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150766A - 利用多载波传输系统的发送装置和接收装置 - Google Patents

利用多载波传输系统的发送装置和接收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150766A
CN101150766A CNA2007101533770A CN200710153377A CN101150766A CN 101150766 A CN101150766 A CN 101150766A CN A2007101533770 A CNA2007101533770 A CN A2007101533770A CN 200710153377 A CN200710153377 A CN 200710153377A CN 101150766 A CN101150766 A CN 10115076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ata
frequency
reception
information
reception interv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710153377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150766B (zh
Inventor
伊达木隆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ujitsu Ltd
Original Assignee
Fujitsu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ujitsu Ltd filed Critical Fujitsu Ltd
Publication of CN10115076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15076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15076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150766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7/00Modulated-carrier systems
    • H04L27/26Systems using multi-frequency codes
    • H04L27/2601Multicarrier modulation systems
    • H04L27/2602Signal structure
    • H04L27/2604Multiresolution system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7/00Modulated-carrier systems
    • H04L27/26Systems using multi-frequency codes
    • H04L27/2601Multicarrier modulation systems
    • H04L27/2647Arrangements specific to the receiver only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01Arrangements for dividing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03Two-dimensional division
    • H04L5/0005Time-frequency
    • H04L5/0007Time-frequency the frequencies being orthogonal, e.g. OFDM(A), DMT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7Inter-user or inter-terminal alloc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44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allocation of payload
    • H04L5/0046Determination of how many bits are transmitted on different sub-channe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58Allocation criteria
    • H04L5/0064Rate requirement of the data, e.g. scalable bandwidth, data priority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 Circuits Of Receivers In General (AREA)
  • Transmitt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利用多载波传输系统的发送装置和接收装置。所述发送装置包括设定单元,该设定单元用于将发送频率带宽分成每一个都比接收装置的可接收带宽窄的多个频率块,并且将每个频率块中的传输速率设定为逐步增大或减小;所述接收装置以由此设定的传输速率来接收信号,该接收装置包括接收单元,该接收单元用于接收落入所述发送频率带宽内的多个接收区间中的任意一个中的信号,每个接收区间都具有所述可接收带宽,并且被设置成,使得每个接收区间中所包含的所述多个频率块中的至少一个也包含在其他接收区间中的至少一个中。

Description

利用多载波传输系统的发送装置和接收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利用多载波传输系统向多个接收装置发送诸如广播信息的相同信息的发送装置并涉及这种接收装置。
背景技术
针对向多个接收站发送如在TV广播、无线电广播等情况下由图像数据、语音数据等组成的相同广播信息的技术已经进行了长期的研究和开发。关于这种类型的技术,专利文献1公开了一种有效发送广播信息的技术。
该现有技术是这样的,发送站生成具有关于相同信息的不同详细级别(数据压缩的级别)的多个数据,并分别经由多个发送信道来发送各个数据。图20示出了这种现有技术的发送方法的例子,而图21示出了与这种现有技术的发送方法相关的信息分配的例子。
在图20和21所示的例子中,生成了包括相同广播信息的、具有不同详细级别的多块数据(#1到#3)、(#1到#6)和(#1到#9)。具体地讲,各块数据是以按照(#1到#3)、(#1到#6)和(#1到#9)的顺序增大广播信息的详细级别并且同时增大数据尺寸的方式生成的。这种数据的发送涉及采用与接收站的可接收带宽相对应的传输信道CH1、CH2和CH3,其中,对每个发送信道进行设置,使其按照CH1、CH2和CH3的顺序升高传输速率。基站按照从最小详细级别开始的顺序将数据分配给传输速率较低的信道,并同时发送广播信息。
另一方面,每个接收站都将可接收频带设置成传输信道CH1、CH2和CH3中的与自身的接收环境相对应的任一信道,并接收从基站发送来的广播信息。例如,处于良好接收环境下的接收站经由传输速率高的传输信道CH3来接收广播信息,并由此可以接收详细级别高的广播信息。相反,即使是处于差接收环境下的接收站,也可以经由传输速率低的传输信道CH1来接收广播信息,并由此可以接收广播信息(尽管详细级别低)。
即,根据该现有技术,每个接收站都可以按照与接收环境相对应的传输速率(详细级别)来接收诸如广播信息的相同信息。
专利文献1是“日本专利申请特开公报No.2004-32604”。
然而,在上述现有技术中,对传输速率进行N级调整需要使用N个传输信道,并且需要将具有不同详细级别的信息的相同项分配到相应信道。在这种情况下,将详细级别最小的信息(图21中的#1到#3)分配给所有N个传输信道。
因此,如果上述现有技术采用使得能够多级地详细调整传输速率的方案,则结果是,低详细级别的信息要经由与速率可调整级的数量相同的信道数来发送,造成了频率使用效率下降的问题。
因而,现有技术在将诸如广播信息的相同信息发送至多个接收站的通信系统中,难以多级地调整传输速率,并且无法充分提高传输效率。
发明内容
鉴于上述给出的问题而设计出了本发明,其目的是提供一种发送装置,该发送装置在发送诸如广播信息的相同信息时使得接收装置能够灵活地调整传输速率并同时保持传输效率,本发明的目的还要提供这种接收装置。
本发明采用下面的构造来解决这些问题。即,本发明的第一模式提供了一种发送装置,该发送装置包括设定装置,该设定装置用于将发送频率带宽分成每一个都比接收装置的可接收带宽更窄的多个频率块,并且设定每个频率块中的传输速率使其逐步增大或减小。
所述设定装置例如是通过与传输速率相对应的调制方法对包含在每个频率块中的子载波进行调制的装置,并且还是按照与传输速率相对应的编码率对分配给每个频率块的数据进行编码的装置。所述设定装置如果能够由此设定传输速率,就不限制其方法。
一种用于接收传输速率被如此设定的信号的接收装置,可以被构造成包括接收装置,该接收装置用于接收多个接收区间(segment)中的任一接收区间中的信号,每个接收区间都落入发送频率带宽内,每个都具有可接收带宽,并且被设置成,使得每个接收区间中所包含的频率块中的至少一个也包含在其它接收区间中的至少一个中。
利用这种构造,所述接收装置可以在比可接收带宽更窄的频带区间中对传输速率进行调整。
此外,根据本发明第一模式的发送装置还可以包括分配装置,该分配装置用于向每个频率块分配数据,使得由上述接收装置提供的每个接收区间中接收到的数据是具有不同详细级别的相同信息项。
利用这种构造,所述接收装置变得能够按照切换与例如接收环境相对应的每个接收区间的方式,以与接收环境相对应的传输速率(详细级别)来接收诸如广播信息的相同信息。
此外,所述接收装置的多个接收区间被设置成,使得包含在每个接收区间中的频率块中的至少一个也包含在其它接收区间中的至少一个中,并且由此的构造是使得包含在每个接收区间中的一个或更多个频率块与一个或更多个其它接收区间相交叠。即便如此,所述分配装置仍然分配数据,使得在各个接收区间中接收到的数据是每一个都具有不同详细级别的相同信息项。
因此,根据本发明,尽管能够灵活地调整传输速率,但不会将存在交叠的相同数据分配给所有接收区间,因此与现有技术相比,重复发送相同信息的冗余不会增加。
而且,根据本发明第一模式的发送装置还可以包括生成装置,该生成装置用于生成形成同时向多个接收装置发送的广播信息并且具有不同详细级别的多个数据,其中,所述分配装置可以按照从所述生成装置生成的多个数据中详细级别最低的数据开始的顺序,向传输速率较低的频率块分配数据,并且可以将分配给包含在所述多个接收区间中具有较低传输速率的多个频率块的接收区间中的频率块的数据分配给包含在其它各个接收区间中的每一个中的频率块。
而且,除了本发明的第一模式以外,根据本发明第二模式的发送装置还可以包括信道分配装置,该信道分配装置用于确定多个信道在发送频率带宽内的分配,使得每个信道都被分配给所述频率块中的至少一个,并且重复可接收带宽内的信道分配,其中,所述设定装置对所述频率块中的每一个的传输速率进行设定,使其相对于所述多个信道中的至少一个逐步增大或减小。
即,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模式,即使在发送以多个信道复用的信号(多类信息)的情况下,也可以通过改变接收区间来同时调整这多个信道的传输速率。应注意到,如果这多个信道包括用于传输没必要改变传输速率(详细级别)的数据的信道,则也可以不相对于该信道逐步增大或减小传输速率。
应注意到,本发明可以实现为具有与根据本发明的发送装置相同的特征的发送方法、使信息处理装置(计算机)充当所述发送装置的程序,或者记录有该程序的记录介质。
根据本发明,可以提供一种在发送诸如广播信息的相同信息时使得接收装置能够灵活地调整传输速率并同时保持传输效率的发送装置,并且可以提供这种接收装置。
附图说明
图1示出了第一实施方式中的OFDM通信系统的系统架构的例子;
图2是示出第一实施方式中的基站的发送功能的功能构成的框图;
图3例示了利用N个子载波的OFDM通信系统;
图4示出了OFDM帧的例子;
图5示出了第一实施方式中的子载波映射的例子;
图6是示出第一实施方式中的移动终端的接收功能的功能构成的框图;
图7是示出第一实施方式中的接收频带控制单元进行的接收区间确定处理的流程图;
图8示出了第一实施方式中的信息分配的例子;
图9示出了数据块D(1)到D(9)的详细结构的例子;
图10示出了实数据生成方法的第一例;
图11示出了实数据生成方法的第二例:
图12是示出第二实施方式中的基站的发送功能的功能构成的框图;
图13示出了第二实施方式中的子载波映射的例子;
图14示出了第二实施方式中的确定如何向频率块分配信息的方法;
图15示出了第二实施方式中的信息分配的例子;
图16是示出第三实施方式中的基站的功能构成的框图;
图17示出了第三实施方式中的子载波映射的例子;
图18是示出第三实施方式中的移动终端11的功能构成的框图;
图19是示出第三实施方式中的接收频带控制单元的接收区间和用户专用信道确定处理的流程图;
图20示出了现有技术中的发送方法的例子;而
图21示出了由现有技术中的发送方法进行的信息分配的例子。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对根据本发明实施方式的OFDM(正交频分复用)通信系统进行说明。应注意到,以下实施方式中的构成是示范性的,因此本发明不限于实施方式中的构成。本实施方式将以利用OFDM系统的通信系统作为通信系统的示范,然而,本发明并不限于这种通信系统。
[第一实施方式]
下面对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中的OFDM通信系统进行说明。
[系统架构]
首先,参照图1对第一实施方式中的OFDM通信系统的系统架构进行说明。图1示出了第一实施方式中的OFDM通信系统的系统架构的例子。
第一实施方式中的OFDM通信系统包括:信息分发站(未示出)、基站10以及移动终端11、12、13等。信息分发站如TV广播、无线电广播等情况下那样分发由图像数据、语音数据等组成的信息。本发明不限于从信息分发站分发的信息,而是只要经由基站10向多个移动终端11、12、13同时发送相同信息的类型的信息就足够。在下面的讨论中,将这种向多个移动终端同时发送相同信息的信息称为“广播信息”。而且,信息分发站可以一起发送关于广播信息的分级的详细级别信息,作为应分发的广播信息。
基站10经由缆线连接至信息分发站,并利用OFDM通过无线通信向多个移动终端11、12、13同时发送从信息分发站分发的广播信息。
移动终端11、12、13在被设定成带宽比基站10的发送频带更窄的预定频带中接收广播信息等。以下,将使得移动终端能够接收广播信息的频带称为接收频带。此外,在下面的讨论中,移动终端11、12、13分别具有(可能充分)的相同功能,因此将移动终端统称为移动终端11,而没有给出其间的任何区别,除非出现特别需要的情况。
[装置的构成]
下面对基站10和移动终端11各自的装置构成进行说明。
<基站>
作为硬件构成,基站10由实现相应功能单元(将在下文中进行例示)的电路(IC芯片等)组成。此外,基站10包括CPU(中央处理单元)、存储器、输入/输出接口等,其中CPU执行存储在存储器中的程序,由此还可以实现如下给出的相应功能单元。
下面将参照图2对基站10的发送功能的功能构成进行说明。图2是示出第一实施方式中的基站的发送功能的功能构成的框图。应注意到,图2所示的功能构成是采用OFDM系统的发送装置的功能构成的示范,而本发明不限于这种类型的发送功能构成。另外,第一实施方式中的基站10对接收功能绝对没有任何限制,因此具有一般类型的基站装置的接收功能就足够了。
基站10包括纠错编码单元21、子载波映射单元22、逆快速傅立叶变换(以下简写为IFFT)单元23、并行/串行(以下简写为P/S)转换单元24、数字/模拟(以下简写为D/A)转换单元25、上转换单元26以及天线振子27等。
在说明这些功能单元之前,首先对从基站10发送的OFDM信号进行说明。OFDM系统是一种将发送数据分割成多个数据、将多个分割成的发送数据映射至多个正交载波(子载波),并在频率轴上并行发送数据的系统。图3示出了利用N(2的幂)个子载波的OFDM通信系统。
下面的讨论将以如图3所示利用N个子载波的情况作为示范。此外,N个子载波中的一些子载波被分组成可称为频率块(以下也称为PRB)的块,并且本发明涉及利用这种频率块(PRB)的概念。图3中的例子是每个PRB都由四个子载波构成,而N个子载波被分组成M个PRB。在该例中,令Δf为各个PRB之间的间隔,从而相应子载波的间隔为四分之一Δf(Δf/4)。
图4示出了OFDM帧的例子。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在每个码元时段内,以承载在N个子载波上的方式来发送N个输入信号,因此如图4所示,OFDM帧具有通过将N个子载波乘以时间而给出的频率资源。在下面的讨论中,针对10个码元时间的N个子载波将被分批称为子帧。
下面对发送这种类型的OFDM信号的基站10的各个功能单元进行说明。
纠错编码单元21对从信息分发站发送来的多个广播信息A(0)到A(N)(包含分级的详细级别信息)进行分割和分类。此外,纠错编码单元21按照与每个数据相对应的编码率利用纠错码对经分割和分类的数据进行编码。将由此生成的多个数据D(1)到D(M)发送至子载波映射单元22。稍后将对纠错编码单元21如何对广播信息进行分割和分类的具体例子进行说明。
子载波映射单元22将要输入的数据D(1)到D(M)映射成N个子载波。具体来说,子载波映射单元22对要输入的数据进行划分,以便将该数据分配给相应子载波,并且通过与分配子载波所属频率块相对应的调制方法(BPSK(二进制相移键控)、QPSK(四相移键控)、16QAM(正交幅度调制)等)对经划分的数据进行调制。
图5例示了第一实施方式中的子载波映射的例子。在图5的例子中,子载波映射单元22执行子载波映射,以将数据D(1)到D(M)中的任一数据分配给每个频率块(PRB)。按顺序分别输出由此生成的调制信号,其中在同一码元时间内向IFFT单元23发送这N个调制信号。
IFFT单元23逐个OFDM码元地对这N个并行信号TA(1)到TA(N)执行IFFT处理。将通过IFFT处理生成的N个时域信号TB(1)到TB(N)发送至P/S转换单元24。
P/S转换单元24对要输入的时域信号TB(1)到TB(N)进行合成复用,由此生成一个信号。通过D/A转换单元25将生成的信号转换成模拟信号。从天线振子27发送由此转换成的模拟信号,该模拟信号的中心频率被上转换单元26转换成了无线电发送频率。
<移动终端>
作为硬件构成,移动终端11由实现相应功能单元(将在下文中进行例示)的电路(IC芯片等)组成。此外,移动终端11包括CPU(中央处理单元)、存储器、输入/输出接口等,其中CPU执行存储在存储器中的程序,由此还可以实现如下给出的相应功能单元。
下面参照图6对移动终端11的接收功能的功能构成进行说明。图6是例示第一实施方式中的移动终端的接收功能的功能构成的框图。应注意到,图6所示的功能构成是采用OFDM系统的接收装置的功能构成的示范,然而本发明并不限于这种类型的接收功能构成。另外,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移动终端11对发送功能没有限制,因此具有一般类型的移动终端的发送功能就足够了。
移动终端11包括:天线振子61、下转换单元62、低通滤波器(以下简写为LPF)63、模拟/数字(以下简写为A/D)转换单元64、串行/并行(以下简写为S/P)转换单元65、快速傅立叶变换(以下简写为FFT)单元66、P/S转换单元67、纠错解码单元68、CRC(循环冗余校验)确定单元69、接收频带控制单元60等。
下转换单元62将天线振子61接收到并放大的射频信号转换成基带信号。此时,下转换单元62基于由存储器等保留的接收中心频率FR进行转换,以使接收到的无线电信号的频率FR变为0赫兹(Hz)。该接收中心频率FR成为移动终端11的可接收频带的中心频率。将转换出的基带信号发送至LPF 63。
LPF 63从要输入的基带信号中去除预定带宽(可接收带宽)以外的信号。该预定带宽被设定为比基站10的发送带宽(由图3和4所示的子载波1到N定界的频率带宽)要窄。应注意到,具有预定带宽的其中心频率为频率FR的频带成为移动终端的可接收频带。可接收带宽被设定为等于相当于例如三个PRB的带宽。将由此经过滤波的信号在由A/D转换单元64转换成数字信号之后发送至S/P转换单元65。
S/P转换单元65将要输入的数字信号转换成K个并行信号RXA(1)~RXA(K)。码元“K”对应于可接收频带中所包含的子载波的数量。如图3的例子所示,在1个PRB中包含的子载波的数量为“4”并且可接收频带被设定为相当于三个PRB的情况下,将K取为K=4×3=12(子载波)。应注意到,这时从并行信号中去除了保护间隔。
FFT单元66对输入的并行信号进行FFT处理,并输出与子载波分量相对应的K个频域信号RXB(1)~RXB(K)。基于由未示出的功能单元对每个子载波的码元进行调制的调制方法来对这些频域信号RXB(1)~RXB(K)进行解调。P/S转换单元67将解调后的信号重排成串行数据串RXC,并将数据串RXC发送至纠错解码单元68。
纠错解码单元68基于针对要输入的数据RXC的纠错代码来进行解码。将解码后的数据发送至另一数据处理单元(未示出)。此外,将解码后的数据发送至CRC确定单元69。
CRC确定单元69基于所输入的数据RXC中的数据D(1)到数据D(M)的任意多个数据中所包含的CRC数据来确定错误。将错误确定的结果顺序地发送至接收频带控制单元60。
接收频带控制单元60基于从CRC确定单元69发送来的错误确定的结果,确定可以视为可接收频带的区间(以下也称为接收区间),并将确定的结果发送至下转换单元62。作为所确定的结果,发送所确定的接收区间的中心频率(接收中心频率FR)。
接收频带控制单元60通过如图7所示的处理来确定接收区间。图7是示出接收频带控制单元60所进行的接收区间确定处理的流程图。首先,接收频带控制单元60接收从CRC确定单元69发送来的错误确定结果(S701)。随后,接收频带控制单元60对错误确定结果进行合计,计算出每预定单位时间的出错数NE(S702)。该预定单位时间涉及例如将1秒设定为能够包括多个子帧的时间。
接收频带控制单元60将出错数NE与预先可调整地保留在存储器等中的预定上限阈值TH1进行比较(S703)。如果确定为出错数NE大于上限阈值TH1(暗示接收环境较差)(S703:是),则接收频带控制单元60将可接收频带的中心频率FR改变成以更低的传输速率进行传输的接收区间(S704)。例如,这时,接收频带控制单元60使中心频率FR减小预先可调整地保留在存储器等中的预定频率Δf(S704)。另外,接收频带控制单元60还可以使中心频率FR减小与出错数NE和上限阈值TH1之间的差相对应的Δf的倍数。
与此相反,如果确定为出错数NE小于等于上限阈值TH1(S703:否),则接收频带控制单元60还将出错数NE与预先可调整地保留在存储器等中的预定下限阈值TH2进行比较(S705)。如果确定为出错数NE小于下限阈值TH2(暗示了优选接收环境的情况)(S705:是),则接收频带控制单元60将可接收频带的中心频率改变成以更高传输速率进行传输的接收区间(S706)。例如,此时,接收频带控制单元60使中心频率FR增大预先可调整地保留在存储器等中的预定频率Δf(S706)。此外,接收频带控制单元60还可以使中心频率FR增大与出错数NE和下限阈值TH2之间的差相对应的Δf的倍数。
应注意到,接收频带控制单元60中的接收环境估计方法并不限于根据上述基于CRC确定的出错数来估计接收环境的方案,而是还可以根据接收信号的信号功率、SIR(信扰比)等来估计接收环境。本发明并未限制在移动终端11中选择可接收频带的方法。
[发送信号的传输速率和信息分配]
下面参照图8和9对从基站10发送的信号的传输速率和如何分配信息的结构进行说明。图8示出了第一实施方式中的信息分配的例子。图9示出了图8的例子中的数据D(1)到D(9)的详细结构的例子。
关于从基站10发送的信号,如同在例如图8中那样,分配应当分发至多个移动终端11的多条广播信息。在图8的例子中,为便于和图21所示的现有技术进行比较,将基站10中传输带宽的三分之一(1/3)设定为移动终端的可接收带宽。
在这种情况下,方案是将基站10中的由N个子载波组成的传输频带分成比移动终端的可接收带宽(传输带宽的1/3)更窄的9个PRB,并且随着PRB的频率变高,每个PRB的传输速率也随之增大。基于纠错编码单元21中的编码率和子载波映射单元22中的调制方法来给定传输速率。
这时,可以由移动终端的可接收频带获取的各个区间(接收区间1到7)中可接收的数据由数据D(1)到数据D(9)组成,从而是相同的广播信息。具体地讲,图8的例子示出了,由D(1)、D(2)和D(3)组成的数据集、由D(2)、D(3)和D(4)组成的数据集、由D(3)、D(4)和D(5)组成的数据集、由D(4)、D(5)和D(6)组成的数据集、由D(5)、D(6)和D(7)组成的数据集、由D(6)、D(7)和D(8)组成的数据集以及由D(7)、D(8)和D(9)组成的数据集分别是相同的广播信息,其中这些数据集是以按顺序提供更高详细级别的方式构成的。
下面参照图9对如上所述分配给各个PRB的多个数据D的详细结构的例子进行说明。在图9中,[#(数值)]表示分配给每个数据D的实数据,并且多个实数据#1~#9是用于提高相同广播信息的详细级别的附加信息。图9中的例子示出了,如下所述将各个实数据分配给数据D(1)到D(9)。实数据是由基站10的纠错编码单元21分配的。
数据D(1):实数据#1
数据D(2):实数据#2
数据D(3):实数据#3
数据D(4):实数据#1、#4
数据D(5):实数据#2、#5
数据D(6):实数据#3、#6
数据D(7):实数据#1、#4、#7
数据D(8):实数据#2、#5、#8
数据D(9):实数据#3、#6、#9
根据该例,如下给出移动终端11中在各个接收区间1到7中接收的数据:
接收区间1:实数据#1、#2、#3
接收区间2:实数据#1、#2、#3、#4
接收区间3:实数据#1、#2、#3、#4、#5
接收区间4:实数据#1、#2、#3、#4、#5、#6
接收区间5:实数据#1、#2、#3、#4、#5、#6、#7
接收区间6:实数据#1、#2、#3、#4、#5、#6、#7、#8
接收区间7:实数据#1、#2、#3、#4、#5、#6、#7、#8、#9
这时,实数据是用于提高详细级别的附加信息,移动终端11的接收区间1中接收到的信息因此具有最低的详细级别,接收的信息的详细级别按照接收区间2、3、4、5、6的顺序逐渐提高,并且接收区间7中接收的信息具有最高的详细级别。另外,方案是以较高的传输速率来传输详细级别较高(数据尺寸较大)的信息(数据D)。
利用这种方案,移动终端11逐个PRB地连续改变接收区间,并因此可以接收到详细级别逐渐变高(数据尺寸逐渐变大)的信息。与图21所示现有技术中的可接收频带所能获取的3个区间相比,第一实施方式中的移动终端11的可接收频带所能获取的区间为7个区间,并且根据第一实施方式,可以灵活地调整传输速率。
此外,根据第一实施方式,尽管可以灵活地调整传输速率,但重复发送相同信息的冗余却不会增加。例如,被定义为最低详细级别信息的多个实数据#1、#2、#3在整个传输频带内仅发送了3次,而且其冗余与图21所示的现有技术相同。
应注意到,图9的例子中的方案是,具有较高频率的PRB具有较高传输速率,然而,相反地,另一可用方案是,具有较低频率的PRB具有较高传输速率。
[生成实数据的方法]
接下来,对生成上述实数据的方法的例子进行说明。在如以上给出的例子中那样生成多个数据D(1)到D(9)时,基站10的纠错编码单元21分配多个实数据#1~#9。下面给出生成方法的一些例子的示范,通过该方法,纠错编码单元21根据从信息分发站发送来的多条广播信息(包含分级详细级别信息)A(0)到A(N)来生成实数据#1到实数据#9。
<实数据生成方法的第一例>
下面将以其中广播信息为语音信息的情况作为示范,参照图10对实数据生成方法的第一例进行说明。图10示出了实数据生成方法的第一例。
信息分发站以固定采样率对图10中左侧所示的语音信号进行A/D转换,并且相对于相应采样点处的数字值生成如图10中右侧所示的数据A(0)到A(N)。当每个采样点处的数字值是以二进制数来表示时,将每个数据A生成为通过按预定采样数(在图10的例子中为M个采样)组合相应比特的值所获得的值。数据A(0)是在每个采样点以二进制数来表示数字值的情况下的最高有效位(MSB)的数据,而数据A(N)是最低有效位(LSB)的数据。应注意到,各个采样点处的数字值沿图10中的右侧的横坐标轴给出。
此时,在各个采样点处的数字值中,高数位(接近MSB的位)的数据变得更有意义(significant)。这是因为高数位所表示的信息是代码信息或给出幅值的最大波动的信息。由此可以断定,语音信息的详细级别随着较低数位(接近LSB的位)被使用的程度而改变。
基站10的纠错编码单元21在接收到数据A(0)到A(N)时,例如以下列方式来构成实数据。
实数据#1:A(1)(M比特)
实数据#2:A(2)、A(3)(2M比特)
实数据#3:A(4)、A(5)、A(6)(3M比特)
实数据#4:A(7)、A(8)、A(9)(3M比特)
实数据#5:A(10)、A(11)、A(12)(3M比特)
实数据#6:A(13)、A(14)、A(15)(3M比特)
实数据#7:A(16)、A(17)、A(18)(3M比特)
实数据#8:A(19)、A(20)、A(21)(3M比特)
实数据#9:A(22)、A(23)、A(24)(3M比特)
将这些实数据分配至如图9所示的数据D(1)到D(9)内。接着,纠错编码单元21按下列编码率利用纠错代码来对各个数据D进行编码。
数据D(1):实数据#1:编码率R=M(比特/子帧/PRB)
数据D(2):实数据#2:编码率R=2M(比特/子帧/PRB)
数据D(3):实数据#3:编码率R=3M(比特/子帧/PRB)
数据D(4):实数据#1、#4:编码率R=4M(比特/子帧/PRB)
数据D(5):实数据#2、#5:编码率R=5M(比特/子帧/PRB)
数据D(6):实数据#3、#6:编码率R=6M(比特/子帧/PRB)
数据D(7):实数据#1、#4、#7:编码率R=7M(比特/子帧/PRB)
数据D(8):实数据#2、#5、#8:编码率R=8M(比特/子帧/PRB)
数据D(9):实数据#3、#6、#9:编码率R=9M(比特/子帧/PRB)
应注意到,以上给出的说明示出了,信息分发站按照图2中的框图来生成数据A(0)到A(N),然而,另一可用方案是,从信息分发站发送不同格式的语音数据,并且基站10生成数据A(0)到A(N)。此外,以上给出的例子示出了,基于编码率来调整每个PRB的传输速率,然而,还可以通过一并切换调制方法来调整传输速率。
<实数据生成方法的第二例>
下面将以其中广播信息为图像信息的情况作为示范,参照图11对实数据生成方法的第二例进行说明。图11示出了实数据生成方法的第二例。
将图像信号表示为与二维平面上的各个点(N-M采样)处的RGB(红色、绿色、蓝色)的亮度有关的信息,该二维平面垂直方向为N采样,水平方向为M采样。在此,基于处理对于颜色R、G、B是相同的以及处理在水平M采样的各个采样点处是相同的假定,以下讨论将涉及针对N采样的坐标相对于横坐标轴上的一个任意坐标点的波形的处理,其中,处理仅以颜色R、G、B中的一个任意颜色为目标。图11中的左图例示了示出此时的图像信号的图形。另外,图11中的右图例示了示出作为计算这些图像信号的FFT结果的频域信号的图形。用L比特来表示N采样的亮度信息和FFT输出的每个频率分量。
信息分发站将FFT的N采样分成每K采样一块,其中,将划分出的块的中央部分的KL比特信息生成为A(1),并且依次将其两侧的多个KL比特信息生成为A(2)、A(3)、A(4)…。
此时,A(0)到A(k)的信息是随着“k”取更大的值而具有更宽泛频率分量的信息,其涉及图像信息的详细级别。如果“k”较小,则仅存在窄频带的分量,因此,尽管能够表达图像平面内的平缓变化,但是却不能表达急剧变化,从而导致模糊的图像。
基站10的纠错编码单元21在接收到区间数据A(0)到A(k)时,例如如下构成实数据。
实数据#1:A(1)
实数据#2:A(2)、A(3)
实数据#3:A(4)、A(5)、A(6)
实数据#4:A(7)、A(8)、A(9)
实数据#5:A(10)、A(11)、A(12)
实数据#6:A(13)、A(14)、A(15)
实数据#7:A(16)、A(17)、A(18)
实数据#8:A(19)、A(20)、A(21)
实数据#9:A(22)、A(23)、A(24)
移动终端可以通过接收数据A(0)到A(k)而恢复出更详细的图像,其中“k”取更大的值。
此外,纠错编码单元21以能够增大传输速率的编码率对由此构成的数据D(1)到D(9)进行编码。
<实数据生成方法的第三例>
在第一和第二例中,实数据#1到实数据#9被构成为与广播信息的详细级别相关联。然而,实数据也可以被构成为除了与详细级别相关联外还包括附加信息的方式。例如,实数据可以按以下方式构成:除了与诸如A(1)到A(6)的多个广播信息的详细级别相关联以外,还包括如下所示像字符信息等的附加信息的其它项。
实数据#1:A(1)
实数据#2:A(2)、A(3)
实数据#3:A(4)、A(5)、A(6)
实数据#4:字符信息1
实数据#5:字符信息2
实数据#6:不同视点图像信息
在采用这种结构的情况下,优选接收环境中的移动终端可以进一步接收到这种附加信息。
[第一实施方式的操作和效果]
下面对以上讨论的第一实施方式中的OFDM通信系统的操作和效果进行说明。
在基站10的纠错编码单元21中,通过被示范为实数据生成方法的预定方法对从信息分发站发送来的多条广播信息(包含分级的详细级别信息)A(0)到A(N)进行划分和分类。此外,按照与各个数据相对应的编码率对经划分和分类的数据进行纠错编码等。
子载波映射单元22进行子载波映射,以将从纠错编码单元21传送来的数据D(1)到数据D(M)分配给预定PRB。这时,通过与子载波所属PRB相对应的调制方法来调制子载波。
通过IFFT单元23逐个OFDM码元地对由此生成的并行调制信号进行IFFT,并且通过P/S转换单元24进行合成复用。随后,通过D/A转换单元25将这些信号转换成模拟信号,通过上转换单元26进行进一步转换,使得信号的中心频率成为无线电发送频率,并且从天线振子27发送。
在移动终端11中,基于保留在存储器等中的可接收频带的中心频率FR,通过下转换单元62将经天线振子61接收并放大的射频信号转换成基带信号。
由此通过A/D转换单元64将其中去除了设定得比基站10的发送带宽更窄的可接收带宽外侧的信号的基带信号转换成数字信号。
通过S/P转换单元65将数字信号转换成与可接收频带中所包含的子载波数量相对应的K个并行信号,通过FFT单元66进行FFT,然后解调,并通过P/S转换单元67重排成串行数据串RXC。最后,通过纠错解码单元68对数据RXC进行解码,并发送至另一数据处理单元。
另一方面,CRC确定单元69基于数据RXC中所包含的CRC数据进行错误确定。接收频带控制单元60基于有关出错的确定结果,来确定接收区间,并将所确定的接收区间的中心频率作为FR的中心频率发送至下转换单元62。
这时,接收频带控制单元60在基于错误的确定结果确定出接收环境较差时,将可接收频带的中心频率改变成以更低传输速率进行传输的接收区间,而在确定出接收环境良好时,将可接收频带的中心频率改变成以更高传输速率进行传输的接收区间。
即,基站10按照比移动终端11的可接收带宽更窄的预定带宽来划分广播信息的传输频带,并将数据映射至划分出的PRB中所包含的各个子载波,以使在可以由移动终端11采用的接收区间中接收的多个数据成为每个都具有不同详细级别的同一广播信息组。此时,对编码率和调制方法进行调整,从而与要分配的信息的详细级别相对应地顺序增大PRB中的传输速率。
移动终端11具有使得多个接收区间能够在基站10中逐个PRB地不同并且具有要作为可接收频带的预定带宽的方案。
利用这种方案,从基站10接收到信号的移动终端11逐个PRB地连续改变接收区间,因此可以接收到详细级别逐渐变高(数据尺寸逐渐变大)的多个信息。即,第一实施方式中的移动终端11可以以更高的灵活性来调整传输速率。
而且,根据第一实施方式,尽管能够灵活地调整发送速率,但基站11以不增加冗余的方式来分配广播信息。
[第二实施方式]
下面对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的OFDM通信系统进行说明。在较早讨论的第一实施方式的OFDM通信系统中,已经示范出了这样的方案,即,向多个移动终端同时发送广播信息A(0)到A(N)的相同项。在根据第二实施方式的OFDM通信系统中,将示范这样的方案,即,举例来说,如在移动电话系统中,在传输频带中,对其他信息B(1)到B(N)进行复用并由此与广播信息A(1)到A(N)一起发送。应注意到,系统架构的说明与第一实施方式没有任何差别并由此省略。
[装置的构成]
第二实施方式中的基站10与第一实施方式中的基站10的装置构成的区别在于,要发送的信息按其类型的数量而增加,然而,移动终端11的装置构成与第一实施方式中的相同。图12是例示第二实施方式中的基站10的发送功能的功能构成的框图。
在第二实施方式中,信息分发站(未示出)向基站10发送多个广播信息A(1)到A(N)、多个广播信息B(1)到B(N)以及广播信息C。这些广播信息是不同类型的广播信息,例如,其中,广播信息A是TV广播,广播信息B是无线电广播,而广播信息C是文本传播。第二实施方式中的基站10与第一实施方式中的基站的区别仅在于基站10具有针对要复用的相应类型广播信息的纠错编码单元21A、21B、21C,而其他功能单元与第一实施方式中的相同。
纠错编码单元21A、21B、21C与从信息分发站发送来的广播信息的类型相对应地对数据A(1)到数据A(N)、数据B(1)到数据B(N)以及数据C进行划分和分类。纠错编码单元21A、21B、21C按照与各个数据相对应的编码率对经划分和分类的数据进行纠错编码,并将生成的多个数据D(1)到D(M)、数据E(1)到E(M)以及数据F发送至子载波映射单元22。
子载波映射单元22将输入的数据D(1)到数据D(M)、数据E(1)到数据E(M)以及数据F映射至N个子载波。图13示出了第二实施方式中的子载波映射的例子。根据图13的例子,子载波映射单元22进行子载波映射,以将数据D(1)到数据D(M)、数据E(1)到数据E(M)以及数据F中的任一数据分配给每个频率块FRB。这时,希望进行复用,以使分配有数据D、数据E以及数据F的多个频率块如一般情况下那样各自不同。将由此生成的调制信号顺序地输出,并且在同一码元时间中将N个信号发送至IFFT单元23。
[发送信号的传输速率和信息分配]
下面将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参照图14和15,对从基站10发送来的信号的传输速率和要分配的信息进行说明。图14例示了第二实施方式中确定如何将多个信息分配给频率块的方法,而图15示出了第二实施方式中的信息分配的例子。
对于第二实施方式中从基站10发送来的信号,应当分发至多个移动终端11的多个广播信息例如像图14和15中那样进行分配。为便于在图14和15的例子中进行说明,将基站10的传输带宽的一半(1/2)的带宽设定为移动终端的可接收带宽。接着,基站10任意地确定如何在移动终端的可接收带宽内分配各个信息,并且通过重复分配来确定总传输带宽内的信息分配。此时,数据D、数据E以及数据F是基于如图12所示的不同类型的广播信息A、B以及C而划分并分类的多个数据,其中,假定数据D(A)是数据尺寸最大(详细级别最高)的信息,数据E(B)是数据尺寸次大的信息,而数据F(C)是数据尺寸最小(详细级别最低)的信息。
第二实施方式中的基站10采用这种类型的信息分配,由此,即使如下所示,移动终端选择了任何可接收区间,也可以包含相同数量的分配有多个广播信息D、E以及F的PRB。
接收区间1:D=15PRB,E=8PRB,F=1PRB
接收区间2:从接收区间1中放弃D(1)的PRB,但添加新的D(16)的PRB(D=15PRB,E=8PRB,F=1PRB)。
接收区间3:从接收区间1中放弃D(1)和D(2)的PRB,但添加新的D(16)和D(17)的PRB(D=15PRB,E=8PRB,F=1PRB)。
接收区间X:从接收区间1中放弃14个D的PRB,放弃8个E的PEB,放弃1个F的PRB,但添加新的14个D的PRB、添加8个E的PEB,以及添加1个F的PRB(D=15PRB,E=8PRB,F=1PRB)。
当由此确定了对于PRB的信息分配时,相应地设置PRB的传输速率,使之如图15所示逐步增大。这时,将数据D构成为逐步地增大传输速率,然而,数据E是数据尺寸比数据D更小的信息,由此传输速率在预定PRB中变为固定。此外,关于数据F,可以经由低传输速率的单个PRB来发送整个信息,因而断定,传输速率不需要在重复部分中增大。
[第二实施方式中的操作和效果]
下面对以上讨论的第二实施方式中的OFDM通信系统的操作和效果进行说明。在根据第二实施方式的OFDM通信系统中,从基站10向移动终端11发送其中传输频带内复用了多个信道的信号(多种广播信息)。
在基站10中,多个信道在传输频带中的分配是按照在传输频带内重复以可接收带宽确定出的信道分配的方式来确定的。接着,逐个PRB地分配信道,并对每个PRB进行设定,使之逐步增大传输速率。
利用这种方案,即使在移动终端中选择了任意接收区间,也可以断定,对于所有接收区间来说,都存在具有相同数量PRB的分配,并且可以通过接收区间的移位来同时调整多个信道的传输速率。
[第三实施方式]
下面对本发明第三实施方式的OFDM通信系统进行说明。在较早讨论的第二实施方式中的OFDM通信系统中,已经示范了这样的方案,即,对多种广播信息进行复用并由此进行发送。第三实施方式中的OFDM通信系统将示范一种获得要复用的信息中所包含的用户特有信息的方案。该用户特有信息例如包括语音通话、电子邮件等。应注意到,系统架构的说明与第一实施方式没有任何差别并由此省略。
[装置的构成]
下面分别对第三实施方式中的基站10的装置构成和移动终端11的装置构成进行说明。
<基站>
第三实施方式中的基站10除了第一实施方式中关于发送功能的特征以外,还具有关于对从移动终端11发送来的信号进行处理的接收功能的特征。相对于仅与第一实施方式中的功能单元不同的功能单元,参照图16对第三实施方式中的基站10进行说明。图16是示出第三实施方式中的基站10的功能构成的框图。
第三实施方式中的基站10除了第一实施方式中的功能构成以外,还包括接收天线161、下转换单元162、A/D转换单元163、用户请求信号提取单元164、调度器165等。
下转换单元162将接收天线161接收并放大的射频信号转换成基带信号。该射频信号是指配给各个用户的单独控制信道信号。A/D转换单元163将基带信号转换成数字信号并将该信号发送至用户请求信号提取单元164。
用户请求信号提取单元164从该数字信号中提取请求信息,该请求信息指定了经由哪个信道(用户专用信道U(1)或U(2))来发送与每个移动终端相关的用户特有信息。将针对用户特有信息的请求信息发送至调度器165。
调度器165基于该请求信息,对应当发送至移动终端11、12以及13的用户特有信息进行分类和划分。具体地讲,调度器165进行调度,使得经由所请求的用户专用信道来传输与每个移动终端有关的用户特有信息,并且生成经由用户专用信道发送的多个用户特有数据U(1)和U(2)。将由此生成的用户特有数据发送至子载波映射单元22。
第三实施方式中的子载波映射单元22除了第一实施方式中的组织广播信息的多个数据D(1)到D(M)以外,还将从调度器165发送来的多个用户特有数据U(1)和U(2)映射到N个子载波。图17示出了第三实施方式中的子载波映射的例子。
根据图17的例子,子载波映射单元22进行子载波映射,以将多个数据D(1)到D(M)和多个用户特有数据U(1)到U(2)中的任一数据分配给每个频率块(PRB)。第三实施方式中确定如何分配数据D和数据U的方法与第二实施方式中相同,即,将基站10中的传输带宽的一半(1/2)的带宽设定为移动终端的可接收带宽,任意地确定如何在可接收带宽内分配数据D和数据U,并且通过重复分配来确定总传输带宽内的信息分配。将由此生成的调制信号顺序地输出,并在同一码元时间中向IFFT单元23发送N个调制信号。
应注意到,这时,在分配有数据D(1)到数据D(6)的PRB中,对传输速率进行设定,使得如第一和第二实施方式中那样逐步增大传输速率。此外,组织用户特有信息的多个用户特有数据U(1)和U(2)是诸如语音通话的特有数据,其对于彼此不同的指定用户来说是特有的。多个用户特有数据U(1)和U(2)被构成为,不是简单地包含固定用户的特有信息,而是以切换这些特有信息的方式逐个子帧地包含多个用户的特有信息。多个用户特有数据U(1)和U(2)的结构是如上所述通过调度器165,基于从相应移动终端发送来的请求信息而确定的。
<移动终端>
第三实施方式中的移动终端11除了第一实施方式中的关于接收功能的特征以外,还包括关于对用于向基站10发送请求信息的信号进行处理的发送功能的特征。相对于仅与第一实施方式中的功能单元不同的功能单元,参照图18对第三实施方式中的移动终端11的功能构成进行说明。图18是示出第三实施方式中的移动终端11的功能构成的框图。
第三实施方式中的移动终端11除了第一实施方式中的功能构成以外,还包括用户特有数据接收单元181、请求信号生成单元182、D/A转换单元183、上转换单元184、发送天线185等。
用户特有数据接收单元181接收从P/S转换单元67输出的串行数据串RXC中的用户特有数据。对该用户特有数据进行预定处理并发送至其它功能单元。另外,用户特有数据接收单元181向接收频带控制单元60传送与被分配了该用户特有数据的信道有关的信息。具体地讲,在图17的例子中,将指定经由哪个信道(U(1)或U(2))来接收用户特有数据的信息发送至接收频带控制单元60。
不同于第一实施方式,第三实施方式中的接收频带控制单元60基于从CRC确定单元69发送来的出错确定结果来确定接收中心频率FR,并且还确定应当被分配针对自身装置的用户特有数据的用户专用信道(U(1)或U(2))。将接收中心频率FR发送至下转换单元62,并将与应被分配用户特有数据的用户专用信道有关的信息发送至请求信号生成单元182。
接收频带控制单元60通过如图19所示的处理来确定信息。图19是示出接收频带控制单元60的接收区间和用户专用信道确定处理的流程图。首先,接收频带控制单元60接收从CRC确定单元69发送来的出错确定的结果(S1901)。随后,接收频带控制单元60对出错确定的结果进行合计,计算出每单位时间的出错数NE(S1902)。预定单位时间涉及例如将1秒设定为使得能够包括多个子帧的时间。
接收频带控制单元60将出错数NE与预先可调整地保留在存储器等中的预定上限阈值TH1或下限阈值TH2进行比较,由此通过与第一实施方式中相同的方法临时地确定接收中心频率FR_TMP(S1903、S1904、S1905、S1906)。第三实施方式中的方案不是将由此确定的接收中心频率FR_TMP按原状态发送至下转换单元60,而是通过以下处理来确定是否最终发送该接收中心频率FR_TMP。
接收频带控制单元60分别确定由当前接收中心频率FR表示的接收区间(以下将称为接收区间FR)是否包含信道U(1),以及由临时确定的接收中心频率FR_TMP表示的接收区间(以下将称为接收区间FR_TMP)是否包含信道U(1)(S1907)。在图19中,FR≤X表示其中接收区间FR包含信道U(1)的情况,FR>X表示其中接收区间FR不包含信道U(1)(但包含信道U(2))的情况,FR_TMP≤X表示其中接收区间FR_TMP包含信道U(1)的情况,而FR_TMP>X表示其中接收区间FR_TMP不包含信道U(1)(但包括信道U(2))的情况。
基于这种确定,如果接收区间FR包含信道U(1)并且如果接收区间FR_TMP包含信道U(1)(S1907-1),则将中心频率FR_TMP确定为应当更新的接收中心频率FR(S1908),并且将确定的接收中心频率FR发送至下转换单元62(S1911)。此外,如果接收区间FR包含信道U(2)并且如果接收区间FR_TMP包含信道U(2)(S1907-2),则操作相同。
如果接收区间FR包含信道U(1)并且如果接收区间FR_TMP包含信道U(2)(S1907-3),则接收频带控制单元60检查是否已经发送了频带改变请求和接收到对改变的允许(S1909)。如果接收到了频带改变允许(S1909[han1]:是),则接收频带控制单元60将接收中心频率FR_TMP确定为应当更新的接收中心频率FR(S1908),并将由此确定的接收中心频率FR发送至下转换单元62(S1911)。然而,如果没有接收到频带改变允许(S1909:否),则通知请求信号生成单元182以下要点:U(2)是自身装置的用户特有数据应当被分配到的用户专用信道(S1912)。
此外,如果接收区间FR包含信道U(2)并且如果接收区间FR_TMP包含信道U(1)(S1907-4),则接收频带控制单元60检查是否已经发送了频带改变请求和接收到了改变允许(S1910)。如果接收到了频带改变允许(S1910:是),则接收频带控制单元60将接收中心频率FR_TMP确定为应当更新的接收中心频率FR(S1908),并将由此确定的接收中心频率FR发送至下转换单元62(S1911)。然而,如果没有接收到频带改变允许(S1910:否),则通知请求信号生成单元182以下要点:U(1)是应被分配自身装置的用户特有数据的用户专用信道(S1913)。
请求信号生成单元182在接收到与用户特有数据应当分配到的用户专用信道有关的信息时,生成包含这个信息的请求信号。通过D/A转换单元183将生成的请求信号转换成模拟信号,通过上转换单元184进一步将其转换成无线电发送频率,并且从发送天线185发送。
[第三实施方式中的操作和效果]
下面对以上讨论的第三实施方式中的OFDM通信系统的操作和效果进行说明。在第三实施方式中的OFDM通信系统中,基站10向移动终端11发送信号,该信号中复用了向多个移动终端同时发送相同信息的这种类型的广播信息和包含彼此不同地向各个移动终端发送的这种信息的用户特有信息。
基站10确定广播信息所分配到的信道和用户专用信道的信道分配,以使移动终端11可以采用的每个接收区间都包含应被分配用户特有信息的用户专用信道中的至少一个。此外,逐个频率块地在可接收带宽内确定每个信道的分配,并在传输带宽内确定所述多个信道,从而在可接收带宽内重复信道分配。
最后,根据与用于移动终端的包含在从移动终端发送来的请求信号中的用户单独信息应当分配到的用户专用信道有关的信息,对用于移动终端的用户单独信息进行分类并划分,并且将用户单独数据映射至每个移动终端所请求的用户专用信道。
移动终端11在接收到广播信息和用户特有信息的复用信号时,根据接收到的信号来估计接收环境,并且与该接收环境相对应地确定用于这个移动终端的用户特有信息应当分配到的接收区间和用户专用信道。
这时,在选择接收区间,以使能够按与接收环境相对应的最优传输速率接收信号时,选定的接收区间不可避免地需要包括用于该用户的用户特有信息分配到的用户专用信道。如果这样做,移动终端中的传输速率的可调整范围就会因复用了用户特有信息而受到限制,从而不可避免地将用户专用信道分配给可选接收区间,并且移动终端向基站10通知包含在前者选定的接收区间中的用户专用信道。

Claims (11)

1.一种发送装置,该发送装置包括:
设定单元,该设定单元用于将发送频率带宽分成每一个都比接收装置的可接收带宽更窄的多个频率块,并且设定每个频率块中的传输速率使其逐步增大或减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送装置,该发送装置还包括:
信道分配单元,该信道分配单元用于确定多个信道在所述发送频率带宽内的分配,使得每个信道都被分配给所述频率块中的至少一个,并且重复所述可接收带宽内的信道分配,
其中,所述设定单元对所述频率块中的每一个中的传输速率进行设定,使其相对于所述多个信道中的至少一个逐步增大或减小。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送装置,该发送装置还包括:
分配单元,该分配单元用于向所述频率块中的每一个分配数据,使得每个数据都成为具有不同详细级别的相同信息项,每个数据都是在多个接收区间中的每一个中接收的,所述接收装置的每个接收区间都落入所述发送频率带宽内,具有所述可接收带宽并且被设定成,使得每个接收区间中所包含的所述多个频率块中的至少一个也包含在其他接收区间的至少一个中。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发送装置,该发送装置还包括:
分配单元,该分配单元用于向所述频率块中的每一个分配数据,使得每个数据都成为具有不同详细级别的相同信息项,每个数据都是经由每个接收区间中的至少一个信道接收的,所述接收装置的每个接收区间都落入所述发送频率带宽内,具有所述可接收带宽并且被设定成,使得每个接收区间中所包含的所述多个频率块中的至少一个也包含在其他接收区间的至少一个中。
5.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发送装置,该发送装置还包括:
生成单元,该生成单元用于生成形成同时向多个接收装置发送的广播信息并且具有不同详细级别的多个数据,
其中,所述分配单元按照从所述生成单元生成的所述多个数据中详细级别最低的数据开始的顺序,向传输速率较低的频率块分配数据,并且将分配给所述多个接收区间中传输速率较低的多个频率块的接收区间中所包含的频率块的数据分配给包含在其他各个接收区间中的每一个中的频率块。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发送装置,其中,具有不同详细级别的所述多个数据包括用于增大所述广播信息的详细级别的附加信息,并且包括与所述广播信息有关的信息。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发送装置,其中,所述生成单元在所述广播信息为语音信息时生成多个值,作为具有不同详细级别的所述多个数据,其中每个值都是通过对所述语音信息被量化成的数字值的每个比特数位的值进行组合达预定采样数而获得的,所述量化是在各个采样点以预定采样数进行的。
8.一种接收装置,该接收装置接收被设定为在每个频率块中逐步增大或减小传输速率的信号,每个所述频率块都比可接收带宽窄,并且是通过划分发送频率带宽而获得的,该接收装置包括:
接收单元,该接收单元用于接收多个接收区间中的任意一个中的信号,每个接收区间都落入所述发送频率带宽内,具有所述可接收带宽并且被设定成,使得每个接收区间中所包含的所述多个频率块中的至少一个也包含在其他接收区间的至少一个中。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接收装置,该接收装置还包括:
估计单元,该估计单元用于根据所述接收单元接收到的信号来估计接收环境;和
选择单元,该选择单元用于选择所述多个接收区间中的与所述估计装置估计出的接收环境相对应的任意一个,以及每个接收区间中所包含的所述频率块中的传输速率,
其中,所述接收单元接收由所述选择装置选择的接收区间中的信号。
10.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发送装置,其中,所述多个信道包括用于发送用户特有信息的用户专用信道和用于向多个用户发送广播信息的广播信道,并且
所述分配单元根据由所述接收装置发出的请求信号,将针对所述接收装置的所述用户特有信息的数据分配给所述多个接收区间中的被分配了由所述接收装置选择的接收区间内的所述用户专用信道的频率块。
11.一种接收装置,该接收装置用于从发送装置接收信号,所述信号被设定成,使得每个频率块中的传输速率都相对于多个信道中的至少一个逐步增大或减小,所述多个信道包括用于发送用户特有信息的用户专用信道和用于向多个用户发送广播信息的广播信道,并且所述多个信道设置在发送频率带宽内,以使所述多个信道中的每一个都被分配给所述多个频率块中的至少一个,并且重复可接收带宽内的信道分配,每一个所述频率块都比所述可接收带宽窄,并且是通过划分所述发送频率带宽而获得的,该接收装置包括:
接收单元,该接收单元用于接收多个接收区间中的任意一个中的信号,每个接收区间都落入所述发送频率带宽内,具有可接收带宽,并且被设定成,使得每个接收区间中所包含的所述多个频率块中的至少一个也包含在其他接收区间中的至少一个中;
估计单元,该估计单元用于根据所述接收单元接收到的信号来估计接收环境;
选择单元,该选择单元用于选择所述多个接收区间中的与所述估计装置估计出的接收环境相对应的任意一个,以及每个接收区间中所包含的所述频率块中的传输速率;以及
请求单元,该请求单元用于请求发送装置将所述用户特有信息的数据分配给被分配了由所述选择单元选择的接收区间内的所述用户专用信道的频率块。
CN2007101533770A 2006-09-19 2007-09-18 利用多载波传输系统的发送装置和接收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15076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6252964A JP4684194B2 (ja) 2006-09-19 2006-09-19 マルチキャリア伝送方式を用いる送信装置及び受信装置
JP2006252964 2006-09-19
JP2006-252964 2006-09-19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150766A true CN101150766A (zh) 2008-03-26
CN101150766B CN101150766B (zh) 2011-09-14

Family

ID=3892431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7101533770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150766B (zh) 2006-09-19 2007-09-18 利用多载波传输系统的发送装置和接收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8059696B2 (zh)
EP (1) EP1903736B1 (zh)
JP (1) JP4684194B2 (zh)
CN (1) CN101150766B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931132A (zh) * 2011-06-15 2014-07-16 爱克西龙有限责任公司 通信系统以及在通信系统中使用的比特加载方法
CN104700838A (zh) * 2013-12-09 2015-06-10 国民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多载波音频通信的处理方法、系统及音频接收端设备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754961A (en) 1994-06-20 1998-05-19 Kabushiki Kaisha Toshiba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 including SDL having transmission rate of relatively high speed
US8387150B2 (en) * 2008-06-27 2013-02-26 Microsoft Corporation Segmented media content rights management
CN101668247B (zh) * 2008-09-03 2012-07-04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终端、基站及信息发送方法
US9609631B2 (en) * 2012-01-20 2017-03-28 Mediatek Inc.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pparatuses and related methods
CN117202271A (zh) * 2022-05-26 2023-12-08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带宽调整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

Family Cites Families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8172418A (ja) 1994-12-16 1996-07-02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ディジタル映像伝送装置
US6049551A (en) * 1995-08-16 2000-04-11 Starguide Digital Networks,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dynamic allocation of transmission bandwidth resources and for transmission of multiple audio signals with a video signal
JP3622365B2 (ja) 1996-09-26 2005-02-23 ヤマハ株式会社 音声符号化伝送方式
JP3133960B2 (ja) 1997-05-28 2001-02-13 日本放送協会 Ofdm波伝送装置
US6307867B1 (en) * 1998-05-14 2001-10-23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Data transmission over a communications link with variable transmission rates
JP3279277B2 (ja) 1999-02-19 2002-04-30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マルチキャリア通信方法およびマルチキャリア通信装置
JP2002190194A (ja) * 2000-12-20 2002-07-05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データ処理回路
US7305011B2 (en) * 2001-06-14 2007-12-04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Periodic broadcast and location of evolving media content with application to seminar and stroke media
CN1394081A (zh) 2001-06-22 2003-01-29 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广播科学研究院 一种频带分割及其调制方法
JP2004032604A (ja) * 2002-06-28 2004-01-29 Sharp Corp 送信装置、受信装置及びそれらを備えたデータ伝送システム
JP2005057576A (ja) 2003-08-06 2005-03-03 Seiko Epson Corp Ofdm受信機
KR101109936B1 (ko) * 2003-08-20 2012-02-27 파나소닉 주식회사 무선 통신 장치 및 서브 캐리어의 할당 방법
US7653719B1 (en) * 2004-02-02 2010-01-26 Apple Inc. Automatic detection of channel bandwidth
JP2006074081A (ja) * 2004-08-31 2006-03-16 Hitachi Ltd Ofdm通信装置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931132A (zh) * 2011-06-15 2014-07-16 爱克西龙有限责任公司 通信系统以及在通信系统中使用的比特加载方法
CN103931132B (zh) * 2011-06-15 2018-08-14 爱克西龙有限责任公司 通信系统以及在通信系统中使用的比特加载方法
CN104700838A (zh) * 2013-12-09 2015-06-10 国民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多载波音频通信的处理方法、系统及音频接收端设备
CN104700838B (zh) * 2013-12-09 2019-08-27 国民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多载波音频通信的处理方法、系统及音频接收端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8059696B2 (en) 2011-11-15
EP1903736A2 (en) 2008-03-26
US20080069200A1 (en) 2008-03-20
CN101150766B (zh) 2011-09-14
EP1903736A3 (en) 2013-04-10
JP2008078773A (ja) 2008-04-03
EP1903736B1 (en) 2017-12-13
JP4684194B2 (ja) 2011-05-1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1830823B1 (ko) 다중 무선 환경에서 동작하기 위해 파라미터화된 라디오 파형
CN101150766B (zh) 利用多载波传输系统的发送装置和接收装置
CN1833388B (zh) 无线通信装置以及副载波分配方法
EP1612980B1 (en) Base station device and communication method
CN107370517A (zh) 采用显式跳频的多载波通信系统
CN101383657B (zh) 一种下行信道控制信令的发送和接收方法及其装置
JP6356819B2 (ja) アップリンクアクセス方法、装置、およびシステム
JP2018524898A (ja) リソーススケジューリング方法、装置、およびデバイス
KR101707021B1 (ko) 분배된 서브밴드 자원의 효율적인 표시를 위한 시스템 및 방법
CN101057474B (zh) 在正交频分多址无线通信系统中处理数字信号的装置和方法
WO2007141105A1 (en) Channel quality reporting in an 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 system
CN105471543A (zh) 发送装置和发送方法
KR101650573B1 (ko) 다중 사용자 ofdm 시스템의 적응적 자원 할당 방법 및 장치
CN101940047B (zh) 多载波通信基站设备和子载波分配方法
CN108886442A (zh) 发送设备、接收设备及其方法
CN101933355A (zh) 中继装置、通信系统和通信方法
CN102238746B (zh) 资源调度的方法、装置及系统
CN102362537B (zh) 无线通信系统、基站装置、终端装置以及无线通信系统中的无线通信方法
KR20090037203A (ko) 부호어의 전송방법
US10182449B2 (en) Scheduling node, transmitting node, receiving node and methods therein, for communication of data
KR100784323B1 (ko) 이동통신 시스템의 자원 할당 장치 및 방법
CN114128158A (zh) 基站、发送方法及接收方法
CN102835164B (zh) 无线网络中用于同步资源分配指示信息次序的方法和装置
JP6559844B2 (ja) アップリンクアクセス方法、装置、およびシステム
CN107846269B (zh) 一种无线控制信道设计方法和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10914

Termination date: 20180918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