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044716A - 接触中继系统 - Google Patents

接触中继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044716A
CN101044716A CNA2005800357287A CN200580035728A CN101044716A CN 101044716 A CN101044716 A CN 101044716A CN A2005800357287 A CNA2005800357287 A CN A2005800357287A CN 200580035728 A CN200580035728 A CN 200580035728A CN 101044716 A CN101044716 A CN 10104471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rofile
contact
terminal equipment
relay system
brief no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580035728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艾伦·佩顿
克里斯蒂安·格罗伊利希
菲利普-鲍里斯·拉格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LUE MESSAGE SYSTEMS Ltd
Original Assignee
BLUE MESSAGE SYSTEM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LUE MESSAGE SYSTEMS Ltd filed Critical BLUE MESSAGE SYSTEMS Ltd
Publication of CN10104471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044716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00Network data management
    • H04W8/005Discovery of network devices, e.g. termina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6/00Connection management
    • H04W76/10Connection setup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00Network data management
    • H04W8/22Processing or transfer of terminal data, e.g. status or physical capabilities
    • H04W8/24Transfer of terminal data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4/00Network topologies
    • H04W84/18Self-organising networks, e.g. ad-hoc networks or sensor networks

Abstract

一种接触中继系统(1)由两个或者多个移动通信终端设备(2)构成。接触中继系统设计为,当它们进入到相互的作用范围内时,通过直接的无线电接触建立自组织通信。在所述自组织通信中一个或者多个短简档(16)从一个终端设备传输给另一终端设备(2),随后进行被发送的短简档(16)的接受检验,以及在接受检验的肯定输出时引起进一步的通信。所述终端设备(2)设计用于根据服务发现进程的服务发现。响应于服务请求(15)的获得,所述短简档(16)的传输在所述服务发现进程的框架中作为服务属性数据来进行。

Description

接触中继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一般地涉及在移动通信终端设备之间的接触中继,以及例如涉及一种接触中继系统、一种适于接触中继的移动通信终端设备以及一种计算机程序,该计算机程序向终端设备提供接触中继功能。
背景技术
近来,自组织(Ad-hoc)网络技术日益扩展,更准确地说,首先是所谓蓝牙技术以及无线LAN技术(蓝牙(Bluetooth)是一种本地数据无线电系统,该系统自1998年来由不同公司的“特别兴趣小组(SpecialInterest Group)”详细说明,参看例如2001年2月22日的版本为1.1的蓝牙系统的规范,当前使用的无线局域网技术根据IEEE 802.11被标准化)。在这种自组织网络技术中,进入另一这种终端设备的作用范围内的移动通信终端设备可以以该自组织地、即在用户方面不用相应的配置措施地进入通信。一段时间来,也可以获得用于蜂窝移动通信(例如GSM、UMTS)的移动电话,移动电话除了其蜂窝无线电发送接收部件外,还具有蓝牙发送接收部件。这主要是考虑用于使移动电话能够无线缆地与其它设备联网,例如与便携式计算机(计算机因此获得“无线电调制解调器”例如用于移动互联网接入),或者与无线连接的耳机(耳机-麦克风-组合)联网,用于免提地使用移动电话打电话。
也已建议的是,两个位于蓝牙作用范围内的蜂窝移动电话终端设备直接通过它们的蓝牙发送接收部件相互通信(即不使用通常的移动无线电路径,在这样的情况下,该移动无线电路径从移动电话导向所涉及的无线电波的基站,以及从该基站或者相邻的基站导向其它的位于附近的移动电话)。
根据用于自组织通信的蓝牙技术的能力也已存在这样建议,即建立用户之间的通信,这些用户还不彼此认识并且例如只是偶然和不知不觉地进入自组织通信的共同作用范围内。例如DE 101 49 496 A1(根据其形成权利要求1的前序部分)提出了“接触启动系统”,在该接触启动系统中用于蜂窝移动通信的移动电话通过额外存在的蓝牙发送接收部件能够进行直接通信。为了限制通信量,分两阶段地建立该通信,在第一阶段在发送终端设备方面仅仅进行短简档的传输。这例如与发送终端设备的设备标识一起进行。如果短简档和设备识别满足存储在接收终端设备内的确定标准,则发送终端设备可以在第二阶段会发送所谓详细简档(或者,替换地用于获得这种详细简档的授权)。在该出版物中并未更为详细地说明,这种通信协议应该如何在蓝牙层面上运行,但是显而易见的是,为了传输短简档,在蓝牙层面上首先产生两个终端设备之间的配对(所谓的pairing),该配对于是可以用于必要时后来的详细简档的传输。
类似地,从出版物DE 199 29 186 A1以及DE 199 29 189 A1中同样公开了两阶段式工作的接触中继系统。
DE 102 18 801 A1也公开了一种用于装备有蓝牙发送接收部件的蜂窝移动无线电终端设备的直接通信系统。在那里的缺点是,由于蓝牙自组织网络的作用范围比较小(例如少于100m),所以通过直接无线电接触可达到的用户的数量比较少。为了增大可达到的用户的数量而建议,接触简档从一个用户向另一个用户的传输,不仅是为了带有可能随后的接触建立的接触建立决定,而且还为了相应简档的进一步传播。对此,接收的终端设备存储简档,并且将该简档(当终端设备可能后来进入其它用户的作用范围内时)发送给其它用户。
例如在2002年Franzis出版社出版的J.Wollert所著的“DasBluetooth Handbuch”的书籍中描述了蓝牙技术,特别是参见15-46页(“摘要”)、47-119页(“核心-协议”)以及164-174页(服务发现协议)。服务发现协议在2001年2月22日出版的版本为1.1的“蓝牙系统的规范(Specification of the Bluetooth System)”331-392页中详细说明。在2003年第四版的A.Tanenbaum著的“Computer Networks”68-71页以及292-302页中可找到无线LAN技术的描述。
发明内容
本发明涉及一种接触中继系统,该接触中继系统由两个或者更多的移动通信终端设备构成。这些移动通信终端设备被设计为,当它们进入相互的作用范围内时,通过直接的无线电接触而进入自组织通信。在自组织通信中,从一个终端设备到另一个终端设备传输一个或者多个短简档,随后进行所述或者这些被传输的短简档的接受检验,在接受检验的肯定输出情况下,引起进一步的通信。终端设备为根据服务发现过程的服务发现而设计。响应于服务请求的获得,在服务发现过程中的短简档的传输作为服务属性数据而进行。
另一方面涉及一种移动通信终端设备,该移动通信终端设备被构造来参与上述类型的接触中继系统。
另一方面涉及一种计算机程序,该计算机程序存储在数据载体上或者以信号序列的形式存在,该信号序列适于传输给移动通信终端设备。计算机程序在移动通信终端设备上运行时,为移动通信终端设备提供了在上述类型的接触中继系统中的终端设备的功能。
其它特征包含在公开的装置和方法中,或者专业的读者从以下对实施形式和所附附图的详细说明中得到其它特征。
附图说明
现在示例性地并且参照所附的附图来描述本发明的实施形式,其中:
图1示出了接触中继系统内的通信伙伴以及通信路径的示意图,
图2示出了用于平面地阐明通信过程的、客户和服务器的分层示意图;
图3借助时序图阐明了客户和服务器之间的通信以及在客户和服务器中的处理过程;
图4是终端设备中的接触中继应用的抽象架构图;
图5示出了服务注册数据库;
图6示出了简档示意图和属于此的短简档;
图7示出了一种实施形式,在该实施形式中外来简档被进一步传播。
图8示出了移动终端设备的作用范围。
具体实施方式
图1示出了接触中继系统中的通信伙伴和通信路径。在详细描述图1之前,首先接着是对多种实施形式的各种阐述。
这些实施形式涉及移动通信终端设备,移动通信终端设备可以通过直接的无线电接触进入自组织通信。典型地,该直接的无线电接触作用范围比较短,通常的作用范围例如(按照所使用的技术和无线电波的传播条件)在数10至100m的范围内。在一些实施形式中,根据蓝牙技术来实现自组织通信,其它实施形式基于无线局域网协议,例如根据IEEE802.11标准(在另一些实施形式中,终端设备也可以设计成,有选择地不仅通过蓝牙而且通过WLAN自组织通信来运行)。
在这些实施形式中,用于服务发现的终端设备根据服务发现过程来建立。例如,在蓝牙实施形式中,其在此涉及服务发现协议(SDP),该服务发现协议已由蓝牙特别兴趣小组详细说明(例如在2001年2月22日的1.1版中)。如名称已说明的那样,蓝牙技术中的SDP主要用于服务发现,即其应该能够找出是否对于一蓝牙设备,有其它的处于作用范围内的蓝牙设备提供确定的服务以供使用(或者更一般而言,找出其它设备提供了哪些服务)。这可以通过例子来解释:开始蓝牙技术的所计划的应用是在办公室环境中无线缆地连接设备,如计算机以及其输入和输出设备。虽然两个这种设备借助所谓的链接管理器可以建立彼此的连接,但是它们在链接管理器的层面上没有获得关于其它设备分别提供哪些服务的信息。例如对新出现的要连接到打印机上的膝上型计算机的问题是,在环境中有那些打印机和该打印机提供什么(打印)服务。借助SDP,膝上型计算机现在可以从处于作用范围内的设备获得所希望的信息,即例如在这些设备中究竟是否有打印机并且哪些打印服务必要时可供它们使用。然而,在这些实施形式中涉及自组织通信网络技术的其它应用(例如蓝牙或者WLAN),即涉及接触中继系统,该接触中继系统基于特别建立的移动通信终端设备。更准确的说,这些移动终端设备设计成,当它们达到相互的作用范围时,通过直接的无线电接触进入特别类型的自组织通信,在这类自组织通信中从一个终端设备到另一个终端设备转送一个或者多个短简档,随后进行所传输的短简档的接受检验,以及在接受检验的肯定输出时引起(下面更详细地阐述的)进一步的通信。
在一些实施形式中,终端设备是在一个或者多个蜂窝移动无线电网络(例如GSM或者UMTS移动电话)中用于无线电通信的移动通信终端设备。因此,通过直接无线电接触来接触中继的能力是这些蜂窝移动无线电设备的附加功能。
在上述框架内现在已认识到,在自组织通信技术如蓝牙技术中,所设置的服务发现能力可以用于移动通信终端设备之间的所述接触中继。这种服务发现过程通常设置(以及因此例如即使在蓝牙中),从其它设备获得相应服务请求的终端设备,通过将服务属性数据发回来响应服务请求。在接触中继系统的该框架内已认识到,在服务发现过程中的短简档的传输可以响应于服务请求的获得以服务属性数据的形式而实现。
在接触中继过程中,终端设备中的一个具有客户的功能,该客户发送接触请求,以及另一终端设备具有服务器的功能,该服务器服务于(即响应)请求。原则上可能的是,终端设备中的一个只能起客户的作用而另一终端设备只能起服务器的作用(或者(原则上虽然能承担两种功能)由用户这样地配置,使得它只能作为客户或者服务器起作用)。然而,在其它实施形式中,终端设备被这样地设立,使得它能近似同时地作为客户和服务器来起作用。例如,这种终端设备能向其它设备连续地发送接触中继请求(即作为客户起作用),并且同时服务于其它设备的接触中继请求(即作为服务器起作用)。在一些实施形式中,在同一个终端设备中被提供的两种功能通过不同的进程来实现,即通过客户进程和服务器进程。这些进程是并发的(不言而喻的是,终端设备典型地只装备有一个处理器和一个用于直接无线电接触的接收部件,使得这两个进程并非严格意义上同时运行,在此意为,它们以足够频繁的交替地轮流运行,使得在用户方面形成基本上同时运行的印象)。
公知的自组织通信技术设置有这样的可能性,即设备通过发送在场请求可以发现处于作用范围内的其它终端设备,在蓝牙技术中所谓的查询(Inquiry)用于此。在自组织网络中,通常在应该能相互通信的设备之间建立一连接(在蓝牙中也称作“链接(Link)”),由此一通道被占用。在蓝牙中例如对共同的空中接口的多路访问(该访问出现在ISO-OSI参考模型的层2a中)通过具有时分复用的跳频方法来调节。对此,处于连接中的设备使用确定的事前可约定的跳频序列,对此必须使被连接的设备的时钟同步。然而,新进入另一设备的作用范围内的设备既不知道这个共同的跳频方案也不知道共同的定时。为了使这些设备能彼此发现,在自组织网络技术中设置有特殊的通信方式,该通信方式没有以这种约定(如跳频图案和定时)为先决条件。在蓝牙中例如对查询而固定地预先定义特殊的跳频图案。准备好应答在场请求的终端设备在确定时隙中在所谓查询扫描间隔内,侦听另一终端设备是否提出查询,并且必要时向回发送在场响应、所谓的FHS包。请求的终端设备从FHS包获得被请求的终端设备的定时信息。
在这些实施形式中,具有接触中继客户功能的终端设备(或者终端设备)设计成,连续地发送在场请求,以便发现处于作用范围内的其它终端设备(如上面介绍的那样,具有客户功能的终端设备同时也能作为其它客户设备的服务器来起作用)。因为在场请求典型地持续至多数秒(例如1至2秒),所以“连续地”例如可以意味着,例如每10秒至5分钟发送一个在场请求。因为有些终端设备在发送在场请求期间“听不见”其它设备的在场请求,所以在两个不仅作为客户而且作为服务器来起作用的终端设备偶然同步时,会产生对彼此的阻塞,导致这些终端设备彼此不能发现。为了避免这种阻塞,在这些实施形式中的一些中设置了:具有客户功能的终端设备随机地改变由这些终端设备所传输的在场请求之间的时间间隔。
在这些实施形式中,客户终端设备在发现另一终端设备(根据其对事先被客户终端设备发送的在场请求的响应)之后,向该终端设备发送(涉及接触中继的)服务请求,于是被发现的、现在作为服务器起作用的终端设备将在终端设备中被存储的短简档作为服务属性数据向回发送。在蓝牙中,设备提供的每个服务都被分配有所谓的服务类。每个服务类都具有通用唯一标识符(UUID-Universal Unique Identifier),该通用唯一标识符在蓝牙中例如为128比特数。每个服务类标识符(更为准确地说,每个由服务类标识符所标识的服务类实例,所谓的“服务记录”)都可以在蓝牙中分配有数据,这些数据描述了所涉及的服务的特征,这些特性被称作服务属性。在蓝牙中,服务属性包括属性标识符和属性值,为了实现系统无关性,可以通过在蓝牙标准中所规定的数据类型和属性量来描述属性标识符和属性值。在蓝牙标准中固定地预先定义了用于确定的标准服务的各种服务类(所属服务类标识符也已分派),而一系列服务类标识符并未固定地被预占并且例如可以自由地用于非标准服务。在所提出的实施形式中,这些自由服务标识符中的一个用于在此所感兴趣的“接触中继服务”,以下该服务类标识符被称作“KVD”。
在蓝牙SDP中,设置有各种类型的服务发现请求,这些服务发现请求分别通过相应PDU(协议数据单元)的发送来表现。各种PDU基本上通过“数据深度”来区分,服务器方面的SDP进程根据请求将该数据深度向回发送。因此,例如存在PDU,在PDU中如果被请求的服务由服务器提供,则服务器向回发送仅仅一个对SDP进程的所有记录的参考。在另一(在此所感兴趣的)PDU中,如果SDP进程提供被请求的服务,则SDP进程将在SDP进程中在所涉及的服务类标识符下存储的服务属性数据作为对服务请求的应答向回发送给客户。在本实施形式中,客户于是以服务类标识符“KVD”向服务器发送对于服务类的服务请求,更确切地说,是通过传输致使服务器向回发送在服务器中在服务标识符“KVD”下存储的服务属性数据的PDU。服务器在SDP的范围内研究是否它提供服务“KVD”,并且在肯定的情况下将KVD服务属性数据向回发送给客户。向回发送的服务属性数据为存储在服务器内的、用于发送给请求的接触中继系统的用户而发布的短简档。例如,每个短简档都形成一个服务属性(具有专有的服务属性标识符)。如果存储了仅仅一个短简档,则服务器相应地传输仅仅一个服务属性,在多个短简档的情况下服务器相应地传输多个服务属性。
蓝牙协议中的两个或者多个终端设备之间的连接,也称作“配对”(Pairing),不仅包含在所涉及的终端设备的定时和跳跃频率方面的匹配,而且也包括连接代码的一致,此外包括必要时的鉴权、加密等。在这些实施形式中,终端设备在服务请求通信的框架中(即在发送服务请求并且回送服务属性数据形式的短简档时)还未配对,虽然这些设备在查询之后将它们的定时和跳频信息相互匹配,但是还没有设置连接通道(通过使用连接代码、鉴权等)。在本接触中继系统中,如下面更为详细地阐述的那样,以后才实现通过使用连接代码的具有通道占用的这种连接。因此,在该短简档处理阶段中可以避免连接建立程序要求的开销。
在这些实施形式中,作为客户起作用的终端设备这样地设计,使得其在从作为服务器起作用的终端设备获得短简档之后,通过与客户终端设备所存储的简档信息比较来实施接受检验。在一些实施形式中,为了该接受检验的目的,短简档同样存储在客户终端设备中,使得在该接受检验中进行由服务器所接收的短简档与专有的存储在客户中的短简档相比较。短简档比较包括例如一致性检验、互补性检验,或者由该检验中的两个或者多个构成的整个或者部分短简档的混合检验。在一致性检验中(如名字已说明的那样)对一致性进行检验。在互补性检验中检验两个短简档是否相互补充(例如短简档中的一个是否标记为搜索简档而另一个是否标记为提供简档(Bieteprofil))。在相似性检验中不要求完全的一致性(和/或互补性),而仅仅要求某一最低限度的一致性(或互补性)。在这样的情况下,不必将同样的测试类型应用于整个短简档,更准确地说,对于短简档的确定的部分要求互补性、对于另外的部分要求一致性,并且可能对于再另一部分仅仅要求相似性。“组检验”也可能的,在组检验中总体上简档的一部分(例如它们的前面的符号)分别被检验一致性、互补性或者相似性,而另一部分(例如它们后面的符号)在检验中不予考虑。
在这些实施形式中,短简档包含说明,这些说明(与在查询中或者在服务发现通信中传送给客户的服务器终端设备的设备标识符一起)允许唯一地标识由短简档代表的接触简档(此外,“代表”并不是说譬如短简档包含与接触简档相同的信息量;更准确地说,如名字已说明的那样,其通常包含明显少于接触简档的信息)。这些说明例如是简档方案标识符(即接触简档所基于的接触简档方案的标识符)、简档号(若服务器准备好相同的简档类型的多个接触简档)以及更新计数器(每次当由短简档代表的接触简档在服务器中被改变时,更新计数器增加)。在所涉及的实施形式中,全部的已在以前由其它终端设备获得的短简档(连同原服务器的设备标识符一起)被存储在客户中。在接受检验的范围中,现在通过这些所存储的标识数据与通过当前的短简档获得的标识数据比较来检验,是否以前已经获得了短简档,该短简档与当前所获得的短简档代表一样的接触简档(该检验可以包括更新计数器,即如果在所代表的接触简档中发生了更新,则接触简档还不能视为已知的简档)。如果客户在该检验中发现,所获得的短简档代表一个其已知道的(并且由此以前已经在接触中继方面处理过的)接触简档,则客户排除该已知道的短简档,即对该短简档不引起进一步的通信,即例如不要求所涉及的完整的接触简档,如在以下更为详细地描述的那样。
在一些实施形式中,该校验机制如下改进,即如果客户中专有简档改变,则可能相关的已知简档设置到“未知”。这有这样的影响,即客户现在调用服务器的(通过专有简档改变才变得相关的)简档,该简档的短简档以前已经被客户获得(没有这些措施,客户会将短简档视为已知的,并且因此并不调用由该短简档代表的简档)。
在接受检验的输出为否定之后,对所涉及的接触简档不进行进一步的接触建立通信,但是在输出为肯定时可能进行。在这些实施形式中的几个中,为了该进一步通信的目的,现在产生客户终端设备和服务器终端设备的配对。如上所述,例如在蓝牙中,配对的产生意味着通过连接代码标识的连接通道的占用。在该通道上随后的通信例如被鉴权和/或加密地进行。在一些实施形式中,现在在配对的连接下进行的客户终端设备与服务器终端设备之间的进一步通信包含这种完整的接触简档的传输,该接触简档的所属短简档成功通过接受检验(如果多个短简档成功地通过该检验,则该检验相应地包括多个接触简档的传输)。在这些实施形式中的几个中,进行接触简档传输,其方式是作为客户起作用的终端设备通过配对的连接通道将用于所涉及的接触简档(或者多个所涉及的接触简档)的传输的请求传输给作为服务器起作用的终端设备,并且服务器终端设备通过配对的连接通道通过传输涉及到的接触简档来响应该请求。
在一些实施形式中,接触建立程序通过接触简档的传输已基本上完成(用户现在例如可以考虑包含在接触简档内的数据,并且为了通过蜂窝无线电网络的语音连接或者消息传输,还可以手动地选择接触简档内所给出的电话号码)。
然而,在其它实施形式中,作为客户起作用的终端设备使所获得的接触简档经受进一步的检验,所谓的“接触建立检验”。在该检验中,利用专有简档或者满足在专有简档中预给定的条件(例如不超过极限值)来检验所获得的接触简档或者接触简档的一部分的一致性、互补性、相似性。
接着,在接触建立检验的肯定输出情况下,作为客户起作用的终端设备引起实际的接触建立。为此,各种实施形式设置有不同的接触建立方法(在终端设备的同一实施形式中也可以有选择地或者组合地选择这些接触建立方法):通过直接无线电通信与服务器终端设备的语音接触建立、通过蜂窝无线电通信与服务器终端设备或者其它终端设备的语音接触建立、通过直接无线电通信向服务器终端设备传输消息,通过蜂窝无线电通信向服务器终端设备或者其它终端设备传输消息,以及通过蜂窝无线电通信向代码服务(Chiffre-Service)传输消息。这些消息例如可以是在蓝牙中常用的所谓名片,或者SMS或者MMS业务的消息。当然,通过蜂窝无线电网络的语音接触建立和消息传输前提是,服务器终端设备或者其它终端设备的电话号码已包含在被传输的接触简档中。替换地,简档生成器(即服务器)借助代码服务首先可以保持其匿名性,其方式是简档生成器用接触简档代替非匿名的数据(如电话号码)递交代码编号,其中代码编号和其本体(例如其电话号码)的分配对可信赖的代码服务是已知的。客户终端设备在说明所传输的代码编号的情况下,将其接触建立消息发送给代码服务。该代码服务又根据其已知的分配将接触建立消息转发给简档生成器(例如以及客户终端设备)。
在一些实施形式中,代表接触简档的短简档固定地通过作为接触简档基础的简档方案来定义,而与用户输入到接触简档内的或者终端设备在接触简档内产生的数据无关-因此该短简档可以说是作为接触简档基础的简档方案的指示。相反在其它实施形式中,代表接触简档的短简档部分通过作为接触简档基础的简档方案来定义,以及部分与用户输入接触简档中的或者由终端设备在接触简档内产生的数据相关。在这些实施形式中,终端设备构造为,用于将前述由用户输入的数据自动地编码成代表这些数据的短简档。
在一些实施形式中,接触简档存在于标记语言(例如XML)的句法中,所属的预定义的简档方案例如以(XML)文档类型定义和(XML)方案定义的形式来给出。
在一些实施形式中,终端设备构造为,预定义接触简档的简档方案可通过蜂窝移动无线电网络来下载,并且在下载简档方案之后,可由用户为了创建用户专有接触简档而将各自的数据记入该简档方案中。
在一些实施形式中,所进行的接触中继的频率(以及由此的“碰到”的概率)以这样的方式来提高,即终端设备接受来自其它用户的简档,即所谓的陌生简档,并且进一步传播给其它用户。存储在设备中的陌生简档例如是在以前的接触中继期间由其它终端设备所获得的简档。但是为了进一步加速陌生简档的传播,也可以设置(例如固定的)陌生简档传播设备。
为了技术上更容易理解,本接触中继系统在此描述为具有多个终端设备的整个系统。当然,本发明已体现在单个的终端设备中(尽管该终端设备单独并不能通信,而是对此需要至少两个这种设备)。因为这些终端设备预计主要作为单个设备来运行,所以权利要求也针对单个设备是完全合理的。当然,所有上面和接下来的对整个系统的说明也涉及单个设备。
终端设备以描述的方式参与接触中继系统(即所描述的接触中继功能性)的适宜性在大多数实施形式中通过软件应用即计算机程序来获得,该计算机程序由相应终端设备的处理器来处理。该程序例如可以以JAVA(在处理JAVA的终端设备中)或者以终端设备处理器的机器语言来编程。在一些实施形式中,终端设备开始(即从制造时起)就装备了该程序,在其它实施形式中该程序可被载入终端设备中。因此,这种程序将是商业往来的对象,例如被存储在数据载体上或者以信号序列的形式存在,该信号序列适于传输给移动通信终端设备。例如,终端设备可以借助终端设备的可能存在的WAP能力经蜂窝无线电通过互联网下载程序。因此,权利要求针对程序也是完全合理的。
现在返回到图1,该图示出了接触中继系统1中的通信伙伴和通信路径的图示。在图1中分别以终端设备2的形式示例性地表示了仅仅两个通信伙伴,其中当然也可能多于两个的这种终端设备2处于作用范围内,如图8中图示的那样。在那里,移动终端设备ME2、ME3和ME4相互处于作用范围内,其中两个移动终端设备ME3和ME4也具有一致的短简档16。作用范围在图8中通过绕移动终端设备的同心的环来描述。
终端设备2中的一个在图1中所表示的例子中承担客户3的角色,另一个终端设备承担服务器4的角色。终端设备2为用于蜂窝移动通信的移动终端设备(例如移动电话),移动终端设备通常可以通过至蜂窝无线电网络(例如GSM或者UMTS)的基站5的无线电接触与(相同或者其它无线电网络或者固定网络的)其它用户建立移动通信。此外,终端设备2还装备有发送接收部件6,发送接收部件允许与其它相应的设备短距离的自组织通信,在此例如与蓝牙发送接收部件的自组织通信。借助该蓝牙发送接收部件6,两个终端设备(如果它们达到了蓝牙作用范围内)可以在直接的路径上、即不使用通常同样可能的通过带有其基站5的蜂窝无线电网络的通信路径,建立自组织通信。终端设备2以特别的方式被编程,更准确地说,这样来编程,使得终端设备的在接触中继系统1的框架内的用于直接的自组织通信的预给定的能力被用于:只要满足确定的接触标准,就与接触中继系统的其它用户建立接触,这些用户通常对终端设备2的用户未知并且偶然进入其作用范围。在该接触中继的框架内,(根据所述条件的满足)出现多个分级的通信过程,该通信过程在图1中为了解释而被说明,并且在上下文中还将通过以下的图更进一步地阐述。这样,客户终端设备3通过直接的无线电信道发送在场请求(Inquires)13,该在场请求另外被服务器终端设备4接收并且通过直接无线电信道用相应的请求响应14来应答。此外,客户终端设备3通过直接的无线电接触发送对存储在服务器终端设备4中的短简档的服务搜索请求15,服务器终端设备用相应的服务搜索响应、即其短简档16的传输来响应服务搜索请求。在执行接受检验之后,客户终端设备3向服务器终端设备4发送简档请求17,该服务器终端设备通过经由直接的无线电接触回送所请求的接触简档18(例如以XML格式)来响应。在验证被传输的接触简档18之后,如果得到客户终端设备3想要与服务器终端设备4建立接触,因此它尝试以各种可能的形式中的一种建立实际的接触。该接触建立尝试又可以通过直接的蓝牙无线电接触来实现,例如通过个性化的短消息(“蓝牙名片”)的传输,或者通过蓝牙通道建立语音连接(这在图1中用“接触建立请求19”表示)。因此,由服务器终端设备4决定,例如又在使用蓝牙无线电路径的情况下响应接触建立请求19,并且由此最后建立双边的接触,例如通过向回发送专有名片,或者接受语音连接请求(这在图1的“接触建立响应20”中表明)。但是,实际的接触建立例如也可以通过蜂窝移动无线电网络来实现,例如当两个终端设备2现在不再处于直接无线电接触的作用范围内时。例如,当在所获得的简档中已说明了服务器终端设备4的移动无线电号码时,客户终端设备3可以尝试与服务器终端设备建立蜂窝无线电语音连接7,或者通过蜂窝无线电网络发送消息8给服务器终端设备(在图1中这用“SMS直接”表示)。在其它实施形式中,在被传输的接触简档18中可以包含代码服务9的代码编号。随后,客户终端设备3例如通过蜂窝移动无线电网络向代码服务9发送代码消息10(称为“至代码服务的SMS”)。代码服务将代码消息10中包含的代码分配给服务器终端设备4,并且将(现在被解码的)代码消息10’又通过蜂窝移动无线电网络发送给服务器终端设备。
最后,蜂窝移动无线电网络也为终端设备2用作用于下载简档方案11的路径,简档方案例如由简档方案服务12提供。为了使各个其它设备“理解”由(开始未知的)终端设备2传输的简档,这些简档必须与某些简档模板相应,正好为简档方案11。原则上,这种简档方案在交付终端设备2时可以固定地在终端设备中预给定。在对这种预给定的简档方案的限制的情况下,这种接触中继服务是比较呆板的,因为接触中继服务对至少过时的终端设备2没有给出使用特别与在制造终端设备之后才形成的接触中继内容匹配的简档的可能性。为了在这方面获得更多灵活性,这样将终端设备2编程,使得终端设备可以在任何以后的时刻通过蜂窝移动无线电网络从简档方案服务12中下载新的简档方案11,并且被下载的简档方案11自动地在功能上这样集成到所涉及的终端设备2中,使得用户可以通过记录来自简档方案11的数据来生成接触简档18(即简档方案11的实例),并且这些数据可以以所描述的方式使用在接触中继系统1中。
图2示出了客户3和服务器4的示意性的层图,用于与层关联地图示通过直接的无线电接触的接触中继通信过程。实际通信在最底层,即通过客户3和服务器4的发送接收部件6之间的无线电路径进行。根据蓝牙技术,所谓基带(base band)21处于其上,该基带用于跳频方法、数据通道的管理、设备的寻址等等。其上是所谓的L2CAP层22(逻辑链路控制和适配层协议),该层可以部分分配给ISO-OSI-参考模型的所谓的安全层和中继层(在蓝牙的情况下,这些层在其任务中并不能明确地在OSI模型中被描绘)。接着是传输层,在蓝牙的情况下为RFCOMM接口25。服务识别过程29在这两个层之间(由于其结构,不能将它完全分配给特殊的OSI层),服务识别过程在蓝牙的情况下通过SDP来实现。在WLAN中,服务识别过程可以例如随时通过独立的进程来描绘,该进程被指定到专有端口上。在实际的客户进程23或服务器进程24和接口25上有特别用于接触中继的应用26,应用包括客户应用27和服务器应用28。服务注册数据库48属于客户应用27或服务器应用28,在服务注册数据库中存储有带有服务属性(短简档)的服务记录。接触中继应用26引起相应于要表示的接触简档18将短简档16存储在相应的服务识别进程29中,由此如上面所述,这些短简档16可以在服务搜索请求的框架内作为服务属性数据从服务器4被传输给客户3。上面所描述的请求程序和服务请求程序在蓝牙技术中已经在层22和29中实施,使得接触中继应用26在一定程度上只要启动这些程序。应用26的实际工作只有当针对服务搜索请求15传输的短简档16从客户进程23向上传递给接触中继客户应用27时才开始,随后,接触中继客户应用开始上面所阐述的接受检验。必要时随后将接触简档请求17传输给服务器终端设备4的接触中继服务器应用28并且向回发送所要求的接触简档,以及可能的随后的实际的接触建立。
图3图示了客户设备3与服务器设备4之间的通信的时间流程以及参照时序图的在设备3、4中运行的处理过程。在时间点T1,客户设备3发送查询,例如ID包形式的查询,在时间点T2服务器设备4接收ID包。在时间点T3,服务器设备4例如以FHS包的形式通过回送查询响应来应答该查询,FHS包在T4由客户设备3接收。因此,T1至T4形成查询阶段。在该查询阶段期间,客户设备3和服务器设备4不具有关于对应的另外的设备的定时的知识,并且还未实施配对(即还不存在具有连接代码的连接)。
通过查询响应,客户设备3获知服务器设备4的存在;此外客户设备还获得服务器设备4的定时信息,定时信息在下面的通信中用于同步。在时间点T5,客户设备向服务器设备4发送对服务标识符“KVD”的SDP请求,SDP请求在T6时被服务器设备接收。随后,服务器设备调用在服务器设备中针对标识符“KVD”存储的服务属性数据、即其短简档16,并且在T7时将服务属性数据发送给客户设备3,该客户设备在T8时接收服务属性数据。在T8至接近T9的时间间隔内,客户设备3实施所获得的短简档的接受检验。T5至接近T9的阶段为短简档处理阶段。虽然,其中所发生的通信基于查询阶段所获得的定时信息,然而在该阶段中还未实施配对(即在SDP通信中同样还不存在具有连接代码的连接)。
在接受检验的肯定输出时,客户设备3现在对服务器设备4建立配对,即带有连接参数/信道占用的连接,并且在T9时将简档请求发送给服务器设备,该服务器设备在T10时获得该简档请求。在T11时,服务器设备4向回发送被请求的接触简档,接触简档在T12时被客户设备3获得。客户设备3实施接触简档检验直到接近T13,并且在一些实施形式中在肯定输出时在时间点T13向服务器设备3发送例如接触消息,服务器设备在T14时接收该接触消息。随后,必要时服务器设备4可以再响应。T9到接近T13的时间间隔形成接触简档处理阶段,并且随后的时间间隔形成实际的接触建立阶段。接触简档处理阶段中的通信以及接触建立阶段中的通信(只要后者通过蓝牙来实现)在客户设备3与服务器设备4之间的配对连接(带有连接参数/通道占用)的框架内实施。
图4是图2的接触中继应用26的抽象架构图。图2中在终端设备上仅表示了客户部分而在其它终端设备上仅表示了应用26的服务器部分,而图4示出了不仅客户应用/进程27、23而且服务器应用/进程28、24都被实施在同一终端设备上。更准确地说,在此为两个并行的进程,这两个进程基本上彼此独立,但是例如为了同步目的可以相互影响。在图4的架构图中,应用26分层地表示,更准确地说具有堆栈层31、管理层32、GUI层33(GUI=Graphical User Interface,即图形用户接口)以及永久存储层34。在堆栈层31中,客户27、23和服务器28、24是并行的。管理层32用于管理,即监控、设立和操纵接触简档。GUI层33能够为用户实现简档管理以及检验结果的表示等。最后,永久存储层34持久地存储各种接触简档。
在管理层32的范围内存在简档管理组件35,其越过管理层进入GUI层33。利用该简档管理组件,用户基本上可以建立、改变和观察接触简档18,其中接触简档被存储在永久存储层34中的专有简档存储器36中。如上面所阐述的那样,客户应用27在这些情况下未引起接触建立,在这些情况下借助所接收的短简档16确定,其已知道(由短简档16所代表的)接触简档18。对此,设置有用于已知简档的数据库37,在该数据库中存储有被客户获得的短简档。如上面已介绍的那样,在建立或者改变(在专有简档存储器36中的)专有接触简档18之后,该改变可能涉及的其它设备的简档18不再被丢弃。相应地,简档管理组件35在这种简档建立或者简档改变中影响已知简档的数据库37,其方式是简档管理组件从数据库37中删除涉及其它设备的可能相关的简档的短简档16。
永久存储层34除了专有简档存储器36之外也还具有用于接收到的接触简档18的存储器38以及用于转交接触简档18的存储器39。由客户27所接收的其它终端设备的接触简档18被存储在存储器38中;在结果显示组件40中用户可观察接收到的简档18。对接收到的简档18的处理互补地,服务器应用28在获得其它终端设备的请求时,从专有简档存储器36中取出待传输的专有简档18。在某种程度上,存储区域39形成了客户27与服务器28之间的桥,用于转交简档18。如下面更为详细地阐述的那样,这些转交简档18为其它设备(或者也为陌生简档传播服务器)的陌生简档,这些陌生简档又可以被转交给其它请求的设备。因为这种简档的引入通过客户27,而简档的输出通过服务器28进行,所以转交简档一方面能由客户27写入存储区域29中而另一方面由服务器28从该存储区域中读出。
图5示出了图2的服务识别进程29的内容。该进程提供了数据库,在该数据库中存储有多个服务记录,这些服务记录分别表示服务类别的实例。例如,在那里存在带有UUID“1108”的针对服务“耳机”的服务记录41以及带有UUID 1106的针对文件传输服务的其它服务记录41’。最后,在此令人感兴趣的带有41”的服务记录用UUID“KVD”表示。每个服务记录41、41’、41”都具有单个服务属性42形式的被分配的服务属性数据。在接触中继服务记录41”中,服务属性为短简档16,这些短简档在向接触中继系统(即向UUID“KVD”)的服务请求情况下被送交给请求的客户进程23。所说明的UUID值对蓝牙领域仅仅为示例性的。在WLAN的情况下,它们与端口号对应。
图6示出了简档方案11(具有示例性说明的值,因此为简档18)和属于此的短简档16连同短简档方案44。所示的例子是为车辆(通过“CA”表示)的搜索(通过“S”表示)的预定义的简档方案。简档方案11包含一系列属性,这些属性允许假定具有预定意义的确定的值。例如存在如“上位组”、“子组”、“最高价格”、“接触数据”如“名称”“电话”等。对于这些属性中的几个,用户可以在建立接触简档即简档方案11的实例时在用户接口中在多种可能性之间进行选择,例如对于上位组“客车(PKW)”、“载重汽车(LKW)”“摩托车”提供给用户来选择。在选择“PKW”时,简档管理组件35例如将相应的代码(在此为“01”)记入接触简档18中。对于其它属性,存在格式限制,例如在电话号码下只有数字被允许记入。此外,还存在一个或者多个属性(例如“自由文本”),用户可以无限制地将数据记入其中。最后,存在其值由系统自动生成的属性,例如简档标识符(“简档ID”)、“更新计数器”、“更新日期”和“简档号”,它们的值由简档管理组件35自动生成。简档ID例如在服务发现的框架内被客户(通过进程的应用)27、23使用,以便从服务识别进程(在蓝牙SDP的情况下)29中取出确定的短简档(即在服务请求的框架内简档标识符也可以用作服务属性标识符)。为了能够区分各种更新,设置有更新计数器和必要时的更新日期,这些更新属性由系统填入值。简档号的值同样由系统分配,例如当有人使用具有相同简档号的多个简档时,例如商业销售员想要购买或者出售多个汽车时,简档号用于区分相同类型的多个接触简档。此外,存在状态位,这些状态位在各方面表示服务器状态。简档方案11例如以XML文档定义或者XML方案的形式存在。
简档方案11的每个实例(即每个“以值填充”的接触简档18)都通过短简档16来表示。在图6中,示出了短简档方案44的例子以及该短简档16,图6中示例性表示的接触简档18代表该短简档。“代表”在此并不意味着,短简档16包含完整的接触简档18的所有信息,更准确地说这些信息中的一部分就足够了,这些信息在接受测试的框架内允许第一过滤。示例性的短简档方案44包含这些属性,即“基本类型”、(唯一的)“名称”、“简档号”、“上位组”和“子组”以及“更新号”。这些属性的值部分通过简档方案11来预给定,所代表的接触简档18以该简档方案为基础,另一方面,这些属性通过用户或者系统记入所代表的接触简档18中的值来预给定。例如基本类型和唯一的简档名称属于第一类。如例如由图6所示,基本类型例如是“S”(代表“Suche(搜索)”),而唯一的名称“CA”(代表“Car”即汽车)。其它基本类型例如,“B”代表投标简档(Bieteprofil),而“H”(Hash)代表相同“质量”的简档,这些简档对肯定的接受测试并不是互补地配对(如投标简档和搜索简档),而是要求相同的配对。剩余属性属于第二类,这些属性从由用户或者系统记入所代表的接触简档18中的值中得到。由此得到的短简档16为图6中给出的例子“SCA0201014”。简档管理组件35自动实施从接触简档18中导出短简档16的属性值。
图7图示了“陌生简档”18的传播。终端设备2,当其作为客户3起作用时,连续地获得其它作为服务器4起作用的终端设备的接触简档18。如上面所阐述的那样,这些接触简档18的传输的主要功能在于,客户终端设备3可以借助接收到的接触简档18例如检验,是否客户终端设备想要建立至所涉及的服务器终端设备4的接触。在图7中所表示的实施形式中,接触简档18从服务器终端设备4到客户终端设备3的传输还具有另一功能,即接触简档18的进一步传播(以及由此还有倍增)。如在图4中借助用于转发简档的存储器39所阐述的那样,客户应用27将转发简档通过存储器39递交给服务器应用28,该服务器应用接着又将转发简档递交给其它请求的客户终端设备。因为被递交的接触简档18通常不是“专有”接触简档18,所以它们也被称作“陌生简档”。在一些实施形式中,所有被获得的简档18无条件地被递交,相反在其它实施形式中只有当满足确定的条件才进行递交。例如,仅仅这样的简档18被递交,这些简档属于确定的简档类型,或者简档的年龄从建立或者上次更新起并未超过某一极限值,等等。在其它实施形式中,设置其它类型的传递条件,更准确地说,仅仅在朋友网络或者朋友的朋友网络内进行传递。对此,在存储在专有设备内的“友元”的列表(即可信赖的接收器)被检验,潜在的接收器是否包含在该列表中;转发仅在这些被列出的接收器上进行。
在图7中所示的实施形式中,也设置有固定的简档传播服务器43,该简档传播服务器包含接触中继系统的许多用户的大量可调用的接触简档18(即“陌生简档”)。当具有客户无线电功能的终端设备2进入固定简档服务器43的作用范围内时,则终端设备2可以下载大量的这种接触简档。因此,这种传播服务器43的应用可以加速陌生简档的传播。
所描述的实施形式示出了接触中继系统,在该系统中可以以相对小的通信量负载来实施接触中继通信。
所有说明书中提到的出版物和存在的系统通过引用结合于此。
虽然在此说明了与本发明的教导一致地建立的确定的产品,但是本专利的保护范围并不限于此。相反,本专利覆盖本发明的教导的所有实施形式,这些实施形式在文字上或者等同教导下落入所附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30)

1.一种接触中继系统(1),其由两个或者更多个移动通信终端设备(2)构成,
所述接触中继系统设计为,当它们进入到相互的作用范围内时,通过直接的无线电接触建立自组织通信,在所述自组织通信中一个或者多个短简档(16)从一个终端设备传输给另一终端设备(2),随后进行所述被发送的短简档(16)的接受检验,并且在接受检验的肯定输出时引起进一步的通信,
其特征在于,
所述终端设备(2)设计用于根据服务发现进程的服务发现,
以及响应于服务请求(15)的获得,所述短简档(16)的传输在所述服务发现进程的框架中作为服务属性数据来进行。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接触中继系统,其中在所述接触中继过程中,所述终端设备(2)中的至少一个具有服务器(3)的功能,而至少另一个终端设备(2)具有客户(4)的功能。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接触中继系统,其中所述终端设备(2)同时针对客户功能以及针对服务器功能而设计,并且通过各种进程、通过客户进程(27)和服务器进程(28)来实现,其中这些进程(27,28)是并行的。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接触中继系统,其中所述移动通信终端设备(2)构造为用于在一个或者多个蜂窝移动通信网络中的无线电通信,并且其中用于直接无线电接触的能力是这些蜂窝移动通信终端设备(2)的附加功能。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接触中继系统,其中所述终端设备(2)构造为用于基于蓝牙协议的直接无线电通信。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接触中继系统,其中所述服务发现过程是蓝牙服务发现协议。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接触中继系统,其中所述终端设备(2)构造为用于基于无线LAN协议的直接无线电通信。
8.根据权利要求2至7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接触中继系统,其中具有客户功能的终端设备(3)设计为,连续地发送在场请求(13),以便发现处于作用范围内的其它终端设备(2)。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接触中继系统,其中所述具有客户功能(3)的终端设备随机地改变所述在场请求(13)之间的时间间隔。
10.根据权利要求8或者9所述的接触中继系统,其中所述客户终端设备(3)设计为,在发现其它终端设备(2)之后,根据其对所述在场请求(13)的响应,将所述服务请求(15)发送给所述终端设备,接着该被发现的终端设备(2)作为服务器将在所述终端设备中存储的短简档作为服务属性数据传输给所述客户终端设备(3)。
11.根据权利要求1至10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接触中继系统,其中所述终端设备(2)在发送所述服务请求(15)和回送作为服务属性数据的所述短简档(16)时并未配对。
12.根据权利要求2至11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接触中继系统,其中作为客户(3)起作用的终端设备被这样地设计,使得在从所述服务器终端设备(4)获得所述短简档(16)之后,通过与存储在所述客户终端设备(3)中的简档信息比较来实施所述接受检验。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接触中继系统,其中进行所述接受检验,其方式是所述客户终端设备(3)将由所述服务器终端设备(4)接受到的所述短简档(16)与专有短简档比较。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接触中继系统,其中所述短简档比较包括完整或者部分短简档的一致性检验、互补性检验、相似性检验或者由这些检验中的两个或者多个构成的混合检验。
15.根据权利要求13或者14所述的接触中继系统,其中所述短简档比较包括简档版本比较,以便识别以前已获得的短简档(16)。
16.根据权利要求2至15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接触中继系统,其中在所述接受检验的肯定输出之后建立客户终端设备(3)与服务器终端设备(4)的配对。
17.根据权利要求2至16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接触中继系统,其中所述短简档(16)代表接触简档(18),并且进一步的通信包括这样的接触简档(18)的传输,所述接触简档的所属短简档(16)已经通过所述接受检验。
18.根据权利要求2至17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接触中继系统,其中以这样的方式进行所述接触简档(18)的传输,即作为客户(3)起作用的终端设备向作为服务器(4)起作用的终端设备发送要求,以传输上述接触简档(18),并且作为对所述要求的响应,所述服务器终端设备将所涉及的接触简档发送给所述客户终端设备。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接触中继系统,其中作为客户(3)起作用的终端设备使所获得的接触简档(18)经受接触建立检验,并且在其肯定输出时引起实际的接触建立。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接触中继系统,其中所述实际的接触建立以以下方法的一个或者多个来进行:
通过所述直接无线电通信与所述服务器终端设备(4)的语音接触建立、通过蜂窝无线电通信与所述服务器终端设备(4)或另一终端设备的语音接触建立、通过直接无线电通信向所述服务器终端设备(4)发送消息、通过蜂窝无线电通信向所述服务器终端设备(4)或者另一终端设备发送消息、通过蜂窝无线电通信向代码服务(9)发送消息。
21.根据权利要求1至20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接触中继系统,其中代表接触简档(18)的短简档(16)固定地通过所述接触简档(18)所基于的简档方案(11)来定义,而与用户输入所述接触简档(18)中的或者终端设备(2)在所述接触简档(18)中产生的值无关。
22.根据权利要求1至20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接触中继系统,其中代表接触简档(18)的短简档(16)部分地与用户输入所述接触简档(18)中的或者终端设备(2)在所述接触简档(18)中产生的值相关。
23.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接触中继系统,其中所述终端设备(2)构造为,将上述的由用户输入的值编码成代表所述值的短简档(16)。
24.根据权利要求1至2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接触中继系统,其中所述接触简档存在于标记语言的句法中,并且所属的预定义的简档方案以文档类型定义或者方案定义的形式给出。
25.根据权利要求4至24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接触中继系统,其中所述终端设备(2)构造为,预定义接触简档(18)的简档方案(11)可通过蜂窝移动通信网络下载,并且在下载简档方案(11)之后可由用户将各自的值记入接触简档中以生成用户专有的接触简档(18)。
26.根据权利要求1至25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接触中继系统,其中所述终端设备(2)建立为,接收来自其它用户的简档(18),即所谓的陌生简档,并且进一步传播给其它用户。
27.根据权利要求26所述的接触中继系统,其中存储在所述终端设备(2)中的陌生简档(18)为先前的接触中继时由其它终端设备(2)获得的简档。
28.根据权利要求26或者27所述的接触中继系统,其中所述陌生简档(18)为由陌生简档传播设备(43)所接收的简档。
29.一种移动通信终端设备(1),其构造用于参加在根据权利要求1至28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接触中继系统(1)。
30.一种计算机程序,其被存储在数据载体上或者以信号序列的形式存在,所述信号序列适于传输给移动通信终端设备(2),当计算机程序在移动通信终端设备(2)上运行时,给予该移动通信终端设备在根据权利要求1至28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接触中继系统(1)中的终端设备(2)的功能。
CNA2005800357287A 2004-08-19 2005-07-21 接触中继系统 Pending CN101044716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EP04019751.9 2004-08-19
EP04019751A EP1628435A1 (de) 2004-08-19 2004-08-19 Kontaktvermittlungssystem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044716A true CN101044716A (zh) 2007-09-26

Family

ID=3519773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A2005800357287A Pending CN101044716A (zh) 2004-08-19 2005-07-21 接触中继系统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EP (1) EP1628435A1 (zh)
JP (1) JP2008510400A (zh)
CN (1) CN101044716A (zh)
WO (1) WO2006021276A2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2008007711A1 (de) * 2008-02-04 2009-08-13 Continental Automotive Gmbh Kommunikationsverfahren
DE102008028975B4 (de) * 2008-06-18 2020-11-26 Bayerische Motoren Werke Aktiengesellschaft Kraftfahrzeug
DE102012003889A1 (de) * 2012-02-28 2013-08-29 Sedat Ayvaz Verfahren zur Kommunikation
DE102018222752A1 (de) * 2018-12-21 2020-06-25 Dirk Bohnes System zur Übertragung personenbezogener Daten
US11830464B2 (en) 2019-12-27 2023-11-28 Roland Corporatio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device and wireless communication method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149496A1 (de) * 2001-10-06 2003-04-30 Michael Wilk Verfahren zur Kontaktanbahnung über ein Kommunikationssystem und Kommunikationssystem
US7249182B1 (en) * 2002-02-27 2007-07-24 Nokia Corporation Personal profile sharing and management for short-range wireless terminals
DE10218808A1 (de) * 2002-04-19 2003-11-13 Siemens Ag Verfahren zur Vervielfältigung und Verteilung von Informationen zur Identifizierung von Profilen von Teilnehmern eines Kommunikationssystems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06021276A2 (de) 2006-03-02
JP2008510400A (ja) 2008-04-03
WO2006021276A3 (de) 2006-11-30
EP1628435A1 (de) 2006-02-2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1257144B1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establishing a communication group
CN103052080B (zh) 针对空白区利用的位置判定
CN100418780C (zh) 经由无线通信网络选择打印机和打印数据的系统和方法
CN102855539B (zh) 通信处理装置和方法、信息管理装置和方法
CN1578240A (zh) 建立短程服务会话的方法和系统
CN106993048B (zh) 确定推荐信息的方法及装置、信息推荐方法及装置
CN1809842A (zh) 具有图形接口的服务/设备指示
CN101156167A (zh) 用于在数据网络上赠送的方法和设备
CN103124422A (zh) 关联设备的方法、装置及系统
CN101779477A (zh) 基站启动的邻近服务发现和连接建立
EP1746805A1 (en)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obtaining application data from short distance communication terminal
CN103250442B (zh) 获得服务的方法和装置
WO2006098037A1 (ja) 通信情報管理方法、通信情報管理装置、無線通信装置、中継装置、通信情報管理プログラム、無線通信プログラム、中継プログラムおよび通信情報管理システム
CN101044716A (zh) 接触中继系统
CN108933775A (zh) 自动无线通信认证
CN103686058A (zh) 通信系统和信息处理设备
CA3190295A1 (en) Method and system for dynamic wireless connection management
CN103716865A (zh) 通信装置
US9240081B2 (en) System and method of providing vehicular telematics service
Chen et al. Cellular based machine to machine communication with un-peer2peer protocol stack
CN107454659A (zh) 一种终端识别方法、系统、终端设备和基站
CN105827715A (zh) 一种信息共享方法及装置
CN110197573A (zh) 基于无线传输表征车辆
CN111541680B (zh) 智能设备的注册方法、智能设备、系统、及存储介质
CN117204085A (zh) 一种信息传输方法、系统及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