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238663A - 多载波通信中的无线通信基站装置和无线通信方法 - Google Patents

多载波通信中的无线通信基站装置和无线通信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238663A
CN101238663A CNA200680028451XA CN200680028451A CN101238663A CN 101238663 A CN101238663 A CN 101238663A CN A200680028451X A CNA200680028451X A CN A200680028451XA CN 200680028451 A CN200680028451 A CN 200680028451A CN 101238663 A CN101238663 A CN 10123866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ubcarrier
sector
configuration
data symbols
code eleme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680028451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福冈将
西尾昭彦
三好宪一
今村大地
栗谦一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anasonic Holdings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filed Critical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123866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238663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12Frequency diversity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6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 H04B7/0613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 H04B7/068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using space frequency diversity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JMULTIPLEX COMMUNICATION
    • H04J11/00Orthogonal multiplex systems, e.g. using WALSH cod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JMULTIPLEX COMMUNICATION
    • H04J11/00Orthogonal multiplex systems, e.g. using WALSH codes
    • H04J11/0069Cell search, i.e. determining cell identity [cell-ID]
    • H04J11/0093Neighbour cell search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44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allocation of payload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491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ectors, i.e. sector diversity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7/00Modulated-carrier systems
    • H04L27/26Systems using multi-frequency codes
    • H04L27/2601Multicarrier modulation systems
    • H04L27/2647Arrangements specific to the receiver only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01Arrangements for dividing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14Three-dimensional division
    • H04L5/0023Time-frequency-spac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Databases & Information Systems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在多载波通信中使用重复技术时,能够将分集增益的降低抑制到最小限度的无线通信装置。在无线通信装置(100)中,复制单元(102-1~102-n)对从调制单元(101-1~101-n)输入的各个数据码元进行复制而生成多个相同的数据码元,配置单元(103)将各个数据码元配置在构成OFDM码元的多个副载波上而输出到复用单元(105)。此时,配置单元(103)将通过重复所复制出的多个相同的码元中的至少一个,配置到与在相邻扇区中被配置码元的副载波不同的副载波上。

Description

多载波通信中的无线通信基站装置和无线通信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多载波通信中的无线通信基站装置和无线通信方法。
背景技术
近年来,在无线通信尤其移动通信中,除了语音以外,图像和数据等各种各样的信息也成为传输的对象。可以预测,今后对更为高速的传输的要求还会提高,为了进行高速传输,人们需求能够更有效率地利用有限的频率资源而实现高传输效率的无线传输技术。
作为可满足这种需求的无线传输技术之一,有OFDM(Orthogonal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技术。已知OFDM是用多个副载波并行传输数据的多载波传输技术,具有较高的频率利用效率以及可减轻多路径环境下的码元间干扰等的特征,对传输效率的提高很有效。
正在研究在下行线路中使用该OFDM,并在将发往多个无线通信移动台装置(以下简称为移动台)的数据在多个副载波上进行频分复用时,进行频率调度发送和频率分集发送(例如,参照非专利文献1)。
在频率调度发送中,由无线通信基站装置(以下简称为基站)基于各个移动台的每个频带的接收质量,对各个移动台自适应地分配副载波,因此能够获得最大限度的多用户分集效果,能够非常高效率地进行通信。这种频率调度发送是,主要适合于在移动台低速移动时的数据通信的方式。另一方面,在频率调度发送中需要来自各个移动台的接收质量信息的反馈,所以频率调度发送不适合于移动台高速移动时的数据通信。另外,频率调度发送是基于各个移动台的接收质量来进行,因此频率调度发送难以适用于公共信道。而且,频率调度一般对将相邻的几个副载波汇集为相干带宽左右的子带进行,因此不能获得很高的频率分集效果。
相对于此,频率分集发送因为将发往各个移动台的数据分散配置在所有频带的副载波上,所以能够获得较高的频率分集效果。另外,频率分集发送因为无需来自移动台的接收质量信息,所以在如上所述那样难以适用频率调度发送的情况下是很有效的方式。另一方面,频率分集发送与各个移动台的接收质量无关联,因此无法获得如频率调度发送那样的多用户分集效果。
另一方面,在OFDM中,有时由于多路径所造成的频率选择性衰落,每个副载波的质量极大变动。此时,因为被分配到位于衰落的谷底的副载波的信号质量很差,难以解调,所以必需提高信号的质量以便能够进行解调。
作为在OFDM中的用于提高质量的技术,有被称为重复(Repetition)技术的技术。所谓重复技术是,通过复制(重复)某个码元而生成多个相同的码元,并将这些多个相同的码元分配到多个不同的副载波或不同的时刻而发送的技术,在接收端,通过将这些相同的码元进行最大比合并,能够获得分集增益(例如参照非专利文献2)。
(非专利文献1)R1-050604“Downlink Channelization and Multiplexing forEUTRA”3GPP TSG RAN WG1 Ad Hoc on LTE,Sophia Antipolis,France,20-21June,2005
(非专利文献2)前田、新、岸山、佐和桥,“下りリンクブロ一ドバンドチヤネルにぉけるOFCDMとOFDMの特性比較”,电子情报通信学会,信学技报RCS2002-162,2002年8月
发明内容
本发明需要解决的问题
这里,可以考虑通过组合利用频率调度发送和频率分集发送以及复制技术,进一步提高移动台的接收质量。
但是,例如在考虑一个小区中存在多个扇区的移动通信系统时,如果将复制而生成的多个相同的码元的全部都配置到与在相邻扇区被配置码元的副载波相同的副载波上,则这多个相同的码元都受到来自相邻扇区的码元的干扰,通过复制所获得的分集增益极大地降低。这种问题在相邻小区间也同样发生。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基站和无线通信方法,在多载波通信中使用复制技术时,能够将分集增益的降低抑制到最小限度。
解决问题的方案
本发明的基站是发送由多个副载波构成的多载波信号的无线通信基站装置,该基站所采用的结构包括:复制单元,对码元进行复制而生成多个相同的码元;以及配置单元,将所述多个相同的码元配置到所述多个副载波中的任意副载波上,所述配置单元将所述多个相同的码元中的至少一个,配置到与在相邻扇区或相邻小区中被配置码元的副载波不同的副载波上。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将分集增益的降低抑制到最小限度。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方式1的移动通信系统的结构图。
图2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1的基站的结构的方框图。
图3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1的无线通信装置的结构的方框图。
图4是本发明实施方式1的配置处理的说明图(其1)。
图5是本发明实施方式1的配置处理的说明图(子带2)。
图6是本发明实施方式1的配置处理的说明图(其2)。
图7是本发明实施方式1的配置处理的说明图(其3)。
图8是本发明实施方式1的配置处理的说明图(其4)。
图9是本发明实施方式1的配置处理的说明图(其5)。
图10是本发明实施方式2的配置处理的说明图。
图11是本发明实施方式3的配置处理的说明图(其1)。
图12是本发明实施方式3的使用顺序表。
图13是本发明实施方式3的配置处理的说明图(其2)。
图14是其它配置处理的说明图。
图15是能够同样地适用本发明的移动通信系统的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详细地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1)
在本实施方式中,基站将通过复制而生成的多个相同的码元中的至少一个,配置到与在相邻扇区中被配置码元的副载波不同的副载波上。
首先,用图1示出本实施方式的移动通信系统的结构。这里,作为一个例子举出将一个小区分割为扇区A~C的三个扇区的情况。并且说明在扇区A中进行组合了频率调度发送和复制技术的发送,而在扇区B中进行频率分集发送的情况。
基站BS具备用于各个扇区的三个天线,从各个天线向位于各个扇区的移动台MS发送信号。
基站BS通过频率调度发送而将多载波信号A发送到位于扇区A的移动台MS#1,该多载波信号A是将通过复制而生成的多个相同的码元配置在多个副载波上的信号。另外,同时,基站BS通过频率分集发送将多载波信号B发送到位于扇区B的移动台MSB。在扇区A与扇区B相邻,而且移动台MS#1位于扇区A与扇区B的边界附近时,移动台MS#1接收多载波信号A作为期望波,同时接收对移动台MSB而言为期望波的多载波信号B作为干扰波。
这里,如上所述,如果在多载波信号A中,将通过复制而生成的多个相同的码元全部都配置到与在多载波信号B中被配置码元的副载波相同的副载波上,则这多个相同的码元全部都受到来自相邻扇区B的干扰,使得在扇区A中通过重复所获得的分集增益极大降低。
于是,基站BS在多载波信号A中,将通过重复而生成的多个相同的码元中的至少一个,配置到与在相邻扇区B的多载波信号B中被配置码元的副载波不同的副载波上。
接着,用图2示出本实施方式的基站10的结构。基站10具有分别用于各个扇区A~C的无线通信装置100-1~100-3。并且,在这些无线通信装置之间彼此交换配置信息,该配置信息表示将各个码元配置到各个副载波的配置状态。
各个无线通信装置的结构如图3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图2所示的无线通信装置100-1~100-3都采用图3所示的结构。另外,在各个扇区中,图3所示的无线通信装置100将发往位于各个扇区的多个移动台MS#1~MS#n的数据,在构成OFDM码元的多个副载波上进行频分复用而发送。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说明图3所示的无线通信装置100为用于扇区A的无线通信装置100-1的情况。
在无线通信装置100中,调制单元101-1~101-n对发往最大n个移动台MS#1~MS#n的数据分别进行调制,从而生成数据码元。所生成的数据码元被输入到复制单元102-1~102-n。
复制单元102-1~102-n对从调制单元101-1~101-n输入的各个数据码元进行复制(repetition)而生成多个相同的数据码元,并输出到配置单元103。另外,将该多个相同的数据码元作为一个单位而称为重复单位。
配置单元103将从复制单元102-1~102-n输入的数据码元配置到构成OFDM码元的多个副载波上,并输出到复用单元105。另外,配置单元103将配置信息输出到控制信息生成单元104以及用于其它扇区的无线通信装置,上述配置信息表示哪个移动台的哪个数据码元配置到哪个副载波上。另外,配置单元103的配置处理的细节将在后面描述。
控制信息生成单元104生成包括了配置信息的控制信息,并输出到复用单元105。
复用单元105将控制信息复用在从配置单元103输入的数据码元上,并输出到IFFT(Inverse Fast Fourier Transform)单元106。由此,控制信息或数据码元被分配到各个副载波上。另外,控制信息的复用,例如对每TTI(Transmission Time Interval)=0.5ms进行。并且,控制信息的复用可以使用频分复用和时分复用中的任意一方。
IFFT单元106对被分配控制信息或数据码元的多个副载波进行IFFT,从而生成多载波信号即OFDM码元。该OFDM码元被输入到GI附加单元107。
GI附加单元107将与OFDM码元的末端部分相同的信号作为GI(GuardInterval)而附加到OFDM码元的开头。
无线发送单元108对附加GI后的OFDM码元进行D/A转换、放大和上变频等发送处理,然后从天线109发送到各个移动台。
另一方面,无线接收单元111通过天线109接收从最大n个移动台MS#1~MS#n同时发送的n个OFDM码元,并对这些OFDM码元进行下变频、D/A转换等接收处理。接收处理后的OFDM码元被输入到GI除去单元112。
GI除去单元112从接收处理后的OFDM码元中除去GI,然后将其输出到FFT(Fast Fourier Transform)单元113。
FFT单元113对除去GI后的OFDM码元进行FFT,从而获得被复用在频域上的每个移动台的信号。FFT后的每个移动台的信号被输入到解调单元114-1~114-n。
这里,各个移动台使用彼此不同的副载波或彼此不同的子带来发送信号,每个移动台的信号分别包括从各个移动台报告的每个子带的接收质量信息。另外,各个移动台通过接收SNR、接收SIR、接收SINR、接收CINR、接收功率、干扰功率、误码率、吞吐量、可达成规定差错率的MCS等来进行每个子带的接收质量的测定。另外,接收质量信息有时被记载为CQI(ChannelQuality Indicator)或CSI(Channel State Information)等。
另外,所谓的子带是,将构成OFDM码元的多个副载波分割为几个块,在各个子带中各自包括多个副载波。例如,在由副载波f1~f18构成的OFDM码元分为三个子带1~3时,各个子带1~3各自包括六个副载波。另外,子带有时被称为子信道、副载波块、块(chunk)或资源块。
解调单元114-1~114-n被与移动台MS#1~MS#n相对应地具备,对FFT后的信号进行解调处理,并将由此解调处理获得的每个子带的接收质量信息输出到配置单元103。
配置单元103基于从各个移动台报告的每个子带的接收质量信息以及从用于其它扇区的无线通信装置输入的配置信息,进行数据码元的配置。配置单元103基于从各个移动台报告的每个子带的接收质量信息,以子带为单位进行使用频率调度的数据码元的配置后,基于从用于其它扇区的无线通信装置输入的配置信息,在各个子带内以副载波为单位进行数据码元的配置。另外,配置单元103基于每个子带的接收质量信息,利用Max SIR法和正比公平(Proportiaonal Faimess)法等调度算法,以子带为单位进行频率调度,即,决定将各个数据码元配置到哪个副载波上。
下面,使用图4和图5来说明配置单元103的配置处理。这里,为了简化说明,假设由副载波f1~f18构成OFDM码元,并如图4所示,将副载波f1~f18分为三个子带1~3。另外,假设基站10所具有的用于扇区A的无线通信装置100-1将发往位于扇区A内的移动台MS#1~MS#3的三个移动台的各六个数据码元(合计18个数据码元)进行频分复用并同时发送。并且,假设在各个移动台中,通过接收SNR来测定每个子带的接收质量。
此时,在子带1~3中,移动台MS#1~MS#3的SNR为如图4上段所示时,在子带1中移动台MS#2的SNR最高,在子带2中移动台MS#1的SNR最高,在子带3中移动台MS#3的SNR最高。因此,如图4中段所示,用于扇区A的配置单元103通过频率调度,将移动台MS#2的数据码元配置到子带1(副载波f1~f6)上,将移动台MS#1的数据码元配置到子带2(副载波f7~f12)上,将移动台MS#3的数据码元配置到子带3(副载波f13~f18)上。
这样,配置单元103首先在频域上将各个数据码元按各个移动台集中配置在多个子带上。换言之,配置单元103将对多个移动台中的任意一个的多个数据码元,集中配置到多个子带中的任意一个上。由此,对各个数据码元进行频率调度发送。另外,配置单元103例如在每TTI=0.5ms进行这样的频率调度。
并且,假设此时从用于扇区B的无线通信装置100-2输入到用于扇区A的无线通信装置100-1的配置信息所示的码元配置,即在扇区B中的码元配置为如图4下段所示。图4下段所示的在扇区B中的码元配置表示:在时刻t1和t2,将数据码元配置在副载波f1、f3、f5、f7、f9、f11、f13、f15和f17上,而在副载波f2、f4、f6、f8、f10、f12、f14、f16和f18上没有配置数据码元。这样,在扇区B,在各个子带中分散存在被配置数据码元的副载波而进行频率分集发送。
这里,当着眼于移动台MS#1(子带2)时,用于扇区A的配置单元103基于来自用于扇区B的无线通信装置100-2的配置信息,如图5上段所示那样配置发往移动台MS#1的数据码元。在图5上段中,数据码元S1’、S2’、S3’、S4’、S5’、S6’分别是与将数据码元S1、S2、S3、S4、S5、S6以重复因子(RF)=2进行重复而生成的S1、S2、S3、S4、S5、S6相同的数据码元。也就是说,配置单元103将通过重复而生成的多个相同的码元中的至少一个,配置到与在相邻扇区中被配置码元的副载波不同的副载波上。
例如,在图5所示的例子中,用于扇区A的配置单元103将数据码元S6、S4、S3、S2、S1’、S5配置到副载波f8、f10、f12上,该副载波在扇区B中不被配置数据码元,而将数据码元S1、S6’、S2’、S5’、S4’、S3’配置到副载波f7、f9、f11上,该副载波在扇区B中被配置数据码元。也就是说,配置单元103在扇区A中,将两个相同的数据码元中的一方配置到不受来自扇区B的干扰的副载波上,而将另一方配置到受来自扇区B的干扰的副载波上。
这样,用于扇区A的配置单元103,在将多个相同的数据码元集中配置到多个子带中的任意一个上时,分别配置到在扇区B中被配置数据码元的副载波以及在扇区B中不被配置数据码元的副载波的双方。
通过这样配置,能够防止通过重复而生成的多个相同的码元全部都受来自相邻扇区的干扰的情况。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在移动通信的多载波通信中使用重复技术时,能够将分集增益的降低抑制到最小限度。
另外,在上述说明中,说明了在扇区B中的配置在时刻t1和t2相同的情况(图4、5),但是,如图6所示,在扇区B中的配置随着时间的推移,即对每个OFDM码元变化的情况下,也能够与上述同样地实施本发明。在图6的例子中,用于扇区A的配置单元103在时刻t1,将数据码元S6、S3、S1’配置到副载波f8、f10、f12上,该副载波在扇区B中不被配置数据码元,并将数据码元S1、S2’、S4’配置到副载波f7、f9、f11上,该副载波在扇区B中被配置数据码元,而在时刻t2,将数据码元S2、S4、S5配置到副载波f7、f9、f11上,该副载波在扇区B中没有被配置数据码元,并将数据码元S5’、S6’、S3’配置在副载波f8、f10、f12上,该副载波在扇区B中被配置数据码元。
另外,在上述说明中,说明了在扇区B中分散存在被配置数据码元的副载波的情况,但是,如图7所示,在扇区B中对各个子带集中配置数据码元的情况下,也能够与上述同样地实施本发明。此时,用于扇区A的配置单元103将多个相同的数据码元分散配置在多个副载波上,配置到在扇区B中被配置数据码元的副载波和在扇区B中没有被配置数据码元的副载波的双方。在图7的例子中,因为在扇区B中将数据码元集中配置在子带1和3上,所以用于扇区A的配置单元103将数据码元S4’、S1’、S3’、S2’配置到子带2和4上,该子带在扇区B中没有被配置数据码元,并将数据码元S1、S2、S4、S3配置在子带1和3上,该子带在扇区B中被配置数据码元。
另外,在扇区A和B的双方,分散存在被配置数据码元的副载波的情况下,也能够与上述同样地实施本发明。例如,如图8所示,在扇区B中采用配置图案82、84和86中的任意图案时,在扇区A中采用配置图案81、83和85中的任意图案,将多个相同的数据码元分散配置到多个副载波上。例如,在图8中,用于扇区A的配置单元103采用配置图案81,将数据码元S1、S3、S2’配置到副载波f1上,将数据码元S2、S1’、S3’配置到副载波f4上。通过在扇区A进行这样的配置,在扇区B采用配置图案82、84、86的哪一种的情况下,也能够在扇区A中将多个相同的数据码元分别配置到在扇区B中没有被配置数据码元的副载波以及被配置数据码元的副载波的双方。
另外,除了来自相邻扇区的数据码元干扰之外,也能够对相邻扇区的导频信道、控制信道、广播信道、同步用信道等的干扰同样地实施本发明。也就是说,在对导频信道、控制信道、广播信道、同步用信道等的码元进行重复时也能够与上述同样地实施本发明。例如,在图9的例子中,在扇区B中将导频码元P配置到副载波f2和f5时,用于扇区A的配置单元103将数据码元S2、S3’、S4’、S1’配置到副载波f3和f6上,该副载波在扇区B中没有被配置导频码元P,并将数据码元S1、S4、S2’、S3配置到副载波f2和f5上,该副载波在扇区B中被配置导频码元P。通过在扇区A中进行这样的配置,能够将多个相同的数据码元分别配置到在扇区B中没有被配置导频码元的副载波以及被配置导频码元的副载波的双方。在以下的实施方式中也是同样。
另外,适合于适用本发明的控制信道有L1/L2 control channel、SCCH(Shared Control channel)、PCH(Paging Channel)、ACK/NACK channel等,适合于适用本发明的同步用信道有SCH(Synchronization Channel)、小区搜索用信道等。另外,导频信道的信号有时被称为参考信号(Reference signal)。
另外,在控制信息生成单元104所生成的控制信息中还可以包括相邻扇区的配置信息。由此,在移动台能够将接收到的多个相同的数据码元划分为从相邻扇区受干扰的数据码元以及不受干扰的数据码元。因此在将这些数据码元进行最大比值合并时,能够将受干扰的数据码元乘以较小的权重,将不受干扰的数据码元乘以较大的权重,从而进一步提高合成后的数据码元的接收质量。
(实施方式2)
在本实施方式中,说明预先确定相邻扇区可采用的多个配置图案的情况。
例如,如图10所示,预先确定在扇区B中采用配置图案1或配置图案2的任意一方配置图案时,用于扇区A的配置单元103基于这些多个配置图案,如图10上段所示那样配置发往移动台MS#1的数据码元。在图10所示的例子中,用于扇区A的配置单元103将数据码元S1、S6’、S2’、S5’、S4’、S3’以扇区B的配置图案1进行配置,并将数据码元S6、S4、S3、S2、S1’、S5以扇区B的配置图案2进行配置。也就是说,配置单元103将多个相同的码元的每一个配置到属于彼此不同的配置图案的不同的副载波上。例如,配置单元103将数据码元S1配置到属于扇区B的配置图案1的副载波f7上,将数据码元S1’配置到属于扇区B的配置图案2的副载波f12上。
由于用于扇区A的配置单元103进行这样的配置,只要不在扇区B中同时使用两种配置图案,在扇区A能够与实施方式1同样地,将通过重复所复制的多个相同的码元中的至少一个,配置到与在相邻扇区中被配置码元的副载波不同的副载波上。
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与实施方式1同样,在移动通信的多载波通信中使用重复技术时,能够防止通过重复而生成的多个相同的码元全部都受来自相邻扇区的干扰,将分集增益的降低抑制到最小限度。
另外,在相邻扇区可使用的多个配置图案按照规定的周期或通信质量等而变化时,每次变化时,在无线通信装置100-1~100-3之间彼此交换有关在各个扇区中所使用的配置图案的信息(配置图案信息)即可。
(实施方式3)
在本实施方式中,说明同时使用相邻扇区可采用的多个配置图案中的几种的情况。
例如,如图11所示,假设在扇区B当前有可能使用配置图案1~4的四种配置图案,并根据数据量,同时使用这些配置图案中的几种。此时,用如图12所示的表,对配置图案1~4附加使用顺序。也就是说,在扇图B中,随着数据量增多,除了配置图案1之外,同时还依序使用配置图案3、2和4。
这样,对扇区B的多个配置图案1~4设定使用顺序时,用于扇区A的配置单元103按照该使用顺序将多个相同的码元的每一个配置到属于彼此不同的配置图案的不同副载波上。例如,如图11上段所示,配置单元103组合使用顺序为1的配置图案1和使用顺序为4的配置图案4,或者组合使用顺序为2的配置图案3和使用顺序为3的配置图案2而配置多个相同的码元的每一个。更具体地说,例如,配置单元103将数据码元S1配置到属于配置图案1的副载波f1上,将数据码元S1’配置到属于配置图案4的副载波f8上。并且,配置单元103在将数据码元S4’配置到属于配置图案3的副载波f3上时,将数据码元S4配置到属于配置图案2的副载波f6上。
通过这样地配置,在相邻扇区中有可能同时使用多个配置图案时,能够降低通过重复而生成的多个相同的码元全部都被配置到与在相邻扇区中所使用的副载波相同的副载波上的可能性。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在相邻扇区中有可能同时使用多个配置图案时,也能够降低通过重复而生成的多个相同的码元全部都受到来自相邻扇区的干扰的可能性。
另外,在没有确定扇区B中的多个配置图案的使用顺序时,如图13所示,用于扇区A的配置单元103通过配置图案1和配置图案2的组合、配置图案2和配置图案3的组合、配置图案3和配置图案4的组合、配置图案1和配置图案3的组合、配置图案1和配置图案4的组合或者配置图案2和配置图案4的组合,均等地使用各个配置图案而配置多个相同码元的每一个码元。
以上,说明了本发明的各个实施方式。
另外,在上述说明中,可以将在扇区B中没有被配置数据码元的副载波视为发送功率为零的副载波。另外,在扇区B中,对扇区A造成干扰的数据码元可以说是发送功率较大的数据码元。也就是说,扇区B对扇区A造成的干扰的大小取决于在扇区B中的发送功率。于是,也可以根据在扇区B中的每个副载波的发送功率而进行在扇区A中的数据码元的配置。例如,如图14所示,在扇区B中的每个副载波的发送功率划分为大、中、小的三个级别时,用于扇区A的配置单元103将数据码元S1、S6’、S3、S2配置到在扇区B中发送功率为小的副载波f1和f4上,将数据码元S4、S5’、S4’、S5配置到在扇区B中发送功率为中的副载波f2和f5上,并且将数据码元S6、S1’、S2’、S3’配置到在扇区B中发送功率为大的副载波f3和f6上。通过在扇区A进行这样的配置,能够将多个相同的数据码元分别配置到在扇区B中发送功率较小的副载波和发送功率较大的副载波的双方,从而与上述同样地能够防止通过重复而生成的多个相同的码元全部都受来自相邻扇区的干扰。
另外,也可以基于相邻扇区的资源使用率而切换是否适用本发明。也就是说,可以在相邻扇区的资源使用率为0%的情况和接近100%的情况以外时适用本发明,而在相邻扇区的资源使用率为0%的情况和接近100%的情况下,对多个相同的码元,进行能够最大限度地获得频率分集效果的配置。
另外,在上述说明中,说明了在相邻扇区之间实施本发明的情况,但是也能够在相邻小区之间与上述同样地实施本发明。例如,在如图15所示的移动通信系统时,能够与在图1所示的移动通信系统时同样地实施本发明。也就是说,在上述说明中,将扇区A视为小区A、将扇区B视为小区B,并且将扇区C视为小区C,从而能够与上述同样地实施本发明。此时,各个基站BSA、BSB、BSC各自采用图3所示的结构。另外,在图15所示的移动通信系统中的各个基站之间,通过无线线路控制站(RNC)交换配置信息和配置图案信息。
另外,在上述各个实施方式中,说明了以OFDM方式传输基站所接收的信号(即,移动台通过上行线路发送的信号)。但是,也可以通过例如单载波方式、CDMA方式、DFT-SOFDM(Discrete Fourier Transform-Spread OFDM)方式等,OFDM方式以外的传输方式来传输该信号。
另外,有时候移动台被称为UE,基站装置被称为Node B,副载波被称为音调(Tone)。
另外,有时将用于频率调度发送的信道称为Localized Channel或Localized Resource Block,将用于频率分集发送的信道称为DistributedChannel或Distributed Resource Block。另外,Localized Channel一般以子带或连续的多个副载波为单位被分配。另外,Distributed Channel一般对OFDM码元的所有频带,由等间隔的多个副载波构成,或者由FH(Frequency Hopping)图案定义。并且,Distributed Channel有时也被作为频率交织的对象。
另外,在上述各个实施方式中,说明了在扇区之间交换配置信息的情况,但是在预先确定在各个扇区中所使用的数据码元配置时,不需交换配置信息。
另外,在上述各个实施方式中,说明了造成干扰的相邻扇区为一个的情况,但是在存在多个造成干扰的相邻扇区时也能够与上述同样地实施本发明。
另外,在上述各个实施方式中,说明了在RF=2的情况下的具体例,但是在RF=3以上的情况下也能够与上述同样地实施本发明。
另外,在上述的各个实施方式中,以硬件构成本发明的情况作为例子进行说明,但本发明能够以软件实现。
另外,用于上述各个实施方式的说明中的各功能块通常被作为集成电路的LSI来实现。这些块既可以被单独地集成为一个芯片,也可以包含一部分或全部地被集成为一个芯片。虽然此处称为LSI,但根据集成程度,可以被称为IC、系统LSI、超大LSI(Super LSI)、特大LSI(Ultra LSI)。
另外,实现集成电路化的方法不仅限于LSI,也可使用专用电路或通用处理器来实现。也可以使用在LSI制造后可编程的FPGA(Field ProgrammableGate Array),或者可重构LSI内部的电路单元的连接和设定的可重构处理器。
再者,随着半导体的技术进步或随之派生的其它技术的出现,如果能够出现替代LSI的集成电路化的新技术,当然可利用该新技术进行功能块的集成化。还存在着适用生物技术等的可能性。
本说明书是基于2005年8月5日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第2005-228456号。其内容全部包含于此。
工业实用性
本发明适合于移动通信系统等。

Claims (6)

1.一种无线通信基站装置,发送由多个副载波构成的多载波信号,该无线通信基站装置包括:
复制单元,对码元进行复制而生成多个相同的码元;以及
配置单元,将所述多个相同的码元配置到所述多个副载波中的任意副载波上,
所述配置单元将所述多个相同的码元中的至少一个,配置到与在相邻扇区或相邻小区中被配置码元的副载波不同的副载波上。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通信基站装置,其中,
所述多个副载波被分为多个子带,
所述配置单元还将所述多个相同的码元集中配置到所述多个子带中的任意一个上。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无线通信基站装置,其中,
在所述相邻扇区或所述相邻小区中,在所述多个子带的每一个中分散存在被配置码元的副载波,
所述配置单元在将所述多个相同的码元集中配置在所述多个子带中的任意一个时,分别配置到在所述相邻扇区或所述相邻小区中被配置码元的副载波以及没有被配置码元的副载波的双方。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通信基站装置,其中,
所述配置单元基于在所述相邻扇区或所述相邻小区中的多个配置图案,将所述多个相同的码元的每一个配置到属于彼此不同的配置图案的不同的副载波上,并将所述多个相同的码元中的至少一个,配置到与在所述相邻扇区或所述相邻小区中被配置码元的副载波不同的副载波上。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无线通信基站装置,其中,
所述配置单元还按照对所述多个配置图案附加的顺序,将所述多个相同的码元的每一个配置到属于彼此不同的配置图案的不同的副载波上。
6.一种无线通信方法,用于发送由多个副载波构成的多载波信号的无线通信基站装置,该无线通信方法包括:
复制步骤,对码元进行复制而生成多个相同的码元;以及
配置步骤,将所述多个相同的码元配置在所述多个副载波中的任意副载波上,
在所述配置步骤,将所述多个相同的码元中的至少一个,配置到与在相邻扇区或相邻小区中被配置码元的副载波不同的副载波上。
CNA200680028451XA 2005-08-05 2006-08-04 多载波通信中的无线通信基站装置和无线通信方法 Pending CN101238663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28456/2005 2005-08-05
JP2005228456 2005-08-05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238663A true CN101238663A (zh) 2008-08-06

Family

ID=3772733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A200680028451XA Pending CN101238663A (zh) 2005-08-05 2006-08-04 多载波通信中的无线通信基站装置和无线通信方法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8064393B2 (zh)
EP (1) EP1901460A1 (zh)
JP (1) JP4864000B2 (zh)
KR (1) KR20080031377A (zh)
CN (1) CN101238663A (zh)
WO (1) WO2007018154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869802B2 (ja) * 2006-06-19 2012-02-08 株式会社エヌ・ティ・ティ・ドコモ 送信装置及び通信方法
RU2500083C2 (ru) 2007-03-23 2013-11-27 Панасоник Корпорэйшн Устройство базовой станции радиосвязи и способ распределения каналов управления
CN101321142A (zh) * 2007-06-08 2008-12-10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子载波分配方法及资源映射装置以及数据传输方法及装置
KR101425249B1 (ko) 2007-06-15 2014-08-01 옵티스 와이어리스 테크놀리지, 엘엘씨 무선 통신 장치 및 응답 신호 확산 방법
KR101414310B1 (ko) 2007-06-19 2014-07-01 파나소닉 인텔렉츄얼 프로퍼티 코포레이션 오브 아메리카 기지국 장치, 이동국 장치, 데이터 송신 방법, 데이터 수신 방법 및 집적 회로
US8995559B2 (en) 2008-03-28 2015-03-31 Qualcomm Incorporated Signaling message transmission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
US9276787B2 (en) * 2008-03-28 2016-03-01 Qualcomm Incorporated Transmission of signaling messages using beacon signals
EP2154804B1 (en) * 2008-08-01 2010-10-06 Panasonic Corporation Resource block mapping for symbols with repetition
US8520537B2 (en) 2008-08-08 2013-08-27 Futurewei Technologies, Inc. System and method for synchronized and coordinated beam switching and scheduling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system
US8396035B2 (en) * 2009-04-24 2013-03-12 Futurewei Technologies, Inc. System and method for communications using time-frequency space enabled coordinated beam switching
US8774328B2 (en) 2010-09-30 2014-07-08 Silicon Laboratories Inc. Detecting digital radio signals
US9001945B2 (en) * 2011-06-16 2015-04-07 Silicon Laboratories Inc. Providing phase diversity combining of digital radio broadcast signals
US9628214B2 (en) * 2011-11-09 2017-04-18 Qualcomm Incorporated Handling mismatch of control spans between serving cell and interfering cells for control and data channel interference cancellation
US9215622B1 (en) * 2012-07-30 2015-12-15 GoNet Systems Ltd. Method and systems for associating wireless transmission with directions-of-arrival thereof
US9279921B2 (en) * 2013-04-19 2016-03-08 3M Innovative Properties Company Multilayer stack with overlapping harmonics for wide visible-infrared coverage
US9118533B2 (en) 2013-08-30 2015-08-25 Silicon Laboratories Inc. Antenna diversity combining for differentially modulated 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ed (OFDM) signals
US9742611B2 (en) 2013-10-23 2017-08-22 Silicon Laboratories Inc. Synchronizing 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ed (OFDM) symbols in a receiver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3689290T2 (de) * 1985-04-22 1994-04-28 Ncr Co Verfahren zur Auswahl eines optimalen Übertragungskanals in einem Kommunikationssystem mit mehreren Stationen.
JPH11266224A (ja) 1998-03-18 1999-09-28 Nippon Telegr & Teleph Corp <Ntt> 直交周波数多重通信装置
US20020085641A1 (en) * 2000-12-29 2002-07-04 Motorola, Inc Method and system for interference averaging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DE60217706T2 (de) * 2001-11-10 2007-05-16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Suwon Stfbc-kodierungs-/-dekodierungsvorrichtung und -verfahren in einem ofdm-mobilkommunikationssystem
EP1579614B1 (en) * 2002-12-24 2009-04-01 Electronic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Research Institute Frequency hopping method in 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 system
JP3860556B2 (ja) 2003-04-04 2006-12-20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基地局装置及び通信方法
US20060221807A1 (en) * 2003-07-14 2006-10-05 Masaru Fukuoka Multi-carrier transmitter apparatus, multi-carrier receiver apparatus and multi-carrier communication method
KR100965338B1 (ko) * 2003-08-18 2010-06-22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Ofdm 셀룰러 환경에서 셀간 간섭 저감을 위한부반송파 할당방법
JP4418377B2 (ja) 2004-01-29 2010-02-17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通信端末装置および基地局装置
JP2005228456A (ja) 2004-02-16 2005-08-25 Sanyo Electric Co Ltd ディスクプレーヤ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4864000B2 (ja) 2012-01-25
KR20080031377A (ko) 2008-04-08
US8064393B2 (en) 2011-11-22
WO2007018154A1 (ja) 2007-02-15
EP1901460A1 (en) 2008-03-19
JPWO2007018154A1 (ja) 2009-02-19
US20100165926A1 (en) 2010-07-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238663A (zh) 多载波通信中的无线通信基站装置和无线通信方法
US11503572B2 (en) Integrated circuit for performing resource allocation in radio communication
CN101292454B (zh) 多载波通信中的子带设定方法和无线通信基站装置
CN101243632B (zh) 无线通信移动台装置以及信道质量标识符报告方法
CN102449921B (zh) 无线通信装置以及跳频方法
KR101475643B1 (ko) 이동국 장치, 데이터 수신 방법 및 집적 회로
US9258802B2 (en) Integrated circuit for controlling a process and integrated circuit comprising circuitry
CN101305538A (zh) 无线发送装置以及无线发送方法
CN101185263A (zh) 无线通信基站装置和无线通信方法
CN103401642A (zh) 移动站装置、数据发送方法、数据接收方法以及集成电路
CN101208888A (zh) 多载波通信中的无线通信基站装置和无线通信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Open date: 20080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