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300748B - 利用协同中继在蜂窝网络中发送数据的方法 - Google Patents

利用协同中继在蜂窝网络中发送数据的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300748B
CN101300748B CN2006800358439A CN200680035843A CN101300748B CN 101300748 B CN101300748 B CN 101300748B CN 2006800358439 A CN2006800358439 A CN 2006800358439A CN 200680035843 A CN200680035843 A CN 200680035843A CN 101300748 B CN101300748 B CN 101300748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ag
packet
channel
relay data
attache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680035843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300748A (zh
Inventor
尹永哲
王舒
金相国
孙理香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LG Electronics Inc
Original Assignee
LG Electronics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LG Electronics Inc filed Critical LG Electronics Inc
Publication of CN10130074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30074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30074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300748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diversity reception
    • H04L1/0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diversity reception using space diversity
    • H04L1/0618Space-time coding
    • H04L1/0631Receiver arrangemen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8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receiving station
    • H04B7/0868Hybrid systems, i.e. switching and combining
    • H04B7/0871Hybrid systems, i.e. switching and combining using different reception schemes, at least one of them being a diversity reception schem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24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for communication between two or more posts
    • H04B7/26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for communication between two or more posts at least one of which is mobile
    • H04B7/2603Arrangements for wireless physical layer control
    • H04B7/2606Arrangements for base station coverage control, e.g. by using relays in tunne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01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 H04L1/0036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arrangements specific to the receiver
    • H04L1/0038Blind format detec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01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 H04L1/0036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arrangements specific to the receiver
    • H04L1/0039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arrangements specific to the receiver other detection of signalling, e.g. detection of TFCI explicit signall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4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forward error control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12Wireless traffic scheduling
    • H04W72/121Wireless traffic scheduling for groups of terminals or user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2201/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overed by a single group of H04B3/00 - H04B13/00
    • H04B2201/69Orthogonal 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spread spectrum techniques in general
    • H04B2201/707Orthogonal 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spread spectrum techniques in general relating to direct sequence modulation
    • H04B2201/70718Particular systems or standards
    • H04B2201/70719CDMA2000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01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 H04L1/0023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characterised by the signalling
    • H04L1/0025Transmission of mode-switching indic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2001/0092Error 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topology of the transmission link
    • H04L2001/0093Point-to-multipoint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6/00Connection management
    • H04W76/40Connection management for selective distribution or broadcast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4/00Network topologies
    • H04W84/02Hierarchically pre-organised networks, e.g. paging networks, cellular networks, WLAN [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 or WLL [Wireless Local Loop]
    • H04W84/04Large scale networks; Deep hierarchical networks
    • H04W84/042Public Land Mobile systems, e.g. cellular system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8/00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e.g. terminals, base stations or access point devices
    • H04W88/02Terminal devices
    • H04W88/04Terminal devices adapted for relaying to or from another terminal or user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Quality & Reliability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 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 (AREA)
  • Time-Division Multiplex Systems (AREA)
  • Detection And Prevention Of Errors In Transmission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使用至少一个中继站(RS)并使用至少两个频率载波在移动通信系统中发送数据包的方法。更具体地说,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在第一频率载波上向移动台(MS)发送第一数据包的至少一个子包;以及经由该至少一个RS向该MS发送第二数据包的至少一个子包。这里,来自该至少一个RS的第二数据包的该至少一个子包是在第二频率载波上发送的,该第一数据包的第一子包和该第二数据包的第一子包是分别经由该第一频率载波的主信道和该第二频率载波的主信道来发送的,并且该第一数据包的至少一个后续子包和该第二数据包的至少一个后续子包是分别经由该第一频率载波的至少一个辅信道和该第二频率载波的至少一个辅信道来发送的。

Description

利用协同中继在蜂窝网络中发送数据的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发送数据的方法,更具体地涉及一种利用协同中继在蜂窝网络中发送数据的方法。
背景技术
在蜂窝通信领域中,该领域技术人员经常使用术语1G、2G和3G。这些术语是指所采用的蜂窝技术的代。1G是指第一代,2G是指第二代,3G是指第三代。
1G是指被称为AMPS(高级移动电话业务)电话系统的模拟电话系统。2G通常用于指代全世界流行的数字蜂窝系统,并包括CDMAOne、全球移动通信系统(GSM)和时分多址(TDMA)。与1G系统相比,2G系统能够在密集区域内支持更多数量的用户。
3G通常是指目前正在开发的数字蜂窝系统。除了一些明显的区别以外,这些3G通信系统在原理上彼此类似。
广播多播业务(BCMCS)提供了同时向多个用户发送相同信息流的能力。更具体地说,BCMCS旨在提供灵活有效的机制来向多个用户发送公共或相同信息。该业务的动机是在向多个用户发送相同信息时实现空中接口和网络资源的最有效利用。所发送信息的类型可以是任何数据类型(例如,文本、多媒体、流媒体)。BCMCS是经由基于BCMCS用户的密度、正在发送的信息(媒体类型)和可用无线资源的最有效发送技术来交付的。
可以独立地定义各BCMCS节目的发送区(territory)。这里,BCMCS节目是指利用BCMCS能力发送的逻辑内容。并且,BCMCS节目由一个或更多个网际协议流组成。操作中,可以在给定信道上以时间序列来发送这些节目。可以向网络的所有或选定区域发送BCMCS节目。这些区域构成了被称为无线网络覆盖区域的其中可以发送BCMCS节目的发送区。该发送区可以由能够发送BCMCS节目的一组小区/扇区来限定。此外,BCMCS节目可以由所有用户来接收,或者可以通过加密而限制为用户的一个子集。
在BCMCS中,由于发送的类型是“单向”和/或“一对多”,因此不需要重发和确认。
BCMCS预订(subscription)通常与节目(例如ABC、TNT、ESPN)而不是内容(诸如音乐、视频等的媒体类型)相关联。即,用户通过选择节目来选择该用户想要接收的内容的类型。
蜂窝网络中的BCMCS通常会带来覆盖率盲区和有限的每载波容量(信道)。这种问题会因信道传播衰减(例如严重的遮蔽)、终端基站(BS)部署的高成本所造成的大型小区(例如站点到站点距离大于2km)、有限带宽以及来自发送不同BCMCS内容的相邻小区的干扰而引起。因此,BCMCS覆盖率与广播多播系统容量一起变得有限。
此外,与常规单播业务相比,BCMCS的性能是由位于覆盖区域边缘的用户的接收质量决定的。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旨在一种实质上消除了由于现有技术的局限和缺点而引起的一个或更多个问题的使用利用协同中继在蜂窝网络中发送数据的方法。
本发明的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使用至少一个中继站(RS)并使用至少两个频率载波在移动通信系统中发送数据包的方法。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使用至少一个中继站(RS)并使用单个频率载波在移动通信系统中发送数据包的方法。
本发明的其他优点、目的以及特征将在随后的说明中部分地进行阐述,并且在由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研究了下面的内容后将部分地变得清楚,或者可以通过实施本发明而获知。本发明的这些目的和其他优点可以通过在说明书及其权利要求书以及附图中具体指出的结构来实现和获得。
为了实现这些目的和其他优点,并且根据这里所具体体现和广泛描述的发明宗旨,提供了一种使用至少一个中继站(RS)并使用至少两个频率载波在移动通信系统中发送数据包的方法,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在第一频率载波上向移动台(MS)发送第一数据包的至少一个子包(subpacket);以及经由该至少一个RS向该MS发送第二数据包的至少一个子包。这里,来自该至少一个RS的第二数据包的该至少一个子包是在第二频率载波上发送的,该第一数据包的第一子包和该第二数据包的第一子包是分别经由该第一频率载波的主信道和该第二频率载波的主信道来发送的,并且该第一数据包的至少一个后续子包和该第二数据包的至少一个后续子包是分别经由该第一频率载波的至少一个辅信道和该第二频率载波的至少一个辅信道来发送的。
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使用至少一个中继站(RS)并使用单个频率载波在移动通信系统中发送数据包的方法,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向移动台(MS)发送第一数据包的至少一个子包;以及经由该至少一个RS向该MS发送第二数据包的至少一个子包。这里,该第一数据包的第一子包和该第二数据包的第一子包是分别经由主信道来发送的,并且该第一数据包的至少一个后续子包和该第二数据包的至少一个后续子包是分别经由至少一个辅信道来发送的。
应当理解,上文对本发明的概述与下文对本发明的详述都是示例性和解释性的,旨在提供对所要求保护的本发明的进一步解释。
附图说明
所包含的附图用于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且并入本申请而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附图例示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并与本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发明的原理。在附图中:
图1例示了无线通信网络架构;
图2A例示了CDMA扩频和解扩处理;
图2B例示了使用多个扩频序列的CDMA扩频和解扩处理;
图3例示了cdma2000无线网络的数据链路协议体系层;
图4例示了cdma2000呼叫处理;
图5例示了cdma2000初始化状态;
图6例示了cdma2000系统接入状态;
图7例示了常规cdma2000接入尝试;
图8例示了常规cdma2000接入子尝试;
图9例示了使用时隙偏移量(offset)的常规cdma2000系统接入状态;
图10例示了用于1x的cdma2000和1xEV-DO的比较;
图11例示了1xEV-DO无线网络的网络架构层;
图12例示了1xEV-DO缺省协议体系;
图13例示了1xEV-DO非缺省协议体系;
图14例示了1xEV-DO会话建立;
图15例示了1xEV-DO连接层协议;
图16例示了分别相隔一跳的多个模块;
图17例示了多跳系统中的RS的一个例子;
图18例示了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方式的中继BCMCS的方案;
图19例示了根据本发明另一实施方式的中继BCMCS的方案;
图20例示了根据本发明又一实施方式的中继BCMCS的方案;而
图21例示了根据本发明再一实施方式的中继BCMCS的方案。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详细说明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在附图中例示了其示例。只要有可能,就在全部附图中用相同的标号来指代相同或相似的部分。
参照图1,该图例示了无线通信网络架构1。用户利用移动台(MS)2来接入网络服务。MS 2可以是便携式通信单元,如手持蜂窝电话、车载通信单元或者位置固定的通信单元。
用于MS 2的电磁波由基站收发器系统(BTS)3(也被称为节点B)发射。BTS 3包括诸如天线的无线电装置和用于收发无线电波的设备。
BS 6控制器(BSC)4接收来自一个或更多个BTS的发射信号。BSC 4通过与BTS和移动交换中心(MSC)5或内部IP网络交换消息,来提供对来自每个BTS 3的无线电发射信号的控制和管理。BTS 3和BSC 4是BS 6(BS)6的一部分。
BS 6与电路交换核心网络(CSCN)7和包交换核心网络(PSCN)8交换消息,并向CSCN 7和PSCN 8发送数据。CSCN 7提供传统的语音通信,而PSCN 8提供互联网应用和多媒体服务。
CSCN 7的移动交换中心(MSC)5部分对去往和来自MS 2的传统语音通信提供交换,并可以存储支持这些能力的信息。MSC 2可以连接到多个BS 6中的一个,以及其他公共网络,例如公共交换电话网络(PSTN)(未示出)或综合业务数字网络(ISDN)(未示出)。访问者位置寄存器(VLR)9用于获取用于处理与来访用户之间的语音通信的信息。VLR 9可以位于MSC 5内,并且可以为一个以上的MSC提供服务。
出于记录诸如用户信息的目的,为CSCN 7的归属位置寄存器(HLR)10分配了用户身份,例如电子序列号(ESN)、移动目录号(MDR)、简档信息、当前位置以及认证周期。认证中心(AC)11管理与MS 2相关的认证信息。AC 11可以位于HLR 10内,并可以为一个以上的HLR提供服务。MSC 5与HLR 10/AC 11之间的接口是IS-41标准接口18。
PSCN 8的包数据服务节点(PDSN)12部分为去往和来自MS2的包数据服务提供路由。PDSN 12建立、维持和终止与MS 2的链路层会话,并可以与多个BS 6中的一个以及多个PSCN 8中的一个形成接口。
认证、授权和计费(AAA)13服务器提供与包数据服务相关的网际协议认证、授权和计费功能。归属代理(HA)14提供MS 2IP登记的认证,对去往和来自PDSN 8的外地代理(FA)15部分的包数据进行重新定向,并从AAA 13接收用户的供应(provisioning)信息。HA 14还可以建立、维持和终止与PDSN 12的安全通信并分配动态IP地址。PDSN 12通过内部IP网络与AAA 13、HA 14以及互联网16进行通信。
目前有几种多址方案,具体地讲有频分多址(FDMA)、时分多址(TDMA)和码分多址(CDMA)。在FDMA中,用户通信是通过频率(例如利用30KHz信道)分开的。在TDMA中,用户通信是通过频率和时间(例如利用带有6个时隙的30KHz信道)分开的。在CDMA中,用户通信是通过数字代码分开的。
在CDMA中,所有用户都在同一频谱上,例如1.25MHz。每个用户都有唯一的数字代码标识符,数字代码将用户分开以防止干扰。
CDMA信号利用多个码片(chip)来传递单比特信息。每个用户都有唯一的码片模式(chip pattern),它实质上就是代码信道(code channel)。为恢复一比特,要根据用户的已知码片模式来结合大量的码片。其他用户的代码模式呈现随机性并以自消(self-canceling)方式结合,因此不会扰乱根据该用户的正确代码模式作出的比特解码判定。
输入数据与快速扩频序列相组合,并作为扩频数据流被发送。接收器利用相同的扩频序列来提取原始数据。图2A例示了扩频和解扩处理。如图2B所示,可以将多个扩频序列组合来创建唯一的鲁棒信道(robustchannel)。
沃尔氏(Walsh)码是一类扩频序列。每个沃尔氏码都为64码片长并与所有其他沃尔氏码精确正交。这种码易于生成并小到足以存储在只读存储器(ROM)中。
短PN码是另一类扩频序列。短PN码包括两个PN序列(I和Q),每个序列都为32,768码片长,并且生成于彼此类似但节拍不同(differentlytapped)的15位移位寄存器中。这两个序列在I和Q相位信道上对信息进行加扰。
长PN码是另一类扩频序列。长PN码生成于42位寄存器中,并长于40天,或者大约为4×1013码片长。由于其长度,长PN码不能存储在终端的ROM中,因此它是逐码片地生成的。
每个MS 2都用PN长码和唯一的偏移量或公共长码掩码对其信号进行编码,所述公共长码掩码是利用32位长PN码ESN和由系统设定的10位计算出的。公共长码掩码产生了唯一的偏移量。专用长码掩码可用于提高私密性。当在64码片这么短的时段上结合时,具有不同长PN码偏移量的MS 2将显得实际是正交的。
CDMA通信利用了前向信道和反向信道。前向信道用于从BTS 3到MS 2的信号,而反向信道用于从MS到BTS的信号。
前向信道利用其具体分配的沃尔氏码和扇区的具体PN偏移量,而一个用户能够在同一时间拥有多种信道类型。前向信道由其CDMA RF载波频率、该扇区的唯一短码PN偏移量和该用户的唯一沃尔氏码来标识。CDMA前向信道包括导频信道、同步信道、寻呼信道和业务信道。
导频信道是不包含字符流的“结构信标(structural beacon)”,而是一种用于系统获取并在切换过程中用作测量装置的定时序列。导频信道占用沃尔氏码0。
同步信道承载了在系统获取过程中由MS 2使用的系统识别和参数信息的数据流。同步信道占用沃尔氏码32。
根据容量要求可以有一到七个寻呼信道。寻呼信道承载了寻呼、系统参数信息和呼叫建立命令。寻呼信道占用沃尔氏码1~7。
业务信道被分配给各个用户以承载呼叫服务。业务信道占用受噪声限制的总容量所决定的所有剩余沃尔氏码。
反向信道用于从MS 2到BTS 3的信号,并利用对于该MS特定的长PN序列和沃尔氏码的偏移量,使得一个用户能够同时发送多种类型的信道。反向信道由其CDMA RF载波频率及各MS 2的唯一长码PN偏移量来标识。反向信道包括业务信道和接入信道。
各用户在实际呼叫过程中利用业务信道向BTS 3发送服务。反向业务信道基本上是用户特有的公共或专用长码掩码,并且存在与CDMA终端一样多的反向业务信道。
呼叫中还未涉及的MS 2利用接入信道来发送登记请求、呼叫建立请求、寻呼响应、命令(order)响应和其他信令信息。接入信道基本上是对于BTS 3扇区唯一的公共长码偏移量。接入信道与寻呼信道是成对的,使得每个寻呼信道都有高达32个接入信道。
CDMA通信提供了很多优点。这些优点中的一些是可变速率音声编码(vocoding)与复用、功率控制、RAKE接收器的使用以及软切换。
CDMA允许使用可变速率音声编码器来压缩语音、降低比特率并显著地增大了容量。可变速率音声编码在通话期间提供全比特率,在通话暂停期间提供低数据率,并提供增大的容量和自然声音。复用允许将语音、信令和用户次级数据混合在CDMA帧中。
通过利用前向功率控制,BTS 3连续地缩减每个用户的前向基带码片流的强度。当特定的MS 2在前向链路上遇到误码时,请求更多的能量,并在该能量再次减小后提供能量的快速提升。
利用RAKE接收器使得MS 2能够每帧使用三个服务相关器或者“RAKE指”的组合输出。每个RAKE指都能够独立地恢复特定的PN偏移量和沃尔氏码。这些指可以通过搜索器连续地检查导频信号来解决不同BTS 3的延迟多路反射。
MS 2驱动软切换。MS 2连续地检查可用的导频信号并向BTS 3报告它当前看到的导频信号。BTS 3最多分配6个扇区,MS 2相应地分配其指。所有消息都是在未经噪声抑制的情况下通过模糊-脉冲(dim-and-burst)来发送的。通信链路的每一端都逐帧地选择最佳配置,而切换对于用户是透明的。
cdma200系统是第三代(3G)宽带、扩展频谱无线接口系统,该系统利用CDMA技术的增强服务潜能来促进数据能力,例如互联网和内联网接入、多媒体应用、高速商业交易以及遥测。cdma2000的焦点,也是其他第三代系统的焦点,集中在网络经济性和无线传输设计,以克服有限的可用无线频谱的限制。
图3例示了cdma2000无线网络的数据链路协议体系层20。该数据链路协议体系层20包括上层60、链路层30和物理层21。
上层60包括三个子层:数据服务子层61、语音服务子层62和信令服务子层63。数据服务61是代表移动端用户交付任何形式的数据的服务,并包括诸如IP服务的包数据应用、诸如异步传真和B-ISDN仿真服务的电路数据应用以及SMS。语音服务62包括PSTN接入、移动台到移动台(mobile-to-mobile)语音服务以及互联网电话。信令63控制移动台操作的所有方面。
信令服务子层63对MS 2和BS 6之间所交换的全部消息进行处理。
这些消息控制了呼叫建立和拆除、切换、特征激活、系统配置、登记和认证这些功能。
链路层30分成链路接入控制(LAC)子层32和媒体访问控制(MAC)子层31。链路层30提供对于数据传输服务的协议支持和控制机制,并执行将上层60的数据传输需求映射成物理层21的特定能力和特征所必需的功能。链路层30可以看成是上层60与物理层21之间的接口。
MAC 31和LAC 32子层的分离是由需要支持宽范围的上层60服务和要求在宽性能范围特别是从1.2Kbps到高于2Mbps上提供高效且等待时间短的数据服务而促成的。其他促成因素是支持诸如对可接受的延迟和/或数据BER(误比特率)的限制的电路和包数据服务的高服务质量(QoS)交付的需要,以及对于各具有不同QoS要求的多种高级多媒体服务的不断增长的需求。
需要LAC子层32在点对点无线传输链路42上提供可靠的依次交付的传输控制功能。LAC子层32对上层60实体之间的点对点通信信道进行管理,并提供框架以支持宽范围的不同端对端可靠链路层30协议。
链路接入控制(LAC)子层32提供信令消息的正确交付。这些功能包括需要确认时的确定交付、不需要确认时的不确定交付、复制消息检测、对于向各MS 2交付消息的地址控制、将消息分段成适当大小的段以在物理介质上传输、接收到的消息的重组和验证以及全局挑战认证。
MAC子层31促进了具有用于每个激活服务的QoS管理能力的3G无线系统的复杂的多媒体、多服务能力。MAC子层31提供程序来控制包数据和电路数据服务对于物理层21的访问,包括来自单个用户的多个服务之间的竞争控制以及无线系统中的竞争用户之间的竞争控制。MAC子层31还执行逻辑信道和物理信道之间的映射,将来自多个源的数据复用到单个物理信道上,并利用无线链路协议(RLP)33在无线链路层上提供合理的可靠传输,以达到尽力而为的可靠级别。信令无线突发协议(SRBP)35是为信令消息提供无连接协议的实体。复用及QoS控制34负责通过对来自竞争服务的冲突请求进行协调以及对接入请求的适当优先化(prioritization)来实施协商的QoS水平。
物理层20负责对通过空中传输的数据进行编码和调制。物理层20对来自高层的数字数据进行调节,使该数据能够通过移动无线信道可靠地传输。
物理层20将MAC子层31在多个传输信道上交付的用户数据和信令映射到物理信道,并通过无线接口来发送该信息。在发送方向上,由物理层20执行的功能包括信道编码、交织、加扰、扩频和调制。在接收方向上,这些功能是颠倒的,以便在接收器处恢复出所发送的数据。
图4例示了呼叫处理的概况。处理呼叫包括导频和同步信道处理、寻呼信道处理、接入信道处理和业务信道处理。
导频和同步信道处理是指MS 2在MS 2初始化状态下处理导频和同步信道以获取CDMA系统并与之同步。寻呼信道处理是指MS 2在空闲状态下监控寻呼信道或前向公共控制信道(F-CCCH)以接收来自BS 6的开销和导向移动台(mobile-directed)消息。接入信道处理是指MS 2在系统接入状态下在接入信道或增强的接入信道上向BS 6发送消息,而BS 6始终监听这些信道并在寻呼信道或F-CCCH上对MS进行响应。业务信道处理是指BS 6和MS2(在MS 2业务信道控制状态下)利用专用的前向和反向业务信道进行通信,而这些专用前向和反向业务信道携带诸如语音和数据的用户信息。
图5例示了MS 2的初始化状态。初始化状态包括系统确定子状态、导频信道获取、同步信道获取、定时改变子状态和移动台空闲状态。
系统确定是MS 2用来确定从哪个系统获取服务的处理。该处理可以包括对模拟与数字、蜂窝与PCS以及A载波与B载波的确定。客户选择处理可以控制系统确定。使用重新定向处理的服务供应商也可以控制系统确定。在MS 2选择了系统之后,它必须确定在该系统内的哪个信道上搜索服务。通常MS 2使用优先信道列表来选择信道。
导频信道获取是MS 2用来通过搜索可用导频信号而首先获得关于系统定时的信息的处理。导频信道不包含任何信息,但MS 2能够通过与该导频信道相关联来对准它自己的定时。一旦完成该关联,MS 2就与同步信道同步并能够读出同步信道消息以进一步精调其定时。在MS 2宣告失败并返回到系统确定来选择另一个信道或另一个系统之前,允许它在单个导频信道上搜索长达15秒的时间。该搜索过程不是标准化的,获取系统的时间取决于执行情况。
在cdma2000中,单个信道上可能存在许多导频信道,例如OTD导频、STS导频以及辅导频。在系统获取期间,MS 2将找不到这些导频信道中的任何一个,因为它们使用了不同的沃尔氏码,而MS只搜索沃尔氏码0。
同步信道消息在同步信道上被连续地发送,并向MS 2提供了用来精调定时并读取寻呼信道的信息。移动台(mobile)在同步信道中从BS 6接收允许其确定它是否能够与该BS进行通信的消息。
在空闲状态下,MS 2接收其中一个寻呼信道并处理该信道上的消息。将开销或配置消息与存储的序列号进行比较,以保证MS 2具有最新的参数。检查发给MS 2的消息以确定有意向的用户。
BS 6可以支持多个寻呼信道和/或多个CDMA信道(频率)。MS 2利用基于其IMSI的哈希(hash)函数来确定在空闲状态下监控哪个信道和频率。BS 6利用同一哈希函数来确定在寻呼MS 2时利用哪个信道和频率。
在寻呼信道和F-CCCH上使用时隙周期索引(SCI)支持了时隙寻呼(slotted paging)。时隙寻呼的主要目的是节约MS 2中的电源。MS 2和BS 6对将在哪个时隙中呼叫MS达成一致。MS 2可以在未分配时隙期间降低对某些处理电路的供电。常规寻呼消息或通用寻呼消息可用于在F-CCCH上寻呼移动台。也支持快速寻呼信道,该快速寻呼信道允许MS2在较之仅利用F-PCH或F-CCCH上的时隙寻呼能够得到的时段更短的时段上提高供电。
图6例示了系统接入状态。系统接入处理中的第一步是更新开销信息,以确保MS 2是在利用正确的接入信道参数,例如初始功率水平和功率单步增量(power step increments)。MS 2随机选择接入信道并进行发送,而不与BS 6或其他MS进行协调。这种随机接入过程会导致冲突。可以采取几步措施来降低冲突的概率,例如利用时隙结构、使用多个接入信道、以随机开始时间来发送以及采用拥塞控制,例如过载分级(classes)。
MS 2可以在接入信道上发送请求或者响应消息。请求是自主地(autonomously)发送的消息,例如源发消息(origination message)。响应是响应于从BS 6接收到的消息而发出的消息。例如,寻呼响应消息是对常规寻呼消息或通用消息的响应。
接入尝试是指发送一个层2封装PDU并接收对于该PDU的确认的整个过程,它包括一个或更多个接入子尝试,如图7所示。接入子尝试包括接入试探(probe)序列的集合,如图8所示。接入子尝试内的序列被随机后退(backoff)间隔(RS)和持续延迟(PD)分隔开。PD只适用于接入信道请求,而不适用于响应。图9例示了通过利用0~511个时隙的时隙偏移量来避免冲突的系统接入状态。
复用和QoS控制子层34既有发送功能又有接收功能。发送功能对来自各个源(如数据服务61、信令服务63或语音服务62)的信息进行组合,并形成物理层SDU和PDCHCF SDU来进行发送。接收功能将物理层21和PDCHCF SDU中包含的信息分开并将该信息导向正确的实体,如数据服务61、上层信令63或语音服务62。
复用和QoS控制子层34在时间上与物理层21同步地进行工作。如果物理层21以非零帧偏移量进行发送,则复用和QoS控制子层34以相对系统时间的适当帧偏移量,来交付要由物理层发送的物理层SDU。
复用和QoS控制子层34利用原语的物理信道专用服务接口集来向物理层交付物理层21 SDU。物理层21利用物理信道专用接收指示服务接口操作来向复用和QoS控制子层34交付物理层SDU。
SRBP子层35包括同步信道、前向公共控制信道、广播控制信道、寻呼信道和接入信道过程。
LAC子层32向层360提供服务。SDU在层360与LAC子层32之间传递。LAC子层32提供了SDU到LAC PDU的适当封装,该LACPDU经过了分段和重新组合,并作为封装的PDU段传送给MAC子层31。
LAC子层32内的处理是依次完成的,处理实体以建立好的顺序将部分形成的LAC PDU互相传递。SDU和PDU经过处理并沿着功能路径传送,而无需上层知道该物理信道的无线特性。然而,上层可以知道物理信道的特性,并可以引导层230使用特定物理信道来传输特定PDU。
1xEV-DO系统对于包数据服务是优选的,其特征在于仅用于数据或单个1.25MHz载波(“1x”)或数据优化(“DO”)。此外,前向链路上存在4.9152Mbps的峰数据速率,反向链路上存在1.8432Mbps的峰数据速率。而且,1xEV-DO系统提供了分离的频带和与1x系统的网际互联。图10例示了用于1x系统的cdma2000与1xEV-DO系统的比较。
cdma2000系统中存在并发的服务,从而将语音和数据一起以最大数据速率614.4kbps(但是实际数据速率为307.2kbps)进行传输。MS 2与MSC 5进行通信来进行语音呼叫,与PDSN 12进行通信来进行数据呼叫。cdma2000系统的特征在于,利用沃尔氏码分离的前向业务信道的可变功率的固定速率。
在1xEV-DO系统中,最大数据速率是2.4Mbps或3.072Mbps,并且未与电路交换核心网7进行通信。1xEV-DO系统的特征在于,利用时分复用的单个前向信道的固定功率和可变速率。
图11例示了1xEV-DO系统架构。在1xEV-DO系统中,一个帧包括16个时隙,每秒600个时隙,并具有26.67ms的持续时间或者32,768个码片。单个时隙长度为1.6667ms并具有2048个码片。控制/业务信道在一个时隙中有1600个码片,导频信道在一个时隙中有192个码片,而MAC信道在一个时隙中有256个码片。1xEV-DO系统促成了更简单更快速的信道估计和时间同步。
图12例示了1xEV-DO系统缺省协议体系。图13例示了1xEV-DO系统非缺省协议体系。
与1xEV-DO系统中的会话相关的信息包括由MS 2(或者接入终端(AT))和BS 6(或者接入网(AN))在无线链路上使用的一组协议、单播接入终端标识符(UATI)、AT和AN在无线链路上使用的协议的配置以及对当前AT位置的估计。
应用层提供尽力而为服务(best effort),由此发送消息一次,并提供可靠交付,由此消息可重发一次或更多次。流层为一个AT 2提供了对最多4个(缺省)或255个(非缺省)应用流进行复用的能力。
会话层确保会话仍然有效并对结束会话进行管理,指定用于初始UATI分配的过程,保持AT地址并协商/供应在会话期间使用的协议和用于这些协议的配置参数。
图14例示了1xEV-DO会话的建立。如图14所示,建立会话包括地址配置、连接建立、会话配置和交换密钥。
地址配置是指分配UATI和子网掩码的地址管理协议。连接建立是指建立无线链路的连接层协议。会话配置是指配置所有协议的会议配置协议。交换密钥是指在安全层中建立用于认证的密钥的密钥交换协议。
“会话”是指AT 2和RNC之间的逻辑通信链路,其保持开放数小时,缺省为54小时。会话持续到PPP会话也激活为止。会话信息由AN 6中的RNC控制和维护。
当连接打开时,AT 2可以被分配前向业务信道,并被分配反向信道和反向功率控制信道。在单会话期间可以出现多个连接。
连接层对网络和通信的初始获取进行管理。此外,连接层保持了近似的AT 2的位置,并管理AT 2与AN 6之间的无线链路。而且,连接层进行监管(supervision)、对从会话层接收到的发送数据进行优化和封装,将优化的数据转发给安全层,对从安全层接收到的数据进行解封装并将其转发给会话层。
图15例示了连接层协议。如图15所示,该协议包括初始化状态、空闲状态和连接状态。
在初始化状态下,AT 2获取AN 6并激活初始化状态协议。在空闲状态下,发起关连接(closed connection)并激活空闲状态协议。在连接状态下,发起开连接(open connection)并激活连接状态协议。
关连接是指AT 2没有被分配任何专用的无线链路资源并且AT与AN 6之间的通信是在接入信道和控制信道上进行的状态。开连接是指AT2可以被分配前向业务信道,被分配了反向功率控制信道和反向业务信道,并且AT 2与AN 6之间的通信是在这些分配的信道上以及控制信道上进行的状态。
初始化状态协议执行与获取AN 6相关的动作。空闲状态协议执行与已经获取AN 6但没有开连接的AT 2相关的动作,例如利用路由更新协议来跟踪AT位置。连接状态协议执行与具有开连接的AT 2相关的动作,例如管理AT与AN 6之间的无线链路以及管理将导致关连接的过程。路由更新协议执行与跟踪AT 2位置相关的以及维护AT与AN 6之间的无线链路的各种动作。开销消息协议在控制信道上广播基本参数,如QuickConfig、SectorParameters以及AccessParameters消息。数据包整合协议对数据包进行整合和优化,以作为它们被分配的优先级和目标信道的函数来进行发送并在接收机上提供包解复用。
安全层包括密钥交换功能、认证功能和加密功能。密钥交换功能提供了AN 2和AT 6对于认证业务所要遵循的过程。认证功能提供了AN 2和AT 6交换用于认证和加密的安全密钥所要遵循的过程。加密功能提供了AN 2和AT 6对于加密业务所要遵循的过程。
1xEV-DO前向链路的特征在于,不支持功率控制和软切换。AN 6以恒定功率进行发送,AT 2在前向链路上请求可变速率。因为不同的用户可能在TDM中的不同时刻进行发送,所以很难从单个用户所想要的不同BS 6实现分集传输。
在MAC层中,源自上层的两种类型的消息(具体地说为用户数据消息和信令消息)通过物理层而传输。使用两个协议来处理这两种类型的消息,具体地说,前向业务信道MAC协议用于用户数据消息,控制信道MAC协议用于信令消息。
物理层的特征在于,扩频速率为1.2288Mcps,一个帧包括16个时隙和26.67ms,时隙为1.67ms并有2048个码片。前向链路信道包括导频信道、前向业务信道或控制信息和MAC信道。
导频信道与cdma2000导频信道的相似之处在于,它包括全“0”信息比特和以192个码片为时隙的对W0的沃尔氏扩频。
前向业务信道的特征在于,数据速率从38.4kbps到2.4576Mbps或从4.8kbps到4.9152Mbps变化。物理层数据包可以在1到16个时隙中发送,并且当分配了多于一个时隙时发送时隙采用4时隙交织。如果在所有的分配的时隙都被发送之前在反向链路ACK信道上接收到了ACK,则不再发送剩余的时隙。
控制信道类似于cdma2000中的同步信道和寻呼信道。控制信道的特征在于,256个时隙或426.67ms的周期、1024比特或128、256、512和1024比特的物理层数据包长度以及38.4kbps或76.8kbps或19.2kbps、38.4kbps或76.8kbps的数据速率。
1xEV-DO反向链路的特征在于,AN 6能够利用反向功率控制对反向链路进行功率控制,并且一个以上的AN能够通过软切换来接收AT 2的发送。此外,反向链路上没有TDM,反向链路通过沃尔氏码以长PN码进行了信道化。
AT 2使用接入信道来发起与AN 6的通信或者对AT定向消息作出响应。接入信道包括导频信道和数据信道。
AT 2在接入信道上发送一系列的接入试探,直到从AN 6接收到响应或定时器到期为止。接入试探包括前同步码和一个或更多个接入信道物理层包。接入信道的基本数据速率是9.6kbps,还可用更高的数据速率19.2kbps和38.4kbps。
当利用同一控制信道包来寻呼一个以上AT 2时,接入试探可能是同时发送的,因此可能会发生包冲突。当AT 2被协同定位,并且进行成组呼叫或者具有类似的传输延迟时,问题会更加严重。
可能存在冲突的一个原因是常规方法中当前持续测试的效率低。因为AT 2可能需要短的连接建立时间,所以当利用持续测试时,被寻呼的AT可能与另一被寻呼的AT同时发送了接入试探。
利用持续测试的常规方法是不够的,因为需要短连接建立时间和/或是一组呼叫中的一部分的每个AT 2都可能具有相同的持续值(通常被设为0)。如果AT 2是协同定位的,例如在一组呼叫中,则接入试探同时到达AN 6,由此导致接入冲突和连接建立时间的增加。
因此,需要一种更有效的方法来接入试探来自要求短连接建立时间的协同定位的移动终端的传输。本发明就是要解决这一和其他需求。
对于BCMCS而言,向BS小区/扇区中的多个移动台发送从BS生成的广播内容和/或从其他BS交付的内容。在可以发送使用BCMCS的内容之前,BS和MS共享同一协议。这里,可以按照基于区域(zone)的方式来提供BCMCS,并且区域可以定义为其中提供了相同BCMCS内容的区域。
虽然BCMCS数据是在包数据信道上发送的,但由于BCMCS使用了BS向多个移动台发送的发送方案,因此不存在来自各MS的独立的接收信号质量反馈。例如,即使接收数据包中有差错,MS也不向BS发送确认(ACK)或否定ACK(NACK)信号。
并且,执行BCMCS的BS通过确定数据发送速率力求使BS小区/扇区中的所有移动台都接收到特定质量水平的数据。可以基于有效载荷大小、混合自动重复请求(HARQ)方案的子包数、调制方案等来确定数据发送速率。
如上所述,由于BCMCS服务不发送来自接收端的反馈,所以BS不能根据信道环境来修改数据发送速率,而是以固定速率向小区/扇区中的所有移动台发送数据包。并且,各BS可以对小区/扇区中的所有移动台设定包差错率(PER)值低于标准值的数据速率。随后以固定的或所设定的数据速率来发送数据包。
例如,信道条件好(基于衰减、干扰和小区半径)的BS以较高的数据速率来执行BCMCS。对于信道条件差的BS,以较低的数据速率来执行BCMCS。如上所述,如果基于具有其自身固定数据速率的BS来提供服务,则无法应对信道质量的下降,从而服务质量可能受损。
BCMCS包括多种功能。预订管理功能支持为用户预订广播/多播服务的能力。在MS预订到系统后,可以使用服务发现功能来发现BCMCS节目。即,服务发现功能是指移动台(MS)用来发现系统所能提供的BCMCS节目的过程。例如,可以将BCMCS节目的声明自动地发送到能够进行BCMCS的MS(例如,只要MS进入广播范围或者只要广播节目开始就使背景光闪烁指定次数)。
在操作期间,信息获取功能使用户能够获取接收BCMCS节目所需的信息。并且,分布管理功能为系统提供了确定发送BCMCS节目的位置的功能。作为另一种服务功能,无线管理功能对无线信道的有效操作进行处理以支持BCMCS。此外,服务计费功能包括与基于所提供的服务来进行计费有关的服务的多个方面。最后,特征交互功能涉及与其他服务同时发起并操作BCMCS服务的多个方面。
当前的蜂窝通信基于模块或实体之间的单跳传输—从基站(BS)到移动台(MS)或从MS到BS。单跳网络是指所有实体/模块最多相距一跳的网络架构。图16例示了分别相距一跳的多个模块。在图16中,两个MS和一个BS分别相距一跳。
将中继站(RS)结合到现有的蜂窝架构中能够提供诸如提高覆盖率和容量的益处。覆盖率的提高能够向位于扇区或小区边缘的用户提供改善的信号接收质量。
图17例示了多跳系统中的RS的例子。如图17所示,RS被置于BS和MS之间。因为如果MS位于小区边界附近或者位于覆盖区域的边缘则由于信号强度变弱或者由于来自相邻小区/扇区的信号的干扰而使得从BS到BS的信号就可能不可靠,所以RS能够用于解决弱信号的问题。BS和RS之间的距离比BS和MS之间的距离要短。这样,从BS到RS的信号是可靠的,因此,从RS到MS的信号也是可靠的。
RS的功能是以普通的或智能的方式“重复”来自BS的信号以扩展BCMCS覆盖率。然而,随着通过采用RS而扩展了BCMCS覆盖率,原本不能接收足够强信号的MS能够对BCMCS信号进行解调和解码。
如上所述,例如能够以普通的或智能的方式实现RS的功能。普通的方式是指通过简单的信号重复对信号进行中继。另选的是,智能的方式是指采用时空编码来实现发送分集或增量冗余(IR)。
图18例示了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方式的中继BCMCS的方案。子包或包发送的基本单元是时隙。参照图18,其例示了分别用于BS和RS的具有两个频率载波(由f1和f2表示)的多跳多载波系统。并且,该系统实现了四(4)时隙交织和两跳发送方案,其中三(3)个时隙用于发送编码器包(1个时隙用于主信道,2个时隙用于辅信道)。此外,BS使用第一频率f1,RS使用第二频率f2。
在本图和全文中,包和子包可互换地使用。此外,移动台也可以被称为终端、移动终端、接入终端、移动用户台等。并且,基站也可以被称为节点、接入节点、终端基站等。
在第一时隙期间在f1上以包的形式将原始信号A00从BS向MS和RS进行广播。第一时隙是指后面跟着可以发送其他包的后续时隙的四个时隙中的第一个时隙。在第二时隙和第三时隙中,BS可以在f1上分别向MS和RS发送冗余信号A01和A02。冗余信号是在后续时隙期间重发的原始信号。这里,冗余信号或包可以是原始信号的重复或者原始信号的经编码版本。
在f1上发送的包(或子包)与相同的数据包相关联。例如,A00、A01和A02是第一数据包的一部分,而B00、B01和B02与另一数据包相关联。
RS接收并解码从BS广播的BCMCS包。然后,RS将中继信号A00′-A02′在f2上发送给MS。这里,中继信号可以是原始广播信号A00的简单重复或原始信号的经编码版本(例如,以带有系统位但可能不同的校验位方式来发送)。并且,还可以对冗余信号(例如包A01和A02)进行解码并作为重复或编码版本(例如包A01′和A02′)发送给MS。这样,就可以按照简单重复和编码版本之间的任何组合的形式将来自RS的信号发送或中继到MS。与以上类似地,在f2上发送的包或子包与相同的数据包相关联。
在本实施方式和下面的其他实施方式中,RS提供了多种功能。例如,RS可以接收、解码和/或发送数据包。即,例如在发送数据包时,RS可以“放大并转发”涉及简单重复的数据包和/或“解码并转发”涉及时空编码的数据包。此外,在能够将接收到的包发送(中继)到MS之前,RS需要一最小时间量来对该包进行解码。这样,可以改变从RS中继发送的定时。
并且,RS可以配备有多个天线以实现发送分集。同时,BS和MS也可以配备有多个天线以实现分集。多输入多输出(MIMO)能够提供发送分集以提高无线资源的效率。多个天线的使用使RS和其他终端(例如移动台和基站)能够在不增大带宽的情况下实现分集增益。例如,时空码(STC)可用于提高通信链路的可靠性,空间复用(SM)可用于提高发送容量,或者全分集全速率时空码(FDFR-STC)可用于实现全分集。
参照图18,在第一时隙期间BS在f1上向MS和RS广播包A00,随后在第二时隙期间在f1上向MS和RS广播包A01。在第三时隙期间,BS在f1上向MS和RS发送包A02,而RS在f2上向MS发送包A00′,A00′是A00的重复或者是A00的经编码版本。在第四时隙期间,BS不广播任何包,而RS在f2上向MS发送A01′,A01′是包A01的重复或者包A01的经编码版本。以四个时隙为间隔重复类似的过程,直到MS接收到从BS发出的包为止。
MS接收从BS和RS发出的包并对其解码。如果MS利用所有接收到的包的一部分对这些包成功进行了解码,则MS无需对其余包进行解码。例如,如果MS成功地基于包A00和A01对消息进行了解码,则不需要对其余包A02和A00′-A02′进行解码。
图19例示了根据本发明另一实施方式的中继BCMCS的方案。在图19中,例示了具有用f1和f2表示的由BS和两(2)个RS(即RS1和RS2)使用的两个频率载波的多跳多载波系统。和图18一样,该系统实现了四(4)时隙交织和两跳发送方案,其中三(3)个时隙用于发送编码器包(1个时隙用于主信道,2个时隙用于辅信道)。BS使用第一频率f1,RS1和RS2使用第二频率f2。
在第一时隙期间以包的形式将原始信号A00从BS向MS以及RS1和RS2进行广播。第一时隙是指用于广播原始包的第一个时隙,第一时隙后跟着其中可以发送其他包的后续时隙。在第二时隙和第三时隙中,BS在f1上分别向MS和RS发送冗余信号A01和A02。冗余信号是在后续时隙期间重发的原始信号。这里,冗余信号或包可以是原始信号的重复或者原始信号的经编码版本。
多个RS接收并解码从BS广播的BCMCS包。然后,RS1和RS2分别将中继信号A00′(1)-A02′(1)和A00′(2)-A02′(2)在f2上发送给MS。这里,中继信号可以是原始广播信号A00的简单重复(例如包A00和B00)或原始信号的经编码版本(例如以带有系统位但可能不同的校验位方式来发送)。并且,还可以将冗余信号解码并作为重复或编码版本发送给MS。这样,就可以按照简单重复和编码版本之间的任何组合的形式将来自RS的信号发送或中继到MS。
实际上,可以按照任何组合的形式来进行从RS1和RS2到MS的发送。即,RS1可以向MS发送重复的包或者经编码的包,而RS2在同一时隙期间发送重复的包或者经编码的包。例如,由于A00′(1)和A00′(2)都是原始信号A00的变型信号,因此在同一时隙期间在f2上,RS1可以向MS发送时空编码的包A00′(1),RS2可以向MS发送重复的包A00′(2)。并且,在后续时隙中,RS1可以在f2上向MS发送重复的包A01′(1),RS2可以在f2上向MS发送时空编码的包A01′(2)。此外,还可以对从RS1和RS2到MS的后续发送进行布置。
参照图19,在第一时隙期间BS在f1上向MS和多个RS广播包A00,随后在第二时隙期间在f1上向MS和多个RS广播包A01。在第三时隙期间,BS在f1上向MS以及RS1和RS2发送包A02,而RS1和RS2在f2上分别向MS发送包A00′(1)和A00′(2),包A00′(1)和A00′(2)可以是包A00的重复和A00的经编码版本中的任意一个。在第四时隙期间,BS不广播任何包或信号,而RS1和RS2中的每一个都在f2上分别向MS发送包A01′(1)和A01′(2),包A01′(1)和A01′(2)是包A01的重复或者包A01的经编码版本。以四个时隙为间隔重复类似的过程,直到MS接收到从BS发出的包为止。
如上所述,在MS接收到从BS和RS发出的包并将其解码后,如果MS利用所有接收到的包的一部分对这些包成功进行了解码,则MS无需对其余包进行解码。例如,如果MS成功地基于包A00和A01对消息进行了解码,则不需要对其余包A02、A00′(1)-A02′(1)和A00′(2)-A02′(2)进行解码。
图20例示了根据本发明又一实施方式的中继BCMCS的方案。在图21中,在多跳系统中应用了具有时分复用(TDM)的单个频率载波。在该系统中,使用了具有单个频率载波(例如f1)的时分复用(TDM)。与前面的图类似,该系统实现了四(4)时隙交织和两跳发送方案,其中三(3)个时隙用于发送编码器包(1个时隙用于主信道,2个时隙用于辅信道)。
由于在TDM方式中BS和MS共享相同的频谱,所以单个包的发送时间加倍。如上所述,在第一发送时隙期间BS在f1上广播原始信号(即,包A00)。随后RS接收并解码BS发送的包A00。然后,在第三发送时隙期间RS在主信道上发送“中继信号或中继包”A00′。同时,BS在辅信道上向MS发送冗余信号A01。这里,在第三时隙期间发送的包(即A01和A00′)可以是包A00的简单重复和包A00的时空编码版本中的任意一个。此外,包A01和A00′可以是软组合的。
类似的是,在第四时隙期间在f1上,BS在辅信道上发送冗余包A02,而RS在辅信道上发送中继包A01′。这里,包可以是原始包的简单重复、时空编码的原始包和原始包的不同校验位包中的任意一种。换句话说,对中继信号A01′和BS重发的信号A02的设计有多种选择。同样,包A02和A01′可以是软组合的。
图21例示了根据本发明再一实施方式的中继BCMCS的方案。在图21中,在多跳系统中使用了单个频率载波(即f1)。与前面的图类似,该系统实现了四(4)时隙交织和两跳发送方案,其中三(3)个时隙用于发送编码器包(1个时隙用于主信道,2个时隙用于辅信道)。
在操作中,在第一时隙期间BS向MS和两个RS(即RS1和RS2)广播包A00。RS1和RS2接收所广播的包A00并将其解码。随后经解码的包A00被转换为包A00′(1)-A02′(1)和A00′(2)-A02′(2)。如以上参照图20所述,可以按任何形式的组合对从RS发出的包进行发送。即,可以按照简单重复、时空编码或其组合的方式对这些包进行发送。例如,RS1的包A01′(1)可以是包A00或原始信号的简单重复,而RS2的包A00′(2)可以是包A00的时空编码版本。
如图21所示,在跳过一个时隙后,在后续时隙期间,BS在f1的辅信道上广播包A01和包A02。同时,RS1和RS2在f1的主信道上向MS发送中继包A00′(1)和A00′(2)。这里,冗余包A01以及中继包A00′(1)和A00′(2)可以是软组合的。在后续时隙中,BS在f1的辅信道上广播包A02,而RS1和RS2在f1上向MS发送中继包A01′(1)和A01′(2)。这里,冗余包A02以及中继包A01′(1)和A01′(2)可以是软组合的。
如上所述,从BS广播的冗余包以及从RS1和RS2发送的中继包可以是重复形式或时空编码形式。并且,中继包还可以有不同的校验位。
工业适用性
显然,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发明做出各种修改和变型。因此,本发明旨在涵盖落入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范围内的本发明的所有修改和变型。

Claims (12)

1.一种使用至少两个中继站(RS)并使用至少两个频率载波在移动通信系统中发送广播多播服务(BCMCS)数据包的方法,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基站(BS)在第一频率载波上向移动台(MS)和该至少两个RS发送第一数据包的至少一个子包;以及
经由该至少两个RS中的每一个在第二频率载波上向该MS发送各自的中继数据包的至少一个子包,
其中,由各个RS发送的中继数据包是第一数据包的重复和第一数据包的经时空编码版本中的任意一个,
其中该第一数据包的第一子包和该中继数据包的第一子包是分别经由该第一频率载波的主信道和该第二频率载波的主信道而发送的,并且
其中该第一数据包的至少一个后续子包和该中继数据包的至少一个后续子包是分别经由该第一频率载波的至少一个辅信道和该第二频率载波的至少一个辅信道而发送的;
其中该至少两个RS中的每一个同时通过主信道发送各自的中继数据包的第一子包,并且通过该至少一个辅信道发送各自的中继数据包的至少一个后续子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该第一数据包和该中继数据包各包括至少两个子包。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该第一数据包的该至少一个后续子包包含了与该第一数据包的第一子包相同的信息。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该中继数据包的该至少一个后续子包具有与该中继数据包的第一子包的校验位不同的校验位。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该中继数据包的该至少一个后续子包是与该中继数据包的第一子包相同的子包。
6.一种使用至少两个中继站(RS)并使用单个频率载波在移动通信系统中发送广播多播服务(BCMCS)数据包的方法,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基站(BS)向移动台(MS)和该至少两个RS发送第一数据包的至少一个子包;以及
经由该至少两个RS中的每一个向该MS发送各自的中继数据包的至少一个子包,
其中,由各个RS发送的中继数据包是第一数据包的重复和第一数据包的经时空编码版本中的任意一个,
其中,该第一数据包的第一子包和该中继数据包的第一子包是分别经由主信道而发送的,
其中,该第一数据包的至少一个后续子包和该中继数据包的至少一个后续子包是分别经由至少一个辅信道而发送的,并且
其中该至少两个RS中的每一个同时通过主信道发送该中继数据包的第一子包,并且通过该至少一个辅信道发送该中继数据包的该至少一个后续子包。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中该第一数据包的该至少一个后续子包和该中继数据包的该至少一个子包是软组合的。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中该第一数据包的该至少一个后续子包和该中继数据包的该至少一个子包是在同一时隙中软组合的。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中该第一数据包的该至少一个后续子包包含了与该第一数据包的第一子包相同的信息。
10.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中该中继数据包的该至少一个后续子包具有与该中继数据包的第一子包的校验位不同的校验位。
11.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中该中继数据包的该至少一个后续子包是与该中继数据包的第一子包相同的子包。
12.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中该第一数据包和该中继数据包各包含至少两个子包。
CN2006800358439A 2005-09-28 2006-09-28 利用协同中继在蜂窝网络中发送数据的方法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30074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72200605P 2005-09-28 2005-09-28
US60/722,006 2005-09-28
PCT/KR2006/003899 WO2007037638A2 (en) 2005-09-28 2006-09-28 A method of transmitting data in cellular networks using cooperative relaying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300748A CN101300748A (zh) 2008-11-05
CN101300748B true CN101300748B (zh) 2013-01-02

Family

ID=37900179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6800351603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356748B (zh) 2005-09-28 2006-09-28 无线通信系统中标识经空时编码的信号的方法
CN2006800358439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300748B (zh) 2005-09-28 2006-09-28 利用协同中继在蜂窝网络中发送数据的方法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6800351603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356748B (zh) 2005-09-28 2006-09-28 无线通信系统中标识经空时编码的信号的方法

Country Status (8)

Country Link
US (2) US7826573B2 (zh)
EP (2) EP1929661B1 (zh)
JP (1) JP5171630B2 (zh)
KR (2) KR100976502B1 (zh)
CN (2) CN101356748B (zh)
CA (1) CA2624172C (zh)
RU (1) RU2418364C2 (zh)
WO (2) WO2007037636A2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120700B2 (ja) * 2005-10-07 2013-01-16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複数の基地局と移動局によるmimo無線通信システム及び方法
EP2464028A1 (en) 2006-02-28 2012-06-13 Rotani Inc.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overlapping mimo antenna physical sectors
US8920343B2 (en) 2006-03-23 2014-12-30 Michael Edward Sabatino Apparatus for acquiring and processing of physiological auditory signals
US7975199B2 (en) * 2006-04-03 2011-07-05 Nokia Siemens Networks Gmbh & Co. Kg Relay-assisted HARQ transmission system
CN101064915B (zh) * 2006-04-29 2016-10-05 上海贝尔股份有限公司 在无线通信网络中用于多中继站联合中继的方法及装置
CN101072424A (zh) * 2006-05-09 2007-11-14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在中转系统中配置业务通路和移动站可靠切换的方法
US20080031250A1 (en) * 2006-08-01 2008-02-07 Mehta Neelesh B Energy accumulation in destination nodes of wireless relay networks
AU2007314679B2 (en) 2006-10-31 2011-06-16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HARQ in spatial multiplexing MIMO system
KR100906332B1 (ko) * 2006-11-03 2009-07-06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중계기를 사용하는 광대역 무선통신 시스템에서 협력 복합자동 재전송 기법수행 장치 및 방법
KR100935099B1 (ko) * 2006-11-14 2010-01-06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다중 홉 중계 방식의 광대역 무선통신 시스템에서 중계기핸드오버 장치 및 방법
JP5105834B2 (ja) * 2006-11-17 2012-12-26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制御装置及びその制御方法、通信装置及びその制御方法、通信システム、及び、プログラム
US8205132B2 (en) * 2007-05-07 2012-06-19 Lingna Holdings Pte., Llc Cooperative concatenated coding for wireless systems
US8010041B2 (en) * 2007-06-29 2011-08-30 Ntt Docomo, Inc. Method and system for a reliable relay-associated and opportunistic cooperative transmission schemes
EP2043275B1 (en) * 2007-09-25 2013-09-04 ADTRAN GmbH Method and device for noise processing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 comprising such device
KR101400240B1 (ko) * 2007-10-18 2014-06-30 포항공과대학교 산학협력단 공간 주파수 블록 부호화 중계 신호 생성 시스템 및 그방법
US8699604B2 (en) * 2007-12-11 2014-04-15 Koninklijke Philips N.V. System and method for relaying signals in asynchronous cooperative network
US9136916B2 (en) * 2008-04-04 2015-09-15 Broadcom Corporation Robust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components thereof for processing a message from two sources
IL190659A0 (en) * 2008-04-07 2008-12-29 Mariana Goldhame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 with relay stations
US8228836B2 (en) * 2008-06-05 2012-07-24 Polytechnic Institute Of New York University Cooperative MAC for rate adaptive randomized distributed space-time coding
US8693442B2 (en) 2008-09-22 2014-04-08 Blackberry Limited Multi-site MIMO cooperation in cellular network
EP2605442B1 (en) 2008-09-26 2017-08-30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supporting the transmission of srs (sounding reference signals) from multiple antennas
US8638710B2 (en) * 2008-10-31 2014-01-28 Qualcomm Incorporated Incremental redundancy relays for broadcast transmission
KR101473758B1 (ko) * 2008-11-28 2014-12-17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복수의 안테나를 구비한 릴레이를 경유하여 데이터를 전송하는 데이터 전송 시스템
KR101424378B1 (ko) 2008-12-26 2014-07-31 후지쯔 가부시끼가이샤 무선 통신 시스템
CN101771509B (zh) * 2009-01-07 2015-01-28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正交网络空时编码方法及中继传输系统
US8514790B2 (en) * 2009-01-22 2013-08-20 Intel Mobile Communications GmbH System and method for optimizing network wireless communication resources
US9432991B2 (en) 2009-04-21 2016-08-30 Qualcomm Incorporated Enabling support for transparent relays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CA2765512C (en) * 2009-06-19 2015-10-13 Research In Motion Limited Downlink transmissions for type 2 relay
CN102804668A (zh) 2009-06-19 2012-11-28 捷讯研究有限公司 用于类型2中继的上行链路传输
US8386876B2 (en) * 2009-08-14 2013-02-26 Sharp Laboratories Of America, Inc. Transmission of different redundancy versions on different degrees of freedom
JP5405348B2 (ja) * 2010-02-19 2014-02-05 京セラ株式会社 基地局、中継装置及び通信システム
US8497787B2 (en) * 2010-11-12 2013-07-30 Marvell World Trade Ltd.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performing efficient decoding using a hybrid decoder
CN102684848A (zh) * 2011-03-08 2012-09-19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协同中继网络中的数据传输方法及系统
GB2491335A (en) * 2011-03-24 2012-12-05 Wireless Tech Solutions Llc A relay node receives broadcast data on a first channel and retransmits the broadcast data on a second channel
EP2705633B1 (en) * 2011-05-04 2016-03-16 Empire Technology Development LLC Relay and hierarchical transmission scheme
KR101915473B1 (ko) 2012-06-29 2018-11-06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간섭 중화를 수행하는 멀티 홉 네트워크에서 대상 송신 노드 및 대상 수신 노드의 페어를 분산적으로 결정하는 방법 및 협력 헤더를 통하여 중앙 집중적으로 결정하는 방법
WO2014026375A1 (zh) 2012-08-17 2014-02-20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多用户协作通信的下行数据传输方法和装置
JP5770149B2 (ja) * 2012-11-02 2015-08-26 富士通株式会社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および無線通信方法
CN106233684B (zh) * 2014-05-08 2019-11-29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无线通信网络节点中的信道估计
EP3162159B1 (en) * 2014-06-25 2020-01-15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Method and device for ultra-dense network
US10306640B2 (en) * 2017-02-07 2019-05-28 Apple Inc. Basic bandwidth device on secondary channel
WO2018186846A1 (en) * 2017-04-05 2018-10-11 Nokia Technologies Oy Facilitating connection establishment to wireless network
CN113709896B (zh) * 2020-05-20 2023-11-07 上海大学 基于冲突避免的持久性调度的分布式资源分配方法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272265A (zh) * 1997-09-30 2000-11-01 诺基亚网络有限公司 调整蜂窝无线电中继器频率的方法
WO2004038958A1 (en) * 2002-10-24 2004-05-06 Widefi, Inc. 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 repeater with in-band control channel

Family Cites Families (3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IL82561A (en) 1986-05-27 1991-12-15 Fairchild Weston Systems Inc Secure communication system for multiple remote units
US7106819B1 (en) * 1987-11-20 2006-09-12 Interdigital Technology Corporation Plural subscriber system utilizing synchronized timeslots on a single frequency
SE502074C2 (sv) * 1994-06-10 1995-08-07 Telia Ab Anordning vid repeterare i radiosystem med kort räckvidd
US5654979A (en) 1995-01-13 1997-08-05 Qualcomm Incorporated Cell site demodulation architecture for a spread spectrum multiple access communication systems
FI100159B (fi) 1995-01-19 1997-09-30 Nokia Telecommunications Oy Tietoliikenneyhteyden tahdistaminen matkaviestinjärjestelmässä
US7176589B2 (en) * 1995-09-22 2007-02-13 Input/Output, Inc. Electrical power distribution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 for an underwater cable
US6728302B1 (en) 1999-02-12 2004-04-27 Texas Instruments Incorporated STTD encoding for PCCPCH
JP4955850B2 (ja) 1999-04-08 2012-06-20 テキサス インスツルメンツ インコーポレイテッド Wcdmaのためのダイバーシティ検出
ATE526732T1 (de) 1999-11-29 2011-10-15 Commw Scient Ind Res Org Kommunikationssystem
JP3551922B2 (ja) * 1999-12-27 2004-08-11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送信ダイバシティ検出回路、検出方法、記録媒体
JP2002077114A (ja) * 2000-08-24 2002-03-15 Hitachi Kokusai Electric Inc ダイバーシチ受信機
KR100401201B1 (ko) * 2000-10-06 2003-10-10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협대역 시분할 듀플렉싱 부호분할다중접속이동통신시스템에서 1차공통제어 물리채널의 전송다이버시티 사용 여부 결정장치 및 방법
GB2374771B (en) * 2000-12-29 2004-07-07 Vtech Communications Ltd Frame structure with diversity
US7113745B2 (en) * 2001-02-21 2006-09-26 Ericsson Inc. Method to achieve diversity in a communication network
FI113513B (fi) 2001-03-05 2004-04-30 Nokia Corp Referenssiarvon määrittäminen pakettkytkentäiseen tiedonsiirtoverkkoon yhteydessä olevan vastaanottimen AGC-ohjausta varten
WO2003003672A2 (en) 2001-06-28 2003-01-09 King's College London Electronic data communication system
US6999718B2 (en) * 2001-10-17 2006-02-14 Hitachi Kokusai Electric Inc. Relay apparatus in a digital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a relay method thereof
US7590383B2 (en) * 2001-10-25 2009-09-15 Qualcomm Incorporated Determining mobile station position using base station identification and a repeater discriminant
KR100401954B1 (ko) 2001-11-01 2003-10-17 한국전자통신연구원 기지국의 시공 전송 다이버시티 부호화 사용 여부 판정장치 및 그 방법
US7050758B2 (en) * 2002-02-28 2006-05-23 Nortel Networks Limited Self-configuring repeater system and method
US7072628B2 (en) 2002-04-05 2006-07-04 Qualcomm, Incorporate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determining receive diversity in mobile station
JP2004072624A (ja) * 2002-08-08 2004-03-04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移動体通信システム、無線受信装置、および無線送信装置
DE10250861B4 (de) 2002-10-31 2007-01-04 Infineon Technologies Ag Verfahren und Vorrichtungen zur Detektion des TX-Diversity-Modes für Mobilfunkempfänger
JP3679089B2 (ja) * 2002-11-20 2005-08-03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基地局装置および再送パケットの送信電力制御方法
KR100591890B1 (ko) * 2003-04-01 2006-06-20 한국전자통신연구원 다중 안테나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의 적응 송수신 방법 및그 장치
BRPI0410629B1 (pt) * 2003-05-28 2018-03-06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Método de executar comunicação em uma rede de comunicação sem fio de dois saltos, estação de retransmissão, sistema adaptado para comunicação, receptor, e, estação base, e, estação móvel
JP3764152B2 (ja) * 2003-06-17 2006-04-05 株式会社東芝 移動通信端末のハンドオフ制御方法及び移動通信端末
US7580672B2 (en) * 2003-06-27 2009-08-25 Qualcomm Incorporated Synthetic path diversity repeater
US7206598B2 (en) 2003-07-25 2007-04-17 Qualcomm Incorporate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a control channel power allocation in a communication system
US8248938B2 (en) * 2004-11-24 2012-08-21 Qualcomm Incorporated Preamble miss detection in transmission of multi-slot packets
US7428268B2 (en) 2004-12-07 2008-09-23 Adaptix, Inc. Cooperative MIMO in multicell wireless networks
JP2008530946A (ja) * 2005-02-17 2008-08-07 テレフオンアクチーボラゲット エル エム エリクソン(パブル) 協調中継のための方法および装置
US7340669B2 (en) * 2005-03-11 2008-03-04 Via Telecom Co., Ltd. Memory efficient streamlined transmitter with a multiple instance hybrid ARQ
KR101085671B1 (ko) * 2005-07-19 2011-11-22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방송 시스템에서의 방송 수신 장치 및 방법
US7808985B2 (en) * 2006-11-21 2010-10-05 Gigle Networks Sl Network repeater
US8155013B2 (en) * 2007-11-02 2012-04-10 Ntt Docomo, Inc. Synchronized multi-link transmission in an ARQ-enabled multi-hop wireless network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272265A (zh) * 1997-09-30 2000-11-01 诺基亚网络有限公司 调整蜂窝无线电中继器频率的方法
WO2004038958A1 (en) * 2002-10-24 2004-05-06 Widefi, Inc. 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 repeater with in-band control channel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7995512B2 (en) 2011-08-09
RU2008116606A (ru) 2009-11-10
JP5171630B2 (ja) 2013-03-27
US7826573B2 (en) 2010-11-02
WO2007037636A2 (en) 2007-04-05
RU2418364C2 (ru) 2011-05-10
US20070070954A1 (en) 2007-03-29
CA2624172C (en) 2015-04-28
WO2007037638A3 (en) 2008-07-03
EP1929661A4 (en) 2013-02-27
EP1929660A4 (en) 2013-02-20
JP2009521823A (ja) 2009-06-04
EP1929661A2 (en) 2008-06-11
EP1929660A2 (en) 2008-06-11
CN101300748A (zh) 2008-11-05
WO2007037638A2 (en) 2007-04-05
CN101356748B (zh) 2013-02-13
CN101356748A (zh) 2009-01-28
CA2624172A1 (en) 2007-04-05
KR100976502B1 (ko) 2010-08-18
WO2007037636A3 (en) 2008-08-07
EP1929661B1 (en) 2016-05-04
KR20080054425A (ko) 2008-06-17
KR100959535B1 (ko) 2010-05-27
KR20080056246A (ko) 2008-06-20
EP1929660B1 (en) 2014-08-06
US20070086537A1 (en) 2007-04-1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300748B (zh) 利用协同中继在蜂窝网络中发送数据的方法
CN102595584B (zh) 在多载波无线系统中建立附加反向链路载波
CN101379753B (zh) 无线通信系统中基于反馈信息发送至少一个子分组的方法
CN101268713B (zh) 用于无线通信系统的接入试探随机化
CN101366306B (zh) 用于在多载波无线网络中复用多个反向反馈信道的方法和装置
CN101636958B (zh) 用于电路交换业务的联合ofdm和mc-cdma传输及快速小区交换
CN100521644C (zh) 在无线电信系统中增强通信能力的方法及装置
US7738906B2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a control channel power allocation in a communication system
KR101227793B1 (ko) 단말과 네트워크간 무선 접속 설정 변경 방법
KR100810940B1 (ko) 무선 통신 시스템 내의 다이버시티 전송 모드의 적응
US7184772B2 (en) Wireless network using multiple channel assignment messages and method of operation
CN101366255B (zh) 用于信令消息的开销削减的方法
US6757293B1 (en)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providing short RACH frames for fast latency
CN101606427B (zh) 减少多输入、多输出发送系统的开销的方法
US20110149829A1 (en) Method and system for controlling the distribution of multimedia broadcast service
JP2003503937A (ja) 通信システムにおいてユーザにアドレスされた情報を識別する方法及び通信システ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30102

Termination date: 2017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