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106435B - 一种多对线共同传输的方法及发送端和接收端 - Google Patents

一种多对线共同传输的方法及发送端和接收端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106435B
CN101106435B CN2006100615798A CN200610061579A CN101106435B CN 101106435 B CN101106435 B CN 101106435B CN 2006100615798 A CN2006100615798 A CN 2006100615798A CN 200610061579 A CN200610061579 A CN 200610061579A CN 101106435 B CN101106435 B CN 101106435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ignal
group
line
information
transmiss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610061579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106435A (zh
Inventor
石清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0610061579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1106435B/zh
Priority to CN200780000259.4A priority patent/CN101405951B/zh
Priority to PCT/CN2007/070230 priority patent/WO2008009226A1/zh
Priority to AT07764159T priority patent/ATE512508T1/de
Priority to EP07764159A priority patent/EP2043274B1/en
Publication of CN10110643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106435A/zh
Priority to US12/351,598 priority patent/US7894484B2/en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10643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106435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3/00Line transmission systems
    • H04B3/02Details
    • H04B3/32Reducing cross-talk, e.g. by compensat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2/00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12/28Data switching networks characterised by path configuration, e.g. LAN [Local Area Networks] or WAN [Wide Area Networks]
    • H04L12/2854Wide area networks, e.g. public data networks
    • H04L12/2856Access arrangements, e.g. Internet access
    • H04L12/2869Operational details of access network equipments
    • H04L12/2878Access multiplexer, e.g. DSLAM
    • H04L12/2879Access multiplexer, e.g. DSLAM characterised by the network type on the uplink side, i.e. towards the service provider network
    • H04L12/2881IP/Ethernet DSLAM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2/00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12/28Data switching networks characterised by path configuration, e.g. LAN [Local Area Networks] or WAN [Wide Area Networks]
    • H04L12/46Interconnection of networks
    • H04L12/4633Interconnection of networks using encapsulation techniques, e.g. tunnel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2/00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12/54Store-and-forward switching systems 
    • H04L12/56Packet switching systems
    • H04L12/5601Transfer mode dependent, e.g. ATM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44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allocation of payload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58Allocation criteria
    • H04L5/006Quality of the received signal, e.g. BER, SNR, water fill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2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using different combinations of lines, e.g. phantom work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M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 H04M11/00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mbination with other electrical systems
    • H04M11/06Simultaneous speech and data transmission, e.g. telegraphic transmission over the same conductors
    • H04M11/062Simultaneous speech and data transmission, e.g. telegraphic transmission over the same conductors using different frequency bands for speech and other data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QSELECTING
    • H04Q11/00Selecting arrangements for multiplex systems
    • H04Q11/04Selecting arrangements for multiplex systems for time-division multiplexing
    • H04Q11/0428Integrated services digital network, i.e. systems for transmission of different types of digitised signals, e.g. speech, data, telecentral, television signa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2/00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12/54Store-and-forward switching systems 
    • H04L12/56Packet switching systems
    • H04L12/5601Transfer mode dependent, e.g. ATM
    • H04L2012/5614User Network Interface
    • H04L2012/5618Bridges, gateways [GW] or interworking units [IWU]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2/00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12/54Store-and-forward switching systems 
    • H04L12/56Packet switching systems
    • H04L12/5601Transfer mode dependent, e.g. ATM
    • H04L2012/5638Services, e.g. multimedia, GOS, QOS
    • H04L2012/5665Interaction of ATM with other protoco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01Arrangements for dividing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14Three-dimensional division
    • H04L5/0023Time-frequency-spac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QSELECTING
    • H04Q2213/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selecting arrangements in general and for multiplex systems
    • H04Q2213/13196Connection circuit/link/trunk/junction, bridge, router, gateway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QSELECTING
    • H04Q2213/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selecting arrangements in general and for multiplex systems
    • H04Q2213/13204Protoco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QSELECTING
    • H04Q2213/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selecting arrangements in general and for multiplex systems
    • H04Q2213/1329Asynchronous transfer mode, ATM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QSELECTING
    • H04Q2213/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selecting arrangements in general and for multiplex systems
    • H04Q2213/13389LAN, internet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QSELECTING
    • H04Q2213/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selecting arrangements in general and for multiplex systems
    • H04Q2213/13399Virtual channel/circuits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多对线共同传输的方法及发送端和接收端,一种多对线共同传输的方法,记为N对,其中,N大于等于2,包括:发送端把待发送的信息分成N+M个部分并分别进行编码,得到N+M个编码信号,并分别进行调制,将调制后的信号通过N对线发送给接收端,其中,M大于等于1;接收端将接收到的信号进行解调、解码,恢复出所述发送信息。发送端包括调制器组和发送器组,还包括编码器组和选择组合器组。接收端包括解调器组和接收器组,还包括解码器组和解选择组合器组。本发明提升了多对线路的联合传输容量。

Description

一种多对线共同传输的方法及发送端和接收端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通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多对线共同传输的方法及发送端和接收端。
[背景技术]
数字用户线(Digital Subscriber Line,DSL)技术是一种通过电话双绞线,即无屏蔽双绞线(Unshielded Twist Pair,UTP)进行数据传输的高速传输技术。DSL包括非对称数字用户线(Asymmetrical Digital Subscriber Line,ADSL)、甚高速数字用户线(Very-high-bit-rate Digital Subscriber Line,VDSL)、基于综合业务数字网(IntegratedServices Digital Network,ISDN)的用户数字线(ISDN Digital Subscriber Line,IDSL)和单线对高速数字用户线(Single-pair High-bit-rate Digital Subscriber Line,SHDSL)等。
在各种数字用户线技术(xDSL)中,除了IDSL和SHDSL等基带传输的DSL外,采用通带传输的DSL利用频分复用技术使得DSL与传统电话业务(Plain Old TelephoneService,POTS)共存于同一对双绞线上,其中DSL占用高频段,POTS占用4KHz以下基带部分,POTS信号与DSL信号通过分离/整合器(Splitter)进行分离或合并。通带传输的xDSL采用离散多音频调制(Discrete Multi-Tone Modulation,DMT)技术进行调制和解调。提供多路DSL接入的系统叫做DSL接入复用器(DSLAccess Multiplexer,DSLAM),xDSL系统参考模型示意图如图1所示,DSLAM120包括局端收发单元121和分离/整合器122,在上行方向,局端收发单元121接收来自计算机110的DSL信号并对所收到的信号进行放大处理,将处理后的DSL信号发送至分离/整合器122;分离/整合器122将来自局端收发单元121的DSL信号和电话终端130的POTS信号进行整合处理;整合后的信号通过多路的UTP 140的传输,由对端的DSLAM 150中的分离/整合器151接收;分离/整合器151将所接收的信号进行分离,将其中的POTS信号发送至公用电话交换网(Public Switched Telephone Network,PSTN)160,将其中的DSL信号发送至DSLAM150的收发单元152,收发单元152再将所收到的信号进行放大处 理后发送至网络管理系统(Network Management System,NMS)170。在信号的下行方向,则信号按照与上述相反的顺序进行传输。
随着xDSL技术使用的频带的提高,串扰(crosstalk)尤其是高频段的串扰问题表现得日益突出。如图2所示,近端串扰(NEXT)即DSLAM中PORT1和相邻的PORT2之间的串扰,和相邻RTU1和RTU2(远端单元,在本发明中主要指DSL modem)之间的串扰。远端串扰(FEXT)即DSLAM中PORT1和远端的RTU2之间的串扰,和PORT2和远端的RTU1之间的串扰。由于xDSL上下行信道采用频分复用,近端串扰(NEXT)对系统的性能不产生太大的危害;但远端串扰(FEXT)会严重影响线路的传输性能。当一捆电缆内有多路用户都要求开通xDSL业务时,会因为远端串扰(FEXT)使一些线路速率低、性能不稳定、甚至不能开通等,最终导致DSLAM的出线率比较低。
高频衰减也是影响xDSL传输性能的另一个主要因素,如图3和图4所示,分别为AWG26号线规在长度是300米和400米时的衰减特性。图中,纵轴表示信号幅度,横轴表示频率,每一个频率间隔表示4.3125kHz。(例:4000表示的实际频率为4000*4.3125kHz=17.25Mhz)。从这两个图可以看出频率越高信号的衰减越大,线路越长信号的衰减越大。
从目前xDSL的技术标准中看,理论上VDSL2能提供最大的100Mbps的上下行对称速率,但由于受到上述远端串扰和信号高频衰减的影响,在实际部署的过程中传输速率远没有达到100Mbps,即使提供对称100Mbps速率的前提下,可达到的传输距离也只能是300米左右。当客户需求更高的速率或是更远的服务半径的时候,VDSL2技术也就无能为力了。
为了满足客户对更高速率或是更远服务半径的需求,产生了多对线共同传输的技术。多对线共同传输的技术,即同时使用多对用户线作为物理传输媒介,解决了单对数字用户线不能提供更高速度的问题。
Bonding(绑定)技术是早期的多对线共同传输的技术,但由于在高频段受到远端串扰的影响,这种技术的综合性能就远比各条线路性能的线性叠加小。MIMO(MultipleInput Multiple Output,多输入多输出)技术的出现解决了Bonding技术中受远端串扰影响的问题。
MIMO技术的工作原理如下:
图5是MIMO的技术原理示意图,图中发送器T1,T2,T3,T4分别和接收器R1, R2,R3,R4相连,即同时利用四对用户线来同时传输数据。X1,X2,X3,X4分别为发送器T1,T2,T3,T4所发出的信号,Y1,Y2,Y3,Y4分别为接收器R1,R2,R3,R4所接收到的信号,H1,1,H2,2,H3,3,H4,4分别为四条传输线路的传输函数。
如果用Hn,n表示线路n的传输函数,Xn表示发送器n的发送信号,Yn表示接收器n接收到的信号,由于串扰的原因接收器R1接收到信号Y1不仅仅包含H1,1·X1,还包含T2,T3,T4发送信号由于远端串扰在Y1上产生的信号成分。如下式表示:
Y=H·X+N  公式(1)
其中,Y=[Y1,Y2,Y3,Y4]、X=[X1,X2,X3,X4]和N=[N1,N2,N3,N4]都是1*4的向量, H = H 1,1 H 1,2 H 1,3 H 1 , 4 H 2,1 H 2,2 H 2,3 H 2,4 H 3,1 H 3,2 H 3,3 H 3,4 H 4,1 H 4,2 H 4,3 H 4,4 是一个4*4的矩阵。Hn,m表示当m不等于n时m线路对n线路的远端串扰函数。因此根据公式(1),接收器R1接收到的信号  Y 1 = H 1,1 · X 1 + N 1 + Σ n = 2 4 H 1 , n · Xn , 其中上式右端的求和分量表示所有串扰的总和。如果采用Bonding技术,则这个求和项只能作为噪声处理,但从该式中可以看出这里面包含了发送信号的信息。MIMO技术正是利用这个特点,采用信号联合处理的方式来利用这个信号来消除串扰,即在公式(1)的两边同时左乘H-1得:H-1Y=H-1H·X+H-1N。因此最终的接收信号为:Y′=X+H-1N,可以看出接收到的信号只与本身的发送信号相关,也就是说消除了串扰。
实际上MIMO技术还包括一些其他的算法,从原理上去除了串扰所产生的影响,性能比Bonding要高。
从目前数字用户线技术来看,MIMO是性能最优的数字用户线技术,但从调制方式上,MIMO技术还是使用目前比较流行的OFDM(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ded Multiple正交频分多路复用)方式,即对每一对线路的传输容量估算还是类似于VDSL2的估算方法,没有把多对线联合处理的优势完全发挥出来。
MIMO技术中,每一对线路的通讯容量估算如下:
在通讯领域关于线路通讯容量的估算有一个著名的香农定理,其公式称为香农信道容量公式为:
Figure G06161579820060731D000041
其中,C表示信道容量;S表示接收端的信号幅度;N表示噪声幅度;W表示信号带宽。
由香农信道容量公式可以看出,信号带宽越宽,信道容量越大;信号幅度越大,信道容量越大;噪声越小,信道容量越大。
MIMO技术中,由于考虑频谱兼容以及模拟器件等因素,通常在发送端定义一个最大的发送功率谱密度PSD(f),这样确定了香农信道容量公式(2)中的S的最大值,其值等于最大的发送功率值减去衰减值,那么决定MIMO通讯容量的因素就只包括噪声和信号带宽,其中噪声主要包括白噪声和串扰等。
由于MIMO技术能消除串扰,以下只考虑白噪声的情况。在图6中,纵轴表示信号幅度,横轴表示频率,每一个频率间隔表示4.3125kHz。201为平坦的发送功率谱密度经线路衰减后在接收端呈现的功率谱密度,202为接收端的白噪声。从图中可以看出信噪比大于零的点204大约在频率4400*4.3125kHz附近。由于在OFDM调制技术中必须在信噪比大于3dB的情况下才能承载数据,因此真正能用来传输数据的频点为203以下的频率,即在0——4000*4.3125kHz范围内的频率段。203与204间的频率虽然信噪比大于零却不能用来承载数据,是一个很大的浪费,因此MIMO技术没有把多对线联合处理的优势完全发挥出来。
另外,对于实际应用环境的不同,各对线路的噪声和信道的衰减也有所不同,如图7所示,这里只列举出四对不同线路的信噪比----频率特性示意图,其中共有8个频率段(从801到808)不能够承载一个单位的比特,这些频率段所对应的信噪比大小都小于0dB,不满足调制技术中能够承载数据的条件,因此这些频率段同样没有被利用,浪费了信道资源。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多对线共同传输的方法及发送端和接收端,充 分利用多线对的信道资源,提升了多对线路的联合传输容量。
一种多对线共同传输的方法,记为N对,其中,N大于等于2,包括以下步骤:
101、发送端把发送信息分成N+M个部分,并分别进行调制,将调制后的信号通过N对线发送给接收端,其中,M大于等于1;
102、接收端将接收到的信号进行解调,恢复出所述发送信息。
步骤101进一步包括:所述N个部分发送信息的调制信号分别使用N对线的满足承载条件的频率段来传输,余下M个部分发送信息中的任意一个部分发送信息的调制信号都重复使用N对线中的至少两个不满足承载条件的频率段来传输。
步骤101进一步包括:
301、发送端把所述N个部分发送信息的每一部分发送信息都分别调制在每对线的满足承载条件的频率段上,把所述M个部分发送信息分别调制在所述不满足承载条件的频率段上;
302、将所述M个部分发送信息中的任意一个部分发送信息的调制信号与N个部分发送信息中的至少两个部分发送信息的调制信号相叠加,并通过N对线中的任意至少两对线发送给接收端。
步骤102进一步包括:接收端根据接收到的传输信号,分别恢复出所述N个部分发送信息,并把含有同一部分发送信息的传输信号相叠加,分别恢复出所述M个部分发送信息。
步骤102进一步包括:接收端将接收到的传输信号,分别进行解调,得到所述N个部分发送信息,并把含有同一部分发送信息的传输信号相叠加,得M个叠加信号,将M个叠加信号分别进行解调,得到所述M个部分发送信息。
步骤102进一步包括:接收端将接收到的传输信号,分别进行FFT运算及子载波筛选后,得到包含所述N个部分发送信息的N路筛选信号和包含所述M个部分发送信息的N路筛选信号,将包含所述N个部分发送信息的N路筛选信号分别进行解星座映射,得到所述N个部分发送信息,将包含所述M个部分发送信息的N路筛选信号中含有同一部分发送信息的筛选信号相叠加,得M个叠加信号,将M个叠加信号分别进行解星座映射,得到所述M个部分发送信息。
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至少两个不满足承载条件的频率段为:同一对线中 的至少两个不满足承载条件的频率段,或者不同对线中的至少两个不满足承载条件的频率段。
步骤101进一步包括:所述满足承载条件的频率段为N对线各自的信噪比大于等于3dB所对应的频率段,所述不满足承载条件的频率段为N对线各自的信噪比小于3dB所对应的频率段。
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调制和解调分别为OFDM调制和OFDM解调。
一种发送端,包括第一调制器组、D/A转换器组和发送器组,还包括第二调制器和加法器组,所述第一调制器组连接加法器组的第一输入端,所述第二调制器连接加法器组的第二输入端,所述加法器组的输出端通过所述D/A转换器组与发送器组相连接。其中,发送信息分成N+M个部分,所述第一调制器组将N个部分发送信息分别调制在N对线的满足承载条件的频率段上,所述第二调制器将余下M个部分发送信息分别调制在所述N对线中至少两个不满足承载条件的频率段上
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加法器组将所述M个部分发送信息中的任意一个部分发送信息的调制信号与N个部分发送信息中的至少两个部分发送信息的调制信号相叠加,叠加后的信号经D/A转换器组转换后,由发送器组通过N对线中的任意至少两对线发送给接收端。
一种接收端,包括接收器组和A/D转换器组,所述接收器组接收每对传输线路传输的信号,A/D转换器组对接收到的传输信号进行A/D转换,所述接收器组接收的信号包括N+M个部分发送信息,其中所述N个部分发送信息使用N对线的满足承载条件的频率段来传输,所述M个部分发送信息重复使用所述N对线中的至少两个不满足承载条件的频率段来传输;所述接收端还包括加法器和解调模块,所述解调模块对经A/D转换器组转换后的信号分别进行解调得到所述N个部分发送信息、及联合所述加法器对经A/D转换器组转换后的信号进行解调得到所述M个部分发送信息。
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解调模块包括第一解调器组和第二解调器,所述第一解调器组对经A/D转换器组转换后的信号进行解调,得到所述N个部分发送信息;所述加法器对经A/D转换器组转换后的信号进行叠加,所述第二解调器对经加法器叠加后的信号进行解调,得到所述M个部分发送信息。
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解调模块包括第一解调器组和第二解星座映射模 块,所述第一解调器组对经A/D转换器组转换后的信号进行FFT运算,再经子载波筛选,得到承载所述N个部分发送信息的N路筛选信号和承载所述M个部分发送信息的N路筛选信号,第一解调器组中的第一解星座映射模块组处理承载所述N个部分发送信息的N路筛选信号,得到所述N个部分发送信息;所述加法器把承载所述M个部分发送信息的N路筛选信号进行叠加,由第二解星座映射模块处理叠加后的信号,得到所述M个部分发送信息。
一种多对线共同传输的方法,记为N对,其中,N大于等于2,包括以下步骤:
1501、发送端把待发送的信息分成N+M个部分并分别进行编码,得到N+M个编码信号,并分别进行调制,将调制后的信号通过N对线发送给接收端,其中,M大于等于1,并且,编码增益较低的N个部分发送信息的调制信号分别使用所述N对线的满足承载条件的频率段来传输,余下编码增益较高的M个部分发送信息的调制信号重复使用所述N对线中的至少两个不满足承载条件的频率段来传输;
1502、接收端将接收到的信号进行解调、解码,恢复出所述发送信息。
步骤1501进一步包括:
1601、对所述N+M个编码信号进行选择,将选择后的编码信号重组成N路数据流;
1602、对所述N路数据流分别进行调制,将调制后的信号分别通过N对线发送给接收端。
步骤1502进一步包括:接收端将解调后得到的N路数据流进行解组合、解选择,得到所述N+M个编码信号,分别对所述N+M个编码信号进行解码后恢复出所述发送信息。
步骤1601进一步包括:所述编码为编码增益不同的至少两种编码方式。
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在于:选择出编码增益较高的编码信号与编码增益较低的编码信号,并重组成N路数据流,N对线中的满足承载条件的频率段用来传输编码增益较低的编码信号,N对线中的至少两个不满足承载条件的频率段用来传输编码增益较高的编码信号。
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至少两个不满足承载条件的频率段为:同一对线中的至少两个不满足承载条件的频率段,或者不同对线中的至少两个不满足承载条件的频率段。
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满足承载条件的频率段为N对线各自的信噪比大于等于xdB所对应的频率段,所述不满足承载条件的频率段为N对线各自的信噪比小于xdB所对应的频率段,其中,x满足大于等于0,小于等于6。
一种发送端,包括调制器组和发送器组,还包括编码器组和选择组合器组,所述编码器组将发送信息编码成N+M个编码信号,所述选择组合器组将所述N+M个编码信号重组成N路数据流,所述调制器组分别对N路数据流进行调制,由发送器组通过N对线将调制后的信号发送给接收端,其中,N大于等于2,M大于等于1,并且,编码增益较低的N个部分发送信息的调制信号分别使用所述N对线的满足承载条件的频率段来传输,余下编码增益较高的M个部分发送信息的调制信号重复使用所述N对线中的至少两个不满足承载条件的频率段来传输。
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选择组合器组包括选择器和组合器组,所述选择器对所述N+M个编码信号进行选择,对编码增益不相同的编码信号进行物理上的组合,所述组合器组将编码增益不相同的编码信号进行逻辑上的组合,得到所述N路数据流。
一种接收端,包括解调器组和接收器组,还包括解码器组和解选择组合器组,所述接收器组接收N对线中传输的调制信号,其中,所述接收器组接收的信号包括N+M个部分发送信息,编码增益较低的N个部分发送信息的调制信号分别使用所述N对线的满足承载条件的频率段来传输,余下编码增益较高的M个部分发送信息的调制信号重复使用所述N对线中的至少两个不满足承载条件的频率段来传输;所述解调器组解调所述调制信号,得到N路数据流,所述解选择组合器组把所述N路数据流分解为N+M个编码信号,所述解码器组对所述N+M个编码信号进行解码,恢复出所述发送信息,其中,N大于等于2,M大于等于1。
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解选择组合器组包括解组合器组和解选择器,所述解组合器组对N路数据流进行解组合,将编码增益不相同的编码信号逻辑上分开,所述解选择器根据解组合结果,将编码增益不相同的编码信号物理上分离为N+M个编码信号。
本发明除了利用多对传输线的低频段来传输不同的信号,还利用了多对传输线的高频段来传输相同的信号,即充分利用了目前的MIMO技术没有利用的高频段信道资源,从而提升了多对线路的联合传输容量,同时也提高了多对传输线的传输速率;采用本发 明的方法能充分发挥多对线联合处理的优势,在性能上比现有的MIMO技术有很大的提升;在相同传输速率的情况下,本发明的方案能够加长多对线技术的信号传输距离。
[附图说明]
图1是xDSL系统参考模型示意图。
图2是串扰示意图。
图3是当线长是300米时,AWG26号线规的衰减特性示意图。
图4是当线长是400米时,AWG26号线规的衰减特性示意图。
图5是现有MIMO技术的工作原理图。
图6是MIMO技术中接收端的传输信号和白噪声信号的幅频特性示意图。
图7是四对不同线路的信噪比----频率特性示意图。
图8是本发明多对线技术的工作原理图。
图9是本发明中接收端的传输信号和白噪声信号的幅频特性示意图。
图10是本发明实施例一发送端的原理示意图。
图11是本发明实施例一接收端的原理示意图(一)。
图12是本发明实施例一接收端的原理示意图(二)。
图13是本发明实施例二发送端和接收端的原理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以OFDM调制解调技术为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阐述:
本发明的出发点在于:利用现有技术中不能利用的频率段来承载数据,充分利用信道资源,提高多对线的联合传输容量,而本发明的目的主要是通过两种不同的方案来实现的,参见实施例一和实施例二。
实施例一:
根据各对线的信噪比大小,将信噪比大于等于3dB对应的频率段作为满足承载条件的频率段,将信噪比小于3dB对应的频率段作为不满足承载条件的频率段,并且把发送信息分成N+M(M大于或等于1)个部分,其中,N个部分发送信息分别使用N对线的满足承载条件的频率段来承载,即N个部分发送信息分别用N对线来发送,采用现有MIMO的工作方式,而余下的M个部分发送信息使用至少两个不满足承载条件的频率段重复承载,即M个部分发送信息的任何一个部分信息可以在同一对线的至少两个不满足承载条件的频率段(例如:图7中的805、806、807频率段)上传输,也可以是在不同对线的至少两个不满足承载条件的频率段(例如:图7中的801、803频率段)上传输,在接收时,N个部分发送信息的恢复过程也是采用现有MIMO的工作方式,即单独还原出N个部分发送信息,对于M个部分发送信息的恢复,则先进行信号的叠加再进行还原,即把包含有同一个部分的发送信息(特指M个部分发送信息)的信号通过加法器相叠加,然后再逐一还原出M个部分发送信息。
该实施方案的具体过程如下:
假如有4对传输线,根据信噪比的大小,把发送信息分成5个部分,记作:C(X1),C(X2),C(X3),C(X4),C(Xh);则第1对线、第2对线、第3对线和第4对线中满足承载条件的频率段分别用来承载C(X1),C(X2),C(X3),C(X4)信息;C(Xh)信息则使用 第1对线、第2对线、第3对线和第4对线中至少两个不满足承载条件的频率段重复承载,例如:采用图7所示的8个频率段的任意至少两个频率段来重复承载。
下面描述其原理:(由于MIMO技术消除了串扰信号,在下面不再考虑串扰的影响。)
在图8中,X1、X2、X3和X4分别表示C(X1),C(X2),C(X3),C(X4)信息的调制信号,Xh则表示C(Xh)信息的调制信号,把Xh分别与X1、X2、X3和X4相叠加,形成4路发送信号X1+Xh、X2+Xh、X3+Xh和X4+Xh,由四个发送器T1、T2、T3、T4分别发送给接收端;H1,1,H2,2,H3,3,H4,4分别为4条线路的传输函数,四个接收器R1、R2、R3、R4收到的信号分别为Y1+Yh1,Y2+Yh2,Y3+Yh3,Y4+Yh4,可以通过频分的方法分别将Yh1,Yh2,Yh3,Yh4从接收信号中分离出来,这样Yh1,Yh2,Yh3,Yh4就可以分别表示为:Yh1=Xh·H1,1+N1,Yh2=Xh·H2,2+N2,Yh3=Xh·H3,3+N3,Yh4=Xh·H4,4+N4,其中N1,N2,N3,N4是白噪声。在接收端把这些信号加在一起得:
Y′=Yh1+Yh2+Yh3+Yh4=Xh·(H1,1+H2,2+H3,3+H4,4)+(N1+N2+N3+N4),从信号的角度定性分析上式,先假设H1,1≈H2,2≈H3,3≈H4,4,那么上式的信号的功率成分增加到原来的16倍,而又由于N1,N2,N3,N4是白噪声,他们之间互不相关,相加后功率大约增加到原来的4倍,根据信噪比的计算公式为: S N = 101 g ( s n ) , 可推导出功率信噪比增加了6dB,图6中204所示的功率信噪比为零的点,增加了6dB的信噪比后,如图9所示,203点至204点间的频率段现在也能承载2比特的信息了。当联合发送的传输线路较多时,在图6中比204高的频点也有一部分高于3dB的,也可以用来承载一些信息,甚至一部分频率高于204点对应频率且信噪比小于零的频率也可以用来传输信息;同理,图7中的8个频率段也可以用来承载发送信息。
由此可知,利用现有技术中不能利用的频率段来承载数据,提高多对线的联合传输容量。
本实施例的发送端原理图,如图10所示,对于有4对传输线路的传输系统,发送端包括由四个OFDM解调器1组成的第一调制器组、第二调制器(OFDM调制器2)、由四个加法器组成的加法器组、由四个D/A转换器组成的D/A转换器组和由四个发送 器组成的发送器组;其中,四个OFDM解调器1用于满足承载条件的频率段的信号调制,其输出端分别与四个加法器相连接,OFDM调制器2专门用于不满足承载条件的频率段的信号调制,其输出端也分别与四个加法器相连接,四个D/A转换器的输入端分别与四个加法器的输出端相连接,其输出端分别与四个发送器相连接,并且所有D/A转换器都采用相同的时钟。
发送端在工作时,把待发送的数据(发送信息)按BIT表分成5个部分:C(X1),C(X2),C(X3),C(X4),C(Xh)。前四个比特组C(X1),C(X2),C(X3),C(X4)分别利用相同的OFDM调制器1调制在满足承载条件的频率段上,得到四个调制信号X1、X2、X3和X4,C(Xh)比特组用OFDM调制器2调制在不满足承载条件的频率段上,得到调制信号Xh,通过4个加法器,将调制信号Xh分别与四个调制信号X1、X2、X3和X4相叠加,叠加后的四路信号分别经D/A转换器转换并经驱动器T1、T2、T3、T4分别发送到不同的四对传输线路中去,由四对传输线路传输给接收端。
本实施例的接收端原理图(一),如图11所示,对于有4对传输线路的传输系统,该接收端包括由四个接收器R1、R2、R3、R4组成的接收器组、由四个使用相同时钟的A/D转换器组成的A/D转换器组、由四个OFDM解调器1组成的第一解调器组、加法器和第二解调器(OFDM解调器2);其中,四个接收器的输出端分别与四个A/D转换器的输入端相连接,第一解调器组用于解调还原出满足承载条件的频率段上承载的信息,其输入端分别与四个A/D转换器的输出端相连接,四个A/D转换器的输出端还与加法器的输入端相连接,加法器的输出端与OFDM解调器2的输入端相连接,OFDM解调器2用于解调还原出不满足承载条件的频率段上承载的信息。
工作时,接收器R1、R2、R3、R4分别接收线路的信号X1+Xh,X2+Xh,X3+Xh,X4+Xh,利用四个A/D转换器分别进行A/D变换,对A/D变换后的4路信号分别利用四个OFDM解调器1进行解调,解调的过程中丢弃不满足承载条件的频率段上所承载的信息,分别得到四部分信息C’(X1),C’(X2),C’(X3),C’(X4);与此同时将A/D变换后的4路信号经加法器进行叠加,作为第五路信号,利用OFDM解调器2对第五路信号进行解调,解调过程中丢弃满足承载条件的频率段上所承载的信息,得到信息C’(Xh)。
本实施例的接收端原理图(二),如图12所示。该原理图与上述原理图(一)不同之处就在于:由第一解调器组中的四个OFDM解调器对四路信号分别进行解调,在解 调过程中,四路信号首先经过FFT运算,再进行子载波筛选,把承载Xh信息的载波数据与分别承载X1,X2,X3,X4信息的载波数据分开,得到四路承载Xh信息的筛选信号和四路分别承载X1,X2,X3,X4信息的筛选信号。承载X1,X2,X3,X4信息的四路筛选信号由第一解调器组中的第一解星座映射模块组进行处理,直接进入后续的解星座等一系列解调过程,并得出结果C’(X1),C’(X2),C’(X3),C’(X4);利用加法器,把四路承载Xh信息的筛选信号相叠加,第二解星座映射模块对叠加后的信号再进行解星座等一系列解调过程,并得出最终结果C’(Xh)。
实施例二:
本实施例的发送端和接收端的原理示意图,如图13所示。
发送端包括由四个调制器组成的一调制器组、由四个发送器组成的一发送器组、由十个编码器组成的一编码器组和一选择组合器组,其中,选择组合器组包括一个选择器和由四个组合器组成的组合器组;编码器组的十个输出端分别与选择器的十个输入端相连,选择器的四个输出端分别与四个组合器的输入端相连,四个组合器的输出端分别与四个调制器的输入端相连,四个调制器的输出端分别与四个发送器的输入端相连。
首先,编码器组将发送信息I编码成10个编码信号,选择器对这10个编码信号进行选择,对各对线能够承载的编码增益不相同的编码信号进行物理上的组合,组合器组将编码增益不相同的编码信号进行逻辑上的组合,得到所述4路数据流;根据各对线的信噪比大小,将信噪比大于等于3dB对应的频率段作为满足承载条件的频率段,将信噪比小于3dB对应的频率段作为不满足承载条件的频率段;4对线中的满足承载条件的频率段用来传输编码增益较低的编码信号,4对线中的至少两个不满足承载条件的频率段用来传输编码增益较高的编码信号,该至少两个不满足承载条件的频率段可以是同一对线中的至少两个不满足承载条件的频率段,也可以是不同对线中的至少两个不满足承载条件的频率段。以编码信号1、编码信号2和编码信号3为例,其中,编码信号1的编码增益大于编码信号2的编码增益,编码信号1的编码增益大于编码信号3的编码增益;选择器选择出编码信号1和编码信号2进行物理上的组合,选择出编码信号1和编码信号3进行物理上的组合,将编码信号1和编码信号2一起送给组合器1,将编码信号1和编码信号3一起送给组合器2,组合器1将编码信号1和编码信号2在逻辑上进行组合,得到第一路数据流,组合器2将编码信号1和编码信号3在逻辑上进行组合,得到 第二路数据流,调制器1对这两路数据流进行调制,并将相应的调制信号送给发送器1和发送器2,发送器1和发送器2,将这两个调制信号分别发送到第一对传输线和第二对传输线上,则第一对传输线中的满足承载条件的频率段用来传输编码增益较低的编码信号,即编码信号2,第一对线中的不满足承载条件的频率段(例如图7中的801频率段或者801和802两个频率段一起)用来传输编码增益较高的编码信号,即编码信号1;第二对传输线中的满足承载条件的频率段用来传输编码增益较低的编码信号,即编码信号3,第二对线中的不满足承载条件的频率段(例如图7中的803频率段)用来传输编码增益较高的编码信号,即编码信号1。
上述的10个编码信号采用编码增益不同的至少两种编码方式,可以是RS,LDPC等编码,当然也可以只对发送信息进行5次编码,只要大于传输线的对数就可以;另外,各个编码器可以是相同的类型不同的参数,或者是不同的类型等。
接收端包括一解调器组、一接收器组、一解码器组和由解组合器组和解选择器组成的一解选择组合器组,接收器组接收4对传输线上的调制信号,送给解调器组进行解调,得到上述的4路数据流,解组合器组对这4路数据流进行解组合,将编码增益不相同的编码信号逻辑上分开,解选择器则根据解组合结果,将编码增益不相同的编码信号物理上分解为原来的10个编码信号;以上述的编码信号1、编码信号2和编码信号3为例,第一路数据流里有编码信号1和编码信号2,第二路数据流里有编码信号1和编码信号3,解组合器1把第一路数据流中的编码信号1和编码信号2逻辑上分开,同时,解组合器2把第二路数据流中的编码信号1和编码信号3逻辑上分开,之后,解选择器对逻辑上已经分开的编码信号1和编码信号2进行物理上的分开,同时,对逻辑上已经分开的编码信号1和编码信号3进行物理上的分开,把两个编码信号1都送到对应的解码器1进行解码,得出原始的发送信息,把编码信号2和编码信号3也送到对应的解码器2和解码器3进行解码,得出原始的发送信息I。
本实施例中,发送端中的编码器、选择器和组合器,对应于接收端中的解码器、解选择器和解组合器,对发送信息采用的编码方式、选择策略和组合方案,在线路正常工作前发送端和接收端是共同知晓的,这些编码方式、选择策略和组合方案可以在接收端根据线路的具体情况,如信噪比的频率分布分析获得,也可以在发送端根据线路的情况来分析获得,不管是在发送端还是在接收端分析获得,必须在线路正常工作前由产生者通知对方,否则线路不能正常工作。
综上所述,方案1是通过重复发送产生冗余来产生额外的增益,而方案2是通过编码或/和重复发送冗余来产生增益。方案1,实现比较简单,能满足大部分情况;方案2,实现比较复杂,能满足几乎所有的实际情况,通过编码产生的增益比较大,传输性能的改善更明显。本发明充分利用多线对的信道资源,提升了多对线路的联合传输容量。在相同传输速率的情况下,本发明的方案能够加长多对线技术的信号传输距离。

Claims (23)

1.一种多对线共同传输的方法,记为N对,其中,N大于等于2,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101、发送端把发送信息分成N+M个部分,并分别进行调制,将调制后的信号通过N对线发送给接收端,其中,所述N个部分发送信息的调制信号分别使用所述N对线的满足承载条件的频率段来传输,余下M个部分发送信息的调制信号都重复使用所述N对线中的至少两个不满足承载条件的频率段来传输,M大于等于1;
102、接收端将接收到的信号进行解调,恢复出所述发送信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多对线共同传输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01进一步包括:
301、发送端把所述N个部分发送信息的每一部分发送信息都分别调制在每对线的满足承载条件的频率段上,把所述M个部分发送信息分别调制在所述不满足承载条件的频率段上;
302、将所述M个部分发送信息中的任意一个部分发送信息的调制信号与N个部分发送信息中的至少两个部分发送信息的调制信号相叠加,并通过N对线中的任意至少两对线发送给接收端。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多对线共同传输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02进一步包括:接收端根据接收到的传输信号,分别恢复出所述N个部分发送信息,并把含有同一部分发送信息的传输信号相叠加,分别恢复出所述M个部分发送信息。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多对线共同传输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02进一步包括:接收端将接收到的传输信号,分别进行解调,得到所述N个部分发送信息,并把含有同一部分发送信息的传输信号相叠加,得M个叠加信号,将M个叠加信号分别进行解调,得到所述M个部分发送信息。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多对线共同传输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02进一步包括:接收端将接收到的传输信号,分别进行FFT运算及子载波筛选后,得到包含所述N个部分发送信息的N路筛选信号和包含所述M个部分发送信息的N路筛选信号,将包含所述N个部分发送信息的N路筛选信号分别进行解星座映射,得到所述N个部分发送信息,将包含所述M个部分发送信息的N路筛选信号中含有同一部分发送信息的筛选信号相叠加,得M个叠加信号,将M个叠加信号分别进行解星座映射,得到所述M个部分发送信息。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多对线共同传输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两个不满足承载条件的频率段为:同一对线中的至少两个不满足承载条件的频率段,或者不同对线中的至少两个不满足承载条件的频率段。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多对线共同传输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01进一步包括:所述满足承载条件的频率段为N对线各自的信噪比大于等于3dB所对应的频率段,所述不满足承载条件的频率段为N对线各自的信噪比小于3dB所对应的频率段。
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任一所述的一种多对线共同传输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调制和解调分别为OFDM调制和OFDM解调。
9.一种发送端,包括第一调制器组、D/A转换器组和发送器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二调制器和加法器组,所述第一调制器组连接加法器组的第一输入端,所述第二调制器连接加法器组的第二输入端,所述加法器组的输出端通过所述D/A转换器组与发送器组相连接,其中,发送信息分成N+M个部分,所述第一调制器组将N个部分发送信息分别调制在N对线的满足承载条件的频率段上,所述第二调制器将余下M个部分发送信息分别调制在所述N对线中至少两个不满足承载条件的频率段上。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一种发送端,其特征在于:所述加法器组将所述M个部分发送信息中的任意一个部分发送信息的调制信号与N个部分发送信息中的至少两个部分发送信息的调制信号相叠加,叠加后的信号经D/A转换器组转换后,由发送器组通过N对线中的任意至少两对线发送给接收端。
11.一种接收端,包括接收器组和A/D转换器组,所述接收器组接收每对传输线路传输的信号,A/D转换器组对接收到的传输信号进行A/D转换,其特征在于:
所述接收器组接收的信号包括N+M个部分发送信息,其中所述N个部分发送信息使用N对线的满足承载条件的频率段来传输,所述M个部分发送信息重复使用所述N对线中的至少两个不满足承载条件的频率段来传输;
所述接收端还包括加法器和解调模块,所述解调模块对经A/D转换器组转换后的信号分别进行解调得到所述N个部分发送信息,所述加法器对经A/D转换器组转换后的信号进行叠加,且所述解调模块对所述对经加法器叠加后的信号进行解调,得到所述M个部分发送信息。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接收端,其特征在于:所述解调模块包括第一解调器组和第二解调器,所述第一解调器组对经A/D转换器组转换后的信号进行解调,得到所述N个部分发送信息;所述加法器对经A/D转换器组转换后的信号进行叠加,所述第二解调器对经加法器叠加后的信号进行解调,得到所述M个部分发送信息。
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接收端,其特征在于:所述解调模块包括第一解调器组和第二解星座映射模块,所述第一解调器组对经A/D转换器组转换后的信号进行FFT运算,再经子载波筛选,得到承载所述N个部分发送信息的N路筛选信号和承载所述M个部分发送信息的N路筛选信号,第一解调器组中的第一解星座映射模块组处理承载所述N个部分发送信息的N路筛选信号,得到所述N个部分发送信息;所述加法器把承载所述M个部分发送信息的N路筛选信号进行叠加,由第二解星座映射模块处理叠加后的信号,得到所述M个部分发送信息。
14.一种多对线共同传输的方法,记为N对,其中,N大于等于2,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1501、发送端把待发送的信息分成N+M个部分并分别进行编码,得到N+M个编码信号,对所述N+M个编码信号进行选择,将选择后的编码信号重组成N路数据流,对所述N路数据流分别进行调制并将调制后的信号分别通过N对线发送给接收端,其中,M大于等于1,并且,编码增益较低的N个部分发送信息的调制信号分别使用所述N对线的满足承载条件的频率段来传输,余下编码增益较高的M个部分发送信息的调制信号重复使用所述N对线中的至少两个不满足承载条件的频率段来传输;
1502、接收端将接收到的信号进行解调、解码,恢复出所述发送信息。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一种多对线共同传输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502进一步包括:接收端将解调后得到的N路数据流进行解组合、解选择,得到所述N+M个编码信号,分别对所述N+M个编码信号进行解码后恢复出所述发送信息。
16.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一种多对线共同传输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编码为编码增益不同的至少两种编码方式。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一种多对线共同传输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选择出编码增益较高的编码信号与编码增益较低的编码信号,并重组成N路数据流,N对线中的满足承载条件的频率段用来传输编码增益较低的编码信号,N对线中的至少两个不满足承载条件的频率段用来传输编码增益较高的编码信号。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一种多对线共同传输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两个不满足承载条件的频率段为:同一对线中的至少两个不满足承载条件的频率段,或者不同对线中的至少两个不满足承载条件的频率段。
19.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一种多对线共同传输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满足承载条件的频率段为N对线各自的信噪比大于等于xdB所对应的频率段,所述不满足承载条件的频率段为N对线各自的信噪比小于xdB所对应的频率段,其中,x满足大于等于0,小于等于6。
20.一种发送端,包括调制器组和发送器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编码器组和选择组合器组,所述编码器组将发送信息编码成N+M个编码信号,所述选择组合器组将所述N+M个编码信号重组成N路数据流,所述调制器组分别对N路数据流进行调制,由发送器组通过N对线将调制后的信号发送给接收端,其中,N大于等于2,M大于等于1,并且,编码增益较低的N个部分发送信息的调制信号分别使用所述N对线的满足承载条件的频率段来传输,余下编码增益较高的M个部分发送信息的调制信号重复使用所述N对线中的至少两个不满足承载条件的频率段来传输。
21.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一种发送端,其特征在于:所述选择组合器组包括选择器和组合器组,所述选择器对所述N+M个编码信号进行选择,对编码增益不相同的编码信号进行物理上的组合,所述组合器组将编码增益不相同的编码信号进行逻辑上的组合,得到所述N路数据流。
22.一种接收端,包括解调器组和接收器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解码器组和解选择组合器组,所述接收器组接收N对线中传输的调制信号,其中,所述接收器组接收的信号包括N+M个部分发送信息,编码增益较低的N个部分发送信息的调制信号分别使用所述N对线的满足承载条件的频率段来传输,余下编码增益较高的M个部分发送信息的调制信号重复使用所述N对线中的至少两个不满足承载条件的频率段来传输;
所述解调器组解调所述调制信号,得到N路数据流,所述解选择组合器组把所述N路数据流分解为N+M个编码信号,所述解码器组对所述N+M个编码信号进行解码,恢复出所述发送信息,其中,N大于等于2,M大于等于1。
23.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一种接收端,其特征在于:所述解选择组合器组包括解组合器组和解选择器,所述解组合器组对N路数据流进行解组合,将编码增益不相同的编码信号逻辑上分开,所述解选择器根据解组合结果,将编码增益不相同的编码信号物理上分离为N+M个编码信号。
CN2006100615798A 2006-07-10 2006-07-10 一种多对线共同传输的方法及发送端和接收端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106435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6)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06100615798A CN101106435B (zh) 2006-07-10 2006-07-10 一种多对线共同传输的方法及发送端和接收端
CN200780000259.4A CN101405951B (zh) 2006-07-10 2007-07-04 一种多对线共同传输的方法
PCT/CN2007/070230 WO2008009226A1 (fr) 2006-07-10 2007-07-04 Procédé de transmission faisant appel à des lignes multiples appariées, émetteur et récepteur correspondants
AT07764159T ATE512508T1 (de) 2006-07-10 2007-07-04 Übertragungsverfahren zusammen mit multipaaren von leitungen, absender und empfänger dafür
EP07764159A EP2043274B1 (en) 2006-07-10 2007-07-04 Transmission method together with multi pairs of lines, sender and receiver thereof
US12/351,598 US7894484B2 (en) 2006-07-10 2009-01-09 Method for common transmission over multiple line pairs, and transmitting end and receiving end therefor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06100615798A CN101106435B (zh) 2006-07-10 2006-07-10 一种多对线共同传输的方法及发送端和接收端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106435A CN101106435A (zh) 2008-01-16
CN101106435B true CN101106435B (zh) 2011-08-03

Family

ID=38956544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6100615798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106435B (zh) 2006-07-10 2006-07-10 一种多对线共同传输的方法及发送端和接收端
CN200780000259.4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405951B (zh) 2006-07-10 2007-07-04 一种多对线共同传输的方法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780000259.4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405951B (zh) 2006-07-10 2007-07-04 一种多对线共同传输的方法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7894484B2 (zh)
EP (1) EP2043274B1 (zh)
CN (2) CN101106435B (zh)
AT (1) ATE512508T1 (zh)
WO (1) WO2008009226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1824703B2 (en) 2012-07-09 2023-11-21 Saturn Licensing Llc Reception methods and apparatuses for non-uniform constellation modulated signals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917212B (zh) * 2010-08-11 2013-01-23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xDSL系统及其信号传输方法、发送装置和接收装置
TWI440368B (zh) * 2011-01-26 2014-06-01 Aten Int Co Ltd 訊號延伸系統及其傳送端與接收端
EP2525533B1 (en) * 2011-05-16 2014-02-26 Alcatel Lucent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providing bidirectional communication between segments of a home network
US9906396B2 (en) 2013-04-30 2018-02-27 Sony Corporation Coding and modulation apparatus using non-uniform constellation
WO2015001121A1 (en) 2013-07-05 2015-01-08 Sony Corporation Coding and modulation apparatus using non-uniform constellation
CN107294561B (zh) * 2014-04-30 2021-03-05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dsl系统中抵消线路串扰的方法、设备和系统
WO2015172355A1 (en) * 2014-05-15 2015-11-19 Qualcomm Incorporated Pre-coded mimo transmissions for ethernets
CN105763292A (zh) * 2014-12-18 2016-07-13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多对双绞线自适应传输方法及系统
EP3281413B1 (en) 2015-04-09 2021-01-20 Dejero Labs Inc. Systems, devices and methods for distributing data with multi-tiered encoding
CN108023850B (zh) * 2017-11-17 2021-01-08 深圳市锐能微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无线通信方法及装置
CN109743088B (zh) * 2019-02-20 2020-10-16 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 一种无线发送的接入方法及接入系统
US11228340B1 (en) * 2019-08-28 2022-01-18 Marvell Asia Pte, Ltd. Ethernet link transmit power method based on network provided alien crosstalk feedback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679269A (zh) * 2002-08-27 2005-10-05 高通股份有限公司 按特征模式应用选择性信道反转的已编码mimo系统
US20060034164A1 (en) * 2004-08-11 2006-02-16 Interdigital Technology Corporation Per stream rate control (PSRC) for improving system efficiency in OFDM-MIMO communication systems
CN1757213A (zh) * 2002-10-25 2006-04-05 高通股份有限公司 使用多种码元长度的多载波传输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904110B2 (en) * 1997-07-31 2005-06-07 Francois Trans Channel equalization system and method
US6292559B1 (en) * 1997-12-19 2001-09-18 Rice University Spectral optimization and joint signaling techniques with upstream/downstream separation for communication in the presence of crosstalk
US6507608B1 (en) * 2000-02-23 2003-01-14 2Wire, Inc. Multi-line ADSL modulation
JP4323669B2 (ja) * 2000-03-15 2009-09-02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データ伝送装置及びデータ伝送方法
US7088733B1 (en) * 2000-09-12 2006-08-08 Lucent Technologies Inc. Cable modem termination system for upstream frequency band
CA2386453A1 (en) * 2002-05-15 2003-11-15 Catena Networks Canada Inc. Higher layer bonding of multiple access lines for carrier grade access
CN1805316A (zh) * 2006-01-10 2006-07-19 山东大学 一种选频分块传输系统的上行链路频分多址接入方法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679269A (zh) * 2002-08-27 2005-10-05 高通股份有限公司 按特征模式应用选择性信道反转的已编码mimo系统
CN1757213A (zh) * 2002-10-25 2006-04-05 高通股份有限公司 使用多种码元长度的多载波传输
US20060034164A1 (en) * 2004-08-11 2006-02-16 Interdigital Technology Corporation Per stream rate control (PSRC) for improving system efficiency in OFDM-MIMO communication systems

Non-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张峻峰.正交频分复用(OFDM)调制技术.天津通信技术 2.1998,(2),第2-4页、图1,图4.
张峻峰.正交频分复用(OFDM)调制技术.天津通信技术 2.1998,(2),第2-4页、图1,图4. *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1824703B2 (en) 2012-07-09 2023-11-21 Saturn Licensing Llc Reception methods and apparatuses for non-uniform constellation modulated signals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ATE512508T1 (de) 2011-06-15
EP2043274A4 (en) 2009-11-18
EP2043274A1 (en) 2009-04-01
WO2008009226A1 (fr) 2008-01-24
US20090116376A1 (en) 2009-05-07
EP2043274B1 (en) 2011-06-08
US7894484B2 (en) 2011-02-22
CN101405951B (zh) 2013-04-17
CN101106435A (zh) 2008-01-16
CN101405951A (zh) 2009-04-0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106435B (zh) 一种多对线共同传输的方法及发送端和接收端
CN100365965C (zh) 在具有并行级联编码及调制的多载波系统中传输数据的方法和装置
JP3679722B2 (ja) マルチキャリア通信チャネルのための増強されたビットローディング
US7813418B2 (en) Method and a multi-carrier transceiver supporting dynamic switching between active application sets
US6628704B1 (en) Equalizer training for ADSL transceivers under TCM-ISDN crosstalk environment
US7055088B2 (en) Interleaved generalized convolutional encoder
US8441912B2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data transmission
US7194048B2 (en) Space diversity trellis interleaver system and method
CN103004099B (zh) 一种降低数字用户线路干扰的方法、装置和系统
CN101138163A (zh) 将空时编码数据映射到宽带无线通信系统中的副载波的装置及方法
CN101262253B (zh) 解决数字用户线路中串扰问题的方法及串扰消除装置
AU2005200136A1 (en) Multicarrier system with dynamic switching between active application sets
US7653138B2 (en) Technique for improving multiple-channel multi-tone transmissions
CN107438987A (zh) 通过两对线缆发送和接收信号的方法和装置
US6865190B2 (en) Framing techniques for ADSL systems
EP1234386B1 (en) Method of implementing a repeater, and a transceiver unit
US6625116B1 (en) System,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increasing the data rate on an existing repeatered telecommunication channel structure
CN1881912A (zh) 基于多用户的数字用户线捆绑接入方法
US6262972B1 (en) Digital multitone communication trunk
US20040240464A1 (en) Method of transmitting data to reduce bit errors in communication systems
CN1933522B (zh) 一种dsl信号传输系统及方法
US6782005B1 (en)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communication method
CZ288913B6 (cs) Způsob a zařízení pro provádění obousměrného drátového linkového přenosového spojení
US20060126707A1 (en) Method and system for virtual exchange reference impact (VERI) for use in mixed spectrum management in DSL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10803

Termination date: 2017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