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313374A - 电线着色装置 - Google Patents

电线着色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313374A
CN101313374A CNA2006800439099A CN200680043909A CN101313374A CN 101313374 A CN101313374 A CN 101313374A CN A2006800439099 A CNA2006800439099 A CN A2006800439099A CN 200680043909 A CN200680043909 A CN 200680043909A CN 101313374 A CN101313374 A CN 10131337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lectric wire
lead
advance
painted
color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680043909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柳川直树
市川宽明
县正彦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Yazaki Corp
Original Assignee
Yazaki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Yazaki Corp filed Critical Yazaki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131337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313374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BCABLES; CONDUCTORS; INSULATO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CONDUCTIVE, INSULATING OR DIELECTRIC PROPERTIES
    • H01B13/00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conductors or cables
    • H01B13/34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conductors or cables for marking conductors or cables
    • H01B13/345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conductors or cables for marking conductors or cables by spraying, ejecting or dispensing marking fluid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Manufacturing Of Electric Cables (AREA)
  • Coating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线着色装置,利用所述电线着色装置通过限制电线的松弛可以在电线的指定位置上精确地形成标记。着色喷嘴(31)向沿电线(3)的纵向前进的电线(3)的外表面(3a)喷射着色剂。在(A)导辊(53)和(B)输送辊(12)之间设置电线抽吸单元(60),该电线抽吸单元用于抽吸电线(3)以防止电线(3)松弛,该导辊(53)是设置在电线(3)的前进方向(K)上的着色喷嘴(31)上游侧的辊(11、21、22、24、26、52和53)之中定位成最为接近着色喷嘴(31)的辊,该输送辊(12)是设置在前进方向(K)上的着色喷嘴(31)下游侧的辊(12和47)中的定位成最为接近着色喷嘴(31)的辊。

Description

电线着色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给电线着色的装置,特别是涉及一种用于在电线的外表面上形成标记的电线着色装置,所述电线包括电气导通的芯线和包裹该芯线的电气绝缘的包层。
背景技术
机动车上安装有作为车载设备的各种电子仪器。因此,机动车具有用于从电源向电子仪器传送电力和从计算机向电子仪器发送控制信号的线束。该线束包括多个电线和附着于电线末端上的接线器。电线(即导线)包括电气导通的芯线和包裹该芯线的由绝缘合成树脂制成的包层。导线是所谓的包层导线。
线束的导线必须依据芯线的尺寸、包层的材料(与取决于耐热性能的材料的变化有关)和用途等方面来区分。例如,使用用途指空气囊、防抱死制动系统(ABS)、如速度信息的控制信号和机动车中使用导线的系统(如电力传输系统)。
因此,线束的电线的外表面已经配有辨别用途(即,系统)的标记。作为用于形成标记的电线着色装置,(例如,专利出版物1)已经提出了图8中所图示的装置100。如图8所示,电线着色装置100是用于在电线300的外表面300a的一部分上形成标记400的装置。
如图8所示,电线着色装置100包括导辊102、输送辊103、着色喷嘴104和管道105,其中着色喷嘴104和管道105设置在导辊102和输送辊103之间。
框架101位于车间的地板上。框架101水平地伸展。导辊102可旋转地附着于框架101的端部上。长电线300缠绕在导辊102上,所述电线上形成有一标记。导辊102依次将电线300引导到着色喷嘴104和管道105处。
框架101的相对端部上设置有一对输送辊103。输送辊103由框架101可旋转地支承并且排列在相对于地板的垂直方向上。输送辊103可以排列在水平方向上。输送辊103由电机(图中未图示)驱动以相同的转数彼此在相反方向上旋转。该对输送辊103之间夹住电线300并将电线300从导辊102中沿电线300的纵向拉出。因此,电线300沿图8所示的箭头K被从导辊102上转送到输送辊103上。
着色喷嘴104向电线300的外表面300a喷射着色剂500。管道105设置在着色喷嘴104侧面的输送辊103上,也就是说,在着色喷嘴104和输送辊103之间。设置管道105来烘干粘附到电线300的外表面300a上的着色剂500。管道105形成为管道形状并且其中间穿过电线300。管道105连接到如真空泵的一抽吸机构(未图示)上。抽吸机构抽吸管道105中的气体以防止着色剂500中的溶剂和液体分散体充满电线着色装置100的外面。
[专利出版物1]日本专利申请公开号为2004-15722
[发明解决的问题]
在上述的电线着色装置100中,从着色喷嘴104向电线300的外表面300a喷射着色剂500的时间点到烘干粘附到外表面300a上的着色剂500的时间点不能使用辊。如果粘附到外表面300a上的着色剂500没有被烘干,则着色剂500不能拖动到辊中,结果不能准确地形成标记400。这就是不在电线着色装置100的着色喷嘴104和管道105之间设置辊的原因。
因此,当电线300在很长的距离上没有设置辊的状况中前进时,如图9所示,电线300就会出现松弛(或下垂)。该松弛导致了不能在电线300的指定位置上形成标记400的问题。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目标是解决上述问题并提供一种电线着色装置,利用所述电线着色装置通过限制这样的松弛(或下垂)可以在电线的指定位置上准确地形成标记。
[解决问题的方法]
为了达到上述目标,本发明技术方案1中所描述的电线着色装置包括:
用于向电线外表面喷射着色剂的着色机构,该电线沿电线纵向方向前进;和
电线抽吸机构,其用于抽吸电线以防止电线变松弛,所述电线抽吸机构布置在(A)与电线接触并布置在电线前进方向上的着色机构上游侧的辊中的定位成最为靠近着色机构的辊和(B)与电线接触并布置在电线前进方向上的着色机构下游侧的辊中的定位成最为靠近着色机构的辊之间。
根据本发明技术方案1的描述,所述电线抽吸机构布置在(A)与电线接触并布置在电线前进方向上的着色机构上游侧的辊中的定位成最为靠近着色机构的辊和(B)与电线接触并布置在电线前进方向上的着色机构下游侧的辊中的定位成最为靠近着色机构的辊之间。因此,利用电线抽吸机构,可以在着色机构的喷射位置处限制电线的松弛而不与粘附着色剂的那部分电线接触。
本发明技术方案2中描述的是技术方案1中所描述的电线着色装置,其特征还在于,多个着色机构排列在电线的前进方向上,其中,至少电线抽吸机构的一部分设置在(C)多个着色机构中布置在前进方向最上游侧的着色机构和(D)多个着色机构中布置在前进方向最下游侧的着色机构之间。
根据本发明技术方案2所描述的电线着色装置,多个着色机构排列在电线的前进方向上。至少电线抽吸机构的一部分设置在(C)多个着色机构中布置在前进方向上最上游侧的着色机构和(D)多个着色机构中布置在前进方向上最下游侧的着色机构之间。因为电线抽吸机构位于多个着色机构附近,所以进一步被限制了电线在多个着色机构的喷射位置处的松弛。
本发明技术方案3中描述的是技术方案2中所描述的电线着色装置,其特征还在于,至少电线抽吸机构的一部分设置在(E)布置在前进方向最上游侧的着色机构与布置在前进方向最下游侧的着色机构间的中心和(F)布置在前进方向最下游侧的着色机构之间。
根据本发明技术方案3所描述的电线着色装置,多个着色机构排列在电线的前进方向上。至少电线抽吸机构的一部分设置在(E)布置在前进方向最上游侧的着色机构与布置在前进方向最下游侧的着色机构间的中心和(F)布置在前进方向最下游侧的着色机构之间。因为电线抽吸机构位于多个着色机构的中心的下游侧,所以电线在电线抽吸机构下游侧的多个着色机构的喷射位置处的松弛被限制了。
本发明技术方案4描述的是技术方案1至3中任一项所描述的电线着色装置,其特征还在于,电线抽吸机构包括用于抽吸电线周围气体的抽吸孔。
根据本发明技术方案4所描述的电线着色装置,电线抽吸机构包括用于抽吸电线周围气体的抽吸孔。因为该抽吸孔抽吸电线周围的气体,所以可以限制电线在着色机构的喷射位置处的松弛而不会与粘附着色剂的那部分电线接触。
本发明技术方案5描述的是技术方案5中所描述的电线着色装置,其特征还在于,沿电线前进方向上排列多个抽吸孔。
根据本发明技术方案5所描述的电线着色装置,沿电线的前进方向上排列了多个抽吸孔。因此,利用沿电线前进方向排列的多个抽吸孔,提高了电线的抽吸能力,并因此可以进一步限制电线的松弛。
本发明技术方案6描述的是技术方案4中所描述的电线着色装置,其特征还在于,所述抽吸孔具有长尺寸形状并且所述长尺寸形抽吸孔的纵向沿电线的前进方向来定向。
根据本发明技术方案6所描述的电线着色装置,所述抽吸孔具有长尺寸形状,其中所述长尺寸形孔的纵向沿电线的前进方向来定向。通过设置所述长尺寸形孔(其纵向沿电线的前进方向定向),提高了电线的抽吸能力,并因此可以进一步限制电线的松弛。
本发明技术方案7描述的是技术方案4至6中任一项所描述的电线着色装置,其特征还在于,所述电线抽吸机构包括用于通过电线的通道凹槽,并且,每个所述抽吸孔设置在所述通道凹槽中。
根据本发明技术方案7所描述的电线着色装置,电线穿过电线抽吸机构的通道凹槽。各抽吸孔设置在通道凹槽中。通过设置所述通道凹槽,因为通道凹槽中的电线周围的气体被抽吸孔抽走,所以提高了电线的抽吸能力,并且因此可以进一步限制电线的松弛。
[发明效果]
如上所述,根据本发明技术方案1所描述的电线着色装置,因为利用了电线抽吸机构,所以可以限制电线在着色机构的喷射位置处的松弛并且不会与粘附着色剂的一部分电线接触,因此可以在指定位置上精确地形成标记。
根据本发明技术方案2所描述的电线着色装置,因为电线抽吸机构位于多个着色机构附近,因此可以进一步限制电线在多个着色机构的喷射位置处的松弛。因此,可以在指定位置上精确地形成各标记。
根据本发明技术方案3所描述的电线着色装置,因为电线抽吸机构位于多个着色机构的中心的下游侧,因此可以限制电线在电线抽吸机构下游侧的着色机构的喷射位置上的松弛。因此,可以在指定位置上精确地形成各标记。
根据本发明技术方案4所描述的电线着色装置,因为抽吸孔抽走了电线周围的气体,所以可以限制电线在着色机构的喷射位置处的松弛且不会与粘附着色剂的一部分电线接触,因此可以在指定位置上精确地形成各标记。
根据本发明技术方案5所描述的电线着色装置,通过设置沿电线前进方向排列的多个抽吸孔,提高了电线的抽吸能力,并因此可以进一步限制电线的松弛。因此,可以在指定位置上更精确地形成各标记。
根据本发明技术方案6所描述的电线着色装置,通过设置长尺寸形的孔(其纵向沿电线的前进方向定向),提高了电线的抽吸能力,并因此可以进一步限制电线的松弛。因此,可以在指定位置上更精确地形成各标记。
根据本发明技术方案7所描述的电线着色装置,通过设置通道凹槽,因为通道凹槽中的电线周围的气体被所述抽吸孔抽走,所以提高了电线的抽吸能力,并因此可以进一步限制电线的松弛。因此,可以在指定位置上更精确地形成各标记。
附图说明
图1图解了本发明优选实施例的电线着色装置结构的侧视图。
图2是图1中所示的电线着色装置的局部放大的侧视图。
图3是图1中沿III-III线的电线着色装置的横剖面视图。
图4A是被图1所示的电线着色装置着色的电线的投影图。
图4B是图4A中所示电线的俯视图。
图5是图解图1中所示电线着色装置的优选实施例的电线抽吸机构结构的投影图。
图6是图解另一优选实施例的电线抽吸机构结构的投影图。
图7是图解进一步的优选实施例的电线抽吸机构结构的投影图。
图8是图解传统电线着色装置的实例的视图。
图9A和9B是图解传统问题的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1:导辊(辊)
12:输送辊(辊)
3:电线
3a:外表面
31:着色喷嘴(着色机构)
21:第一辊(辊)
22:第二辊(辊)
24:导辊(辊)
26:输送辊(辊)
47:旋转辊(辊)
52:导辊(辊)
53:导辊(辊)
60:电线抽吸单元(电线抽吸机构)
60a:抽吸孔
60b:通道凹槽
K:前进方向
具体实施方式
在下文中,将参照图1至5来说明本发明优选实施例的电线着色装置(在下文中的着色装置)。着色装置1是这样一中装置,在该装置中,电线3(在下文中的导线3)被切成预定长度并且在导线3的一部分外表面3a上形成标记6。也就是说,着色装置1在导线3的外表面3a上着色(即,做标记)。
导线3作为机载设备构成安装在机动车上的线束。如图4A所示,导线3包括电气导通的芯线4和电气绝缘的包层5。多个元件导线被捆扎在一起以形成芯线4。芯线4的各元件导线是由电气导通的金属制成的。芯线4可以由单一的元件导线构成。包层5是由如聚氯乙烯(PVC)的合成树脂制成的。包层5包裹芯线4。因此,导线3的外表面3a是包层5的外表面。
包层5具有单一的颜色P。可以将所期望的着色剂与包层5的合成树脂混合以便将导线3的外表面3a的颜色制成单一的颜色P,或者,所述单一颜色P可以设置为合成树脂本身的颜色而不添加着色剂到包层5的合成树脂中。就后者来说,导线3的外表面3a不着色,即包层5不着色。因此,“不着色”可能或者指将仅具有单色(即,白色)的着色剂混合到构成包层5的合成树脂中,或者导线3的外表面3a的颜色是合成树脂本身的颜色而不混合着色剂。如果没有混合着色剂,因为导线3的外表面3a的颜色是透明的,则导线3是透视的。因此,优选是,将仅具有单色(即,白色)的着色剂混合到构成包层5的合成树脂中。
具有多个定点7的标记6形成在导线3的外表面3a上。定点7具有颜色B(在图4A和4B中用平行线来图示)。颜色B不同于单一颜色P。如4B所示,在俯视图中定点7的形状是圆的。多个定点7按预定模式沿导线3的纵向排列。在附图所示的实例中,定点7按规则间隔排列在导线3的纵向方向上。相互邻近的定点7的中心之间的距离是预先决定的。
将多个导线3捆扎在一起然后将接线器附着到其末端上以便构成线束。所述接线器与安装在机动车上的各种电子仪器的匹配接线器连接,以便导线3(即线束)将电力或信号传送到电子仪器上。
标记6的相应的定点7的颜色B被变成不同的颜色,以便导线3可以彼此不同。在附图所示的实例中,导线3的所有定点7的颜色为相同的颜色。然而,可以根据需要依据定点7来改变颜色B,以便定点7的颜色B彼此不同。在线束或辨别系统中采用标记6的相应的定点7的颜色B来辨别导线3的尺寸、颜色或种类。也就是说,在线束中使用标记6的相应的定点7的颜色B来辨别相应的导线3的用途。
如图1所示,着色装置1包括作为装置主体的框架10、导辊11、作为推进机构的输送辊12、作为张力传递机构的校正单元13、作为松弛吸收机构的松弛吸收单元14、引导单元50、着色单元15、作为电线抽吸机构的电线抽吸单元60、管道16、作为测量机构的编码器17、作为加工机构的切断机构18和作为控制机构的控制装置19。
框架10位于车间的地板上。框架10在水平方向上延伸。导辊11可旋转地附着于框架10的端部上。导辊11是用于引导上面没有形成标记6的长导线3的导向装置。导辊11依次经过校正单元13、松弛吸收单元14、引导单元50、着色单元15、管道16、编码器17和切断机构18向前引导导线3。
一对输送辊12位于框架10相对端部上。一对输送辊12由框架10可旋转地支承并在垂直方向上排列。在附图1所示的实例中,该对输送辊12排列在相对于地板的垂直方向上。然而,作为替代,该对输送辊12可以排列在相对于地板的水平方向上。输送辊12以相同的转数在各自的方向上由电机(附图中未图示)转动,所述方向是彼此相反的。输送辊12之间夹住导线3并在导线3的纵向方向上从导辊11中拉拔导线3。
输送辊12是牵引机构,其在导线3的纵向方向上拉拔并运送导线3。因此,输送辊12在导线3的纵向方向上运送导线3,以便输送辊12在导线3的纵向方向上彼此相对地移动着色单元15的着色喷嘴31(稍后说明)和导线3。也就是说,在图1所示的箭头K的方向上从导辊11上向输送辊12推动导线3。也就是说,箭头K显示了导线3的前进方向。
校正单元13位于导辊11的输送辊12-侧上。也就是说,校正单元13位于导辊11和输送辊12之间。也就是说,校正单元13位于导线3前进方向K上的导辊11的下游侧。也就是说,校正单元13位于导线3前进方向K上的输送辊12的上游侧。该校正单元13包括板状的单元本体20、多个第一辊21和多个第二辊22。单元本体20固定在框架10上。
多个相应的第一和第二辊21、22由单元本体20可旋转地支承。多个第一辊21在导线3的上面排列在水平方向上(在前进方向K上)。多个第二辊22在导线3的下面排列在水平方向上(在前进方向K上)。如图1所示,第一和第二辊21和22排列成Z字形。
校正单元13将导线3夹在第一辊21和第二辊22之间,从而使导线3变直,所述导线由输送辊12从导辊11上向前传送。通过在第一辊21和第二辊22之间夹住导线3,校正单元13向导线3上施加摩擦力。也就是说,校正单元13向导线3施加第一偏置力H1,所述偏置力作为作用方向与输送辊12拉拔导线3的方向(即,前进方向K)相反的摩擦力。第一偏置力H1小于输送辊12拉拔导线3的作用力。因此,校正单元13向导线3施加张力以便拉伸导线3,所述张力的方向是沿导线3的纵向方向的。
松弛吸收单元14位于校正单元13的输送辊12-侧上。也就是说,松弛吸收单元14位于校正单元13和输送辊12之间。也就是说,松弛吸收单元14位于导线3前进方向K上的校正单元13的下游侧。也就是说,松弛吸收单元14位于导线3前进方向K上的输送辊12的上游侧。也就是说,松弛吸收单元14位于校正单元13和导向单元50之间。
如图1所示,松弛吸收单元14包括一对导辊支架23、一对导辊24、推进辊支架25、推进辊26和作为偏压机构的气缸27。该对导辊支架23固定在框架10上。该对导辊支架23从框架10上向上竖立。导辊支架23在导线3的前进方向K上具有间隔地布置。
一对导辊24由一对导辊支架23可旋转地支承。导辊24布置在导线3的下面并且在其外周表面上与导线3接触以便在导线3的前进方向K上引导导线3,从而防止导线3偏离前进方向K。也就是说,导辊24引导导线3的前进方向K。
推进辊支架25固定在框架10上。推进辊支架25从框架10上向上竖立。推进辊支架25位于一对导辊支架23之间。
推进辊26由推进辊支架25在垂直方向上可旋转且可活动地支承。推进辊26布置在导线3的上面。推进辊26可旋转地支承在垂直方向上,就是说,推进辊26可活动地支承在横过(成直角)导线3的前进方向K的方向上。推进辊26位于一对导辊24的中间。
气缸27包括气缸体28和可从所述气缸体28上拉伸的可拉伸杆29。气缸体28固定在推进辊支架25上并布置在导线3的上面。可拉伸杆29从气缸体28上向下延伸。也就是说,可拉伸杆29在所述可拉伸杆29接近导线3的方向上从气缸体28上延伸。
推进辊26附着到可拉伸杆29上。通过在气缸体28中容纳压缩气体,气缸27利用第二偏置力H2(图1中所示)在横过(成直角)导线3的前进方向K的方向上向下偏置可拉伸杆29(或推进辊26)。也就是说,气缸27利用第二偏置力H2在推进辊26靠近导线3的方向上偏置推进辊26。第二偏置力H2小于第一偏置力H1。
因为切断机构18中的一对切削刀片48、49(稍后说明)的切削刀片48和49彼此靠近以便切割导线3,所以如果当停止切割导线3时导线3由于惯性在前进方向K上前进,则导线3在该对导辊24之间松弛。在该时候,在松弛吸收单元14中,因为气缸27利用第二偏置力H2偏置推进辊26,所以气缸27的可拉伸杆29延伸,以便推进辊26移动到例如图2中由间隔的长双点划线表示的位置上。然后,松弛吸收单元14在横过(成直角)导线3的前进方向K的方向上偏置导线3(其在该对导辊24之间变松弛),以便吸收松弛,从而保持导线3伸展。
导向单元50位于松弛吸收单元14的输送辊12-侧上。也就是说,导向单元50位于松弛吸收单元14和输送辊12之间。也就是说,导向单元50位于导线3的前进方向K上的松弛吸收单元14的下游侧。也就是说,导向单元50位于导线3前进方向K上的输送辊12的上游侧。导向单元50位于松弛吸收单元14和着色喷嘴31之间。导向单元50正好位于着色单元15的上游侧。这尽可能地限制了导线3在着色喷嘴31的喷射位置处的松弛。
如图1所示图,导向单元50包括导辊支架51和一对导辊52、53。导辊支架51被固定到框架10上。导辊支架51从框架10上向上竖立。导辊52位于导线3的上面并且在导辊52的外周表面上与导线3接触,以便引导导线3而防止导线3从前进方向K上偏离。导辊53位于导线3的下面并且在导辊53的外周表面上与导线3接触,以便引导导线3而防止导线3从前进方向K上偏离。也就是说,导辊52和53引导导线3的前进方向K。
着色单元15位于引导单元50的输送辊12-侧上。也就是说,着色单元15位于引导单元50和输送辊12之间。也就是说,着色单元15在导线3的前进方向K上位于引导单元50的下游侧。着色单元15在导线3的前进方向K上位于输送辊12的上游侧。也就是说,着色单元15(即,稍后说明的着色喷嘴31)位于输送辊12和引导单元50之间。
如图3所示,着色单元15包括单元本体30、多个着色喷嘴31、多个着色剂供应源32(在附图中仅绘出了一个供应源32并省略了其他的供应源32)和压缩空气供应源33。单元本体30被固定在框架10上。单元本体30支承多个着色喷嘴31。
如图2所示,各着色喷嘴31面对导线3,所述导线沿箭头K被一对输送辊12推进。各着色喷嘴31包括通过着色剂的入口管31a。入口管31a向导线3的外表面3a笔直地延伸。入口管31a的开口31b面对导线3,所述导线沿箭头K被一对输送辊12推进。
也就是说,各着色喷嘴31包括面对导线3的开口31b。开口31b可以让着色剂通过。着色剂被从着色剂供应源32中供应到着色喷嘴31的入口管31a中。
着色喷嘴31的入口管31a具有阀元件31c。压缩气体供应源33连接到所述着色剂供应源32上。压缩气体供应源33将压缩气体供应到着色剂供应源32中。
当阀元件31c打开时,利用从压缩气体供应源32中供应的压缩气体,着色喷嘴31的入口管31a中的着色剂通过开口31b并且向导线3的外表面3a喷射。因此,着色喷嘴31通过面对导线3的外表面3a的开口31b喷射着色剂。在该时候,着色喷嘴31在平行于入口管31a纵向的箭头K1的方向上喷射着色剂。
当阀元件31c关闭时,暂停从着色喷嘴31喷射着色剂。响应来自控制装置19的信号,阀元件31c打开一段预定时间,以便向导线3的外表面3a喷射指定量的着色剂。
当多个着色喷嘴31附着到单元本体30上时,它们沿导线3的前进方向K排列。在附图所示的实例中,在单元本体30中,五个着色喷嘴31沿导线3的前进方向K排列。着色喷嘴31为着色机构。
着色剂是指液体物质,其中着色剂(工业中使用的有机物质)被溶解或分散到水或其他溶剂中。如上所述的有机物质是一种染料或颜料(它们中的大多数是有机物质和合成物质)。有时,染料被用作颜料且颜料被用作染料。例如,着色剂可以是着色液体或涂料。
该着色液体是一种染料溶解或分散在溶剂中的液体。该涂料是一种颜料分散在液体分散体中的材料。当着色液体粘附到导线3的外表面3a上时,染料渗透到包层5中。当涂料粘附到导线3的外表面3a上时,颜料粘附到外表面3a上而不渗透到包层5中。也就是说,着色单元15利用染料给导线3的外表面3a的一部分染色,或作为选择,利用颜料给导线3的外表面3a的一部分涂上涂层。在本说明书中,“给电线3的外表面3a着色”是指利用染料来给导线3的包层5的外表面3a的一部分染色,或者利用颜料来给导线3的包层5的外表面3a的一部分涂上涂层。
优选的是,溶剂和液体分散体对构成包层5的合成树脂具有亲合性,以便可靠地将染料渗透到包层5中或者允许颜料可靠地粘附到包层5的外表面3a上。在本说明书中,“喷射”是指将液相着色剂以液滴(多个液滴)的形式从着色喷嘴31中向导线3的外表面3a上有力地喷射。也就是说,根据优选实施例的着色装置1的着色喷嘴31向导线3的外表面3a有力地喷射液滴(或多个液滴)形式的着色剂。
管道16位于着色单元15的输送辊12-侧上。也就是说,管道16位于着色单元15和输送辊12之间。也就是说,管道16在导线3的前进方向K上位于着色单元15的下游侧。管道16在导线3的前进方向K上位于输送辊12的上游侧。管道16形成为管道形状并且允许导线3从其中间通过。管道16连接到如真空泵的抽气机构(未图示)上。抽气机构抽吸管道16中的气体以防止着色剂中的溶剂或液体分散体充填到着色装置1的外部。
在着色单元15和管道16上未设置接触导线3并支承导线3的辊。这是因为着色单元15中粘附到导线3的外表面3a上的着色剂还没有干。
编码器17在导线3的前进方向K上位于输送辊12的下游侧。如图1和2所示,编码器17包括一对旋转辊47。各旋转辊47围绕轴线被可旋转地支承。旋转辊47的外周表面与夹在一对输送辊12之间的导线3的外表面3a接触。当导线3(即,芯线4)在方向K上被推进时,旋转辊47围绕所述轴线旋转。导线3在方向K上的推进量与旋转辊47的转数成正比。
编码器17连接到控制装置19上。当旋转辊47每转过一预定角度时,编码器17向控制装置19输出一脉冲信号。也就是说,编码器17向控制装置19输出响应导线3在方向K上前进量的一信息。因此,编码器17测量响应导线3的前进量的信息并向控制装置19输出响应所述导线3前进量的信息。通常,编码器17根据导线3和旋转辊47之间的摩擦力输出响应导线3前进量的一脉冲信号。然而,如果由于导线3的外表面3a的状况的原因,导线3的前进量与脉冲数不一致,则可以从另一位置处获得导线3前进的速度信息从而以便所获得的速度信息被反馈以产生输出到控制装置19的输出。
切断机构18在导线3的前进方向K上位于编码器17的一对旋转辊47的下游侧。切断机构18包括一对切削刀片48、49,所述各切削刀片排列在垂直方向上。切削刀片48、49在垂直方向上彼此靠近或分开。当切削刀片48、49彼此靠近时,它们将由一对输送辊12输送的导线3夹在中间并切割导线3。当切削刀片48、49彼此分开时,它们离开导线3。在图8所示的实例中,一对切削刀片48、49排列在垂直方向上。然而,作为替代,一对切削刀片48、49可以排列在水平方向上。在所述情况中,切削刀片48、49在水平方向上彼此靠近或分开。
控制装置19是包括已知的随机存取存储器(RAM)、只读存储器(ROM)和中央处理器(CPU)的计算机。控制装置19连接到输送辊12、编码器17、切断机构18、着色喷嘴31等上。控制装置19通过调节上述部件的动作来控制整个着色装置1。在另一个实施例中,输送辊12和切断机构18可以由另一个控制装置来控制,并且编码器17可以获得来自另一个控制装置传递的数据信息,以便着色喷嘴31连接到它们上面并被控制装置19所控制。
控制装置19预先存储标记6的图案。当控制装置19接收来自编码器17的预定脉冲信号(即,响应导线3的前进量的一信息)时,控制装置19向预定的着色喷嘴31的阀元件31c施加电流经过一预定的时间段,以便从着色喷嘴31向导线3每次喷射一预定量的着色剂。根据预先保存的标记6的图案,当导线3的前进速度增加时,控制装置19缩短了从着色喷嘴31喷射着色剂的时间间隔,而当导线3的前进速度降低时,控制装置19延长了从着色喷嘴31喷射着色剂的时间间隔。因此,控制装置19根据预先存储的图案来执行导线3的着色。控制装置19允许着色喷嘴31根据导线3的前进量所预定的每次喷射量来喷射着色剂,所述前进量是由编码器17测量的。
当控制装置19根据来自编码器17的信息断定导线3被推进一预定量(即,距离)时,控制装置19暂停输送辊12,然后允许一对切削刀片48、49彼此靠近以便切割导线3。在输送辊12和切断机构18由如上所述的另一个控制装置控制的情况中,在获得来自另一个控制装置的编码器17的信息之后,当控制装置19断定导线3被推进一预定量(即,距离)时,控制装置19暂停输送辊12并且向如上所述的另一个控制装置发送输送辊12的暂停信息。响应来自控制装置19的暂停信息,另一个控制装置允许一对切削刀片48、49彼此靠近以便切割导线3。
当在着色装置1中,标记6形成在导线3的外表面3a上时(即,导线3的外表面3a被着色),第一导辊11附着到框架10上。保持切削刀片48、49相互分离,围绕导辊11缠绕的导线3依次通过校正单元13、松弛吸收单元14、着色单元15和管道16并被夹在一对输送辊12之间。然后,着色喷嘴31附着到着色单元15的单元本体30的一预定位置上,并且着色剂供应源32连接到相应的着色喷嘴31上。此外,压缩空气供应源33连接到着色剂供应源32上,并且管道16中的气体被抽气机构抽吸。
然后,转动输送辊12以便从导辊11上拉拔导线3,以在导线3的纵向方向上推进导线。校正单元13向导线3施加作为第一偏置力H1的摩擦力以便拉伸导线3。然后,气缸27向推进辊26(即,导线3)施加第二偏置力H2。
当预定顺序的脉冲信号被从编码器17输入到控制装置19时,每一预定时间间隔中控制装置19向预定的着色喷嘴31的绕组40供应电流经过一预定时间段。然后,每次喷射,着色喷嘴31向导线3的外表面3a喷射一预定量的着色剂。
然后,溶剂或液体分散体从粘附到导线3的外表面3a上的着色剂中蒸发,以便导线3的外表面3a被染上染料或涂上颜料。从粘附到导线3的外表面3a上的着色剂中蒸发的溶剂或液体分散体是被抽吸机构从管道16中抽吸走的。因此,导线3的外表面3a被着色。
当控制装置19根据来自编码器17的信息断定导线3被推进一预定量(即,距离)时,控制装置19暂停输送辊12。然后,导线3在松弛吸收单元14中的一对导辊24之间松弛,并且然后,被施加第二偏置力H2的推进辊26被转入到图1和2中由间隔长的双点划线表示的位置中。然后,松弛吸收单元14中的气缸27的可拉伸杆29伸展。因此,松弛吸收单元14吸引了导线3的松弛。
然后,切削刀片48、49相互靠近、夹住导线3并切割导线3。因此,得到了图4A和4B中所示的导线3,其中标记6形成在外表面3a上。
电线抽吸单元60抽吸导线3以防止导线3松弛。如图2所示,电线抽吸单元60安装在座基70上。座基70固定在框架10上。座基70从框架10上向上竖立。如图5所示,电线抽吸单元60包括抽吸导线3周围气体的抽吸孔60a。电线抽吸单元60具有容纳或连接到(例如)真空泵上的机壳。抽吸孔60a形成在所述机壳中。
电线抽吸单元60具有多个抽吸孔60a。各抽吸孔60a在其俯视图中是圆的。抽吸孔60a沿导线3的前进方向K排列。如图2所示,电线抽吸单元60被布置在位于多个着色喷嘴31之中的前进方向K最上游侧(即,图2中的左侧)处的一个着色喷嘴31和位于多个着色喷嘴31之中的前进方向K最下游侧(即,图2中的右侧)处的一个着色喷嘴31之间的中心C处。
也就是说,电线抽吸单元60的一部分被布置在从中心C到位于多个着色喷嘴31之中的前进方向K的最下游侧处的着色喷嘴31的范围内的区域A中。此外,电线抽吸单元60被布置在从位于多个着色喷嘴31之中的前进方向K的最上游侧的着色喷嘴31到位于多个着色喷嘴31之中的前进方向K的最下游侧的着色喷嘴31的范围内的区域B中。
此外,如图1和2所示,电线抽吸单元60被布置在从(A)导辊53到(B)输送辊12的范围内的区域D中,所述导辊是在前进方向K上布置在着色喷嘴31的上游侧的辊11、21、22、24、26、52和53中的定位成最为靠近着色喷嘴31的辊,所述输送辊是在前进方向K上布置在着色喷嘴31的下游侧的辊12和47中的定位成最为靠近着色喷嘴31的辊。
根据上述的优选实施例,电线抽吸单元60位于在从(A)在前进方向K上布置在着色喷嘴31的上游侧的辊11、21、22、24、26、52和53之中的定位成最为靠近着色喷嘴31的导辊53到(B)在前进方向K上布置在着色喷嘴31的下游侧的辊12和47中的定位成最为靠近着色喷嘴31的输送辊12的范围内的区域D中,所述电线抽吸单元60抽吸导线3以防止电线3松弛。电线抽吸单元60面对导线3的下侧面设置,所述下侧面与导线3的上侧面相反,上侧面是喷射着色剂的位置。也就是说,导线3的下侧面(着色剂未粘附到所述下侧面上)粘住电线抽吸单元60以防止导线3松弛。也就是说,利用电线抽吸单元60,可以防止导线3在被着色喷嘴31喷射着色剂的位置处(即,喷射位置)松弛,在该状况中,着色喷嘴31未与导线3的上侧面(所述上侧面是着色剂粘附的侧面)接触以便可以在指定位置上精确地形成标记6。
根据上述优选实施例,在区域D中,电线抽吸单元60被放置在从多个着色喷嘴31之中的位于前进方向K的最上游侧的着色喷嘴31到多个着色喷嘴31之中的位于前进方向K的最下游侧的着色喷嘴31的范围内的区域B中。也就是说,电线抽吸单元60可以设置在多个着色喷嘴31的喷射位置附近。因此,可以更好地防止导线3在多个着色喷嘴31的喷射位置处松弛。
根据上述优选实施例,在区域B中,电线抽吸单元60的一部分布置在从中心C到多个着色喷嘴31之中的位于前进方向的最下游侧的着色喷嘴31的范围内的区域A中。也就是说,电线抽吸单元60设置在中心C的下游侧。因此,可以有效地防止导线3在多个着色喷嘴31的喷射位置处松弛。
也就是说,如果电线抽吸单元60设置在中心C的上游侧以便电线抽吸单元60非常靠近导辊53,则电线抽吸单元60和输送辊12之间的距离就变长了。在所述情况中,导线3在电线抽吸单元60和输送辊12之间松弛,因此不能有效地限制在电线抽吸单元60的下游侧的着色喷嘴31的喷射位置处的导线3的松弛。
另一方面,如果电线抽吸单元60设置在位于前进方向K的最下游侧的着色喷嘴31的下游侧以便电线抽吸单元60过分地远离导辊53,则导辊53和电线抽吸单元60之间的距离变长。在所述情况中,不能有效地限制导线3在定位导辊53和电线抽吸单元60之间的多个着色喷嘴31的喷射位置处的松弛。因此,电线抽吸单元60优选设置在区域A中。
根据上述优选实施例,电线抽吸单元60具有多个用于抽吸导线3的抽吸孔60a,并且多个抽吸孔60a排列在导线3的前进方向K上。利用排列在导线3的前进方向K上的多个抽吸孔60a,提高了用于抽吸导线3的抽吸力,可以更好地限制导线3的松弛,并且可以更精确地在指定位置上形成标记6。
在上述优选实施例中,各抽吸孔60a在其俯视图中是圆的。然而,作为替代,抽吸孔可以是方的或椭圆形的。
在上述优选实施例中,多个抽吸孔60a在电线抽吸单元60中排列在前进方向K上。然而,作为替代,例如如图6所示,抽吸孔60a在其俯视图中可以是矩形的。在所述情况中,矩形抽吸孔60a按其纵向方向沿导线3的前进方向K的方式设置,从而增大了利用所述抽吸孔60a来抽吸导线3的抽吸力并且可以更好地限制导线3的松弛。
在图6所示的实例中,抽吸孔60a在其俯视图中是矩形的。然而,作为替代,抽吸孔60a在其俯视图中可以是椭圆形的。也就是说,无论如何,抽吸孔60a在其俯视图中可以是长尺寸形的。此外,多个抽吸孔60a可以沿导线3的前进方向K排列,各所述抽吸孔在其俯视图中是长尺寸形的。
此外,如图7所示,电线抽吸单元60可以配有通道凹槽60b,所述通道凹槽沿前进方向K延伸并且让导线3通过其中,其中抽吸孔60a设置在通道凹槽60b中。在该情况中,由于通道凹槽60B,用于抽吸导线3的抽吸力增大了,以致可以更好地限制导线3的松弛。
在上述优选实施例中,电线抽吸单元60位于中心C处。然而,作为替代,如图2中的虚线所示,电线抽吸单元60可以位于区域A的下游侧。另外,电线抽吸单元60可以位于区域D中,如位于管道19中或位于中心C的上游侧,在所述情况中存在某些效果。
在上述优选实施例中,仅设置一个电线抽吸单元60。然而,作为替代,可以设置多个电线抽吸单元60。
在上述优选实施例中,电线抽吸单元60设置在导辊53和输送辊12之间。然而,如果没有引导单元50,则构成松弛吸收单元14的导辊24是放置在前进方向K上的着色喷嘴31的上游侧的辊中的定位成最为靠近着色喷嘴31的辊。在所述情况中,电线抽吸单元60可以位于导辊24和输送辊12之间。
此外,例如,如果旋转辊47在前进方向K上位于输送辊12的上游侧,则旋转辊47是在前进方向K上放置在着色喷嘴31的下游侧的辊之中的最为靠近着色喷嘴31的辊。在所述情况中,电线抽吸单元60可以位于导辊53和旋转辊47之间。也就是说,电线抽吸单元60可以放置于在前进方向K上布置在着色喷嘴31的上游侧的辊之中的最为靠近着色喷嘴31的辊和在前进方向K上布置在着色喷嘴31的下游侧的辊之中的最为靠近着色喷嘴31的辊之间。
描述上述优选实施例有助于理解本发明,并且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进行改变而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

Claims (7)

1.一种电线着色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用于向电线外表面喷射着色剂的着色机构,所述电线沿电线的纵向前进;和
电线抽吸机构,该电线抽吸机构用于抽吸电线以防止电线变松弛,所述电线抽吸机构布置在(A)与电线接触且被布置在电线前进方向上的着色机构上游侧的辊之中的、定位成最为接近着色机构的辊和(B)与电线接触且布置在电线前进方向上的着色机构下游侧的辊之中的、定位成最为接近着色机构的辊之间。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多个着色机构排列在电线的前进方向上,其中,至少电线抽吸机构的一部分设置在(C)所述多个着色机构之中的、被布置在前进方向最上游侧的着色机构和(D)所述多个着色机构之中的、布置在前进方向最下游侧的着色机构之间。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电线抽吸机构的至少一部分设置在(E)位于被布置在前进方向最上游侧的着色机构与被布置在前进方向最下游侧的着色机构间的中心和(F)被布置在前进方向最下游侧的着色机构之间。
4.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线抽吸机构包括用于抽吸电线周围的气体的抽吸孔。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多个抽吸孔沿电线的前进方向排列。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抽吸孔具有长尺寸形状,并且该长尺寸形状的抽吸孔的纵向沿电线的前进方向定向。
7.如权利要求4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线抽吸机构包括用于供电线通过的通道凹槽,并且,每个所述抽吸孔都设置在所述通道凹槽中。
CNA2006800439099A 2005-11-25 2006-10-31 电线着色装置 Pending CN101313374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5340054A JP2007149422A (ja) 2005-11-25 2005-11-25 電線の着色装置
JP340054/2005 2005-11-25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313374A true CN101313374A (zh) 2008-11-26

Family

ID=3760320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A2006800439099A Pending CN101313374A (zh) 2005-11-25 2006-10-31 电线着色装置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EP (1) EP1952410A1 (zh)
JP (1) JP2007149422A (zh)
CN (1) CN101313374A (zh)
MA (1) MA29967B1 (zh)
WO (1) WO2007060832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285923B2 (ja) 2008-02-13 2013-09-11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電線の着色装置及び電線の着色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265403B2 (ja) * 1992-07-28 2002-03-11 ライオンパワー株式会社 配線識別チューブの位置決め用ヘッダ
JP4477840B2 (ja) * 2002-08-09 2010-06-09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物品の自動マーキング方法及び自動マーキング装置
JP4477837B2 (ja) * 2003-06-19 2010-06-09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電線の着色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MA29967B1 (fr) 2008-11-03
EP1952410A1 (en) 2008-08-06
JP2007149422A (ja) 2007-06-14
WO2007060832A1 (en) 2007-05-3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4477840B2 (ja) 物品の自動マーキング方法及び自動マーキング装置
JP4977362B2 (ja) ローラ
CN100449190C (zh) 电磁阀的驱动方法、电磁阀驱动装置以及电线着色装置
JP2004356022A (ja) ワイヤハーネスの組立方法とワイヤハーネス
CN101313374A (zh) 电线着色装置
CN101978438B (zh) 用于对电线进行着色的设备
JP4477837B2 (ja) 電線の着色装置
CN101548346B (zh) 上色喷嘴和包含该上色喷嘴的上色单元
JP2007204130A (ja) 薬液用容器及び該薬液用容器を備えた薬液吐出装置
US8568835B2 (en) Apparatus for coloring electric wire and method thereof
US7718217B2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marking electric wire
PT1775028E (pt) Injector de coloração
WO2006016511A1 (ja) 着色ノズル
EP1780735A1 (en) Electric cable coloring method and electric cable coloring device
JP4452036B2 (ja) 電線の着色装置
JP4082589B2 (ja) ワイヤハーネス
JP2010129428A (ja) 線状物の加工装置
JP5101844B2 (ja) 着色ノズル
JP2004327363A (ja) ワイヤハーネス用電線
WO2004114330A1 (ja) 電線の着色方法及び電線の着色装置
WO2004112060A1 (ja) 電線用着色ノズル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Open date: 20081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