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0562391C - 一种冲击电钻 - Google Patents

一种冲击电钻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0562391C
CN100562391C CNB2006100900161A CN200610090016A CN100562391C CN 100562391 C CN100562391 C CN 100562391C CN B2006100900161 A CNB2006100900161 A CN B2006100900161A CN 200610090016 A CN200610090016 A CN 200610090016A CN 100562391 C CN100562391 C CN 100562391C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mpact
electric
teeth
motor shaft
annular perisporiu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B200610090016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091997A (zh
Inventor
徐振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B200610090016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0562391C/zh
Publication of CN10109199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09199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0562391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0562391C/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Percussive Tools And Related Accessories (AREA)
  • Drilling And Boring (AREA)

Abstract

一种冲击电钻,包括手柄、机体和钻夹头;手柄部位安装有开关组件;机体内安装有:电机,电机轴,安装在电机轴输出端的散热装置,与电机轴末端啮合的传动齿轮,位于散热装置与传动齿轮之间的冲击装置,固定在传动齿轮上的输出轴;钻夹头安装在输出轴外伸于机体的一端;传动齿轮的内侧表面上设有第一冲击齿,冲击装置的相应部位设有与其配合的第二冲击齿;第一冲击齿的外周设有第一环形周壁,第二冲击齿的外周设有与该第一环形周壁滑动配合的第二环形周壁,且第一环形周壁与第二环形周壁形成密封结构,以防止上述冲击齿在工作时润滑油飞溅到非工作位置,从而使得两冲击齿能够始终得到良好的润滑。

Description

一种冲击电钻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动工具,特别是一种冲击电钻。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冲击电钻的技术已经日趋成熟,其一般都包括手柄、机体和钻夹头,机体内安装有电机、电机轴、传动齿轮、输出轴等,传动齿轮的内侧表面上设有第一冲击齿,冲击装置的相应部位设有与第一冲击齿配合的第二冲击齿。当冲击电钻工作时,第一冲击齿与第二冲击齿起到离合作用,能够为输出轴产生轴向的冲击力,然而由于冲击频率过高,该工作位置不但会产生局部高温,而且其上的润滑油也很容易飞溅到非工作位置上,不仅造成了润滑油的浪费,更严重的是导致冲击齿得不到良好的润滑,因此容易造成冲击齿退火而受到磨损以及减少或不产生轴向推力等不良现象,从而使得冲击电钻的安全性能大大降低,甚至损坏整个冲击电钻。例如,中国实用新型专利ZL03205221.9公开的一种冲击电钻,当该专利中的冲击齿轮(相当于上述第二冲击齿)与固定齿轮(相当于上述第一冲击齿)的斜齿啮合时,传动装置带动输出轴转动并同时使输出轴纵向移动,但由于冲击齿轮和固定齿轮的外周并没有设置防油漏结构,因而该专利的冲击电钻工作时也同样存在上述缺陷。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改进的冲击电钻,其不但结构合理、工作安全可靠、使用寿命长,而且能够有效利用现有资源以及保证EMC(电磁兼容)抗干扰的效果。
按照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冲击电钻,包括手柄、机体和钻夹头,所述手柄部位安装有开关组件;所述机体内安装有:由所述开关组件控制的电机,由所述电机驱动的电机轴,安装在所述电机轴输出端的散热装置,与所述电机轴末端啮合的传动齿轮,位于所述散热装置与传动齿轮之间的冲击装置,固定在所述传动齿轮上的输出轴;所述钻夹头安装在所述输出轴外伸于所述机体的一端;所述传动齿轮的内侧表面上设有第一冲击齿,所述冲击装置的相应部位设有与其配合的第二冲击齿。所述第一冲击齿的外周设有第一环形周壁,第二冲击齿的外周设有与该第一环形周壁滑动配合的第二环形周壁,且所述的第一环形周壁与第二环形周壁形成密封结构。
本发明还具有如下附属技术特征:
所述第一环形周壁在靠近所述传动齿轮的一端设有一内凸缘,该内凸缘与所述第一冲击齿的外周壁间隙配合;所述第二环形周壁在靠近所述冲击装置的一端也具有一内凸缘,该内凸缘与所述第二冲击齿的外周壁间隙配合,并与所述第一环形周壁的内端面之间设有一压缩弹簧。
所述输出轴与机体前端的壳体之间设有一防油垫圈。
所述防油垫圈包括软质垫圈和嵌于该软质垫圈外周壁的环形薄片,所述的软质垫圈与所述输出轴过盈配合,所述环形薄片的外端嵌入所述机体前端的对应壳体处。
所述的开关组件包括置于所述手柄上部的开关本体、以及置于所述开关本体下端的电感和电容;所述电感的进线端与电源相连,出线端与开关本体的进线端相连,所述开关本体的出线端与所述电机中的定子进线端相连;所述电容的出线端与所述开关本体的进线端相连。
所述电感与电源之间的接线通过一接线座和压板进行定位。
所述冲击装置包括冲击块、可转动地安装在该冲击块上的冲击旋钮、设于该冲击旋钮下端的钢球,所述的冲击块与电机轴通过轴承配合在一起,所述轴承的一侧设有一与电机轴过盈配合的环形垫圈。
所述冲击块上具有一供所述电机轴穿过的通孔,所述的轴承置于该通孔内壁与电机轴之间,所述通孔外侧的内壁上设有一内凸缘,所述的内凸缘与轴承之间形成一卡槽,所述的环形垫圈置于该卡槽内。
所述冲击块在所述散热装置的外周设有一散热片。
所述散热片的截面形状呈弧形或直线形,其与所述冲击块一体成型。
按照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冲击电钻,相对现有技术具有如下优点:
第一,第一环形周壁和第二环形周壁通过滑动配合而形成了密封结构,这样冲击电钻在工作时,就可以阻止冲击齿上的润滑油飞溅到非工作位置上,使得冲击齿在工作时能够得到充分的润滑,不但有效利用了现有资源,而且提高了冲击齿的使用寿命,降低了冲击电钻的损坏率,更好地保障了冲击电钻的正常运作。
第二,机体前端壳体与输出轴之间设置一防油垫圈,能有效防止机体内润滑油从机体前端壳体与输出轴之间的缝隙流失,使机体内润滑油长时间保持正常含量,保证机体内各运动部件都能得到有效的润滑,磨损减小,另外因加工产生的废料颗粒以及外界灰尘也不能从该缝隙进入到机体内,保证机体内润滑油不被污染,因而不但使用寿命长,而且不浪费润滑油,有效的利用了现有资源。
第三,电感由原来的机体内移到现在的手柄内,结构十分合理,同时将电感改接在电源与开关本体之间,能够有效保证冲击电钻的EMC(电磁兼容)抗干扰效果。
第四,轴承外侧增设的垫圈,一方面:可以防止冲击齿和传动齿轮等部位的润滑油经轴承流入散热装置端而影响散热装置及其周边结构的工作,同时也可以防止润滑油中夹带的杂质流入轴承内部而对轴承造成损坏,大大提高了工作的安全可靠性;另一方面:可以减少电机轴的频繁振动对轴承的损坏,从而延长轴承的使用寿命。
第五,冲击块上的散热片可以很好的降低冲击块所受的高温,这样一方面可以避免因为高温现象所导致的机壳与冲击块之间定位不牢靠的现象,使得其工作安全可靠;另一方面也可以保证冲击块周边各零部件的正常工作,从而大大延长了机器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详细介绍本发明。
图1为按照本发明提供的冲击电钻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中所述第一环形周壁与第二环形周壁配合部分及其周边结构的局部示意图;
图3为图2中B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4为图2中C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中所述冲击块的轴向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中所述防油垫圈的示意俯视图,图中虚线表示的是环形薄片的嵌入部分;
图7为图4中A-A方向的示意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图1、图2、图3和图4,按照本发明提供的冲击电钻,包括手柄1、机体2和钻夹头3,手柄部位安装有开关组件11;机体2内安装有:由开关组件11控制的电机21,由电机21驱动的电机轴22,安装在电机轴22输出端的散热装置23,与电机轴22末端啮合的传动齿轮24,位于散热装置23与传动齿轮24之间的冲击装置25,固定在传动齿轮24上的输出轴26;钻夹头3安装在输出轴26外伸于机体2的一端。传动齿轮24的内侧表面上设有第一冲击齿241,冲击装置25的相应部位设有与其配合的第二冲击齿251;第一冲击齿241的外周设有第一环形周壁242,第二冲击齿251的外周设有与该第一环形周壁滑动配合的第二环形周壁252,且第一环形周壁242与第二环形周壁252形成密封结构,以防止第一冲击齿241和第二冲击齿251在工作时润滑油飞溅到非工作位置,从而使得两冲击齿能够始终得到良好的润滑。
如上所述,第一环形周壁242在靠近传动齿轮24的一端设有一内凸缘244,该内凸缘与所述第一冲击齿241的外周壁间隙配合,第二环形周壁252在靠近所述冲击装置25的一端也具有一内凸缘253,该内凸缘与第二冲击齿251的外周壁间隙配合,这样一来,不但结构合理,而且加工方便。同时,内凸缘253与第一环形周壁242的内端面之间设有一压缩弹簧243,以进一步保证两环形周壁滑动配合的可靠性。压缩弹簧243与第二冲击齿251的外周壁形成面接触,更有利于压缩弹簧243的定位。
参见图1、图6和图7,所述输出轴26与机体2前端的壳体之间设有防油垫圈4,以防止机体内润滑油从机体前端流失,同时也能防止因加工产生的废料颗粒以及外界灰尘进入到机体内。防油垫圈4包括软质垫圈41(例如橡胶垫圈)和嵌于该软质垫圈外周壁的环形薄片42,环形薄片42用金属件制成,可以满足强度方面的要求。软质垫圈41与输出轴26过盈配合,过盈量为0.1~0.3mm,以保证密封的可靠性,环形薄片42的外端嵌入机体2前端的对应壳体处,以保证定位的可靠性。环形薄片42的内周壁上还均匀分布有多个矩形凹槽421,以增加软质垫圈41与环形薄片42连接的牢固性,从而提高尺寸精度。
参见图1,所述的开关组件11包括置于手柄上部的开关本体111、以及置于开关本体下端的电感112和电容113;电感的进线端与电源相连,出线端与开关本体111的进线端相连,开关本体111的出线端与电机中的定子211进线端相连;电容113的出线端与开关本体111的进线端相连。电感112可以是方形电感,也可以是圆形电感,其与电源之间的接线通过一接线座114和压板115进行定位,使得手柄内的接线整齐,同时,接线座114由两个H形的垫片通过螺钉紧固而成,以便更好地对接线进行定位。
参见图1、图2、图3、图4和图5,所述冲击装置25包括冲击块254、可转动地安装在该冲击块上的冲击旋钮8、设于该冲击旋钮下端的钢球9,冲击工作时,旋转冲击旋钮8,使其下端的钢球9不顶住输出轴26的轴端,传动齿轮24上的第一冲击齿241和冲击块254上的第二冲击齿251啮合在一起,在外力作用下和机器运转时,输出轴26便会产生旋转运动和轴向的往复移动,从而实现冲击的目的,该状态下可用于水泥等物体的钻孔。非冲击工作时,反方向旋转冲击旋钮8,使得钢球9顶住输出轴26轴端,在外力作用下,第一冲击齿与第二冲击齿就不会啮合在一起,从而进行非冲击的加工工作,该状态下比较适合钻铁和木头等物体。此外,所述的冲击块254与电机轴22通过轴承5配合在一起,轴承5的一侧设有一与电机轴22过盈配合的环形垫圈6,具体的配合结构为:冲击块254上具有一供电机轴22穿过的通孔256,轴承5置于该通孔256内壁与电机轴22之间,通孔256外侧的内壁上设有一内凸缘257,内凸缘257与轴承5之间形成一卡槽258,环形垫圈6置于该卡槽内;也就是说,环形垫圈6置于轴承5的外侧,即朝钻夹头方向的一侧,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确保防油效果,同时,环形垫圈26可以由氟橡胶或硅胶或羊毛或软质纸等制成,更有利于提高其对轴承5的防振性及密封性。
参见图1、图2、图3、图4和图5,所述冲击块254在散热装置23的外周设有一散热片259,根据热传递的原理,电机轴22和输出轴26的高速转动以及输出轴26的频繁冲击所产生的高温,必定会通过冲击块254传递给散热片259,而散热装置23所产生的风通过散热装置23与机体2间的间隙流出,正好可以将散热片259上的热量排出机体外。散热片259的截面形状呈弧形或直线形(因结构简单,所以图中只示出了弧形),可以增加散热面,提高散热效果,其与冲击块254一体成型,加工起来十分方便。
上述实施例仅供说明本发明之用,而并非对本发明的限制,有关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还可以做出各种变化和变型,因此所有等同的技术方案也属于本发明的范畴,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应由各权利要求限定。

Claims (10)

1.一种冲击电钻,包括手柄(1)、机体(2)和钻夹头(3);所述手柄部位安装有开关组件(11);所述机体(2)内安装有:由所述开关组件(11)控制的电机(21),由所述电机(21)驱动的电机轴(22),安装在所述电机轴(22)输出端的散热装置(23),与所述电机轴(22)末端啮合的传动齿轮(24),位于所述散热装置(23)与传动齿轮(24)之间的冲击装置(25),固定在所述传动齿轮(24)上的输出轴(26);所述钻夹头(3)安装在所述输出轴(26)外伸于所述机体(2)的一端;所述传动齿轮(24)的内侧表面上设有第一冲击齿(241),所述冲击装置(25)的相应部位设有与所述第一冲击齿(241)配合的第二冲击齿(251);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冲击齿(241)的外周设有第一环形周壁(242),所述第二冲击齿(251)的外周设有与该第一环形周壁滑动配合的第二环形周壁(252),且所述的第一环形周壁(242)与第二环形周壁(252)形成密封结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冲击电钻,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环形周壁(242)在靠近所述传动齿轮(24)的一端设有一内凸缘(244),该内凸缘与所述第一冲击齿(241)的外周壁间隙配合;所述第二环形周壁(252)在靠近所述冲击装置(25)的一端也具有一内凸缘(253),该内凸缘与所述第二冲击齿(251)的外周壁间隙配合,并与所述第一环形周壁(242)的内端面之间设有一压缩弹簧(243)。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冲击电钻,其特征在于:所述输出轴(26)与机体(2)前端的壳体之间设有一防油垫圈(4)。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冲击电钻,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油垫圈(4)包括软质垫圈(41)和嵌于该软质垫圈外周壁的环形薄片(42),所述的软质垫圈(41)与所述输出轴(26)过盈配合,所述环形薄片(42)的外端嵌入所述机体(2)前端的对应壳体处。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冲击电钻,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开关组件(11)包括置于所述手柄上部的开关本体(111)、以及置于所述开关本体下端的电感(112)和电容(113);所述电感的进线端与电源相连,所述电感的出线端与开关本体(111)的进线端相连,所述开关本体(111)的出线端与所述电机中的定子(211)进线端相连;所述电容(113)的出线端与所述开关本体(111)的进线端相连。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冲击电钻,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感(112)与电源之间的接线通过一接线座(114)和压板(115)进行定位。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冲击电钻,其特征在于:所述冲击装置(25)包括冲击块(254)、可转动地安装在该冲击块上的冲击旋钮(8)及设于该冲击旋钮下端的钢球(9);所述的冲击块(254)与电机轴(22)通过轴承(5)配合在一起,所述轴承(5)的一侧设有一与电机轴(22)过盈配合的环形垫圈(6)。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冲击电钻,其特征在于:所述冲击块(254)上具有一供所述电机轴(22)穿过的通孔(256),所述的轴承(5)置于该通孔(256)内壁与电机轴(22)之间,所述通孔(256)外侧的内壁上设有一内凸缘(257),所述通孔外侧内壁上的内凸缘(257)与轴承(5)之间形成一卡槽(258),所述的环形垫圈(6)置于该卡槽内。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冲击电钻,其特征在于:所述冲击块(254)在所述散热装置(23)的外周设有一散热片(259)。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冲击电钻,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片(259)的截面形状呈弧形或直线形,其与所述冲击块(254)一体成型。
CNB2006100900161A 2006-06-23 2006-06-23 一种冲击电钻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562391C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B2006100900161A CN100562391C (zh) 2006-06-23 2006-06-23 一种冲击电钻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B2006100900161A CN100562391C (zh) 2006-06-23 2006-06-23 一种冲击电钻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091997A CN101091997A (zh) 2007-12-26
CN100562391C true CN100562391C (zh) 2009-11-25

Family

ID=3899053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2006100900161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562391C (zh) 2006-06-23 2006-06-23 一种冲击电钻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0562391C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648286B (zh) * 2008-08-14 2011-09-07 苏州宝时得电动工具有限公司 冲击钻
CN102371573A (zh) * 2010-08-10 2012-03-14 南京德朔实业有限公司 电动工具
JP5936302B2 (ja) 2010-12-28 2016-06-22 日立工機株式会社 電動工具
CN105305721A (zh) * 2014-05-30 2016-02-03 浙江绿动电机科技有限公司 冲击钻
CN105965062A (zh) * 2016-06-29 2016-09-28 苏州博来喜电器有限公司 手电钻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091997A (zh) 2007-12-2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0562391C (zh) 一种冲击电钻
CN209157136U (zh) 一种永磁同步电主轴
US20230392604A1 (en) Swing angle adjustment device for electric fan oscillating head, and electric fan applying same
CN104607695A (zh) 一种电钻的传动装置
CN210125442U (zh) 电磁直驱重型锤式破碎机
CN2900049Y (zh) 一种改良的冲击电钻
CN111545782A (zh) 一种具有碎屑收集功能的立式钻床
CN201442057U (zh) 一种转塔冲床专用压力机床身
CN2900050Y (zh) 一种安全可靠的冲击电钻
CN107524758B (zh) 一种多功能蜗轮蜗杆减速机
CN210686735U (zh) 一种旋转主轴的防松装置
CN207239682U (zh) 板材加工装置
CN203352348U (zh) 电机组合式密封结构
CN109999959A (zh) 电磁直驱重型锤式破碎机
CN202273586U (zh) 液压凿岩机液压承冲机构
CN203621564U (zh) 防漏油电锤
CN210308456U (zh) 一种建筑装饰工程类墙面打孔用电钻防尘装置
CN217115857U (zh) 一种自动循环降温式电机
CN2900048Y (zh) 一种改进的冲击电钻
CN217335337U (zh) 一种装有无刷电机的新型钻孔机
CN216555237U (zh) 一种节能型双用减速箱设备
CN2459121Y (zh) 一种用于心盘铣床的工件转盘驱动机构
CN216912206U (zh) 一种防反转自锁装置
CN213754233U (zh) 一种电机直连式减速机构
CN220825961U (zh) 一种交流高效电锤安全离合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17 Cessation of patent righ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91125

Termination date: 20100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