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251678B - 面状光源装置以及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面状光源装置以及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251678B
CN101251678B CN2008100812422A CN200810081242A CN101251678B CN 101251678 B CN101251678 B CN 101251678B CN 2008100812422 A CN2008100812422 A CN 2008100812422A CN 200810081242 A CN200810081242 A CN 200810081242A CN 101251678 B CN101251678 B CN 101251678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guide plate
light guide
mentioned
light source
determination por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810081242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251678A (zh
Inventor
松本成幸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filed Critical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125167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25167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25167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251678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6/00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 G02B6/000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 G02B6/001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 light guides being planar or of plate-like form
    • G02B6/0081Mechanical or electrical aspects of the light guide and light source in the lighting device peculiar to the adaptation to planar light guides, e.g. concerning packaging
    • G02B6/0086Positioning aspects
    • G02B6/0088Positioning aspects of the light guide or other optical sheets in the package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Nonlinear Science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rystallography & Structural Chemistry (AREA)
  • Planar Illumination Modules (AREA)
  • Light Guides In General And Applications Therefor (AREA)
  • Liquid Crystal (AREA)

Abstract

提供一种窄框架、高性能的面状光源装置以及使用该光源装置的显示装置。本发明的一种形式的面状光源装置具有:导光板(6);使光出射到导光板(6)的侧面上的灯单元(9);容纳导光板(6)和灯单元(9)的后框架(10);配置在导光板(6)和后框架(10)之间并与设置位有置确定部(6a)的导光板啮合的框架状模块框架(11)。导光板(6)在位置确定部(6a)处具有与设置有位置确定部(6a)的侧面(6d)基本平行的平行面(6c)和与设置有位置确定部(6a)的侧面(10d)连接的连接面(6b)。后框架(10)具有向内侧突出且由与导光板(6)的设置有位置确定部(6a)的侧面对置配置的终端面(10c)、和与连接面(6b)对置配置的侧端面(10b)构成的突状部(10a),通过模块框架(11)支持导光板(6)。

Description

面状光源装置以及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面状光源装置和使用该面状光源装置的显示装置,特别涉及具有导光板的面状光源装置以及使用该面状光源装置的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在液晶显示装置中,将侧光(side light)型(边缘光型(edge light))面状光源装置作为背光装置(背光单元(back light unit))使用。在侧光型面状光源装置中,使来自光源的光入射到导光板的侧面。并且,导光板使来自光源的光出射到前面。
这样的侧光型面状光源装置已经被公开(专利文献1、2)。在专利文献1的背光装置中,将容纳导光板的壳体(case)的一端面弯曲形成爪部。并且,利用这些爪,导光板进行光源单元的位置确定。
但是,在专利文献1的结构中,仅以壳体支持固定导光板,所以,强度不充分。因此,导光板的位置确定区域有破损的危险。特别是,为了在高亮度下实现大画面的面状光源装置,需要增加光源的数量。随之,需要增加导光板的厚度。当导光板变厚时,导光板的重量增加。当摔落等时受到的冲击加大,由于支持固定较厚的导光板的支持部分的强度不足,所以,导光板在位置确定区域会破损。当导光板破损时,在破损区域周边产生亮度不均,并且有亮度下降的危险。因此,存在面状光源装置的性能恶化这样的问题。并且,当破损程度较大时,需要替换部件。
在专利文献2的背光装置中,在导光板的侧面形成位置确定用凹部。该导光板容纳在框架壳体中。在导光板的凹部位置,在框架壳体中形成卡止片。在导光板的凹部的位置,在模块框架(mold frame)中形成凸部。并且,在模块框架的凸部,形成插入框架壳体的卡止片的卡止开口。并且,框架壳体的卡止片和卡止开口啮合。并且,在框架壳体中,形成大致“コ”形的堤状边缘。另一方面,在模块框架的框架上,形成“コ”形的槽。并且,框架壳体的堤状边缘进入模块框架的框架内。
但是,在专利文献2的结构中,框架的宽度变宽。即,由于在框架的中央形成有槽,所以,必须扩大框架的宽度。此外,框架壳体的卡止片和卡止开口嵌合。由此,成为在卡止片的侧面部可观察到导光板的结构。因此,存在较大的异物进入背光单元内的导光板或光学片(sheet)间的危险。即,由于在卡止部和堤状边缘之间存在间隙,所以,异物从该间隙进入背光单元内。由此,不适于在灰尘较多的使用环境。当杂质进入时,存在产生亮度不均,或者亮度下降的危险。因此,存在面状光源装置的性能恶化的问题。
专利文献1特开2001-273807号公报
专利文献2特开2003-162232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将上述情况为背景而进行的,其目的是提供一种窄框架、高性能的面状光源装置以及采用该面状光源装置的显示装置。
本发明的第一方式的面状光源装置具有:导光板,在侧面具有由凹部或者凸部构成的位置确定部,使所入射的入射光从前面出射;光源,使光出射到设置有上述位置确定部的侧面以外的导光板的侧面;后框架(rear frame),配置在上述导光板的背面侧,容纳上述导光板以及上述光源;配置在上述导光板和上述后框架之间并且与设置有上述位置确定部的导光板啮合的框架状的模块框架(mold frame),其中,上述导光板在上述位置确定部具有与设置有上述位置确定部的侧面大致平行的面、以及连接上述平行的面和设置有上述位置确定部的侧面的连接面,上述后框架具有向内侧突出、并且由与上述导光板的设置有位置确定部的侧面对置配置的终端面以及与上述连接面对置配置的侧端面构成的突状部,通过上述模块框架支持上述导光板。
可提供一种窄框架、高性能的面状光源装置以及采用该光源装置的显示装置。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本发明实施方式的液晶显示装置的结构的分解立体图。
图2是示出本发明实施方式的面状光源装置的结构的分解立体图。
图3是示出本发明实施方式的面状光源装置的结构的正面图以及截面图。
图4是示出本发明实施方式的面状光源装置的A部的结构的立体图。
图5是示出本发明实施方式的面状光源装置的A部的结构的平面图。
图6是图3的VI-VI截面图。
图7是图3的VII-VII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说明可以采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下面的说明是用于说明本发明实施方式的,本发明不限定于下面的实施方式。为了说明的明确,下面的记载以及附图进行了适当地省略以及简化。
参考图1,说明本发明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图1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液晶显示装置的结构的分解立体图。在本实施方式中,显示装置以液晶显示装置进行说明。在此,说明采用有源矩阵(active matrix)型液晶显示面板作为液晶显示面板4的例子。并且,如图1所示,将液晶显示装置32的厚度方向作为Z方向,将与Z方向垂直的两个方向作为X方向和Y方向。因此,X方向和Y方向包含在液晶显示装置32的显示面内,与液晶显示面板4的端边方向平行。
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液晶显示装置32具有如下结构:将面状光源装置31配置在液晶显示面板4的背面,由前(front)框架2固定。即,在具有开口部的前框架2的内部,设置液晶显示面板4。并且,在液晶显示面板4的背面,设置将光照射到液晶显示面板4的背面的面状光源装置31。使用该面状光源装置31作为背光单元。
面状光源装置31包括:灯单元(lamp unit)9;导光板6;反射片8;后框架10;光学片7;模块框架11。灯单元9内包含有作为线状光源的灯(未图示)。作为灯,可以使用冷阴极管。灯单元9具有用于将从灯产生的光向导光板6侧反射的功能。作为进行反射的功能,例如,在成为灯反射器的内侧的面上,形成以正反射、扩散反射或其复合对光进行反射的反射片(未图示)。可以采用反射率为95%以上的塑料片(plastic)或添加有氧化钡(barium)等高反射粒子的塑料片。此外,可以采用在塑料片表面上涂敷有容易进行反射的涂料的片、或铝(aluminum)或者银等容易进行反射的金属板作为反射片。具体地,在灯单元9的内侧配置具有反射率为95%以上的高反射率的塑料片,由此,内部的反射特性变得更好。因此,可以减少光的损失。并且,作为光源,不限于灯等线状光源,也可以采用列状地配置多个作为点状光源的LED(发光二极管(diode))。
本实施方式的面状光源装置31是边缘光型(侧光型)背光单元。因此,包含在灯单元9中的灯配置在导光板6的侧面。即,从灯单元9出射的光入射到导光板6的侧面。对于导光板6来说,由上面图为大致矩形状的透明的平板构件形成。因此,具有前面(出射面6e)、与前面对置的背面以及前面和背面之间的四个侧面。导光板6的出射面6e以及背面与XY平面平行。此外,导光板6的四个侧面平行于XZ平面或YZ平面中的任何一个。
包含在灯单元9中的灯沿导光板6的侧面(入射面)配置。导光板6的入射面与XZ平面平行地配置。入射到导光板6的光在导光板6内反复全反射,从前面(出射面6e)出射。即,导光板6将从其侧面入射的光导入到出射面6e整体,从出射面6e出射。包含在灯单元9中的灯例如配置在导光板6的对置的两个侧面。在此,灯配置在与XZ平面平行的导光板6的侧面。
在导光板6的与出射面6e对置的背面,配置反射片8。该反射片8对从导光板6的侧面或背面出射的光进行反射,再次入射到导光板6。在导光板6的背面,配置后框架10。后框架10容纳导光板6、反射片8、灯单元9等。因此,反射片8配置在后框架10上,导光板6配置在该反射片8上。并且,在后框架10和导光板6的侧面之间,配置灯单元9的灯和灯反射器。并且,可以使后框架10具有反射光功能来代替反射片8。
后框架10由铝、不锈(stainless)钢、铁、黄铜、镁(magnesium)合金等刚性较高的金属构件形成。由此,可以提高导光板6的支持固定强度。对于后框架10来说,对上述材料的金属板进行钣金加工,由此,成为表面开口的箱型壳体。因此,导光板6的光从后框架10的开口的表面出射。后框架10具有配置在导光板6背面侧的背部10d和配置在导光板6的侧面侧的侧部10e。即,使金属板的端部弯曲,由此,形成背部10d以及侧部10e。背部10d与XY平面平行地配置。并且,侧部10e从背部10d端部沿Z方向延伸。在此,由于侧部10e配置在背部10d的四个端边上,所以四个侧部10e从背部10d的端部延伸。Z方向的侧部10e的高度与导光板6的厚度大致相同。XY方向的背部10d的大小与导光板6的大小大致相同。
光学片7配置在导光板6的出射面6e上。光学片7由一个或多个片构成。例如,作为光学片7,可以采用棱镜(prism)片(透镜(lens)片)、扩散片、保护片或偏光反射片等。层叠这些光学片中的多个光学片,配置在导光板6的前面。当然,光学片7可以仅只有一个。此外,可以采用两个以上相同功能的片。例如,在需要提高亮度的情况下,可以考虑形成在其表面上的棱镜方向而组合多个棱镜片。此外,在提高扩散性的情况下,可以使用两个以上的扩散片。并且,根据棱镜片的配光特性,可以仅使用一个棱镜片,或者可以不使用棱镜片。光学片7配置在导光板6和液晶显示面板4之间。
在后框架10的前面侧,配置模块框架11。模块框架11形成为框架状。因此,模块框架11具有矩形状的开口部。该开口部与显示区域对应。因此,来自导光板6的光通过设置在模块框架11上的开口部入射到液晶显示面板4。作为模块框架11,例如可以使用树脂成型产品。这样,模块框架11以包围导光板6的周边部的方式形成为框架状。此外,模块框架11与后框架10啮合。由此,在后框架10内容纳光学片7、导光板6、反射片8和灯单元9,成为面状光源装置31。
在上述的面状光源装置31的前面,配置液晶显示面板4。液晶显示面板4具有一对透明绝缘性衬底。一对透明绝缘性衬底的一个成为TFT阵列(array)衬底(未图示),另一个成为对置衬底(未图示)。TFT阵列衬底和对置衬底对置配置。即,液晶显示面板4具有在两个衬底之间夹持液晶的结构。在TFT阵列衬底上,在水平方向上形成栅极(gate)线(扫描线)、在垂直方向上形成源极(source)线(信号线),在栅极线和源极线的交叉点附近设置TFT。此外,在栅极线和源极线之间具有矩阵状地形成的多个像素电极。TFT的栅极连接到栅极线,源极连接到源极线,漏极连接到像素电极。
TFT阵列衬底和对置衬底之间由于隔离物(spacer)而维持为预定的间隔。TFT阵列衬底和对置衬底由以包围显示区域的方式配置的密封(seal)材料贴合。并且,在由TFT阵列衬底、对置衬底和密封材料形成的空间内注入液晶。液晶从设置在密封材料上的液晶注入口注入。在衬底间注入液晶之后,注入口由密封材料密封。在TFT阵列衬底的外侧表面和对置衬底的外侧表面贴着偏光板。另一方面,在对置衬底上形成公共(common)电极以及R(红)、G(绿)、B(蓝)的滤色片(colorfilter)。并且,在滤色片之间形成遮光层(BM)。公共电极实际上是与像素电极对置地形成在对置衬底的大致整个面上的透明电极。此外,在TFT阵列衬底和对置衬底的内侧表面上形成使液晶具有初始取向的取向膜。
此外,液晶显示面板4具有由多个像素构成的显示区域和在其周围形成的周边区域。在周边区域连接源极驱动器(source driver)、栅极驱动器。源极驱动器和栅极驱动器典型地由TAB(Tape AutomatedBonding:柔性带自动连接)连接到阵列衬底上,但是,也可以由COG(Chip On Glass:玻璃覆晶)直接设置在阵列衬底上。
在此,说明液晶显示面板4的动作。由栅极驱动器对各栅极线提供扫描信号,连接到由各扫描信号所选择的一个栅极线上的TFT同时成为导通。并且,由源极驱动器对各源极线提供与显示信号对应的灰度电压,在像素电极上蓄积电荷。根据蓄积有电荷的像素电极和公共电极的电位差,改变像素电极-公共电极之间的液晶排列。对于透过可视侧的相反侧的偏光板的直线偏振光来说,偏振方向由液晶控制,控制透过可视侧偏光板的光的透过率。液晶显示面板4的各像素利用与透过的光量对应的颜色的浓淡和RGB中任何一种颜色显示进行各种色调的显示。并且,在单色(monochrome)显示的情况下,可以不设置滤色片。
作为液晶显示面板4,除了上述TFT型以外,公知不具有开关(switching)元件的单纯矩阵型等。此外,作为液晶显示面板的类型,公知TN(Twisted Nematic)型、STN(Super Twisted Nematic)型、像素电极和公共电极形成在同一衬底上的IPS(In P1ane Switching)型等。本发明可以适用于这些各种类型的液晶显示面板。
并且,配置在面状光源装置31上的液晶显示面板4由前框架2固定。前框架2形成为框架状,具有与显示区域对应的开口部。前框架2配置在液晶显示面板4的前面侧。液晶显示面板4配置在后框架10和前框架2之间。并且,将前框架2固定在后框架10上,由此,液晶显示装置32完成。因此,前框架2和后框架10成为容纳液晶显示面板4等的壳体。    
接下来,采用图2至图7说明导光板6、模块框架11和后框架10的结构。图2是示出面状光源装置31的结构的分解立体图,示出模块框架11和后框架10啮合前的状态。图3是示出面状光源装置31的结构的平面图和侧面图,示出模块框架11和后框架10啮合之后的状态。图4是将图2和图3所示的A部的结构进行放大所示出的立体图。图5是将面状光源装置的A部的结构进行放大所示出的正面图。图6是图4的VI-VI截面图,示出YZ面的结构。图7是图4的VII-VII截面图,示出XZ面的结构。并且,在图2至图7中,省略地图示了导光板6、模块框架11和后框架10以外的结构。因此,在图2至图7中省略了反射片8和光学片7等的结构。
如图2和图3所示,在导光板6的没有配置灯单元9的侧面6d上形成位置确定部6a。即,在导光板6的与配置了灯单元9的侧面相邻的侧面设置位置确定部6a。位置确定部6a由设置在导光板6的侧面6d上的凸部(突起形状)或者凹部(缺口形状)形成。在本实施方式中,利用形成在侧面6d上的凸部,形成位置确定部6a。例如,如图2所示,在位置确定部6a,导光板6向+X方向突出。因此,在导光板6中,侧面6d形成为台阶状。此外,模块框架11与设置在导光板6的侧面6d上设置的凸部对应,弯曲地形成。即,在模块框架11的内侧面11a,形成与凸部对应的凹部。并且,模块框架11和导光板6啮合。利用模块框架11对导光板6进行位置确定。并且,在位置确定部6a,在反射片8以及光学片7上也形成位置确定用的凸部。如图1所示,位置确定部6a形成在导光板6的对置的两个侧面上。位置确定部6a形成在没有设置灯的侧面6d。因此,位置确定部6a形成在导光板6的与YZ平面平行的侧面6d。
并且,模块框架11配置在后框架10的内侧。由此,模块框架11的外侧面11b和后框架10的侧部10e的内侧面对置。后框架10的侧部10e规定模块框架11的X方向以及Y方向的位置。在后框架10内,对啮合到模块框架11中的导光板6进行位置确定。这样,导光板6由模块框架11以及后框架10支持固定。由此,可以提高导光板6的支持强度。因此,即使摔落时等施加冲击,也可以防止导光板6破损。特别地,成为大型的液晶显示装置时,灯单元9以及导光板6变厚。导光板6变厚时导光板6的重量增加。后框架10通过模块框架11支持导光板6,所以,可以得到用于支持固定较厚的导光板6的充分的强度。因此,即使施加摔落时等的冲击,也可以防止导光板6破损。
在位置确定部6a,如图5所示,导光板6与侧面6d相比向+X方向突出。在此,在位置确定部6a,将与侧面6d大致平行的面作为平行面6c,将与侧面6d连接的面作为连接面6b。即,在平行面6c的两侧配置连接面6b。连接面6b从侧面6d倾斜。在此,连接面6b与侧面6d以及平行面6c大致垂直地形成。两个连接面6b在平行面6c的两端连接平行面6c和侧面6d。即,连接面6b的一端(+X侧的一端)与平行面6c连接,另一端(-X侧的一端)连接到侧面6d。利用该连接面6b,在位置确定部6a形成向+X方向突出的凸部。
模块框架11配置在导光板6的外侧,规定导光板6的位置。由此,模块框架11沿着包含导光板6的位置确定部6a的侧面6d形成。即,在与位置确定部6a对应的位置,模块框架11弯曲成大致“コ”形。由此,导光板6的凸部配置在模块框架11内。并且,模块框架11和导光板6啮合。即,模块框架11的内侧面11a与导光板的侧面6d、平行面6c以及连接面6b对置配置。模块框架11的内侧面11a根据位置确定部6a的形状而弯曲。此外,模块框架11的X方向的宽度是大致固定的。即,在与导光板6的侧面6d对置的区域和与平行面6c对置的区域,模块框架11的宽度大致相等。模块框架11与导光板6抵接、或者接近地配置。模块框架11对导光板6进行位置确定。即,导光板6抵接,由此,限制导光板6的位置。这样,模块框架11保持导光板6。
如图5所示,在模块框架11的外侧配置后框架10,规定模块框架11的位置。后框架10沿着模块框架11形成。即,模块框架11的外侧面11b和后框架10的侧部10e的内侧面10f对置地配置。因此,在与位置确定部6a对应的位置,后框架10的内侧面10f向+X方向凹入。并且,在后框架10的内侧面10f,支持模块框架11的外侧面11b。在与位置确定部6a对应的位置和位置确定部6a的两外侧(在Y方向上从位置确定部6a错开的位置),后框架10的内侧面10f的X方向上的位置改变。即,在与位置确定部6a对应的位置,后框架10的内侧面10f配置在+X侧,在位置确定部6a的两外侧,后框架10的内侧面10f配置在-X侧。因此,位置确定部6a处的后框架10的X方向上的宽度比其他处窄。即,X方向上的后框架10的外侧面10g的位置是固定的,内侧面10f的位置变化。
并且,如图4、图6和图7所示,后框架10具有向内侧突出的突状部10a。即,后框架10的侧部10e向内侧进行弯曲加工,形成突状部10a。在侧部10e和突状部10a之间,设置弯曲部10h。弯曲部10h是通过对金属板进行弯曲加工而形成的。突状部10a与背部10d平行地配置。因此,如图7所示,在XZ截面上,后框架10的侧部10e弯曲成L字型。具体地,后框架10的背部d的端部如图7所示,在+Z方向上进行弯曲加工,由此,形成侧部10e,该侧部10e在-X方向上进行弯曲加工,由此,形成突状部10a。这样,通过弯曲加工,形成弯曲部10h以及突状部10a。由此,可以简单地制造。因此,可以降低部件成本,提高生产率。除了与位置确定部6a对应的位置,沿着Y方向形成突状部10a。突状部10a通过模块框架11支持设置有位置确定部6a的导光板6的侧面6d。此外,仅在四个侧部10e中的没有设置灯单元9的两个侧部10e上形成突状部10a。在除了与位置确定部6a对应的以外的位置,突状部10a与模块框架11抵接、或者接近地配置。即,模块框架11的外侧面11b与突状部10a对置地配置。利用该突状部10a规定模块框架11的位置。
这样,在后框架10的两个侧部10e形成突状部10a。并且,突状部10a配置在导光板6的位置确定部6a两外侧。即,两个突状部10a以夹持导光板6的位置确定部6a的方式配置。突状部10a的内侧(-X)方向的终端面10c位于位置确定部6a的两外侧。通过弯曲加工而形成的突状部10a的终端面10c配置在YZ平面。终端面10c与模块框架11的外侧面11b对置地配置。由此,规定模块框架11的X方向的位置。此外,在位置确定部6a,没有在后框架10的侧部10e上形成突状部10a。因此,突状部10a不与导光板的平行面6c对置地配置。X方向上的突状部10a的大小与导光板6的凸部的大小大致相同。对于X方向上的后框架10的侧部10e的宽度来说,在位置确定部6a处减小导光板6的凸部的大小。由此,X方向上的后框架10的外侧面10g的位置是固定的。因此,框架区域可以变窄。即,在位置确定部6a及其两外侧,框架区域大小可以大致相同。因此,可以实现窄框架。
此外,将突状部10a的从弯曲部10h延伸到终端面10c的连接面6b侧的面作为侧端面10b。该侧端面10b与YZ平面平行地配置。并且,侧端面10b与导光板6的连接面6b平行地配置。因此,突状部10a的侧端面10b与终端面10c垂直地形成。侧端面10b通过模块框架11与导光板6的连接面6b对置配置。由此,规定模块框架11的Y方向的位置。因此,侧端面10b通过模块框架11对导光板6进行位置确定。这样,在两个突状部10a之间,插入设置在导光板6的位置确定部6a上的凸部和模块框架11的一部分。即,配置在位置确定部6a的两侧上的两个侧端面10b以夹持导光板6的凸部和模块框架11的一部分的方式形成。这样,后框架10通过模块框架11对导光板6进行支持固定。
采用上述结构的后框架10,规定后框架10内的模块框架11和导光板6的XY方向的位置。即,突状部10a从两侧夹持设置在位置确定部6a上的凸部。由此,可以可靠地进行位置确定。即,利用突状部10a的终端面10c从两侧夹持凸部。由此,在±Y方向上规定位置。因此,可以更可靠地确定位置。由此,利用简单结构的后框架10以及模块框架11能够可靠地对导光板6进行位置确定。并且,在导光板6的对置的两个侧面6d上形成位置确定部6a,使用上述模块框架11以及后框架10,由此,可以更可靠地进行位置确定。
此外,后框架10通过模块框架11支持固定导光板6。即,作成在导光板6和后框架10之间夹持模块框架11的结构。由此,可以提高支持强度。例如,减轻摔落时对导光板6进行支持固定的部分的应力集中,可以提高耐冲击性。因此,可以防止由破损产生的亮度不均或亮度下降。由此,可以提高面状光源装置的性能。并且,在支持固定的部分,在后框架10的侧部10e上,可以由与位置确定部6a的尺寸(size)大致相同的尺寸构成突状部10a。由此,可以实现窄框架化。
与位置确定部6a对应的后框架10的侧部10e和位置确定部6a的两外侧的侧部10e一体地形成。因此,在位置确定部6a的边界上几乎无间隙地形成后框架10和模块框架11。如图所示,作成导光板6、后框架10和模块框架11之间几乎没有间隙的配置,盖上前框架2,所以,可以成为使影响显示的杂质难以进入的结构。因此,可以防止由杂质产生的亮度不均或亮度下降。由此,可以提高面状光源装置的性能。此外,可以提高生产率。根据上述结构,可以实现窄框架、高性能的面状光源装置。采用这样的面状光源装置31,由此,在液晶显示面板4上照射均匀的光。因此,可以提高液晶显示装置32的显示品质。
此外,如图7所示,后框架10的突状部10a的终端面10c以位于导光板6的厚度方向(Z方向)的中央附近的方式形成。因此,在导光板6的出射面6e和背面6f上不设置终端面10c。即,对于终端面10c来说,在包含导光板6的厚度方向中央的位置,与导光板6对置配置。由此,在面状光源装置31中,可以平衡(balance)良好地支持固定重量更重的导光板6。此外,利用弯曲加工,形成后框架10。由此,可以简单地将突状部10a的终端面10c配置在导光板6的厚度方向的中央部。
并且,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示出由凸部形成位置确定部6a的情况,但是,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由设置在导光板6上的凹部形成位置确定部6a。在凹部的情况下,在成为位置确定部6a的凹部中插入模块框架11的一部分和突状部10a。即,设置在导光板6上的两个连接面6d夹持突状部10a。由此,一个突状部10a的两侧的侧端面10b分别与连接面6b对置配置。这样,在将导光板6的位置确定部6a作成缺口(凹部)形状的情况下,成为在凹部中插入突状部10a的结构。由此,通过模块框架11,由后框架10支持固定导光板6。因此,可以得到与上述相同的效果。此外,由凹部的连接面夹持突状部10a,由此,在±Y方向上规定位置。因此,可以更可靠地进行位置确定。
此外,本发明不限于液晶显示装置32的背光单元,也可以采用于在照明中使用的其他形式的面状光源装置31。并且,只要使该面状光源装置31与显示面板对置配置,就可以提高生产率和显示品质。当然,也可以使用液晶显示面板以外的显示面板。

Claims (6)

1.一种面状光源装置,具有:导光板,在侧面具有由凹部或者凸部构成的位置确定部,使所入射的入射光从前面出射;光源,使光出射到设置有上述位置确定部的侧面以外的导光板的侧面;后框架,配置在上述导光板的背面侧,容纳上述导光板以及上述光源;配置在上述导光板和上述后框架之间并且与设置有上述位置确定部的导光板啮合的框架状的模块框架,其中,
上述导光板在上述位置确定部具有与设置有上述位置确定部的侧面大致平行的面、以及连接上述平行的面和设置有上述位置确定部的侧面的连接面,
上述后框架具有向所述导光板的设置有位置确定部的侧面侧突出、并且由与该侧面对置配置的终端面以及与上述连接面对置配置的侧端面构成的突状部,通过上述模块框架支持上述导光板。
2.根据权利要求1的面状光源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突状部的终端面在上述导光板的厚度方向的中央部通过上述模块框架与上述导光板对置配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的面状光源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突状部形成于设置在上述导光板的上述位置确定部上的凸部的两侧,
上述突状部的侧端面夹持设置在上述位置确定部上的导光板侧面的上述凸部。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的面状光源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突状部由设置在上述位置确定部上的导光板侧面的上述凹部的上述连接面夹持。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的面状光源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突状部由使上述后框架的侧部向内侧弯曲后的L形的弯曲部构成。
6.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
权利要求1或者2的面状光源装置;
与上述面状光源装置对置配置的显示面板。
CN2008100812422A 2007-02-20 2008-02-20 面状光源装置以及显示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25167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7-039422 2007-02-20
JP2007039422 2007-02-20
JP2007039422A JP4891114B2 (ja) 2007-02-20 2007-02-20 面状光源装置、及び表示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251678A CN101251678A (zh) 2008-08-27
CN101251678B true CN101251678B (zh) 2010-08-18

Family

ID=3970650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8100812422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251678B (zh) 2007-02-20 2008-02-20 面状光源装置以及显示装置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7819572B2 (zh)
JP (1) JP4891114B2 (zh)
KR (1) KR20080077555A (zh)
CN (1) CN101251678B (zh)
TW (1) TW200846778A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098549B2 (ja) * 2007-10-04 2012-12-12 船井電機株式会社 液晶モジュール
KR101028315B1 (ko) * 2009-11-27 2011-04-12 엘지이노텍 주식회사 백라이트 유닛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영상표시장치
US8154680B2 (en) * 2010-04-15 2012-04-10 Apple Inc. Electronic device display structures with controlled chassis reflections
CN101957506B (zh) * 2010-09-28 2012-07-25 友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模块及其组装方法
TWI431366B (zh) 2011-07-08 2014-03-21 Au Optronics Corp 顯示模組及其製造方法
US9239422B2 (en) 2012-12-20 2016-01-19 Apple Inc. Light guide plate with blunt edges
KR102279386B1 (ko) 2015-02-03 2021-07-21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디스플레이 장치
CN104950498B (zh) * 2015-06-29 2018-06-12 青岛海信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装置和用于显示装置的安装固定支架
CN111720760A (zh) * 2016-08-26 2020-09-29 美蓓亚三美株式会社 面状照明装置和基板
CN110805847B (zh) * 2018-12-05 2022-03-15 友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背光模块
TWI675228B (zh) * 2018-12-05 2019-10-21 友達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背光模組
KR20210085846A (ko) * 2019-12-31 2021-07-08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백 라이트 유닛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표시장치
TWI796988B (zh) * 2022-04-07 2023-03-21 友達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顯示裝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395940B2 (ja) 1995-11-30 2003-04-14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液晶表示装置
JP2001273807A (ja) 2000-03-28 2001-10-05 Sanyo Electric Co Ltd バックライト装置及びそれを備える表示装置
JP2003162232A (ja) 2001-11-27 2003-06-06 Hitachi Ltd 液晶表示装置
JP2003168311A (ja) * 2001-11-30 2003-06-13 Toshiba Corp 面光源装置及びそれを用いた平面表示装置
KR100883098B1 (ko) * 2002-04-26 2009-02-11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백라이트 어셈블리 및 이를 이용한 액정표시장치
KR100840715B1 (ko) * 2002-05-28 2008-06-23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백 라이트 어셈블리 및 이를 갖는 액정 표시 장치
JP4487553B2 (ja) * 2003-12-12 2010-06-23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液晶表示装置
JP2005302485A (ja) * 2004-04-09 2005-10-27 Minebea Co Ltd 面状照明装置
JP2005315957A (ja) 2004-04-27 2005-11-10 Sanyo Electric Co Ltd 照明ユニット及びこれを用いた液晶表示装置
TWI266933B (en) * 2004-11-05 2006-11-21 Hannstar Display Corp Back light module
JP4389770B2 (ja) * 2004-11-30 2009-12-24 エプソンイメージングデバイス株式会社 液晶表示装置
KR100947533B1 (ko) * 2005-03-10 2010-03-12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백라이트 어셈블리 및 이를 구비한 표시 장치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4891114B2 (ja) 2012-03-07
JP2008204794A (ja) 2008-09-04
KR20080077555A (ko) 2008-08-25
TW200846778A (en) 2008-12-01
CN101251678A (zh) 2008-08-27
US20080198627A1 (en) 2008-08-21
US7819572B2 (en) 2010-10-2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251678B (zh) 面状光源装置以及显示装置
EP2458430B1 (en) Backlight unit and display apparatus using the same
CN101681048B (zh) 液晶显示装置
US20120281151A1 (en) Lighting device, display device and television receiver
US20080291354A1 (en)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KR101690022B1 (ko) 백라이트 어셈블리 및 그를 포함하는 표시 장치
KR20140052819A (ko) 시야각 제어가 가능한 백라이트 유닛을 구비한 액정표시장치
KR100766623B1 (ko) 면광원 장치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액정 표시 장치
US9477117B2 (en) Optical lens module and backlight unit
KR101502368B1 (ko) 백라이트 유닛 및 이를 이용한 액정 표시장치
KR20160028051A (ko) 멀티 디스플레이 장치
CN101813852A (zh) 液晶显示装置
US20150192824A1 (en) Display device and television reception device
CN100434999C (zh) 面状光源装置及使用该面状光源装置的液晶显示装置
US20110187966A1 (en)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US20160124270A1 (en) Illumination device, display device, and tv receiver
EP2230441A1 (en) Illuminating device, display device and television receiver
CN104100880A (zh) 背光单元及包括该背光单元的液晶显示装置
US20100134403A1 (en) Light guide panel comprising symmetric fornt prism and asymmetric front prism for back light unit of lcd
US9116277B2 (en) Lighting device, display device, and television receiver
KR20140079205A (ko) 백 라이트 유닛 및 이를 이용한 액정표시장치
KR20130025763A (ko) 빛샘이 방지된 액정표시소자
KR102107419B1 (ko) 액정표시장치의 백라이트 유닛
KR101338113B1 (ko) 액정표시장치
CN103162165A (zh) 装有自由曲面透镜的直下式led背光模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00818

Termination date: 20200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