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175073B - 基于硬盘控制器的双控制器通讯系统及其方法 - Google Patents

基于硬盘控制器的双控制器通讯系统及其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175073B
CN101175073B CN2006101379805A CN200610137980A CN101175073B CN 101175073 B CN101175073 B CN 101175073B CN 2006101379805 A CN2006101379805 A CN 2006101379805A CN 200610137980 A CN200610137980 A CN 200610137980A CN 101175073 B CN101175073 B CN 101175073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ard disk
controller
control request
disk control
etherne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610137980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175073A (zh
Inventor
孟祥滨
陈玄同
刘文涵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tate Grid Shanghai Electric Power Co Ltd
East China Power Transmission and Transformation Enginee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Inventec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ventec Corp filed Critical Inventec Corp
Priority to CN200610137980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1175073B/zh
Publication of CN10117507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17507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17507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17507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mputer And Data Communication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硬盘控制器的双控制器通讯系统及其方法,应用于具有双控制器的计算机系统,利用两个控制器各自的硬盘控制器来实现两控制器之间的内部通讯。技术内容在于先于两控制器中仿真以太网络通讯,使得第一控制器的主控制器核心能够将请求以以太网络封包形式发送,并透过内部对请求类型的转换使作为发起端的硬盘控制器得以接收请求并传送至第二控制器的响应端硬盘控制器,经过相反程序的还原处理可使第二控制器的从控制器核心重新获得以太网络封包形式的请求以执行对应的程序,完成双控制器之间的内部通讯。

Description

基于硬盘控制器的双控制器通讯系统及其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数据处理系统及其方法,特别是指一种利用仿真以太网络通讯方式经由硬盘控制器实现双控制器间内部通讯的系统及其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在一些数据服务上要求数据完整性和服务连续性较高的应用环境中,以区域储存网络服务应用环境为例,具有双控制器的计算机系统经常被应用,双控制器的主要目的在于当第一控制器正在提供服务时,可以利用第二控制器来对其作镜像备份,于是当第一控制器产生运作异常甚至停机而无法继续提供服务时,可以立即由第二控制器接管继续提供服务,进而满足对于数据完整性和服务连续性的要求。
为了要能够实现前述第一控制器与第二控制器之间的交互通讯,两个控制器之间就必须要建立起一条内部通讯管道,用以随时进行数据数据交换,以确保两个控制器都能够保持同步的状态。习知双控制器之间的通讯方式,如图1A所示,是透过以太网络接口或者专属硬件接口实现的,图中所示的计算机系统100中包含第一控制器110、第二控制器120及计算机系统100所管控的硬盘组130,两个控制器110及120中均各自包含一个控制器核心(ControllerCore)111或121、用以控制硬盘组130的硬盘控制器112或122及外接的以太网卡(或专属硬件)113或123,其中控制器核心111或121分别与硬盘控制器112或122及以太网卡(或专属硬件)113或123耦接以执行整体控制器110或120的控制。当正在提供服务的第一控制器110中的控制器核心111(以下称主控制器核心,Primary Controller Core),欲请求第二控制器120中的控制器核心121(以下称从控制器核心,Secondary Controller Core)执行某些程序时,便需要透过外接的以太网卡(或专属硬件)113将需要执行程序的请求发送给第二控制器120去执行,详细的运作流程步骤将在之后再作说明。
此种透过以太网络接口或者专属硬件接口实现的双控制器之间的通讯方式,有下列的问题存在:
1.需要在计算机系统上外接额外硬件,造成可用空间减少。
2.需要在计算机系统上外接额外硬件,增加购买硬件的成本支出。
3.应用专属硬件进行通讯方式,仅能够传送简单的同步讯号,并且无法提供大数据量的数据传输。
4.应用专属硬件进行通讯方式,在适应不同硬件的兼容性和移植性上相当差。
因此,为了改善前述既有透过以太网络接口或者专属硬件接口实现双控制器之间通讯方式的问题,应该思考如何在双控制器的内部通讯方式上提出更好的改善方案。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基于硬盘控制器的双控制器通讯系统及其方法,其主要目的是希望能够在计算机系统中透过仿真以太网络通讯的方式,再结合利用计算机系统的控制器中的硬盘控制器,来实现计算机系统中两控制器之间的内部通讯。
为达上述目的,本发明所揭露的基于硬盘控制器的双控制器通讯系统,包括有:具有主控制器核心、网络协议层、虚拟网卡驱动程序、硬盘控制驱动程序及硬盘控制器的第一控制器;及具有从控制器核心、网络协议层、虚拟网卡驱动程序、硬盘控制驱动程序及硬盘控制器的第二控制器。
第一控制器与第二控制器之间透过下列步骤实现两控制器之间的内部通讯:
在第一控制器执行下列步骤:由主控制器核心接收请求,透过网络协议层生成并发送包含请求的以太网络封包;执行中的虚拟网卡驱动程序接收以太网络封包,并转换以太网络封包为具有标头信息的硬盘控制请求进行发送;执行中的硬盘控制驱动程序接收硬盘控制请求转发给硬盘控制器;硬盘控制器透过实体线路连接方式传送硬盘控制请求至第二控制器。
在第二控制器执行下列步骤:硬盘控制器透过实体线路连接方式接收来自第一控制器的硬盘控制请求进行转发;执行中的硬盘控制驱动程序接收硬盘控制请求回传给虚拟网卡驱动程序;执行中的虚拟网卡驱动程序接收硬盘控制请求,并转换硬盘控制请求为以太网络封包进行回传;从控制器核心透过网络协议层对以太网络封包的接收及还原获得请求并执行对应程序。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所能够达到的功效在于:
1.透过运用控制器上既有的硬盘控制器的实现技术,可达到大幅节省对控制器空间使用,并增加可在控制器中开发其它功能的功效。
2.透过运用控制器上既有的硬盘控制器的实现技术,可达到大幅节省购买额外硬件,如:以太网络卡、专属硬件…等成本支出的功效。
3.透过运用控制器上既有的硬盘控制器的实现技术,可达到大幅提升内部通讯传输效率及内部通讯功能的功效。
4.透过仿真以太网络通讯的实现技术,可达到高稳定、易开发、兼容性及移植性佳的功效。
有关本发明的特征与实作,兹配合图示作最佳实施例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图1A是现有透过以太网络接口(或专属硬件接口)进行双控制器通讯的系统示意图;
图1B是现有透过以太网络接口进行双控制器通讯的方法流程图;
图2是本发明系统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硬件层/软件层运作方块示意及运作流程图;
图4是本发明软件层细部运作方块示意及运作流程图;
图5是本发明硬盘控制请求数据结构及实施例示意图。
其中附图标记为
100  计算机系统           110第一控制器
111  主控制器核心         112硬盘控制器
113  以太网卡(或专属硬件) 120第二控制器
121  从控制器核心         122硬盘控制器
123  以太网卡(或专属硬件) 130硬盘组
301  网络协议层           302虚拟网卡驱动程序
3021 以太网络接口模块     3022请求类型转换模块
3023 数据发送模块         3024数据接收模块
303  硬盘控制驱动程序 3031发起端接口模块
3032 响应端接口模块   400硬盘控制请求
401  识别字段         402起始字段
403  长度字段         404预备字段
405  以太网络封包     410标头信息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提出一种基于硬盘控制器的双控制器通讯系统及其方法,其主要能够改善现有透过以太网络接口或者专属硬件接口实现双控制器之间通讯方式的问题。
现有技术的系统示意如图1A所示,其方法流程配合图1B概略说明如下。在此以透过以太网络接口通讯方式作为描述例子,当运作中且正在提供服务的第一控制器110的主控制器核心111接受到来自计算机系统100外部由使用者所发出的指令时,指令可以是要求第一控制器110与第二控制器120执行同步程序的请求,此时主控制器核心111会透过执行操作系统的软件层中的网络协议层将此请求封包成以太网络封包的格式(步骤200),然后将此以太网络封包透过执行于软件层中以太网卡113专属的以太网卡驱动程序进行发送(步骤210),以太网络卡驱动程序处理后会将以太网络封包传送到硬件层的以太网卡113进行实体传输的程序,将以太网络封包传送到所连接的第二控制器120上的以太网卡123(步骤220),透过执行于第二控制器120软件层上的专属以太网卡驱动程序接收以太网络封包后,便转交此以太网络封包给软件层中的网络协议层(步骤230),最后由第二控制器120中的从控制器核心121自网络协议层中取回以太网络封包中的请求,并执行请求所对应的程序(步骤240),完成主控制器核心111与从控制器核心121之间透过以太网络接口进行通讯的过程。另外,使用专属硬件实现双控制器之间通讯的流程也与此大致相同。因此,可以发现任何需要透过以太网络接口或者专属硬件接口实现双控制器之间通讯的现有技术内容都必须要额外安装硬设备,如:以太网络卡、专属硬件装置…,将造成成本和空间上的浪费,并且使用专属硬件接口实现时更容易产生传输效率、移植性、兼容性不佳的问题。
然而,我们也可以注意到在前面所提到图1A中第一控制器110和第二控制器120上都存在有各自的硬盘控制器112及122,在计算机系统100中,硬盘控制器112及122主要与控制器110及120中的控制器核心111及121连接,在控制器核心111及121的控制下负责控管计算机系统100中的硬盘组130,而硬盘组几乎在所有应用环境下的计算机系统100都是必要不可少的硬件之一,换句话说,硬盘控制器112及122也已经成为现今计算机系统100运作上必备的硬件部分。
因此,本发明主要就是利用原本控制器110及120来实现计算机系统100中两个控制器之间的通讯,当然原本硬盘控制器112及122所具有控管硬盘组130的功能基本上维持不变,请参考图2的部分。由图中可明显看出,实施本发明基于硬盘控制器的双控制器通讯系统的计算机系统100不再需要为了实现内部通讯而额外加装其它的硬件,以前述的例子来说,以太网卡(或专属硬件)113及123便可以自控制器110及120上移除,所腾出的空间未来便可提供在控制器110及120上增加其它更多功能实现的可能性。
所述代表性的硬盘控制器112及122可以为序列依附小型计算机系统接口控制器(Seriel-Attached SCSI Controller),如:LSI型号1068E的硬盘控制器。此种硬盘控制器同时提供发起端模式(Initiator Mode)及响应端模式(TargetMode)进行运作因此可以提供本发明所需的双向通讯支持,并且两个硬盘控制器之间可以透过实体联机进行相连。
有关本发明硬件及软件详细的交互运作方块示意及流程示意,请同时参考图3及图4,在整个描述过程中我们设定第一控制器110为正在运作且提供服务的控制器,而第二控制器120为计算机系统100中的另一个控制器,作为第一控制器110的备用控制器(事实上两个控制器彼此之间可以互为对方的备用控制器),整个过程以第一控制器110向第二控制器120提出请求要求执行对应程序的描述为主(即第一控制器110为发起端,第二控制器为响应端120)。首先,在图3的部分先交代本发明运作上涉及硬件与软件,其中硬件层部分包括在第一控制器110上的主控制器核心111及硬盘控制器112,以及在第二控制器120上的从控制器核心121及硬盘控制器122;软件层的部分包括分别于第一控制器110与第二控制器上的网络协议层301、虚拟网卡驱动程序302以及硬盘控制驱动程序303。整个运作可分为发起端(第一控制器110)执行以及响应端(第二控制器120)执行的部分:
(1)第一控制器110部分:
首先,如同现有技术般当主控制器核心111接收到来自计算机系统100外部由使用者所发出的指令(即请求)时,透过网络协议层生成并发送包含请求的以太网络封包;为了使以太网络封包能够顺利被硬盘控制器112接收,必须在以太网络封包进入到虚拟网卡驱动程序302后进行格式转换的处理,此为本案与现有技术中以太网络驱动程序最大不同处,透过执行中的虚拟网卡驱动程序302接收以太网络封包,并转换以太网络封包为具有标头信息的硬盘控制请求进行发送(步骤310)。因此,必须在虚拟网卡驱动程序302中实现转换格式及发送的相关功能程序,在整个透过虚拟网卡驱动程序302执行转换及发送的过程中,虚拟网卡驱动程序302必须根据以太网络封包的实际大小来决定需要填入硬盘控制请求的标头信息中的内容;产生好标头信息之后再将原本的以太网络封包封包至待输出的硬盘控制请求中,最后进行发送。由虚拟网卡驱动程序302所发送的硬盘控制请求,会被执行中的硬盘控制驱动程序负责接收(步骤320),并将其转发给硬盘控制器(步骤330);最后,由硬盘控制器112透过实体线路连接方式将硬盘控制请求传送至第二控制器120的硬盘控制器122中(步骤340),此步骤与现有技术相同。
由于系透过硬盘控制器112及122之间实体联机的直接传输通讯,相对于现有透过以太网络接口或者专属硬件接口实现的通讯方式来说,本发明的传输速率将可大过现有技术许多。以序列依附小型计算机系统接口控制器(Seriel-Attached SCSI Controller)为例,其传输速率为3Gbps,而以太网络接口可提供的传输速率最大为1Gbps。
(2)第二控制器120部分:
当硬盘控制器122透过实体线路连接方式接收来自第一控制器110的硬盘控制请求时会进行转发动作(步骤350),使第二控制器120执行中的硬盘控制驱动程序303可以接收硬盘控制请求并回传至虚拟网卡驱动程序302中(步骤360),然后为了使硬盘控制请求能够被网络协议层301顺利接收,因此必须透过虚拟网卡驱动程序302接收硬盘控制请求,并将硬盘控制请求还原成为以太网络封包后再进行回传(步骤370),最后的运作与习知技术相同,由第二控制器120中的从控制器核心121便可经由网络协议层301对以太网络封包进行接收及还原,以获得请求并供从控制器核心121可执行对应程序,至此完成整个发起端(第一控制器110)与响应端(第二控制器120)间基于硬盘控制器112及122所实现的通讯流程。
本发明最主要技术内容在于透过两控制器110及120中网络协议层301、虚拟网卡驱动程序302及硬盘控制驱动程序303三者在软件层中交互运作以实现基于硬盘控制器(112及122)的仿真以太网络通讯机制,请参考图4,图中显示网络协议层301、虚拟网卡驱动程序302及硬盘控制驱动程序303三者的交互运作关系,其中特别需要提到的是虚拟网卡驱动程序302及硬盘控制驱动程序303的部分。
虚拟网卡驱动程序302具有如下的细部方块以满足进行以太网络封包/硬盘控制请求的转换:
(a)以太网络接口模块3021,负责与网络协议层301通讯,当位于第一控制器110端时,负责接收来自网络协议层301的以太网络封包;或当位于第二控制器120端时,则负责接收来自请求类型转换模块3022的硬盘控制请求400。
(b)请求类型转换模块3022,当位于第一控制器110端接收以太网络接口模块3021的以太网络封包进行转换成为硬盘控制请求400进行发送给数据发送模块3023;或当位于第二控制器120端接收数据接收模块3024的硬盘控制请求400转换成为以太网络封包发给以太网络接口模块3021。
其中将以太网络封包转换为硬盘控制请求400的部分,主要是透过判断以太网络封包的大小来决定所要生成的硬盘控制请求400的标头信息410,然后将以太网络封包直接封包到包含此标头信息410的硬盘控制请求400中,然后发给数据发送模块3023。
其中将硬盘控制请求400转换成为以太网络封包的部分,则主要是透过解析硬盘控制请求400中的标头信息410,来还原找出原始的以太网络封包。
有关硬盘控制请求400,为数据结构的部分,请参考图5,主要分为标头信息410以及以太网络封包405两个部分,其中标头信息410又可更细分包含识别字段401(通常长度为8个字节)、起始字段402(通常长度为4个字节)、长度字段403(通常长度为4个字节)及预备字段404(通常长度视以太网络封包405长度而动态决定)。其中,识别字段401记录用于作为识别硬盘控制请求400是否需要处理或者丢弃的内容;起始字段402用以记录以太网络封包405于整个硬盘控制请求400中的起始位置;长度字段403用以记录整个硬盘控制请求400的实际大小(通常为512字节的整数倍数);预备字段404用以作为填补整个硬盘控制请求400长度大小不足的部分(通常以“0”进行填补),至于硬盘控制请求400长度大小的规范则会因为所采用的指令格式不同而有所差异。以太网络封包405部分则直接封包在标头信息410之后,如图所示。
在图5的实施例当中,硬盘控制请求400为小型计算机系统接口(SmallComputer Systems Interface,SCSI)指令格式,透过直接记忆存取(Direct MemoryAccess,DMA)方式进行发送的,此实施例中识别字段401的内容为“VIRTUAL”因此当硬盘控制驱动程序303中的发起端接口模块3031接到此硬盘控制请求400时,便可透过字符串比对方式决定是否继续处理或者直接丢弃硬盘控制请求400。
我们假设标头信息410中的识别字段401为8个字节长,起始字段402为4个字节长,长度字段403为4个字节长,则当以太网络封包405的长度为“345”字节时(即长度字段403中的值为345)。由于前面提到,硬盘控制请求400长度大小会因为所采用的指令格式不同而有所差异,因此假设我们采取WRITE_10SCSI的指令格式时,所要求的硬盘控制请求400长度大小应为512字节长,而此时所需的预备字段404具有的长度则为151个字节长(因此预备字段404中的值应该为151个填补的“0”),其长度的算法为:512*((345+16-1)/512+1)-(345+16),故整个以太网络封包405于硬盘控制请求400中的起始位置应该是167,其为识别字段401、起始字段402、长度字段403以及以太网络封包405的长度总和,即:(16+151),所以起始字段402中的值应该为“167”。
(c)数据发送模块3023,用以于第一控制器110端接收请求类型转换模块3022发送的硬盘控制请求400,并基于发起端模式(Initiator Mode)转发给硬盘控制驱动程序303的发起端接口模块3031。
(d)数据接收模块3024,用以于第二控制器120端基于响应端模式(TargetMode)接收硬盘控制驱动程序303的响应端接口模块3032发送的硬盘控制请求400,转发给请求类型转换模块3022。
硬盘控制驱动程序303则是设计有对应于数据发送模块3023的发起端接口模块3031,可基于发起端模式(Initiator Mode)接收硬盘控制请求400;以及对应于数据接收模块3024的响应端接口模块3032,可基于响应端模式(TargetMode)发送硬盘控制请求400。
由图3亦可知,两个控制器110及120中控制器核心111及121网络协议层301、虚拟网卡驱动程序302、硬盘控制驱动程序303与硬盘控制器112及122之间的通讯是可双向的,也就是说当两控制器110及120的角色互换时,亦即第一控制器110成为响应端而第二控制器成为发起端时控制器核心角色亦对调,亦可透过同样的方式来实现通讯。
透过本发明,确实可达到大幅节省空间的目的,并增加可在控制器中开发其它功能的可能性,同时达到大幅节省购买额外硬件的功效。另外,透过本发明也可大幅提升内部通讯传输效率及内部通讯功能,再加上仿真以太网络通讯的实现技术,更可产生高稳定、易开发、兼容性及移植性佳的功效。
当然,本发明还可有其它多种实施例,在不背离本发明精神及其实质的情况下,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当可根据本发明作出各种相应的改变和变形,但这些相应的改变和变形都应属于本发明所附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Claims (17)

1.一种基于硬盘控制器的双控制器通讯方法,应用于具有第一控制器与第二控制器的计算机系统上,其特征在于,该方法包含下列步骤:
在第一控制器执行下列步骤:
主控制器核心接收请求,透过网络协议层生成并发送包含请求的以太网络封包;
由执行中的虚拟网卡驱动程序接收以太网络封包,由虚拟网卡驱动程序将以太网络封包转换为具有标头信息的硬盘控制请求后进行发送;
执行中的硬盘控制驱动程序接收硬盘控制请求转发给硬盘控制器;及
硬盘控制器透过实体线路连接方式传送硬盘控制请求至第二控制器;及
在第二控制器执行下列步骤:
硬盘控制器透过实体线路连接方式接收来自第一控制器的硬盘控制请求进行转发;
执行中的硬盘控制驱动程序接收硬盘控制请求回传给虚拟网卡驱动程序;
由执行中的虚拟网卡驱动程序接收硬盘控制请求,虚拟网卡驱动程序将硬盘控制请求转换为以太网络封包进行回传;及
从控制器核心透过网络协议层对以太网络封包的接收及还原获得请求并执行对应程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硬盘控制器的双控制器通讯方法,其特征在于,其中由执行中的虚拟网卡驱动程序接收以太网络封包,由虚拟网卡驱动程序将以太网络封包转换为硬盘控制请求后进行发送的步骤,更包含下列步骤:
虚拟网卡驱动程序依据以太网络封包大小生成对应的标头信息;
虚拟网卡驱动程序将以太网络封包封包至硬盘控制请求;及
虚拟网卡驱动程序基于发起端模式发送硬盘控制请求。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硬盘控制器的双控制器通讯方法,其特征在于,其中执行中的硬盘控制驱动程序接收硬盘控制请求转发给硬盘控制器的步骤,是基于发起端模式接收硬盘控制请求。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硬盘控制器的双控制器通讯方法,其特征在于,其中执行中的硬盘控制驱动程序接收硬盘控制请求回传给虚拟网卡驱动程序的步骤,是基于响应端模式接收硬盘控制请求。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硬盘控制器的双控制器通讯方法,其特征在于,其中执行中的虚拟网卡驱动程序接收硬盘控制请求,并转换硬盘控制请求为以太网络封包进行回传的步骤,更包含下列步骤:
基于响应端模式接收硬盘控制请求;及
根据标头信息解析硬盘控制请求,以还原以太网络封包。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硬盘控制器的双控制器通讯方法,其特征在于,其中硬盘控制请求为小型计算机系统接口指令格式。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基于硬盘控制器的双控制器通讯方法,其特征在于,其中小型计算机系统接口指令格式,是透过直接记忆存取方式发送硬盘控制请求。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基于硬盘控制器的双控制器通讯方法,其特征在于,其中硬盘控制请求包含标头信息及以太网络封包两部分,标头信息至少包含识别字段、起始字段、长度字段及预备字段。
9.一种基于硬盘控制器的双控制器通讯系统,应用于具双控制器之计算机系统上,其特征在于,该系统包含:
第一控制器,其包含:
一主控制器核心,用以接收请求;及
一硬盘控制器,用以在收到硬盘控制请求后,透过实体线路连接方式传送硬盘控制请求至第二控制器;
其中,該第一控制器透过网络协议层,用以生成并发送包含请求的以太网络封包,該第一控制器执行一虚拟网卡驱动程序,用以接收以太网络封包,虚拟网卡驱动程序将以太网络封包转换为具有标头信息的硬盘控制请求后进行发送,該第一控制器执行一硬盘控制驱动程序,用以接收硬盘控制请求进行转发;及;
第二控制器,其包含:
一硬盘控制器,用以透过实体线路连接方式接收来自第一控制器的硬盘控制请求进行转发;及
一从控制器核心,用以接收请求并执行对应程序,該从控制器核心经由一网络协议层,用以接收以太网络封包以还原请求;
其中,該第二控制器执行一硬盘控制驱动程序,用以接收硬盘控制请求进行回传.且該第二控制器执行一虚拟网卡驱动程序,用以接收硬盘控制请求,虚拟网卡驱动程序硬盘控制请求转换为以太网络封包后进行回传。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基于硬盘控制器的双控制器通讯系统,其特征在于,其中第一控制器的虚拟网卡驱动程序与硬盘控制驱动程序之间系基于发起端模式进行硬盘控制请求的发送/接收。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基于硬盘控制器的双控制器通讯系统,其特征在于,其中第二控制器的硬盘控制驱动程序与虚拟网卡驱动程序之间系基于响应端模式进行硬盘控制请求的发送/接收。
12.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基于硬盘控制器的双控制器通讯系统,其特征在于,其中硬盘控制请求为小型计算机系统接口指令格式。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基于硬盘控制器的双控制器通讯系统,其特征在于,其中小型计算机系统接口指令格式,是透过直接记忆存取方式发送硬盘控制请求。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基于硬盘控制器的双控制器通讯系统,其特征在于,其中硬盘控制请求包含标头信息及以太网络封包两部分,标头信息至少包含识别字段、起始字段、长度字段及预备字段。
15.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基于硬盘控制器的双控制器通讯系统,其特征在于,其中第一控制器的硬盘控制器与第二控制器的硬盘控制器为序列依附小型计算机系统接口控制器。
16.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基于硬盘控制器的双控制器通讯系统,其特征在于,其中虚拟网卡驱动程序更包含下列模块:
以太网络接口模块,用以于第一控制器端负责接收来自网络协议层的以太网络封包,或于第二控制器端负责接收来自请求类型转换模块的硬盘控制请求;
请求类型转换模块,用以于第一控制器端接收以太网络接口模块的以太网络封包进行转换成为硬盘控制请求进行发送给数据发送模块,或于第二控制器端接收数据接收模块的硬盘控制请求转换成为以太网络封包发给以太网络接口模块;
数据发送模块,用以于第一控制器端接收请求类型转换模块发送的硬盘控制请求,并基于发起端模式转发给硬盘控制驱动程序;及
数据接收模块,用以于第二控制器端基于响应端模式接收硬盘控制驱动程序发送的硬盘控制请求,转发给请求类型转换模块。
17.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基于硬盘控制器的双控制器通讯系统,其特征在于,其中硬盘控制驱动程序更包含下列模块:
发起端接口模块,用以基于发起端模式接收硬盘控制请求;及
响应端接口模块,用以基于响应端模式发送硬盘控制请求。
CN2006101379805A 2006-11-01 2006-11-01 基于硬盘控制器的双控制器通讯系统及其方法 Active CN101175073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06101379805A CN101175073B (zh) 2006-11-01 2006-11-01 基于硬盘控制器的双控制器通讯系统及其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06101379805A CN101175073B (zh) 2006-11-01 2006-11-01 基于硬盘控制器的双控制器通讯系统及其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175073A CN101175073A (zh) 2008-05-07
CN101175073B true CN101175073B (zh) 2012-01-11

Family

ID=3942333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6101379805A Active CN101175073B (zh) 2006-11-01 2006-11-01 基于硬盘控制器的双控制器通讯系统及其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1175073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175073B (zh) * 2006-11-01 2012-01-11 英业达股份有限公司 基于硬盘控制器的双控制器通讯系统及其方法
CN101834796B (zh) * 2010-05-06 2015-01-28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双控制器通信系统和方法
CN103281335A (zh) * 2013-06-18 2013-09-04 东华大学 一种基于WinPcap的嵌入式网络协议栈开发方法
CN103955344B (zh) * 2014-05-13 2018-07-03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数据处理方法和硬盘
CN105389127B (zh) * 2015-11-04 2018-06-26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在存储系统中传输消息的方法、装置及存储系统、控制器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421794A (zh) * 2001-11-22 2003-06-04 何鸿君 基于物理隔离和数据交换监控的网络安全控制设备
CN1158614C (zh) * 1999-08-02 2004-07-21 深圳市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高集成度热主备工控主板
CN101175073A (zh) * 2006-11-01 2008-05-07 英业达股份有限公司 基于硬盘控制器的双控制器通讯系统及其方法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8614C (zh) * 1999-08-02 2004-07-21 深圳市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高集成度热主备工控主板
CN1421794A (zh) * 2001-11-22 2003-06-04 何鸿君 基于物理隔离和数据交换监控的网络安全控制设备
CN101175073A (zh) * 2006-11-01 2008-05-07 英业达股份有限公司 基于硬盘控制器的双控制器通讯系统及其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175073A (zh) 2008-05-0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103813B2 (en) Method and system for hardware based implementation of USB 1.1 over a high speed link
EP2047370B1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distributing usb hub functions across a network
JP5542707B2 (ja) 装置接続形態における音声/ビデオ・ストリーミングのためのメッセージを送る構成
CN101175073B (zh) 基于硬盘控制器的双控制器通讯系统及其方法
JPS61196645A (ja) 通信プロトコル変換を実行する装置およびその実行方法
EP0577361B1 (en) Fiber optic distribution of image data
KR870003630A (ko) 패킷 스위칭 시스템 및 이를 이용한 네트워크 동작방법
CN102480426A (zh) 基于pcie交换总线的通信方法及一种pcie交换系统
CN105141603A (zh) 通信数据传输方法及系统
CN101917318A (zh) 一种高低速总线系统连接装置及高低速总线系统
US6993005B2 (en) Information transfer method radio terminal and radio gateway device using datalink layer signaling of protocol identifier
US20130024876A1 (en) Universal Driving Method and Driver for Mobile Broadband Device
CN112491620B (zh) 一种基于srio的多通道数据传输控制器及调整方法
US6295280B1 (en) Method for network node recognition
CN100411380C (zh) 一种网络数据交换中同步与异步间的转换方法
CN100464511C (zh) 一种以太网通信系统及方法
JPS6182550A (ja) 端末デ−タ伝送方式
CN100444136C (zh) 高密度信息处理系统的传输管理装置
JP2626630B2 (ja) 複数メディア通信処理方式
JPH04127251A (ja) データ転送方式
CN102624511A (zh) 通道建立方法、交换器和通信系统
KR100584393B1 (ko) 지능망 교환시스템에서 서비스 교환기 모듈, 서비스 제어모듈,지능형 정보 제공 시스템 모듈 통합 방법
JPS582496B2 (ja) デ−タ転送方式
JP2523956B2 (ja) 多地点間通信方式
JPH01117546A (ja) ファクシミリ通信方式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ASS Succession or assignment of patent right

Owner name: EAST CHINA POWER TRANSMISSION + SUBSTATION ENGINEE

Effective date: 20141113

Owner name: STATE GRID SHANGHAI ELECTRIC POWER COMPANY

Free format text: FORMER OWNER: YINGYEDA CO., LTD., TAIWAN

Effective date: 20141113

C4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C53 Correction of patent for invention or patent application
CB03 Change of inventor or designer information

Inventor after: Wang Kejian

Inventor after: Ma Huachun

Inventor after: Li Shaohua

Inventor after: Wang Guoping

Inventor after: Pan Lianjie

Inventor after: Meng Xiangbin

Inventor after: Chen Xuantong

Inventor after: Liu Wenhan

Inventor before: Meng Xiangbin

Inventor before: Chen Xuantong

Inventor before: Liu Wenhan

COR Change of bibliographic data

Free format text: CORRECT: ADDRESS; FROM: TAIWAN, CHINA TO: 200002 HUANGPU, SHANGHAI

Free format text: CORRECT: INVENTOR; FROM: MENG XIANGBIN CHEN XUANTONG LIU WENHAN TO: WANG KEJIAN MA HUACHUN LI SHAOHUA WANG GUOPING PAN LIANJIE MENG XIANGBIN CHEN XUANTONG LIU WENHAN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41113

Address after: 200002 Nanjing East Road, Shanghai, No. 181, No.

Patentee after: State Grid Shanghai Municipal Electric Power Company

Patentee after: EAST CHINA POWER TRANSMISSION AND TRANSFORMATION ENGINEERING COMPANY

Address before: Taipei City, Taiwan, China

Patentee before: Inventec Corpor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