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142765A - 移动通信系统 - Google Patents

移动通信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142765A
CN101142765A CNA2005800491731A CN200580049173A CN101142765A CN 101142765 A CN101142765 A CN 101142765A CN A2005800491731 A CNA2005800491731 A CN A2005800491731A CN 200580049173 A CN200580049173 A CN 200580049173A CN 101142765 A CN101142765 A CN 10114276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ata
wireless signal
different
sector
wireless transmiss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580049173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篠崎敦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ujitsu Ltd
Original Assignee
Fujitsu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ujitsu Ltd filed Critical Fujitsu Ltd
Publication of CN10114276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142765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4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forward error control
    • H04L1/0041Arrangements at the transmitter end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4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forward error control
    • H04L1/0045Arrangements at the receiver end
    • H04L1/0054Maximum-likelihood or sequential decoding, e.g. Viterbi, Fano, ZJ algorithm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4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forward error control
    • H04L1/0056Systems characterized by the type of code used
    • H04L1/0067Rate matching
    • H04L1/0068Rate matching by puncturing
    • H04L1/0069Puncturing patter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4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forward error control
    • H04L1/0056Systems characterized by the type of code used
    • H04L1/0064Concatenated codes
    • H04L1/0066Parallel concatenated cod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4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forward error control
    • H04L1/0076Distributed coding, e.g. network coding, involving channel coding
    • H04L1/0077Cooperative cod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diversity reception
    • H04L1/0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diversity reception using space diversity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REA)
  • Detection And Prevention Of Errors In Transmission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 Error Detection And Correction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移动通信系统。在发送侧,复制无线传送路径数量的发送数据即Information Data,分别对这些发送数据实施编码。然后,对这些编码数据进行不同模式的删余处理,使用无线传送路径向接收侧发送这些进行了删余处理的编码数据。在接收侧,向进行了删余的数据填入空数据来进行解码。此时,将发送侧的朝向不同无线传送路径的删余模式设为互不相同。特别优选的是,在不同的删余模式之间所除去的比特不同。在接收侧,当每个无线传送路径的数据解码都失败的情况下,合成从不同无线传送路径得到的数据来进行解码。由此,可减小解码失败的概率。

Description

移动通信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移动通信系统,其适用于从不同扇区(sector)、无线区(zone)对相同移动站发送数据的情况。
背景技术
3GPP系统中的分集发送(例如,扇区之间、无线区之间的分集发送)是通过UE/RNC中的选择合成/复制分配来实现的。即,在2个以上的无线传送路径中,选择出收发相同数据、传送路径质量良好的路径(数据无差错地到来的路径)。
图1是基站间的分集发送(DHO:分集越区切换)方式的说明图。
如果针对下行方向进行说明,则基站控制装置RNC在对处于软越区切换状态的移动终端发送数据时,向复制了该数据的各基站Node B进行发送。各基站对该接收到的数据实施卷积编码(Turbo编码)等纠错编码处理,进而实施删余(puncture)处理来削减数据量之后,向移动终端UE发送相同发送数据。在移动终端UE中,合成经由各基站(在图1的例子中,为3个无线传送路径)到达的数据而进行解码。
图2是示出通过删余来对数据量进行抑制的情况的图。
在使用编码率为1/2的卷积编码时,数据量增加到2倍,但可通过删余来抑制该数据量。
即,最初由X0~X8这9比特构成的数据通过卷积编码,例如成为由A0~A8和B0~B8这18比特构成的数据。通过对其进行删余,如图2所示,除去A2、A5、A8、B1、B4、B7比特。于是,应发送的数据成为由12比特构成的数据。因此,18比特的数据通过删余而成为12比特的数据,从而可使数据量成为3/4。接收到该12比特数据的接收侧移动终端针对通过删余而除去的这些比特部分填入空比特(dummy bit),进行其纠错解码(例如,Viterbi解码、Turbo解码等),对由Y0~Y8构成的数据进行解码。当然,如果没有产生比特差错,则该Y0~Y8比特应与X0~X8相同。
但是,虽然经由不同的无线传送路径发送相同数据意味着得到分集增益,但在进行强大的纠错编码/解码处理的情况下,其未必是上策。事实上,在H-ARQ方式下,在重发时是通过不同的速度匹配模式来发送不同的数据,而不是发送相同数据。
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根据传送质量来应用不同编码方法的系统。
专利文献1:日本特表2002-503918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考虑了纠错编码/解码处理的高效的通信系统。
本发明的第1移动通信系统具有从不同扇区或不同无线区向1个移动站发送无线信号的功能,其特征在于,该移动通信系统具有:纠错编码单元,其对发送数据实施纠错编码处理;以第1删余模式对实施了该纠错编码处理的数据进行删余后从第1扇区或第1无线区发送到所述移动站的发送单元;以及以第2删余模式对实施了该纠错编码处理的数据进行删余后从第2扇区或第2无线区发送到所述移动站的发送单元。
本发明的第2移动通信系统具有从不同扇区或不同无线区向1个移动站发送无线信号的功能,其特征在于,该移动通信系统具有:组织编码(組織符号化)单元,其对发送数据实施组织编码处理,得到组织数据(組織デ一タ)、第1冗余数据、第2冗余数据;根据该组织数据和所述第1冗余数据,从第1扇区或第1无线区向所述移动站发送无线信号的发送单元;以及根据该组织数据和所述第2冗余数据,从第1扇区或第1无线区向所述移动站发送无线信号的发送单元。
本发明的第3移动通信系统具有从不同扇区或不同无线区向1个移动站发送无线信号的功能,其特征在于,该移动通信系统具有:组织编码单元,其对发送数据实施组织编码处理,得到组织数据、第1冗余数据、第2冗余数据;根据该组织数据的一部分和所述第1冗余数据,从第1扇区或第1无线区向所述移动站发送无线信号的发送单元;以及根据该组织数据的另一部分和所述第2冗余数据,从第1扇区或第1无线区向所述移动站发送无线信号的发送单元。
本发明的第1移动站具有从不同扇区或不同无线区接收无线信号的功能,其特征在于,该移动站具有:接收单元,其接收从第1扇区或第1无线区发送以第1删余模式进行删余后的纠错编码数据而得到的第1无线信号、和从第2扇区或第2无线区发送以第2删余模式进行删余后的该纠错编码数据而得到的第2无线信号;以及解码单元,其根据合成所述第1无线信号和所述第2无线信号而得到的数据,进行纠错解码处理。
本发明的第2移动站具有从不同扇区或不同无线区接收无线信号的功能,其特征在于,该移动站具有:接收单元,其接收根据通过组织编码得到的第1冗余数据和组织编码数据而从第1扇区或第1无线区发送的第1无线信号、以及根据通过该组织编码得到的第2冗余数据和该组织编码数据而从第2扇区或第2无线区发送的第2无线信号;以及解码单元,其根据合成所述第1无线信号和所述第2无线信号而得到的数据,进行纠错解码处理。
附图说明
图1是基站间的DHO方式的示意图。
图2是示出通过删余来抑制数据量的图。
图3是说明以往的问题点的图。
图4是说明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图。
图5是说明删余模式的通知方法的图。
图6是示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数据流的图。
图7是第1实施方式的发送侧和接收侧的DHO部的流程图(其1)。
图8是第1实施方式的发送侧和接收侧的DHO部的流程图(其2)。
图9是说明第2实施方式的图(其1)。
图10是说明第2实施方式的图(其2)。
图11是说明第2实施方式的数据流的图。
图12是示出第2实施方式的发送侧和接收侧的DHO部的处理的流程图(其1)。
图13是示出第2实施方式的发送侧和接收侧的DHO部的处理的流程图(其2)。
图14是说明删余处理的效果的图。
图15是说明第3实施方式的数据处理流程的图。
图16是示出第3实施方式的发送侧和接收侧的DHO部的处理的流程图(其1)。
图17是示出第3实施方式的发送侧和接收侧的DHO部的处理的流程图(其2)。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对第1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图4是说明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图。
在发送侧,在对发送数据实施卷积编码处理、或Turbo编码处理等纠错编码处理之后,通过各自不同的删余模式来实施删余处理,由此得到多种编码数据,此处分别经由不同的无线传送路径来进行无线发送。
此处,使用不同的删余模式的原因在于,没有包含在经由某1个无线传送路径接收的数据中的数据部分可经由其他无线传送路径取得。
另外,作为多个无线传送路径,可考虑经由相同无线基站形成的第1扇区、第2扇区的无线传送路径;或经由不同无线基站形成的第1区、第2区的无线传送路径。
在接收侧,对经由多个无线传送路径中的任意一个无线传送路径接收到的数据进行解码,由此可实现数据解码,但也可以在对从多个无线传送路径分别接收到的数据进行合成之后实施解码。
例如,首先,在对经由各无线传送路径接收到的数据分别独立地进行解码,而任意一个都失败(例如,在纠错编码之前预先实施CRC编码等检错编码处理,针对所解码的数据检测差错)的情况下,对合成经由多个无线传送路径接收到的数据而得到的数据实施解码。
此处,在进行合成时,进行如下的处理:利用经由第2无线传送路径接收到的数据中的、以第2删余模式进行删余后剩余的数据部分,来补充经由第1无线传送路径接收到的数据中的、以第1删余模式进行删余而删除的部分。
例如,通过在以第1删余模式进行删余后的Puncture Data#0的A2部分,填入以第2删余模式进行删余后的Puncture Data#的A2部分来进行补充。
另外,还可以通过针对公共的数据部分、例如A0等求出似然信息(表示数据是1或0的概率的信息)的平均来进行合成。
即,以编码率1/2对由X0~X8构成的发送数据(Information Data)进行编码,得到由A0~A8、B0~B8构成的编码数据。然后,针对该编码数据,通过第1删余模式和第2删余模式,得到实施了不同删余模式的2个数据(Puncture Data#0、Puncture Data#1)。此处,关于PunctureData#0(参考图4的Encoded Data的左侧),进行除去由A2、A5、A8、B1、B4、B7表示的比特部分的删余处理,关于Puncture Data#1(参考图4的Encoded Data的右侧),进行除去由A1、A4、A7、B2、B5、B8表示的比特部分的删余处理。然后,从第1无线传送路径发送PunctureData#0,从第2无线传送路径发送Puncture Data#1。另外,第1无线传送路径和第2无线传送路径是可通过扩展码、频率、时间中的至少任意一个来分离的传送路径。
此处,预先按照每个无线传送路径在移动终端和基站之间,协商在各个无线传送路径中进行的删余模式。分别独立地对通过第1无线传送路径(#0)和第2无线传送路径(#1)传送来的数据进行解码,成为解码数据Y0~Y8。
如以前说明的那样,如果在针对经由任意一个无线传送路径接收到的数据的解码结果中没有检测到差错,则将该数据作为解码结果进行输出,无需针对经由两个无线传送路径接收到的数据的特殊合成。
但是,在针对经由所有无线传送路径接收到的数据的解码结果中检测到差错的情况下,对经由无线传送路径#0接收到的数据合成(也可以取似然的平均,但此处设为仅进行补充)经由无线传送路径#1接收到的数据之后再次进行解码。或者,对经由无线传送路径#1接收到的数据合成(也可以取似然的平均,但此处设为仅进行补充)经由无线传送路径#0接收到的数据之后再次进行解码。补充的状态参照图4的下数第2段的左侧区块(对无线传送路径#0侧的数据进行补充)、右侧的区块(对无线传送路径#1侧的数据进行补充)。
关于检错编码、纠错编码以及不同删余的实施,既可以由与多个基站连接而作为基站的上位侧装置发挥功能的RNC(基站控制装置)中的DHO处理部来实施,也可以由基站来实施。当然,为了进一步强化对传送路径差错的抵抗性,与该编码不同地,还可以在基站等中进行进一步的纠错编码处理。
图5是说明可作为删余模式的协商的1个方式来利用的删余模式的通知方法的图。
关于各无线传送路径中的删余模式,需要预先在数据发送侧和数据接收侧取得协商。也可以利用同一信道(インチヤネル)向接收侧通知由发送侧生成的删余模式。当利用同一信道通知的情况下,对附加到所编码的数据上的信息进行定义,根据该信息来通知删余模式。
作为利用同一信道通知的方法,有如图5(a)那样附加到发送数据上的形式、或利用不同信道(別チヤネル)作为控制信息来通知的方法(图5(b)、(c))。在图5(a)中,作为发送编码数据的帧的帧头,附加删余模式信息,接收侧根据所附加的该删余模式信息来进行利用了经由其他无线传送路径接收到的数据的补充处理。图5(b)是控制信道和数据信道为不同信道时的例子。特别是在图5(b)中,DPDCH为数据信道,其为发送编码数据的信道,例如,可分别通过I信道、Q信道来发送。此时,也可以分别使用不同的扩展码来进行扩展处理之后发送。DPCCH为控制信道,其发送Pilot、TFCI、FBI、TPC等比特,删余模式信息被填入空比特而进行传送。在图5(c)中,复用方式为时间复用的情况,以时分方式在1个时隙中填入DPDCH和DPCCH。此处,在存储TPC、PILOT比特等的控制信道的空区域中,存储删余模式信息。
另外,优选的是,从形成第1无线传送路径的扇区(区)发送关于经由第1无线传送路径、第2无线传送路径发送的数据的第1删余模式、第2删余模式这两者的删余模式信息。
预先对各删余模式定义识别数据(ID),以第1无线传送路径、第2无线传送路径的顺序复用ID信息而进行发送,由此接收侧可通过更少的数据量从形成第1无线传送路径的扇区(区)取得第1删余模式、第2删余模式这两者的信息。
图6是示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数据流的1个例子的图。
最初,对发送数据(Information Data)进行卷积编码(优选的是,设为已对发送数据实施了检错编码处理)而复制为2个。以不同的删余模式对这2个发送数据进行删余处理之后,进行Turbo编码而发送到无线传送路径。当在接收侧接收到这些发送数据时,进行Turbo解码来得到解码结果。
然后,对与各无线传送路径对应的解码结果,分别实施不同的与删余处理的逆处理相当的反删余处理之后,通过Viterbi解码等进行解码。
其中,假定在进行这些解码时不利用从其他无线传送路径接收到的数据来进行补充。
另外,如上所述,合成Turbo解码后的各个数据,进行Viterbi解码。在该解码中,利用从其他无线传送路径接收到的数据来进行补充。
然后,最终选择出解码结果中的、没有检测到差错的解码数据,在接收侧得到Information Data。
图7和图8是第1实施方式的发送侧和接收侧的流程图。
在图7的发送侧的处理中,在步骤S10中,DHO部(用于进行分集越区切换的部分,此处设为RNC具有的部分)对发送数据(检错编码后的发送数据)进行接收,在步骤S11中进行卷积编码。在步骤S12中进行删余。此时,按照每个传送路径使用不同的删余模式。在步骤S13中发送删余后的数据。
在图8的接收侧的处理中,在步骤S15中等待数据的接收。在接收到数据时,在步骤S16中,按照每个传送路径对删余后的比特插入空比特(即,此处不插入经由其他传送路径接收到的数据)。在步骤S17中进行Viterbi解码,在步骤S18中判断解码是否成功。在步骤S18的判断为“是”的情况下,在步骤S22中向后级处理部输送数据。在步骤S18的判断为“否”的情况下,在步骤S19中,合成来自各无线传送路径的数据(即,利用经由其他无线传送路径接收到的数据)并进行解码。在步骤S20中判断解码是否成功。当在步骤S20中判断为解码成功的情况下,在步骤S22中向后级处理部输送数据。当在步骤S20中判断为失败的情况下,废弃数据,向上位层通知该情况。
接下来,对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在第2实施方式中,发送侧在实施了组织编码(例如,Turbo编码)处理之后,对各无线传送路径附加不同的冗余数据进行发送。
在第1无线传送路径中,发送组织码(組織符号)和第1冗余数据(例如为对组织码进行卷积编码而得到的冗余数据,不包含第2冗余数据),在第2无线传送路径中,发送组织码和第2冗余数据(例如为对组织码进行交织(interleave)处理之后实施卷积编码而得到的冗余数据,不包含第1冗余数据)。
在接收侧,可进行单独传送路径中的数据解码,但在各无线传送路径中的数据解码失败的情况下,通过合成(组合)从各无线传送路径接收到的不同的冗余数据来实施数据的解码。
合成是指先前所示的含义,例如进行数据的补充、或似然的平均化等。
也可以对附加有不同的冗余码的数据,实施删余等数据量削减处理。另外,也可以对原数据应用第1实施方式。例如,也可以对数据进行交织而按照各传送路径实施不同的删余。
图9和图10是说明第2实施方式的图。
图9是在第2实施方式中使用的Turbo编码器的结构例。输入数据被输入到多路复用器10。另外,输入数据被输入到RSC(RecursiveSystematic Convolutional,递归式系统卷积)编码器RSC1,被实施编码之后输入到多路复用器10。然后,在多路复用器10中,对输入数据和RSC编码后的数据进行复用而成为输出数据A。另外,输入数据还被输入到多路复用器11。针对输入数据,进一步由交织器12进行交织之后,由RSC编码器RSC2实施编码,而被输入到多路复用器11。在多路复用器11中,对输入数据和实施了交织、RSC编码后的数据进行复用而成为输出数据B。输出数据A和输出数据B成为分别不同的冗余数据。
图10是说明第2实施方式的动作的图。
针对Information Data(优选的是检错编码后的数据)即数据A,由图9的编码器实施编码,对数据A附加分别不同的冗余数据X0、X1,成为Data#0和Data#1。在接收侧,分别使用冗余数据X0、X1独立地对Data#0和Data#1进行解码。在该解码失败的情况下,进一步对Data#0追加Data#1的冗余数据X1,对Data#1追加Data#0的冗余数据X0,使用冗余数据X0、X1对数据A进行解码。由此,可降低解码失败的可能性。
另外,也可从最初开始就利用(补充、合成)Data#0、1这两者来进行解码。
关于编码的实施,既可以由RNC(基站控制装置)中的DHO处理部来实施,也可以由基站侧来实施。当然,为了进一步强化对传送路径差错的抵抗性,与该编码不同地,还可以进行进一步的纠错编码处理。
图11是说明第2实施方式的数据流的图。
发送数据即Information Data被复制后分配为各无线传送路径用。
此处,假定有2个无线传送路径。针对各个无线传送路径用的Information Data,由图9的编码器进行编码,分别附加不同的冗余数据x和y。然后,经由无线传送路径向接收侧发送编码后的数据,并进行接收。在接收侧,使用冗余数据x、y、以及x和y这两者来对Information Data进行解码。然后,选择在扇区中差错率最小的数据,得到原InformationData。
图12和图13是示出第2实施方式的发送侧和接收侧的DHO部的处理的流程图。
图12是发送侧的流程。在步骤S25中,在DHO部接收到应发送的数据时,在步骤S26中,使用图9的编码器按照每个传送路径实施Turbo编码,按照每个传送路径生成不同的冗余数据。在步骤S27中发送编码后的数据。
图13是接收侧的流程。在步骤S30中等待接收到数据为止。在步骤S31中对接收到的数据进行Viterbi解码。在步骤S32中判断解码是否成功。当在步骤S32中判断为成功的情况下,进入到步骤S36,向后级处理部输送数据。当在步骤S32中判断为失败的情况下,在步骤S33中,进行来自各传送路径的数据合成,合成在各传送路径中使用的冗余数据,并使用其对数据进行解码。在步骤S34中判断解码是否成功。当步骤S34的判断结果为判断成功的情况下,在步骤S36中向后级处理部输送数据。当在步骤S34中判断为解码失败的情况下,在步骤S35中,废弃数据,并向上位层通知该情况。
以下,对第3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在发送侧,在实施了Turbo编码处理之后,对各无线传送路径附加不同冗余数据进行发送。其中,与第2实施方式不同,作为数据发送前的处理,对组织数据(Turbo编码前的原数据A)部分实施第1交织处理。然后,将该第1交织处理后的数据分割到各无线传送路径,并对其附加实施了所述编码处理时所生成的冗余数据。其中,在各传送路径中所附加的冗余数据不同。然后,对附加有冗余码的数据整体进行第2交织处理。
另外,在分割时,在各无线传送路径中,既可以不重复地进行分割,也可以允许重复但不成为相同数据地进行分割。
在接收侧,对从各无线传送路径接收到的数据,进行第2解交织处理。之后,实施所分割的原数据的结合处理。对该结合数据实施第1解交织处理而取得原数据。对该数据组合从各无线传送路径发送来的纠正码中的一个以上,进行数据的解码。
另外,在原数据的结合时,在没有重复的情况下单纯地进行结合,在存在重复的情况下,除去重复部分进行结合(或者,对重复部分进行平均化同时结合其他部分)即可。
也可以对附加有不同冗余码的数据实施删余等数据量削减处理。其中,在由基站控制装置实施本实施方式、向各基站分配数据的情况下,删余处理对基站控制装置~基站间的数据量压缩是有效的。
图14是说明删余处理的效果的图。
在该例子中,假定在编码时进行Turbo编码,数据量成为3倍,通过删余数据量成为2/3,传送路径为2条。当设原数据的长度为90时,通过编码生成长度为90的冗余数据1和2。因此,整体长度成为270。在交织后,为了分配给传送路径,在对非冗余数据的数据进行分割(分段)时数据长度成为45。然后,在对数据和冗余数据进行删余时,数据长度成为30,冗余数据1、2的长度分别成为60,发送到1个传送路径的数据长度成为90。在不进行删余的情况下,由于将数据长度45和冗余数据长度90相加得到的长度135成为发送到1个传送路径的数据长度,所以可知所发送的数据量被大幅削减。
图15是说明第3实施方式的数据处理流程的图。
对作为发送数据的Information Data A实施编码,生成不同的冗余数据X0和X1。然后,仅对数据A部分进行第1交织而生成数据B。接下来,为了将数据分配给2个传送路径,将数据B分割为数据B1和B2,分别对其附加冗余数据X0和X1。然后,仅对原数据部分进行第2交织而送出到传送路径。在接收侧,对B1和B2进行与第2交织处理对应的第2解交织处理,结合数据B1和B2,附加冗余数据X0、X1。对B1+B2实施与第1交织对应的最初的解交织处理而得到数据A。通过使用冗余数据X0和X1对数据A进行解码,得到最初的Information Data即数据A。
图16和图17是示出第3实施方式的发送侧和接收侧的DHO部的处理的流程图。
图16是发送侧的处理。在步骤S40中,在DHO部接收到应发送的数据时,在步骤S41中对该数据实施Turbo编码,在步骤S42中仅对原数据实施第1交织处理。在步骤S43中,对交织处理后的数据进行分割,在步骤S44中,结合分割数据和在编码时所生成的冗余数据,在步骤S45中,对结合后的数据进行第2交织处理。然后,在步骤S46中按照每个传送路径发送数据。
图17是接收侧的处理。在步骤S47中等待接收到数据为止。当在步骤S47中接收到数据时,在步骤S48中仅对原数据进行第2解交织处理。在步骤S49中组合从各传送路径接收到的数据,在步骤S50中仅对原数据进行第1解交织处理,在步骤S51中,使用解交织处理后的数据和各冗余数据来实施纠错并进行解码。在步骤S52中,判断解码是否成功。当在步骤S52中判断为成功的情况下,在步骤S54中,向后级处理部输送数据。当在步骤S52中判断为失败的情况下,在步骤S53中,废弃数据,并向上位层通知该情况。
由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DHO方式的DHO效果高于现有的DHO方式(选择合成方法)的DHO效果,所以可抑制发送功率。由此,可更高效地活用有限的无线容量。
以往,在由于无线质量恶化而无法对两个无线传送路径的数据进行解码的情况下,将导致判定为数据错误,但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可使用差错数据来再次尝试数据解码,所以错误抵抗性高。
在第2、3实施方式中,由于仅发送比现状少的数据量即可(由于将用于纠错的冗余数据分散到多个无线传送路径来进行发送),所以可实现无线容量的增加和发送功率的抑制。

Claims (5)

1.一种移动通信系统,其具有从不同扇区或不同无线区向1个移动站发送无线信号的功能,其特征在于,该移动通信系统具有:
纠错编码单元,其对发送数据实施纠错编码处理;
以第1删余模式对实施了该纠错编码处理的数据进行删余后从第1扇区或第1无线区发送到所述移动站的发送单元;以及
以第2删余模式对实施了该纠错编码处理的数据进行删余后从第2扇区或第2无线区发送到所述移动站的发送单元。
2.一种移动通信系统,其具有从不同扇区或不同无线区向1个移动站发送无线信号的功能,其特征在于,该移动通信系统具有:
组织编码单元,其对发送数据实施组织编码处理,得到组织数据、第1冗余数据、第2冗余数据;
根据该组织数据和所述第1冗余数据,从第1扇区或第1无线区向所述移动站发送无线信号的发送单元;以及
根据该组织数据和所述第2冗余数据,从第1扇区或第1无线区向所述移动站发送无线信号的发送单元。
3.一种移动通信系统,其具有从不同扇区或不同无线区向1个移动站发送无线信号的功能,其特征在于,该移动通信系统具有:
组织编码单元,其对发送数据实施组织编码处理,得到组织数据、第1冗余数据、第2冗余数据;
根据该组织数据的一部分和所述第1冗余数据,从第1扇区或第1无线区向所述移动站发送无线信号的发送单元;以及
根据该组织数据的另一部分和所述第2冗余数据,从第1扇区或第1无线区向所述移动站发送无线信号的发送单元。
4.一种移动站,其具有从不同扇区或不同无线区接收无线信号的功能,其特征在于,该移动站具有:
接收单元,其接收从第1扇区或第1无线区发送以第1删余模式进行删余后的纠错编码数据而得到的第1无线信号、和从第2扇区或第2无线区发送以第2删余模式进行删余后的该纠错编码数据而得到的第2无线信号;以及
解码单元,其根据合成所述第1无线信号和所述第2无线信号而得到的数据,进行纠错解码处理。
5.一种移动站,其具有从不同扇区或不同无线区接收无线信号的功能,其特征在于,该移动站具有:
接收单元,其接收根据通过组织编码得到的第1冗余数据和组织编码数据而从第1扇区或第1无线区发送的第1无线信号、以及根据通过该组织编码得到的第2冗余数据和该组织编码数据而从第2扇区或第2无线区发送的第2无线信号;以及
解码单元,其根据合成所述第1无线信号和所述第2无线信号而得到的数据,进行纠错解码处理。
CNA2005800491731A 2005-03-23 2005-03-23 移动通信系统 Pending CN101142765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05/005212 WO2006100762A1 (ja) 2005-03-23 2005-03-23 移動通信システム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142765A true CN101142765A (zh) 2008-03-12

Family

ID=3702345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A2005800491731A Pending CN101142765A (zh) 2005-03-23 2005-03-23 移动通信系统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8055214B2 (zh)
EP (1) EP1863195A4 (zh)
JP (1) JP5113516B2 (zh)
CN (1) CN101142765A (zh)
WO (1) WO2006100762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844521A (zh) * 2018-02-20 2022-08-02 安华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无线通信装置及方法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FR2924878A1 (fr) * 2007-12-05 2009-06-12 Alcatel Lucent Sas Procede de transmission de donnees depuis une infrastructure d'un reseau de radiocommunication vers des equipements utilisateur, et equipements pour la mise en oeuvre du procede.
JP2011004184A (ja) * 2009-06-18 2011-01-06 Sharp Corp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送信装置および受信装置
JP5255537B2 (ja) * 2009-08-18 2013-08-07 株式会社エヌ・ティ・ティ・ドコモ 無線通信制御方法、無線基地局装置及び移動端末装置
WO2011083582A1 (ja) * 2010-01-08 2011-07-14 富士通株式会社 送信装置、受信装置、通信システム及び通信方法
CN105258303B (zh) * 2015-11-20 2018-01-16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空调机组运行数据远程传输控制方法、装置和空调
US20230421287A1 (en) * 2020-11-25 2023-12-28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Method for multisite transmission using complementary codes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7184426B2 (en) 2002-12-12 2007-02-27 Qualcomm, Incorporate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burst pilot for a time division multiplex system
US6574211B2 (en) * 1997-11-03 2003-06-03 Qualcomm Incorporate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high rate packet data transmission
US6122293A (en) 1998-02-13 2000-09-19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Method and system for link adaptation having a variable update interval
US5978365A (en) 1998-07-07 1999-11-02 Orbital Sciences Corporation Communications system handoff operation combining turbo coding and soft handoff techniques
JP2000068862A (ja) * 1998-08-19 2000-03-03 Fujitsu Ltd 誤り訂正符号化装置
US6247158B1 (en) * 1998-11-30 2001-06-12 Itt Manufacturing Enterprises, Inc. Digital broadcasting system and method
FI107773B (fi) 1998-12-11 2001-09-28 Nokia Mobile Phones Ltd Kanavaihdon ajoituksen määrittäminen
US7242726B2 (en) * 2000-09-12 2007-07-10 Broadcom Corporation Parallel concatenated code with soft-in soft-out interactive turbo decoder
EP1213940B1 (en) * 2000-12-08 2006-10-18 Motorola, Inc. Channel allocation in a communication system
JP4634672B2 (ja) 2001-09-25 2011-02-16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サイトダイバーシチ送受信装置
JP2003203435A (ja) * 2002-01-09 2003-07-18 Fujitsu Ltd データ再生装置
JP2005033399A (ja) 2003-07-10 2005-02-03 Fujitsu Ltd パケット送受信装置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844521A (zh) * 2018-02-20 2022-08-02 安华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无线通信装置及方法
CN114844521B (zh) * 2018-02-20 2024-07-23 安华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无线通信装置及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06100762A1 (ja) 2006-09-28
US8055214B2 (en) 2011-11-08
EP1863195A4 (en) 2012-04-04
JPWO2006100762A1 (ja) 2008-08-28
US20080070518A1 (en) 2008-03-20
EP1863195A1 (en) 2007-12-05
JP5113516B2 (ja) 2013-01-0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1597733B1 (ko)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을 위한 레이트 매칭
CN100471073C (zh) 用于改进基于turbo码的增量冗余的方法
KR100918765B1 (ko) 부호분할다중접속 이동통신시스템에서 부호화 및 레이트매칭장치 및 방법
CN100426717C (zh) 可变速率分组数据应用中带有软组合的混合arq方案
KR101922555B1 (ko) 방송/통신시스템에서 정보 송수신 방법 및 장치
JPH09238125A (ja) 誤り制御方法および装置
CN101069355B (zh) 压缩删截码型生成方法和设备及信道编/解码方法和设备
CN101142765A (zh) 移动通信系统
EP1317092B1 (en)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transmitting and receiving data on packet data control channel
WO2007020678A1 (ja) 送信装置、符号化装置及び復号装置
WO2007020677A1 (ja) 送信装置
US6604216B1 (en) Telecommunications system and method for supporting an incremental redundancy error handling scheme using available gross rate channels
CN1218527C (zh) 复合的混合自动重发请求方案
CN100411329C (zh) 用于控制发射、接收和重发的方法和装置
CN102215088B (zh) 匹配数据速率的方法
AU2001252744B2 (en) Flexible data rate matching apparatus and method in a data communication system
KR20030027792A (ko) 포맷 검출 방법
US8009550B2 (en) Method and communications device for adapting the data transfer rate in a communications device
AU2001252744A1 (en) Flexible data rate matching apparatus and method in a data communication system
CN108011691A (zh) 一种低密度奇偶校验码的传输方法及装置
KR100504463B1 (ko) 병렬 펑쳐링 알고리즘의 파라미터 최적화 방법
KR20200112668A (ko) 무선통신 시스템의 하향링크 전송을 위한 재전송 방법 및 이를 위한 장치
AU2001269583A1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flexible data rate matching by symbol insertion for a data communication system
JP5569554B2 (ja) 移動通信システム
CN103001649B (zh) 发送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2 Rejection of a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its public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080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