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276047A - 变焦镜头 - Google Patents

变焦镜头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276047A
CN101276047A CNA2007100936276A CN200710093627A CN101276047A CN 101276047 A CN101276047 A CN 101276047A CN A2007100936276 A CNA2007100936276 A CN A2007100936276A CN 200710093627 A CN200710093627 A CN 200710093627A CN 101276047 A CN101276047 A CN 10127604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ens
lens set
zoom
zoom lens
wid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710093627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276047B (zh
Inventor
张裕民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sia Optical Co Inc
Original Assignee
Asia Optical Co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sia Optical Co Inc filed Critical Asia Optical Co Inc
Priority to CN200710093627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1276047B/zh
Publication of CN10127604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27604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27604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276047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Lens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变焦镜头,自物端至成像端依序包含有负的第一镜片组、正的第二镜片组、负的第三镜片组、正的第四镜片组、正的第五镜片组、当变焦镜头由广角端至望远端作焦点距离变化时,第二镜片组、第三镜片组向物体侧方向移动,以缩小第一和第二透镜间的间距并加大第二及第三透镜组间的间距。第四镜片组于对焦时移动。此变焦镜头满足以下条件:其中fw为广角端焦点距离;fT为望远端焦点距离;Y为成像面对角最大长度;LW为镜头处于广角端时,物体侧的第一片镜片的第一面至成像面的长度。

Description

变焦镜头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变焦镜头,特别是应用于相机的数字式或非数字式的实像(Real Image)取像装置的变焦镜头。
背景技术
近年来,手机、便携式数字助理(PDA)及笔记本电脑等电子装置,已逐渐配备有用于进行摄影的镜头模块。此种镜头模块大多要求体积小、良好的影像分辨率,同时又要兼顾重量轻的携带便利性,因此已知的镜头模块大多采用三群结构。
随着半导体制程技术的进步,使得非球面镜可以大量地应用于摄影镜头上。但是习用的负正正三群结构变焦镜头,因为主要变倍系是以二群为主,而二群所需的移动量较大,同时随变倍率增加,成像性会变化过大,因此目前已研发四群结构的镜头,通过增加镜片的数量,以克服三群结构的缺陷。然而四群结构在镜片数量上较多,成本过高,无法提供较佳成像品质。因此如何使用最少镜片数量提供高分辨率的成像,实为此领域所必须克服困难的地方。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于现有技术的前述缺陷,提供一种变焦镜头,可满足高影像分辨率的要求,并可降低成本和缩小体积。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变焦镜头,自物端至成像端于光轴上依序包含:负的第一镜片组;在从广角端至望远端变焦时、向物体侧方向移动并靠近所述第一镜片组的正的第二镜片组;在从广角端至望远端变焦时、向物体侧方向移动并远离所述第二镜片组的负的第三镜片组;正的第四镜片组;正的第五镜片组。
在本发明所述的变焦镜头中,所述变焦镜头满足以下条件:
1.05 ≤ f W · L W f T · Y ≤ 1.53
其中fw为广角端焦点距离;fT为望远端焦点距离;Y为成像面对角最大长度;LW为镜头处于广角端时,物体侧的第一片镜片的第一面至成像面的长度。
在本发明所述的变焦镜头中,第五镜片组包含有非球面镜片,其满足以下条件:
0.9 ≤ L W f 51 ≤ 1.3
其中f51代表所述非球面镜片的焦距。
在本发明所述的变焦镜头中,所述第一镜片组包含有双面非球面镜片,其色散系数的亚伯数Vd≥63。
在本发明所述的变焦镜头中,第一镜片组于变焦时,先向像面侧方向移动,而后再向物体侧方向移动,使第一镜片组与第二镜片组间的间距变小,而第二镜片组与第三镜片组之间的间距变大。
在本发明所述的变焦镜头中,第一镜片组于变焦时,固定不动。
在本发明所述的变焦镜头中,所述第二镜片组包含有一枚双面非球面镜片。
在本发明所述的变焦镜头中,第三镜片组包含有一枚双凸透镜及一枚双凹透镜,二者互相接合成接合镜片。
在本发明所述的变焦镜头中,所述第四镜片组包含有一枚镜片,其于对焦作动时,向物体侧方向移动,接近第三镜片组,使第三镜片组与第四镜片组间的间距变小。
在本发明所述的变焦镜头中,所述第四镜片组于变焦时还兼为补正系,与第一镜片组、第二镜片组同时移动,进行变焦作业后,而后再单独移动,进行对焦作业。
在本发明所述的变焦镜头中,所述的第四镜片组为单一镜片。
在本发明所述的变焦镜头中,第五镜片组固定于光轴上。
本发明的优点在于,采用负正负正正的五群镜片组为架构,使得本发明的变焦镜头具有小型化且低成本的优点。另外,本发明的变焦镜头内的镜片均可采用塑料材质制作,以降低成本。
附图说明
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附图中:
图1是本发明变焦镜头的结构示意图,显示变焦镜头从广角端变焦至望远端时各镜片组之间的位置关系。
图2A至2C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中变焦镜头分别位于广角端、中间角度端及望远端的非点像差示意图。
图3A至3C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中变焦镜头分别位于广角端、中间角度端及望远端的歪曲像差示意图。
图4A至4C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中变焦镜头分别位于广角端、中间角度端及望远端的倍率色像差示意图。
图5A至5C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中变焦镜头分别位于广角端、中间角度端及望远端的球面像差示意图。
图6A至图6C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中变焦镜头分别位于广角端、中间角度端及望远端的慧星像差示意图。
图7A至图7C是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中变焦镜头分别位于广角端、中间角度端及望远端的非点像差示意图。
图8A至图8C是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中变焦镜头分别位于广角端、中间角度端及望远端的歪曲像差示意图。
图9A至图9C是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中变焦镜头分别位于广角端、中间角度端及望远端的倍率色像差示意图。
图10A至图10C是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中变焦镜头分别位于广角端、中间角度端及望远端的球面像差示意图。
图11A至图11C是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中变焦镜头分别位于广角端、中间角度端及望远端的慧星像差示意图。
图12A至图12C是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中变焦镜头分别位于广角端、中间角度端及望远端的非点像差示意图。
图13A至图13C是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中变焦镜头分别位于广角端、中间角度端及望远端的歪曲像差示意图。
图14A至图14C是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中变焦镜头分别位于广角端、中间角度端及望远端的球面像差示意图。
图15A至图15C是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中变焦镜头分别位于广角端、中间角度端及望远端的倍率色像差示意图。
图16A至图16C是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中变焦镜头分别位于广角端、中间角度端及望远端的慧星像差示意图。
图17A至图17C是本发明的第四实施例中变焦镜头分别位于广角端、中间角度端及望远端的非点像差示意图。
图18A至图18C是本发明的第四实施例中变焦镜头分别位于广角端、中间角度端及望远端的歪曲像差示意图。
图19A至图19C是本发明的第四实施例中变焦镜头分别位于广角端、中间角度端及望远端的球面像差示意图。
图20A至图20C是本发明的第四实施例中变焦镜头分别位于广角端、中间角度端及望远端的倍率色像差示意图。
图21A至图21C是本发明的第四实施例中变焦镜头分别位于广角端、中间角度端及望远端的慧星像差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有关本发明的前述及其它技术内容、特点与功效,在以下配合附图的较佳实施例的详细说明中,将可清楚的呈现。
本发明的变焦镜头可以应用于影像撷取装置或摄影装置,用来将目标物成像于影像感测组件,其基本结构显示于图1内,其中标示“T”的下方图代表望远端的情形,而标示“W”的上方图则代表广角端的情形。在光轴10上,本发明变焦镜头自物端(物体侧)OBJ至成像端(像面侧)IMA依序含有负的第一镜片组1、光阑(图中以垂直于光轴10且位于第一镜片组1及第二镜片组2之间的直线表示)、正的第二镜片组2、负的第三镜片组3、正的第四镜片组4、正的第五镜片组5、示意地代表摄影单元的玻璃盖和低通滤波器等的玻璃件6,以及感光组件。
在构造上,本发明的变焦镜头满足以下的条件式:
1.05 ≤ f W · L W f T · Y ≤ 1.53
其中fW为广角端焦点距离,fT为望远端焦点距离,Y为成像面对角最大长度,LW为镜头于广角端的全长,即镜头处于广角端时,最靠近物体侧的第一片镜片的第一面至成像面的长度。
本发明变焦镜头在变焦时,正的第二镜片组2、负的第三镜片组3会向物体侧方向移动,而同时第一镜片组1会先向像面侧方向移动,而后再向物体侧方向移动,以使得第一镜片组1与第二镜片组2间的间距变小,而第二镜片组2与第三镜片组3间的间距变大。但第五镜片组5则固定不动。
光阑(与快门)设置于第二镜片组2之前而位于第一镜片组1与第二镜片组2之间,其在变焦作业时与第二镜片组2一起移动。
对于不同的摄影物距,可移动第四镜片组4对焦,使成像面位于摄影装置的感光组件上。
第一镜片组1在变焦时,亦可以保持固定不动,不参与变焦作业。
最好第二镜片组2、第四镜片组4、第五镜片组5均使用塑料材质制作。
本发明的变焦镜头采用负正负正正的五群镜片组为架构,具有小型化、低成本且重量轻的优点。
在结构上,本发明的变焦镜头可详述如下。第一镜片组1由一枚双面非球面透镜11所构成,其屈光率为负,且其色散系数(亚伯数,Abbe)Vd≥63。第二镜片组2由一枚双面非球面透镜21构成,其屈光率为正。第三镜片组3系由一枚双凸透镜31与一枚双凹透镜32接合而成,其整体屈光率为负。
第四镜片组4由一枚镜片41构成,该镜片可于对焦时,沿着光轴朝向物体侧方向移动,接近第三镜片组3,使第三镜片组3与第四镜片组4间的间距变小,该第四镜片组4的屈光率为正,具有变倍或修正随物距变化产生的像面变动的能力(对焦),其材质可使用塑料材质或玻璃材质。此第四镜片组4亦可兼作补正系使用,与第一镜片组1、第二镜片组2同时移动来进行变焦作业,而后再单独移动进行对焦作业。
第五镜片组5由一枚非球面镜片51所构成,其屈光率为正,相对于未显示于图面的镜筒保持固定不动。最好此非球面镜片是使用塑料材质。
本发明的变焦镜头亦满足于以下条件式:
0.9 ≤ L W f 51 ≤ 1.3
其中f51为第五镜片组中的非球面镜片51的焦距,LW为镜头位于广角端时的全长。
本发明变焦镜头所用的镜片的非球面形状可以下式表达:
z = ( h 2 r ) 1 + [ 1 - ( k + 1 ) ( h r ) 2 ] 1 2 + Ah 4 + Bh 6 + Ch 8 + Dh 10 + Eh 12
其中z代表沿光轴方向自透镜最凸点的距离,h表示相对于光轴的距离,r表示基准球面的曲率半径,而A、B、C、D、E分别为四阶、六阶、八阶、十阶及十二阶的非球面系数。
以下以三个具体的实施例来对本发明的变焦镜头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
第一实施例
请同时参阅图2A至图2C、图3A至图3C、图4A至图4C、图5A至图5C、图6A至图6C、表一、表二及表三。其中,图2A至图2C所示为第一实施例中本发明的变焦镜头分别位于广角端(Wide-Angle End)、中间角度端(Medium-Angle End)和望远端(Telephoto End)的非点像差(Astigmatism);图3A至图3C所示为相应的歪曲像差(Distortion);图4A至图4C所示为相应的倍率色像差(Chromatic Aberration);图5A至图5C所示为相应的球面像差(Spherical Aberration);而图6A至图6C所示则为相应的慧星像差(ComaAberration)。
其中,2w代表视角,M代表子午面(Meridional Plane),S代表弧矢面(Sagittal Plane),g代表g线,d代表d线。
表一中列出实施例一的变焦镜头的具体数值。在表中,R代表透镜面的曲率半径,D表示透镜的厚度或空气间隔,Nd表示透镜d线处的折射率,Vd表示以d线为基准的亚伯数,下文中的表面序号均代表从物侧开始的各光学组件表面的顺序编号(配合图1中所示的光学组件)。
表一
  表面序号   曲率半径R(mm)   厚度/间隔D(mm)   折射率Nd   亚伯数Vd
  s1   -109.651   0.7   1.621477   70.00
  s2   7.196912   0.7
  光圈   ∞   1
  s4   5.162448   1.5   1.648894   49.02
  s5   -13.8913   0.7
  s6   7.760394   2.256130831   1.416401   71.00
  s7   -5.07732   0.6   1.70209   25.00
  s8   3.475283   1
  s9   9.384319   1.4   1.539703   27.74
  s10   -387.699   1.5
  s11   10.76422   1   1.525279   55.95
  s12   53.02016   0.5
  s13   ∞   0.8   1.516798   64.20
  s14   ∞   0.8
表二
  表面序号   K   A   B   C   D
  s1   0   0.000621   1.5811E-05   -1.0068E-06   1.49102E-08
  s2   0   0.000639   5.1104E-05   -8.52627E-07   0
  s4   0   -0.00104   3.60825E-05   -9.12556E-06   -8.02445E-07
  s5   0   -0.00029   0.000141125   -3.10028E-05   8.82508E-07
  s11   0   -0.00111   -1.37258E-05   2.3379E-07   3.20048E-08
  s12   0   -0.00135   1.33855E-05   0   0
表二所示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中变焦镜头的非球面表面的相关参数表。其中,K为锥度常数;A、B、C和D分别为四阶、六阶、八阶和十阶的非球面系数。
表三
  D1(mm)   D2(mm)   D3(mm)   D4(mm)
  W(fW=6.0)   13.5314   0.56922   2.16389   3.19126
  M(fM=12.0)   6.0881437   0.872345   3.38018   7.0437
  T(fT=17.3)   3.4   1.22616   4.4171   10.14628
表三所示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中变焦镜头分别位于广角端、中间角度端和望远端时,第一镜片组1与第二镜片组2之间的距离、第二镜片组2与第三镜片组3之间的距离、第三镜片组3与第四镜片组4之间的距离以及第四镜片组4与第五镜片组5之间的距离。其中,D1代表自第一镜片组1最靠近成像面的表面至第二镜片组2最靠近物体侧的表面之间的、沿光轴方向的距离;D2代表自第二镜片组2最靠近成像面的表面至第三镜片组3最靠近物体侧的表面之间的、沿光轴方向的距离;D3代表自第三镜片组3最靠近成像面的表面至第四镜片组4最靠近物体侧的表面之间的、沿光轴方向的距离;D4代表自第四镜片组4最靠近成像面的表面至第五镜片组5最靠近物体侧的表面之间的、沿光轴方向的距离;fW、fM、fT为本发明变焦镜头分别位于广角端、中间角度端和望远端时的焦距。
第二实施例
请同时参阅图7A至图7C、图8A至图8C、图9A至图9C、图10A至图10C、图11A至图11C、表四、表五及表六。其中,图7A至图7C所示为第二实施例中本发明的变焦镜头分别位于广角端、中间角度端和望远端的非点像差;图8A至图8C所示为相应的歪曲像差;图9A至图9C所示为相应的倍率色像差;图10A至图10C所示为相应的球面像差;而图11A至图11C所示则为相应的慧星像差。
表四中列出实施例二的变焦镜头的具体数值。
表四
  表面序号   曲率半径R(mm)   厚度/间隔D(mm)   折射率Nd   亚伯数Vd
  s1   -140.054   0.7   1.57984   63.01
  s2   5.452477   D1
  光圈   ∞   0.5
  s4   4.392006   1.4   1.729136   56.24
  s5   -11.2859   D2
  s6   7.944117   1.7   1.4725   71.00
  s7   -3.10984   0.6   1.754346   28.99
  s8   3.271925   D3
  s9   13.77669   1.25   1.58842   25.00
  s10   -26.7724   D4
  s11   26.75554   1   1.525279   55.95
  s12   -24.5684   0.3
  s13   ∞   0.8   1.516798   64.20
  s14   ∞   0.8
表五
  表面序号   K   A   B   C   D   E
  s1   0   0.000195   9.91168E-06   2.13514E-06   -1.49647E-07   0
  s2   0   0.000462   7.56314E-05   -1.27455E-07   9.10842E-07   -9.6561E-08
  s4   0   -0.00097   -6.5626E-05   -5.34257E-05   5.85218E-06   0
  s5   0   0.000293   -7.55898E-05   -2.19013E-05   1.93348E-06   0
  s11   0   -0.00079   -5.02264E-05   3.76782E-06   3.93864E-08   0
  s12   0   -0.00107   5.57351E-05   0   0   0
表六
  D1(mm)   D2(mm)   D3(mm)   D4(mm)
  W(fW=6.0)   9.0654   0.63266   3.36294   0.89236
  M(fM=12.0)   3.3608   0.9593   3.065   4.8677
  T(fT=17.3)   1.5396   1.457858   5.54739   5.40948
第二实施例中,非球面的相关参数则如表五所示。表六所示为在第二实施例中本发明变焦镜头分别位于广角端、中间角度端和望远端时,镜片组之间的距离。
第三实施例
请同时参阅图12A至图12C、图13A至图13C、图14A至图14C、图15A至图15C、图16A至图16C、表七、表八及表九。其中,图12A至图12C所示为第三实施例中本发明的变焦镜头分别位于广角端W、中间角度端M和望远端T的非点像差;图13A至图13C所示为相应的歪曲像差;图14A至图14C所示为相应的球面像差;图15A至图15C所示为相应的倍率色像差;而图16A至图16C所示则为相应的慧星像差。
表七列出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变焦镜头的具体数值。
表七
  表面序号   曲率半径R(mm)   厚度/间隔D(mm)   折射率Nd   亚伯数Vd
  s1   42.55778   0.7   1.639609   63.01
  s2   6.216974   0.7
  光圈   ∞   1
  s4   5.186954   1.5   1.65034   57.15
  s5   -12.9691   0.7
  s6   8.09533   2.263   1.487489   70.44
  s7   -4.72741   0.6   1.7059   28.60
  s8   3.42446   1
  s9   9.969624   1.4   1.418728   25.00
  s10   143.2303   1.5
  s11   12.54017   1   1.525279   55.95
  s12   392.933   0.4
  s13   ∞   0.8   1.516798   64.20
  s14   ∞   0.8
表八
  表面序号   K   A   B   C   D
  s1   0   0.000202   4.31908E-07   -7.33666E-08   -8.08793E-09
  s2   0   0.000124   2.99012E-05   -2.03677E-06   0
  s4   0   -0.00091   7.78508E-05   -1.67419E-05   6.21925E-07
  s5   0   6.89E-06   0.000131683   -1.42867E-05   -3.61661E-07
  s11   0   -0.00102   -1.05172E-05   -3.49368E-07   2.53708E-09
  s12   0   -0.00144   7.7151E-06   0   0
表九
  D1(mm)   D2(mm)   D3(mm)   D4(mm)
  W(fW=6.1)   13.958   0.44262   3.31996   1.8381
  M(fM=12.0)   6.051664   0.876264   5.47331   3.7084
  T(fT=17.1)   3.22847   1.44955   7.35954   3.91532
第三实施例中,非球面的相关参数则如表八所示。表九所示为第三实施例中本发明的变焦镜头分别位于广角端、中间角度端和望远端时,镜片组之间的距离。
第四实施例
请同时参阅图17A至图17C、图18A至图18C、图19A至图19C、图20A至图20C、图21A至图21C、表十、表十一及表十二。其中,图17A至图17C所示为本发明第四实施例中的变焦镜头分别位于广角端W、中间角度端M和望远端T的非点像差;图18A至图18C所示为相应的歪曲像差;图19A至图19C所示为相应的球面像差;图20A至图20C所示为相应的倍率色像差;而图21A至图21C所示则为相应的慧星像差。
表十列出本发明第四实施例的变焦镜头的具体数值。
表十
  表面序号   曲率半径R(mm)   厚度/间隔D(mm)   折射率Nd   亚伯数Vd
  s1   426.6   0.7   1.60699   63.01
  s2   6.04318   D1
  光圈   ∞   1
  s4   4.862835   1.5   1.72915   57.95
  s5   -12.3086   D2
  s6   7.177378   1.514   1.487489   70.44
  s7   -3.83885   0.6   1.714823   30.28
  s8   3.333495   D3
  s9   15.10223   1.3   1.72061   25.00
  s10   136.2852   D4
  s11   14.61349   1   1.525279   55.95
  s12   -120.325   0.3
  s13   ∞   0.8   1.516798   64.20
  s14   ∞   0.8
表十一
  表面序号   K   A   B   C   D
  s1   0   0.000231   9.04635E-06   8.87075E-07   -8.14178E-08
  s2   0   0.000317   6.12346E-05   -2.62896E-06   0
  s4   0   -0.0006   3.43969E-05   -2.14185E-05   7.21709E-07
  s5   0   0.000492   6.10018E-05   -2.32487E-05   5.65941E-07
  s11   0   -0.00174   -2.39253E-05   -1.15679E-07   6.1149E-08
  s12   0   -0.00168   -5.73294E-06   0   0
表十二
  D1(mm)   D2(mm)   D3(mm)   D4(mm)
  W(fW=6.1)   9.81006   0.48436   3.62856   1.64447
  M(fM=12.0)   3.874608   0.8371037   6.11628   3.26366
  T(fT=17.1)   1.52787   1.370728   7.694145   3.887587
第四实施例中,非球面的相关参数则如表十一所示。表十二所示为在本实施例中本发明变焦镜头分别位于广角端、中间角度端和望远端时,镜片组之间的距离。
表十三
  项目   LW(mm)   fT(mm)   fW(mm)   f51(mm)   Y(mm)
  第一实施例   30.00   17.12   6.02   25.5   7.5
  第二实施例   23.01   17.11   6.02   24.55   7.6
  第三实施例   30.01   17.12   6.06   25.51   7.0
  第四实施例   25.06   17.09   6.13   24.87   7.5
表十三所示分别为第一、第二、第三以及第四实施例中,本发明变焦镜头位于广角端的全长LW、本发明的变焦镜头于望远端的焦距fT、本发明的变焦镜头于广角端的焦距fW、第五镜片组的镜片51的焦距f51、以及感光组件的成像面对角最大长度Y。
上述参数满足如下关系:
0.9 ≤ L W f 51 ≤ 1.3
其中,第一实施例的值为1.18,实施例二的值为0.94,实施例三的值为1.18,实施例四的值为1.01。
且上述参数亦满足如下关系:
1.05 ≤ f W · L W f T · Y ≤ 1.53
其中,实施例一的值为1.41,实施例二的值为1.06,实施例三的值为1.52,实施例四的值为1.20。
从上述相应的像差图可知,通过本实施例这样的玻璃球面透镜与塑料非球面透镜的组合,可以减小像差,获得良好的光学性能。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而已,不能以此限定本发明实施的范围,凡依本发明权利要求及发明说明内容所作的简单的等效变化与修饰,仍属本发明专利涵盖的范围内。

Claims (12)

1. 一种变焦镜头,其特征在于,自物端至成像端于光轴上依序包含:
负的第一镜片组;
在从广角端至望远端变焦时、向物体侧方向移动并靠近所述第一镜片组的正的第二镜片组;
在从广角端至望远端变焦时、向物体侧方向移动并远离所述第二镜片组的负的第三镜片组;
正的第四镜片组;
正的第五镜片组。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焦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变焦镜头满足以下条件:
1.05 ≤ f W · L W f T · Y ≤ 1.53
其中fw为广角端焦点距离;fT为望远端焦点距离;Y为成像面对角最大长度;LW为镜头处于广角端时,物体侧的第一片镜片的第一面至成像面的长度。
3.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变焦镜头,其特征在于,第五镜片组包含有非球面镜片,其满足以下条件:
0.9 ≤ L W f 51 ≤ 1.3
其中f51代表所述非球面镜片的焦距。
4.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变焦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镜片组包含有双面非球面镜片,其色散系数的亚伯数Vd≥63。
5.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变焦镜头,其特征在于,第一镜片组于变焦时,先向像面侧方向移动,而后再向物体侧方向移动,使第一镜片组与第二镜片组间的间距变小,而第二镜片组与第三镜片组之间的间距变大。
6.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变焦镜头,其特征在于,第一镜片组于变焦时,固定不动。
7.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变焦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镜片组包含有一枚双面非球面镜片。
8.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变焦镜头,其特征在于,第三镜片组包含有一枚双凸透镜及一枚双凹透镜,二者互相接合成接合镜片。
9.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变焦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四镜片组包含有一枚镜片,其于对焦作动时,向物体侧方向移动,接近第三镜片组,使第三镜片组与第四镜片组间的间距变小。
10. 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变焦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四镜片组于变焦时还兼为补正系,与第一镜片组、第二镜片组同时移动,进行变焦作业后,而后再单独移动,进行对焦作业。
11. 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变焦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四镜片组为单一镜片。
12.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变焦镜头,其特征在于,第五镜片组固定于光轴上。
CN2007100936276A 2007-03-27 2007-03-27 变焦镜头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276047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07100936276A CN101276047B (zh) 2007-03-27 2007-03-27 变焦镜头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07100936276A CN101276047B (zh) 2007-03-27 2007-03-27 变焦镜头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276047A true CN101276047A (zh) 2008-10-01
CN101276047B CN101276047B (zh) 2011-05-04

Family

ID=3999564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7100936276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276047B (zh) 2007-03-27 2007-03-27 变焦镜头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1276047B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8159822A (ja) * 2017-03-23 2018-10-11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ズームレンズ及びそれを有する撮像装置
CN110198805A (zh) * 2017-06-01 2019-09-03 大族激光科技产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激光切割光学系统
CN110888226A (zh) * 2014-07-30 2020-03-17 株式会社尼康 变倍光学系统以及光学装置
JP6900586B1 (ja) * 2021-03-05 2021-07-07 ジョウシュウシ レイテック オプトロニクス カンパニーリミテッド ズームレンズ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8217910A (ja) * 1982-06-14 1983-12-19 Ricoh Co Ltd 広角を含む小型高変倍ズ−ムレンズ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888226A (zh) * 2014-07-30 2020-03-17 株式会社尼康 变倍光学系统以及光学装置
JP2018159822A (ja) * 2017-03-23 2018-10-11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ズームレンズ及びそれを有する撮像装置
CN110198805A (zh) * 2017-06-01 2019-09-03 大族激光科技产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激光切割光学系统
CN110198805B (zh) * 2017-06-01 2021-04-27 大族激光科技产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激光切割光学系统
JP6900586B1 (ja) * 2021-03-05 2021-07-07 ジョウシュウシ レイテック オプトロニクス カンパニーリミテッド ズームレンズ
JP2022135790A (ja) * 2021-03-05 2022-09-15 ジョウシュウシ レイテック オプトロニクス カンパニーリミテッド ズームレンズ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276047B (zh) 2011-05-0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2230238U (zh) 摄像用光学镜片组
CN103513404B (zh) 光学影像镜片系统组
US7724446B2 (en) Zoom lens system
CN1924630B (zh) 变焦透镜光学系统
CN104678537A (zh) 摄像透镜组、取像装置及可携式装置
US7626767B2 (en) Zoom lens
CN204331129U (zh) 摄像透镜及包括摄像透镜的摄像装置
CN104808316A (zh) 光学取像镜头、取像装置及可携装置
US7042652B2 (en) Image-taking apparatus
CN104570292A (zh) 影像系统透镜组、取像装置及可携装置
JP2011248049A (ja) ズームレンズ系
CN103176265A (zh) 广角变焦镜头
TWM498884U (zh) 攝像鏡頭及具備攝像鏡頭的攝像裝置
CN103529541A (zh) 变焦透镜和图像拾取装置
CN101377566B (zh) 变焦镜头
CN107290841B (zh) 光学镜头
US8223437B2 (en) Wide-angle zoom lens system
CN102759792A (zh) 变焦镜头
CN101943792B (zh) 变焦镜头和包括所述变焦镜头的光学成像装置
CN101276047B (zh) 变焦镜头
CN102902050B (zh) 变焦镜头和具有该变焦镜头的拍摄装置
TWM494923U (zh) 攝影透鏡以及具備攝影透鏡的攝影裝置
JP2007079326A (ja) ズームレンズ
CN101995645B (zh) 变焦镜头
JP4630581B2 (ja) ズームレンズおよびそれを有する撮像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10504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