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046097A - 单桩竖向抗拔静载试验的改进测试方法 - Google Patents

单桩竖向抗拔静载试验的改进测试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046097A
CN101046097A CN 200710027691 CN200710027691A CN101046097A CN 101046097 A CN101046097 A CN 101046097A CN 200710027691 CN200710027691 CN 200710027691 CN 200710027691 A CN200710027691 A CN 200710027691A CN 101046097 A CN101046097 A CN 10104609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ile
test
buttress
counter
loa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 200710027691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0560875C (zh
Inventor
李广平
徐天平
吴伟衡
李超华
张珊菊
花蓓
李浩年
毛良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dong Provincial Academy of Building Research Group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DONG PROV INST OF BUILDING SCIENCE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DONG PROV INST OF BUILDING SCIENCE filed Critical GUANGDONG PROV INST OF BUILDING SCIENCE
Priority to CNB200710027691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0560875C/zh
Publication of CN10104609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04609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0560875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0560875C/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Investigation Of Foundation Soil And Reinforcement Of Foundation Soil By Compacting Or Drainag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单桩竖向抗拔静载试验的改进测试方法,具体改进措施包括:基准点的选取原则、反力荷载对试验桩抗拔承载力影响量的控制原则、位移测量仪表的技术参数要求;确定加载反力装置支墩、反力桩、与试验桩之间距离的措施;确定基准桩与支墩、反力桩、试验桩之间距离的措施;基准桩的监测措施,承载力折减系数的确定方法。本发明合理控制与消除了反力荷载对试验桩抗拔承载力的影响,兼顾了现行国内规范的现状、运输条件和现场试验条件的限制,可解决国内规范关于试验桩、反力支座、基准桩之间距离的不恰当规定,在特定试验条件下与ASTMD3689接轨,使单桩竖向抗拔静载试验更具有可操作性和更强的工程实用性,提高了测试测结果的准确性,降低了测试成本。

Description

单桩竖向抗拔静载试验的改进测试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土木建筑技术领域,具体涉及桩基检测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单桩竖向抗拔静载试验主要测量桩顶荷载和桩顶位移两个参数,根据桩顶荷载、桩顶位移测量结果分析评定单桩竖向抗拔承载力。单桩竖向抗拔静载试验可根据现场条件选择地基支墩横梁反力装置、反力桩横梁反力装置。目前单桩竖向抗拔静载试验主要根据JGJ106-2003、ASTMD3689-90等规范进行检测或测试,为消除或控制反力荷载对试验桩测试结果的影响,这些规范对加载反力装置、位移测量系统、位移测量仪表作出了下列规定:
(1)地基支墩横梁反力装置
①支墩与试验桩之间的距离
JGJ106-2003规定试验桩中心与反力支墩边的距离大于等于4d且大于2.0m,d为试验桩设计直径;ASTMD3689-90规定反力支座到试验桩的净距不小于5倍试验桩直径,且不小于2.5m。
②基准桩与反力支墩、试验桩之间的距离
JGJ106-2003规定基准桩与试验桩之间的中心距离大于等于3-4d且大于2.0m,基准桩与压重平台支墩边的距离大于等于4d且大于2.0m;ASTMD3689-90规定基准桩到反力支墩、试验桩的净距离不小于2.5m。
(2)反力桩横梁反力装置
①反力桩与试验桩之间的距离
JGJ106-2003规定试验桩与锚桩之间的中心距离大于等于3-4d且大于2.0m;ASTMD 3689-90规定反力桩到试验桩的净距不小于5d,且不小于2.5m。
②基准桩与试验桩、反力桩之间的距离
JGJ106-2003规定基准桩与试验桩、锚桩之间的中心距离大于等于3-4d且大于2.0m;ASTMD3689-90规定基准桩到反力桩、试验桩的净距离不小于2.5m。
(3)位移测量仪表技术参数
JGJ106-2003规定位移测量仪表宜采用位移传感器或大量程百分表,测量误差不大于0.1%FS,分辨力优于或等于0.01mm;ASTMD3689-90规定位移测量表精度0.25mm,分辨力0.25mm。
(4)随着桩基设计荷载和桩径的不断增大,反力荷载对试验桩抗拔承载力和基准桩位移的影响日益突出。经分析发现JGJ106-2003、ASTMD3689-90给出的单桩竖向抗拔静载试验方法存在以下不足和缺陷:
①缺少反力荷载对试验桩抗拔承载力影响的理论基础。
②缺少反力荷载、试验桩荷载对基准桩位移影响量的试验基础。
③地基支墩横梁反力装置中,支墩边与试验桩中心的距离的规定,未考虑支墩宽度的影响。国内规范给出的试验桩中心与支墩边的距离大于等于4d且大于2.0m的规定,造成大直径桩静载试验难以执行规范的现状。
④反力桩与试验桩之间的距离的规定从3d-6d不等,存在较大的差异。
⑤基准桩与试验桩、反力桩、支墩边之间的距离的规定,没有区分抗压桩、抗拔桩、支墩的差异。
⑥当受试验条件的限制,反力荷载对试验桩抗拔承载力的影响量较大时,没有提出偏离放行的试验方法。
⑦大型荷载试验,由于基准点难以避开反力荷载扰动区,国内规范规定的仪表参数的不恰当性,造成对基准桩位移的监测往往难以进行。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控制与消除单桩竖向抗拔静载试验中支墩、反力桩周围土体附加应力与变形对测试结果的影响,而提供一种单桩竖向抗拔静载试验的改进测试方法,从而提高测量结果的准确性。
为达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的单桩竖向抗拔静载试验的改进测试方法,包括以下具体测试措施:
(1)确定基准点的选取原则:选取反力荷载、试验桩荷载对地基变形影响小于1mm的地基变形点作为基准点;
(2)确定反力荷载对试验桩抗拔承载能力影响量的控制原则:反力荷载对试验桩抗拔承载能力的影响量小于5%最大加载量;
(3)确定位移测量仪表的技术参数:位移测量仪表的最小分度值不大于抗拔试验桩临界位移100mm的1.0%即1mm,示值误差不大于±1.0%FS;
(4)确定反力支墩与试验桩之间的距离:根据试验设备条件、地基支墩尺寸、支墩地基荷载水平确定地基支墩与试验桩的距离,地基支墩与试验桩的净距离选取为1b-5b且大于等于2m,其中b为反力支墩宽度,此条件下获得的承载力需乘以承载力折减系数;
(5)确定支墩地基荷载水平:①支墩地基荷载水平,试验桩反力施加于支墩地基的压应力小于等于支墩地基承载力特征值的1.5倍;②采取的技术措施为增加支墩地基承载力或增加支墩承载面积;
(6)确定反力桩与试验桩之间的中心距离:①反力桩与试验桩的中心距离大于等于6d且大于2m,d为反力桩的直径或边宽;②选取反力桩与试验桩的中心距离为3d-5d且大于2m,此条件下获得的承载力需乘以承载力折减系数;
(7)确定基准桩与支墩、反力桩、试验桩之间的距离:①基准桩与支墩边的距离大于等于1.5b且大于3m,反力施加于支墩地基的压应力满足小于等于支墩地基承载力特征值的1.5倍;②基准桩与抗压桩的中心距离大于等于4d且大于2m,在d大于等于1.5m的条件下取大于等于6m;③基准桩与抗拔桩的中心距离大于等于6d且大于2m,在d大于等于1.0m的条件下取大于等于6m;④在抗压桩桩径大于1.5m、抗拔桩桩径大于1.0m,且基准桩与抗压桩、抗拔桩的中心距离取6m的条件下,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是否采取对基准桩位移的监测措施;
(8)确定基准桩的监测措施:①当基准点的位移超过1mm的条件下,采用第二级位移测量系统对基准桩的位移进行监测;②第一级位移测量系统测量试验桩相对于基准桩的上拔位移,第二级位移测量系统测量基准桩相对于不动点的位移;③第二级位移测量系统采用与第一级同样的基准梁系统、位移测试仪表进行测量,或采用分辨率优于1mm的位移测量仪器进行测量;
(9)确定承载力折减系数:①对地基支墩横梁反力装置,在支墩与试验桩的净距离为1b-5b的条件下,承载力折减系数取0.90;②对反力桩横梁反力装置,在反力桩与试验桩的中心距离为6d、5d、4d、3d的条件下,承载力折减系数分别取1、0.95、0.90、0.85。
本发明还提出,对工程桩的验收检测,最大试验荷载换算系数取承载力折减系数的倒数,其最大试验荷载取设计要求的极限荷载与最大试验荷载换算系数的乘积,在承载力折减系数取1.0、0.95、0.90、0.85的条件下,最大试验荷载换算系数分别取1/1.0、1/0.95、1/0.90、1/0.85。
另外本发明也提出,单桩静载试验是在现场进行的,需确定位移测量误差的控制标准:位移测量误差小于5%的所测总位移。
本发明提供的单桩竖向抗拔静载试验的改进测试方法,是建立在单桩竖向静载试验桩土受力性状分析、反力荷载对试验桩抗拔承载力影响量分析、反力荷载与试验桩荷载对基准桩影响量分析的基础上,以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描述:
一、试验依据
抗压桩、抗拔桩、支墩周围土体变形的试验结果,为合理控制与消除反力支座周围土体变形对试验结果的影响,开展了17个支墩周围土体的变形试验、16个抗压桩周围土体的变形试验、7个抗拔桩周围土体的变形试验。
(1)支墩周围土体变形试验
支墩周围土体变形试验进行了支墩宽度为0.7m、1m、2m的三种原型试验共17个,得到的支墩周围土体变形与支墩距离的关系为:
支墩地基荷载小于地基极限承载力时,支墩周围土体变形量:距离支墩边1b且大于2m处地基变形在2mm以内,b为支墩宽度;距离支墩边1.5b且大于3m处地基变形在1mm以内;支墩地基荷载大于地基极限承载力时,支墩周围地基变形量较大,可能沉降也可能隆起。
(2)抗压桩周围土体变形试验
抗压桩周围土体变形试验进行了桩径为400mm、500mm、1000mm、1200mm的四种原型试验共16个,得到的桩周土体变形区域、桩周围土体变形与桩中心距离的关系为:
挤土式预制抗压桩地表土体、深部土体的变形影响区域为4d-7d,d为桩径,距离桩中心大于4d后桩周土体的变形量小于1mm。
灌注桩地表土体的变形影响区域大于等于4d,距离桩中心大于4d后桩周土体的变形量小于1mm。
(3)抗拔桩周围土体的变形试验
抗拔桩周围土体变形试验进行了桩径为400mm、500mm的两种原型试验共7个,得到的桩周土体变形区域、桩周围土体变形与桩中心距离的关系为:抗拔桩地表土体的变形影响区域为2d-6d,大于6d后桩周土体的变形量小于1mm。
二、理论依据
(1)根据滑移线理论的分析和土体摩察角参考值计算支墩周围地基的变形破坏区域为2b-9b,b为支墩宽度。
(2)支墩荷载对试验桩抗拔承载力的影响
支墩荷载对试验桩抗拔承载力的影响,可分为支墩地基附加应力、支墩周围土体变形、支墩周围土体的压密作用对试验桩抗拔承载力的影响。根据支墩地基附加应力建立其对试桩承载力影响的计算表达式,以分析支墩地基附加应力对试桩承载力的影响,根据支墩地基周围土层的变形实测结果分析支墩地基变形与压密作用对试桩承载力的影响,在此基础上,确定反力支墩与试验桩之间的距离。具体分析结果为:当支墩地基荷载在地基极限承载力以下,且支墩边离桩边的距离大于1b且大于2m时,支墩地基荷载对桩承载力的影响范围大致为10%~15%。
(3)反力桩荷载对试验桩抗拔承载力的影响
反力桩荷载对试验桩抗拔承载力的影响:采用弹性理论分析反力桩周围土体应力对试桩抗拔承载力的影响,并结合群桩效应中的桩间距对基桩承载力影响的现有研究成果,建立反力桩荷载对试验桩抗拔承载力影响的半理论半经验的关系。
①反力桩周围土体应力对试验桩桩抗拔承载力的影响:反力桩对试验桩周围土体产生的附加切向应力,根据剪切位移解可简单的表示成:Δτ=τ0r0/r。Δτ:反力桩对试验桩周围土体产生的附加切向应力,
τ0:试验桩桩土界面土体的切向应力,
r0:试验桩的半径,
r:反力桩中心与试验桩边的距离。
当试验桩与反力桩的中心距为6d时,r=11r0,对试验桩抗拔承载力的影响量为9%;
当试验桩与反力桩的中心距为5d时,r=9r0,对试验桩抗拔承载力的影响量为11%;
当试验桩与反力桩的中心距为4d时,r=7r0,对试验桩抗拔承载力的影响量为14%;
当试验桩与反力桩的中心距为3d时,r=5r0,对试验桩抗拔承载力的影响量为20%。
②根据群桩效应分析桩间距对基桩承载力的影响:群桩中的桩-桩相互作用,其桩是同向受力,可能导致增强效应或削弱效应;而反力桩荷载对试验桩抗拔承载力的影响,反力桩与试验桩的受力方向相反,反力桩对其试验桩周围土体产生的附加应力、变形可部分抵消试验桩桩周土的应力、变形,这种作用可认为对试验桩抗拔承载力起有利作用,即可提高试验桩桩周土的承载力。这种有利作用可参照群桩效应进行确定,即反力桩荷载对试验桩抗拔承载力的提高幅度如下:
反力桩与试验桩的中心距离为6d时,小于等于5%反力桩总荷载;
反力桩与试验桩的中心距离为5d时,小于等于10%反力桩总荷载;
反力桩与试验桩的中心距离为4d时,小于等于15%反力桩总荷载;
反力桩与试验桩的中心距离为3d时,小于等于20%反力桩总荷载。
③反力桩荷载对试验桩承载力影响的综合分析
根据①、②反力桩荷载对试验桩抗拔承载力影响的分析结果,可综合归纳成表1。
             表1 反力桩荷载对试验桩抗拔承载力的影响量建议值
  反力桩与试验桩的距离   反力桩荷载对试验桩抗拔承载力的影响比例(%)
  按应力分析的结果   按群桩效应分析的结果   建议取值
  3d   20   20   20
  4d   14   15   15
  5d   11   10   10
  6d   9   5   5
改进测试措施的详细描述:
(1)确定基准点的选取原则:选取反力荷载、试验桩荷载对地基变形影响小于1mm的地基变形点作为基准点,其依据如下:根据支墩、桩周围土体变形的实测结果知,支墩地基变形的影响范围为2b-9b,桩周土体的变形影响范围在2d-7d以上,要选择不动点作为基准点,既不现实也不经济,选取小于1mm的地基变形点作为基准点,可满足单桩竖向静载试验的要求。
(2)确定反力荷载对试验桩抗拔承载能力影响量的控制原则:反力荷载对试验桩抗拔承载能力的影响量小于5%最大加载量,其依据如下:反力荷载对单桩竖向抗拔承载力存在不同程度的影响,尤其大吨位桩基静载试验反力荷载对试验桩抗拔承载力存在相当程度的影响,要完全消除反力荷载对试验桩承载力的影响,既不现实,也将过大的增加测试成本;此外,按分级确定单桩承载力,如分十级加载,则分析评定误差接近10%;因此,建议反力荷载对试验桩抗拔承载能力影响量的控制原则如下:反力荷载对试验桩抗拔承载能力的影响量应小于5%的最大加载量。
(3)确定位移测量仪表的技术参数:位移测量仪表的最小分度值不大于抗拔试验桩临界位移100mm的1.0%即1mm,示值误差不大于±1.0%FS,其依据如下:位移测量是在现场进行的,位移测量误差的控制标准可取为位移测量误差小于5%的所测总位移。为使测量仪器的准确度满足要求,一般应使测量仪器的允许误差为被测对象允许误差的1/3~1/10。同时由位移控制桩的承载力时,抗拔桩的临界位移为100mm,因此建议位移测量仪表采用如下的计量性能要求:准确度不应低于1.0级,最小分度值不宜大于抗拔试验桩临界位移100mm的1.0%即1mm,示值误差应为±1.0%FS。
(4)确定反力支墩与试验桩之间的距离:根据试验设备条件、地基支墩尺寸、支墩地基荷载水平确定地基支墩与试验桩的距离,地基支墩与试验桩的净距离可选取为1b-5b且大于等于2m,b为支墩宽度,此条件下获得的承载力需乘以承载力折减系数;其依据如下:根据支墩地基荷载对试验桩抗拔承载力影响的理论分析结果和确定反力荷载对试验桩抗拔承载能力影响量的控制原则:反力荷载对试验桩抗拔承载能力的影响量小于5%最大加载量,可将地基支墩横梁反力装置支墩与试验桩之间的距离确定为:反力施加于支墩地基的压应力满足小于等于支墩地基承载力特征值的1.5倍,支墩边与抗拔试验桩的中心距离为1b-5b,支墩地基荷载对抗拔试验桩承载力的影响大致为10-15%。在此条件下获得的承载力需乘以承载力折减系数。
(5)确定支墩地基荷载水平:①支墩地基荷载水平,试桩反力施加于支墩地基的压应力小于等于支座地基承载力特征值的1.5倍;②技术措施:增加支墩地基承载力或增加支墩承载面积。其依据如下:支墩地基荷载大于地基极限承载力时,支墩地基荷载对试验桩抗拔承载力有较大的影响,为有一定的安全储备,建议试桩反力施加于支墩地基的压应力小于等于支座地基承载力特征值的1.5倍;反力支墩地基在大多数情况下,其地基承载力都不能直接满足反力荷载要求,尤其是软弱地基,为此须对支墩地基进行地基处理,以增加支墩地基承载力,或扩大支墩地基的承载面积。
(6)确定反力桩与试验桩之间的中心距离:①反力桩与试验桩的中心距离大于等于6d且大于2m,d为锚桩的直径或边宽;②当受试验条件限制,可根据实际情况选取反力桩与试验桩的中心距离为3d-5d且大于2m,但此条件下获得的承载力需乘以承载力折减系数;其依据如下:根据反力桩荷载对试验桩抗拔承载力影响的理论分析结果和确定反力荷载对试验桩抗拔承载能力影响量的控制原则:反力荷载对试验桩抗拔承载能力的影响量小于5%最大加载量,可将反力桩与试验桩的中心距离确定为大于等于6d且大于2m。鉴于现行国内规范JGJ106-2003、JTJ041-2000对反力桩与试验桩的中心距离规定为3-4d的现状,以及测量装置中的钢梁、基准梁受运输条件、现场安装等条件的限制,以及工程桩间距的限制等,反力桩与试验桩的中心距离也可取为5d、4d、3d且大于2m;反力桩荷载对试验桩竖向抗拔承载力的提高幅度分别为小于等于5%、10%、15%、20%的最大试验荷载,在此条件下获得的承载力需乘以承载力折减系数。
(7)确定基准桩与支墩、反力桩、试验桩之间的距离:①基准桩与支墩边的距离大于等于1.5b且大于3m,反力施加于支墩地基的压应力满足小于等于支墩地基承载力特征值的1.5倍;②基准桩与抗压桩的中心距离大于等于4d且大于2m,当d大于等于1.5m时可取大于等于6m;③基准桩与抗拔桩的中心距离大于等于6d且大于2m,当d大于等于1.0m时可取大于等于6m;④当抗压桩桩径大于1.5m、抗拔桩桩径大于1.0m,且基准桩与抗压桩、抗拔桩的中心距离取6m时,应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是否采取对基准桩位移的监测措施;其依据如下:根据支墩、桩周土体变形量的实测结果,建立的反力桩荷载、抗拔试验桩荷载、反力支墩荷载对基准桩位移影响定量关系:
①支墩地基变形对基准桩变形的影响,支墩地基荷载小于支墩地基极限承载力时,距离支墩边1.5b且大于3m处基准桩变形在1mm以内。
②基准桩离抗压桩的中心距离大于等于4d时,抗压试验桩对基桩变形的影响小于1mm。
③基准桩离抗拔试验桩的中心距离大于等于6d时,抗拔试验桩对基桩变形的影响小于1mm。
根据①-③的试验结果和基准点的选取原则,可确定基准桩与支墩、反力桩、试验桩之间的距离。考虑到型钢一般为12m长,以及运输条件的限制,基准梁不宜长于12m,当抗压桩桩径大于1.5m、抗拔桩桩径大于1.0m,且基准桩与抗压桩、抗拔桩的中心距离取6m时,应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是否采取对基准桩位移的监测措施。
(8)确定基准桩的监测措施:①当基准点的变形超过1mm的条件下,采用第二级位移测量系统对基准桩的位移进行监测;②第一级位移测量系统测量试验桩相对于基准桩的上拔位移,第二级位移测量系统测量基准桩相对于不动点的位移;③第二级位移测量系统既可采用与第一级同样的基准梁系统、位移测试仪表进行测量,也可采用分辨率优于1mm的位移测量仪器进行测量;其依据如下:鉴于测量装置中的钢梁、基准梁受运输条件、现场安装等条件的限制,基准点往往难以避开支墩和试验桩扰动区,当反力荷载、试验桩荷载对基准桩变形影响超过1mm的条件下,建议采用监测基准系统变形的方法来确保试验桩位移测试结果的准确性。具体监测原则如下:位移测量可采用两级测量系统,第一级位移测量系统测量试验桩相对于基准桩的上拔位移,第二级位移测量系统测量基准桩相对于不动点的位移。第二级位移测量系统既可采用与第一级同样的基准梁系统、位移测量仪表进行测量,也可采用仪表精度为1mm、分辨力优于1mm的测量仪表进行测量。
(9)确定承载力折减系数:①对地基支墩横梁反力装置,当支墩与试验桩的净距离为1b-5b时,支墩地基荷载对试验桩抗拔承载力的影响大致为10-15%,承载力折减系数取0.90;②对反力桩横梁反力装置,当反力桩与试验桩的中心距离为6d、5d、4d、3d时,反力支座荷载对试验桩抗拔承载力影响量为5%、10%、15%、20%的最大加载量,则承载力折减系数分别取1、0.95、0.90、0.85;其依据如下:
鉴于现行国内规范JGJ106-2003对反力桩与试验桩的中心距离规定为3-4d的现状,以及测量装置中的钢梁、基准梁受运输条件、现场安装等条件的限制,以及工程桩间距的限制等,导致反力荷载对试验桩抗拔承载力影响量超过5%最大加载量的控制原则。为兼顾现行国内规范现状、运输条件和现场试验条件的限制,提出如下的偏离放行测试措施,以确保测试结果的准确性和测试成本的经济性。
承载力折减系数:当反力荷载对试验桩抗拔承载力影响量大于5%的最大加载量时,将在此条件下获得的试验桩抗拔承载力乘以一个小于等于1的承载力折减系数,从而得到试验桩的真实承载力,以消除反力荷载对试验桩抗拔承载力的影响。
具体做法是:反力荷载对试验桩抗拔承载力影响量为5%、10%、15%、20%的最大加载量时,则承载力折减系数分别取1、0.95、0.90、0.85,以保证反力支座荷载对试验桩承载力影响量小于5%最大加载量的控制原则。
(10)确定最大试验荷载换算系数:对工程桩的验收检测,最大试验荷载换算系数取承载力折减系数的倒数,其最大试验荷载取设计要求的极限荷载与最大试验荷载换算系数的乘积,当承载力折减系数取1.0、0.95、0.90、0.85时,最大试验荷载换算系数分别取1/1.0、1/0.95、1/0.90、1/0.85;其依据同(9)。
与现有技术比较,本发明具有以下优点:
(1)反力荷载对试验桩抗拔承载能力影响量控制在5%最大试验荷载以内。
(2)提出的位移测量仪表计量性能要求,改进的基准点的选取原则、基准桩的监测方法,使现场单桩竖向抗拔静载试验的位移测量方法更具有可操作性和合理性。
(3)提出的承载力折减系数的概念,反力荷载对试验桩抗拔承载力影响量应小于5%的控制原则,兼顾了现行国内规范的现状、运输条件和现场试验条件的限制,使大吨位单桩竖向抗拔静载试验更具有可操作性,改变了部分静载试验难以合理消除反力荷载对试验桩抗拔承载力影响的现状。
(4)可解决国内规范关于试验桩、反力桩、反力支墩、基准桩之间距离沿用60-70年代小桩径的不合理规定,在特定试验条件下与ASTMD3689接轨,当试验桩与反力支墩、反力桩之间的距离不满足标准试验条件时,采用承载力折减的解决方法,具有更强的工程实用性。
(5)提高了单桩竖向抗拔静载试验测试测结果的准确性,降低了测试成本。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所述19号桩支墩地基横梁反力装置平面布置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所述23号桩反力桩横梁反力装置平面布置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所述460号工程桩反力桩横梁反力装置平面布置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所述422号工程桩反力桩横梁反力装置平面布置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列举一部分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说明,有必要在此指出的是以下具体实施例只用于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不代表对本发明保护范围的限制。其他人根据本发明做出的一些非本质的修改和调整仍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实施例1
1 工程概况
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文化广场桩基工程,基础拟采用桩径为φ500的预应力管桩,设计桩长为20~50米,单桩抗拔承载力特征值为470kN,为指导设计和施工,须开展基桩竖向抗压承载力静载试验。
工程地质情况:由素填土、淤泥质粘土、粉质粘土、粉砂、强风化花岗片麻岩等组成。
本实施例以试验桩号19的试验桩为例,桩径Φ500,桩长22m,破坏性试验。
2 测试方案
预估单桩抗拔极限荷载为1500kN,采用支墩地基横梁反力装置,如图1所示。
(1)主梁采用450×600×11000的钢梁,单根梁承载力2500kN。支墩采用长3m、宽2m的两个支墩,支墩边到试验桩中心的距离取3.5m。
(2)支墩地基荷载水平
支墩地基经碎石换填处理后,支墩地基承载力特征值为100kPa,预估单桩抗拔极限荷载为1500kN,则支墩反力施加于支墩地基的压应力为:1500/6/2=125kPa,小于支墩地基承载力特征值的1.5倍,即100×1.5=150kPa。
(3)确定支墩边到试验桩的距离
支墩边到试验桩中心的距离取3.5m,则支墩到试验桩的净距离为3.25m,即支墩到试验桩的净距离为1.625b,b为支墩宽度。须对承载力进行折减。
(4)一级基准系统的安装
基准梁采用8m的工字钢,两根,基准梁之间的距离取1.0m,基准桩平行于基准梁长度方向的间距取8m,垂直于基准梁方向的间距取1.0m。基准桩与试验桩中心的距离为4m,满足大于等于6d且大于2m的要求,d为试验桩桩径,本实施例桩径为500mm。基准桩与反力支墩边的距离为3.9m,满足大于等于1.5b且大于3m的要求,b支墩宽度2m。
(5)承载力折减系数的确定
本例承载力折减系数取0.90。
(6)加卸荷程序:采用分级慢速维持荷载法。
3测试结果
(1)单桩荷载位移测试结果
单桩荷载位移测试结果如表2所示。
                       表2 19号桩荷载位移测试结果
  荷载(kN)   300   450   600   750   900   1050   1200   1350
  桩顶上拔位移(mm)   1.09   1.82   2.75   3.48   5.25   6.71   8.84   108.35
测试结果:19号桩极限承载力实测结果为1200kN。消除支墩地基荷载对试验桩承载力的影响后,19号桩的实际极限承载力为1200kN×0.90=1080kN。
实施例2
1 工程概况
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文化广场桩基工程,基础拟采用桩径为φ500的预应力管桩,设计桩长为20~50米,单桩抗拔承载力特征值为470kN,为指导设计和施工,须开展基桩竖向抗压承载力静载试验。
工程地质情况:由素填土、淤泥质粘土、粉质粘土、粉砂、强风化花岗片麻岩等组成。
本实施例以试验桩号23的试验桩为例,桩径Φ500,桩长22m,破坏性试验。
2 测试方案
预估单桩抗拔极限荷载为1500kN,采用反力桩横梁反力装置,如图2所示。
(1)主梁采用450×600×11000的钢梁,单根梁承载力2500kN。反力桩采用Φ500的预应力管桩,桩长20m,反力桩到试验桩的中心距离取4m。
(2)确定反力桩到试验桩的中心距离
反力桩到试验桩的中心距离取4m。满足反力桩到试验桩的中心距离大于等于6d且大于2m的要求。
(3)基准系统的安装
基准梁采用8m的工字钢,两根,基准梁之间的距离取1.0m,基准桩平行于基准梁长度方向的间距取8m,垂直于基准梁方向的间距取1.0m。基准桩与试验桩中心的距离为4m,满足大于等于6d且大于2m的要求,d为试验桩桩径,本实施例桩径为500mm。基准桩与反力桩的中心距离为5.31m,满足大于等于4d且大于2m的要求。
(4)承载力折减系数的确定
本例承载力折减系数取1.0。
(5)加卸荷程序:采用分级慢速维持荷载法。
3 测试结果
(1)单桩荷载位移测试结果
单桩荷载位移测试结果如表3所示。
                     表3 23号桩荷载位移测试结果
  荷载(kN) 150 300 450 600 750 900 1050 1200
  桩顶上拔位移(mm)   0.52   1.31   2.10   2.88   3.80   5.19   7.10   108.20
测试结果:23号桩极限承载力为1080kN。
实施例3
1 工程概况
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文化广场桩基工程,基础拟采用桩径为φ500的预应力管桩,设计桩长为20~50米,单桩抗拔承载力特征值为470kN,须开展基桩竖向抗压承载力静载试验,为桩基工程验收提供依据。
工程地质情况:由素填土、淤泥质粘土、粉质粘土、粉砂、强风化花岗片麻岩等组成。
本实施例以试验桩号460号的试验桩为例,桩径Φ500,桩长19.0m,工程验收试验。
2 测试方案
设计要求单桩抗拔极限荷载为940kN,采用反力桩横梁反力装置,如图3所示。
(1)主梁采用450×600×11000的钢梁,单根梁承载力2500kN。反力桩采用两根Φ500的预应力管桩,为现有工程桩,反力桩到试验桩的中心距离为4d即2m。
(2)确定反力桩到试验桩的中心距离
反力桩到试验桩的中心距离为2m。不满足反力桩到试验桩的中心距离大于等于6d且大于2m的要求。须对承载力进行折减。
(3)基准系统的安装
基准梁采用8m的工字钢,两根,基准梁之间的距离取1.0m,基准桩平行于基准梁长度方向的间距取8m,垂直于基准梁方向的间距取1.0m。
基准桩与试验桩中心的距离为4m,满足大于等于6d且大于2m的要求,d为试验桩桩径,本实施例桩径为500mm。基准桩与反力桩的中心距离为4.27m,满足大于等于4d且大于2m的要求。
(4)承载力折减系数与最大试验荷载的确定
本例反力桩余试验桩的中心距离为4d,承载力折减系数取0.90。最大试验荷载换算系数取1/0.90,则最大试验荷载取940×1/0.90=1050kN。
(5)加卸荷程序:采用分级慢速维持荷载法。
3 测试结果
(1)单桩荷载位移测试结果
单桩荷载位移测试结果如表4所示。
                        表4 460号工程桩荷载位移测试结果
荷载(kN) 210 315 420 525 630 735 840 945 1050
  桩顶上拔位移(mm)   0.93   1.57   2.22   2.81   3.68   4.15   5.00   6.40   8.11
测试结果:460号工程桩极限承载力实测为大于等于1050kN。消除反力桩荷载对试验桩承载力的影响后,460号工程桩的实际极限承载力为大于等于1050kN×0.90=945kN。满足工程桩承载力特整值为470kN的验收要求。
实施例4
1 工程概况
广东省广州市芳村区某发展项目桩基工程,基础采用桩径为φ1000-1600的冲孔灌注桩,设计桩长为10~20米,单桩抗拔承载力特征值φ1000为1600kN,单桩抗拔承载力特征值φ1200为2000kN,单桩抗拔承载力特征值φ1600为3300kN,须开展基桩竖向抗拔承载力静载试验,为桩基工程验收提供依据。工程地质概况:主要由粉质粘性土、强风化泥质粉砂岩、中风化泥质粉砂岩和微风化泥质粉砂岩等组成。
本实施例以φ1600的冲孔灌注桩,单桩承载力设计值为3300kN的单桩抗拔静载试验为例。试验桩号为422号工程桩,桩长15.4m。
2 测试方案
要求单桩抗拔承载力极限荷载为6600kN,采用反力桩横梁反力装置,如图4所示。
(1)主梁采用500×1500×11000的钢梁,单根梁承载力5000kN。反力桩采用Φ1600的冲孔灌注桩,反力桩到试验桩的中心距离为6.4m。
(2)确定反力桩到试验桩的中心距离
反力桩到试验桩的中心距离为4d即6.4m。不满足反力桩到试验桩的中心距离大于等于6d且大于2m的要求。须对抗拔承载力进行折减。
(3)基准系统的安装
基准梁采用12m的工字钢,两根,基准梁之间的距离取2.0m,基准桩平行于基准梁长度方向的间距取12m,垂直于基准梁方向的间距取2.0m。基准桩与试验桩中心的距离为6m,不满足大于等于6d且大于2m的要求,d为试验桩桩径,本实施例桩径为1600mm。基准桩与反力桩的中心距离为8.07m,满足大于等于4d且大于2m的要求。须对基准桩进行变形监测。
(4)基准桩位移的监测
可选用分辨力优于1mm的位移测量仪表对基准桩位移进行监测,本方案采用两套方案对基准桩位移进行监测。方案1采用二级基准梁系统和百分表进行检测,二级基准梁长8米,采用悬挑4m的方式进行安装,二级基准梁的基准桩离试验桩的中心距离为10.0m,满足大于等于6d且大于2m的要求。方案2采用张紧的钢丝和钢直尺进行监测,钢直尺的分辨力为1mm,估读至0.5mm,钢丝的间距为20m,其基准点到反力桩的距离为7.0m,满足大于等于4d且大于2m的要求,其基准点到试验桩的距离为11.66m,满足大于等于6d且大于2m的要求。
(5)承载力折减系数和最大试验荷载的确定反力桩到试验桩的中心距离为4d,本例承载力折减系数取0.90。最大试验荷载换算系数取1/0.90,则最大试验荷载取6600×1/0.90=7333kN。
(6)加卸荷程序:采用分级慢速维持荷载法。
3 测试结果
(1)单桩荷载位移测试结果
单桩荷载位移测试结果如表5所示。
                          表5 23号桩荷载位移测试结果
荷载(kN) 1467 2200 2932 3667 4400 5133 5866 6600 7333
  桩顶上拔位移(mm)   0.32   0.74   1.29   1.89   2.60   3.37   4.32   5.40   6.72
(2)基准桩位移监测结果
基准桩位移监测结果:二级基准梁系统监测结果如表6所示,基准梁中点位移取基准桩位移的平均值。张紧的钢丝和钢直尺监测结果基准桩位移为零。
                           表6 5-70号桩基准桩位移监测结果
荷载(kN) 1467 2200 2932 3667 4400 5133 5866 6600 7333
  基准桩位移(mm)   0.00   0.04   -0.01   -0.01   -0.02   -0.02   -0.03   -0.04   -0.05
测试结果:422号工程桩极限承载力实测为大于等于7333kN。消除反力桩荷载对试验桩承载力的影响后,422号工程桩的实际极限承载力为大于等于7333kN×0.90=6600kN。满足工程桩承载力特整值为3300kN的验收要求。

Claims (3)

1、一种单桩竖向抗拔静载试验的改进测试方法,其特征是包括以下具体测试措施:
(1)确定基准点的选取原则:选取反力荷载、试验桩荷载对地基变形影响小于1mm的地基变形点作为基准点;
(2)确定反力荷载对试验桩抗拔承载能力影响量的控制原则:反力荷载对试验桩抗拔承载能力的影响量小于5%最大加载量;
(3)确定位移测量仪表的技术参数:位移测量仪表的最小分度值不大于抗拔试验桩临界位移100mm的1.0%即1mm,示值误差不大于±1.0%FS;
(4)确定反力支墩与试验桩之间的距离:根据试验设备条件、地基支墩尺寸、支墩地基荷载水平确定地基支墩与试验桩的距离,地基支墩与试验桩的净距离选取为1b-5b且大于等于2m,其中b为反力支墩宽度,此条件下获得的承载力需乘以承载力折减系数;
(5)确定支墩地基荷载水平:①支墩地基荷载水平,试验桩反力施加于支墩地基的压应力小于等于支墩地基承载力特征值的1.5倍;②采取的技术措施为增加支墩地基承载力或增加支墩承载面积;
(6)确定反力桩与试验桩之间的中心距离:①反力桩与试验桩的中心距离大于等于6d且大于2m,d为反力桩的直径或边宽;②选取反力桩与试验桩的中心距离为3d-5d且大于2m,此条件下获得的承载力需乘以承载力折减系数;
(7)确定基准桩与支墩、反力桩、试验桩之间的距离:①基准桩与支墩边的距离大于等于1.5b且大于3m,反力施加于支墩地基的压应力满足小于等于支墩地基承载力特征值的1.5倍;②基准桩与抗压桩的中心距离大于等于4d且大于2m,在d大于等于1.5m的条件下取大于等于6m;③基准桩与抗拔桩的中心距离大于等于6d且大于2m,在d大于等于1.0m的条件下取大于等于6m;④在抗压桩桩径大于1.5m、抗拔桩桩径大于1.0m,且基准桩与抗压桩、抗拔桩的中心距离取6m的条件下,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是否采取对基准桩位移的监测措施;
(8)确定基准桩的监测措施:①当基准点的位移超过1mm的条件下,采用第二级位移测量系统对基准桩的位移进行监测;②第一级位移测量系统测量试验桩相对于基准桩的上拔位移,第二级位移测量系统测量基准桩相对于不动点的位移;③第二级位移测量系统采用与第一级同样的基准梁系统、位移测试仪表进行测量,或采用分辨率优于1mm的位移测量仪器进行测量;
(9)确定承载力折减系数:①对地基支墩横梁反力装置,在支墩与试验桩的净距离为1b-5b的条件下,承载力折减系数取0.90;②对反力桩横梁反力装置,在反力桩与试验桩的中心距离为6d、5d、4d、3d的条件下,承载力折减系数分别取1、0.95、0.90、0.85。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单桩竖向抗拔静载试验的改进测试方法,其特征是确定最大试验荷载换算系数:对工程桩的验收检测,最大试验荷载换算系数取承载力折减系数的倒数,其最大试验荷载取设计要求的极限荷载与最大试验荷载换算系数的乘积,在承载力折减系数取1.0、0.95、0.90、0.85的条件下,最大试验荷载换算系数分别取1/1.0、1/0.95、1/0.90、1/0.85。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单桩竖向抗拔静载试验的改进测试方法,其特征是确定位移测量误差的控制标准:位移测量误差小于5%的所测总位移。
CNB2007100276914A 2007-04-25 2007-04-25 单桩竖向抗拔静载试验的改进测试方法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560875C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B2007100276914A CN100560875C (zh) 2007-04-25 2007-04-25 单桩竖向抗拔静载试验的改进测试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B2007100276914A CN100560875C (zh) 2007-04-25 2007-04-25 单桩竖向抗拔静载试验的改进测试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046097A true CN101046097A (zh) 2007-10-03
CN100560875C CN100560875C (zh) 2009-11-18

Family

ID=3877098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2007100276914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560875C (zh) 2007-04-25 2007-04-25 单桩竖向抗拔静载试验的改进测试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0560875C (zh)

Cited B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966126A (zh) * 2012-11-27 2013-03-13 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 输电线路杆塔基础上拔静载荷试验方法
CN102995668A (zh) * 2012-12-14 2013-03-27 广东省建筑科学研究院 一种现场简易组装式超长静载基准梁
CN108038309A (zh) * 2017-12-12 2018-05-15 中国电建集团河北省电力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扩底抗拔短桩抗拔极限承载力标准值计算方法
CN109740197A (zh) * 2018-12-14 2019-05-10 华侨大学 一种地螺栓抗拔承载力测算方法
CN110004998A (zh) * 2019-05-14 2019-07-12 中国五冶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灌注桩试桩装置及其试桩方法
CN113152541A (zh) * 2021-04-07 2021-07-23 东南大学 单桩水平承载力的快速检测方法
CN115062382A (zh) * 2022-06-15 2022-09-16 同圆设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充分利用抗拔和抗压性能的减沉疏桩设计方法
CN115897685A (zh) * 2022-12-27 2023-04-04 湖南元天检测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基桩竖向抗压静载试验装置

Cited By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966126A (zh) * 2012-11-27 2013-03-13 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 输电线路杆塔基础上拔静载荷试验方法
CN102966126B (zh) * 2012-11-27 2015-09-02 国家电网公司 输电线路杆塔基础上拔静载荷试验方法
CN102995668A (zh) * 2012-12-14 2013-03-27 广东省建筑科学研究院 一种现场简易组装式超长静载基准梁
CN108038309A (zh) * 2017-12-12 2018-05-15 中国电建集团河北省电力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扩底抗拔短桩抗拔极限承载力标准值计算方法
CN108038309B (zh) * 2017-12-12 2021-07-13 中国电建集团河北省电力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扩底抗拔短桩抗拔极限承载力标准值计算方法
CN109740197A (zh) * 2018-12-14 2019-05-10 华侨大学 一种地螺栓抗拔承载力测算方法
CN109740197B (zh) * 2018-12-14 2022-06-07 华侨大学 一种地螺栓抗拔承载力测算方法
CN110004998A (zh) * 2019-05-14 2019-07-12 中国五冶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灌注桩试桩装置及其试桩方法
CN113152541A (zh) * 2021-04-07 2021-07-23 东南大学 单桩水平承载力的快速检测方法
CN115062382A (zh) * 2022-06-15 2022-09-16 同圆设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充分利用抗拔和抗压性能的减沉疏桩设计方法
CN115897685A (zh) * 2022-12-27 2023-04-04 湖南元天检测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基桩竖向抗压静载试验装置
CN115897685B (zh) * 2022-12-27 2023-09-29 湖南元天检测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基桩竖向抗压静载试验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0560875C (zh) 2009-11-1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046097A (zh) 单桩竖向抗拔静载试验的改进测试方法
CN1533500A (zh) 利用fea方法用于性能评价的球形压头
Nakamura¹ et al. Compressive fracture energy and fracture zone length of concrete
CN1932153A (zh) 一种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方法
Rozière et al. Influence of paste volume on shrinkage cracking and fracture properties of self-compacting concrete
Gregorczyk et al. A review on flat-jack testing
CN101046098A (zh) 单桩竖向抗压静载试验的改进测试方法
CN1752356A (zh) 洞室围岩稳定性分析智能模型的构建方法
CN1278109C (zh) 基于灰色理论的称重传感器故障预测方法
CN1807763A (zh) 土石坝振捣式沥青混凝土防渗心墙的施工方法
CN1546947A (zh) 轧制过程预测钢板厚度的方法
CN1247959C (zh) 船舶用推进装置中的驱动轴系的安装位置检测方法、以及安装检测装置
Zerbst et al. Reference load versus limit load in engineering flaw assessment: A proposal for a hybrid analysis option
CN1731177A (zh) 工程岩体破坏判定的方法
Blasi et al. Inverse analysis-based model for the tensile behaviour of fibre-reinforced concrete with manufactured and waste tyres recovered fibres
Knez et al. A rotating bending approach for determination of low-cycle fatigue parameters
CN1222023C (zh) 计算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门限电压的方法
CN1745219A (zh) 型钢和使用该型钢的墙体
Zhang et al. Experimental study on cyclic lateral response of piles in sandy sloping ground
Chen et al. A review of the interfacial transition zones in concrete: Identification, phys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mechanical properties
CN1285887C (zh) 回转轴的联接件对中误差的测量与调整方法及其仪器系统
CN101038281A (zh) 一种现状和非现状条件下水体透明度的测量方法
CN1261747C (zh) 皮革柔软度的定量测定方法及测量仪器
Jiang et al. Investigation of Bond Behavior between Steel Bar and Concrete under Coupled Effect of Fatigue Loading and Corrosion
Delsaute et al. Prediction of the basic creep of concrete with high substitution of Portland cement by mineral additions at early ag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56 Change in the name or address of the patentee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510500 martyrs East Road, Guangdong, Guangzhou No. 121

Patentee after: Guangdong Construction Academy Group Plc

Address before: 510500 martyrs East Road, Guangdong, Guangzhou No. 121

Patentee before: Guangdong Prov. Inst. of Building Scienc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91118

Termination date: 2016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