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218772A - 涉及时分双工传输的配置与方法 - Google Patents

涉及时分双工传输的配置与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218772A
CN101218772A CNA2005800509650A CN200580050965A CN101218772A CN 101218772 A CN101218772 A CN 101218772A CN A2005800509650 A CNA2005800509650 A CN A2005800509650A CN 200580050965 A CN200580050965 A CN 200580050965A CN 101218772 A CN101218772 A CN 10121877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nk
frame
configuration
transmission
length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580050965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L·卢斯特龙
L·万
Q·林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AB
Original Assignee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AB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AB filed Critical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AB
Publication of CN10121877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218772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47/00Traffic control in 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47/10Flow control; Congestion control
    • H04L47/36Flow control; Congestion control by determining packet size, e.g. maximum transfer unit [MTU]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JMULTIPLEX COMMUNICATION
    • H04J3/00Time-division multiplex systems
    • H04J3/02Details
    • H04J3/06Synchronising arrangements
    • H04J3/0635Clock or time synchronisation in a network
    • H04J3/0682Clock or time synchronisation in a network by delay compensation, e.g. by compensation of propagation delay or variations thereof, by rang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47/00Traffic control in 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47/10Flow control; Congestion control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01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 H04L1/0006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by adapting the transmission format
    • H04L1/0007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by adapting the transmission format by modifying the frame length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 Time-Division Multiplex Systems (AREA)
  • Bidirectional Digital Transmission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在实现时分双工(TDD)的系统中用于在第一链路(端)终端和第二链路(端)终端之间的链路上进行点对点传输的配置,其中信息以分成时隙的帧的形式在链路上发送,其中,它适合于以每个链路为基础用一个或多个链路参数决定帧的长度,因此帧长度是可变的。

Description

涉及时分双工传输的配置与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实现时分双工系统中尤其是用于在第一和第二链路(端)终端之间的链路上进行点对点传输的配置,其中信息在链路上以分成时隙的帧的形式发送。
本发明还涉及用于在使用时分双工的通信系统中建立点对点传输链路的方法,其中信息在第一链路终端和第二链路终端之间以帧的形式发送。
本发明进而涉及用于在实现时分双工(TDD)的点对点系统中进行通信的帧结构。尤其与传输是无线的情况有关。
背景技术
点对点传输,尤其是无线传输需求较高的频谱效率以及较长的传输距离。然而大多数情况下,发射功率是受限的,这就限制了一次跳跃(hop)的传输距离。因此为了支持长传输距离,点对点系统设计成可以支持多次(连续)跳跃。
当前,无线电资源已经受到限制,尤其是对于频分双工(FDD)而言,因为很难找到一对上行链路和下行链路频带。因此,时分双工就成了点对点无线传输中越来越广泛应用的技术。现有的TDD点对点系统基于固定帧长度的使用,只能支持中等频谱效率,并且各链路的跳跃次数是受限的。
在TDD-系统中,上行链路和下行链路业务使用相同的频带,并且还引入了间隙,又被称为传输/接收转换间隙(TTG),转换间隙由跳跃往返延迟(round-trip delay)所决定。然而,此TTG的引入导致了有效频谱资源的损失。另外,对于较短帧长度而言,这种频谱资源损失就更大。另一方面,还存在很严格的链路传输延迟需求。这限制制了跳跃传输延迟和每链路的跳跃次数。链路支持的跳跃次数越多,所需的帧长度就越短。因此,TDD点对点系统必须在基于高频谱效率和所支持的足够跳跃次数的性能之间的折衷而选择帧长度,即在频谱效率和所支持的跳跃次数之间找到合适的平衡。
已知的TDD点对点系统基于固定帧长度的使用,并且它们不能支持无线应用的高频谱效率。除此以外,各链路的跳跃次数受到限制。从而在考虑到效率因素时,已知系统涉及较大的损失,并且在所谓的3G系统(3GPP,第三代合作伙伴计划)中延迟和传输尤其会使问题变的严重,这是因为在这类系统中,对延迟(例如基站之间的延迟)存在严格的需求,并且延迟会在(例如)无线网络控制器(RNC)中引起问题。目前,基站之间的延迟需求约为5s。
在级联中存在若干次跳跃时,问题会变的更加突出。
发明内容
因此,需要最初提到的配置,通过该配置能够实现高频谱效率。更进一步,还需要这样的配置,通过该配置能够支持足够的跳跃次数,或相当多的跳跃次数。尤其还需要这样的配置,通过该配置能够同时支持高频谱效率以及足够的跳跃次数,即没有一个特征排除另一个特征的“特性”。还需要这样的配置,该配置能够在多个不同应用场合和不同环境或不同地理条件下支持高频谱效率。进而还需要这样的配置,通过该配置延迟能够最小化到适当的或所需的程度,尤其是用于满足3G系统中的需求。还特别需要这样的配置,通过该配置能够尽可能多地将跳跃延迟最小化。
尤其需要这样的配置,该配置是灵活的并且适用于各种不同条件和/或需求。还需要这样的配置,即使在很难找到直接LOS(可视距离)链路的情况下或在长传输距离和/或受限发射功率时,就资源使用、质量等而言该配置是有效率的且能允许较好的传输状态。
还需要这样的方法,通过该方法能够实现一个或多个的上述目的。进而需要这样的帧结构,通过该帧结构能够实现一个或多个的上述目的。
因此,提供了最初提到的配置,该配置适合于使用一个或多个链路参数而在按链路的基础决定帧的长度,因此帧长度是可变的。尤其是给定一个或多个传输需求,并且帧长度的决定使得在所述需求的一个或多个链路被满足时,能够优化另一链路参数值,例如最大化或最小化。
一个实施例中的两个链路传输需求涉及端到端往返延迟和跳跃次数,并且其配置适于决定链路的帧的长度以将数据比特率最大化。另外,也可以为服务端到端往返延迟和数据比特率给定需求,并且它适合于将跳跃次数最大化。另外,可以为跳跃次数和数据比特率给定需求,而其配置适合于将端到端往返延迟、从一个链路终端到另一个的所需传输延迟最小化。
链路参数可以包括相应的第一和第二链路终端之间的距离。距离信息特别设置在信息保持部件中,该信息保持部件位于第一和/或第二链路终端中,或能够与第一和/或第二链路终端进行通信。最好在按链路的基础上设有用于测量或检测距离或传输延迟的部件。
第二参数可以包括特定链路所需的跳跃次数。尤其是配置适合于为特定距离确定多个所需连续跳跃的跳跃长度,并确定各帧的最小帧TTG(Transmission/receiving Transition Gap:传输/接收转换间隙)。
在一些实现方式中,第三参数包括最大跳跃距离,且其配置适合于选择最大帧长度以在给定第三和第二参数即最大跳跃距离和所需跳跃次数的条件下,将包括传输效率在内的需求最大化。
在一实现方式中,每个帧包含多个时隙,该配置适合于通过改变帧中时隙的数量而改变帧长度。或者,每个帧包含多个时隙,每个时隙包含多个符号,该配置适合于在各时隙或各帧中通过变化符号的数量而改变帧长度。尤其是帧长度基本上是可连续变化的。该配置能够适合于改变或调整上行链路和/或下行链路帧长度。链路可以包括微波链路或毫米波链路。链路尤其可包括光链路。每个链路终端都特别包括接收/发送天线、业务接口和管理接口,所述管理接口处理距离确定(distance establishment)和帧长度的与参数有关的自适应设定。业务接口可包含SDH-接口或STM-接口或类似接口。
在一优选实现方式中,其配置适合于自动地或至少部分自动地在按链路的基础上调整帧长度。
在一些实现方式中,至少对于某些跳跃而言,形成端到端链路的跳跃的长度是不同的,并且这些跳跃长度是基本上固定的。另外,在一个或多个参数要满足需求时,TTG和/或RTG可适于优化一个或多个参数。第一和/或第二链路终端可以是基站,但当然不是必须这样。根据本发明的配置可以用于无线传输,例如用于3G-系统,例如UMTS、GPRS。
还提供了最初提到的方法,其中包括如下步骤:确定第一和第二链路终端之间或多个相应链路终端之间的距离;决定所用的跳跃次数,和/或确定所需的最大端到端延迟需求,和/或比特率需求;调整链路的帧的长度,使得在考虑一个或多个传输链路需求时,传输效率能够得以优化。
为了优化传输效率,特别选择帧长度,以使链路端到端延迟得以最小化。链路的帧长度甚至可以更具体地基于一个或多个参数而选择,诸如基于最大跳跃距离、各跳跃的往返延迟、跳跃次数、发射功率、关于吞吐量的服务特定需求或其它参数。
在一个实现方式中,所述方法包括如下步骤;选择帧长度以将传输比特率最大化。备选地,所述方法也可包括如下步骤:选择帧长度,使得跳跃次数得以最大化;和/或传输距离可被最大化;和/或端到端往返延迟可被最小化。方法可用于3GPP-系统,或发生类似问题的任何其它系统,尤其是无线系统。
再进一步,在包括第一和第二链路终端的点对点系统中设有用于无线通信的帧结构。所述可变化的或适应性的帧结构和帧的长度,在按链路的基础上是可取决于一个或多个链路传输参数而适于变化或调整的,从而使得能够优化一个或多个其它链路参数,例如最小化或最大化。
附图说明
下文将以非限制性方式并参考附图而进一步介绍本发明,其中:
图1A是示意说明一个系统的框图,其中可以实现创造性的方案,
图1B是示意说明带两次跳跃的链路的框图,
图2表示帧结构的一般例,本发明的概念可实现于该帧结构,
图3表示一例特定的帧结构,本发明的概念可实现于该帧结构,
图4用来说明如何根据一个其中给出一些具体需求的实施例的来计算帧长度,
图5表示其中TTG能够变化的实施例,
图6的表格示出一例其中帧长度设定被改变的实施例,其中将所支持的跳跃次数最大化,
图7的表格说明在跳跃次数固定到三次时是如何改变帧长度设定的,其中将发送的比特率最大化,
图8的框图说明一个实施例,其中给出了参数,跳跃次数、服务端到端往返延迟,并且能够设定帧长度以将数据比特率最大化,
图9的框图给出了关于比特率和延迟的需求,并且其中设定了帧长度以将跳跃次数最大化,及
图10表示一个实施例,其中存在对跳跃次数和数据比特率的需求,并能够将端到端延迟最小化。
具体实施方式
根据本发明的概念,提出了用于TDD点对点系统的适应性帧结构,或可变帧长度。其基本思想是基于一个或多个参数(此处也被称为链路参数)决定或确定帧长度,以符合一个或多个需求。一个链路参数是两个链路端点之间的距离,并且根据本发明,能够用某些其它适当的方法来测量或决定距离。信息可以(例如)自动地被提供,或测量,例如信号可以被发送和检测等。存在如何决定距离的若干可能。另一参数是所需或所希望的的跳跃次数。这还可以根据情况而决定。由于不同的应用需求、地理条件等,在点对点系统中,传输距离和所需的跳跃次数会发生显著的改变。
如上面所讨论的,在其中选择固定帧长度的已知TDD系统中,不可能达到高效率并符合各种应用需求。点对点系统的优点在于,在不同链路间没有同步需求,这使得(根据本发明)距离相关或可变帧长度成为合理。
根据本发明,三个或更多的需求或约束尤其需要考虑。一般而言,存在应满足需求的参数三个主要约束。其中一个是最大跳跃距离,它决定了帧中的最小TTG。另一需求或必须满足一个需求的另一特征,或约束形式是所需的跳跃次数。除此以外,存在端到端延迟的需求,例如对于某个服务。尤其是,端到端延迟需求和所需跳跃次数(因此还有帧长度)会限制最大跳跃延迟。在一个优选实施例中,选择最大帧长度以提高传输效率。然而还存在其它可能性。
根据本发明,TDD点对点系统的帧长度和/或RTG/TTG是根据链路而可变的。尤其是它能够调整到各链路的最大跳跃距离,和/或到(例如)可以被测量的各跳跃的往返延迟。它还可以适应于一个链路包含的跳跃次数。尤其是能够选择帧长度以将传输比特率即吞吐量最大化,以链路距离为一个需求或约束(如所需最小吞吐量链路内所需的跳跃次数)的主题。
对于带有很长距离或受限发射功率和所需吞吐量不能通过所需跳跃次数支持的链路,可以有利地选择能满足所需吞吐量需求的最大跳跃次数。
对于具有很长距离或受限发射功率的链路,其中所需吞吐量甚至不能由单一跳跃支持时,将会使用单一跳跃并选择帧长度,以将传输比特率最大化。
图1A很示意地说明一个具有若干链路终端、跳跃的系统,并说明如何实现一个链路。在一个典型网络中,微波链路连接具有基站控制器(BSC)(或RNC无线网络控制器)的基站。该网络可以是级联星形的(cascade star)或环形的。在图1A中,显示了简单星形网络中带级联的两次跳跃的示例,这实际上可以简单地称为业务量分割(trafficsplit)。在PDH(物理数字体系)ETSI(欧洲电信标准协会)网络中,业务量构造成E0、E1、(E2)和E3。有些业务量可以丢弃(drop),有些业务量能够发送到另一链路终端上。一个真实网络可以具有几百个节点和高达五次跳跃的级联深度,或在某些情况下甚至更多(或更少)。应当明白的是,本发明的概念当然并不仅限于这类网络,它可以用于带任意数量节点、跳跃等的任何网络,并且也并不需要一定是基站控制器、基站等或RNC,而可以是在终端之间希望传输的一般节点或终端。它甚至也可以是带业务接口的PC;尤其是它依赖于所使用的业务接口、PDH接口或以太网接口或E1、E2、E3接口,或者是对于美国而言的T1、T2、T3接口或对于日本而言的J-接口等。
这里,重要参数是从BSC到BS的总延迟、以Mbps计的容量、可能使用的跳跃次数。
在使用TDD帧时,帧结构会对可能的性能有很大的影响。
根据本发明,可以使用灵活的帧长度来为特定网络实现最佳的性能组合。
因此,图1A中示出的是在BSC10处的或连接到BSC10的链路终端(此处为链路终端)LT 1;LT 1由室内单元1A和室外单元1B构成。室外单元1B包括通过空间接收/发送帧的天线。
应当明白,室内和室外单元不必一定相应地放置于室内或室外,尽管它们在大多数情况下是如此,或者,两个单元可以都置于″室内″或″室外″,反之亦然;使用″内″、″外″的概念只是为了简单起见。此处,第一跳跃限定在链路终端LT 1和第二链路终端LT2 2之间,终端LT2 2也具有室内和室外单元2A、2B,并且连接到基站BS 20。LT2连接到链路终端LT3 3和链路终端LT4 4,它们相应地具有室内和室外单元3A、3B、4A、4B,一些业务量能够连接到LT3,一些其它业务量则连接到LT4。一些业务量从LT3 3到LT5 5通过另一(第二)跳跃发送,而在LT4 4和LT6 6之间则存在另一跳跃。LT6 6连接到BS30,而LT5 5连接到BS40。
图1B示意了具有两次级联跳跃的微波链路的示例。如上所介绍的,在LT 1′和LT21′之间是两个终端之间的第一跳跃(hop)。在LT2处,一部分业务量可以连接到LT2 2′的业务接口,而其它一部分业务量就丢弃了,如箭头所示。在LT2 2′和LT3′之间,存在第二跳跃(跳跃2),相应链路终端形成两个跳跃链路LT 1′和LT3′。
图2示意说明一般TDD帧结构,它包括:接收/传输转换间隙RTG;带时隙1-h的下行链路(DL)开销(overhead);带时隙1-k的下行链路(DL)子帧;传输/接收转换间隙TTG;带时隙1-h的上行链路(UL)开销;以及带时隙1-k的上行链路(UL)子帧。根据本创造性方案,帧结构的帧长度Tframe是可变的。在一个实施例中,上行链路/下行链路上的时隙数量可根据参数和需求而变化或调整,如上所述,而且也可改变RTG/TTG。还有可能在符号级改变帧长度,即改变UL和/或DL上的符号数量,这尤其是因为各时隙都包括大量的符号,这意味着几乎可以连续地改变帧长度。
在下文中,将参考一个实施例的适用需求(约束)和参数来讨论计算或决定帧长度的方法。此处假设有如下输入:
所需跳跃次数:Nhop
最大跳跃距离:Lhopmax
特定服务的所需最小信息比特率:R,
允许的最大总端到端延迟:Dtot
各次跳跃的前后处理延迟:Tprochop
接收/发送转换间隙,尤其受限于硬件设计:RTG,
一个时隙的持续时间:Tslot
各时隙比特的信息数量:Nib(slot),
允许的最大帧长度:Tmaxframe
上行链路和下行链路子帧两者中的时隙数量,分配用于开销导频码(overhead pilot)和帧控制头:Noh
基于上述输入,可算出必要的中间变量:
各次跳跃的受限的最大延迟:Dtothop=Dtot/Nhop
各次跳跃的最大来回行程传输延迟可计算为:
T2D(hop)=2*L/3E8,
下行链路时隙数量由下式给出:
NDLslot=floor((Tframe-2*RTG-T2D(hop))/2/Tslot
延迟和吞吐量的约束可表达为:
TTG≥T2D(hop)+RTG,
Ttothop≥Tframe/2+T2D(hop)+Tprochop,即,Tframe≤2*(Ttothop-T2D(hop)-Tprochop),其中对应的最大比特率:
比特率=(NDLslot-NOh)*Nib(slot)/Tframe≥R。
需要执行以计算帧长度和TTG的步骤在此实现方式中如下:
步骤1:假设能够支持Nhop,可以基于延迟约束或延迟需求而计算最大帧长度Tfmax
-Tfmax=min(2*(Ttothop-T2D(hop)-Tprochop),Tmaxframe)。
步骤2:检查在上述Tfmax下是否能够支持比特率R:
-(floor((Tfmax-2*RTG-T2D(hop))/2/Tslot)-Noh)*Nib(slot)/Tfmax≥R?,
- 如果是,帧长度就设定为Tfmax:Tframe=Tfmax
-如果否,并且如果Nhop>1,那么比特率R就不能由Nhop次跳跃支持。因此就试着而代之以Nhop-1,即Nhop=max(Nhop-1,1),并重复步骤1,2。
-如果否,并且Nhop=1,即使是单一跳跃也不能支持比特率R,那么就使用单一跳跃。
步骤3:重新计算由Tframe和Nhop支持的最大比特率:
-R=(floor((Tfmax-2*RTG-T2D(hop))/2/Tslot-Noh)*Nib(slot)/Tfmax,最后,
步骤4:计算TTG:TTG=Tframe-RTG-2*NDL(slot)*Tslot
图3表示其上能够实现本发明的概念的帧结构的示例,它是下行链路/上行链路对称的TDD帧结构。此例中帧类型为4xE1+2x64kbps DCN+以太网的帧,其中FCH是帧控制信头,DCN信令(64kbps)是终端之间的控制数据通信信道,以太网数据服务实现尽力通信,E1则是2.048Mbps数据服务。
图4示意说明的例中,存在总延迟不应超过5ms的需求。另一需求是帧长度不应超过2ms,并且假设距离约为60km。作为示例,假设Tframe为2ms,距离20km和传输延迟为0.067ms。
Dtot(例如)是0.5*2+2*0.067+0.4825=5ms。
跳跃延迟是0.5Tframe+2*Dhop+前处理延迟+后处理延迟。
TTG>2*Dhop+RTG。
设定Tframe和TTG以将频谱效率最大化。在此例中,TTG将为≥0.4ms,且吞吐量将为8.928Mbps=4*E1+11*64kbps Ethernet。
图5说明的实施例包括TTG的自适应设定。图中,T1表示链路(端)站,T2表示另一链路(端)站,它们之间建立有链路。T1(例如)可以是BSC(基站控制器),T2可以是BS,或T1和T2可以都是BS,或T1可以是BS,T2可以是SS(用户站)等。作为BSC的替代,存在RNC等。
假设此处,输入Tframe=2ms(选择的),Tofdmsym(OFDM符号)=22.9μs,各帧符号数量Nspf=Tframe/TOfdmsym=87.3362,并且RTG是20μs(最大)。还假设,往返延迟T2D被测量。此外,还假设需求用下述约束形式来表示需求:TTG≥T2D+RTG,下行链路符号数应为整数值,它等于上行链路符号的数量,并且每帧的两种符号数量等于(Nspf-RTG-TTG)/2。
然后,输出为NDLsym=(下行链路符号的数量)=floor((Nspf-RTG-TTG)/2),TTG=Nspf-RTG-NDLsym
在一个实现方式中,RTG是可变的,以在非理想上行链路/下行链路-同步中提供对选择的(此处)2ms的帧长度的补偿。应当明白,这仅涉及一个在适应性帧长度之外还带适应性TTG设定的特殊实现方式。
以下参考图6描述一例适应性帧长度设定,其中假设最大跳跃次数Nhopmax=5。
首先为了提供如图6所示的表格,将给出输入、中间变量和约束的定义,以及一些输入参数的特别给定值,此处Dtot、Ttot、RTG符号持续时间、每符号信息比特数。被定义为输入的有:跳跃次数Nhop;最大跳跃距离Lhopmax;RTG(此处假设为20μs);一个OFDM(正交频分复用)符号的持续时间Tofdmsym=22.9μs;每OFDM符号的信息比特数,Mifbs=576。
中间变量包括:Dtothop=Dtot/Nhop,它是各次跳跃所需的最大延迟;以及各次跳跃的平均来回行程传输延迟,此处T2Dhop=2*L/3E8。最后NDLsym=floor((Tframe-2*RTG-T2Dhop)/2/TOFDMsym),这是下行链路OFDM符号的数量。
在此例中,假设约束为:TTG>T2DhoP+RTG,Ttothop≥Tframe/2+T2Dhop+Tprochop,即Tframe≤2*(Ttothop-T2Dhop-Tprochop),对应的最大比特=(NDLsym-2)Nifbsym/Tframe>8.32Mbps=4*E1+2.64kbps。
执行下面的计算:
Tfmax=min(2*(Ttothop-T2Dhop-Tprochop),2.5ms),然后比较,是否(floor((Tmax-2*RTG-T2Dhop)/2/Tofdmsym)-2)*NifbSym/Tfmax≥8.32Mbps。
如果是,则Tframe=Tfmax,如果否,则Nhop=max(Nhop-1,1),执行新计算,TTG=Nspf-RTG-NDLsym。在图6的表中,假设Nhop限制到5。对于长度110km、120km,括号内的比特率,8.06Mbps、7.83Mbps不支持4*E1+2*64kbps。对于给定参数需求内的不同距离、跳跃次数等,可以从图中看到结果计算值。
图7的表说明其中Nhop为固定的实施例。对于Nhop=3,可以从图6、图7的表中看出,Tframe=2.5ms对于60km以下的总链路距离来说足够的,并且Tframe=2ms对于80km以下的总链路距离来说是足够的。对于60km,Tframe>2.5ms不能支持三次跳跃,Tframe<2ms比2ms效率要低。比特率小于8.32Mbps(在图7括号中)不能支持4*E1+2*64kbps。
图8是示意说明实施例的框图,其中给出了跳跃次数以及特定服务用的端到端往返延迟限制。这可以在安装前或安装后完成。此处,有了有关跳跃次数的信息,可测量各跳跃的往返延迟,以将数据比特率最大化,可计算与跳跃次数和测量的各跳跃的往返延迟相关的信息、帧长度和TTG,以给出最大比特率。一部分计算可以在安装期间或初始化期间或在安装前完成。
或者,可在规划阶段或在安装前完成全部或部分计算以及参数值的确定或输入。
图9表示另一实现方式,其中,初始化需求是考虑对于特定服务的端到端往返延迟的限制,以及对数据比特率的需求。关于端到端往返延迟的限制用来决定各跳跃的平均往返延迟(测量的),有了服务端到端往返延迟限制的信息、对于数据比特率的需求需求以及测量的平均往返延迟,帧长度和TTG就可算出,以将跳跃次数Nhop最大化。
图10表示另一实现方式,其中给出了跳跃次数,并规定了对于数据比特率的需求。还是使用跳跃次数,并且完成各跳跃的往返延迟测量。为了最小化端到端往返延迟,使用有关跳跃次数、数据比特率需求和测量的往返延迟的信息来计算帧长度和TTG。因此,能够为对参数的需求跳跃次数和数据比特率的给定需求,计算特定服务的最小端到端往返延迟。在所有实施例中,这都可以在安装前完成(例如在网络规划期间),在安装期间或在初始化时,完成所有测量或只是其中部分。
应当明白,本发明并不受限于具体地示意的实施例,相反在所附权利要求的范围内它能够以多种方式进行改变。
尤其是它可以应用到不同的系统,主要应用于TDD和业务接口之间建立传输链路的情况。
还应当明白,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改变各种需求,主要在于一个或多个参数在某种程度上受限制,或必须要符合某些需求,可以计算其它一个或多个参数来优化另一参数。

Claims (29)

1.一种在实现时分双工(TDD)的系统中用于在第一链路(端)终端和第二链路(端)终端之间的链路上进行点对点传输的配置,其中,信息以分成时隙的帧的形式在所述链路上传送,其特征在于,
它适合于以每个链路为基础用一个或多个链路参数决定所述帧的长度,所述帧长度因此是可变的。
2.根据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配置,其特征在于,
给出一个或多个链路传输需求,并决定其中所述帧的长度,以使得一个或多个链路的所述需求被满足时,另一链路参数值可得到优化,例如最大化或最小化。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配置,其特征在于,
两个链路传输需求涉及所述端到端往返延迟和跳跃次数,而所述配置适合于决定链路的帧的长度以将数据比特率最大化,或给定对于服务端到端往返延迟和数据比特率的需求,所述配置适合于将所述跳跃次数最大化,或给定对于所述跳跃次数和所述数据比特率的需求,所述配置适合于将端到端往返延迟,即从一个链路终端到另一个链路终端的传输的所述所需延迟最小化。
4.根据根据权利要求1、2或3中任一项所述的配置,其特征在于,
链路参数包括在相应的第一链路终端和第二链路终端之间的距离。
5.根据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配置,其特征在于,
在与所述第一链路终端和/或第二链路终端进行通信的信息保持部件中设置所述距离信息。
6.根据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配置,其特征在于,
以每个链路为基础设置测量或检测所述距离或所述传输延迟的部件。
7.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配置,其特征在于,
第二参数包括对于特定链路所需的跳跃次数。
8.根据权利要求5、6或7中任一项所述的配置,其特征在于,
它适合于决定所述距离所需的多次连续跳跃的跳跃长度,并决定各帧的最小帧TTG(Transmission/receiving Transition Gap)。
9.根据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配置,其特征在于,
第三参数包括所述最大跳跃距离,在给定了所述第三参数和第二参数即所述最大跳跃距离和所述所需跳跃次数时,所述配置适合于选择最大帧长度以将一个包括所述传输效率的需求最大化。
10.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配置,其特征在于,
各帧都包括多个时隙,且所述配置适合于通过改变帧中的时隙数量而改变所述帧长度。
11.根据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配置,其特征在于,
各帧都包括多个时隙,各时隙都包括多个符号,所述配置适合于借助于改变所述各时隙,或所述各帧中的符号数量而改变所述帧长度。
12.根据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配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帧长基本上是连续可变的。
13.根据权利要求1-12中任一项所述的配置,其特征在于,
它适合于改变或调整上行链路和/或下行链路帧长度。
14.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配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链路包括微波链路或毫米波链路。
15.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配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链路包括光链路。
16.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配置,其特征在于,
各链路终端包括接收/发送天线、业务量接口和管理接口,所述管理接口处理距离确定和与参数有关的帧长度的自适应设定。
17.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配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业务量接口包括SDH-接口或STM-接口或类似接口。
18.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配置,其特征在于,
它适合于以每个链路为基础自动地或至少部分自动地调整所述帧长度。
19.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配置,其特征在于,
形成端到端链路的跳跃的长度至少对于某些所述跳跃是不同的,且所述跳跃长度基本上是固定的。
20.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配置,其特征在于,
此外,在一个或多个参数要满足需求时,TTG和/或RTG适合于用来优化一个或多个参数。
21.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配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链路终端和/或第二链路终端是基站。
22.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配置,其特征在于,
它用于3G-系统例如UMTS,GPRS中的无线传输。
23.一种用于在使用时分双工的系统中建立传输链路的方法,其中信息通过多个链路终端而以帧的形式在第一链路终端和第二链路终端之间传送,其特征在于,它包括如下步骤:
确定所述第一链路终端和所述第二链路终端之间的或多个相应链路终端之间的距离,
决定使用的跳跃次数,和/或确定所需的最大端到端延迟需求,和/或比特率需求,
调整所述链路的帧的长度,以能够针对一个或多个传输链路需求来优化传输效率。
24.根据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为了优化传输效率,选择帧长度使得能够将所述链路端到端延迟最小化。
25.根据权利要求23或2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能够基于一个或多个所述参数,最大跳跃距离、各跳跃的往返延迟、跳跃次数、发射功率、关于吞吐量的服务特定需求或其它参数,而选择链路的帧长度。
26.根据权利要求23-25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它包括如下步骤:选择帧长度以提高传输比特率。
27.根据权利要求23-25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它包括如下步骤:选择帧长度使得跳跃次数得以最大化,和/或所述传输距离能够被最大化,和/或所述端到端往返延迟能够被最小化。
28.根据权利要求23-27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它用于3GPP-系统。
29.一种在包括第一链路终端和第二链路终端的点对点系统中用于无线通信的帧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帧结构是可变的或是自适应的,并且所述帧的长度适合于以每个链路为基础根据一个或多个链路传输参数而改变或调整,以使得一个或多个其它链路参数可被优化,例如最小化或最大化。
CNA2005800509650A 2005-07-01 2005-07-01 涉及时分双工传输的配置与方法 Pending CN101218772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SE2005/001056 WO2007004923A1 (en) 2005-07-01 2005-07-01 Arrangement and method relating to time division duplex transmission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218772A true CN101218772A (zh) 2008-07-09

Family

ID=3760469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A2005800509650A Pending CN101218772A (zh) 2005-07-01 2005-07-01 涉及时分双工传输的配置与方法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9264373B2 (zh)
EP (1) EP1900133B1 (zh)
JP (1) JP4741663B2 (zh)
CN (1) CN101218772A (zh)
AT (1) ATE550840T1 (zh)
WO (1) WO2007004923A1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761943A (zh) * 2011-04-29 2012-10-31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降低时分双工系统功耗的方法及系统
CN103430610B (zh) * 2011-03-25 2018-03-16 北京新岸线移动多媒体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调度方法、网络设备和终端设备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0878176B1 (ko) * 2005-12-10 2009-01-12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다중 홉 릴레이 방식의 셀룰러 네트워크에서 동작 전환갭을조정하기 위한 장치 및 방법
US8218461B2 (en) * 2006-10-20 2012-07-10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supporting relay service in multihop relay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US7787427B1 (en) * 2007-01-09 2010-08-31 Dust Networks, Inc. Providing low average latency communication in wireless mesh networks
JP2008219684A (ja) * 2007-03-07 2008-09-18 Nec Corp 無線伝送装置及び無線伝送システム
US8121085B1 (en) 2007-05-10 2012-02-21 Marvell International Ltd. Slot alloca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slot-based communication
US8867983B2 (en) * 2007-09-19 2014-10-21 Fujitsu Semiconductor Limite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controlling a relay station in a multi-hop relay network
US8238367B1 (en) * 2008-03-27 2012-08-07 Marvell International Ltd. Slot allocation, user grouping, and frame partition method for H-FDD systems
US8948094B2 (en) 2008-09-15 2015-02-03 Google Technology Holdings LL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optimizing downlink transmission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
KR20120071952A (ko) * 2010-12-23 2012-07-03 한국전자통신연구원 무선 네트워크에서 큐오에스 지원을 위한 라우팅 방법 및 장치
WO2015137648A1 (ko) 2014-03-13 2015-09-17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낮은 지연을 위한 신호 송수신 방법 및 이를 위한 장치
US10320473B2 (en) 2014-11-04 2019-06-11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for receiving data for each service from particular frame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apparatus for the method
US10631323B2 (en) * 2015-12-08 2020-04-21 Qualcomm Incorporated Delayed control feedback in a time division duplex carrier utilizing common bursts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461661A (en) * 1994-07-28 1995-10-24 Level One Communications, Inc. Line disconnection detection circuit for echo-cancelling transceivers
US7031295B2 (en) * 1996-11-07 2006-04-18 Harris Corporation System and method for minimizing guard time in a time division duplex communication system
GB9720152D0 (en) * 1996-12-18 1997-11-26 Mayup Limited Communications system and method
JP3573255B2 (ja) 1998-07-31 2004-10-06 株式会社エヌ・ティ・ティ・ドコモ 非制限ベアラ通信を行う移動通信網
US7366133B1 (en) * 1999-12-30 2008-04-29 Aperto Networks, Inc. Integrated, self-optimizing, multi-parameter/multi-variable point-to-multipoint communication system [II]
US7787447B1 (en) * 2000-12-28 2010-08-31 Nortel Networks Limited Voice optimization in a network having voice over the internet protocol communication devices
US6956821B2 (en) * 2001-01-30 2005-10-18 Telefonaktiebolaget L M Ericsson (Publ) Path determination in a data network
EP1545037B1 (en) * 2001-10-12 2007-01-24 Nokia Corporation Point-to-point microwave radio system
JP4535661B2 (ja) 2002-03-18 2010-09-01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無線マルチホップネットワークにおける送信ノード、中継ノード及び通信システム
FR2848757B1 (fr) * 2002-12-17 2005-03-11 Cit Alcatel Dispositif de determination de chemins de communication dans un reseau de communications a commutation d'etiquettes, en presence d'attributs de selection
US7068605B2 (en) 2003-09-09 2006-06-27 Harris Corporation Mobile ad hoc network (MANET) providing interference reduction features and related methods
EP1605641A1 (en) * 2004-06-08 2005-12-14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Mapping of shared physical channels depending on the quality of service class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430610B (zh) * 2011-03-25 2018-03-16 北京新岸线移动多媒体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调度方法、网络设备和终端设备
CN102761943A (zh) * 2011-04-29 2012-10-31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降低时分双工系统功耗的方法及系统
WO2012145987A1 (zh) * 2011-04-29 2012-11-01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降低时分双工系统功耗的方法及系统
CN102761943B (zh) * 2011-04-29 2015-07-22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降低时分双工系统功耗的方法及系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4741663B2 (ja) 2011-08-03
JP2008545325A (ja) 2008-12-11
WO2007004923A1 (en) 2007-01-11
US9264373B2 (en) 2016-02-16
EP1900133B1 (en) 2012-03-21
EP1900133A4 (en) 2011-06-22
ATE550840T1 (de) 2012-04-15
US20090046606A1 (en) 2009-02-19
EP1900133A1 (en) 2008-03-1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218772A (zh) 涉及时分双工传输的配置与方法
KR101513528B1 (ko) 다중 홉 릴레이 시스템에서 데이터 전송 방법, 데이터 송신장치, 및 통신 시스템
CN101390426B (zh) 用于无线通信系统中信息的效率的设备及方法
Narlikar et al. Designing multihop wireless backhaul networks with delay guarantees
US6763009B1 (en) Down-link transmission scheduling in CDMA data networks
EP1956761B1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joint scheduling to increase frequency efficiency and fairness in a distributed antenna system using frequency reuse and common power control
EP2127152B1 (en) A method for enhanced performance in a cellular wireless tdd system
US8780774B2 (en) Method and system for antenna switching
EP1926339B1 (en) Method and system for assigning radio resources in cellular system using wired relay stations
CN109714817B (zh) 使用noma和d2d组的通信系统功率分配方法
KR20060124401A (ko)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중계국을 이용한 스케줄링 방법 및그 시스템
US20110142013A1 (en) Relative Time Division for Network Coding
CN102612074A (zh) 用于无线通信系统中信息的效率的设备及方法
Ashraf et al. Control channel design trade-offs for ultra-reliable and low-latency communication system
KR20070073107A (ko) 적응부호 변조를 이용하는 릴레이를 가지는 이동통신 장치및 방법
EP1492248B1 (en) A method about high speed transmitting data service based tdd mode
KR20100003356A (ko) 시분할 듀플렉스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을 위한 액세스 및 백홀 프레임 인터레이싱
Capone et al. Joint routing and scheduling optimization in wireless mesh networks with directional antennas
CN101868924A (zh) 用于时隙交换的方法和装置
US6603753B1 (en) Down-link transmission inter-cell scheduling in CDMA data networks
US20030072274A1 (en) Transmission power setting method, a mobile communications system, and a base station
CN101938321A (zh) 一种调制编码方式确定方法和装置及系统
EP2136496B1 (en) Wireless terminal and wireless base station
EP2448352B1 (en) Method, device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 for data processing in relay network
WO2010059033A2 (en) Seamless data rate adaptation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2 Rejection of a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its public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080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