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073165B - 有机电致发光光源 - Google Patents

有机电致发光光源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073165B
CN101073165B CN2005800418647A CN200580041864A CN101073165B CN 101073165 B CN101073165 B CN 101073165B CN 2005800418647 A CN2005800418647 A CN 2005800418647A CN 200580041864 A CN200580041864 A CN 200580041864A CN 101073165 B CN101073165 B CN 101073165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articulate
dielectric fluid
density
light source
electroluminescent ligh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580041864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073165A (zh
Inventor
H·F·博尔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oninklijke Philips NV
Original Assignee
Koninklijke Philips Electronics NV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Koninklijke Philips Electronics NV filed Critical Koninklijke Philips Electronics NV
Publication of CN10107316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07316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07316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073165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0/00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s
    • H10K50/10OLEDs or polymer light-emitting diodes [PLED]
    • H10K50/11OLEDs or polymer light-emitting diodes [PLED] characterised by the electroluminescent [EL] layers
    • H10K50/125OLEDs or polymer light-emitting diodes [PLED] characterised by the electroluminescent [EL] lay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ulticolour light emission, e.g. for emitting white light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BELECTRIC HEATING; ELECTRIC LIGHT SOUR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ELECTRIC LIGHT SOURCES, IN GENERAL
    • H05B33/00Electroluminescent light sources
    • H05B33/02Details
    • H05B33/04Sealing arrangements, e.g. against humidity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0/00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s
    • H10K50/8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10K50/84Passivation; Containers; Encapsulations
    • H10K50/841Self-supporting sealing arrangement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0/00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s
    • H10K50/8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10K50/84Passivation; Containers; Encapsulations
    • H10K50/844Encapsulation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0/00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s
    • H10K50/8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10K50/85Arrangements for extracting light from the devices
    • H10K50/854Arrangements for extracting light from the devices comprising scattering mean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30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ulticolour light emission
    • H10K59/38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ulticolour light emission comprising colour filters or colour changing media [CCM]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0/00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s
    • H10K50/8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10K50/84Passivation; Containers; Encapsulations
    • H10K50/842Containers

Abstract

一种电致发光光源,包括:基底(1);和施加在所述基底(1)上的层结构,用于至少在远离所述基底的那一侧上发射出光(10),所述层结构包括至少一个电极作为阳极(3),至少一个电极作为阴极(4)和位于它们之间的至少一个有机电致发光层(2),其中所述电极(4)至少在远离所述基底的那一侧上是部分透明的;和至少部分透明的封装设备(5),用于围绕所述层结构形成一个封闭的容积(6),将该设备用相对于所述层结构来说基本上化学惰性的电介质流体(11)填充,所述流体含有用于吸收由层结构发射出的部分光且用于重新发射不同波长的光的微粒(12),选择所述微粒的密度以使微粒(12)在电介质流体(11)中呈悬浮状态。

Description

有机电致发光光源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封装的有机电致发光光源,用于通过颜色转换(color conversion)发射出白光。
背景技术
众所周知,电致发光光源(EL光源)由含有用于发射光的有机电致发光层(EL层)的多个薄层组成。由于有机层对周围环境比如湿气的反应特别敏感,所以例如,将EL光源进行机械封装,并且将在层结构(layer structure)和封装(encapsulation)之间的中间间隙用化学惰性物质进行填充。通常对底部发射器(经透明基底发光)和顶部发射器(经透明的封装体发光)加以区别。在顶部发射器的情况下,基底还可以是不透光的。有机EL层可以在一个或多个光谱区中发射光。通过将由EL层发射出的光与由荧光材料发射出的光进行混合,可以用简单的方式产生白光。作为例子,EL层的蓝光被荧光材料部分吸收并且被用更长的波长重新发射,例如,用在黄色光谱区中或者在绿色和红色光谱区内的波长重新发射(颜色转换)。蓝光和重新发射出的光进行混合后产生白光。
美国专利文献US 6717176描述了一种作为顶部发射器的有机电致发光光源,该顶部发射器具有颜色转换层,该颜色转换层作为一个薄层施加在封装设备的内侧。这样的附加层导致生产的复杂度增大,从而因增加涂敷工序而增大成本。此外,颜色转换层的特性,例如层的粘合性,在整个使用寿命期间都必须保持不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成本效率比高的作为顶部发射器的电致发光光源,用于通过光转换发射出白光,同时避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之处。
上述目的是通过一种电致发光光源来实现的,该电致发光光源包括基底;施加在所述基底上的层结构,用于至少在远离所述基底的那一侧上发射出光,所述层结构包括至少一个电极作为阳极、至少一个电极作为阴极、和位于它们之间的至少一个有机电致发光层,其中所述电极在远离所述基底的那一侧至少是部分透明的;和至少部分透明的封装设备,用于围绕所述层结构形成一个封闭的容积(volume),将该设备用相对于层结构来说基本上化学惰性的电介质流体(dielectric fluid)填充,所述流体含有用于吸收由层结构发射出的部分光且用于重新发射出不同波长的光的微粒,选择所述微粒的密度以使在电介质流体中的微粒呈悬浮状态。通过选择密度与电介质流体的密度相一致的微粒,实现微粒在电介质流体中的均匀且暂时恒定的分布,因此不管EL光源的空间设置怎样,例如水平、垂直或者被悬挂,吸收和重新发射的行为都保持不变。在制备EL光源之前,使微粒与电介质流体简单地混合。要制备颜色转换的微粒层不需要复杂的涂敷工序。
有利地,如果微粒在电介质流体中所占的体积比例在5%~60%之间。这样,有足够量的用于所希望的颜色混合的光被微粒吸收并重新发射。
另外,有利地,微粒的直径大于100纳米,优选大于500纳米,因为直径越小,光的吸收和光的后向散射就变得越差.
有利地,微粒的折射率大于1.4。由于适当的电介质流体的折射率在1.25和1.35之间,所以光进入到微粒中相当于从光疏介质传输到光密材料中,而没有因全反射而引起的耦合损失。
特别有利地,微粒由用于吸收和重新发射光的第一种材料和用于调整(set)它们的密度的第二种材料组成。因此,也可能使用其密度大大不同于电介质流体的密度的第一种吸收光并重新发射的材料。
甚至更有利地,用于吸收并重新发射光的第一种材料是具有高密度的材料,用于调整密度的第二种材料是具有低密度的用于吸收并重新发射光的材料。这样,除调整合适的密度之外,第二种材料的体积还可以用于吸收并重新发射光。在这种情况下,第一种和第二种材料的发射光谱区不相同也是可能的。
包含无机材料作为第一种材料的微粒,尤其很适用于具有高光学辐照度(irradiance)的电致发光光源。
另一方面,包含有机材料作为第一种材料的微粒,尤其很适用于具有低光学辐照度的电致发光光源。
另外,有利地,微粒的第一种材料被微粒的第二种材料包围。因而,调整微粒的表面从而调整微粒的散射行为是可能的。
为了产生白光,尤其是具有高显色指数的白光,有利地,电介质流体至少含有用于发射在第一光谱区内的光的第一种微粒和用于发射在第二光谱区内的光的第二种微粒。
本发明还涉及一种制备电介质流体的方法,所述电介质流体含有用于吸收光和用于重新发射不同波长的光的微粒,选择所述微粒的密度以使微粒在电介质流体中呈悬浮状态,用于根据本发明的有机电致发光光源中,所述方法包括下列步骤:
-制备所述微粒(12)的第二种材料(1202)的溶液或熔体(melt),优选塑料,
-以适用于制备特定密度的微粒(12)的浓度将用于吸收并重新发射光的粉状第一种材料(1201)添加到所述微粒(12)的第二种材料(1202)的溶液或熔体中,
-通过喷嘴吹制所述溶液或熔体以形成由第一种材料(1201)和第二种材料(1202)结合而成的微粒(12),
-收集和尽可能地冷却微粒(12),
-将由此形成的微粒(12)添加到电介质流体(11)中,
-除去随后在电介质流体中上升和/或沉积的密度太高/太低的微粒(12),
-通过在适当的容器中旋转或搅拌,使得微粒(12)在电介质流体(11)中均匀分布。
附图说明
参照附图中所示的实施方式的例子进一步说明本发明,但是,本发明不限于此。
图1示出根据本发明的顶部发射型电致发光光源。
图2示出根据本发明的填充有含有微粒的电介质流体的封装设备
图3示出在电致发光光源中光的示意性射线路径。
图4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电致发光光源,其在电介质流体中包括第一种和第二种微粒.
图5示出根据本发明的微粒的结构,其由一种以上材料构成。
具体实施方式
图1示出了作为所谓的顶部发射器的电致发光光源的侧视图,也就是说,光10是通过至少部分透明的封装设备5发射出的。由于该发光方向,所以基底1也可以是不透明的。施加在基底1上的电致发光光源的层结构,含有一薄有机层包,该薄有机层包包括典型厚度约100纳米(nm)的电致发光层2(例如掺杂三(8-羟基喹啉根合)铝(tri-(8-hydroxyquinolinato)alumihum)),该电致发光层2设置在两个电极3和4(例如在图1中所示的阳极3和阴极4)之间。在顶部发射器的情况下,电极沿发射方向放置,在这种情况下,阴极4是至少部分透明的。一般,氧化铟锡(indium tin oxide,IT0)用作透明导电材料。金属层,例如铝,厚度约100nm,作为导电材料用于阳极3,其通常是不透明的。但是,也可能设置成使光同时在顶部和底部方向发射。在这样的设置中,阳极3和基底1都是由至少部分透明的材料组成的。在有机发光层2和阳极3之间,通常有另一个有机层作为空穴传输层,有代表性的是α-NPD(N,N’-二(萘-2-基)-N,N’-二苯基-联苯胺(N,N′-di(naphthalen-2-y1)-N,N′-diphenyl-benzidine)),厚度约50纳米。在阴极4和有机发光层2之间通常有一薄的电子注入层9,该电子注入层9由具有低功函(work function)的材料构成,例如锂、铯或者钡,其对于电子有效注入到发光层中是很重要的。层结构在原理上来说还可以以相反的次序施加于基底上。在电致发光光源的其它实施方式中,还可以向层结构中添加其它层,例如微腔层,用于提高光的出射。由于层结构对周围环境的反应非常敏感,特别是湿气,所以电致发光装置还具有一封装设备。封装设备5,在顶部发射器的情况下是至少部分透明的,其通过粘合剂粘合(adhesive join)7连接到层结构上,使得在层结构和封装设备5之间形成一封闭容积6。为了保护层结构,在容积6中用相对于层结构来说基本上没有化学反应的电介质流体11填充,所述电介质流体包含呈悬浮状态的根据本发明的微粒12,用于部分吸收由EL层发射的光而后以不同波长再重新发射出光。适当的电介质流体包括氟化的电介质流体,诸如,例如来自3M公司的FC-43,其密度为1.88g/cm3,折射率为1.29,或者Solvay Fomblin,其密度为1.89g/cm3~1.92g/cm3,折射率为1.30。其密度与所使用的电介质流体的密度相差小于5%的微粒在所述流体中呈悬浮状态,因此允许含有微粒的电介质流体在空间上和时间上独立的吸收行为。封装设备5和层结构之间的通常距离在几十微米到几百微米的范围内。此处所示的封装设备5仅仅是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在其它实施方式中,封装设备还可以进行不同的设计。例如,为了减少湿气/水的数量,还可以在容积6之内放置吸气剂(getter)材料。导轨(conductor track)8和3是从容积6中引出来的,用于电气致动位于所述封装之内的层结构。
图2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填充有电介质流体11的封装设备5.在封装设备被固定到层装置上之前,封装设备5呈水平状态,其中所形成的封装设备5的内侧(封装设备与层结构一起界定所形成的容积6的那一侧)朝上,以便用电介质流体11填充.在这个位置,能够毫不复杂地将其中含有微粒12的电介质流体11填充到封装设备5中.在封装设备被填充之前,将微粒12添加到电介质流体11中,并通过适当的混合操作,例如通过在容器中搅拌和/或旋转流体,使微粒均匀地分布在电介质流体中.根据微粒材料的吸收能力和所希望的颜色转换,微粒12在电介质流体中所占的体积比例在5%和60%之间.为了由EL层发射的光通过填充有电介质流体11的容积6有同样希望的光的传输,例如,可以选择具有高吸收能力的微粒所占的体积比例低于具有相对地较低吸收能力的微粒所占的体积比例.有利地,微粒12的直径大于100纳米,甚至更有利地,大于500纳米,因为否则,吸收和后向散射之比就变得太差.用电介质流体填充封装设备5,例如,可以通过浇注或喷射完成.对于独立于电致发光光源的所形成的空间布置的光转换来说,容积6必须几乎全部用电介质流体填充.一旦封装设备5已经被填充,具有基底的层结构就将被胶粘到仍然在水平位置的封装设备上,以便形成图1中所示的电致发光光源.
在另一个实施方式中,封装设备也可以具有一个可封闭的开口。在这种实施方式中,封装设备在未填充状态下被胶粘到层结构上,然后将含有微粒的电介质流体通过开口填充进去。一旦容积6被全部填充,就通过适当的装置封闭开口,例如将硅或封条胶粘在开口上。
有利地,封装设备或电致发光光源的填充在干燥的气体或者真空中进行。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通过部分吸收由有机EL层发射的在蓝色光谱区内的光,和重新发射出在黄色光谱区内的光,以及随后将黄色光和蓝色光进行混合,利用颜色转换,可以产生白光。在容积6之内由于在EL层的表面上发射出来的从而大面积照亮容积6的未被吸收的蓝光,和各向同性地(isotropically)重新发射的黄光的颜色混合而得到白光,如在图3中基于各种可能的光线路径所示意性显示的。一部分光通过电介质流体11而没有被微粒12吸收(箭头101)。另一部分光(箭头102)打在微粒12上然后或者被散射或者被吸收。这里有利地,如果微粒的折射率大于电介质层的折射率,以使光耦合到微粒中,用于所希望的随后的吸收,而没有因在微粒表面上的全反射引起的耦合损失。紧接在通过所述这些微粒各向同性的重新发射之后,光呈现在原理上不同的三种传播类型。一部分重新发射出的光被耦合出来并进入到封装设备5的材料内,而不打在其它微粒12上(箭头103)。一部分重新发射出的光在其它微粒12处在封装设备的方向上散射(也可能多次散射),然后耦合出电介质流体(箭头104)。另一部分重新发射出的光在阴极4的方向上折返回来(箭头105)。
图4示出了一种特别有利的电致发光光源的实施方式,其包括含有用于重新发射出在第一光谱区内的光的第一种微粒121和用于重新发射出在第二光谱区内的光的第二种微粒122。例如,用在蓝色光谱区内发射光的EL层,和在绿色和红色光谱区内重新发射光的第一种微粒121和第二种微粒122,可以生成这样的白光,该白光具有比在先前的包括仅在黄色光谱区内重新发射光的微粒的实施方式的例子中更高的显色指数。就显色指数来说,甚至更有利地的是,使用在绿色、橙色和红色光谱区内发射光的两种类型以上的微粒。就高显色指数来说,还有利地是具有在不同光谱区内的光发射的有机EL层。
在一种特别有利的实施方式中,用于光吸收和重新发射的材料1201(其密度与电介质流体的密度相差大于5%)被结合到用于调整密度的第二种材料1202中,如图5.一定要选择第二种材料1202的体积和第一种材料1201的体积之比,以使微粒12的总密度与电介质流体的密度相一致.在第一种材料1201具有的密度低于电介质流体11的密度的情况下,第二种材料1202具有的密度必须相应地高于电介质流体11的密度.以相对应的方式,具有的密度高于电介质流体的密度的第一种材料必须结合到具有的密度相应地低于电介质流体的密度的第二种材料中.这样,也可以使用其密度明显不同于电介质流体的密度的材料1201.
吸收在350nm和500nm之间的光谱区内的蓝光并用具有最大强度Imax的更长波长重新发射出光的有机和无机材料1201的例子连同它们的密度一起显示在下表中。所显示的全部材料在被吸收的光和被重新发射的光之间具有超过90%的效率。Lumogen在这种情况下都被溶解于PMMA载体材料中。
  材料   类型   颜色   I<sub>max</sub>(nm)   密度(g/cm<sup>3</sup>)
  CaS:Ce   无机   绿   520   2.5
  Y<sub>3</sub>Al<sub>5</sub>O<sub>12</sub>:Ce   无机   黄   570   4.56
  SrS:Eu   无机   红   610   3.7
  在PMMA中的Lumogen黄ED206 有机 555 1.2
  在PMMA中的LumogenF橙240   有机   橙   545,575   1.2
  在PMMA中的LumogenF红300   有机   红   615   1.2
对于电介质流体,例如来自3M的、密度为1.88g/cm3的FC-43,密度<1.88g/cm3的材料1202,例如密度为1.20g/cm3的PMMA(树脂玻璃),将必须添加到表1中的无机材料中,以便使所形成的微粒12的密度等于FC-43的密度。作为例子,根据本发明的用于将蓝光部分地转换成黄光的微粒12相应地将必须由20.2%的Y3Al5O12:Ce和79.8%的PMMA组成,或者用于将蓝光部分地转换成绿光和红光的两种类型的微粒121和122将必须由52.3%的CaS:Ce和47.7%的PMMA(微粒121)和27.2%的SrS:Eu和72.8%的PMMA(微粒122)组成。其它无机的第一种材料的密度在2~7g/cm3的范围之内。相应地,微粒12的成分必须适合于第一种材料的密度。
以相应的方式,密度>1.88g/cm3的第二种材料1202,例如密度为4.26g/cm3的TiO2必须以适当的体积比添加到有机Lumogen材料中,以便使所形成的微粒12的密度等于FC-43的密度。同样还可以应用在具有相应地不同的密度的所有其它合适的有机材料中。
特别有利的是,使用具有适当密度的、还可以用作用于吸收和重新发射光的材料的第二种材料1202。结果,全部微粒的体积与吸收光的体积相等。作为例子,当用于将蓝光部分地转换成黄光的微粒12由20.2%的Y3Al5O12:Ce和79.8%的在PMMA中的Lumogen黄ED206组成时,可以形成密度为1.88g/cm3的微粒12。与前一个实施方式的例子不同,在这种情况下,全部体积由用于部分地转换光的材料组成。
尽管不能给出用于吸收和重新发射光、其密度与合适的电介质流体的密度一致而不用添加第二种材料的单独材料的具体例子,但是不过本发明还可以扩展到包含这些微粒的实施方式.
通过将用于吸收和重新发射光的呈粉末形式的第一种材料1201添加到作为第二种材料1202而提供的、用适当的溶剂溶解的塑料(例如PMMA)中,和通过使该溶液均匀化,可以制备由第一种材料1201和第二材料1202构成的微粒。所用溶剂可以是例如苯甲醚(anisole)、氯苯(chlorobenzene)、二氯甲烷(methylene chloride)、或者乙酸(acetic acid)。通过喷嘴吹制该溶液,以使溶剂从以小滴形式形成的微粒中蒸发出来,并收集留下的微粒12。得到的结果是被第二种材料1202(例如PMMA)覆盖的第一种材料1201。第一种材料1201和第二材料1202之间的体积比可以通过塑料溶液的浓度和粉末状材料的数量加以调整,也可以通过由粉末状微粒的大小来调整。所形成的微粒12的大小由喷嘴和吹制工序来决定。作为塑料材料的溶液的备选方案,第一种材料1201的粉末也可以添加到塑料的熔体中。将熔体均匀化然后通过喷嘴吹制,其中再一次微粒以小滴形式形成,然后收集并尽可能地冷却它。得到的结果同样是用塑料例如PMMA覆盖的第一种材料1201
有机和无机材料在它们的吸收能力方面不同。一般,与无机材料相比而言,有机材料具有较高的吸收常数。因此,无机材料优选用于具有高辐照度的电致发光光源,而有机材料则优选用于具有低辐照度的电致发光光源。
根据微粒12的结构,例如无机微晶的表面,如果用于调整密度的第二种材料完全包围第一种材料是有利的。这样,微粒12的散射特性可以加以调整,与用于吸收光的第一种材料1201的吸收特性无关。此外,微粒的折射率可以由第二种材料均匀地设置。
以上参照附图和说明书描述的实施方式只是发光器件的例子而已,不能确定为是将该专利的权利要求限定为这些例子。同样,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同样被本专利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所覆盖的可替换的实施方式也是可能的。从属权利要求的编号并不意味着暗示这些权利要求的其它组合方式并不代表是本发明的有利的实施方式。

Claims (12)

1.一种电致发光光源,包括:
基底(1),
施加在所述基底(1)上的层结构,用于至少在背对所述基底的那一侧上发射出光(10),所述层结构包括至少一个电极作为阳极(3),至少一个电极作为阴极(4)和位于所述阳极(3)和所述阴极(4)之间的至少一个有机电致发光层(2),其中在背对所述基底的那一侧上的电极是至少部分透明的,和
至少部分透明的封装设备(5),用于围绕所述层结构形成一个封闭的容积(6),其特征在于,
所述封装设备由相对于所述层结构基本上化学惰性的电介质流体(11)填充,所述流体含有用于吸收由层结构发射出的部分光且用于重新发射出不同波长的光的微粒(12),选择所述微粒的密度以使得微粒(12)在电介质流体(11)中呈悬浮状态,以及所述微粒(12)由用于吸收并重新发射光的第一种材料(1201)和用于设定微粒(12)密度的第二种材料(1202)组成。
2.如权利要求1中所述的电致发光光源,其特征在于,所述微粒(12)在所述电介质流体中所占的体积比例在5%和60%之间。
3.如权利要求1中所述的电致发光光源,其特征在于,所述微粒(12)的直径大于100纳米。
4.如权利要求3中所述的电致发光光源,其特征在于所述微粒(12)的直径大于500纳米。
5.如上述权利要求1中所述的电致发光光源,其特征在于,所述微粒(12)的折射率大于1.4。
6.如在权利要求1中所述的电致发光光源,其特征在于,所述用于吸收并重新发射光的第一种材料(1201)是密度比所述电介质流体更高的材料,所述用于设定密度的第二种材料(1202)是用于吸收并重新发射光的且密度比所述电介质流体更低的材料。
7.如权利要求1中所述的电致发光光源,其特征在于,所述微粒(12)的第一种材料(1201)是无机材料。
8.如权利要求1中所述的电致发光光源,其特征在于,所述微粒(12)的第一种材料(1201)是有机材料。
9.如权利要求1中所述的电致发光光源,其特征在于,所述微粒(12)的第一种材料(1201)被所述微粒(12)的第二种材料(1202)包围。
10.如上述权利要求1中所述的电致发光光源,其特征在于,所述电介质流体(11)至少包含用于发射在第一光谱区内的光的第一种微粒(121)和用于发射在第二光谱区内的光的第二种微粒(122)。
11.一种制备电介质流体的方法,所述电介质流体含有用于吸收光和用于重新发射不同波长的光的微粒,选择所述微粒的密度以使微粒在电介质流体中呈悬浮状态,所述微粒(12)由用于吸收并重新发射光的第一种材料(1201)和用于设定微粒(12)的密度的第二种材料(1202)构成,所述方法包括下列步骤:
制备所述微粒(12)的第二种材料(1202)的溶液或熔体,
将用于吸收并重新发射光的粉状第一种材料(1201)以适用于制备特定密度的微粒(12)的浓度添加到所述微粒(12)的第二种材料(1202)的溶液或熔体中,
通过喷嘴吹制所述溶液或熔体以形成由第一种材料(1201)和第二种材料(1202)结合而成的微粒(12),
收集并尽可能冷却所述微粒(12),
将因此形成的所述微粒(12)添加到所述电介质流体(11)中,
除去在电介质流体中上升和/或沉积后密度太低/太高的微粒(12),以及
通过在适当的容器中旋转或搅拌,产生在电介质流体(11)中所述微粒(12)的均匀分布。
12.如权利要求11中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第二种材料(1202)包括塑料。
CN2005800418647A 2004-12-06 2005-11-28 有机电致发光光源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07316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EP04106336.3 2004-12-06
EP04106336 2004-12-06
PCT/IB2005/053931 WO2006061729A2 (en) 2004-12-06 2005-11-28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t light source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073165A CN101073165A (zh) 2007-11-14
CN101073165B true CN101073165B (zh) 2010-05-05

Family

ID=3648087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5800418647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073165B (zh) 2004-12-06 2005-11-28 有机电致发光光源

Country Status (9)

Country Link
US (1) US8013519B2 (zh)
EP (1) EP1825535B1 (zh)
JP (1) JP4795360B2 (zh)
KR (1) KR20070089843A (zh)
CN (1) CN101073165B (zh)
AT (1) ATE448575T1 (zh)
DE (1) DE602005017661D1 (zh)
TW (1) TW200627687A (zh)
WO (1) WO2006061729A2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769254B2 (ja) * 2004-12-06 2011-09-07 コーニンクレッカ フィリップス エレクトロニクス エヌ ヴィ 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セント光源
JP2009026649A (ja) * 2007-07-20 2009-02-05 Rohm Co Ltd 有機el発光装置
WO2011104936A1 (ja) * 2010-02-25 2011-09-01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発光素子、ディスプレイ及び表示装置
WO2011158144A1 (en) * 2010-06-18 2011-12-22 Koninklijke Philips Electronics N.V. Light generating method
US9865195B2 (en) * 2014-07-02 2018-01-09 James Duane Bennett Multimode electronic display
KR102571944B1 (ko) * 2016-06-15 2023-08-30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유기 발광 표시 장치
KR102528301B1 (ko) * 2018-02-26 2023-05-04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전자 장치 및 조명 장치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066861A (en) * 1996-09-20 2000-05-23 Siemens Aktiengesellschaft Wavelength-converting casting composition and its use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0265859B1 (ko) * 1996-12-21 2000-09-15 정선종 전계방출 디스플레이용 발광입자
US6193908B1 (en) * 1997-02-24 2001-02-27 Superior Micropowders Llc Electroluminescent phosphor powders, methods for making phosphor powders and devices incorporating same
EP1127098A4 (en) 1998-08-27 2006-05-24 Superior Micropowders Llc FLUORESCENT POWDER, METHOD FOR THE PRODUCTION THEREOF AND DEVICE THEREOF CONTAINING THEM
US6608439B1 (en) * 1998-09-22 2003-08-19 Emagin Corporation Inorganic-based color conversion matrix element for organic color display devices and method of fabrication
US6566808B1 (en) * 1999-12-22 2003-05-20 General Electric Company Luminescent display and method of making
JP3692534B2 (ja) 2001-11-27 2005-09-07 日本精機株式会社 有機elパネルの製造方法
US6870311B2 (en) * 2002-06-07 2005-03-22 Lumileds Lighting U.S., Llc Light-emitting devices utilizing nanoparticles
US6717176B1 (en) 2002-11-12 2004-04-06 Opto Tech Corporation White light emitting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t device and method for fabricating the same
CN102281659B (zh) * 2002-12-26 2014-06-04 株式会社半导体能源研究所 发光装置和制造发光装置的方法
US7038370B2 (en) * 2003-03-17 2006-05-02 Lumileds Lighting, U.S., Llc Phosphor converted light emitting device
JP3912393B2 (ja) * 2003-08-08 2007-05-09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装置の製造方法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066861A (en) * 1996-09-20 2000-05-23 Siemens Aktiengesellschaft Wavelength-converting casting composition and its us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08523545A (ja) 2008-07-03
CN101073165A (zh) 2007-11-14
WO2006061729A3 (en) 2006-09-08
WO2006061729A2 (en) 2006-06-15
US20090224654A1 (en) 2009-09-10
EP1825535B1 (en) 2009-11-11
TW200627687A (en) 2006-08-01
EP1825535A2 (en) 2007-08-29
US8013519B2 (en) 2011-09-06
JP4795360B2 (ja) 2011-10-19
ATE448575T1 (de) 2009-11-15
DE602005017661D1 (de) 2009-12-24
KR20070089843A (ko) 2007-09-0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073165B (zh) 有机电致发光光源
CN101040397B (zh) 电致发光光源
CN1842233B (zh) 有机发光显示设备及其制造方法
CN100530708C (zh) 用于led的磷光体及其混合物
EP2618041B1 (en) Led light bulb
CN101401225B (zh) 有机电致发光光源
CN103827259B (zh) 磷光体材料和相关的设备
CN106653985A (zh) 一种多层封装的量子点led结构
US20130313966A1 (en) Phosphor and light emitting device
CN104770063A (zh) 有机电致发光元件以及照明装置
WO2003021691A1 (en) Semiconductor light emitting device, light emitting apparatus and production method for semiconductor light emitting device
CN1992371A (zh) 有机发光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CN107134521A (zh) 光电半导体装置
KR101757861B1 (ko) 광전자 컴포넌트 및 광전자 컴포넌트를 생성하기 위한 방법
US20090167146A1 (en) White-light fluorescent lamp having luminescence layer with silicon quantum dots
US20150329412A1 (en) Display panel,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and frit composition used in the display panel
CN207009474U (zh) 一种多层封装的量子点led结构
CN208507714U (zh) 一种量子点led发光器件的封装结构
JP2008291251A (ja) 蛍光体の製造方法、波長変換部材および発光装置
CN105789416A (zh) 一种多层立体栅格发光层制备工艺及led发光器件
CN105206645B (zh) Oled显示模组及其显示器
CN108155272A (zh) 量子点led器件及其封装方法、背光灯条和背光模组
CN209071379U (zh) Csp与安装支架结合的led
CN114573597A (zh) 一种具有多个大位阻基团围绕的含氮杂环化合物、发光材料及有机发光元件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17 Cessation of patent righ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00505

Termination date: 2012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