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112300B - 内窥镜系统 - Google Patents

内窥镜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112300B
CN101112300B CN2007101044416A CN200710104441A CN101112300B CN 101112300 B CN101112300 B CN 101112300B CN 2007101044416 A CN2007101044416 A CN 2007101044416A CN 200710104441 A CN200710104441 A CN 200710104441A CN 101112300 B CN101112300 B CN 101112300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apsule endoscope
accommodation section
section
endoscope
suc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710104441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112300A (zh
Inventor
松井頼夫
松浦伸之
高濑精介
木村英伸
吉田尊俊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Olympus Corp
Original Assignee
Olympus Medical Systems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Olympus Medical Systems Corp filed Critical Olympus Medical Systems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111230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11230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11230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112300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00Instruments for performing medical examinations of the interior of cavities or tubes of the body by visual or photographical inspection, e.g. endoscopes; Illuminating arrangements therefor
    • A61B1/273Instruments for performing medical examinations of the interior of cavities or tubes of the body by visual or photographical inspection, e.g. endoscopes; Illuminating arrangements therefor for the upper alimentary canal, e.g. oesophagoscopes, gastroscopes
    • A61B1/2733Oesophagoscope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00Instruments for performing medical examinations of the interior of cavities or tubes of the body by visual or photographical inspection, e.g. endoscopes; Illuminating arrangements therefor
    • A61B1/00064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the endoscope body
    • A61B1/00066Proximal part of endoscope body, e.g. handles
    • A61B1/00068Valve switch arrangement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00Instruments for performing medical examinations of the interior of cavities or tubes of the body by visual or photographical inspection, e.g. endoscopes; Illuminating arrangements therefor
    • A61B1/00064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the endoscope body
    • A61B1/00071Insertion part of the endoscope body
    • A61B1/0008Insertion part of the endoscope body characterised by distal tip features
    • A61B1/00094Suction opening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00Instruments for performing medical examinations of the interior of cavities or tubes of the body by visual or photographical inspection, e.g. endoscopes; Illuminating arrangements therefor
    • A61B1/04Instruments for performing medical examinations of the interior of cavities or tubes of the body by visual or photographical inspection, e.g. endoscopes; Illuminating arrangements therefor combined with photographic or television appliances
    • A61B1/041Capsule endoscopes for imaging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00Instruments for performing medical examinations of the interior of cavities or tubes of the body by visual or photographical inspection, e.g. endoscopes; Illuminating arrangements therefor
    • A61B1/06Instruments for performing medical examinations of the interior of cavities or tubes of the body by visual or photographical inspection, e.g. endoscopes; Illuminating arrangements therefor with illuminating arrangements
    • A61B1/0661Endoscope light sources
    • A61B1/0676Endoscope light sources at distal tip of an endoscope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00Instruments for performing medical examinations of the interior of cavities or tubes of the body by visual or photographical inspection, e.g. endoscopes; Illuminating arrangements therefor
    • A61B1/06Instruments for performing medical examinations of the interior of cavities or tubes of the body by visual or photographical inspection, e.g. endoscopes; Illuminating arrangements therefor with illuminating arrangements
    • A61B1/0661Endoscope light sources
    • A61B1/0684Endoscope light sources using light emitting diodes [LED]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Surgery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Nuclear Medicine, Radiotherapy & Molecular Imaging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Radiology & Medical Imaging (AREA)
  • Biophysics (AREA)
  • Veterinary Medicine (AREA)
  • Biomedical Technology (AREA)
  • Heart & Thoracic Surgery (AREA)
  • Medical Informatics (AREA)
  • Molecular Biology (AREA)
  • Animal Behavior & Ethology (AREA)
  • Pathology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Gastroenterology & Hepatology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Endoscopes (AREA)
  • Instruments For Viewing The Inside Of Hollow Bodi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内窥镜系统,该内窥镜系统可以通过内窥镜可靠且容易地回收胶囊内窥镜。内窥镜系统(10)将胶囊内窥镜(12)与具有细长插入部(42)的内窥镜(14)组合起来,用于回收体腔内的所述胶囊内窥镜(12),在该内窥镜系统(10)中,在所述内窥镜(14)的插入部(42)的前端硬质部(56)中设置有容纳部(60),该容纳部(60)在回收所述胶囊内窥镜(12)时容纳所述胶囊内窥镜(12)。所述容纳部的至少一部分从所述内窥镜的插入部的前端面朝向所述插入部的基端侧呈凹状设置。

Description

内窥镜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内窥镜系统,该内窥镜系统使用具有细长插入部的内窥镜,用来回收位于体腔内的胶囊内窥镜。
背景技术
作为简便地进行消化道检查的单元,公知有被称为胶囊内窥镜的胶囊式的内窥镜。假定在消化道中存在狭窄的部分(狭窄部),通过胶囊内窥镜停滞在该狭窄部就可以确认狭窄的事实,从而可以对该狭窄部进行适当的处置。
在回收停滞在该狭窄部的胶囊内窥镜的情况下,一般公知的是可以使用内窥镜。在此情况下,利用穿过胶囊内窥镜回收用的内窥镜处置器械贯穿通道的钳子,把持胶囊内窥镜进行回收。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胶囊内窥镜的后端部的开口部较窄并形成中部较宽的扩宽孔,将可扩径和缩径的钳子从开口部卡合在该扩宽孔内,回收胶囊内窥镜。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4-49754号公报
在从狭窄的部分回收胶囊内窥镜的情况下,由于胶囊内窥镜是胶囊状,即例如是在半球状的端部之间配设了筒状部件的形状,因此,用钳子等难以把持。像利用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的钳子保持胶囊内窥镜的后端部进行回收的情况等那样,即使可以把持,由于胶囊内窥镜与体壁的接触或钳子与体壁接触等的外力,胶囊内窥镜有可能容易从钳子脱离。因此,胶囊内窥镜的回收作业花费时间,又要求熟练。为了增加该卡合强度以使得胶囊内窥镜不会从专利文献1中公开的钳子脱离,就要扩大中部较宽的扩宽孔的直径,同时,加大钳子前端的扩径量和缩径量。进而,即使增大卡合强度,由于以胶囊内窥镜的外表面几乎露出的状态回收,因此,当施加超过卡合强度的外力时,可以想象到该卡合会被解除。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为解决这样的课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以通过内窥镜可靠且容易地回收胶囊内窥镜的内窥镜系统。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的内窥镜系统将胶囊内窥镜与具有细长插入部的内窥镜组合起来,用于回收体腔内的上述胶囊内窥镜,其特征在于,在上述内窥镜的插入部的前端部设置有容纳部,该容纳部在回收上述胶囊内窥镜时容纳上述胶囊内窥镜。
在内窥镜的插入部的前端部设置容纳部,通过将胶囊内窥镜容纳在该容纳部内,可以容易地回收胶囊内窥镜。
此外,上述容纳部可以由上述内窥镜的插入部的前端部以及安装在该前端部的护罩构成。
通过在内窥镜的插入部的前端部安装护罩,从而在插入部的前端面形成空间,可以将该空间作为容纳部,容纳胶囊内窥镜。
上述容纳部的至少一部分可以从上述内窥镜的插入部的前端面朝向上述插入部的基端侧呈凹状设置。
可以不要护罩,或者与护罩协同动作来设置容纳部。因此,既可以与胶囊内窥镜的长度等对应地使用护罩,也可以不使用护罩。
此外,上述容纳部可以与设置在上述内窥镜的插入部中的通道连通。
因此,在将胶囊内窥镜容纳到容纳部的状态下,既可以通过通道进行抽吸,也可以适当地把持进行回收。
此外,该内窥镜系统还可以具有容纳单元,该容纳单元用于在回收上述胶囊内窥镜时将上述胶囊内窥镜容纳到上述容纳部内。
因此,可以保持将胶囊内窥镜容纳到容纳部内的状态,从而可以容易地进行胶囊内窥镜的回收。
此外,上述容纳单元可以具有抽吸机构,该抽吸机构用于使上述胶囊内窥镜容纳到上述容纳部中。
因此,可以保持将胶囊内窥镜简单地容纳到容纳部内的状态。
此外,上述抽吸机构可以具有:抽吸控制阀,其配设在设置于上述插入部的基端部上的操作部中;抽吸泵,其连接到上述抽吸控制阀上;以及通道,其将上述插入部的前端部和上述抽吸控制阀连通。
因此,在使抽吸力通过通道作用到插入部的前端部的状态下,可以进行抽吸。
上述容纳单元可以具有活门,该活门允许将上述胶囊内窥镜容纳到上述容纳部中,并防止上述胶囊内窥镜从上述容纳部脱落。
因此,一旦将胶囊内窥镜容纳到容纳部后,可以防止上述胶囊内窥镜从容纳部脱落。
上述活门可以一体地形成在上述护罩的前端。
因此,可以容易地设置活门。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在将护罩安装在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内窥镜的插入部的前端部的状态下,将胶囊内窥镜插入该护罩的容纳部内的状态的内窥镜系统的示意剖面图。
图2是表示通过第1实施方式的内窥镜系统回收的胶囊内窥镜的结构的一例的示意图。
图3是表示在第1实施方式的内窥镜系统中所使用的内窥镜的示意立体图。
图4是表示在第1实施方式的内窥镜系统的内窥镜中所使用的抽吸机构的示意图。
图5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内窥镜系统的抽吸机构的抽吸控制阀,(A)表示没有使抽吸力作用在内窥镜的插入部的前端部的状态,(B)表示使抽吸力作用在插入部的前端部的状态的示意纵剖面图。
图6是表示在将护罩安装在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内窥镜的插入部的前端部的状态下,将胶囊内窥镜插入该护罩的容纳部内的状态的内窥镜系统的示意剖面图。
图7是表示在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的内窥镜的插入部的前端部中设置容纳部并在该容纳部内容纳了胶囊内窥镜的状态下的内窥镜系统的示意剖面图。
图8是表示在本发明的第4实施方式的内窥镜的插入部的前端部中设置容纳部并在该容纳部内容纳了胶囊内窥镜的状态下的内窥镜系统的示意剖面图。
图9是表示在本发明的第5实施方式的内窥镜的插入部的前端部中设置容纳部并在该容纳部内容纳了胶囊内窥镜的状态下的内窥镜系统的示意剖面图。
图10是表示在本发明的第6实施方式的内窥镜的插入部的前端部中设置容纳部并在该容纳部内容纳了胶囊内窥镜的状态下的内窥镜系统的示意剖面图。
符号说明
10内窥镜系统;12胶囊内窥镜;14内窥镜;42插入部;56前端硬质部;56a物镜;58护罩;58a装卸部;58b突出部;60容纳部;122上游侧通道。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一边参照附图,一边对用于实施本发明的最佳方式(以下,称为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利用图1至图5对第1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本实施方式的内窥镜系统10将胶囊内窥镜12和具有细长插入部42的内窥镜14组合起来使用,用于回收配设在体腔内的胶囊内窥镜12。
胶囊内窥镜(胶囊式内窥镜)使用公知的产品,例如,采用利用了CCD图像传感器或CMOS图像传感器的小型照相机内设式的胶囊内窥镜。
如图2所示,胶囊内窥镜12具有胶囊状的框体22、电池(电源)24、LED光源26、光学系统28以及摄像部30。框体22具有:主体22a,其中配设有电池24、LED光源26、光学系统28和摄像部30;以及透光部件22b,其被设置为覆盖在该主体22a上。透光部件22b形成为透明。之所以这样将透光部件22b形成为透明,是为了使来自LED光源26的光对被摄体进行照明,此外,还为了将来自被照明后的被摄体的光取入光学系统28内。
在主体22a的里部配设有电池24,LED光源26和光学系统28以并列设置的状态固定在主体22a的近前侧。另外,在光学系统28与电池24之间,固定有对由光学系统28取入的像进行拍摄的摄像部30。电池24电连接到LED光源26和摄像部30上,对它们供给电力。
摄像部30在与光学系统28的光轴相同的轴上配设有例如CCD图像传感器(未图示)。因此,摄像部30用CCD图像传感器对通过光学系统28取入的像进行光电转换。该摄像部30具有用无线将数据发送到框体22的外部的结构。因此,摄像部30将用CCD图像传感器拍摄的图像无线发送到框体22的外部(体外)。
如图3所示,内窥镜14具有:细长的插入部42;操作部44,其设置在该插入部42的基端侧;以及通用塞绳46,其从该操作部44延伸。
插入部42具有:挠性管部52;弯曲部54,其设置在该挠性管部52的前端;以及前端硬质部56,其设置在该弯曲部54的前端。挠性管部52的基端部连接到操作部44。虽然没有分别进行图示,但在前端硬质部56中配设有观察光学系统、摄像元件、照明光学系统、送气送水喷嘴、钳子口出口等。
另外,在该前端硬质部56中,例如通过压入可从前端侧对胶囊内窥镜12的回收用护罩(hood)58进行装卸。
如图1所示,该护罩58具有:装卸部58a,其可在前端硬质部56的外周面上进行装卸;以及突出部58b,其一体地形成在该装卸部58a上。突出部58b的从前端硬质部56的前端面突出的部分的长度L1形成为与胶囊内窥镜12的轴向长度Lc相同。另外,护罩58的内径D形成为大于胶囊内窥镜12的外径Dc。例如,胶囊内窥镜12的外径Dc是从5mm到11mm左右,护罩58的内径D相对于上述外径Dc是+(加上)0.5mm到1.5mm左右。即,在由前端硬质部56的前端面与护罩58的内周面形成的空间、即容纳部60中,可容纳胶囊内窥镜12。
并且,突出部58b的轴向长度L1和内径D可以采用与胶囊内窥镜12的长度Lc和外径对应的各种尺寸。即,护罩58可以根据胶囊内窥镜12的种类适当地进行选择。此外,装卸部58a的长度L2形成为不容易从插入部42的前端脱离的程度。
操作部44具有操作部主体62、把手64以及开关罩(switch cover)66。
操作部主体62例如具有处于并列设置的状态的抽吸控制阀72、送气送水阀74以及遥控开关76。遥控开关76的一部分被配设在开关罩66的内部。
抽吸控制阀72在进行后述的抽吸管路120的切换时使用。即,该抽吸控制阀72能够对抽吸体腔内的药液、血液或水等的抽吸状态以及非抽吸状态进行切换操作。送气送水阀74在洗涤物镜时送出液体,或者在吹走洗涤后的液体时的送气或送水中使用。遥控开关76在对由上述摄像元件拍摄的影像信号进行期望的处理时使用。除此之外,遥控开关76被适当地进行分配为,例如对通过内窥镜14观察到的像进行放大,或者对该像进行截取(拍成照片)。
在操作部44上,安装有分别由硬质树脂形成的角度旋钮82(第1和第2弯曲操作旋钮82UD、82LR)以及弯曲固定手柄84(第1和第2接合手柄(engage lever)84UD、84LR)。
第1弯曲操作旋钮82UD在使插入部42的弯曲部54沿上下方向弯曲时操作。第2弯曲操作旋钮82LR在使插入部42的弯曲部54沿与上下方向成90度的不同位置即左右方向弯曲时操作。第1接合手柄84UD在将第1弯曲操作旋钮82UD以期望的状态固定时操作。即,第1接合手柄84UD在保持使弯曲部54沿上下方向弯曲的状态时使用。第2接合手柄84LR在将第2弯曲操作旋钮82LR以期望的状态固定时操作。即,第2接合手柄84LR在保持使弯曲部54沿左右方向弯曲的状态时使用。
在操作部44的靠插入部42侧的把手64上形成有连通到图4所示的后述的抽吸管路120的钳子开口部92。在该钳子开口部92上可装卸地安装有钳子塞94。在钳子塞94安装到钳子开口部92的状态下,在没有从钳子开口部92插入钳子(未图示)的情况下,通过钳子塞94封闭钳子开口部92。
通用塞绳46例如由聚氨酯(polyurethane)等树脂材料包覆,在该通用塞绳46的相对于操作部44为远处一侧的端部上,安装有由硬质的树脂材料形成的连接器100。
在连接器100上配设有金属材料制的送水罐连接接头102、金属材料制的送气管104、抽吸接头106、光导管端部108以及电连接器部110。送水罐连接接头102连接到未图示的送水罐。送气管104连接到未图示的气泵。因此,当操作上述送气送水阀74时,可以朝向插入部42的前端部进行送水或送气。在抽吸接头106上,通过后述的抽吸管道130以及抽吸容器136连接到抽吸泵134(容纳单元)上(参照图4)。
光导管端部108可连接到光源装置(未图示)的连接器座部。因此,由光源装置发出的照明光从光源装置的连接器座部通过光导管端部108在未图示的光导管内传送,从前端硬质部56内的照明光学系统射出照明光。
电连接器部110配设在连接器100的侧面。通过在该电连接器部110上连接电缆(连接塞绳)而与视频处理器(未图示)的连接,从而可以将通过插入部42的前端硬质部56的观察光学系统56a从摄像元件(未图示)输出的电信号作为影像放映在监视器上。
如图4所示,内窥镜14的抽吸管路120具有:上游侧通道122;分支管路部124;抽吸气缸126;下游侧通道128;以及上述的抽吸接头106和抽吸管道130。
上游侧通道122设置在插入部42和操作部44的内部。该上游侧通道122的前端连通到插入部42的前端的抽吸开口(钳子口出口)132。分支管路部124连通到设置在操作部44中的上述钳子开口部92。即,该上游侧通道122也兼具有处置器械贯穿通道的功能。
下游侧通道128设置在操作部44和通用塞绳46的内部。抽吸接头106在安装到连接器100的状态下配设在下游侧通道128的相对于操作部44为远处一侧的端部。
抽吸管道130的一端连接到抽吸接头106上,其另一端连接到具有抽吸容器136的抽吸泵134上。即,抽吸管道130将抽吸泵134的抽吸容器136与抽吸接头106连接起来。
如图5(A)所示,在操作部44的操作部主体62上安装有筒状的抽吸气缸126,该抽吸气缸126可以使后述的活塞152在其内周面上滑动。在抽吸气缸126的外周面上,在操作部主体62上配设有水密地隔断操作部主体62的内部和外部的O形环142。在该抽吸气缸126的下端部侧,即在操作部主体62的内部侧,具有:第1开口部126a,其下端部分别沿着抽吸气缸126的中心轴开口;以及第2开口部126b,其在与该第1开口部126a邻接的位置上,在与抽吸气缸126的中心轴错开的方向上具有轴线。图4所示的上游侧通道122的基端部固定在该第2开口部126b上。图4所示的下游侧通道128的基端部固定在第1开口部126a上。
由例如不锈钢材料等金属材料制的气缸接头146通过例如基于螺钉的旋合,可装卸地固定在抽吸气缸126的上端部。该气缸接头146具有:第1凸缘部146a,其与操作部主体62的外表面大致形成在同一面上;以及第2凸缘部146b,其设置在相对于该操作部主体62向外侧突出的位置。
抽吸控制阀72具有安装部150、活塞152、按钮154以及弹簧156。
安装部150形成为大致圆筒状。因此,安装部150可以相对于操作部主体62的抽吸气缸126以及抽吸气缸接头146进行安装。活塞152被配设为可沿圆筒状的安装部150的中心轴进行滑动。该活塞152形成为可相对于抽吸气缸126的内周面进行滑动。按钮154安装在活塞152的上端部。此外,弹簧156用于保持按钮154与安装部150的距离。因此,通过按压该按钮154,活塞152向下方下降,而相对于气缸126被压入。在按钮154上安装有标志158。为了与送气送水阀74等区别开而容易地识别抽吸控制阀72,并且,为了表示抽吸控制阀72进行抽吸控制,标志158例如带有图案或作了彩色标记等。
安装部150具有圆筒状的安装部主体160、凸部162、隔壁164、延伸部166以及突出部168。
安装部主体160的内径形成为,与气缸接头146的第2凸缘部146b的外径相等,或者比该凸缘部146b的外径稍大。
凸部162以遍及整周朝向径向内侧突出的状态形成在安装部主体160的下端部的内周面。该凸部162可越过凸缘部146b安装在抽吸气缸接头146上。通过凸缘部146b与凸部162的卡合,来防止安装部主体160从抽吸气缸126脱落。
隔壁164朝向安装部主体160的径向内侧突出。因此,当将安装部主体160安装到抽吸气缸126上时,抽吸气缸126和第2凸缘部146b的上端面抵靠在隔壁164上。即,隔壁164处于载置在第2凸缘部146b上的状态。
在隔壁164的中央部分,形成有沿着安装部主体160的轴向向上方延伸的一对延伸部166。这些延伸部166形成在相互面对的位置。此外,与这些延伸部166邻接的位置被用作漏泄开口部172。在这些延伸部166的上端部,形成有朝向延伸部166的内侧突出的环状的突出部168。
在该突出部168的环状的内周面的中央是供活塞152的后述的活塞杆部180贯通的活塞贯通孔168a。因此,活塞杆部180滑动自如地嵌合在该突出部168中,活塞152的后述的阶梯部182相对于突出部168从下侧抵靠在该突出部168上。即,活塞杆部180的比阶梯部182更靠下侧的部分的外径形成为比隔壁164的内径稍小。
该隔壁164的上端面是支承筒状的弹簧156的下端部的弹簧支承部。
如图5(A)和图5(B)所示,活塞152具有活塞杆部180。在该活塞杆部180的外周面,在大致中间部形成有使外径在上端部侧和下端部侧变化的阶梯部182。该活塞杆部180形成为其上端部侧的直径比下端部侧小。在该阶梯部182的下侧,在与活塞杆部180的轴向正交的方向形成有横孔184。从活塞杆部180的横孔184起,在下端部侧沿活塞杆部180的轴向形成有纵孔186。即,从活塞杆部180的下端到横孔184的位置,形成有纵孔186。
如图5(A)所示,在通常的状态(按钮154没有被按压的状态)下,横孔184配设在相对于抽吸气缸126的上端部开口的位置。与上述的安装部150的延伸部166邻接的漏泄开口部172形成在与该横孔184相同一侧。
在活塞杆部180的上端部安装有按钮154。在按钮154的中央,在活塞152的上端安装有标志158。按钮154的下端面是支承圆筒状的弹簧156的上端部的弹簧支承部。
在安装部150内的突出部168的外周配置有弹簧156。该弹簧156的下端支承(抵靠)在隔壁164的上端面。弹簧156的上端如上所述,支承(抵靠)在按钮154的下端面。由于该弹簧156以稍微被压缩的状态进行配设,因此,该弹簧156以在上述通常的状态下使活塞152的阶梯部182抵靠在突出部168上的方式,对活塞152朝向活塞杆部180的上方施力。即,弹簧156以使得按钮154相对于安装部主体160的隔壁164离开的方式施力。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可以通过压入将护罩58相对于前端硬质部56进行装卸,但通过例如基于螺钉的旋合相对于前端硬质部56装卸也是可以的。
其次,对本实施方式的内窥镜系统10的作用进行说明。
胶囊内窥镜12经口腔被导入到体内的消化道内。从LED光源26射出的光通过透明的透光部件22b对消化道内进行照明。进行照明的一部分光通过透光部件22b入射到光学系统28中,形成被摄体像。被摄像体由摄像部30进行拍摄而发送到体外。
当在体内的消化道内存在狭窄部分时,胶囊内窥镜12有时会被该部分卡住而停滞。在这样的情况下,必须从体内回收(取出)胶囊内窥镜12。在此情况下,通过压入而将护罩58安装在内窥镜14的插入部42的前端。此时,从插入部42的前端硬质部56的前端面突出的突出部58b的长度L1与胶囊内窥镜12的长度Lc基本相同。
使安装在下游侧通道128的端部的抽吸泵134(参照图4)动作。抽吸容器136和抽吸管道130内被减压,随之,下游侧通道128也被减压。
在抽吸控制阀72的按钮154没有被按压的状态下,如图5(A)所示,空气(大气)通过安装部主体160的内周面与活塞杆部180之间、安装部主体160的漏泄开口部172、活塞杆部180的横孔184、活塞杆部180的纵孔186,被抽吸到减压后的下游侧通道128侧。因此,来自大气的空气经过抽吸容器136被吸入到抽吸泵134内后,被排出到抽吸泵134的外侧。
另一方面,上游侧通道122的基端部通过活塞杆部180的横孔184下侧的下端部的外周面将第1开口部126a(下游侧通道128)与第2开口部126b(上游侧通道122)的连通隔断。因此,上游侧通道122侧不减压,从而抽吸力不会作用在上游侧通道122的前端(参照图4)。
进而,这样使抽吸泵134动作,在插入部42的前端安装有护罩58的状态下,将该插入部42导入到体腔内的消化道的狭窄部分。一边参照内窥镜的观察像,一边寻找胶囊内窥镜12。在找到胶囊内窥镜12时,将胶囊内窥镜12容纳到设置在插入部42的前端的护罩58中。
在该状态下,为了在通过抽吸将胶囊内窥镜12保持在容纳部60内的状态下抽出插入部42,而对操作部44的抽吸控制阀72进行操作。即,对使用抽吸控制阀72通过上游侧通道122的前端进行胶囊内窥镜12的抽吸的情况进行说明。
当按压抽吸控制阀72的按钮154时,如图5(B)所示,流过安装部主体160的内周面与活塞杆部180之间的空气(大气)流被活塞杆部180的外周面与抽吸气缸126的内周面隔断。
另一方面,上游侧通道122的基端部的第2开口部126b连通到活塞杆部180的横孔184。因此,上游侧通道122内的空气通过活塞杆部180的横孔184、活塞杆部180的纵孔186以及第1开口部126a被抽吸到减压后的下游侧通道128侧。
于是,进入插入部42的前端的容纳部60内的体液等从插入部42的前端硬质部56上游侧通道122、抽吸气缸126的第2开口部126b、活塞杆部180的横孔184、活塞杆部180的纵孔186,被抽吸到减压后的下游侧通道128侧。此时,体液等积存在抽吸容器136内,同时,被抽吸后的空气或其它气体由抽吸泵134抽吸而被排出。
此外,当胶囊内窥镜12被容纳到容纳部60中时,通过抽吸力被吸附在插入部42的前端面的抽吸开口132上。这样,在持续按压抽吸控制阀72而继续进行抽吸的状态下抽出内窥镜14的插入部42。因此,可以容易地回收胶囊内窥镜12。
在插入部42的前端已被抽出的状态下,停止抽吸控制阀72的按压。于是,如图5(A)所示,下游侧通道128与上游侧通道122的连通被隔断,下游侧通道128通过横孔184与大气连通。来自大气的空气经过抽吸容器136被抽吸泵134吸入后,被排出到抽吸泵134的外侧。因此,抽吸力不会作用到胶囊内窥镜12上,从而胶囊内窥镜12通过重力从抽吸开口132落下。即,胶囊内窥镜12从体内被回收。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对通过抽吸来回收胶囊内窥镜12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从钳子塞94通过钳子开口部92以及上游侧通道122,使钳子等从抽吸开口132突出,并利用把持钳子等将胶囊内窥镜12容纳到容纳部60内后,通过抽吸保持胶囊内窥镜12进行回收也是可以的。此外,在用容纳部60保持胶囊内窥镜12的情况下,使前端作用有磁力的器械穿过上游侧通道122,或者使前端作用有抽吸力的器械穿过上游侧通道122也是可以的。
如以上的说明那样,根据本实施方式,可以得到以下的效果。
在回收位于消化道内的胶囊内窥镜12时,在内窥镜14的插入部42的前端设置容纳部60,通过在将胶囊内窥镜12容纳在该容纳部60中的状态下进行抽吸,从而可以在将胶囊内窥镜12吸附在内窥镜14的插入部42的前端的状态下对胶囊内窥镜12进行回收。由于只要通过护罩58等在内窥镜14的插入部42的前端形成容纳部60即可,因此,可以使准备工作简单化且快速地进行回收作业。
其次,利用图6对第2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本实施方式是第1实施方式的变形例,对与第1实施方式中说明过的部件相同的部件赋予相同的标号,并省略详细的说明。
如图6所示,设置在内窥镜14的插入部42的前端部的护罩58具有装卸部58a、突出部58b、容纳部入口(活门、容纳单元)58c。突出部58b的内径形成为大于胶囊内窥镜12的外径。另一方面,为了容易将胶囊内窥镜12插入容纳部60内而又难以拔出(允许容纳到容纳部60并防止脱落),容纳部入口58c在突出部58b的前端(装卸部58a的相反侧)向径向内侧呈凸缘状突出。
因此,在将胶囊内窥镜12容纳到容纳部60中的情况下,当将胶囊内窥镜12的任意一个端部推碰到容纳部入口58c时,容纳部入口58c向接近插入部42的前端面侧产生弹性变形。于是,胶囊内窥镜12被容纳到容纳部60中。进而,在整个胶囊内窥镜12被容纳到容纳部60之后,容纳部入口58c借助于弹性变形而返回到原来的状态。即,通过容纳部入口58c的弹性变形,来防止胶囊内窥镜12从容纳部60脱落。
当胶囊内窥镜12的端部被配设在容纳部入口58c中时,按压内窥镜14的操作部44的抽吸控制阀72。于是,抽吸力通过上游侧通道122和抽吸开口132作用在容纳部60中。因此,抽吸力以将胶囊内窥镜12配设在容纳部60中的方式产生作用,对将胶囊内窥镜12容纳到容纳部60中进行辅助。
在将内窥镜14的插入部42从体腔内拔出时,几乎不会对容纳部入口58c施加大的力。因此,即使在胶囊内窥镜12被配设在容纳部60中的状态下停止抽吸,也可在防止胶囊内窥镜12从容纳部60脱落的状态下容易地排出胶囊内窥镜12。
并且,容纳部入口58c的形状并不仅限于凸缘状,相对于突出部58b的前端在2个部位或3个部位等形成为突出的多个爪状也是可以的。
此外,如图6所示,在突出部58b的内径与胶囊内窥镜12的外径接近的情况下,由于护罩58的突出部58b或容纳部入口58c,插入体腔内时的内窥镜14的观察光学系统56a的视野有可能变窄,因此,护罩58优选是透明的。
利用图7对第3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本实施方式是第1实施方式的变形例,对与第1实施方式中说明过的部件相同的部件赋予相同的标号,并省略详细的说明。
如图7所示,从本实施方式的内窥镜14的插入部42的前端部去掉护罩58。在内窥镜14的插入部42的前端硬质部56中,在上游侧通道122的前端形成有容纳胶囊内窥镜12的凹状的容纳部60。因此,上游侧通道122与容纳部60处于连通状态。
容纳部60的直径D形成为稍大于胶囊内窥镜12的外径Dc。
因此,在将胶囊内窥镜12容纳到容纳部60内的情况下,在将胶囊内窥镜12的任意一个端部放入容纳部60中的状态下操作抽吸控制阀72,使抽吸力产生作用。于是,胶囊内窥镜12借助于抽吸力被容纳到容纳部60中。以维持胶囊内窥镜12被容纳在容纳部60内的状态的方式,在使抽吸力持续作用于胶囊内窥镜12的状态下,从体腔内抽出内窥镜14的插入部42。
并且,胶囊内窥镜12从前端硬质部56的前端面起容纳到容纳部60内的深度可适当地设定为,从胶囊内窥镜12的一部分(例如全长的一半左右)被容纳的程度到全部被容纳的程度。即,对于容纳部60的深度,只要能够通过抽吸将胶囊内窥镜12维持在容纳部60内即可,因此,只要使胶囊内窥镜12的至少一部分被容纳的程度即可。
利用图8对第4实施方式进行说明。该实施方式是第3实施方式的变形例,对与第3实施方式中说明过的部件相同的部件赋予相同的标号,并省略详细的说明。
如图8所示,在插入部42的前端硬质部56的前端面附近以与容纳部60连通的状态配设有环状的容纳部入口(活门)58c。容纳部入口58c由可弹性变形的部件形成。该容纳部入口58c的内径形成为小于胶囊内窥镜12的外径。此外,在该情况下,容纳部60的深度优选形成为大于胶囊内窥镜12的长度。
因此,在将胶囊内窥镜12容纳到容纳部60的情况下,当将胶囊内窥镜12的任意一个端部推碰到容纳部入口58c时,容纳部入口58c向接近插入部42的前端面侧产生弹性变形。于是,胶囊内窥镜12被容纳到容纳部60中。进而,在整个胶囊内窥镜12被容纳到容纳部60之后,容纳部入口58c借助于弹性变形而返回到原来的状态。即,通过容纳部入口58c的弹性变形,来防止胶囊内窥镜12从容纳部60脱落。
当胶囊内窥镜12的端部被配设在容纳部入口58c中时,按压内窥镜14的操作部44的抽吸控制阀72。于是,抽吸力通过上游侧通道122和抽吸开口132作用在容纳部60中。因此,抽吸力以将胶囊内窥镜12配设在容纳部60中的方式产生作用,对将胶囊内窥镜12容纳到容纳部60中进行辅助。
在将内窥镜14的插入部42从体腔内拔出时,几乎不会对容纳部入口58c施加大的力。因此,即使在胶囊内窥镜12完全被配设在容纳部60中的状态下停止抽吸,也可在防止胶囊内窥镜12从容纳部60脱落的状态下容易地排出胶囊内窥镜12。
利用图9对第5实施方式进行说明。该实施方式是第3实施方式的变形例,对与第3实施方式中说明过的部件相同的部件赋予相同的标号,并省略详细的说明。
如图9所示,在设置于插入部42的前端硬质部56中的容纳部60的内表面涂敷有粘接剂(容纳单元)202。因此,当胶囊内窥镜12被配设在容纳部60内时,胶囊内窥镜12的主体22a的外周面被粘接剂202粘住。因此,可以防止胶囊内窥镜12从内窥镜14的容纳部60脱落。
并且,在该实施方式中说明的粘接剂202的粘接性如果与第1实施方式中说明的抽吸组合起来的话,对抽吸辅助的程度较弱也没有关系。在胶囊内窥镜12的外周面与粘接剂202的内周面粘合的情况下,通过抽吸控制阀72的操作可以使抽吸力产生作用,因此,可以对将胶囊内窥镜12容纳到容纳部60内进行辅助。
虽然没有图示,但同样地设置在第4实施方式中说明过的图8所示的容纳部入口58c也是可以的。
利用图10对第6实施方式进行说明。该实施方式是第3实施方式的变形例,对与第3实施方式中说明过的部件相同的部件赋予相同的标号,并省略详细的说明。
如图10所示,在容纳部60的内周面配设有永久磁铁(容纳单元)204。此外,在胶囊内窥镜12的主体22a的外周面上固定有永久磁铁206。由于本实施方式中所说明的永久磁铁204、206的磁力与第1实施方式中说明的抽吸组合起来,因此,对抽吸辅助的程度较弱。特别是被固定在胶囊内窥镜12的主体22a的外周面上的永久磁铁206,在进入消化道内时,在向体外发送图像数据时,为了尽可能地抑制噪声的产生,优选是弱的永久磁铁。
并且,在借助于与本实施方式中说明的永久磁铁204、206的同时,通过抽吸控制阀72的操作可以使抽吸力产生作用,因此,可以对将胶囊内窥镜12容纳到容纳部60内进行辅助。
在上述的第1和第2实施方式中,对将护罩58用于形成容纳部60的情况进行了说明,在第3至第6实施方式中,对在前端硬质部56中呈凹状设置的情况进行了说明。当然也可以将这些组合起来。即,通过护罩58与前端硬质部56的凹状部形成容纳部60也是可以的。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使用抽吸将胶囊内窥镜12容纳到容纳部60内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将未图示的把持钳子等穿过上游侧通道122来把持胶囊内窥镜12,将胶囊内窥镜12容纳到容纳部60内也是可以的。
到此为止,一边参照附图,一边对几个实施方式进行了具体的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包含在不脱离其主旨的范围内进行的所有实施。
根据上述说明,可得到下述事项的发明。此外,也可以将各项组合起来。
[附记]
(附记项1)
一种胶囊内窥镜的回收方法,其使用内窥镜回收配设在体腔内的胶囊内窥镜,
其特征在于,
将上述内窥镜的插入部朝向上述胶囊内窥镜导入体腔内,
使上述胶囊内窥镜抵接在上述内窥镜的插入部的前端面上,
通过上述内窥镜的抽吸单元抽吸上述胶囊内窥镜,将上述胶囊内窥镜吸附在上述插入部的前端面上,
从上述体腔内抽出上述内窥镜的插入部。

Claims (9)

1.一种内窥镜系统,该内窥镜系统将胶囊内窥镜与具有细长插入部的内窥镜组合起来,用于回收体腔内的所述胶囊内窥镜,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内窥镜的插入部的前端部设置有容纳部,该容纳部在回收所述胶囊内窥镜时容纳所述胶囊内窥镜,
所述容纳部的至少一部分从所述内窥镜的插入部的前端面朝向所述插入部的基端侧呈凹状设置。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窥镜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容纳部还包括安装在该前端部的护罩。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窥镜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容纳部与设置在所述内窥镜的插入部中的通道连通。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窥镜系统,其特征在于,
该内窥镜系统还具有容纳单元,该容纳单元用于在回收所述胶囊内窥镜时将所述胶囊内窥镜容纳到所述容纳部内,
所述容纳单元具有活门,该活门允许将所述胶囊内窥镜容纳到所述容纳部中,并防止所述胶囊内窥镜从所述容纳部脱落。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内窥镜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容纳单元具有抽吸机构,该抽吸机构用于使所述胶囊内窥镜容纳到所述容纳部内。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内窥镜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抽吸机构具有:
抽吸控制阀,其配设在设置于所述插入部的基端部上的操作部中;
抽吸泵,其连接到所述抽吸控制阀上;以及
通道,其将所述插入部的前端部和所述抽吸控制阀连通。
7.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内窥镜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容纳部还包括安装在该前端部的护罩。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内窥镜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活门一体地形成在所述护罩的前端。
9.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内窥镜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容纳单元具有涂敷在所述容纳部内表面的粘接剂。
CN2007101044416A 2006-07-27 2007-04-20 内窥镜系统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11230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6205209 2006-07-27
JP2006-205209 2006-07-27
JP2006205209A JP2008029527A (ja) 2006-07-27 2006-07-27 内視鏡システム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112300A CN101112300A (zh) 2008-01-30
CN101112300B true CN101112300B (zh) 2010-08-18

Family

ID=38442496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U2007201428248U Expired - Lifetime CN201058014Y (zh) 2006-07-27 2007-04-20 内窥镜系统
CN2007101044416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112300B (zh) 2006-07-27 2007-04-20 内窥镜系统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U2007201428248U Expired - Lifetime CN201058014Y (zh) 2006-07-27 2007-04-20 内窥镜系统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20080027283A1 (zh)
EP (1) EP1882443B1 (zh)
JP (1) JP2008029527A (zh)
CN (2) CN201058014Y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8029527A (ja) * 2006-07-27 2008-02-14 Olympus Medical Systems Corp 内視鏡システム
US9339174B2 (en) * 2007-07-18 2016-05-17 Given Imaging Ltd Device and method for viewing a body lumen
JP5142149B2 (ja) * 2008-08-22 2013-02-13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内視鏡用吸引操作装置
JP5546283B2 (ja) * 2010-02-24 2014-07-09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内視鏡の吸引管路装置
TWI409048B (zh) * 2010-06-11 2013-09-21 具有高活動自由度之內視裝置及其運作方法
JP5552014B2 (ja) * 2010-09-29 2014-07-16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内視鏡の吸引ボタン
US9161680B2 (en) 2013-11-26 2015-10-20 Bracco Diagnostics Inc. Disposable air/water valve for an endoscopic device
WO2018059642A2 (en) 2016-09-28 2018-04-05 Ambu A/S An endoscope adapted for facilitating bal procedures
CN110602995A (zh) 2017-05-02 2019-12-20 安布股份有限公司 内窥镜
CN110996752B (zh) * 2017-08-07 2022-08-09 波士顿科学医学有限公司 医疗系统、装置和相关方法
JP2019042075A (ja) * 2017-08-31 2019-03-22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体内撮像装置、および体内監視カメラシステム
DE102018103355A1 (de) * 2018-02-14 2019-08-14 medwork GmbH Ventilschieber für eine als Insufflations- und Spülventil dienende Ventileinheit, Ventileinheit mit einem entsprechenden Ventilschieber sowie Verfahren zur Herstellung eines Ventilschiebers
US20190374095A1 (en) * 2018-06-08 2019-12-12 Pristine Surgical, Llc Endoscope with Disposable Camera Shaft and Reuseable Handle
WO2020162565A1 (ja) * 2019-02-08 2020-08-13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内視鏡の吸引制御装置及び内視鏡
US11903557B2 (en) 2019-04-30 2024-02-20 Psip2 Llc Endoscope for imaging in nonvisible light
CN110339417A (zh) * 2019-08-22 2019-10-18 郭子文 一种自动洗胃设备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895156A (zh) * 2005-07-15 2007-01-17 Srj公司 医疗用胶囊的回收、搬送方法以及在其中使用的内窥镜装置
CN201058014Y (zh) * 2006-07-27 2008-05-14 奥林巴斯医疗株式会社 内窥镜系统

Family Cites Families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924608A (en) * 1973-05-23 1975-12-09 Olympus Optical Co Endoscope
US5653677A (en) * 1994-04-12 1997-08-05 Fuji Photo Optical Co. Ltd Electronic endoscope apparatus with imaging unit separable therefrom
AU6057801A (en) * 2000-05-23 2001-12-03 Given Imaging Ltd. Device and method for positioning an object in a body lumen
JP4081259B2 (ja) * 2001-10-30 2008-04-23 オリンパス株式会社 内視鏡装置及び内視鏡離脱方法
US7001329B2 (en) * 2002-07-23 2006-02-21 Pentax Corporation Capsule endoscope guidance system, capsule endoscope holder, and capsule endoscope
JP4311966B2 (ja) * 2003-04-08 2009-08-12 Hoya株式会社 医療用カプセル型内視鏡を保持及び解放可能な内視鏡システム
JP4573502B2 (ja) * 2003-06-04 2010-11-04 オリンパス株式会社 カプセル型内視鏡及びカプセル型内視鏡装置
JP4398184B2 (ja) * 2003-06-24 2010-01-13 オリンパス株式会社 内視鏡
JP2005095582A (ja) * 2003-08-21 2005-04-14 Olympus Corp 内視鏡用フード
WO2005053517A1 (ja) * 2003-12-01 2005-06-16 Olympus Corporation 内視鏡システム
US8491464B2 (en) * 2005-07-08 2013-07-23 Olympus Corporation In-vivo information acquiring apparatus, in-vivo information acquiring system, and in-vivo information acquiring method
US20090018396A1 (en) * 2005-07-08 2009-01-15 Hironobu Takizawa Indwelling device for encapsulated medical device, in-vivo indwelling device for capsule endoscope, and capsule-indwelling medical device
JP4776317B2 (ja) * 2005-07-15 2011-09-21 有限会社エスアールジェイ 医療用カプセルの保持方法及びそれに用いる内視鏡装置
EP1905345A4 (en) * 2005-07-20 2012-04-25 Olympus Medical Systems Corp APPARATUS AND SYSTEM FOR RETAINING AN INTRODUCTION DEVICE IN A BODY CAVITY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895156A (zh) * 2005-07-15 2007-01-17 Srj公司 医疗用胶囊的回收、搬送方法以及在其中使用的内窥镜装置
CN201058014Y (zh) * 2006-07-27 2008-05-14 奥林巴斯医疗株式会社 内窥镜系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1058014Y (zh) 2008-05-14
EP1882443A1 (en) 2008-01-30
EP1882443B1 (en) 2015-01-28
JP2008029527A (ja) 2008-02-14
CN101112300A (zh) 2008-01-30
US20080027283A1 (en) 2008-01-3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112300B (zh) 内窥镜系统
CN104825119B (zh) 管路切换器及内窥镜装置
CN101217910B (zh) 胶囊式内窥镜
JP4081259B2 (ja) 内視鏡装置及び内視鏡離脱方法
US10080487B2 (en) Endoscopic device insertable into a body cavity and movable in a predetermined direction, and method of moving the endoscopic device in the body cavity
CN102458218A (zh) 带流体清洁的内窥镜系统
CN100453030C (zh) 内窥镜用外罩、内窥镜、以及内窥镜用球囊的固定方法
CN1636502A (zh) 气囊控制装置
EP4233680A2 (en) Endoscope distal section comprising a unitary fluid channeling component
EP2497406A1 (en) Endoscope system
US8303489B2 (en) Endoscope with built-in filtering means
CN101254087B (zh) 体内观察装置
CN101065051A (zh) 用于向内窥镜供给流体介质的控制系统
CN1845698A (zh) 胃肠灌洗系统
CN103006166A (zh) 流体管路切换装置及内窥镜
CN103006167A (zh) 流体管路切换装置及内窥镜
US20120130174A1 (en) Rapid Endoscopic Gastrointestinal Irrigation System for Gastrointestinal Bleeding
CN110859588A (zh) 内窥镜气液输送装置
JP5836541B2 (ja) 体液採取用デバイスおよび内視鏡システム
CN100413459C (zh) 医疗用胶囊的回收、搬送方法以及在其中使用的内窥镜装置
KR101638736B1 (ko) 조직 샘플 포집장치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내시경
JP3963577B2 (ja) 管内抽水装置
CN220477567U (zh) 胶囊内窥镜装置
JP2006167064A (ja) 内視鏡の給水接続アダプタ
JP2004194976A (ja) 医療用カプセルの保持解放方法、導入方法及び回収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4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51204

Address after: Tokyo, Japan, Japan

Patentee after: Olympus Corporation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Patentee before: Olympus Medical Systems Corp.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00818

Termination date: 20180420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