并位于第一棒状磁铁11与第三棒状磁铁115之间。框体34内形成由第二棒状磁铁15的两个端面15E中的一个端面和第三棒状磁铁115的两个端面115E中的一个端面所围起的空间74,并形成由第二棒状磁铁15的两个端面15E中的另一个端面和第三棒状磁铁115的两个端面115E中的另一个端面所围起的空间75。框体34对振动板13的外周13A进行支撑,并收容棒状磁铁11、15、115和振动板13。
磁轭10的肩部10A与设置在下壳5的内表面上的槽部5A结合,肩部10A的上表面与设置在下壳5的内表面上的台阶部5B的上表面为同一平面。
长圆形的音圈14固接在振动板13上。利用粘结剂将振动板13的外周13A与处于同一平面上的下壳5的台阶部5B和磁轭10的肩部10A结合从而振动板13的外周13A得到支撑。音圈14的末端14A利用钎焊与端子板35的接合部8A接合。振动板13可在振动方向13F上进行振动。
在第一棒状磁铁11的前后以长度方向11A、15A、115A相互平行的状态配置第二棒状磁铁15和第三棒状磁铁115,在第一棒状磁铁11与第二棒状磁铁15之间形成磁隙81,在第一棒状磁铁11与第三棒状磁铁115之间形成磁隙82。如图3所示,棒状磁铁15、115配置在第一棒状磁铁11的斜上方。第一棒状磁铁11被磁化的方向11B就是振动方向13F。棒状磁铁15、115分别被磁化的方向15B、115B与振动方向13F成直角。
上壳6包括:コ字形的框形的壳体本体6A;挡在壳体本体6A的框形窗上的上盖6B;挡在壳体本体6A前面的侧面盖6C;侧面盖6C相反侧的侧面盖6D;挡在壳体本体6A的侧面的侧面盖6E;侧面盖6E相反侧的侧面盖6F。在壳体本体6A上设有端子板35,将端子板35利用树脂镶嵌成形。上盖6B构成框体34的上表面34A,由不锈钢等非磁性体构成。在侧面盖6C的两端部形成有放音孔7。放音孔7分别面对空间74、75并与其连通。在框体34的上壳6的内部设有与侧面盖6C接合的磁轭116、与侧面盖6D接合的磁轭16。磁轭16与第二棒状磁铁15的外侧面15D接合,磁轭116与第三棒状磁铁115的外侧面115D接合。棒状磁铁15、115与上盖6B抵接。
将装配了第一棒状磁铁11和板12的磁轭10安装在下壳5上。然后,将装配了音圈14的振动板13安装在下壳5上。然后,将安装了第二棒状磁铁15和第三棒状磁铁115的上壳6安装在下壳5上,从而完成扬声器33的组装。
振动板13配置在第一棒状磁铁11与第二棒状磁铁15之间和第一棒状磁铁11与第三棒状磁铁115之间。在振动板13的长度方向13B的两端13D、13E周围分别形成不存在第一棒状磁铁11、第二棒状磁铁15和第三棒状磁铁115的较大的振动空间74、75。
如上所述,下壳5的台阶部5B与磁轭10在同一平面上。同样,侧面盖6E、6F与磁轭16、116处于同一平面上。振动板13的外周13A被夹在下壳5的台阶部5B与上壳6的侧面盖6E之间、被夹在下壳5的台阶部5B与上壳6的侧面盖6F之间、被夹在磁轭10的肩部10A与磁轭16之间、被夹在磁轭10的肩部10A与磁轭116之间。磁轭10的肩部10A隔着振动板13的外周13A接近磁轭16、116并处于相对状态,从而使第一棒状磁铁11与第二棒状磁铁15磁性耦合,且使第一棒状磁铁11与第三棒状磁铁115磁性耦合。
扬声器33中,由两个棒状磁铁11、15形成第一磁隙81,并由两个棒状磁铁11、115形成第二磁隙82。由此,由磁隙81、82产生较大的磁场。通过将棒状磁铁15、115配置在棒状磁铁11的斜上方来形成磁隙81、82,从而实现扬声器33的薄型化和小型化。
由于扬声器33的框体34呈长方体状,因而能提高占空系数。
以下对振动板13的形状进行详细说明。振动板13具有与第二棒状磁铁15和第三棒状磁铁115相对的面13G、与第一棒状磁铁11相对且位于面13G的相反侧的面13H。振动板13包括:离开外周在面13G上突出的凸部13K;设置在凸部13K的周围并具有外周13A的振动面部13J。凸部13K沿长度方向13B延伸,由侧壁13L和端部13M构成。音圈14与凸部13K的侧壁13L接合固接。第一棒状磁铁11的面11C朝向凸部13K的端部13M。第二棒状磁铁15的内侧面15C和第三棒状磁铁115的内侧面115C朝向凸部13K的侧壁13L。
框体34的上壳6的上盖6B与振动板13的振动面部13J平行。设有放音孔7的框体34的上壳6的侧面盖6C与振动面部13J成直角。
图6是扬声器33的磁隙81附近的放大剖视图。第一棒状磁铁11被磁化的方向11B是棒状磁铁11的厚度方向,上表面11C被磁化为S极,与磁轭10接合的下表面11D被磁化为N极。第二棒状磁铁15在与长度方向15A成直角的宽度方向磁化,内侧面15C被磁化为N极,外侧面15D被磁化为S极。
磁通一般从磁极的面开始与该面垂直地延伸。如图6所示,从第二棒状磁铁15的N极的第一磁极面即内侧面15C发出的磁通M1沿与内侧面15C成直角的实际上水平方向行进,与音圈14实际上以直角交叉,垂直地进入第一棒状磁铁11的S极的第一磁极面即上表面11C。棒状磁铁15、11水平或实际上水平地配置排列。如图3所示,棒状磁铁11、15一部分在水平方向重叠,或在水平方向没有重叠但相互接近。棒状磁铁11、15实际上水平配置排列,以使磁通M1实际上与音圈14正交。第一棒状磁铁11的在振动方向13F与振动板13相对的面11C没有面对棒状磁铁15、115的内侧面15C、115C,而是错开了。另外,棒状磁铁15、115的与振动板13相对的面15F、115F没有面对第一棒状磁铁11,而是错开了。
从第一棒状磁铁11的N极的第二磁极面即下表面11D发出的磁通沿磁轭10行进,穿过与磁轭10的肩部10A磁性耦合的磁轭16,进入第二棒状磁铁15的S极的第二磁极面即外侧面15D的S极。
这样,磁轭10、16使第一棒状磁铁11的磁极面11D与第二棒状磁铁15的作为第二磁极面即外侧面15D磁性耦合。而且,磁轭10、116使第一棒状磁铁11的磁极面11D与第三棒状磁铁115的第二磁极面即外侧面115D磁性耦合。由此,磁通M1在棒状磁铁11、15和磁轭10、16循环而形成磁路。该磁路具有在第二棒状磁铁15的内侧面15C与第一棒状磁铁11的上表面11C即板12之间形成的第一磁隙81。同样,在第三棒状磁铁115的第一磁极面即内侧面115C与第一棒状磁铁11的作为第一磁极面的上表面11C即板12之间形成第二磁隙82。通过磁隙81、82处的磁通以及从外部电路经由端子部8B、接合部8A和末端14A而流过音圈14的电流对音圈14施加电磁场驱动力,由此固定有音圈14的振动板13在振动方向13F进行振动而发出声音。
图7是实施形态的其他扬声器133的分解立体图。对与图1至图6所示的扬声器33相同的部分标上相同的参照编号,并省略说明。在扬声器133的振动板13上设有通孔18。
如图4所示,振动板13将框体34内的空间分割成两个空间72、73。振动板13的面13G面对空间72,振动板13的面13H面对空间73。空间74、75与振动板13的面13G的振动面部13J面对。图1至图6所示的扬声器33较薄,因而磁隙81、82较小,配置在磁隙81、82中的音圈14上固定的振动板13与棒状磁铁11、15、115的间隔狭窄。因此,有时振动板13会贴在棒状磁铁11、15、115上。尤其是由振动板13和下壳5围起的空间73处于密闭状态,因此该空间内的空气会因周围温度而膨胀或收缩,因而有时振动板13会贴在棒状磁铁11、15、115上。
图7所示的扬声器133中,空间72、73通过设置在振动板13上的通孔18而相互连通,空间73不再成为密闭状态,可调节压力。因此,可防止振动板13贴在棒状磁铁11、15、115上。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的扬声器较薄并能输出较大的声音,对手机等便携式设备是有用的。

Claims (4)

1.一种扬声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具有长度方向的第一棒状磁铁;
第二棒状磁铁,其具有与所述第一棒状磁铁的所述长度方向平行的长度方向,其与所述第一棒状磁铁之间形成第一磁隙,还具有所述长度方向的两个端面;
第三棒状磁铁,其具有与所述第一棒状磁铁的所述长度方向平行的长度方向,其与所述第一棒状磁铁之间形成第二磁隙,还具有所述长度方向的两个端面;
振动板,其位于所述第一棒状磁铁与所述第二棒状磁铁之间并位于所述第一棒状磁铁与所述第三棒状磁铁之间并在振动方向进行振动,还具有外周;
框体,其由非磁性体构成,形成由所述第二棒状磁铁的所述两个端面中的一个端面和所述第三棒状磁铁的所述两个端面中的一个端面所围起的第一空间,并形成由所述第二棒状磁铁的所述两个端面中的另一个端面和所述第三棒状磁铁的所述两个端面中的另一个端面所围起的第二空间,该框体对所述振动板的所述外周进行支撑,并收容所述第一棒状磁铁、所述第二棒状磁铁、所述第三棒状磁铁和所述振动板,并形成有分别面对所述第一空间和所述第二空间的第一放音孔和第二放音孔;
音圈,其固接在所述振动板上,并被配置在所述第一磁隙内和所述第二磁隙内,
与所述第一棒状磁铁抵接的第一磁轭;
与所述第二棒状磁铁抵接的第二磁轭;以及
与所述第三棒状磁铁抵接的第三磁轭,
所述第一棒状磁铁具有面对所述第一磁隙和所述第二磁隙的第一磁极面、以及所述第一磁极面相反侧的第二磁极面,
所述第二棒状磁铁具有面对所述第一磁隙的第一磁极面、以及所述第一磁极面相反侧的第二磁极面,
所述第三棒状磁铁具有面对所述第二磁隙的第一磁极面、以及所述第一磁极面相反侧的第二磁极面,
所述第一磁轭与所述第一棒状磁铁的所述第二磁极面抵接,
所述第二磁轭与所述第二棒状磁铁的所述第二磁极面抵接,
所述第三磁轭与所述第三棒状磁铁的所述第二磁极面抵接,
所述第一磁轭和所述第二磁轭将所述振动板的外周夹在中间,且隔着所述振动板的所述外周彼此相对,以使所述第一棒状磁铁的所述第二磁极面与所述第二棒状磁铁的所述第二磁极面磁性耦合,
所述第一磁轭和所述第三磁轭将所述振动板的所述外周夹在中间,且隔着所述振动板的所述外周彼此相对,以使所述第一棒状磁铁的所述第二磁极面与所述第三棒状磁铁的所述第二磁极面磁性耦合。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扬声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棒状磁铁在所述振动方向上磁化,所述第二棒状磁铁和所述第三棒状磁铁在与所述振动方向成直角的方向上磁化。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扬声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音圈具有用于输入流向所述音圈的电流的第一末端和第二末端,
所述扬声器还具有端子板,该端子板具有在所述第一空间与所述第一末端连接的第一端子、以及在所述第二空间与所述第二末端连接的第二端子。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扬声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框体内的空间被所述振动板分成两个空间,
在所述振动板上设有通孔,该通孔连通所述两个空间。
CN2007800009201A 2006-09-29 2007-09-28 扬声器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37563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9)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67659/2006 2006-09-29
JP267658/2006 2006-09-29
JP2006267659A JP4353227B2 (ja) 2006-09-29 2006-09-29 スピーカ
JP267660/2006 2006-09-29
JP2006267663A JP4349402B2 (ja) 2006-09-29 2006-09-29 スピーカ
JP2006267660A JP4353228B2 (ja) 2006-09-29 2006-09-29 スピーカ
JP267663/2006 2006-09-29
JP2006267658A JP4353226B2 (ja) 2006-09-29 2006-09-29 スピーカ
PCT/JP2007/068953 WO2008038759A1 (fr) 2006-09-29 2007-09-28 Haut-parleur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375632A CN101375632A (zh) 2009-02-25
CN101375632B true CN101375632B (zh) 2012-06-13

Family

ID=3937574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7800009201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375632B (zh) 2006-09-29 2007-09-28 扬声器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4353226B2 (zh)
CN (1) CN101375632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211827B2 (ja) * 2008-04-23 2013-06-12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スピーカ装置
CN105812998B (zh) * 2016-04-27 2018-07-17 创达电子(潍坊)有限公司 一种平衡电枢扬声器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376010A (zh) * 2001-03-19 2002-10-23 固昌有限公司 内置于无线电通信设备的微型喇叭
CN2662573Y (zh) * 2003-11-14 2004-12-08 厦门光讯电子有限公司 微型喇叭基架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376010A (zh) * 2001-03-19 2002-10-23 固昌有限公司 内置于无线电通信设备的微型喇叭
CN2662573Y (zh) * 2003-11-14 2004-12-08 厦门光讯电子有限公司 微型喇叭基架

Non-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JP特开2004-56165A 2004.02.19
JP特开2006-101367A 2006.04.13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4353226B2 (ja) 2009-10-28
CN101375632A (zh) 2009-02-25
JP2008092034A (ja) 2008-04-1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658309B (zh) 振动发声装置
US8774448B2 (en) Speaker with elastic plate coupled to diaphragm
JP3192372B2 (ja) 薄型電磁変換器
US9807512B2 (en) Speaker
US11070119B2 (en) Manufacturing method of vibrating actuator
US20140056464A1 (en) Micro-Speaker
DE60324665D1 (de) Flexible membran mit integrierter spule
EP1928208B1 (en) Speaker and electronic equipment utilizing the same
EP1942701B1 (en) Speaker
CN106303857A (zh) 双振膜扬声组件及扬声装置
CN111131977A (zh) 扬声器
CN101375632B (zh) 扬声器
JP4902784B2 (ja) 電磁変換器
EP2173113A1 (en) Speaker and electronic apparatus using the same
EP2239960A1 (en) Magnetic circuit and acoustic equipment
JP4349401B2 (ja) スピーカとそれを用いた電子機器
JP2008141274A (ja) 電気音響変換器
US10602278B2 (en) Speaker
JP2003009283A (ja) 平面スピーカおよび平面スピーカを有する電子機器
JP2004247816A (ja) スピーカ
JP4353227B2 (ja) スピーカ
JP2001191028A (ja) 振動アクチュエータ
JP4353228B2 (ja) スピーカ
JP2006086733A (ja) 薄型ツイータ
JP2009267579A (ja) スピーカ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20613

Termination date: 2020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