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252221A - 天线元件以及宽带天线装置 - Google Patents

天线元件以及宽带天线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252221A
CN101252221A CNA2007101604121A CN200710160412A CN101252221A CN 101252221 A CN101252221 A CN 101252221A CN A2007101604121 A CNA2007101604121 A CN A2007101604121A CN 200710160412 A CN200710160412 A CN 200710160412A CN 101252221 A CN101252221 A CN 10125222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ntioned
extension
conductor plate
plate
stretches ou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710160412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吉冈洋树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tsumi Electric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Mitsumi Electric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tsumi Electric Co Ltd filed Critical Mitsumi Electric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125222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252221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QANTENNAS, i.e. RADIO AERIALS
    • H01Q1/00Details of, or arrangements associated with, antennas
    • H01Q1/12Supports; Mounting means
    • H01Q1/22Supports; Mounting means by 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other equipment or articles
    • H01Q1/24Supports; Mounting means by 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other equipment or articles with receiving set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QANTENNAS, i.e. RADIO AERIALS
    • H01Q9/00Electrically-short antennas having dimensions not more than twice the operating wavelength and consisting of conductive active radiating elements
    • H01Q9/04Resonant antennas
    • H01Q9/30Resonant antennas with feed to end of elongated active element, e.g. unipole
    • H01Q9/40Element having extended radiating surfac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QANTENNAS, i.e. RADIO AERIALS
    • H01Q5/00Arrangements for simultaneous operation of antennas on two or more different wavebands, e.g. dual-band or multi-band arrangements
    • H01Q5/20Arrangements for simultaneous operation of antennas on two or more different wavebands, e.g. dual-band or multi-band arrang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operating wavebands
    • H01Q5/25Ultra-wideband [UWB] systems, e.g. multiple resonance systems; Pulse system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QANTENNAS, i.e. RADIO AERIALS
    • H01Q5/00Arrangements for simultaneous operation of antennas on two or more different wavebands, e.g. dual-band or multi-band arrangements
    • H01Q5/30Arrangements for providing operation on different wavebands
    • H01Q5/307Individual or coupled radiating elements, each element being fed in an unspecified way
    • H01Q5/342Individual or coupled radiating elements, each element being fed in an unspecified way for different propagation modes
    • H01Q5/357Individual or coupled radiating elements, each element being fed in an unspecified way for different propagation modes using a single feed point
    • H01Q5/364Creating multiple current path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QANTENNAS, i.e. RADIO AERIALS
    • H01Q9/00Electrically-short antennas having dimensions not more than twice the operating wavelength and consisting of conductive active radiating elements
    • H01Q9/04Resonant antenna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QANTENNAS, i.e. RADIO AERIALS
    • H01Q9/00Electrically-short antennas having dimensions not more than twice the operating wavelength and consisting of conductive active radiating elements
    • H01Q9/04Resonant antennas
    • H01Q9/30Resonant antennas with feed to end of elongated active element, e.g. unipol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QANTENNAS, i.e. RADIO AERIALS
    • H01Q9/00Electrically-short antennas having dimensions not more than twice the operating wavelength and consisting of conductive active radiating elements
    • H01Q9/04Resonant antennas
    • H01Q9/30Resonant antennas with feed to end of elongated active element, e.g. unipole
    • H01Q9/42Resonant antennas with feed to end of elongated active element, e.g. unipole with folded element, the folded parts being spaced apart a small fraction of the operating wavelength

Landscapes

  • Details Of Aerials (AREA)
  • Waveguide Aerial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课题是不仅涵盖无线LAN的使用频带和UWB的使用频带,还涵盖便携式电话的使用频带和GPS的使用频率。在具备接地板(12)、与该接地板的一端(12u)接近配置的天线元件(14B)以及搭载该天线元件的电介质基板(18)的宽带天线装置(10B)中,天线元件包括FPMA(14)及从该FPMA伸出的L字元件(144)。天线元件设在接地板的一侧面一侧。超宽带天线装置(10B)在接地板和天线元件之间具有设置于仅离一侧面规定距离(d)的供电位置上的供电点(16)。在接地板的宽度(LGX)和FPMA的宽度(LAX)之比为20∶11的场合,接地板的宽度(LGX)和规定距离(d)之比实质上为5∶2。

Description

天线元件以及宽带天线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宽带天线装置,尤其涉及内装于便携式设备终端的宽带天线装置及其所使用的天线元件。
背景技术
所谓UWB(Ultra Wide band),如其名,是超宽带无线的意思,是指占中心频率的25%以上或者1.5GHz以上的带宽的无线传输方式的广义用语。用一句话说,是使用超宽带的短脉冲(通常1ns以下)通信并在无线上引起革命的技术。
现有的无线和UWB的决定性的不同可以说是有无载波。就现有的无线而言,通过各种方法调制称为载波的某种频率的正弦波,发送或接收数据。相对于此,UWB则不使用该载波。如UWB的定义中已写的那样,使用超宽带的短脉冲。
UWB正如其名,具有超宽带的频带。另一方面,现有的无线仅具有窄的频带。这是由于频率窄能充分利用电波。电波是有限的资源。那么,至于为何UWB虽然是超宽带也仍受到关注,在于在各频率的输出能量。UWB虽然频带宽但是在各频率的输出非常小。其大小由于几乎掩埋在干扰中,可以说与其它无线通信的干涉非常少。FCC(Federal Communications Commission: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许可它带有条件,也是因为考虑了与其它无线通信的干涉不成问题。
UWB由于是超宽带,频带涵盖原有的无限通讯服务。因此,现在的状况是,UWB的频带被限定于3.1GHz至10.6GHz之间。
另外,天线基本上利用共振现象。天线通过其长度决定共振的频率,但是在含有很多频率成分的UWB中却难以使其共振。因此,要发送的电波的频带越宽,随之天线的设计越难。
太阳诱电在近距离无线通信的世界,作为可同时实现大容量数据传输和低消耗电力的下一代技术,面向目前最引人注目的UWB,成功地开发出了10mm×8mm的形状的厚度仅有1mm的超小型的陶瓷芯片天线。因该天线的开发,迄今为止限于军事用途的UWB扩展到以超高速连接PDP(等离子体显示屏)电视或数码照相机等数字设备之间的数据等的日常生活用途,连移动电话也放入视野的设备的小型化成为可能。
还有,这种UWB用天线还可用于Bluetooth(商标)或无线LAN(局域网)等用途。
蓝牙(Bluetooth)是为了在台式电脑以及笔记本电脑、PDA(个人数字助理)、便携式电话、打印机、扫描仪、数码照相机、以及家电产品之间实现在比较狭窄的范围的声音以及数据的无线通信的尖端技术的一般公开的规格。篮牙由于使用在地球的任何地方都可以使用的2.4GHz频带的电波来工作,从而可以在世界上使用。简单地说,若利用篮牙,则不需要电缆与数字外围设备的连接,电缆连接那样的烦恼成为了过去。
无线LAN是指利用电波或红外线等有线电缆以外的传送路径的LAN。
一直以来,提出过各种宽带天线装置的方案。例如已知有:形成符合作为目的的频率特性的宽带天线装置,可降低来自不必要的频带的被干涉、对目的外的频带的干涉的宽带天线装置(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在该专利文献1中公开的宽带天线装置具有:平面导体底板;以及在该平面导体底板面上沿着与该平面导体底板交叉的方向立起的平面辐射导体。在平面辐射导体的外周部或者其附近设有供电点。在平面辐射导体上设有一个以上的通过切下该平面辐射导体的一部分而形成的切下部分
另外,已知对应成本方面和使用目的或向设备的安装面等问题,使制造成本低廉、宽带且小型的宽带天线装置(例如,参照专利文献2)。在该专利文献2中公开的宽带天线装置具有:平面导体底板;以及在该平面导体底板面上沿着与该平面导体底板交叉的方向立起而使用的多边形平面辐射导体。并且,将多边形平面辐射导体的顶点作为供电点。
再有,已知作为辐射导体使用了平面状辐射导体的可以更加小型化的宽带天线装置(例如,参照专利文献3)。在该专利文献3中公开的宽带天线装置具有:平面导体底板;以及在该平面导体底板面上沿着与该平面导体底板交叉的方向立起而配置的平面辐射导体。平面辐射导体具有在处于立起于平面导体底板面上的状态时,在与平面导体底板交叉的方向上并排配置的多个导体部分。利用导电率大致在0.1[/Ωm]以上且10.0[/Ωm]以下的低导电率部件,连接多个导体部分之间而形成。
另外,已知有低背位化的宽带天线装置(例如,参照专利文献4)。在该专利文献4中公开的宽带天线装置,具有通过用于传送电力的供电线连接,且至少其一部分相互面对地配置的导体底板和辐射导体。使用无线频率的导电率大致在0.1[/Ωm]以上且10[/Ωm]以下的物质介于导体底板和辐射导体的相对的部位之间。
另一方面,提出了可进行宽带化且可实现频率特性的改善的UWB用天线(例如,参照专利文献5)。在该专利文献5中公开的UWB用天线具备由上侧电介体、下侧电介体以及夹在它们之间的导体图案构成的辐射元件。导体图案包括:在前面的大致中央部具有供电点,并具有从该供电点向右侧面及左侧面分别以规定的角度扩展的右侧锥形部以及左侧锥形部的倒三角形部分;以及底边与该倒三角形部分的上边接触的矩形部分。而且,在导体图案的供电点上,电连接有在与该导体图案(辐射元件)相同的平面内延伸的接地板。
对涵盖从3.1GHz至10.0GHz之间的UWB的频带的薄型的UWB用的天线也提出了各种方案。例如,已知有将辐射元件做成椭圆形的宽带椭圆形环状天线(例如参照非专利文献1)。还已知实现了接地板的小型化的宽带椭圆形环状天线(例如,参照非专利文献2)。还已知改善了在9GHz以上的使用的宽带椭圆形环型天线(例如,参照非专利文献3)
此外,还知道各种内装在便携式无线终端的天线装置。例如,提出了对应于两个频带的所谓的双带对应内装天线装置(例如,参照专利文献6)。在该专利文献6中公开的双带对应内装天线装置,是对应于第一频带以及第二频带的天线装置。该双带对应内装天线装置具备构成地面的接地件、以及分别与第一频带以及第二频带对应的线状的第一及第二倒L形天线元件(辐射导体)。第一及第二辐射导体在与地面相对的平面内以供电点附近的位置为起点向相互远离的方向延伸而构成。再有,对于第一及第二倒L形天线元件,设有共通的匹配电路。
在专利文献6中,作为具备这种双带对应内装天线装置的便携式无线终端,以如下复合终端为对象。在日本,有能够并用使用800[MHz]频带的PDC(个人数字式蜂窝)和使用1.9[GHz]频带的PHS(个人手持电话系统)的复合终端。在欧洲和亚洲各国,有能够并用使用900[MHz]频带的GSM(全球移动通信系统)和使用1.8[GHz]频带的DCS(数字通信系统)的复合终端。在美国,有能够并用使用800[MHz]频带的AMPS(先进移动电话服务)和使用1.9[GHz]频带的PDS(个人通信服务)的复合终端。
另外,提出了天线的外型小,且易得到所要的供电点阻抗的复合天线例如,参照专利文献7)。在该专利文献7中所公开的复合天线,对应于多个使用频带而具备包含以一端为供电点的主元件和从主元件的另一端折回并以终点为开放端的副元件的大致コ字形的多个折回天线。使多个折回天线的主元件成一体化,减小天线整体的外形。在该专利文献7中,作为低频侧的频带以860MHz频带为对象,作为高频侧的频带以1900MHz频带为对象。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3-273638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3-283233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03-304114号公报;
专利文献4:日本特开2003-304115号公报;
专利文献5:日本特开2005-94437号公报;
非专利文献1:服部、近藤、山内、中野,“宽带椭圆形环状天线”,电子信息通信学会综合大会、B-1-104、大阪、2005年3月;
非专利文献2:服部、山内、中野,“宽带椭圆形环状天线第2报”,电子信息通信学会通信联合大会、B-1-82、北海道、2005年9月;
非专利文献3:服部、山内、中野,“宽带椭圆形环状天线第3报”,电子信息通信学会综合大会、B-1-165、东京(国士馆大)、2006年3月;
专利文献6:日本特开2002-185238号公报;
专利文献7:日本特开平11-68453号公报。
在上述专利文献1~3公开的宽带天线装置中,平面辐射导体在平面导体底板面上沿着与该平面导体底板交叉的方向立起。因此,宽带天线装置的尺寸变高,难以安装在便携式设备的终端内。另外,在专利文献3所公开的实施方式中的宽带天线装置的低频临界频率是2.32GHz,不能对应比它更低的频率。
另一方面,在专利文献4公开的宽带天线装置中,存在可工作频带狭窄的问题。即使是专利文献5公开的UWB用天线,可使用的频带在大约4GHz~大约9GHz的范围,所以存在狭窄的问题。
再有,在非专利文献1~3中发表的宽带椭圆形环状天线中,尽管涵盖了3.1GHz至10.6GHz之间的UWB的频带,但是难以涵盖比它低的频带,例如无线LAN的使用频带(2.45GHz频带)、GPS(全球定位系统)的使用频率(1.57GHz)和便携式电话的使用频带(例如2.1GHz频带)。
另一方面,在专利文献6和专利文献7公开的天线装置,仅涵盖了800MHz~900MHz的低频带和1.8GHz~2.0GHz的高频带,存在不能涵盖上述UWB的频带的问题。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课题在于,提供一种不仅涵盖无线LAN的使用频带和UWB的使用频带,还可涵盖便携式电话的使用频带和GPS的使用频率的超宽带天线装置。
本发明的另一个课题在于,提供一种可内装于便携式设备终端的尺寸(高度)低的超宽带天线装置。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案,可得到由截面コ字形的折弯板状单极天线部14、14’、44;和从该折弯板状单极天线部伸出的伸出部144、144A、144B、144C、144’、444、444A、444B、444C、444D、444E、444F、444G、444H、444I构成的天线元件14B、14C、14D、14E、14F、40、40A、40B、40C、40D、40E、40F、40G、40H、40I。
在上述本发明的第一方案的天线元件中,上述折弯板状单极天线部14、14’包括:第一导体板141;与该第一导体板平行地配置的第二导体板142;以及用一端部连接上述第一导体板和上述第二导体板的连接板143,上述伸出部可以从上述连接板伸出。上述伸出部144例如可以由在上述连接板延伸的延伸方向上伸出的第一伸出部144-1和在该第一伸出部的前端以直角折弯的第二伸出部144-2构成。或者,上述伸出部144A仅由在上述连接板延伸的延伸方向上伸出的第一伸出部144-1构成也可以。或者,上述伸出部144B也可以包括:在上述连接板延伸的延伸方向上伸出的第一伸出部144-1;在该第一伸出部的前端以直角折弯的第二伸出部144-2;以及在该第二伸出部的前端进一步以直角向内侧折弯的第三伸出部144-3。上述折弯板状单极天线部14’和上述伸出部144’的拐角可以是圆角。
另外,在上述本发明的第一方案的天线元件中,上述折弯板状单极天线部44包括:具有第一长度LAZ1的第一导体板441;与该第一导体板平行地配置且具有比上述第一长度短的第二长度的第二导体板442;以及用一端部连接上述第一导体板和上述第二导体板的连接板443,上述伸出部可以从上述第一导体板、上述第二导体板以及上述连接板的任意一个伸出。上述第一导体板441最好在其前端部的第一侧边一侧具有切口441a。上述伸出部444例如可以包括:在上述第二导体板延伸的延伸面上从上述第二导体板的前端部的第二侧边一侧向上述第二导体板的长度方向伸出的第一伸出部444-1;在上述第二导体板延伸的延伸面上从上述第一伸出部的前端向上述一端部一侧以直角折弯的第二伸出部444-2;以及在上述连接板延伸的延伸面上从上述第二伸出部的前端以直角折弯且向接近上述连接板的方向伸出的第三伸出部444-3。或者,上述伸出部444A可以包括:在上述第一导体板延伸的延伸面上、在上述第一导体板的前端部的第二侧边一侧从上述第一导体板的第二侧边隔开规定距离平行地伸出的第一伸出部444A-1;以及在上述第一导体板延伸的延伸面上、在上述一端部附近从上述第一伸出部的前端以直角折弯且向远离上述连接板的方向伸出的第二伸出部444A-2。上述伸出部444B可以在上述连接部延伸的延伸面上从上述连接板的第二侧边一侧向上述连接板的长度方向伸出。上述伸出部444C可以在上述第二导体板延伸的延伸面上从上述第二导体板的前端部的第二侧边一侧向上述第二导体板的长度方向伸出。上述伸出部444D可以在上述第一导体板延伸的延伸面上从上述第一导体板的前端部的第一侧边一侧向上述第一导体板的长度方向伸出。上述伸出部444E可以在上述连接部延伸的延伸面上从上述连接板的第一侧边一侧向上述连接板的长度方向伸出。上述伸出部444F可以在上述第二导体板延伸的延伸面上从上述第二导体板的前端部的第一侧边一侧向上述第二导体板的长度方向伸出。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案,可得到宽带天线装置10B、10D,该宽带天线装置具备接地板12、与该接地板的一端12u接近配置的天线元件、以及搭载该天线元件的电介质基板18,其特征在于,上述天线元件14B、14C、14D、14E、14F、40、40A、40B、40C、40D、40E、40F、40G、40H、40I包括:截面コ字形的折弯板状单极天线部14、14’、44;以及从该折弯板状单极天线部伸出的伸出部144、144A、144B、1444C、144’、444、444A、444B、444C、444D、444E、444F、444G、444H、444I。
在本发明的第二方案的宽带天线装置中,上述天线元件可以设置在上述接地板的一侧面一侧。该场合,上述宽带天线装置10B、10D在上述接地板和上述天线元件之间,具有设置于仅离上述一侧面规定距离d的供电位置上的供电点16。在上述接地板的宽度LGX和上述折弯板状单极天线部的宽度LAX之比为20∶11的场合,最好上述接地板的宽度LGX和上述规定距离d之比实质上为5∶2。
在本发明的第二方案的宽带天线装置中,上述折弯板状单极天线部14、14’包括:第一导体板141;与该第一导体板平行地配置的第二导体板142;以及用一端部连接上述第一导体板和上述第二导体板的连接板143,上述伸出部可以从上述连接板伸出。上述伸出部144例如可以由在上述连接板延伸的延伸方向上伸出的第一伸出部144-1和在该第一伸出部的前端向上述接地板一侧以直角折弯的第二伸出部144-2构成。或者,上述伸出部144A仅由在上述连接板延伸的延伸方向上伸出的第一伸出部144-1构成也可以。或者,上述伸出部144B也可以包括:在上述连接板延伸的延伸方向上伸出的第一伸出部144-1;在该第一伸出部的前端向上述接地板一侧以直角折弯的第二伸出部144-2;以及在该第二伸出部的前端进一步以角地向内侧折弯的第三伸出部144-3。上述折弯板状单极天线部14’和上述伸出部144’的拐角可以做成圆角。
在本发明的第二方案的宽带天线装置中,上述折弯板状单极天线部44包括:具有第一长度LAZ1的第一导体板441;与该第一导体板平行地配置且具有比上述第一长度短的第二长度的第二导体板442;以及用一端部连接上述第一导体板和上述第二导体板的连接板443,上述伸出部从上述第一导体板、上述第二导体板以及上述连接板的任意一个伸出也可以。上述第一导体板441最好在其前端部的第一侧边一侧具有切口441a。上述伸出部444例如可以包括:在上述第二导体板延伸的延伸面上从上述第二导体板的前端部的第二侧边一侧向上述第二导体板的长度方向伸出的第一伸出部444-1;在上述第二导体板延伸的延伸面上从上述第一伸出部的前端向上述一端部一侧以直角折弯的第二伸出部444-2;以及在上述连接板延伸的延伸面上从上述第二伸出部的前端以直角折弯且向接近上述连接板的方向伸出的第三伸出部444-3。或者,上述伸出部444A可以包括:在上述第一导体板延伸的延伸面上、在上述第一导体板的前端部的第二侧边一侧从上述第一导体板的第二侧边隔开规定距离平行地伸出的第一伸出部444A-1;在上述第一导体板延伸的延伸面上、在上述一端部附近从上述第一伸出部的前端以直角折弯且向远离上述连接板的方向伸出的第二伸出部444A-2。上述伸出部444B可以在上述连接部延伸的延伸面上从上述连接板的第二侧边一侧向上述连接板的长度方向伸出。上述伸出部444C可以在上述第二导体板延伸的延伸面上从上述第二导体板的前端部的第二侧边一侧向上述第二导体板的长度方向伸出。上述伸出部444D可以在上述第一导体板延伸的延伸面上从上述第一导体板的前端部的第一侧边一侧向上述第一导体板的长度方向伸出。上述伸出部444E可以在上述连接部延伸的延伸面上从上述连接板的第一侧边一侧向上述连接板的长度方向伸出。上述伸出部444F可以在上述第二导体板延伸的延伸面上从上述第二导体板的前端部的第一侧边一侧向上述第二导体板的长度方向伸出。
根据本发明的第三方案,可得到宽带天线装置10C、10E,该宽带天线装置具备:第一及第二接地板12、22;在上述第一及第二接地板之间与上述第一接地板12的一端12u接近配置的天线元件;以及搭载该天线元件的电介质基板18,其特征在于,上述天线元件14B、14C、14D、14E、14F、40、40A、40B、40C、40D、40E、40F、40G、40H、40I包括:截面コ字形的折弯板状单极天线部14、14’、44;以及从该折弯板状单极天线部伸出的伸出部144、144A、144B、144C、144’、444、444A、444B、444C、444D、444E、444F、444G、444H、444I。
在本发明的第三方案的宽带天线装置中,上述天线元件可以设置在上述第一接地板12的一侧面一侧。该场合,上述宽带天线装置10C、10E在上述第一接地板和上述天线元件之间,具有设置于仅离上述一侧面规定距离d的供电位置上的供电点16。在上述第一接地板的宽度LGX和上述折弯板状单极天线部的宽度LAX之比为20∶11的场合,最好上述第一接地板的宽度LGX和上述规定距离d之比实质上为5∶2。
在本发明的第三方案的宽带天线装置中,上述折弯板状单极天线部14、14’包括:第一导体板141;与该第一导体板平行地配置的第二导体板142;以及用一端部连接上述第一导体板和上述第二导体板的连接板143,上述伸出部从上述连接部伸出也可以。上述伸出部144例如可以由在上述连接板延伸的延伸方向上伸出的第一伸出部144-1和在该第一伸出部的前端向上述第一接地板12一侧以直角折弯的第二伸出部144-2构成。或者,上述伸出部144A仅由在上述连接板延伸的延伸方向上伸出的第一伸出部144-1构成也可以。或者,上述伸出部144B可以包括:在上述连接板延伸的延伸方向上伸出的第一伸出部144-1;在该第一伸出部的前端向上述第一接地板12一侧以直角折弯的第二伸出部144-2;以及在该第二伸出部的前端进一步以直角向内侧折弯的第三伸出部144-3。上述折弯板状单极天线部14’和上述伸出部144’的拐角可以做成圆角。
在本发明的第三方案的宽带天线装置中,上述折弯板状单极天线部44包括:具有第一长度LAZ1的第一导体板441;与该第一导体板平行地配置且具有比上述第一长度短的第二长度的第二导体板442;以及用一端部连接上述第一导体板和上述第二导体板的连接板443,上述伸出部从上述第一导体板、上述第二导体板以及上述连接板的任意一个伸出也可以。上述第一导体板441最好在其前端部的第一侧边一侧具有切口441a。上述伸出部444例如可以包括:在上述第二导体板延伸的延伸面上从上述第二导体板的前端部的第二侧边一侧向上述第二导体板的长度方向伸出的第一伸出部444-1;在上述第二导体板延伸的延伸面上从上述第一伸出部的前端向上述一端部一侧以直角折弯的第二伸出部444-2;以及在上述连接板延伸的延伸面上从上述第二伸出部的前端以直角折弯且向接近上述连接板的方向伸出的第三伸出部444-3。或者,上述伸出部444A可以包括:在上述第一导体板延伸的延伸面上、在上述第一导体板的前端部的第二侧边一侧从上述第一导体板的第二侧边隔开规定距离平行地伸出的第一伸出部444A-1;在上述第一导体板延伸的延伸面上、在上述一端部附近从上述第一伸出部的前端以直角折弯且向远离上述连接板的方向伸出的第二伸出部444A-2。上述伸出部444B可以在上述连接部延伸的延伸面上从上述连接板的第二侧边一侧向上述连接板的长度方向伸出。上述伸出部444C可以在上述第二导体板延伸的延伸面上从上述第二导体板的前端部的第二侧边一侧向上述第二导体板的长度方向伸出。上述伸出部444D可以在上述第一导体板延伸的延伸面上从上述第一导体板的前端部的第一侧边一侧向上述第一导体板的长度方向伸出。上述伸出部444E可以在上述连接部延伸的延伸面上从上述连接板的第一侧边一侧向上述连接板的长度方向伸出。上述伸出部444F可以在上述第二导体板延伸的延伸面上从上述第二导体板的前端部的第一侧边一侧向上述第二导体板的长度方向伸出。
还有,上述符号是为了容易理解本发明而标注的,只不过是一例而已,当然并不限定于此。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第一现有天线装置的概略立体图。
图2是表示第二现有天线装置的概略立体图。
图3是表示图1以及图2所示的现有天线装置的VSWR(电压驻波比)的频率特性的图。
图4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超宽带天线装置的概略立体图。
图5是表示使供电位置d改变为4mm、8mm、12mm、15mm、16mm、17mm、以及20mm时的图4所示的超宽带天线装置的VSWR的频率特性的图。
图6是表示使供电位置d变化为15mm、16mm以及17mm时的、图4所示的超宽带天线装置的VSWR的频率特性的图。
图7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超宽带天线装置的概略立体图。
图8是表示图7所示的超宽带天线装置的VSWR的频率特性的图。
图9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超宽带天线装置所使用的天线元件的第一变形例的立体图。
图10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超宽带天线装置所使用的天线元件的第二变形例的立体图。
图11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超宽带天线装置所使用的天线元件的第三变形例的立体图。
图12是表示将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超宽带天线装置所使用的天线元件搭载于PDA上的例子的概略立体图。
图13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超宽带天线装置所使用的天线元件的第四变形例的立体图。
图14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的超宽带天线装置的概略立体图。
图15是放大表示图14所示的超宽带天线装置所使用的天线元件的立体图。
图16是表示图15所示的超宽带天线装置的VSWR的频率特性的图。
图17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的超宽带天线装置所使用的天线元件的第一变形例的立体图。
图18是表示具备图17所示的天线元件的超宽带天线装置的VSWR的频率特性的图。
图19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的超宽带天线装置所使用的天线元件的第二变形例的立体图。
图20是表示具备图19所示的天线元件的超宽带天线装置的VSWR的频率特性的图。
图21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的超宽带天线装置所使用的天线元件的第三变形例的立体图。
图22是表示具备图21所示的天线元件的超宽带天线装置的VSWR的频率特性的图。
图23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的超宽带天线装置所使用的天线元件的第四变形例的立体图。
图24是表示具备图23所示的天线元件的超宽带天线装置的VSWR的频率特性的图。
图25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的超宽带天线装置所使用的天线元件的第五变形例的立体图。
图26是表示具备图25所示的天线元件的超宽带天线装置的VSWR的频率特性的图。
图27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的超宽带天线装置所使用的天线元件的第六变形例的立体图。
图28是表示具备图27所示的天线元件的超宽带天线装置的VSWR的频率特性的图。
图29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的超宽带天线装置所使用的天线元件的第七变形例的立体图。
图30是表示具备图29所示的天线元件的超宽带天线装置的VSWR的频率特性的图。
图31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的超宽带天线装置所使用的天线元件的第八变形例的立体图。
图32是表示具备图31所示的天线元件的超宽带天线装置的VSWR的频率特性的图。
图33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的超宽带天线装置所使用的天线元件的第九变形例的立体图。
图34是表示具备图33所示的天线元件的超宽带天线装置的VSWR的频率特性的图。
图35是表示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的超宽带天线装置的概略立体图。
图36是表示将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的超宽带天线装置所使用的天线元件搭载于PDA上的例子的概略立体图。
图中:
10B、10C、10D、10E-超宽带天线装置,12-接地板(第一接地板),
14、14’-FPMR(折弯板状单极天线部),
14B、14C、14D、14E、14F-天线元件,
141-第一导体板,142-第二导体板,143-连接板,
144、144A、144B、144C、144’-伸出部,
144-1-第一伸出部,144-2-第二伸出部,144-3-第三伸出部,
22-别的接地板(第二接地板),30-PDA,
40A、40B、40C、40D、40E、40F、40G、40H、04I-天线元件,
44-FPMA(折弯板状单极天线部),
441-第一导体板,441a-切口,442-第二导体板,443-连接板,
444、444A、444B、444C、444D、444E、444F、444G、444H、444I-导体元件(伸出部),
444-1、444A-1-第一伸出部,444-2、444A-2-第二伸出部,
444-3-第三伸出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
参照图1及图2,为了易于理解本发明,对第一及第二现有的天线装置10、10A进行说明。图1是表示第一现有天线装置10的概略立体图,图2是表示第二现有天线装置10A的概略立体图。在图1及图2中,用X轴方向表示左右方向(宽度方向、水平方向),用Y轴方向表示前后方向(深度方向、厚度方向),用Z轴方向表示上下方向(高度方向、垂直方向)。
图1所示的第一现有天线装置10是折弯板状单极天线(FPMA),图2所示的第二现有天线装置10A是倒L形天线(ILA)。
首先,参照图1,对第一现有天线装置(折弯板状单极天线)10进行说明。第一现有天线装置10由接地板12和天线元件14构成。
接地板12做成具有宽度(X轴方向的长度)LGX、高度(Z轴方向的长度)LGZ的矩形形状。在图示的例子中,宽度LGX为40mm,高度LGZ为80mm。换言之,接地板12与由左右方向(水平方向)X和上下方向(垂直方向)Z规定的X-Z平面平行地延伸。
在接近该接地板12的上端(上边)12u的右上角部配置有天线元件14。换言之,天线元件14从接地板12留出规定的间隙(供电间隔)配置在接地板12的右上角部。天线元件14做成具有X轴方向的长度LAX、Z轴方向的长度LAZ以及Y轴方向的长度LAY的截面コ字形的形状。即,天线元件14作为截面コ字形的折弯板状单极天线(FPMA)工作。在图示的例中,X轴方向的长度LAX为20mm、Z轴方向的长度LAZ为15mm、Y轴方向的长度LAY为4mm。
以下详细说明,天线元件14包括:在与接地板12延伸的X-Z面相同的平面上延伸的矩形的第一导体板141;从该第一导体板141沿厚度方向Y仅隔开4mm的厚度LAY且与第一导体板141平行地并排设置的矩形的第二导体板142;以及在远离接地板12的一侧的端部,连接第一导体板141和第二导体板142的连接板143。各第一导体板141以及第二导体板142都具有X轴方向的长度LAX、Z轴方向的长度LAZ。连接板143具有X轴方向的长度LAX、Y轴方向的长度LAY。第一导体板141、第二导体板142以及连接板143例如可以通过对一张金属板进行折弯加工来制造。
如图1所示,在接地板12和天线元件14之间,在从接地板12的右上角仅离开规定距离的位置上设有供电点16。
其次,参照图2,对第二现有天线装置(倒L形天线)10A进行说明。如下所述,第二现有天线装置10A除了其天线元件的结构与图1所示的结构不同之外,具有与图1所示的第一现有天线装置10同样的结构。因此,对天线元件标注了参照符号14A。
天线元件14A接近接地板12的上端(上边)12u进行配置。天线元件14A做成在与接地板12延伸的X-Z面相同的平面上延伸的具有宽度WA的倒L字形的板形状。即,天线元件14A作为倒L形天线(ILA)工作。详细地说,天线元件14A包括:从接地板12的右上角部留出规定的间隙(供电间隔)并在高度方向Z上仅延伸Z轴方向的长度LAZ的第一金属板146;以及从该第一金属板146在远离接地板12的一侧的端部与接地板12平行地向左右方向X仅延伸X轴方向的长度LAX’的第二金属板147。在图示的例中,宽度WA为7mm、Z轴方向的长度LAZ为15mm、X轴方向的长度LAX’为40mm。
如图2所示,在接地板12和天线元件14A之间,在从接地板12的右上角仅离开规定距离的位置上设有供电点16。
图3表示图1所示的第一现有天线装置10及图2所示的第二现有天线装置10A的VSWR的频率特性。图示的VSWR的频率特性是使用有限积分法进行分析的。在图3中,横轴表示频率(frequency)[GHz],纵轴表示VSWR。在图3中,实线表示第一现有天线装置(FPMA)10的VSWR的频率特性,虚线表示第二现有天线装置(ILA)10A的VSWR的频率特性。
从图3可知,图1所示的第一现有天线装置(FPMA)10,在频率为大约2.2GHz以上的频率范围时,VSWR为3以下,但是在频率为大约2.2GHz以下的频率范围时,VSWR为3以上。对此,可知图2所示的第二现有天线装置(ILA)10A,在频率为大约1.1GHz~大约1.9GHz的频率范围时,VSWR为3以下,在此以外的频率范围,VSWR为3以上。
从以上内容可知,折弯板状单极天线(FPMA)可以在比较高的频率范围内使用,倒L形天线(ILA)可以在比较低的频率范围内使用。
本发明者考虑到,如果有机地结合这些折弯板状单极天线(FPMA)和倒L形天线(ILA),则应该能有效利用这些天线的各特长,在更广阔的频率范围得到较小的VSWR的频率特性,最终想到了本发明。还有,随着说明的进展可知,本发明者确认到,为了获得良好的VSWR的频率特性,需要将供电点设置在最佳位置上。
作为携带式设备终端有便携式电话。便携式电话有各种类型。大致分为平板式和折叠式。折叠式便携式电话具有:具有数字键等操作部的下侧单元、具有显示部的上侧单元、以及开闭自如地结合下侧单元和上侧单元的铰链部。就折叠式便携式电话而言,操作部和显示部搭载在不同的单元,在打开的状态下,折叠式便携式电话成为比较大的尺寸。与此相对,平板式便携式电话将操作部和显示部搭载在一个单元主体上。其结果,平板式便携式电话与打开状态的折叠式便携式电话比较,是其一半左右的大小(尺寸)。
参照图4,对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超宽带天线装置10B进行说明。图示的超宽带天线装置10B是可安装于平板式便携式电话内的天线装置。图示的超宽带天线装置10B,除了天线元件被变更成如后所述的结构之外,具有与图1所示的第一现有天线装置10同样的结构。因此,对天线元件标注了参照符号14B。因此,对于与图1所示的部件具有同样功能的部件标注同一符号,为了简化说明,省略对这些部件的说明。
图示的天线元件14B做成在图1所示的天线元件(FPMA)14上附加L字元件(倒L元件)144的结构。L字元件144由于从连接板143向左方向X伸出,所以称为伸出部。L字元件144包括:在连接板143延伸的延伸方向(左方向)X伸出的第一伸出部144-1;以及在该第一伸出部144-1的前端向接地板12一侧向下方向Z仅伸出长度LAZE的第二伸出部144-2。在图示的例中,第一伸出部144-1的长度为(LGX-LAX)即18mm,第二伸出部144-2的长度LAZE为9mm。因此,伸出部144的总长度等于27mm。
天线元件14B搭载(安装)于电介质基板18上。
而且,如图4所示,设置在接地板12和天线元件14之间的供电点16,位于从接地板12的右上角(右侧面)仅离开规定距离d的位置。在此,将该规定距离d称为供电位置。
在图5及图6中表示改变了供电位置d时的超宽带天线装置10B的VSWR的频率特性。在图5及图6中,横轴表示频率(frequency)[GHz],纵轴表示VSWR。图5表示供电位置d分别为4mm、8mm、12mm、15mm、16mm、17mm以及20mm时的VSWR的频率特性。图6表示供电位置d分别15mm、16mm以及17mm时的VSWR的频率特性。
从图5可知,供电位置d分别为4mm、8mm、12mm以及20mm的场合,在频率为大约1.4GHz以上的频率范围内,有时VSWR超过2.5。
另一方面,从图5以及图6可知,在供电位置d分别为15mm、16mm以及17mm的场合,在频率为大约1.4GHz以上的频率范围内,VSWR几乎被抑制到2.5以下。尤其是,在供电位置d为16mm的场合,在频率为大约1.4GHz以上的频率范围内,VSWR达到2.5以下。
从以上内容可知,在接地板12的宽度LGX和天线元件14B的第一及第二导体板141、142的宽度LAX之比为20∶11的场合,若接地板12的宽度LGX和供电位置(规定距离)d之比实质上为5∶2,则可得到良好的VSWR的频率特性。
参照图7,对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超宽带天线装置10C进行说明。图示的超宽带天线装置10C是可安装于折叠式便携式电话内的天线装置。
图示的超宽带天线装置10C除了还具备别的接地板22这一点之外,具有与图4所示的超宽带天线装置10B同样的结构。因此,对于具有与图4所示的部件同样功能的部件标注同一符号。在此,将接地板12称为第一接地板,将别的接地板22称为第二接地板。
图示的天线元件14B设置在折叠式便携式电话的铰链部(未图示)。因此,如图7所示,在打开了折叠式便携式电话的状态下,天线元件14B配置在第一接地板12和第二接地板22之间。另外,在本例中,供电点16的供电位置d为16mm。
图8表示超宽带天线装置10C的VSWR的频率特性。在图8中,横轴表示频率(frequency)[GHz],纵轴表示VSWR。
从图8可知,在频率为1.0GHz~8.0GHz的频率范围内,VSWR为2.5以下。因此可知,图7所示的超宽带天线装置10C具有非常宽的频带。
以上,通过优选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了说明,当然,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
例如,也可以像图9所示的天线元件14C那样,不折弯伸出部144A。即,伸出部144A仅由第一伸出部144-1构成。或者,也可以像图10所示的天线元件14D那样,伸出部144B由第一伸出部144-1和第二伸出部144-2以及进一步向内侧以直角折入的第三伸出部144-3构成。再有,也可以像图11所示的天线元件14E那样,将FPMA14’及L字元件(倒L元件)144’的拐角做成圆角。另外,也可以像后述的本发明的实施方式那样,构成FPMA的第一及第二导体板的长度不同。或者,也可以像图12所示的那样,将天线元件14B搭载在PDA(个人数字助理)30上。另外,也可以像图13所示的天线元件14F那样,伸出部144C为弯曲状。
参照图14,对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的超宽带天线装置10D进行说明。图示的超宽带天线装置10D,除了天线元件的结构与图4所示的结构不同这一点之外,具有与图4所示的装置同样的结构。因此,对天线元件标注了参照符号40。对于与图4所示的部件具有同样功能的部件标注同一参照符号,为了简化说明,省略对这些部件的说明。图15是只放大天线元件40来表示的立体图。
另外,虽然在图14中未示出,但是天线元件40如图4所示那样搭载(安装)于电介质基板18(参照图4)上。
图示的天线元件40具有:截面コ字形的折弯板状单极天线部44;以及与该折弯板状单极天线部44连接的导体元件444。导体元件444从该折弯板状单极天线部44向左方向X伸出,所以也称为伸出部。而且,折弯板状单极天线部44也称为板状天线。
图示的折弯板状单极天线部44包括:具有第一长度LAZ1的第一导体板441;与该第一导体板441平行地配置的第二导体板442;用一端部(远离接地板12的一侧的端部)连接第一导体板441和第二导体板442的连接板443。如图15所示,第二导体板442具有比第一长度LAZ1短的第二长度。在图示的例中,第一长度LAZ1为13mm。
在图示的例中,第一导体板441在其前端部(与接地板12相对的一侧的端部)的右侧具有切口441a。在本例中,将折弯板状单极天线部44的右边称为第一侧边,将左边称为第二侧边。因而,切口441a形成于第一导体板441的前端部的第一侧边一侧。
这样在第一导体板441上形成切口441a是为了提高折弯板状单极天线部44单独的频率特性。
导体元件(伸出部)444从第一导体板441、第二导体板442以及连接板443的任意一个伸出即可。在图示的例中,伸出部444由第一伸出部444-1、第二伸出部444-2、第三伸出部444-3构成。第一伸出部444-1在第二导体板442延伸的延伸面上从第二导体板442的前端部的第二侧边一侧(左侧)向第二导体板442的长度方向(左右方向X)伸出。第二伸出部444-2在第二导体板442延伸的延伸面上从第一伸出部444-1的前端向上述一端部侧(远离接地板12的一侧)以直角折弯。第三伸出部444-3在连接板443延伸的延伸面上从第二伸出部444-2的前端以直角折弯并向接近连接板443的方向伸出。
在这里,从供电点16到导体元件(伸出部)444的前端的长度,成为工作的最低频率的大约(1/4)波长。即,在折弯板状单极天线部44上设置导体元件(伸出部)444,该导体元件444是以不能用折弯板状单极天线部44覆盖的频率(本例的场合为2.5GHz)进行工作。此时,导体元件(伸出部)444的长度为1.5GHz的大约0.25波长。
图16表示图14所示的超宽带天线装置10D的VSWR的频率特性。在图16中,横轴表示频率(frequency)GHz],纵轴表示VSWR。在图16中,Cal表示通过计算求出的VSWR值,Mea表示实际测定得到的VSWR值。
从图16可知,在频率为1.35GH在~13.0GHz的频率范围内,VSWR为2.5以下。因此可知,图14所示的超宽带天线装置10D具有非常宽的频带。总之,超宽带天线装置10D利用其形状,以普通的板状天线(图1所示的折弯板状单极天线(FPMA))不工作的频率使导体元件(伸出部)444进行工作,从而实现宽带性。
如上所述,导体元件(伸出部)相对板状天线设置在哪个位置都可以,也可以不折弯。以下对天线元件的变形例及其VSWR特性进行说明。还有,以下叙述的天线元件的变形例,都是折弯板状单极天线部(板状天线)44的结构与图15所示的装置相同,但是导体元件(伸出部)的设置位置和形状与图15所示的装置不同。
图17是表示天线元件的第一变形例40A的立体图。图示的天线元件40A是在板状天线44的左下方设置导体元件(伸出部)444A的例子。即,导体元件(伸出部)444A由第一伸出部444A-1和第二伸出部444A-2构成。详细地说,第一伸出部444A-1在第一导体板441延伸的延伸面上且在第一导体板441的前端部的第二侧边一侧(左侧)从第一导体板441的第二侧边(左边)离开规定间隔平行地伸出。第二伸出部444A-2在第一导体板441延伸的延伸面上,在一端部(连接部443)附近从第一伸出部444A-1的前端以直角折弯并向远离连接板443的方向伸出。
图18表示具备图17所示的天线元件40A的超宽带天线装置的VSWR的频率特性。在图18中,横轴表示频率(frequency)GHz],纵轴表示VSWR。在图18中,实线表示有导体元件(伸出部)444A的场合的VSWR特性,虚线表示没有导体元件(伸出部)444A的场合的VSWR特性。从图18可知,与没有导体元件(伸出部)444A的场合比较,有导体元件(伸出部)444A的场合,在大约2.5GHz以下的低频率范围内VSWR特性良好。
图19是表示天线元件的第二变形例40B的立体图。图示的天线元件40B是在板状天线44的左里侧设置导体元件(伸出部)444B的例子。即,导体元件(伸出部)444B在连接部443延伸的延伸面上从连接板443的第二侧边一侧(左侧)向连接板443的长度方向(左右方向X)伸出。
图20表示具备图19所示的天线元件40B的超宽带天线装置的VSWR的频率特性。在图20中,横轴表示频率(frequency)GHz],纵轴表示VSWR。在图20中,实线表示有导体元件(伸出部)444B的场合的VSWR特性,虚线表示没有导体元件(伸出部)444B的场合的VSWR特性。从图20可知,与没有导体元件(伸出部)444B的场合比较,有导体元件(伸出部)444B的场合,在大约2.5GHz以下的低频率范围内VSWR特性良好。
图21是表示天线元件的第三变形例40C的立体图。图示的天线元件40C是在板状天线44的左上方设置导体元件(伸出部)444C的例子。即,导体元件(伸出部)444C在第二导体板442延伸的延伸面上从第二导体板442的前端部的第二侧边一侧(左侧)向第二导体板442的长度方向(左右方向X)伸出。
图22表示具备图21所示的天线元件40C的超宽带天线装置的VSWR的频率特性。在图22中,横轴表示频率(frequency)GHz],纵轴表示VSWR。在图22中,实线表示有导体元件(伸出部)444C的场合的VSWR特性,虚线表示没有导体元件(伸出部)444C的场合的VSWR特性。从图22可知,与没有导体元件(伸出部)444C的场合比较,有导体元件(伸出部)444C的场合,在大约2.5GHz以下的低频率范围内VSWR特性良好。
图23是表示天线元件的第四变形例40D的立体图。图示的天线元件40D是在板状天线44的右下方设置导体元件(伸出部)444D的例子。即,导体元件(伸出部)444D在第一导体板441延伸的延伸面上从第一导体板441的前端部的第一侧边一侧(右侧)向第一导体板441的长度方向(右方向)伸出。
图24表示具备图23所示的天线元件40D的超宽带天线装置的VSWR的频率特性。在图24中,横轴表示频率(frequency)GHz],纵轴表示VSWR。在图24中,实线表示有导体元件(伸出部)444D的场合的VSWR特性,虚线表示没有导体元件(伸出部)444D的场合的VSWR特性。从图24可知,与没有导体元件(伸出部)444D的场合比较,有导体元件(伸出部)444D的场合,在大约2.9GHz以下的低频率范围内VSWR特性良好。
图25是表示天线元件的第五变形例40E的立体图。图示的天线元件40E是在板状天线44的右里侧设置导体元件(伸出部)444E的例子。即,导体元件(伸出部)444E在连接部443延伸的延伸面上从连接板443的第一侧边一侧(右侧)向连接板443的长度方向(右方向)伸出。
图26表示具备图25所示的天线元件40E的超宽带天线装置的VSWR的频率特性。在图26中,横轴表示频率(frequency)GHz],纵轴表示VSWR。在图26中,实线表示有导体元件(伸出部)444E的场合的VSWR特性,虚线表示没有导体元件(伸出部)444E的场合的VSWR特性。从图26可知,与没有导体元件(伸出部)444E的场合比较,有导体元件(伸出部)444E的场合,在大约2.7GHz以下的低频率范围内VSWR特性良好。
图27是表示天线元件的第六变形例40F的立体图。图示的天线元件40F是在板状天线44的右上方设置导体元件(伸出部)444F的例子。即,导体元件(伸出部)444F在第二导体板442延伸的延伸面上从第二导体板442的前端部的第一侧边一侧(右侧)向第二导体板442的长度方向(右方向X)伸出。
图28表示具备图27所示的天线元件40F的超宽带天线装置的VSWR的频率特性。在图28中,横轴表示频率(frequency)GHz],纵轴表示VSWR。在图28中,实线表示有导体元件(伸出部)444F的场合的VSWR特性,虚线表示没有导体元件(伸出部)444F的场合的VSWR特性。从图28可知,与没有导体元件(伸出部)444F的场合比较,有导体元件(伸出部)444F的场合,在大约2.7GHz以下的低频率范围内VSWR特性良好。
图29是表示天线元件的第七变形例40G的立体图。图示的天线元件40G是在板状天线44的下面设置导体元件(伸出部)444G的例子。即,导体元件(伸出部)444G从第一导体板441向与第一导体板441延伸的延伸面正交的方向(深度方向Y)伸出。
图30表示具备图29所示的天线元件40G的超宽带天线装置的VSWR的频率特性。在图30中,横轴表示频率(frequency)GHz],纵轴表示VSWR。在图30中,实线表示有导体元件(伸出部)444G的场合的VSWR特性,虚线表示没有导体元件(伸出部)444G的场合的VSWR特性。从图30可知,与没有导体元件(伸出部)444G的场合比较,有导体元件(伸出部)444G的场合,在大约2.5GHz以下的低频率范围内VSWR特性良好。
图31是表示天线元件的第八变形例40H的立体图。图示的天线元件40H是在板状天线44的里面设置导体元件(伸出部)444H的例子。即,导体元件(伸出部)444H从连接板443向与连接板443延伸的延伸面正交的方向(下方向Z)伸出。
图32表示具备图31所示的天线元件40H的超宽带天线装置的VSWR的频率特性。在图32中,横轴表示频率(frequency)GHz],纵轴表示VSWR。在图32中,实线表示有导体元件(伸出部)444H的场合的VSWR特性,虚线表示没有导体元件(伸出部)444H的场合的VSWR特性。从图32可知,与没有导体元件(伸出部)444H的场合比较,有导体元件(伸出部)444H的场合,在大约2.7GHz以下的低频率范围内VSWR特性良好。
图33是表示天线元件的第九变形例40I的立体图。图示的天线元件40I是在板状天线44的上面设置导体元件(伸出部)444I的例子。即,导体元件(伸出部)444I从第二导体板442向与第二导体板442延伸的延伸面正交的方向(跟前方向Y)伸出。
图34表示具备图33所示的天线元件40I的超宽带天线装置的VSWR的频率特性。在图34中,横轴表示频率(frequency)GHz],纵轴表示VSWR。在图34中,实线表示有导体元件(伸出部)444I的场合的VSWR特性,虚线表示没有导体元件(伸出部)444I的场合的VSWR特性。从图34可知,与没有导体元件(伸出部)444I的场合比较,有导体元件(伸出部)444I的场合,在大约2.7GHz以下的低频率范围内VSWR特性良好。
参照图35对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的超宽带天线装置10E进行说明。图示的超宽带天线装置10E是可安装在折叠式便携式电话内的天线装置。
图示的超宽带天线装置10E除了还具备别的接地板22这一点之外,具有与图14所示的超宽带天线装置10D同样的结构。因此,对于与图14所示的部件具有同样功能的部件标注同一参照符号。接地板12也称为第一接地板,别的接地板22也称为第二接地板。
换言之,超宽带天线装置10E除了将天线元件从天线元件14B变更为天线元件40这一点之外,具有与图7所示的超宽带天线装置10D同样的结构。
还有,虽然在图35中未示出,但是天线元件40如图7所示搭载(安装)于电介质基板18(参照图7)上。而且,图示的天线元件40设置在折叠式便携式电话的铰链部(未图示)。
因此,如图35所示,在打开了折叠式便携式电话的状态下,天线元件40配置在第一接地板12和第二接地板22之间。另外,在本例中,供电点16的供电位置d为16mm。
以上通过优选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了说明,当然,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市的实施方式和变形例。例如,也可以像图36所示的那样,将天线元件40搭载在PDA(个人数字助理)30上。另外,板状天线不是方形也可以。例如可以是圆形、环形、本垒形、扇形等宽带板状单极。

Claims (49)

1.一种天线元件,包括:截面コ字形的折弯板状单极天线部;以及从该折弯板状单极天线部伸出的伸出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天线元件,其特征在于,
上述折弯板状单极天线部包括:第一导体板;与该第一导体板平行地配置的第二导体板;以及用一端部连接上述第一导体板和上述第二导体板的连接板,
上述伸出部从上述连接板伸出。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天线元件,其特征在于,
上述伸出部包括:在上述连接板延伸的延伸方向上伸出的第一伸出部;在该第一伸出部的前端以直角折弯的第二伸出部。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天线元件,其特征在于,
上述伸出部仅由在上述连接板延伸的延伸方向上伸出的第一伸出部构成。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天线元件,其特征在于,
上述伸出部包括:在上述连接板延伸的延伸方向上伸出的第一伸出部;在该第一伸出部的前端以直角折弯的第二伸出部;以及,在该第二伸出部的前端进一步以直角向内侧折弯的第三伸出部。
6.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天线元件,其特征在于,
上述折弯板状单极天线部和上述伸出部的拐角做成圆角。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天线元件,其特征在于,
上述折弯板状单极天线部包括:具有第一长度的第一导体板;与该第一导体板平行地配置且具有比上述第一长度短的第二长度的第二导体板;以及用一端部连接上述第一导体板和上述第二导体板的连接板,
上述伸出部从上述第一导体板、上述第二导体板以及上述连接板的任意一个伸出。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天线元件,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一导体板在其前端部的第一侧边一侧具有切口。
9.根据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天线元件,其特征在于,
上述伸出部包括:
在上述第二导体板延伸的延伸面上从上述第二导体板的前端部的第二侧边一侧向上述第二导体板的长度方向伸出的第一伸出部;
在上述第二导体板延伸的延伸面上从上述第一伸出部的前端向上述一端部一侧以直角折弯的第二伸出部;以及,
在上述连接板延伸的延伸面上从上述第二伸出部的前端以直角折弯且向接近上述连接板的方向伸出的第三伸出部。
10.根据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天线元件,其特征在于,
上述伸出部包括:
在上述第一导体板延伸的延伸面上、在上述第一导体板的前端部的第二侧边一侧从上述第一导体板的第二侧边隔开规定距离平行地伸出的第一伸出部;以及,
在上述第一导体板延伸的延伸面上、在上述一端部附近从上述第一伸出部的前端以直角折弯且向远离上述连接板的方向伸出的第二伸出部。
11.根据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天线元件,其特征在于,
上述伸出部在上述连接部延伸的延伸面上从上述连接板的第二侧边一侧向上述连接板的长度方向伸出。
12.根据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天线元件,其特征在于,
上述伸出部在上述第二导体板延伸的延伸面上从上述第二导体板的前端部的第二侧边一侧向上述第二导体板的长度方向伸出。
13.根据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天线元件,其特征在于,
上述伸出部在上述第一导体板延伸的延伸面上从上述第一导体板的前端部的第一侧边一侧向上述第一导体板的长度方向伸出。
14.根据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天线元件,其特征在于,
上述伸出部在上述连接部延伸的延伸面上从上述连接板的第一侧边一侧向上述连接板的长度方向伸出。
15.根据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天线元件,其特征在于,
上述伸出部在上述第二导体板延伸的延伸面上从上述第二导体板的前端部的第一侧边一侧向上述第二导体板的长度方向伸出。
16.一种宽带天线装置,具备接地板、与该接地板的一端接近配置的天线元件、以及搭载该天线元件的电介质基板,其特征在于,
上述天线元件包括:截面コ字形的折弯板状单极天线部;以及从该折弯板状单极天线部伸出的伸出部。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宽带天线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天线元件设置在上述接地板的一侧面一侧,
上述宽带天线装置在上述接地板和上述天线元件之间,具有设置于仅离上述一侧面规定距离的供电位置上的供电点。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宽带天线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接地板的宽度和上述折弯板状单极天线部的宽度之比为20∶11的场合,上述接地板的宽度和上述规定距离之比实质上为5∶2。
19.根据权利要求16至18中任一项所述的宽带天线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折弯板状单极天线部包括:第一导体板;与该第一导体板平行地配置的第二导体板;以及用一端部连接上述第一导体板和上述第二导体板的连接板,
上述伸出部从上述连接板伸出。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宽带天线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伸出部包括:在上述连接板延伸的延伸方向上伸出的第一伸出部;以及在该第一伸出部的前端向上述接地板一侧以直角折弯的第二伸出部。
21.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宽带天线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伸出部仅由在上述连接板延伸的延伸方向上伸出的第一伸出部构成。
22.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宽带天线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伸出部包括:在上述连接板延伸的延伸方向上伸出的第一伸出部;在该第一伸出部的前端向上述接地板一侧以直角折弯的第二伸出部;以及在该第二伸出部的前端进一步以直角向内侧折弯的第三伸出部。
23.根据权利要求16至20中任一项所述的宽带天线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折弯板状单极天线部和上述伸出部的拐角做成圆角。
24.根据权利要求16至18中任一项所述的宽带天线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折弯板状单极天线部包括:具有第一长度的第一导体板;与该第一导体板平行地配置且具有比上述第一长度短的第二长度的第二导体板;以及用一端部连接上述第一导体板和上述第二导体板的连接板,
上述伸出部从上述第一导体板、上述第二导体板以及上述连接板的任意一个伸出。
25.根据权利要求24所述的宽带天线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一导体板在其前端部的第一侧边一侧具有切口。
26.根据权利要求24或25所述的宽带天线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伸出部包括:
在上述第二导体板延伸的延伸面上从上述第二导体板的前端部的第二侧边一侧向上述第二导体板的长度方向伸出的第一伸出部;
在上述第二导体板延伸的延伸面上从上述第一伸出部的前端向上述一端部一侧以直角折弯的第二伸出部;以及,
在上述连接板延伸的延伸面上从上述第二伸出部的前端以直角折弯且向接近上述连接板的方向伸出的第三伸出部。
27.根据权利要求24或25所述的宽带天线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伸出部包括:
在上述第一导体板延伸的延伸面上、在上述第一导体板的前端部的第二侧边一侧从上述第一导体板的第二侧边隔开规定距离平行地伸出的第一伸出部;以及,
在上述第一导体板延伸的延伸面上、在上述一端部附近从上述第一伸出部的前端以直角折弯且向远离上述连接板的方向伸出的第二伸出部。
28.根据权利要求24或25所述的宽带天线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伸出部在上述连接部延伸的延伸面上从上述连接板的第二侧边一侧向上述连接板的长度方向伸出。
29.根据权利要求24或25所述的宽带天线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伸出部在上述第二导体板延伸的延伸面上从上述第二导体板的前端部的第二侧边一侧向上述第二导体板的长度方向伸出。
30.根据权利要求24或25所述的宽带天线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伸出部在上述第一导体板延伸的延伸面上从上述第一导体板的前端部的第一侧边一侧向上述第一导体板的长度方向伸出。
31.根据权利要求24或25所述的宽带天线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伸出部在上述连接部延伸的延伸面上从上述连接板的第一侧边一侧向上述连接板的长度方向伸出。
32.根据权利要求24或25所述的宽带天线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伸出部在上述第二导体板延伸的延伸面上从上述第二导体板的前端部的第一侧边一侧向上述第二导体板的长度方向伸出。
33.一种宽带天线装置,具备:第一及第二接地板;在上述第一及第二接地板之间接近上述第一接地板的一端配置的天线元件;以及搭载该天线元件的电介质基板,其特征在于,
上述天线元件包括:截面コ字形的折弯板状单极天线部;以及从该折弯板状单极天线部伸出的伸出部。
34.根据权利要求33所述的宽带天线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天线元件设置在上述第一接地板的一侧面一侧,
上述宽带天线装置在上述第一接地板和上述天线元件之间,具有设置于仅离上述一侧面规定距离的供电位置上的供电点。
35.根据权利要求34所述的宽带天线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第一接地板的宽度和上述折弯板状单极天线部的宽度之比为20∶11的场合,上述第一接地板的宽度和上述规定距离之比实质上为5∶2。
36.根据权利要求33至35中任一项所述的宽带天线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折弯板状单极天线部包括:第一导体板;与该第一导体板平行地配置的第二导体板;以及用一端部连接上述第一导体板和上述第二导体板的连接板,
上述伸出部从上述连接板伸出。
37.根据权利要求36所述的宽带天线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伸出部包括:在上述连接板延伸的延伸方向上伸出的第一伸出部;以及在该第一伸出部的前端向上述第一接地板一侧以直角折弯的第二伸出部。
38.根据权利要求36所述的宽带天线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伸出部仅由在上述连接板延伸的延伸方向上伸出的第一伸出部构成。
39.根据权利要求36所述的宽带天线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伸出部包括:在上述连接板延伸的延伸方向上伸出的第一伸出部;在该第一伸出部的前端向上述第一接地板一侧以直角折弯的第二伸出部;以及在该第二伸出部的前端进一步以直角向内侧折弯的第三伸出部。
40.根据权利要求33至37中任一项所述的宽带天线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折弯板状单极天线部和上述伸出部的拐角做成圆角。
41.根据权利要求33至35中任一项所述的宽带天线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折弯板状单极天线部包括:具有第一长度的第一导体板;与该第一导体板平行地配置且具有比上述第一长度短的第二长度的第二导体板;以及用一端部连接上述第一导体板和上述第二导体板的连接板,
上述伸出部从上述第一导体板、上述第二导体板以及上述连接板的任意一个伸出。
42.根据权利要求41所述的宽带天线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一导体板在其前端部的第一侧边一侧具有切口。
43.根据权利要求41或42所述的宽带天线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伸出部包括:
在上述第二导体板延伸的延伸面上从上述第二导体板的前端部的第二侧边一侧向上述第二导体板的长度方向伸出的第一伸出部;
在上述第二导体板延伸的延伸面上从上述第一伸出部的前端向上述一端部一侧以直角折弯的第二伸出部;以及,
在上述连接板延伸的延伸面上从上述第二伸出部的前端以直角折弯且向接近上述连接板的方向伸出的第三伸出部。
44.根据权利要求41或42所述的宽带天线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伸出部包括:
在上述第一导体板延伸的延伸面上、在上述第一导体板的前端部的第二侧边一侧从上述第一导体板的第二侧边隔开规定距离平行地伸出的第一伸出部;以及,
在上述第一导体板延伸的延伸面上、在上述一端部附近从上述第一伸出部的前端以直角折弯且向远离上述连接板的方向伸出的第二伸出部。
45.根据权利要求41或42所述的宽带天线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伸出部在上述连接部延伸的延伸面上从上述连接板的第二侧边一侧向上述连接板的长度方向伸出。
46.根据权利要求41或42所述的宽带天线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伸出部在上述第二导体板延伸的延伸面上从上述第二导体板的前端部的第二侧边一侧向上述第二导体板的长度方向伸出。
47.根据权利要求41或42所述的宽带天线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伸出部在上述第一导体板延伸的延伸面上从上述第一导体板的前端部的第一侧边一侧向上述第一导体板的长度方向伸出。
48.根据权利要求41或42所述的宽带天线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伸出部在上述连接部延伸的延伸面上从上述连接板的第一侧边一侧向上述连接板的长度方向伸出。
49.根据权利要求41或42所述的宽带天线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伸出部在上述第二导体板延伸的延伸面上从上述第二导体板的前端部的第一侧边一侧向上述第二导体板的长度方向伸出。
CNA2007101604121A 2007-02-20 2007-12-19 天线元件以及宽带天线装置 Pending CN101252221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7038737 2007-02-20
JP2007038737 2007-02-20
JP2007200132 2007-07-31
JP2007200132A JP4962723B2 (ja) 2007-02-20 2007-07-31 アンテナ素子および広帯域アンテナ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252221A true CN101252221A (zh) 2008-08-27

Family

ID=3942031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A2007101604121A Pending CN101252221A (zh) 2007-02-20 2007-12-19 天线元件以及宽带天线装置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2) US8081116B2 (zh)
EP (2) EP2031701A1 (zh)
JP (1) JP4962723B2 (zh)
KR (1) KR100941648B1 (zh)
CN (1) CN101252221A (zh)
TW (1) TW200836407A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446203B2 (ja) 2007-09-26 2010-04-07 ミツミ電機株式会社 アンテナ素子および広帯域アンテナ装置
US20100048266A1 (en) * 2008-08-19 2010-02-25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Antenna device
CN101853983B (zh) * 2009-03-30 2013-06-05 深圳富泰宏精密工业有限公司 双频天线及应用该双频天线的无线通信装置
JP2010245724A (ja) * 2009-04-03 2010-10-28 Mitsumi Electric Co Ltd アンテナ装置
US20110012789A1 (en) * 2009-07-18 2011-01-20 Yang Wen-Chieh Multi-Band Antenna
WO2011033593A1 (ja) * 2009-09-18 2011-03-24 株式会社 東芝 通信装置
US8543190B2 (en) 2010-07-30 2013-09-24 Medtronic, Inc. Inductive coil device on flexible substrate
JP5737559B2 (ja) * 2010-12-21 2015-06-17 アイシン精機株式会社 多周波用モノポールアンテナ
US8836581B2 (en) * 2011-01-03 2014-09-16 Netgear, Inc. Antenna having internal and external structures
EP2729988B1 (en) 2011-07-06 2015-07-29 Cardiac Pacemakers, Inc. Multi-band multi-polarization stub-tuned antenna
JP5920151B2 (ja) * 2012-09-28 2016-05-18 富士通株式会社 アンテナ装置および通信装置
TWI511374B (zh) * 2013-02-04 2015-12-01 Acer Inc 具有可調式接地面天線元件的通訊裝置
US9363794B1 (en) * 2014-12-15 2016-06-07 Motorola Solutions, Inc. Hybrid antenna for portable radio communication devices
CN104868242B (zh) * 2015-05-22 2017-12-08 厦门大学 一种具有地辐射模的宽带贴片天线
EP3738170A1 (en) * 2018-01-10 2020-11-18 INTEL Corporation Folded planar antenna
US10819029B2 (en) * 2019-02-08 2020-10-27 Apple Inc. Electronic device having multi-frequency ultra-wideband antennas

Family Cites Families (2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SE509638C2 (sv) * 1996-06-15 1999-02-15 Allgon Ab Meanderantennanordning
JP3825146B2 (ja) 1997-08-18 2006-09-20 ユニデン株式会社 複合アンテナ
JP3730112B2 (ja) * 2000-11-30 2005-12-21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アンテナ装置
JP2002185238A (ja) * 2000-12-11 2002-06-28 Sony Corp デュアルバンド対応内蔵アンテナ装置およびこれを備えた携帯無線端末
US6680704B2 (en) * 2001-05-03 2004-01-20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Publ) Built-in patch antenna
US6847328B1 (en) * 2002-02-28 2005-01-25 Raytheon Company Compact antenna element and array, and a method of operating same
JP2003273638A (ja) 2002-03-13 2003-09-26 Sony Corp 広帯域アンテナ装置
JP2003283233A (ja) 2002-03-26 2003-10-03 Sony Corp 広帯域アンテナ装置
JP2003304114A (ja) 2002-04-09 2003-10-24 Sony Corp 広帯域アンテナ装置
JP4029274B2 (ja) * 2002-04-09 2008-01-09 ソニー株式会社 広帯域アンテナ装置
US6917334B2 (en) * 2002-04-19 2005-07-12 Skycross, Inc. Ultra-wide band meanderline fed monopole antenna
US7436360B2 (en) * 2002-04-19 2008-10-14 Skycross, Inc. Ultra-wide band monopole antenna
JP4195038B2 (ja) * 2002-11-27 2008-12-10 太陽誘電株式会社 デュアルバンドアンテナ
MXPA06000746A (es) * 2003-07-21 2006-04-19 Ipr Licensing Inc Antena de multiples bandas para aplicaciones inalambricas.
JP2005094437A (ja) 2003-09-18 2005-04-07 Mitsumi Electric Co Ltd Uwb用アンテナ
JP4148126B2 (ja) * 2003-12-10 2008-09-10 三菱マテリアル株式会社 アンテナ装置及びこれを備えた通信機器
WO2005076409A1 (en) 2004-01-30 2005-08-18 Fractus S.A. Multi-band monopole antennas for mobile network communications devices
JP2005252526A (ja) * 2004-03-03 2005-09-15 Tdk Corp アンテナ装置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電子機器ならびに無線通信カード
CN2766358Y (zh) * 2004-04-29 2006-03-22 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 双频偶极天线
US7161538B2 (en) * 2004-05-24 2007-01-09 Amphenol-T&M Antennas Multiple band antenna and antenna assembly
JP2006033585A (ja) * 2004-07-20 2006-02-02 Sumitomo Electric Ind Ltd アンテナ
JP2006245870A (ja) * 2005-03-02 2006-09-14 Sony Ericsson Mobilecommunications Japan Inc 折り畳み式携帯無線端末
JP4649634B2 (ja) * 2005-06-30 2011-03-16 独立行政法人情報通信研究機構 マルチバンドモノポールアンテナ
TWI313082B (en) * 2005-08-16 2009-08-01 Wistron Neweb Corp Notebook and antenna thereof
US7612722B2 (en) * 2006-01-31 2009-11-03 Nokia Corporation Mobile communication device with reduced electric field emission levels near the earpiece
TW200810231A (en) * 2006-08-11 2008-02-16 Hon Hai Prec Ind Co Ltd Antenna devic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100941648B1 (ko) 2010-02-11
TW200836407A (en) 2008-09-01
EP1962378B1 (en) 2011-08-24
US20110267236A1 (en) 2011-11-03
US8081116B2 (en) 2011-12-20
JP2008236710A (ja) 2008-10-02
JP4962723B2 (ja) 2012-06-27
KR20080077546A (ko) 2008-08-25
EP2031701A1 (en) 2009-03-04
US20080198075A1 (en) 2008-08-21
EP1962378A1 (en) 2008-08-2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252221A (zh) 天线元件以及宽带天线装置
CN105144477B (zh) 双频带wlan耦合辐射器天线
CN101399400A (zh) 天线元件以及宽带天线装置
US20090051614A1 (en) Folded dipole antenna
US7050009B2 (en) Internal antenna
US20130033399A1 (en) Dual band antenna
EP2717383A1 (en) Antenna device
CN104466373A (zh) 单极耦合式双频天线
US7205943B2 (en) Printed antenna
Wong et al. Internal GSM/DCS antenna backed by a step-shaped ground plane for a PDA phone
US20080106485A1 (en) Portable electronic device and antenna thereof
US10122093B2 (en) Dipole array antenna
EP2736119A1 (en) Printed wide band monopole antenna module
CN108666755A (zh) 一种新型小型化多频段全向终端天线
CN200994001Y (zh) 可调整阻抗匹配的天线
CN116526114A (zh) 天线结构
EP2063487A1 (en) Dual band antenna
CN101515667B (zh) 天线元件
WO2003061065A1 (en) A double inverted f antenna
CN101521309A (zh) 双频天线
CN211743412U (zh) 一种超宽频天线
CN104681993A (zh) 天线装置
CN103531893B (zh) 单极宽频的天线结构
TWM461158U (zh) 印刷天線及具有該印刷天線之無線網路裝置
Tseng et al. A dual planar inverted-f antenna with isolation enhancement for wireless USB dongl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AD01 Patent right deemed abandoned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080827

C20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deemed to be abandoned or is abandon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