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014909A - 显影辊及使用其的图像形成装置 - Google Patents

显影辊及使用其的图像形成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014909A
CN101014909A CN 200580027123 CN200580027123A CN101014909A CN 101014909 A CN101014909 A CN 101014909A CN 200580027123 CN200580027123 CN 200580027123 CN 200580027123 A CN200580027123 A CN 200580027123A CN 101014909 A CN101014909 A CN 10101490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sin
developer roll
resin bed
particulate
spindle uni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 200580027123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0517107C (zh
Inventor
高木光治
赤间秀洋
诸冈琢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ridgestone Corp
Original Assignee
Bridgestone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ridgestone Corp filed Critical Bridgestone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101490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01490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0517107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0517107C/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Rolls And Other Rotary Bodies (AREA)

Abstract

提供一种显影辊,其不需要树脂层的形成过程中的干燥作业线,而且为了对树脂层赋予导电性,可以使用碳类导电剂,以及提供一种使用该显影辊的图像形成装置。显影辊1具有由含有导电剂的树脂制空心圆筒体或实心圆筒体构成的轴部件2和树脂层4。所述树脂层4由含有碳类导电剂和紫外线聚合引发剂的紫外线固化性树脂构成,所述紫外线聚合引发剂的紫外线吸收波段的最大波长为400nm以上。所述树脂层4还可以由含有导电剂的电子射线固化型树脂构成。

Description

显影辊及使用其的图像形成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用于复印机、打印机等电子照相装置或静电记录装置等图像形成装置中的显影辊和使用该显影辊的图像形成装置。
背景技术
在复印机、打印机等电子照相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中,向保持有潜像的感光鼓等潜像保持体供应非磁性显影剂(调色剂),对潜像保持体的潜像附着调色剂而使潜像可视化,作为该显影方法的普通例子,有如下所述非磁性跳跃显影法:在与潜像保持体之间设置微小间隙而配置的显影辊的外周上承载带电的调色剂,在潜像保持体和显影辊之间施加电压的状态下使显影辊旋转,从而使调色剂飞行至潜像保持体。
参照图1,进一步描述非磁性跳跃显影法。在用于供应调色剂的调色剂供应辊94和保持有静电潜像的感光鼓(潜像保持体)95之间,相对感光鼓95空出微小间隙92而设置显影辊91,这些显影辊91、感光鼓95和调色剂供应辊94分别沿着图中箭头方向旋转,同时在感光鼓95和显影辊91之间施加规定电压,从而使调色剂96被调色剂供应辊94供应至显影辊91的表面,调色剂96被层化刮板97修整为均匀的薄层,形成了薄层的调色剂96越过间隙92飞行至感光鼓95并粘附到潜像上,使该潜像可视化。
另外,图中98是转印部,在此处将调色剂图像转印至纸等记录介质上。另外,99是清洁部,以转印后残留在感光鼓95表面的调色剂6被其清洁刮板99a除去的方式构成。
图2是表示用于非磁性跳跃显影法的以往的显影辊91的剖面图,显影辊91通常如下构成:在由金属等良导电材料制成的实心圆柱状或空心圆筒状的轴部件82的外周设有树脂层84,该树脂层用于优化对调色剂的带电性或附着性或者显影辊与层化刮板之间的摩擦力等(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而且,为了在强度所允许的限度内尽量减轻重量,轴部件82优选是树脂制的,此时,设有辊主体部85和构成轴部件82长度方向两端部的轴部86a,轴部86a被可旋转支承于图像形成装置的辊支承部。
作为形成树脂层84的方法,按照如下过程进行:在溶剂系或水系涂料中浸渍轴部件82,或者在轴部件82的外侧喷射该涂料后,通过热或热风进行干燥固化,但是,该方法需要长时间的干燥,因此为了大批量生产显影辊91,需要长的干燥作业线,所用设备和空间所需的费用变得庞大,另外,树脂层根据其用途而要求被高精度控制的导电性、表面状态,但是,干燥作业线内的温度分布、风量的偏差对这些性能的影响很大,还存在质量上的问题。
作为解决该问题的方案,已知一种显影辊,其通过紫外线使涂布于轴部件82上的含导电剂的紫外线固化型树脂固化而形成覆盖层(例如参照专利文献2)。另一方面,作为对显影辊赋予导电性的导电剂,从低成本、高导电性、环境稳定性等观点出发,通常多使用炭类物质。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2-14534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2-310136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然而,含有炭类导电剂的紫外线固化型树脂即使将其涂布后欲用紫外线进行固化,由于炭是不透明的,因而也会吸收紫外线,紫外线难以到达层的深处,存在利用紫外线的树脂固化不能充分进行的可能性,因此,存在不能使用炭类物质作为导电剂的问题。
另外,上述那样构成的树脂层一般是将含树脂成分的涂布液涂布于轴部件后,使之固化而形成的,但是,这样形成的树脂层表面粗糙度不够,因此,在外周面上承载调色剂并供应至潜像保持体时的供应能力可能不够。
本发明是鉴于这样的问题而进行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显影辊和使用该显影辊的图像形成装置,所述显影辊不需要树脂层的形成过程中的干燥作业线,而且能够将炭类物质用作对树脂层赋予导电性的导电剂。
另外,本发明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显影辊和使用其的图像形成装置,所述显影辊具有足以获得理想的调色剂供应能力的表面粗糙度。
解决问题的手段
<1>一种显影辊,其在轴部件的半径方向外侧设有一层以上树脂层,该轴部件是其长度方向两端部被可旋转支承而被安装,所述显影辊将承载于外周面上的非磁性显影剂供应至潜像保持体,其中,
所述轴部件由含有导电剂的树脂制中空圆筒体或实心圆柱体构成,所述树脂层的至少一层由含有导电剂和紫外线聚合引发剂的紫外线固化型树脂构成,而且,所述导电剂至少包含炭类物质,所述紫外线聚合引发剂包含紫外线吸收波段的最大波长为400nm以上的物质。
其中,所谓“紫外线吸收波段”是指能够获得足以分裂引发剂的能量的波段,仅仅只有微量吸收的波段并不包括在吸收波段范围内。因此,例如,紫外线吸收波段的最大波长为400nm以上的情况是指在400nm以上的波段能够充分地引发分裂,并不仅仅表示在该区域能够吸收紫外线。
<2>作为<1>的优选方案,所述紫外线聚合引发剂还包含紫外线吸收波段的最大波长低于400nm的物质。
<3>作为<1>或<2>的优选方案,所述紫外线固化型树脂如下形成:涂布由无溶剂的树脂组合物组成的涂布液,并通过紫外线照射使之固化。
<4>一种显影辊,其在轴部件的半径方向外侧设有一层以上树脂层,该轴部件是其长度方向两端部被可旋转支承而被安装,所述显影辊将承载于外周面上的非磁性显影剂供应至潜像保持体,其中,
所述轴部件由含有导电剂的树脂制中空圆筒体或实心圆柱体构成,由含有导电剂的电子射线固化型树脂构成所述树脂层的至少一层。
在本说明书中,所谓电子射线固化型树脂是指如下树脂:不含交联剂、聚合引发剂、分裂助剂,即使不使用这些助剂,也具有通过电子射线照射产生的能量进行自交联的特性。但是,在实际的制造中,这些与交联剂等混合形成层也没有关系,电子射线固化型树脂并不拒绝混合这些交联剂等。
<5>作为<4>的优选方案,所述电子射线固化型树脂如下形成:涂布由无溶剂的树脂组合物组成的涂布液,并通过电子射线照射使之固化。
<6>作为<1>~<5>任一项的优选方案,其特征在于,所述树脂层由2层以上构成,而且以位于半径方向最外侧的层作为第二树脂层、以与第二树脂层的内侧相邻的层作为第一树脂层时,第一树脂层的体积电阻率为106Ω·cm以下,第二树脂层的体积电阻率为1010Ω·cm以上。
<7>作为<6>的优选方案,所述第二树脂层的组成不含导电微粒。
<8>作为<6>或<7>的优选方案,构成所述第二树脂层的树脂是:可溶于构成第一树脂层的树脂的不良溶剂中的树脂。
<9>作为<6>~<8>任一项的优选方案,所述第二树脂层由交联树脂构成,并具备如下特性:用交联前的树脂的良溶剂提取时,可溶部分为30重量%以下。
<10>一种显影辊,其在轴部件的半径方向外侧设有一层以上树脂层,该轴部件是其长度方向两端部被可旋转支承而被安装,所述显影辊将承载于外周面上的非磁性显影剂供应至潜像保持体,其中,
由含有导电剂的树脂制中空圆筒体或实心圆柱体构成所述轴部件,由分散有微粒的树脂构成所述树脂层的至少一层。
<11>作为<10>的优选方案,其特征在于,所述树脂层由2层以上构成,而且以位于半径方向最外侧的层作为第二树脂层、以与第二树脂层的内侧相邻的层作为第一树脂层时,所述微粒仅分散在第一树脂层而不含于第二树脂层。
<12>作为<11>的优选方案,所述第一树脂层的体积电阻率为106Ω·cm以下,所述第二树脂层的体积电阻率为1010Ω·cm以上。
<13>作为<10>~<12>任一项的优选方案,所述微粒的平均粒径为1~50μm。
<14>作为<10>~<13>任一项的优选方案,所述微粒的含量相对100重量份树脂为0.1~100重量份。
<15>作为<10>~<14>任一项的优选方案,所述树脂层的厚度总共为1~50μm。
<16>作为<10>~<15>任一项的优选方案,所述微粒的平均粒径a与树脂层的总厚度b之比a/b为1.0~5.0。
<17>作为<10>~<16>任一项的优选方案,所述微粒由橡胶或合成树脂构成。
<18>作为<17>的优选方案,所述微粒由选自硅橡胶微粒、丙烯酸酯微粒、苯乙烯微粒、丙烯酸类/苯乙烯共聚物微粒、氟树脂微粒、聚氨酯弹性体微粒、尿烷丙烯酸酯微粒、密胺树脂微粒和酚醛树脂微粒中的至少1种构成。
<19>作为<10>~<18>任一项的优选方案,所述树脂层的至少1层是紫外线固化型树脂或电子射线固化型树脂。
<20>作为<1>~<19>任一项的优选方案,由含有氟和硅中至少1种的树脂构成至少位于半径方向最外侧的树脂层。
<21>作为<1>~<20>任一项的优选方案,所述树脂层的总厚度为1~500μm。
<22>作为<1>~<21>任一项的优选方案,包含于所述紫外线固化型树脂中的炭类导电剂的含量相对100重量份树脂为1~20重量份。
<23>作为<1>~<22>任一项的优选方案,包含于所述紫外线固化型树脂或电子射线固化型树脂中的导电剂由2种以上物质构成。
<24>作为<1>~<23>任一项的优选方案,在所述轴部件和最内侧的树脂层之间设有弹性层。
<25>作为<1>~<24>任一项的优选方案,形成所述轴部件的所述树脂是选自通用树脂、通用工程塑料和超级工程塑料中的至少一种合成树脂。
<26>作为<25>的优选方案,所述通用工程塑料或超级工程塑料是聚缩醛、聚酰胺6、聚酰胺6/6、聚酰胺12、聚酰胺4/6、聚酰胺6/10、聚酰胺6/12、聚酰胺11、聚酰胺MXD6、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酯、聚苯醚、聚苯硫醚、聚亚苯醚、聚醚砜、聚碳酸酯、聚酰亚胺、聚酰胺酰亚胺、聚醚酰亚胺、聚砜、聚醚醚酮、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聚芳酯、聚四氟乙烯或液晶聚合物。
<27>作为<1>~<26>任一项的优选方案,包含于形成轴部件的树脂中的导电剂是选自炭黑、石墨、氧化锡、氧化钛、氧化锌、镍、铝和铜中的至少一种。
<28>作为<1>~<27>任一项的优选方案,所述轴部件由中空圆筒体构成,在中空圆筒体中设置从其外周面朝着半径方向内侧延伸的增强用肋。
<29>作为<28>的优选方案,在所述轴部件中设有金属轴,所述金属轴配置于所述中空圆筒体的半径方向中心并贯穿中空圆筒体,以支承所述增强用肋的半径方向内侧端的方式构成金属轴。
<30>作为<29>的优选方案,沿着长度方向连接多个圆筒部件而构成所述中空圆筒体。
<31>为具备<1>~<30>任一项所述显影辊的图像形成装置。
发明效果
根据<1>,紫外线聚合引发剂含有紫外线吸收波段的最大波长为400nm以上的物质,因此,400nm以上的长波长紫外线能够到达树脂层的深处,能够弥补由炭类导电剂引起的层深处的紫外线量的降低,并使此处的紫外线固化反应得以进行,因此,作为含于紫外线固化型树脂中的导电剂,可以应用在各个方面有利的炭类物质。
根据<2>,所述紫外线聚合引发剂含有紫外线吸收波段的最大波长不足400nm的物质,通过最大波长不足400nm的短波长紫外线的作用,即使是靠近层表面的部位,也能够有效地进行树脂的固化反应。
根据<3>,涂布由无溶剂的树脂组合物组成的涂布液,并通过紫外线照射使之固化而形成上述紫外线固化型树脂,因此,与利用热或热风干燥来替代紫外线照射而进行固化形成树脂相比,能够节约用于干燥的大型设备和空间,而且,能够抑制由难以控制干燥过程而引起的成膜不均匀,并能够高精度地形成树脂层。
根据<4>的发明,利用含有导电剂的电子射线固化型树脂构成设于轴部件外侧的树脂层中的至少一层,因此,能够不需要树脂层形成过程中的干燥作业线,而且,与由紫外线固化型树脂构成该树脂层的情况不同,作为不会污染潜像保持体而对树脂层赋予导电性的导电剂,可以使用炭类物质。
根据<5>,涂布由无溶剂的树脂组合物构成的涂布液,并通过电子射线照射使之固化而形成上述电子射线固化型树脂,因此,与利用热或热风干燥来替代电子射线照射而进行固化形成树脂相比,能够节约用于干燥的大型设备和空间,而且,能够抑制由难以控制干燥过程而引起的成膜的不均匀,能够高精度地形成树脂层。
根据<6>,上述树脂层由2层以上构成,位于半径方向最外侧的第二树脂层的体积电阻率为1010Ω·cm以上,与第二树脂层的内侧相邻的第一树脂层的体积电阻率为106Ω·cm以下,因此,能够充分抑制对显影剂的带电能力不够所引起的图像灰雾或图像不匀、重影等图像不良或在长期使用中由附着于显影辊的显影剂引起的图像不良。另外,这些是本发明者进行各种试验的结果发现的情况。
根据<7>,由于上述第二树脂层的组成不含导电性微粒,因此可进一步提高第二树脂层的绝缘性,可长期良好地保持调色剂带电性能,可提供稳定的图像。
根据<8>,构成第二树脂层的树脂是可溶于构成第一树脂层的树脂的不良溶剂中的树脂,因此,如果在第一树脂层上涂布用该不良溶剂调制的第二树脂层用涂布液,则用于形成的第一树脂层的溶剂不易被第二树脂层涂布液溶解,即使是所谓风干状态下的干燥,即常温干燥,这些树脂层也不会相互混杂、能够制得良好的树脂层。
根据<9>,由交联树脂构成树脂层,具备用交联前的树脂的良溶剂提取时的可溶部分为30重量%以下的特性,因此,能够防止如下问题:即,当可溶部分大于30重量%时,分子量较低的物质或未固化的成分增多,成为耐久寿命不足、感光体的污染、调色剂的污染或凝聚、覆盖层的磨耗、摩擦系数的增大等的起因。
根据<10>,由分散有微粒的树脂构成上述树脂层的至少一层,因此,能够在外周面上形成由该微粒产生的凹凸,从而能够提供具有足以获得理想的调色剂供应能力的表面粗糙度的显影辊。
根据<11>,上述树脂层由2层以上构成,在位于半径方向最外侧的第二树脂层中不含上述微粒,而将所述微粒分散于与第二树脂层的内侧相邻的第一树脂层中,因此,由于有了第二树脂层,第一树脂层内的微粒不会直接暴露于显影辊表面,结果能够防止微粒的脱落,能够长期维持由微粒形成的表面粗糙度。
根据<12>,使上述第一树脂层的体积电阻率为106Ω·cm以下、上述第二树脂层的体积电阻率为1010Ω·cm以上,粗糙度过大,调色剂输送力过多,不能确保合适的调色剂带电性。
从而能够充分地抑制由显影剂的带电能力不够所引起的图像灰雾或图像不匀、重影等图像不良或在长期使用中由附着于显影辊的显影剂引起的图像不良。
根据<13>,上述微粒的平均粒径为1~50μm,从而能够获得最合适的调色剂输送力,如果微粒的平均粒径低于1μm,不能获得足够的表面粗糙度,结果调色剂输送力降低,引起图像浓度的降低等印刷质量的降低,另外,如果微粒的平均粒径大于50μm,表面
根据<14>,相对100重量份树脂,上述微粒的含量为0.1~100重量份,从而能够获得最合适的表面粗糙度,如果微粒的含量相对100重量份树脂低于0.1重量份,微粒存在于第一树脂层表面的比例过小,不能对显影辊赋予足够的表面粗糙度,相反,如果超过100重量份,微粒相对于树脂的比例过大,阻碍了树脂功能的体现,难以获得良好的层。
根据<15>,树脂层的总厚度为1~50μm,从而能够有助于形成良好的图像,如果该厚度低于1μm,由于耐久时的摩擦而有时不能充分确保表面层的带电性能,另一方面,如果超过50μm,显影辊表面变硬,会给调色剂带来损害,有时会发生调色剂粘着到感光体等图像形成体或层化刮板上而引起图像不良。
根据<16>,上述微粒的平均粒径a与树脂层的总厚度b之比a/b为1.0~5.0,如果该比例a/b低于1.0,微粒会埋入树脂中,难以增大显影辊的表面粗糙度,如果超过5.0,难以利用树脂固定微粒。
根据<17>,上述微粒由橡胶或合成树脂构成,因此容易使微粒均匀地分散于树脂中,另外,与含有金属微粒的情况不同,还不会降低电阻。
根据<18>,上述微粒为选自硅橡胶微粒、丙烯酸酯微粒、苯乙烯微粒、丙烯酸类/苯乙烯共聚物微粒、氟树脂微粒、聚氨酯弹性体微粒、尿烷丙烯酸酯微粒、密胺树脂微粒和酚醛树脂微粒中的至少1种,因此容易获得均匀的微粒分布,另外,容易获得理想的调色剂带电性能。
根据<19>,上述树脂层的至少一层是紫外线固化型树脂或电子射线固化型树脂,从而能够照射紫外线或电子射线而使被涂布的树脂固化,不需要当由热固性树脂构成树脂层时用于固化所需的巨大干燥工作线,能够大幅降低相关费用。
根据<20>,由含氟和硅中至少一种的树脂构成至少最外面的树脂层,从而能够降低最外层树脂层的表面能,结果降低显影辊的摩擦阻力,同时还能够提高调色剂的脱模性,能够降低长时间使用过程中的磨耗而提高耐久性。
根据<21>,上述树脂层的总厚度为1~500μm,从而能够长期稳定地形成图像,如果厚度低于1μm,由于长期使用时的摩擦而有时不能充分确保表面层的带电性能,另一方面,如果超过50μm,显影辊表面变硬,会给调色剂带来损害,有时会发生调色剂粘着到感光体等图像形成体或层化刮板上而引起图像不良。
根据<22>,含于紫外线固化型树脂中的炭类导电剂的含量相对100重量份树脂为1~20重量份,从而能够提供最合适的电性能,如果炭类导电剂的含量低于1重量份,不能确保足够的导电性,另一方面,如果超过20重量份,树脂变硬而变脆,另外,由于显著地高导电化而可能会在使用中产生泄漏,此外,炭类导电剂容易吸收紫外线,因此,导电剂的量越多,紫外线就越难以到达层的深处,因此,不能充分地进行紫外线固化反应。
根据<23>,由2种以上物质构成含于紫外线固化型树脂或电子射线固化型树脂中的导电剂,从而能够稳定地表现出导电性,而不会受外加电压的变动或环境变化的影响。
根据<24>,在上述轴部件和半径方向最内侧的树脂层之间设置弹性层,从而当树脂层被推碰到潜像保持体或层化刮板上时,缓和了施于树脂层的应力,能够提高树脂层的耐久性,也能够缓和对调色剂的应力,从而能够有助于长期稳定地形成图像。
另外,对于利用非磁性调色剂的显影方式,除了跳跃式之外,还有将显影辊推碰到潜像保持体上进行显影的加压显影方式,当在加压显影方式中利用该显影辊时,能够进一步缓和来自潜像保持体的应力,能够进一步有助于树脂层的耐久性、长期显影性能的维持。
根据<25>,形成上述轴部件的上述树脂是由选自通用塑料、通用工程塑料和超级工程塑料中的至少一种合成树脂构成,因此可以通过被广泛使用的树脂成形机进行成形,从而能够廉价地制造,另外,能够提高成形品形状的自由度,此外,还能够提高再循环性。
根据<26>,上述通用工程塑料或超级工程塑料选自聚缩醛、聚酰胺6、聚酰胺6/6、聚酰胺12、聚酰胺4/6、聚酰胺6/10、聚酰胺6/12、聚酰胺11、聚酰胺MXD6、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酯、聚苯醚、聚苯硫醚、聚亚苯醚、聚醚砜、聚碳酸酯、聚酰亚胺、聚酰胺酰亚胺、聚醚酰亚胺、聚砜、聚醚醚酮、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聚芳酯、聚四氟乙烯或液晶聚合物,这些材料可以廉价、而且简单地获得材料,另外,抗弯强度、吸水变化少,具备耐热性等显影辊必需的特性,从而优选。
根据<27>,含于形成轴部件的树脂中的导电剂是选自炭黑、石墨、氧化锡、氧化钛、氧化锌、镍、铝和铜中的至少一种,能够赋予显影辊必需的体积电阻率,另外,这些材料流动性或抗弯强度优异,有利于形成轴部件。
根据<28>,上述轴部件由中空圆筒体构成,在中空圆筒体中设有从其外周面朝着半径方向内侧延伸的增强用肋,能够提高对抗从感光鼓等受到的弯曲的强度,结果能够提高印刷图像质量。
根据<29>,在上述轴部件中设有金属轴,所述金属轴配置于上述中空圆筒体的半径方向中心并贯穿中空圆筒体,并且以支承上述增强用肋的半径方向内侧端的方式构成金属轴,从而能够进一步提高轴部件对抗弯曲的强度。
根据<30>,沿着长度方向连接多个圆筒部件而构成上述中空圆筒体,因此,通过缩短部件长度而提高加工精度和加工的容易度,从而能够高精度、低成本地制造显影辊。
根据<31>,图像形成装置具备<1>~<30>任一项的显影辊,因此如上所述,不需要树脂层形成过程中的干燥作业线,而且,能够利用炭类物质作为对树脂层赋予导电性的导电剂,从这些方面来说是有利的图像形成装置。
附图说明
[图1]表示用于非磁性跳跃显影法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原理图。
[图2]表示现有显影辊的剖面图。
[图3]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的显影辊的剖面图。
[图4]表示其它实施方式的显影辊的剖面图。
[图5]表示另一实施方式的显影辊的剖面图。
[图6]图5的显影辊的立体图。
[图7]表示形成中空圆筒体的模具的剖面图。
[图8]表示具有不同结构端部的轴部件的侧视图。
[图9]表示轴部、轴孔部、齿轮部的形状变形例子的立体图。
[图10]表示又一实施方式的的显影辊。
[图11]表示图10所示显影辊的轴部件的立体图。
[图12]表示圆筒部件的立体图和剖面图。
[图13]表示图11所示轴部件的变形例子的立体图。
[图14]表示图11所示轴部件的其它变形例子的立体图。
[图15]表示圆筒部件的连接方法的立体图。
[图16]进行对显影辊的电荷赋予和表面电位测定的装置的原理图。
[图17]表示测量单元上的表面电位仪和放电器的配置的图。
[图18]表示旋转电阻测量器的原理图。
[图19]表示表面残留电位对数的衰减的图表。
[图20]表示变形例的显影辊的剖面图。
[图21]表示其它实施方式的显影辊的剖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进一步详细地描述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图3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显影辊的剖面图,显影辊1是在轴部件2的外周上形成半导电性的弹性层3、再在该弹性层3上形成半导电性树脂层4而成的,但弹性层3并不是必需的结构。轴部件2由树脂制实心圆柱体5和形成于其两端的各自的轴部6构成,这些轴部6在安装状态下被未图示的电子照相装置的辊支承部所支承。
轴部件2是树脂制的,因而,与利用金属等形成的情况相比,能够增大轴部件2的直径而不会引起重量的大幅增加,另外,树脂含有导电剂,因此具有良好的导电性,从而能够对显影辊1的表面赋予理想的电位。
作为用于轴部件2的树脂材料,可以是具有适当的强度而且可以通过注射成型等进行成型的物质,可以适当地从通用树脂或工程塑料中选择,没有特别地限制。具体地讲,作为工程塑料,例如,可以列举聚缩醛、聚酰胺树脂(例如聚酰胺6、聚酰胺6/6、聚酰胺12、聚酰胺4/6、聚酰胺6/10、聚酰胺6/12、聚酰胺11、聚酰胺MXD6(由间二甲苯二胺和己二酸制得的聚酰胺)等)、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酯、聚苯醚、聚苯硫醚、聚亚苯醚、聚醚砜、聚碳酸酯、聚酰亚胺、聚酰胺酰亚胺、聚醚酰亚胺、聚砜、聚醚醚酮、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聚芳酯、液晶聚合物、聚四氟乙烯等。另外,作为通用树脂,可以列举聚丙烯、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ABS)树脂、聚苯乙烯、聚乙烯等。其它,还可以使用密胺树脂、酚醛树脂、有机硅树脂等。这些可以单独使用一种,也可以组合使用二种以上。
其中,特别优选工程塑料,此外,由于是热塑性的且成型性优异,而且机械强度优异,因此进一步优选聚缩醛、聚酰胺树脂、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酯、聚亚苯醚、聚苯硫醚、聚碳酸酯等。特别是聚酰胺6/6、聚酰胺MXD6、聚酰胺6/12或者它们的混合树脂是合适的。另外,也可以使用热固性树脂,但是,考虑到可循环性,优选使用热塑性树脂。
作为导电剂,只要是能够均匀地分散于树脂材料中,就可以使用各种物质,优选使用炭黑粉末、石墨粉末、碳纤维或铝、铜、镍等金属粉末、氧化锡、氧化钛、氧化锌等金属氧化物粉末、导电玻璃粉末等粉末状导电剂。这些可以单独使用1种,也可以组合使用2种以上。该导电剂的混合量可以根据目标导电辊的用途或状况而选定以便能够获得适当的电阻值,但没有特殊限制,通常相对轴部件2的材料总量为5~40重量%,特别优选为5~20重量%。
如上所述,可以根据辊的用途等适当设定轴部件2的体积电阻率,通常为1×100~1×1012Ω·cm,优选为1×102~1×1010Ω·cm,更优选为1×105~1×1010Ω·cm。
在轴部件2的材料中,根据需要,为了增强或增量等目的,可以混合各种导电性或非导电性纤维状物质或晶须、铁氧体等。作为纤维状物质,可以列举例如碳纤维、玻璃纤维等纤维,另外,作为晶须,可以列举钛酸钙等无机晶须。这些可以单独使用1种,也可以组合使用二种以上。这些的混合量可以根据所用纤维状物质或晶须的长度和直径、主体树脂材料的种类或目标辊强度等适当选择,通常为材料整体的5~70重量%,特别是10~20重量%。
轴部件2构成显影辊1的芯部,作为辊,需要为了稳定地发挥良好性能所需的充分的强度,通常优选具有按照JIS K 7171的抗弯强度为80MPa以上,特别是130MPa以上的强度,由此能够长期可靠地发挥良好性能。另外,抗弯强度的上限没有特别限制,一般为500MPa以下左右。
图3所示的轴部件2由实心圆柱体5构成,还可以利用由空心圆筒体13构成的轴部件12来替代轴部件2,图4是表示利用轴部件12的显影辊11的剖面图。显影辊11在轴部件12的外侧依次形成有弹性层3、树脂层4,这一点与显影辊1相同。轴部件12是通过粘接等连接空心圆筒体13和帽部件14而形成,空心圆筒体13由圆筒部13a、底部13b和轴部6构成,另外,帽部件14由盖部14a和轴部6构成。两个轴部6在安装状态下被未图示的电子照相装置的辊支承部所支承。
通过使用空心的轴部件12来替代轴部件2,能够更进一步使轴部件变轻,特别是当显影辊的外径大于12mm时,优选采用空心结构。
图5是表示利用轴部件22来替代轴部件12的显影辊21的剖面图,图6是其立体图。轴部件22是通过粘接等连接空心圆筒体23和帽部件24而形成,空心圆筒体23由圆筒部23a、底部23b、齿轮部7和轴孔部8构成,另一方面,帽部件24与显影辊11同样由盖24a和轴部6构成。
轴部6和轴孔部8被未图示的电子照相装置的辊支承部所支承,另外,显影辊21的旋转驱动力通过齿轮部7被直接传送至轴部件。具有这种齿轮部7的空心圆筒体23,也由于轴部件22是树脂制的,因此能够利用注射成型等一体成型该部件,与轴部件22由金属构成时齿轮部件必需是其它材料的情况相比,能够降低轴部件的成本。另外,齿轮部7无论是正齿轮还是斜齿轮,都可以一体成型。
另外,空心圆筒体13a或23a的壁厚只要强度足够,从轻质化考虑,优选壁厚薄,例如,可以为0.3~3mm,进一步优选为1~2mm。
作为利用由上述树脂材料和导电剂等构成的混合材料形成轴部件2、12、22的方法,没有特殊限制,可以根据树脂材料的种类等,从公知的成型法中适当选择,一般可以应用利用模具的注射成型法。
图7是表示形成空心圆筒体23的模具30合上的状态的剖面图,模具30由筒模31、芯模32和流道模33构成,通过在筒模31的长度方向使这些模相隔接近,能够进行模具的开与合。在合上模具30的状态下,从第一浇口36,通过流道37和第二浇口34,向由筒模31和芯模32形成的型腔35注入树脂,然后,通过在模具30内进行冷却、凝固,能够成型为空心圆筒体23。另外,通过利用热流道方式,还能够毫无浪费地利用流道37中的材料。
在这里,筒模31、芯模32具有在圆周方向未被分割的结构,从而可以使空心圆筒体23在圆周方向均匀。另外,还可以导入惰性气体,通过该气体的压力形成空心部来替代利用芯模32。
图8是表示端部结构不同的轴部件的侧视图,图8(a)、图8(b)是由轴部6构成两个端部的例子,图8(c)是由轴孔部8构成两个端部的例子,图8(d)、图8(e)分别表示由轴部6构成两端部中的一端部、由轴孔部8构成另一端部的例子。另外,图8(b)~图8(e)的例子表示在一端部设置齿轮部7的例子。此外,也可以在两端部的两侧设置齿轮部7,此时,轴部件起到传送动力的中介功能。在任何情况下,齿轮部7可以与圆筒部或圆柱部一体成型。
其中,图8(a)所表示的例子相应于轴部件2或12,图8(d)所表示的例子相应于轴部件22。
另外,图8所示的轴部件2、12的轴部6如图9(a)的立体图所示,可以是形状最简单的圆柱状,也可以替代圆柱状使用例如图9(b)所示的具有锥形部的轴部、图9(c)所示的施加了D切割加工的轴部、图9(d)所示的棱柱形的轴部、图9(e)所示的具有尖端部的轴部、图9(f)所示的具有环状沟的轴部、图9(g)所示的具有阶梯部的轴部、图9(h)所示在外周面上形成有齿条或齿轮用外齿部的轴部等,同样,作为轴孔部8,除了图9(i)立体图所示的简单的圆孔形状的轴孔之外,还可以使用图9(j)所示的D型截面形状、图9(k)所示的椭圆形截面形状、图9(1)所示的方形、图9(m)所示的在内周面上形成有齿条或齿轮用外齿部、图9(n)所示的具有锥形孔、图9(o)所示的带有键槽的圆孔的轴孔等。
此外,还可以使用图9(p)所示的阶梯部或图9(q)所示的凸缘部等替代图9(r)立体图所示的齿轮7。
图10表示利用轴部件52来替代图4所示轴部件12的显影辊51的立体图,图11是表示轴部件52的立体图。轴部件52由空心圆筒体53和金属轴56构成,在空心圆筒体53中设有从其外周面沿着半径方向内侧延伸的增强用肋55,另外,空心圆筒体53是在其长度方向连接多个圆筒部件54而构成。像这样,空心圆筒体53由多个圆筒部件54构成,可以说是在长度方向上被分割了,因此与现有的金属管或树脂一体成型品的情况相比,缩短了部件长度,因此,能够提高加工精度,而且,容易加工每个部件,从而还能够有助于生产率的提高。
在空心圆筒体53的半径方向中心设有贯穿空心圆筒体的金属轴56,金属轴56是以支承它们的增强用肋55的半径方向内侧端部的方式构成的,通过这样的结构,能够提高辊的刚性,提高抗弯强度。
作为圆筒部件54之间的连接装置,没有特殊限制,例如,可以列举如图12所示的结构,可以通过其端部之间的嵌合而结合。图中的圆筒部件54在一端部61A侧具有凸部65和旋转止动销63(图中的(a)),在另一端部61B侧具有凹部65和旋转止动孔66(图中的(b))。图中的(c)是圆筒部件54的剖面图。通过具有这种结构的圆筒部件54彼此在端部61A和端部61B面对面的状态下边旋转边嵌合,凸部62与凹部65嵌合,旋转止动销63与旋转止动孔66嵌合,可以相互牢固地结合。辊是在旋转状态下使用的,因此,部件之间的连接装置优选具备转动制止机构。另外,在图中的圆筒部件54中,对凸部62和凹部65施加了定心用的锥形加工。
在本发明中,对于轴部件52本身的形状没有特殊限制,可以是适当的理想形状。例如,事先在相当于长度方向端部的部件上形成齿轮部57(参照图13)或D切割形状等适当形状的轴部等,或者,仅将齿轮部的部件连接到形成辊主体后的端部上,从而能够使轴部件52的长度方向端部根据期望具有这些功能部件的形状。由此,无需个别使用轴或者对轴进行复杂的加工,另外,还具有容易进行功能部件的定心的优点。
另外,轴部件52的外形并不限于图11等所示的圆筒形状,还可以如图14所示那样具有从长度方向两端部向中央部直径变大的拱形。在以前那样的金属管或树脂一体成型品的情况下,辊主体的外形一般是直的圆柱形状,难以处理成中央部的直径大于两端部的拱形等,必须进行利用高额的模具制造的成型、或弹性层3的研磨、树脂层4的涂布(浸涂等)时的厚度控制等。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在长度方向上分割空心圆筒体53,能够降低各个部件的加工难度,从而可以容易地处理成拱形等,另外,还可以良好地确保加工精度。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形成辊主体的部件个数没有特殊限制,可以从强度或成本出发适当确定。
作为形成空心圆筒体53的材料,可以利用与前述对轴部件2的描述相同的材料,另外,作为金属轴56,例如,可以利用硫化处理碳钢或对铝、不锈钢等施加了镀镍、镀锌等的材料。
一般以常用的粘接剂等进行接合空心圆筒体53和金属轴56之间的结合,但没有特殊限制,例如,还可以利用如下方法:使用烤箱等加热空心部件54,在这样的状态下,使金属轴56穿过,然后进行冷却,从而使空心部件54的树脂材料收缩并固定于金属轴56的方法。另外,作为该结合方法,还优选在金属轴56上设置沟或D切割等(未图示)。此时的结合方法优选具备与上述部件的情况相同的转动制止机构,由此能够防止使用时的金属轴56的空转。
本实施方式的显影辊51可以通过以下过程制造:在长度方向结合多个圆筒部件54,形成轴部件52后,在其外周面上设置弹性层3。其中,作为本实施方式的由圆筒部件54形成空心圆筒体53的顺序,没有特别地限制,例如,具有如图12所示嵌合结构的圆筒部件54的情况下,还可以通过部件之间直接结合而形成空心圆筒体53,另外,在不具有嵌合结构的情况下,还可以利用如下方法:如图15(a)~(c)所示,依次向各个圆筒部件54插入金属轴56后,通过粘接剂相互固定而形成辊状。
树脂层4根据调色剂或图像形成装置的规格,能够向调色剂赋予所需的带电量,同时获得所需的调色剂输送量,另外,设定电阻或表面形状等特性以使对潜像保持体的调色剂供应量达到所需的量。
另外,树脂层4可以由一层或由材料、物性不同的多个层构成,至少一层由紫外线固化型树脂或电子射线固化型树脂形成,其中所述树脂含有包括炭类物质的导电剂。另外,图3示出的是树脂层4由一层构成时的显影辊。
作为形成树脂层4的紫外线固化型树脂或电子射线固化型树脂,可以列举聚酯树脂、聚醚树脂、氟树脂、环氧树脂、氨基树脂、聚酰胺树脂、丙烯酸类树脂、尿烷丙烯酸类树脂、尿烷树脂、醇酸树脂、酚醛树脂、密胺树脂、尿素树脂、有机硅树脂、聚乙烯缩丁醛树脂等,可以使用1种或混合使用2种以上。
此外,还可以利用向这些树脂导入特定官能团的改性树脂。另外,为了改良树脂层4的力学强度、耐环境特性,优选导入具有交联结构的官能团。
在上述树脂中,特别优选由包含(甲基)丙烯酸酯低聚物的(甲基)丙烯酸酯类紫外线固化型树脂或电子射线固化型树脂形成的组合物。
作为这样的(甲基)丙烯酸酯低聚物,例如,可以列举尿烷类(甲基)丙烯酸酯低聚物、环氧类(甲基)丙烯酸酯低聚物、醚类(甲基)丙酸酯低聚物、酯类(甲基)丙烯酸酯低聚物、聚碳酸酯类(甲基)丙烯酸酯聚物等、以及氟类、硅氧烷类的(甲基)丙烯酸类低聚物等。
上述(甲基)丙烯酸酯低聚物可以通过聚乙二醇、聚氧化丙二醇、聚四亚甲基醚二醇、双酚A型环氧树脂、苯酚酚醛清漆型环氧树脂、多元醇和ε-己内酯的加成物等化合物与(甲基)丙烯酸进行反应而合成,或者通过对多异氰酸酯化合物和具有羟基的(甲基)丙烯酸酯化合物进行尿烷化而合成。
尿烷类(甲基)丙烯酸酯低聚物可以通过对多元醇、异氰酸酯化合物和具有羟基的(甲基)丙烯酸酯化合物进行尿烷化而制得。
作为环氧类(甲基)丙烯酸酯低聚物的例子,只要是具有缩水甘油基的化合物与(甲基)丙烯酸的反应产物就可以是任意物质,其中,优选为具有苯环、萘环、螺环、双环戊二烯、三环癸烷等环状结构并具有缩水甘油基的化合物与(甲基)丙烯酸的反应产物。
此外,醚类(甲基)丙烯酸酯低聚物、酯类(甲基)丙烯酸酯低聚物和碳酸酯类(甲基)丙烯酸酯低聚物可以通过各自相应的多元醇(聚醚多元醇、聚酯多元醇和聚碳酸酯多元醇)与(甲基)丙烯酸的反应而制得。
根据需要,为了调节粘度而在紫外线固化型或电子射线固化型树脂的树脂组合物中混合具有可聚合双键的反应性稀释剂。作为这样的反应性稀释剂,可以使用在氨基酸或含羟基的化合物上通过酯化反应和酰胺化反应结合有(甲基)丙烯酸酯的结构的、例如单官能团、二官能团或多官能团的可聚合化合物等。这些稀释剂优选相对100重量份(甲基)丙烯酸酯低聚物通常使用10~200重量份。
为了控制其导电性,在构成树脂层4的紫外线固化型树脂或电子射线固化型树脂中混合有导电剂。炭类导电剂少量添加就能够获得高的导电性,因此在本发明的显影辊1中,作为导电剂,至少使用包含炭类的物质。作为炭类导电剂,优选利用科琴黑或乙炔黑,  还可以使用SAF、ISAF、HAF、FEF、GPF、SRF、FT、MT等橡胶用炭黑、氧化炭黑等油墨用炭黑、热解炭黑、石墨等。
当在电子射线固化型树脂中含有炭类导电剂时,炭类导电剂的混合量相对100重量份树脂为100重量份以下,例如为1~100重量份,特别是1~80重量份,特别优选为10~50重量份,当在紫外线固化型树脂中含有炭类导电剂时,其混合量相对100重量份树脂为20重量份以下,例如为1~20重量份,特别是1~10重量份,特别优选为2~5重量份,这是由于炭类导电剂容易吸收紫外线,当超过20重量份时,导电剂的量越多,紫外线越难以到达层的深处,因而存在不能充分地进行紫外线固化反应的可能性。
作为导电剂,还可以混合2种以上使用。此时,对于外加电压的变动或环境变化,也能够表现出稳定的导电性。作为混合物的例子,可以列举在炭类导电剂中混合炭以外的电子导电剂或离子导电剂。
当除了炭之外含有离子导电剂作为导电剂时,树脂层4中的离子导电剂的混合量相对100重量份树脂为20重量份以下,特别是0.01~20重量份,特别优选为1~10重量份。
作为离子导电剂,可以列举四乙基铵、四丁基铵、月桂基三甲基铵等十二烷基三甲基铵、十六烷基三甲基铵、硬脂基三甲基铵等十八烷基三甲基铵、苄基三甲基铵、改性脂肪族二甲基乙基铵等铵的高氯酸盐、氯酸盐、盐酸盐、溴酸盐、碘酸盐、氢氟硼酸盐、硫酸盐、烷基硫酸盐、羧酸盐、磺酸盐等有机离子导电剂;锂、钠、钙、镁等碱金属或碱土金属的高氯酸盐、氯酸盐、盐酸盐、溴酸盐、碘酸盐、氢氟硼酸盐、三氟甲基硫酸盐、磺酸盐等无机离子导电剂。
当将炭类以外的电子导电剂与炭类物质混合使用时,电子导电剂的混合量相对100重量份树脂为100重量份以下,例如为1~100重量份,特别是1~80重量份,特别优选为10~50重量份。
作为炭类以外的电子导电剂,可以列举ITO、氧化锡、氧化钛、氧化锌等金属氧化物微粒;镍、铜、银、锗等金属的氧化物;导电性氧化钛晶须、导电性钛酸钡晶须那样的透明晶须等。
在本发明的显影辊1中,当利用紫外线固化型树脂构成树脂层4时,含有紫外线聚合引发剂,其用于在树脂的形成过程中促进树脂固化反应的引发,另一方面,作为用于对树脂层4赋予导电性的导电剂,含有炭类物质,因此,存在该炭类导电剂导致紫外线不能到达层中的可能性,结果紫外线聚合引发剂不能充分发挥其功能,成为不进行固化反应的原因之一。
为了改善上述问题,本发明的显影辊1的特征在于:为了吸收能够进入到层深处的长波长紫外线,作为紫外线聚合引发剂,使用紫外线吸收波段的最大波长为400nm以上的物质,作为这样的紫外线聚合引发剂,可以使用α-氨基苯乙酮、酰基氧化膦、噻吨酮胺等,作为更具体的例子,可以列举双(2,4,6-三甲基苯甲酰基)-苯基氧化膦或2-甲基-1-[4-(甲硫基)苯基]-2-吗啉丙烷-1-酮。
另外,作为紫外线聚合引发剂,除了紫外线吸收波段的最大波长为400nm以上的长波长物质,还优选包含紫外线吸收波段的最大波长低于400nm的短波长物质,由此,当使用炭类导电剂时,不仅在层深处,在层的表面附近也能够良好地进行固化反应。
作为这样的具有短波长吸收波段的紫外线聚合引发剂,可以列举2,2-二甲氧基-1,2-二苯基乙烷-1-酮、1-羟基-环己基-苯基酮、2-羟基-2-甲基-1-苯基丙烷-1-酮、1-[4-(2-羟基乙氧基)苯基]-2-羟基-2-甲基-1-丙烷-1-酮、2-甲基-1-[4-苯基]-2-吗啉丙烷-1-酮等。
当混合紫外线聚合引发剂时,其混合量例如相对100重量份(甲基)丙烯酸酯低聚物优选为0.1~10重量份。
在本发明中,除了上述成分以外,根据需要,为了促进上述聚合引发剂引起的聚合反应,还可以在紫外线固化型树脂中添加三乙胺、三乙醇胺等叔胺、三苯基膦等烷基膦类光聚合促进剂、对硫二甘醇等硫醚类光聚合促进剂等。当添加这些化合物时,其添加量通常相对100重量份(甲基)丙烯酸酯低聚物优选为0.01~10重量份。
另外,至少就位于最外侧的树脂层4而言,优选在构成该层的树脂中含有氟和硅的一方或双方,由此能够降低最外层树脂层的表面能,结果降低显影辊的摩擦阻力,而且提高调色剂的脱模性,降低长期使用中的磨损,提高耐久性。
作为形成含氟紫外线固化型树脂或电子射线固化型树脂的原料,优选含有具有可聚合碳碳双键的含氟化合物,可以仅由该具有可聚合碳碳双键的含氟化合物构成,还可以由具有可聚合碳碳双键的含氟化合物和其它种类的具有可聚合碳碳双键的化合物混合而成的组合物构成。
作为具有可聚合碳碳双键的含氟化合物,以氟代烯烃类作为组成材料的低聚物等化合物或氟代(甲基)丙烯酸酯类是合适的。
作为氟代(甲基)丙烯酸酯类,1个至全部氢原子被取代成氟的碳原子数5~16的氟代烷基(甲基)丙烯酸酯是合适的,具体可以列举丙烯酸2,2,2-三氟乙酯(CF3CH2OCOCH=CH2,含氟率34重量%)、丙烯酸2,2,3,3,3-五氟丙酯(CF3CF2CH2OCOCH=CH2,含氟率44重量%)、F(CF2)4CH2CH2OCOCH=CH2(含氟率51重量%)、丙烯酸2,2,2-三氟乙酯[CF3CH2OCOCH=CH2,含氟率37重量%]、丙烯酸2,2,3,3,3-五氟丙酯[(CF3CF2CH2OCOCH=CH2,含氟率47重量%]、丙烯酸2-(全氟丁基)乙酯[F(CF2)4CH2CH2OCOCH=CH2,含氟率54重量%]、丙烯酸3-(全氟丁基)-2-羟基丙酯[F(CF2)4CH2CH(OH)CH2OCOCH=CH2,含氟率49重量%]、丙烯酸2-(全氟己基)乙酯[F(CF2)6CH2CH2OCOCH=CH2,含氟率59重量%]、丙烯酸3-(全氟己基)-2-羟基丙酯[F(CF2)6CH2CH(OH)CH2OCOCH=CH2,含氟率55重量%]、丙烯酸2-(全氟辛基)乙酯[F(CF2)8CH2CH2OCOCH=CH2,含氟率62重量%]、丙烯酸3-(全氟辛基)-2-羟基丙酯[F(CF2)8CH2CH(OH)CH2OCOCH-CH2,含氟率59重量%]、丙烯酸2-(全氟癸基)乙酯[F(CF2)10CH2CH2OCOCH=CH2,含氟率65重量%]、丙烯酸2-(全氟-3-甲基丁基)乙酯[(CF3)2CF(CF2)2CH2CH2OCOCH=CH2,含氟率57重量%]、丙烯酸3-(全氟-3-甲基丁基)-2-羟基丙酯[(CF3)2CF(CF2)2CH2CH(OH)CH2OCOCH=CH2,含氟率52重量%]、丙烯酸2-(全氟-5-甲基己基)乙酯[(CF3)2CF(CF2)4CH2CH2OCOCH=CH2,含氟率61重量%]、丙烯酸3-(全氟-5-甲基己基)-2-羟基丙酯[(CF3)2CF(CF2)4CH2CH(OH)CH2OCOCH=CH2,含氟率57重量%]、丙烯酸2-(全氟-7-甲基辛基)乙酯[(CF3)2CF(CF2)6CH2CH2OCOCH=CH2,含氟率64重量%]、丙烯酸3-(全氟-7-甲基辛基)-2-羟基丙酯[(CF3)2CF(CF2)6CH2CH(OH)CH2OCOCH=CH2,含氟率60重量%]、丙烯酸1H,1H,3H-四氟丙酯[H(CF2)2CH2OCOCH=CH2,含氟率41重量%]、丙烯酸1H,1H,5H-八氟戊酯[H(CF2)4CH2OCOCH=CH2,含氟率53重量%]、丙烯酸1H,1H,7H-十二氟庚酯[H(CF2)6CH2OCOC(CH3)=CH2,含氟率59重量%]、丙烯酸1H,1H,9H-十六氟壬酯[H(CF2)8CH2OCOCH=CH2,含氟率63重量%]、丙烯酸1H-1-(三氟甲基)三氟乙酯[(CF3)2CHOCOCH=CH2,含氟率51重量%]、丙烯酸1H,1H,3H-六氟丁酯[CF3CHFCF2CH2OCOCH=CH2,含氟率48重量%]、甲基丙烯酸2,2,2-三氟乙酯[CF3CH2OCOC(CH3)=CH2,含氟率34重量%]、甲基丙烯酸2,2,3,3,3-五氟丙酯[CF3CF2CH2OCOC(CH3)=CH2,含氟率44重量%]、甲基丙烯酸2-(全氟丁基)乙酯[F(CF2)4CH2CH2OCOC(CH3)=CH2,含氟率51重量%]、甲基丙烯酸3-(全氟丁基)-2-羟基丙酯[F(CF2)4CH2CH(OH)CH2OCOC(CH3)=CH2,含氟率47重量%]、甲基丙烯酸2-(全氟己基)乙酯[F(CF2)6CH2CH2OCOC(CH3)=CH2,含氟率57重量%]、甲基丙烯酸3-(全氟己基)-2-羟基丙酯[F(CF2)6CH2CH(OH)CH2OCOC(CH3)=CH2,含氟率53重量%]、甲基丙烯酸2-(全氟辛基)乙酯[F(CF2)8CH2CH2OCOC(CH3)=CH2,含氟率61重量%]、甲基丙烯酸3-全氟辛基-2-羟基丙酯[F(CF2)8CH2CH(OH)CH2OCOC(CH3)=CH2,含氟率57重量%]、甲基丙烯酸2-(全氟癸基)乙酯[F(CF2)10CH2CH2OCOC(CH3)=CH2,含氟率63重量%]、甲基丙烯酸2-(全氟-3-甲基丁基)乙酯[(CF3)2CF(CF2)2CH2CH2OCOC(CH3)=CH2,含氟率55重量%]、甲基丙烯酸3-(全氟-3-甲基丁基)-2-羟基丙酯[(CF3)2CF(CF2)2CH2CH(OH)CH2OCOC(CH3)=CH2,含氟率51重量%]、甲基丙烯酸2-(全氟-5-甲基己基)乙酯[(CF3)2CF(CF2)4CH2CH2OCOC(CH3)=CH2,含氟率59重量%],甲基丙烯酸3-(全氟-5-甲基己基)-2-羟基丙酯[(CF3)2CF(CF2)4CH2CH(OH)CH2OCOC(CH3)=CH2,含氟率56重量%]、甲基丙烯酸2-(全氟-7-甲基辛基)乙酯[(CF3)2CF(CF2)6CH2CH2OCOC(CH3)=CH2,含氟率62重量%]、甲基丙烯酸3-(全氟-7-甲基辛基)-2-羟基丙酯[(CF3)2CF(CF2)6CH2CH(OH)CH2OCOC(CH3)=CH2,含氟率59重量%]、甲基丙烯酸1H,1H,3H-四氟丙酯[H(CF2)2CH2OCOC(CH3)=CH2,含氟率51重量%]、甲基丙烯酸1H,1H,5H-八氟戊酯[H(CF2)4CH2OCOC(CH3)=CH2,含氟率51重量%]、甲基丙烯酸1H,1H,7H-十二氟庚酯[H(CF2)6CH2OCOC(CH3)=CH2,含氟率57重量%]、甲基丙烯酸1H,1H,9H-十六氟壬酯[H(CF2)8CH2OCOC(CH3)=CH2,含氟率61重量%]、甲基丙烯酸1H-1-(三氟甲基)三氟乙酯[(CF3)2CHOCOC(CH3)=CH2,含氟率48重量%]、甲基丙烯酸1H,1H,3H-六氟丁酯[CF3CHFCF2CH2OCOC(CH3)=CH2,含氟率46重量%]等。
上述具有可聚合碳碳双键的含氟化合物优选为单体、低聚物或单体与低聚物的混合物。作为低聚物,优选为2聚体~20聚体。
作为可以与该具有可聚合碳碳双键的含氟化合物混合的其它具有可聚合碳碳双键的化合物,没有特殊限制,(甲基)丙烯酸酯单体或低聚物、单体和低聚物的混合物是合适的。
作为该(甲基)丙烯酸酯单体或低聚物,例如,可以列举尿烷类(甲基)丙烯酸酯、环氧类(甲基)丙烯酸酯、醚类(甲基)丙烯酸酯、酯类(甲基)丙烯酸酯、聚碳酸酯类(甲基)丙烯酸酯等的单体或低聚物、以及硅氧烷类的(甲基)丙烯酸类单体或低聚物等。
上述(甲基)丙烯酸酯低聚物可以通过聚乙二醇、聚氧化丙二醇、聚四亚甲基醚二醇、双酚A型环氧树脂、苯酚酚醛清漆型环氧树脂、多元醇和ε-己内酯的加成物等化合物与(甲基)丙烯酸进行反应而合成,或者通过对多异氰酸酯化合物和具有羟基的(甲基)丙烯酸酯化合物进行尿烷化而合成。
尿烷类(甲基)丙烯酸酯低聚物可以通过对多元醇、异氰酸酯化合物和具有羟基的(甲基)丙烯酸酯化合物进行尿烷化而制得。
作为环氧类(甲基)丙烯酸酯低聚物的例子,只要是具有缩水甘油基的化合物与(甲基)丙烯酸的反应产物就可以是任意物质,其中,优选为具有苯环、萘环、螺环、双环戊二烯、三环癸烷等环状结构并具有缩水甘油基的化合物与(甲基)丙烯酸的反应产物。
此外,醚类(甲基)丙烯酸酯低聚物、酯类(甲基)丙烯酸酯低聚物和碳酸酯类(甲基)丙烯酸酯低聚物可以通过各自相应的多元醇(聚醚多元醇、聚酯多元醇和聚碳酸酯多元醇)与(甲基)丙烯酸的反应而制得。
作为形成含硅紫外线固化型树脂或电子射线固化型树脂的原料,优选含有具有可聚合碳碳双键的含硅化合物,可以仅由具有可聚合碳碳双键的含硅化合物构成,还可以由具有可聚合碳碳双键的含硅化合物和其它种类的具有可聚合碳碳双键的化合物混合而成的组合物构成。
作为具有可聚合碳碳双键的含硅化合物,两末端反应性硅油类、单末端反应性硅油类、(甲基)丙烯酰氧烷基硅烷类是合适的。作为反应性硅油类,优选在末端导入有(甲基)丙烯酰基的物质。
下面示出适于本发明的含硅化合物的具体例子。
[表1]
信越化学工业(株)制造的两末端反应性硅油
Figure A20058002712300331
[表2]
信越化学工业(株)制造的单末端反应性硅油
R:甲基或丁基
R′:下述官能团
Figure A20058002712300342
[表3]
Toray-Dow Corning-Silicon Co.,Ltd.制造的
两末端甲基丙烯酸酯改性硅油
Figure A20058002712300343
型号   粘度(cs/25℃)   甲基丙烯酰基当量(g/mol)     比重(25℃)
 BX16-152B     40     1300     0.97
 BY16-152     85     2800     0.97
 BX2-152C     330     5100     0.97
[表4]
Toray-Dow Corning-Silicon Co.,Ltd.制造的
单末端甲基丙烯酸酯改性硅油
Figure A20058002712300351
型号     粘度(cs/25℃)     折射率(25℃)     比重(25℃)
   BX16-122A     5     1.417     0.92
[表5]
信越化学工业(株)制造的(甲基)丙烯酰氧烷基硅烷类
Figure A20058002712300361
这些含硅化合物可以单独使用1种,还可以混合使用2种以上,还可以使用其它不含硅的具有碳-碳双键的化合物。
另外,这些具有可聚合碳碳双键的含硅化合物和其它不含硅的具有碳-碳双键的化合物优选以单体、低聚物或单体和低聚物的混合物形式使用。
作为可以与该具有可聚合碳碳双键的含硅化合物混合的其它种类的具有可聚合碳碳双键的化合物,没有特殊限制,(甲基)丙烯酸酯单体或低聚物、或者单体和低聚物的混合物是合适的。作为低聚物,优选为2聚体~20聚体。
作为该(甲基)丙烯酸酯单体或低聚物,例如,可以列举尿烷类(甲基)丙烯酸酯、环氧类(甲基)丙烯酸酯、醚类(甲基)丙烯酸酯、酯类(甲基)丙烯酸酯、聚碳酸酯类(甲基)丙烯酸酯等、以及氟类的(甲基)丙烯酸类单体或低聚物等。
上述(甲基)丙烯酸酯低聚物可以通过聚乙二醇、聚氧化丙二醇、聚四亚甲基醚二醇、双酚A型环氧树脂、苯酚酚醛清漆型环氧树脂、多元醇和ε-己内酯的加成物等化合物与(甲基)丙烯酸进行反应而合成,或者通过对多异氰酸酯化合物和具有羟基的(甲基)丙烯酸酯化合物进行尿烷化而合成。
尿烷类(甲基)丙烯酸酯低聚物可以通过对多元醇、异氰酸酯化合物和具有羟基的(甲基)丙烯酸酯化合物进行尿烷化而制得。
作为环氧类(甲基)丙烯酸酯低聚物的例子,只要是具有缩水甘油基的化合物与(甲基)丙烯酸的反应产物就可以是任意物质,其中,优选为具有苯环、萘环、螺环、双环戊二烯、三环癸烷等环状结构并具有缩水甘油基的化合物与(甲基)丙烯酸的反应产物。
此外,醚类(甲基)丙烯酸酯低聚物、酯类(甲基)丙烯酸酯低聚物和碳酸酯类(甲基)丙烯酸酯低聚物可以通过各自相应的多元醇(聚醚多元醇、聚酯多元醇和聚碳酸酯多元醇)与(甲基)丙烯酸的反应而制得。
另外,在构成树脂层4的紫外线固化型树脂或电子射线固化型树脂中,根据需要此外还可以添加适量的各种添加剂。
此外,树脂层4中优选分散有微粒,从而在树脂层4的表面形成微小的凹凸,能够确保承载于外周面的调色剂向潜像保持体的输送力。
作为上述微粒,橡胶或合成树脂的微粒或炭微粒是合适的,具体地讲,优选为硅橡胶、丙烯酸类树脂、苯乙烯树脂、丙烯酸类/苯乙烯共聚物、氟树脂、聚氨酯弹性体、尿烷丙烯酸酯、密胺树脂、酚醛树脂中的1种或2种以上。
微粒的添加量相对100重量份树脂为0.1~100重量份,5~80重量份是合适的。
该微粒的平均粒径a为1~50μm,特别是3~20μm是合适的。另外,由分散有微粒的树脂构成的层的厚度b优选为1~50μm,微粒的平均粒径a(μm)与该厚度b(μm)之比a/b优选为1.0~5.0,通过使a/b的比值在该范围内,能够在树脂层4的表面上形成合适的微小凹凸。
作为由紫外线固化型树脂或电子射线固化型树脂构成的树脂层4的形成层的方法,优选采用以下方法:在表面上涂布由含有上述树脂成分和导电剂、其它添加剂的组合物构成的涂布液,在紫外线固化型树脂的情况下照射紫外线,在电子射线固化型树脂的情况下照射电子射线。该涂布液优选不含溶剂,或者,还可以使用挥发性在常温下也高的溶剂作为溶剂。
作为涂布该涂布液的方法,可以根据情况从以下方法中适当地选择使用:在树脂液中浸渍没有树脂层的显影辊的浸渍法、喷涂法、滚涂法等。
当使用紫外线固化型树脂时,作为照射紫外线的光源,可以使用通常使用的汞灯、高压汞灯、超高压汞灯、金属卤化物灯、氙灯等的任意种。紫外线照射的条件可根据紫外线固化型树脂的种类和涂布量适当选择,优选照度为100~700mW/cm2,累积光量为200~3000mJ/cm2左右。
对树脂层4的厚度没有特殊限制,通常为1~500μm,特别是3~200μm,特别优选5~100μm左右。如果厚度不足1μm,由于长期使用时的摩擦,有时变得不能充分确保表面层的带电性能,另一方面,如果大于500μm,显影辊表面变硬而损坏调色剂,有时会发生调色剂粘着到感光体等图像形成体或层化刮板上而引起图像不良。
在轴部件2和树脂层4(当树脂层4由多个层构成时为最内侧的树脂层)之间优选设置半导电性的弹性层3,此时,作为弹性层2,可以使用在弹性体单体或使其发泡的发泡体中添加导电剂而赋予导电性的弹性体。能够在这里使用的弹性体没有特殊性限制,可以列举腈橡胶、乙烯-丙烯橡胶、苯乙烯-丁二烯橡胶、丁二烯橡胶、异戊二烯橡胶、天然橡胶、硅橡胶、聚氨酯橡胶、丙烯酸类橡胶、氯丁二烯橡胶、丁基橡胶、表氯醇橡胶等,这些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组合使用2种以上。在本发明中,这些当中优选使用乙烯-丙烯橡胶、丁二烯橡胶、硅橡胶、聚氨酯橡胶。另外,还可以优选使用上述橡胶与其它橡胶材料的混合物。尤其在本发明中,优选使用具有尿烷键的树脂。
另外,这些弹性体还可以作为发泡体使用,所述发泡体是通过用水或发泡剂进行化学发泡、或者如聚氨酯泡沫那样通过机械鼓入空气进行发泡而形成的。
当形成弹性层3时,在用于进行轴部件2和弹性层3的一体化的成型工序中,还可以使用反应注射成型法(RIM成型法)。即,向筒状模具内混合注射构成弹性层3的原料成分的2种单体成分,使之进行聚合反应,使轴部件2和弹性层3一体化。通过这样,从注入原料到脱模所需时间60秒左右就可进行成型工序,从而可以大幅降低生产成本。
作为混合至该半导电性弹性层3的导电剂,可以使用与混合至树脂层的导电剂相同的物质。另外,混合至树脂层的导电剂必需是炭类物质,但是,混合至弹性层的导电剂也可以不含炭类物质,例如,也可以只是离子导电剂或炭类以外的电子导电剂,还可以是这些物质的混合物。
该半导电性弹性层3没有特殊限制,通过混合上述导电剂,优选其体积电阻率为103~1010Ωcm,特别优选104~108Ωcm。如果体积电阻率低于103Ωcm,有时电荷会泄漏到潜像保持体上、或者显影辊本身被电压破坏,另一方面,如果体积电阻率超过1010Ωcm,不能获得足够的显影偏压,容易产生灰雾。
为了使上述弹性体形成橡胶状物质,根据需要,可以在该弹性层3中添加交联剂、硫化剂。此时,在有机过氧化物交联和硫交联的任何情况下,都能够使用硫化助剂、硫化促进剂、硫化促进助剂、硫化延迟剂等。除了上述物质以外,还可以添加通常用作橡胶混合剂的塑解剂、起泡剂、增塑剂、软化剂、赋粘剂、防粘剂、分离剂、脱模剂、增量剂、着色剂等。
弹性层3的硬度没有特殊限制,阿斯卡(Asker)C硬度优选为80度以下,特别优选为30~70度。此时,如果硬度大于80度,不能表现出缓和施加于显影辊和调色剂的应力这一弹性层本来的功能,例如,显影辊和潜像保持体的接触面积减小,不能进行良好的显影。此外,容易损坏调色剂,调色剂会粘着到感光体或层化刮板上,导致图像不良。反之,如果硬度太低,与感光体或层化刮板的摩擦力增大,可能会产生抖动等图像不良。
该弹性层3在与感光体或层化刮板等抵接的状态下被使用,因此,设定成低硬度时,还优选尽可能降低压缩永久变形,具体地,压缩永久变形优选为20%以下。
弹性层3的表面粗糙度没有特殊限制,JIS10点平均粗糙度为15μmRz以下,特别优选为1~10μmRz。如果表面粗糙度大于15μmRz,会损坏单组分显影剂(调色剂)的调色剂层的厚度或带电的均匀性,通过使表面粗糙度为15μmRz以下,能够提高调色剂的附着性,并且能够可靠地防止长期使用时辊的磨损引起的图像劣化。
为了获得适当的粗糙度,还可以研磨弹性层3的表面,但是,设置研磨工序会极大地恶化生产率,引起成本的上升。因此,优选对弹性体成型时的模型的表面粗糙度进行最优化而直接使用。
本发明的显影辊1优选体积电阻率为103~1010Ωcm,特别优选为104~108Ωcm。如果此时的体积电阻率低于103Ωcm,浓淡度调节明显变困难,当在感光体等图像形成体上存在缺陷时,还会产生偏压泄漏。另一方面,如果体积电阻率超过1010Ωcm,例如,当调色剂在感光体等潜像保持体上显影时,显影偏压由于作为调色剂承载体的显影辊本身的高电阻而引起电压降,不能保证足以显影的显影偏压,不能获得足够的图像浓度。另外,例如按照如下过程进行该电阻值的测定:以规定的压力将显影辊的外周面按压接触于平板或圆筒状的对电极上,在轴部件2和对电极之间施加100V的电压,并根据此时的电流值求得所述电阻值。
对于适当且均匀地维持调色剂移动所需的电场强度这一点来说,适当且均匀地控制显影辊的电阻值是重要的,进而,对于调色剂带电量的最佳化和均匀化来说,除了该电阻值以外,控制并均匀地维持显影辊表面的电荷保持能力、以及表面残留电位以一定速度衰减是重要的。此时,表面电荷保持能力通常按照如下过程进行研究:在显影辊表面设置一对电极,通过在两电极间施加一定电压而测定表面电阻。但此时,电流并不只流过表面,还流经显影辊内部,因此,不能正确进行显影辊表面的评价。
另外,还提出利用四极法提高精度的方案,但在叠层型显影辊的情况下,表面层是相当薄的层,该方法也难以只在表面赋予性能。因此,通过这些现有的测定法获得的特性值难以正确地表示表面电荷保持能力。
作为针对上述问题的第一优选的处理方法,在22℃、50%RH的测定环境中,向距离显影辊表面1mm的间隔设置的电晕放电器施加8kV的电压,产生电晕放电,使表面带电,通过此时的从赋予电荷后0.1秒后起至0.2秒后为止的表面电位衰减速度的绝对值来评价表面电荷保持能力,其表面电位衰减速度的绝对值最好为0.1[V/sec]以上。
此时,当该表面电位衰减速度值低于0.1[V/sec]时,在连续运转时,表面电荷逐渐积蓄,显影辊上的调色剂带电量会超过规定值,例如,在利用显影过程进行图像形成时,有效显影偏压会超过感光体空白部位电位,从而产生对空白印刷部位的高电压灰雾。另外,根据情况,由调色剂电荷产生的电场超过最大值,从而还会在与感光体等的潜像保持体之间产生放电,产生图像不良。另外,通过电晕放电带电的极性可以是正极,也可以是负极,在本发明中,由电晕带电引起的表面电位衰减速度值为0.1[V/sec]以上即可。该表面电位衰减速度值更优选为0.15~10[V/sec]。
下面简单地描述显影辊表面的电位的衰减。一般来说,电荷衰减曲线如果绘制表面电位的对数logV对时间t[秒]的图,则可导出直线关系,可根据该直线的斜率设定缓和时间(时间常数)。然而,实际的显影辊的衰减曲线如图19所示,不能获得直线关系。可以认为这是由于衰减时间常数显示出残留表面电位的电压依赖性所致。在这里,例如显影辊的旋转圆周速度大多情况大约为0.4秒/1转,一般认为该极短时间内的电荷衰减速度是重要的特性,另外,通过层化刮板之后起到以调色剂涂布用辊进行刮擦为止的时间大约是0.2秒,因此,从表面带电开始到0.2秒后为止的表面电位衰减速度是特别重要的特性。
在上述描述的对策中,作为对显影辊表面赋予规定电荷的方法,使用了非接触电晕带电,该带电方式中,难以识别初始带电电位V=0。因此,在实际的测定中,测定从0.1秒到0.2秒后为止的表面电位的衰减速度[V/sec],并控制该衰减速度。另外,作为衰减速度的计算方法可以采用如下方法:以0.1秒后的表面电位值作为初始值,以最小二乘法对0.2秒后为止的表面电位的值进行线性近似,并根据其斜率求得表面电位衰减速度。
对显影辊赋予电荷和表面电位的测定例如可以利用图16所示的装置进行。即,可以适当地采用如下方法:将显影辊1的轴部件2两端部夹持于夹盘41,支承显影辊1,如图17所示,隔开规定间隔并列设置小型电晕放电器(电晕放电器)42与表面电位仪43而得到测量单元44,在距离上述显影辊1的表面1mm的位置相对设置上述测量单元44,在使上述显影辊1静止的状态下,使上述测量单元44以一定的速度从显影辊1的长度方向一端移动至另一端,从而一边赋予表面电荷,一边测定其表面电位。
为了获得表面电位衰减速度值为0.1[V/sec]以上的显影辊,如上形成的树脂层的表面电位衰减速度值优选为0.1[V/sec]以上。另外,即使该表面电位衰减速度值低于0.1[V/sec],通过使树脂层的厚度薄至例如为3~10μm,可以获得表面电位衰减速度值为0.1[V/sec]以上的显影辊。
另外,作为针对上述问题的第二优选方法,优选在22℃、50%RH的测定环境中,向距离显影辊表面1mm的间隔设置的电晕放电器施加8kV的电压,产生电晕放电,使表面带电,通过此时的0.35秒后的表面电位的最大值来评价表面电荷保持能力,其最大值为90V以下,更优选为50V以下。此时,如果上述最大值超过90V,当调色剂被供应至图像形成体、从显影辊表面除去调色剂时,其部分电荷不会逃逸而残留此处,因此接下来在相同部位带电的调色剂的带电量降低。另外,由于残留电荷所产生的电位,导致有效显影偏压产生零散,调色剂显影量变得不均匀,从而增加了引起图像斑点的可能性。此外,当显影辊不向潜像保持体供应调色剂而连续旋转时,调色剂电荷逐渐增加,根据情况,由于调色剂电荷所产生的电场超过极大值,还会在与感光体等潜像保持体之间发生放电,产生图像不良。
在这里,从通过发生电晕放电而带电时起0.35秒后进行表面电位的理由如下。即,难以测量刚刚因电晕放电而带电后的表面电位,另外,非常初期的表面电位不稳定,因此,控制该部分的特性值是不理想的。当考虑显影等图像形成的实际过程时,例如,当显影辊是辊状时,旋转速度一般是0.35sec/l转,表面的残留电荷的控制可以在该时间内进行。
显影辊的最大表面电位的测定例如可以利用图16所示的装置,并按照如上所述过程进行。
在本发明中,在铜板、SUS等金属板的单面上涂布用以形成树脂层的紫外线固化型树脂组合物或电子射线固化型树脂组合物,并使得固化后的厚度达到30μm的厚度,然后通过照射紫外线或电子射线使之固化而形成树脂层,针对所得树脂层,与上述同样地测定的最大表面电位优选为150V以下,特别优选为90V以下。为了像这样使树脂层的最大表面电位为150V以下,例如,还可以向紫外线固化型树脂或电子射线固化型树脂组合物混合适量的合适的导电剂。
为了获得最大表面电位为90V以下的显影辊,如上形成的树脂层的最大表面电位优选为150V以下。另外,即使该最大表面电位超过150V,通过使树脂层的厚度薄至例如为3~10μm,可以获得最大表面电位90V以下的显影辊。
除了如上述那样适当且均匀地控制显影辊的电阻值以外,针对以下问题进行处理也是重要的。即,近年来,由于打印机等的高速化、所要求的图像细微性的提高或彩色图像化等,对于图像形成性的要求变得严格,现有的显影辊不能处理的各种问题越来越明显,由高速化引起的调色剂损坏的增加被视为与长期使用显影辊时的调色剂带电不良所引起的灰雾等图像不良相关的重大问题,另外,针对显影辊的耐久性,还会产生如下所述问题:由调色剂损坏引起的成膜或熔融粘着的调色剂块会研磨显影辊或与显影辊接触的部件,并导致磨损而诱发调色剂泄漏等问题,因此,必须处理这样的问题。
作为由显影辊的磨损引起的调色剂泄漏的对策,防止调色剂的成膜或熔融粘着是彻底的解决方案,近年来,从节能观点出发,趋向于使调色剂的玻璃化温度降低,本课题的解决变得日益困难。在这样的状况下,作为显影辊方面的对策,可以认为极力排除调色剂块的产生原因的设计思想是重要的。
本申请人鉴于所述事实,如日本专利特开2002-40801号公报公开的那样,提出了一种显影辊和利用该显影辊的图像形成装置,所述显影辊抑制由调色剂损坏引起的调色剂块所导致的显影辊的研磨,防止调色剂泄漏等不良发生,在长期保存或长期使用时等以往容易产生图像不良的使用环境下,能够稳定地获得良好的图像。
一般来说,显影辊的磨损是调色剂块进入显影辊和调色剂盒的密封胶按压接触着的部位,该调色剂块在显影辊的运行中经常促进研磨而引起的。在显影辊静止时,在按压接触部位引起变形,刚运行后,在密封胶之间会产生由残留变形引起的细微间隙,因此,调色剂从该间隙进入,通过按压接触、摩擦而产生调色剂块。
当显影辊表现出某基准值以上的塑性变形行为时,上述细微间隙的产生几率变高,促进调色剂块进入按压接触部位。
于是,在具备由弹性层和直接或通过其它层形成在该弹性层外侧的1层或多层构成的覆盖层的显影辊中,调整该显影辊的表面物性,以使在测定通用硬度时的固定负荷测定条件下的该表面的变形恢复行为测定中所获得的特定蠕变值在特定范围内,从而抑制调色剂块进入显影辊密封胶之间,防止显影辊的磨损和由其产生的调色剂泄漏,在长期保存时或长期使用时等以往容易产生图像不良的使用环境下,能够稳定地获得良好的图像。
即,通用硬度的测定过程如下:一边施加规定的试验负荷,一边将四棱锥或三棱锥形状的压头压入被测物,根据该压入深度求出压头与被测物相接触的表面积,并通过所求得的表面积和试验负荷求出通用硬度。此时,在固定负荷测定条件下将压头压入被测物后,保持固定负荷环境,缓慢地减少压头的负荷,由此能够求得由于被测物的塑性变形所引起的测量初期和测量结束时的压头的位差。例如,在固定负荷100mN/mm2、固定负荷保持时间(蠕变时间)60秒的情况下,将该位差称为“100mN/mm2固定负荷测定条件下的60秒蠕变值”。该蠕变值是显影辊通过上述变形恢复行为测定而发生塑性变形所产生的,例如,通过利用费歇尔(Fischer)公司制造的超微小硬度计H-100V等市售硬度测定装置的通用硬度测定等求得该蠕变值,根据该值,能够对调色剂块进入显影辊密封胶之间以及由此引起的显影辊的磨损发生程度进行标准化。
日本专利特开2002-40801号公报所公开的显影辊和图像形成装置是基于该认识设计的一种显影辊,其在表面承载调色剂而形成该调色剂的薄膜,在该状态下与潜像保持体接触或接近,通过向该潜像保持体表面供应调色剂而形成可视图像,其特征在于:在测定显影辊的表面的通用硬度时,由在100mN/mm2固定负荷测定条件下的该表面的变形恢复行为所获得的60秒蠕变值为10.0μm以下,以及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至少具备该显影辊和潜像保持体,所述潜像保持体在其表面形成由显影辊供给的调色剂所形成的可视图像。
于是,显影辊1优选如下构成:通过对测定显影辊外周面的通用硬度时所求得的在100mN/mm2固定负荷测定条件下的60秒蠕变值进行最优化,抑制显影辊的塑性变形,抑制调色剂块进入显影辊密封胶之间,防止调色剂泄漏。
上述通用硬度是一边施加负荷,一边将压头压入被测物而求得的物性值,以(试验负荷)/(试验负荷下的压头的表面积)求得,单位是N/mm2。例如可以利用费歇尔(Fischer)公司制造的超微小硬度计H-100V等市售硬度测定装置进行该通用硬度的测定。在该测定装置中,一边施加试验负荷,一边将四棱锥或三棱锥形状的压头压入被测物,在到达规定压入深度时,根据该压入深度求得压头所接触的表面积,并根据上式求得通用硬度。
在进行这样的通用硬度的测定时,缓慢地将压头的压入负荷增加至规定负荷而将压头压入被测物后,保持一定的负荷环境,然后减少压头的负荷,从而能够求得被测物表面的变形的残差(蠕变值)。即,如果被测物是完全弹性体,增加负荷而将压头压入被测物表面后,减少压头负荷并将其去除,则被测物表面恢复到原来的状态,从而压头返回至原来的位置,即压入深度0的位置。相反,如果被测物是完全塑性体,即使同样压入压头后去除负荷,被测物表面也保持压入压头的状态,压头不返回至原来的位置。可以利用上述事实,在任意测定条件下的标准化状态下,根据测定开始时和结束时的位差求得被测物的塑性变形量。
于是,在显影辊1中,优选将上述通用硬度测定中100mN/mm2固定负荷测定条件下的该显影辊外周面的变形恢复行为测定所获得的60秒蠕变值调节为10.0μm以下,例如,可将显影辊的表面调整为上述60秒蠕变值为0.1~10.0μm,优选为8.5μm以下。
另外,作为测定该蠕变值时的条件,除最大负荷、最大负荷时的蠕变时间以外,没有特别限制,可以根据压头的形状或测定装置等适当地设定。在改变最大负荷的情况下,如果适当地修正上述蠕变值的规定值,也同样可用作评价基准。当以现在一般使用的调色剂粘结剂(苯乙烯-丙烯酸类共聚物树脂或聚酯树脂)为对象时,可以在上述条件下进行标准化,例如,当利用上述费歇尔(Fischer)公司制造的超微小硬度计H-100V进行测定时,可以列举下列条件。即,在下述条件下,将压头压入显影辊,在规定负荷保持60秒左右后,除去负荷,可利用计算机算出上述蠕变值。
测定条件的例子是:
压头:对面角136度的四棱锥型金刚石
压头初始负荷:0.02mN/mm2
最大负荷:100mN/mm2
负荷施加速度:100/60mN/mm2/sec
最大负荷时的蠕变时间:60sec
此外,除了上述课题之外,提供如下显影辊也是重要课题,所述显影辊能够获得品质更高的图像,即使长期使用,也不会产生白色图像的灰雾或半色调图像的粗糙或黑色图像的浓淡斑点。
因此,显影辊1优选在对辊外周面的100mN/mm2/60秒的测定条件下压入深度为5μm的状态,即,辊外周面向内侧仅变形5μm的状态下的通用硬度优选为3N/mm2以下。
上述通用硬度是一边施加负荷,一边将压头压入被测物而求得的物性值,以(试验负荷)/(试验负荷下的压头的表面积)求得,单位是N/mm2。该通用硬度的测定例如可以利用费歇尔(Fischer)公司制造的超微小硬度计H-100V等市售硬度测定装置进行。该测定装置中,一边施加试验负荷,一边将四棱锥或三棱锥形状的压头压入被测物,在到达规定压入深度时,根据该压入深度求得压头所接触的表面积,并根据上式求得通用硬度。即,在固定负荷测定条件下将压头压入被测物时,将相对于压入深度的此时的应力定义为通用硬度。
因此,优选将显影辊1的表面调节成上述通用硬度测定中100mN/mm2/60秒的测定条件下的通用硬度达到3N/mm2,更优选该通用硬度为0.1~3N/mm2,特别优选为0.1~1.5N/mm2
本发明的显影辊1优选在其表面附近,优选在距离表面5μm以内的区域,在上述定义的测定条件(即,上述通用硬度测定中的固定负荷施加速度100/60(mN/mm2/sec)下的通用硬度如上所述为3N/mm2以下。在这里,如果通用硬度超过3N/mm2,调色剂的劣化增大,难以获得长期稳定的高质量图像。
即,在上述条件下求得的通用硬度是直接评价距离显影辊1的外周面优选5μm以内区域的硬度的指标,对于判断显影辊的物性非常有效。
以往使用的AskerC硬度、JIS A硬度、Micro Hardness(显微硬度)等是用于测定较大变形下的应力的,与此相对,这里定义的通用硬度表示的是使表面至多只变形5μm时的应力。用于非磁性显影过程中的调色剂的平均粒径大约为4~10μm左右,调色剂是被与显影辊表面空开细微间隙而设置的层化刮板按压到显影辊表面的,但是,此时在显影辊表面发生相当于调色剂平均粒径的变形,如果该变形中的显影辊表面的应力大,则施加于调色剂的应力增大,长期使用后的显影辊中引起残余调色剂的劣化,发生不能承担正常的调色剂带电性能的麻烦,结果发生图像灰雾或印刷浓度的降低等,损害了图像质量。本发明为了降低上述微小变形中的应力,通过将显影辊的表面只变形5μm时的应力控制在上述值以下,能够抑制调色剂的劣化。
下面描述本发明实施方式的变形例。图20是表示变形例的显影辊的剖面图,显影辊11A在轴部件12的外周面上形成有半导电性弹性层3,进一步在该弹性层3上形成有半导电性树脂层38,弹性层3并不是必需的结构。轴部件12具有与图4所示例子相同的结构,通过粘接等连接空心圆筒体13和盖部件14而形成,空心圆筒体13由圆筒部13a、底部13b和轴部6构成,另外,盖部件14由盖部14a和轴部6构成。
在变形例的显影辊11A中,树脂层38由在半径方向内外相邻的2层构成,具有位于半径方向内侧的第一树脂层38B的体积电阻率为106Ω·cm以下、位于半径方向外侧的第二树脂层38A的体积电阻率为1010Ω·cm以上的结构。
这些树脂层38A、38B的至少一层在其制备工序中,在涂布由构成这些层的树脂形成的涂布液后使之固化时,不需要当该树脂为热固化型树脂时所需的大型干燥作业线,因此,在可通过照射紫外线或电子射线而固化的紫外线固化型树脂或电子射线固化型树脂中包含导电剂而构成树脂层38A、38B的至少一层。
关于该变形例,树脂层38由第一树脂层38B和第二树脂层38A构成以外,其它结构与前述实施方式所述相同,省略其详细描述。
接着,描述本发明的其它实施方式。图21是表示该实施方式的显影辊的剖面图,显影辊11B在轴部件2的外周面上形成有半导电性弹性层3,进一步在该弹性层3上形成有半导电性树脂层39,弹性层3并不是必需的结构。轴部件12具有与图20所示例子相同的结构,通过粘接等连接空心圆筒体13和盖部件14而形成,空心圆筒体13由圆筒部13a、底部13b和轴部6构成,另外,盖部件14由盖部14a和轴部6构成。
树脂层39可由一层构成、或者由材料、物性互不相同的多个层构成,在该实施方式中,由二层构成该树脂层39,图21表示的是树脂层39由位于半径方向内侧的第一树脂层39B和位于半径方向外侧的第二树脂层39A这二层构成的情况下的显影辊。
这些树脂层39A、39B的至少一层是在其制备工序中,在涂布由构成这些层的树脂形成的涂布液后使之固化时,不需要当该树脂为热固化型树脂时所需的大型干燥作业线,因此,在可通过照射紫外线或电子射线而固化的紫外线固化型树脂或电子射线固化型树脂中包含导电剂而构成树脂层39A、39B的至少一层。
另外,图21所示实施方式的显影辊11B的特征在于:使微粒分散于树脂层39中,从而在树脂层39的表面形成微小的凹凸,可以确保承载于外周面的调色剂向潜像保持体的输送力,优选由二层39A、39B构成树脂层39,并使微粒只分散于半径方向内侧的第一树脂层39B,同时半径方向外侧的第二树脂层39A中没有分散微粒,由此,第一树脂层39B的微粒能够对显影辊赋予期望的表面粗糙度,此外,通过第二树脂层39A的作用,能够防止第一树脂层39B内的微粒直接暴露于显影辊表面而引起微粒脱落,并能够长期维持期望的表面粗糙度。
上述微粒优选是橡胶或合成树脂的微粒或炭微粒,具体地,优选为硅橡胶、丙烯酸类树脂、苯乙烯树脂、丙烯酸类/苯乙烯共聚物、氟树脂、聚氨酯弹性体、尿烷丙烯酸酯、密胺树脂和酚醛树脂的1种或2种以上。
微粒的添加量相对100重量份树脂为0.1~100重量份,特别优选为5~80重量份。
该微粒的平均粒径为1~50μm,尤其3~20μm是合适的。另外,树脂层4的总厚度b优选为1~50μm,微粒的平均粒径a(μm)与该厚度b(μm)之比a/b优选为1.0~5.0,通过使a/b比在该范围内,能够在树脂层39的表面上形成最合适的微小凹凸。
另外,当由第二树脂层39A和分散有微粒的树脂所制成的第一树脂层39B构成树脂层39时,第二树脂层39A的厚度优选为1~10μm,从而能够使由第一树脂层39B的微粒形成的表面粗糙度忠实地反映于显影辊表面,而且能够防止第一树脂层39B的微粒直接暴露于显影辊表面。
为了控制其导电性,可以在该树脂层39中混合导电剂,  当由第二树脂层39A和分散有微粒的树脂所制成的第一树脂层39B构成树脂层39时,优选使第一树脂层39B的体积电阻率为106Ω·cm以下,使第二树脂层39A的体积电阻率为1010Ω·cm以上。
作为混入树脂层39A、39B的树脂中的导电剂,可以使用电子导电剂、离子导电剂等。
包括紫外线固化型树脂或电子射线固化型树脂的组成在内,除上述以外的该实施方式的组成与前述实施方式中描述的同样,省略其它实施方式涉及的这些项目的详细描述。
本发明的显影辊1、11、11A、11B、21都可以安装到使用调色剂的图像形成装置中,具体地如图1所示,在用以供应调色剂的调色剂供应辊94与保持有静电潜像的感光鼓(潜像保持体)95之间,相对感光鼓95空出微小间隙92而设置显影辊91,使这些显影辊91、感光鼓95和调色剂供应辊94分别沿着图中箭头方向旋转,通过在感光鼓95和显影辊91之间施加规定电压,调色剂96被调色剂供应辊94供应至显影辊91的表面并被层化刮板97修整为均匀的薄层,使形成薄层的调色剂96越过间隙92飞到感光鼓95,从而能够使潜像可视化。另外,图1的细节已经在背景技术部分描述,因而省略其说明。
实施例
下面通过实施例、比较例,详细地描述本发明,但本发明并不限于这些例子。
当显影辊不具备弹性层时,在由树脂管构成的轴部件上直接形成树脂层,或者当显影辊具备弹性层时,在轴部件上形成弹性层后,形成树脂层,制造图3所示结构的显影辊作为实施例,另外,为了与实施例的显影辊进行对比,制造与本发明组成有部分不同的显影辊并作为比较例。而且,针对这些实施例和比较例的显影辊,进行辊特性的测定评价和图像评价。
有关这些显影辊的表示用于形成树脂层的材料的材料表和表示各材料的配方、项目、评价结果的项目/评价表分别如下:
表6(材料表)、表7、表8(项目/评价表)表示实施例1a~13a和比较例1a~3a,
表9(材料表)、表10、表11(项目/评价表)表示实施例1b~11b和比较例1b、2b,
表12(材料表)、表13、表14(项目/评价表)表示实施例1c~9c和比较例1c~3c,
表15(材料表)、表16、表17(项目/评价表)表示实施例1d~10d和比较例1d,
表18(材料表)、表19、表20(项目/评价表)表示实施例1e~8e和比较例1e,
表21(材料表)、表22、表23(项目/评价表)表示实施例1f~9f和比较例1f,
表24(材料表)、表25、表26(项目/评价表)表示实施例1g~10g和比较例1g,
表27(材料表)、表28、表29(项目/评价表)表示实施例1h~10h和比较例1h。
在形成树脂层时,按照上述项目/评价表的“配方(重量份)”所示的重量份混合对应于各实施例和比较例的上述材料表中的材料,在将混合后的树脂材料溶解得到的溶液中浸渍上述轴部件进行涂布(浸渍方式),或者利用辊涂器涂布由该混合树脂材料构成的涂料(涂布方式),然后,使之热固化(加热或风干)、紫外线固化或电子射线固化。
关于各个试样的制备,对于利用浸渍方式和涂布方式中哪种方式涂布树脂、或通过热固化(加热或风干)、紫外线固化或者电子射线固化中哪种方式进行固化处理,都记载于对应于各实施例、比较例的上述项目/评价表的相应栏中。
为了利用紫外线使树脂层固化,边使涂布有树脂层的显影辊旋转,边用Ushio电机(株式会社)生产的Unicure UVH-0252C装置,以400mW的照度、1000mJ/cm2的累积光量照射紫外线。另外,当利用电子射线使树脂固化时,边用Ushio电机(株式会社)生产的Min-EB装置使辊旋转,边以加压电压30kV、管电流300μA、照射距离100mm、氮气气氛760mmTorr、照射时间1分钟的条件进行电子射线照射。
对于弹性层的有无、形成弹性层时的弹性层的材料,记载于对应于各实施例、比较例的上述项目/评价表的“弹性层的有无/种类”栏中。
当弹性层是由聚氨酯形成时,在对甘油加成环氧丙烷和环氧乙烷得到的分子量5000的聚醚多元醇(OH值33)100重量份中,添加1.0重量份1,4-丁二醇、1.5重量份硅氧烷表面活性剂、0.5重量份乙酰醋酸镍、0.01重量份二月桂酸二丁基锡和0.01重量份高氯酸钠,用混合机进行混合,调制出多元醇组合物。在减压下搅拌该多元醇组合物进行除泡后,添加17.5重量份尿烷改性的MDI,搅拌2分钟,接着,浇铸到在其中配置有轴部件并被加热至110℃的模具或容器中,进行2小时的固化,对外周面进行研磨抛光,形成外径12mm、弹性层部分的厚度500μm、全长210mm的弹性层。
另外,当弹性层是由硅氧烷形成时,在插入有轴部件的模具的空腔内注射液态硅橡胶,在模具内进行冷却固化,形成外径12mm、弹性层部分的厚度300μm、全长210mm的弹性层。
上述项目/评价表中的调色剂带电量和调色剂输送量按照如下过程求得。即,在图像形成装置中安装装有表中的各显影辊的盒,在不进行印刷而使显影辊空旋转后,取出盒,通过将显影辊表面的调色剂引入法拉第计量器内,测定调色剂带电量,另外,当按照上述那样测定调色剂带电量时,测定所除去的调色剂的重量,并计算除去调色剂后的显影辊表面部分的面积,从而求得每单位面积的调色剂重量并作为调色剂输送量。
另外,按照如下过程进行图像评价。即,在图1所示的具有非磁性跳跃方式显影单元部的市售打印机中分别安装实施例和比较例的显影辊,外加一显影偏压,其在直流上叠加交流而成,利用平均粒径7μm的带负电非磁性单组分调色剂进行反转跳跃显影。“初始”的图像评价是刚安装显影辊后,印刷全黑图像、全白图像、半色调图像、图案图像,并按照表中的各个评价项目,以目测判断其印刷画质,以五个等级评价表示判断结果。
在五个等级评价中,5是“特别好”、4是“良好”、3是“合格水平”、2是“较差”,1是“NG”,3以上是作为产品可以合格的水平。
另外,使环境从低温低湿(15℃×10%)变化至高温高湿(32℃×85%),同样以印刷图像的五个等级评价(数字越大,受环境影响越少)进行评价,将其结果记载于“环境变化的影响”一栏。
此外,“1万张耐久后”的图像评价是连续印刷1万张5%印刷浓度的图像后,与“初始”同样地进行评价。
另外,针对所得的各个显影辊,用图18所示的旋转电阻测定仪测定在与对电极(金属鼓)之间施加100V电压时的电阻值。
关于实施例1g~10g和比较例1g,用图16所示的装置,对辊施加8kV的电压而通过电晕放电使辊表面带电,以200mm/sec的速度移动测量单元44,测定0.2秒后为止的表面电位。另外,测量单元的形状和尺寸如图17所示。通过该方法,对整个辊表面进行测量,求得电晕放电后0.1秒起到0.2秒后为止的表面电位衰减速度。另外,将测定环境控制为温度22℃、湿度50%。
同样地,关于实施例1h~10h和比较例1h,对于所得显影辊,用图18所示的旋转电阻测定仪测定在与对电极(金属鼓)之间施加100V电压时的电阻值。
同样地,关于实施例H1~H10和比较例H1,用图16所示的装置,对辊施加8kV的电压而通过电晕放电使辊表面带电,以200mm/sec的速度移动测量单元14,测定电晕放电后0.35秒后的表面电位。另外,此时的测量单元的形状和尺寸也如图17所示。通过该方法,对整个辊表面进行测量,将其中的最大值作为表面电位的值。另外,将测定环境控制为温度22℃、湿度50%。
上述项目/评价表表明:实施例的任何显影辊试样都能够获得良好的图像评价结果。
工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涉及的显影辊可以适当地作为带电辊、显影辊、转印辊、送纸辊、调色剂供应辊等安装至普通纸复印机、普通纸传真机、激光印刷机、彩色激光印刷机、调色剂喷射打印机等图像形成装置中使用。
表6
材料的种类 材料名称 型号(制造商) 备注
基础树脂 尿烷丙烯酸酯低聚物 UF8001(共荣社化学制)
反应性稀释剂 D1 丙烯酸甲氧基三乙二醇酯 MTG-A(共荣社化学制)
D2 丙烯酸2,2,2,-三氟乙酯 含氟
D3 单末端丙烯酸酯改性硅氧烷 LS-2827(信越化学制) 含硅
聚合引发剂(长波长) 酰基氧化膦 IRGACURE819(西巴特殊化学品公司) 最大波长:430nm
聚合引发剂(短波长) α-羟基酮 IRGACURE184(西巴特殊化学品公司) 最大波长:300nm
炭类导电剂 炭黑 Denka black(电气化学工业)
离子类导电剂 高氯酸钠
金属氧化物导电剂 ITO微粒
微粒 聚氨酯微粒 CFB101-40(大日本油墨化学工业制)
溶剂 MEK
表7
  实施例1a   实施例2a   实施例3a   实施例4a   实施例5a   实施例6a   实施例7a   实施例8a
树脂层 配方(重量份) 基础树脂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反应性稀释剂  D1     40     40     40     40     40     40     -     -
 D2     -     -     -     -     -     -     40     -
 D3     -     -     -     -     -     -     -     20
聚合引发剂(长波长) 5 2.5 5 2.5 2.5 2.5 2.5 2.5
聚合引发剂(短波长) 2.5 2.5 2.5 2.5 2.5 2.5
炭类导电剂 2.5 2.5 2.5 2.5 2.5 2.5 2.5 2.5
离子类导电剂 - - - - 20 - - -
金属氧化物导电剂 - - - - - 50 - -
微粒     -     -     -     -     -     -     -     -
溶剂     (*)     (*)     -     -     (*)     (*)     -     -
层厚(μm)     150     280     20     50     280     170     50     50
形成方法 涂膜形成     浸渍     浸渍     涂布     涂布     浸渍     浸渍     涂布     涂布
涂膜固化     紫外线     紫外线     紫外线     紫外线     紫外线     紫外线     紫外线     紫外线
弹性层 有无/种类
辊特性 电阻(Ω)     6×106     8×107     4×104     8×104     2×107     3×106     1×105     4×105
初始表面粗糙度Rz(μm) 2.0 1.8 7.8 6.2 1.9 2.9 5.9 6.1
初始 调色剂带电量(μC/g) 35 40 29 28 33 32 21 22
调色剂输送量(mg/cm2) 0.28 0.22 0.37 0.35 0.24 0.3 0.34 0.35
一万张耐久后 调色剂带电量(μC/g) 26 31 25 25 29 30 21 22
调色剂输送量(mg/cm2) 0.31 0.27 0.38 0.36 0.30 0.32 0.33 0.34
图像评价 初始 图像浓度     4     4     4     4     4     4     4     4
灰雾     4     4     4     4     4     4     4     4
前后端浓度差 4 4 4 4 4 4 4 4
图像不均     4     4     4     4     4     4     4     4
环境变化     4     4     4     4     5     5     4     4
一万张耐久后 图像浓度     4     4     4     4     4     4     4     4
灰雾     4     4     4     4     4     4     4     4
前后端浓度差 4 4 4 4 4 4 4 4
图像不均     4     4     4     4     4     4     4     4
对辊的调色剂成膜 4 4 4 4 4 4 5 5
(*)溶剂的混合比例:调制成15%溶液
表8
  实施例9a    实施例10a    实施例11a    实施例12a     实施例13a   比较例1a   比较例2a   比较例3a
树脂层 配方(重量份)  基础树脂     100    100     100    100     100 无树脂层     100     100
反应性稀释剂  D1     40    4D     40    40     40     40     40
 D2     -    -     -    -     -     -     -
 D3     -    -     -    -     -     -     -
 聚合引发剂(长波长) 2.5 2.5 2.5 2.5 2.5 2.5 0
 聚合引发剂(短波长) 2.5 2.5 2.5 2.5 2.5 2.5 2.5
 炭类导电剂     2.5    2.5     2.5    2.5     20     -     20
 离子类导电剂     -    -     -    -     -     -     -
 金属氧化物导电剂 - - - - - - -
 微粒     20    -     -    -     -     -     -
 溶剂     -    -     -    (*)     -     -     -
层厚(μm)     10    50     50    500     50     50     50
形成方法  涂膜形成     涂布    涂布     涂布    浸渍     涂布     涂布     涂布
 涂膜固化     紫外线    紫外线     紫外线    紫外线     紫外线     紫外线     紫外线
弹性层 有无/种类 聚氨酯 硅树脂
辊特性 电阻(Ω) 2×104 5×106 7×106 3×108 3×107    金属导电 2×109 不固化不能评价
初始表面粗糙度Rz(μm) 8.0 4.5 3.3 0.6 5.9 6 5.8
初始  调色剂带电量(μC/g) 28 30 33 45 29 19 40
 调色剂输送量(mg/cm2) 0.29 0.33 0.29 0.13 0.36 0.3 0.31
一万张耐久后  调色剂带电量(μC/g) 25 28 31 9 25 10 不评价
 调色剂输送量(mg/cm2) 0.38 0.34 0.30 0.14 0.39 0.33
图像评价 初始  图像浓度     4     4     4     4     4    3     1
 灰雾     4     4     4     4     4    3     1
 前后端浓度差     4     4     4     4     4    2     1
 图像不均     4     4     4     4     4    2     1
 环境变化     4     4     4     4     4    3     1
一万张耐久后  图像浓度     4     4     4     3     4    1 不评价
 灰雾     4     4     4     4     3    1
 前后端浓度差     4     4     4     3     3    1
 图像不均     4     4     4     4     3    1
 对辊的调色剂成膜 4 4 4 4 3 1
(*)溶剂的混合比例:调制成15%溶液
表9
  材料的种类   材料名称     型号(制造商) 备注
  基础树脂   尿烷丙烯酸酯低聚物  UV3200(日本合成化学制)
  反应性稀释剂 D1   二丙烯酸-1,9-壬二醇酯  1,9ND-A(共荣社化学制)
D2   丙烯酸-2,2,2,-三氟乙酯 含氟
D3   单末端丙烯酸酯改性硅氧烷  LS-2827(信越化学制) 含硅
  炭类导电剂 C1   炭黑  Denka Black(电气化学工业)
C2   炭黑  Printex35(Degussa)
  离子类导电剂   高氯酸钠
  金属氧化物导电剂   ITO微粒
  微粒   聚氨酯 CFB101-40(大日本油墨化学工业制)
  溶剂   MEK
表10
  实施例1b   实施例2b   实施例3b   实施例4b   实施例5b   实施例6b   实施例7b
树脂层 配方(重量份)     基础树脂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反应性稀释剂  D1   40   40   40   40   40   -   -
D2   -   -   -   -   -   40   -
 D3   -   -   -   -   -   -   20
炭类导电剂  C1   2.5   2.5   -   2.5   2.5   2.5   2.5
 C2   -   -   30   -   -   -   -
    离子类导电剂   -   -   -   20   -   -   -
    金属氧化物导电剂   -   -   -   -   50   -   -
    微粒   -   -   -   -   -   -   -
    溶剂   (*)   -   (*)   (*)   (*)   -   -
  层厚(μm)   170   35   200   270   180   50   50
形成方法     涂膜形成   浸渍   涂布   浸渍   浸渍   浸渍   涂布   涂布
    涂膜固化   电子射线   电子射线   电子射线   电子射线   电子射线   电子射线   电子射线
弹性层   有元种类   无   无   无   无   无   无   无
辊特性   电阻(Ω)   7×106   5×104   9×105   2×107   4×106   1×105   4×105
  初始表面粗糙度Rz(μm)   2.0   6.8   1.9   1.8   2.8   5.7   6
初始    调色剂带电量(μC/g)   38   31   39   34   33   22   21
   调色剂输送量(mg/cm2)   0.26   0.32   0.24   0.24   0.32   0.34   0.34
  一万张耐久后    调色剂带电量(μC/g)   27   27   25   29   31   21   20
   调色剂输送量(mg/cm2)   0.30   0.36   0.29   0.31   0.33   0.33   0.34
图像评价 初始    图像浓度   4   4   4   4   4   4   4
   灰雾   4   4   4   4   4   4   4
   前后端浓度差   4   4   4   4   4   4   4
   图像不均   4   4   4   4   4   4   4
   环境变化的影响   4   4   4   5   5   4   4
一万张耐久后    图像浓度   4   4   4   4   4   4   4
   灰雾   4   4   4   4   4   4   4
   前后端浓度差    4   4   4   4   4   4   4
   图像不均   4   4   4   4   4   4   4
   对辊的调色剂成膜   4   4   4   4   4   5   5
(*)溶剂的混合比例:调制成15%溶液
表11
 实施例8b  实施例9b  实施例10b 实施例11b  比较例1b   比较例2b
树脂层 配方(重量份)   基础树脂   100   100   100   100 无树脂层   100
反应性稀释剂 D1   40   40   40   40   40
D2   -   -   -   -   -
D3   -   -   -   -   -
炭类导电剂 C1   2.5   2.5   2.5   -   -
C2   -   -   -   30   -
  离子类导电剂   -   -   -   -   -
  金属氧化物导电剂   -   -   -   -   -
  微粒   20   -   -   -   -
  溶剂   -   -   -   (*)   -
层厚(μm)   10   50   50   500   50
形成方法   涂膜形成   涂布   涂布   涂布   浸渍   涂布
  涂膜固化   电子射线   电子射线   电子射线   电子射线   电子射线
弹性层 有无/种类   无   聚氨酯   硅树脂   无   无
辊特性 电阻(Ω)   2×104   5×106   6×106   8×107 金属导电   2×109
初始表面粗糙度Rz(μm)   8.2   4.6   3.4   0.7 6   5.6
初始   调色剂带电(μC/g)   29   31   32   39 19   41
  调色剂输送量(mg/cm2) 0.39 0.32 0.29 0.17 0.3 0.32
一万张耐久后   调色剂带电量(μC/g)   26   28   30   9 10 不评价
  调色剂输送量(mg/m2) 0.37 0.33 0.30 0.15 0.33
图像评价 初始   图像浓度   4   4   4   3 4   1
  灰雾   4   4   4   4 4   1
  前后端浓度差   4   4   4   4 2   1
  图像不均   4   4   4   4 2   1
  环境变化的影响   4   4   4   4 4   1
一万张耐久后   图像浓度   4   4   4   3 1 不评价
  灰雾   4   4   4   3 1
  前后端浓度差   4   4   4   3 1
  图像不均   4   4   4   3 1
  对辊的调色剂成膜   4   4   4   3 1
(*)溶剂的混合比例:调制成15%溶液
表12
材料的种类   材料名称     型号(制造商)     备注
基础树脂   RA1   聚酯尿烷     UR8401(东洋纺)
  RA2   共聚尼龙     CM8000(东丽)
RA3   改性尿烷丙烯酸酯 RP116E(新中村化学)
  RB1   尿烷丙烯酸酯低聚物     UF8001(共荣社化学)
  RB2     UV3200(日本合成化学)
交联剂   B1   异氰酸酯     HX(日本聚氨酯)
B2   丙烯酸-2-羟基醚酯
反应性稀释剂 D1   丙烯酸甲氧基三乙二醇酯 MTG-A(共荣社化学)
D2   二丙烯酸-1,9-壬二醇酯     1,9ND-A(共荣化学)
D3   丙烯酸-2,2,2,-三氟乙酯 含氟
D4   单末端丙烯酸改性硅氧烷 LS-2827(信越化学) 含硅
聚合引发剂(长波长) 酰基氧化膦     IRGACURE819(西巴特殊化学品公司)    最大波长:430nm
聚合引发剂(短波长) α-羟基酮     IRGACURE184(西巴特殊化学品公司)    最大波长300nm
炭类导电剂 C1 炭黑     Denka Black(电气化学工业)
  C2   炭黑     Printex35(Degussa)
溶剂   S1   MEK
  S2   乙醇
  S3   水
表13
  实施例1c   实施例2c   实施例3c  实施例4c   实施例5c   实施例6c
第1树脂层 配方(重量份) 基础树脂   RA1   100   100   -   -   -   100
  RA2   -   -   100   -   -   -
  RA3   -   -   -   -   100   -
  RB2   -   -   -   100   -   -
交联剂   B1   10   10   -   -   -   10
  B2   -   -   -   -   40   -
  反应稀释剂   D2   -   -   -   40   -   -
  聚合引发剂(长波长)   -   -   -   -   2.5   -
  聚合引发剂(短波长)   -   -   -   -   2.5   -
炭类导电剂   C1   25   25   25   -   -   25
  C2   -   -   -   2.5   2.5   -
溶剂   S1   (*)   (*)   -   -   -   (*)
  S2   -   -   (*)   -   -   -
  S3   -   -   -   -   (*)   -
 层厚(μm)   30   30   30   10   10   30
形成方法   涂膜形成   浸渍   浸渍   浸渍   涂布   浸渍   浸渍
  涂膜固化   加热   加热   风干   电子射线   紫外线   加热
 体积电阻率(Ω/cm3)   2×104   2×104   7×105   5×103   8×103   2×104
第2树脂层 配方(重量份) 基础树脂   RB1   100   -   100   100   100   100
  RB2   -   100   -   -   -   -
反应稀释剂   D1   40   -   40   40   40   -
  D2   -   40   -   -   -   -
  D3   -   -   -   -   -   40
  D4   -   -   -   -   -   -
  聚合引发剂(长波长)   5   -   2.5   2.5   2.5   2.5
  聚合引发剂(短波长)   2.5   -   2.5   2.5   2.5   2.5
  炭类导电剂   C2   -   -   -   -   -   -
  溶剂   S1   -   -   (*)   -   (*)   -
 层厚(μm)   10   10   15   10   10   10
形成方法   涂膜形成   涂布   涂布   浸渍   涂布   浸渍   涂布
  涂膜固化   紫外线   电子射线   紫外线   紫外线   紫外线   紫外线
 体积电阻率(Ω/cm3)   >1010   >1010   >1010   >1010   >1010   >1010
 第2树脂提取量   2   1   2   2   2   3
弹性层  有无/种类   无   无   无   无   无   无
辊特性  电阻(Ω)   6×105   7×105   4×107   3×104   8×104   9×105
 初始表面粗糙度Rz(μm)   4.2   4.3   2.9   5.2   5.5   4.1
初始   调色剂带电量(μC/g)   34   31   30   29   28   27
  调色剂输送量(mg/cm2)   0.3   0.31   0.28   0.36   0.35   0.29
 1万张耐久后   调色剂带电量(μC/g)   31   30   29   28   26   27
  调色剂输送量(mg/cm2)   0.31   0.32   0.29   0.36   0.37   0.28
图像评价  初始   图像浓度   4   4   4   4   4   4
  灰雾   4   4   4   4   4   4
  前后端浓度差   4   4   4   4   4   4
    图像不均     4     4     4     4     4     4
    环境变化的影响     4     4     4     4     4     4
    感光体污染     4     4     4     4     4     4
1万张耐久后     图像浓度     4     4     4     4     4     4
    灰雾     4     4     4     4     4     4
    前后端浓度差     4     4     4     4     4     4
    图像不均     4     4     4     4     4     4
    对辊的调色剂成膜     4     4     4     4     4     5
(*)溶剂的混合比例:调制成15%溶液
表14
 实施例7c  实施例8c  实施例9c 比较例1c   比较例2c  比较例3c
第1树脂层 配方(重量份) 基础树脂  RA1     100    100    100     100     100
 RA2     -    -    -     -     -
 RA3     -    -    -     -     -
 RB2     -    -    -     -     -
交联剂   B1     10    10    10     10     10
  B2     -    -    -     -     -
 反应稀释剂   D2     -    -    -     -     -
 聚合引发剂(长波长)     -    -    -     -     -
 聚合引发剂(短波长)     -    -    -     -     -
炭类导电剂   C1     25    25    25     25     -
  C2     -    -    -     -     -
溶剂   S1     (*)    (*)    (*)     (*)     (*)
  S2     -    -    -     -     -
  S3     -    -    -     -     -
层厚(μm)     30    30    30     30     30
形成方法  涂膜形成     浸渍    浸渍    浸渍     浸渍     浸渍
 涂膜固化     加热    加热    加热     加热     加热
体积电阻率(Ω/cm3)     2×104    2×104    2×104     2×104     >10
第2树脂层 配方(重量份) 基础树脂   RB1     100    100    100
  RB2     -    -    -
反应稀释剂   D1     40    40    40
  D2     -    -    -
  D3     -    -    -
  D4     20    -    -
 聚合引发剂(长波长)     2.5    2.5    2.5
 聚合引发剂(短波长)     2.5    2.5    2.5
 炭类导电剂  C2     -    -    -
 溶剂  S1     -    -    -
层厚(μm)     10    10    10
形成方法  涂膜形成     涂布    涂布    涂布
 涂膜固化     紫外线    紫外线    紫外线
体积电阻率(Ω/cm3)     >1010    >1010    >1010
第2树脂提取量(%)     3     3    3
弹性层 有无/种类     无    聚氨酯    硅树脂   无     无     无
辊特性 电阻(Ω)     9×105    5×106    7×106   金属导电     2×105     3×109
初始表面粗糙度Rz(μm)     4.2    5.5    5.8   6     4.7     4.7
初始  调色剂带电量(μC/g)     29    26    25   19     27     40
 调色剂输送量(mg/cm2)     0.3    0.33    0.35   0.3     0.33     0.33
1万张耐久后  调色剂带电量(μC/g)     28    26    25   10     12 不评价
 调色剂输送量(mg/cm2)     0.30    0.34    0.34   0.33     0.38
图像评价 初始  图像浓度     4    4    4   4     3     1
 灰雾     4    4    4   3     3     2
 前后端浓度差     4    4    4   2     3     2
    图像不均     4     4     4     2     3   2
    环境变化的影响     4     4     4     4     3   2
    感光体污染     4     4     4     4     3   3
1万张耐久后     图像浓度     4     4     4     1     1 不评价
    灰雾     4     4     4     1     1
    前后端浓度差     4     4     4     1     1
    图像不均     4     4     4     1     1
    对辊的调色剂成膜     5     4     4     1     1
(*)溶剂的混合比例:调制成15%溶液
表15
材料的种类    材料名称   型号(制造商)     备注
基础树脂 RA1    聚酯尿烷   UR8401(东洋纺)
RA2    共聚尼龙   CM8000(东丽)
RB1    尿烷丙烯酸酯低聚物 UF8001(共荣社化学)
RB2    尿烷丙烯酸酯低聚物 UV3200(日本合成化学)
交联剂    异氰酸酯   HX(日本聚氨酯)
反应性稀释剂 D1    丙烯酸甲氧基三乙二醇酯 MTG-A(共荣社化学)
D2    二丙烯酸-1,9-壬二醇酯   1,9ND-A(共荣化学)
D3    丙烯酸-2,2,2,-三氟乙酯 含氟
D4    单末端丙烯酸改性硅氧烷 LS-2827(信越化学) 含硅
聚合引发剂(长波长) 酰基氧化膦   IRGACURE819(西巴特殊化学品公司)   最大波长:430nm
聚合引发剂(短波长) α-羟基酮   IRGACURE184(西巴特殊化学品公司)   最大波长300nm
炭类导电剂     炭黑   Printex35(Degussa)
微粒 F1     聚氨酯   CFB101-40(大日本油墨)
F2     酚醛树脂   Belpearl R(Kanebo,Ltd.)
F3     苯乙烯树脂   Chemisnow SGP(综研化学)
F4     丙烯酸类树脂   Chemisnow MR(综研化学)
F5     氟树脂   LUBRON L5(大金工业)
F6     硅树脂   Tospearl(东芝硅氧烷)
溶剂 S1     MEK
S2     乙醇
表16
  实施例1d 实施例2d 实施例3d 实施例4d  实施例5d 实施例6d
第一树脂层 配方(重量份) 基础树脂   RA1     100     100     100     -     100     100
  RA2     -     -     -     100     -     -
交联剂     10     10     10     -     10     10
炭类导电剂     -     25     25     20     25     25
微粒   F1     10     -     -     -     -     -
  F2     -     10     -     -     -     -
  F3     -     -     10     -     -     -
  F4     -     -     -     10     -     -
  F5     -     -     -     -     10     -
  F6     -     -     -     -     -     10
溶剂   S1     (*)     (*)     (*)     -     (*)     (*)
  S2     -     -     -     (*)     -     -
层厚(μm):b1     8     10     8     20     4     10
微粒粒径(μm):a     9     18     30     50     7     25
形成方法 涂膜形成     浸渍     浸渍     浸渍     浸渍     浸渍     浸渍
涂膜固化     加热     加热     加热     加热     加热     加热
体积电阻率(Ω/cm3)     >1010     3×104     3×104     6×105     9×104     3×104
第2树脂层 配方(重量份) 基础树脂   RA1     100     -     -     -     -
  RB1     -     100     -     100     100
  RB2     -     -     100     -     -
交联剂     10     -     -     -     -
反应稀释剂   D1     -     40     -     -     -
  D2     -     -     40     -     -
  D3     -     -     -     40     -
  D4     -     -     -     -     20
聚合引发剂(长波长)     -     2.5     -     2.5     2.5
聚合引发剂(短波长)     -     2.5     -     2.5     2.5
炭类导电剂     -     -     -     -     -
溶剂   S1     (*)     (*)     (*)     (*)     (*)
层厚(μm)     5     5     10     2     2
形成方法 涂膜形成     浸渍     浸渍     浸渍     浸渍     浸渍
涂膜固化     加热     紫外线     电子射线     紫外线     紫外线
体积电阻率(Ω/cm3)     >1010     >1010     >1010     >1010     >1010
弹性层 有无/种类     无     无     无     无     无     无
辊特性 电阻(Ω)     4×106     6×105     8×106     7×107     1×105     2×105
初始表面粗糙度Rz(μm)     3.5     3.2     7.5     6.9     3.5     5.2
粒径/树脂层总厚(a/b1+b2)     1.1     1.2     2.3     1.7     1.2     2.1
初始 调色剂带电量(μC/g)     31     34     29     29     32     28
调色剂输送量(mg/cm2)     0.33     0.3     0.38     0.35     0.31     0.33
1万张耐久后 调色剂带电量(μC/g)     28     32     28     27     30     26
调色剂输送量(mg/cm2)     0.30     0.28     0.30     0.31     0.30     0.30
图像评价  初始     图像浓度     4     4     4     4     4     4
    灰雾     4     4     4     4     4     4
    前后端浓度差     4     4     4     4     4     4
    图像不均     4     4     4     4     4     4
    环境变化的影响     4     4     4     4     4     4
 1万张耐久后     图像浓度     4     4     4     4     4     4
    灰雾     4     4     4     4     4     4
    前后端浓度差     3     4     4     4     4     4
    图像不均     4     4     4     4     4     4
    对辊的调色剂成膜     4     4     4     4     5     5
(*)溶剂的混合比例:调制成15%溶液
表17
  实施例7d   实施例8d   实施例9d   实施例10d    比较例1d
第1树脂层 配方(重量份) 基础树脂  RA1     100     100     100     100
 RA2     -     -     -     -
交联剂     10     10     10     10
炭类导电剂     25     25     25     25
微粒  F1     10     10     -     10
 F2     -     -     10     -
 F3     -     -     -     -
 F4     -     -     -     -
 F5     -     -     -     -
 F6     -     -     -     -
溶剂  S1     (*)     (*)     (*)     (*)
 S2     -     -     -     -
层厚(μm):b1     5     5     10     5
微粒粒径(μm):a     9     9     30     9
形成方法 涂膜形成     浸渍     浸渍     浸渍     浸渍
涂膜固化     加热     加热     加热     加热
体积电阻率(Ω/cm3)     3×104     3×104     3×104     3×104
第2树脂层 配方(重量份) 基础树脂  RA1     -     -     100     -
 RB1     100     100     -     100
 RB2     -     -     -     -
交联剂     -     -     10     -
反应稀释剂  D1     40     40     -     40
 D2     -     -     -     -
 D3     -     -     -     -
 D4     -     -     -     -
聚合引发剂(长波长)     2.5     2.5     -     2.5
聚合引发剂(短波长)     2.5     2.5     -     2.5
炭类导电剂     -     -     25     -
溶剂  S1     (*)     (*)     (*)     (*)
层厚(μm)     -     -     10     5
形成方法 涂膜形成     浸渍     浸渍     浸渍     浸渍
涂膜固化     紫外线     紫外线     加热     紫外线
体积电阻率(Ω/cm3)     >1010     >1010     3×104     >1010
弹性层 有无/种类     聚氨酯     硅树脂     无     无   无
辊特性 电阻(Ω)     5×106     6×106     7×104     2×105   金属导电
初始表面粗糙度Rz(μm)     4.4     4.6     5.9     4.9   6
粒径/树脂层总厚(a/(b1+b2))     1.1     1.1     1.5     0.9   -
初始 调色剂带电量(μC/g)     30     32     28     30   19
调色剂输送量(mg/cm2)     0.32     0.31     0.37     0.33   0.3
1万张耐久后   调色剂带电量(μC/g)     30     32     20     9     10
  调色剂输送量(mg/cm2)     0.32     0.30     0.35     0.15     0.33
    图像评价 初始   图像浓度     4     4     4     3     4
  灰雾     4     4     4     4     4
  前后端浓度差     4     4     4     3     2
  图像不均     4     4     4     3     2
  环境变化的影响     4     4     4     4     4
1万张耐久后   图像浓度     4     4     4     3     1
  灰雾     4     4     3     3     1
  前后端浓受差     4     4     3     3     1
  图像不均     4     4     3     3     1
  对辊的调色剂成膜     4     4     4     3     1
(*)溶剂的混合比例:调制成15%溶液
表18
材料的种类   材料名称     型号(制造商)     备注
基础树脂 RA   共聚尼龙  CM8000(东丽)
RB1 尿烷丙烯酸酯低聚物  UV2750B(日本合成化学)
RB2  UA-NDP(新中村化学)
RB3  UF8001(共荣社化学)
RB4  UV3200B(日本合成化学)
RB5  UV2000(日本合成化学)
交联剂   异氰酸酯  HX(日本聚氨酯)
反应性稀释剂   丙烯酸甲氧基三乙二醇酯 MTG-A(共荣社化学)
聚合引发剂(长波长) 酰基氧化膦  IRGACURE819(西巴特殊化学品公司) 最大波长:430nm
聚合引发剂(短波长) α-羟基酮  IRGACURE184(西巴特殊化学品公司) 最大波长:300nm
炭类导电剂 C1   炭黑  Printex35(Degussa)
C2 炭黑  Denka Black(电气化学工业)
离子类导电剂 高氯酸钠
溶剂 S1   乙醇
S2   MEK
表19
实施例1e 实施例2e 实施例3e 实施例4e 实施例5e
第1树脂层 配方(重量份) 基础树脂 RA   100
交联剂   0
炭类导电剂   C1   20
溶剂     S1   (*)
层厚(μm)   50
形成方法 涂膜形成   浸渍
涂膜固化   加热
第2树脂层 配方(重量份) 基础树脂   RB1     100     -     100     -   -
  RB2     -     100     -     100   -
  RB3     -     -     -     -   100
  RB4     -     -     -     -   -
  RB5     -     -     -     -   -
反应稀释剂     40     40     40     40   40
聚合引发剂(长波长)     5     -     5     -   5
聚合引发剂(短波长)     2.5     -     2.5     -   2.5
炭类导电剂   C2     -     2.5     -     2.5   -
离子类导电剂     5     -     5     -   -
溶剂     S2     (*)     (*)     -     -   (*)
层厚(μm)     50     70     15     20   10
形成方法 涂膜形成     浸渍     浸渍     涂布     涂布   浸渍
涂膜固化     紫外线     电子射线     紫外线     电子射线   紫外线
弹性层 有无/种类     无     无     无     无   无
辊特性 电阻(Ω)     7×106     3×104     1×106     1×104   4×107
初始表面粗糙度Rz(μm)     2.2     1.9     2.8     2.9   1.8
蠕变值     5.1     6.8     1.2     2   3.2
初始 调色剂带电量(μC/g)     33     29     35     31   39
调色剂输送量(mg/cm2)     0.25     0.23     0.28     0.3   0.22
1万张耐久后 调色剂带电量(μC/g)     29     26     32     27   38
调色剂输送量(mg/cm2)     0.28     0.24     0.30     0.33   0.24
图像评价 初始 图像浓度     4     4     4     4   4
灰雾     4     4     4     4   4
前后端浓度差     4     4     4     4   4
图像不均     4     4     4     4   4
环境变化的影响     4     4     4     4   4
1万张耐久后 图像浓度     4     4     4     4   4
灰雾     4     4     4     4   4
前后端浓度差     4     4     4     4   4
图像不均     4     4     4     4   4
刮板痕的有无     4     4     5     5   5
对辊的调色剂成膜     4     4     4     4   5
(*)溶剂的混合比例:调制成15%溶液
表20
实施例6e 实施例7e 实施例8e 比较例1e
第1树脂层 配方(重量份)   基础树脂   RA
  交联剂
  炭类导电剂   C1
  溶剂   S1
层厚(μm)
形成方法   涂膜形成
  涂膜固化
第2树脂层 配方(重量份)   基础树脂   RB1     -     -   -
  RB2     -     -   -
  RB3     100     100   -
  RB4     -     -   100
  RB5     -     -   -
  反应稀释剂     40     40   40
  聚合引发剂(长波长)     5     5   -
  聚合引发剂(短波长)     2.5     2.5   -
  炭类导电剂   C2     -     -   2.5
  离子类导电剂     -     -   -
  溶剂   S2     -     -   (*)
层厚(μm)     10     10   500
形成方法   涂膜形成     涂布     涂布   浸渍
  涂膜固化     紫外线     紫外线   电子射线
弹性层 有无/种类     聚氨酯     硅树脂   无   无
辊特性 电阻(Ω)     6×106     8×106   3×108   金属导电
初始表面粗糙度Rz(μm)     4.2     3.5   0.6   6
蠕变值     0.8     0.9   9.2   -
初始   调色剂带电量(μC/g)     35     36   32   19
  调色剂输送量(mg/cm2)     0.37     0.34   0.12   0.3
1万张耐久后   调色剂带电量(μC/g)     35     36   22   10
  调色剂输送量(mg/cm2)     0.37     0.34   0.13   0.33
图像评价 初始   图像浓度     4     4   3   4
  灰雾     4     4   4   4
  前后端浓度差     4     4   4   2
  图像不均     4     4   4   2
  环境变化的影响     4     4   4   4
1万张耐久后   图像浓度     4     4   3   1
  灰雾     4     4   4   1
  前后端浓度差     4     4   3   1
  图像不均     4     4   4   1
  刮板痕的有无     5     5   3   4
  对辊的调色剂成膜     5     5   3   1
(*)溶剂的混合比例:调制成15%溶液
表21
  材料的种类   材料名称  型号(制造商)   备注
基础树脂   RA   共聚尼龙  CM8000(东丽)
  RB1   聚酯尿烷  UR8401(东洋纺)
  RB2 尿烷丙烯酸酯低聚物  UV3200(日本合成化学)
  RB3  UA-NDP(新中村化学)
  RB4  UF8001(共荣社化学)
交联剂   异氰酸酯  HX(日本聚氨酯)
反应性稀释剂   丙烯酸甲氧基三乙二醇酯 MTG-A(共荣社化学)
聚合引发剂(长波长) 酰基氧化膦  IRGACURE819(西巴特殊化学品公司) 最大波长:430nm
聚合引发剂(短波长) α-羟基酮  IRGACURE184(西巴特殊化学品公司) 最大波长:300nm
炭类导电剂   C1 炭黑  Printex35(Degussa)
  C2  Denka Black(电气化学工业)
  C3  Ketjen black EC
离子类导电剂   高氯酸钠
溶剂   S1   乙醇
  S2   MEK
表22
实施例1f 实施例2f 实施例3f 实施例4f  实施例5f
第1树脂层 配方(重量份) 基础树脂   RA
炭类导电剂   C1
溶剂   S1
层厚(μm)
形成方法 涂膜形成
涂膜固化
第2树脂层 配方(重量份) 基础树脂   RB1     100     -   -     -   -
  RB2     -     100   -     100   -
  RB3     -     -   100     -   100
  RB4     -     -   -     -   -
交联剂     10     -   -     -   -
反应稀释剂     -     30   20     30   20
聚合引发剂(长波长)     -     5   -     5   -
聚合引发剂(短波长)     -     2.5   -     2.5   -
炭类导电剂   C2     -     -   -     -   -
  C3     2     -   2     -   2
离子类导电剂     -     5   -     5   -
溶剂   S2     (*)     (*)   (*)     -   -
层厚(μm)     50     60   80     20   30
形成方法 涂膜形成     浸渍     浸渍   浸渍     涂布   涂布
涂膜固化     加热     紫外线   电子射线     紫外线   电子射线
弹性层 有无/种类     无     无   无     无   无
辊特性 电阻(Ω)     7×104     8×106   5×104     5×105   3×104
初始表面粗糙度Rz(μm)     2.2     2.1   1.8     2.8   2.9
通用硬度(N/mm2)     0.6     1.2   1.5     2.3   1.9
初始 调色剂带电量(μC/g)     31     33   31     24   25
调色剂输送量(mg/cm2)     0.27     0.24   0.22     0.26   0.26
1万张耐久后 调色剂带电量(μC/g)     25     29   27     17   19
调色剂输送量(mg/cm2)     0.29     0.27   0.23     0.28   0.28
图像评价 初始 图像浓度     4     4   4     4   4
灰雾     4     4   4     4   4
前后端浓度差     4     4   4     4   4
图像不均     4     4   4     4   4
环境变化的影响     4     4   4     4   4
1万张耐久后 图像浓度     4     4   4     4   4
灰雾     4     4   4     4   4
前后端浓度差     4     4   4     4   4
图像不均     4     4   4     4   4
刮板痕的有无     5     4   4     4   4
对辊的调色剂成膜     4     4   4     4   4
(*)溶剂的混合比例:调制成15%溶液
表23
实施例6f 实施例7f 实施例8f 实施例9f 比较例1f
第1树脂层 配方(重量份)     基础树脂   RA     100
    炭类导电剂   C1     20
    溶剂   S1     (*)
层厚(μm)     50
形成方法 涂膜形成     浸渍
涂膜固化     加热
第2树脂层 配方(重量份) 基础树脂  RB1     -     -     -     -
 RB2     100     -     -     100
 RB3     -     -     -     -
 RB4     -     100     100     -
交联剂     -     -     -     -
反应稀释剂     30     20     20     30
聚合引发剂(长波长)     5     5     5     -
聚合引发剂(短波长)     2.5     2.5     2.5     -
    炭类导电剂   C2     -     -     -     -
  C3     -     -     -     2
    离子类导电剂     -     -     -     -
    溶剂   S2     (*)     -     -     (*)
层厚(μm)     10     10     10     500
形成方法     涂膜形成     浸渍     涂布     涂布     浸渍
    涂膜固化     紫外线     紫外线     紫外线     电子射线
弹性层 有无/种类     无     聚氨酯     硅树脂     无   无
辊特性 电阻(Ω)     3×107     6×106     7×106     3×107   金属导电
初始表面粗糙度Rz(μm)     1.6     4.2     3.6     0.6   6
通用硬度(N/mm2)     1     0.7     0.4     2.9   -
初始     调色剂带电量(μC/g)     37     35     37     30   19
    调色剂输送量(mg/cm2)     0.23     0.37     0.36     0.15   0.3
1万张耐久后     调色剂带电量(μC/g)     36     35     37     25   10
    调色剂输送量(mg/cm2)     0.24     0.37     0.36     0.18   0.33
图像评价 初始     图像浓度     4     4     4     3   4
    灰雾     4     4     4     4   4
    前后端浓度差     4     4     4     4   3
    图像不均     4     4     4     4   3
    环境变化的影响     4     4     4     4   4
1万张耐久后     图像浓度     4     4     4     3   2
    灰雾     4     4     4     4   1
    前后端浓度差     4     4     4     3   1
    图像不均     4     4     4     4   1
    刮板痕的有无     5     5     5     3   1
    对辊的调色剂成膜     4     5     5     3   1
(*)溶剂的混合比例:调制成15%溶液
表24
材料的种类   材料名称    型号(制造商)   备注
基础树脂 RA   共聚尼龙    CM8000(东丽)
RB1 聚酯尿烷    UR8300(东洋纺)
RB2    UR8401(东洋纺)
RB3 尿烷丙烯酸酯低聚物    UV3200(日本合成化学)
RB4    UA-NDP(新中村化学)
RB5    UF8001(共荣社化学)
交联剂   异氰酸酯    HX(日本聚氨酯)
反应性稀释剂   二丙烯酸-1,9-壬二醇酯    1,9ND-A(共荣化学)
聚合引发剂(长波长) 酰基氧化膦    IRGACURE819(西巴特殊化学品公司) 最大波长:430nm
聚合引发剂(短波长) α-羟基酮    IRGACURE184(西巴特殊化学品公司) 最大波长:300nm
炭类导电剂 C1 炭黑    Printex35(Degussa)
C2    Denka Black(电气化学工业)
C3    Ketjen black EC
离子类导电剂   高氯酸钠
溶剂 S1   乙醇
S2   MEK
表25
实施例1g 实施例2g 实施例3g 实施例4g 实施例5g 实施例6g
第1树脂层 配方(种类/重量份)   基础树脂 RA
  炭类导电剂 C1
  溶剂   S1
层厚(μm)
形成方法   涂膜形成
  涂膜固化
第2树脂层 配方(重量份) 基础树脂   RB1     100     -     -     -     -   -
  RB2     -     100     -     -     -   -
  RB3     -     -     -     -     100   -
  RB4     -     -     -     100     -   100
  RB5     -     -     100     -     -   -
  交联剂     10     10     -     -     -   -
  反应稀释剂     -     -     20     20     20   20
  聚合引发剂(长波长)     -     -     -     -     2   -
  聚合引发剂(短波长)     -     -     2.5     -     2.5   -
炭类导电剂   C2     -     -     -     -     -   -
  C3     2     -     2     2     -   2
  离子类导电剂     -     -     5     -     5   -
  溶剂   S2     (*)     (*)     (*)     (*)     -   -
q层厚(μm)     40     20     40     50     15   20
形成方法   涂膜形成     浸渍     浸渍     浸渍     浸渍     涂布   涂布
  涂膜固化     加热     加热     紫外线     电子射线     紫外线   电子射线
弹性层 有无/种类     无     无     无     无     无   无
辊特性 电阻(Ω)     7×104     3×107     4×105     1×104     8×105   7×103
初始表面粗糙度Rz(μm)     2.5     2.8     2.4     2.0     3   3.5
电荷衰减速度(V/sec)     >10     0.5     >10     >10     0.3   >10
初始   调色剂带电量(μC/g)     28     34     27     26     28   25
  调色剂输送量(mg/cm2)     0.27     0.28     0.25     0.24     0.29   0.33
1万张耐久后   调色剂带电量(μC/g)     21     32     23     20     25   20
  调色剂输送量(mg/cm2)     0.30     0.29     0.28     0.27     0.30   0.35
图像评价 初始   图像浓度     4     4     4     4     4   4
  灰雾     4     4     4     4     4   4
  前后端浓度差     4     4     4     4     4   4
  图像不均     4     4     4     4     4   4
  重影     4     4     4     4     4   4
  浓淡度     3     4     3     3     4   3
  环境变化的影响     4     4     4     4     4   4
1万张耐久后   图像浓度     4     4     4     4     4   4
  灰雾     4     4     4     4     4   4
  前后端浓度差     4     4     4     4     4   4
图像不均     4     4     4     4     4     4
重影     4     3     3     3     4     4
对辊的调色剂成膜     3     3     4     4     4     4
(*)溶剂的混合比例:调制成15%溶液
表26
实施例7g 实施例8g 实施例9g 实施例10g 比较例1g
第1树脂层 配方(种类/重量份)  基础树脂 RA     100
 炭类导电剂 C1     20
 溶剂 S1     (*)
层厚(μm)     50
形成方法  涂膜形成     浸渍
 涂膜固化     加热
第2树脂层 配方(重量份)  基础树脂 RB1     -     -     -   -
RB2     -     -     -   -
RB3     100     100     100   -
RB4     -     -     -   -
RB5     -     -     -   100
 交联剂     -     -     -   -
 反应稀释剂     20     20     20   20
 聚合引发剂(长波长)     5     5     5   -
 聚合引发剂(短波长)     2.5     2.5     2.5   -
 炭类导电剂 C2     -     -     -   -
C3     -     -     -   2
 离子类导电剂     -     -     -   -
 溶剂 S2     (*)     -     -   (*)
层厚(μm)     10     10     10   500
形成方法  涂膜形成     浸渍     涂布     涂布   浸渍
 涂膜固化     紫外线     紫外线     紫外线   电子射线
弹性层 有无/种类     无     聚氨酯     硅树脂   无   无
辊特性 电阻(Ω)     3×107     3×106     5×106   5×105   金属导电
初始表面粗糙度Rz(μm)     1.7     3.9     3.8   0.9   6
电荷衰减速度(V/sec)     0.3     0.4     0.4   >10   -
初始  调色剂带电量(μC/g)     37     35     35   29   19
 调色剂输送量(mg/cm2) 0.23 0.34 0.34 0.19 0.3
1万张耐久后  调色剂带电量(μC/g)     36     35     35   19   10
 调色剂输送量(mg/cm2) 0.24 0.34 0.34 0.20 0.33
图像评价 初始  图像浓度     4     4     4   3   4
 灰雾     4     4     4   4   4
 前后端浓度差     4     4     4   4   2
 图像不均     4     4     4   4   2
 重影     3     3     3   3   4
 浓淡度     5     5     5   3   2
 环境变化的影响     4     4     4   4   4
1万张耐久后  图像浓度     4     4     4   3   1
 灰雾     4     4     4   4   1
 前后端浓度差     4     4     4   3   1
图像不均     4     4     4     4     1
重影     3     3     3     3     1
对辊的调色剂成膜     4     5     5     3     1
(*)溶剂的混合比例:调制成15%溶液
表27
  材料的种类   材料名称   型号(制造商)   备注
基础树脂   RA   共聚尼龙   CM8000(东丽)
  RB1 聚酯尿烷   UR8200(东洋纺)
  RB2   UR8700(东洋纺)
  RB3 尿烷丙烯酸酯低聚物   UV3200(日本合成化学)
  RB4   UA-NDP(新中村化学)
  RB5   UF8001(共荣社化学)
  交联剂   异氰酸酯   HX(日本聚氨酯)
反应性稀释剂   丙烯酸甲氧基三乙二醇酯 MTG-A(共荣社化学)
  聚合引发剂(长波长) 酰基氧化膦   IRGACURE819(西巴特殊化学品公司) 最大波长:430nm
  聚合引发剂(短波长) α-羟基酮   IRGACURE184(西巴特殊化学品公司) 最大波长:300nm
炭类导电剂   C1 炭黑   Printex35(Degussa)
C2   Denka Black(电气化学工业)
  C3   Ketjen black EC
  离子类导电剂   高氯酸钠
  溶剂   S1   乙醇
  S2   MEK
表28
实施例1h  实施例2h  实施例3h   实施例4h 实施例5h   实施例6h
第1树脂层 配方(重量份)     基础树脂   RA
    炭类导电剂   C1
    溶剂   S1
层厚(μm)
形成方法     涂膜形成
    涂膜固化
第2树脂层 配方(重量份)     基础树脂   RB1     100     -     -     -     -   -
  RB2     -     100     -     -     -   -
  RB3     -     -     100     -     100   -
  RB4     -     -     -     100     -   100
  RB5     -     -     -     -     -   -
    交联剂     10     10     -     -     -   -
    反应稀释剂     -     -     40     40     40   40
    聚合引发剂(长波长)     -     -     5     -     5   -
    聚合引发剂(短波长)     -     -     2.5     -     2.5   -
    炭类导电剂   C2     -     -     -     -     -   -
  C3     2     -     2     2     -   2
    离子类导电剂     -     -     -     -     2   -
    溶剂   S2     (*)     (*)     (*)     (*)     -   -
 层厚(μm)     30     20     40     50     15   20
 形成方法     涂膜形成     浸渍     浸渍     浸渍     浸渍     涂布   涂布
    涂膜固化     加热     加热     紫外线     电子射线     紫外线   电子射线
弹性层  有无/种类     无     无     无     无     无   无
辊特性  电阻(Ω)     4×104     4×107     1×104     5×105     7×105   8×103
 初始表面粗糙度Rz(μm)     2.7     2.9     2.2     2.0     3.2   3.5
 最大表面电位(V)     12     30     13     15     40   5
 初始     调色剂带电量(μC/g)     29     35     27     29     28   27
    调色剂输送量(mg/cm2)     0.28     0.29     0.26     0.23     0.3   0.33
 1万张耐久后     调色剂带电量(μC/g)     22     32     24     23     25   22
    调色剂输送量(mg/cm2)     0.30     0.30     0.28     0.25     0.31   0.35
图像评价  初始     图像浓度     4     4     4     4     4   4
    灰雾     4     4     4     4     4   4
    前后端浓度差     4     4     4     4     4   4
    图像不均     4     4     4     4     4   4
    重影     4     4     4     4     4   4
    浓淡度     3     4     3     3     4   3
    环境变化的影响     4     4     4     4     4   4
 1万张耐久后     图像浓度     4     4     4     4     4   4
    灰雾     4     4     4     4     4   4
    前后端浓度差     4     4     4     4     4   4
    图像不均     4     4     4     4     4   4
    重影     4     3     3     3     4   4
  对辊的调色剂成膜     3     3     4     4     4     4
(*)溶剂的混合比例:调制成15%溶液
表29
实施例7h 实施例8h 实施例9h 实施例10h 比较例1h
第1树脂层 配方(重量份)   基础树脂  RA     100     无     无     无   无
  炭类导电剂  C1     20
  溶剂  S1     (*)
层厚(μm)     50
形成方法   涂膜形成     浸渍
  涂膜固化     加热
第2树脂层 配方(重量份)   基础树脂  RB1     -     -     -     -   无
 RB2     -     -     -     -
 RB3     100     100     100     -
 RB4     -     -     -     -
 RB5     -     -     -     100
  交联剂     -     -     -     -
  反应稀释剂     40     40     40     40
  聚合引发剂(长波长)     5     5     5     -
  聚合引发剂(短波长)     2.5     2.5     2.5     -
  离子类导电剂  C2     -     -     -     -
 C3     -     -     -     2
  离子类导电剂     -     -     -     -
  溶剂  S2     10     -     -     (*)
层厚(μm)     10     10     10     500
形成方法   涂膜形成     浸渍     涂布     涂布     浸渍
  涂膜固化     紫外线     紫外线     紫外线     电子射线
弹性层 有无/种类     无     聚氨酯     硅树脂     无   无
辊特性 电阻(Ω)     4×107     4×106     5×106     3×105   金属导电
初始表面粗糙度Rz(μm)     1.8     4     3.8     0.8   6
最大表面电位(V)     80     60     70     20   -
初始   调色剂带电量(μC/g)     38     34     35     28   19
  调色剂输送量(mg/cm2)     0.22     0.35     0.34     0.18   0.3
1万张耐久后   调色剂带电量(μC/g)     38     34     35     20   10
  调色剂输送量(mg/cm2)     0.23     0.35     0.34     0.19   0.33
图像评价 初始   图像浓度     4     4     4     3   4
  灰雾     4     4     4     4   4
  前后端浓度差     4     4     4     4   3
  图像不均     4     4     4     4   2
  重影     3     3     3     3   4
  浓淡度     5     5     5     3   2
  环境变化的影响     4     4     4     4   4
1万张耐久后   图像浓度     4     4     4     3   1
  灰雾     4     4     4     4   1
  前后端浓度差     4     4     4     3   1
  图像不均     4     4     4     4   1
  重影     3     3     3     3   1
  对辊的调色剂成膜     4     5     5     3     1
(*)溶剂的混合比例:调制成15%溶液

Claims (31)

1.一种显影辊,其在轴部件的半径方向外侧设有一层以上树脂层,该轴部件是其长度方向两端部被可旋转支承而被安装,所述显影辊将承载于外周面上的非磁性显影剂供应至潜像保持体,其中,
所述轴部件由含有导电剂的树脂制中空圆筒体或实心圆柱体构成,所述树脂层的至少一层由含有导电剂和紫外线聚合引发剂的紫外线固化型树脂构成,而且,所述导电剂至少包含炭类物质,所述紫外线聚合引发剂包含紫外线吸收波段的最大波长为400nm以上的物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影辊,所述紫外线聚合引发剂还包含紫外线吸收波段的最大波长低于400nm的物质。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显影辊,所述紫外线固化型树脂如下形成:涂布由无溶剂的树脂组合物组成的涂布液,并通过紫外线照射使之固化。
4.一种显影辊,其在轴部件的半径方向外侧设有一层以上树脂层,该轴部件是其长度方向两端部被可旋转支承而被安装,所述显影辊将承载于外周面上的非磁性显影剂供应至潜像保持体,其中,
所述轴部件由含有导电剂的树脂制中空圆筒体或实心圆柱体构成,由含有导电剂的电子射线固化型树脂构成所述树脂层的至少一层。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显影辊,所述电子射线固化型树脂如下形成:涂布由无溶剂的树脂组合物组成的涂布液,并通过电子射线照射使之固化。
6.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显影辊,其特征在于,所述树脂层由2层以上构成,而且以位于半径方向最外侧的层作为第二树脂层、以与第二树脂层的内侧相邻的层作为第一树脂层时,第一树脂层的体积电阻率为106Ω·cm以下,第二树脂层的体积电阻率为1010Ω·cm以上。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显影辊,所述第二树脂层的组成不含导电微粒。
8.根据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显影辊,构成所述第二树脂层的树脂是:可溶于构成第一树脂层的树脂的不良溶剂中的树脂。
9.根据权利要求6~8任一项所述的显影辊,所述第二树脂层由交联树脂构成,并具备如下特性:用交联前的树脂的良溶剂提取时,可溶部分为30重量%以下。
10.一种显影辊,其在轴部件的半径方向外侧设有一层以上树脂层,该轴部件是其长度方向两端部被可旋转支承而被安装,所述显影辊将承载于外周面上的非磁性显影剂供应至潜像保持体,其中,
由含有导电剂的树脂制中空圆筒体或实心圆柱体构成所述轴部件,由分散有微粒的树脂构成所述树脂层的至少一层。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显影辊,其特征在于,所述树脂层由2层以上构成,而且以位于半径方向最外侧的层作为第二树脂层、以与第二树脂层的内侧相邻的层作为第一树脂层时,所述微粒仅分散在第一树脂层而不含于第二树脂层。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显影辊,所述第一树脂层的体积电阻率为106Ω·cm以下,所述第二树脂层的体积电阻率为1010Ω·cm以上。
13.根据权利要求10~12任一项所述的显影辊,所述微粒的平均粒径为1~50μm。
14.根据权利要求10~13任一项所述的显影辊,所述微粒的含量相对100重量份树脂为0.1~100重量份。
15.根据权利要求10~14任一项所述的显影辊,所述树脂层的厚度总共为1~50μm。
16.根据权利要求10~15任一项所述的显影辊,所述微粒的平均粒径a与树脂层的总厚度b之比a/b为1.0~5.0。
17.根据权利要求10~16任一项所述的显影辊,所述微粒由橡胶或合成树脂构成。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显影辊,所述微粒由选自硅橡胶微粒、丙烯酸酯微粒、苯乙烯微粒、丙烯酸类/苯乙烯共聚物微粒、氟树脂微粒、聚氨酯弹性体微粒、尿烷丙烯酸酯微粒、密胺树脂微粒和酚醛树脂微粒中的至少1种构成。
19.根据权利要求10~18任一项所述的显影辊,所述树脂层的至少1层是紫外线固化型树脂或电子射线固化型树脂。
20.根据权利要求1~19任一项所述的显影辊,由含有氟和硅中至少1种的树脂构成至少位于半径方向最外侧的树脂层。
21.根据权利要求1~20任一项所述的显影辊,所述树脂层的总厚度为1~500μm。
22.根据权利要求1~21任一项所述的显影辊,包含于所述紫外线固化型树脂中的炭类导电剂的含量相对100重量份树脂为1~20重量份。
23.根据权利要求1~22任一项所述的显影辊,包含于所述紫外线固化型树脂或电子射线固化型树脂中的导电剂由2种以上物质构成。
24.根据权利要求1~23任一项所述的显影辊,其在所述轴部件和最内侧的树脂层之间设置弹性层而成。
25.根据权利要求1~24任一项所述的显影辊,形成所述轴部件的所述树脂是选自通用树脂、通用工程塑料和超级工程塑料中的至少一种合成树脂。
26.根据权利要求25所述的显影辊,所述通用工程塑料或超级工程塑料是聚缩醛、聚酰胺6、聚酰胺6/6、聚酰胺12、聚酰胺4/6、聚酰胺6/10、聚酰胺6/12、聚酰胺11、聚酰胺MXD6、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酯、聚苯醚、聚苯硫醚、聚亚苯醚、聚醚砜、聚碳酸酯、聚酰亚胺、聚酰胺酰亚胺、聚醚酰亚胺、聚砜、聚醚醚酮、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聚芳酯、聚四氟乙烯或液晶聚合物。
27.根据权利要求1~26任一项所述的显影辊,包含于形成轴部件的树脂中的导电剂是选自炭黑、石墨、氧化锡、氧化钛、氧化锌、镍、铝和铜中的至少一种。
28.根据权利要求1~27任一项所述的显影辊,所述轴部件由中空圆筒体构成,在中空圆筒体中设置从其外周面朝着半径方向内侧延伸的增强用肋。
29.根据权利要求28所述的显影辊,在所述轴部件中设有金属轴,所述金属轴配置于所述中空圆筒体的半径方向中心并贯穿中空圆筒体,以支承所述增强用肋的半径方向内侧端的方式构成金属轴。
30.根据权利要求29所述的显影辊,沿着长度方向连接多个圆筒部件而构成所述中空圆筒体。
31.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具备权利要求1~30任一项所述的显影辊。
CNB2005800271233A 2004-06-09 2005-06-08 显影辊及使用其的图像形成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517107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9)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171809/2004 2004-06-09
JP171805/2004 2004-06-09
JP171838/2004 2004-06-09
JP171834/2004 2004-06-09
JP2004171805 2004-06-09
JP348608/2004 2004-12-01
JP348253/2004 2004-12-01
JP348525/2004 2004-12-01
JP348261/2004 2004-12-01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014909A true CN101014909A (zh) 2007-08-08
CN100517107C CN100517107C (zh) 2009-07-22

Family

ID=3870155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2005800271233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517107C (zh) 2004-06-09 2005-06-08 显影辊及使用其的图像形成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0517107C (zh)

Cited B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073249A (zh) * 2011-01-21 2011-05-25 珠海天威飞马打印耗材有限公司 磁辊及处理盒
CN103649842A (zh) * 2011-07-05 2014-03-19 株式会社普利司通 显影辊
CN104072713A (zh) * 2013-03-26 2014-10-01 富士施乐株式会社 树脂材料和保护膜
CN104281034A (zh) * 2013-07-12 2015-01-14 佳能株式会社 用于定影的辊、该辊的制造方法和定影装置
CN105700314A (zh) * 2014-12-09 2016-06-22 柯尼卡美能达株式会社 中间转印带的制造方法
CN110543085A (zh) * 2018-05-28 2019-12-06 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显影辊及其制造方法
CN110809676A (zh) * 2018-04-18 2020-02-18 创新技术株式会社 弹性辊

Cited B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073249A (zh) * 2011-01-21 2011-05-25 珠海天威飞马打印耗材有限公司 磁辊及处理盒
CN103649842A (zh) * 2011-07-05 2014-03-19 株式会社普利司通 显影辊
CN103649842B (zh) * 2011-07-05 2017-06-13 株式会社普利司通 显影辊
CN104072713A (zh) * 2013-03-26 2014-10-01 富士施乐株式会社 树脂材料和保护膜
CN104281034A (zh) * 2013-07-12 2015-01-14 佳能株式会社 用于定影的辊、该辊的制造方法和定影装置
CN105700314A (zh) * 2014-12-09 2016-06-22 柯尼卡美能达株式会社 中间转印带的制造方法
CN110809676A (zh) * 2018-04-18 2020-02-18 创新技术株式会社 弹性辊
CN110543085A (zh) * 2018-05-28 2019-12-06 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显影辊及其制造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0517107C (zh) 2009-07-2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176632B2 (en) Regenerated elastic roller manufacturing process, regenerated elastic rolle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 cartridge, and electrophotographic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7912411B2 (en) Developing roller and imaging apparatus using the same
US7907878B2 (en) Developing roller and imaging apparatus using the same
JP5599024B2 (ja) 現像ローラとその製造方法、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電子写真装置
CN101802722B (zh) 电子照相显影构件、其生产方法、电子照相处理盒和电子照相图像形成设备
CN100517107C (zh) 显影辊及使用其的图像形成装置
CN101315535B (zh) 用于再循环成像部件的方法
CN101427188B (zh) 导电性辊和使用其的图像形成设备
CN100511010C (zh) 显影辊和使用其的图像形成装置
US20040170449A1 (en) Developing roller and image forming device
CN110941163A (zh) 显影构件、电子照相处理盒和电子照相图像形成设备
JP2012103581A (ja) 現像ローラ、電子写真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およ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JP2009008894A (ja) 電子写真機器用現像ロール
JP2004240389A (ja) 現像ローラ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894366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4191637A (ja) トナー担持体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6023700A (ja) 現像ローラ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画像形成装置
JP2004191640A (ja) 現像ローラ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4354489A (ja) 現像ローラ、その製造方法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4354490A (ja) 現像ローラ、その製造方法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4191639A (ja) 現像ローラ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4294674A (ja) 現像ローラ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5352089A (ja) 現像ローラ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画像形成装置
JP2004191562A (ja) 現像ローラ、その製造方法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6023702A (ja) 現像ローラ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画像形成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90722

Termination date: 20210608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