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189623A - 具有自动发送模式激活的通信伙伴设备 - Google Patents

具有自动发送模式激活的通信伙伴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189623A
CN101189623A CNA2004800321026A CN200480032102A CN101189623A CN 101189623 A CN101189623 A CN 101189623A CN A2004800321026 A CNA2004800321026 A CN A2004800321026A CN 200480032102 A CN200480032102 A CN 200480032102A CN 101189623 A CN101189623 A CN 10118962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ignal
communication
circuit
communication partner
carrier sign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480032102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189623B (zh
Inventor
K·布赖特福斯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oninklijke Philips NV
Original Assignee
Koninklijke Philips Electronics NV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Family has litigation
First worldwide family litigation filed litigation Critical https://patents.darts-ip.com/?family=34530771&utm_source=google_patent&utm_medium=platform_link&utm_campaign=public_patent_search&patent=CN101189623(A) "Global patent litigation dataset” by Darts-ip is licensed under a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4.0 International License.
Application filed by Koninklijke Philips Electronics NV filed Critical Koninklijke Philips Electronics NV
Publication of CN10118962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18962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18962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18962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5/00Near-field transmission systems, e.g. inductive or capacitive transmission systems
    • H04B5/70Near-field transmission systems, e.g. inductive or capacitive transmission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pecific purposes
    • H04B5/72Near-field transmission systems, e.g. inductive or capacitive transmission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pecific purposes for local intradevice communication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KGRAPHICAL DATA READING; PRESENTATION OF DATA; RECORD CARRIERS; HANDLING RECORD CARRIERS
    • G06K19/00Record carriers for use with machines and with at least a part designed to carry digital markings
    • G06K19/06Record carriers for use with machines and with at least a part designed to carry digital markings characterised by the kind of the digital marking, e.g. shape, nature, code
    • G06K19/067Record carriers with conductive marks, printed circuits or semiconductor circuit elements, e.g. credit or identity cards also with resonating or responding marks without active components
    • G06K19/07Record carriers with conductive marks, printed circuits or semiconductor circuit elements, e.g. credit or identity cards also with resonating or responding marks without active components with integrated circuit chips
    • G06K19/0701Record carriers with conductive marks, printed circuits or semiconductor circuit elements, e.g. credit or identity cards also with resonating or responding marks without active components with integrated circuit chips at least one of the integrated circuit chips comprising an arrangement for power management
    • G06K19/0707Record carriers with conductive marks, printed circuits or semiconductor circuit elements, e.g. credit or identity cards also with resonating or responding marks without active components with integrated circuit chips at least one of the integrated circuit chips comprising an arrangement for power management the arrangement being capable of collecting energy from external energy sources, e.g. thermocouples, vibration,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KGRAPHICAL DATA READING; PRESENTATION OF DATA; RECORD CARRIERS; HANDLING RECORD CARRIERS
    • G06K19/00Record carriers for use with machines and with at least a part designed to carry digital markings
    • G06K19/06Record carriers for use with machines and with at least a part designed to carry digital markings characterised by the kind of the digital marking, e.g. shape, nature, code
    • G06K19/067Record carriers with conductive marks, printed circuits or semiconductor circuit elements, e.g. credit or identity cards also with resonating or responding marks without active components
    • G06K19/07Record carriers with conductive marks, printed circuits or semiconductor circuit elements, e.g. credit or identity cards also with resonating or responding marks without active components with integrated circuit chips
    • G06K19/0701Record carriers with conductive marks, printed circuits or semiconductor circuit elements, e.g. credit or identity cards also with resonating or responding marks without active components with integrated circuit chips at least one of the integrated circuit chips comprising an arrangement for power management
    • G06K19/0712Record carriers with conductive marks, printed circuits or semiconductor circuit elements, e.g. credit or identity cards also with resonating or responding marks without active components with integrated circuit chips at least one of the integrated circuit chips comprising an arrangement for power management the arrangement being capable of triggering distinct operating modes or functions dependent on the strength of an energy or interrogation field in the proximity of the record carrier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KGRAPHICAL DATA READING; PRESENTATION OF DATA; RECORD CARRIERS; HANDLING RECORD CARRIERS
    • G06K19/00Record carriers for use with machines and with at least a part designed to carry digital markings
    • G06K19/06Record carriers for use with machines and with at least a part designed to carry digital markings characterised by the kind of the digital marking, e.g. shape, nature, code
    • G06K19/067Record carriers with conductive marks, printed circuits or semiconductor circuit elements, e.g. credit or identity cards also with resonating or responding marks without active components
    • G06K19/07Record carriers with conductive marks, printed circuits or semiconductor circuit elements, e.g. credit or identity cards also with resonating or responding marks without active components with integrated circuit chips
    • G06K19/0723Record carriers with conductive marks, printed circuits or semiconductor circuit elements, e.g. credit or identity cards also with resonating or responding marks without active components with integrated circuit chips the record carrier comprising an arrangement for non-contact communication, e.g. wireless communication circuits on transponder cards, non-contact smart cards or RFID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KGRAPHICAL DATA READING; PRESENTATION OF DATA; RECORD CARRIERS; HANDLING RECORD CARRIERS
    • G06K7/00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sensing record carriers, e.g. for reading patterns
    • G06K7/0008General problems related to the reading of electronic memory record carriers, independent of its reading method, e.g. power transfer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00Ser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Facilities therefor
    • H04W4/80Services using short range communication, e.g. near-field communication [NFC], radio-frequency identification [RFID] or low energy communicat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REA)
  • Computer Vision & Pattern Recognition (AREA)
  • Near-Field Transmission Systems (AREA)
  • Selective Calling Equipment (AREA)
  • Cable Transmission Systems, Equalization Of Radio And Reduction Of Echo (AREA)
  • Communication Control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数据载体(2)是作为通信伙伴设备而被提供给具有至少一个其他通信伙伴设备(3,40)的通信系统的,在该数据载体(2)中,其中可以激活第一通信模式或第二通信模式。如果存在载波信号(RS),那么用于检测接收载波信号(RS)是否存在的检测设备(32)将会传送一个载波信号存在信号(PS),否则传送一个载波信号不存在信号(NPS)。可以借助载波信号(RS)传送的命令信号将会触发确定级(27),以便在结束命令信号之后在指定测量时间点上确定是否存在载波信号存在信号(PS)。如果存在载波信号存在信号(PS),则借助激活器(30,35)而使数据载体(2)进入第一通信模式,否则使之进入第二通信模式。

Description

具有自动发送模式激活的通信伙伴设备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路,该电路是为一个设计用于无接触通信的通信伙伴设备提供的,所述通信伙伴设备则是为具有至少一个其他通信伙伴设备的通信系统提供的,其中在所述电路中可以激活第一通信模式或第二通信模式。
本发明还涉及一种通信伙伴设备,该设备被设计成一种数据载体,并且包含了在以上的第一段中描述的电路。
本发明还涉及一种电路,该电路是为一个设计用于无接触通信的通信伙伴设备提供的,所述通信伙伴设备则是为具有至少一个其他通信伙伴设备的通信系统提供的,其中所述电路包含了下列装置:用于产生载波信号的生成装置,以及用于向所述其他通信伙伴设备传送载波信号的传输装置。
本发明还涉及一种通信伙伴设备,该设备被设计成一种通信站,并且包含了在以上的第三段中描述的电路。
本发明还涉及一种用于激活通信伙伴设备的第一通信模式或第二通信模式的方法,其中所述通信伙伴设备则是为具有至少一个其他通信伙伴设备的通信系统提供的,并且所述至少一个其他通信伙伴设备将会传送一个载波信号,并且这个载波信号将会通过所述通信伙伴设备接收。
从专利文献US 6,466,771中可以了解到上文的第一段中描述的这种类型的电路,上文的第二段开始描述的具有此类电路的通信伙伴设备,以及这种方法。在一个实施例中,已知文献公开了一种具有电路的应答器(transponder),其中通过对该应答器和/或电路进行设计,可以使之能够切换,也就是在无源通信模式和有源通信模式之间进行切换。此外,从该文献中还可以了解,所述其他通信伙伴设备被设计成一种用于传送载波信号的读取站或通信站。
在应答器的情况下,如果处于有源通信模式,则为该电路提供一个独立于载波信号的电源,如果处于无源通信模式,则为该电路提供一个以已知方式依赖于载波信号的电源。已知的应答器或已知的电路具有用于识别和处理命令信号的命令信号识别装置,而这些命令信号则是在其他通信伙伴设备中产生的,并且是借助载波信号传送的。在无源通信模式与有源通信模式之间的切换是通过由其他通信伙伴设备传送的特殊命令信号进行的,并且该信号被设计成切换命令信号。
对这种已知的应答器和方法来说,其缺陷在于:在其他通信系统,例如其中读取站无法产生或传送切换命令信号的通信系统中,期望的部署灵活性或适用性受到限制或无法实现。
另一个缺陷则在于:实际上,在应答器与读取站中都需要相对较大以及较为复杂的控制装置,并且因此也是易出错的控制装置。
本发明的目的是消除上文所述的缺陷,并且实现一种用于那些被设计成数据载体的通信伙伴设备的改进方法和改进电路,一种被设计成数据载体的改进型通信伙伴设备,一种用于被设计成通信站的通信伙伴设备的改进电路,以及一种被设计成通信站的改进型通信伙伴设备。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对用于那些被设计成数据载体并依照本发明的通信伙伴设备的电路而言,其中提供了依照本发明的特征,由此,这种依照本发明的电路的特征可以表述如下:
一种电路,该电路是为一个设计用于无接触通信并设计成数据载体的通信伙伴设备提供的,所述通信伙伴设备则是为具有至少一个其他通信伙伴设备的通信系统提供的,在该电路中,其中可以激活第一通信模式或第二通信模式,并且该电路具有下列装置:
用于激活第一通信模式或第二通信模式的激活器;用于接收所述至少一个其他通信伙伴设备所传送的载波信号的接收装置;用于检测接收载波信号是否存在的检测器,其中如果载波信号存在,那么这些检测器将会传送一个载波信号存在信号,否则将会传送一个载波信号不存在信号;用于识别可以借助载波信号传送的命令信号并且传送命令结束信号的命令信号识别装置,其中所述命令结束信号表示所传送的命令信号结束;以及在出现了命令结束信号之后,用于在指定的测量时间点确定是否存在载波信号存在信号的确定装置,借助所述确定装置,在存在载波信号存在信号的时候可以传送第一激活信号,否则可以传送第二激活信号,其中在具有所述第一激活信号的情况下,可以借助激活器而使电路进入第一通信模式,而在具有所述第二激活信号的情况下,可以借助激活器而使电路进入第二通信模式。
此外,为了实现上述目的,对依照本发明并被设计成数据载体的通信设备而言,其中提供了依照本发明的特征,由此,这种依照本发明的通信伙伴设备的特征可以表述如下:
一种通信伙伴设备,该设备被设计成一种数据载体,并且该设备具有权利要求1~3中的一个权利要求所述的电路。
此外,为了实现上述目的,对用于依照本发明并被设计成通信站的通信伙伴设备的电路而言,其中提供了依照本发明的特征,由此,这种依照本发明的电路的特征可以表述如下:
一种电路,该电路是为设计用于无接触通信并设计为通信站的通信伙伴设备提供的,该通信伙伴设备则是为具有至少一个其他通信伙伴设备的通信系统提供的,其中在所述其他通信伙伴设备中可以激活第一通信模式或第二通信模式,所述电路则包含了下列装置:
用于产生载波信号的生成装置,以及用于向其他通信伙伴设备传送载波信号的传输装置,以及
用于调整通信模式的调整装置,用于产生至少一个命令信号的发生器,其中所述命令信号可以借助载波信号而被传送到所述其他通信伙伴设备,以及
用于传送命令结束信号的第一控制元件,其中该信号表示所产生的命令信号结束,以及第二控制元件,其中在出现了命令结束信号之后可以借助所述第二控制元件在特定的时间点结束载波信号的生成和/或传输。
此外,为了实现上述目的,对依照本发明并被设计成通信站的通信伙伴设备来说,其中提供了依照本发明的特征,由此,这种依照本发明的通信伙伴设备的特征可以表述如下:
一种通信伙伴设备,该设备被设计成一种通信站,并且配备了依照权利要求5~9中任何一个权利要求的电路。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对依照本发明的方法而言,其中提供了依照本发明的特征,由此,这种依照本发明的方法的特征可以表述如下:
一种用于激活通信伙伴设备的第一通信模式或第二通信模式的方法,其中该通信伙伴设备是为具有至少一个其他通信伙伴设备的通信系统提供的,并且所述至少一个其他通信伙伴设备将会传送载波信号,该载波信号将会通过所述通信伙伴设备接收,以及
其中在所述通信伙伴设备中将会检测是否存在接收载波信号,如果存在载波信号,则传送一个载波信号存在信号,否则传送一个载波信号不存在信号,此外,其中还会对可以借助载波信号传送的命令信号进行识别,并且将会传送用于表示所传送的命令信号结束的命令结束信号,其中在出现了命令结束信号之后,在测量时间点上将会确定是否存在载波信号存在信号,当存在载波信号存在信号的时候,这时将会传送第一激活信号,否则将会传送第二激活信号,其中通过第一激活信号将通信伙伴设备激活到第一通信模式,或者通过第二激活信号将通信伙伴设备激活到第二通信模式。
通过提供依照本发明的特征,可以采用一种有利和易于实现的方式来实现以下处理:在使用了依照本发明被设计成通信站的通信伙伴设备的情形下,其中所述通信伙伴设备在一个通信系统进入与被设计成数据载体的通信伙伴设备的通信,被设计成数据载体的通信伙伴设备将会自动识别所述被设计成数据载体的通信伙伴设备应该在哪一种通信模式中进行通信响应,也就是例如识别应该在有源传输或通信模式中还是无源传输或通信模式中产生响应。此外,通过执行依照本发明的措施,还可以实现以下优点:特别是在通信伙伴设备被设计成通信站和数据载体的情形下,通过所述通信伙伴设备,可以在不同的通信系统中实现多种多样的部署。由此,举例来说,在所谓的“近场通信(NFC)”系统中,两个被设计成通信站和数据载体的通信伙伴设备可以相互通信,并且其中一个通信伙伴设备是作为通信站激活的,它会与另一个通信伙伴设备交换数据。这种通信伙伴设备多半是作为移动设备设计的,并且具有移动电源。必须指出的是,对这种通信伙伴设备而言,由于顾及了能量损耗,因此,当在通信过程中这两个通信伙伴设备都使它们自身的电源被激活的时候,这时可以实现最优的节能供电。另一方面,举例来说,这种依照本发明的通信伙伴设备可以有利地在入口监视系统中使用,其中在所述入口监视系统中,入口监视通信站将会与依照本发明并被设计成数据载体的通信伙伴设备进行通信,所述入口监视通信站具有固定电源,换句话说,在一定程度上,其中具有无穷的能量源,并且其中非常有利的是,数据载体可以在无源通信模式中进行通信,由此节约其自身在能量输出方面非常有限的能量源。
对依照本发明的通信站来说,其中可以通过用户或是技术支持人员所执行的调整操作来调整通信模式。如所示,如果附加提供权利要求7中所述的措施,那么将会是非常有利的。由此,通信模式的自动切换可以根据通信站的电源来执行。
对依照本发明的通信站来说,已被证实的是,如果附加提供权利要求8所述的措施,那么将会是非常有利的。这样做可以在与通信伙伴设备所进行的通信中提供更高的灵活性。例如,如果处于有源通信模式的通信站产生一个关于数据载体的查询,[并且]这个数据载体因为相关数据载体自身没有用于在有源通信模式中通信的适当电源而没有或者不能发射响应信号,或者如果存在一个能量源,该能量源将不再满足需要,此外,由于缺少响应信号,因此在通信站中将会设置无源通信模式。
对依照本发明的通信站来说,已经显示出,如果附加提供权利要求9中的措施,那将是非常有利的。由此,通信伙伴设备电源的良好能量平衡将会得以实现。
从下文描述的实施例中可以清楚了解本发明的这些和其他方面,并且本发明的这些和其他方面是参考下文所述的实施例而得以说明的。
在下文中将会基于附图显示的实施例来对本发明进行更详细的描述,然而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
图1以框图形式示意性显示了依照本发明的通信伙伴设备中那些对当前上下文而言非常重要的部件,其中这些通信伙伴设备各自包含了一个依照本发明的电路。
图2显示的是依照本发明的通信伙伴设备在入口监视通信系统中的部署。
图3显示的是依照本发明的通信伙伴设备在其他通信系统中的部署。
图4示意性显示了在通信伙伴设备之间传送的命令和信号。
图1显示了通信系统1,该系统具有处于通信区域CA中的通信伙伴设备,并且这个通信区域CA是用虚线表示的。出于简洁目的,在下文中将通信伙伴设备称为设备。在这里,一个设备被设计成数据载体2,另一个设备则被设计成通信站或读取站3。
读取站3是为了与数据载体2进行无接触通信而被设计的。数据载体2具有电路4,并且在所述电路4中既可以激活第一通信模式或第二通信模式,这在下文中将会得到更详细的说明。
在本范例中,读取站3是便携式小型计算机(换句话说,也就是PDA)的一部分,并且包含了站电路5,所述站电路5被设计成集成电路,并且包含了站微型计算机6。所述站微型计算机6则包含了中央处理单元7以及站存储介质8,其中中央处理单元7以及站存储介质8以一种熟知的方式一起工作。所述站微型计算机6还借助未显示的接口元件以及总线连接而与PDA的主计算机相连,并且被设计成与主计算机进行通信。
借助中央处理单元7,可以实现:用于调整通信模式的调整装置9,用于产生至少一个命令信号的发生器10,用于传送表示至少一个所产生的命令信号结束的命令结束信号CES的第一控制元件11,以及
第二控制元件12,接收信号处理装置13和序列控制器14;在下文中将会对这些对象进行更详细的研究。
站电路5还具有用于产生载波信号RS的生成装置15,以及调制元件16和解调元件17。调制元件16与生成装置15以及发生器10相连,并且被设计成使用命令信号来调制载波信号RS。此外,站电路5中还包含了未显示的加密元件,所述加密元件排列在调制元件16之前,以便在调制之前对相应的命令信号执行加密。
读取站3具有站传输装置18,这些站传输装置18形成发射机和接收机,对于传输操作而言,这些传输装置定义了通信区域CA,此外,在本范例中,这些传输装置被设计以大小为13.56MHz的频率来传送通信站信号或是读取器信号RS′,并且这些传输装置还被设计成接收来自数据载体2的数据载波信号TS。在这里,站传输装置18与调制元件16以及解调元件17相连。在专业领域中,所述生成装置15、调制元件16、解调元件17、站传输装置18以及加密元件都是公知的,例如,从文献US5,537,105 A1中可以了解到这些装置,其中所述文献的公开内容在此引入作为参考。
读取站3还具有蓄电池(accumulator)19、外部电源连接20以及能量源识别装置21,其中这些能量源识别装置21与蓄电池19以及外部电源连接20相连,并且被设计成向站电路5发出一个供电电压V,以及向调整装置9发出一个能量源识别信号ESS。在本范例中,能量源识别装置21被设计为电子切换开关,其中如果在外部电源连接20上存在外部能量源或是外部电压源,则将这个外部电压源设计成为站电路5提供能量或电压,并且发出一个代表这个外部电压源的能量源识别信号ESS;否则将会切换到蓄电池19并且借助蓄电池19来为站电路5供电,此外还会发出一个表示蓄电池19的能量源识别信号ESS。
在本范例中,数据载体2是移动电话的一部分,并且包含了已论述的电路4。电路4被设计成集成电路,它包含了一个微型计算机22。所述微型计算机22包含了中央处理单元23以及存储介质24,其中中央处理单元23以及存储介质24以一种熟知的方式一起工作。
借助于中央处理单元23,可以实现用于识别可借助读取站3的读取器信号RS′传送的命令信号COM的命令信号识别装置25,命令/响应命令发生器26,确定装置27以及序列控制器28;在下文中,我们将会更详细地讨论上述这些借助中央处理单元23实现的装置。
电路4还具有用于产生和发出数据载体2的载波信号TS的振荡器29;第一开关元件30和调制元件31;用于检测接收载波信号RS是否存在的检测器32,其中所述载波信号RS是由读取站3作为读取器信号RS′来传送的;用于解调接收载波信号RS的解调元件33;DC电压生成装置34;以及电源切换元件35。
数据载体2同样具有传输装置36,这些传输装置36形成了发射机和接收机,并且对传输操作而言,这些传输装置定义图中并未显示的数据载体通信区域,并且所述数据载体通信区域包含了读取站3。此外,在数据载体2中还包含了蓄电池37,该蓄电池37与电源切换元件35相连,并且用于在一种通信模式中为电路4提供能量或电压,在下文中将会对此进行更详细的讨论。
移动电话和PDA都被设计为用于NFC通信系统的所谓的“近场通信”(NFC)设备。在NFC通信系统中,移动电话和PDA被设计成具有访问平等性的通信伙伴设备,并且移动站和PDA都可以承担启动器的角色,其中在由这两个通信伙伴设备中的某一个承担启动器的角色的时候,另一个通信伙伴设备将会相应地承担目标角色。由此,在本范例中,上述数据载体2和读取站3的功能将会包含在这两个NFC的每一个中,其中对每一个NFC设备而言,数据载体2以及读取站3的功能所需要的所有组件都会包含在集成电路中或者在集成电路中共同实现。应该指出的是,所有这些组件也可以包含在两个独立的电路中。
这两个NFC设备中的每一个或是这两个设施中的每一个都遵循一个用于各自所承担的角色的通信协议,其中该通信协议保存在各自的存储介质中,并且是借助相应的序列控制器来执行的。在本范例中,目标功能所需要的通信协议保存在数据载体2的存储介质24所具有的通信协议存储区域38中,并且可以借助数据载体2的序列控制器28来执行。此外,启动器功能所需要的通信协议保存在读取站3的站存储介质8所具有的通信协议存储区域中,并且可以借助读取站3的序列控制器14来执行。在这里假设这两个NFC设备中的每一个都能在有源通信模式或无源通信模式中工作,其中如果目标处于有源通信模式,那么为电路4提供的是一个独立于载波信号RS的电源,而在其处于无源通信模式的情况下,为电路4提供的将会是一个依赖于载波信号RS的电源。在2002年12月公布的标准ECMA-340(http://www.ecma.ch或http://www.ecma-international.org/)中对这种有源和无源通信模式的相关实例进行了描述,其中该标准的公开内容在此引入作为参考。
在下文中将根据图2和3来描述这种NFC设备的有益用途。
图2显示的是一个入口监视通信系统39,其中在本范例中显示的是包含在PDA和读取站40中的数据载体2。读取站40和数据载体2被设计成依照一个在标准ISO/IEC 14443的A类(MIFARE)中定义的通信协议来执行无接触通信。但是应该指出的是,在这里可以应用不同的通信协议,例如依照标准ISO/IEC 14443的B类、ISO/IEC 15693、ISO/IEC 18000的通信协议。读取站40包含了用于与被设计成数据载体2的设备进行通信的通信元件,但是在这里并没有更详细地显示该元件,而这些通信元件在名为“Communication station for inventorizing transponders bymeans of selectable memory areas of the transponders”的文献US20030128124中公开的,其中该文献的公开内容在此引入作为参考。
在本范例中,入口监视通信系统39用于对地铁入口进行监视。对这个实例而言,数据载体2具有入口授权数据,这些入口授权数据是为了进入和使用地铁而被提供的。读取站40具有固定的电源供应,并且是在无源通信模式中工作的。在这里,选择应用于读取站40的术语“无源通信模式”并不是因为读取站40是从远端能量源得到供电的,而是因为在读取站40处于无源通信模式的情况下,与读取站40具有通信连接的至少一个数据载体2是在其无源通信模式中工作的。在本范例中,内部具有数据载体2的PDA将会由PDA的用户带入读取站40的通信区域CA′。依照无源通信模式,读取站40将会连续不断地发射读取器信号RS,这个读取器信号RS将会为数据载体2的传输装置6所接收,并且将会传送到检测器32、解调元件33以及DC电压生成装置34。DC电压生成装置34与电源切换元件35相连,并且被设计成以一种熟知的方式来递送供电电压V。在本范例中,通过对电源切换元件35进行设计,可以在一开始将DC电压生成装置34供应的电压用于为电路4供电。在本范例中,如果载波信号RS的读取站40存在,那么检测器32会向确定装置27传送一个载波信号存在信号PS。解调元件33则被设计成对接收到的读取器信号RS进行解调,并且将借助读取器信号RS传送的命令信号传送到命令信号识别装置25。举例来说,在本范例中,其中所传递的是一个所发明的命令信号ICO。命令信号识别装置25被设计成向确定装置27传送一个命令结束信号CES,该信号表示所传送的命令信号结束。现在,在出现了命令结束信号CES之后,确定装置27会在测量时间点上确定是否存在载波信号存在信号PS,其中在存在载波信号存在信号PS的时候,确定装置27将会传送第一激活信号AS1,否则,也就是当不存在载波信号存在信号PS的时候,那么它们将会传送一个第二激活信号AS2。在依照无源通信模式设置的读取站40的本范例中,在传送了命令结束信号CES之后,这时将会出现载波信号存在信号PS,并且确定装置27会向开关元件30以及电源切换元件34传送第一激活信号AS1。电源切换元件35则被设计成根据第一激活信号AS1而切换到由DC电压生成装置34提供的为电路4供电的电压。由此,电路4将会切换到无源通信模式,其中电源供电是依靠读取器信号RS来应用的,并且非常有利的是节省了由蓄电池37提供的设备自身的有限电源。
现在将基于图3来描述这种NFC设备的另一个有益用途,其中在图3中显示了一个通信系统39b。在本范例中,假设处于地铁中的PDA用户察觉到了一个关于某一事件的广告海报,在这里将其简称为海报。该海报具有图3所示的标记41,其中该标记41包含了关于海报上广告的事件的信息,并且被设计用于以无源通信模式来进行通信。在专业领域中,这种标记是众所周知的,因此在这里不对其进行进一步说明。此外,在图3中还显示了PDA的一部分,其中所述PDA依照图1而被设计成一个读取站3。在本范例中,读取站3被用于从标记41中读出事件信息。借助这里并未更详细显示的PDA输入装置,例如本范例中的键盘,读取站3将会作为启动器而被激活,并且由于环境原因,蓄电池19将被激活,以便为电路5提供电力供应。现在,PDA或读取站3被带到海报附近,由此标记41将会进入读取站3的通信区域CA。依照图3的读取站3还具有响应信号检测器42,其中这些响应信号检测器42则是借助中央处理单元7来实现的。所述响应信号检测器42与接收信号处理装置13相连,并且是为了检测其他通信伙伴设备所传送的响应信号TS而被提供的;当响应信号检测器42检测到某个响应信号的时候,这时可以产生一个切换信号US,并且所述切换信号US可以传送到调整装置9。在这里,调整装置9被设计成自动根据所产生的切换信号US来设置通信模式。
与本范例一样,如果读取站3依照一个用于有源通信模式的协议开始,那么标记41不会发出响应信号TS,并且由此在读取站3中不会接收和处理响应信号TS。随后,借助于响应信号检测器42,可以产生切换信号US并且将其传送到调整装置9,而读取站3则据此切换到适合与标记41进行通信的无源通信模式。现在,事件信息可以用习惯的方式而被从标记41中读出,并且随后将会保存在站存储介质8中,以供以后使用。
现在将根据图1来描述其他的用途。在本范例中,假设PDA用户希望使朋友关注上述事件,并且希望将事件信息传递给朋友。这个处理是借助上述移动电话来完成的。为此目的,保存在PDA或是读取站3的站存储介质8中的事件信息将会传送到移动电话。如上所述,PDA或读取站3可以借助输入装置激活,并且它们承担的是启动器的角色。而其中包含数据载体2的移动电话则被带入通信区域CA。如先前结合图2所述,在数据载体2中,这样对电源切换元件35进行设计,使得可以在一开始使用DC电压生成装置34所递送的电压来为电路4供电。由于电力是由蓄电池37供应的,因此,读取站3首先会在有源通信模式中工作。而现在将会根据图4来描述后续的通信序列。
如图4所示,从第一时间点t1开始,载波信号将会产生并且随后作为读取器信号RS′来传送。从第二时间点t2到第三时间点t3,在读取站3的发生器10中将会产生一个命令信号COM,并且会将其作为用载波信号RS调制的信号来进行发射。第一控制元件11会向第二控制元件12传送读取站3的命令结束信号CES,该信号表示所产生的命令信号COM结束,而第二控制元件12则据此启动这样一种状态,其中在出现各个命令结束信号并经过了时间周期TPR之后,在生成装置15中,载波信号RS会由读取站3的命令结束信号CES切断或者不再产生,由此不会向数据载体2传送读取器信号RS′。在本范例中,时间周期TPR与载波信号或读取器信号RS的30次振荡的持续周期是对应的。但是应该指出的是,时间周期TPR也可以更大,举例来说,它可以是载波信号的60或90次振荡,或者该时间周期也可以更小,举例来说,它可以是载波信号的10次或20次振荡。在这里,非常重要的是,检测器32具有足够的时间来安全可靠地识别载波信号RS′是存在、不再存在还是已被切断。
依照图4,载波信号RS是在第四时间点t4切断的。应该指出的是,在调制元件16与传输装置18之间可以安插一个用于中断传输读取器信号RS′的中断装置,并且这些中断装置然后可以由第二控制元件12激活,以便进行中断。
如先前所述,数据载体2的检测器32被设计成检测是否存在接收载波信号RS。此外,该检测器32还被设计成在存在载波信号RS的情况下发出或发射一个载波信号存在信号PS,否则发出或发射一个载波信号不存在信号NPS。对本范例而言,在图4中显示了载波信号存在信号PS所具有的与时间相关的特性,其中从第四时间点开始,所述载波信号存在信号PS将不再传送。此外,数据载体2的命令信号识别装置25被设计成对可以借助载波信号RS传送的命令信号进行识别,并且发射一个表示所传送的命令信号结束的命令结束信号CES。对本范例而言,图4还显示了数据载体2的命令结束信号CES的时间相关特性,其中从第三时间点t3开始,也就是说,在读取站3传送的命令信号COM结束之后,命令结束信号CES是作为短脉冲显示的。在确定装置27中,受到命令结束信号CES的触发,在时间周期DTP之后,其中会在出现命令结束信号CES之后的某个测量时间点确定载波信号存在信号PS是否存在,其中在本范例中,所述测量时间点是已终止时间周期DTP之后的第五时间点t5。在本范例中,时间周期DTP的持续时间是载波信号RS的60个振荡或周期。但是应该指出的是,该时间周期DRP也可以是一个不同的持续时间,举例来说,它可以三倍或四倍于时间周期TPR的持续时间。依照当前情况,由于在第五时间点t5没有出现载波信号存在信号PS,因此确定装置27将会传送第二激活信号AS2。随后,借助第二激活信号AS2,电路4会由激活器带入第二通信模式,也就是说,在本范例中,该电路4将会进入有源通信模式,为此目的,电源切换元件35将会受到这样的控制,以便由蓄电池37来为电路4提供电力,并且第一开关元件30也会受到这样的控制,以使振荡器29能以熟知的方式向数据载体2的调制元件31传送用于产生数据载波信号TS的载波信号。
应该指出的是,在这里使用了上述移动电话而不是上述PDA来读取这个标记41,其中事件信息可以传送到PDA,并且在这个过程中,移动电话承担的是读取站3的角色。
此外还应该指出的是,在这里可以改为将其他设备设计成NFC设备,而不是采用移动电话或PDA,其中所述其他设备可以是膝上型计算机、手表、数码相机、摄录一体机以及除此之外的其他众多设备。由此,举例来说,有可能存在这样一种情况,其中通过将手表设计成NFC,可以对上述事件信息的类型进行轮询,并且随后可以将这个事件信息传送到膝上型计算机,以便管理约会。可选地,所述膝上型计算机可以与供电主网相连,也可以在独立于主电源的情况下借助蓄电池来进行操作。根据膝上型计算机的电力或供电状况,如上所述,可以在无源通信模式或有源通信模式中发起相应的通信。
此外还应该指出的是,读取器信号RS′以及数据载波信号TS可以处于另一个频率范围中,例如大小为125kHz的频率。
另外,应该指出的是,在读取站3和/或数据载体2中可以提供用于根据所设置的通信模式来影响载波信号RS的信号强度的影响装置。由此,举例来说,通过对所述影响装置进行设计,可以在有源通信模式中以较低的场强来传送读取器信号RS′,这样则可以节约在处于有源通信模式的情况下使用的设备自身的电源。

Claims (13)

1.一种电路(4),该电路(4)是为一个设计用于无接触通信并被设计成数据载体的通信伙伴设备(2)提供的,所述通信伙伴设备(2)则是为具有至少一个其他通信伙伴设备(3)的通信系统提供的,其中在该电路(4)中可以激活第一通信模式或第二通信模式,并且该电路(4)具有下列装置:
用于激活第一通信模式或第二通信模式的激活器(30,35);
用于接收所述至少一个其他通信伙伴设备(3)所传送的载波信号的接收装置(36);
用于检测接收载波信号(RS)是否存在的检测器(32),其中如果载波信号(RS)存在,那么这些检测器(32)将会传送一个载波信号存在信号(PS),否则将会传送一个载波信号不存在信号(NPS);
用于识别可以借助载波信号(RS)传送的命令信号并且传送命令结束信号(CES)的命令信号识别装置(25),其中所述命令结束信号表示所传送的命令信号结束;以及
确定装置(27),在出现了命令结束信号(CES)之后,用于在指定的测量时间点(t5)确定是否存在载波信号存在信号(PS),借助所述确定装置(27),在存在载波信号存在信号(PS)的时候可以传送第一激活信号(AS1),否则可以传送第二激活信号(AS2),通过所述第一激活信号(AS1),可以借助激活器(30,35)而使电路(4)进入第一通信模式,通过所述第二激活信号(AS2),可以借助激活器(30,35)而使电路(4)进入第二通信模式。
2.如权利要求0所述的电路(4),其中,激活器(30,35)被设计成激活无源通信模式作为第一通信模式,并且激活有源通信模式作为第二通信模式,如果处于有源通信模式,则为电路(4)提供一个独立于载波信号(RS)的电源,如果处于无源通信模式,则为电路(4)提供一个依赖于载波信号(RS)的电源。
3.如权利要求0所述的电路(4),其中,为独立电源提供了电池或蓄电池(37)。
4.一种通信伙伴设备(2),该设备被设计成数据载体,并且该设备配备了如权利要求0~0中任何一个权利要求所述的电路(4)。
5.一种电路(5),该电路(5)是为设计用于无接触通信并被设计成通信站的通信伙伴设备(3)提供的,该通信伙伴设备(3)则是为具有至少一个其他通信伙伴设备(2)的通信系统提供的,其中在所述其他通信伙伴设备(2)中可以激活第一通信模式或第二通信模式,所述电路(5)则包含了下列装置:
用于产生载波信号(RS)的生成装置(15),以及
用于向其他通信伙伴设备(2)传送载波信号(RS)的传输装置(18),以及
用于调整通信模式的调整装置(9),以及
用于产生至少一个命令信号的发生器(10),其中所述命令信号可以借助载波信号(RS)而被传送到所述其他通信伙伴设备(2),以及
用于传送命令结束信号(CES)的第一控制元件(11),其中该信号表示所产生的命令信号结束,以及
第二控制元件(12),其中在出现了命令结束信号(CES)之后可以借助所述第二控制元件(12)而在特定的时间点(t4)结束载波信号(RS)的生成和/或传输。
6.如权利要求0所述的电路(5),其中,调整装置(9)被设计成可选择地调制有源通信模式或无源通信模式,其中在有源通信模式中,所述其他通信伙伴设备(2)具有独立于载波信号(RS)的电源,而在无源通信模式中,所述其他通信伙伴设备(2)具有依赖于载波信号(RS)的电源。
7.如权利要求0或0中所述的电路(5),其中,还提供了能量源识别装置(21),这些能量源识别装置(21)被适配成对用于为电路(5)供电的能量源进行识别,通过所述能量源识别装置(21),可以根据所识别的能量源来传送一个能量源识别信号,并且调整装置(9)被设计成根据所述能量源识别信号来调整通信模式。
8.如权利要求0所述的电路(5),其中,还提供了用于对所述其他通信伙伴设备(2)所传送的响应信号(TS)进行检测的响应信号检测器(42),其中在所述检测过程中可以产生一个切换信号(US),并且所述调整装置(9)被设计成根据所产生的切换信号(US)来自动调整通信模式。
9.如权利要求0所述的电路(5),其中,还提供了用于根据所调整的通信模式来影响载波信号(RS)的信号强度的影响装置。
10.一种通信伙伴设备(3),该设备被设计成通信站,并且该设备配备了如权利要求0~0中任何一个权利要求所述的电路(5)。
11.一种用于激活通信伙伴设备(2)的第一通信模式或第二通信模式的方法,其中所述通信伙伴设备(2)是为具有至少一个其他通信伙伴设备(3)的通信系统提供的,并且所述至少一个其他通信伙伴设备(3)传送载波信号(RS),该载波信号(RS)通过所述通信伙伴设备(2)接收,以及
其中在所述通信伙伴设备(2)中检测是否存在接收载波信号(RS),如果载波信号(RS)存在,则传送一个载波信号存在信号(PS),否则传送一个载波信号不存在信号(NPS),以及
其中对可以借助载波信号(RS)传送的命令信号(ICO)进行识别,并且传送用于表示所传送的命令信号(ICO)结束的命令结束信号(CES),以及
其中在出现了命令结束信号(CES)之后,在测量时间点(ts)上确定是否存在载波信号存在信号(PS),当载波信号存在信号(PS)存在的时候,传送第一激活信号(AS1),否则传送第二激活信号(AS2),其中通过第一激活信号(AS1)将所述通信伙伴设备(2)激活到第一通信模式,或者通过第二激活信号(AS2)将所述通信伙伴设备(2)激活到第二通信模式。
12.一种设备,该设备具有如权利要求0~0中任何一个权利要求所述的电路(4)以及如权利要求0~0中任何一个权利要求所述的电路(5)。
13.如权利要求0所述的设备,其中,如权利要求0~0中任何一个权利要求所述的电路以及如权利要求0~0中任何一个权利要求所述的电路是在单个电路中实现的。
CN2004800321026A 2003-10-29 2004-10-28 具有自动发送模式激活的通信伙伴设备及其方法 Active CN10118962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EP03104010.8 2003-10-29
EP03104010 2003-10-29
PCT/IB2004/052231 WO2005043810A2 (en) 2003-10-29 2004-10-28 Communication partner appliance with automatic send mode activation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189623A true CN101189623A (zh) 2008-05-28
CN101189623B CN101189623B (zh) 2010-06-02

Family

ID=3453077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4800321026A Active CN101189623B (zh) 2003-10-29 2004-10-28 具有自动发送模式激活的通信伙伴设备及其方法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Link
US (7) US8060010B2 (zh)
EP (1) EP1728355B1 (zh)
JP (1) JP4624361B2 (zh)
CN (1) CN101189623B (zh)
AT (1) ATE441900T1 (zh)
DE (1) DE602004022997D1 (zh)
WO (1) WO2005043810A2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431506A (zh) * 2015-03-17 2017-12-01 索尼公司 通信装置和通信方法
CN114499589A (zh) * 2020-11-12 2022-05-13 意法半导体(鲁塞)公司 电路的激活持续时间的校准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ATE441900T1 (de) 2003-10-29 2009-09-15 Nxp Bv Kommunikations-partner-anwendung mit automatischer sendemodus-aktivierung
EP1725977B1 (en) * 2004-03-19 2009-04-15 Nokia Corporation Detector logic and radio identification device and method for enhancing terminal operations
US7643798B2 (en) 2005-12-09 2010-01-05 Sony Ericsson Mobile Communications Ab Passive NFC activation of short distance wireless communication
US20070218837A1 (en) * 2006-03-14 2007-09-20 Sony Ericsson Mobile Communications Ab Data communication in an electronic device
US20070229269A1 (en) * 2006-04-03 2007-10-04 Intermec Ip Corp. System and method for mitigating interference by 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 and electronic article surveillance systems with implantable cardiac devices
WO2008035296A2 (en) * 2006-09-22 2008-03-27 Koninklijke Philips Electronics N.V. Extended functionality of rfid devices
CN101911500B (zh) * 2008-01-14 2014-01-29 Nxp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压缩和解压缩mifare应用的方法
WO2010109758A1 (ja) * 2009-03-26 2010-09-30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通信制御方法及び通信システム
DE102011055738B4 (de) * 2011-11-25 2021-10-21 Infineon Technologies Ag Kommunikationsverfahren zwischen elektronischen Geräten und entsprechende Geräte
KR102122266B1 (ko) * 2013-08-22 2020-06-26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가전기기, 가전기기 시스템 및 그 제어방법
MY180405A (en) * 2014-02-26 2020-11-28 Sony Corp Information processing apparatus, transmission control method, program, and information processing system
WO2019194791A1 (en) * 2018-04-03 2019-10-10 Hewlett-Packard Development Company, L.P. Sound detections via electronic devices
EP3719994B1 (en) * 2019-04-01 2021-05-26 Infineon Technologies AG Power regulation for lighting using nfc
EP3945449A1 (en) * 2020-07-27 2022-02-02 Nxp B.V. Rfid transponder having modifiable settings

Family Cites Families (2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NL8701565A (nl) * 1987-07-03 1989-02-01 Nedap Nv Identificatiesysteem met twee werkingsmodes.
JP3100716B2 (ja) 1991-01-04 2000-10-23 シーエスアイアール 識別装置
US6741178B1 (en) * 1992-06-17 2004-05-25 Micron Technology, Inc Electrically powered postage stamp or mailing or shipping label operative with radio frequency (RF) communication
US7158031B2 (en) * 1992-08-12 2007-01-02 Micron Technology, Inc. Thin, flexible, RFID label and system for use
US6097301A (en) * 1996-04-04 2000-08-01 Micron Communications, Inc. RF identification system with restricted range
DE4323530A1 (de) * 1993-07-14 1995-01-19 Philips Patentverwaltung Datenaustauschanordnung
US5649296A (en) * 1995-06-19 1997-07-15 Lucent Technologies Inc. Full duplex modulated backscatter system
US5649295A (en) * 1995-06-19 1997-07-15 Lucent Technologies Inc. Dual mode modulated backscatter system
US5940006A (en) * 1995-12-12 1999-08-17 Lucent Technologies Inc. Enhanced uplink modulated backscatter system
US5842118A (en) * 1996-12-18 1998-11-24 Micron Communications, Inc. Communication system including diversity antenna queuing
US6289209B1 (en) * 1996-12-18 2001-09-11 Micron Technology, Inc.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radio frequency communications system,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method, radio frequency communications method
US6037879A (en) * 1997-10-02 2000-03-14 Micron Technology, Inc. Wireless identification device, RFID device,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wireless identification device
EP0926623A1 (fr) * 1997-12-23 1999-06-30 EM Microelectronic-Marin SA Transpondeur actif commutable en transpondeur passif
JPH11345292A (ja) * 1998-06-02 1999-12-14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非接触icカード
ES2169612T3 (es) * 1998-07-21 2002-07-01 Koninkl Philips Electronics Nv Sistema para la transmision de datos desde un portador de datos a una estacion por medio de al menos otra señal portadora auxiliar.
JP2001111518A (ja) * 1999-10-04 2001-04-20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通信方法および通信装置
JP2003535342A (ja) * 2000-05-29 2003-11-25 コーニンクレッカ フィリップス エレクトロニクス エヌ ヴィ 試験動作結果を示す表示手段を有するデータキャリアモジュール
GB0115780D0 (en) 2001-06-27 2001-08-22 Univ Cambridge Tech Therapeutic molecules and uses thereof
US7272729B2 (en) 2001-08-08 2007-09-18 Nxp B.V. Data carrier for processing signal stream according to transmission protocols has an active processing circuit and a passive signal processing circuit with power supplies
JP4180519B2 (ja) 2001-12-17 2008-11-12 エヌエックスピー ビー ヴィ トランスポンダの選択可能なメモリ領域によってトランスポンダを目録化する通信局
FR2834596B1 (fr) 2002-01-10 2004-03-12 Wavecom Sa Procede de gestion de communications dans un reseau, signal, dispositif emetteur et terminal recepteur correspondants
ATE316670T1 (de) * 2002-03-18 2006-02-15 Koninkl Philips Electronics Nv Tragbares gerät mit terminalfunktion und datenträgerfunktion
ATE441900T1 (de) 2003-10-29 2009-09-15 Nxp Bv Kommunikations-partner-anwendung mit automatischer sendemodus-aktivierung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431506A (zh) * 2015-03-17 2017-12-01 索尼公司 通信装置和通信方法
CN107431506B (zh) * 2015-03-17 2022-02-08 索尼公司 通信装置和通信方法
CN114499589A (zh) * 2020-11-12 2022-05-13 意法半导体(鲁塞)公司 电路的激活持续时间的校准
CN114499589B (zh) * 2020-11-12 2023-08-18 意法半导体(鲁塞)公司 电路的激活持续时间的校准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070080782A1 (en) 2007-04-12
US20120156995A1 (en) 2012-06-21
CN101189623B (zh) 2010-06-02
US9374137B2 (en) 2016-06-21
US20120315849A1 (en) 2012-12-13
DE602004022997D1 (de) 2009-10-15
JP2007517423A (ja) 2007-06-28
US8977199B2 (en) 2015-03-10
US8249503B2 (en) 2012-08-21
US8150316B2 (en) 2012-04-03
US8374547B2 (en) 2013-02-12
US8060010B2 (en) 2011-11-15
EP1728355A2 (en) 2006-12-06
EP1728355B1 (en) 2009-09-02
US20160301448A1 (en) 2016-10-13
WO2005043810A2 (en) 2005-05-12
JP4624361B2 (ja) 2011-02-02
US20130122809A1 (en) 2013-05-16
WO2005043810A3 (en) 2008-01-17
US20120021681A1 (en) 2012-01-26
US9537537B2 (en) 2017-01-03
ATE441900T1 (de) 2009-09-15
US20150180551A1 (en) 2015-06-2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537537B2 (en) Communication partner appliance with automatic send mode activation
EP2084821B1 (en) Near field communication (nfc) activation
US7565108B2 (en) 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 (RF-ID) based discovery for short range radio communication with reader device having transponder functionality
US7317379B2 (en) Antenna switching equipment
US20060049916A1 (en) Communication device and portable electronic instrument providing this communication device
US20060006234A1 (en) Portable terminal system including portable terminal mounting base
KR20110127968A (ko) R fid를 이용한 원격 제어 송수신 장치 및 그 방법
KR100660457B1 (ko) 통신 유닛
US20200027329A1 (en) Interfacing peripheral devices used in a hazardous environment
JP2010093382A (ja) 無線装置
US9171433B1 (en) Use of NFC in conjunction with other range-based sensors to detect theft of other devices
JP2001527679A (ja) 端末の動作をテストするための手段を含み、端末とポータブルオブジェクトと間の誘導方法による非接触通信のためのシステム
US20090137207A1 (en) Wireless bell device and operating method thereof
JP2004328605A (ja) 非接触icカードリーダライタ装置
KR101066267B1 (ko) 수동형 무선인식 태그를 능동형 무선인식 태그로 활용하는 단말장치
EP1485858B1 (en) Communication station for communication with transponders and further communication stations with the aid of different protocols
KR101118201B1 (ko) 무선인식 시스템
JP2009187495A (ja) 情報処理装置、情報処理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KR101066268B1 (ko) 수동형 무선인식 태그
JPH10173550A (ja) 探索信号送信器と探索信号受信表示付き受信機
JP2002319002A (ja) 非接触情報担体リーダ
KR20100043383A (ko) 준수동형 rfid 태그 시스템 및 운용 방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ASS Succession or assignment of patent right

Owner name: NXP CO., LTD.

Free format text: FORMER OWNER: KONINKLIJKE PHILIPS ELECTRONICS N.V.

Effective date: 20081114

C4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081114

Address after: Holland Ian Deho Finn

Applicant after: Koninkl Philips Electronics NV

Address before: Holland Ian Deho Finn

Applicant before: Koninklijke Philips Electronics N.V.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