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216636B - 背光模块 - Google Patents

背光模块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216636B
CN101216636B CN200810002057XA CN200810002057A CN101216636B CN 101216636 B CN101216636 B CN 101216636B CN 200810002057X A CN200810002057X A CN 200810002057XA CN 200810002057 A CN200810002057 A CN 200810002057A CN 101216636 B CN101216636 B CN 101216636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acklight module
extension
circuit board
flexible circuit
contac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810002057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216636A (zh
Inventor
刘耕儒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U Optronics Corp
Original Assignee
AU Optronics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U Optronics Corp filed Critical AU Optronics Corp
Priority to CN200810002057X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1216636B/zh
Publication of CN10121663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21663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21663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21663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Planar Illumination Modu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揭露了一种背光模块。本发明所提供的背光模块包括:框架、软性电路板、发光元件、导光板。框架具有底面、与底面相邻且垂直的内侧面,以及延伸件。延伸件自内侧面延伸凸出并与底面平行。软性电路板设置于延伸件下方且电连接于发光元件。导光板位于底面并邻接于发光元件。进一步而言,延伸件位于框架两内侧面相邻的角落,一基板压合于延伸件之上,延伸件进一步压合于软性电路板,使软性电路板以及连接其上的发光元件固定于框架中。

Description

背光模块
技术领域
本发明关于一种背光模块的结构;具体而言,本发明关于一种供显示装置使用的背光模块结构。
背景技术
显示装置已被广泛应用在如电视、计算机、行动电话及个人数字助理(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PDA)上。具有轻薄、省电、低辐射等优点的显示装置的需求越来越多,而应用LED作为发光源的背光模块即具有以上优点,并普遍应用于小尺寸的显示装置,且其市场范围不断扩大。
目前LED背光模块以及其显示装置的制造技术中,是将LED以打件或压合的方式固定于软性电路板上。软性电路板则被固定于背光模块所装置的框架中,或是被固定于导光板上。一般而言,软性电路板可通过黏贴的方式固定于框架中,例如双面胶或胶条,或者是其它种类的黏着剂。然而,此种现有常用的手法会造成一些缺失。例如,软性电路板与框架(或导光板)之间的黏胶(如双面胶)黏贴不紧密,产生缝隙或使软性电路板翘起,因而使LED光源的光线射出于导光板之外,造成漏光现象。漏光现象使得LED光源的利用率降低,进而令显示装置的辉度降低。因此,如何将具有LED的软性电路板更稳固地设置于背光模块的框架中,确保LED光源利用率,并防止漏光所产生的负面效应,为LED背光模块亟待改善的课题之一。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背光模块,可稳固设置发光源,有效防止漏光现象。
本发明的一另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背光模块,可有效提升光源利用率。
本发明的背光模块包括框架、软性电路板、发光元件、导光板。框架具有底面、与底面相邻且垂直的内侧面,以及延伸件。延伸件自内侧面延伸凸出并与底面平行。软性电路板沿着框架的底面延伸且设置于延伸件的下方。值得注意的是,延伸件压合于软性电路板上。
本发明提供一种背光模块,包括一框架、一软性电路板和一基板,其中所述框架具有:一底面;一内侧面,所述的内侧面自所述的底面朝远离所述的底面的方向延伸;以及一延伸件,形成于所述的内侧面上并自所述的内侧面延伸凸出,所述的延伸件包含一下接触面,所述软性电路板,设置于所述的延伸件的下方,并与所述的下接触面接触,其中所述的延伸件更包含一上接触面,所述的基板压合于所述的延伸件的所述的上接触面,进一步使所述的延伸件压合于所述的软性电路板,并且所述的上接触面包括一接触点,使所述的基板通过所述的接触点压合于所述的延伸件。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背光模块,包括一框架、一软性电路板和一基板,其中所述框架具有:一底面;一内侧面,所述的内侧面自所述的底面朝远离所述的底面的方向延伸;以及一延伸件,形成于所述的内侧面上并自所述的内侧面延伸凸出,所述的延伸件包含一下接触面,该下接触面包括一接触点,所述软性电路板,设置于所述的延伸件的下方,并与所述的下接触面接触,并通过所述的接触点压合于所述的软性电路板,其中所述的延伸件更包含一上接触面,所述的基板压合于所述的延伸件的所述的上接触面,进一步使所述的延伸件压合于所述的软性电路板。
附图说明
图1所示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背光模块的立体示意图;
图2所示为图1中于A-A’切线的侧面剖视图;
图3a所示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背光模块的局部示意图;
图3b所示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背光模块的局部示意图;
图3c所示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背光模块的局部示意图;
图3d所示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背光模块的局部示意图;
图3e所示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背光模块的局部示意图;
图3f所示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背光模块的局部示意图;
图4a所示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背光模块的局部示意图;以及
图4b所示为图4a于B-B’切线的侧面剖视图。
附图标号:
10 背光模块
20 框架
201 底面
203 内侧面
2031 破孔
205 延伸件
2051 上接触面
2052 下接触面
2053 接触点
2054 接触点
300 软性电路板
400 基板
500 导光板
600 发光元件
具体实施方式
在一较佳实施例中,本发明提供一种可有效提升光源利用率的背光模块。本发明的背光模块可应用于各类电子产品,包括消费型电子产品的显示装置,如液晶电视、液晶显示器、行动电话或电子手表的屏幕。
请参考图1,其为本发明一实施例背光模块10的主要结构的立体示意图。背光模块10包括框架20。框架20具有底面201、内侧面203,以及延伸件205。内侧面203自底面201朝远离底面201的方向延伸,具体而言,内侧面203为与底面201互相垂直的平面。而延伸件205形成于内侧面203上,并自内侧面203延伸凸出。进一步而言,延伸件205连接于内侧面203并平行于底面201。详细而言,延伸件205具有上接触面2051与相对的下接触面2052,下接触面2052为朝向底面201的一面(请参考图2)。框架20一般而言为矩形的框体,用以容纳背光模块10以与显示装置的外壳组合。一般而言,本发明的框架20以塑料材质制成,而延伸件205较佳地由可挠性材质所制成的挠性元件,例如塑料材质。此外,延伸件205较佳地以射出成形的方式与框架20一体成形,或者,延伸件205与框架20可为分开的元件,延伸件205以组装的方式连接于框架20上。
请继续参考图1,本发明的背光模块10进一步包括软性电路板300设置于框架20内。如图所示,软性电路板300为长条型的片状电路板,设置于框架20内,并沿着框架20的底面201延伸,而且可自内侧面203的破孔2031伸出于框架20之外。软性电路板300设置于延伸件205的下方,并与延伸件205的下接触面2052接触。软性电路板300提供电信号至背光模块10的光源,背光模块10的光源依照不同电信号产生不同的发光反应。图1所示的实施例,进一步包含基板400设置于框架20中,且位于延伸件205的上方,基板400较佳地与延伸件205的上接触面2051接触。一般而言,基板400较佳地由玻璃材质制成,作为背光模块10的出光面。然而,其它透光性的材质也可作为制作基板400的材料。
图2为图1所示的背光模块10的剖面侧视图。图2所示的剖面侧视图对应于图1中标示的A-A’切线。由图可见,基板400压合于延伸件205的上接触面2051,且延伸件205的下接触面2052接触于软性电路板300;此外,由于基板400具有重量,因此进一步使延伸件205压合于其下的软性电路板300。本发明上述实施例进一步包括设置于框架20内的导光板500以及发光元件600。导光板500设置于框架20底面201与软性电路板300之间的位置。在较佳实施例中,导光板500覆盖几乎全部的底面201。发光元件600设置于底面201上靠近内侧面203的位置,发光元件600固定于软性电路板300并且与软性电路板300相互电性连接。发光元件600较佳地为发光二极管(LED)或其它光源,根据自软性电路板300所接收的电信号而产生对应的发光反应。发光元件600较佳固定于软性电路板300朝向底面201的一面。固定方式可例如为打件或压合。并且,发光元件600固定于软性电路板300的位置相对应于延伸件205压合于软性电路板300之处。此外,发光元件600与导光板500紧邻,如此导光板500可接收发光元件600的光源,并进一步均匀散布光线。
图1所示的上述实施例中,延伸件205为横柱状结构,一端自内侧面203延伸突出,另一端未连接于另一内侧面而悬空形成悬臂;一般而言,延伸件205的设置平行于框架20的底面201与软性电路板300。然而,如图3a至图3f所示的其它实施例,延伸件205可具有其它结构或其它设置方式。如图3a中所示,具有横柱状结构的延伸件205较佳连接于两相邻接的内侧面203。详细言之,延伸件205与此两内侧面203相邻接的角落形成一三角形的空间,换言之,延伸件205与此两内侧面203之间皆夹有非直角的角度。另一较佳实施例中,请见图3b,具有横柱状结构的延伸件205较佳连接于两相邻接的内侧面203;不同于其它实施例的是,此实施例的延伸件205具有中间宽两端窄的横柱状结构,此结构设计可使延伸件205具有更多挠性或弹性,而使延伸件205受力后可紧密压合于软性电路板300上。
图3c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延伸件205自内侧面203延伸凸出的一端与内侧面203夹有非直角的角度,并且,另一端悬空,形成斜向的悬臂。图3d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延伸件205为片状矩形结构,此片状矩形结构的两侧边分别连接于框架20上相邻的两内侧面203。图3e所示另一实施例的延伸件205则具有L型横柱状结构,延伸件205的两端分别连接于相邻的两内侧面203。然而,另一实施例中,具有L型横柱状结构的延伸件205亦可以一端连接于内侧面203,而另一端悬空的方式设置于框架20中(未图示)。于图3f的实施例中,延伸件205具有扇形片状结构,其两侧边各别连接于框架20的两内侧面203。由于背光模块10的发光元件600以及其所连接的软性电路板300,置于框架20中相邻的两内侧面203邻接处的角落,因此,以上所述的实施例的延伸件205亦置于相同的角落,以使延伸件205对软性电路板300产生固定及压合的效果,而可减少该相对应位置上的发光元件600的漏光现象。
如图4a所示,另一实施例中,延伸件205可进一步具有接触点2053,设置于延伸件205的上接触面2051。接触点2053可例如为图4a中的凸点或其它凸起的结构。接触点2053的设置可减少基板400与延伸件205之间的间隙,使基板400更紧密地压合于延伸件205。此外,如图4b所示的实施例中,不仅于延伸件205的上接触面2051设有接触点2053,延伸件205的下接触面2052亦进一步设有接触点2054;接触点2054可减少软性电路板300与延伸件205之间的间隙,使延伸件205更紧密地压合于软性电路板300上。接触点2053与接触点2054的高度与延伸件205的厚度应相配合,两者的设置以高于软性电路板300而不高于基板400的位置为准,使基板400压合于延伸件205时,不会因延伸件205与接触点2053过高而翘起。当然,其它实施例中,延伸件205可仅设置一接触点于上接触面2051或下接触面2052其中之一。
总而言之,本发明利用设置于背光模块10的延伸件205,使背光模块10的软性电路板300以及连接其下的发光元件600固定于框架20内,有效避免软性电路板300因松脱或翘起而产生漏光。
本发明已由上述相关实施例加以描述,然而上述实施例仅为实施本发明的范例。必需指出的是,已揭露的实施例并未限制本发明的范围。相反地,包含于权利要求范围的精神及范围的修改及均等设置均包含于本发明的范围内。

Claims (18)

1.一种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背光模块包括一框架、一软性电路板和一基板,其中
所述框架具有:一底面;一内侧面,所述的内侧面自所述的底面朝远离所述的底面的方向延伸;以及一延伸件,形成于所述的内侧面上并自所述的内侧面延伸凸出,所述的延伸件包含一下接触面,
所述软性电路板,设置于所述的延伸件的下方,并与所述的下接触面接触,
其中所述的延伸件更包含一上接触面,所述的基板压合于所述的延伸件的所述的上接触面,进一步使所述的延伸件压合于所述的软性电路板,并且所述的上接触面包括一接触点,使所述的基板通过所述的接触点压合于所述的延伸件。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框架进一步包括互相垂直且相邻的两内侧面,所述的延伸件连接于所述的两内侧面的至少一侧。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延伸件包含一横柱状结构、一片状矩形结构、L型横柱状结构或扇形片状结构。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延伸件为一悬臂结构。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接触点为一凸点。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延伸件为一挠性元件。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背光模块进一步包括一导光板,设置于所述的底面与所述的软性电路板之间。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背光模块进一步包括一发光元件电性连接于所述的软性电路板,且所述的发光元件设置于所述的软性电路板之下并邻接所述的导光板。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发光元件与所述的软性电路板连接的位置对应于所述的延伸件接触于所述的软性电路板的位置。
10.一种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背光模块包括一框架、一软性电路板和一基板,其中
所述框架具有:一底面;一内侧面,所述的内侧面自所述的底面朝远离所述的底面的方向延伸;以及一延伸件,形成于所述的内侧面上并自所述的内侧面延伸凸出,所述的延伸件包含一下接触面,该下接触面包括一接触点,
所述软性电路板,设置于所述的延伸件的下方,并与所述的下接触面接触,并通过所述的接触点压合于所述的软性电路板,
其中所述的延伸件更包含一上接触面,所述的基板压合于所述的延伸件的所述的上接触面,进一步使所述的延伸件压合于所述的软性电路板。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框架进一步包括互相垂直且相邻的两内侧面,所述的延伸件连接于所述的两内侧面的至少一侧。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延伸件包含一横柱状结构、一片状矩形结构、L型横柱状结构或扇形片状结构。
13.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延伸件为一悬臂结构。
14.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接触点为一凸点。
15.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延伸件为一挠性元件。
16.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背光模块进一步包括一导光板,设置于所述的底面与所述的软性电路板之间。
17.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背光模块进一步包括一发光元件电性连接于所述的软性电路板,且所述的发光元件设置于所述的软性电路板之下并邻接所述的导光板。
18.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发光元件与所述的软性电路板连接的位置对应于所述的延伸件接触于所述的软性电路板的位置。
CN200810002057XA 2008-01-09 2008-01-09 背光模块 Active CN101216636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0810002057XA CN101216636B (zh) 2008-01-09 2008-01-09 背光模块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0810002057XA CN101216636B (zh) 2008-01-09 2008-01-09 背光模块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216636A CN101216636A (zh) 2008-07-09
CN101216636B true CN101216636B (zh) 2011-02-09

Family

ID=3962309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810002057XA Active CN101216636B (zh) 2008-01-09 2008-01-09 背光模块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1216636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901948B (zh) * 2012-12-27 2017-08-04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移动终端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560677A (zh) * 2004-03-04 2005-01-05 友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背光组件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560677A (zh) * 2004-03-04 2005-01-05 友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背光组件

Non-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CN 1560677 A,全文.
JP特开2006-164521A 2006.06.22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216636A (zh) 2008-07-0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539905B (en) Electrooptical unit and electronic apparatus
US7830470B2 (en) Backlight module
WO2017071416A1 (zh) 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CN206497689U (zh) 一种显示装置
US20100321605A1 (en) Liquid crystal module
US20100066682A1 (en) Electronic device with a touch panel
CN207037286U (zh) 一种背光模组、显示面板及显示设备
TWI551204B (zh) 組裝治具及組裝方法
CN102958340A (zh) 电子装置
CN105549265A (zh) 一种背光模组及液晶显示器
CN103438408A (zh) 一种led灯条连接器及背光模组
CN202189198U (zh) 液晶显示装置
CN201563113U (zh) 触控装置
CN203217208U (zh) 一种液晶模组
US8770822B2 (en) Backlight module and a backlight device
KR20120100555A (ko) 발광다이오드 모듈, 이를 갖는 백라이트 어셈블리 및 표시장치
CN101216636B (zh) 背光模块
CN102937263B (zh) 显示装置及其背光模块
US10012790B2 (en) Slim bezel backlight module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apparatus having the same
US11116087B2 (en) Display module and display device
CN203337937U (zh) 一种液晶显示器
CN205539825U (zh) 一种显示装置及其显示器
CN106802695A (zh) 一种显示装置
CN208029181U (zh) 一种柔性电路双层板和显示模组
TW201416758A (zh) 顯示模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