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218527C - 复合的混合自动重发请求方案 - Google Patents
复合的混合自动重发请求方案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218527C CN1218527C CN998150797A CN99815079A CN1218527C CN 1218527 C CN1218527 C CN 1218527C CN 998150797 A CN998150797 A CN 998150797A CN 99815079 A CN99815079 A CN 99815079A CN 1218527 C CN1218527 C CN 1218527C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data block
- arq
- receiver
- communication system
- mod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Lifetime
Links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8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2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8
- 230000006978 adapta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0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9
- 101000741965 Homo sapiens Inactive tyrosine-protein kinase PRAG1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10
- 102100038659 Inactive tyrosine-protein kinase PRAG1 Human genes 0.000 description 10
- 230000006870 fun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12545 proc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150000001875 compounds Chemical clas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5259 measure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0295 complement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457 optimiz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11218 segment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11664 signal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2546 transfer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101001051799 Aedes aegypti Molybdenum cofactor sulfurase 3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1
- 101710116852 Molybdenum cofactor sulfurase 1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1
- 101710116850 Molybdenum cofactor sulfurase 2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1
- NIXVMBBZNVOBHS-ASRKUVFVSA-N [(8r,9s,10r,13s,14s,17r)-17-acetyl-6,10,13-trimethyl-3-oxo-2,8,9,11,12,14,15,16-octahydro-1h-cyclopenta[a]phenanthren-17-yl] acetate;(8r,9s,13s,14s,17r)-17-ethynyl-13-methyl-7,8,9,11,12,14,15,16-octahydro-6h-cyclopenta[a]phenanthrene-3,17-diol Chemical compound OC1=CC=C2[C@H]3CC[C@](C)([C@](CC4)(O)C#C)[C@@H]4[C@@H]3CCC2=C1.C1=C(C)C2=CC(=O)CC[C@]2(C)[C@@H]2[C@@H]1[C@@H]1CC[C@@](C(C)=O)(OC(=O)C)[C@@]1(C)CC2 NIXVMBBZNVOBHS-ASRKUVFV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044 adap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413 cellular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790 confirm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37 corre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08000018999 crinkle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1
- 125000004122 cyclic group Chemical group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1161 develop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18109 developmental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295 mobile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544 monito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192 parti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915 proofread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908 quality control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360 testing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8—Automatic repetition systems, e.g. Van Duuren system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607—Details of the supervisory signal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4—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forward error control
- H04L1/0056—Systems characterized by the type of code used
- H04L1/0059—Convolutional code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4—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forward error control
- H04L1/0056—Systems characterized by the type of code used
- H04L1/0067—Rate matching
- H04L1/0068—Rate matching by puncturing
- H04L1/0069—Puncturing pattern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8—Automatic repetition systems, e.g. Van Duuren systems
- H04L1/1812—Hybrid protocols; Hybrid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 [HARQ]
- H04L1/1816—Hybrid protocols; Hybrid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 [HARQ] with retransmission of the same, encoded, message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8—Automatic repetition systems, e.g. Van Duuren systems
- H04L1/1812—Hybrid protocols; Hybrid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 [HARQ]
- H04L1/1819—Hybrid protocols; Hybrid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 [HARQ] with retransmission of additional or different redundancy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8—Automatic repetition systems, e.g. Van Duuren systems
- H04L1/1829—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receiver end
- H04L1/1835—Buffer management
- H04L1/1845—Combining techniques, e.g. code combining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8—Automatic repetition systems, e.g. Van Duuren systems
- H04L1/1867—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transmitter end
- H04L1/188—Time-out mechanism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Detection And Prevention Of Errors In Transmission (AREA)
- Communication Control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揭示了一种采用一个方案进行工作的发射机,这个方案使采用I型混合ARQ的接收机或者采用II型混合ARQ的接收机都能成功地对来自一个普通的发射机的数据块进行接收和解码,而不需要通知这个发射机这些接收机正在使用的是哪个方案。
Description
本申请要求享受1998年10月23日提出的美国临时申请No.60/105,372的权益,该申请的内容在此列作参考全面引用。
发明背景
本发明与在通信系统领域的差错处理有关,具体地说,涉及在数字通信系统内采用前向纠错(FEC)、自动重发请求(ARQ)和可变冗余的差错处理。
相关申请为1998年10月8日提出的美国专利申请No.09/168,064″无线电通信系统中根据测量进行自动重发请求的方法和系统”(“Method and System for Measurement Based AutomaticRetransmission Request in a Radiocommunication System”),该申请的内容在此列作参考全面引用。
商业化的通信系统的发展,特别是蜂窝无线电话系统的迅速发展迫使系统设计员寻求在不使通信质量降低到超过用户可容忍的门限的情况下增加系统容量的方式。为了达到这些目的的一种技术涉及将基于模拟调制的系统改变为基于数字调制的系统。
在无线数字通信系统中,一些工业标准规定了大部分的系统参数,例如包括调制类型、突发脉冲串格式、通信和协议。例如,欧洲电信标准学会(ETSI)制定了采用时分多址(TDMA)用码元率为271ksps的Gaussian最小移频键控(GMSK)调制方案在射频(RF)物理信道或链路上传送控制、语音和数据信息的全球数字移动通信系统(GSM)标准。在美国,电信工业协会(TIA)已经公布了若干个暂定标准,例如IS-54和IS-136,明确了采用差分四相移相键控(DQPSK)调制方案在RF链路上传送数据的TDMA系统的数字高级移动电话业务(D-AMPS)的各个版本。
TDMA系统将分配到的频率划分为一个或多个RF信道。每个RF信道再分为一系列时间帧。每个时帧又分为若干个时隙(例如三个时隙),每个时隙相应于一个物理信道。然后,由一个或几个物理信道形成一些逻辑信道。在这些系统中,移动台通过在上行链路和下行链路的RF信道上发送和接收含有数字信息的突发脉冲串与一个或多个基站通信。
数字通信系统采用各种技术来处理错误接收到的信息。一种这样的技术是FEC。通常,FEC包括发送一些附加比特,这些附加比特在接收端可以用来检验传输的准确性,如果必要的话可以用来校正任何差错。FEC技术包括在调制前对数据进行卷积编码或分组编码,通常用编码率(例如1/2和1/3)来标注各种卷积代码,编码率较低的所需的代码比特就较多。因此,较低的编码率通常可以提供较大的防错能力。然而,这将导致较低的用户比特率。
选择编码率所用的技术称为链路适配(Link Adaptation,LA)。LA与FEC结合运用,监测信道或链路的质量,按监测结果调整编码率。例如,如果链路质量低,就需要降低编码率。或者,如果链路质量高,就可以提高编码率,以便提供较高的用户比特率。
另一种常用的处理错误地接收到的信息的技术称为ARQ。通常,ARQ包括在接收机对接收到的数据块进行差错分析,如果检测到差错,就请求发送方重发这个数据块。在接收机(例如移动无线电电话机内的接收机)进行处理时,解调后的每个数据块可以利用块校验序列和众所周知的循环冗余校验技术予以差错鉴定。如果有差错,就向发送实体(例如无线电通信系统中的一个基站)发回一个请求,用预先规定的ARQ协议标出需重发数据块。
熟悉该技术领域的人员可以理解,一些FEC技术(例如包括LA的FEC技术)可以与ARQ技术相结合。这样结合的技术通常称为混合ARQ技术。混合ARQ技术允许在接收机利用FEC编码纠正一些接收差错,而其他一些差错可能需要重发来纠正。
图1例示了一个典型的混合ARQ方案,称为I型混合ARQ。I型混合ARQ配合普通分组无线电业务(GPRS)运用,其中采用四个FEC调制和编码方案(MCS)CS-1至CS-4,编码率分别为1/2、2/3、3/4和1。在对当前逻辑链路控制(LLC)帧110选择(利用LA)了其中一个FEC MCS后,就按所选的编码方案对这个帧执行相应的分段,形成一些逻辑链路控制(LLC)数据块。每个LLC数据块包括信息净荷111、帧头标(H1)和帧校验序列(FCS)。LLC数据块用所选的码率编码,形成编码数据块112。为了减少编码数据块内的比特,可以利用已知的省缩模式(puncturing pattern)形成省缩编码数据块,用作无线电链路控制(RLC)数据块113。如果在接收机发现一个RLC数据块是错误的(即有不能纠正的差错)需要重发,就用原来选择的FEC编码(和省缩)方案重发(即这个系统采用固定的冗余进行重发)。
另一个典型的混合ARQ方案称为递增冗余(IR)或II型混合ARQ,如果原来发送的数据块不能得到解码,就提供一些附加冗余比特,予以发送。图2原理性地例示了这个方案。其中,接收机多次试图进行解码。首先,接收机试图对最初接收到的数据块解码。如果接收机不能对这个最初接收到的数据块解码,就向发送方发送一个重发请求。接收机接收到附加冗余数据块R1后,就用它结合最初发送的数据块试图解码。由于这两个发送数据块的分集,因此增大了解码概率。II型混合ARQ重发(R1,R2)按与先前传输结合解码优化,可以是独立可解码的,也可以不是独立可解码的。如果接收机仍不能对这数据块解码,接收机在得到另一个冗余信息数据块R2后,用它结合最初接收到的数据块和冗余比特数据块R1第三次试图解码。这种处理可以一直重复到解码成功。
对于II型混合ARQ的另一个讨论可参见S.Kallel的“互补省缩卷积(CPC)编码及其应用”(“Complementary PuncturedConvolutional(CPC)Codes and Their Applications”,IEEETransactions on Communications,volume 23,number 6,June1995),该文的内容在此列作参考全面引用。
当前,在采用以上技术的情况下,如果一个采用I型混合ARQ的接收机试图与一个采用II型混合ARQ的发射机通信,假设这个接收机知道第一个发送的数据块的编码方案,接收机会不能对任何重发数据块解码。此外,即使重发的编码方案已传达给I型混合ARQ接收机,业务质量也会大大降低,因为I型混合ARQ接收机将丢弃先前传输的数据块,而重发并不是按独立可解码优化的。
因此对于一个采用一个方案工作的发射机来说所希望的是,使无论是采用I型混合ARQ还是采用II型混合ARQ的接收机都能对来自一个普通的发射机的数据块成功地进行接收和解码,而不需要这个发射机知道这些接收机采用的是哪个方案。
发明概述
本发明揭示了一种采用一个方案进行工作的发射机,这个方案使采用I型混合ARQ的接收机或者采用II型混合ARQ的接收机都能成功地对来自一个普通的发射机的数据块进行接收和解码,而不需要通知这个发射机这些接收机正在使用的是哪个方案。
按照本发明的第一种情况,所提供的是一种在发射机与接收机之间传送信息数据块的系统。这种系统包括一个工作在一个ARQ传输模式的发射机和包括一个工作在一个第一接收模式的第一接收机和一个工作在一个第二接收模式的第二接收机的多个接收机。第一接收机和第二接收机与所述发射机通信,而所述发射机在所述ARQ传输模式工作。
按照本发明的另一种情况,所提供的是一种在一个ARQ模式工作的通信设备。这种通信设备包括一个以预定次序存储多个编码方案的存储器。这种通信设备还包括一个接收一个数据块和一个或多个重发数据块的接收机。接收机用与这些编码方案存储在存储器内的预定次序相应的不同编码方案逐个处理一个或多个重发数据块的每个数据块。此外,所述数据块和一个或多个重发数据块的每个数据块是用多个编码方案编码的,具有基本上相等的被这种通信设备分别解码的概率。
按照本发明的又一种情况,所提供的是一种在通信系统中发送和接收数据块的方法。这种方法包括下列步骤:以一个ARQ传输模式发送所述数据块;在一个工作在一个第一接收模式的第一接收机接收所述数据块;以及在一个在第二接收模式工作的第二接收机接收所述数据块。
按照本发明的又一种情况,所提供的是一种接收一个来自一个发射机的数据块的方法。这种方法包括下列步骤:以一个预定次序存储多个编码方案;在一个接收机接收来自所述发射机的所述数据块和一个或多个重发数据块;以及在所述接收机用与多个编码方案的预定次序相应的不同编码方案逐个处理所述一个或多个重发数据块的每个数据块。每个数据块和一个或多个重发数据块的每个数据块是用多个编码方案编码的,具有基本上相等的被这个接收机分别解码的概率。
附图简要说明
本发明的这些及其他一些特征、情况和优点从以下结合附图所作的说明中可以看出。在这些附图中:
图1例示了一个典型的FEC方案;
图2例示了一个典型的混合ARQ方案;
图3为由本发明的典型发射机执行的处理的流程图;
图4例示了本发明的一个典型混合ARQ方案;
图5A和5B为由本发明的典型接收机执行的处理的流程图;
图6A和6B例示了EGPRS的一些典型MCS;以及
图7A和7B例示了本发明的典型编码和省缩方案。
详细说明
本发明采用一种新技术,使发射机不需要知道接收机所用的实际模式(例如I型或II型混合ARQ)。
以下这些典型实施例将以TDMA无线电通信系统为背景给出。然而,熟悉该技术的人员可以理解,TDMA只是作为例示而已,本发明可以很方便地适用于其他类型的接入方法,包括频分多址(FDMA)、码分多址(CDMA)和它们的复合。
此外,按GSM通信系统工作的情况可以参见欧洲电信标准学会(ETS1)文件ETS 300 573、ETS 300 574和ETS 300 578,这些都在此列为参考予以引用。因此,在这里结合本发明所说明的GSM系统的工作情况只是在对于理解本发明所必需的范围内。虽然本发明是通过增强的GRPS系统中的典型实施例来说明的,但是熟悉该技术的人员可以理解,本发明可以用于很多种其他数字通信系统,诸如基于宽带CDMA或无线异步传输模式(ATM)之类的数字通信系统。
图3例示了一种按照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向一个接收机发送数据块的技术,其中数据块用不同的编码方案发送和重发给一个接收机。在步骤320,从一个编码方案中选择一个编码率(例如,[1,1/2,...,1/n],[1,2/3,...,2/n],或[1,3/4,...,3/n])。作为例示,下面讨论第一个编码率序列(即,(1,1/2,...,1/n))与选择重发ARQ方案一起使用的情况。在步骤322,将一个采用一个第一编码方案P1(例如,卷积和/或省缩方案)的编码数据块发送给一个接收机。在步骤324,发射机等待一个确认信号(ACK)。如果没有接收到ACK或者接收到一个否认信号(NACK),就在步骤326将同一个数据块采用一个第二编码方案发送。如果在步骤328没有接收到ACK或者如果接收到一个否认信号(NACK),就在步骤330将同一个数据块采用一个第三编码方案发送。这个过程可以重复n次,直到采用第n编码方案Pn后返回到步骤322,采用编码方案P1。
第二(以及随后的)编码方案按具有基本上与第一编码方案相同的解码概率优化。由于例如一个I型混合ARQ接收机将对相继数据块分别解码而一个II型混合ARQ接收机将对相继数据块联合解码,通过采用一些具有分集以及具有基本上相同的解码概率的编码方案,I型和II型混合ARQ接收机将都能对这些发送的数据块解码而没有显著地降低传输的业务质量。
为了将这些编码方案优化成具有基本上相同的解码概率,不同的代码需要在相应的格构路径(trellis path)之间具有大的距离。每个格构路径,例如相应于一个采用特定省缩模式省缩的卷积码的多项式。为了增大一个特定编码方案解码概率,对于所有的格构路径的最短距离应该尽可能大(例如,对于编码率为1/3而约束长度为7的情况,最短距离的高位值为14-15)。此外,对于所有的格构路径实际出现最短距离应该保持成尽可能小(例如为1)。一旦采用以上方法选择了一个编码方案(例如为P1),就可以选择下一个最佳编码方案,诸如此类(例如为P2,P3,Pn)。下一个最佳编码方案用与以上对最佳编码方案所述的相同的过程确定。
多个具有基本上相同的解码概率的编码方案确定后,可以通过选择组合起来具有大的最小距离的编码方案将这些编码方案按联合解码进行优化。也就是说,例如可以对采用第一编码方案的这些格构路径中的差与采用附加编码方案的一些格构路径中的差组合起来进行检验,度量所有编码方案的格构路径中的距离。
下面将说明一种与本发明配合使用的产生三个省缩模式(Pi,Pj,Pk)的典型技术。按所要求的编码率创建多个省缩模式Pi,其中i=1至N,(例如,用这些省缩模式减少每卷积码的总输出比特,从而增大编码率,以满足编码率要求)。计算出对于Pi的每个格构路径的最小距离dmin_i。确定一个第一门限值dthreshold_1,它表示对于一个通信系统的特定编码率的单个省缩模式的可接受的最小距离门限。确定一个第二门限值dthreshold_2,它表示对于一个通信系统的特定编码率的两个省缩模式联合解码的可接受的最小距离门限。确定一个第三门限值dthreshold_3,它表示对于一个通信系统的特定编码率的三个省缩模式联合解码的可接受的最小距离门限。每个后继的门限值将小于或等于先前的门限值。所计算的门限值的个数与本发明的通信系统将采用的省缩模式的个数相应。
三个省缩模式(Pi,Pj,Pk)选择成:Pi的最小距离(dmin_i)、Pj的最小距离(dmin_j)和Pk的最小距离(dmin_k)都大于dthrehoId_1;Pi和Pj的最小距离(dmin_i+j)、Pj和Pk的最小距离(dmin_j+k)以及Pi和Pk的最小距离(dmin_j+k)都大于dthreshold_2,而Pi、Pj和Pk的最小距离(dmin_i+j+k)大于dthreshold_3。满足以上准则的省缩模式因此就是对分别可解码(例如在一个I型混合ARQ系统中)和联合可解码(例如在一个II型混合ARQ系统中)两种情况都优化的。
图4例示了图3所示典型技术的示意图。LLC帧440根据需采用的MCS分成一些长度不同的数据块。在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中,采用固定的编码率,没有执行编码或调制适配。
分段后,每个数据块441都添加一个FCS和一个头标(H1)。整个数据块以编码率1/n卷积编码,产生编码数据块442。为了获得不同的编码率,于是从编码数据块442中省缩一些比特。在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中,头标(或一部分头标)省缩较少,或者完全不省缩,以便增大头标的稳固性,无论采用的是什么MCS。此外,也可以将头标(或者一部分头标)例如采用另一个卷积码(可以是省缩的)或分组码与数据分开编码。此外,头标可以具有它自己的FCS,以防对头标的虚假检测。高可靠地对头标成功解码可以对数据块进行可靠的合并和解码。由于使接收机更容易确定接收数据块的标志(因为这标志是包含在头标内的)从而在只有头可以解码的情况下可以将接收数据块与重发数据块结合起来,因此这种技术对于II型混合ARQ接收机是有用的。
对于每个MCS,有若干个省缩模式(例如,P1,...,Pn)。如果初始编码率小于1,P1,...,Pn就不是析取的。此外,如果初始编码为1/n,P1,...,Pn就都相等(例如没有比特省缩),从而II型混合ARQ的IR操作降低为一个重复码的IR操作。在I型和II型两种混合ARQ模式中,第一数据块采用以P1省缩,发送给接收机。如果解码不成功,第二数据块采用以P2省缩发送,诸如此类。I型与II型混合ARQ操作之间的差别是,在I型模式,采用P1的数据块如果解码失败就不再考虑,下一次解码完全根据采用P2的这个数据块。
在II型混合ARQ模式中,有关采用P1的数据块的软信息被存储起来,例如以后与从P2得出的信息软复合,用于联合解码。因此,发射机不需要知道接收机处在I型还是II型混合ARQ模式,因为接收机可以是分别处置每个数据块(例如处在I型模式)的,也可以是对相继数据块联合解码(例如处在IR模式)的。
图5A例示了按照本发明利用一个在I型混合ARQ模式工作的接收机对数据块进行接收和解码的技术。在步骤540,接收到第一个数据块。在步骤542,接收机确定它是否能对这个数据块解码。如果接收机能采用一个第一编码方案对这个数据块解码,就在步骤544发送一个ACK,然后接收机等待一个LLC帧的下一个数据块(或者一个新的LLC帧的一个数据块)。如果接收机不能对这个数据块解码,就在步骤546发送一个NACK,而且删除第一数据块。在步骤548接收到一个第二数据块后,在步骤550如果接收机能采用第二编码方案对这个数据块解码,就在步骤544发送一个ACK。如果接收机不能对这个数据块解码,就在步骤552向发射机发送一个NACK,而且删除第二数据块。在步骤554接收到一个第三数据块后,在步骤556如果接收机能采用第三编码方案对这个数据块解码,就在步骤544发送一个ACK。如果接收机不能对这个数据块解码,就在步骤558向发射机发送一个NACK,而且删除第三数据块。对于n个编码方案可以重复这个过程,而后返回到步骤540,再采用第一编码方案。这些编码方案(和它们的相对次序)可以存储在发射机内或者可以在一个独立的控制信号中例如利用边带信令发送给接收机。
图5B例示了按照本发明利用一个在II型混合ARQ模式工作的接收机对数据块进行接收和解码的技术。在步骤560,接收到第一个采用一个第一编码方案编码的数据块。在步骤562,接收机确定它是否能对这个数据块解码。如果接收机能采用一个第一编码方案对这个数据块解码,就在步骤564发送一个ACK,然后接收机等待一个LLC帧的下一个数据块(或者一个新的LLC帧的一个数据块)。如果发射机不能对这个数据块解码,就在步骤566发送一个NACK。在步骤568,接收到一个采用一个第二编码方案编码的第二数据块后,在步骤570如果接收机通过对第一和第二数据块联合解码能对这个数据块解码,于是在步骤564发送一个ACK。如果接收机不能对这些数据块联合解码,就在步骤572向发射机发送一个NACK。在步骤574,接收到一个采用一个第三编码方案编码的第三数据块,从而在步骤576如果接收机通过对第一、第二和第三数据块联合解码能对这个数据块解码,就在步骤544发送一个ACK。如果接收机不能对这些数据块联合解码,就在步骤578向发射机发送一个NACK。对于n个编码方案可以重复这个过程,而后返回到步骤560,再采用第一编码方案。这些编码方案(和它们的相对次序)可以存储在发射机内或者可以在一个独立的控制信号中例如利用带内边带信令发送给发射机。
下面将结合在增强的GPRS中提供链路质量控制(LQC)对本发明进行说明。初始编码率可以根据发射机和/或接收机执行的质量测量选择。通过省缩一个不同的比特集重发允许进行II型混合ARQ操作。在LA和IR模式可以采用不同的切换点选择初始编码率。在标准的GPRS中,采用选择性的ARQ,利用一些位图来传送一些确认(ACK)和否认(NACK)信令。为了保护头标,将头标在四个GSM突发脉冲串上交织。采用8PSK不编码模式,本发明可以每20毫秒(ms)传输两个RLC数据块。这提供了良好的性能,如果采用跳频技术同时限制ACK/NACK位图长度和允许稳健的头标编码的话。
图6A和6B例示了EGPRS的一些典型MCS。这些MSC分为不同的系列(例如A,B和C)。每个系列具有一个不同的基本净荷单元(例如分别为37、28和22个八比特组)。通过在一个20ms的数据块内发送不同个数的净荷单元,在一个系列内可以获得不同的编码率。例如,对于系列A和B,发送一个、两个或四个净荷单元。对于系列C,只发送一个或两个单元。
在发送四个净荷单元(MCS-7和MCS-8)的情况下,这些净荷单元分为两个采用分开的序号和CRC的RLC数据块。MCS-8数据块只在两个突发脉冲串上交织,因为这样对于高编码率可以得到比在四个突发脉冲串上交织更好的性能,特别是在例如采用跳频技术时突发脉冲串质量不相关的情况下。
对于初始传输,可以根据当前链路质量选择任何MCS。对于在需要增大稳固性的LA模式重发来说,存在两个供选择的实施方式。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如果起初采用MCS-7或MCS-8,可以相应用一个MCS-5或MCS-6数据块以原来的编码率的二分之一重发这个数据块。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如果起初采用的是MCS-4、MCS-5或MCS-6,可以相应用两个MCS-1、MCS-2或MSC-3数据块发送这个数据块。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头标内的两个比特将表示这个RLC数据块已经拆分和这个RLC数据块拆分成的这些部分的相对次序。例如,一个起初用不编码的8PSK发送的数据块可以用基于GMSK的MCS-3重发。
图7A和7B分别例示了本发明的采用MCS-5和MCS-8的典型编码和省缩方案。数据块包括上行链路状态标志(USF)、RLC头标、结尾比特(TB)段、数据块终了指示符(FBI)段、扩展比特(E)段、数据净荷段和块校验序列(BCS)。
在本发明的一个典型实施例中,每个8PSK数据块包括1392比特,而每个GMSK数据块包括464比特。USF对于8PSK是36比特而对于GMSK是12比特。对于8PSK有4个挪用比特(SB)表示两个不同的头标类型,而对于GMSK有8个挪用比特只表示一个头标类型。这些RLC头标象上面所讨论的那样编码,有2个比特用于FBI和E段。有一个12比特的CRC和6比特的结尾添加给净荷,作数据保护用。
在上面的说明中,这些数据块用相同的卷积码得出,但是用不同的省缩模式。当然,熟悉该技术领域的人员可以认识到,这些数据块也可以采用不同的卷积编码或分组码或者两者相结合的方式得到。例如,这些数据块可以用不同的比较低的复数卷积码和在接收机中可以应用的涡流(turbo)解码来得到。
本发明的详细说明引用的只是少数的典型实施例,熟悉该技术的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背离本发明的情况下可以作出各种各样的修改。例如,省缩前的编码率不局限于任何特定的编码率,而可以是任何适合采用本发明和本发明环境的值。此外,一个编码数据块不必具有固定的尺寸(即数据块长度可以有不同)。此外,编码数据块长度例如可以是所选初始编码率的函数。或者,例如对于每个相继的数据块可以采用不同的编码数据块长度。
Claims (36)
1.一种通信系统,包括:
一个工作在一个ARQ传输模式的发射机,其中重发数据块的编码与原来发送的数据块不同,并且其中每个重发数据块具有基本上相等的被独立解码的概率以及
多个接收机,其中包括一个工作在一个第一接收模式的第一接收机和一个工作在一个第二接收模式的第二接收机;
其中所述第一接收机和第二接收机与所述发射机通信,而所述发射机在所述ARQ传输模式工作。
2.权利要求1的通信系统,其中所述第一接收模式是一个没有采用递增冗余的ARQ模式,而所述第二接收模式是一个采用递增冗余的ARQ模式。
3.权利要求1的通信系统,其中所述ARQ传输模式采用递增冗余。
4.权利要求3的通信系统,其中所述第一接收模式是一个没有采用递增冗余的ARQ模式,而所述第二接收模式是一个采用递增冗余的ARQ模式。
5.权利要求2的通信系统,其中所述第一接收模式是一个I型混合ARQ模式,而所述第二接收模式是一个II型混合ARQ模式。
6.权利要求1的通信系统,其中所述ARQ传输模式是一个II型混合ARQ模式。
7.权利要求3的通信系统,其中通过改变每个重发数据块的省缩模式对所述数据块不同编码。
8.权利要求3的通信系统,其中通过改变每个重发数据块的卷积码对所述数据块不同编码。
9.权利要求6的通信系统,其中通过改变每个重发数据块的省缩模式对所述数据块不同编码。
10.权利要求6的通信系统,其中通过改变每个重发数据块的卷积码对所述数据块不同编码。
11.权利要求1的通信系统,其中所述ARQ传输模式包括链路适配。
12.权利要求9的通信系统,其中所述ARQ传输模式包括链路适配。
13.权利要求7的通信系统,其中通过改变所述省缩模式改变编码率。
14.权利要求3的通信系统,其中所述ARQ传输模式包括链路适配,而其中对于链路适配的不同编码率以及对于递增冗余的不同编码版本都是通过省缩同一个卷积码生成的。
15.一种在一个ARQ模式工作的通信设备,所述通信设备包括:
一个以一个预定次序存储多个编码方案的存储器;以及
一个接收一个数据块和一个或多个重发数据块的接收机,
其中所述接收机用与存储在所述存储器内的所述编码方案的预定次序相应的不同编码方案逐个处理所述一个或多个重发数据块,以及
其中所述数据块和一个或多个重发数据块的每个数据块是用所述多个编码方案编码的,而且具有基本上相等的被通信设备独立解码的概率。
16.权利要求15的通信设备,其中所述ARQ模式是一个I型混合ARQ模式。
17.权利要求15的通信设备,其中每个所述编码方案采用一个不同的省缩模式。
18.权利要求15的通信设备,其中每个所述编码方案采用一个卷积码。
19.一种在通信系统中发送和接收数据块的方法包括:
以一个ARQ传输模式发送所述数据块,其中重发数据块的编码与原来发送的数据块不同,并且其中每个重发数据块具有基本上相等的被独立解码的概率,;
在一个工作在一个第一接收模式的第一接收机接收所述数据块;以及
在一个工作在一个第二接收模式的第二接收机接收所述数据块。
20.权利要求19的方法,其中所述第一接收模式是一个没有采用递增冗余的ARQ模式,而所述第二接收模式是一个采用递增冗余的ARQ模式.
21.权利要求19的方法,其中所述ARQ传输模式采用递增冗余。
22.权利要求21的方法,其中所述第一接收模式是一个没有采用递增冗余的ARQ模式,而所述第二接收模式是一个采用递增冗余的ARQ模式。
23.权利要求20的方法,其中所述第一接收模式是一个I型混合ARQ模式,而所述第二接收模式是一个II型混合ARQ模式.
24.权利要求19的方法,其中所述ARQ传输模式是一个II型混合ARQ模式。
25.权利要求21的方法,其中通过改变每个重发数据块的省缩模式对所述数据块不同编码。
26.权利要求22的方法,其中通过改变每个重发数据块的卷积码对所述数据块不同编码。
27.权利要求24的方法,其中通过改变每个重发数据块的省缩模式对所述数据块不同编码。
28.权利要求24的方法,其中通过改变每个重发数据块的卷积码对所述数据块不同编码。
29.权利要求19的方法,其中所述ARQ传输模式包括链路适配。
30.权利要求27的方法,其中所述ARQ传输模式包括链路适配。
31.权利要求25的方法,其中通过改变所述省缩模式改变编码率。
32.权利要求21的方法,其中所述ARQ传输模式包括链路适配,而其中对于链路适配的不同编码率以及对于递增冗余的不同编码版本都是通过省缩同一个卷积码生成的。
33.一种从一个发射机接收数据块的方法,包括:
以一个预定次序存储多个编码方案;
接收来自所述发射机的所述数据块和一个或多个重发数据块;以及
在所述接收机用与多个编码方案的预定次序相应的不同编码方案逐个处理所述一个或多个重发数据块的每个数据块,
其中所述数据块和一个或多个重发数据块的每个数据块是用所述多个编码方案编码的,具有基本上相等的被接收机分别解码的概率。
34.权利要求33的方法,其中所述ARQ模式是一个I型混合ARQ模式。
35.权利要求33的方法,其中每个所述编码方案采用一个不同的省缩模式。
36.权利要求33的方法,其中每个所述编码方案采用一个卷积码。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US10537298P | 1998-10-23 | 1998-10-23 | |
US60/105,372 | 1998-10-23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332917A CN1332917A (zh) | 2002-01-23 |
CN1218527C true CN1218527C (zh) | 2005-09-07 |
Family
ID=2230545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998150797A Expired - Lifetime CN1218527C (zh) | 1998-10-23 | 1999-10-22 | 复合的混合自动重发请求方案 |
Country Status (8)
Country | Link |
---|---|
EP (1) | EP1123602B1 (zh) |
JP (1) | JP4509383B2 (zh) |
KR (1) | KR100687119B1 (zh) |
CN (1) | CN1218527C (zh) |
AU (1) | AU771841B2 (zh) |
CA (1) | CA2347946C (zh) |
TW (1) | TW447200B (zh) |
WO (1) | WO2000025469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FI109251B (fi) | 1999-09-10 | 2002-06-14 | Nokia Corp | Tiedonsiirtomenetelmä, radiojärjestelmä, radiolähetin ja radiovastaanotin |
KR100696336B1 (ko) | 2000-08-04 | 2007-03-21 | 유티스타콤코리아 유한회사 | 광대역 무선통신 시스템의 하향링크에서 하이브리드 자동재전송요구 2/3 방식을 위한 데이터 처리 방법 |
US7245594B1 (en) * | 2000-05-12 | 2007-07-17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fast closed-loop rate adaptation in a high rate packet data transmission |
KR20020019334A (ko) * | 2000-09-05 | 2002-03-12 | 박종섭 | 비동기식 무선통신 시스템에서의 하이브리드 자동재전송요구 2/3 방식 적용 방법과 그의 성능 향상을 위한에러 처리 방법 |
US7185257B2 (en) | 2000-10-21 | 2007-02-27 |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 Data transmitting/receiving method in HARQ data communication system |
US7346037B2 (en) | 2001-03-26 | 2008-03-18 | Lg Electronics Inc. | Method of transmitting or receiving a data packet in packet data communication system using hybrid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 |
KR100735692B1 (ko) | 2001-07-12 | 2007-07-06 |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 적응 부호화와 재전송을 이용한 부호화 변환 방법 |
KR100800807B1 (ko) * | 2001-11-20 | 2008-02-01 |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 재전송을 지원하는 통신시스템에서 재전송의 변조방식결정 방법 및 장치 |
US7287206B2 (en) | 2002-02-13 | 2007-10-23 | Interdigital Technology Corporation | Transport block set transmission using hybrid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 |
US8213390B2 (en) * | 2002-10-24 | 2012-07-03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Reverse link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 |
US7260764B2 (en) | 2002-11-26 | 2007-08-21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Multi-channel transmission and reception with block coding in a communication system |
JP4685787B2 (ja) | 2003-10-08 | 2011-05-18 | デジタル ファウンテン, インコーポレイテッド | Fecベース信頼度制御プロトコル |
US7710911B2 (en) * | 2004-06-10 | 2010-05-04 | Interdigital Technology Corporation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dynamically allocating H-ARQ processes |
US7165204B2 (en) * | 2004-11-15 | 2007-01-16 | Motorola, Inc. | Multi-mode hybrid ARQ scheme |
US7096401B2 (en) * | 2004-11-15 | 2006-08-22 | Motorola, Inc. | Multi-mode hybrid ARQ scheme |
US8359513B2 (en) | 2005-01-19 | 2013-01-22 | Intel Corporation | Data communications methods and apparatus |
EP2003806A1 (en) * | 2007-06-15 | 2008-12-17 | Nokia Siemens Networks Oy | Protection of RCL/MAC control messages in reduced latency EGPRS |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567156A (en) * | 1896-09-08 | Electric lock | ||
US5671156A (en) * | 1995-03-31 | 1997-09-23 | Lucent Technologies Inc. | Transmission method and system for JPEG images |
US5983382A (en) * | 1996-12-31 | 1999-11-09 | Lucent Technologies, Inc. | Automatic retransmission query (ARQ) with inner code for generating multiple provisional decodings of a data packet |
US6208663B1 (en) * | 1997-08-29 | 2001-03-27 |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 Method and system for block ARQ with reselection of FEC coding and/or modulation |
-
1999
- 1999-10-22 JP JP2000578948A patent/JP4509383B2/ja not_active Expired - Lifetime
- 1999-10-22 CA CA2347946A patent/CA2347946C/en not_active Expired - Lifetime
- 1999-10-22 KR KR1020017005077A patent/KR100687119B1/ko active IP Right Grant
- 1999-10-22 WO PCT/SE1999/001910 patent/WO2000025469A1/en active IP Right Grant
- 1999-10-22 EP EP99965612A patent/EP1123602B1/en not_active Expired - Lifetime
- 1999-10-22 AU AU21308/00A patent/AU771841B2/en not_active Expired
- 1999-10-22 CN CN998150797A patent/CN1218527C/zh not_active Expired - Lifetime
- 1999-11-11 TW TW088119780A patent/TW447200B/zh not_active IP Right Cessation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332917A (zh) | 2002-01-23 |
KR100687119B1 (ko) | 2007-02-27 |
TW447200B (en) | 2001-07-21 |
JP4509383B2 (ja) | 2010-07-21 |
KR20010080895A (ko) | 2001-08-25 |
CA2347946A1 (en) | 2000-05-04 |
WO2000025469A1 (en) | 2000-05-04 |
JP2002529009A (ja) | 2002-09-03 |
AU2130800A (en) | 2000-05-15 |
EP1123602A1 (en) | 2001-08-16 |
EP1123602B1 (en) | 2011-09-07 |
AU771841B2 (en) | 2004-04-01 |
CA2347946C (en) | 2013-05-07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6704898B1 (en) | Combined hybrid automatic retransmission request scheme | |
CN1218527C (zh) | 复合的混合自动重发请求方案 | |
AU2002301480B2 (en) | Transmitting/receiving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packet retransmission in a mobile communication system | |
US7346037B2 (en) | Method of transmitting or receiving a data packet in packet data communication system using hybrid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 | |
CN101523794B (zh) | 用于umts hsdpa传输的最优冗余版本(rv)选择的方法及设备 | |
KR101597733B1 (ko) |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을 위한 레이트 매칭 | |
CN1572067B (zh) | 在提供混合自动重复请求的通信系统中实现重传的方法和设备 | |
EP1211839B1 (en) | Sub-packet adaptation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 |
CN102037671A (zh) | Wcdma和lte网络中harq的重传设置的选择 | |
CN1277766A (zh) | 采用重新选择前向纠错编码和/或调制的信息块自动重发请求方法和系统 | |
JP2006311464A (ja) | Ipパケットマッピング方法 | |
US6895057B1 (en) | System and metho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upporting link adaptation and incremental redundancy | |
CN1312988A (zh) | 分组通信系统中的群寻址 | |
CN1070780A (zh) | 传送的数据消息的扩展纠错 | |
EP1667391B1 (en) | Transmitting apparatus and transmitting method | |
EP1127422B1 (en) | System and metho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upporting link adaptation and incremental redundancy | |
US8555135B2 (en) | Incremental redundancy with resegmentation | |
CN101867439B (zh) | 比特映射方式的指示方法 | |
CN113366785A (zh) | 用于重传mac协议数据单元(mpdu)的通信发射器 | |
Balachandran et al. | Efficient transmission of ARQ feedback for EGPRS radio link control | |
US20040228318A1 (en) | Method of optimizing the performance of a mobile radio system | |
MXPA00002093A (en) | Method and system for block arq with reselection of fec coding and/or modulation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X01 | Expiry of patent term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50907 |
|
CX01 | Expiry of patent ter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