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012713A - 防盗锁及其钥匙 - Google Patents
防盗锁及其钥匙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1012713A CN101012713A CN 200710004862 CN200710004862A CN101012713A CN 101012713 A CN101012713 A CN 101012713A CN 200710004862 CN200710004862 CN 200710004862 CN 200710004862 A CN200710004862 A CN 200710004862A CN 101012713 A CN101012713 A CN 101012713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slingshot
- pellet shot
- key
- lock
- contac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ntrol Of Vending Devices And Auxiliary Devices For Vending Devices (AREA)
Abstract
防盗锁及其钥匙具有防破坏和防技术开启功能,它是将与钥匙接触的弹子端头凹入弹子孔内,或远离钥匙通道孔而放置在与环形槽或第二钥匙通道孔相通的弹子孔内;有凹槽的弹子表面与有凹槽的控制杆接触,无凹槽的弹子与控制杆上的弹子孔内的弹子接触,由控制带动锁舌或锁梁移动;开锁钥匙上是一个个突起的凸条或工作面,凸条或工作面需进入弹子孔内才能与弹子接触,密码钥匙上有输入密码号的密码钮,它直接或经齿条、杠杆与可移动匙杆连接或接触,匙杆及匙杆上的凸条或工作面可随输入密码号的变化而移动的距离。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到人的生活、工作、财产等方面安全所使用的锁和钥匙,属于锁具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已知开锁的钥匙存在以下不足:1、因钥匙过于简单,较低技术的开锁工具就可轻易开锁;2、非主人持锁的钥匙,均可方便的将锁开启,没有在机械钥匙上需输入开锁的密码后,锁才能开启,因而这类锁的安全性差;3、锁内与钥匙接触的弹子端头,电子元件的电极等都暴露在钥匙通道孔内,既弹子端头伸出了弹子孔外,而不是开锁的钥匙需进入弹子孔内后与弹子接触,这就存在弹子易被人为的破坏,使锁不能开启,就存在用找台阶的办法将弹子轻易来回拨动将锁实施技术开启;4、一把钥匙只能开一把锁,而一些锁不能实现一个锁同时可满足装修房子用工程钥匙开,房屋装修完后,用主人钥匙开锁。而已知的防盗锁还存在以下不足:1、各类锁都是由锁芯和锁体组合构成,这就存在转动间隙,就可通过找台阶的办法对此类锁技术开启,因锁芯的存在,就可用工具进行破坏性开启,并增加锁的成本,我去年申请的无锁芯的防盗锁,彻底解决了问题,但还存在与钥匙接触的弹子端头伸出了弹子孔,因而该弹子易受工具破坏使主人也无法开锁,长期开锁钥匙插入取出,磨擦又会使弹子、钥匙摩损,使锁的开启受阻;2、用密码开启的防盗锁结构复杂,容易从密码盘转动的手感来判断开锁密码号,其原因是一个密码盘只能输入一个密码号,而不能由一个密码盘利用顺、逆时针转动对号的办法控制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密码号输入,这样就无法判断开锁的密码号;3、目前的防盗锁没有钥匙是否带身的提示功能,在锁门时,常常把钥匙锁在屋里或汽车里,主人只好找锁匠实施技术开启或破坏性开锁,给人的生活带来及大的不便,在不用电的情况下,实现每次关门时对主人是否携带钥匙于身上进行提示,就要对锁舌形状、长度,控制锁舌移动的锁尺或控制杆改进,就可实现人们每次关门时,必须用钥匙才能完成关门,并实现对门的反锁,既相当于目前需用钥匙带动锁芯转动大于360度就可实现关门不会将钥匙锁在屋子里或汽车里;4、防盗锁的防破坏性较差,随着电子、通信对全国的100%复盖,处于无人管理的野外变压器等设备经常成为盗窃破坏的对象,从变压器中获取昂贵的铜去发财,而人们则承受着无电、无通讯的苦,目前的变压器防盗锁存在与钥匙接触弹子暴露钥匙通道孔,小偷只要学一点开锁技术就可实施技术开启而方便将变压器破坏取出铜材,同时一台变压器要几个防盗锁,防盗成本贵,如能同时对固定盖板的至少两个螺钉、帽同时锁定,或对至少两个盖板孔直接锁定,该锁的防破坏性可大幅度提高,使盗变压器等设施的现象得到控制。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一个主要目的就是要进一步提高防盗锁的防破坏、防技术开启性能,并为主人提供必须随身携带钥匙才能关门的功能,即开锁钥匙上与锁内弹子接触的部位必须进入容纳该弹子的弹子孔内才能与弹子接触,即用锁上的锁舌将易被盗或破坏的变压器等设备上的防盗孔或螺帽等给隐藏于锁体内来解决防破坏能力,即将改进的锁舌与锁上的控制杆、门上的手柄巧妙的连接起来,人们开、关门时必须用钥匙插入锁内,移动手炳来完成开、关门,以实现闭门时钥匙的随身携带,防止钥匙锁入汽车或屋内;本发明的另一个主要目的就是提供一种开启防盗锁的钥匙,来配合提高锁的防盗性能,在开锁时,需在钥匙上输入开锁密码号后,才能开启锁,解决目前开锁钥匙无法辩认锁主人,任何人均可开锁的问题。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是这样实现的:一种防盗锁,它包括有锁舌或锁梁及其相连的传动机构,与曲线形或非曲线形或有弯曲连接杆的钥匙相接触的弹子、导电杆、磁弹的另一端与弹簧接触,或与另一弹子、弹簧顺序接触,其特征是:在无锁芯的锁上或有锁芯的锁上或工程锁上,与钥匙或密码钥匙接触的弹子(15、20、10、29、42、43、55、58、71)或工程弹子(92、77、87)隐藏在锁内,该弹子(55、42、58)的表面与有凹槽(53、78)的控制杆(39、52)接触,或与控制杆的孔槽(31)中的弹子(30)接触;所述的控制杆上的凹槽(53、96、97、85、86)与可移动的锁梁(28、84)或定位弹子(208)配合接触,或所述的控制杆经传动机构与锁舌连接或接触。
所述与钥匙或密码钥匙接触的弹子(15、20、10、29、42、43、55、58、71)端头隐藏在锁内的方式包括有:弹子(20、43、58)一端与放置该弹子的弹子孔(17)的孔口平行设置,弹子(15、42、55)一端凹入放置该弹子的弹子孔(14)内,弹子远离钥匙通道孔(18)而放置在隐藏锁内的环形槽(56)相通的弹子孔中,且该弹子上与钥匙接触的一端与放置该弹子的弹子孔的孔口平行设置,或凹入弹子孔内,弹子远离第一钥匙通道孔(16、35)而放置在与隐藏锁内的第二钥匙通道孔(44、83)相通的弹子孔中,且该弹子上与钥匙接触的一端与放置该弹子的弹子孔的孔口平行设置或凹入该弹子孔内;所述的弹子包括有:锁用弹子、与电子元件或电阻相通的导电杆(36)、与控制杆接触的复位弹子(87)、与控制杆一端接触的工程弹子(8、77、93)、磁弹或导磁体(10、58);所述弹子的形状包括有:圆条形弹子、非圆条形弹子、有至少一个凹槽(54、72、57)的弹子(55、8、58),有两个凹槽(79)和(80)的工程弹子(77),有斜坡或凹槽的复位弹子(87);所述弹子上的凹槽又包括有:弧形凹槽、环形的弧形凹槽(54、57)、V形凹槽、环形的V形凹槽、凹槽、环形的凹槽(40、41)数种;所述凹槽弹子(42、43、55、58、87、77)的另一端与锁体(16)或锁芯(19)上的弹簧、锁体或锁芯顺序接触,该凹槽弹子的外表面与锁体或锁芯上有凹槽(43、40)的控制杆(39、52)接触,所述无凹槽的弹子(10、29)与锁芯或锁体上放置在控制杆(39)上的弹子孔(25、31)中的弹子(24、30、42)接触,再由该弹子(42)与弹簧(22)接触,或与另一弹子(32、26)、锁体或锁芯上的弹簧顺序接触。
所述的控制杆包括有:有至少一个凹槽(53)的控制杆(52)、有至少一个弹子孔(25、31)的控制杆(39)、有至少一个备用弹子孔(90)及该弹子孔中放置有备用弹子(91)的控制杆(52);所述的凹槽包括有:V形凹槽、环形的V形凹槽、凹槽、环形的凹槽(40)、弧形凹槽、环形的弧形凹槽(53)数种;所述的控制杆的形状有;长圆条形、非圆的长条形;在闭锁状态时:一种是凹槽弹子(55、42)上的凹槽(154、40)未与控制杆(52、39)处于同一直线上,由控制杆上形成凹槽(54、40)的台阶与弹子的外表面接触,使控制杆不能移动,一种是弹子(10、29)与所接触的弹子(24、30)未完全进入控制杆(39)上的弹子孔(25、31)中,即未与该弹子孔两端平行;在开锁状态时,一种凹槽弹子(55、42)上的凹槽54、40与控制杆处于同一条直线上,一种是放置在控制杆(39)上的弹子(24、30)两端与放置该弹子的弹子孔(25、31)两端孔口平行;所述的控制杆按控制功能分包括有:控制杆上有至少一个与可移动的锁梁(84)上的凹槽配合接触的凹槽(96),控制杆上形成凹槽(53)的台阶与锁定弹子(209、208)、有螺纹的锁舌(206、207)上的凹槽(86)顺序接触,控制杆上有与可移动的锁梁(84)配合接触的一个用工程钥匙开锁使用的工程凹槽(96)和一个用主人钥匙开锁使用的备用凹槽(97)。
所述的控制杆(52)与扛杆(51)和门上的手柄(63)连接或接触;所述的扛杆(51)的另一端与锁舌(3、4)相连或接触,其扛杆上有至少一个备用孔槽(108)可与锁舌相连;而锁舌的尺寸和形状包括有:在闭锁状态时,有斜坡的锁舌(4)上的斜坡部位和没有斜坡的部位中的一部分伸出了锁盒(2),而无斜坡的锁舌(3)上的一部分伸出了锁盒(2),或有斜坡的锁舌(4)上只有斜坡部位伸出了锁盒;所述控制杆(52)与门上的手柄(63)相连的方式包括有:一种是控制杆(52)上有至少两个弹簧,在该两个弹簧间和门手柄(63)上的滑臂(60)相触压接触,一部是控制杆(52)直接与门上的手柄(63)相连,一种是控制杆(52)与传动杆(59)连接,然后由传动杆上的两个弹簧(22)和(67)间与门手柄(63)上的滑臂(60)触压接触;在门手柄上有限止手柄移动距离的限位台(62)。
所述的与锁上弹子(42、43)接触的密码盘(103),它是由该密码盘上的密码轮(102)和另一个密码轮(107)组合构成,密码轮(102)和(107)上的孔槽与同一个轴(98)成转动配合接触,在功能密码盘(103)上有代表密码号的一组数码号及基准线,在密码轮(102)和(107)有至少一个凹条(104)和(105),密码轮(102)和(107)上的凸条(104)和(105)在输入密码的过程中,即转动中可以接触,也可以脱离接触;所述的密码轮是一种偏心的密码轮,即密码轮上与轴(98)接触的孔槽不在密码轮的轴中心线上,该密码轮与锁上弹子的接触位上包括有:凹槽(57)和曲面两种;而与密码轮接触的弹子又包括有:有凹槽的弹子(42、43)、无凹槽的弹子两种;所述有凹槽的弹子(42、43)的表面与有凹槽(53)的控制杆(52)接触,该凹槽弹子另一端与弹簧(9或13)触压接触,由控制杆与锁梁(28或84)连接或接触,或控制杆经扛杆(51)与锁舌(3、4)和门手柄(63)相连,所述凹槽的弹子与放置控制杆的弹子孔(31、25)中的弹子(24、30)、锁体(16)或锁芯(19)上的弹子、弹簧顺序接触,再由控制杆与锁梁(28或84)连接或接触,或经扛杆(51)与锁舌(3、4)和门手柄(63)相连。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是:一种钥匙是由传动杆带动的工作曲面或匙杆上的工作面与锁上的弹子接触,该匙杆或传动杆与钥匙手把上的密码钮连接或接触,或与密码钮或密码板相连接或接触的传动、控制部件相连接或接触,钥匙上的密码号的输入由密码钮或密码盘控制,其特征是:在钥匙或有弯曲连接杆(66、125)的钥匙上,有至少一个是曲线形或非曲线形或弧形的匙杆(115、112、48、148、147)上有突起的至少一个凸条(50、49、47、114)或曲面(129),或在钥匙或有弯曲连接杆(66、125)的钥匙上,有至少一个和传动杆(133、135)相连或接触而可移动、有曲面的工作面(140、131、147);所述的匙杆(48、112、115)上的凸条(50、47、49、114)、曲面(116、129)可进入锁内放置弹子(20、15、36、42、43)的弹子孔(17、14、34)内与弹子或导电杆接触,其凸条的尺寸小于弹子孔的孔径,其曲面的厚度小于弹子孔的孔径,并小于和弹子孔相连通的条形开口槽(81)的开口宽度;所述与传动杆相连或接触的工作面(131、48、140)上有曲面(129),由钥匙上的至少一个可移动或转动的工作面(116),或是这个可移动或转动的工作面[(48、148、147)或(170、171、172)]的移动或相对移动所形成的新的曲面与锁上一端伸出弹子孔的弹子相接触,该工作面上与弹子接触的部位是曲面;所述钥匙上的凸条和曲面包括有:与锁上弹子接触的凸条(50)或曲面(129)与锁上磁弹磁接触的突起的磁弹(47)磁性曲面,与锁上导电杆电接触的导电触头(114)。
所述钥匙上带动匙杆(48、147、148)或有曲面的工作面(140、131)移动的传动部件,是传动杆(133、135、120)或具有对移动距离起放大或缩小功能的扛杆(51、183);所述传动杆带动工作面或匙杆移动方式有:匙杆或有曲面的工作面与传动杆、密码钮(121、133、136)顺序相连或接触,匙杆或有曲面的工作面与传动杆、螺母和螺杆合转动接触的螺杆、和螺杆上齿轮相接触的有齿条的密码钮顺序接触或连接,匙杆或工作面与钥匙手把相连;所述扛杆带动匙杆或工作面移动的方式有:匙杆或工作面与扛杆、密码钮(121、137)顺序连接或接触,匙杆或工作面与螺母、和螺母配合转动接触的螺杆、螺杆上的凸条或齿轮,密码钮或密码钮上的齿条顺序接触或连接。
所述带动匙杆(48、171、172)或有曲面(129)的工作面(138、140、131)移动或转动的传动部件是至少一组齿轮(184、185、197),该组齿轮放置在钥匙的弯曲连接杆(66)上,该组齿轮(184、185、197)是依次齿配合接触,其中一个齿轮(197)与可移动或转动匙杆(171)相连接或接触,该匙杆(171)放置在与弯曲连接杆(66)相连的匙杆(117)上,其中另一个齿轮(184)与传动杆(167)相连或接触,再由传动杆与钥匙手把上的可移动密码钮(121)相连,或经密码输入控制部件、密码钮顺序接触;所述匙杆(171、172)工作面与锁内弹子或导电杆或磁弹接触或电接触或磁接触的方式包括有:匙杆上的工作面是曲面或凸条进入弹子孔内与弹子接触,匙杆上的工作面是由至少一个齿轮带动至少一个匙杆上的曲面移动或相互移动后,由各匙杆上的曲面构成一个新的工作曲面与锁上的弹子接触。
所述控制匙杆(48、147、148)或密码轮(102、107)上的工作面移动或转动的密码号输入是一种密码盘(154),在密码盘上有代表密码号的一组数码号(4、111)及其标记线,密码盘(154)包括密码轮(102)和(107),密码盘与密码轮(102)相连接,其相连的方式包括有:密码盘和密码轮(102)直接相连接,密码盘上的伞形齿(156)和密码轮(102)上的伞形齿(155)配合接触,在密码轮(102)上设有和密码轮(107)上的凸条(105)可接触,也可脱离接触的凸条(104);由密码轮(102、107)传递密码号的方式包括有:由密码轮(102)和(107)上的凹槽(102)或偏心曲面与匙杆(48)、(148)接触,再由匙杆上的突起的凸条或曲面与锁内弹子接触,由密码轮(102)、和(107)上的齿(178)、(176)与匙杆上的齿轮(175)、(173)齿配合接触,带动匙杆转动或移动,再由匙杆上曲面或凸条与锁上弹子接触,由密码轮(102)和(107)上的导电触头(157)、(158)与钥匙手把(64)上连接着电阻(R)的触头(159)、(161)电接触,经触头(159、161)相连的导线(162、163、165)与匙杆(48)上的导电触头(114)连接,再由导电触头(114)再与锁上的导电杆电接触。
所述的控制密码号输入的是一种可在钥匙手把(64)上移动的密码板(188),该密码板上有输入密码号的可在条形开口槽(119)移动的密码钮(121),在条形开口槽(119)上有一组代表输入密码号的数码号,该条形开口槽(119)与钥匙手把上,将输入的密码号变为控制密码钮(121)移动相应距离的密码板(190)上的开口槽(189)的开口端相通,密码板上还设有代表相应匙杆(182)、(171)的数码钮(2)、(3),该数码钮(3)即(195)与弹簧(22)、密码板(188)触压接触,在数码钮(195)上有和条杆(210)接触的环形凹槽(54),该条杆(210)与弹簧(9)、密码盘(188)上的孔槽顺序触压接触,移动后的数码钮(195)可与有至少两个凸台(194、193)的齿条(187)接触,其齿条与螺母上的齿轮(185)接触,与螺母配合接触的螺杆和杠杆(51)、匙杆(171)顺序接触或连接。
本发明的积极意义就在于只需将与钥匙接触的弹子凹入容纳弹子的弹子孔内,不暴露在钥匙通道孔,或隐藏锁内,与钥匙通道孔相通的环形槽内,并在钥匙上让与弹子接触的部位能进入弹子孔,就可提高锁的防破坏性能和技术开启性能;只需将钥匙上与某些弹子接触的部件与钥匙手把上的密码号钮或密码号输入装置相连接或接触就可实现开锁前,在钥匙上输入密码后,钥匙插入锁内才能将锁开启;只需将锁车门或住房等的锁舌改进并与锁上的锁尺或控制杆、门上的手柄巧妙的连接,就可实现钥匙插入锁内后移动手柄开门,关门时,必须将钥匙插入锁内,并反方向移动手柄就完成门的反锁功能,确保开锁钥匙不会锁在屋里或车里,达到钥匙随身携带,只需对锁上的密切码输入方式改进,就可解决锁上输入密码号的密码盘无法暴露开锁密码号,彻底解决密码锁的防盗性能。
附图说明
图1是门上的锁舌未进入门框中的扣盒孔中,即门未关闭状态图;
图2是图1的C-C视图
图3是锁舌进入门框中的扣盒孔内,即门处于关门状态图;
图4是一种有锁芯的锁,与钥匙接触的弹子凹入容纳该弹子的弹子孔中的结构图。
图5是一种无锁芯的锁,与钥匙接触的弹子凹入放置该弹子的弹子孔中的结构图。
图6是一种无锁芯的锁,与钥匙接触的弹子隐藏在锁内而与第二钥匙通道孔相通的弹子孔内的结构图。
图7是一种无锁芯的锁,即与钥匙接触的弹子隐藏在锁内而与环形槽相通的弹子孔内,又将改变后的锁舌经扛杆与锁上的控制杆、传动杆、门上手柄相连,以解决钥匙不被锁在屋里或车里的结构图。
图8是图7的B-B视图,即与钥匙接触的弹子被隐藏在锁内。
图9是图7的一种A-A视图,即锁处于闭锁状态。
图10是图7的另一种A-A视图,即锁处于开启状态
图11是一种无锁芯的工程锁,与钥匙接触的弹子隐藏在锁内,与环形槽相通的弹子孔中,开锁的钥匙是一种有弯曲连接杆的钥匙
图12是一种无锁芯的锁,与钥匙接触的弹子隐藏在锁内,与隐藏在锁内的第二个钥匙通道孔相通的弹子孔中,开锁的钥匙是一种有弯曲连接杆的钥匙。
图13是一种无锁芯的锁,与钥匙接触的弹子被锁体和芯柱隐藏在锁内的弹子孔中,弹子孔上有让钥匙上的工作曲面,经条形开口槽进入弹子孔内图。
图14是图11的D-D视图
图15是图12的E-E视图
图16是一种锁梁的结构图,即是控制杆一端有弯钩的锁梁,它也是图5、图6、图11、图12中的有锁梁的一种控制杆结构图,
图17是图11中,有工程钥匙和主人钥匙开锁功能的弹子结构形状图
图18是图6、图7、图9至图13中与钥匙接触的弹子,该弹子上与控制杆接触部位是另一种凹槽形状图
图19是一种无锁芯的锁,有工程钥匙开锁和锁内储存有主人钥匙才能投入使用的备用弹子图。
图20是一种无锁芯的锁,与钥匙接触的弹子隐藏在与钥匙通道孔相通的弹子孔中。
图21是一种无锁芯的密码锁,该锁上装有至少一个在一个功能密码盘上,可输入两个密码号密码锁结构图
图22是图19的K-K视图
图23是一种具有工程钥匙和主人钥匙开锁的控制杆结构图
图24是图23的Z-Z视图
图25是另一种具有主人钥匙和工程钥匙开锁的控制杆结构图
图26是图25的W-W视图
图27是图19的K-K视图
图28是图76中I-I视图
图29是图21中T-T视图中的带一种密码轮图
图30是图21中J-J视图中的功能密码盘结构图
图31是一种在非曲线形的钥匙上,设有可进入弹子孔内与弹子接触的有凸条的钥匙图
图32是一种钥匙上的凸条可进入弹子孔内与弹子接触的弧形钥匙图
图33是一种钥匙上的凸条可进入弹子孔内与弹子接触的有弯曲连接杆的钥匙图
图34是一种钥匙上的凸条可进入弹子孔内与弹子接触的有弯曲连接杆的钥匙图。
图35是一种由弹性或可变形的材料制成的可随曲线形钥匙通道孔变形的曲线形钥匙,在该钥匙上有可进入弹子孔内与弹子接触的凸条
图36是一种与弹子接触的曲线部位整体进入开口条形槽后与弹子孔内的弹子接触的有弯曲连接杆的钥匙
图37是一种在非曲线形钥匙插入钥匙通道孔后,轻松移动密码钮就可使匙杆上的所有凸条或凸台进入相关的弹子孔中与弹子接触的钥匙结构图
图38是图37在移动钥匙的密码钮后,匙杆上的凸条或凸台与钥匙手把相连的匙杆相对移动后的图
图39是图37的X-X视图
图40是一种需在弧形钥匙上移动密码钮后才能使弧形匙杆上的凸条或凸台进入弹子孔中与弹子接触的图
图41是图40的H-H视图
图42是一种需在有弯曲连接杆的钥匙上移动密码钮后,才能使匙杆上的凸条或凸台进入钥匙通道孔与弹子接触图
图43是图42的P-P视图
图44是一种需在另一种有弯曲连接杆的钥匙上移动密码钮后,才能使匙杆上的凸条或凸台进入钥匙通道孔与弹子接触图
图45是图44的O-O视图
图46是一种需在有弯曲连接杆的钥匙移动密码钮后,才能使匙杆上的有曲线的工作面进入锁内的开口槽后与弹子孔中的弹子接触的钥匙图。
图47是图46的Q-Q视图
图48是一种开锁时,先将钥匙插入锁中,然后移动钥匙手把上的密码钮,利用与密码钮相连的有斜坡的滑块与锁上的钥匙通道孔相滑动接触来推动有弯曲连接杆的钥匙上的匙杆移动,使匙杆上的有曲线的工作面进入锁内的条形开口槽后与弹子孔内的弹子接触的钥匙图
图49是48的Y-Y视图
图50是一种需在另一种有弯曲连接杆的钥匙上移动密码钮后,匙杆上的有曲线的工作面才能进入锁内的开口槽后与弹子孔内的弹子接触的钥匙图
图51是图50的M-M视图
图52是图19中L-L视图
图53是和图48一样的,一种有弯曲连接杆的钥匙图
图54是图53的V-V视图
图55是在非曲线形钥匙的手把上设有至少一个密码钮,该密码钮直接与匙杆上的可移动有曲面的工作面接触,该工作面与锁内弹子接触
图56是图55的U-U视图
图57是图55中,将与弹子接触的工作面变为转动轮,经连接杆与密码钮相连接图
图58是图57中钥匙上工作面为转动轮及与连接杆相连的图
图59是在非曲线形钥匙上将可移动匙杆经扛杆与密码钮相连的图
图60是图59的T-T视图
图61是非曲线钥匙上用至少一个功能密码盘输入两个密码号的钥匙图
图62是图61的a-a视图
图63是在一种非曲线形的钥匙上用至少一个功能密码盘经伞形齿来带动匙杆上的至少两个密码轮转动,由密码轮上的工作面与弹子接触图
图64是图63的b-b视图
图65是图63的d-d视图
图66是图63中的e-e视图
图67是一种在有弯曲连接杆的钥匙手把上设有至少一个功能密码盘,由密码盘控制两个密码轮上的导电触头与钥匙手把上的电阻电极电接触,在匙杆的工作面上是与锁内电极或电子元件相电接触触头图
图68是图67中,在钥匙手把上的电阻分布图
图69是图67中,钥匙手把上的f-f图
图70是与图67配合使用的,用来检测电阻值的电桥控制线路图
图71是在钥匙上装有至少一个功能密码盘,该密码盘经带齿的密码轮与匙杆上的齿轮接触来带动匙杆转动的钥匙图
图72是一种在手把上经可移动的密码板输入装置,经扛杆的放大或缩小功能带动与钥匙相连的匙杆上的曲面相对移动所形成的曲面与弹子接触的钥匙图。
图73是图72的J-J图
图74是在弯曲连接杆上用齿轮配合接触方式,经连接杆与手把上的密码钮相连来将匙杆上的曲面移动图
图75是一种用于提高对电力变压器等野外设施防盗的无锁芯的锁图
图76是图28的I-I视图
在图1至图76中,1、门,2、锁盒,3、锁舌,4、有斜坡的锁舌,5、门框,6、扣盒,7、锁尺,8、弹子,9、13、22、67、73、弹簧、10、凹入弹子孔的磁弹或导磁弹子,11、15、29、凹入弹子孔的弹子,20、43、58、一端与弹子孔口平行设置的弹子,12、21、24、30、26、32、94、弹子,14、17、23、34、设置弹子的弹子孔,16、锁体,18、35、46、钥匙通道孔,28、锁梁或与控制杆相连的锁梁,27、限位环,25、31、控制杆上的凹槽或孔,或有锁梁的控制杆上放置弹子的孔,33、限位弹子,37、164、电绝缘层,36、导电杆,38、台阶,45、162、163、165、导线,44、第二钥匙通道孔,47、磁体或导磁体,48、147、148、149、170、171、172、182、117、匙杆,49、50、74、193、194、凸台或凸条,51、183、杠杆,39、52、控制杆,53、54、57、72、79、80、85、86、凹槽或弧形凹槽或圆环形凹槽或V形凹槽,55、58、71、凹槽弹子,56、59、133、134、135、传动杆,88、110、环形凹槽,60、滑动臂,61、放置控制杆的孔槽,62、限位卡,63、门上的手柄,64、钥匙手把,65、钥匙插入口,66、125、钥匙上的弯曲连接杆,67、与锁体相连的隔离芯柱,68、容纳弯曲连接杆转动的空间,70、控制杆的最大外径或凸台,75、连通空间,76、与锁体相连的隔离套管,77、有至少两个凹槽的弹子,81、条形开口槽,82、定位杆,83、第二钥匙通道孔,84、可移动锁梁,87、复位弹子,89、可转动隔离芯柱,90、备用弹子孔,91、备用弹子,92、专用弹子,93、工程弹子,95、限位套管,96、工程凹槽,97、备用凹槽,98、控制杆或轴,99、基位线标记,100、密码转轮,101、与弹子接触的数码轮,104、105、180、181、153、触头,106密封套,103、功能密码盘,102密码轮,107密码轮,108、孔或孔槽,179密码轮,111、密码号标记,112、弧形匙杆,113、套管,114,电阻或电子元件,115,用弹性或柔性材料制成可随弯曲钥匙通道孔弯曲变形的曲线形钥匙,116、与弹子接触的曲线形工作面,118、120、导轨,119、150、滑槽,122、滑块,121、136、137、195、密码钮,124、限位台,126、条杆上非线形部位,127、与条杆滑动配合接触的滑块;128、条杆,129,曲线形或齿形的工作面;130、131、132,钥匙上可移动的工作面,138、139、140、可转动的带工作面的转轮,141、142、143、144、198、轴,145、146、孔槽,151、扛杆支点,152、154、密码盘,155、156、1773、174、175、184、185、197、齿轮或伞形齿轮,157、158、导电的触头,159、160、161、电子元件或电极上的电极,166、定位孔槽,167、168、169、电杆一端的导向杆部位,176、177、178、齿,186、187、有两个凸台的齿条,188、钥匙手把上可移动的密码号盘,189、用移动距离来代表密码号输入控制的数码号的凹槽,190、距离板,191、限位钉,192、导向杆、196、复位钮,199、200、孔或轴,201、变压器盖板,202、变压器外壳,203、204、容纳紧固变压器盖板的螺钉、帽的孔槽,205、螺纹孔,206、207、带螺纹的锁定螺钉,208、209、锁舌,210、长条形的定位板。
具体实施方式
详见1图至图3,图7至图10,图7是一种无锁芯的锁,该锁处于闭锁状态,与钥匙接触的弹子,磁弹等凹入弹子孔内,该弹子孔与隐藏锁内的环形槽(56)相通,该环形槽与钥匙插入口(65)直接相通的钥匙通道孔(46)相通,与钥匙接触的弹子(55)、磁弹(58)上有凹槽或弧形凹槽或V形凹槽(54、57),弹子的一端与锁体上弹簧触压接触,另一端与弹子孔上孔口大小变化处台阶接触,弹子的外表面与放置锁体(16)孔槽中的控制杆(52)接触,控制杆放置在孔槽(61)中,其控制杆上也有至少一个凹槽或弧形槽或V形凹槽(53)(以下简称凹槽),因锁处于闭锁状态,弹子上的凹槽(54)与控制杆上的凹槽未处于同一条直线上,详见图9所示,控制杆的外表面即形成凹槽的凸台(70)与弹子(55)和(71)上的非凹槽部位的外表面接触,使控制杆不能移动。而控制杆与弹簧(9)、锁体顺序接触,使控制杆处于复位状态,一种是控制杆(52)经杠杆(51)或其它传动机械与锁舌(3)相连接,一种是经传动杆(59)与门(1)上的手柄(63)上的滑动臂(60)相连接,滑动臂两端与传动杆(59)上的弹簧(22)、(67)相触压接触,开锁的钥匙上有弯曲连接杆(66),由弯曲连接杆两端分别与钥匙手把(64)和匙杆(48)相连,匙杆上有至少一个突起的凸条(49、50),有至少一个磁体或导磁体(47)。开锁时,将有弯曲连接杆的钥匙从钥匙插入口(65)插入钥匙通道孔,然后转动钥匙,使匙杆转到放置弹子的弹子孔口处,然后横向移动钥匙,使匙杆(48)上的凸条(50、49)等进入弹子孔内与凹入弹子孔内的弹子(55)、(58)接触而带动弹子上的凹槽(54)等与控制杆(52)上的凹槽(53)、或控制杆处于同一条直线,即如图10所示,此时控制杆最大外径正好进入两个弹子上的弧形凹槽所构成的圆孔(见图10),不再与弹子接触;同理,匙杆上的磁弹(47)靠近弹子孔内的磁弹(58),因同极性相斥,磁力使磁弹(58)移动,在限位卡的作用下,磁弹移动的最大距离正好使磁弹上的凹槽(57)和控制杆上的凹槽对齐;所有弹子上的凹槽与控制杆上的凹槽处于同一条直线后,(见图10)弹子(55)和(71)上的弧形凹槽(54)和(72)构成一个比控制杆稍大一点的圆,控制杆就可以上下移动完成对锁的开启,图中的匙杆(48)上凸条(50、49)与弹子接触,此时,按图上箭头方向所示移动手柄(63),经滑动臂(60)、弹簧(67)、传动杆(59),使控制杆移动,经杠杆(51)的放大作用,使锁舌(3)作较大距离的移动,将较长的锁舌从门上的扣盒退出就完成门的开启。关门时,一种情况是利用杠杆(51)带动目前常用的一端头有斜坡的锁舌,斜坡与门推的碰撞来完成关门,但不是对门的反锁,另一种情况是将扛杆(51)与改进后的锁舌(3)相连,结合图1至图3,使锁舌上的非斜坡的锁舌部位从锁盒(2)伸出,这样,门就无法关闭上。见图2,如是开门后进屋,则利用门上靠屋内的手柄移动就可将锁舌移动实现进屋后的关门;如是外出关门时,就必须将钥匙插入锁内,并与锁内弹子接触,使锁又处于前述的开启状态后,在门外就可利用门上手柄的移动,将锁舌先全部进入锁盒内,在门关上后,松开手柄,与锁舌接触的弹簧就会使锁舌移动,或利用门上手柄(63)的反向移动将锁舌推入扣盒内;超长的锁舌就自动进入门框的扣盒孔内,自动对门反锁,就相当于目前需用钥匙带动锁芯转动大于360度后对门的反锁。采用此办法,既有效的实现每次自动对门反锁,又使主人的开锁钥匙会随带上,就不会出现钥匙锁屋内的事发生。在扛杆(51)设有孔槽(108),是为了满足一些使用环境不会出现钥匙被锁在屋里,而希望关门时方便,则采用目前有斜坡的锁舌,关门时,利用斜坡与门框碰撞关门,此时就将锁舌与扛杆(51)上的孔槽(108)连接,但锁未处于反锁状态时,只有锁舌上的斜坡部位伸出锁盒。手柄上的滑动臂(60)两端分别于传动杆(59)上弹簧接触,是为了防止未将开锁钥匙插入锁内后,他人暴力作用于手柄(63)上使锁内控制杆(52)损坏,当用力过大,控制杆不能移动,就只好使弹簧压缩,来保护锁;手柄上的限位卡(62),是在将弹簧压缩到一定距离后,限位卡与门接触,使手柄不能再移动就保证了锁的安全使用。需说明的是:图7是在锁体上设弹子和控制杆,也可在有锁芯的锁上,将控制杆和弹子设在锁芯或锁体上,图7中控制杆和弹子的凹槽是弧形凹槽(53)、(54),该凹槽包括有:上述的弧形凹槽形状,图18中的凹槽(40)形状,图26中凹槽(40)形状,以及V形的凹槽形状;上述弹子和控制杆形状包括有长条形的形状,圆条形(52)形状,非圆形的长条形状即扁平的长条形状。开锁的钥匙除图7中的形状功能外,也可采用图42、图46、图48、图53、图33中几种有弯曲连接杆(66)的钥匙,具体原理后述。
见图4,该锁是有锁芯(19)的锁,锁处于闭锁状态,与钥匙接触的弹子(20)、(15(11)、(10)等隐藏在弹子孔内,弹子(20)放置在弹子孔(17)中,弹子上与钥匙接触的端头部位与弹子孔(17)的孔口平行设置,弹子(15)上与钥匙接触的端头部位凹入弹子孔(14)内,磁性弹子(10)凹入弹子孔(23)中。弹子(20)与弹子(21)、弹簧(22)顺序接触,弹子(11)与弹子(12)、弹簧(13)顺序接触,只有弹子(8)的一端伸出弹子孔而进入钥匙通道孔(18)中。开锁钥匙类似图(31)所示,钥匙插入钥匙通道孔(18)后,将钥匙匙杆(48)向弹子(20)、(15)方向移动,匙杆上突起的凸条(50)、(49)等进入弹子孔(14)、(17)与弹子接触而带动弹子(12)、(21)等完全进入锁体(16),解除对锁芯、锁体的自锁,匙杆(48)上的磁性弹子(47)与锁芯内磁弹(10)是异性磁接触,使磁弹(10)完全进入锁芯,解除对锁芯和锁体的自锁,需说明的是,图31中在开启图4锁时,磁弹(47)不是突起的,同时钥匙上应有带动弹子(8)的斜坡,在该钥匙上未画出。以图31的钥匙开该锁,主要是讲匙杆上的凸条(50)、(49)需进入弹子孔(14)和(17)后,才能使弹子移动。同理,当该锁上设有导电杆时,则匙杆上电子元件或电阻上的电极也要进入弹子孔内后才与导电极接触。
详见图5、图16,图5是一种无锁芯的挂锁,锁处于闭锁状态,控制杆(39)放置在锁体(16)的孔槽中,控制杆的另一端是锁梁(28),该控制杆是圆条形的,详见图23至26所示,与钥匙接触的弹子(29)凹入弹子孔(14)中,磁弹(10)也凹入弹子孔中,锁体上放置弹子孔(14)中的弹子(29)与放置控制杆(39)的孔(31)中的弹子(30)、锁体(16)的弹子孔中的弹子(32)、弹簧(22)顺序接触;凹入锁体(16)孔中的磁性弹子(10)与控制杆(39)的孔(25)中的弹子(24)、锁体孔槽中的弹子(26)、弹簧(9)顺序接触,在锁体孔槽中设有控制磁弹移动距离的套管(27),以保证锁处于开启时,弹子(24)正好完全进入控制杆上的孔槽(25)中(见图16)。将钥匙上设有可进入弹子孔的凸条,设有对磁弹(10)磁排斥的磁弹,钥匙插入钥匙通道孔(18)后,横向移动钥匙或移动钥匙手把(64)上的密码钮(121)使滑块(122),经钥匙手把或锁上钥匙通道孔,使有凸条和磁弹的匙杆(48)横向移动,与磁弹等接触或磁排斥接触,使弹子、磁弹(30)、(24)等完全进入控制杆(39)中放置弹子的弹子孔(31)、(25)等中;这样,控制杆(39)就可以移动,使锁梁(28)一端退出锁体上的孔槽,完成锁的开启,由于控制杆是圆条形的(见图16),锁梁和控制杆可转动,实现挂锁功能,控制杆上有与锁体上的限位弹子(33)接触的凹槽,就限制了控制杆不会从锁体中取出,以防止弹子(30、24)等丢失。开启该锁的钥匙与图7、图4等一样。
图6是一种无锁芯的挂锁,锁处于闭锁状态。在锁体内设有与钥匙插入口相通的第一钥匙通道孔(35),被锁体隐藏于锁内的第二钥匙通道孔(44),第一、第二钥匙通道孔相通但错位,与钥匙接触的弹子(42)、(43)凹入与第二钥匙通道孔(44)相通的弹子孔(14)、(17)中,其中,弹子(43)的一端与弹子孔(17)的孔口平行设置;弹子(42)、(43)另一端分别与弹簧(22)、(13)接触,弹子(42)、(43)上有凹槽(40)、(41),在控制杆(39)上有和弹子接触的凹槽(38),该凹槽的形状有凹槽、V形凹槽、弧形凹槽(54)、环形的凹槽(40)、环形的弧形凹槽(80)、环形的V形凹槽数种。带电绝缘材料(37)的导电杆(36)上与钥匙上的突起的电触点接触端头部位凹入弹子孔(34)中,导电杆经导线(45)与控制器相连。开锁时,用类似图33、图43等有弯曲连接杆(66)的钥匙,先插入第一钥匙通道孔(35),然后横向移动钥匙后,再将钥匙上的匙杆(48)进入第二钥匙通道孔(44),然后横向移钥匙或移动钥匙手把上的密码钮(121)使匙杆上的凸条(50、49)等进入弹子孔(14)、(17)中推动弹子(42)、(43)移动,使弹子上的凹槽(40)、(41)正好与控制杆(39)上的形成凹槽(38)台阶处于同一条直线上,控制杆上就可顺利从弹子上的凹槽(40)、(41)等通过,带锁梁的控制杆就可移动,使锁开启。锁中的导电杆(36)与钥匙上的电阻(R)或电子元件上的电极(114)电接触,经导线(45)与有报警、执行功能的控制器或电桥(见图70)接触来检测开锁钥匙真伪,使技术开锁无法实施。在图6中,第一钥匙通道孔与第二钥匙通道孔的长度未画相等,特作说明。
详见图11、图17、图14、图51,图11是一种无锁芯的工程锁,锁处于闭锁状态。在图11、图14中,在锁体(16)内有与钥匙插入口(65)相连的套管(76),套管的内孔为钥匙通道孔(18),套管的外圆表面到锁体间有环形槽(56),隐藏在锁内并与环形槽(56)相通的弹子孔内放置有凹入该弹子孔内的有凹槽(54)、(79)、(80)的弹子(55)、(77),弹子(55)的另一端与锁体上的弹簧(22)接触,有至少两个凹槽(79)、(80)的弹子(77)的另一端与弹簧(9)接触(详见图17),在该弹子上还有环形的凹槽(41),环形的定位槽(40)与锁体上的定位杆(8)、弹簧(13)顺序接触。在环形槽(56)到与钥匙接触的弹子端头间,有能让钥匙上的曲线形的工作面(116)见图(36)进入的条形开口槽(81),一种是用图53形状的钥匙在工作面进入条形开口槽后,由工作面(116)上的曲面(129)与凹入弹子孔内的弹子接触,使弹子移动。一种是图11中使用的有凸条(49)、(50)的有弯曲连接杆的工程钥匙,在钥匙经钥匙通道孔(18)插入,并进入连通空间(75)后,反方向移动,使钥匙上的匙杆(48)从连通空间(75)向环形槽(56)方向移动,如图所示,然后转动钥匙,使匙杆转动到与弹子接触处,然后横移钥匙,匙杆上的凸条(49)、(50)等就会进入弹子孔中与弹子(55)等接触,图11中是工程钥匙,其匙杆(48)较短,在匙杆上没有与弹子(77)接触的凸条,但该弹子在设计上就考虑了两个相同的凹槽(79)和(80),在定位杆(82)与弹子上的环形凹槽(40)(见图17)接触,使弹子上的一个凹槽(80)与控制杆(52)上的凹槽(78)处于同一条直线上(可从图10中所示来理解),有锁梁的控制杆就可先在锁体孔槽(61)中移动、转动,实现挂锁的开启,此锁可用于对交通工具的车轮用锁,也可将控制杆上的锁梁(28)去掉,将该控制杆与图7所示的与锁舌相连的扛杆(51)相连,与门(1)上手柄(63)相连的传动杆(59)相连,完成门锁功能。当房屋装修完或购入新汽车,或开启该锁的工程钥匙丢失后,就要启动该锁配套的主人钥匙。主人钥匙上的匙杆比工程钥匙上的匙杆长些(或宽些),在该匙杆上有能与弹子(77)接触的凸条,或匙杆工作面(116)上的曲线(129)(见图51),使弹子(77)移动,定位杆(82)首先离开环形凹槽(40),在弹簧(13)作用下与环形槽(41)接触,使弹子上的凹槽(80)就不能再和控制杆上的凹槽或控制杆处于同一条直线上,因此,该弹子就进入了主人钥匙开锁的工作状态,主人钥匙使该弹子移动到凹槽(79)与控制杆或控制杆上的凹槽处于同一条直线上,由于工程钥匙与主人钥匙上的其它凸条形状一样,或匙杆工作面上的曲线一样,就保证其它弹子上的凹槽与控制杆处于同一条直线,控制杆得以移动、转动,实现锁的功能。主人钥匙的使用,使工程钥匙就失去开锁功能而报废,保证了主人的安全。
详见图12、图15,图12是一种无锁芯的锁,锁处于闭锁状态。与钥匙接触的凹槽(54)弹子(55)端头凹入弹子孔内,弹子另一端与弹簧、锁体接触,放置弹子的弹子孔口和隐藏于锁体(16)内的第二个钥匙通道孔(83)相通,钥匙通道孔(83)又与锁体(16)内的连通空间(75)、第一钥匙通道孔(18)顺序相通,即第一钥匙通道孔(18)与第二钥匙通道孔(83)间被锁体隔离开。弹子(55)的外表面与放置锁体(16)孔槽(61)中的有凹槽(53)的控制杆(52)接触,由控制杆与图5一样与锁梁(28)相连,或与图7中所示与连接锁舌的扛杆(51)相连,或与可从锁体上取下的带凹槽(85)的锁梁(84)接触,在控制杆上的凹槽(86)与锁梁(84)上的凹槽(85)重合时,锁梁就可从锁体上取出完成开锁。图中所示的有弯曲连接杆(66)的钥匙插入连通空间(75)后,反方向移动钥匙,使匙杆(48)上的凸条(49)、(50)等进入第二钥匙通道孔(83),然后横向移动钥匙,匙杆上的凸条就可进入弹子孔,推动弹子(55)等移动,使弹子上的凹槽与控制杆上的凹槽处于同一条直线,控制杆上的外表面,即形成凹槽的台阶不再与弹子上形成凹槽的台阶接触,控制杆就可从弹子上的凹槽处通过,完成开锁。反之,门锁时,将控制杆复位,取出钥匙,在与各弹子接触弹簧(22)等作用下,弹子移动,由弹子的外表面,即形成凹槽(54)的台阶与控制杆(52)上的形成凹槽(53)的台阶,即外表面接触,使控制杆不能移动,锁处于闭锁状态。该图中也画有与匙杆上的电触头接触的导电杆(36)凹入弹子孔中,其工作原理同图6一样,在本图匙杆上未画出,可参考图67至图70图,故略。也可将该导电杆元件(36)去掉。在图7中是由每组两个弹子平行设置与控制杆接触(见图9、图10);图12中,是控制杆与每组一个弹子接触,见图15所示。
图13是一种无锁芯的锁,在锁体(16)内设有可转动的芯柱(89),在芯柱上有钥匙通道孔(18),并与钥匙插入口(65)相通,钥匙插入口尺寸小于芯柱尺寸,在芯柱上有偏心的环形槽(88)。闭锁状态时,芯柱上的最深环形槽与伸出弹子孔的复位弹子(87)接触,复位弹子与弹簧(22)、锁体(16)顺序接触,复位弹子是有斜坡的、一头大另一头小,或中间小的弹子。闭锁时,控制杆(52)的一端与复位弹子(87)上的凸台或最大外径处接触,使控制杆的另一端与锁梁(84)上的凹槽(85)接触,锁梁就不能与锁体脱离接触,其控制杆上有凹槽(53)等,控制杆和凹槽形状有如前面所述的几种形状。与钥匙接触的弹子(55)端头凹入弹子孔内,与钥匙接触的弹子(58)的端头与弹子孔的孔口平行设置,该弹子(55)、(58)分别与锁体上的弹簧接触,在与钥匙接触的弹子端头处有与弹子孔相通的条形开口槽(81),放置弹子的弹子孔的开口槽隐藏在锁体(16)与芯柱(89)之间,使与钥匙接触的弹子不能从钥匙插入口(65)看到,工具就无法对锁破坏和技术开启。开锁时,将类似于图36、图33、图48、图43的有弯曲连接杆的钥匙从钥匙插入口插入钥匙通道孔(18)中。如将图48的钥匙插入,然后转动钥匙,使芯柱转动,因钥匙上有弯曲连接杆(66),使匙杆(48)上的工作面(116)可顺利转到弹子孔、即开口槽(81)所在位置,因芯柱转动,使复位弹子(87)最终与芯柱的表面接触而脱离环形凹槽(88),弹簧(22)压缩,复位弹子与控制杆脱离接触,使复位杆的端头到复位弹子的最小外径间的距离大于控制杆另一端与锁梁(84)上的凹槽(85)接触处的凹槽深度,为了控制杆从凹槽(85)退出,让锁梁从锁体取出创造条件,移动手把(64)上的密码钮(121)(见图48),有斜坡的滑块(122)一端就进入芯柱上的孔槽,密码钮沿手把上的滑槽(119)移动,使匙杆和工作面起移动,由小于条形开口槽(81)宽度的工作面(116)进入,并由工作面上的曲线(129)与平行或凹入弹子孔内的弹子接触,带动弹子移动,使所有弹子上的凹槽(54)等与控制杆处于同一条直线,弹簧(9)使控制杆移动,锁梁从锁体取出,完成开锁。反之,插入锁梁,反向移动钥匙上的密码钮,将钥匙上工作面退出条形开口槽,并反向转动钥匙,芯柱反向转动。复位弹子在弹簧作用下与环形凹槽接触,使控制杆作复位移动而与锁梁上的凹槽(85)接触,弹簧(13)等使各弹子复位移动,完成对锁梁的锁定,锁处于如图所示的闭锁状态。图16是一种控制杆(39)上连接着锁梁(28)的图,控制杆上有容纳弹子的弹子孔(25)、(31),有限止控制杆从锁上取出的限位凹槽(40),其控制杆是长圆条形,使控制杆可以在锁体中转动和移动,来实现挂锁及其它锁的功能。控制杆也可以是长扁条形的。
图17是图11工程锁中,具有工程钥匙和专用钥匙功能的弹子(77)上有至少两个相同的凹槽(79)、(80),主人钥匙起作用时,锁上的定位杆(82)和长凹槽(41)接触,使凹槽(80)失去作用;工程钥匙开锁时,定位杆(82)和环形凹槽(40)接触,使凹槽(80)处于与控制杆一条直线上。见G-G图,弹子上的凹槽有环形凹槽(77)和对称凹槽(77)两种。
图18是图6中所示的弹子(42)、弹子上的凹槽是环形凹槽(40),而不是弧形的环形凹槽,该弹子也可以制成V形的凹槽或V形的环形凹槽。
详见图19、图52、图22至图27,图52是图19的L-L视图,图27是图19的K-K视图,图19是一种无锁芯的工程锁。在锁体(16)内的钥匙通道孔(18)与条形开口槽(81)相通,条形开口槽(81)(见图52)又与容纳弹子的弹子孔(14)、(17)等相通,与钥匙接触的弹子(29)端头凹入锁体里弹子孔(17)中,弹子另一端与控制杆(52)的弹子孔(31)中的弹子(30)、锁体中的弹子(32)、弹簧(22)顺序接触;与钥匙接触的弹子(92)端头与锁体中的弹子孔(14)的孔口平行设置,该弹子的另一端与锁体中的弹子(93)、弹子(94)、弹簧(13)顺序接触;控制杆(52)的一端与弹子(93)、(94)接触,另一端与弹簧(9)接触,在控制杆上有备用弹子孔(90)及该孔中弹子(91),控制杆上有一个工程凹槽(96)和一个备用凹槽(97),凹槽(96)与锁梁或带动锁舌移动的传动杆(84)上的凹槽接触。该锁配有两套钥匙,一套为工程钥匙,工程钥匙开启该锁的方式与前述一样,故略,只有工程钥匙不能与弹子(92)接触,用于房屋装修,或汽车在销售过程中使用,为了安全,就用比工程钥匙多一个凸条的主人钥匙插入钥匙通道,只有主人钥匙才有进入该弹子孔的凸条,才能和弹子(92)接触,主人钥匙与其它弹子接触的部位形状与工程钥匙一样,因此,用类似图31、图37等主人钥匙插入钥匙通道孔(18)后,横向移动钥匙,使匙杆(48)上的凸条(50)等分别与弹子(29)等接触,而凸条(49)则与弹子(92)接触;当用图37类型钥匙时,在匙杆(117)和设有凸条(50)、(114)等的匙杆(48)也一样进入钥匙通道孔内,因匙杆(117)与钥匙通道孔的尺寸一样宽,成配合接触,然后移动手把(64)上的密码钮(121)带动滑块(122)沿着轨道(118)经滑槽(119)移动,并与扛杆(48)的相连一定形状的滑杆(120)滑动接触,使匙杆(48)作横向移动,使匙杆上的凸条(50)等分别与弹子(29)等接触,而凸条(47)则与弹子(92)接触,它们的接触,使弹子(30)等进入控制杆上的弹子孔(31)中,此时,控制杆就可移动,锁梁(84)就可从控制杆的凹槽(96)通过而从锁上取下,而弹子(93)也正好进入容纳控制杆的孔槽(61)中,而与容纳弹子(92)、(94)的弹子孔脱离接触,在弹簧(9)的作用下,控制杆的一端将弹子(93)推入孔槽(61)的一端中,使控制杆中的另一个弹子两端分别与弹子(92)、(94)接触,依次类推,备用弹子孔(90)及弹子(91)也移动到原弹子(30)的位置而分别与弹子(29)、(32)接触,并使控制杆上的备用凹槽(97)移动到凹槽(96)原所在位置上,闭锁时,锁梁(84)上的凹槽就与备用凹槽(97)接触,取出钥匙,弹簧使各弹子复位,控制杆又不能移动而将锁梁锁定,原凹槽(96)就不再起作用;工程钥匙也就失去开锁的功能,只有主人钥匙才能开锁。
详见图20、图23至图26、图17、图18等,图20是一种无锁芯的工程锁,锁处于闭锁状态。钥匙通道孔(18)与条形开口槽(81)相通,条形开口槽与凹入弹子孔的有凹槽(54)弹子(58)等端头相通,弹子(58)的一端与弹子孔的孔口平行设置,该弹子及其它弹子的另一端与弹簧(13)或(22)、锁体、顺序接触,由弹子(58)等的外表面与放置锁体(16)孔槽(61)中的有凹槽(53)的控制杆(52)接触,控制杆上有至少两个能与锁梁(84)接触的凹槽(96)、(97),其中凹槽(97)作为主人钥匙开锁后,使用的备用凹槽,控制杆一端与弹簧(9)接触,另一端与有凹槽(57)的备用弹子(8)上的最大外表面接触,备用弹子(8)一端与钥匙接触,另一端与弹簧(22)、锁体顺序接触,控制杆(52)的形状有长圆条形、长扁条形,弹子(58)和控制杆(52)上的凹槽有:凹槽、环形的凹槽、弧形凹槽、环形的弧形凹槽、V形凹槽、环形的V形凹槽等数种,所述的环形的凹槽或弧形槽,是指围绕控制杆或弹子的整个表面形成的凹槽,而凹槽的形状有:凹槽、V形凹槽、弧形凹槽。因该图是工程锁,工程钥匙上没有与备用弹子(8)接触的齿或凸条,而主人钥匙上则有该弹子接触的齿或凸条,首先用工程钥匙开锁,可参照选用图31、图37、图55、图57、图61、图63等钥匙类型开锁,钥匙匙杆(48)上的凸条(50)等或匙杆(48)上的工作面(116)上的曲面(129)进入放置弹子(58)等的弹子孔,或工作面(116)进入条形开口槽(81),经工作面上的曲面(129)与凹入弹子孔中的弹子(58)等接触,工程钥匙此时不能与备用弹子(8)接触,带动相关弹子移动,并使各弹子上的凹槽(54)与控制杆(52)处于同一条直线上,控制杆就可从弹子的凹槽中移动,在外力作用下,锁梁(84)就带动控制杆移动而使弹簧(9)压缩,使锁梁(84)从锁上取下,完成开锁。因主人钥匙上有与备用弹子(8)接触的凸条或曲面,使该弹子与其它弹子(58)等一起移动,在备用弹子上的凹槽(57)也移动到与控制杆在同一条直线上后,在将锁梁(84)从锁体上取出后,弹簧使控制杆的端头从弹子(8)上的凹槽(57)通过,控制杆上的备用凹槽(97)移动到原凹槽(96)与锁梁接触的位置,凹槽(96)就不再起作用,而由凹槽(97)与锁梁(84)上的凹槽接触,工程钥匙从此失去开锁功能而报废,只有主人钥匙能开锁,这就保证了主人用锁的安全。
详见图21,图23至26,图28至图30、图76。图21是一种无锁芯的密码防盗锁,该锁处于闭锁状态。在锁体(16)上设有至少一个可转动的密码轮(100),密码轮上有代表密码号的一组数码号,密码轮上有弹子(55)接触的偏心轮(101),或有与偏心轮上的凹槽(54)、(57)接触的弹子(58);结合图28至图30,锁体上还有至少一个具有可输入两个或两个以上密码号的密码盘(103),密码盘上有代表输入密码号的一组数码号,该密码盘上有与弹子(43)接触的偏芯轮(102),偏芯轮(102)上有能随密码轮(107)上的凸条(105)接触的凸条(104),在随动密码轮(107)上有和弹子(42)接触的代表不同数码号的凹槽(57)等。所有密码轮(100)、(103)上的孔槽与定值在锁体上的轴(98)配合成可转动接触。与偏芯密码轮接触的凹槽(54)弹子(55)、(57)、(42)、(43)的另一端与弹簧(22)或(9)锁体顺序接触,由弹子的外表面与控制杆(52)的外表面接触,即控制杆形成的凹槽的台阶,即控制杆的最大外径与有凹槽弹子上的最大外径接触,使控制杆不能移动,控制杆一端与可移动的锁梁上的凹槽(85)接触,控制杆的另一端上的凹槽(86)与锁梁(28)上的凹槽(85)接触,使锁梁不能从锁体上取出。开锁时,按输入密码号的顺序,分别对密码轮(100)转动,使与密码轮相加的偏芯轮带动弹子移动,或由偏芯轮上数个凹槽(54)等中的一个与弹子接触,由凹槽与弹子端头接触而不会因是偏心轮而自动滑移,导致密码号变化,锁不能开启。然后,再按输入另一密码号时,则按顺时针方向转动密码盘(103),结合图29、图30与密码盘相连的偏芯轮(102)的凸条(104)与另一密码轮(107)上的凸条(105)接触,带动偏心轮(107)转动,直到密码盘(103)上的显示密码号与锁体上的标记(99)对准后,密码轮上的其中一个凹槽(57)与弹子(42)接触,保证该偏心轮不会自动滑动,新的密码号输入完毕;然后又反时针方向转动密码盘,密码轮(102)、凸条(104)与(105)脱离接触,偏心轮(107)不会转动,只有偏心轮(102)反向转动,转到密码轮上的密码号与要求输入开锁密码号的号码一样并与基准线(99)对齐后,又一个新密码号输入完毕。依次类推,当开锁密码号输入完后,锁体(16)中的各弹子(55)、(42)、(43)上的凹槽(54)等与控制杆(52)处于同一条直线后,各弹子上的最大外径部位不再与控制杆接触,控制杆就可以移动,在外力作用下,锁梁(28)就可轻易脱离与控制杆的接触,而使弹簧(67)压缩锁梁从锁体取出,完成锁的开启。该锁中的控制杆(52)上也有凹槽(53),闭锁时,控制杆一端与锁梁上的凹槽(85)接触,锁梁上的另一凹槽(85)与控制杆上的凹槽(86)接触,控制杆上的凹槽(53)与弹子(55)最大外径表面接触,即与形成凹槽的台阶接触,使控制杆不能移动,该控制杆(52)、弹子(55)等的形状,及它们凹槽形状前实施例所述一样有数种,故略。需说明的是,当密码锁上装上两只或两只以上的(103),就可成倍增加密码号的输入,更主要的是,经密码盘把带动的偏心轮(107)输入密码号,具有绝对防破译密码号的功能。锁上为了对偏心轮(107)加密,设有图28、图76(见说明书附图第4页上)的防护罩(106),该防护罩的开口部位与锁体成密封配合接触,防护罩(106)上的孔槽(108)和各密码轮上的孔一样套在与锁体相连的轴(98)上。为了进一步提高防技术开启性能,锁中还将与控制杆接触的凹槽弹子再与另一弹子接触,再由另一弹子的另一端与密码轮上的偏心轮接触。其余有凹槽(54)的弹子(55)等的一端与偏心轮(107)、(102)等接触,另一端分别与弹簧(22或9或13)锁体(16)顺序接触。
详见图22至图26,图23是一种在工程锁中使用的控制杆(52),在控制杆上有工程时使用的与锁梁等接触的凹槽(96),有主人钥匙使用时,与锁梁等接触的备用凹槽(97);控制杆上与弹子接触孔槽(31)、(90)等包括有圆孔形状,凹槽或环形的凹槽形状(40)、弧形的凹槽或环形的弧形凹槽形状(53)、V形凹槽或环形的V形状凹槽;控制杆的形状包括有:长圆条形、长扁条形,其中图23是图22的d-d视图,图24是图22的Z-Z视图,图26是图25的w-w视图。
图28至图30,图76已结合图21中作了叙述,其中,图76是图21的n-n视图,图28是图76的I-I视图,图中防护罩(106)上有子轴(98)接触的孔槽(108),防护罩是有一个缺口的圆罩。图29是图21中偏心密码轮(107)的T-T视图,图中偏心轮(107)上有和轴(98)配合接触的孔槽(108),有和偏心轮(102)上的凸条(104)接触的凸条(105),该凸条放置在环形凹槽(110)中,偏心轮上有与弹子(42)接触的代表一定数码号的凹槽(57)等。图30是图21中密码盘(103)的J-J视图,图中偏心密码轮(102)和密码盘(103)相连,其孔槽(108)与轴(98)接触,在偏心轮的环形凹槽(110)中并与偏心轮相连,有可与偏心轮(107)上的凸条(105)接触的凸条(104),密码盘(103)上有代表密码号的一组数码号。
见图31至图36,图31是一种非曲线形钥匙,钥匙手把(64)与匙杆(48)相连;图32是一种曲线钥匙,即一种弧形的钥匙,钥匙手把(64)与弧形匙杆(112)即匙杆(48)相连;图33是一种有弯曲连接杆(66)的钥匙,它由钥匙手把(64),弯曲连接杆(66)、匙杆(48)顺序连接;图34是一种有弯曲连接杆(66)的钥匙,它由钥匙手把(64)、弯曲连接杆(66)、匙杆(48)顺序连接。在弯曲连接杆与钥匙手把连接的臂是套管(113),在套管中有控制锁舌(3)移动的具有锁尺功能的锁尺(7)。
图35是一种用弹性或柔性材料制成的可随曲线形钥匙通道孔弯曲变形的曲线形钥匙,钥匙手把(64)与曲线形匙杆(115)即(48)相连。在图31至图36中的匙杆中有突起的,可进入弹子孔内与凹入弹子孔内的弹子或导电杆或磁弹接触的凸条(49、50)、电触头(114)、磁弹(47)。
图36是一种有弯曲连接杆(66)的钥匙,它由钥匙手把(64)、弯曲连接杆(66)、匙杆(48)顺序相连,匙杆上有工作面(116),该工作面的厚度小于匙杆的厚度,由工作面从锁上的条形开口槽(81),通过并由工作面上的曲面(129)进入弹子孔内与凹入弹子孔内的弹子或导电杆或磁弹接触。
详见图37至图39,图37是未开锁时匙杆(48)所处位置图,图39是图37的X-X视图,图38是匙杆(48)移动后的开锁状态图,该图是一种需移动钥匙手把上的密码钮(121)才能使匙杆上的凸条与弹子接触的钥匙,它由钥匙手把(64)与匙杆(117)连接,在匙杆(117)上平行设置有可横向移动的匙杆(48),匙杆(48)宽度尺寸小于匙杆(117)宽度尺寸,匙杆(48)上有突起的、可进入弹子孔内与弹子或导电杆或磁弹接触的凸条(50)、电触头(114)、磁体(47),匙杆(48)与手把上平行设置的变位导轨(120)接触,变位导轮又与滑块(122)接触,滑块又同时与手把上的轨道(118)成滑动接触,在两个轮道间有滑块移动的滑槽(119),滑块与密码钮(121)相连,匙杆(117)的宽度与钥匙通道孔(18)的宽度一样或略小于。开锁时,在匙杆(117)的作用下,匙杆(48)及匙杆上突起的凸条可轻松随匙杆(117)插入钥匙通道孔内,然后,(见图38)移动密码钮,在匙杆(117)的限位下,使匙杆(48)横向移动,并使匙杆上的凸条(50),电触头(114),磁体(47)进入弹子孔内与凹入弹子孔内的弹子或导电杆或磁弹接触,来实现锁的开启。
图40、图41是一种弧形钥匙,图41是图40的H-H视图,弧线形钥匙与弧形的钥匙通道孔的锁配合使用,钥匙手把(64)与弧形匙杆(117)相连,匙杆(117)的弧形形状和宽度与锁内的弧形钥匙通道孔形状,尺寸一样,成配合可移动接触,在匙杆(117)上平行设置有同样弧度的弧形匙杆(112),匙杆(48)的尺寸小于匙杆(117)的尺寸,即匙杆宽的尺寸和匙杆上的凸条长度之和小于或等于匙杆(117)的宽度,匙杆(48)即(112)与手把上限位导轨(122)相连,与滑块(122)接触,滑块与密码钮(121)相连,在匙杆(48)两边,有带斜坡的轨道(118)和限位台阶(124),轨道(118)到限位台阶(124)间的距离大于匙杆(48)的外径尺寸。匙杆(48)与复位弹簧(13),手把(64)顺序接触。开锁时,将钥匙插入弧形钥匙通道孔后,利用(117)与钥匙通道孔尺寸配合接触,既保证钥匙方便插入,又保证匙杆(112)移动位置的准确,移动密码钮使匙杆(112)横向移动后,使凸条(50)、电触头(114)、磁弹(47)进入弹子孔内与弹子或导电杆或磁弹接触。
图42、图43是一种有弯曲连接杆(66)的钥匙,它是由钥匙手把(64),弯曲连接杆(125),匙杆(117)顺序连接,在匙杆(117)上平行设置有可横向移动匙杆(66),匙杆上有可进入弹子孔内与弹子或导电杆或磁弹接触的凸条(50)、电触头(114)、磁弹(47),匙杆(48)与弯曲连接杆(66)、滑块(122)顺序相连,滑块可在由轨道构成的滑槽(119)移动,滑块与密码钮(121)连接。开锁时,将钥匙经钥匙插入口插入钥匙通道孔后,转动钥匙使匙杆(117)远离钥匙通道孔而进入与钥匙通道孔相通,被隐藏于锁内的环形槽处,在匙杆(117)宽度尺寸和环形槽宽度的配合作用下,保证移动密码钮(121)后,能准确使匙杆(48)上的凸条(50)或电触头(114)或磁体(47)进入弹子孔内与弹子或导电杆或磁弹接触,带动它们移动,完成开锁。然后,反向移动密码钮,使匙杆(48)上的凸条(47、50、114)等退出弹子孔,反向转动钥匙,使匙杆(117)进入钥匙通道孔,就可顺利将钥匙从锁上取出。
图44、图45是另一种有弯曲连接杆的钥匙,图45是图46的O-O视图,钥匙手把(64)与弯曲连接杆(125)、匙杆(117)顺序连接,在匙杆(117)上平行设置匙杆(48)与弯曲连接杆(66)相连后与手把上的有孔槽滑块(127)相接触,滑块和轨道(118)接触,在靠近滑块的弯曲连接杆(66)上是一段曲线(126)形状。匙杆(117)与锁内环形槽或第二钥匙通道孔(83)宽度一样,开锁时,将钥匙插入锁内,在锁内将匙杆移动到弹子所在位置时,移动密码钮使滑块沿滑槽(199)移动,经曲线部位(126)的作用,使匙杆(48)移动,由匙杆突起的凸条(50)、电触头(114)、磁弹(47)进入弹子孔中与弹子或导电杆或磁弹接触而移动,完成开锁。
图46、图47是一种有弯曲连接杆的钥匙,图47是图46的Q-Q视图。图46的结构工作原理图43基本一样,不同的是:匙杆(48)上不是突起的凸条,而是较匙杆更薄的工作面(116),在工作面上有能进入弹子孔与弹子、磁弹、导电杆接触的曲面(129),曲面是由连续的凹凸不平的曲线面构成。开锁时,由工作面进入锁内的条形和槽(81)后,再由工作面上的曲面与凹入弹子孔中的弹子、导电杆、磁弹接触,使它的移动而开锁。采用曲面(129)比采用一个个突起的凸条形状,更好开锁,钥匙也不易损坏。
图48、图49有弯曲连接杆的钥匙,图49是图48的Y-Y视图,钥匙手把(64)与弯曲连接杆(66)、匙杆(48)顺序连接,匙杆上有工作面(116)及工作面上与凹入弹子孔内的弹子接触的曲面(129),工作面的厚度小于匙杆厚度,也小于锁上与弹子孔口相连通的条形开口槽(81)的开口宽度,手把(64)上有沿滑槽(119)移动的滑块(122),滑块与密码钮相连,钥匙插入锁内后,移动数码钮,使滑块上有斜度的端口与钥匙通道孔接触,滑块的移动,钥匙通道孔和滑块的作用下,工作面进入锁上的条形开口槽,工作面上的曲面(129)与弹子接触而带动弹子或磁弹或导电杆移动,它们的移动完成锁的开启。反向移动滑块而退出钥匙通道孔,横向移动钥匙使工作面退出条形开口槽(81),转动钥匙就可从锁上取出钥匙,完成闭锁。
图50、图51是另一种有弯曲连接杆的钥匙,图51是图50的M-M视图,钥匙手把(64)与弯曲连接杆(125)、匙杆(117)顺序连接,在匙杆(117)上平行设置有匙杆(48)与弯曲连接杆(66)、手把上密码钮顺序相连,其匙杆(48)上有可进入锁上条形开口槽(81)的工作面(116),工作面上进入弹子孔与弹子接触的曲面(129)。其开锁原理同图44、图48基本一样。
图52是图19的Z-Z视图,在锁体(16)内设有条形开口槽(81),该条形开口槽与容纳弹子(14)、(29)的弹子孔(17)、(92)相通,并深入弹子孔内一定的距离。这样钥匙的工作(116)才能通过条形开口槽,并进入到弹子(17、92)内,由工作面上的曲面(129)与凹入弹子孔内的弹子(14、29)接触。
图53、图54,图53是一种有弯曲连接杆的钥匙,图54是图53的V-V视图,图53与图48基本一样,不一样的就是与钥匙手把(64)相连的匙杆(117)的长度较短,能保证它进入钥匙通道孔中,利用匙杆(117)和钥匙通道孔宽度的一样尺寸,就可保证钥匙上的匙杆(48)的定距离移动而完成开锁,该钥匙结构和开锁方式同上述一样、故略。
图55至图58,图56和图57是图55的U-U视图,图58是图57中转轮的形状图。图55是一种在钥匙上需输入密码号才能开锁的密码钥匙,钥匙手把(64)与匙杆(117)相连,匙杆上有与锁上弹子接触的工作面(116),匙杆上有至少一个能与弹子接触的可移动的工作面(130、131、132),其工作面分别与传动杆(133、134、135)、密码钮(121、136)等顺序连接,密码钮(137)与弹簧(9)、手把(64)顺序触压接触,密码钮与手把(64)上的滑槽配合接触,手把上有标识滑槽不同位置所代表的密码号。开锁前,根据开锁密码号,分别移动密码钮(121)、(136)到手把上相对应的密码号处,使移动工作面也相对移动一定距离,以形成图56所示的曲面(129)后与弹子接触。图57、图58则是将移动工作面改为转轮(140、139、138)式的工作面(129),由转轮上的孔或轴(108)与匙杆(117)上轴或孔(143)接触,转轮上孔或轴(144)与传动杆(133)、(135)活动连接,密码钮(136)的移动使转轮转动,来改变转轮上的凹凸不平的曲面的位置,即改变与锁上弹子接触的位置来改变弹子的移动距离。
图59、图60是一种需在钥匙上输入密码号后才能开锁的密码钥匙,图60是图59的T-T视图。钥匙手把(64)与匙杆(117)相连,在匙杆(117)上设有至少一条可移动的具有曲面的匙杆(48、147、148),匙杆的一端有导向杆(150、152),导向杆与匙杆(117)上的孔槽(145)接触,匙杆的另一端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直接与手把(64)上的密码钮(121)连接,另一种是由匙杆(148)、扛杆(51)、密码钮(137)顺序相连,扛杆上的支点与手把相连,利用扛杆(51)可将密码钮(137)大幅度的移动距离,来准确显示输入的密码号,变为小距离的匙杆(148)移动,来完成密码号的输入变为几个匙杆(48)、(147)、(148)间的相对移动,最后形成一个一定形状的曲面与锁内弹子接触,实现锁的开启。密码钮(137)、手把与形成滑槽(119)的两端、弹簧(9)顺序触压接触。
图61、图62是一种密码盘来输入密码号的密码钥匙,图62是图61的a-a视图。钥匙手把(64)与匙杆(117)连接,在匙杆(117)上有至少一个由与锁内弹子接触的不同曲面组成的可移动的匙杆(48、148),该匙杆上的有至少一个导向杆(150)等与匙杆(117)上的孔槽相接触,匙杆(148)一端(153)与手把(64)上密码盘(154)上的密码轮(102)上数个凹槽中之一的(153)凹槽接触,匙杆与弹簧(9或13)、手把顺序接触,在密码轮(102)上有可与密码轮(107)上的凸条(105)接触的凸条(104),密码轮(107)表面或该轮上的凹槽与匙杆(48)的一端接触。密码轮(107)和(102)的孔槽与手把上的同一轴接触,作定位转动。密码盘(154)上有与手把(64)上的一组数码号比较的基准线。匙杆(147)是不移动的,它也是由一定形状曲面组成,匙杆(48)、(147)、(148)都是扁条形的,由三个扁条形上各自不相同的曲线组合而形成一个曲面来实现锁的开启,该曲面的形状如图中所示,相似于图36、图48、图53上的曲面(129)。图61中、图62中由三个匙杆厚度形成的曲面厚度正好与锁内弹子的外径基本一样,就可保证每个匙杆都有可能与同一弹子接触。开锁时,先顺时针方向转动密码盘(154),使密码轮(102)同步转动;之后,凸条(104)和(105)接触,使密码轮(107)转动,至到输入的第一个密码号后,停止转动,此时第一个密码号就由偏芯的密码把(107)使匙杆(48)移动一定距离而完成,然后,又反方向移动密码盘(154),凸条(104)和(105)脱离接触,偏心的密码轮(102)同步反向转动,当转到密码盘上的基准标记与手把上的某一数码号为输入第二密码号时,使匙杆(148)的一端与偏心轮上的某一个凹槽(153)接触。第二个密码号输入完毕,以此类推,手把上还有密码盘时,就按上述方式转动另一密码盘,将另一组2位数的密码号输入完毕后,将钥匙插入锁里就可完成开锁。当输入密码号有错,则由几个匙杆相互移动的距离有变化,因各匙杆上的曲面不一样,使最终由这个匙杆组合构成的曲面就不能将锁开启。这样就实现了钥匙只有主人知道密码号,主人才能用,确保了主人安全。
图63至图66是一种用密码盘输入密码号的密码钥匙,图64是图63的bb视图,图65是图63的d-d视图,图66是图63的e-e视图;手把(64)上的密码盘154)与伞形齿(156)连接,伞形齿(156)与密码轮(102)相连轴(98)上的伞形齿(155)配合接触,在轴(98)套有可转动的另一密码轮(107),在密码轮(102)的环形槽(110)上连接着凸条(104),该凸条可与密码轮(107)上的凸条(105)接触,密码轮(107)的端面上有孔槽(54)等数个,该孔槽与手把相连的匙杆(117)上的定位弹子(82)、弹簧(9)顺序触压接触,匙杆(117)上有与弹子接触的曲面,密码轮(102)和(107)的外表面上也有与弹子接触的环形曲面。手把(64)上有基准标记线(99),密码盘(154)上有代表密码号的一组数码号(111)及基准线,开锁原理同上述略。
图67至图70是一种用不同电阻值代表相应密码号的有弯曲连接杆的密码钥匙,图69是图67的f-f视图,图68是手把上不同电阻分布图,图70是与锁配套的用电桥来控制输入的密码号正确与否的控制器输入端。钥匙手把(64)上按密码轮(107)、(102)上的导电触头转动的圆弧设置有开启本锁、代表一定密码号的不同电阻,也有大量非开锁用的电阻,将各电阻一端作并联连接,另一端分别作为一个电极定位在手把上并与手把电绝缘;手把上的密码盘(154)经轴与密码轮(102)连接,密码轮上的一个导电触头(157)与电阻相连之一的电极(161)电接触,该密码轮上的另一个导电解头则与圆形的导电片始终相电接触,导电片经导线(163)与匙杆(114)上的突起的触头电连接而与匙杆和手把电绝缘;另一密码轮(107)上的导电触头(157)与电阻相连的之一电极(159)电接触,该密码轮上的另一导电触头与另一圆形的导电片始终处于电接触,由该圆形的导电片经导线(165)与匙杆上的突起的触头电连接,而与匙杆和手把电绝缘;导电触头(157、158)等又与密码轮电绝缘,手把上数个电阻的一端并联端与手把、匙杆电连接,通过匙杆或匙杆上的另一突起的电触头电连接,再由锁内凹入弹子孔的导电杆(36)等与图70所示的电桥线路上的(RX、RY、RZ)电阻两端分别连接,就将钥匙上代表密码号的电阻分别经导线接入图70所示电桥,当输入电阻正确,电桥输出端A、B无电压,当输入电阻不正确,电桥输出端A、B有电压输出,经控制器,作出报警或对该锁实施闭锁,锁就无法开启。密码盘(154)与密码轮(102)相连,在该密码轮上也有一个突起的凸条,在另一个密码轮(10)上也有一个凸条,它们的结构、原理与前图21、图61一样,输入密码号的方式一样,前述的靠偏心密码轮利用与匙杆接触变化改变匙杆移动距离,而本实施例,则是利用密码轮上两个导电触头中的一个沿着一定的圆与设在圆上的不同电触点电接触,而每个电触点又与不同电阻的阻值上的一个电极相连,来向锁内配套的电桥上事先设定好的电桥,输入代表密码号的相应阻值的电阻值,由于电阻的阻值范围大,所以密容量就无限大,锁的安全性就高。
图71也是一种用密码盘来输入开锁密码号的密码钥匙。手把(64)上的密码盘(154)与密码轮(102)相连接,密码轮上的凸条(104)可与另一密码轮(107)上的至少一个凸条(105)接触而带动该密码轮转动,本实施例中还增加了1个密码轮(179),在该密码轮上有与密码轮(107)上的凸条(181)接触的凸条(180),密码轮(102、107、179)上分别是圆环形的齿轮(176、177、178),其齿轮又分别与匙杆(48、168、172)上的齿轮(173、174、175)上的齿配合接触,各匙杆(48、168、172)上又有凹凸的曲面或螺旋曲面(170、171)等,各匙杆的两端有导向杆(167、168、169)等与匙杆(117)上的孔槽接触。各密码轮上的孔槽与手把(64)上的同一轴配合转动接触。用密码盘(154)输入密码号的方式与前述的几个实施则一样,故略,不同的是,当用齿轮配合接触,保证密码号输入准确,通过各匙杆的转动,密码输入正确后由各匙杆上的曲面相结合再构成开锁的准一曲面,否则组合后的曲面就无法与弹子按要求移动一定的距离,锁就无法开启,该钥匙可用于锁内两排或更多排弹子特征的锁。
图72、图73是一种利用手把上可移动的密码盘移动不同的距离来输入相应密码号的密码钥匙。图73是图72的J-J视图,钥匙手把(64)与匙杆(117)相连,匙杆(117)上设有数个可移动的匙杆(170、182)171、172),每个匙杆上有与弹子可接触的不同水平曲线,其中,匙杆(182)复盖在匙杆(170)面上,匙杆(172)复盖在匙杆(171)上,来组成与锁内一排弹子或两排弹子的接触,各匙杆的两端是导向杆(167、168)等,导向杆与匙杆(117)上的孔槽滑动接触来定位各匙杆,各匙杆的一端分别与有放大移动距离的杠杆(183)或(53)等活动连接,杠杆的另一端分别与螺杆(184)或(187)活动连接,与螺杆配合连接的螺母上的齿轮(186)或(185)分别与有两个突起凸条(193、194)的齿条(186)或(187)配合齿接触,螺母与手把上的凹槽接触而只能原地转动,螺杆和螺帽间的螺纹的螺距较大,使较小的螺母转动就可使螺杆较大幅度的移动,齿条(187)上有导向杆(192)与手把上的孔槽(108)配合接触来定位。手把(64)上有可移动的密码号输入板(188),在密码板(188)上有可沿该板上的标有密码号开口槽(119)移动的密码钮(121),还有数个以1、2、3、4来代表相应匙杆(170、182、171、172)的数个数码钮(195),该数码钮上有环形凹槽(54),该凹槽可与定位在密码板(188)上的长条形定位板(210)、弹簧(9)、数码钮顺序触压接触,此长条形定位板与开口槽(119)成平行设置,以保证可与代表4个可移动匙杆的1、2、3、4四个数码钮上的凹槽分别接触。手把上连接着代表输入相应密码号转化为移动相应距离的距离板(190),在距离板上有数个代表不同密码号的开口槽(189),不同密码号其开口槽的长度不一样,开口槽一端成闭合,另一端开口,并与开口槽(119)相通,密码钮(121)与相应开口槽(189)接触,至到不能移动为止,就将输入相应的密码变为移动相应的距离。开锁前,如根据开锁密码号37291848,首先按动可移动密码板(188)上的代表相应匙杆(171)的“3”号按钮(195),按钮上的环形凹槽(54)与定位板(210)接触,弹簧(9)使按钮(195)不能在弹簧(22)的压力下移动,此时,按钮的一端进入与齿条(187)上的两个突起的凸台(194)和(193)之间的位置,然后,输入第一个密码号“7”,即移动密码板(188)上的密码钮(121)到开口槽(119)上标有数码“7”的位置,并推动密码板(188)向匙杆(117)方向移动,密码钮的一端就会沿着距离板(190)上的代表相应密码号移动一定距离凹槽(189)移动,直到密码钮与距离凹槽(189)上的闭口端接触,而停止密码板的移动,在密码移动的距离经按钮(195)一端与齿条(187)上的凸台(194)接触,使齿条移动,齿条又将与之接触的齿轮(185)转动,有齿的螺母转动,因螺母只随齿轮原位置转动,螺杆就作直线移动,螺杆的小距离移动经杠杆(51)的放大作用,使匙杆(171)相对于匙杆(117)作较大距离的移动。因螺杆与螺帽上的螺距较大,使螺杆移动较大,因用螺杆与螺纹的配合后的直线移动,经杠杆(51)放大后使匙杆(171)的移动方向和螺杆移动方向不一致,这就使在钥匙上将密码号输入后,匙杆(171)不能随便移动,就解决了钥匙上机械密码号的输入和密码号的稳定问题,这就是要采用螺杆和螺帽间的配合移动提供匙杆移动距离重要原因。第1个密码号输入完后,就按开锁密码号的顺序移动代表第2个匙杆(182)的在密码板(188)上的“2号”按钮,2号按钮的移动,因按钮上形成环形凹槽(54)的台阶,即直径较大的外表面与定位条杆(210)接触时,条杆(210)经弹簧(9)移动而与“3”号按钮上的环形凹槽脱离接触,“3”号按钮在弹簧(22)作用下复位,就不能与齿条(187)上的凸台(194)接触,之后,定位条杆(210)与“2”号按钮上的环形凹槽接触,使“2”号按钮一端进入带动匙杆(182)移动的齿条上的两个凸台之间,为输入第2个密码号“9”作好准备,然后按输入第1个密码号的方式移动密码钮(121)至条形开口槽(119)上对应的第2个密码号“9”的位置,推动密码板(188),第2个密码号输入,使匙杆(182)移动一定的距离,以此类推,一组密码号输入完毕后,钥匙上的匙杆(117)插入钥匙通道孔就可完成开锁。为了对密码号保密,并只能主人使用,开锁完后,将密码板(188)上代表相应匙杆的1、2、3、4号按钮同时按下,定位条杆(210)与它们上的环形凹槽(54)等一匙接触,使它们分别进入相应齿条上的两个凸台(193、194)之间,然后反方向移动密码板(188),使1、2、3、4号按钮(195)等分别与齿条上的另一凸台(193)等接触,使齿条(187)等反向移动,经齿轮(185)等,螺杆、螺母、杠杆使各匙杆(170、182、171、172)移动复位,输入到钥匙上的密码作废。为了简单和保密,也可只对某一密码杆(171)移动复位,消除输入的该密码号,这时,就只按下“3”号按钮(195),并反方向移动密码板(188)使齿条(187)反方向移动而只带动匙杆(171)反向移动,以消除输入的这一个密码号;开锁时,就只按“3”号密码钮(195)输入1个密码号就可开锁,因为其它几个密码号未消除,这就达到又省事又保密又安全的效果。
图74是一种有弯曲连接杆的钥匙,钥匙手把(64)与弯曲连接杆(66)、匙杆(117)顺序相连,在弯曲连接杆(66)上至少设有两组,每组至少设有两个以上相接触的齿轮(184)、(185)、(197),各齿轮上的孔或轴(198)与弯曲连接杆(66)上的轴或孔成转动接触而定位,其中每组中的一个齿轮(184)上的孔或轴(199)与传动杆(167)、手把(64)上的密码钮(121)顺序相连,该组中的另一齿轮与放置匙杆(117)上的可移动的匙杆(171)连接或接触;而另一组中的一个齿轮与另一传动杆(168),另一密码钮(136)顺序相接连,此组的另一个密码轮则与匙杆(117)上的另一个可移动匙杆(172)连接或接触。匙杆(171)和(172)上有和匙杆(117)上的孔槽接触的导向杆,而将匙杆(171、172)定位。开锁前,按密码号依次移动密码钮(121)、(136)到条形开口槽(119)上所标的密码号位置,密码钮的移动,经每组齿轮(184、185、197)的配合接触,使匙杆(172)和匙杆(171)移动,它们上的曲面共同构成一定形状的曲线后,与锁内弹子接触而使锁开启。开锁方式同前述。
图75是一种用于对野外电力变压器等设施防盗的无锁芯的防盗锁。该锁处于闭锁状态。该锁锁在电力变压器的外壳(202)和盖板(201)上,由锁体(16)内的至少一个带螺纹的锁舌(206)和(207)分别穿过电力变压器外壳(202)和盖板(201)上用于容纳紧固螺钉帽的孔。而锁舌(206、207)上的螺纹与锁体(16)孔中的螺纹(205)配合接触,以便根据电力变压器盖板(201)和外壳(202)的厚度调整锁舌(206、207)另一端伸出的长度,经两个锁舌上的凹槽(86)分别与定位弹子(208、209)的接触来保证由两个部件构成的锁体(16)与电力变压器外壳和盖板紧密接触,以提高防破坏能力。定位弹子(208、209)与控制杆(52)接触,有凹槽的控制杆又与有凹槽的弹子(55)、复位弹子(87)等接触,该弹子再与弹簧(22)、锁体顺序接触,弹子上钥匙接触的端头部位隐藏在锁体内而远离钥匙通道孔(18)的环形槽(56)中,环形槽与钥匙通道孔相通,钥匙通道孔(18)与钥匙插入口(65)相通,有弯曲连接杆(66)的钥匙经钥匙插入口(65)进入钥匙通道孔(18)中,与弹子接触的匙杆(48)与弯曲连接杆(66)、钥匙手把(64)顺序相连。然后转动钥匙,匙杆(48)沿环形槽进入隐藏锁内的环形槽区域(56)与弹子(55)、直径较大(或斜坡较大)的复位弹子接触,使各弹子上的凹槽与控制杆(52)处于同一条直线,弹簧(9)使控制杆移动,环形凹槽(53)与定位弹子(208、209)接触,使定位弹子和锁舌(206、207)上的凹槽(86)脱离接触,由两部份组成的锁体分离,锁开启。反之将两部份锁体(16)闭合,钥匙移动,匙杆(48)脱离与弹子的接触,弹力大的弹簧(22)使复位弹子(87)强行复位移动,而将控制杆一端又与复位弹子上的最大外径接触,使控制杆(52)复位,其它弹簧使弹子(55)等复位移动,控制杆的移动使定位弹子(208、209)又与控制杆的最大外径接触而脱离与环形凹槽(53)的接触,定位弹子进入锁舌上的孔槽(86)中,锁进入闭锁状态。另一种方式则是将紧固电力变压器盖板(201)和外壳(202)的至少一个螺钉螺帽整体给锁在锁体(16)内的孔槽(203)、(204)中,以提高防破坏性能。
在上述实施例中,主要以无锁芯的锁作为实例来叙述发明要点,同样可以将凹入弹子孔的弹子及与弹子接触的有凹槽的控制杆设在有锁芯的锁上,即设在该锁芯或锁体上,其工作原理、结构同上述一样,故略述。
尽管通过以上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揭示,但本发明的范围并不局限于此,在不偏离本发明构思的条件下,以上各元件及其构造可用所属技术领域人员了解的相似或等同元件或构造来替换,即本发明的范围包括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阅读上述说明后能想到的且不在现有技术中所有上述特征以及修改和变化形式的组合和次级组合。
Claims (10)
1、一种防盗锁,它包括有锁舌或锁梁及其相连的传动机构,与曲线形或非曲线形或有弯曲连接杆的钥匙相接触的弹子、导电杆、磁弹的另一端与弹簧接触,或与另一弹子、弹簧顺序接触,其特征是:在无锁芯的锁上或有锁芯的锁上或工程锁上,与钥匙或密码钥匙接触的弹子(15、20、10、29、42、43、55、58、71)或工程弹子(92、77、87)隐藏在锁内,该弹子(55、42、58)的表面与有凹槽(53、78)的控制杆(39、52)接触,或与控制杆的孔槽(31)中的弹子(30)接触;所述的控制杆上的凹槽(53、96、97、85、86)与可移动的锁梁(28、84)或定位弹子(208)配合接触,或所述的控制杆经传动机构与锁舌连接或接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防盗锁,其特征是:所述与钥匙或密码钥匙接触的弹子(15、20、10、29、42、43、55、58、71)端头隐藏在锁内的方式包括有:弹子(20、43、58)一端与放置该弹子的弹子孔(17)的孔口平行设置,弹子(15、42、55)一端凹入放置该弹子的弹子孔(14)内,弹子远离钥匙通道孔(18)而放置在隐藏锁内的环形槽(56)相通的弹子孔中,且该弹子上与钥匙接触的一端与放置该弹子的弹子孔的孔口平行设置,或凹入弹子孔内,弹子远离第一钥匙通道孔(16、35)而放置在与隐藏锁内的第二钥匙通道孔(44、83)相通的弹子孔中,且该弹子上与钥匙接触的一端与放置该弹子的弹子孔的孔口平行设置或凹入该弹子孔内;所述的弹子包括有:锁用弹子、与电子元件或电阻相通的导电杆(36)、与控制杆接触的复位弹子(87)、与控制杆一端接触的工程弹子(8、77、93)、磁弹或导磁体(10、58);所述弹子的形状包括有:圆条形弹子、非圆条形弹子、有至少一个凹槽(54、72、57)的弹子(55、8、58),有两个凹槽(79)和(80)的工程弹子(77),有斜坡或凹槽的复位弹子(87);所述弹子上的凹槽又包括有:弧形凹槽、环形的弧形凹槽(54、57)、V形凹槽、环形的V形凹槽、凹槽、环形的凹槽(40、41)数种;所述凹槽弹子(42、43、55、58、87、77)的另一端与锁体(16)或锁芯(19)上的弹簧、锁体或锁芯顺序接触,该凹槽弹子的外表面与锁体或锁芯上有凹槽(43、40)的控制杆(39、52)接触,所述无凹槽的弹子(10、29)与锁芯或锁体上放置在控制杆(39)上的弹子孔(25、31)中的弹子(24、30、42)接触,再由该弹子(42)与弹簧(22)接触,或与另一弹子(32、26)、锁体或锁芯上的弹簧顺序接触。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盗锁,其特征是:所述的控制杆包括有:有至少一个凹槽(53)的控制杆(52)、有至少一个弹子孔(25、31)的控制杆(39)、有至少一个备用弹子孔(90)及该弹子孔中放置有备用弹子(91)的控制杆(52);所述的凹槽包括有:V形凹槽、环形的V形凹槽、凹槽、环形的凹槽(40)、弧形凹槽、环形的弧形凹槽(53)数种;所述的控制杆的形状有;长圆条形、非圆的长条形;在闭锁状态时:一种是凹槽弹子(55、42)上的凹槽(54、40)未与控制杆(52、39)处于同一直线上,由控制杆上形成凹槽(54、40)的台阶与弹子的外表面接触,使控制杆不能移动,一种是弹子(10、29)与所接触的弹子(24、30)未完全进入控制杆(39)上的弹子孔(25、31)中,即未与该弹子孔两端平行;在开锁状态时,一种凹槽弹子(55、42)上的凹槽54、40与控制杆处于同一条直线上,一种是放置在控制杆(39)上的弹子(24、30)两端与放置该弹子的弹子孔(25、31)两端孔口平行;所述的控制杆按控制功能分包括有:控制杆上有至少一个与可移动的锁梁(84)上的凹槽配合接触的凹槽(96),控制杆上形成凹槽(53)的台阶与锁定弹子(209、208)、有螺纹的锁舌(206、207)上的凹槽(86)顺序接触,控制杆上有与可移动的锁梁(84)配合接触的一个用工程钥匙开锁使用的工程凹槽(96)和一个用主人钥匙开锁使用的备用凹槽(97)。
4、根据权利要求1、3之一所述的防盗锁,其特征是:所述的控制杆(52)与扛杆(51)和门上的手柄(63)连接或接触;所述的扛杆(51)的另一端与锁舌(3、4)相连或接触,其扛杆上有至少一个备用孔槽(108)可与锁舌相连;而锁舌的尺寸和形状包括有:在闭锁状态时,有斜坡的锁舌(4)上的斜坡部位和没有斜坡的部位中的一部分伸出了锁盒(2),而无斜坡的锁舌(3)上的一部分伸出了锁盒(2),或有斜坡的锁舌(4)上只有斜坡部位伸出了锁盒;所述控制杆(52)与门上的手柄(63)相连的方式包括有:一种是控制杆(52)上有至少两个弹簧,在该两个弹簧间和门手柄(63)上的滑臂(60)相触压接触,一部是控制杆(52)直接与门上的手柄(63)相连,一种是控制杆(52)与传动杆(59)连接,然后由传动杆上的两个弹簧(22)和(67)间与门手柄(63)上的滑臂(60)触压接触;在门手柄上有限止手柄移动距离的限位台(62)。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盗锁,其特征是:所述的与锁上弹子(42、43)接触的密码盘(103),它是由该密码盘上的密码轮(102)和另一个密码轮(107)组合构成,密码轮(102)和(107)上的孔槽与同一个轴(98)成转动配合接触,在功能密码盘(103)上有代表密码号的一组数码号及基准线,在密码轮(102)和(107)有至少一个凹条(104)和(105),密码轮(102)和(107)上的凸条(104)和(105)在输入密码的过程中,即转动中可以接触,也可以脱离接触;所述的密码轮是一种偏心的密码轮,即密码轮上与轴(98)接触的孔槽不在密码轮的轴中心线上,该密码轮与锁上弹子的接触位上包括有:凹槽(57)和曲面两种;而与密码轮接触的弹子又包括有:有凹槽的弹子(42、43)、无凹槽的弹子两种;所述有凹槽的弹子(42、43)的表面与有凹槽(53)的控制杆(52)接触,该凹槽弹子另一端与弹簧(9或13)触压接触,由控制杆与锁梁(28或84)连接或接触,或控制杆经扛杆(51)与锁舌(3、4)和门手柄(63)相连,所述凹槽的弹子与放置控制杆的弹子孔(31、25)中的弹子(24、30)、锁体(16)或锁芯(19)上的弹子、弹簧顺序接触,再由控制杆与锁梁(28或84)连接或接触,或经扛杆(51)与锁舌(3、4)和门手柄(63)相连。
6、一种钥匙是由传动杆带动的工作曲面或匙杆上的工作面与锁上的弹子接触,该匙杆或传动杆与钥匙手把上的密码钮连接或接触,或与密码钮或密码板相连接或接触的传动、控制部件相连接或接触,钥匙上的密码号的输入由密码钮或密码盘控制,其特征是:在钥匙或有弯曲连接杆(66、125)的钥匙上,有至少一个是曲线形或非曲线形或弧形的匙杆(115、112、48、148、147)上有突起的至少一个凸条(50、49、47、114)或曲面(129),或在钥匙或有弯曲连接杆(66、125)的钥匙上,有至少一个和传动杆(133、135)相连或接触而可移动、有曲面的工作面(140、131、147);所述的匙杆(48、112、115)上的凸条(50、47、49、114)、曲面(116、129)可进入锁内放置弹子(20、15、36、42、43)的弹子孔(17、14、34)内与弹子或导电杆接触,其凸条的尺寸小于弹子孔的孔径,其曲面的厚度小于弹子孔的孔径,并小于和弹子孔相连通的条形开口槽(81)的开口宽度;所述与传动杆相连或接触的工作面(131、48、140)上有曲面(129),由钥匙上的至少一个可移动或转动的工作面(116),或是这个可移动或转动的工作面[(48、148、147)或(170、171、172)]的移动或相对移动所形成的新的曲面与锁上一端伸出弹子孔的弹子相接触,该工作面上与弹子接触的部位是曲面;所述钥匙上的凸条和曲面包括有:与锁上弹子接触的凸条(50)或曲面(129)与锁上磁弹磁接触的突起的磁弹(47)磁性曲面,与锁上导电杆电接触的导电触头(114)。
7、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钥匙,其特征是:所述钥匙上带动匙杆(48、147、148)或有曲面的工作面(140、131)移动的传动部件,是传动杆(133、135、120)或具有对移动距离起放大或缩小功能的扛杆(51、183);所述传动杆带动工作面或匙杆移动方式有:匙杆或有曲面的工作面与传动杆、密码钮(121、133、136)顺序相连或接触,匙杆或有曲面的工作面与传动杆、螺母和螺杆合转动接触的螺杆、和螺杆上齿轮相接触的有齿条的密码钮顺序接触或连接,匙杆或工作面与钥匙手把相连;所述扛杆带动匙杆或工作面移动的方式有:匙杆或工作面与扛杆、密码钮(121、137)顺序连接或接触,匙杆或工作面与螺母、和螺母配合转动接触的螺杆、螺杆上的凸条或齿轮,密码钮或密码钮上的齿条顺序接触或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钥匙,其特征是:所述带动匙杆(48、171、172)或有曲面(129)的工作面(138、140、131)移动或转动的传动部件是至少一组齿轮(184、185、197),该组齿轮放置在钥匙的弯曲连接杆(66)上,该组齿轮(184、185、197)是依次齿配合接触,其中一个齿轮(197)与可移动或转动匙杆(171)相连接或接触,该匙杆(171)放置在与弯曲连接杆(66)相连的匙杆(117)上,其中另一个齿轮(184)与传动杆(167)相连或接触,再由传动杆与钥匙手把上的可移动密码钮(121)相连,或经密码输入控制部件、密码钮顺序接触;所述匙杆(171、172)工作面与锁内弹子或导电杆或磁弹接触或电接触或磁接触的方式包括有:匙杆上的工作面是曲面或凸条进入弹子孔内与弹子接触,匙杆上的工作面是由至少一个齿轮带动至少一个匙杆上的曲面移动或相互移动后,由各匙杆上的曲面构成一个新的工作曲面与锁上的弹子接触。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钥匙,其特征是:所述控制匙杆(48、147、148)或密码轮(102、107)上的工作面移动或转动的密码号输入是一种密码盘(154),在密码盘上有代表密码号的一组数码号(4、111)及其标记线,密码盘(154)包括密码轮(102)和(107),密码盘与密码轮(102)相连接,其相连的方式包括有:密码盘和密码轮(102)直接相连接,密码盘上的伞形齿(156)和密码轮(102)上的伞形齿(155)配合接触,在密码轮(102)上设有和密码轮(107)上的凸条(105)可接触,也可脱离接触的凸条(104);由密码轮(102、107)传递密码号的方式包括有:由密码轮(102)和(107)上的凹槽(102)或偏心曲面与匙杆(48)、(148)接触,再由匙杆上的突起的凸条或曲面与锁内弹子接触,由密码轮(102)、和(107)上的齿(178)、(176)与匙杆上的齿轮(175)、(173)齿配合接触,带动匙杆转动或移动,再由匙杆上曲面或凸条与锁上弹子接触,由密码轮(102)和(107)上的导电触头(157)、(158)与钥匙手把(64)上连接着电阻(R)的触头(159)、(161)电接触,经触头(159、161)相连的导线(162、163、165)与匙杆(48)上的导电触头(114)连接,再由导电触头(114)再与锁上的导电杆电接触。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钥匙,其特征是:所述的控制密码号输入的是一种可在钥匙手把(64)上移动的密码板(188),该密码板上有输入密码号的可在条形开口槽(119)移动的密码钮(121),在条形开口槽(119)上有一组代表输入密码号的数码号,该条形开口槽(119)与钥匙手把上,将输入的密码号变为控制密码钮(121)移动相应距离的密码板(190)上的开口槽(189)的开口端相通,密码板上还设有代表相应匙杆(182)、(171)的数码钮(2)、(3),该数码钮(3)即(195)与弹簧(22)、密码板(188)触压接触,在数码钮(195)上有和条杆(210)接触的环形凹槽(54),该条杆(210)与弹簧(9)、密码盘(188)上的孔槽顺序触压接触,移动后的数码钮(195)可与有至少两个凸台(194、193)的齿条(187)接触,其齿条与螺母上的齿轮(185)接触,与螺母配合接触的螺杆和杠杆(51)、匙杆(171)顺序接触或连接。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 200710004862 CN101012713A (zh) | 2007-02-09 | 2007-02-09 | 防盗锁及其钥匙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 200710004862 CN101012713A (zh) | 2007-02-09 | 2007-02-09 | 防盗锁及其钥匙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1012713A true CN101012713A (zh) | 2007-08-08 |
Family
ID=3870042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 200710004862 Pending CN101012713A (zh) | 2007-02-09 | 2007-02-09 | 防盗锁及其钥匙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1012713A (zh) |
Cited By (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2071836A (zh) * | 2009-11-06 | 2011-05-25 | 余义伦 | 锁头及相关联的钥匙 |
CN102213044A (zh) * | 2010-04-07 | 2011-10-12 | 陈明 | 弹子逆向运动金库锁芯主件装置 |
CN101769095B (zh) * | 2009-01-05 | 2012-07-04 | 常俊廉 | 五道关高防护通用锁头 |
CN110118036A (zh) * | 2017-05-04 | 2019-08-13 | 特新实业有限公司 | 双重解锁模式挂锁 |
CN110616956A (zh) * | 2019-10-12 | 2019-12-27 | 浙江美亿德装饰五金有限公司 | 一种磁力锁扣盒 |
CN110651092A (zh) * | 2017-04-28 | 2020-01-03 | 列奥尼德·波利卡波维奇·帕什凯维奇 | 带矩阵编码系统的阻塞锁 |
CN112647765A (zh) * | 2019-10-11 | 2021-04-13 | 云丁网络技术(北京)有限公司 | 反锁装置及智能锁 |
CN113814715A (zh) * | 2021-09-07 | 2021-12-21 | 北京建筑大学 | 一种钢结构连接节点智能拧螺栓群机器人 |
CN113843782A (zh) * | 2021-09-07 | 2021-12-28 | 北京建筑大学 | 一种智能识别钢结构装配偏差的柱法兰拧螺栓群机器人 |
-
2007
- 2007-02-09 CN CN 200710004862 patent/CN101012713A/zh active Pending
Cited By (1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769095B (zh) * | 2009-01-05 | 2012-07-04 | 常俊廉 | 五道关高防护通用锁头 |
CN102071836A (zh) * | 2009-11-06 | 2011-05-25 | 余义伦 | 锁头及相关联的钥匙 |
CN102213044A (zh) * | 2010-04-07 | 2011-10-12 | 陈明 | 弹子逆向运动金库锁芯主件装置 |
CN102213044B (zh) * | 2010-04-07 | 2015-05-13 | 陈明 | 弹子逆向运动金库锁芯主件装置 |
CN110651092A (zh) * | 2017-04-28 | 2020-01-03 | 列奥尼德·波利卡波维奇·帕什凯维奇 | 带矩阵编码系统的阻塞锁 |
CN110651092B (zh) * | 2017-04-28 | 2021-09-24 | 列奥尼德·波利卡波维奇·帕什凯维奇 | 带矩阵编码系统的阻塞锁 |
CN110118036A (zh) * | 2017-05-04 | 2019-08-13 | 特新实业有限公司 | 双重解锁模式挂锁 |
CN110118036B (zh) * | 2017-05-04 | 2022-01-11 | 特新实业有限公司 | 双重解锁模式挂锁 |
CN112647765A (zh) * | 2019-10-11 | 2021-04-13 | 云丁网络技术(北京)有限公司 | 反锁装置及智能锁 |
CN110616956A (zh) * | 2019-10-12 | 2019-12-27 | 浙江美亿德装饰五金有限公司 | 一种磁力锁扣盒 |
CN113814715A (zh) * | 2021-09-07 | 2021-12-21 | 北京建筑大学 | 一种钢结构连接节点智能拧螺栓群机器人 |
CN113843782A (zh) * | 2021-09-07 | 2021-12-28 | 北京建筑大学 | 一种智能识别钢结构装配偏差的柱法兰拧螺栓群机器人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1012713A (zh) | 防盗锁及其钥匙 | |
US20050132764A1 (en) | Multiple function lock | |
US8966949B2 (en) | Locking device | |
CN101705762A (zh) | 锁头及相关联的钥匙 | |
CN1844625B (zh) | 一种防破坏和技术开启锁头 | |
CN103603549A (zh) | 多功能防盗锁芯体和钥匙 | |
CN102677995B (zh) | 一种高安全锁及钥匙 | |
CN201953185U (zh) | 双密码锁加强结构防盗保险箱 | |
CN102296889A (zh) | 按键式机械密码锁 | |
CN202718466U (zh) | 三险空转锁 | |
CN205476900U (zh) | 一种防盗锁芯及与其配合的钥匙 | |
CN201343910Y (zh) | 设有双凸头柱状弹子的弹子锁锁头及其钥匙 | |
US20200332557A1 (en) | Transducer for digital lock | |
CN209976199U (zh) | 一种具有偏心弹子的锁具系统 | |
US20100024499A1 (en) | High Security Cylinder Lock | |
CN201321754Y (zh) | 挂锁 | |
CN107255000B (zh) | 旅行箱滑动锁 | |
CN201318063Y (zh) | 加密弹子锁锁芯 | |
CN214062620U (zh) | 一种能用于增设电子密钥开锁的锁芯固定不动的锁头 | |
CN210396412U (zh) | 电子锁 | |
CN108798266A (zh) | 一种安全锁 | |
CN219910368U (zh) | 新型便捷式圆扣锁具 | |
CN2567304Y (zh) | 不用钥匙的车锁 | |
CN2326689Y (zh) | 一种防盗锁 | |
CN2268756Y (zh) | 插卡式机械锁芯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02 |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 ||
WD01 |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
Open date: 2007080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