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086926B - 按压开关 - Google Patents

按压开关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086926B
CN101086926B CN2007101085897A CN200710108589A CN101086926B CN 101086926 B CN101086926 B CN 101086926B CN 2007101085897 A CN2007101085897 A CN 2007101085897A CN 200710108589 A CN200710108589 A CN 200710108589A CN 101086926 B CN101086926 B CN 101086926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ush switch
fore
shell
terminal
substra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710108589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086926A (zh
Inventor
舛田雅裕
屋内康典
八木义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anasonic Holdings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filed Critical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108692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08692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08692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086926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13/00Switches having rectilinearly-movable operating part or parts adapted for pushing or pulling in one direction only, e.g. push-button switch
    • H01H13/50Switches having rectilinearly-movable operating part or parts adapted for pushing or pulling in one direction only, e.g. push-button switch having a single operating member
    • H01H13/52Switches having rectilinearly-movable operating part or parts adapted for pushing or pulling in one direction only, e.g. push-button switch having a single operating member the contact returning to its original state immediately upon removal of operating force, e.g. bell-push switch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3/00Mechanisms for operating contacts
    • H01H3/32Driving mechanisms, i.e. for transmitting driving force to the contacts
    • H01H3/38Driving mechanisms, i.e. for transmitting driving force to the contacts using spring or other flexible shaft coupling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13/00Switches having rectilinearly-movable operating part or parts adapted for pushing or pulling in one direction only, e.g. push-button switch
    • H01H13/02Details
    • H01H13/26Snap-action arrangements depending upon deformation of elastic members
    • H01H13/48Snap-action arrangements depending upon deformation of elastic members using buckling of disc springs

Landscapes

  • Push-Button Switches (AREA)
  • Switch Cases, Indication, And Locking (AREA)

Abstract

一种按压开关,其被安装在基板的表面上。该按压开关包括:外壳,被设置在外壳内的多个触点,在与基板的表面平行的操作方向上被按压、从而使多个触点工作的操作体,和从外壳突出的第1和第2端子。外壳具有互相相对的第1和第2侧面。第1端子包括:从外壳的第1侧面突出的第1根部部分,和与垂直于操作方向的方向不平行地从第1根部部分延伸的第1前端部分。第2端子包括:从外壳的第2侧面突出的第2根部部分,和与垂直于操作方向的方向不平行地从第2根部部分延伸的第2前端部分。该按压开关较小,并能坚固地安装在基板上。

Description

按压开关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具有与安装时的基板的表面平行地进行按压的操作体的按压开关。
背景技术
在各种电子设备中的输入操作部上,使用各种各样的按压开关。大多使用相对于安装时的基板的表面平行地按压操作部来进行开关的按压开关。
图9是特开2005-122989号公报中所公开的以往的按压开关501的俯视图。图10是图9所示的按压开关501的10-10线剖面图。
树脂制的外壳1具有在上方开口的凹部。在该凹部内,通过插入成形在外壳1上固定有内侧固定触点2A和外侧固定触点。从外壳1的相对的侧面向外侧分别导出一对分别与内侧固定触点2A、外侧固定触点相连的端子5。端子5具有上弯的前端,具有适于安装在表面上的形状。
可动触点7由金属薄板构成。可动触点7的外周部被放置在外侧固定触点上,从而将可动触点7收纳配置在外壳1的凹部内。外壳1的凹部由被粘着保持在外壳1的上表面上的保护膜8所覆盖。可动触点7具有方形或圆形的外形。
由树脂构成的操作体10包括向前方突出的操作部10A和设置在操作部10A的后方的驱动部10B。操作体10以能够沿着外壳1的上表面在前后方向上移动的方式被放置在保护膜8上。
金属盖15从操作体10之上与外壳1结合。在金属盖15的中央部形成有向外壳1侧突出的倾斜部15A。倾斜部15A位于驱动部10B的后方。驱动部10B的前端与倾斜部15A的倾斜的前表面相接触。在金属盖15上,在外壳1的侧面位置上设置有向下方突出的、能够进行锡焊的脚部15B。
图11是安装在基板501A的表面501C上的按压开关501的侧视图。操作部10A从基板501A的端面501B向前方突出。端子5通过锡焊而连接在对应的焊接区的表面上,按压开关501被安装在基板501A的表面501C上。金属盖15的脚部15B也通过锡焊而连接在对应的焊接区上。端子5在与操作部10A的操作方向即前后方向垂直的方向上,从外壳1的侧面导出。端子5的上弯的前端平行地朝向所述操作方向,端子5通过锡焊而固定。
当在操作部10A上施加操作力从而向后方、在与表面501C平行的操作方向上按压操作部10A时,操作体10沿着外壳1的上表面、与操作方向平行地在保护膜8之上移动。然后,驱动部10B的前端由倾斜部15A而向下方导向,在位于下方的可动触点7上施加下压力。
在该下压力超过规定的大小时,可动触点7的中央部翻转,中央部的下表面与内侧固定触点2A相接触。由此,各端子5之间经可动触点7而短路,按压开关501打开。
然后,在除去施加在操作部10A上的操作力时,可动触点7自己恢复到原来的形状,驱动部10B被上压。在驱动部10B被上压时,其前端由倾斜部15A所导向,操作体10被压回前方侧,如图9所示,按压开关501关闭。
在以往的按压开关501中,端子5以及金属盖15的脚部15B的锡焊部分承受施加到操作部10A上的操作力。即使减小按压开关501的外形,在端子5与脚部15B之间也需要有某种程度的间隔,以使得分别涂布在端子5和脚部15B上的焊锡不接触。因此,无法减小按压开关501。
在出于为了搭载在便携式设备上而减小按压开关501的目的而减少连接在基板501A上的端子5、脚部15B等部分的数目时,在使便携式设备下落时,会有基板501A剥离的情况。
发明内容
一种被安装在基板的表面上的按压开关。该按压开关包括:外壳,被设置在外壳内的多个触点,在与基板的表面平行的操作方向上被按压、从而使多个触点工作的操作体,和从外壳突出的第1和第2端子。外壳具有互相相对的第1和第2侧面。第1端子包括:从外壳的第1侧面突出的第1根部部分,和与垂直于操作方向的方向不平行地从第1根部部分延伸的第1前端部分。第2端子包括:从外壳的第2侧面突出的第2根部部分,和与垂直于操作方向的方向不平行地从第2根部部分延伸的第2前端部分。
该按压开关较小,并能坚固地安装在基板上。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的按压开关的外观立体图。
图2是实施方式中的按压开关的分解立体图。
图3A是图1所示的按压开关的3A-3A线剖面图。
图3B是实施方式中的按压开关的俯视图。
图3C是实施方式中的按压开关的侧视图。
图3D是安装在基板上的实施方式中的按压开关的俯视图。
图4A是实施方式中的其他按压开关的俯视图。
图4B是图4A所示的按压开关的侧视图。
图5A是实施方式中的又一其他按压开关的俯视图。
图5B是图5A所示的按压开关的侧视图。
图6A是实施方式中的又一其他按压开关的俯视图。
图6B是图6A所示的按压开关的侧视图。
图7A是实施方式中的又一其他按压开关的俯视图。
图7B是图7A所示的按压开关的侧视图。
图8是实施方式中的按压开关的其他端子的侧视图。
图9是以往的按压开关的俯视图。
图10是图9所示的按压开关的10-10线剖面图。
图11是安装在基板上的以往的按压开关的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1和图2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的按压开关1001的外观立体图、分解立体图。图3A是图1所示的按压开关1001的3A-3A线剖面图。按压开关1001被安装在基板60的表面60B上。
绝缘树脂制的外壳21具有在上表面21C上开口的凹部21D,从上表面21C观察具有大致矩形形状。在凹部21D的底21E上,通过插入成形固定有内侧固定触点24A和外侧固定触点24B。内侧固定触点24A和外侧固定触点24B从底21E露出。从外壳21的互相相对的侧面21F、21G分别突出有分别与内侧固定触点24A和外侧固定触点24B相连的端子30。另外,端子30的底面30P与外壳21的底面21H位于同一平面上。在将按压开关1001安装在基板60上时,底面21H与表面60B平行地相对。
在外壳21的凹部21D内收纳有由金属薄板构成的可动触点25。可动触点25的外周端25A被放置在外侧固定触点24B上。外壳21的凹部21D被粘着保持在外壳21的上表面21C上的保护膜28所覆盖。
在保护膜28的上表面28A上放置有操作体40,在外壳21上组装有覆盖操作体40的金属制的盖50。操作体40具有从盖50向方向1001A突出的操作部40A。在向与方向1001A相反的方向1001B按压操作部40A时,操作体40向方向1001A移动。操作体40包括由树脂整体成形的操作部40A、框状部40B和驱动部40C。框状部40B位于操作部40A的方向1001B处,为平板状并具有贯通孔40D。驱动部40C具有从操作部40A向方向1001B延伸到框状部40B的贯通孔40D的大致棒形形状。框状部40B被放置在保护膜28的上表面28A上,框状部40B的两侧部40E被外壳21的内壁所导向,使得操作体40能够在方向1001A、1001B上移动。操作部40A具有比框状部40B的下表面40F更向下方突出的操作前端部40G,从而具有大致L字形状。操作前端部40G是为了操作者按压而设置的。
盖50具有向操作体40的框状部40B的贯通孔40D突出的倾斜部52。倾斜部52向方向1001B并且向凹部21D倾斜延伸。在没有对操作部40A进行按压操作时,操作体40的驱动部40C的前端40H与盖50的倾斜部52的下表面52B相接触。
外壳21包括:从底面21H向下方突出的下方突起21A,和从下方突起21A向方向1001B突出的2个小突起21B。下方突起21A的在与方向1001B垂直的方向1001C上的宽度W2为外壳21的在方向1001C上的宽度W1的大约1/3~3/4。下方突起21A的在方向1001B上的宽度W3被设定得较大。
使外壳21的方向1001C上的中心与下方突起21A的方向1001C上的中心在中心线1001D上大致一致。2个小突起21B与中心线1001D的距离相等,从而相对于中心线1001D互相对称。
分别与内侧固定触点24A和外侧固定触点24B相连的端子30从外壳21的互相相对的侧面21F、21G突出。端子30包括:前方侧端子30A,和位于前方侧端子30A的方向1001B处的后方侧端子30B。从外壳21的侧面21F突出一对前方侧端子30A和后方侧端子30B,从侧面21G突出一对前方侧端子30A和后方侧端子30B。
端子30A、30B由例如板厚为0.15mm的黄铜或者0.10~0.12mm的磷青铜板材形成。与这些材料相对应的板厚互不相同,但它们的锡焊强度相同。即,由于磷青铜含有Sn,所以磷青铜的锡焊强度比黄铜的锡焊强度大大约10%左右,因此,在磷青铜构成的端子30的情况下,能够使开关1001比黄铜构成的端子30的情况下更薄。端子30(30A、30B)具有适于安装在表面上的形状。即,端子30的底面30P与外壳21的底面21H位于同一平面上。
图3B和图3C分别是按压开关1001的俯视图和侧视图。
从外壳21的侧面21G突出来的前方侧端子30A包括:根部部分130A,其在与操作方向1001B垂直的方向1001F上,从侧面21G延伸规定的距离D1;和前端部分230A,其一边维持根部部分130A的宽度,一边从根部部分130A向接近操作方向1001B的45度方向1001G延伸。在前方侧端子30A的前端330A、即前端部分230A的前端330A上,设有直立部37A,其从前端330A向垂直远离底面30P的方向1001L突出,并向上弯曲而形成。直立部37A具有与底面30P垂直并且与方向1001G垂直的表面137A。表面137A在与前端部分230A所延伸的方向1001G垂直的直线237A处与前端部分230A相连接。
从外壳21的侧面21G突出来的后方侧端子30B包括:根部部分130B,其在与操作方向1001B垂直的方向1001F上,从侧面21G延伸规定的距离D2;和前端部分230B,其一边维持根部部分130B的宽度,一边从根部部分130B向接近方向1001A的45度方向1001H延伸。在后方侧端子30B的前端330B、即前端部分230B的前端330B上,设有直立部37B,其在远离底面30P的方向上从前端330B突出。直立部37B具有与底面30P垂直并且与方向1001H垂直的表面137B。表面137B在与前端部分230B所延伸的方向1001H垂直的直线237B处与前端部分230B相连接。
从外壳21的侧面21F突出来的前方侧端子30A包括:根部部分130A,其在与操作方向1001B垂直的方向1001E上,从侧面21F延伸规定的距离D1;和前端部分230A,其一边维持根部部分130A的宽度,一边从根部部分130A向接近操作方向1001B的45度方向1001J延伸。在前方侧端子30A的前端330A、即前端部分230A的前端330A上,设有直立部37A,其在远离底面30P的方向上从前端330A突出。直立部37A具有与底面30P垂直并且与方向1001J垂直的表面137A。表面137A在与前端部分230A所延伸的方向1001J垂直的直线237A处与前端部分230A相连接。
从外壳21的侧面21F突出来的后方侧端子30B包括:根部部分130B,其在与操作方向1001B垂直的方向1001E上,从侧面21F延伸规定的距离D2;和前端部分230B,其一边维持根部部分130B的宽度,一边从根部部分130B向接近方向1001A的45度方向1001K延伸。在后方侧端子30B的前端330B、即前端部分230B的前端330B上,设有直立部37B,其在远离底面30P的方向上从前端330B突出。直立部37B具有与底面30P垂直并且与方向1001K垂直的表面137B。表面137B在与前端部分230B所延伸的方向1001K垂直的直线237B处与前端部分230B相连接。
前端部分的延伸的方向与根部部分的延伸的方向所成的角度也可以是45度以外的角度。
图3D是安装在布线基板60上的按压开关1001的俯视图。如图3A和3D所示,按压开关1001配置在布线基板60的表面60B上,端子30A、30B(30)分别通过焊锡焊脚62A、62B而连接安装在表面60B的由导电材料构成的焊接区61A、61B上。
布线基板60具有形成在端部60C上的大致矩形状的切口部60A。布线基板60的端面60D位于切口部60A内。下方突起21A位于切口部60A内,从下方突起21A向方向1001B突出的小突起21B的顶点121B与切口部60A的端面60D相接触。另外,由于能够在形成布线基板60的工序中形成切口部60A,所以即使布线基板60具有切口部60A也不会使制造工时和单价大幅度增加。分别连接有端子30A、30B的焊接区61A、61B在将端子30A、30B分别放置在焊接区61A、61B上的状态下,分别具有从端子30A、30B向操作方向1001B延伸的部分261A、261B和从端子30A、30B向方向1001A延伸的部分161A、161B。将焊接区61A、61B的部分261A、261B的面积设定得分别比部分161A、161B的面积大。由此,在将端子30A、30B锡焊在焊接区61A、61B上时,按压开关1001在操作方向1001B上被焊锡焊脚62A、62B所拉伸,能够容易地安装成图3A和图3D所示那样。
如图3B所示,端子30A、30B分别具有从侧面21G向方向1001F延伸的根部部分130A、130B和从根部部分130A、130B向从方向1001F倾斜的方向1001G、1001H延伸的前端部分230A、230B。另外,端子30A、30B分别具有从侧面21F向方向1001E延伸的根部部分130A、130B和从根部部分130A、130B向从方向1001E倾斜的方向1001J、1001K延伸的前端部分230A、230B。因此,端子30A、30B的延伸方向在中途发生变化,所以面积和外侧面距离比图9所示的以往的按压开关501的端子5大。因此,在按压开关1001中,端子30A、30B的与焊接区61A、61B相接触的面积较大,比以往的按压开关501大,所以能够以较大的强度安装在基板60的焊锡焊脚上。
分别设置在端子30A、30B的前端330A、330B上的直立部37A、37B分别具有与操作方向1001B不平行而倾斜的表面137A、137B。通过该倾斜,能够扩大表面137A、137B在方向1001B上投影到焊锡焊脚62A、62B上时的投影面积,其中所述焊锡焊脚62A、62B用于将端子30A、30B连接在焊接区61A、61B上。因此,端子30A、30B相对于与方向1001B相反的方向1001A上的力具有较大的耐性,相对于施加在操作体40上的操作力,按压开关1001被坚固地安装在基板60上。
在形成焊锡焊脚62A、62B时,在端子30A、30B(30)的底面30P与焊接区61A、61B之间所出现的过剩的焊锡、多余的焊剂聚集在与底面30P垂直地延伸的直立部37A、37B处,形成焊锡焊脚62A、62B。因此,能够防止由过剩的焊锡、多余的焊剂引起的按压开关1001在基板60上松动。分别设置在端子30A、30B的前端330A、330B上的直立部37A、37B的一端接近外壳21的侧面21F、21G。由此,多余的焊剂大多滞留在外壳21的侧面21F、21G上,能够减小构成凹部21D的壁的壁厚,其中所述凹部21D用于收纳可动触点25、固定触点24A、24B,能够减小按压开关1001。
接下来,对按压开关1001的动作进行说明。
在施加与基板60的表面60B平行、即与外壳21的底面21H平行的操作方向1001B上的操作力,从而按压操作体40的操作部40A时,操作体40被外壳21所导向,从而沿着移动轴40J向方向1001B移动。与此相伴,与倾斜部52的倾斜的下表面52B相接触的驱动部40C被下表面52B所导向,向朝向可动触点25的、下方的方向1001M移动。通过驱动部40C的移动,经保护膜28,在可动触点25的中央施加下压力,在该力超过规定的大小时,可动触点25的中央部进行弹性翻转,可动触点25的下表面与内侧固定触点24A相接触。由此,内侧固定触点24A与外侧固定触点24B之间通过可动触点25而导通,按压开关1001变为打开。
然后,在解除对操作部40A的操作力时,可动触点25通过自身的自己恢复力恢复到原来的形状而从内侧固定触点24A离开,内侧固定触点24A与外侧固定触点24B之间被电气性地切断,按压开关1001变为关闭。此时,可动触点25通过保护膜28从而将驱动部40C推回到上方。由此,驱动部40C被倾斜部52的下表面52B所导向,向与操作方向1001B相反的方向1001A移动,操作体40A向方向1001A被推回,从而返回到图3A所示的状态。
如下所述,按压开关1001在上述动作状态中也以较大的强度安装在布线基板60上,难以剥离。
在操作部40A的方向1001A一端,具有在方向1001M上向下方的基板60的表面60B、即与外壳21的底面21H相同的平面突出的操作前端部40G,操作部40A从侧面看来具有L字形状。通过该形状,能够在与基板60的表面60B相接近的高度上在操作部40A上施加操作力。由此,与具有在远离基板的表面的较高的位置上进行按压的操作部的按压开关相比,能够降低由操作部产生的力矩。因此,能够降低使端子30、特别是前方侧端子30A向与基板60垂直的方向离开的力,即使按压开关1001在工作状态下也难以从基板60剥离。
操作部40A的操作前端部40G也可以延伸超过外壳21的底面21H、即基板60的表面60B。由此,能够在基板60的厚度内的高度上将操作力施加在操作部40A上。在该结构中,在操作时,在操作前端部40G的根部上施加有较大的应力。因此,在仅仅通过树脂来形成操作体40的情况下,必需考虑操作部40A的耐久性来确定操作前端部40G的长度。优选使操作部40A的操作前端部40G延长到与基板60的表面60B相同或比其稍稍靠上的位置。
在使操作部40A的操作前端部40G向方向1001M延伸时,与操作力相对应,在按压开关1001上也会施加有使其从前方侧开始松动的力矩。该力矩会对端子30A、30B的连接带来影响。为了减轻该影响,使从外壳21的下方突起21A突出的小突起21B的顶点121B与基板60的切口部60A的端面60D相接触,从而将按压开关1001安装在基板60上。
通过工作时施加在操作部40A上的操作力,有时外壳21会在操作方向1001B上受到按压从而移动。此时,夹在基板60的切口部60A的端面60D与下方突起21A之间的小突起21B被压缩,使向方向1001B按压外壳21的力缓和。在该力过大时,会有小突起21B被压坏的情况。由此,能够进一步使该力缓和。由于小突起21B被压坏从而外壳21在方向1001B上移动的距离L1、即小突起21B的高度L1被设定成,即使外壳21在方向1001B上移动L1的距离,也不会给端子30A、30B与焊接区61A、61B的连接带来影响。
在小突起21B被压坏时,下方突起21A与切口部60A的端面60D相接触而从而被卡定。下方突起21A所接触并卡定的端面60D位于比操作力的位置更靠下的位置,所以降低了与操作力相对应的力矩。切口部60A的端面60D受到向方向1001B按压下方突起21A的力。由此,不会在端子30A、30B上施加过度的载荷,相对于向方向1001B对按压开关1001进行按压的力,具有较大的耐性。另外,也可以将小突起21B的直径设置成:当在操作部40A上施加通常的操作力时,小突起21B不会被压坏而是压缩;当在操作部40A上施加比通常的操作力大的过度的操作力时,小突起21B被压坏。
分别从侧面21F、21G延伸出来的2个前方侧端子30A被设置在相对于操作体40的移动轴40J互相对称的位置上,具有互相对称的形状。另外,分别从侧面21F、21G延伸出来的2个后方侧端子30B被设置在相对于移动轴40J互相对称的位置上,具有互相对称的形状。
图4A和图4B分别是实施方式中的其他按压开关1002的俯视图和侧视图。在图4A和图4B中,对于与图3B和图3C所示的按压开关1001相同的部分付与相同标号,省略其说明。按压开关1002具有前方侧端子1030A和后方侧端子1030B,代替图3B所示的按压开关1001的前方侧端子30A和后方侧端子30B。端子1030A、1030B的底面1030P与外壳21的底面21H位于同一平面上。
从按压开关1002的外壳21的侧面21G突出的前方侧端子1030A包括:根部部分1130A,其在与方向1001B垂直的方向1001F上,从侧面21G延伸规定的距离D1;和前端部分1230A,其一边维持根部部分1130A的宽度,一边从根部部分1130A向接近方向1001A的45度方向1001H延伸。在前方侧端子1030A的前端1330A、即前端部分1230A的前端1330A上,设有直立部1037A,其从前端1330A向垂直远离底面1030P的方向1001L突出。直立部1037A具有与底面1030P垂直并且与方向1001H垂直的表面1137A。表面1137A在与前端部分1230A所延伸的方向1001H垂直的直线1237A处与前端部分1230A相连接。
从按压开关1002的外壳21的侧面21G突出来的后方侧端子1030B包括:根部部分1130B,其在与方向1001B垂直的方向1001F上,从侧面21G延伸规定的距离D2;和前端部分1230B,其一边维持根部部分1130B的宽度,一边从根部部分1130B向接近方向1001B的45度方向1001G延伸。在后方侧端子1030B的前端1330B、即前端部分1230B的前端1330B上,设有直立部1037B,其在远离底面1030P的方向上从前端1330B突出。直立部1037B具有与底面1030P垂直并且与方向1001G垂直的表面1137B。表面1137B在与前端部分1230B所延伸的方向1001G垂直的直线1237B处与前端部分1230B相连接。
从按压开关1002的外壳21的侧面21F突出来的前方侧端子1030A包括:根部部分1130A,其在与方向1001B垂直的方向1001E上,从侧面21F延伸规定的距离D1;和前端部分1230A,其一边维持根部部分1130A的宽度,一边从根部部分1130A向接近方向1001A的45度方向1001K延伸。在前方侧端子1030A的前端1330A、即前端部分1230A的前端1330A上,设有直立部1037A,其在远离底面1030P的方向上从前端1330A突出。直立部1037A具有与底面1030P垂直并且与方向1001K垂直的表面1137A。表面1137A在与前端部分1230A所延伸的方向1001K垂直的直线1237A处与前端部分1230A相连接。
从按压开关1002的外壳21的侧面21F突出来的后方侧端子1030B包括:根部部分1130B,其在与方向1001B垂直的方向1001E上,从侧面21F延伸规定的距离D2;和前端部分1230B,其一边维持根部部分1130B的宽度,一边从根部部分1130B向接近方向1001B的45度方向1001J延伸。在后方侧端子1030B的前端1330B、即前端部分1230B的前端1330B上,设有直立部1037B,其在远离底面1030P的方向上从前端1330B突出。直立部1037B具有与底面1030P垂直并且与方向1001J垂直的表面1137B。表面1137B在与前端部分1230B所延伸的方向1001J垂直的直线1237B处与前端部分1230B相连接。
分别从侧面21F、21G延伸出来的2个前方侧端子1030A被设置在相对于操作体40的移动轴40J互相对称的位置上,具有互相对称的形状。另外,分别从侧面21F、21G延伸出来的2个后方侧端子1030B被设置在相对于移动轴40J互相对称的位置上,具有互相对称的形状。
图4A和图4B所示的按压开关1002能够与图3B所示的按压开关1001同样地坚固地安装在基板60上,具有同样的效果。另外,前端部分的延伸的方向与根部部分的延伸的方向所成的角度也可以是45度以外的角度。
图5A和图5B分别是实施方式中的又一其他按压开关1003的俯视图和侧视图。在图5A和图5B中,对于与图3B和图3C所示的按压开关1001相同的部分付与相同标号,省略其说明。按压开关1003具有前方侧端子2030A和后方侧端子2030B,代替图3B所示的按压开关1001的前方侧端子30A和后方侧端子30B。端子2030A、2030B的底面2030P与外壳21的底面21H位于同一平面上。
从按压开关1003的外壳21的侧面21G突出的前方侧端子2030A包括:根部部分2130A,其在与方向1001B垂直的方向1001F上,从侧面21G延伸规定的距离D1;和前端部分2230A,其一边维持根部部分2130A的宽度,一边从根部部分2130A向接近方向1001A的45度方向1001H延伸。在前方侧端子2030A的前端2330A、即前端部分2230A的前端2330A上,设有直立部2037A,其从前端2330A向垂直远离底面2030P的方向1001L突出。直立部2037A具有与底面2030P垂直并且与方向1001H垂直的表面2137A。表面2137A在与前端部分2230A所延伸的方向1001H垂直的直线2237A处与前端部分2230A相连接。
从按压开关1003的外壳21的侧面21G突出来的后方侧端子2030B包括:根部部分2130B,其在与方向1001B垂直的方向1001F上,从侧面21G延伸规定的距离D2;和前端部分2230B,其一边维持根部部分2130B的宽度,一边从根部部分2130B向接近方向1001A的45度方向1001H延伸。在后方侧端子2030B的前端2330B、即前端部分2230B的前端2330B上,设有直立部2037B,其在远离底面2030P的方向上从前端2330B突出。直立部2037B具有与底面2030P垂直并且与方向1001H垂直的表面2137B。表面2137B在与前端部分2230B所延伸的方向1001H垂直的直线2237B处与前端部分2230B相连接。
从按压开关1003的外壳21的侧面21F突出来的前方侧端子2030A包括:根部部分2130A,其在与方向1001B垂直的方向1001E上,从侧面21F延伸规定的距离D1;和前端部分2230A,其一边维持根部部分2130A的宽度,一边从根部部分2130A向接近方向1001A的45度方向1001K延伸。在前方侧端子2030A的前端2330A、即前端部分2230A的前端2330A上,设有直立部2037A,其在远离底面2030P的方向上从前端2330A突出。直立部2037A具有与底面2030P垂直并且与方向1001K垂直的表面2137A。表面2137A在与前端部分2230A所延伸的方向1001K垂直的直线2237A处与前端部分2230A相连接。
从按压开关1003的外壳21的侧面21F突出来的后方侧端子2030B包括:根部部分2130B,其在与方向1001B垂直的方向1001E上,从侧面21F延伸规定的距离D2;和前端部分2230B,其一边维持根部部分2130B的宽度,一边从根部部分2130B向接近方向1001A的45度方向1001K延伸。在后方侧端子2030B的前端2330B、即前端部分2230B的前端2330B上,设有直立部2037B,其在远离底面2030P的方向上从前端2330B突出。直立部2037B具有与底面2030P垂直并且与方向1001K垂直的表面2137B。表面2137B在与前端部分2230B所延伸的方向1001K垂直的直线2237B处与前端部分2230B相连接。
分别从侧面21F、21G延伸出来的2个前方侧端子2030A被设置在相对于操作体40的移动轴40J互相对称的位置上,具有互相对称的形状。另外,分别从侧面21F、21G延伸出来的2个后方侧端子2030B被设置在相对于移动轴40J互相对称的位置上,具有互相对称的形状。
图5A和图5B所示的按压开关1003能够与图3B和图3C所示的按压开关1001同样地坚固地安装在基板60上,具有同样的效果。另外,前端部分的延伸的方向与根部部分的延伸的方向所成的角度也可以是45度以外的角度。
图6A和图6B分别是实施方式中的又一其他按压开关1004的俯视图和侧视图。在图6A和图6B中,对于与图3B和图3C所示的按压开关1001相同的部分付与相同标号,省略其说明。按压开关1004具有前方侧端子3030A和后方侧端子3030B,代替图3B所示的按压开关1001的前方侧端子30A和后方侧端子30B。端子3030A、3030B的底面3030P与外壳21的底面21H位于同一平面上。
从按压开关1004的外壳21的侧面21G突出的前方侧端子3030A包括:根部部分3130A,其在与方向1001B垂直的方向1001F上,从侧面21G延伸规定的距离D1;和前端部分3230A,其一边维持根部部分3130A的宽度,一边从根部部分3130A向接近方向1001B的45度方向1001G延伸。在前方侧端子3030A的前端3330A、即前端部分3230A的前端3330A上,设有直立部3037A,其从前端3330A向垂直远离底面3030P的方向1001L突出。直立部3037A具有与底面3030P垂直并且与方向1001G垂直的表面3137A。表面3137A在与前端部分3230A所延伸的方向1001G垂直的直线3237A处与前端部分3230A相连接。
从按压开关1004的外壳21的侧面21G突出来的后方侧端子3030B包括:根部部分3130B,其在与方向1001B垂直的方向1001F上,从侧面21G延伸规定的距离D2;和前端部分3230B,其一边维持根部部分3130B的宽度,一边从根部部分3130B向接作方向1001B的45度方向1001G延伸。在后方侧端子3030B的前端3330B、即前端部分3230B的前端3330B上,设有直立部3037B,其在远离底面3030P的方向上从前端3330B突出。直立部3037B具有与底面3030P垂直并且与方向1001G垂直的表面3137B。表面3137B在与前端部分3230B所延伸的方向1001G垂直的直线3237B处与前端部分3230B相连接。
从按压开关1004的外壳21的侧面21F突出来的前方侧端子3030A包括:根部部分3130A,其在与方向1001B垂直的方向1001E上,从侧面21F延伸规定的距离D1;和前端部分3230A,其一边维持根部部分3130A的宽度,一边从根部部分3130A向接近方向1001B的45度方向1001J延伸。在前方侧端子3030A的前端3330A、即前端部分3230A的前端3330A上,设有直立部3037A,其在远离底面3030P的方向上从前端3330A突出。直立部3037A具有与底面3030P垂直并且与方向1001J垂直的表面3137A。表面3137A在与前端部分3230A所延伸的方向1001J垂直的直线3237A处与前端部分3230A相连接。
从按压开关1004的外壳21的侧面21F突出来的后方侧端子3030B包括:根部部分3130B,其在与方向1001B垂直的方向1001E上,从侧面21F延伸规定的距离D2;和前端部分3230B,其一边维持根部部分3130B的宽度,一边从根部部分3130B向接近方向1001B的45度方向1001J延伸。在后方侧端子3030B的前端3330B、即前端部分3230B的前端3330B上,设有直立部3037B,其在远离底面3030P的方向上从前端3330B突出。直立部3037B具有与底面3030P垂直并且与方向1001J垂直的表面3137B。表面3137B在与前端部分3230B所延伸的方向1001J垂直的直线3237B处与前端部分3230B相连接。
分别从侧面21F、21G延伸出来的2个前方侧端子3030A被设置在相对于操作体40的移动轴40J互相对称的位置上,具有互相对称的形状。另外,分别从侧面21F、21G延伸出来的2个后方侧端子3030B被设置在相对于移动轴40J互相对称的位置上,具有互相对称的形状。
图6A和图6B所示的按压开关1004能够与图3B和图3C所示的按压开关1001同样地坚固地安装在基板60上,具有同样的效果。另外,前端部分的延伸的方向与根部部分的延伸的方向所成的角度也可以是45度以外的角度。
图7A和图7B分别是实施方式中的又一其他按压开关1005的俯视图和侧视图。在图7A和图7B中,对于与图3B和图3C所示的按压开关1001相同的部分付与相同标号,省略其说明。按压开关1005具有前方侧端子4030A和后方侧端子4030B,代替图3B和图3C所示的按压开关1001的前方侧端子30A和后方侧端子30B。端子4030A、4030B的底面4030P与外壳21的底面21H位于同一平面上。
从按压开关1005的外壳21的侧面21G突出的前方侧端子4030A包括:根部部分4130A,其在与方向1001B垂直的方向1001F上,从侧面21G延伸规定的距离D1;和前端部分4230A,其一边维持根部部分4130A的宽度,一边从根部部分4130A向方向1001B延伸。在前方侧端子4030A的前端4330A、即前端部分4230A的前端4330A上,设有直立部4037A,其在垂直远离底面4030P的方向1001L上从前端4330A突出。直立部4037A具有与底面4030P垂直并且与方向1001B垂直的表面4137A。表面4137A在与前端部分4230A所延伸的方向1001B垂直的直线4237A处与前端部分4230A相连接。
从按压开关1005的外壳21的侧面21G突出来的后方侧端子4030B包括:根部部分4130B,其在与方向1001B垂直的方向1001F上,从侧面21G延伸规定的距离D2;和前端部分4230B,其一边维持根部部分4130B的宽度,一边从根部部分4130B向方向1001B延伸。在后方侧端子4030B的前端4330B、即前端部分4230B的前端4330B上,设有直立部4037B,其在远离底面4030P的方向上从前端4330B突出。直立部4037B具有与底面4030P垂直并且与方向1001B垂直的表面4137B。表面4137B在与前端部分4230B所延伸的方向1001B垂直的直线4237B处与前端部分4230B相连接。
从按压开关1005的外壳21的侧面21F突出的前方侧端子4030A包括:根部部分4130A,其在与方向1001B垂直的方向1001E上,从侧面21F延伸规定的距离D1;和前端部分4230A,其一边维持根部部分4130A的宽度,一边从根部部分4130A向方向1001B延伸。在前方侧端子4030A的前端4330A、即前端部分4230A的前端4330A上,设有直立部4037A,其在远离底面4030P的方向上从前端4330A突出。直立部4037A具有与底面4030P垂直并且与方向1001B垂直的表面4137A。表面4137A在与前端部分4230A所延伸的方向1001B垂直的直线4237A处与前端部分4230A相连接。
从按压开关1005的外壳21的侧面21F突出来的后方侧端子4030B包括:根部部分4130B,其在与方向1001B垂直的方向1001E上,从侧面21F延伸规定的距离D2;和前端部分4230B,其一边维持根部部分4130B的宽度,一边从根部部分4130B向方向1001B延伸。在后方侧端子4030B的前端4330B、即前端部分4230B的前端4330B上,设有直立部4037B,其在远离底面4030P的方向上从前端4330B突出。直立部4037B具有与底面4030P垂直并且与方向1001B垂直的表面4137B。表面4137B在与前端部分4230B所延伸的方向1001B垂直的直线4237B处与前端部分4230B相连接。
分别从侧面21F、21G延伸出来的2个前方侧端子4030A被设置在相对于操作体40的移动轴40J互相对称的位置上,具有互相对称的形状。另外,分别从侧面21F、21G延伸出来的2个后方侧端子4030B被设置在相对于移动轴40J互相对称的位置上,具有互相对称的形状。
图7A和图7B所示的按压开关1005能够与图3B和图3C所示的按压开关1001同样地坚固地安装在基板60上,具有同样的效果。另外,前端部分的延伸的方向与根部部分的延伸的方向所成的角度也可以是90度以外的角度。
也可以将上述的端子形状混合起来。端子也可以从外壳21的侧面21F、21G分别向方向1001G、1001H、1001K、1001J延伸,而不是向方向1001E、1001F延伸。
由施加在操作部40A上的操作力产生的力矩对前方侧端子的作用比对后方侧端子的作用大,所以只要使后方侧端子具有与图9所示的以往的按压开关501的端子5同样的形状,并且使前方侧端子具有图3B、图4A~图7A所示的形状中的1种即可。
图4A~图7A所示的按压开关1002~1005的端子与图3B所示的按压开关1001的端子同样,面积和外侧面距离比图9所示的以往的按压开关501的端子5大。端子的与焊接区61A、61B相接触的面积较大,比以往的按压开关501大,所以能够以较大的强度安装在基板60的焊锡焊脚上。
图4A~图7A所示的按压开关1002~1005的端子与图3B所示的按压开关1001的端子30同样,分别设置在端子的前端上的直立部分别具有与操作方向1001B不平行的表面。由此,能够扩大那些表面在方向1001B上投影到焊锡焊脚62A、62B上时的投影面积,其中所述焊锡焊脚62A、62B用于将端子连接在焊接区61A、61B上。因此,端子相对于与方向1001B相反的方向1001A上的力具有较大的耐性,相对于施加在操作体40上的操作力,按压开关1002~1005被坚固地安装在基板60上。
如上所述,在实施方式中的按压开关1001~1005中,不必在盖50上设置用于进行锡焊的脚部,能够坚固地安装在基板60上,难以剥离。另外,能够使端子较薄。
另外,虽然将下方突起21A、小突起21B与端子30的形状组合起来使用的话更有效,但实施方式中的按压开关只要从这些特征中选择至少一种特征即可。另外,小突起21B可以根据需要来设置。
图8是实施方式中的按压开关1001~1005的其他端子5030的侧视图。端子5030具有直立部5037,代替图1~图7B所示的端子30A、30B、1030A、1030B、2030A、2030B、3030A、3030B、4030A、4030B的直立部37A、37B、1037A、1037B、2037A、2037B、3037A、3037B、4037A、4037B;具有底面5030P,代替底面30P、1030P、2030P、3030P、4030P;具有表面5137,代替表面137A、1137A、2137A、3137A、4137A、137B、1137B、2137B、3137B、4137B。直立部5037以离开底面5030P的方式延伸,但表面5137不与底面5030P垂直。端子5030也具有与端子30A、1030A、2030A、3030A、4030A、30B、1030B、2030B、3030B、4030B同样的效果。
另外,如上所述,具有倾斜的前端和设置在该前端上的直立部的端子,能够应用于具有与操作方向垂直地从外壳延伸的端子的其他的开关或其他的部件中,具有同样的效果。

Claims (11)

1.一种按压开关,该按压开关被安装在基板的表面上,其包括:
外壳,其具有底面和互相相对的第1侧面与第2侧面,其中所述底面在将所述按压开关安装到所述基板上时与所述基板的所述表面相对;
多个触点,它们被设置在所述外壳内;
操作体,其在与所述基板的所述表面平行的操作方向上被按压,从而使所述多个触点工作;
第1端子,其从所述外壳的所述第1侧面突出,与所述基板的所述表面平行地延伸,连接在所述多个触点中的1个上;和
第2端子,其从所述外壳的所述第2侧面向与所述第1端子相反的方向突出,与所述基板的所述表面平行地延伸,连接在所述多个触点中的1个上;
所述第1端子包括:
第1根部部分,其具有位于所述基板的所述表面上的底面,且该第1根部部分从所述外壳的所述第1侧面突出;和
第1前端部分,其具有位于所述基板的所述表面上的底面,且该第1前端部分与垂直于所述操作方向的方向不平行地从所述第1根部部分延伸;
所述第2端子包括:
第2根部部分,其具有位于所述基板的所述表面上的底面,且该第2根部部分从所述外壳的所述第2侧面突出;和
第2前端部分,其具有位于所述基板的所述表面上的底面,且该第2前端部分与垂直于所述操作方向的方向不平行地从所述第2根部部分延伸。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按压开关,其中:所述外壳还具有从所述底面突出的下方突起。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按压开关,其中:
所述基板具有形成有切口部的端部;
所述外壳的所述下方突起在将所述按压开关安装在所述基板的所述表面上时,位于所述基板的所述切口部内。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按压开关,其中:
所述外壳还具有从所述下方突起向所述操作方向突出的小突起;
所述基板的切口部具有与所述外壳的所述下方突起相对的端面;
所述外壳的所述小突起在将所述按压开关安装在所述基板的所述表面上时,与所述基板的所述端面相接触。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按压开关,其中:
所述外壳还具有从所述下方突起向所述操作方向突出的小突起;
所述外壳的所述小突起在将所述按压开关安装在所述基板的所述表面上时,与所述基板的端部相接触。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按压开关,其中:所述操作体具有向所述外壳的所述底面延伸、被操作者按压的操作前端部。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按压开关,其中:所述操作体的所述操作前端部延长超过所述外壳的所述底面。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按压开关,其中:
所述第1端子还具有以从所述第1前端部分的所述底面离开的方式从所述第1前端部分的前端延伸的第1直立部;
所述第1直立部具有在与所述第1前端部分所延伸的方向垂直的直线上与所述第1前端部分相连接的表面;
所述第2端子还具有以从所述第2前端部分的所述底面离开的方式从所述第2前端部分的前端延伸的第2直立部;
所述第2直立部具有在与所述第2前端部分所延伸的方向垂直的直线上与所述第2前端部分相连接的表面;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按压开关,其中:所述第1直立部的所述表面朝向所述第1前端部分所延伸的所述方向。
10.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按压开关,其中:所述第2直立部的所述表面朝向所述第2前端部分所延伸的所述方向。
1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按压开关,其中:
所述操作体能够沿着所述操作方向的移动轴移动;
所述第1端子和所述第2端子被设置在相对于所述移动轴互相对称的位置,具有互相对称的形状。
CN2007101085897A 2006-06-08 2007-06-08 按压开关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08692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159436/2006 2006-06-08
JP2006159436A JP2007329022A (ja) 2006-06-08 2006-06-08 プッシュスイッチ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086926A CN101086926A (zh) 2007-12-12
CN101086926B true CN101086926B (zh) 2010-06-02

Family

ID=3882077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7101085897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086926B (zh) 2006-06-08 2007-06-08 按压开关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7525059B2 (zh)
JP (1) JP2007329022A (zh)
CN (1) CN101086926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8071564A (ja) * 2006-09-13 2008-03-27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プッシュスイッチ
JP2009193770A (ja) * 2008-02-13 2009-08-27 Citizen Electronics Co Ltd 押釦スイッチ
JP2009193773A (ja) * 2008-02-13 2009-08-27 Citizen Electronics Co Ltd 照光押釦スイッチ
JP4557043B2 (ja) * 2008-04-25 2010-10-06 ミツミ電機株式会社 押し込み操作型電子部品
JP4557044B2 (ja) * 2008-04-25 2010-10-06 ミツミ電機株式会社 プッシュスイッチ
JP5083057B2 (ja) * 2008-06-13 2012-11-28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プッシュスイッチ
JP2010118336A (ja) 2008-10-14 2010-05-27 Panasonic Corp プッシュスイッチおよびそれを搭載する電子機器
CN102208292A (zh) * 2010-03-30 2011-10-05 深圳富泰宏精密工业有限公司 便携式电子装置按键结构
CN102208126B (zh) * 2010-03-31 2013-06-12 西门子公司 手动报警装置
DE102010027944A1 (de) * 2010-04-20 2011-10-20 Robert Bosch Gmbh Gehäuse für einen Brandmelder sowie Brandmelder mit dem Gehäuse
JP5447344B2 (ja) * 2010-11-11 2014-03-19 ミツミ電機株式会社 スイッチ
US9444547B2 (en) 2011-07-26 2016-09-13 Abl Ip Holding Llc Self-identifying one-way authentication method using optical signals
US8520065B2 (en) 2011-07-26 2013-08-27 ByteLight, Inc. Method and system for video processing to determine digital pulse recognition tones
US9723676B2 (en) 2011-07-26 2017-08-01 Abl Ip Holding Llc Method and system for modifying a beacon light source for use in a light based positioning system
US8416290B2 (en) 2011-07-26 2013-04-09 ByteLight, Inc. Method and system for digital pulse recognition demodulation
US8248467B1 (en) 2011-07-26 2012-08-21 ByteLight, Inc. Light positioning system using digital pulse recognition
US9287976B2 (en) 2011-07-26 2016-03-15 Abl Ip Holding Llc Independent beacon based light position system
US8436896B2 (en) 2011-07-26 2013-05-07 ByteLight, Inc. Method and system for demodulating a digital pulse recognition signal in a light based positioning system using a Fourier transform
US8994799B2 (en) 2011-07-26 2015-03-31 ByteLight, Inc. Method and system for determining the position of a device in a light based positioning system using locally stored maps
US9787397B2 (en) 2011-07-26 2017-10-10 Abl Ip Holding Llc Self identifying modulated light source
US8334898B1 (en) 2011-07-26 2012-12-18 ByteLight, Inc. Method and system for configuring an imaging device for the reception of digital pulse recognition information
US9418115B2 (en) 2011-07-26 2016-08-16 Abl Ip Holding Llc Location-based mobile services and applications
JP5590011B2 (ja) * 2011-11-25 2014-09-17 ミツミ電機株式会社 プッシュスイッチ
CN102750808B (zh) * 2012-07-20 2014-04-02 无锡蓝天电子有限公司 手动火灾报警器的按钮结构
JP5376026B2 (ja) * 2012-08-30 2013-12-25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プッシュスイッチ
JP5979677B2 (ja) * 2013-04-08 2016-08-24 アルプス電気株式会社 電気部品
US9705600B1 (en) 2013-06-05 2017-07-11 Abl Ip Holding Llc Method and system for optical communication
CA2931526C (en) 2013-11-25 2022-04-19 Abl Ip Holding Llc System and method for communication with a mobile device via a positioning system including rf communication devices and modulated beacon light sources
USD757661S1 (en) 2013-12-12 2016-05-31 Citizen Electronics Co., Ltd. Push switch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809272B2 (en) * 2002-10-22 2004-10-26 Smk Corporation Double action push switch
US6815628B2 (en) * 2002-10-16 2004-11-09 Hon Hai Precision Ind. Co., Ltd. Metal dome tact switch
US7022928B2 (en) * 2003-08-07 2006-04-04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Push-on switch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359614A (en) * 1981-09-24 1982-11-16 Illinois Tool Works Inc. Miniature two-level pushbutton switch
US4778965A (en) * 1986-09-19 1988-10-18 Judco Manufacturing Company Switch construction with integral mounting clips
JP3959916B2 (ja) * 2000-01-25 2007-08-15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プッシュオンスイッチおよびそれを装着した電子機器、ならびにその装着方法
JP2004235006A (ja) * 2003-01-30 2004-08-19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プッシュスイッチ
FR2859567B1 (fr) * 2003-09-09 2006-04-14 Itt Mfg Enterprises Inc Dispositif de commutation electrique a actionnement lateral
JP4319885B2 (ja) 2003-10-15 2009-08-26 アルプス電気株式会社 押釦スイッチ
US6967295B2 (en) * 2004-02-17 2005-11-22 Lee Chun Ting Connecting structure between a liquidizer switch and a circuit board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815628B2 (en) * 2002-10-16 2004-11-09 Hon Hai Precision Ind. Co., Ltd. Metal dome tact switch
US6809272B2 (en) * 2002-10-22 2004-10-26 Smk Corporation Double action push switch
US7022928B2 (en) * 2003-08-07 2006-04-04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Push-on switch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JP特开2005-122989A 2005.05.12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070284236A1 (en) 2007-12-13
JP2007329022A (ja) 2007-12-20
CN101086926A (zh) 2007-12-12
US7525059B2 (en) 2009-04-2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086926B (zh) 按压开关
CN100565742C (zh) 按压开关
EP1311028A3 (en) Connector for flat flexible cable
CN101790819B (zh) 电触头
EP1717835A3 (en) Slide switch
EP1796220A3 (en) Method of establishing electrical communication
CN103875129A (zh) 两件式压接触头元件
CA2475184A1 (en) Connector for a solar module
CN101536268A (zh) 带有高导电性芯子的电端子
WO2003061073A3 (en) Woven multiple-contact connector
CA2204293A1 (en) Female electrical contact terminal with a reinforced transition region
EP2904666B1 (en) Electrical contact assembly
CN201084844Y (zh) 端子座紧固结构
CN114641901A (zh) 端子连接结构
US6898087B1 (en) Resilient element
EP1383203A3 (en) Anti-overstress electrical connector
JP3626582B2 (ja) 電子機器のシーソーボタン装置
KR20140036001A (ko) 통합된 록킹 장치를 포함하는 직접 플러그인 부재
US7371983B1 (en) Structure of flexible element
CN215118711U (zh) 按压开关
US7955113B2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with a retainer with pressing member
US6200151B1 (en) Lower surface contact type contact
CN100539316C (zh) 连接器装置,电路板和电子设备
WO2005057733A1 (en) Connector
US20040238341A1 (en) Tact switch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00602

Termination date: 20160608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