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149783B - Rfid询问器设备 - Google Patents

Rfid询问器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149783B
CN101149783B CN2007101367802A CN200710136780A CN101149783B CN 101149783 B CN101149783 B CN 101149783B CN 2007101367802 A CN2007101367802 A CN 2007101367802A CN 200710136780 A CN200710136780 A CN 200710136780A CN 101149783 B CN101149783 B CN 101149783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mplitude
rfid
rfid label
signal
valu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710136780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149783A (zh
Inventor
加藤雅一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shiba TEC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oshiba TEC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shiba TEC Corp filed Critical Toshiba TEC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114978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14978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14978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14978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KGRAPHICAL DATA READING; PRESENTATION OF DATA; RECORD CARRIERS; HANDLING RECORD CARRIERS
    • G06K7/00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sensing record carriers, e.g. for reading patterns
    • G06K7/0008General problems related to the reading of electronic memory record carriers, independent of its reading method, e.g. power transfer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REA)
  • Computer Vision & Pattern Recognition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Near-Field Transmiss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当从利用反向散射无线电通信的RFID标签接收RF信号时,RFID询问器设备实现自动增益控制。为了实现自动增益控制,在与加到RF信号的数据头的前置码长度相应的规定时间内测量接收信号的振幅。根据测得的振幅值确定AGC值。

Description

RFID询问器设备
技术领域
本发明一般涉及由反向散射系统利用无线电波的吸收和反射而实现与RFID标签的无线电通信的RFID询问器设备,特别涉及由可变增益放大器控制来自RFID标签的接收信号的振幅电平的RFID读出器/写入器或RFID读出器。
背景技术
射频识别(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RFID)系统典型地包括数据载体,例如RFID标签和RFID询问器,例如RFID读出器/写入器,并且RFID标签和RFID读出器/写入器之间的无线电通信利用反向散射系统。
用于RFID系统的RFID标签可以是无源型或有源型的。无源型RFID标签没有功率源,而有源型RFID标签具有功率源或电池。所以无源型RFID标签具有小的可携带的外观尺寸。在反向散射系统中,可以用无源型RFID标签,这样,RFID读出器/写入器将不对信息进行编码的连续波(CW)发射到RFID标签,RFID标签将接收到的连续波变换成DC功率作为自己的功率源。此外,也能够将连续波用作载波信号。当RFID标签希望将响应发射到RFID读出器/写入器时,RFID标签通过响应将被发射的信息而改变它的天线阻抗来交替地实现对接收到的连续波的反射和吸收。RFID读出器/写入器接收这个来自RFID标签的反射波并且对该反射波进行解码,从RFID标签得到信息。
当RFID读出器/写入器与RFID标签进行无线电通信时,RFID读出器/写入器向RFID标签发射连续波并且同时接收由于上述的反向散射系统、来自RFID标签的反射波。这种同时工作是与RFID标签进行无线电通信的典型方式。大量使用线性调制或包括幅移键控(Amplitude-shift keying,ASK)和相移键控(Phase-shift keying,PSK)的键控作为在RFID读出器/写入器和RFID标签之间实现通信的调制系统。
另一方面,无线LAN(Local Area Network)系统作为实施线性调制的系统而被广泛传播。在该利用线性调制的系统中,因为为了保持线性、需要没有任何变形地接收振幅信号,所以使用自动增益控制(Automatic Gain Control,AGC)。AGC是提供给接收部分的电路,以当RSSI(Received Signal Strength Indicator接收信号强度指示符)强时使接收部分的放大器增益减小,当RSSI弱时使放大器增益增大的方式保持接收的功率恒定。
日本公开的专利申请P2003-92561揭示了一种无线电通信终端装置,其配置有执行AGC的接收设备并用于无线LAN系统中。选择地切换发射无线电波的发射和接收无线电波的接收,当选择接收时测量RSSI。当接收的无线电波超过RSSI的规定阈值时,开始AGC。
在数字无线电通信系统,例如无线LAN中,无线电通信终端装置当发射时发射无线电波、当接收时接收无线电波。在该系统中选择地执行发射和接收。然而,当RFID读出器/写入器执行与RFID标签的无线电通信时,可以采用反向散射系统。当RFID读出器/写入器接收来自RFID标签的响应时,如上所述地,RFID读出器/写入器向RFID标签发射无线电波(CW)并同时接收从RFID标签反射的无线电波(响应)。在这种由RFID读出器/写入器同时进行的操作中,当从RFID标签接收具有弱功率的反射无线电波时,可能出现无线电波从发射子系统到接收子系统的捷径(short cut)。
从发射子系统到接收子系统的无线电波捷径的量比从RFID标签反射的无线电波的量大得多。这样,要根据RSSI精确地确定从RFID标签反射的无线电波第1次被RFID读出器/写入器接收的定时可能是困难的。因此,将无线电LAN系统中利用的根据RSSI检测反射的无线电波的接收定时,然后开始AGC的系统应用于与RFID标签进行无线电通信的RFID读出器/写入器是不适合的。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是在RFID询问器设备中对与RFID标签进行的无线电通信实施适当的自动增益控制。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RFID询问器设备,具有读出器功能,包含发射部分(17),其被配置成将指令发射到RFID标签并且也将未调制的连续的无线电波发射到RFID标签,使RFID标签能够实现反向散射无线电通信;接收部分(19),其具有可变增益放大器(193)并且被配置成从利用反向散射无线电通信的RFID标签接收RF信号、以获得接收信号;和控制部分(23),其被配置成控制接收部分的可变增益放大器,所述RFID询问器的特征在于:控制部分包含自动增益控制部分(231),其被配置成从完成将命令发射到RFID标签后经过预先确定的时间Ta、在规定的时间内测量接收信号的振幅,并且控制部分使可变增益放大器根据测得的振幅值进行工作,以将接收到的接收信号的振幅改变为所需要的电平。
本发明的这些和其它的目的和优点将从下列的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现在优选解释用实施例的详细描述而变得清楚和更加容易评估。
附图说明
图1是说明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RFID标签读出器/写入器的结构的方框图。
图2是说明在RFID标签读出器/写入器和RFID标签之间的通信的时序图。
图3是说明当RFID标签发送一个响应时附加到数据头上的前置码的视图。
图4是说明由RFID标签读出器/写入器的控制部分的AGC部分实施的AGC过程的流程图。
图5是说明接收信号的振幅变化和AGC值的变化之间的关系的波形图。
图6是说明由根据第2实施例的RFID标签读出器/写入器的控制部分的AGC部分执行的AGC过程的流程图。
图7是说明在第2实施例中接收信号的振幅变化和AGC值的变化之间的关系的波形图。
图8是说明根据第3实施例的在RFID标签读出器/写入器和RFID标签之间的通信中与写入操作有关的指令交换的时序图。
图9是说明由第3实施例的RFID标签读出器/写入器的控制部分的AGC部分执行的AGC过程的流程图。
现在我们将通过参照附图更详细地描述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因为在附图中对相似部件使用了相同的数字,所以不再重复对它们的详细描述。
具体实施方式
(第1实施例)
图1是说明作为RFID询问器设备而进行工作的RFID读出器/写入器的结构的方框图。RFID读出器/写入器11包括天线13,与天线13连接、分开发射波和接收波的循环器15,以及分别与循环器15连接的发射部分17和接收部分19。接收部分19由正交解调器191、可变增益放大器193和A/D(模拟/数字)变换器195组成。
RFID读出器/写入器11进一步包括本地振荡器21和具有自动增益控制(AGC)部分231的控制部分23。该AGC部分231能够用硬件结构或软件结构实现。本地振荡器21分别将用于调制/解调的频率信号供给接收部分19的正交解调器191和发射部分17。AGC部分231被配置成实现可变增益放大器193的自动增益控制。
RFID读出器/写入器11也包括将AGC部分231的数字输出变换到模拟信号并将它输出到可变增益放大器193的第一D/A变换器25、和变换从控制部分23(D/A变换)输出的发射数据并输出到发射部分17的第二D/A变换器27。
在上述的RFID读出器/写入器11中,当由天线13从RFID标签(未图示)接收反向散射信号(RF信号)时,将接收到的反向散射信号通过循环器15馈送到接收部分19。在接收部分19中,将反向散射信号输入到正交解调器191,并从本地振荡器21将具有与发射频率相同的频率的信号输入到正交解调器191。这样,如现有技术中众所周知的那样,正交解调器191将反向散射信号解调(下变换)到各个基带信号(接收信号),即,I(同相)信号和Q(正交)信号,并将它们供给后面的可变增益放大器193。
如图1所示,可变增益放大器193分别将I和Q信号放大为规定的电平,然后输出I’和Q’信号(放大后的信号),将它们供给A/D变换器195。A/D变换器195将I’和Q’信号变换为Id和Qd信号(数字信号),将它们输出到控制部分23。
控制部分23实施基带处理,以从A/D变换器195输出的Id和Qd信号产生接收数据(解调)。这时,控制部分23的AGC部分231,以使接收到Id和Qd信号分别具有对于接收而言最佳的增益的方式,输出用于控制可变增益放大器193的增益的信号。基带处理也称为数字处理。详细地说,对来自A/D变换器195的数字信号(Id和Qd信号)进行滤波和信号处理,产生接收数据。
我们将参照图2描述由控制部分23的AGC部分231进行的AGC控制操作。
图2是说明在RFID读出器/写入器和RFID标签之间的通信的时序图。在图2中,(R)表示RFID读出器/写入器,(T)表示RFID标签。并且,当RFID读出器/写入器(R)与RFID标签(T)交谈时,将该对话表示为“R→T”,当RFID标签(T)响应RFID读出器/写入器(R)时,将该对话表示为“T→R”。
在第1个R→T对话中,RFID读出器/写入器11在发送指令(询问指令)前将未调制的连续波(CW)发射到RFID标签(T)。此后,发射指令(1)。将对话改变为第1个T→R对话,RFID读出器/写入器11将它的状态从发射改变为接收。如上所述,在第1个T→R对话中,即便将对话从R→T改变为T→R、RFID读出器/写入器11仍将未调制的连续波发射到RFID标签(T),以使RFID标签(T)能够从连续波产生自己的功率。
当RFID标签(T)从RFID读出器/写入器11接收指令时,终端(T)在经过时间段(T1)后发射响应(1)。时间段(T1)由EPC全球第1级第2代(此后称为GEN2)确定,该EPC全球第1级第2代现在处于被认可为国际标准的过程中。
当RFID读出器/写入器11进一步发射指令(2)时,读出器/写入器11在第2个R→T对话中经过时间段(T2)后将又一个指令(2)发送给RFID标签(T)。时间段(T2)也由GEN2确定。当RFID标签(T)从RFID读出器/写入器(R)接收指令(2)时,和指令(1)相似地,RFID标签(T)在经过时间段(T1)后响应指令(2)、发送回去响应(2),而RFID读出器/写入器11在第2个T→R对话中将连续波(CW)发送到RFID标签(T)。
根据GEN2,如下确定时间段(T1)和(T2):
当通信速度为40kbps时,
T1=238μsec(最小),250μsec(标准)和262μsec(最大),
T2=75μsec(最小)和500μsec(最大)。
如上所述,因为确定了从由RFID读出器/写入器11发射指令到由RFID标签(T)发送回响应的时间段(T1),所以利用这种技术条件,执行RFID读出器/写入器11特有的AGC过程。
图3表示当RFID标签(T)返回响应时附加到数据头的前置码。根据GEN2,其将连续的12个“0”加到序列“1010V1”的头部。我们应该注意到在这个实施例中采用了FM0编码,在FM0编码中,用“10”或“01”代表“0”,用“00”或“11”代表“1”。
根据GEN2,允许前置码只由序列“1010V1”组成而没有附加连续的12个“0”。然而,在本实施例中,使用附加了连续的12个“0”的前置码,在前置码中在连续的12个“0”的部分中实施AGC过程。
图4说明由控制部分23的AGC部分231实施的AGC过程。
在步骤S1,判断RFID读出器/写入器11是否处于接收状态(T→R对话)。如果判断是肯定的,则进入“YES路径”并实施步骤S2。否则,进入“NO路径”并重复步骤S1。在步骤S2,将可变增益放大器193的AGC值设置在预先确定的值(A)上。然后实施步骤S3,AGC过程保持它的状态直到对固定的时间段Ta进行了计数为止。如上所述,例如将固定的时间段Ta设置为比由GEN2确定的时间段T1的最小值(238μsec)小的220μsec。
当已经对固定的时间段Ta进行了计数时,实施步骤S4并在规定时间Tb中测量接收信号的振幅。例如,当通信速度为40kbps时,与连续的12个“0”相应的时间段为300μsec((1/40k)×12=25μsec×12=300μsec),这样规定时间Tb为300μsec。然而,本质上不需要将规定时间Tb设置为300μsec。它可以大于或小于300μsec。简短地说,能够在规定时间Tb中完成接收信号振幅的测量就足够了。
根据步骤S4的结果(测量值),确定接收AGC值(B),然后在步骤S5中将可变增益放大器193的AGC值从值(A)改变为值(B)。当然,如果测得的振幅大,则AGC值(B)小,反之AGC值(B)大。
关于AGC值(B)的确定,例如,可以预先准备一个表,其表示分别与许多振幅值对应的多个AGC值(B),并且参照该表可以根据在规定时间Tb中测得的振幅最大值确定AGC值(B)。可以在存储器233或者AGC部分231中提供该表。
现在我们更详细地描述确定AGC值的过程。首先将AGC值设置为缺省值(A),并实施对接收信号振幅的测量。例如,当由控制部分在过程中使用的位宽度为8bit时,这里得到的振幅值在0~255的范围内。其次,根据通过测量得到的振幅值,以使接收信号的振幅值变成目标值、即128的方式,将AGC值(A)改变为值(B)。即,以如果接收信号的振幅值大于目标值(128)则将其设置在比值(A)小的值上,反之,将其设置在比值(A)大的值上的方式、确定AGC值(B)。
在步骤S6,判断是否将RFID标签读出器/写入器11的状态改变为发射状态(R→T对话)。当RFID读出器/写入器11的状态没有改变时,进入“NO路径”并重复步骤S6。这意味着在RFID读出器/写入器11的接受状态(T→R对话)期间保持所确定的AGC值(B)。当在步骤S6中的判断为肯定时,进入“YES路径”并终止AGC过程。
也可以在由RFID标签(T)完成响应后保持所确定的AGC值(B)。然而,例如,因为如果RFID读出器/写入器11的状态被改变为发射状态(R→T对话)则不需要AGC控制,所以可以将确定的AGC值减少到最小或零(0)。此外,如果RFID读出器/写入器11处于载波侦听状态,则可以将RFID读出器/写入器11的AGC值设置在最大值,以便能够容易地与通信区域中的目标RFID标签(T)进行通信。
图5说明根据AGC控制,I’和Q’信号(接收信号)的振幅发生变化的一个例子。I’和Q’信号是从可变增益放大器193输出的基带信号。如图5所示,当将对话改变为其间RFID标签(T)发射响应的对话“T→R”时,AGC部分231将预先确定的AGC值(A)设置在可变增益放大器193中。当经过了固定时间段Ta时,在规定时间段Tb中测量接收信号的振幅,并且当经过了规定时间段Tb时根据测得的值将AGC值从(A)改变为(B)。
如上所述,在能够接收来自RFID标签(T)的响应的RFID读出器/写入器11的接收状态(T→R对话)中,RFID读出器/写入器11以经过了固定时间段Ta后在固定时间段Tb中测量接收信号的振幅的方式,在1个时间段中测量来自RFID标签(T)的接收信号的振幅,该时间段中在附加在来自RFID标签(T)的响应的头部的前置码中连续的12个“0”继续。这样,根据测得的值设置AGC值(B)。当接收跟随12个“0”的序列“1010V1”时,因为已经将AGC值设置为正确的值,即B,所以能够适当地执行序列“1010V1”的接收。所以,当RFID读出器/写入器11同时执行与RFID标签(T)的发射/接收时,RFID读出器/写入器11能够实施适当的AGC控制。
(第2实施例)
现在我们描述本发明的第2实施例。
在第2实施例中,其结构也与图1相同,所以不重复对它的详细解释。第1实施例和第2实施例之间的不同是由控制部分23的AGC部分231实施的AGC过程。我们将参照图6描述由AGC部分231实施的AGC过程。
在步骤S11中,判断RFID读出器/写入器11是否处于接收状态(T→R对话)。如果判断是肯定的,则进入“YES路径”并实施步骤S12。否则,进入“NO路径”并重复步骤S11。在步骤S12,将可变增益放大器193的AGC值设置为预先确定的值(A1)。然后实施步骤S13,AGC过程保持它的状态直到对固定的时间段Ta进行了计数为止。如上所述地,将固定的时间段Ta设置为比由GEN2确定的时间段T1的最小值(238μsec)小,例如220μsec。
当已经对固定的时间段Ta进行了计数时,实施步骤S14并在规定时间Tb’中测量接收信号的振幅(第1测量方法)。例如,当通信速度为40kbps时,与连续的12个“0”相应的时间段为300μsec((1/40k)×12=25μsec×12=300μsec),这样将规定时间Tb’设置为300μsec的一半,即150μsec。
根据步骤S14的结果(测量值),在步骤S15中判断测得的振幅值是否比规定的阈值小。如果判断是肯定的,则进入“YES路径”并实施步骤S16。否则,进入“NO路径”并重复步骤S18。在步骤S16,与上述的第1实施例相似,根据测得的值确定AGC值(B),然后将可变增益放大器193的AGC值从值(A1)改变为值(B)。当然,如果测得的振幅大,则AGC值(B)小,反之AGC值(B)大。
关于AGC值(B)的确定,例如,可以预先准备一个表,该表表示分别与多个振幅值相应的多个AGC值(B),参照该表可以根据在规定时间Tb’中测得的振幅最大值确定AGC值(B)。即,例如当由控制部分在过程中使用的位宽度为8bit时,在步骤S15中测得的振幅值不小于规定的阈值、这种情形表示测得的振幅值为表示饱和的255,或者在255附近。
在步骤S17,判断是否将RFID标签读出器/写入器11的状态改变为发射状态(R→T对话)。当RFID读出器/写入器11的状态没有改变时,进入“NO路径”并重复步骤S17。这意味着在RFID读出器/写入器11的接收状态(T→R对话)期间保持确定的AGC值(B)。当在步骤S17中的判断为肯定时,进入“YES路径”并终止AGC过程。
如上所述,如果在步骤S15进入“NO路径”,则实施步骤S18,这样,将AGC值从预先确定的值(A1)改变为第2个预先确定的值(A2:A2<A1),以便减少可变增益放大器193的增益。在步骤S19,在第2个规定时间段Tc中测量接收信号的振幅(第2测量方法)。第2个规定时间段Tc是通过从规定时间段Tb(例如,300μsec)中减去规定时间段Tb’(例如,150μsec)而得到的,即为150μsec。此后,实施步骤S20,根据在步骤S19的测量结果确定AGC值(C),以便将可变增益放大器193的AGC值从值(A2)改变为值(C)。如上所述,如果测得的振幅大,则AGC值(C)小,反之AGC值(C)大。可以准备好表示测得的振幅和AGC值(C)之间的关系的表,以便根据测得的振幅确定AGC值(C)。
保持AGC值(C)直到RFID读出器/写入器11的状态从接收状态(T→R对话)改变为发射状态(R→T对话)为止。在步骤S21,判断状态的改变,如果判断是肯定的,则进入“YES路径”。然后终止AGC过程。否则,进入“NO路径”并重复步骤S21直到RFID读出器/写入器11的状态改变为止。
也可以在由RFID标签(T)完成响应后保持确定的AGC值(C)。然而,例如,因为如果RFID读出器/写入器11的状态改变为发射状态(R→T对话)则不需要AGC控制,所以可以将确定的AGC值(C)减少到最小或零(0)。此外,如果RFID读出器/写入器11处于载波侦听状态,则可以将RFID读出器/写入器11的AGC值设置在最大值,以便能够容易地与通信区域中的目标RFID标签(T)进行通信。
图7表示根据AGC过程,接收信号I’和Q’中的1个的振幅发生变化的一个例子。该接收信号I’和Q’是从可变增益放大器193输出的基带信号。如图7所示,当RFID标签(T)的状态改变为发射状态(T→R对话)时,AGC部分231将预先确定的AGC值(A1)设置在可变增益放大器193中,在该发射状态期间中RFID标签(T)发射响应到RFID读出器/写入器11。当从状态改变开始经过了固定时间段Ta后,在规定时间段Tb’中测量接收信号的振幅,并且如果测得的振幅值超过规定的阈值,则将设置在可变增益放大器193中的AGC值(A1)改变为第2个预先确定的值(A2)。此后,在第2个规定时间段Tc中再次测量接收信号的振幅,并且根据测得的振幅值进一步将可变增益放大器193的AGC值(A2)改变为值(C)。
如上所述,RFID读出器/写入器11将其状态改变为其间能够接收来自RFID标签(T)的响应信号的接收状态(T→R对话),经过了固定时间段(Ta)后测量来自RFID标签(T)的信号振幅。如果测得的振幅值大、超过规定的阈值,则将可变增益放大器193的AGC值从值(A1)减少到值(A2)。在保持AGC值(A2)的状态中再次测量来自RFID标签(T)的接收信号的振幅。然后,根据测得的振幅值确定AGC值(C)。这一连串的测量在附加到来自RFID标签(T)的响应的头部的前置码中的连续的12个“0”的时间段期间执行。当接着12个“0”的序列“1010V1”开始时设置AGC值(C)。
根据上面的描述,能够理解RFID读出器/写入器11当同时向RFID标签(T)发射信号和从RFID标签(T)接收信号时、能够对与RFID标签(T)进行的无线电通信实现最佳自动增益控制。此外,当RFID读出器/写入器11从RFID标签(T)接收响应时,RFID读出器/写入器11的动态范围可以很宽。
在上述的第1和第2实施例中,对RFID读出器/写入器11是RFID询问器的一个例子的情况进行了说明。然而,可以将只具有从RFID标签读出信号的功能的RFID读出器用作RFID询问器。此外,尽管在第1和第2实施例中使用了测得的振幅的最大值,但是当确定AGC值时可以用测得的振幅的平均值。
(第3实施例)
现在描述本发明的第3实施例。在第3实施例中,其结构也与图1相同,所以不重复对它的详细解释。应该注意到在本实施例中发射信号以便在RFID标签中写入数据的写入功能是必要的,这种功能在本领域中是众所周知的,所以不重复对它的详细解释。
下面描述实施RFID读出器/写入器从RFID标签读出数据的读出序列和RFID读出器/写入器将数据写入到RFID标签的写入序列这种情形。
根据GEN2,除了图2所示的定时之外,确定了图8所示的定时作为写入序列。图8指出最多需要20msec作为RFID标签(T)对从RFID读出器/写入器11发射的指令W的响应时间。如图8所示,20msec与图2所示的时间(T1)相比是非常大的。在本实施例中的指令W是与写入操作有关的指令(WORC),例如写入、删除、块写入、块擦除等。
执行WORC的RFID读出器/写入器11的控制部分23的AGC部分231包括本领域技术中众所周知的鉴别功能。该鉴别功能可以由硬件构造或软件构造来实现,鉴别由RFID读出器/写入器11发射到RFID标签(T)的指令是不是WORC(不是WORC,而是与读出操作相关的指令:RORC)。
如果鉴别功能鉴别指令为RORC,则将当接收到从RFID标签(T)对指令(RORC)的响应时,通过测量设置的AGC值被存储在存储器233中。另一方面,如果鉴别功能鉴别指令为WORC,则当RFID标签(T)对该指令(WORC)响应时不实施AGC操作,当RFID读出器/写入器11从RFID标签(T)接收响应时,读出并使用存储在存储器233中的、当RFID标签(T)就在发射该WORC之前对RORC作出响应时所设置的AGC值。
执行RORC的控制部分23的AGC部分231实施图9所示的AGC过程。在步骤S31中,确定RFID读出器/写入器11的状态。当确定RFID读出器/写入器11处于T→R对话中时,进入“YES路径”并实施步骤S32。否则进入“NO路径”并重复步骤S31。
在步骤S32,鉴别由RFID读出器/写入器11发射到RFID标签(T)的指令是否是RORC。当在步骤S32中发射到RFID标签的指令是RORC时,进入“YES路径”并实施步骤S33。在步骤S33中,当接收到从RFID标签(T)对RORC的响应时执行AGC值鉴别过程。当实施该鉴别过程时,可以实施图4的步骤S2~S4中所示的过程或者在步骤S12~S15和图6的步骤S12~S15、S18和S19中所示的过程中的一个。
在步骤S34,根据在步骤S33中确定过程的结果,确定AGC值(D),并将可变增益放大器193的AGC值改变为值(D)。在步骤S35中将值(D)也存储在存储器233中。此后,在步骤S36中,确定RFID读出器/写入器11的状态。当鉴别将RFID读出器/写入器11的状态改变为R→T对话时,进入“YES路径”并终止AGC过程。否则重复步骤S36。
当在步骤S32中确定指令是WORC时,进入“NO路径”并实施步骤S37。在步骤S37,读出当由读出器/写入器11接收对RORC(就在发射WORC前发送的指令)的响应时确定和存储在存储器233中的AGC值(D),并将AGC值(D)设置在可变增益放大器193中。在步骤S38,鉴别RFID读出器/写入器11的状态是否在R→T对话中,以在RFID读出器/写入器11的接收状态(T→R对话)期间保持值(D)。当在步骤S38中鉴别出状态从T→R对话改变为R→T对话时,进入“YES路径”并终止AGC过程。否则,重复步骤S38。
在上述实施例中,可以在RFID标签(T)的响应结束后保持可变增益放大器193中的AGC值(D)。然而,因为当RFID读出器/写入器发送指令到RFID标签(T)时不需要AGC值(可变增益放大操作),所以可以将AGC值改变为零或最小值。当RFID读出器/写入器11处于载波侦听状态时,可以将AGC值改变为最大值。
根据上述说明和方法,当使用与写入操作有关的指令(WORC)的RFID读出器/写入器接收来自RFID标签的响应时,能够执行适当的AGC过程。
在上述实施例中,描述了当通信速度为40kbps时的每个实施例。然而,通信速度不限于40kbps,从而,当通信速度改变时,必须相应地改变预先确定的时间段T1、固定时间段Ta和规定时间段Tb、Tb’和Tc。在这些实施例中,也使用从RFID标签发射的RF信号所直接产生的基带信号,进行AGC过程。然而,可以从第1次从RF信号产生的IF信号(中间频率信号)产生基带信号。这样,当实施AGC过程时可以用IF信号,所以在这些实施例中的接收信号不仅包含基带信号而且包含IF信号。
利用具体的实施例已描述了本发明。然而,对于本领域普通的技术人员来说,根据本发明原理的其它实施例应该是显而易见的。权利要求书有意包括了这些实施例。

Claims (8)

1.一种RFID询问器设备,该RFID询问器设备具有读出器功能,包含:
发射部分(17),其被配置成将指令发射到RFID标签并且也将未调制的连续的无线电波发射到RFID标签,使RFID标签能够实现反向散射无线电通信;
接收部分(19),其具有可变增益放大器(193)并且被配置成从利用反向散射无线电通信的RFID标签接收RF信号,以获得接收信号;
控制部分(23),其被配置成控制接收部分的可变增益放大器;
所述RFID询问器设备的特征在于:
控制部分包含自动增益控制部分(231),其被配置成从完成将命令发射到RFID标签后经过预先确定的时间Ta、在规定的时间内测量接收信号的振幅,并且控制部分使可变增益放大器根据测得的振幅值进行工作,将接收到的接收信号的振幅改变为所需要的电平;
该RFID询问器设备还包含写入器功能块和存储器(233),
其中该写入器功能块通过发射部分将与写入操作相关的命令发射到RFID标签;
该存储器(233)被配置成存储当接收部分从响应来自发射部分的与读出操作相关的命令的RFID标签接收RF信号时,根据测得的振幅值而确定的、并且被设置在可变增益放大器中的AGC值;
其中,当接收部分从响应来自发射部分的与写入操作相关的命令的RFID标签接收RF信号时,从存储器读出就在发射与写入操作相关的命令前被存储在存储器中的AGC值,并且将该AGC值设置在接收部分的可变增益放大器中,
其中,当接收部分从响应与写入操作相关的命令的RFID标签接收接收信号时,控制部分在不测量接收信号的振幅的情况下使可变增益放大器根据从存储器读出的并且被设置的AGC值进行工作。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RFID询问器设备,其特征在于:其中预先确定的时间Ta小于从由RFID标签完成命令的接收到由RFID标签开始发射RF信号的时间段T1。
3.根据权利要求1和2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RFID询问器设备,其特征在于:其中,从RFID标签发射的RF信号包括当自动增益控制部分测量接收信号的振幅时使用的前置码。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RFID询问器设备,其特征在于:其中,自动增益控制部分根据预先确定的AGC值测量接收信号的振幅,并且根据测得的振幅值确定第二AGC值。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RFID询问器设备,其特征在于:其中,自动增益控制部分改变预先确定的AGC值,以便当测得的振幅值超过目标值时在预先确定的时间内进一步测量接收信号的振幅,并且根据进一步测量所测得的振幅值控制接收部分的可变增益放大器。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RFID询问器设备,其特征在于:其中,自动增益控制部分确定接收信号的测得的振幅值是否超过目标值,并且当接收信号的测得的振幅值超过目标值时,在接收部分的可变增益放大器中设置比预先确定的AGC值小的第二AGC值。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RFID询问器设备,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含指示由自动增益控制部分测得的振幅值和将在接收部分的可变增益放大器中使用的所需要电平之间的关系的表,以便根据自动增益控制部分已经测得的最大振幅值、从该表中确定所需要的电平。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RFID询问器设备,其特征在于:其中,自动增益控制部分根据预先确定的AGC值测量接收信号的振幅,并且改变预先确定的AGC值,以便当测得的振幅值超过目标值时在预先确定时间内进一步测量接收信号的振幅,并且根据进一步测量所测得的振幅值控制接收部分的可变增益放大器。
CN2007101367802A 2006-07-28 2007-07-27 Rfid询问器设备 Active CN10114978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6206636A JP4206108B2 (ja) 2006-07-28 2006-07-28 無線タグリーダライタ
JP2006-206636 2006-07-28
JP2006206636 2006-07-28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149783A CN101149783A (zh) 2008-03-26
CN101149783B true CN101149783B (zh) 2012-05-30

Family

ID=3872871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7101367802A Active CN101149783B (zh) 2006-07-28 2007-07-27 Rfid询问器设备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8077010B2 (zh)
EP (1) EP1884880B1 (zh)
JP (1) JP4206108B2 (zh)
CN (1) CN101149783B (zh)
DE (1) DE602007008650D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1920381B1 (en) * 2005-08-25 2013-01-23 Nxp B.V. Method and rfid reader for evaluating a data stream signal in respect of data and/or collision
US20090144458A1 (en) * 2007-12-03 2009-06-04 Broadcom Corporation Dongle device and host device with millimeter wave host inerface and method for use therewith
JP2010034785A (ja) * 2008-07-28 2010-02-12 Toshiba Tec Corp 無線通信装置
FR2939580A1 (fr) * 2008-12-09 2010-06-11 Commissariat Energie Atomique Objet portatif couple inductivement a une station fixe et comportant des moyens de controle du gain
CN102034063A (zh) * 2009-09-28 2011-04-27 西门子(中国)有限公司 调整连续波传输时间的方法及读写器
KR101239131B1 (ko) 2009-11-05 2013-03-08 한국전자통신연구원 무선주파수인식 리더 및 그것의 이득 제어 방법
CN102567696A (zh) * 2010-12-27 2012-07-11 北京中电华大电子设计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计算超高频电子标签响应阅读器时间间隔的方法
US9184798B2 (en) 2012-03-12 2015-11-10 Broadcom Corporation Near field communications (NFC) device having adjustable gain
US8879988B2 (en) * 2012-12-19 2014-11-04 Cambridge Silicon Radio Limited Receiver for a telecommunications system
KR102282717B1 (ko) * 2014-10-14 2021-07-27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Nfc 카드 리더기, 이를 포함하는 시스템 및 상기 카드 리더기의 동작 방법
US10164600B2 (en) * 2015-10-12 2018-12-25 Nxp B.V. NFC or RFID device RF detuning detection and driver output power regulation
FR3054345B1 (fr) * 2016-07-22 2018-07-27 Tagsys Procede de communication rfid securisee
CN111800169A (zh) * 2020-06-23 2020-10-20 易兆微电子(杭州)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近场通信pcd接收的agc方法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0583084B1 (en) * 1992-07-20 1999-09-15 Mitsubishi Denki Kabushiki Kaisha Non-contact IC card, non-contact IC card reader/writer and data transmission method
CN1732471A (zh) * 2002-12-24 2006-02-08 温科·昆茨 自动设定非接触式标识系统中的询问器接收器的增益的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1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972430A (en) * 1989-03-06 1990-11-20 Raytheon Company Spread spectrum signal detector
JPH07271939A (ja) * 1994-03-30 1995-10-20 Mitsubishi Denki Semiconductor Software Kk 非接触icカード,カードリーダライタ及びカード装置
US7616094B2 (en) * 1994-09-09 2009-11-10 Intermec Ip Corp. 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 system with write broadcast capability
US5495229A (en) * 1994-09-28 1996-02-27 Sensormatic Electronics Corporation Pulsed electronic article surveillance device employing expert system techniques for dynamic optimization
US5896060A (en) * 1996-12-23 1999-04-20 Micron Technology, Inc. DPSK demodulator which may be used in an interrogator of a remote intelligence communication system
US5914671A (en) * 1997-02-27 1999-06-22 Micron Communications, Inc. System and method for locating individuals and equipment, airline reservation system, communication system
JPH10271079A (ja) 1997-03-26 1998-10-09 Xing:Kk 変調波復調方法及び変調波復調装置
JP3024755B2 (ja) * 1998-06-24 2000-03-21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Agc回路及びその制御方法
US20010048727A1 (en) * 2000-01-10 2001-12-06 Schmutz Thomas R.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automatic gain control on a time slot by time slot basis
JP2003092561A (ja) * 2001-09-18 2003-03-28 Sony Corp 受信装置及び受信方法
US20050058292A1 (en) * 2003-09-11 2005-03-17 Impinj, Inc., A Delaware Corporation Secure two-way RFID communications
US7386074B1 (en) * 2003-10-06 2008-06-10 Redpine Signals, Inc. Digital automatic gain control method and apparatus
US8077763B2 (en) * 2003-10-21 2011-12-13 Symbol Technologies, Inc. Full-duplex radio frequency echo cancellation
KR100565306B1 (ko) * 2003-11-22 2006-03-30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이동통신 수신단의 증폭 오프셋 조정장치
JP4212548B2 (ja) * 2003-12-26 2009-01-21 株式会社東芝 無線送信装置、無線受信装置、無線送信方法及び無線受信方法
US7119738B2 (en) * 2004-03-01 2006-10-10 Symbol Technologies, Inc. Object location system and method using RFID
JP2006121146A (ja) * 2004-10-19 2006-05-11 Renesas Technology Corp 無線受信機のフィルタ制御方法および装置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無線受信機用集積回路
KR100665137B1 (ko) * 2004-12-02 2007-01-04 한국전자통신연구원 무선 패킷 통신 시스템의 자동 이득 제어 장치 및 제어방법
JP2007006260A (ja) * 2005-06-24 2007-01-11 Sanyo Electric Co Ltd Agc回路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0583084B1 (en) * 1992-07-20 1999-09-15 Mitsubishi Denki Kabushiki Kaisha Non-contact IC card, non-contact IC card reader/writer and data transmission method
CN1732471A (zh) * 2002-12-24 2006-02-08 温科·昆茨 自动设定非接触式标识系统中的询问器接收器的增益的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JP特开平10-271079A 1998.10.09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1884880B1 (en) 2010-08-25
EP1884880A2 (en) 2008-02-06
US20080024280A1 (en) 2008-01-31
JP4206108B2 (ja) 2009-01-07
CN101149783A (zh) 2008-03-26
US8077010B2 (en) 2011-12-13
JP2008035231A (ja) 2008-02-14
DE602007008650D1 (de) 2010-10-07
EP1884880A3 (en) 2009-07-0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149783B (zh) Rfid询问器设备
EP1758256A1 (en) Interrogator for wireless tag communication system
EP2267634A1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providing energy to passive tags in a radio-frequency identification system
EP2221743B1 (en) Radio-frequency tag communication device
US8774329B2 (en) Variable length correlator
US7812719B2 (en) RFID system and method for localizing and tracking a moving object with an RFID tag
CN102244530B (zh) 一种近距离通信方法及系统
CN105022058A (zh) 用于测定rfid应答器的位置的方法与系统
WO2005091013B1 (en) Multi-resolution object location system and method
CN102142868A (zh) 近距离通信方法及系统
US20130122813A1 (en) Network node for a wireless sensor network
US7369036B1 (en) Method and system of information exchange between an interrogator device and transponder devices that takes into account the level of ambient noise
WO2009027154A1 (en) A method and reader to conduct a label query in a 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 system
EP1946147B1 (en) Short-distance ranging system
KR101239131B1 (ko) 무선주파수인식 리더 및 그것의 이득 제어 방법
Li et al. Analysis and simulation of UHF RFID system
JP4650053B2 (ja) 質問器、応答器、位置検出方法および位置検出用プログラム
WO2007091612A1 (ja) 無線タグ通信システムの質問器
CN101685492A (zh) Rfid通信模型空中接口参数测试方法
CN101120268A (zh) 确定应答器相对于通信器的位置的方法
Boaventura et al. A proposal for dynamic power control in RFID and passive sensor systems based on RSSI
JP2007060144A (ja) 無線タグ通信装置
Merakeb et al. Experimental demonstration of a passive UHF RFID communication in time reversal and pulsed wave mode
CN103902945A (zh) 采用跳频扫描提高rfid标签识别率的方法
CN202795388U (zh) 一种射频识别装置以及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