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143576B - 车顶嵌条用盖体及其安装结构 - Google Patents

车顶嵌条用盖体及其安装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143576B
CN101143576B CN2007101530043A CN200710153004A CN101143576B CN 101143576 B CN101143576 B CN 101143576B CN 2007101530043 A CN2007101530043 A CN 2007101530043A CN 200710153004 A CN200710153004 A CN 200710153004A CN 101143576 B CN101143576 B CN 101143576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ntioned
car roof
roof fillet
main body
li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710153004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143576A (zh
Inventor
大山胜己
沼元保幸
寺井章浩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atayama Kogyo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Katayama Kogyo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6251913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4156643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Katayama Kogyo Co Ltd filed Critical Katayama Kogyo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114357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14357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14357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143576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Fittings On The Vehicle Exterior For Carrying Loads, And Devices For Holding Or Mounting Articles (AREA)
  • Vehicle Interior And Exterior Ornaments, Soundproofing, And Insulation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车顶嵌条用盖体及其安装结构,其可装卸于将车顶嵌条的纵向侧部切口而形成的开口部,在车体侧的设计上没有限制,部件数量少,装配容易。在车辆的车顶上,形成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槽部,在槽部安装装设装配配件,装设装配配件的位置从槽部的宽度方向中间部偏到左右的任意方,车顶嵌条安装于槽部中。在车顶嵌条中形成开口部,车顶嵌条用盖体以可装卸的方式安装于开口部。盖体包括按照覆盖开口部的方式,可装卸地安装于车顶嵌条上的盖体主体;以可装卸的方式将盖体主体卡扣于车顶嵌条上的卡扣机构。

Description

车顶嵌条用盖体及其安装结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在汽车等的车辆的车顶嵌条中形成开口部,安装装配配件的场合,以可装卸的方式安装于该开口部的盖体及其安装结构。上述装配配件用于装配车顶架、托架等的支承部件。
背景技术
下述的技术是公知的,在该技术中,在汽车等的车辆的车顶板和侧面板的接合部,沿车辆前后方向形成细长的槽部,安装从上方封闭槽部的装饰用的车顶嵌条,在该槽部中安装装配配件,按照可在该装配配件上安装车顶架、托架等的支承部件的方式在车顶嵌条的一部分形成开口部,在不安装托架等的支承部件的场合,以可装卸的方式将盖体安装于开口部。
在该装配配件中,比如如果通过车体侧的设计,在车顶板和侧面板的接合部设置立片,则为了避开该立片,必须设置于槽部宽度方向的偏位的位置。在此场合,车顶嵌条的开口部也形成于对应于装配配件的偏位的位置,嵌入开口部的盖体也对应于此,从车顶嵌条的宽度方向中间部,偏向车顶板或侧面板侧中的任意者。
JP2002-193050A号文献公开了下述的盖体结构,其沿车顶嵌条的纵向与设置于车顶嵌条的宽度方向中间部的开口部滑动嵌合。但是,该结构不能采用在从宽度方向中间部偏到左右的任意方的侧部缺口部处。
JUM63-126147A号文献公开了下述的技术,其中,在槽部内,将车顶板的缘部弯曲,形成安装部,盖体与该安装部卡扣。但是,在该结构中,必须在车体侧形成安装部,在设计方面产生制约。
JP9-109796A公开了下述的技术,其中,在面临开口部的一侧车顶嵌条端部,嵌合盖体的一端,盖体的另一端通过滑动操作嵌合于另一侧车顶嵌条的端部。但是,该结构的部件数量,装配工时多。
专利文献1:JP2002-193050A
专利文献2:JUM63-126147A
专利文献3:JP9-109796A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课题在于提供一种车顶嵌条用盖体及其安装结构,其可装卸于将车顶嵌条的纵向侧部切口而形成的开口部。
另外,本发明要解决的课题在于提供车体侧的设计没有限制,部件数量少,装配容易的车顶嵌条用盖体及其安装结构。
技术方案1所述的车顶嵌条用盖体适合用于下述的方案,其中,在车辆的车顶上形成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槽部,在该槽部中安装装配配件,装配配件的位置从槽部的宽度方向中间部偏到左右的任意方,在槽部中安装车顶嵌条,在车顶嵌条中形成开口部,盖体以可装卸的方式安装于该开口部。其特征在于盖体包括盖体主体,该盖体主体按照覆盖开口部的方式可装卸地安装于车顶嵌条上;卡扣机构,该卡扣机构将盖体主体以可装卸的方式卡扣于上述车顶嵌条上。
技术方案2所述的车顶嵌条用盖体的特征在于开口部包括配件装配缺口部,卡扣机构包括卡扣孔,该卡扣孔针对配件装配缺口部,形成于车顶嵌条的纵向前侧和后侧;孔卡扣部,该孔卡扣部形成于盖体主体的内面的前部和后部,与卡扣孔滑动卡合;卡合部,该卡合部形成于盖体主体的内面的孔卡扣部之间,与配件装配缺口部滑动卡合;侧缘夹持凹部,该侧缘夹持凹部形成于盖体主体的内面,与车顶嵌条的侧缘部卡合。
在这里,车顶嵌条的配件装配缺口部既可按照分成第1车顶嵌条部和第2车顶嵌条部的方式形成,也可按照在一体的车顶嵌条的侧部形成缺口的方式形成。
技术方案3所述的盖体安装结构适合用于下述的方案,其中,在车辆的车顶上形成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槽部,在槽部中安装装配配件,装配配件的位置从槽部的宽度方向中间部偏到左右的任意方,在槽部中安装车顶嵌条,在车顶嵌条中形成开口部,盖体以可装卸的方式安装于开口部。在车顶嵌条中,从宽度方向中的一侧,基本呈U形形成缺口,或在第1车顶嵌条部和第2车顶嵌条部中的至少一者上设置宽度缺口部,形成从平面看基本呈U形的配件装配缺口部,在配件装配缺口部的车顶嵌条纵向的切口处形成卡扣部,形成至少1个卡扣孔。盖体包括盖体主体,盖体主体按照覆盖开口部的方式可装卸地安装于车顶嵌条上;卡扣机构,该卡扣机构将盖体主体以可装卸的方式卡扣于车顶嵌条上。卡扣机构按照下述方式构成,该方式为:卡合部和孔卡扣部设置于盖体主体的内面。在孔卡扣部插入上述卡扣孔中时,盖体主体的卡合部位于车顶嵌条的卡扣部的附近,在盖体主体沿上述车顶嵌条的纵向滑动操作时,孔卡扣部与卡扣孔的侧缘卡扣,卡合部与卡扣部卡合。
在技术方案4所述的车顶嵌条的盖体安装结构中,在盖体主体的内面的滑动方向端部侧设置突部。在盖体主体的孔卡扣部插入车顶嵌条的卡扣孔中时,突部与车顶嵌条的表面接触,在沿安装滑动方向对盖体进行滑动操作时,突部进入卡扣孔中,盖体主体不沿取下方向脱落。
在技术方案5所述的车顶嵌条的盖体安装结构中,在盖体主体的孔卡扣部设置卡扣爪,在该卡扣爪上设置嵌入肋。
如果沿安装滑动方向使盖体主体滑动,则盖体的孔卡扣爪与车顶嵌条的卡扣孔的内面卡扣,但是,为了提高卡扣力,设置嵌入肋。
在技术方案6和7所述的车顶嵌条的盖体安装结构中,在盖体主体的孔卡扣部的缺口侧滑动侧部设置防脱片。
在这里,盖体的孔卡扣部的滑动侧部指孔卡扣部插入车顶嵌条的卡扣孔中时滑动的部分。通过在缺口侧的该部分设置防脱片,沿宽度方向面对盖体的卡合部,防止宽度方向的晃动。
在技术方案8和9所述的车顶嵌条的盖体安装结构中,盖体主体包括与车顶嵌条的缺口侧的侧缘部卡合的侧缘夹持凹部。
通过设于盖体主体的侧缘夹持凹部与车顶嵌条的侧缘部的嵌合卡合,可更加准确的固定盖体。
技术方案10所述的车顶嵌条用盖体适合用于下述的方案,其中,在车辆的车顶上形成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槽部,在槽部中安装装配配件,装配配件的位置从上述槽部的宽度方向中间部偏到左右的任意方,在槽部中安装车顶嵌条,在车顶嵌条中形成开口部,盖体以可装卸的方式安装于开口部。盖体包括盖体主体,盖体主体按照覆盖开口部的方式可装卸地安装于车顶嵌条上;卡扣机构,卡扣机构将盖体主体以可装卸的方式卡扣于车顶嵌条上。车顶嵌条分割为第1车顶嵌条部和第2车顶嵌条部。按照在第1和第2车顶嵌条部之间形成配件装配缺口部的方式形成开口部。卡扣机构包括以可滑动的方式安装于盖体主体上的滑动卡合体。盖体主体包括与第1车顶嵌条部的末端卡合的卡合凹部。滑动卡合体包括与第2车顶嵌条部滑动卡合的滑动卡扣部。
分割为第1车顶嵌条部和第2车顶嵌条部是指,形成用于将车顶架等的支承部件安装于设置在车辆的车顶的槽部的装配配件上的开口部。在沿车辆前后方向分割、分离成多个车顶嵌条部的场合,形成开口部的一侧称为第1车顶嵌条部,另一侧称为第2车顶嵌条部。于是,车顶嵌条的分割数量没有限制。
在技术方案11所述的车顶嵌条用盖体中,盖体主体不但具有卡合凹部,而且在内面具有与上述第2车顶嵌条部的侧缘部夹持卡合的侧缘夹持凹部。
由此,在盖体主体上,具有与第1车顶嵌条部的纵向末端卡合的卡合凹部、夹持卡合于另一车顶嵌条的纵向的侧缘部的侧缘夹持凹部。另外,在将盖体安装于开口部的场合,使滑动卡合体沿与第2车顶嵌条部相垂直的方向滑动,从第2车顶嵌条部的侧部将其卡扣,使滑动卡合体后退,将其取下。
在技术方案12所述的车顶嵌条用盖体中,盖体主体还包括导向孔,滑动卡合体具有1对滑动弹性片,1对滑动弹性片与导向孔嵌接,滑动弹性片沿导向孔滑动,由此,滑动卡合体能以可滑动的方式安装于盖体主体上。
这是在盖体主体上以可滑动的方式安装滑动卡合体的机构的1个具体实例。
技术方案13所述的车顶嵌条用的盖体安装结构适合用于下述的方案,其中,在车辆的车顶上形成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槽部,在槽部中安装装配配件,装配配件的位置从上述槽部的宽度方向中间部,偏到左右的任意方,在槽部中安装车顶嵌条,在车顶嵌条中形成开口部,盖体以可装卸的方式安装于开口部。车顶嵌条分为第1车顶嵌条部和第2车顶嵌条部,按照在第1和第2车顶嵌条部之间,形成配件装配缺口部的方式形成开口部。卡扣机构包括以可滑动的方式安装于盖体主体上的滑动卡合体。盖体主体包括与第1车顶嵌条部的末端卡合的卡合凹部和与第2车顶嵌条部的侧缘部夹持卡合的侧缘夹持凹部。滑动卡合体包括与第2车顶嵌条部滑动卡合的滑动卡扣部。盖体主体的卡合凹部与第1车顶嵌条部的末端卡合,侧缘夹持凹部与第2车顶嵌条部的侧缘部夹持卡合,滑动卡扣部滑动卡合在形成于第2车顶嵌条部上的盖体支承片上。
由于按照于第2车顶嵌条部上设置规定形状的缘部的方式形成的盖体支承片上滑动卡合有滑动卡扣部,故在将盖体主体与第1车顶嵌条部和第2车顶嵌条部卡接的状态,可通过滑动卡合体的滑动操作,将盖体固定于开口部,或将其取下。
在技术方案14所述的车顶嵌条用盖体安装结构中,盖体主体还包括导向孔。滑动卡合体具有1对滑动弹性片。1对滑动弹性片与导向孔嵌接,滑动弹性片沿上述导向孔滑动,由此,滑动卡扣部与形成在第2车顶嵌条部上的盖体支承片滑动卡合。
由此,仅仅通过使一对滑动弹性片相互在内侧挠曲,将其嵌接于导向孔中,便可将滑动卡合体安装于盖体主体上。
在本发明的车顶嵌条用盖体及其安装结构中,由于在将设置于盖体主体的内面上的孔卡扣部插入卡扣孔中时,设置于盖体主体上的卡合部位于开口部的车顶嵌条侧的卡扣部的附近,故容易将盖体安装于车顶嵌条的开口部。也可将车顶嵌条分割,但是,不必一定沿纵向将车顶嵌条断开,可将尺寸误差抑制在较小程度。
由于设置于盖体主体的内面的突部搭扣(スナツプ)卡合于卡扣孔中,故防止盖体沿取下方向脱开。在孔卡扣部与卡扣孔的卡合中,在盖体的孔卡扣部上设置卡扣爪,在卡扣爪和盖体内面之间夹持卡扣孔的缘部,在卡扣爪上设置嵌入卡扣孔的缘部内面的嵌入肋,这样,孔卡扣部相对卡扣孔缘部的卡接性能提高。
另外,由于在盖体的孔卡扣部的滑动侧部设置防脱片,故防止卡合部从配件装配缺口部的切口偏到切口侧而脱开的情况。如果在盖体主体的侧缘具有侧缘夹持凹部,使其与车顶嵌条的切口侧的侧缘部卡合,则向配件装配缺口部的安装性能进一步提高。
此外,在本发明的车顶嵌条用盖体中,由于可使盖体主体的一端侧与夹持开口部的第1车顶嵌条部的第1开口侧端部卡合,卡合体在夹持开口部的第2车顶嵌条部上滑动,通过滑动卡扣部卡扣,故可在车辆面板等的车体侧,不设置盖体安装用部件,另外可不采用工具等的情况下,简单地将盖体在开口部固定、取下。
由于在盖体中,在滑动卡合体上设置滑动弹性片,在设置于盖体主体上的导向孔中,按照下述方式将滑动卡合体安装,该方式为使滑动弹性片挠曲的同时自由进行滑动嵌入的操作,故部件数量少,装配容易。
附图说明
图1(a)、图1(b)表示本发明的车顶嵌条用盖体及其安装结构的第1实施例,图1(a)为车顶嵌条开口部和盖体的立体图,表示从开口部取下盖体的状态,图1(b)为与图1(a)同样的立体图,表示盖体安装于开口部的状态;
图2(a)为盖体的外表侧立体图,图2(b)为盖体的内侧立体图,图2(c)为图2(b)的卡合部的放大立体图,图2(d)为从侧面板侧观看的卡合部的放大主视图;
图3(a)为沿图1(b)中的A-A线的纵向剖视图,表示从车顶嵌条上取下盖体的状态,图3(b)为与图3(a)同样的纵向剖视图,表示盖体安装于车顶嵌条上的状态,图3(c)为与图3(b)同样的纵向剖视图,表示使盖体沿安装滑动方向移动的状态;
图4(a)为沿图1(b)中的A-A线的纵向剖视图,表示将盖体安装于车顶嵌条的开口部之前的状态,图4(b)为与图4(a)同样的纵向剖视图,表示将盖体安装于车顶嵌条的开口部之后的状态,图4(c)为与图4(b)同样的纵向剖视图,表示在将盖体安装于车顶嵌条的开口部之后,使盖体沿安装滑动方向移动的状态;
图5为从侧面板观看的盖体的侧视图;
图6(a)为第1孔卡扣部的放大侧视图,图6(b)为第2孔卡扣部的放大侧视图;
图7(a)为从图5的箭头B方向观看的盖体的端面图,图7(b)为从图5的箭头C方向观看的盖体的端面图,图7(c)为与图7(a)同样的端面图,表示侧缘夹持凹部嵌于车顶嵌条的侧缘部的状态,图7(d)为与图7(b)同样的端面图,表示侧缘夹持凹部嵌于车顶嵌条的侧缘部的状态;
图8(a)、图8(b)表示本发明的车顶嵌条用盖体及其安装结构的第2实施例,图8(a)为车顶嵌条开口部和盖体的立体图,表示盖体安装于开口部的状态,图8(b)为与图8(a)同样的立体图,表示从开口部取下盖体的状态;
图9(a)为盖体的外表侧立体图,图9(b)为盖体的内侧立体图;
图10(a)为沿图9(a)中的A-A线观看的盖体的侧视图,图10(b)为从图9(a)的箭头B方向观看的盖体的端面图,图10(c)为与图10(b)同样的盖体的端面图,表示盖体安装于车顶嵌条上的状态;
图11(a)为车顶嵌条的俯视图,表示取下了盖体的车顶嵌条的开口部附近,图11(b)为与图11(a)同样的车顶嵌条的俯视图,表示安装了盖体的车顶嵌条的开口部附近;
图12(a)为滑动卡合体的俯视图,图12(b)为从第1车顶嵌条部侧观看的滑动卡合体的主视图,图12(c)为从侧面板侧观看的滑动体卡合体的侧视图,图12(d)为滑动卡合体的仰视图;
图13(a)为盖体主体的导向孔附近的部分俯视图,表示从导向孔取下滑动卡合体的状态,图13(b)为与图13(a)同样的部分俯视图,表示滑动卡合体嵌于导向孔中的状态,图13(e)为从侧面板侧观看图13(b)所示的滑动卡合体的部分剖视图;
图14(a)~图14(c)为表示盖体安装于车顶嵌条的开口部的程序的说明图;
图15(a)~图15(c)为表示盖体安装于车顶嵌条的开口部时的滑动卡合体和盖体主体的各位置关系的说明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车顶嵌条用盖体及其安装结构的实施例进行说明。
图1~图7表示本发明的车顶嵌条用盖体及其安装结构的第1实施例。
图1表示安装于沿车辆的车顶板2和侧面板3的连接部而形成的槽部4的装配配件9附近。图中未示出的车顶架等的支承部件(托架)安装于装配配件9上。图1(a)表示从车顶嵌条70的开口部5取下本发明的车顶嵌条用的盖体10的状态,图1(b)为盖体10安装于车顶嵌条70的开口部5的状态,图2(a)为盖体10的外表侧立体图,图2(b)为盖体10的内侧立体图,图2(c)为图2(b)的卡合部30的放大立体图,图2(d)为从侧面板侧观看的卡合部30的放大主视图。
槽部4按照车顶板2和侧面板3的连接部分呈车辆前后方向的槽状凹陷的方式形成。在下面,为了便于说明,像图1(a)所示的那样,在盖体10等安装于车辆上的状态,将具有车顶板2的一侧称为车顶板侧,将具有侧面板3的一侧称为侧面板侧。另外,将车顶嵌条的全长方向称为车顶嵌条纵向,将与沿车顶嵌条表面的车顶嵌条方向相垂直的方向称为车顶嵌条宽度方向。实际上,在车辆的车顶嵌条的两侧缘设置有同样的槽部,但是,为了便于说明,仅仅对一侧的槽部进行说明。由于另一侧的槽部的结构、作用也相同,故省略对其的描述。于是,在下面的说明中,未限定盖体10和车顶嵌条70的开口部5相对车顶板2和侧面板3的配置。
在车顶嵌条70的开口部5中,从宽度方向侧部基本呈U形在车顶嵌条70中形成缺口,形成配件装配缺口部6。装配配件9安装于配件装配缺口部6中。可在装配配件9上安装车顶架等的支承部件(图中未示出)。在未安装车顶架等的支承部件时,盖体10将开口部5封闭。
在槽部4的内部,设置将车顶板2的侧面板3侧的端部向上弯曲的立片2a。于是,装配配件9安装于比从槽部4的立片2a更偏向车顶板2侧或侧面板3侧的位置。在图示实例中,装配配件9安装于车顶板2侧。在开口部5中,对应于装配配件9,在车顶嵌条70的宽度方向的车顶板2侧基本呈U形形成缺口,形成配件装配缺口部6。
盖体10像图2(a)~(c)所示的那样,包括盖体主体20;卡合部30;第1孔卡扣部40;第2孔卡扣部50;侧缘夹持片61a,61b。该卡合部30、第1孔卡扣部40、第2孔卡扣部50、侧缘夹持片61a、61b设置于盖体主体20的内面的规定位置。
在车顶嵌条70中,在与第1孔卡扣部40和第2孔卡扣部50相对应的位置,分别设置第1卡扣孔7和第2卡扣孔8,在与第1孔卡扣部40相对应的位置,将沿配件装配缺口部6的车顶嵌条纵向的缘部切开,设置缺口部6b,在缺口部6b的车顶嵌条纵向侧的横向(附近)分别设置卡扣部6a。
在本实施例中,卡扣机构主要由设置于盖体主体20上的卡合部30、第1孔卡扣部40、第2孔卡扣部50、侧缘夹持片61a、61b;设置于车顶嵌条70上的第1卡扣孔7、第2卡扣孔8、缺口部6b构成。
从俯视看,盖体10的卡合部30对准车顶嵌条70的缺口部6b,第1、第2孔卡扣部40、50对准第1、第2卡扣孔7、8而嵌于开口部5,沿车顶嵌条纵向,并且沿第1、第2孔卡扣部40、50卡合的方向滑动,以使盖体10安装于车顶嵌条70上(参照图1(b))。
下面参照图3和图5,对盖体10安装于开口部5的安装结构进行说明。图3(a)为沿图1(b)中的A-A线的纵向剖视图,表示从车顶嵌条70上取下盖体10的状态,图3(b)为与图3(a)同样的附图,表示盖体10安装于车顶嵌条70上的状态,图3(c)为与图3(b)同样的附图,表示使盖体10沿安装滑动方向移动的状态。图5为从侧面板观看的盖体10的侧视图。
在盖体主体20的内面20a上,按照分别与盖体主体20成一体形成的方式,在基本中间附近,下垂地设置卡合部30,下垂地设置沿安装滑动方向滑动卡扣的相应的第1、第2孔卡扣部40、50。
像图2(b)和图5所示的那样,在盖体主体20的内面20a,在车顶板侧的侧缘部的滑动方向两端附近,设置侧缘夹持片61a、61b。在盖体主体20的内面20a和侧缘夹持片61a、61b之间,分别形成侧缘夹持凹部60a、60b。
像图3(a)所示的那样,在车顶嵌条70的开口部5中,从车顶板2侧,沿车顶嵌条宽度方向切有直线状的2个切口5a、5b,在切口5a、5b之间,切有车顶嵌条纵向的切5c,从平面看基本呈U形形成缺口,形成于装配配件等用的配件装配缺口部6。车顶嵌条纵向的切口5c的一部分还在侧面板3侧切开凹状,由此,在切口5c处还形成缺口部6b,在缺口部6b的车顶嵌条纵向侧的切口5c的台阶状部分,形成卡扣部6a。缺口部6b按照切口5c的缘部沿在侧面板3侧扩大的方向凹陷到规定位置的方式形成,在安装盖体10时,卡合部30可从上方插入缺口部6b。另外,也可代替该卡扣部6b,在开口部5侧,呈舌片状突出地形成该卡扣部6a。
像图2(a)~(d)所示的那样,在卡合部30中,从盖体主体20的内面20a下垂有对应于车顶嵌条70的厚度的长度的下垂部32,从下垂部32的底端,像图1(b)所示的那样,在盖体10嵌于开口部5的状态,沿顺着侧面板3侧的车顶嵌条70的内面的方向,突出卡扣爪33、卡合凹部31由卡扣爪33、下垂部32、内面20a形成。在形成卡合凹部31的卡扣爪33的内壁上,形成沿滑动方向,上下宽度的后部变窄的锥面34。
在缺口部6b中,像图3(b)所示的那样,卡合部30从上方嵌入,像图3(c)所示的那样,如果沿安装滑动方向滑动操作,卡合凹部31卡扣于形成在配件装配缺口部6的车顶嵌条纵向的切口5c的卡扣部6a。
像图3(a)所示的那样,在比车顶嵌条70的开口部5更偏向车顶嵌条纵向外侧的规定位置,分别在车顶嵌条70中开设第1卡扣孔7和第2卡扣孔8。
图6(a)为第1孔卡扣部40的放大侧视图,图6(b)为第2孔卡扣部50的放大侧视图。由于第1孔卡扣部40和第2孔卡扣部50为相同结构,故在下面以第1孔卡扣部40为代表而进行说明。
第1孔卡扣部40分别从盖体主体20的内面20a,下垂有与车顶嵌条70的厚度相对应的长度的下垂部42,从该下垂部42的底端,沿顺着图1所示的第1卡扣孔7的缘部内面的安装滑动方向,突出有卡扣爪43,第1孔卡扣凹部41分别由卡扣爪43和下垂部42和内面20a形成。在形成第1孔卡扣凹部41的卡扣爪43形成的内壁上,形成沿安装滑动方向,后部上下宽度变窄的锥面44。在第1孔卡扣凹部41上,突出地形成滑动方向的嵌入肋45。在第1孔卡扣部40的侧缘夹持凹部60a侧,设置图6(b)所示的防脱片46。
在卡扣孔7、8中,像图3(b)所示的那样,分别嵌有孔卡扣部40、50。像图3(c)所示的那样,通过安装滑动方向的滑动操作,卡扣孔7、8的缘部和孔卡扣部40、50分别卡合。
图7(a)为从图5的箭头B方向观看的盖体10的端面图,图7(b)为从图5的箭头C方向观看的盖体10的端面图,图7(c)为与图7(a)同样的端面图,表示盖体10的侧缘夹持凹部60a嵌于车顶嵌条70的侧缘部的状态,图7(d)为与图7(b)同样的端面图,表示侧缘夹持凹部60d嵌于车顶嵌条70的侧缘部的状态。
像图7(a)和图7(b)所示的那样,在盖体主体20的滑动方向两端附近的车顶板侧的缘部的底部,沿向内面20a折回的方向突出地形成有侧缘夹持片61a、61b。在内面20a和侧缘夹持片61a、61b之间,形成侧缘夹持凹部60a、60b。侧缘夹持凹部60a、60b像图3(b)所示的那样,按照在盖体10安装于开口部5的状态,可嵌接而卡合于由车顶嵌条70的凸缘71形成的侧面板侧的缘部71a的方式形成。图7(c)和图7(d)表示车顶嵌条70的缘部71a、71b分别嵌合于侧缘夹持凹部60a、60b的状态。
参照图3和图4,对盖体10安装于车顶嵌条70的开口部5的程序进行说明。关于图3(a)~(b),在前面已描述。图4(a)为沿图1(b)中的A-A线的纵向剖视图,表示盖体安装于车顶嵌条的开口部之前的状态。图4(b)为与图4(a)同样的纵向剖视图,表示将盖体安装于车顶嵌条的开口部之后的状态,图4(c)为与图4(b)同样的纵向剖视图,表示在将盖体安装于车顶嵌条的开口部之后,使盖体沿安装滑动方向移动的状态。
在盖体10中,在图3(a)、图4(a)所示的向开口部5的未安装状态,盖体10的卡合部30的位置与车顶嵌条70的缺口部6b对准,第1、第2孔卡扣部40、50分别与第1、第2卡扣孔7、8对准。接着,像图3(b)和图4(b)所示的那样,在安装滑动方向的滑动后端位置,盖体10嵌入车顶嵌条70的开口部5。
此时,在图7(a)、图7(b)的侧缘夹持凹部60a、60b,在使凸缘71发生弹性变形的同时,像图7(c)、图7(d)所示的那样,嵌有形成于图1(a)所示的凸缘71上的嵌条侧缘部71a。
此时,在第1、第2孔卡扣部40、50上,图6(b)所示的防脱片46、56像图3(b)所示的那样,分别按压第1、第2卡扣孔7、8的嵌条侧缘部71a侧的缘部,这样,保持嵌条侧缘部71a和侧缘夹持凹部60a、60b的嵌合状态。
接着,像图3(c)和图4(c)所示的那样,沿安装滑动方向使盖体10滑动。侧缘夹持凹部60a、60b在该滑动时,一边嵌合于嵌条侧缘部71a,一边滑动。
像图2(c)和图2(d)所示的那样,在盖体10的卡合部30上,设置卡合凹部31,在沿安装滑动方向的滑动时,通过设置于卡合凹部31上的锥面34,对切口5c的卡扣部6a进行导向,将其引导到后端狭窄部31a,通过后端狭窄部31a紧固卡扣部6a,将盖体10与开口部5卡合。
另外,像图6(a)、图6(b)所示的那样,孔卡扣凹部41、51分别通过锥面44、54对卡扣孔7、8的缘部进行导向,引导到后端狭窄部31a,在设置于后端狭窄部31a的嵌入肋46、56和盖体主体20的内面20a之间紧固卡扣孔7、8的缘部,将盖体10卡合于开口部5。在安装前,在盖体主体20的内面20a,像图2(b)所示的那样,在突出地设置的孔卡合凸部21与车顶嵌条70的表面接触,沿安装滑动方向进行滑动操作时,嵌入卡扣孔8,将盖体10固定于车顶嵌条70上。
在将盖体10从车顶嵌条70取下的场合,可相反地进行前述的程序。可一边使孔卡合用的凸部21越到车顶嵌条70的表面上,一边沿与安装滑动方向相反的方向进行滑动操作,然后,朝向上方取下盖体10。
图8~图15表示本发明的车顶嵌条用盖体及其安装结构的第2实施例。
图8(a)为车顶嵌条开口部和盖体的立体图,表示盖体安装于开口部的状态,图8(b)为与图8(a)同样的立体图,表示从开口部取下盖体的状态。
像图8所示的那样,在顺着车辆的车顶板2和侧面板3的连接部,沿车辆的前后方向形成的槽部4,安装装配配件9。在该装配配件9上,安装图中未示出的车顶架等的支承部件。槽部4按照车顶板2和侧面板3的连接部分沿车辆前后方向呈槽状凹陷的方式形成。在车辆前侧安装第1车顶嵌条部74,在车辆后侧安装第2车顶嵌条部75。
在下面,为了便于说明,像图8所示的那样,在盖体10等处于安装于车辆上的状态,将具有第1车顶嵌条部74的一侧称为第1车顶嵌条部侧,将具有第2车顶嵌条部75的一侧称为第2车顶嵌条部侧,将具有车顶板2的一侧称为车顶板侧,将具有侧面板3的一侧称为侧面板侧。还将第1车顶嵌条部74和第2车顶嵌条部75简单地统称为车顶嵌条70。另外,将车顶嵌条的全长方向称为车顶嵌条纵向,将与沿车顶嵌条表面的车顶嵌条方向相垂直的方向称为车顶嵌条宽度方向。在车辆的车顶嵌条2的两侧缘,设置相同的槽部,但是,为了简化说明,仅仅对一侧的槽部进行说明。由于另一侧的槽部的结构、作用也相同,故省略对其的描述。于是,在下面的说明中,未限定盖体10和车顶嵌条70的开口部5相对车顶板2和侧面板3的配置。另外,第1车预嵌条部74和第2车顶嵌条部75的位置关系也可与图示实例相反。
在第1车顶嵌条部74的第1开口侧端部141和第2车顶嵌条部75的第2开口侧端部151之间,形成用于设置装配配件9的开口部5。
图11(a)为车顶嵌条70的俯视图,表示取下了盖体10的车顶嵌条70的开口部5附近。图11(b)为与图11(a)同样的车顶嵌条的俯视图,表示安装了盖体10的车顶嵌条70的开口部5附近。第1车顶嵌条部74的第1开口侧端部141的切口与槽部4的纵向基本相垂直。在第2车顶嵌条部75的第2开口侧端部151中,形成从俯视看呈L形的缺口部152,形成向第1车顶嵌条部74侧突出的盖体支承片153。在盖体支承片153的车顶板侧,形成与后述的滑动卡合体130的卡扣部131卡合的支承缘153a(参照图8(b))。
图9(a)为盖体10的外表侧立体图,图9(b)为盖体10的内侧立体图。盖体10包括盖体主体20和滑动卡合体130。在盖体主体20中嵌入滑动嵌合体130。盖体主体20包括板状的覆盖部121。覆盖部121像图8所示的那样,呈可从第1车顶嵌条部74的第1开口侧端部141,由上方覆盖开口部5、第2车顶嵌条部75的盖体支承片153、第2车顶嵌条部75的第2开口侧端部151的形状。像图9(b)所示的那样,在覆盖部121的基本中间部,设置沿上下贯通的导向孔127,在该导向孔127中嵌入滑动卡合体130。
在滑动卡合体130的顶部,具有用于操作它的滑动按钮部133,在其底部具有通过该滑动操作,插入第2车顶嵌条部75的盖体支承片153之下的滑动卡扣片132。朝向车顶板侧或侧面板侧通过手指按压滑动按钮部133,滑动卡合体130按照可进行从车顶板侧,进行侧面板侧方向的滑动操作的方式,安装于导向孔127中。关于滑动卡合体130安装于导向孔127中的结构,将在后面描述。
图10(a)为沿图9(a)中的A-A线观看的盖体10的侧视图,图10(b)为从图9(a)的箭头B方向观看的盖体10的端面图,图10(c)为与图10(b)同样的盖体10的端面图,表示盖体10安装于第2车顶嵌条部75上的状态。
像图10(a)所示的那样,在覆盖部121的第1车顶嵌条侧的端部底面设置突出夹持片122,从侧面板侧观看,该突出夹持片122从覆盖部底面下垂之后,朝向第1车顶嵌条侧基本垂直地弯曲而突出。通过突出夹持片122和覆盖部121的第1车顶嵌条部的侧端部,从侧面板观看,形成在第1车顶嵌条部侧开口的、截面基本呈U状的卡合凹部123。卡合凹部123按照嵌入图8(b)所示那样的第1车顶嵌条部74的第1开口侧端部141的方式形成。该卡合凹部123嵌入第1车顶嵌条部74的第1开口侧端部141,按照滑动卡合体130的滑动卡扣片132不妨碍盖体支承片153的方式,通过使滑动卡合体130后退到车顶板2侧,使盖体10嵌接于开口部5。
在突出夹持片122上,像图9(b)所示的那样,设置朝向第1车顶嵌条侧的2个平行缺122b,在缺122b之间,设置薄壁部122c。在薄壁部122c的卡合凹部123侧的面上,突出有嵌入肋122a(图9(a)),该嵌入肋122a按照与突出夹持片122的突出方向相垂直的方式延伸。嵌入肋122a按照在卡合凹部123嵌于第1车顶嵌条部74的第1开口侧端部141时,可使薄壁部122c挠曲,与第1开口侧端部141的底面卡合的方式形成。
像图10(b)所示的那样,在覆盖部121的车顶嵌条侧底部,沿向覆盖部121的内面折返的方向侧缘夹持片126突出。在侧缘夹持片126和覆盖部121之间,形成侧缘夹持凹部125。侧缘夹持凹部125卡合于第2车顶嵌条部75的车顶板侧的缘部151a。像图8所示的那样,盖体10的第1车顶嵌条部侧的卡合凹部123嵌于第1车顶嵌条部74的第1开口侧端部141,盖体10卡合于车顶嵌条70上。盖体10的第2车顶嵌条部侧通过侧缘夹持片126,像图10(c)所示的那样,卡在第2车顶嵌条部75的车顶板侧的缘部151a,缘部151a嵌入侧缘夹持凹部125。
朝向第2车顶嵌条部75的盖体支承片153的支承缘153a,对滑动卡合体130进行滑动操作,将滑动卡扣片132插到盖体支承片153之下,在位于滑动卡扣片132和滑动按钮部133之间的滑动卡扣部131,卡合盖体支承片153,将盖体10固定于开口部5。
为了将盖体10安装于开口部5上,使第1车顶嵌条部74沿槽部纵向卡合于卡合凹部123,沿与槽部纵向相垂直的方向,使第2车顶嵌条部75卡合于侧缘夹持凹部125和滑动卡合体130的滑动卡扣部131。侧缘夹持凹部125或滑动卡扣部131所卡接的第2车顶嵌条部75的车顶嵌条侧的缘部151a和盖体支承片153的支承缘153a按照与槽部纵向平行的方式具有规定长度。由此,在盖体10中,在将卡合凹部123嵌于第1车顶嵌条部74的第1开口侧端部141之后,侧缘夹持凹部125可卡接于第2车顶嵌条部75的车顶板侧缘部151a。如果在滑动卡扣部131可卡接于盖体支承片153的规定范围,设置第1、第2车顶嵌条部74、75的各自的第1、第2开口侧端部141、151,则盖体10可安装于开口部5上。
在将车顶嵌条70沿车辆前后方向分离,形成用于安装装配配件9的开口部5的场合,车顶嵌条70的分离间距按照大于车顶嵌条的装配误差的方式变化。由此,如果要比如,使卡扣于车顶嵌条端部的滑动卡扣部沿车顶嵌条纵向滑动,吸收该车顶嵌条纵向的装配误差,则滑动操作范围增加,但是,像这样,在车顶嵌条端部侧呈L形形成盖体支承片153,从与车顶嵌条纵向(槽部纵向)相垂直的方向,将滑动卡扣部131嵌于盖体支承片153处,可按照盖体支承片153的长度,吸收车顶嵌条纵向的装配误差。于是,盖体10可在几乎不受到第1、第2车顶嵌条部74、75的第1、第2开口侧端部141、151的安装位置的误差的影响的情况下,安装于开口部5。
另外,通过对滑动卡合体130进行滑动操作,使滑动卡扣部131装卸于盖体支承片153,这样,可简单地将盖体10装卸于开口部5。
在不受到该第1、第2车顶嵌条部74、75的第1、第2开口侧端部141、151的安装位置的差异的影响的盖体的安装结构中,可将盖体的车辆前后方向的一端卡合于第1车顶嵌条部74的端部,设置于盖体10上的滑动卡扣体130可针对第2车顶嵌条部75,从基本垂直的方向卡合。比如,也可代替盖体支承片153,而在第2车顶嵌条部上设置与滑动卡扣部的缘部卡合的孔等。
在本实施例中,卡扣机构主要由设置于盖体主体20上的卡合凹部123、侧缘夹持凹部125、侧缘夹持片126、滑动卡合体130以及设置于车顶嵌条70上的L形缺口部152、盖体支承片153构成。
参照图12和图13,对滑动卡合体130安装于盖体主体20上的结构进行说明。图12(a)为滑动卡合体130的俯视图,图12(b)为从第1车顶嵌条部侧观看的滑动卡合体130的主视图,图12(c)为从侧面板侧观看的滑动体卡合体130的侧视图,图12(d)为滑动卡合体130的仰视图,图13(a)为盖体主体20的导向孔127附近的部分俯视图,表示从导向孔127取下滑动卡合体130的状态,图13(b)为与图13(a)同样的部分俯视图,表示滑动卡合体130嵌于导向孔127中的状态,图13(c)为从侧面板侧观看图13(b)所示的滑动卡合体130的部分剖视图。
滑动卡合体130像图12(a)~(b)和图13(c)所示的那样,包括通过手指进行滑动操作的平板形的滑动按钮部133。在该滑动按钮部133的表面设置防滑部133b,在其内面,设置导向销133a,基部130a垂下。在图13(b)中,为了容易理解,滑动按钮部133的防滑部133b省略。
在基部130a的底端,设置朝向侧面板侧突出的滑动卡扣片132和1对滑动弹性片134。该1对滑动弹性片134像图13(c)所示的那样,在滑动卡合体130安装于覆盖部121的导向孔127上时,将滑动部134a嵌接于导向孔127的滑动方向两侧的导向孔侧壁部127a上。
滑动卡扣片132与滑动按钮部133的底面平行而突出地形成,滑动按钮部133和基部130a共同地形成滑动卡扣部131。在滑动卡扣片132的顶面(凹部侧),设置嵌入肋132a。
1对滑动弹性片134包括按照前端部截面基本呈L形而形成缺口的方式形成的滑动部134a。该滑动弹性片134按照在沿基部130a侧方向弹性变形的状态,像图13(c)所示的那样,可将滑动部134a嵌于导向孔侧壁部127a的方式形成。
导向孔127像图13(a)所示的那样,按照基本呈方形状而贯穿覆盖部121的方式形成,沿滑动卡合体130的滑动方向,并且沿与槽部纵向基本相垂直的方向具有1对导向孔侧壁部127a。在各导向孔侧壁部127a的基本中间部,设置朝向导向孔127的内部,基本呈半圆形突出的位置保持突部127b。
在覆盖部121中开设有导向长孔127c,该导向长孔127c嵌有滑动按钮部133的内面的导向销133a,沿滑动方向对该销进行导向。在滑动卡合体130中,滑动卡扣片132朝向侧面板侧,从基部130a的底端侧插入导向孔127中,将滑动弹性片134压靠在导向孔侧壁部127a上,一边使其挠曲,一边进一步将其压入。
像图13(c)所示的那样,在滑动按钮部133的内面基本碰触覆盖部121的位置,像图13(b)所示的那样,导向销133a嵌入导向长孔127c中,通过滑动弹性片134的弹性恢复力,滑动部134a与导向孔侧壁部127a接触,安装于导向孔127中。通过像这样,将滑动弹性片134的滑动部134a嵌入导向孔127的搭扣(スナツプ)卡合,将滑动卡合体130安装于盖体主体20上。
在滑动卡合体130中,用手指沿滑动方向按压滑动按钮部133,使滑动部134a沿导向孔侧壁部127a滑动,进行滑动操作。如果沿导向孔侧壁部127a使滑动部134a滑动,则该滑动部134a碰触到位置保持突部127b,但是可通过进一步的滑动,借助弹性变形使滑动弹性片134挠曲,滑动部134a越过位置保持突部127b。滑动卡合体130通过借助该位置保持突部127b,限制滑动部134a的滑动,限制滑动操作时以外的滑动。
像这样,滑动卡合体130不进行其它部件的安装、加工,而仅仅通过滑动弹性片134,搭扣(スナツプ)卡合于盖体主体20的导向孔127中,便可保持于车顶板侧和侧面板侧中的任意方的位置,可自由滑动。
下面参照图14和图15,对将盖体20安装于车顶嵌条70的开口部5的程序进行说明。
图14(a)~图14(c)为表示盖体10安装于车顶嵌条70的开口部5的程序的说明图,图15(a)~图15(b)为表示盖体10安装于车顶嵌条70的开口部5时的滑动卡合体130和盖体10的覆盖部121的各位置关系的说明图。在图14中,以示意方式绘制了在从侧面板侧观看图8所示的开口部5附近的第1、第2车顶嵌条部74、75和盖体10,与装配配件9的外观。
在图15(a)~图15(c)中,分别对应于盖体安装状态,为了便于理解,在左侧设置从盖体外侧观看滑动卡合体130的图,与图13(c)同样,在中间设置从覆盖部121的导向孔127,去除侧面板侧的图,在右侧设置与图13(b)中的C-C线的剖面相对应的图。
像图14(a)所示的那样,在第1车顶嵌条部74中,第1开口侧端部141面对开口部5,在第2车顶嵌条部75中呈图11(a)所示的L形切开,这样使盖体支承片153朝向第1车顶嵌条部74突出,具有盖体支承片153的第2开口侧端部151面对开口部5。
在盖体10中,首先,像图14(b)所示的那样,第1车顶嵌条部侧的卡合凹部123与第1车顶嵌条部74的第1开口侧端部141接触,照原样,朝向开口部5覆盖覆盖部121。在覆盖部121覆盖开口部5时,将图10(b)所示的侧缘夹持片126插入图11(a)所示的第2车顶嵌条部75的车顶板侧的缘部151a的底面,在形成于侧缘夹持片126和覆盖部121之间的侧缘夹持凹部125,像图10(c)所示的那样,卡接第2车顶嵌条部75的车顶板侧缘部151a,像图14(c)所示的那样,将盖体10嵌于开口部5。
在进行图14(b)、图14(c)所示的盖体10的安装时,滑动卡合体130按照滑动卡扣片132不妨碍第2车顶嵌条部75的盖体支承片153的方式,像图15(a)所示的那样,朝向盖体支承片153的相反侧的车顶板2而预先滑动后退。
接着,对滑动按钮部133进行操作,使滑动卡合体130朝向侧面板侧的盖体支承片153滑动。如果从图15(a)的状态使滑动卡合体130朝向盖体支承片153,使图13所示的滑动弹性片134的滑动部134a滑动,则滑动部134a碰触到图13(a)所示的位置保持突部127b。另外,照原样继续进行滑动卡合体的滑动操作,这样,像图15(b)所示的那样,使滑动弹性片134朝向基部130a侧挠曲,使滑动部134a越到位置保持突部127b的顶部上。另外,通过进一步继续进行滑动卡合体130的滑动操作,像图15(c)所示的那样,使滑动部134a移动到超过位置保持突部127b的侧面板侧,将盖体支承片153与覆盖部121一起,夹持地卡合于滑动卡扣部131上。
像这样,像图8(a)所示的那样,将盖体10固定于开口部5。
在为了使用装配配件9而取下盖体10的场合,可进行与上述安装程序相反的程序。
符号说明
标号22表示防滑部;
标号41a表示夹持部;
标号51a表示夹持部;
标号52表示下垂部;
标号53表示卡扣爪;
标号55表示嵌入肋;
标号151b表示凸缘。

Claims (14)

1.一种车顶嵌条用盖体,其中,在车辆的车顶上形成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槽部,在该槽部中安装装配配件,该装配配件的位置从上述槽部的宽度方向中间部偏到左右的任意方,在上述槽部中安装车顶嵌条,在与上述装配配件相对应的位置,在该车顶嵌条中形成开口部,盖体以可装卸的方式安装于该开口部,其特征在于:
上述盖体包括盖体主体,该盖体主体按照覆盖上述开口部的方式可装卸地安装于上述车顶嵌条上;卡扣机构,该卡扣机构将上述盖体主体以可装卸的方式卡扣于上述车顶嵌条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顶嵌条用盖体,其特征在于上述开口部包括配件装配缺口部,上述卡扣机构包括卡扣孔,该卡扣孔针对上述配件装配缺口部,形成于上述车顶嵌条的纵向前侧和后侧;孔卡扣部,该孔卡扣部形成于上述盖体主体的内面的前部和后部,与上述卡扣孔滑动卡合;卡合部,该卡合部形成于上述盖体主体的内面的上述孔卡扣部之间,与上述配件装配缺口部滑动卡合;侧缘夹持凹部,该侧缘夹持凹部形成于上述盖体主体的内面,与上述车顶嵌条的侧缘部卡合。
3.一种车顶嵌条的盖体安装结构,其中,在车辆的车顶上形成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槽部,在该槽部中安装装配配件,该装配配件的位置从上述槽部的宽度方向中间部偏到左右的任意方,在上述槽部中安装车顶嵌条,在与上述装配配件相对应的位置,在该车顶嵌条中形成开口部,盖体以可装卸的方式安装于该开口部,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车顶嵌条中,从宽度方向中的一侧,形成从平面看基本呈U形的配件装配缺口部,在该配件装配缺口部的车顶嵌条纵向的切口处形成卡扣部,形成至少1个卡扣孔;
上述盖体包括盖体主体,该盖体主体按照覆盖上述开口部的方式可装卸地安装于上述车顶嵌条上;卡扣机构,该卡扣机构将上述盖体主体以可装卸的方式卡扣于上述车顶嵌条上;
上述卡扣机构按照下述方式构成,该方式为:卡合部和孔卡扣部设置于上述盖体主体的内面,在上述孔卡扣部插入上述卡扣孔中时,上述盖体主体的卡合部位于上述车顶嵌条的卡扣部的附近,在上述盖体主体沿上述车顶嵌条的纵向滑动操作时,上述孔卡扣部与上述卡扣孔的侧缘卡扣,上述卡合部与上述卡扣部卡合。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顶嵌条的盖体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在上述盖体主体的内面的滑动方向端部侧设置突部,在上述盖体主体的孔卡扣部插入上述车顶嵌条的卡扣孔中时,上述突部与上述车顶嵌条的表面接触,在沿安装滑动方向对盖体进行滑动操作时,上述突部进入卡扣孔中,上述盖体主体不沿取下方向脱落。
5.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车顶嵌条的盖体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在上述盖体主体的孔卡扣部设置卡扣爪,在该卡扣爪上设置嵌入肋。
6.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车顶嵌条的盖体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在上述盖体主体的孔卡扣部的缺口侧滑动侧部设置防脱片。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车顶嵌条的盖体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在上述盖体主体的孔卡扣部的缺口侧滑动侧部设置防脱片。
8.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车顶嵌条的盖体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上述盖体主体包括与上述车顶嵌条的缺口侧的侧缘部卡合的侧缘夹持凹部。
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车顶嵌条的盖体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上述盖体主体包括与上述车顶嵌条的缺口侧的侧缘部卡合的侧缘夹持凹部。
10.一种车顶嵌条用盖体,其中,在车辆的车顶上形成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槽部,在该槽部中安装装配配件,该装配配件的位置从上述槽部的宽度方向中间部偏到左右的任意方,在上述槽部中安装车顶嵌条,在与上述装配配件相对应的位置,在该车顶嵌条中形成开口部,盖体以可装卸的方式安装于该开口部,其特征在于:
上述盖体包括盖体主体,该盖体主体按照覆盖上述开口部的方式可装卸地安装于上述车顶嵌条上;卡扣机构,该卡扣机构将上述盖体主体以可装卸的方式卡扣于上述车顶嵌条上;
上述车顶嵌条分割为第1车顶嵌条部和第2车顶嵌条部,按照在上述第1和第2车顶嵌条部之间形成配件装配缺口部的方式形成上述开口部;
上述卡扣机构包括以可滑动的方式安装于上述盖体主体上的滑动卡合体;
上述盖体主体包括与上述第1车顶嵌条部的末端卡合的卡合凹部;
上述滑动卡合体包括与第2车顶嵌条部滑动卡合的滑动卡扣部。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车顶嵌条用盖体,其特征在于上述盖体主体不但具有上述卡合凹部,而且在内面具有与上述第2车顶嵌条部的侧缘部夹持卡合的侧缘夹持凹部。
12.根据权利要求10或11所述的车顶嵌条用盖体,其特征在于上述盖体主体还包括导向孔,上述滑动卡合体具有1对滑动弹性片,该对滑动弹性片与上述导向孔嵌接,上述滑动弹性片沿上述导向孔滑动,由此,上述滑动卡合体以可滑动的方式安装于上述盖体主体上。
13.一种车顶嵌条用盖体安装结构,其中,在车辆的车顶上形成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槽部,在该槽部中安装装配配件,该装配配件的位置从上述槽部的宽度方向中间部,偏到左右的任意方,在上述槽部中安装车顶嵌条,在与上述装配配件相对应的位置,在该车顶嵌条中形成开口部,盖体以可装卸的方式安装于该开口部,其特征在于:
上述车顶嵌条分割为第1车顶嵌条部和第2车顶嵌条部,按照在上述第1和第2车顶嵌条部之间形成配件装配缺口部的方式形成上述开口部;
上述卡扣机构包括以可滑动的方式安装于上述盖体主体上的滑动卡合体;
上述盖体主体包括与上述第1车顶嵌条部的末端卡合的卡合凹部和与上述第2车顶嵌条部的侧缘部夹持卡合的侧缘夹持凹部;
上述滑动卡合体包括与上述第2车顶嵌条部滑动卡合的滑动卡扣部;
上述盖体主体的卡合凹部与上述第1车顶嵌条部的末端卡合,上述侧缘夹持凹部与上述第2车顶嵌条部的侧缘部夹持卡合,滑动卡扣部滑动卡合在形成于上述第2车顶嵌条部上的盖体支承片上。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车顶嵌条用盖体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上述盖体主体还包括导向孔,上述滑动卡合体具有1对滑动弹性片,该1对滑动弹性片与上述导向孔嵌接,上述滑动弹性片沿上述导向孔滑动,由此,上述滑动卡扣部与形成于上述第2车顶嵌条部上的盖体支承片滑动卡合。
CN2007101530043A 2006-09-15 2007-09-13 车顶嵌条用盖体及其安装结构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14357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6)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6251913 2006-09-15
JP2006251877A JP4271222B2 (ja) 2006-09-15 2006-09-15 ルーフモール用キャップ及びその取付構造
JP2006-251877 2006-09-15
JP2006-251913 2006-09-15
JP2006251913A JP4156643B2 (ja) 2006-09-15 2006-09-15 ルーフモール用キャップ及びその取付構造
JP2006251877 2006-09-15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143576A CN101143576A (zh) 2008-03-19
CN101143576B true CN101143576B (zh) 2010-06-02

Family

ID=3920636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7101530043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143576B (zh) 2006-09-15 2007-09-13 车顶嵌条用盖体及其安装结构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4271222B2 (zh)
CN (1) CN101143576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179284B2 (ja) * 2008-08-05 2013-04-10 片山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車用モール
JP5216756B2 (ja) * 2009-12-25 2013-06-19 株式会社ファルテック 車両用モールディングの連結構造
CN102116341B (zh) * 2011-01-20 2012-11-21 宁波泰甬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 一种薄板贴合连接结构及采用该结构的汽车行李架
JP5971696B2 (ja) * 2012-04-13 2016-08-17 株式会社ソニー・インタラクティブエンタテインメント 電子機器の筺体及び電子機器の筺体用化粧パネル
JP5878140B2 (ja) * 2013-03-18 2016-03-08 片山工業株式会社 モールのクリップ締結構造
CN110450690B (zh) * 2019-08-28 2023-11-14 安道拓(重庆)汽车部件有限公司 车用塑料罩盖安装结构

Non-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JP平9-109796A 1997.04.28
JP昭63-126147U 1988.08.17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4271222B2 (ja) 2009-06-03
CN101143576A (zh) 2008-03-19
JP2008068846A (ja) 2008-03-2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143576B (zh) 车顶嵌条用盖体及其安装结构
CN101801742B (zh) 雨刷片
US8176594B2 (en) Wiper blade
US6974181B2 (en) Vehicle roof molding
JP5018012B2 (ja) バンパーの車体取付構造
US8898850B2 (en) Wiper blade
JP4774913B2 (ja) 車両用シートスライド装置およびその組み立て方法
US20070176072A1 (en) Seat slide device
CN100465428C (zh) 空气滤清器的铰链机构
US7891267B2 (en) AT selector cover
JP5287128B2 (ja) 車両用シートスライド装置
JP5605126B2 (ja) 車両用サンシェード
CN101896376B (zh) 保险杠固定压板
JPH0979230A (ja) 支持ブラケット
CN100443782C (zh) 用于自动变速器车辆的指示器
US7159269B2 (en) Backing strip for windshield wiper
JP4753983B2 (ja) サイドスプラッシュガードの取付構造
JP4615264B2 (ja) ワイパーブレード
CN104520597A (zh) 紧固件
JP2000261934A (ja) 電気接続箱
JP2008154632A (ja) 商品関連具固定具
KR102619060B1 (ko) 자동차 번호판 장착대
JP4486432B2 (ja) ワイパーブレード
JP3588372B2 (ja) シフトレバー用ハウジング
JP4362091B2 (ja) ワイパーブレード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00602

Termination date: 20150913

EXPY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