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244911A - 排水性沥青混合料材料组成设计方法 - Google Patents
排水性沥青混合料材料组成设计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1244911A CN101244911A CNA2008100466947A CN200810046694A CN101244911A CN 101244911 A CN101244911 A CN 101244911A CN A2008100466947 A CNA2008100466947 A CN A2008100466947A CN 200810046694 A CN200810046694 A CN 200810046694A CN 101244911 A CN101244911 A CN 101244911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enterdot
- asphalt
- grating
- asphalt mixture
- mixture material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Road Paving Structur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的排水性沥青混合料材料组成设计方法,具体是:依据消除动力水压和提高排水性能的要求,确定所述排水性沥青混合料材料的空隙率;通过计算法确定初试沥青用量;以骨架嵌挤结构和空隙率作为选取原材料最终级配的根本依据;以沥青析漏损失和空隙率作为在最佳沥青用量确定的主要控制指标;在保证空隙率的基础上,通过使用纤维增大沥青用量,并且采用旋转压实成型试件工艺,以确保所述排水性沥青混合料材料兼备功能性和耐久性设计要求。本发明能够满足排水性沥青混合料空隙率设计要求和路用性能要求,确保排水性沥青路面的功能性、路用性能以及使用后期较稳定的压实特性、优良的排水功能,同时能够提高路面的耐久性,故具有推广应用的优势。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沥青路面材料,特别是涉及一种排水性沥青混合料材料组成设计方法。
背景技术
排水性沥青路面是一种骨架嵌挤多孔结构的沥青路面。由于存在较高内部空隙率,该路面能够及时排走路表积水,并能够降低行车噪音,提供足够的表面粗糙度,提高路面驾驶的舒适性和安全性。国际上常用的排水路面材料组成设计方法不尽相同。例如,美国某些州采用表面常数KC法确定排水路面的沥青用量,但该方法没有考虑细集料比表面积特性;1999年,Kandhal和Mallick发表了《新一代开级配磨耗层的设计》(见文献《新一代开级配磨耗层的设计》,沥青技术美国国家研究中心,报告No.99-3),该设计方法规定沥青含量在6.0%~6.5%之间,但并不符合所有工程实际应用情况。我国《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 F40-2004)借鉴了日本道路协会推荐方法,该法把空隙率作为级配选取的主要依据,没有考虑骨架结构特性。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排水性沥青混合料材料组成设计方法,以保证和提高排水性沥青路面的功能性和耐久性。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采用以下的技术方案:
本发明提供的排水性沥青混合料材料组成设计方法,具体是:依据消除动力水压和提高排水性能的要求,确定所述排水性沥青混合料材料的空隙率;通过计算法确定初试沥青用量;以骨架嵌挤结构和空隙率作为选取原材料最终级配的根本依据;以沥青析漏损失和空隙率作为在最佳沥青用量确定的主要控制指标;在保证空隙率的基础上,通过使用纤维增大沥青用量,并且采用旋转压实成型试件工艺,以确保所述排水性沥青混合料材料兼备功能性和耐久性设计要求。
本发明提供的上述排水性沥青混合料材料组成设计方法,其在设计排水性沥青混合料组成中使用。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全面合理的排水性沥青混合料材料组成设计方法,其涉及到排水性沥青沥青混合料的功能型和耐久性问题。因此,具有以下主要的优点:
1.采用旋转压实设计方法成型排水性沥青混合料,能较好的模拟路面对排水性沥青混合料的压实,传统设计排水性沥青混合料采用马歇尔击实方法,不能准确对排水性沥青混合料进行材料组成设计。因此,本发明中排水性沥青混合料的成型设计方法能保证材料的组成设计与实际路面较好的一致性。
2.本发明中着重考虑到排水性沥青混合料的骨架结构特性,能够确保设计的排水性沥青混合料成型后的骨架密实性能,有效地保证了排水性沥青路面地高温稳定性能,同时能减缓排水性沥青路面随着使用年限增加而不断密实的速度,改善排水性沥青路面后期使用过程中的排水性功能。
3.同时采用空隙率和析漏损失作为最佳沥青用量设计的控制指标,一方面能够保证空隙率的设计要求,确保排水性沥青路面的功能性;另一方面能保证析漏损失的设计要求,有效确保排水性沥青混合料在生产运输过程中沥青不会严重流淌。空隙率和析漏损失满足条件下选取最大沥青用量作为最佳沥青用量的设计方法同时还能提高排水性沥青混合料的耐久性。
4.同时采用飞散损失、动稳定度和冻融劈裂强度比作为排水性沥青混合料的性能评价指标,较传统设计方法增加了飞散损失和冻融劈裂强度比作为排水性沥青混合料性能的评价指标,由于排水性沥青路面表面存在掉粒现象,且冰胀和冻融条件下排水性沥青混合料同样存在劈裂强度明显下降趋势,因此,采用飞散损失和冻融劈裂强度比能有效验证和确保排水性沥青混合料性能的优良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提供的排水性沥青混合料材料组成设计的流程图。
图2是本发明提供的排水性沥青混合料粗、中、细三种初级配曲线示意图。
图3是旋转次数与压实度的关系曲线图。
图4是空隙率、析漏损失与沥青用量的关系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提供的排水性沥青混合料材料组成设计方法,具体是:依据消除动力水压和提高排水性能的要求,确定所述排水性沥青混合料材料的空隙率;通过计算法确定初试沥青用量;以骨架嵌挤结构和空隙率作为选取原材料最终级配的根本依据;以沥青析漏损失和空隙率作为在最佳沥青用量确定的主要控制指标;在保证空隙率的基础上,通过使用纤维增大沥青用量,并且采用旋转压实成型试件工艺,以确保所述排水性沥青混合料材料兼备功能性和耐久性设计要求。
本发明提供的上述排水性沥青混合料材料组成设计方法,具体是采用包括以下步骤的方法(参见图1):
(一)确定空隙率:
为消除动力水压和提高排水性能,排水性沥青混合料设计空隙率范围定为18~22%。
(二)选择原材料:
按照所述排水性沥青混合料材料的组成选择原材料,其包括粗、细集料,由石灰岩或强基性岩石料制得的矿粉,高粘度改性沥青,以及吸油性强的木质素纤维。
所选粗、细集料物性指标见表1、表2。矿粉采用石灰岩或强基性岩石料制得矿粉。沥青采用高粘度改性沥青,性能见表3。采用吸油性强的木质素纤维,技术指标见表4。
(三)初选级配:
由于排水沥青路面均采用中粒式或细粒式级配类型,关键性筛孔2.36mm。因此在初选级配过程中,采用我国《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 F40-2004)》推荐级配,通过改变2.36mm筛孔通过率,确定粗、中、细三种级配类型,作为各初选级配。
1.各初选级配的初试沥青用量:
按照以下公式计算:
P=h×A (1)
A=(2+0.02a+0.04b+0.08c+0.14d+0.3e+0.6f+1.6g)/48.74 (2)
公式(1)中:P为初试沥青用量P;h为沥青膜厚,采用国际上经验值14μm;A为公式(2)计算而得的集料的总表面积。
公式(2)中:a、b、c、d、e、f、g分别为4.75mm、2.36mm、1.18mm、0.6mm、0.3mm、0.15mm、0.075mm筛孔通过率。
2.在初选级配过程中,按照以下方法旋转压实成型试件:
将各初选级配采用的各自初试沥青用量进行旋转压实成型试验,按照工艺要求的压实度进行多次旋转压实,使排水性沥青混合料材料内部骨架结构达到相对稳定状态,即内部嵌锁程度达到最大。
压实度与旋转压实次数关系为:对下述的压实度与旋转压实次数关系公式(3)进行二次求导,定义首次连续出现两组相同的两位有效数字的二阶导数(%Gmm)″时,嵌锁程度达到最大,此时所对应的旋转压实次数为成型该混合料所需次数;继续增加压实次数,内部嵌锁结构将被破坏。
%Gmm=m×ln(N)+n (3)
上述公式中:%Gmm为沥青混合料压实度,%;N为旋转次数;m,n为压实参数。
(四)判定骨架嵌挤结构;采用石-石接触对骨架嵌挤结构进行验证,即当沥青混合料中粗集料骨架间隙率小于粗集料骨架的松装间隙率时,沥青混合料达到石-石接触。
沥青混合料中粗集料骨架间隙率和粗集料骨架的松装间隙率按照以下计算公式确定:
公式(5)中:VCADRC为粗集料骨架的松装间隙率,单位为%;γs为粗集料骨架的松方毛体积相对密度;P1、P2、……Pn为粗集料骨架部分各集料在全部矿料级配混合料中的配合比;γ1、γ2、……γn为各种粗集料相应的毛体积相对密度。
公式(6)中:VV为空隙率,单位为%;γf为沥青混合料试件的毛体积相对密度,由体积法确定;γt为混合料的最大理论相对密度。
公式(7)中:VCA为沥青混合料中粗集料骨架间隙率;PCA为沥青混合料中粗集料的比例,即大于2.36mm的颗粒含量,单位为%。
(五)确定最终级配:
将具有石-石接触和满足设计范围的最大空隙率级配作为最终级配。
(六)确定最佳沥青用量:
木质素纤维的掺入使得最佳沥青用量在初试沥青用量的基础上有所增加;沥青用量以0.5%为增量,按照我国试验规程T 0732-2000进行析漏试验,同时测定旋转压实试件的空隙率;以析漏损失小于0.3%和空隙率满足设计要求为标准,选择最佳沥青用量。
(七)性能评价;
评价标准:飞散损失≤15%;动稳定度≥3000次/mm;冻融劈裂强度比≥80%。
(八)确定材料组成,即根据上述步骤(五)和(六)技术方案确定排水性沥青混合料中的最终级配和最佳沥青用量。
本发明提供的上述排水性沥青混合料材料组成设计方法,其在设计排水性沥青路面所用材料中的应用。
下面以湖北某高速公路排水性沥青路面为例,采用本发明提供的排水性沥青混合料材料组成设计方法,但不限定本发明。
该公路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域,雨量充沛,多集中在夏季,年平均雨量820-1200毫米,年最大达2331.9毫米。排水路面型号为PA-13(公称最大粒径13mm),厚度4cm。
(1)设计空隙率:
为消除动力水压和提高排水性能,排水性沥青混合料设计空隙率范围定为18~22%。
(2)选择原材料:
所选粗、细集料均为玄武岩,物性指标见表5、表6;矿粉采用采用石灰石轧制的矿粉,视密度2.830g/cm3,主要的化学成分为51.5%的CaO和1.76%的SiO2;沥青采用高粘度TPS改性沥青,性能见表7;采用吸油性强的木质素纤维,用量占总沥青混合料质量的0.4%,技术指标见表8。
(3)初选级配:
采用我国《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F40-2004)推荐级配,通过调整各档集料,改变2.36mm筛孔通过率,确定粗、中、细三种级配类型,各筛孔通过率及级配曲线见表9和图2。
(4)计算初试沥青用量:
采用公式(1)计算得各初选级配所需沥青用量,见表11。
(5)旋转压实成型试件:
各初选级配分别采用各自初试沥青用量进行旋转压实成型试验。根据图3得出某级配压实度与旋转次数的关系式。根据嵌锁理论,计算出粗、中、细三种级配达到最大嵌锁状态所需旋转压实次数分别为42、45和45,见表12。 各级配分别以对应的压实次数进行旋转压实成型试件。
(6)验证骨架嵌挤结构:
由公式(5)、(6)、(7),计算得各级配空隙率参数,见表13。由表13可知,除细型级配外,粗、中型级配均存在石-石接触,混合料达到嵌挤结构。
(7)确定最终设计级配:
根据判断标准,选取具有石-石接触和满足设计范围的最大空隙率级配为最终级配。由表12可知,确定粗型级配为最终设计级配。
(8)确定最佳沥青用量:
图4是在不同沥青用量下混合料的空隙率及析漏损失。当沥青用量在4.5%~6.0%范围内,析漏损失满足规范要求;沥青用量在4.5%~5.5%范围内,空隙率在设计空隙率范围之内。在保证设计空隙率的前题下,应尽量增加沥青用量,以提高混合料的耐久性。因此,确定5.5%作为最佳沥青用量。
(9)性能评价:
表14为确定最终设计级配和最佳沥青用量的条件下,即在本实例中选取粗型级配和5.5%的沥青用量条件下排水性沥青混合料的各项性能指标。可以看出,本实例所设计的排水性沥青混合料的飞散损失、动稳定度和冻融劈裂强度比(TSR)均能满足路用性能要求。说明了所设计的排水性沥青混合料的合理性和科学性。
(10)确定材料组成:
通过排水性沥青混合料的级配设计和最佳沥青用量设计以及在设计级配和最佳沥青用量条件下的排水性沥青混合料的性能评价和验证,可以得到排水性沥青混合料PA-13的材料组成,见表15所示。排水性沥青混合料的材料组成包括各档集料用量(即级配设计)、沥青用量和纤维用量。表15中沥青用量、纤维用量分别为沥青质量、纤维质量与沥青混合料总量的百分比。
附表
表1粗集料物性指标
试验项目 | 技术要求 | 试验规程 | |
表观相对密度 | 13.2-26.5mm | ≥2.50 | T0304-2000 |
4.75-13.2mm | |||
集料吸水率(%) | 13.2-26.5mm | ≤2.0 | T0304-2000 |
4.75-13.2mm | |||
针片状含量不大于(%) | 13.2-26.5mm | ≤15 | T0312-2000 |
4.75-13.2mm | |||
含泥量(%) | ≤1 | T0310-2000 | |
相对沥青粘附性(级) | ≥4 | T0616-1993 | |
软弱颗粒含量(%) | ≤3 | T0320-2000 | |
压碎值(%) | ≤24 | T0316-2000 | |
洛杉矶磨耗值(%) | ≤28 | T0317-2000 | |
坚固性(%) | ≤12 | T0314-2000 |
表2细集料物性指标
试验项目 | 技术要求 | 试验规程 | |
表观相对密度 | 2.36-4.75mm | ≥2.50 | T0329-2000 |
<2.36mm | |||
砂当量(%) | <2.36mm | ≥60 | T0334-1994 |
表3高粘度沥青性能指标
试验项目 | 单位 | 技术要求 |
针入度(25℃,100g,5s)不小于 | 0.1mm | 40 |
软化点(TR&B)不小于 | ℃ | 80 |
延度(15℃)不小于 | 50 | |
闪点不小于 | ℃ | 260 |
薄膜加热试验(TFOT)后的质量变化不大于 | % | 0.6 |
粘韧性(25℃)不小于 | N.m | 20 |
韧性(25℃)不小于 | N.m | 15 |
60℃粘度不小于 | Pa.s | 100000 |
表4木质素纤维质量技术指标
项目 | 单位 | 指标 | 试验方法 |
纤维长度,不大于 | mm | 6 | 水溶液用显微镜观测 |
灰分含量 | % | 18±5 | 高温590℃~600℃燃烧后测定残留物 |
PH值 | 7.5±1.0 | 水溶液用PH试纸或PH计测定 | |
吸油率,不小于 | 纤维质量的5倍 | 用煤油浸泡后放在筛上经振敲后称量 | |
含水率(以质量计),不大于 | % | 5 | 105℃烘箱烘2h后冷却称量 |
表5粗集料物性指标
试验项目 | 试验结果 | 技术要求 | 试验规程 | |
表观相对密度 | 13.2-26.5mm | 2.750 | ≥2.50 | T0304-2000 |
4.75-13.2mm | 2.718 | |||
集料吸水率(%) | 13.2-26.5mm | 0.3 | ≤3.0 | T0304-2000 |
4.75-13.2mm | 0.8 | |||
针片状含量,不大于(%) | 13.2-26.5mm | 5.8 | ≤18 | T0312-2000 |
4.75-13.2mm | 6.9 | |||
含泥量(%) | 0.5 | ≤1 | T0310-2000 | |
相对沥青粘附性(级) | 5 | ≥4 | T0616-1993 | |
软弱颗粒含量(%) | 2.7 | ≤5 | T0320-2000 | |
压碎值(%) | 18.1 | ≤28 | T0316-2000 | |
洛杉矶磨耗值(%) | 18.9 | ≤30 | T0317-2000 | |
坚固性(%) | 4 | ≤12 | T0314-2000 |
表6细集料物性指标
试验项目 | 试验结果 | 技术要求 | 试验规程 | |
表观相对密度 | 2.36-4.75mm | 2.725 | ≥2.50 | T0329-2000 |
<2.36mm | 2.714 | |||
砂当量(%) | <2.36mm | 67 | ≥60 | T0334-1994 |
表7高粘度改性沥青性能指标
试验项目 | 单位 | 技术要求 | 检测结果 |
针入度(25℃,100g,5s),不小于 | 0.1mm | 40 | 59.2 |
软化点(TR&B),不小于 | ℃ | 80 | 81 |
延度(15℃),不小于 | 50 | >100 | |
闪点,不小于 | ℃ | 260 | 275 |
薄膜加热试验(TFOT)后的质量变化,不大于 | % | 0.6 | -0.03 |
60℃粘度不小于 | Pa.s | 100000 | 153250 |
表8木质素纤维物性指标
项目 | 单位 | 指标 | 检测结果 | 试验方法 |
纤维长度,不大于 | mm | 6 | 1 | 水溶液用显微镜观测 |
灰分含量 | % | 18±5 | 16.3 | 高温590℃~600℃燃烧后测定残留物 |
PH值 | 7.5±1.0 | 7.4 | 水溶液用PH试纸或PH计测定 | |
吸油率,不小于 | 纤维质量的5倍 | 5.5倍 | 用煤油浸泡后放在筛上经振敲后称量 | |
水率(以质量计),不大于 | % | 5 | 1 | 105℃烘箱烘2h后冷却称量 |
表9各档集料用量
各档集料用量/mm | 13.2~16 | 4.75~13.2 | 2.36~4.75 | 0~2.36 | 矿粉 |
粗型级配 | 16% | 50% | 22% | 7% | 5% |
中型级配 | 16% | 48% | 23% | 8% | 5% |
细型级配 | 15% | 46% | 26% | 8% | 5% |
表10初选级配
筛孔尺寸/mm | 16 | 13.2 | 9.5 | 4.75 | 2.36 | 0.075 |
粗型级配 | 100 | 91.6 | 72.9 | 17.4 | 10.3 | 4.8 |
中型级配 | 100 | 94.0 | 73.3 | 17.7 | 13.2 | 4.8 |
细型级配 | 100 | 91.6 | 72.9 | 17.9 | 16.5 | 5.4 |
表11各级配初试沥青用量
级配类型 | 初试沥青用量P,% |
粗型 | 4.0 |
中型 | 4.4 |
细型 | 4.8 |
表12各级配闭锁点
旋转压实次数 | 粗型级配 | 中型级配 | 细型级配 |
(%Gmm)″ | |||
40 | 0.0012 | 0.0016 | 0.0016 |
41 | 0.0012 | 0.0015 | 0.0015 |
42 | 0.0011 | 0.0014 | 0.0014 |
43 | 0.0011 | 0.0014 | 0.0014 |
44 | 0.0010 | 0.0013 | 0.0013 |
45 | 0.0010 | 0.0012 | 0.0012 |
46 | 0.0009 | 0.0012 | 0.0012 |
47 | 0.0009 | 0.0011 | 0.0011 |
48 | 0.0009 | 0.0011 | 0.0011 |
49 | 0.0008 | 0.0010 | 0.0010 |
表13各级配石-石接触判定结果
级配类型 | VV/% | VCADRC/% | VCA/% | 石-石接触 |
粗型 | 21.2 | 41.2 | 39.8 | 存在 |
中型 | 18.6 | 41.1 | 40.6 | 存在 |
细型 | 17.2 | 41.1 | 41.4 | 不存在 |
表14排水沥青混合料性能评价指标
评价方法 | 评价指标 | 测试结果 |
飞散损失(%) | ≤15 | 5.6 |
动稳定度(次/mm) | ≥3000 | 4500 |
冻融劈裂强度比(TSR)(%) | ≥80% | 90 |
表15排水性沥青混合料材料组成
各档集料用量 | 沥青用量 | 纤维用量 | ||||
13.2~16 | 4.75~13.2 | 2.36~4.75 | 0~2.36 | 矿粉 | ||
16% | 50% | 22% | 7% | 5% | 5.5% | 0.4% |
Claims (7)
1.一种排水性沥青混合料材料组成设计方法,其特征是依据消除动力水压和提高排水性能的要求,确定所述排水性沥青混合料材料的空隙率;通过计算法确定初试沥青用量;以骨架嵌挤结构和空隙率作为选取原材料最终级配的根本依据;以沥青析漏损失和空隙率作为在最佳沥青用量确定的主要控制指标;在保证空隙率的基础上,通过使用纤维增大沥青用量,并且采用旋转压实成型试件工艺,以确保所述排水性沥青混合料材料兼备功能性和耐久性设计要求。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排水性沥青混合料材料组成设计方法,其特征是具体采用包括以下步骤的方法:
(一)确定空隙率:所述排水性沥青混合料材料的空隙率范围为18~22%;
(二)选择原材料:按照所述排水性沥青混合料材料的组成选择原材料,其包括粗、细集料,由石灰岩或强基性岩石料制得的矿粉,高粘度改性沥青,以及吸油性强的木质素纤维;
(三)初选级配:采用我国《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 F40-2004)》推荐级配,通过改变2.36mm筛孔通过率,确定粗、中、细三种级配类型,作为各初选级配;
(四)判定骨架嵌挤结构;采用石-石接触对骨架嵌挤结构进行验证,即当沥青混合料中粗集料骨架间隙率小于粗集料骨架的松装间隙率时,沥青混合料达到石-石接触;
(五)确定最终级配:将具有石-石接触和满足设计范围的最大空隙率级配作为最终级配;
(六)确定最佳沥青用量:
木质素纤维的掺入使得最佳沥青用量在初试沥青用量的基础上有所增加;沥青用量以0.5%为增量,按照我国试验规程T 0732-2000进行析漏试验,同时测定旋转压实试件的空隙率;以析漏损失小于0.3%和空隙率满足设计要求为标准,选择最佳沥青用量;
(七)性能评价;
评价标准:飞散损失≤15%;动稳定度≥3000次/mm;冻融劈裂强度比≥80%;
(八)确定材料组成,即根据步骤(五)和(六)确定排水性沥青混合料中的最终级配和最佳沥青用量。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排水性沥青混合料材料组成设计方法,其特征是在初选级配过程中,按照以下公式计算各初选级配的初试沥青用量:
P=h×A (1)
A=(2+0.02a+0.04b+0.08c+0.14d+0.3e+0.6f+1.6g)/48.74 (2)
公式(1)中:P为初试沥青用量P;h为沥青膜厚,采用国际上经验值14μm;A为公式(2)计算而得的集料的总表面积,
公式(2)中:a、b、c、d、e、f、g分别为4.75mm、2.36mm、1.18mm、0.6mm、0.3mm、0.15mm、0.075mm筛孔通过率。
4.如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排水性沥青混合料材料组成设计方法,其特征是在初选级配过程中,按照以下方法旋转压实成型试件:
将各初选级配采用的各自初试沥青用量进行旋转压实成型试验,按照工艺要求的压实度进行多次旋转压实,使排水性沥青混合料材料内部骨架结构达到相对稳定状态,即内部嵌锁程度达到最大。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排水性沥青混合料材料组成设计方法,其特征是压实度与旋转压实次数关系为:
对压实度与旋转压实次数关系公式(3)进行二次求导,定义首次连续出现两组相同的两位有效数字的二阶导数(%Gmm)″时,嵌锁程度达到最大,此时所对应的旋转压实次数为成型该混合料所需次数;继续增加压实次数,内部嵌锁结构将被破坏。
%Gmm=m×ln(N)+n (3)
上述公式中:%Gmm为沥青混合料压实度,%;N为旋转次数;m,n为压实参数。
6.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排水性沥青混合料材料组成设计方法,其特征是按照以下计算公式,确定沥青混合料中粗集料骨架间隙率和粗集料骨架的松装间隙率:
公式(5)中:VCADRC为粗集料骨架的松装间隙率,单位为%;γs为粗集料骨架的松方毛体积相对密度;P1、P2、……Pn为粗集料骨架部分各集料在全部矿料级配混合料中的配合比;γ1、γ2、……γn为各种粗集料相应的毛体积相对密度,
公式(6)中:VV为空隙率,单位为%;γf为沥青混合料试件的毛体积相对密度,由体积法确定;γt为混合料的最大理论相对密度,
公式(7)中:VCA为沥青混合料中粗集料骨架间隙率;PCA为沥青混合料中粗集料的比例,即大于2.36mm的颗粒含量,单位为%。
7.如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排水性沥青混合料材料组成设计方法,其特征是在设计排水性沥青混合料组成中的应用。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A2008100466947A CN101244911A (zh) | 2008-01-16 | 2008-01-16 | 排水性沥青混合料材料组成设计方法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A2008100466947A CN101244911A (zh) | 2008-01-16 | 2008-01-16 | 排水性沥青混合料材料组成设计方法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1244911A true CN101244911A (zh) | 2008-08-20 |
Family
ID=3994563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A2008100466947A Pending CN101244911A (zh) | 2008-01-16 | 2008-01-16 | 排水性沥青混合料材料组成设计方法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1244911A (zh) |
Cited By (2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2094377A (zh) * | 2010-12-14 | 2011-06-15 | 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所 | 一种新型沥青混合料应力吸收层油石比确定方法 |
CN102515628A (zh) * | 2011-12-06 | 2012-06-27 | 长安大学 | 一种多孔沥青混合料的沥青用量确定方法 |
CN103130470A (zh) * | 2011-11-30 | 2013-06-05 | 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 | 一种温拌排水性沥青混合料及其制备方法 |
CN103332887A (zh) * | 2013-06-18 | 2013-10-02 | 天津市市政工程研究院 | 一种排水性沥青混合料最佳沥青用量确定方法 |
CN103524061A (zh) * | 2013-09-17 | 2014-01-22 | 长安大学 | 一种微表处混合料矿料级配的优化设计方法 |
CN104058639A (zh) * | 2014-06-25 | 2014-09-24 | 北京建筑大学 | 再生ogfc混合料的组成设计方法 |
CN104609774A (zh) * | 2015-01-30 | 2015-05-13 | 东南大学 | 基于沥青膜厚度的橡胶沥青密级配混合料设计方法 |
CN104631283A (zh) * | 2014-12-19 | 2015-05-20 | 重庆鹏方交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浇注式沥青混合料沥青用量设计方法 |
CN104961366A (zh) * | 2015-06-12 | 2015-10-07 | 山东大学 | 一种沥青混合料骨架密实型级配的设计方法 |
CN106082789A (zh) * | 2016-06-15 | 2016-11-09 | 河北省交通规划设计院 | 一种sma混合料的配比设计方法 |
CN106320129A (zh) * | 2016-08-30 | 2017-01-11 | 西安公路研究院 | 一种超薄磨耗层沥青混合料的配合比设计方法 |
CN106570206A (zh) * | 2016-09-30 | 2017-04-19 |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 乳化沥青冷再生混合料的设计压实次数确定方法 |
CN107460800A (zh) * | 2017-08-16 | 2017-12-12 | 同济大学 | 一种考虑压实功的沥青混合料设计方法 |
CN107759138A (zh) * | 2017-11-08 | 2018-03-06 | 上海浦东路桥建设股份有限公司 | 装配式沥青路面材料及运用该材料预制构件的制备方法 |
CN108625245A (zh) * | 2017-03-24 | 2018-10-09 | 中路高科(北京)公路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排水沥青路面病害修复施工工艺 |
CN109657421A (zh) * | 2019-02-25 | 2019-04-19 | 华南理工大学 | 一种高韧超薄沥青磨耗层混合料的设计方法 |
CN110375685A (zh) * | 2019-04-24 | 2019-10-25 | 南京林业大学 | 一种大空隙沥青混凝土冻融前后沥青膜厚变化量的测试方法 |
CN111153632A (zh) * | 2020-01-06 | 2020-05-15 | 上海道淳交通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细粒式半开级配沥青混合料及其配合比设计方法 |
CN111377691A (zh) * | 2020-04-15 | 2020-07-07 | 河海大学 | 一种新型钢渣透水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方法 |
CN111648190A (zh) * | 2020-04-25 | 2020-09-11 | 河南省金德园林绿化工程有限公司 | 一种沥青混凝土路面及其铺装施工方法 |
CN111892335A (zh) * | 2020-07-07 | 2020-11-06 | 东南大学 | 一种基于组成机理的排水沥青混合料优化设计方法 |
CN112726331A (zh) * | 2020-12-28 | 2021-04-30 | 龙建路桥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沥青混合料目标配合比的两阶段设计方法 |
-
2008
- 2008-01-16 CN CNA2008100466947A patent/CN101244911A/zh active Pending
Cited By (2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2094377A (zh) * | 2010-12-14 | 2011-06-15 | 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所 | 一种新型沥青混合料应力吸收层油石比确定方法 |
CN102094377B (zh) * | 2010-12-14 | 2012-07-04 | 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所 | 一种新型沥青混合料应力吸收层油石比确定方法 |
CN103130470A (zh) * | 2011-11-30 | 2013-06-05 | 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 | 一种温拌排水性沥青混合料及其制备方法 |
CN102515628A (zh) * | 2011-12-06 | 2012-06-27 | 长安大学 | 一种多孔沥青混合料的沥青用量确定方法 |
CN102515628B (zh) * | 2011-12-06 | 2013-04-24 | 长安大学 | 一种多孔沥青混合料的沥青用量确定方法 |
CN103332887A (zh) * | 2013-06-18 | 2013-10-02 | 天津市市政工程研究院 | 一种排水性沥青混合料最佳沥青用量确定方法 |
CN103524061A (zh) * | 2013-09-17 | 2014-01-22 | 长安大学 | 一种微表处混合料矿料级配的优化设计方法 |
CN103524061B (zh) * | 2013-09-17 | 2015-06-17 | 长安大学 | 一种微表处混合料矿料级配的优化设计方法 |
CN104058639A (zh) * | 2014-06-25 | 2014-09-24 | 北京建筑大学 | 再生ogfc混合料的组成设计方法 |
CN104631283A (zh) * | 2014-12-19 | 2015-05-20 | 重庆鹏方交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浇注式沥青混合料沥青用量设计方法 |
CN104609774A (zh) * | 2015-01-30 | 2015-05-13 | 东南大学 | 基于沥青膜厚度的橡胶沥青密级配混合料设计方法 |
CN104961366A (zh) * | 2015-06-12 | 2015-10-07 | 山东大学 | 一种沥青混合料骨架密实型级配的设计方法 |
CN106082789A (zh) * | 2016-06-15 | 2016-11-09 | 河北省交通规划设计院 | 一种sma混合料的配比设计方法 |
CN106082789B (zh) * | 2016-06-15 | 2019-03-15 | 河北省交通规划设计院 | 一种sma混合料的配比设计方法 |
CN106320129A (zh) * | 2016-08-30 | 2017-01-11 | 西安公路研究院 | 一种超薄磨耗层沥青混合料的配合比设计方法 |
CN106570206A (zh) * | 2016-09-30 | 2017-04-19 |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 乳化沥青冷再生混合料的设计压实次数确定方法 |
CN106570206B (zh) * | 2016-09-30 | 2019-08-13 |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 乳化沥青冷再生混合料的设计压实次数确定方法 |
CN108625245A (zh) * | 2017-03-24 | 2018-10-09 | 中路高科(北京)公路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排水沥青路面病害修复施工工艺 |
CN108625245B (zh) * | 2017-03-24 | 2021-05-25 | 中路交建(北京)工程材料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排水沥青路面病害修复施工工艺 |
CN107460800A (zh) * | 2017-08-16 | 2017-12-12 | 同济大学 | 一种考虑压实功的沥青混合料设计方法 |
CN107759138A (zh) * | 2017-11-08 | 2018-03-06 | 上海浦东路桥建设股份有限公司 | 装配式沥青路面材料及运用该材料预制构件的制备方法 |
CN109657421B (zh) * | 2019-02-25 | 2020-09-08 | 华南理工大学 | 一种高韧超薄沥青磨耗层混合料的设计方法 |
CN109657421A (zh) * | 2019-02-25 | 2019-04-19 | 华南理工大学 | 一种高韧超薄沥青磨耗层混合料的设计方法 |
CN110375685A (zh) * | 2019-04-24 | 2019-10-25 | 南京林业大学 | 一种大空隙沥青混凝土冻融前后沥青膜厚变化量的测试方法 |
CN111153632A (zh) * | 2020-01-06 | 2020-05-15 | 上海道淳交通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细粒式半开级配沥青混合料及其配合比设计方法 |
CN111377691A (zh) * | 2020-04-15 | 2020-07-07 | 河海大学 | 一种新型钢渣透水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方法 |
CN111648190A (zh) * | 2020-04-25 | 2020-09-11 | 河南省金德园林绿化工程有限公司 | 一种沥青混凝土路面及其铺装施工方法 |
CN111892335A (zh) * | 2020-07-07 | 2020-11-06 | 东南大学 | 一种基于组成机理的排水沥青混合料优化设计方法 |
CN112726331A (zh) * | 2020-12-28 | 2021-04-30 | 龙建路桥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沥青混合料目标配合比的两阶段设计方法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1244911A (zh) | 排水性沥青混合料材料组成设计方法 | |
CN102503244B (zh) | 骨架嵌挤型粗粒式高模量沥青混凝土组成及其确定方法 | |
CN103556560A (zh) | 一种高性能温拌再生沥青混合料制备方法 | |
CN103526664B (zh) | 一种适用于重载交通路面的沥青混合料配合比的确定方法 | |
CN108101420A (zh) | 胶粉改性沥青混合料及其制备方法 | |
CN108536956A (zh) | 一种将建筑垃圾用于沥青混合料的配合比设计方法 | |
CN101241122A (zh) | 一种选配适合不同沥青路面的沥青混合料的方法 | |
CN103524061B (zh) | 一种微表处混合料矿料级配的优化设计方法 | |
CN102531471A (zh) | 乳化沥青、含有其的混合料以及由该混合料形成的路面 | |
CN105837090A (zh) | 一种高掺量厂拌温再生沥青混合料及其制备方法 | |
CN103588423A (zh) | 复合增效型密级配超薄磨耗层沥青混合料 | |
CN103332887A (zh) | 一种排水性沥青混合料最佳沥青用量确定方法 | |
CN102838322B (zh) | 一种易压实的50号沥青耐久性抗车辙混合料 | |
CN112694284A (zh) | 一种厂拌热再生沥青混合料路面及其施工工艺 | |
CN103485255B (zh) | 一种微表处混合料配合比的优化设计方法 | |
CN103588424A (zh) | 基于硬质沥青颗粒的耐久性高模量沥青混合料 | |
CN102503270B (zh) | 沥青道路基层冷再生混合料配合比设计方法 | |
Jiang et al. | Investigation on cement-improved phyllite based on the vertical vibration compaction method | |
CN103601423B (zh) | 一种节能减排型沥青混合料及其制备方法 | |
CN108101450A (zh) | 一种水泥稳定基层材料及其设计方法 | |
CN108280310A (zh) | 基于级配嵌挤及矿料间隙率的沥青混合料级配设计方法 | |
CN108572249A (zh) | 一种溶剂沥青的冷再生沥青混合料性能的评价方法 | |
CN114707320B (zh) | 用于沙漠地区高温环境道路沥青混合料配合比的设计方法 | |
Syammaun et al. | Characteristic of coconut-shell ash as filler and LDPE plastic waste as substitution materials of porous asphalt mixtures | |
CN114400055A (zh) | 一种骨架稳定和抗离析的沥青混合料级配设计方法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2 | Rejection of a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its publication | ||
RJ01 |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
Open date: 200808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