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373392A - 散热装置 - Google Patents

散热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373392A
CN101373392A CNA2007101426887A CN200710142688A CN101373392A CN 101373392 A CN101373392 A CN 101373392A CN A2007101426887 A CNA2007101426887 A CN A2007101426887A CN 200710142688 A CN200710142688 A CN 200710142688A CN 101373392 A CN101373392 A CN 10137339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ntioned
heat
storage tank
heating radiator
exchange mediu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710142688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钟兆才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sustek Computer Inc
Original Assignee
Asustek Computer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sustek Computer Inc filed Critical Asustek Computer Inc
Priority to CNA200710142688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1373392A/zh
Publication of CN10137339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373392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Steam Or Hot-Water Central Heating Systems (AREA)

Abstract

一种散热装置,其适于对一发热源进行散热。散热装置包括一第一散热单元、一第二散热单元、一泵以及多个导管。第一散热单元设有一散热器以及一容置槽。散热器具有一散热底座,而容置槽适于容置一热交换介质,且容置槽具有一进水接头、一出水接头以及一开孔,其中散热器配设于容置槽,且散热底座穿设于开孔,并与发热源相接。此外,这些导管是连通于进水接头、出水接头、第二散热单元以及泵,以形成一封闭循环流道,另外,泵可驱使热交换介质于封闭循环流道中流动,而第二散热单元适于冷却热交换介质。

Description

散热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是有关于一种散热装置,且特别是有关于一种配设于电脑中的散热装置。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电脑科技的突飞猛进,电脑的运作速度不断地提高,连带地电脑主机内的电子元件(electronic element)的发热功率(heat generationrate)亦不断地攀升。为了预防电脑主机内部的电子元件过热,而导致电子元件发生暂时性或永久性的失效,如何对电脑内部的电子元件提供足够的散热效能相形重要。
图1所示为已知的一种散热装置的示意图。请参考图1,散热装置100包括一散热底座110、一容置槽120、一热交换器130、一泵140以及多个导管150。其中,散热底座110是配设于一发热源10上,且散热底座110设有一散热流道112,容置槽120用以容置热交换介质,而导管150则连通于散热流道112、容置槽120、热交换器130以及泵140,以形成一封闭循环流道,容置槽120的热交换介质即可经由泵140的驱使以于封闭循环流道中流动。如此一来,热交换介质即可经由泵140的驱使流入散热流道112,热交换介质即可藉由热交换作用来移除发热源10传导至散热底座110的热量。此外,热交换介质在移除热量后会经由导管150流动至热交换器130,以藉由热交换器130将自散热底座110移除的热量散逸至外界环境中。
然而,由于散热流道112的流道长度有限,散热底座110与热交换介质间的热交换面积较少,因此当热交换介质流经散热流道112时,热交换介质并无法充分地与散热底座110进行热交换作用,热交换介质即不易将自发热源10传导至散热底座110的热量移除,导致散热装置100的散热效能不佳。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散热装置,其具有较佳的散热效能。
本发明提出一种散热装置,其适于对一发热源进行散热。散热装置包括一第一散热单元、一第二散热单元、一泵(pump)以及多个导管(tube)。第一散热单元设有一散热器(heat sink)以及一容置槽(tank),散热器具有一散热底座,而容置槽适于容置一热交换介质,且容置槽具有一进水接头、一出水接头以及一开孔,其中散热器配设于容置槽中,且散热底座与开孔紧配合,并与发热源相接,以对发热源进行散热。此外,这些导管是连通于进水接头、出水接头、第二散热单元以及泵,以形成一封闭循环流道,另外,泵可驱使热交换介质于封闭循环流道中流动,而第二散热单元适于冷却热交换介质。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第一散热单元更包括一推动器(impeller),驱使自进水接头流入容置槽的热交换介质均匀地流经散热器。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容置槽包括一本体以及一盖体,散热器设置于本体中,而盖体覆盖于本体。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容置槽更包括一第一密封件(seal),配设于盖体与本体之间。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容置槽更包括一第二密封件,配设于开孔与散热底座之间。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第二散热单元为一热交换器。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散热装置更包括一风扇,其配设于第二散热单元。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散热装置更包括一固定支架以及多个锁固件,这些锁固件穿设于固定支架以及散热底座,以使固定支架组装于第一散热单元,而第一散热单元藉由固定支架固定于发热源上。
本发明再提出一种散热装置,其同样适于对一发热源进行散热。散热装置包括一散热器以及一容置槽,散热器具有一散热底座,而容置槽适于容置一热交换介质,且容置槽具有一进水接头、一出水接头以及一开孔,其中散热器配设于容置槽中,热交换介质适于自进水接头流入容置槽,流经散热器,并自出水接头流出容置槽,而散热底座与开孔紧配合,并与发热源相接,以对发热源进行散热。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散热装置更包括一推动器,驱使自进水接头流入容置槽的热交换介质均匀地流经散热器。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容置槽包括一本体以及一盖体,散热器设置于本体中,而盖体覆盖于本体。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容置槽更包括一第一密封件,配设于盖体与本体之间。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容置槽更包括一第二密封件,配设于开孔与散热底座之间。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散热装置更包括一固定支架以及多个锁固件,这些锁固件穿设于固定支架以及散热底座,以使固定支架组装于第一散热单元,而第一散热单元藉由固定支架固定于发热源上。
本发明是将散热器配设于适于容置热交换介质的容置槽中,并使得热交换介质均匀地流经散热器,以有效地将自发热源传导至散热器的热量移除。其中,由于本发明的散热器与热交换介质之间有较大的热交换面积,因此传导至散热器的热量在经由散热器与热交换介质间的热交换作用之后即可有效地被热交换介质移除。相较于已知技术,本发明的散热装置即有较佳的散热效能。
为让本发明的上述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所附图式,作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图1所示为已知的一种散热装置的示意图。
图2所示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散热装置的示意图。
图3所示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第一散热单元以及一固定支架的分解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2所示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散热装置的示意图。请参考图2,本实施例的散热装置200适于对一发热源20进行散热,散热装置200包括一第一散热单元210、一第二散热单元220、一泵230以及多个导管240。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散热单元210主要是由一散热器212以及一适于容置热交换介质的容置槽214所组成,而散热器212是配设于容置槽214中,且散热器212适于对发热源20进行散热。具体地说,本实施例在容置槽214设置一进水接头214a、一出水接头214b以及一开孔214c,而散热器212的散热底座212a是穿设于开孔214c,散热底座212a并与开孔214c紧配合。如此一来,第一散热单元210即可配置于发热源20上,以对发热源20进行散热。
此外,这些导管240则是连通于容置槽214、第二散热单元220以及泵230,以形成一封闭循环流道,而泵230可驱使容置于容置槽214中的热交换介质于封闭循环流道中流动,以移除自发热源20传导至散热器212的热量。更详细地说,连接于容置槽214的导管240是分别连接于容置槽214的进水接头214a以及出水接头214b,因此受到泵230驱使的热交换介质会经由进水接头214a流入容置槽214中,而本实施例可于容置槽214中设置一推动器216,推动器216可使自进水接头214a流入容置槽214的热交换介质均匀地流经散热器212,进而移除自发热源20传导至散热器212的热量。另外,推动器216亦可增加热交换介质流经散热器212的流动速率。如此一来,热交换介质在单位时间内即可移除较多热量,散热器212即有较佳的散热效能。
在本实施例中,散热器212例如是一具有多个散热鳍片212b的挤型散热器或是其它散热面积较大的散热器。其中,由于散热鳍片212b与热交换介质有较大的接触面积,因此当热交换介质均匀地流经散热器212的每一个散热鳍片212b时,热交换介质可以有效地与每一个散热鳍片212b进行热交换作用,进而移除自发热源20传导至散热器212的热量。此外,热交换介质在移除自发热源20传导至散热器212的热量之后,热交换介质可再藉由推动器216的驱使而顺利地自出水接头214b流出容置槽214。上述热交换介质在自出水接头214b流出容置槽214之后会再经由导管240流动至例如是热交换器的第二散热单元220,以藉由热交换器将自散热器212移除的热量散逸至外界环境中,进而降低热交换介质的温度。其中,本实施例可于热交换器上设置一风扇250,以利用强制对流来更有效地移除热交换介质自散热器212吸收的热量。
更具体地说,热交换介质在与散热器212进行热交换之后温度会升高,而温度升高的热交换介质会经由泵230的驱使而流动至第二散热单元220以与外界环境进行热交换,进而降低温度。温度降低后的热交换介质并会再次藉由泵230的驱使而流动至容置槽214中来与配设于容置槽214中的散热器212进行热交换作用。值得一提的是,由于热交换介质在与散热器212进行热交换之后即会流动至热交换器220来与外界环境进行热交换以降低温度,因此热交换介质再次流动至容置槽214后温度已降低,热交换介质即可有效地移除自发热源20传导至散热器212的热量,本实施例的散热装置200即有较佳的散热效能。
在此,本实施例将针对第一散热单元210作更详细地说明。图3所示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第一散热单元以及一固定支架的分解图。请参考图3,在本实施例的第一散热单元中,容置槽214例如是由一本体214’以及一覆盖于本体214’的盖体214”所组成,其中进水接头214a是设置于盖体214”,出水接头214b以及一开孔214c则是设置于本体214’,而散热器212即是设置于本体214’中。此外,本实施例更于容置槽214中设置一配设于盖体214”与本体214’之间的第一密封件214d以及一配设于开孔214c与散热底座212a之间的第二密封件214e。因此,当散热器212设置于本体214’,且盖体214”覆盖于本体214’时,经由进水接头214a流入容置槽214的热交换介质即不易自盖体214”与本体214’间的缝隙,或是自开孔214c与散热底座212a间的缝隙流出。
请继续参考图3,本实施例的散热装置200更包括一固定支架260,固定支架260可藉由多个锁固件270配设于散热底座212a。详细地说,锁固件270例如是穿设于固定支架260以及散热底座212a,以将固定支架260组装于散热器212上。如此一来,第一散热单元即可藉由固定支架260来稳固地配设于发热源上,以有效地对发热源进行散热。当然,在其它实施例中,固定支架260亦可以其它适当的方式组装于第一散热单元,或是以一体成型于容置槽214,本发明在此并不作任何限制。
综上所述,本发明是将散热器配设于用以容置热交换介质的容置槽中,并藉由散热器来对一发热源进行散热,其中散热器的散热底座是穿设于容置槽的一开孔,并适于与发热源相接。如此一来,当热交换介质流经散热器时,热交换介质即可有效地移除自发热源传导至散热器的热量。此外,由于本发明的散热器是一具有多个散热鳍片的挤型散热器或是其它散热面积较大的散热器,因此热交换介质可有效地与散热器进行热交换作用,进而使得本发明的散热装置有较佳的散热效能。
另一方面,本发明亦会于容置槽中设至一推动器,因此热交换介质在受到推动器的驱使后会均匀地流经散热器,进而更有效地移除自发热源传导至散热器的热量。此外,本发明的推动器亦会使得热交换介质在流经散热器时有较大的流动速率。如此一来,散热器在单位时间内即有较佳的散热效率,而散热装置即有较佳的散热效能。
虽然本发明已以较佳实施例揭露如上,然其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任何所属技术领域中具有通常知识者,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内,当可作些许的更动与润饰,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当视权利要求书所界定者为准。

Claims (10)

1.一种散热装置,适于对一发热源进行散热,其特征在于,上述散热装置包括:
一第一散热单元,包括:
一散热器,具有一散热底座;
一容置槽,适于容置一热交换介质,且上述容置槽具有一进水接头、一出水接头以及一开孔,其中上述散热器配设于上述容置槽中,且上述散热底座与上述开孔紧配合,并与上述发热源相接,以对上述发热源进行散热;
一第二散热单元;
一泵;以及
多个导管,连通上述进水接头、上述出水接头、上述第二散热单元以及上述泵,以形成一封闭循环流道,其中上述泵驱使上述热交换介质于上述封闭循环流道中流动,而上述第二散热单元适于冷却上述热交换介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第一散热单元更包括一推动器,驱使自上述进水接头流入上述容置槽的上述热交换介质均匀地流经上述散热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容置槽包括一本体以及一盖体,上述散热器设置于上述本体中,而上述盖体覆盖于上述本体。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容置槽更包括一第一密封件,配设于上述盖体与上述本体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容置槽更包括一第二密封件,配设于上述开孔与上述散热底座之间。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第二散热单元为一热交换器。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更包括一风扇,其配设于上述第二散热单元。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更包括一固定支架以及多个锁固件,上述这些锁固件穿设于上述固定支架以及上述散热底座,以使上述固定支架组装于上述第一散热单元,而上述第一散热单元藉由上述固定支架固定于上述发热源上。
9.一种散热装置,适于对一发热源进行散热,其特征在于,上述散热装置包括:
一散热器,具有一散热底座;以及
一容置槽,适于容置一热交换介质,且上述容置槽具有一进水接头、一出水接头以及一开孔,其中上述散热器配设于上述容置槽中,上述热交换介质适于自上述进水接头流入上述容置槽,流经上述散热器,并自上述出水接头流出上述容置槽,而上述散热底座与上述开孔紧配合,并与上述发热源相接,以对上述发热源进行散热。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散热装置更包括一推动器,驱使自上述进水接头流入上述容置槽的上述热交换介质均匀地流经上述散热器。
CNA2007101426887A 2007-08-20 2007-08-20 散热装置 Pending CN101373392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A2007101426887A CN101373392A (zh) 2007-08-20 2007-08-20 散热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A2007101426887A CN101373392A (zh) 2007-08-20 2007-08-20 散热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373392A true CN101373392A (zh) 2009-02-25

Family

ID=4044758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A2007101426887A Pending CN101373392A (zh) 2007-08-20 2007-08-20 散热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1373392A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902895A (zh) * 2009-05-27 2010-12-01 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 散热系统
CN108796533A (zh) * 2017-05-04 2018-11-13 林信涌 气体产生器
WO2020155265A1 (zh) * 2019-01-31 2020-08-06 深圳市研派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流体冷却装置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902895A (zh) * 2009-05-27 2010-12-01 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 散热系统
CN108796533A (zh) * 2017-05-04 2018-11-13 林信涌 气体产生器
CN108796533B (zh) * 2017-05-04 2020-09-25 林信涌 气体产生器
WO2020155265A1 (zh) * 2019-01-31 2020-08-06 深圳市研派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流体冷却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054407B (zh) 用于服务器的冷却系统
TWI313730B (en) Systems for integrated pump and cold plate
TWI297112B (en) Systems for improved heat exchanger
US6945315B1 (en) Heatsink with active liquid base
US7273090B2 (en) Systems for integrated cold plate and heat spreader
US20060021737A1 (en) Liquid cooling device
JP2005229033A (ja) 液冷システムおよびそれを備えた電子機器
JP2005100091A (ja) 冷却モジュール
TW200910068A (en) Heat dissipation apparatus
KR102037682B1 (ko) 냉각장치 및 수처리 기기의 냉수 저장 장치
JP2006234255A (ja) ラジエータと、当該ラジエータを備えた液冷システム
US7430119B2 (en) Impeller and aligned cold plate
KR101325569B1 (ko) 공냉식과 수냉식으로 열을 방열시켜 주는 방열싱크 어셈블리
CN101373392A (zh) 散热装置
US20110192572A1 (en) Heat exchanger
TWM243830U (en) Liquid cooling apparatus
CN201039637Y (zh) 复合热交换装置
JP4697171B2 (ja) 冷却装置、およびそれを備えた電子機器
US6816374B2 (en) High efficiency heat sink/air cooler system for heat-generating components
CN108489303A (zh) 一种带隔热层的散热器装置
TWM442535U (en) Heat-dissipating device and heat-dissipating module
WO2023232064A1 (zh) 一种水冷式散热装置
GB2405033A (en) Cooling computer components
US20070139888A1 (en) Heat transfer system
CN114071955A (zh) 冷却装置及包含其的电子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Open date: 20090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