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114078A - 背光组件与液晶显示器 - Google Patents

背光组件与液晶显示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114078A
CN101114078A CNA2006101085182A CN200610108518A CN101114078A CN 101114078 A CN101114078 A CN 101114078A CN A2006101085182 A CNA2006101085182 A CN A2006101085182A CN 200610108518 A CN200610108518 A CN 200610108518A CN 101114078 A CN101114078 A CN 10111407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flex housing
guide plate
light guide
backlight assembly
backboar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610108518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连家庆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unghwa Picture Tubes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unghwa Picture Tube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unghwa Picture Tubes Ltd filed Critical Chunghwa Picture Tubes Ltd
Priority to CNA200610108518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1114078A/zh
Publication of CN10111407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114078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Planar Illumination Modu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背光组件,包括背板、反射罩、光源以及导光板。其中,背板具有至少一个凹陷部。反射罩配置于此背板上,此反射罩具有至少一个突起部,且凹陷部适于容置此突起部。光源位于此反射罩内。导光板配置于此背板上,并位于光源旁,且突起部支撑此导光板。由于反射罩具有突起部,并搭配具有凹陷部的背板,因此反射罩具有较大的内部空间,以改善两光源之间及光源与反射罩的碰撞。

Description

背光组件与液晶显示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有关于一种显示器及光源组件,且特别有关于一种液晶显示器及背光组件。
背景技术
随着现代视讯技术的进步,液晶显示器已被大量地使用于手机、笔记本电脑、个人电脑及个人数字助理(PDA)等消费性电子产品的显示荧幕上。此外,由于液晶显示器具有重量轻、体积小、低工作电压、低耗电量及低辐射等等优良特性,使得其已成为显示器的主流。
液晶显示器的主要部件为背光组件及液晶显示面板,其中背光组件包括光源、导光板(light-guiding plate)以及反射罩(reflection cover)。目前背光组件的设计中,导光板的厚度规格主要包括6毫米(millimeter)、8毫米以及10毫米。以下利用图1A~图1C所示的现有的一种背光组件剖面图来说明相应于各种导光板厚度的光源及反射罩的配置。
请参照图1A,现有的背光组件100a包括两个光源110、导光板120a以及反射罩130a。其中,光源110为冷阴极荧光灯管,而两光源110中心之间的距离为3.6毫米。此外,导光板120a的厚度与反射罩130a的内径均为8毫米(mm),而光源110的中心与反射罩130a的内壁的距离为2.2毫米。一般而言,冷阴极荧光灯管的直径约为2.4毫米(mm)。换言之,两光源110之间的距离为1.2毫米。同样地,光源110与反射罩130a的内壁的最小距离为1.0毫米。在上述的几何尺寸下,无论是两光源110之间或者光源110与反射罩130a之间可保持一安全距离。
若将图1A中的导光板120a改用较薄的设计,请参照图1B,现有的背光组件100b包括两个光源110、导光板120b以及反射罩130b。导光板120b的厚度与反射罩130b的内径均为6毫米,两光源110中心之间的距离为2.8毫米,而光源110的中心与反射罩130b的内壁的距离为1.6毫米。同样地,以冷阴极荧光灯管的直径为2.4毫米为例,由于灯管之间的距离仅为0.4毫米,因此两光源110很容易互相碰撞。此外,由于光源110与反射罩130b的内壁的距离也仅为0.4毫米,因此光源110很容易与反射罩130b碰撞。另外,由于两光源110与反射罩130b的距离太近,因此背光组件100b的辉度(brightness)低于图1所示的背光组件100a的辉度。
为了解决图1B中背光组件100b的问题,必须采用具有较大内径的反射罩来配合导光板120b。请参照图1C,背光组件100c包括上述的两个光源110、导光板120b、以及反射罩130c。其中,反射罩130c的内径为8毫米。两光源110中心之间的距离为3.6毫米,且光源110的中心与反射罩130c的内壁的距离为2.2毫米。以冷阴极荧光灯管的直径为2.4毫米为例,两光源110之间的距离为1.2毫米,且光源110与反射罩130c的内壁的最小距离为1.0毫米。在上述的几何尺寸下,无论是两光源110或者光源110与反射罩130c之间都较不易产生碰撞。再者,由于反射罩130c的内径大于图1B所示的反射罩130b的内径,因此背光组件100c的辉度大于图1B所示的背光组件100b的辉度。然而,在组装图1C的背光组件100c时,却有反射罩130c容易倾倒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背光组件,以改善光源之间及光源与反射罩之间因距离太近而容易碰撞的问题。
此外,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液晶显示器,以解决反射罩在组装时容易倾倒的问题。
为达上述或其他目的,本发明提出一种背光组件,其包括一背板、一反射罩、一光源以及一导光板。其中,背板具有至少一个凹陷部。反射罩配置于此背板上,而反射罩具有至少一个突起部,且凹陷部容置此突起部。光源位于此反射罩内。导光板配置于此背板上,并位于光源旁,且突起部支撑此导光板。
在本发明一实施例中,反射罩可以是夹持导光板。
在本发明一实施例中,反射罩的内径可以是大于或等于导光板的厚度。
在本发明一实施例中,背光组件还包括一片光学膜片,其配置于背板与反射罩的突起部上,并位于导光板下方。
在本发明一实施例中,突起部可以是为肋状结构。
为达上述或其他目的,本发明提出一种液晶显示器,其包括一背光组件、一液晶显示面板及一前框。其中,背光组件包括一背板、一反射罩、一光源、一导光板及一胶框。背板具有至少一个凹陷部。反射罩配置于此背板上,而反射罩具有至少一个突起部,且凹陷部容置此突起部。光源位于此反射罩内。导光板配置于背板上,并位于光源旁,且突起部支撑此导光板。胶框配置于背板上。液晶显示面板配置于背光组件的胶框上。前框与背光组件的背板组装,以夹持液晶显示面板。
在本发明一实施例中,反射罩可以是夹持导光板。
在本发明一实施例中,反射罩的内径可以是大于或等于导光板的厚度。
在本发明一实施例中,背光组件还包括一片光学膜片,配置于背板与反射罩的突起部上,并位于导光板下方。
在本发明一实施例中,上述的突起部可以是肋状结构。
基于上述,由于本发明在反射罩上增设突起部,并搭配具有凹陷部的背板,以增加光源之间的距离及光源与反射罩的距离,因此两光源之间及光源与反射罩之间的碰撞情形可以获得改善。此外,由于反射罩具有突起部,因此本发明的背光组件在组装时不容易发生反射罩倾倒的现象,以提高组装便利性。
为让本发明的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图1A~图1C是现有的一种背光组件的剖面图。
图2A~图2C分别是本发明一实施例的背光组件的剖面图。。
图3是本发明一实施例的液晶显示器的剖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2A~图2C分别是本发明一实施例的背光组件的剖面图。请参照图2A,此背光组件200包括背板210、反射罩220、光源230与导光板240。其中,背板210的材质例如是铝或其他金属。此外,背板210具有至少一个凹陷部210a。一般而言,凹陷部210a通常采用冲压(punch)所形成,因此凹陷部210a的高度h取决于背板210的材料。就本实施例而言,凹陷部210a的高度h可以是背板210的厚度t的1.5倍。
反射罩220配置于背板210上。在本实施例中,反射罩220夹持导光板240。然而,在另一实施例中,反射罩220也可以设计成不夹持导光板240,如图2B所示。此外,反射罩220具有至少一个突起部220a,且凹陷部210a适于容置于突起部220a。突起部220a例如是肋状的结构、柱状结构或视需求而设计为任何其他形状的结构。
光源230位于反射罩220,而光源230可以是点光源或是线光源。举例而言,光源230例如是冷阴极荧光灯管或发光二极管。在本实施例中,在反射罩220内配置有两组光源230,然而在反射罩220内可以仅配置单一光源230,如图2C所示。
导光板240配置于背板210上,并位于光源230旁。更详细而言,反射罩220的突起部240a支撑导光板240。此外,导光板240光源230所发出的光线便入射至导光板240内,然后自导光板240的上表面出射,以形成面光源。
当导光板240的厚度b例如是6毫米时,反射罩220的内径d大于6毫米,以避免两光源230互相碰撞,或避免光源230与反射罩220互相碰撞。在另一实施例中,当导光板240的厚度b例如是8毫米时,反射罩220的内径d也可以是大于或等于8毫米。
在本实施例中,背光组件200还包括光学膜片250a与250b,其中光学膜片250a配置于背板210与反射罩220的突起部220a上,并位于导光板240下方。此外,光学膜片250a可以是反射片。当突起部220a越靠近导光板240的边缘时,光学膜片250a就较不易产生下垂。另外,光学膜片250b配置于导光板240上,而光学膜片250b例如是扩散片(diffusion plate)或增亮膜(brightness enhancementfilm)。
由于反射罩220具有突起部220a,且背板210具有能够容置突起部220a的凹陷部210a,因此相较于现有技术,本实施例的反射罩220具有较大的内部空间。换言之,相较于现有技术,两光源230之间或者光源230与反射罩220之间较不容易产生碰撞。此外,由于反射罩220的内径大于导光板240的厚度,因此相较于现有技术,本实施例的背光组件200具有较大的辉度。另外,由于突起部220a的设计,因此在组装时,反射罩220既能够支撑导光板240,又可以稳定地置放于背板210而不会发生倾倒的现象,以提高组装便利性。以下将就使用此背光组件200的液晶显示器的结构进行详细说明。
图3是本发明一实施例的液晶显示器的剖面图。请参考图3,液晶显示器10包括上述的背光组件200、液晶显示面板400及前框500。其中,背光组件200还包括一胶框260,其配置于背板210上。此外,液晶显示面板400配置于背光组件200的胶框260上,且胶框260延伸至导光板240的上方。另外,前框500与背光组件200的背板210组装,以夹持液晶显示面板400。
综上所述,本发明的液晶显示器与背光组件至少具有下列优点:
一、由于本发明在反射罩上增设突起部,并搭配具有凹陷部的背板,因此相较于现有技术,在不变更导光板的厚度的情况下,本发明可以采用具有较大内径的反射罩来与导光板搭配,以改善光源与光源之间或光源与反射罩之间所发生的碰撞问题。
二、由第一点可知,由于本发明可以采用具有较大内径的反射罩与导光板搭配,因此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背光组件具有较高的辉度。
三、由于本发明在反射罩上增设突起部,因此当组装导光板时,既能够利用突起部支撑导光板,又能够防止反射罩倾倒。
四、由于反射罩的突起部可以靠近导光板的边缘,因此介于突起部与导光板之间的光学膜片较不易产生下垂的现象。
五、由于突起部为反射罩的一部份,而凹陷部也是背板的一部份,因此材料成本并不会增加。
虽然本发明已以较佳实施例揭示如上,然其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任何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内,当可作些许更动与润饰,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当以权利要求所界定的为准。

Claims (10)

1.一种背光组件,包括:
一背板,具有至少一凹陷部;
一反射罩,配置于该背板上,该反射罩具有至少一突起部,且该凹陷部容置该突起部;
一光源,位于该反射罩内;以及
一导光板,配置于该背板上,并位于该光源旁,且该突起部支撑该导光板。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组件,其特征在于,该反射罩夹持该导光板。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组件,其特征在于,该反射罩的内径大于或等于该导光板的厚度。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组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光学膜片,配置于该背板与该反射罩的该突起部上,并位于该导光板下方。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组件,其特征在于,该突起部为肋状结构。
6.一种液晶显示器,包括:
一背光组件,包括:
一背板,具有至少一凹陷部;
一反射罩,配置于该背板上,该反射罩具有至少一突起部,且该凹陷部容置该突起部;
一光源,位于该反射罩内;
一导光板,配置于该背板上,并位于该光源旁,且该突起部支撑该导光板;
一胶框,配置于该背板上;
一液晶显示面板,配置于该背光组件的该胶框上;以及
一前框,与该背光组件的该背板组装,以夹持该液晶显示面板。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液晶显示器,其特征在于,该反射罩夹持该导光板。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液晶显示器,其特征在于,该反射罩的内径大于或等于该导光板的厚度。
9.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液晶显示器,其特征在于,该背光组件还包括一光学膜片,配置于该背板与该反射罩的该突起部上,并位于该导光板下方。
10.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液晶显示器,其特征在于,该突起部为肋状结构。
CNA2006101085182A 2006-07-25 2006-07-25 背光组件与液晶显示器 Pending CN101114078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A2006101085182A CN101114078A (zh) 2006-07-25 2006-07-25 背光组件与液晶显示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A2006101085182A CN101114078A (zh) 2006-07-25 2006-07-25 背光组件与液晶显示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114078A true CN101114078A (zh) 2008-01-30

Family

ID=3902250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A2006101085182A Pending CN101114078A (zh) 2006-07-25 2006-07-25 背光组件与液晶显示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1114078A (zh)

Cited B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1057457A1 (zh) * 2009-11-11 2011-05-19 深圳帝光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超薄led面板灯
CN102736281A (zh) * 2012-06-26 2012-10-17 深圳市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液晶显示模组及液晶显示装置
CN102778783A (zh) * 2012-07-23 2012-11-14 深圳市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显示器背框及液晶显示器
WO2013020304A1 (zh) * 2011-08-10 2013-02-14 深圳市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背光模组及应用该背光模组的液晶显示装置
TWI407204B (zh) * 2010-07-23 2013-09-01 Darwin Prec S Suzhou Corp 燈罩及其製作方法
WO2013181849A1 (zh) * 2012-06-05 2013-12-12 深圳市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背框及液晶显示装置
US8926144B2 (en) 2012-06-26 2015-01-06 Shenzhen China Star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LCD module and LCD device

Cited B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1057457A1 (zh) * 2009-11-11 2011-05-19 深圳帝光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超薄led面板灯
TWI407204B (zh) * 2010-07-23 2013-09-01 Darwin Prec S Suzhou Corp 燈罩及其製作方法
WO2013020304A1 (zh) * 2011-08-10 2013-02-14 深圳市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背光模组及应用该背光模组的液晶显示装置
US8471979B2 (en) 2011-08-10 2013-06-25 Shenzhen China Star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Back light module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using the same
WO2013181849A1 (zh) * 2012-06-05 2013-12-12 深圳市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背框及液晶显示装置
CN102736281A (zh) * 2012-06-26 2012-10-17 深圳市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液晶显示模组及液晶显示装置
US8926144B2 (en) 2012-06-26 2015-01-06 Shenzhen China Star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LCD module and LCD device
CN102778783A (zh) * 2012-07-23 2012-11-14 深圳市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显示器背框及液晶显示器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165697B2 (en) Display apparatus
US10545360B2 (en) Liquid crystal module assembly and display device including the same
US8531624B2 (en) LCD device
US8446546B2 (en) Backlight module with bent reflector sheet and display panel device
US8502933B2 (en) Backlight unit having fixed and removable metal core printed circuit board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module having the same
TWI418900B (zh) 背光模組及顯示裝置
US7333163B2 (en) Flat display module
CN101114078A (zh) 背光组件与液晶显示器
US20170013728A1 (en) Curved display device
US20070229726A1 (en)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US20100073904A1 (en) Backboard of the Backlight Module
US20080100775A1 (en) Liquid crystal display
US8902376B2 (en) Backlight module and display device using the same
US20130003283A1 (en) Display device
CN101025507B (zh) 液晶显示装置
EP3425262B1 (en) Light emitting device, display apparatus, and illumination apparatus
CN210181255U (zh) 一种容纳双摄像头的背光模组
CN206057757U (zh) 背光模组和显示装置
CN101071229A (zh) 直下式背光模块以及液晶显示装置
CN101551534B (zh) 液晶显示装置
US20080013337A1 (en) Backlight module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JP6557869B2 (ja) 表示装置、および、表示装置に用いられる背面板
TWI398686B (zh) 雙螢幕顯示模組
US10788612B2 (en) Light-emitting unit, display apparatus, and lighting apparatus
US20070222918A1 (en) Backlight modul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2 Rejection of a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its public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