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347041A - 扬声器的制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扬声器的制造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347041A
CN101347041A CNA2007800009184A CN200780000918A CN101347041A CN 101347041 A CN101347041 A CN 101347041A CN A2007800009184 A CNA2007800009184 A CN A2007800009184A CN 200780000918 A CN200780000918 A CN 200780000918A CN 101347041 A CN101347041 A CN 10134704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agnet
magnetic
thin plate
voice coil
loud speak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780000918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川边昌志
佐野浩司
本田一树
堤真实子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anasonic Holdings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filed Critical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134704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347041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Audible-Bandwidth Dynamoelectric Transducers Other Than Pickup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扬声器的制造方法,在扬声器中,介于配置着音圈的磁隙配置有3块磁体。两侧磁体的磁极励磁为同极彼此相向。中央的磁体在与两侧磁体的磁极相连方向正交的方向上设置两极。制造该扬声器时,使中央磁体固定于磁性体制成的薄板的中央以便其中一端的磁极与该磁性体制成的薄板相接。接着使该磁性体制成的薄板和固定有两侧磁体的非磁性体制成的薄板通过使得固定音圈的振动板介于其两者间以相向状态靠近。由此形成磁隙,同时将音圈配置于磁隙中。

Description

扬声器的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薄型扬声器的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便携式设备等电子设备要求薄型化,对于其壳体所内置的扬声器也随之要求薄型化。
为了使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这类现有的扬声器变薄,通常使形成其磁路的磁体变小。磁体一旦变小其磁力便变弱,最终声音输出也变小。因而,磁体无法太小,其结果是现有的扬声器不够薄。
因此,为了解决这种磁体小型化的应对问题,正研究着通过分割磁体并将它们配置于最佳部位来使扬声器变小、变薄的方案。但配置被磁化的多块磁体的情况下,由于这些磁体的吸引力或排斥力,难以合适地配置于规定位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公开2005-51283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一种扬声器的制造方法,介于配置着音圈的磁隙配置有3块磁体,两侧的磁体(第1磁体、第2磁体)的磁极励磁为同极相向,而中央的磁体(第3磁体)则在与两侧磁体的磁极的相连方向正交的方向上设置有两极。该制造方法具有下面3个步骤。
A)使第3磁体固定于磁性体制成的薄板的中央以便其中一端的磁极与该磁性体制成的薄板相接的步骤;
B)使固定音圈的振动板覆盖于隔开规定间隔固定有第1磁体和第2磁体的非磁性体制成的薄板的固定有第1磁体和第2磁体的一侧的步骤;以及
C)从被振动板所覆盖的非磁性体制成的薄板的振动板的上方,使非磁性体制成的薄板和磁性体制成的薄板相向靠近,在第1、第2磁体之间配置第3磁体从而在第1、第2磁体与第3磁体之间分别形成磁隙,同时将音圈配置于磁隙中的步骤。
由于这样将第3磁体固定于磁性体制成的薄板上,所以即便是第3磁体受到第1磁体、第2磁体的磁吸引力或排斥力,也可以简单地将第3磁体配置于规定位置。其结果是生产效率有所提高。
附图说明
图1为应用本发明实施方式的扬声器的手机的立体图。
图2A为示出从图1所示的手机上取下罩盖状态的立体图。
图2B为图1所示的手机的框图。
图3为图2A所示的扬声器的分解立体图。
图4为图2A所示的扬声器沿长度方向剖切的剖视图。
图5为图2A所示的扬声器沿宽度方向剖切的剖视图。
图6为图5中A部的放大剖视图。
图7为示出图2A所示的扬声器的制造步骤的薄板部周围的剖视图。
图8为制造图2A所示的扬声器用的磁化装置和保持夹具的剖视图。
图9为图8所示的磁化装置和保持夹具的俯视图。
图10为用于说明用图8所示的磁化装置和保持夹具的制造步骤的剖视图。
图11为示出图2A所示的扬声器的制造步骤的剖视图。
图12为示出继图11之后的制造步骤的剖视图。
(标号说明)
1主体部、2盖、3罩盖、4扬声器、4A壳体、5、6薄板、5A发声孔、5B、7A粘接剂、6A固定部、6B开口部、7第3磁体、9振动板、9A顶部、9B、9C侧部、9D筒部、10音圈、11环、12A第1磁体、12B第2磁体、13框架、14磁化装置、15壳体、16第1磁化磁轭、17第2磁化磁轭、18第3磁化磁轭、16A、17A、18A线圈、19树脂、20保持夹具、21开口部、22载置台、23基体、23A凸起、24装配夹具、25活动体、25A凹部、32A第1磁性体、32B第2磁性体、41电路部、42输入部、43话筒、44显示部、45扬声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手机作为一例电子设备,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图1为应用本发明实施方式的扬声器的手机的立体图。图2A为示出从图1所示的手机上取下罩盖状态的立体图,图2B为图1所示的手机的框图。图3为图2A所示的扬声器的分解立体图。图4为图2A所示的扬声器沿长度方向剖切的剖视图,而图5则为沿宽度方向剖切的剖视图。图6为图5中A部的放大剖视图。
为电子设备的手机其主体部1的外表面侧如图1所示设置有2个罩盖3,罩盖3背面侧的主体部1内如图2A所示安装有扬声器4。
主体部1以开闭自如的方式结合有盖2。从图1的背面侧观察的话,与常规的手机同样主体部1设置有图2B所示的由操作按钮组成的输入部42和话筒43。盖2设置有液晶显示部44和接听用的扬声器45。主体部1内置的电路部41受理来自输入部42的输入,在显示部44上显示该输入或来电信息等。另外,电路部41在通话时接受来自话筒43的声音输入,并由扬声器45播放来自通信对象的通话。此外,电路部41对扬声器4进行驱动来使其发生来电铃音。
如图3所示,扬声器4具有薄板5、6、分别呈板状的第1磁体12A、第2磁体12B、第3磁体7、环11、振动板9、以及音圈10。配置于主体部1外侧的薄板5由非磁性体的不锈钢(例如SUS301)所形成。而薄板6则由磁性体的冷轧钢板所形成。薄板5其中一部分外表面和各部分外周侧如图4、图5所示由树脂制成的框架13覆盖。也就是说,薄板5、6和框架13形成壳体4A。薄板5设置有发声孔5A。
呈具有长度方向的板状的第1磁体12A、第2磁体12B、第3磁体7是例如钕所制成。钕制的磁体其磁性强,所以对于如本实施方式这样小的薄型扬声器4来说较为理想。以磁性较强为宜,但不限于钕制情形。第1磁体12A、第2磁体12B、第3磁体7分别具有N极、S极。下面的说明中,第1磁体12A的N极为第1极,S极为与第1极极性不同的第2极。第2磁体12B的N极为第3极,S极为与第3极极性不同的第4极。第3磁体7的N极为第5极,S极为与第5极极性不同的第6极。但上述磁体其N极和S极也可以配置为全部相反。
振动板9由例如聚醚酰亚胺膜所形成。音圈10利用铜丝等形成。音圈10的平面形状为具有1组长边的椭圆形状,上述长边配置于沿第3磁体7长度方向的两侧磁隙。环11由磁性体的冷轧钢板所形成。
壳体4A内从薄板6至薄板5依次配置有第3磁体7、振动板9、音圈10、环11、第1磁体12A、以及第2磁体12B。
如图3、图5所示,薄板6为椭圆形状,其长度方向的中心轴部分(中央部)设置有长方形的固定部6A。固定部6A的上表面如图6所示利用粘接剂7A固定第3磁体7的下表面。另外,固定部6A的两肋部形成有长方形的开口部6B。开口部6B作为背面发声孔起作用,也可从扬声器4背面侧发声。
在薄板6的外周部,如图3中箭头所示以可让磁通通过的状态承载振动板9的外周,而振动板9的外周部承载有环11。另外,图3中为了使附图简洁,仅示出来自第1磁体12A的磁通。
第1磁体12A、第2磁体12B固定于振动板9的上方并与薄板6的开口部6B相向的位置。另外,部分粘接剂5B进入第1磁体12A、第2磁体12B各自的外周面和环11、框架13的内周面之间。由此,第1磁体12A、第2磁体12B各自的外周面也可固定于环11、框架13。
如图3、图5所示,振动板9具有顶部9A、侧部9B、9C、以及筒部9D。顶部9A与第3磁体7的S极相向,侧部9B与第1磁体12A除了N极和S极以外的侧面相向,侧部9C与第2磁体12B除了N极和S极以外的侧面相向。椭圆形状的音圈10在振动板9的上面,固定于与第3磁体7的外周相对应的部分即筒部9D。筒部9D配置于第1磁体12A和第3磁体7之间、第2磁体12B和第3磁体7之间分别设置的磁隙。其结果是,音圈10也可配置于磁隙。这样,振动板9设置为使得第1磁体12A、第2磁体12B与第3磁体7隔开。
第1磁体12A、第2磁体12B利用粘接剂5B固定于薄板5的下表面。具体来说,薄板5以磁极以外的部分支承第1磁体12A、第2磁体12B。具体来说,薄板5由与第1磁体12A的磁极彼此间相连的方向相平行的部分(侧面)固定于第1磁体12A上。对于第2磁体12B也一样。
如图6所示,第1磁体12A、第2磁体12B其长度方向的彼此相向的端部磁化为N极、而相反侧的端部磁化为S极。也就是说,第2磁体12B配置为其N极和第1磁体12A的N极相向。
另外,第3磁体7其厚度方向的外表面侧磁化为S极、而厚度方向的下表面侧磁化为N极。第1磁体12A、第2磁体12B、和第3磁体7配置为呈水平或近乎水平状态。所谓近乎水平状态包含如图5所示第1磁体12A、第2磁体12B同第3磁体7在厚度方向上部分重叠的状态,或者两者在厚度方向上不重叠但接近的状态。这样,第3磁体7配置为其N极和S极相连的方向与第1磁体12A的N极和第2磁体12B的N极两者相连的方向相正交,而且配置为其S极处于靠近第1磁体12A的N极和第2磁体12B的N极一侧的位置。第1磁体12A、第2磁体12B、第3磁体7配置为其长度方向互相平行。
该配置中,如图3和图6所示,从第1磁体12A、第2磁体12B各自内侧的N极出来的磁通按近乎水平的方向往内行进来以实际上正交状态横切音圈10。然后进入第3磁体7上表面的S极。也就是说,通过将第1磁体12A、第2磁体12B同第3磁体7按水平状态配置,磁通以与音圈10实际上相正交的方式行进。该点在水平状态下可设定有若干宽度。
此后,从第3磁体7下表面的N极出来的磁通沿薄板6的固定部6A行进,并在通过振动板9的外周部之后进入环11。接着沿环11行进例如4分之1周以后,进入到环11内周所固定的第1磁体12A、第2磁体12B外周的S极。
以上磁通的流程成为其原本的磁路。该磁路内第1磁体12A、第2磁体12B内侧的N极和第3磁体7上表面的S极之间为磁隙。由该磁隙对音圈10施加电磁场驱动力,由此将振动传递给固定有音圈10的振动板9,产生声音输出。
这里再次对磁隙中磁通的行进进行说明。如图3、图6所示,从第1磁体12A、第2磁体12B各自内侧的N极出来的磁通在磁隙中按近乎水平的方向往内行进,并以实际上正交状态横切音圈10。这一点为了增大电磁场驱动力所以非常重要,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主要特征。
这里考察本实施方式中磁通在磁隙中按近乎水平的方向往内行进,并以实际上正交状态横切音圈10的理由。
通常认为,从第1磁体12A、第2磁体12B的N极出来的磁通斜向行进至第3磁体7上表面的S极。这种情况下,磁通便会稍稍斜向横切音圈10。但实际上磁通受第3磁体7下表面N极的排斥力而有所上抬,并如图6所示在磁隙中按近乎水平方向往内行进。因此,可认为磁通以实际上正交状态横切音圈10。
如上所述,本实施方式中磁隙的两侧分别设置有第1磁体12A和第3磁体7、第2磁体12B和第3磁体7。因此,所说的磁力变大,其结果是振动板9所产生的声音输出增大。另外,第1磁体12A、第2磁体12B、第3磁体7呈板状,其自身为薄型,所以扬声器4最终的总体外形非常薄。
另外,这样设置的第1磁体12A、第2磁体12B在表面积较大的上表面利用粘接剂5B固定于薄板5的下表面部分。因此,针对壳体4A所加上的振动、冲击其强度有所提高。另一方面,第3磁体7在表面积较大的下表面利用粘接剂7A固定于薄板6的上表面部分。由此,针对壳体4A所加上的振动、冲击其强度也有所提高。
此外,薄板5为非磁性体所制成,所以即便是覆盖两端为N极和S极的第1磁体12A、第2磁体12B的整个上表面也不会产生磁性短路。另一方面,薄板6是磁性体,所以即便是覆盖上下端为S极和N极的第3磁体7的整个下表面,仍然不妨碍图3中所示磁路的形成。索性薄板6与环11一起分别使第1磁体12A的S极同第3磁体7的N极、第2磁体12B的S极同第3磁体7的N极磁耦合。由此避免形成磁路内不需要的磁隙。
另外,薄板6设有开口部6B。因此,即便是振动板9振动,振动板9的边缘部即筒部9D也不至于撞到薄板6。也就是说,可以通过设置开口部6B来确保筒部9D的振动范围。因此,可以使扬声器4变薄。此外,可通过这样构成来缩短磁体7和磁体12间的距离,因而可增加磁通密度。因此,可以弥补薄型化所造成的磁通密度的降低。
另外,本实施方式中薄板5支承第1磁体12A、第2磁体12B,但也可以将薄板5一分为二分别支承第1磁体12A、第2磁体12B。这种情况下,两者间的间隙起到发声孔的作用。但将薄板5设置为覆盖振动板9、并由薄板5支承第1磁体12A、第2磁体12B这两者的构成容易制造。
此外,也可以通过不设框架13、组装到电子设备中来构成为扬声器4。但用框架13来形成扬声器4A容易制造。
下面说明本实施方式中的第1磁体12A、第2磁体12B、第3磁体7构成部分的制造方法。首先,隔开规定间隔使第1磁体12A和第2磁体12B固定于薄板5上。这里所说的规定间隔为至少插入处于被振动板9、音圈10所覆盖状态的第3磁体7并可设置磁隙的间隔。但配置第1磁体12A和第2磁体12B的情况下,由于它们的吸引力或排斥力,因而难以适当配置于规定位置。因此,较好是如下面所述配置第1磁体12A和第2磁体12B。图7为扬声器4的制造步骤中薄板5周围的剖视图。图8为制造扬声器4用的磁化装置和保持夹具的剖视图,图9为该俯视图。
首先,如图7所示使固定框架13的薄板5反转。接着,在框架13的内侧配置环11。接下来,在环11的内侧利用粘接剂5B将磁化前的第1磁性体32A、第2磁性体32B隔开规定间隔相向配置于薄板5上来粘接固定。
而且,使部分粘接剂5B进入第1磁性体32A、第2磁性体32B各自的外周面同环11、框架13的内周面之间。由此,第1磁性体32A、第2磁性体32B各自的外周面也固定于环11、框架13。
下面将图7中所示的薄板5、环11、第1磁性体32A、第2磁性体32B、框架13的总成件设置于图8、图9所示的磁化装置14。而且,用磁化装置14将第1磁性体32A、第2磁性体32B的内端侧磁化为N极,而将外端侧磁化为S极。具体来说,将第1磁性体32A其与第2磁性体32B相向的面励磁为N极,将相反侧的面励磁为S极,将第2磁性体32B其与第1磁性体32A相向的面励磁为N极,将相反侧的面励磁为S极。由此形成第1磁体12A和第2磁体12B。
磁化装置14具有壳体15、壳体15内以规定间隔竖立配置的第1磁化磁轭16、第2磁化磁轭17、第3磁化磁轭18(下面均称为磁轭)。而且,在第1磁性体32A和第2磁性体32B两者间配置磁轭16。另外,第1磁性体32A其配置磁轭16侧的相反侧配置磁轭17,而第2磁性体32B其配置磁轭16侧的相反侧配置磁轭18。磁轭16、17、18分别卷绕有线圈16A、17A、18A。线圈16A的卷绕方向同线圈17A、18A的卷绕方向设定为相反方向。因此,对线圈16A、17A、18A通电时,磁轭16的上方磁化为N极,磁轭17、18的上方磁化为S极。这样,励磁作业时,磁轭16同磁轭17、18其极性不同。
另外,壳体15内用树脂19覆盖磁轭16、17、18、线圈16A、17A、18A。但只是磁轭16、17、18的上部凸出树脂19上。
保持夹具20设置于壳体15的上表面。如图9所示,保持夹具20的平面形状为正方形,设置有让磁轭16、17、18的上端部凸入的开口部21。另外,与开口部21相正交的方向设置有载置台22。而且,将图7所示的薄板5、环11、第1磁性体32A、第2磁性体32B、框架13的总成件其长度方向的两端如图10所示设置于载置台22上。
该状态如图10所示,磁轭16的上端从薄板5的发声孔5A当中凸出进入以接近或接触第1磁性体32A、第2磁性体32B的内侧。另外,在框架13外,磁轭17、18呈接近第1磁性体32A、第2磁性体32B的外侧的状态。
该状态下,线圈16A、17A、18A一旦有磁化电流通电,便如上所述将磁轭16的上方磁化为N极,磁轭17、18的上方磁化为S极。由此,第1磁性体32A、第2磁性体32B的内侧磁化为N极,外侧则磁化为S极。
如上所述,本实施方式中,将第1磁性体32A、第2磁性体32B隔开规定间隔相向配置于薄板5上,此后进行应在其内端形成磁极的励磁。也就是说,使第1磁性体32A、第2磁性体32B配置于薄板5上时,第1磁性体32A、第2磁性体32B尚未励磁。因此,设置到薄板5上时,没有磁吸引力或排斥力产生,可以将第1磁性体32A、第2磁性体32B简单配置、固定于薄板5上的规定位置。另外,可以利用粘接剂5B将第1磁性体32A、第2磁性体32B粘接固定于薄板5上。
此外,第1磁性体32A、第2磁性体32B未磁化,所以其保管过程中也不会不经意地吸引其它磁性体,便于管理。另外,只要是象这样未磁化的第1磁性体32A、第2磁性体32B,可以在不必注意其极性的情况下配置于薄板5上。
接着,象这样将第1磁性体32A、第2磁性体32B配置、固定于薄板5上之后进行励磁。因此,即便是第1磁体12A、第2磁体12B其相向的内端彼此间为相同极性,也不会因其排斥力而造成第1磁性体32A、第2磁性体32B从薄板5上剥落或移动,因而生产效率有相当大的提高。
下面说明薄板5、环11、第1磁体12A、第2磁体12B、框架13的总成件与振动板9、薄板6的组装。这里,对第3磁体7使第3磁体7的N极和S极位于第1磁体12A的N极和第2磁体12B的N极相连方向的正交方向上。另外,配置第3磁体7使得其S极处于靠近第1磁体12A的N极和第2磁体12B的N极一侧的位置。接着,第1磁体12A和第3磁体7之间、第2磁体12B和第3磁体7之间分别形成磁隙。另外,使与音圈10结合的振动板9覆盖于薄板5上使得音圈10配置于磁隙中。此外,分别使第1磁体12A的S极与第3磁体7的N极、第2磁体12B的S极与第3磁体7的N极磁耦合。
但将第3磁体7配置于第1磁体12A和第2磁体12B两者间时,第3磁体7受到第1磁体12A和第2磁体12B两者的磁吸引力或排斥力。因此,将第3磁体7配置于第1磁体12A和第2磁体12B两者间的规定位置相当困难。
因此,最好如下面所述进行。图11、图12为示出扬声器4制造步骤的剖视图。首先将音圈10固定于振动板9上形成一体。接着,利用粘接剂7A将第3磁体7固定于薄板6的固定部6A并形成一体。该状态下,首先如图11所示,使薄板5朝下,将薄板5、环11、第1磁体12A、第2磁体12B、框架13的总成件设置于基体23上。基体23由铁等磁性体形成,其上表面一体形成有凸出进入薄板5的发声孔5A的凸起23A。
接下来,将振动板9设置于环11上。此后,如图11所示使装配夹具24的下端放置于框架13上。装配夹具24的内部以可上下活动自如的方式配置有铁等磁性体所形成的活动体25。活动体25的下端面在与第3磁体7相对应的位置形成有凹部25A,其相对于薄板6的投影面积小于第3磁体7相对于薄板6的投影面积。
另一方面,薄板6以第3磁体7为底侧配置于活动体25的下端。第3磁体7利用粘接剂7A粘接固定于薄板6下表面之前,薄板6侧励磁为N极,相反侧则励磁为S极。因而,由于第3磁体7的磁力,薄板6呈吸附于活动体25下端的状态。
接下来从该状态起使活动体25下降的话,薄板6便在薄板6的下表面即将与动板9的上表面抵接之前离开活动体25的下端。这是因为,基体23的凸起23A一侧第3磁体7的磁吸引力强于活动体25侧。薄板6通过这样进行来如图12所示移动至振动板9上表面侧。
为了利用这样的磁吸引力之差使薄板6移动,分别使得基体23形成有凸起23A,而活动体25则形成有凹部25A。通过使例如凹部25A的体积大于凸起23A的体积,从而如上所述基体23的凸起23A侧第3磁体7的磁吸引力强于活动体25侧。
另外,薄板6这样下降时,由于第1磁体12A、第2磁体12B的吸引力,而对第3磁体7加上欲使其在第1磁体12A或第2磁体12B一侧错开的力。这是因为,第3磁体7的薄板6侧励磁为N极,而相反侧则励磁为S极,而第1磁体12A、第2磁体12B的内侧互相成为N极。但由于装配夹具24其内表面在水平方向上的约束作用而没有这种错开发生,最终可如图12所示配置于适当的位置。也就是说,装配夹具24的内表面设置有约束薄板6水平方向移动的约束壁面(未图示)。
这样,薄板6离开活动体25的下端,以如图12所示移动至振动板9上表面侧的状态使装配夹具24和活动体25上升。由此,对于第3磁体7可以使第3磁体7的N极和S极处于第1磁体12A的N极和第2磁体12B的N极两者相连方向的正交方向上。同时,可配置第3磁体7使得其S极处于靠近第1磁体12A的N极和第2磁体12B的N极一侧的位置。
具体来说,完成配置第1磁体12A、第2磁体12B、第3磁体7的结构,使得从第3磁体7的励磁方向上观察所呈现的平面形状为长方形的第1磁体12A、第2磁体12B、第3磁体7其各自的长边彼此相向。而且,还可同时在第1磁体12A与第3磁体7、第2磁体12B与第3磁体7之间分别形成磁隙,将音圈10配置于该磁隙中的同时将振动板9覆盖于薄板5上。也就是说,从第3磁体7的励磁方向上观察所呈现的平面形状为椭圆形状的音圈10其两侧的长边配置于磁隙中。
最后,利用粘接剂将薄板6粘接、固定于框架13上。由此,分别使第1磁体12A的S极与第3磁体7的N极、第2磁体12B的S极与第3磁体7的N极磁耦合,并完成装配。
如上所述,本实施方式中将第3磁体7固定于薄板6中央的固定部6A使得N极相接。另一方面,隔开规定间隔固定有第1磁体12A和第2磁体12B的薄板5其固定第1磁体12A和第2磁体12B的一侧覆盖固定音圈10的振动板9。此后,从薄板5上的振动板9的上方使薄板5和薄板6两者以相向的状态靠近。接着在第1磁体12A和第2磁体12B之间配置第3磁体7,分别在第1磁体12A、第2磁体12B与第3磁体7之间形成磁隙。与此同时将音圈10配置于该磁隙中。该方法可将第3磁体7固定于薄板6上。因此,即便是第3磁体7受到第1磁体12A、第2磁体12B的磁吸引力或排斥力,仍可以简单配置于规定位置。其结果是生产效率有所提高。
另外,薄板5上设置的发声孔5A形成为长方形,让振动板9露出,但并不限于此。举例来说,也可以用多个小圆孔构成。这种情况下,为了如上所述嵌入磁轭16、基体23的凸起23A,需要使磁轭16、凸起23A的平面形状和发声孔5A的形状实际相符。因此,最好是如本实施方式那样将例如上述形状形成为长方形。
(工业实用性)
按照本发明的制造方法,可以简单制造适合于手机等便携式设备的薄型扬声器。

Claims (8)

1.一种扬声器的制造方法,所述扬声器的构成包括:隔开规定间隔配置于非磁性体制成的薄板上的第1磁体、第2磁体;以其分别与所述第1、第2磁体的内端之间形成磁隙的状态配置在所述第1、第2磁体之间的第3磁体;配置于所述磁隙的音圈;以及支承所述音圈的振动板,所述第1、第2磁体至少在其内端具有磁极,而所述第3磁体则在与所述第1、第2磁体的内端的所述磁极彼此相连方向垂直的方向上具有磁极,所述扬声器的制造方法包括下列步骤:
A)使所述第3磁体固定于磁性体制成的薄板的中央以便其中一端的磁极与所述磁性体制成的薄板相接的步骤;
B)使固定音圈的振动板覆盖于隔开规定间隔固定有所述第1磁体和所述第2磁体的所述非磁性体制成的薄板的固定所述第1磁体和所述第2磁体的一侧的步骤;以及
C)从被所述振动板所覆盖的所述非磁性体制成的薄板上的所述振动板的上方,使所述非磁性体制成的薄板和所述磁性体制成的薄板相向靠近,在所述第1、第2磁体之间配置所述第3磁体从而在所述第1、第2磁体与所述第3磁体之间分别形成磁隙,并且将所述音圈配置于所述磁隙中的步骤。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扬声器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从所述第3磁体的励磁方向上观察到的所述第1、第2、第3磁体的平面形状分别为由短边和长边所构成的长方形,配置所述第1、第2、第3磁体使得所述第1、第2、第3磁体的所述长边互相平行。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扬声器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从所述第3磁体的励磁方向上观察到的所述音圈的平面形状为具有长边的椭圆形状,并使所述音圈两侧的所述长边配置于所述磁隙中。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扬声器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将所述第1、第2磁体固定到所述非磁性体制成的薄板上之后进行磁化。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扬声器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非磁性体制成的薄板的固定所述第1磁体的部分和固定所述第2磁体的部分两者间设置发声孔,
所述C步骤包括下列步骤:
C1)将所述非磁性体制成的薄板设置于具有凸起的磁性体制成的基体上使所述凸起嵌入所述发声孔,且使所述第1、第2磁体朝上的步骤;
C2)将所述磁性体制成的薄板保持于配置在所述基体上方的磁性体制成的活动体下表面,使所述第3磁体处于下方的步骤;以及
C3)使所述活动体下降将所述第3磁体配置于所述第1、第2磁体之间的步骤。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扬声器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C2步骤,对所述磁性体制成的薄板的水平方向移动进行约束。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扬声器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C2步骤,在所述活动体下表面的与所述第3磁体相对应的位置设置有凹部,所述凹部相对于所述磁性体制成的薄板的投影面积小于所述第3磁体相对于所述磁性体制成的薄板的投影面积。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扬声器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凹部的体积大于所述凸起的体积。
CNA2007800009184A 2006-09-29 2007-09-28 扬声器的制造方法 Pending CN101347041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6267629A JP4349401B2 (ja) 2006-09-29 2006-09-29 スピーカとそれを用いた電子機器
JP267629/2006 2006-09-29
JP104772/2007 2007-04-12
JP104773/2007 2007-04-12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347041A true CN101347041A (zh) 2009-01-14

Family

ID=39375739

Family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A200780000917XA Pending CN101347040A (zh) 2006-09-29 2007-09-28 扬声器的制造方法
CNA2007800009184A Pending CN101347041A (zh) 2006-09-29 2007-09-28 扬声器的制造方法
CN2007800009199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401453B (zh) 2006-09-29 2007-09-28 扬声器和使用该扬声器的电子设备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A200780000917XA Pending CN101347040A (zh) 2006-09-29 2007-09-28 扬声器的制造方法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7800009199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401453B (zh) 2006-09-29 2007-09-28 扬声器和使用该扬声器的电子设备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4349401B2 (zh)
CN (3) CN101347040A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841643B2 (ja) * 2009-04-15 2011-12-21 三菱電機エンジニアリング株式会社 電磁変換器
CN102638748A (zh) * 2011-02-10 2012-08-15 富祐鸿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扬声器
US8503699B2 (en) 2011-06-01 2013-08-06 Infineon Technologies Ag Plate, transducer and methods for making and operating a transducer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20010042970A (ko) * 1999-02-26 2001-05-25 이데이 노부유끼 스피커 및 스피커장치
EP2437518B1 (en) * 2005-01-28 2014-06-11 Panasonic Corporation Electrodynamic electroacoustic transducer and electronic devic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401453A (zh) 2009-04-01
JP4349401B2 (ja) 2009-10-21
JP2008092025A (ja) 2008-04-17
CN101347040A (zh) 2009-01-14
CN101401453B (zh) 2012-10-3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1928208B1 (en) Speaker and electronic equipment utilizing the same
US20050220320A1 (en) Speaker for mobile terminals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EP1843630B1 (en) Electrodynamic electroacoustic transducer and electronic device
US9906868B2 (en) Miniature speaker
JP3841222B1 (ja) 動電型電気音響変換器および電子機器
CN106878884B (zh) 多磁体扬声器
CN109040917A (zh) 激励器以及屏幕发声装置
CN108966093B (zh) 用于激励器的弹片、激励器以及屏幕发声装置
CN109040916A (zh) 用于激励器的振子组件、激励器以及屏幕发声装置
JP2008312056A (ja) 電気音響変換器
CN118317235B (zh) 一种扬声器及一种扬声器箱
CN101401453B (zh) 扬声器和使用该扬声器的电子设备
JP2011091505A (ja) スピーカ及びその組立方法
KR20090127379A (ko) 스피커와 그것을 이용한 전자 기기
JP4783683B2 (ja) 動電型電気音響変換器および電子機器
KR20100020496A (ko) 스피커의 조립 방법과 그 스피커를 이용한 전자 기기
JP4087878B2 (ja) 動電型電気音響変換器および電子機器
KR20080034365A (ko) 마그넷 무빙형 마이크로 스피커 구조
JP4416002B2 (ja) スピーカの製造方法
EP3952337A1 (en) Speaker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speaker
JP4416003B2 (ja) スピーカの製造方法
JP2009260577A (ja) ボイスコイル組立体を用いたスピーカー、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09253795A (ja) スピーカの組立方法とそれを用いた電子機器
JP2008092032A (ja) スピーカとそれを用いた電子機器
JP2007281910A (ja) スピーカとそれを用いた電子機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Open date: 2009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