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167203A - 电池 - Google Patents

电池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167203A
CN101167203A CNA2006800143460A CN200680014346A CN101167203A CN 101167203 A CN101167203 A CN 101167203A CN A2006800143460 A CNA2006800143460 A CN A2006800143460A CN 200680014346 A CN200680014346 A CN 200680014346A CN 101167203 A CN101167203 A CN 10116720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end
electrode
mentioned
terminal
batter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680014346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167203B (zh
Inventor
美浓辰治
冈崎祯之
宇贺治正弥
平本雅祥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anasonic Holdings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filed Critical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116720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16720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16720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16720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5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 H01M10/058Construction or manufacture
    • H01M10/0583Construction or manufacture of accumulators with folded construction elements except wound ones, i.e. folded positive or negative electrodes or separators, e.g. with "Z"-shaped electrodes or separato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64Carriers or collectors
    • H01M4/70Carriers or collectors characterised by shape or form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50Current conducting connections for cells or batteries
    • H01M50/543Terminals
    • H01M50/562Terminal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70/00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process for final industrial or consumer products
    • Y02P70/50Manufacturing or production processes characterised by the final manufactured product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Secondary Cells (AREA)
  • Connection Of Batteries Or Terminal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电池具有带状电极群。上述电极群由第一电极、第二电极及介于它们之间的隔离物组成。上述第一电极具有带状的第一集电体及负载于其一个面上的第一活性物质层,上述第一活性物质层面对上述隔离物。上述第二电极具有带状的第二集电体及负载于其一个面上的第二活性物质层,上述第二活性物质层面对上述隔离物。上述电极群曲折地折叠,构成叠层体,其具有多个平坦部、位于上述多个平坦部的第一端部侧且上述第一集电体位于最外周侧的至少一个的第一弯曲部、位于与上述第一端部侧相反一侧的第二端部侧且上述第二集电体位于最外周侧的至少一个的第二弯曲部,上述叠层体具有连接到上述至少一个第一弯曲部的第一端子及连接到上述至少一个第二弯曲部的第二端子。

Description

电池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包含正极、负极和隔离物的电池,特别是涉及可以小型化和高能量密度化的电池。
背景技术
近年来,从便携式移动终端设备等的需要出发,要求扁平形而且能量密度高的电池。例如,为了高效地容纳在电池外壳内,如图6所示,提出了包含正极、负极及隔离物的叠层体(参见专利文献1及2)。图6的叠层体51,是把具有正极54、负极57和配置在它们之间的隔离物58的电极群59曲折地折叠而形成的。正极54包含由铝箔组成的正极集电体52和负载于其上的由LiCoO2等锂复合氧化物组成的正极活性物质层53。负极57包含由铜箔组成的负极集电体55和负载于其上的由碳质材料组成的负极活性物质层56。
此外,在专利文献1记载的电池中,也可以使正极集电体及负极集电体中的至少一个设置不负载活性物质的区域并把该区域设置为叠层体的弯曲部。在这种情况下,在弯曲部由于不存在正极活性物质层及负极活性物质层,其弯曲部厚度变薄。从而,叠层体厚度变得均一。
另一方面,还提出了图7所示构造的电池(参见专利文献3)。在图7的电池中,也采用如图6所示的叠层体51。在叠层体51的周围,配置电绝缘片材61。配置导电板材,使之与处于叠层体下面的正极集电体52连接。导电板材62变为正端子。同样地,配置导电板材63,使之与处于电极群上表面的负极集电体55连接。导电板材63变为负端子。
专利文献1:特开平9-7610号公报
专利文献2:特开平8-264206号公报
专利文献2:特开平6-140077号公报
但是,具有像上述这样的构造的电池,为了焊接在电路板上,必须有引线端子。因此,不仅电池本身不能小型化,而且安装面积必须大于电池本身的横断面积。此外,电池的高度也会变高。因而,电路板难以小型化。另外,由于零件数增多,成本也不免要上升。
为了提高电极群中活性物质层的比率,达到高容量化,可以考虑正极集电体及负极集电体的厚度变薄。但是,特别是若集电体的厚度不足5μm,则引线端子难以熔焊在集电体上。若集电体的厚度薄,则其处理也困难。因而,难以形成引线端子,而又不把集电体刺破。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即使集电体薄,也可以设置引线端子而又不刺破集电体且可靠性高的薄型电池。
本发明的电池,具有带状电极群,上述电极群由第一电极、第二电极及介于它们之间的隔离物组成。第一电极具有带状的第一集电体及负载于其一个面上的第一活性物质层,第一活性物质层面向隔离物。第二电极具有带状的第二集电体及负载于其一个面上的第二活性物质层,第二活性物质层面对隔离物。电极群曲折地折叠,构成叠层体,其具有多个平坦部、位于多个平坦部的第一端部侧且第一集电体位于最外周侧的至少一个第一弯曲部、位于与第一端部侧相反一侧的第二端部侧且第二集电体位于最外周侧的至少一个第二弯曲部。叠层体具有连接到至少一个第一弯曲部的第一端子及连接到至少一个第二弯曲部的第二端子。
换言之,本发明的电池曲折地折叠。因而,隔离物开放部分彼此向相反的方向折叠,形成交互排列的断面U字形第一电极容纳部分和第二电极容纳部分。第一电极容纳在第一电极容纳部分中。第二电极容纳在第二电极的容纳部分中。第一电极具有2个第一电极片,各第一电极片包含第一集电体和在其一个面上负载的第一活性物质层。第二电极具有2个第二电极片,包含第二集电体和负载于其一个面上的第二活性物质层。2个第一电极片配置在第一电极容纳部分中,使活性物质层连接到隔离物,2个第二电极片配置在第二电极容纳部分中,使活性物质层连接隔离物。容纳在相邻的2个第一电极容纳部分中,活性物质层相互面对面的各第一电极部分,设置得跨过第一电极容纳部分间的隔离物通过第一连结部连结。装入相邻的2个第二电极容纳部分,活性物质层彼此面对面的各第二电极部分设置得跨过第二电极容纳部分之间的隔离物通过第二连结部连结。第一连结部至少由第一集电体构成,第二连结部至少由第二集电体构成。另外,本发明的电池具有使第一连结部相互连接的第一端子部分及使第二连结部相互连接的第二端子部分。
在第一端部侧及第二端部侧,各有多个弯曲部,在第一端部侧及第二端部侧中的至少一个,多个弯曲部的位置,也可以在垂直于叠层体的厚度方向的规定方向上依次错开。或者,在第一端部侧及第二端部侧中的至少一个,也可以使弯曲部的位置每隔一个向垂直于叠层体的厚度方向的规定方向突出。这里所谓叠层体的厚度方向,是指平坦部的叠层方向。
第一弯曲部及第二弯曲部中至少一个弯曲部,集电体最好不负载活性物质层。此外,至少一个弯曲部,最好在其集电体的表面上设置凹凸。
发明的效果
本发明的电池中所包含的叠层体,在平坦部的第一端部侧及第二端部侧,分别配置至少一个第一弯曲部及至少一个第二弯曲部。第一集电体位于第一弯曲部的最外周侧,第二集电体位于第二弯曲部的最外周侧。另外,叠层体具有连接到至少一个第一弯曲部的第一端子及至少连接到一个第二弯曲部的第二端子。因此,即使集电体的厚度薄,也可以把其他引线端子连接到这些端子上,从而可以收集电流。此外,由于第一端子及第二端子在叠层体的侧面形成,故可以提供不因设置端子而增大厚度的电池。另外,上述端子连接到整个弯曲部,因此即使端子的一部分没有和集电体接触,端子的其他部分也能维持和集电体的接触。因而,可以提供可靠性高的电池。
附图说明
图1是概要地表示包含于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电池中的发电部的纵断面;
图2是概要地表示包含于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的电池中的发电部的纵断面;
图3是概要地表示包含于本发明的再一个实施例的电池中的发电部的纵断面;
图4是概要地表示包含于本发明的再一个实施例的电池中的发电部的纵断面;
图5是概要地表示包含于本发明的再一个实施例的电池中的发电部的纵断面;
图6是概要地表示以前的叠层式电池的纵断面;
图7是概要地表示在实施例中制作的比较电池1的纵断面图;而
图8表示在下落试验中变为底面的4个面。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形态1
在图1中,表示包含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电池中的发电部。图1的发电部具有叠层体2、并列地设置在叠层体2上的第一端子3及第二端子4。叠层体具有多个平坦部8、位于多个平坦部8的第一端部侧且第一集电体5a位于最外周侧的第一弯曲部9和10、位于第一端部侧的相反一侧的第二端部侧且第二集电体6a位于最外周侧的第二弯曲部11和12。
叠层体是通过曲折地折叠带状电极群而形成的。带状电极群由第一电极5、第二电极6及配置在它们之间的隔离物7组成。第一电极5具有带状的第一集电体5a及负载于其一个面上的第一活性物质层5b。第二电极具有第二集电体6b及负载于其一个面上的第二活性物质层6b。第一活性物质层5b和第二活性物质层6b隔着隔离物相向。另外,第一电极及第二电极,其中任何一个可以是正极,也可以是负极。
第一弯曲部9及10位于上述叠层体的第一端部侧的端面(第一端面)。第二弯曲部11及12位于与第一端部侧相反一侧的第二端部侧的端面(第二端面)上。第一集电体的弯曲部13及14位于第一弯曲部9及10的最外周侧。第二集电体的弯曲部15及16位于第二弯曲部11及12的最外周侧。从而,把第一集电体5a配置在配置了第一弯曲部9及10的叠层体的第一端面上。此外,在配置了第二弯曲部11及12的叠层体的第二端面上配置第二集电体6a。另外,在图1的发电部中,第一弯曲部及第二弯曲部由集电体及负载于其上的活性物质层组成的电极、和隔离物构成。
另外,上述叠层体具有连接到第一弯曲部9和10的第一端子3,以及连接到第二弯曲部11及12的第二端子4。就是说,叠层体在配置了第一集电体的弯曲部13及14的第一端面上具有第一端子3、在配置了第二集电体的弯曲部15及16的第二端面上具有第二端子4。
这样,在配置了第一集电体的弯曲部的第一端面上设置第一端子3,在配置了第二集电体的弯曲部的第二端面上设置第二端子,从而可以在这些端子上附上引线端子。因而,集电体即使是薄膜,也能够连接引线端子而又不损伤集电体。
此外,以前,端子配置在叠层体的厚度方向,所以叠层体的厚度变厚。但是,在本发明中,第一端子及第二端子设置在位于叠层体侧面的第一端面及第二端面上,所以叠层体的厚度不增大。其中,所谓叠层体的厚度方向,是指多个平坦部的叠层方向。所谓叠层体的侧面,是指与叠层体的厚度方向平行的端面。此外,具有这样的发电部的电池,可以简单地焊接在电路板等上。
在图1中,第一端子与第一弯曲部9及10两者连接,第二端子与第一弯曲部11及12两者连接。此时,如图1所示,各个端子最好设置在整个2个弯曲部上。因此,即使在集电体和端子一部分电气导通断开,位于弯曲部的集电体损坏的情况下,也能从第一端子及第二端子收集电流。因此,可以得到可靠性高的电池。另外,第一端子及第二端子最好形成得覆盖整个第一端面及整个第二端面。另外,在各个端面上,弯曲部只存在一个的情况下,端子最好设置在整个弯曲部上。
此外,第一端子的厚度,例如,最好从第一弯曲部的顶部17起达5μm以上。这在第二端子上也是一样。
在上述叠层体中,第一端面和第二端面处在彼此相反的方向上。因此,可以防止第一端子和第二端子接触。
第一端子及第二端子可以由导电层构成。例如,第一端子及第二端子也可以由金属膜组成。作为构成第一端子及第二端子的材料,可以采用在该领域公知的材料。例如,第一端子是正端子的情况下,在构成第一端子的材料中,例如,可以采用铝。在第二端子是负端子的情况下,在构成第二端子的材料中,例如,可以采用铜。第一端子及第二端子,例如,可以采用电弧熔射法,用上述材料形成。
此外,也可以在第一端面及第二端面上涂布导电浆体,干燥,形成导电层,将其作为第一端子及第二端子。
另外,在图1发电部的上部,隔离物7在第二电极6的端部6c折回,隔离物7延伸到第二电极6的集电体6a上面。因而,第二电极6和第一端子3,由于它们之间隔着隔离物,不会短路,同样地,在发电部的下部,隔离物7在第一电极5的端部5c折回,隔离物7延伸到第一电极5的集电体5a上。因而,第一电极5和第二端子4,由于它们之间隔着隔离物,不会短路。
正极活性物质及负极活性物质,根据所制造的电池种类适当选择。例如,在锂二次电池的情况下,作为正极活性物质可以采用在该领域公知的材料,例如,钴酸锂(LiCoO2)。作为负极活性物质,可以采用在该领域公知的材料,例如,金属锂、石墨、硅(Si)、氧化硅(SiOx)及锡(Sn)。此外,负极活性物质层也可以是Si,SiOx及Sn的堆积膜。正极活性物质层及负极活性物质层也可以根据需要包含粘结剂、导电剂等。
作为正极集电体及负极集电体,可以采用例如,由该领域公知的金属材料组成的片材。作为构成正极集电体的材料,例如,可以举出铝。作为构成负极集电体的材料,例如,可以举出铜。
以下表示图1发电部制作方法的一个示例。下面,把第一电极作为正极,把第二电极作为负极说明。在正极集电体的一个面上形成正极活性物质层,制作正极。制作正极活性物质层的方法可以采用该领域公知的方法。其中,可以根据所制作的电池种类和所用的正极活性物质的种类,适当选择制作正极活性物质层的方法。就负极的制作方法而言,也与上述正极的情况相同。
接着,把所得到的正极和负极隔着隔离物叠层,得到电极群。此时,使正极活性物质层和负极活性物质层隔着隔离物相向。
接着,曲折地折叠所得到的电极群,得到具有多个平坦部、位于多个平坦部的第一端部侧且第一集电体位于最外周侧的至少一个第一弯曲部和位于与第一端部侧相反一侧的第二端部侧且第二集电体位于最外周侧的至少一个第二弯曲部的叠层体。该叠层体具有配置了第一集电体的第一端面和配置了第二集电体的第二端面。在这样的叠层体中,第二端面位于与第一端面相反一侧的面上。
接着,在第一端面上设置至少连接到一个第一弯曲部的第一端子(正端子),在第二端面上设置连接到至少一个第二弯曲部的第二端子(负端子)。这样便可以如图1所示制作发电部。
实施形态2
分别在叠层体的第一端面及第二端面上,在弯曲部有2个以上的情况下,第一端面及第二端面中的至少一个最好偏离它们的弯曲部位置。此时,弯曲部的位置,也可以在垂直于叠层体的厚度方向的规定方向上,依次错开,弯曲部的位置也可以每隔一个向垂直于叠层体的厚度方向的规定方向突出。换言之,也可以使多个弯曲部的位置从一个最末端的弯曲部,到另一个最末端的集电体弯曲部渐渐向一个方向错开。或者,也可以使其多个弯曲部的位置,从一个最末端的弯曲部向另一个最末端的弯曲部相互向一个方向和相反的方向错开。现参见图2~3对其加以说明。另外,在图2及3中,与图1相同的结构要素附以相同的序号。
在图2,表示第一弯曲部的位置和第二弯曲部的位置,分别向相同方向错开的叠层体。位于平坦部的第一端部侧的弯曲部9的顶部(就是说,第一集电体的弯曲部13的顶部)和位于叠层体上部的电极群的端部,错开一个长度a。弯曲部9的顶部和弯曲部9相邻的弯曲部10的顶部(就是说,第一集电体的弯曲部14的顶部)错开一个长度b。
同样地,位于平坦部的第二端部侧的弯曲部12的顶部(就是说,第二集电体的弯曲部16的顶部)和位于叠层体下部的电极群的端部21,错开一个长度d。弯曲部12的顶部和与弯曲部12相邻的弯曲部11的顶部(就是说,第二集电体的弯曲部15的顶部)错开一个长度c。
在图3中,表示弯曲部的位置交替地向一个方向及其相反方向错开的叠层体。在图3的叠层体中,弯曲部的位置,每隔一个,在垂直于叠层体厚度方向的方向上突出。在平坦部的第一端部侧中,弯曲部10的位置与在图1的叠层体中弯曲部10的位置比较,向规定的方向(图的向右侧的箭头方面)错开。另外,位于叠层体下部的电极群端部21也向与第二弯曲部10相同的方向错开。弯曲部9的位置,在与弯曲部10错开的方向相反的方向(图3向左的箭头方向)错开。另外,弯曲部9的顶部,与弯曲部10的顶部相比,向左错开一个长度b。
在平坦部的第二端部侧,弯曲部12向和弯曲部9相同的方向错开。弯曲部11,向弯曲部12错开的方向相反的方向错开。在图3中,弯曲部12的顶部,从电极群的端部21向左错开一个长度d。弯曲部11的顶部,从弯曲部12的顶部向右错开一个长度c。
另外,上述长度a、长度b、长度c及长度d可以设定各种数值。
如上所述,在第一端部侧及第二端部侧中至少一个弯曲部的位置错开,从而除其集电体弯曲部以外的部分集电体露了出来。从而,集电体向外部露出的面积变大。因此,第一集电体和第一端子的接触面积和/或第二集电体和第二端子的接触面积增大,提高了叠层体和电极群的粘合性。
这样的叠层体,例如,曲折地折叠电极群时,弯曲部的位置可以渐渐向垂直于叠层体厚度方向的规定方向错开,或弯曲部的位置每隔一个向垂直于叠层体的厚度方向的规定方向突出,从而进行制作。
实施形态3
在本发明中,位于平坦部的第一端部侧及第二端部侧中的至少一个的至少一个弯曲部,也可以由隔离物和集电体构成。图4表示,所有弯曲部都具有由隔离物和集电体组成的叠层体的发电部。在图4中,和图1相同的构成要素被赋予相同的序号。如图4所示,位于第一端部侧的弯曲部9及10由隔离物7及第一集电体5a组成。同样地,位于第二端部侧的弯曲部11及12,也由隔离物7及第二集电体6a组成。这样,在弯曲部,由于集电体上不存在活性物质层,弯曲部的厚度变薄。因此,弯曲部没有变厚,便可能设置叠层体均一的厚度。
另外,构成弯曲部的集电体也可以以规定的图案设置凹凸(图中未示出)。这样,通过以规定的图案在构成弯曲部的集电体的表面上设置凹凸,集电体的表面积增加,集电体和端子的接触面积增大。因而,可以使构成弯曲部的集电体和端子的密封性增大。在集电体上设置的凹凸的图案,只要能增大集电体的表面积,则什么样的图案都可以。
此外,在上述实施例1及2中,弯曲部也可以由隔离物和集电体构成。此外,在弯曲部由隔离物和集电体构成的同时还可以在构成弯曲部的集电体上以规定的图案设置凹凸。
如图4所示的叠层体,例如,可以像以下那样制作。制作设置在集电体上不形成活性物质层的部分的第一电极及第二电极。第一电极及第二电极,经过隔离物进行叠层,制作电极群。曲折地折叠该电极群,使不在集电体上形成活性物质层的部分位于弯曲部,便可以制作图4所示的叠层体。
实施形态4
第一电极及第二电极中至少一个,由集电体和负载于其一个面上的活性物质层组成,也可以由多个极板构成。
在图5中表示第一电极由多个极板构成的发电部。在图5中,和图1相同的构成要素被赋予相同的序号。
在可以用于图5发电部的叠层体中,第一电极由3个极材21~23构成。各极板由集电体5a及负载于其一个面上的活性物质层5b组成。
图5的叠层体,是把包含第一电极、第二电极和配置在它们之间的隔离物的电极群曲折地折叠而形成的。在所形成的叠层体中,极板21的一端和极板22的一端在位置24连接。极板22的另一端和极板23的一端在位置25连接。这样,即使作为用3个极板构成第一电极的结构,可以在第一弯曲部9及10的最外周侧,配置第一集电体5a。另外,各极板的端部彼此的接触位置可以在平坦部、弯曲部等的任何位置。
在本实施例中,也可以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双方都由多个极板构成,也可以第一电极或第二电极中任何一个由多个极板构成。
或者第一电极及第二电极中至少一个,也可以用多个极板和连接这些各个极板连接的带状导电材料构成。带状导电材料构成叠层体时,最好位于弯曲部。从而,由于弯曲部不含活性物质层,和上述实施例3一样,有可能把叠层体设置为均一的厚度。
在实施例1~3中,第一电极及第二电极中至少一个也可以由多个极板构成。
现根据实施例说明本发明。另外,本发明不限于以下所示的实施例。
实施例1
(电池1)
制作具有图1所示的发电部的电池。另外,在本实施例中,把第一电极作为正极,把第二电极作为负极。
(正极的制作)
首先,在涂有脱模剂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薄膜的涂有脱模剂的一面,蒸镀金属铝,形成由铝箔组成的正极集电体(厚度2μm)。
接着,作为正极活性物质的LiCoO2和作为粘结剂的聚偏氟乙稀(PVDF)和N-甲基-2-吡咯烷酮(NMP),以规定的比率混合,得到正极合剂浆体。把所得到的浆体涂敷在与存在正极集电体PET薄膜一面相反的一面上,厚度约100μm,干燥,形成正极活性物质层。接着,从正极集电体剥去带有脱模剂的PET薄膜,得到正极。
(负极的制作)
在带有脱模剂的PET薄膜上蒸镀铜,形成由铜箔组成的负极集电体(厚度2μm)。接着,以规定的比率混合作为负极活性物质的メソカ一ボン微珠(MCMB)(三菱化学(株)制造)、PVDF和NMP,得到负极合剂浆体。所得到的浆体涂敷在存在负极集电体薄膜一面相反的一面上,厚度约140μm,干燥,形成负极活性物质层。接着,从负极集电体剥去带有脱模剂的PET薄膜,得到负极。
(叠层体的制作)
这样得到的正极和负极经过由聚乙烯微多孔膜组成的厚度20μm的隔离物进行叠层,得到厚度约260μm的薄膜状电极群。此时,把正极、隔离物及负极叠层,使正极活性物质层和负极活性物质层隔着隔离物相对。
接着,把所得到的电极群曲折地折叠4次,得到如图1所示的叠层体。叠层体的厚度是1.3mm。从叠层体的厚度方向的上方看叠层体时,叠层体的宽度(和电极群的宽度相同)是35mm,在垂直于宽度方向的方向上长度是30mm。
(正端子及负端子的形成)
接着,在叠层体的配置了第一弯曲部的整个第一端面上形成由铝组成的正端子。这样,正端子连接到整个第一弯曲部。同样地,在配置了第二弯曲部的整个第二端面上,形成由铜组成的负端子。这样,负端子连接到整个第二弯曲部。正端子及负端子的厚度分别设置为500μm。正端子及负端子的形成采用熔射装置(コ-ケン·テクノ(株)制的EAS-WD-I)的电弧熔射进行。铝的熔射条件设置为:电流值50A,电压28V,熔射距离150mm,主气流压力4.0kgf/cm2,子气流压力4.5kgf/cm2。铜的熔射条件设置为:电流值40A,电压48V,熔射距离150mm,主气流压力4.0kgf/cm2,子气流压力4.5kgf/cm2。这样便制成图1所示的发电部。另外,在正端子及负端子中,分别装上正极引线及负极引线。
接着,使所得到的发电部的叠层体浸渍于电解液。作为电解液采用在以1∶1体积比混合碳酸乙烯和碳酸二乙醚的混合溶剂中,以1mol/L的浓度溶解LiPF6的非水电解液。
把叠层体中浸渍了电解液的发电部装入电池外壳。在向外部取出正极引线及负极引线的同时,密封电池外壳的开口部分,得到电池1。作为电池外壳,采用由铝层压板(大日本印刷(株)制)组成的袋子。
(电池2)
除采用图2所示的发电部外,和电池1一样,制作电池2。在电池2的发电部中,a为20mm,b及c为10mm,d为15mm。
(电池3)
除采用图3所示的发电部外,和电池1一样,制作电池3。在电池3的发电部中,a及b为15mm,c为25mm。
(电池4)
除采用图4所示的发电部外,和电池1一样,制作电池4。另外,在电池4的发电部中,构成第一弯曲部的集电体及构成第二弯曲部的集电体的表面上,设置凹凸。
(比较电池1)
作为比较,制作图7所示的电池。另外,用于比较电池1的叠层体和用于电池1的叠层体相同。
在叠层体51的下表面,正极集电体52露出,配置由铝组成的导电板材62,使之连接正极集电体52。在叠层体51的上表面,露出负极集电体55,配置由铜组成的导电板材63,使之连接负极集电体55。在叠层体61的上表面及下表面以外的表面,用电气绝缘片材61覆盖。这样,得到比较电池1。其中,连接正极集电体的导电板材62起正端子的作用。连接负极集电体的导电板材63起负端子的作用。就是说,在比较电池1中,在叠层体的上下设置端子。
(评价)
对电池1~4和比较电池1,进行以下的评价。在以下评价中,各种电池各采用5个电池。首先,对初始电池电容作如下测定。各个电池在60mA的电流值下,充电到电池电压为4.2V,其后,在4.2V的固定电压下,进行规定小时数的充电。接着,充电后的电池在60mA恒定电流下放电至电池电压下降到3.0V,求出初始电池容量。结果是,各个电池的初始电池容量大致相同,约为300mAh。
接着,从75cm的高度,如图8所示,落在规定的板上,使箭头所示的4个面分别变为底面,进行下落试验。下落试验后,如上所述,再次测定电池容量。测定的电池容量,和初始电池容量几乎相同的电池数示于表1。
[表1]
电池1 电池2 电池3 电池4 比较电池1
正常电池数(个)     5     5     5     5     0
表1所示的电池1-4,即使在下落试验后,其电容也几乎没有下降。另一方面,比较电池的容量全部下降到0mAh。
下落试验后,分解各个电池,用光学显微镜观察发电部的断面。结果是,比较电池1端子完全从集电体剥落。在电池1,设置在叠层体侧面的端子一部分从集电体剥落。另一方面,在电池2-4,正端子及负端子没有完全从正极集电体及负极集电体剥落。
从电池1的结果可以看出,即使在端子的一部分从集电体剥落的情况下,仍旧可以从其他端子收集电流。由于第一端子及第二端子是在整个第一端面及整个第二端面上形成的,即使端子的一部分从集电体剥落,端子的其他部分仍旧和集电体连接。从而,完全可能从端子收集电流。
另外,在电池1-4中,正端子及负端子分别用熔射法在第一端面及第二端面形成。因此,与比较电池相比,端子和集电体的结合力增大,可以认为端子不易从集电体剥落。
在产业上利用的可能性
按照本发明的电池具有侧面端子,作为薄型电池等是有用的。此外,例如,对于来自外部的冲击具有高的可靠性,故可以用作需要耐冲击性的移动设备等的电源。

Claims (5)

1.一种电池,具有带状电极群,上述电极群由第一电极、第二电极及介于它们之间的隔离物组成,上述第一电极具有带状的第一集电体及负载于其一个面上的第一活性物质层,上述第一活性物质层面对上述隔离物,上述第二电极具有带状的第二集电体及负载于其一个面上的第二活性物质层,上述第二活性物质层面对上述隔离物,
上述电极群曲折地折叠,构成叠层体,该叠层体具有:多个平坦部;位于上述多个平坦部的第一端部侧且上述第一集电体位于最外周侧的至少一个第一弯曲部;位于与上述第一端部侧相反一侧的第二端部侧且上述第二集电体位于最外周侧的至少一个第二弯曲部,
上述叠层体具有连接到上述至少一个第一弯曲部的第一端子及连接到上述至少一个第二弯曲部的第二端子。
2.权利要求1所记载的电池,其特征在于,在上述第一端部侧及上述第二端部侧,各有多个上述弯曲部,在所述第一端部侧及所述第二端部侧的至少一方,所述弯曲部的位置,在垂直于所述叠层体的厚度方向的规定方向上,依次错开。
3.权利要求1所记载的电池,其特征在于,在上述第一端部侧及上述第二端部侧,各有多个上述弯曲部,在所述第一端部侧及所述第二端部侧的至少一方,所述弯曲部的位置,每隔一个在垂直所述叠层体厚度方向的规定方向上突出。
4.权利要求1所记载的电池,在所述第一弯曲部及所述第二弯曲部的至少一个弯曲部中,所述集电体不负载所述活性物质层。
5.权利要求1所记载的电池,在所述第一弯曲部及所述第二弯曲部的至少一个弯曲部中,在所述集电体的表面上设置凹凸。
CN2006800143460A 2005-04-26 2006-04-21 电池 Active CN10116720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5128395 2005-04-26
JP128395/2005 2005-04-26
PCT/JP2006/308422 WO2006118053A1 (ja) 2005-04-26 2006-04-21 電池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167203A true CN101167203A (zh) 2008-04-23
CN101167203B CN101167203B (zh) 2010-05-19

Family

ID=3730785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6800143460A Active CN101167203B (zh) 2005-04-26 2006-04-21 电池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7794873B2 (zh)
JP (1) JP5065014B2 (zh)
CN (1) CN101167203B (zh)
WO (1) WO2006118053A1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346353A (zh) * 2013-06-24 2013-10-09 深圳市量能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电池电芯、其制造方法及其电池
CN105556734A (zh) * 2013-03-14 2016-05-04 赛昂能源有限公司 含有折叠的电极和隔膜的电化学电池,包含该电化学电池的电池组及其制备方法
CN112020791A (zh) * 2019-02-22 2020-12-01 株式会社Lg化学 单元电芯及其制造方法
WO2022068216A1 (zh) * 2020-09-29 2022-04-07 宁德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二次电池及电池模块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0297827B2 (en) 2004-01-06 2019-05-21 Sion Power Corporation Electrochemical cell, components thereof, and methods of making and using same
US7358012B2 (en) 2004-01-06 2008-04-15 Sion Power Corporation Electrolytes for lithium sulfur cells
KR101156344B1 (ko) * 2009-12-07 2012-06-13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이차전지 및 그 제조 방법
EP2609647B1 (en) 2010-08-24 2017-03-15 Sion Power Corporation Electrolyte materials for use in electrochemical cells
US8735002B2 (en) 2011-09-07 2014-05-27 Sion Power Corporation Lithium sulfur electrochemical cell including insoluble nitrogen-containing compound
WO2013161051A1 (ja) 2012-04-27 2013-10-31 株式会社日本マイクロニクス 二次電池
WO2013161053A1 (ja) * 2012-04-27 2013-10-31 株式会社日本マイクロニクス 二次電池
US9577289B2 (en) 2012-12-17 2017-02-21 Sion Power Corporation Lithium-ion electrochemical cell, components thereof, and methods of making and using same
CN104425837B (zh) 2013-08-29 2017-09-08 宏达国际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电池结构、电子装置及电池结构的制造方法
US10770729B2 (en) 2015-01-09 2020-09-08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Electrode, power storage device, and electronic equipment
KR20170032456A (ko) * 2015-01-14 2017-03-22 가부시끼가이샤 도시바 비수 전해질 전지 및 전지 팩
JP6986827B2 (ja) * 2015-02-12 2021-12-22 株式会社半導体エネルギー研究所 蓄電装置及び電子機器
CN107534135B (zh) * 2015-04-08 2022-08-26 索利得动力公司 粘合剂和浆料组合物以及由粘合剂和浆料组合物制作的固态电池
US10147973B2 (en) * 2015-06-09 2018-12-04 Murata Manufacturing Co., Ltd. Battery, battery pack, electronic device, electric vehicle, electricity storage device, and power system
KR102072970B1 (ko) * 2015-12-14 2020-03-02 주식회사 엘지화학 지그재그 형태의 전극조립체를 포함하는 전지셀
ES2929781T3 (es) * 2017-10-10 2022-12-01 Macrocaps Aps Ensamblaje de electrodos, dispositivo de almacenamiento de energía que comprende el ensamblaje de electrodos y un método para producir el ensamblaje de electrodos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338071B2 (ja) * 1991-10-11 2002-10-28 旭化成株式会社 電 池
US5300373A (en) * 1992-09-11 1994-04-05 Valence Technology, Inc. Electrochemical cell stack and method of making an electrochemical cell stack
JP3116643B2 (ja) 1992-09-11 2000-12-11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電気化学素子、及び組電池並びに電気化学素子の製造方法
JPH0799048A (ja) 1993-09-28 1995-04-11 Mitsubishi Chem Corp 二次電池用電極構造
CA2211615C (en) * 1995-01-27 2001-02-27 Asahi Kasei Kogyo Kabushiki Kaisha Non-aqueous battery
JP3178586B2 (ja) 1995-01-27 2001-06-18 旭化成株式会社 非水系電池
JPH097610A (ja) 1995-06-16 1997-01-10 A T Battery:Kk 電 池
JPH09134735A (ja) 1995-11-10 1997-05-20 Toyota Motor Corp 蓄電池
JP3710755B2 (ja) 2002-03-13 2005-10-26 川崎重工業株式会社 袋状セパレータを用いた電池
JP3672880B2 (ja) 2002-03-13 2005-07-20 川崎重工業株式会社 プリーツ状セパレータを用いた電池並びに電池用プリーツ状セパレータ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4513125B2 (ja) 2004-07-22 2010-07-28 Tdk株式会社 電気化学デバイス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556734A (zh) * 2013-03-14 2016-05-04 赛昂能源有限公司 含有折叠的电极和隔膜的电化学电池,包含该电化学电池的电池组及其制备方法
CN105556734B (zh) * 2013-03-14 2019-01-25 赛昂能源有限公司 含有折叠的电极和隔膜的电化学电池,包含该电化学电池的电池组及其制备方法
CN103346353A (zh) * 2013-06-24 2013-10-09 深圳市量能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电池电芯、其制造方法及其电池
CN112020791A (zh) * 2019-02-22 2020-12-01 株式会社Lg化学 单元电芯及其制造方法
WO2022068216A1 (zh) * 2020-09-29 2022-04-07 宁德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二次电池及电池模块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06118053A1 (ja) 2006-11-09
CN101167203B (zh) 2010-05-19
JPWO2006118053A1 (ja) 2008-12-18
US20090053592A1 (en) 2009-02-26
US7794873B2 (en) 2010-09-14
JP5065014B2 (ja) 2012-10-3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167203B (zh) 电池
KR101453779B1 (ko) 케이블형 이차전지
JP2020191293A (ja) 薄型電気化学セル
KR101506689B1 (ko) 케이블형 이차전지
US10680290B2 (en) Anode, lithium secondary battery comprising same, battery module comprising the lithium secondary battery,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anode
KR101483686B1 (ko) 케이블형 이차전지
KR101506690B1 (ko) 케이블형 이차전지
WO2018154989A1 (ja) 二次電池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05190945B (zh) 薄型电池
WO2008096834A1 (ja) 予備ドープ前リチウムイオン電池、およびリチウムイオン電池の製造方法
WO2018180152A1 (ja) 二次電池
CN106575796A (zh) 柔性电池
KR101825624B1 (ko) 플렉서블 이차 전지
KR101089161B1 (ko) 파우치형 이차전지
US11251483B2 (en) Method of preparing an electrochemical cell
WO2020218213A1 (ja) 二次電池
CN110088967B (zh) 二次电池
JP6773208B2 (ja) 二次電池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6828751B2 (ja) 二次電池
KR20210061113A (ko) 전극 조립체 및 그의 제조 방법
WO2021006161A1 (ja) 二次電池
JP2018181705A (ja) 二次電池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18206490A (ja) 二次電池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22075282A (ja) 蓄電装置
KR100280714B1 (ko) 리튬 이차 전지 구조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