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在于提供了一种茶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苏云金杆菌杀虫悬浮剂,该配方经过科学筛选,杀虫谱广,操作方便,悬浮性能和稳定性好,提高杀虫效果,防治效果达82.2%以上。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是在于提供了一种茶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苏云金杆菌杀虫悬浮剂的制备方法。该方法工艺简单,操作方便,避免有机溶剂可能造成的火灾和对人体的危害,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提高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茶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的防治是通过害虫幼虫感染病毒生病死亡实现的,幼虫取食沾有病毒的叶子后,要经过潜伏期、发病期、再到死亡期。在潜伏期,染病幼虫与正常幼虫同样取食,但食量会减少;在发病期,幼虫食量骤减直至停止取食。因此,喷施病毒后,在虫口数量大的情况下,茶园仍然会受到危害。染病幼虫死亡后,虫尸中含有大量病毒,残留在茶树上,具有持效作用,在一定的时间内可以控制害虫后代的发生。
茶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与苏云金杆菌按一定比例混配,不仅可以防治茶尺蠖,还可以防治茶园的其它尺蠖和多种鳞翅目害虫幼虫,扩大了杀虫谱;单用茶尺蠖病毒防治,7-15天才是死亡高峰期,但与苏云金杆菌混配后,2天就可以控制害虫,提高了杀虫效果,同时也延续了病毒的持效期。
茶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与苏云金杆菌混配,按照浓度为1.0×106、2.0×106、5.0×106、8.0×106、1.0×107、2.0×107、5.0×107、8.0×107、1.0×108、2.0×108、5.0×108、8.0×108、1.0×109、2.0×109、5.0×109、8.0×109、1.0×1010PIB/mL茶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与质量含量为3%、5%、6%、7%、8%、9%、10%、11%、12%、13%、14%、15%、20%、25%苏云金杆菌任意混配,其中1.0×107PIB/mL茶尺蠖病毒与6%苏云金杆菌混配的共毒系数(CTC)高达202.96,增效最为明显。
本发明中提供的茶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苏云金杆菌杀虫悬浮剂,对目标害虫的杀虫速度和效果明显优于单用茶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或苏云金杆菌,具有很好的应用价值。剂型中茶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含量1.0×106—1.0×1010PIB/mL、苏云金杆菌含量3.0-25.0%。一种茶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苏云金杆菌杀虫悬浮剂,它由以下重量配比的原料制成:
茶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 (1.0×106-1.0×1010)PIB/mL
苏云金杆菌 3.0-25.0%
苯甲酸钠 0.1-0.5%
有机硅消泡剂 0.1-0.4%
水 44.1-91.6%
表面活性剂 3-10%
助悬剂 2-7%
增粘剂 0.1-3%
防冻剂 0.1-10%
所述的表面活性剂为聚羧酸盐、木质素磺酸钠、二辛基磺基琥珀酸钠、烷基磺酸盐其中的一种或任意组合;
所述的助悬剂为白炭黑、硅酸镁铝其中的一种或二种组合;
所述的增粘剂为黄原胶、羧甲基纤维素、聚乙烯醇其中的一种或任意组合;
所述的防冻剂为乙二醇、丙二醇其中的一种或二种组合;
所述的1.0×106—1.0×1010PIB/mL茶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是由病毒原粉稀释而成;3.0-25.0%苏云金杆菌直接称重获得。
一种茶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苏云金杆菌杀虫剂,其特征在于它由以下重量百分比的原料制成:
茶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 (1.0×106-1.0×1010)PIB/mL
苏云金杆菌 3.0-20.0%
苯甲酸钠 0.1-0.5%
有机硅消泡剂 0.1-0.4%
水 53.8-91.6%
表面活性剂: 3.0-9.0%
其中:聚羧酸盐 0.1-5.0%
木质素磺酸钠 0.1-5.0%
二辛基磺基琥珀酸钠 0.1-5.0%
烷基磺酸盐 0.1-5.0%
助悬剂: 2.0-6.5%
其中:白炭黑 0.5-5.0%
硅酸镁铝 0.1-2.0%
增粘剂: 0.1-1.8%
其中:黄原胶 0.05-0.8%
羧甲基纤维素 0.05-0.5%
聚乙烯醇 0.05-0.5%
防冻剂: 0.1-8%
其中:乙二醇 0.1-5.0%
丙二醇 0.1-5.0%
一种茶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苏云金杆菌杀虫剂,它由以下重量百分比的原料制成(其优选范围):
茶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 (1.0×106-1.0×109)PIB/mL
苏云金杆菌 5.0-15.0%
苯甲酸钠 0.1-0.5%
有机硅消泡剂 0.1-0.4%
水 64.9-89.2%
表面活性剂: 3.0-7.0%
其中:聚羧酸盐 0.5-2.5%
木质素磺酸钠 1.0-5.0%
二辛基磺基琥珀酸钠 0.5-2.5%
烷基磺酸盐 0.5-2.5%
助悬剂: 2.0-6.0%
其中:白炭黑 1.0-5.0%
硅酸镁铝 0.5-2.0%
增粘剂: 0.1-1.2%
其中:黄原胶 0.1-0.8%
羧甲基纤维素 0.1-0.5%
聚乙烯醇 0.1-0.5%
防冻剂: 0.5-5.0%
其中:乙二醇 0.5-5%
丙二醇 0.5-5%
所述的茶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不 占本发明的任何重量百分比,加入茶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后产品的防治效果更好。
一种茶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苏云金杆菌杀虫悬浮剂的制备步骤如下:
1、在苏云金杆菌中,按顺序依次加入表面活性剂、助悬剂、增粘剂、防冻剂、苯甲酸钠、有机硅消泡剂和水,然后加入茶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混合,搅拌分散。其中表面活性剂为聚羧酸盐、木质素磺酸钠、二辛基磺基琥珀酸钠、烷基磺酸盐其中一种或任意组合;助悬剂为白炭黑、硅酸镁铝其中一种或二种组合;增粘剂为黄原胶、羧甲基纤维素、聚乙烯醇其中一种或任意组合;防冻剂为乙二醇、丙二醇其中一种或二种组合。
2、将上述混合物经胶体磨均匀磨细,98%微粒粒径在75μm以下。
3、上述微粒再经砂磨机研磨,98%微粒粒径达到0.3-5μm以下。
4、调整混合物的pH值保持在6.0-7.0之间。
5、抽样检验茶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和苏云金杆菌含量。
6、经质量检查合格后,包装即可得到悬浮剂(参考刘步林2003年10月出版《农药剂型加工技术(第二版)》)。
所述的茶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含量不占本发明的百分重量比,加了所述的茶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含量使本发明的产品更加好,杀虫优势非常好。
本茶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苏云金杆菌复合杀虫剂与化学药剂、其它核型多角体病毒及其它杀虫微生物相比,具有如下特点:
1、杀虫谱扩大。该杀虫剂中苏云金杆菌杀虫晶体蛋白除了可以防治茶尺蠖外,还可以防治茶灰蠖以及其它鳞翅目害虫。
2、见效快。病毒在幼虫体内的潜伏期较长,害虫死亡一般需要7-15天,与苏云金杆菌混配,害虫死亡时间缩短到2-5天,同时也保持了病毒长久的持效期。
3、安全环保。该杀虫剂为生物农药,无残留,在茶叶上使用安全。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茶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苏云金杆菌杀虫悬浮剂,其悬浮剂有以下优点:
1、无粉尘危害,对操作者和环境安全;
2、以水为分散介质,降低环境污染,节省成本,不使用任何有机溶剂,生产中避免易燃、易爆和中毒问题;
3、与可湿性粉剂相比,允许选用不同粒径的原药,以便使制剂的生物效果和物理稳定性达到最佳;
4、液体悬浮剂在水中扩散良好,可直接制成喷雾液使用;
5、比重大,包装体积小;
6、悬浮剂的分散性和展着性都比较好,悬浮率高,粘附在植物体表面的能力比较强,耐雨水冲刷,因而药效较可湿性粉剂显著且也比较持久;
7、具有粒子小、活性表面大、渗透力强、配药时无粉尘、成本低、药效高等特点。并兼有可湿性粉剂和乳油剂型的优点,可被水湿润,加水稀释后悬浮性好。
具体实施方式
一种茶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苏云金杆菌不同配比如下:
一种茶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苏云金杆菌杀虫悬浮剂的制备步骤如下:
1、在苏云金杆菌中,按顺序依次加入表面活性剂、助悬剂、增粘剂、防冻剂、苯甲酸钠、有机硅消泡剂和水,然后加入茶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混合,搅拌分散。其中表面活性剂为聚羧酸盐、木质素磺酸钠、二辛基磺基琥珀酸钠、烷基磺酸盐其中一种或任意组合;助悬剂为白炭黑、硅酸镁铝其中一种或二种组合;增粘剂为黄原胶、羧甲基纤维素、聚乙烯醇其中一种或任意组合;防冻剂为乙二醇、丙二醇其中一种或二种组合。
2、将上述混合物经胶体磨均匀磨细,98%微粒粒径在75μm以下。
3、上述微粒再经砂磨机研磨,98%微粒粒径达到0.3-5μm以下。
4、调整混合物的pH值保持在6.0-7.0之间。
5、抽样检验6茶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和苏云金杆菌含量。
6、经质量检查合格后,包装即可得到悬浮剂(参考刘步林2003年10月出版《农药剂型加工技术(第二版)》)。
试验例1茶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109PIB/克)对鹌鹑经口毒性试验
试验单位:化工部农药安全评价监督检验中心
试验时间:2001年3月12日
对武汉武大绿洲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提供的茶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EoNPV>109PIB/克)进行了鹌鹑毒性试验。根据预试结果,设计了5000.0mg/kg试验剂量,雌雄分别进行。试验组和空白组同时进行。采用经口染毒方式,给药后观察7天,记录中毒症状和死亡数。茶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109PIB/克)对雄鸟LD50:>5000.0mg/kg;对雌鸟LD50:>5000.0mg/kg。据此结果和中国国家环保局《化学农药环境安全评价试验准则》规定的鸟毒分级标准,该物质在本实验室条件下对鹌鹑的毒性为“低毒级”。
试验例2茶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109PIB/克)对鲤鱼毒性试验
试验单位:化工部农药安全评价监督检验中心
试验时间:2001年3月23日
对武汉武大绿洲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提供的茶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EoNPV>109PIB/克)进行了鲤鱼毒性试验。根据预备试验结果,设计了5000.0mg/L试验浓度,同时进行空白试验。试验采用半静水式鱼毒测定方法,试验用水以日本PCF-1200型活性炭过滤装置处理。按设计剂量称取试药,加蒸馏水,搅拌均匀后倒入试验用水中,配置药液,以不加药为空白对照。测定试验开始时药液的pH值和溶氧量。试验组和空白组同时进行。水硬度和碱度在试验开始时测定1次,染毒接触后,观察96小时内中毒症状和死亡率。试验结果标明,武大绿洲茶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EoNPV>109PIB/克)对鲤鱼的LC50(96小时)大于5000.0mg/L。据此结果和中国国家环保局《化学农药环境安全评价试验准则》中规定的鱼毒分级标准,该物质在本实验室条件下对鱼的毒性为“低毒级”。
试验例3茶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毒理学试验评价报告
试验单位:湖北省卫生防疫站试验地点:湖北省医学试验动物大楼试验时间:2001.8.15-2001.10.8
1 材料与方法
1.1 受试样品:茶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瓶装。有效成分为茶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由武汉武大绿洲生物技术有限公司胡远扬提供。
1.2 受试动物:初成年Wistar大鼠,雌雄各半,176-198g;大耳白兔,雌雄各半,2.0±0.5kg;由湖北省医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
饲养环境:动物室温度24℃,湿度45-75%,自然光照。动物饲以湖北省医学实验动物中心加工的全价颗粒饲料。大鼠每5只饲养于塑料动物盒内,自由进食饮水。动物室条件始终保持恒定。
1.3 实验环境:动物室温度24℃,适度45-75%,自然光照。动物饲以湖北省医学实验动物中心加工的全价颗粒饲料,饮水为纯净水,染毒前健康观察7天。实验室条件始终保持恒定。
1.4 方法
1.4.1 急性经口毒性试验
1.4.1.1 受试动物:初成年Wistar大鼠。
1.4.1.2 剂量分组:动物编号后按体重序号随机分组,见表1。
表1 茶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经口实验剂量分组
1.4.1.3 样品配置:根据设计剂量,灌胃容量≤1ml/100g体重,将样品用蒸馏水稀释至所需浓度。
1.4.1.4 染毒方法:给药前12-15h动物禁食,不禁水;次晨称重后按剂量竟经口一次灌胃染毒,染毒后2h动物恢复自由进食。
1.4.1.5 实验观察:给药后即观察动物表现0.5h,而后2、3、4、6h观察1-14天每天观察2次,记录动物中毒表现、转归及死亡情况。
1.4.1.6 实验动物的处理:实验结束后,未死亡动物脱臼法处死,所有废弃实验动物深埋处理。
1.4.2 急性经皮毒性试验
1.4.2.1 受试动物:初成年Wistar大鼠。
1.4.2.2 剂量分组:动物编号后按体重序号随机分组,见表2。
表2 茶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经皮实验剂量分组
1.4.2.3 样品配制:根据设计剂量,染毒量≤0.5ml/100g体重,将样品用蒸馏水稀释至所需浓度。
1.4.2.4 染毒方法:动物染毒前24h电推剪去毛5×6cm2,将受试混悬液一次均匀涂在4×5cm2脱毛皮肤上,用塑料纸盖住、胶布密封。染毒4小时后用温水洗净染毒区域终止染毒,连续14天观察动物中毒表现及死亡情况。
1.4.2.5 实验观察:染毒后即连续观察动物表现1h,而后2、3、4、6h观察,1-14天每天观察2次,记录动物中毒表现、转归及死亡情况。
1.4.2.6 实验动物的处理:实验结束后,未死亡动物脱臼法处死,所有废弃实验动物深埋处理。
1.4.3 急性眼刺激试验
1.4.3.1 受试动物:初成年大耳白兔4只。
1.4.3.2 剂量:0.1ml/只样品。
1.4.3.3 样品配制:根据设计剂量,染毒0.1ml样品原液
1.4.3.4 染毒方法:取受试液0.1ml,一次滴入右眼结膜囊内,闭合上下眼睑约1分钟,左眼作对照。
1.4.3.5 实验观察:滴眼后1、24、48、72h各第4、7d观察双眼。根据眼损伤成都评分标准进行眼刺激分级。
1.4.3.6 实验动物的处理:实验结束后,用空气栓塞法处死动物,所有废弃实验动物深埋处理。
1.4.4 急性皮肤刺激实验
1.4.4.1 受试动物:初成年大耳白兔4只。
1.4.4.2 剂量:0.5ml/只样品。
1.4.4.3 样品配制:根据设计剂量,按染毒量每只原液0.5ml。
1.4.4.4 染毒方法:染毒前24小时将背部左右两侧各剪毛3×4cm2。将原液0.5ml一次均匀在右侧脱毛皮肤2×3cm2上,用两层纱布覆盖,再用塑料纸和纱布密封固定,左侧脱毛区作为对照。4小时后洗净染毒皮肤。
1.4.4.5 实验观察:染毒后连续观察动物皮肤刺激表现,1h、24h、48h至7d记录动物表现、恢复情况。
1.4.4.6 实验动物的处理:实验结束后,用空气栓塞法处死动物,所有废弃实验动物深埋处理。
2 结果
2.1 急性经口毒性
中毒表现:经观察,动物无明显中毒表现和死亡发生。结果见表3。
表3 茶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急性经口毒性
根据上表结果求得该受试样品对Wistar大鼠的急性经口LD50为:雄性大鼠:大于5000mg/kg,雌性大鼠:大于5000mg/kg
2.2 急性经皮毒性
中毒表现:经观察,动物无明显中毒表现和死亡发生。结果见表4.
表3 茶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急性经皮毒性
根据上表结果,该受试样品对雌、雄Wistar大鼠的急性经皮LD50均大于2000mg/kg。
2.3 眼刺激
刺激反应:染毒1小时后结膜轻度充血、水肿,48小时后基本恢复。结果见表5。
表5 茶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对家兔眼刺激反应
2.4 皮肤刺激
刺激反应:经48小时观察,染毒区皮肤无明显红斑、水肿,积分均值为0份。结果见表6。
表6 茶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对家兔皮肤刺激反应
3. 结论与评价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GB15670-1995《农药登记毒理学试验方法》中有关毒性评价标准及本次试验结果[(2001)检字第80022号监测报告],由湖北绿洲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提供的茶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受试样品对雌性大鼠急性经口LD50大于5000mg/kg,属于低毒级,对雄性大鼠急性经口LD50大于5000mg/kg,属于低毒级;对雄、雌大鼠急性经口LD50大于2000mg/kg,属于低毒级。对兔眼刺激积分指数I.A.O.I为3分,M.I.O.I48h后为0,眼刺激强度为无刺激性。皮肤刺激积分值为0分,对皮肤刺激强度为无刺激性。
试验例4 1千万PIB/毫升茶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200IU/微升苏云金杆菌悬浮剂配方筛选报告
昆虫杆状病毒杀虫剂是国际上公认的最安全的生物杀虫剂,茶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EoNPV)是一种昆虫杆状病毒。武汉大学病毒研究所作为国内外病毒学领域的知名机构,集数十年的科技积累于大成,研制开发出针对茶尺蠖的病毒杀虫剂,取得良好的防效。但由于病毒本省的特性,其杀虫速度较慢,因此将昆虫病毒开发成生物杀虫剂受到了制约。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我们想用其他杀虫速度较快的生物制剂与其复配,以提高其杀虫速度。苏云金芽孢杆菌(Bt)是目前国际公认的对害虫防治效果最好的生物制剂之一,具有广谱杀虫的特性及抑制害虫进食的特点,但防效不够稳定,残效期短,这恰恰能与EoNPV垂直传播,持效期长,无毒无公害的特点形成优势互补。同时,二者之间还有协同作用,对茶尺蠖的防治效果有明显增强。因此,我们通过反复试验筛选获得了苏云金杆菌与EoNPV合适组合,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1.1.1 茶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EoNPV)为本实验保存提供,浓度为1.0×109PIB/ml;
1.1.2 苏云金杆菌(Bacillus thuringiensis Bt)为4000IU/uL,由湖北农科院Bt研究中心生产提供。
1.1.3 木质素磺酸钠,甲基纤维素等购于一般化工商店。
1.2 供试昆虫
茶尺蠖为室外野生的抗性品系。饲养条件为室温(温度25—32℃),相对湿度为55%—70%。用二龄幼虫进行测定。
1.3 测定方法(喷雾法)
1.3.1 在初步测定的基础上,将待测样品配制成一定的梯度浓度(5—6个),设立清水为空白对照。
1.3.2 新鲜茶枝洗净晾干,将不同浓度的稀释液分别用小型喷雾器均匀喷洒于其上,晾干后分别放入60cm×40cm×20cm塑料盒中。
1.3.3 取健康的二龄野生茶尺蠖幼虫,每浓度50头放入盒中饲料,每48小时统一更换新鲜干净茶枝。室温饲料168小时后记录死亡虫数,计算死亡率。
1.4 病毒浓度筛选
1.4.1 将病毒原液稀释成1.0×108PIB/L;2.0×107PIB/L;1.0×107PIB/L;2.0×106PIB/L;1.0×106PIB/L;五个梯度浓度,备用。
1.4.2 按1.3喷雾法测定各梯度死亡率,试验重复3次。
1.5 病毒与苏云金杆菌最佳比例的筛选。
1.5.1 在1.4结果的基础上,将茶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EoNPV)与苏云金杆菌(Bt)按下表所列的比例进行混合。
EoNPV与Bt混合比例表
1.5.2 将各个样品分别稀释250倍,500倍,1000倍,2000倍,4000倍,五个梯度,按1.3喷雾法测定各梯度死亡率,试验重复3次。
1.6 数据处理
所有实验数据采用Finney机率值分析处理,按Sun&Johnson方法求出共毒系数(CTC)。联合毒力判断标准为,共毒系数CTC<100为拮抗作用,100为相加作用,CTC>100为增效作用。
2 结果与分析
2.1 病毒浓度筛选
茶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EoNPV)感染二龄茶尺蠖的最佳浓度筛选结果见下表。
茶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EoNPV)不同浓度感染二龄茶尺蠖死亡率统计表
从上表看出,病毒浓度越高,感染率就越高。从感染的效果及经济角度考虑,稀释100000倍即浓度为1.0×107PIB/L较为合适,又因为本混剂的设计稀释倍数是750-1000倍,因此,在混剂中病毒原液(1.0×109PIB/mL)的含量定为1%是比较合理的。
2.2 病毒与苏云金杆菌的最佳配比筛选
茶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EoNPV)与苏云金杆菌(Bt)不同比例混配对茶尺蠖的感染结果分析数据见下表。
EoNPV与Bt混配比例筛选数据表
由上表中所列结果看出,3号混剂的组合是比较合适的组合,苏云金杆菌(Bt)含量太高或太低时对EoNPV的增效作用都会降低。因此确定了配方中4000IU/μL的Bt含量为50%,而1.0×109PIB/mL的病毒原液含量为1%为较科学的比例。
试验例5 茶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EoNPV)与苏云金杆菌(Bt)混用对茶尺蠖的联合毒力分析
目前,苏云金杆菌杀虫剂在国内外生物防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苏云金杆菌在田间使用中存在防效不稳定、残效期短等问题,而昆虫杆状病毒具有杀虫专一性强、杀虫效果好,且能垂直传播、持效期长。对人蓄无害的优点,但是存在杀虫速度慢问题。为了克服苏云金杆菌和昆虫病毒杀虫的特点,发挥其各自的优势。因此,我们研制了茶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EoNPV)和苏云金杆菌(Bt)复合制剂。为了探讨EoNPV对Bt的增效作用,我们通过以茶尺蠖作供试虫,采用孙云沛方法,对EoNPV和Bt进行了联合毒力的生物测定。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茶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EoNPV)为本实验室保存提供,浓度为1.0×109PIB/mL;苏云金杆菌(Bt)为4000IU/μL,由湖北农科院Bt研究中心生产提供。
1.2 供试昆虫
茶尺蠖为室外野生的抗性品系。饲养条件为:室温(25-32℃),相对湿度为55%-70%。用二龄幼虫进行测定。
1.3 测定方法(喷雾法)
在初步测定的基础上,将药液配置成一定的梯度浓度(5-6个)。设立清水为空白对照。新鲜茶枝洗净晾干,将不同浓度药液用小型喷雾器均匀喷洒于其上,晾干后放入60cm×40cm×20cm塑料盒中。取健康的二龄野生茶尺蠖幼虫,每浓度50头放入盒中饲养,每48小时统一更换新鲜干净的茶枝。室温饲养168小时后记录死亡虫数,计算死亡率。
1.4 数据处理
所有实验数据采用Finney机率值分析处理,按Sun & Johnson方法求出共毒系数(CTC)。联合毒力判断标准为,共毒系数CTC<100为拮抗作用,100为相加作用,CTC>100为增效作用。
2 结果与分析
茶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与苏云金杆菌混配对茶尺蠖的联合毒力分析结果见下表。分析结果标明,在茶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与苏云金杆菌的四个配比中,1:30,1:50,1:70三个配比均表现为增效作用,其中又以1:50配比的增效作用最为明显,共毒系数CTC为202.96,并且其LC95也较茶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及苏云金杆菌单独使用有显著降低,说明1:50混配时混剂的杀虫效率最高。
茶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与苏云金杆菌混用对茶尺蠖的联合毒力测定结果
试验例6 茶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苏云金杆菌杀虫剂防治茶尺蠖田间药效试验报告试验单位:湖北省农药检定管理所试验地点:通城县沙堆镇示范茶场一小茶山上试验时间:2001年7月8日
1 试验田基本情况
试验地为红沙土,有机质含量1.042%,pH值5.4,茶树树龄一致,密度高,丛丛相连,除厢与厢外,基本无空隙,第四代茶尺蠖发生严重,未施药前每十株茶树平均有虫63.7头,高的超过100头。
2 小区设置
试验设6个处理,4次重复,共计24个小区,随机区组排列,每小区20株茶树,小区及试验田间四周设保护行。
2.1 药剂处理
A、茶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苏云金杆菌杀虫剂 500倍
B、茶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苏云金杆菌杀虫剂 750倍
C、茶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苏云金杆菌杀虫剂 1000倍
D、16000IU/mg苏云金杆菌可湿性粉剂 50克/亩
E、茶尺蠖病毒 750倍
F、清水对照 CK
3 试药时间与方法
在第四代茶尺蠖低龄幼虫期(7月9日,晴天,当时茶尺蠖大部分为1-2龄幼虫),下午4点采用手摇背负式喷雾器,按每亩药液量50公斤均匀喷雾,先喷清水对照区,然后依次由低到高剂量逐个喷雾,每换一种药剂将喷雾器荡洗干净。
4 调查内容与方法
采用5点取样,每小区查10株,药前调查虫口基数,施药后2天、5天、7天分别调查记载残留虫量,计算虫口减退率及相对防效。
虫口减退率(%)=(药前活虫数—药后活虫数)/药前活虫数×100
防治效果(%)=〔1—(ck0活虫数×pt1活虫数)/(ck1活虫数×pt0活虫数)〕×100
ck0:对照区药前 ck1:对照区药后
pt0:处理区药前 pt1:处理区药后
5 施药一周内天气情况
日期(月/日) | 7/9 | 7/10 | 7/11 | 7/12 | 7/13 | 7/14 | 7/15 |
平均温度(℃) | 33.2 | 32.2 | 32.7 | 29.2 | 27.4 | 26.1 | 27.6 |
均相对湿度(%) | 69 | 68 | 70 | 83 | 85 | 92 | 83 |
降雨量 | | | | 13.4 | | 3.1 | |
6 药剂对作物的直接影响
试验期间未发现对茶树有明显的药害。也尚未观察到对茶树有促进生长现象。
7 结果
武大绿洲提供的茶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苏云金杆菌悬浮杀虫剂对茶尺蠖有显著防效,而单用16000IU/mg苏云金杆菌可湿性粉剂或茶尺蠖病毒则防效偏低。茶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苏云金杆菌杀虫剂500、750、1000倍、16000IU/mg苏云金杆菌可湿性粉剂亩用量50克和茶尺蠖病毒750倍,二天后对茶尺蠖防效分别为63.7%、63.27%、65.37%、29.71%、30.28%;药后五天分别为91.93%、82.20%、75.37%、51.69%、52.21%;药后七天分别为94.96%、88.54%、78.84%、72.82%、61.60%。以亩用500倍效果最佳,5-7天的防治达91.93%—94.96%,其次为750倍效果达82.20%—88.54%,苏云金杆菌防效最差。
8 评价
根据今年茶尺蠖大发生的情况我们认为武大绿洲的茶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苏云金杆菌杀虫剂对茶尺蠖有很好效果,但速效差,药后五天防效才有好转,七天的防效达94.96%,持效期长,且防效大大高于单用16000IU/mg苏云金杆菌可湿性粉剂或茶尺蠖病毒,防治时期宜在低龄前(1-2龄期)施药。根据2001年试验结果,应避免施药时期1—2天内下雨,否则重施药。用量以500-750倍为宜。
表一 茶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苏云金杆菌防治茶尺蠖药效调查
表二 茶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苏云金杆菌对茶尺蠖防效
单位:头/10株
试验例7 1千万PIB/毫升茶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2000IU/微升苏云金杆菌悬浮剂质量控制指标及检测方法
该产品有效成分茶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苏云金杆菌的其他名称、结构特点及生物学特性如下:
a)茶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
通用名称:EoNPV;病毒形态:不规则的三角形、四角形或近似圆形;
病毒核酸:双链环DNA,MW7.1×107d;结构多肽:包涵体蛋白,MW28000d;
颗粒大小:直径约为1.66μm±0.5μm
病毒粒子大小:50nm—55nm×250nm—275nm
病毒分类及命名:杆状病毒科,杆状病毒属;生物活性:杀虫;
稳定性:25℃以下贮存生物活性稳定。
b)苏云金杆菌
通用名:Bacillus thuringiensis;
相对分子量:约为130000(按1995年国际相对原子质量计);
生物活性:杀虫 稳定性:对紫外光敏感,遇碱分解。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1千万PIB/毫升茶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2000IU/微升苏云金杆菌悬浮剂的要求、试验方法以及标志、标签、包装、贮运。
本标准适用于茶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原液、苏云金杆菌原粉、适宜的助剂和填料复配所得的1千万PIB/毫升茶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2000IU/微升苏云金杆菌悬浮剂。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T 1250 极限值的表示方法和判断方法GB/T 1601—1993 农药pH值测定方法GB/T 1604 商品农药验收规则 GB/T 1605-2001 商品农药采样方法
GB/T 14825—1993 农药可湿性粉剂悬浮率测定方法
GB/T 16150—1995 农药粉剂、可湿性粉剂细度测定方法
GB 3769 农药包装通则 HG 3616-1999 苏云金杆菌原粉
3 要求
3.1 组成和外观:本品由符合标准的茶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苏云金杆菌原药制成,灰白色或棕黄色悬浮液体,存放过程中,可能出现沉淀,但经手轻摇动,应恢复原状。
3.2 1千万PIB/毫升茶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2000IU/微升苏云金杆菌悬浮剂应符合表1的要求
表11千万PIB/毫升茶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2000IU/微升苏云金杆菌悬浮剂控制项目指标
4 试验方法
4.1 抽样
按照GB/T 1605-2001中“液体制剂采样”方法进行。用随机数表法确定抽样的包装件,最终抽样量应不少于200mL。
4.2 鉴别试验
病毒的鉴别试验通过形态观察和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进行。形态观察可与定量计数同时进行,苏云金杆菌的鉴别试验按HG 3616—1999中4.2进行。
4.2.1 茶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的鉴别—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4.2.1.1 方法提要
病毒形态的观察可与定量计数同时进行,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进行特异性鉴别。
4.2.1.2 试剂和溶液
磷酸盐缓冲溶液:0.2mol/L,NaHPO3-NaH2PO3,PH值7.2;
生理盐水:0.85%的氯化钠溶液,灭菌后用;饱和磷酸铵:PH值7.0;
邻苯二胺;蔗糖;叠氮钠;硫酸;c(1/2H2SO4=2mol/L);
硫柳汞:10g/L的溶液。
4.2.1.3 仪器
普通离心机:4000r/min;超速离心机:65,000r/min;聚苯乙烯微量滴定板;
751紫外分光光度计;电子显微镜30000倍;注射器:5mL。
4.2.1.4 试验步骤
a)抗原的制备
多角体的提纯:收集人工感染EoNPV的病死幼虫,称重后捣碎,按1:40的比例,即每克虫体加40mL磷酸盐缓冲液,纱布过滤,滤液经1500r/min~4000r/min差异离心3次可得纯净的多角体粗制品。再经45%—65%(w/w)蔗糖密度梯度离心,取出病毒带,吸取蔗糖可得到纯净的多角体。再用45%—75%(w/w)蔗糖密度梯度离心(离心力41000g,温度4℃)2h。所获得EoNPV在电镜下检查为纯净的EoNPV。
b)抗血清的制备
称取纯化病毒50mg用无菌生理盐水配成5mL病毒悬液,免疫雄性家兔。选体重2.5kg健康的雄性家兔,进行静脉注射5次,剂量分别为2、4、8、16、25mg/次,即0.2mL,0.4mL,0.8mL,1.6mL,2.5mL。每次间隔4d。末次注射一周后,杀兔采血,凝血后采集血清,加叠氮钠防腐,终浓度为1%,经对流免疫电泳和琼脂双扩试验鉴定,并测定凝集效价。
C)酶联免疫试验(ELISA)检测
1)抗原:病毒标样稀释液EoNPV103PIB/mL,102PIB/mL,待检样品稀释成1mg/mL,0.1mg/mL。
2)辣根过氧化物酶(HRP)标记兔抗EoNPV的制备
采用饱和硫酸胺沉淀透析法提取IgG,以752型分光光度计测定IgG,含量为30mg/mL,并采集其凝集效价为1:16000,然后用HRP按二步法制备酶标IgG,测定酶和IgG的结合量,算出酶与IgG的克分子比为0.9612,用琼脂双扩试验和对流免疫电泳鉴定酶标IgG,在形成单一沉淀线后加酶底物邻苯二胺,沉淀线显色,证实酶与IgG结合良好,具有酶活力。
3)ELISA检测(双抗体夹心法)
取特异性抗血清吸附于固相载体,聚苯乙烯微量滴定板作固相载体;
取含有抗原的待检测液,与致敏的固相载体温育后清洗;
加入酶标记的特异性抗体,温育后清洗;
加入新配制的邻苯二胺,室温下反应30min,滴硫酸溶液50微升,终止反应,出现黄色为阳性。
用标准病毒稀释液进行对照试验。
4.3 茶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含量的测定
4.3.1 方法提要
试样用蒸馏水反复在离心管中以8000r/min清洗后悬浮,然后将样品在电子显微镜下直接计数。
4.3.2 试剂和溶液
水:二次蒸馏水;盐酸:c(HCl)=0.1mol/L溶液
4.3.3 仪器
电子显微镜,能放大8000—30000倍; 铜网:ф3mm,铜网孔径为75μm;
离心机:8000r/min;微量注射器:5μL。
4.3.4 测定步骤
将样品摇匀后用取样器吸取1mL水悬浮液(精确至0.01mL),在1.5mL离心管内以8000r/min离心15min反复清洗。弃去上清液,沉淀用1mL蒸馏水悬浮并全部转移到100mL容量瓶中加蒸馏水至刻度,摇匀。然后取该悬浮液1μL滴在孔径为75μm的铜网上,室温干燥后在电镜下放大10000倍直接计数。
4.3.5 计算
茶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含量计算x1按式(1)计算。
x1=a×105............................................................(1)
式中:x1—样品的病毒含量,单位为PIB/mL;
a—电镜下的病毒计数,单位为PIB。
4.3.6 允许差
取其算术平均值为测定结果,但每个样品2次重复测定结果最大偏差不得超过15%。
4.4 苏云金杆菌毒蛋白含量测定
毒素蛋白含量用SDS-PAGE—洗脱比色法进行测定。
4.4.1 方法提要
用碱性溶液处理苏云金杆菌伴孢晶体,使其降解为毒素蛋白,然后通过SDS-PAGE,依蛋白质相对分子量的差异,使毒素蛋白与其他蛋白质分离,再割胶,洗脱,测定吸光度。
4.4.2 仪器
分光光度计;电泳仪;离心机:10000r/min;分析天平:精确至0.0001g。
荚芯式垂直电泳槽(1.5mm凹形带槽橡胶模框)、凝胶面积145mm×100mm(1.5mm、12孔样品槽模具;高速薄层层析扫描仪或电泳图像扫描仪;
4.4.3 试剂和溶液
吡咯; 过硫酸铵(AP);
十二烷基硫酸钠(SDS) 四甲基乙胺(TEMED);
氢氧化钠。
30%丙烯酰胺:称取丙烯酰胺30g,亚甲基双丙烯酰胺(原称:甲插双丙烯酰胺)0.8g,溶于100mL蒸馏水中,过滤,于4℃暗处贮存备用。
1moL/L、pH8.8三羟基甲基甲烷—HCl缓冲液:称取三羟基甲基甲烷30.25g溶于蒸馏水中,用浓盐酸调至pH8.8,用蒸馏水定容至250mL。
1moL/L、pH6.8三羟基甲基甲烷—HCl缓冲液:称取三羟基甲基甲烷12.10g溶于蒸馏水中,用浓盐酸调至pH6.8,用蒸馏水定容至100mL。
电极缓冲液:称取三羟基甲基甲烷3.03g,甘氨酸14.42g,十二烷基硫酸钠1g,用蒸馏水溶解并定容至1000mL。
3×样品稀释液:1moL/L、pH6.8三羟基甲基甲烷—HCl缓冲液18.75mL,十二烷基硫酸钠6g,甘油30mL。巯基乙醇15mL,少许溴酚蓝,用蒸馏水定容至100mL。
染色液:称取考马斯亮蓝(CBB)R-2501g加入甲醇450mL,冰乙酸100mL,蒸馏水450mL,溶解过滤后使用。
脱色液:量取甲醇100mL,冰乙酸35mL,用蒸馏水定容至1000M1.
漂洗液:量取无水乙醇30mL,冰乙酸10mL,蒸馏水60mL,混合均匀后使用。
毒素蛋白标样:毒素蛋白(相对分子量为130000)含量为9.3%的原粉。
4.4.4 试样的处理
称取标样20mg(准确至0.1mg),移至5mL离心管,加2mL水充分悬浮。
量取待测试样10mL(准确至0.01mL),用蒸馏水溶解并定容至100mL,充分摇匀后取2mL溶液,移至5mL离心管中。
在上述2mL试样溶液中加入0.55mol/L氢氧化钠溶液0.45mL(使氢氧化钠溶液的终浓度为0.01mol/L)放置约5min,再加入3×样品稀释液1.30mL,使最终体积为3.75mL,于100℃沸蒸馏水中煮6min,离心(2000r/min)10min后取上层清液,以备电泳上样。
4.4.5 SDS-PAGE分离毒素蛋白
a)制备8%~10%聚丙烯酰胺凝胶:采用不连续缓冲系统,制胶方法见HG3616—1999附录A(提示的附录)。
b)上样:取上述标样溶液上层清液,于上样空中分别上样15、20、30、40、50μL(毒素蛋白含量约为7.5~25μg),作为标准曲线,再取一定体积溶液上层清液(毒素蛋白含量约为15μg),加入到上样孔中,注入电极缓冲液后,接通电源。
c)电泳:电泳初期电压控制在100V左右,待试样进入分离胶后,加大电压到120V,继续电泳,当指示剂的前沿到达距底端1cm左右时停止电泳,取出胶板,在7.5%(体积百分数)的乙酸中浸泡30min。
d)染色:将分离胶部分取下,用考马斯亮蓝(CBB)R-250染色液染色过夜。
e)脱色:倒去染色液,用漂洗液洗涤凝胶,然后加入脱色液,于37℃下加热使其脱色,更换几次脱色液,直至背景清晰为止。
4.4.6 测定
用手术刀刮下待测区带,放于玻璃试管中,再加25%吡咯(体积百分比)3.0mL,于37℃下振荡洗涤脱毒素蛋白所吸附的考马斯亮蓝(CBB)R-250,平衡后用分光光度计,以25%吡咯为参比,于605nm下,测定溶液的吸光度。
4.4.7 计算
苏云金杆菌毒素蛋白质量分数x2按式(2)计算。
式中:m1—从标准曲线上查得的样品中毒素蛋白的量,单位为微克(μg);
m2—2mL稀释液中样品的质量,单位为毫克(mg);
V1—样品中最终定容体积,毫升(mL)(3.75mL);
V2—注入凝胶上样控的样品体积,微升(μL)。
4.4.8 允许差
取其算术平均值为测定结果。两次平行测定结果相对偏差小于8%。
4.5 pH值的测定
按GB/T 1601—1993进行测定。
4.6 悬浮率测定
量取试样5mL(精确至0.01mL),于100mL三角玻璃瓶中,加入标准硬水100mL,用手左右振荡50次。制得的悬浮液全部转移到250mL具塞量筒中,用标准硬水稀释到250mL。将处理后量筒底部剩余部分(25mL)取1μL按照4.3中的方法对病毒含量进行测定,取1mL按照4.4中的方法对苏云金杆菌毒素蛋白含量进行测定,按GB/T 14825-1993中的计算式计算茶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和苏云金杆菌毒素蛋白的悬浮率。
4.7 筛析测定
吸取20mL试样(准确至0.01mL),按GB/T 16150—1995方法中的湿筛法进行。
4.8 产品的检验与验收
应符合GB/T 1604的规定,极限数值处理按GB/T1250采用修约值比较法。
5 标志、标签、包装、贮运
5.1 1千万PIB/毫升茶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2000IU/微升苏云金杆菌悬浮剂的标志、标签和包装,应符合GB 3796中的规定。
5.2 1千万PIB/毫升茶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2000IU/微升苏云金杆菌悬浮剂用铝箔袋包装。规格为20mL/袋,外包装为钙塑箱,400袋/箱。根据用户需要和合同协议可以采取其他形式的包装,但要符合GB 3769中的有关规定。
5.3 包装件应存放在通风干燥的库房中。
5.4 贮运时,严防潮湿和日晒,不得与食物种子、饲料混合,避免和皮肤接触,防止由口鼻吸入。
5.5 安全:本品属于低毒制剂,在使用说明和包装袋上,应有醒目的标志,如误食,可催吐并立即送医院救治。施药时应做好防护措施。施药后立即洗手。
保证期:在规定的贮运条件下,1千万PIB/毫升茶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2000IU/微升苏云金杆菌水悬浮剂的质量保证期,从生产日期起为二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