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115336B - 发光二极管的驱动装置以及照明装置 - Google Patents
发光二极管的驱动装置以及照明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1115336B CN101115336B CN2007101363549A CN200710136354A CN101115336B CN 101115336 B CN101115336 B CN 101115336B CN 2007101363549 A CN2007101363549 A CN 2007101363549A CN 200710136354 A CN200710136354 A CN 200710136354A CN 101115336 B CN101115336 B CN 101115336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emitting diode
- light
- resistance
- current
- voltag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Led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发光二极管的驱动装置以及照明装置,可利用控制元件而将发光二极管上的电流控制为特定的值,并且使控制元件不会集中在一处发热,而是使发热适当地分散,从而具有优良的散热性。本发明的发光二极管(2)的通电电路上设有多个电压跟随器(3a、3b、3c),且在通过所述发光二极管(2)以及电压跟随器(3a、3b、3c)的电流路径上设置着电流检测用电阻(4)。相应于所述电流检测用电阻(4)所产生的电压V1,而使得电压跟随器(3a、3b、3c)的导通度产生变化。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能够向至少一个发光二极管提供电流的发光二极管驱动装置。
背景技术
关于向发光二极管提供驱动电流的发光二极管的驱动装置,有将发光二极管中流过的电流控制为特定电流的类型(例如专利文献1中所述)。
【专利文献】日本专利特开平6-328782号公报
[发明所欲解决的问题]
如上所述的驱动装置中,是由例如晶体管等控制元件,来控制发光二极管上流过的电流。晶体管和发光二极管共同搭载在1个模块上。
当1个模块上搭载有发光二极管以及晶体管时,晶体管的发热集中在模块的一处。尤其是,当采用容量较大的发光二极管、或发光二极管的数量较多时,晶体管的发热程度会变大,因此,模块的散热性能如何则成为了重要的问题。
发明内容
考虑到所述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发光二极管的驱动装置以及照明装置,其能够利用控制元件而将发光二极管上流过的电流控制为特定的值,并且,使控制元件的发热适当地分散,而不会集中在一处,从而具有优良的散热性。
本发明第一项所述的发光二极管的驱动装置中包括:多个模块电路,每隔模块电路中具有至少1个发光二极管;多个电流控制元件,分别在这些模块电路上设有多个此电流控制元件、且相互成并联状态连接;以及控制电路,具有:分别设在各模块电路上的电流检测用电阻,且在向所述各电流控制元件提供工作电流的同时,该控制电路能够相应于这些电流检测用电阻所产生的电压,而同时调节各模块电路上各电流控制元件的导通度。也就是说,若任一个模块电路上流过的电流发生变化,则所述模块电路的电流检测用电阻所产生的电压则有变化,而所述同模块电路的控制元件即各电流控制元件的导通度则会同时得到调节。这样一来,各模块电路上流过的电流分别均等地被控制为特定值。而且,各模块电路上流过的电流分别通过多个电流控制元件,因此,电流控制元件因电力消耗而产生的发热则被分散,而不会集中在一处。
本发明第二项所述的发光二极管的驱动装置,对本发明第一项所述的各发光二极管及其周边结构进行了限定。也就是说,各发光二极管、各电流控制元件、以及各电流检测用电阻搭载在一个模块上。
本发明第三项所述的发光二极管的驱动装置,对本发明第二项所述的各电流控制元件以及电流检测用电阻的配置进行了限定。也就是说,各发光二极管之间隔开预定间隔而配置在所述模块上;并且,有一个乃至多个所述电流控制元件以及所述电流检测用电阻分散地配置在所述模块上的所述各预定间隔内。
[发明的效果]
本发明第一项所述的发光二极管的驱动装置,利用控制元件而将各模块电路的发光二极管上流过的电流控制为特定的值,并且可将控制元件即各电流控制元件上的发热适当地分散,而不会集中在一处,因此,可保证良好的散热性。
本发明第二项所述的发光二极管的驱动装置,不仅具有本发明第一项或第六项所具有的效果,而且还具有可实现小型化的效果。
本发明第三项所述的发光二极管的驱动装置,不仅具有本发明第二项所具有的效果,而且,可使模块上的热分散,故而可抑制模块产生较大变形,从而可维持发光二极管所需要的光学稳定特性。
附图说明
图1为表示第一实施形态的结构。
图2为表示第一实施形态的模块结构的图。
图3为表示第二实施形态的结构的图。
图4为表示第二实施形态的模块结构的图。
图5为表示第三实施形态的结构的图。
图6为表示第三实施形态的模块结构的图。
图7为表示第四实施形态的结构的图。
图8为表示第四实施形态的模块结构的图。
[符号的说明]
1:直流电源
2:发光二极管
3a~3i、13a~13i:电压跟随器
4a、4b、4c、14a~14i:电流检测用电阻
5a~5i:分压用电阻
6:齐纳二极管(定电压元件)
7:偏压电路
8:定电流源
9:电阻
10:控制电路
11:直流电流源
12:发光二极管
15:定电压电源
20:模块
30、31:控制电路
40、41:模块
具体实施方式
[1]第一实施形态
以下,参照图示,说明本发明的一实施形态。
如图1所示,在直流电源1上连接着例如用于照明的多个发光二极管(LED)2所组成的串联电路,所述各发光二极管2的通电电路上,设置着作为电流控制元件的多个电压跟随器3a、3b、3c。就发光二极管2的数量而言,可根据其用途而进行适当设定,并不仅限于多个,也可以仅设1个。
电压跟随器3a、3b、3c,是分别使用了双极晶体管的发射极跟随器电路,并且,是利用输入到基极端子的电压(工作电压)而工作,且面向集电极端子的输入则从发射极端子内输出。
另外,在各发光二极管2以及电压跟随器3a、3b、3c所组成的串联电路中,设置着电流检测用电阻4,其使得电压跟随器3a、3b、3c位于各发光二极管2与电流检测用电阻4之间,而使所述电流检测用电阻4与各发光二极管2相分隔。也就是说,与经过各发光二极管2以及电压跟随器3a、3b、3c的电流I1的大小相对应的电压V1,是由电流检测用电阻4产生的。
而且,使电压跟随器3a、3b、3c,连接于以所述电流检测用电阻4作为构成要素的控制电路10。
控制电路10中,除了具有电流检测用电阻4之外,还具有用于向电压跟随器3a、3b、3c提供工作电压的多个分压用电阻5a、5b、5c以及定电压元件例如齐纳二极管6,因提供了工作电压,从而会使电压跟随器3a、3b、3c工作,并且,可相应于电流检测用电阻4所产生的电压V1,而同时调节各电压跟随器3a、3b、3c的导通度。
另外,如图2所示,所述各发光二极管2、电压跟随器3a、3b、3c以及电流检测用电阻4,搭载在1个模块20上。此时,各发光二极管2之间相互隔开特定间隔而配置在模块20上,且在所述各发光二极管2相互之间,分别逐个地分散配置着电压跟随器3a、3b、3c、以及电流检测用电阻4。另外,此处的所谓模块20,也包括基板等基材。
以下,对本实施形态的作用加以说明。
通入直流电源1后,通过各发光二极管2,而向分压用电阻5a、5b、5c以及齐纳二极管6施加直流电压,由所述分压用电阻5a、5b、5c以及齐纳二极管6所产生的电压,使得电压跟随器3a、3b、3c工作。从而,通过电压跟随器3a、3b、3c以及电流检测用电阻4,而使各发光二极管2上流通电流(即所谓的照明电流)I1,从而使各发光二极管2发光。
此时,与电流I1的大小相对应的电压V1,是由电流检测用电阻4产生的。
电流I1增强且电压V1上升后,伴随着所述上升,电压跟随器3a、3b、3c的导通度逐渐减小。相反地,电流I1减小且电压V1下降时,伴随着所述下降,而电压跟随器3a、3b、3c的导通度随之逐渐增大。
这样一来,因可同时调节电压跟随器3a、3b、3c的导通度,而可将各发光二极管2上的电流I1控制为特定的值。而且,各发光二极管2上的电流I1通过多个电压跟随器3a、3b、3c,因此,电压跟随器因电力消耗而产生的发热则被分散,而不会集中在一处,从而,可保证具有良好的散热性。这样,利用发热源的分散,而可在容许温度范围内将发热的峰值温度抑制在较低的温度,从而可装置的热设计变得容易。
在用于将电流I1控制为特定的值的控制电路10中,除了具有电流检测用电阻4之外,还具有分压用电阻5a、5b、5c以及齐纳二极管6,因具有如此简单的结构,从而可降低成本。
各发光二极管2、电压跟随器3a、3b、3c、以及电流检测用电阻4集中搭载在1个模块20上,因此,可使驱动装置实现小型化。
各发光二极管2之间相互隔开间隔而配置在模块20上,并且电压跟随器3a、3b、3c以及电流检测用电阻4等发热源也逐个分散地配置在所述模块20上的各发光二极管2之间,因此,可大幅提高各发光二极管2、电压跟随器3a、3b、3c、以及电流检测用电阻4的散热效率。并且,因具有这样的发热源分散配置,从而可防止模块20所使用的基板上集中在局部发热,因此,可防止因基板上发热源的偏位而引起基板的翘曲或歪曲。尤其是,各发光二极管2以间隔开预定的间隔的方式而配置着,因此,可获得所需要的光学特性,然而,若基板上产生较大的翘曲或歪曲,则难以获得所述光学特性,但若借由抑制模块的变形、也就是基板的翘曲或歪曲,则可以保证具有所需要的光学特性。
而且,因基板上不会集中在局部发热,因此,也不会因各元件超过温度额定值而导致可靠性下降。
模块20上的电压跟随器3a、3b、3c以及电流检测用电阻4的配置,大致对应于图1所示的电路中的电压跟随器3a、3b、3c以及电流检测用电阻4的位置。这样,可缩短构成图1所示电路的配线图案,且可使配线图案简化。
[2]第二实施形态的相关说明。
如图3所示,在各发光二极管2的串联电路内,分散地设置着作为电流控制元件的电压跟随器3a、3b、3c。而且,控制电路10与直流电源1之间是直接连接。
而且,如图4所示,所述各发光二极管2、电压跟随器3a、3b、3c、以及电流检测用电阻4搭载在1个模块20上。此时,各发光二极管2中的每两个是以特定的间隔而配置在模块20上,且所述每两个发光二极管2为一组的各组相互间,逐个分散地配置着电压跟随器3a、3b、3c以及电流检测用电阻4。
本实施形态的其他结构、作用、效果,均与第一实施形态相同。因此,省略相关重复说明。
[3]第三实施形态的相关说明。
如图5所示,准备分别由多个发光二极管2的串联电路而组成的第1、第2、第3模块电路,且这些模块电路之间相互成并联状态而连接在直流电源1上。此处的所谓第1、第2、第3模块电路,分别表示多个发光二极管2所组成的串联电路,而并不是搭载着发光二极管、电压跟随器、以及电流检测用电阻等元件的模块。
而且,在第1模块电路的通电电路上,设置着作为电流控制元件的电压跟随器3a、3b、3c,而在第2模块电路的通电电路上设置着电压跟随器3d、3e、3f,而在第3模块电路的通电电路上设置着电压跟随器3g、3h、3i。各模块电路上发光二极管2的个数,可根据其用途而适当地设定,并不限于多个,也可仅为1个。
另外,第1模块电路以及电压跟随器3a、3b、3c的串联电路中,设置着电流检测用电阻4a,其使得所述电压跟随器3a、3b、3c位于第1模块电路与所述电流检测用电阻4a之间,而使所述电流检测用电阻4a与所述第1模块电路相分隔。也就是说,与通过第1模块电路以及电压跟随器3a、3b、3c的电流I1大小相对应的电平的电压V1,是由电流检测用电阻4a产生的。
第2模块电路以及电压跟随器3d、3e、3f所组成的串联电路中,设置着电流检测用电阻4b,其使得所述电压跟随器3d、3e、3f位于第2模块电路与所述电流检测用电阻4b之间,而使所述电流检测用电阻4b与所述第2模块电路相分隔。也就是说,与通过第2模块电路以及电压跟随器3d、3e、3f的电流I2的大小相对应的电平的电压V2,是由电流检测用电阻4b产生的。
第3模块电路以及电压跟随器3g、3h、3i所组成的串联电路中,设置着电流检测用电阻4c,其使得所述电压跟随器3g、3h、3i位于所述第3模块电路与所述电流检测用电阻4c之间,而使所述电流检测用电阻4c与所述第3模块电路相分隔。也就是说,与通过第3模块电路以及电压跟随器3g、3h、3i的电流I3的大小相对应的电平的电压V3,是由电流检测用电阻4c产生的。
而且,使电压跟随器3a~3i,连接于以所述电流检测用电阻4a、4b、4c作为构成要素的控制电路30。
控制电路30中,除了包括电流检测用电阻4a、4b、4c之外,还包括用于向电压跟随器3a~3i提供工作电流(基极电流)的偏压电路7以及多个分压用电阻5a~5i,因提供了工作电流从而可使电压跟随器3a~3i工作,并且,可对应于电流检测用电阻4a、4b、4c所产生的电压V1、V2、V3,而同时调节各电压跟随器3a~3i的导通度。
偏压电路7是由定电流源8以及电阻9组成的串联电路,且连接于直流电源1。
而且,如图6所示,所述各发光二极管2、电压跟随器3a~3i、以及电流检测用电阻4a、4b、4c搭载在1个模块40上。此时,各发光二极管2之间相互隔开特定间隔而配置在模块20上,且在所述各发光二极管2之间,逐个分散地配置着电压跟随器3a~3i以及电流检测用电阻4a、4b、4c。
以下,对该实施形态的作用进行说明。
通入直流电源1后,从偏压电路7向电压跟随器3a~3i通入工作电流,使电压跟随器3a~3i工作。借此,电流(即所谓的照明电流)I1、I2、I3则通过电压跟随器3a~3i以及电流检测用电阻4a、4b、4c而流入至各模块电路的发光二极管2,从而使各模块电路的发光二极管2发光。
此时,电流检测用电阻4a中产生与通过第1模块电路内的各发光二极管2、电压跟随器3a、3b、3c、以及电流检测用电阻4a的电流I1的大小相对应的电平的电压V1。同样,电流检测用电阻4b中则产生与通过第2模块电路内的各发光二极管2、电压跟随器3d、3e、3f、以及电流检测用电阻4b的电流I2的大小相对应的电平的电压V2。另外,电流检测用电阻4c中产生与通过第3模块电路内的各发光二极管2、电压跟随器3g、3h、3i、以及电流检测用电阻4c的电流I3的大小相对应的电平的电压V3。
一般而言,发光二极管2在制造上存在着正向电压偏移的现象,因此,流过各模块电路上的电流(分支电流)会有不均等的问题。具体地说,电流集中在正向电压较低的模块电路上。而且,在正向电压较低的模块电路上,因发光二极管2发热而导致正向电压进一步降低,且所流通的电流进一步增大。这是因为,发光二极管2是半导体,而其正向电压具有负的温度特性。
为了防止产生所述不良现象,当第1模块电路上的电流I1增大之时,电流检测用电阻4a上所产生的电压V1的电平则上升,伴随着所述电压的上升,电压跟随器3a、3b、3c的导通度也随之逐渐减小。反之,当电流I1减小之时,电压V1的电平下降,伴随着所述电压的下降,电压跟随器3a、3b、3c的导通度逐渐增大。
这样一来,可同时调节各电压跟随器3a、3b、3c的导通度,从而,可将第1模块电路的各发光二极管2上流过的电流I1控制为特定的值。而且,电流I1通过多个电压跟随器3a、3b、3c,因此,电压跟随器因电力消耗所导致的发热被分散,而不会集中在一处,从而可确保良好的散热性。因此,可使热设计变得容易。
当第2模块电路上的电流I2增大之时,电流检测用电阻4b所产生的电压V2的电平则上升,伴随着所述电压的上升,电压跟随器3d、3e、3f的导通度逐渐减小。当电流I2减小之时,电压V2的电平下降,伴随着所述电压的下降,电压跟随器3d、3e、3f的导通度逐渐增大。
这样,可同时调节各电压跟随器3d、3e、3f的导通度,因此可将第2模块电路的各发光二极管2上流过的电流I2控制为特定的值。而且,电流I2通过多个电压跟随器3d、3e、3f,因此,电压跟随器因电力消耗所产生的发热被分散,而不会集中在一处,从而可确保良好的散热性。
当第3模块电路上的电流I3增大之时,电流检测用电阻4c中所产生的电压V3的电平上升,伴随着所述电压的上升,电压跟随器3g、3h、3i的导通度逐渐减小。当电流I3减小之时,电压V3的电平下降,伴随着所述电压的下降,电压跟随器3g、3h、3i的导通度逐渐增大。
这样,可同时调节电压跟随器3g、3h、3i的导通度,从而可将第3模块电路的各发光二极管2上流过的电流I3控制为特定的值。而且,电流I3通过多个电压跟随器3g、3h、3i,因此,电压跟随器因电力消耗所产生的发热则被分散,而不会集中在一处,因此可确保良好的散热性。
因此,直流电源1提供的电流I被三等分成电流I1、I2、I3而均匀地流到各模块电路,各模块电路的发光二极管2可大致均匀地发光。
因电压跟随器3a~3i等的发热源的分散,因此可在容许温度范围内将发热的峰值温度抑制为较低的温度,从而,可使装置的热设计变得容易。
在用于使电流I1、I2、I3分别平衡在特定的值上的控制电路30中,除了具有电流检测用电阻4a、4b、4c之外,只具有偏压电路7以及分压用电阻5a~5i,因具有如此简单的结构,因此可降低成本。
各发光二极管2、电压跟随器3a~3i、以及电流检测用电阻4a、4b、4c集中搭载在1个模块40上,因此可使驱动装置实现小型化。
各发光二极管2之间相互隔开间隔而配置在模块40上,并且电压跟随器3a~3i以及电流检测用电阻4a、4b、4c等的发热源逐个分散地配置在所述同模块40上的各发光二极管2相互之间,因此,各发光二极管2、电压跟随器3a~3i、以及电流检测用电阻4a、4b、4c的散热效率会大幅上升。这样,也会使得热设计变得容易。而且,因为电压跟随器3a~3i以及电流检测用电阻4a、4b、4c等发热源是分散配置的,因此,可防止模块40所使用的基板上集中在局部发热,从而,可防止因基板上的发热源偏位而引起基板翘曲。尤其是,各发光二极管2是以预定间隔而配置的,因此,可获得所需要的光学特性,然而,若基板上产生较大的翘曲或歪曲,则变得难以获得所述光学特性,但可借以抑制模块的变形,也就是抑制基板的翘曲或歪曲,而维持着所需要的光学特性。
而且,因为基板上不会集中在局部发热,因此也不会因各元件超过温度额定值而导致可靠性降低。
模块40上的电压跟随器3a~3i以及电流检测用电阻4a、4b、4c的配置位置,大致对应于图5所示的电路上电压跟随器3a~3i以及电流检测用电阻4a、4b、4c的位置。这样,可缩短构成图5所示电路的配线图案,并且可使配线图案简化。
[4]第四实施形态的相关说明。
此时,如图7所示,分别准备由多个发光二极管12的串联电路所组成的第1、第2、第3模块电路,这些模块电路相互成并联状态且连接在直流电流源11上。所述直流电流源11是由用于提供特定电流的定电流电源构成的。
第1模块电路的通电电路上,连接着作为电流控制元件的电压跟随器13a、13b、13c的并联电路。此时,分别构成电压跟随器13a、13b、13c的双极晶体管各自的集电极共同连接着,而其发射极分别经过电流检测用电阻14a、14b、14c而共同连接着,并且,其基极1共同连接着。而且,集电极的共同连接点连接在构成所述第1模块电路的多个发光二极管12的串联电路上,且在电流检测用电阻14a、14b、14c的共同连接点与基极的共同连接点之间,连接着具有图示的极性的定电压电源15。这样,通过第1模块电路的电流I1经电压跟随器13a、13b、13c而分流,且电流检测用电阻14a、14b,14c上,产生分别与这些已分流的电流I11、I12、I13的大小相应的电平的电压V11、V12、V13。
同样,第2模块电路的通电电路上,连接着作为电流控制元件的电压跟随器13d、13e、13f的并联电路。此时,同样,分别构成电压跟随器13d、13e、13f的双极晶体管各自的集电极共同连接着,而其发射极分别经过电流检测用电阻14d、14e、14f而共同连接着,且其基极共同连接着。而且,集电极的共同连接点连接在构成所述第2模块电路的多个发光二极管12的串联电路上,且在电流检测用电阻14d、14e、14f的共同连接点与基极的共同连接点之间,连接着所述定电压电源15。这样,通过第2模块电路的电流I2经电压跟随器13d、13e、13f而分流,且电流检测用电阻14d、14c、14f上,分别产生与这些已分流的电流I21、I22、I23的大小相对应的电平的电压V21、V22、V23。
另外,在第3模块电路的通电电路上,连接着作为电流控制元件的电压跟随器13g、13h、13i的并联电路。此时,同样,分别构成电压跟随器13g、13h、13i的双极晶体管各自的集电极共同连接着,而其发射极分别经电流检测用电阻14g、14h、14i而共同连接着,且其基极共同连接着。并且,集电极的共同连接点连接在构成所述第3模块电路的多个发光二极管12的并联电路上,而且,在电流检测用电阻14g、14h、14i的共同连接点与基极的共同连接点之间,连接着所述定电压电源15。这样,通过第3模块电路的电流I3经电压跟随器13g、13h、13i而分流,且电流检测用电阻14g、14h、14i上,分别产生与这些已分流的电流I31、I32、I33的大小相对应的电平的电压V31、V32、V33。
另外,关于各模块电路上发光二极管2的数量,可根据其用途而进行适当设定,而并不限于多个,也可以为1个。
所述定电压电源15与电流检测用电阻14a~14i构成了控制电路31。而且,由定电压电源15向电压跟随器13a~13i提供工作电流(基极电流),并且,相应于电流检测用电阻14a~14i中所产生的电压V11~13、V21~23、V31~33,而同时调节电压跟随器3a~3i各自的导通度。
而且,如图8所示,所述各发光二极管12、电压跟随器13a~13i、以及电流检测用电阻14a~14i搭载在1个模块41上。此时,各发光二极管12之间相互隔开特定的间隔而分散地配置在模块41上,且在所述各发光二极管12相互之间,分散地配置着电压跟随器13a~13i以及电流检测用电阻14a~14i。
以下,就该实施形态的作用加以说明。
通入直流电流源11以及定电压电源15之后,由定电压电源15向电压跟随器13a~13i通入工作电流(基极电流),电压跟随器13a~13i开始工作。这样,电流(即所谓的照明电流)I1、I2、I3通过电压跟随器13a~13i以及电流检测用电阻14a~14i而流入至各模块电路的发光二极管12中,从而使各模块电路的发光二极管12发光。
此时,通过第1模块电路的各发光二极管12的电流I1,经过电压跟随器13a、13b、13c以及电流检测用电阻14a、14b、14c而分流,且电流检测用电阻14a、14b、14c中分别产生与这些已分流的电流I11、I12、I13的大小相对应的电平的电压V11、V12、V13。
同样,通过第2模块电路的各发光二极管12的电流I2,经过电压跟随器13d、13e、13f、以及电流检测用电阻14d、14e、14f而分流,且电流检测用电阻14d、14e、14f中分别产生与这些已分流的电流I21、I22、I23的大小相对应的电平的电压V21、V22、V23。
另外,通过第3模块电路的各发光二极管12的电流I 3,经过电压跟随器13g、13h、13i以及电流检测用电阻14g、14h、14i而分流,且电流检测用电阻14g、14h、14i中分别产生与这些已分流的电流I31、I32、I33的大小相对应的电平的电压V31、V32、V33。
而且,此时,发光二极管12在制造上会出现正向电压偏移的现象,因此,会导致各模块电路上的电流(分支电流)不均等。具体地说,电流集中在正向电压较低的模块电路上。而且,正向电压较低的模块电路中,因发光二极管12发热而导致正向电压进一步下降,且导致所流通的电流进一步增大。
为了防止出现上述不良现象,例如,当第1模块电路的电流I1增大之时,该电流I1分流的电流检测用电阻14a、14b、14c中分别产生的电压V11、V12、V13的电平上升,伴随着所述电压的上升,则电压跟随器13a、13b、13c的导通度逐渐减小。相反地,当电流11减小之时,电流检测用电阻14a、14b、14c中分别产生的电压V11、V12、V13下降,伴随着所述电压的下降,电压跟随器13a、13b、13c的导通度逐渐增大。
这样,可同时调节各电压跟随器13a、13b、13c的导通度,从而,可将第1模块电路的各发光二极管12上的电流I1控制为特定的值。此时,电流I1通过并联连接的多个电压跟随器13a、13b、13c,因此,电压跟随器因电力消耗所产生的发热则被分散,而不会集中在一处,从而可确保其具有良好的散热性,而使得热设计变得容易。
当第2模块电路的电流I2增大之时,同样,电流检测用电阻14d、14e、14f中分别所产生的电压V21、V22、V23的电平上升,伴随着所述电压的上升,电压跟随器13d、13e、13f的导通度逐渐减小。当电流I2减小之时,电压V21、V22、V23的电平下降,伴随着所述电压的下降,电压跟随器13d、13e、13f的导通度逐渐增大。
这样,可同时调节各电压跟随器13d、13e、13f的导通度,从而可将第2模块电路的各发光二极管12中流过的电流I2控制为特定的值。此时,电流I2通入并联连接的多个电压跟随器13d、13e、13f,因此,电压跟随器因电力消耗所产生的发热则得到分散,而不会集中在一处,从而可确保良好的散热性。
当第3模块电路的电流I3增大之时,同样,电流检测用电阻14g、14h、14i中所分别产生的电压V31、V32、V33的电平上升,伴随着所述电压的上升,电压跟随器13g、13h、13i的导通度逐渐减小。当电流I3减小之时,电压V31、V32、V33的电平下降,伴随着所述电压的下降,电压跟随器13g、13h、13i的导通度逐渐增大。
这样,可同时调节各电压跟随器13g、13h、13i的导通度,从而,可将第3模块电路的各发光二极管12中流过的电流I3控制为特定的值。此时,同样,电流I3通过并联连接的多个电压跟随器13g、13h、13i,因此,电压跟随器因电力消耗而发热被分散,而不会集中在一处,从而可确保良好的散热性。
因此,根据本实施形态也可获得与第三实施形态相同的效果。另外,根据第四实施形态,在第1~3模块电路上,分别连接着电压跟随器13a、13b、13c与电压跟随器13d、13e、13f与电压跟随器13g、13h、13i的并联电路。也就是说,各模块电路与多个电压跟随器并联连接。这样,例如,即使当电压跟随器13a、13b、13c中的任一者因某种原因受损而成为不导通状态时,亦可由剩余的电压跟随器而使发光二极管12继续保持发光,从而可使装置达成工作的稳定化。
另外,使并联连接于第1~3模块电路的电压跟随器13a~13i分别连接于电流检测用电阻14a~14i,这些电流检测用电阻14a~14i上也会发热,而且,可有效地使发热源分散,从而可进一步使装置的热设计变得容易。
[4]变形例
所述各实施形态中,关于各电压跟随器,是采用了使用双极晶体管的发射极跟随器电路,但并不仅限于此,亦可采用使用了FET(Field Effect Transistor,场效应晶体管)的源极跟随器电路。或者说,也可采用由OP放大器(Operational Amplifier,运算放大器)与电力控制半导体构成的组合电路。而且,作为电流控制元件,也可不仅限于使用电压跟随器,而也可使用可变电阻器等。另外,本发明并不仅限于所述各实施形态,可在不脱离其宗旨的范围内施加以多种变形。
Claims (3)
1.一种发光二极管的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多个模块电路,每一模块电路中具有至少1个发光二极管,
多个电流控制元件,在所述各模块电路上分别设有多个、且相互成并联状态连接,以及
控制电路,具有:分别设在所述各模块电路上、串联连接所述各电流控制元件的电流检测用电阻,且在向所述各电流控制元件提供工作电流的同时,该控制电路相应于这些电流检测用电阻所产生的电压,而同时调节所述各模块电路上各电流控制元件的导通度。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光二极管的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各发光二极管、所述各电流控制元件、以及所述各电流检测用电阻搭载于一个模块上。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发光二极管的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各发光二极管之间隔开预定的间隔而配置在所述模块上;并且,有一个乃至多个所述电流控制元件以及所述电流检测用电阻,分散配置在所述模块上的所述各预定间隔内。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06202449 | 2006-07-25 | ||
JP2006202449 | 2006-07-25 | ||
JP2006-202449 | 2006-07-25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1115336A CN101115336A (zh) | 2008-01-30 |
CN101115336B true CN101115336B (zh) | 2011-02-23 |
Family
ID=3902335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07101363549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115336B (zh) | 2006-07-25 | 2007-07-24 | 发光二极管的驱动装置以及照明装置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1115336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616522B (zh) * | 2008-06-27 | 2012-09-05 | 联笙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 用来驱动一发光元件的驱动装置 |
KR101101494B1 (ko) * | 2010-03-22 | 2012-01-03 |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 발광 다이오드 구동 장치 |
CN103604103A (zh) * | 2013-12-04 | 2014-02-26 | 青岛锐晶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 Led模组及其识别装置和识别方法 |
-
2007
- 2007-07-24 CN CN2007101363549A patent/CN101115336B/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1115336A (zh) | 2008-01-30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JP6498728B2 (ja) | 駆動回路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発光装置、ディスプレイ装置 | |
JP5239138B2 (ja) | Led点灯装置 | |
JP5720392B2 (ja) | 発光ダイオード駆動装置 | |
JP5120537B2 (ja) | 照明装置 | |
JPWO2014126258A1 (ja) | Led駆動回路 | |
US7902770B2 (en) | Light emitting device | |
JP2010016350A (ja) | トランジスタスイッチモジュール及びこれを利用した発光ダイオード駆動回路 | |
KR100922336B1 (ko) | Led 조명 장치 | |
JP2008053695A (ja) | 発光ダイオードの駆動装置及び照明装置 | |
JP2011159495A (ja) | 照明装置 | |
CN101115336B (zh) | 发光二极管的驱动装置以及照明装置 | |
JP2009010099A (ja) | 照明装置 | |
KR101243144B1 (ko) | Lcd 패널용 led 드라이버의 구동회로 | |
KR20090075487A (ko) | 디밍 제어 장치 및 이를 이용한 발광다이오드 조명 시스템 | |
CN104735860A (zh) | 泄放电路控制器 | |
US20110089858A1 (en) | Load driving circuit and multi-load feedback circuit | |
JP6721678B2 (ja) | 発光装置及び照明装置 | |
US8446100B2 (en) | Interconnected arrangement of individual modules having at least one light-emitting diode chip | |
JP2017005185A (ja) | 電流駆動回路および発光装置 | |
JP2009044012A (ja) | Led点灯装置及びled基板モジュール | |
US10477634B2 (en) | Solid state lighting assembly | |
KR101864237B1 (ko) | 복수의 구동단을 가지는 발광 다이오드 발광 장치 | |
KR20110104819A (ko) | 발광 다이오드 어레이 회로 | |
JP4985870B1 (ja) | 定電流駆動装置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負荷駆動装置 | |
JP2010263628A (ja) | 双方向定電流装置及びそれを使用したledランプ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17 | Cessation of patent righ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10223 Termination date: 201207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