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0998835A - 一种治疗心血管疾病的制剂及其制备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治疗心血管疾病的制剂及其制备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0998835A
CN100998835A CNA200610146215XA CN200610146215A CN100998835A CN 100998835 A CN100998835 A CN 100998835A CN A200610146215X A CNA200610146215X A CN A200610146215XA CN 200610146215 A CN200610146215 A CN 200610146215A CN 100998835 A CN100998835 A CN 10099883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reparation
parts
hours
radix
thick pas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610146215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邢来田
窦春水
许双庆
汪海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DONG TAITIAN NEW MEDICINE DEVELO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ANDONG TAITIAN NEW MEDICINE DEVELO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DONG TAITIAN NEW MEDICINE DEVELO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ANDONG TAITIAN NEW MEDICINE DEVELOPMENT Co Ltd
Priority to CNA200610146215X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0998835A/zh
Publication of CN10099883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0998835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Landscapes

  • Medicines Containing Plant Substanc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治疗心血管疾病的制剂及其制备方法,特别涉及以含丹参、红花、郁金、地黄、降香、川芎、乳香、没药等8味中药活性成分的提取物为原料制备而成的一种药物组合物口服制剂。以通脉灵片处方为基础,按照制定的提取工艺制成稠膏或干粉,再加入聚乙二醇4000~10000、硬脂酸钠、甘油明胶和泊洛沙姆等基质中的一种或一种以上混合均匀,将混合物料加热至熔融,搅拌均匀,置入滴丸基,以适当的速度,滴入冷却剂,得通脉灵滴丸。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生物利用度高,释药速度快,显效快,毒副作用小,且携带使用方便的通脉灵滴丸及制备方法。

Description

一种治疗心血管疾病的制剂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治疗心血管疾病的制剂及其制备方法,通脉灵滴丸为一种用于心胶痛和心肌梗塞的中成药通脉灵片的二次开发,属中药复方制剂的改进技术。
背景技术
通脉灵片为一种治疗心血管疾病中成药,临床上用于胸痹心痛疾病的治疗。其功能主治为活血化瘀,通脉止痛;用于心胶痛和心肌梗塞。
通脉灵片的主要组成为由红花、降香、乳香、没药、丹参、地黄、川芎、郁金等8味中药。冠心病的发病机理是粥样斑块形成、血小板的粘聚,导致冠状动脉狭窄,甚至闭塞的病证。中医认为,冠心病的发病是由于气滞血瘀,不通则痛,治疗的关键在于活血化瘀,通络止痛。本方中丹参直接入心经,用量大,化瘀血而正本清源,通心络而缓急止痛,有研究报道丹参具有降低血小板聚集性,抗凝血,抑制纤维细胞增殖作用;红花活血通经,郁金、川芎内血中之气药,行气活血而止痛,降香芳香行气,气行则血行,使瘀血化而气机通;乳香、没药破血逐瘀、剔除络脉之淤滞,加地黄以防止活血药物伤筋耗血。本方治疗冠心病以祛除络脉瘀血为宗旨,可谓一击中的,效果满意,可作为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基本用药。
现有的通脉灵片为薄膜衣片或糖衣片,主要成分为醇或水提取物,粘性大,需加入淀粉、润滑剂等大量的辅料制成颗粒、压片,包薄膜衣或糖衣,制剂制作工艺较为复杂。尤其原工艺中含有降香挥发油,给压片带来难度的同时药物稳定性差,而且原片剂崩解速度慢、溶散时限长、溶出度低,吸收较差、生物利用度低等缺陷。由于以上原因,影响着现有的通脉灵片药效的发挥,也直接影响着治疗的效果,所以有必要寻找一种能更好的用于现代临床治疗和家庭防治的新剂型,尤其针对心胶痛和心肌梗塞的病人,一种快速释药、快速发挥其疗效的制剂更是临床所需。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弥补现有技术的不足,向广大患者和医务工作者提供一种稳定性好,生物利用度高,快速释药,快速显效,毒副作用更小,且使用携带方便的通脉灵滴丸。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上述滴丸的制备方法。
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措施来实现的:
本发明的用于治疗心血管疾病的制剂,是由以下重量份的原料和辅料制成:丹参150~350份 红花40~75份 郁金100~140份 地黄100~140份 降香40~75份 川芎40~75份 乳香(制)20~40份 没药(制)20~40份。
本发明的制剂,其原料的最佳重量份为:丹参250份 红花62.5份 郁金125份地黄125份 降香62.5份 川芎62.5份乳香(制)31.5份 没药(制)31.56份。
本发明的制剂,优选制备成滴丸。
本发明的制剂的制备方法,采用以下步骤:
(1)将所述原料提取和制备成稠膏或干粉;
(2)将稠膏或干粉以重量份计1∶1~1∶6的比例与加热熔融的基质相混合;基质为聚乙二醇1500~20000、硬脂酸、硬脂酸钠、甘油明胶、泊洛沙姆、虫蜡、聚氧乙烯单硬脂酸酯和羧甲基淀粉钠中的一种或几种混合物;
(3)置入滴丸机的储液罐中,保温60℃~100℃;
(4)选择大小合适的滴嘴,以适当的速度,滴入40℃~-10℃的冷却剂中;冷却剂可选择液状石蜡、植物油、甲基硅油和二甲基硅油的一种或一种以上;
(5)待冷却成型,取出,去掉表面冷却剂,干燥,包装,即得。
上述本发明的制备方法中,所述的干粉或稠膏与所述基质的优选配比为1∶2~1∶5;滴制过程中冷却剂的温度范围优选为10℃~-5℃。
上述本发明的制备方法中,所述的基质优选聚乙二醇4000~10000中的一种或几种。
上述本发明的制备方法中,所述原料的提取和制备可以分别采用以下三种方法。
方法1:
1)红花照中国药典2005年版附录IO流浸膏剂与浸膏剂项下的渗漉法,用40%~85%乙醇作溶剂,浸渍24小时后进行渗鹿,收集漉液,浓缩至无醇味,备用;
2)降香提取挥发油,药渣及水溶液与丹参、郁金、地黄、川芎、乳香(制)、没药(制)
加水煎煮三次,第一次2小时,第二次1.5小时,第三次1小时,合并煎液,滤过,滤液备用;
3)将以上漉液和滤液合并,于40℃~100℃的温度条件下减压浓缩成稠膏,减压干燥,得稠膏或干粉。
方法2:
2)红花照中国药典2005年版附录IO流浸膏剂与浸膏剂项下的渗鹿法,用40%~85%乙醇作溶剂,浸渍24小时后进行渗鹿,收集漉液,浓缩至无醇味,备用;
3)降香提取挥发油,药渣及水溶液与丹参、郁金、地黄、川芎加水煎煮三次,第一次2小时,第二次1.5小时,第三次1小时,合并煎液,滤过,滤液备用;
4)将以上漉液和滤液合并,于40℃~100℃的温度条件下减压浓缩成稠膏,减压干燥,与乳香(制)、没药(制)混合,粉碎成细粉,得干粉。
方法3:
1)乳香(制)、没药(制)粉碎成粗粉与红花照中国药典2005年版附录IO流浸膏剂与浸膏剂项下的渗鹿法,用40%~85%乙醇作溶剂,浸渍24小时后进行渗鹿,收集漉液,浓缩至无醇味,备用;
2)降香提取挥发油,药渣及水溶液与丹参、郁金、地黄、川芎加水煎煮三次,第一次2小时,第二次1.5小时,第三次1小时,合并煎液,滤过,滤液备用;
3)将以上漉液和滤液合并,于40℃~100℃的温度条件下减压浓缩成稠膏,减压干燥,粉碎成细粉,与以上所得的挥发油混合,得稠膏或干粉。
上述三种提取和制备方法中,所述的渗漉用乙醇的浓度优选为70%。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通脉灵片的主要组成为由红花、降香、乳香、没药、丹参、地黄、川芎、郁金等8味中药。通脉灵片具有活血化瘀,通脉止痛的作用,经临床应用,其疗效确切。冠心病的发病机理是粥样斑块形成、血小板的粘聚,导致冠状动脉狭窄,甚至闭塞的病证。中医认为,冠心病的发病是由于气滞血瘀,不通则痛,治疗的关键在于活血化瘀,通络止痛。本方中丹参直接入心经,用量大,化瘀血而正本清源,通心络而缓急止痛,有研究报道丹参具有降低血小板聚集性,抗凝血,抑制纤维细胞增殖作用;红花活血通经,郁金、川芎内血中之气药,行气活血而止痛,降香芳香行气,气行则血行,使瘀血化而气机通;乳香、没药破血逐瘀、剔除络脉之淤滞,加地黄以防止活血药物伤筋耗血。本方治疗冠心病以祛除络脉瘀血为宗旨,可谓一击中的,效果满意,可作为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基本用药。
现有的通脉灵片为薄膜衣片或糖衣片,由于剂型本身的特点和制备工艺等因素的影响,在实际使用中还存在着一些缺陷,不足以满足临床治疗的需要。如片剂存在溶散时限长、容出度低、吸收较差、稳定性差(稳定性考察曾有部分片出现范油)生物利用度低、服用不方便等问题,从而影响了药效的发挥,影响了临床治疗效果。
本发明所涉及的通脉灵滴丸,利用表面活性剂聚乙二醇等基质与特定的工艺制备得到的提取物制成固体分散剂,使药物呈分子、胶体或微晶状态分散于基质中,药物的总表面积增大,且基质为亲水性,对药物具有润湿作用,使药物迅速溶散成微粒或溶液,因而使药物的溶解和吸收加快。从而起到提高生物利用度,发挥高效、速效的作用等。
与原片剂相比,存在着本质的区别。用固体分散技术制备的滴丸,可用于口服和舌下含服,能使药物有效成分与粘膜表面充分接触,通过粘膜上皮细胞吸收,直接进入循环系统。尤其舌下含化给药,可不通过胃肠道和肝脏而直接进入循环系统,有效地避免了首过效应,从而具有起效迅速,生物利用度高,副作用小,用药方便等特点。
1.与原片剂提取工艺相比,本制剂中药材均经过提取纯化。原通脉灵片原工艺含药材原粉,服用量大,常带有大量的微生物和虫卵,现缺少既经济有效,又不影响药物有效成分的灭菌方法。同时含原粉口服制剂,药物内服后,在胃肠道停留的时间有限,药材细胞内的成分来不及完全溶出,因而影响药物成分的体内吸收,生物利用度低。
2.与原片剂相比,本制剂工艺解决了原工艺工程中,提取物粘性较大需加入大量淀粉、润滑剂等大量辅料制成颗粒压片的问题。
3.制备滴丸工艺和设备科技含量更高,有效成分在基质中分散均匀,剂量准确,丸重差异小。
4.与原片剂相比,该制备工艺工序少、生产周期短、自动化程度高、劳动强度低、生产率提高。
5.本制剂工艺生产工艺设备简单、操作方便该制备工艺生产总成本比原片剂降低。
6.该制剂制备工艺生产车间无粉尘、有利于劳动保护和环保。
7.与原片剂相比,本制剂由药物与基质加热、熔融成液体后,滴入不想混溶的冷凝液中制成的,药物与基质熔合成实体,其间隙与空气接触面小,不易氧化和挥发,基质为非水物,不会引起水解,从而增加了药物的稳定性因此,制剂药物稳定性好,解决了原工艺中因含有挥发油等成分药物稳定性差的问题,从而保证了药品的质量,药物储存过程中稳定性更好。
8.与原片剂相比,该制剂采用固体分散技术制备而成,崩解速度快,生物利用度提高。冠心病属临床急重病症,需速效剂型。与原片剂相比更适合临床应用。
综上所述,使本制剂具有了二效(速效、高效)、三小(服用剂量小、毒性小、副作用小)、五方便(生产方便、贮存方便、运输方便、携带方便、服用方便)的优点。该制剂以中医药理论体系为指导,利用现代医药知识与手段,以制剂的有效安全稳定为核心。在上市中药品种通脉灵片的基础上深入研究开发而成,弥补现有技术的不足,向广大患者和医务工作者提供一种生物利用度高,快速释药,快速显效,毒副作用更小,且使用携带方便的通脉灵滴丸。
本发明的制备方法,具有工艺简单,提取纯度高,适合于工业化生产。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一
本发明的通脉灵滴丸采用以下处方(下同):
丹参250 红花62.5 郁金125 地黄125
降香62.5 川芎62.5 乳香(制) 31.5没药(制) 31.56
以上组成中,每份代表的是重量份,重量是以生药计算的,以克为单位。
采用以下步骤进行制备:
步骤一原料的提取和制备
1)红花照流浸膏剂与浸膏剂项下的渗漉法(中国药典2005年版附录IO)用70%乙醇
作溶剂,浸渍24小时后进行渗鹿,收集药材8倍量漉液,浓缩至无醇味,备用;
2)降香提取挥发油,药渣及水溶液与丹参、郁金、地黄、川芎、乳香(制)、没药(制)
加水煎煮三次,第一次2小时,第二次1.5小时,第三次1小时,合并煎液,滤过,
滤液备用;
3)将以上溶液合并,于80℃的温度条件下减压浓缩成稠膏,减压干燥,粉碎成细粉,
与以上所得的挥发油混合,得到制备通脉灵滴丸的稠膏。
步骤二将通过步骤一制得的稠膏以1∶3.5的比例与加热熔融的基质相混合;即取1份稠膏,3.5份熔融基质相混合,基质选用聚乙二醇6000和聚乙二醇4000以3∶1的比例混合熔融。
步骤三置入滴丸机的储液罐中,保温80℃。
步骤四选择内径3mm、外径4mm的滴嘴,以每秒2滴的速度,滴入5℃~-5℃的冷却剂中;冷却剂可选择液状二甲基硅油100。
步骤五待冷却成型,取出,去掉表面冷却剂,干燥,包装,即得。
实施例二
步骤一原料的提取和制备
1)红花照流浸膏剂与浸膏剂项下的渗鹿法(中国药典2005年版附录IO),用70%乙醇
作溶剂,浸渍24小时后进行渗鹿,收集药材10倍量漉液,浓缩至无醇味,备用;
2)降香提取挥发油,药渣及水溶液与丹参、郁金、地黄、川芎加水煎煮三次,第一次
2小时,第二次1.5小时,第三次1小时,合并煎液,滤过,滤液备用;
3)将以上溶液合并,于80℃的温度条件下减压浓缩成稠膏,减压干燥,粉碎成细粉,
与以上所得的挥发油、乳香(制)、没药(制)混合,得到制备通脉灵滴丸的稠膏。
步骤二将通过步骤一制得的稠膏以1∶2.5的比例与加热熔融的基质相混合;即取1份稠膏,2.5份熔融基质相混合,基质选用聚乙二醇6000和泊洛沙姆以1∶1的比例混合熔融。
步骤三置入滴丸机的储液罐中,保温85℃。
步骤四选择内径3mm、外径4mm的滴嘴,以每秒1.5滴的速度,滴入10℃~-2℃的冷却剂中;冷却剂可选择液体石蜡。
步骤五待冷却成型,取出,去掉表面冷却剂,干燥,包装,即得。
实施例三
步骤一原料的提取和制备
1)乳香(制)、没药(制)粉碎成粗粉与红花照流浸膏剂与浸膏剂项下的渗鹿法(中
国药典2005年版附录IO),用70%乙醇作溶剂,浸渍24小时后进行渗鹿,收集漉
液,浓缩至无醇味,备用;
2)降香提取挥发油,药渣及水溶液与丹参、郁金、地黄、川芎加水煎煮三次,第一次
2小时,第二次1.5小时,第三次1小时,合并煎液,滤过,滤液备用;
3)将以上溶液合并,于80℃的温度条件下减压浓缩成稠膏,减压干燥,粉碎成细粉,
与以上所得的挥发油混合,得到制备通脉灵滴丸的稠膏或干粉。
步骤二将通过步骤一制得的稠膏以1∶3的比例与加热熔融的基质相混合;即取1份稠膏,3份熔融基质相混合,基质选用聚乙二醇6000熔融。
步骤三置入滴丸机的储液罐中,保温80℃。
步骤四选择内径3mm、外径4mm的滴嘴,以每秒1.5滴的速度,滴入5℃~-5℃的冷却剂中;冷却剂可选择液体石蜡。
步骤五待冷却成型,取出,去掉表面冷却剂,干燥,包装,即得。
实施例四取上述滴丸与市售的通脉灵片进行以下比较:
试验设计:按中国药典2005版崩解时限检查法,取6粒放入崩解仪中,测定其溶散时限。以丹参中原儿茶醛为指标成分测定含量及溶出度。结果见表1:
表1    不同试验数据
  崩解时限(min)   溶出度(5分钟)   性状(10天)   含量(10天)
  实施例1实施例2实施例3片剂     54624     83%76%82%43%     无变化无变化无变化无变化     无变化无变化无变化无变化
结果:通脉灵滴丸的崩解时限较片剂短,释药快。通脉灵滴丸具有应用意义。
实施例五制备过程中原料提取制备工艺对制剂稳定性的考察
按照国家有关中药新药研究稳定性考察要求,对其进行室温稳定性试验,分不同的时间,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实施例一及市售品的溶出度(5分钟)。测定结果见表2:
表2    稳定性试验结果
    项目     性状     溶出度(%)
    滴丸     片剂     滴丸     片剂
    0月1月2月3月6月     无变化无变化无变化无变化无变化     无变化无变化无变化无变化无变化     8584868886     4245404140
结果:通脉灵滴丸的稳定性良好。
实施例六不同基质组方试验
试验设计:为了观察经过特定工艺制备得到的原料与不同基质进行组方对本发明所涉及产品的影响,分别以聚乙二醇6000、硬脂酸、硬脂酸钠、甘油明胶、泊洛沙姆、虫蜡、聚氧乙烯单硬脂酸酯、羧甲基淀粉钠等基质与原料粉相混合,其它均按照实施例一中的所给出的条件,即将制备而得的干粉分别与所选基质以1∶3的比例混合均匀,采用电加热的方式将各组配制好的原辅料分别加热至熔融状态,采用自制的专用滴丸机,调节其滴头温度使保持在85士2℃;以甲基硅油为冷凝剂,调节滴丸机的制冷控制系统使冷凝剂的温度保持在20到-5℃,再按照前面〔具体实施方式〕所给出的工艺分别进行制备,可以得到8个原料粉与不同基质的组方实验,并得到8组不同的实验结果见表3:
表3    不同基质组方试验结果
基质名称 有效成分(%) 圆整率(%) 溶散时限(分钟) 丸重差异(%) 硬度
  聚乙二醇6000泊洛萨姆硬脂酸硬脂酸钠甘油明胶虫蜡聚氧乙烯单硬脂酸酯羧甲基淀粉钠     25%25%25%25%25%25%25%25%     9389496251438134     <30<30>30<30>30>30<30<30     <10<10>10>10>10>10<10>10   较大较大稍差一般一般差较好差
由表中结果可以看到,在实施例中,当选择不同基质时,对圆整率、溶散时限丸重差异和硬度均有较大影响,且以聚乙二醇6000为基质时各项指标均符合要求。
实施例七干粉与基质不同配比试验
试验设计:将提取物与基质按不同的比例混合,其它条件参照实施例一操作。采用电加热的方式将各组配制好的原辅料分别加热至熔融状态,采用自制的专用滴丸机,调节其滴头温度使保持在85士2℃;以甲基硅油100为冷凝剂,调节滴丸机的制冷控制系统使冷凝剂的温度保持在20到-5℃。观察指标:硬度由软至硬分为1~4级(手按),外形由不圆至圆分为1~4级,脱尾情况由差至好分为1~4级,结果见下表4:
表4    干粉与基质不同配比试验结果
    提取物与基质的比例
    1∶1     1∶2     1∶3     1∶4     1∶5     1∶6
    硬度脱尾情况圆整度总分     4217     4329     44311     44412     34411     33410
由表中结果可知:合适的配比范围在1∶3~1∶5之间,基质比例小,圆整度差,成形不好;基质比例高,载药量小。
实施例八物料保温温度的选择试验
试验设计:按1∶3混合提取物和基质,其它条件同实施例一,仅改变料温,观察指标:硬度由软至硬分为1~4级(手按),外形由不圆至圆分为1~4级,脱尾情况由差至好分为1~4级,结果见下表5:
表5    物料保温温度的选择试验结果
    物料保温温度(℃)
    60     70     80     90     100
    硬度脱尾情况圆整度总分     4127     43310     44412     44412     3339
由上述结果表明,药液保温温度越低,愈易脱尾,抵制困难,料温太高,硬度下降,冷却不完全,有粘连,且不易成型。因此较好的料温控制范围在80~90℃。
实施例九冷却剂温度选择试验
试验设计:按1∶3混合提取物和基质,其它条件同实施例一,仅改变冷却液温度,观察指标:硬度由软至硬分为1~4级(手按),外形由不圆至圆分为1~4级,脱尾情况由差至好分为1~4级,结果见下表6:
表6    冷却液温度选择结果
                冷却液温度(℃)
    -10     -5     0     10     40
    硬度脱尾情况圆整度总分     43310     44412     44412     44412     1315
由上述结果表明,温度高时,滴丸不易成型,容易粘联;在一定范围内降低冷却液的温度,有利于滴丸收缩、凝固,同时在较低温度下,冷却液比重增大,粘滞度提高,滴丸下降速度缓慢,更易成型,硬度也较合适,但温度太低时,成形不好,易于脱尾,较好的冷却温度范围是-5~10℃。
实施例十成型工艺的试验研究(正交试验)
试验设计:影响滴丸剂成型的因素较为复杂,根据影响因素的初步试验结果,选择冷凝液的温度、滴丸滴制过程的滴速及提取物与PEG-6000的处分配比为考察因素,以滴丸的外观质量为筛选指标,采用正交试验设计对影响滴丸制剂成型工艺的因素进行优选。正交试验因素水平表见表7:
表7    正交试验因素水平表
    因素     水平
        A提取物:基质        B冷凝液温度,℃       C滴速,d/min
    123       1∶31∶41∶5       -5010       102550
正交试验方案与结果:据表2按L9(34)正交表安排试验,依法测定样品的溶散时限和重量差异,计算平均溶散时间(t)及丸重的变异系数(RSD),并对滴丸的圆整度和硬度等外观性状进行评分。结果见表8:
表8    制备工艺正交试验L9(34)结果
    方案     因素     评价结果
A B C 平均溶散时间 丸重变异系数 外观 总分
     t(min)   分值S  RSD(%) 分值W  分值Q  S+W+Q
    123456789K1K2K3R     11122233343614918     1231231234854516     12323131252584315     6′  08″6′  29″5′  45″6′  28″5′  48″5′  37″5′  28″4′  42″5′  32″     795864213    5.84.54.92.83.41.94.12.33.2   132759486    475769898   121912221722141817
结果:直观分析,滴丸的质量不能仅用一个指标来衡量,本试验采用三个指标进行评价,对丸重变异系数、溶散时限进行数据排列并给予1到9的分数,丸重变异系数越大、溶散时限越短、外观质量越好,分数越高,然后计算出总分。从正交试验结果得知,最佳处方是A2B3C2

Claims (10)

1.一种治疗心血管疾病的制剂,其特征是由以下重量份的原料和辅料制成:
丹参150~350份    红花40~75份  郁金100~140份
地黄100~140份    降香40~75份  川芎40~75份
乳香(制)20~40份  没药(制)20~40份。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治疗心血管疾病的制剂,其特征是所述原料的重量份为:
丹参250份  红花62.5  份郁金125份    地黄125份
降香62.5份 川芎62.5  份乳香(制)31.5 份没药(制)31.56份。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治疗心血管疾病的制剂,其特征是所述的制剂为滴丸。
4.一种权利要求3所述制剂的制备方法,其特征是采用以下步骤:
(1)将所述原料提取和制备成稠膏或干粉;
(2)将稠膏或干粉以重量份计1∶1~1∶6的比例与加热熔融的基质相混合;基质为聚乙二醇1500~2000、硬脂酸、硬脂酸钠、甘油明胶、泊洛沙姆、虫蜡、聚氧乙烯单硬脂酸酯和羧甲基淀粉钠中的一种或几种混合物;
(3)置入滴丸机的储液罐中,保温60℃~100℃;
(4)选择大小合适的滴嘴,以适当的速度,滴入40℃~-10℃的冷却剂中;冷却剂可选择液状石蜡、植物油、甲基硅油和二甲基硅油的一种或一种以上;
(5)待冷却成型,取出,去掉表面冷却剂,干燥,包装,即得。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干粉或稠膏与所述基质的配比为1∶2~1∶5;滴制过程中冷却剂的温度范围为10℃~-5℃。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基质是聚乙二醇4000~10000中的一种或几种。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原料的提取和制备采用以下步骤:
1)红花照中国药典2005年版附录IO流浸膏剂与浸膏剂项下的渗漉法,用40%~85%乙醇作溶剂,浸渍24小时后进行渗鹿,收集漉液,浓缩至无醇味,备用;
2)降香提取挥发油,药渣及水溶液与丹参、郁金、地黄、川芎、乳香(制)、没药(制)加水煎煮三次,第一次2小时,第二次1.5小时,第三次1小时,合并煎液,滤过,滤液备用;
3)将以上漉液和滤液合并,于40℃~100℃的温度条件下减压浓缩成稠膏,减压干燥,得稠膏或干粉。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原料的提取和制备采用以下步骤:
1)红花照中国药典2005年版附录IO流浸膏剂与浸膏剂项下的渗鹿法,用40%~85%乙醇作溶剂,浸渍24小时后进行渗鹿,收集漉液,浓缩至无醇味,备用;
2)降香提取挥发油,药渣及水溶液与丹参、郁金、地黄、川芎加水煎煮三次,第一次2小时,第二次1.5小时,第三次1小时,合并煎液,滤过,滤液备用;
3)将以上漉液和滤液合并,于40℃~100℃的温度条件下减压浓缩成稠膏,减压干燥,与乳香(制)、没药(制)混合,粉碎成细粉,得干粉。
9.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原料的提取和制备采用以下步骤:
1)乳香(制)、没药(制)粉碎成粗粉与红花照中国药典2005年版附录IO流浸膏剂与浸膏剂项下的渗鹿法,用40%~85%乙醇作溶剂,浸渍24小时后进行渗鹿,收集漉液,浓缩至无醇味,备用;
2)降香提取挥发油,药渣及水溶液与丹参、郁金、地黄、川芎加水煎煮三次,第一次2小时,第二次1.5小时,第三次1小时,合并煎液,滤过,滤液备用;
3)将以上漉液和滤液合并,于40℃~100℃的温度条件下减压浓缩成稠膏,减压干燥,粉碎成细粉,与以上所得的挥发油混合,得稠膏或干粉。
10.根据权利要求7、8或9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渗漉用乙醇的浓度为70%。
CNA200610146215XA 2006-12-13 2006-12-13 一种治疗心血管疾病的制剂及其制备方法 Pending CN100998835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A200610146215XA CN100998835A (zh) 2006-12-13 2006-12-13 一种治疗心血管疾病的制剂及其制备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A200610146215XA CN100998835A (zh) 2006-12-13 2006-12-13 一种治疗心血管疾病的制剂及其制备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0998835A true CN100998835A (zh) 2007-07-18

Family

ID=3825770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A200610146215XA Pending CN100998835A (zh) 2006-12-13 2006-12-13 一种治疗心血管疾病的制剂及其制备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0998835A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988881A (zh) * 2012-10-15 2013-03-27 李正梅 一种通脉灵片的制备方法及应用
CN103239504A (zh) * 2013-04-25 2013-08-14 苏州谷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活血化瘀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CN106943481A (zh) * 2017-03-08 2017-07-14 吴川杰 一种治疗心脑血管病的中药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988881A (zh) * 2012-10-15 2013-03-27 李正梅 一种通脉灵片的制备方法及应用
CN103239504A (zh) * 2013-04-25 2013-08-14 苏州谷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活血化瘀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CN106943481A (zh) * 2017-03-08 2017-07-14 吴川杰 一种治疗心脑血管病的中药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247241C (zh) 六味地黄滴丸
CN1322855C (zh) 一种用于清热解毒的口服滴丸
CN100998835A (zh) 一种治疗心血管疾病的制剂及其制备方法
CN1730030A (zh) 广金钱草滴丸及其制备方法
CN1990011A (zh) 利尔眠滴丸及其制备方法
CN103585301B (zh) 一种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CN100367936C (zh) 一种具有清热解毒,消炎止痢作用的滴丸及其制备方法
CN1872232B (zh) 治疗脑血管疾病的药物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CN100358562C (zh) 川贝枇杷滴丸及其制备方法
CN100488528C (zh) 消炎利胆滴丸及其制备方法
CN100367934C (zh) 养阴清肺滴丸
CN100446804C (zh) 一种治疗感冒清热的中成药甘露消毒胶囊及其制备工艺
CN100364506C (zh) 一种用于治疗支气管炎的滴丸及其制备方法
CN100542515C (zh) 远志滴丸及其制备方法
CN100358504C (zh) 一种滋补肝肾的天麻醒脑滴丸及其制备方法
CN100542517C (zh) 牛黄解毒滴丸及其制备方法
CN100453072C (zh) 板蓝根滴丸及其制备方法
CN100367935C (zh) 一种治疗细菌感染性疾病的口服滴丸及其制备方法
CN1315469C (zh) 一种用于舒肝利胆的金黄利胆滴丸及其制备方法
CN100387250C (zh) 延胡索滴丸
CN1915260A (zh) 含三七总皂苷的滴丸及其制备方法
CN100348172C (zh) 一种具有清热作用的田七花叶滴丸及其制备方法
CN101269177A (zh) 脉络宁滴丸及其制备方法
CN100382788C (zh) 血尿滴丸及其制备方法
CN100382787C (zh) 速效牙痛滴丸及其制备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