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0560945C - 回转活塞式发动机 - Google Patents

回转活塞式发动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0560945C
CN100560945C CNB2006100886766A CN200610088676A CN100560945C CN 100560945 C CN100560945 C CN 100560945C CN B2006100886766 A CNB2006100886766 A CN B2006100886766A CN 200610088676 A CN200610088676 A CN 200610088676A CN 100560945 C CN100560945 C CN 100560945C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iston
travelling mechanism
bend
end position
spin axi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B200610088676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025090A (zh
Inventor
赫伯特·许特林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ublication of CN10102509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02509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0560945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0560945C/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CROTARY-PISTON OR OSCILLATING-PISTON MACHINES OR ENGINES
    • F01C21/00Component 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F01C1/00 - F01C20/00
    • F01C21/08Rotary pistons
    • F01C21/0809Construction of vanes or vane holders
    • F01C21/0818Vane tracking; control therefor
    • F01C21/0827Vane tracking; control therefor by mechanical means
    • F01C21/0836Vane tracking; control therefor by mechanical means comprising guiding means, e.g. cams, roll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B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OR OF POSITIVE-DISPLACEMENT TYPE, e.g. STEAM ENGINES
    • F01B9/00Reciprocating-piston machines or engines characterised by connections between pistons and main shafts and not specific to preceding groups
    • F01B9/04Reciprocating-piston machines or engines characterised by connections between pistons and main shafts and not specific to preceding groups with rotary main shaft other than crankshaft
    • F01B9/06Reciprocating-piston machines or engines characterised by connections between pistons and main shafts and not specific to preceding groups with rotary main shaft other than crankshaft the piston motion being transmitted by curved surfac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CROTARY-PISTON OR OSCILLATING-PISTON MACHINES OR ENGINES
    • F01C21/00Component 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F01C1/00 - F01C20/00
    • F01C21/08Rotary pistons
    • F01C21/0809Construction of vanes or vane holders
    • F01C21/0818Vane tracking; control therefor
    • F01C21/0854Vane tracking; control therefor by fluid means
    • F01C21/0872Vane tracking; control therefor by fluid means the fluid being other than the working fluid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CROTARY-PISTON OR OSCILLATING-PISTON MACHINES OR ENGINES
    • F01C9/00Oscillating-piston machines or engines
    • F01C9/005Oscillating-piston machines or engines the piston oscillating in the space, e.g. around a fixed point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2COMBUSTION ENGINES; HOT-GAS OR COMBUSTION-PRODUCT ENGINE PLANTS
    • F02BINTERNAL-COMBUSTION PISTON ENGINES; COMBUSTION ENGINES IN GENERAL
    • F02B53/00Internal-combustion aspects of rotary-piston or oscillating-piston engines
    • F02B53/04Charge admission or combustion-gas discharg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CROTARY-PISTON OR OSCILLATING-PISTON MACHINES OR ENGINES
    • F01C21/00Component 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F01C1/00 - F01C20/00
    • F01C21/08Rotary pistons
    • F01C21/0809Construction of vanes or vane holders
    • F01C21/089Construction of vanes or vane holders for synchronised movement of the van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10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ICE] based vehicles
    • Y02T10/12Improving ICE efficienci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Compressors, Vaccum Pumps And Other Relevant Systems (AREA)
  • Reciprocating Pumps (AREA)
  • Pistons, Piston Rings, And Cylinders (AREA)
  • Compressor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回转活塞式发动机,具有外壳(12),里面设置至少一个活塞(30),活塞可环绕外壳固定的旋转轴线(38)在外壳(12)内旋转并在环绕旋转轴线(38)旋转时环绕与旋转轴线(38)垂直分布的回转轴线(42)在第一终端位置(OT)和第二终端位置(UT)之间进行往复回转运动,其中,至少一个活塞(30)具有第一运行机构(58),该机构在活塞(30)环绕旋转轴线(38)旋转时沿至少一个控制弯道(66)运行,控制弯道这样构成,使至少一个活塞(30)的回转运动从运行机构(58)沿控制弯道(66)的旋转运动中导出。除了运行机构(58),还为活塞(30)分配返回装置,用于支持至少一个活塞(30)至少从第一终端位置(OT)返回到第二终端位置(UT)内。

Description

回转活塞式发动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回转活塞式发动机,具有外壳,里面设置至少一个活塞,活塞可环绕外壳固定的旋转轴线在外壳内旋转并在环绕旋转轴线旋转时环绕与旋转轴线垂直分布的回转轴线在第一终端位置和第二终端位置之间进行往复回转运动,其中,至少一个活塞具有第一运行机构,该机构在活塞环绕旋转轴线旋转时沿至少一个控制弯道运行,控制弯道这样构成,使至少一个活塞的回转运动从运行机构沿控制弯道的旋转运动中导出。
背景技术
这种回转活塞式发动机由文献WO 03/067033A1有所公开。
回转活塞式发动机和特别是依据本发明的回转活塞式发动机可以作为内燃机、作为泵或者作为压缩机使用。依据本发明的回转活塞式发动机最好作为内燃机使用并作为这种内燃机在本说明书中予以介绍。
在回转活塞式发动机作为内燃机使用的情况下,进气、压缩、膨胀和排气的各个工作冲程通过至少一个活塞在两个终端位置之间的往复回转运动进行。
在由同一申请人的上述文献WO 03/067033A1公开的回转活塞式发动机中,球形外壳内设置总计四个活塞,它们共同环绕外壳中心外壳固定的旋转轴线旋转并在旋转时在外壳内环绕回转轴线进行往复回转运动,其中,各自两个相邻的活塞反向回转。在这种公开的回转活塞式发动机中,各自两个与外壳中心相关径向相对的活塞相互刚性连接成一个双活塞,而且这种活塞对在外壳中心上通过交叉设置。在活塞对的活塞各自两个彼此靠近的端面之间各自形成一个工作室,从而这种公开的回转活塞式发动机具有总计两个工作室。与外壳中心相关径向相对设置的两个工作室在活塞往复回转运动时同向扩大和缩小。
至少一个活塞的回转运动通过第一终端位置和第二终端位置限制。工作室最小容积所处的第一终端位置称为OT(上死点)位置,而工作室容积最大所处的第二终端位置称为UT(下死点)位置。
为至少一个活塞从其环绕旋转轴线的旋转运动中导出回转运动,至少一个活塞具有沿控制弯道运行的运行机构,该机构在外壳本身的内壁上或者在与外壳内壁连接的弯道件上构成。控制弯道环绕旋转轴线延伸并与产生的往复回转运动相应构成弯道,也就是说,具有远距旋转轴线的区域和近距旋转轴线的区域。
特别是在这种回转活塞式发动机的一种构成中,至少一个活塞处于靠近旋转轴线的OT位置上,而它在UT位置上则远离旋转轴线,由于至少一个活塞环绕旋转轴线的旋转运动产生的离心力支持该活塞从OT位置运动到UT位置内。在低转速情况下,特别是在回转活塞式发动机起动时,这种离心力却很小。如果外壳内回转轴线的相对面上存在第二回转活塞,它正在进行燃料-空气混合气体点火后膨胀的工作冲程,而至少第一活塞正在进行进气的工作冲程,那么会出现通过膨胀工作冲程构成的制动压力制动第一活塞从OT位置回转运动到UT位置内,从而第一活塞不能及时利用其运行机构与控制弯道直接和可靠的接触进入UT位置内。
但即使在存在支持至少一个活塞从OT位置回转运动到UT位置内的足够离心力的高转速情况下,OT位置上的离心力仍很小,而且不能排除至少一个活塞的运行机构不是以所要求的精度沿控制弯道运行,而是失去其与控制弯道的接触,由此至少一个活塞的回转运动是不连续的。对此的意思是说,至少一个活塞的回转运动部分中断或者至少缓慢,而它在其他区域内却加速。在此方面,甚至会出现不希望的情况,即至少一个活塞延迟或者根本不能到达其UT位置。这一点对这种回转活塞式发动机的运行特性,特别是运行平稳性产生不利影响。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因此在于,对开头所述类型的回转活塞式发动机作如下进一步构成,改善其运行特性。
该目的依据本发明在开头所述的回转活塞式发动机方面由此得以实现,即除了运行机构之外,还为活塞分配返回装置,用于支持至少一个活塞至少从第一终端位置返回到第二终端位置内;返回装置具有第二运行机构,该第二运行机构与至少一个活塞连接并每当至少一个活塞环绕旋转轴线旋转时沿与所述控制弯道侧面邻接的第二控制弯道运行。
依据本发明的回转活塞式发动机据此对于至少一个活塞除了具有沿控制弯道运行的运行机构之外还具有返回装置,用于支持至少一个活塞至少从第一终端位置返回到第二终端位置内。所具有的返回装置不言而喻也可以支持至少一个活塞从第二终端位置返回到第一终端位置内。依据本发明的构成特别具有优点的是,至少一个活塞在第一终端位置上比在第二终端位置上更靠近旋转轴线。在这种情况下,至少一个活塞从第一终端位置到第二终端位置内的回转运动依靠离心力支持进行,但其中如上所述,这种离心力在低转速情况下和特别是在OT位置上可能不足以使至少一个活塞可靠地从第一终端位置返回到第二终端位置内。依据本发明的返回装置这样构成,使至少一个活塞的运行机构在从第一终端位置回转运动到第二终端位置期间始终与控制弯道保持接触。通过具有用于支持至少一个活塞至少从第一终端位置返回到第二终端位置的依据本发明的返回装置,依据本发明的回转活塞式发动机的运行特性,特别是其运行平稳性得到改善。
至少一个活塞据此除了具有沿第一控制弯道运行的运行机构之外还具有第二运行机构,该机构沿与第一控制弯道相邻的单独控制弯道运行。第一运行机构因此可以这样在至少一个活塞上定位,使其主要吸收径向压力,以使活塞外壳侧支承,而第二运行机构的主要作用是使至少一个活塞至少从第一终端位置返回到第二终端位置内。
在与此前介绍的构成相互关系上,此外优选第二控制弯道这样构成,使沿第二控制弯道运行的第二运行机构在向第二终端位置的方向上向至少一个活塞施加拉力。
这种措施特别的优点是,第一终端位置比至少一个活塞的第二终端位置更靠近旋转轴线。在这种情况下,沿第二控制弯道运行的第二运行机构的作用是施加拉力使活塞从第一终端位置返回第二终端位置,该拉力保证至少一个活塞从第一终端位置回转运动到第二终端位置内的可靠导向。
在另一优选的构成中,第二运行机构为导轮或者滑座。
具有导轮作为第二运行机构的优点是第二运行机构在第二控制弯道上的低摩擦导向,而沿第二控制弯道滑动的滑座则是第二运行机构设计上更为简单的结构。
在另一优选的构成中,第二运行机构弹性支承在活塞上。
与第二运行机构与至少一个活塞刚性连接相比,第二运行机构弹性支承在至少一个活塞上的优点是,第二运行机构相对于第一运行机构至少略微柔性运动,由此例如在外壳内或者弯道件上加工两个控制弯道时加工造成的公差可以通过弹性间隙得到补偿。由此保证至少一个活塞无冲击的回转运动,由此进一步改善回转活塞式发动机的运行特性和特别是运行平稳性。
在另一优选的构成中,第一控制弯道和第二控制弯道作为基本上彼此平行分布的弯道槽构成,它们通过板条彼此分开,其中,第一运行机构和第二运行机构在弯道槽彼此对向的弧形断面上引导。
第一运行机构在此方面最好在第一弯道槽靠近至少一个活塞的摆动断面上运行和第二运行机构在第二弯道槽远离活塞并对向的弧形断面上运行。由此达到第二运行机构可以产生足够的拉力使至少一个活塞从第一终端位置返回到第二终端位置内。
在另一优选的构成中,外壳内设置至少一个第二活塞,它可以与至少一个活塞共同环绕旋转轴线旋转并可环绕与至少一个活塞的旋转轴线不平行分布的回转轴线回转,其中,至少一个第二活塞具有沿至少一个活塞的第二控制弯道运行的第一运行机构和第二运行机构,该机构用于支持至少一个第二活塞至少从第一终端位置沿至少一个活塞的第一控制弯道返回运行到第二终端位置内。
在依据本发明的回转活塞式发动机的这种构成中,该发动机具有两个工作室,其中,上述措施的优点在于,为至少两个活塞的导向总计仅需两个控制弯道,它们同时形成用于支持活塞从第一终端位置返回到第二终端位置内的各自返回装置的一部分。依据本发明的回转活塞式发动机不言而喻也可以具有四个活塞,其中各自两个形成一个活塞对,活塞对本身之间限制一个工作室。至少一个和至少第二活塞的回转轴线彼此不是平行分布,而是以最好90°的角度彼此偏移。
此外,作为对通过沿第二控制弯道运行的第二运行机构形成的返回装置的选择或者补充,优选返回装置具有用于产生向活塞背面施加低压的低压源。
如果返回装置仅具有低压源,那么它的优点是可以取消第二运行机构,由此至少一个活塞的活塞背面不必加大,由此至少一个活塞的回转行程整体上可以大于附加的第二运行机构设置在活塞背面上。这种低压直接这样选择,使至少一个活塞从第二终端位置到第一终端位置内的回转运动不受影响。1000-2000kp/m2范围内的低压对于支持至少一个活塞从第一终端位置返回到第二终端位置的返回装置的目的来说足够。
在另一优选的构成中,第一运行机构作为导轮构成,在其滚动面下面设置通风叶片。
这种措施的优点是,第一运行机构不仅产生至少一个活塞沿控制弯道的导向,而且同时也作为冷却至少一个活塞的通风装置使用。在导轮沿控制弯道运行时,通过通风叶片将空气吸入活塞背面并再通过导轮和活塞之间相应的距离排出。按照这种方式将冷却空气导入至少一个活塞内,例如可以通过封闭的空气循环冷却输送到回转活塞式发动机。
其他优点和特征来自于下面的说明和附图。
不言而喻,上述和下面还要介绍的特征不仅在各自所列举的组合中,而且也可以在其他组合中或者独立使用,而不会偏离本发明的范围。
附图说明
附图中示出本发明的实施例,下面参照附图对其进行详细说明。其中:
图1示出回转活塞式发动机的透视总图;
图2示出图1回转活塞式发动机的纵剖面,其中,活塞处于第一回转终端位置(UT位置)上;
图3示出图1回转活塞式发动机与图2同样的剖面,其中,活塞现在处于第二回转终端位置(OT位置)上;
图4示出图1回转活塞式发动机的另一纵剖面,其中,图4中的剖面平面相对于图2和3中的剖面平面约45°翻转,而且其中活塞处于基本在图2和图3中回转终端位置之间大致中间的回转终端位置上;
图5示出图1-图4中回转活塞式发动机的活塞架包括其中所容纳的活塞在内的透视图;
图6a)和b)示出图1-图4中回转活塞式发动机活塞的两种实施方案;
图7示出图6a和b)活塞实施方案的分解图;
图8示出图1-4回转活塞式发动机弯道件的透视半纵剖面;
图9示出与图8相对的不同透视图和缩小比例的图8中弯道件另一个半纵剖面;以及
图10示出图1-4中回转活塞式发动机用于回转活塞式发动机冷却和润滑回路的方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1-4示出整体采用10标注的回转活塞式发动机。回转活塞式发动机10的其他细节在图5-10中示出。
回转活塞式发动机10整体作为内燃机构成,但经过相应的变化也可以作为泵或者作为压缩机使用。
回转活塞式发动机10具有图1中封闭示出的外壳12。外壳12具有球形构成的中心外壳段14。中心外壳段14由两个半外壳16和18组成,它们通过法兰20相互连接。
外壳12此外具有第一端面22和与第一端面22相对的第二端面24。
第一端面22通过端面的外壳盖26并且第二端面24通过端面的外壳盖28形成。外壳盖26和28与中心外壳段14或其两个半外壳16和18连接。外壳盖26和28可从中心外壳段14上取下,半外壳16同样也可从半外壳18上取下。
依据图2-4,外壳12内部设置四个活塞30-36。活塞30-36在外壳12内可以共同环绕旋转轴线38依据箭头40旋转。旋转轴线38穿过外壳12球形内部的中心并外壳固定,也就是说,其位置在活塞32-36旋转期间相对于外壳12不变。
活塞30-36在环绕旋转轴线38旋转时进行与旋转运动叠加的回转运动。活塞30和32在此方面环绕第一回转轴线42进行往复回转运动,该回转轴线在外壳12内部的中心与旋转轴线38垂直相切,而活塞34和36在环绕旋转轴线38旋转时环绕第二回转轴线44进行往复回转运动,该回转轴线同样在外壳12内部的中心与旋转轴线38垂直相切,但也与回转轴线42垂直。回转轴线42和44随同活塞30-36同样环绕旋转轴线38旋转。活塞30和32的瞬时回转平面在此方面始终与活塞34和36的瞬时回转平面垂直。
但所有四个活塞30-36也可以设置在一个共用平面上并相应地回转轴线42和44平行或者重合。
无论是旋转轴线38还是回转轴线42和44在这里均应理解为几何轴线。
活塞30和32或34和36的回转运动在两个终端位置之间进行,其中,图2示出一个终端位置(所谓UT位置)和图3示出另一个终端位置(所谓OT位置)。
一方面活塞30和32和另一方面活塞34和36的回转运动始终同向,也就是说,如果活塞30和32彼此回转,那么活塞34和36也彼此回转并相反。
每个活塞具有一个端面,也就是活塞30具有端面46,活塞32具有端面48,活塞34具有端面50和活塞36具有端面52,其中,后者在图2中被其他部件覆盖。
活塞30和32形成第一活塞对,其端面46和48彼此靠近。端面46和48确定第一工作室54。活塞34和36形成第二活塞对,其端面50和52彼此靠近并确定第二工作室56。与活塞30和32或34和36的往复回转运动相应,工作室54和56扩大和缩小,其中,工作室54和56始终同向扩大或缩小。
活塞30-36这样设置在外壳12内,使旋转轴线38穿过两个工作室54和56,而且最好在活塞30-36的任何旋转和回转位置上均处于中心。
为使活塞30-36在其环绕旋转轴线38旋转运动时产生回转运动,每个活塞具有运行机构,确切地说活塞30具有运行机构58(图3和4),活塞32具有运行机构60(参照图2-4),活塞34具有运行机构62(参照图2)和活塞36具有运行机构64(参照图3和4)。运行机构58-64在这里作为导轮构成,其中,每个运行机构58-64可转动固定在所属的活塞30-36上。
为活塞30和32的运行机构58和60分配第一控制弯道66,并为活塞34和36的运行机构62和64分配第二控制弯道68。
运行机构58和60据此沿同一控制弯道66运行,而运行机构62和64沿同一控制弯道68运行。
控制弯道66和68在图8和9中以纵剖面单独示出的弯道件70上构成。图8和9因此仅示出控制弯道66和68的一半,它不言而喻通过环绕旋转轴线38的整个圆周延伸。弯道件70固定在外壳12的内部。
控制弯道66和68各自具有一种轮廓或者弯道导向,可以使活塞30和32或34和36从其环绕旋转轴线38的旋转运动中导出回转运动。
控制弯道66和68侧面并排相邻构成并基本上彼此平行分布。
图8和9的剖面平面与同样可看到弯道件70的图2和3的剖面平面垂直。在图8的图示中,以附图符号72和72′表示的控制弯道66的位置相当于活塞30和32,也就是图2和3中左活塞对的UT位置。
具有附图符号74且图8中看不到的与位置74相关环绕旋转轴线38以180°偏移的位置相当于活塞30和32,也就是图3中左活塞对的OT位置。
以附图符号76和76′表示的控制弯道68的位置对应于活塞34和36,也就是图3中右活塞对的OT位置。如上面已经提到的那样,活塞34和36相对于活塞30和32环绕旋转轴线38以90°偏移。以附图符号78表示的以及图8中看不到的与旋转轴线38相关以180°偏移的位置为图2中所示活塞34和36的UT位置。
除了运行机构58-64外,还为活塞30-36分配返回装置78-84,也就是为活塞30分配返回装置78,为活塞32分配返回装置80,为活塞34分配返回装置82和为活塞36分配返回装置84。返回装置78-84用于支持活塞30-36从依据图3的OT位置返回到依据图2的UT位置内。
因为活塞30-36的返回装置78-84各自相同,所以这里举例仅介绍活塞30的返回装置78,其中,这种介绍对活塞32-36的其他返回装置80-84同样适用。
依据图6b),活塞30的返回装置78具有第二运行机构86,它作为活塞30上的第一运行机构58的附加而提供并与活塞30连接。运行机构86以导轮的方式构成。也可以选择作为球体构成。
依据图7,活塞30具有活塞体88,活塞体具有缺口90,里面通过轴颈92可转动容纳作为导轮构成的运行机构58。缺口90处于活塞30的背面,也就是远离活塞30端面46的那面。运行机构58也可以作为球体构成。
与缺口90相邻在活塞30的背面上构成另一个缺口94,用于容纳第二运行机构86。返回装置78的第二运行机构86固定在连接板96上,该连接板插入缺口94内并同样与轴颈92配合,但其中连接板96不可环绕轴颈92转动。第二运行机构86弹性支承在活塞30上,确切地说是通过在这里作为螺旋弹簧构成的弹簧98弹性支承。第二运行机构86由此可相对于第一运行机构略微移动,确切地说是在第二运行机构86与第一运行机构58相距的方向上,也就是向第一运行机构58移动或者从其移开。
两个保险环100和102将轴颈92固定在活塞30的活塞体88内。
依据图3,活塞30的返回装置78的第二运行机构86在控制弯道68上运行,活塞34和36的第一运行机构62和64也在上面运行。由于活塞34和36的回转平面与活塞30和32的回转平面偏移,活塞30的第二运行机构86和活塞34和36的第一运行机构62和64在此方面互不干扰。在第二控制弯道68上同样运行活塞32的返回装置80,而相反同样在活塞34和36上作为第二运行机构具有的活塞34和36的返回装置82和84在活塞30和32的第一运行机构58和60所运行的第一控制弯道66上运行。
根据这种设置因此仅需要两个控制弯道66和68,它们在活塞30和36无返回装置78-84构成的情况下同样需要。
活塞30和32的在第二控制弯道68上运行的返回装置78和80从图3中的OT位置出发向活塞30和32在UT位置的方向上施加拉力。这一点也由此得以实现,即控制弯道66和68作为基本上彼此平行分布的弯道槽构成,它们通过板条104彼此隔开,其中,第一运行机构58和60和返回装置78和80在弯道槽彼此对向的弧形断面上引导,正如从图3和图2所看到的那样。
作为对返回装置78-84构成的选择,取代导轮86它们也可以具有滑座86′,它通过连接板96′自由末端上的球状面形成(图6a)和图7)。活塞30和第一运行机构58的其他结构在此方面保持不变。
特别是如从图7可看到的那样,第一运行机构58-64各自作为轮构成,其滚动面具有孔106,其中,在滚动面的下面设置通风叶片,它们在本实施例中与通过运行机构58-64的轴颈92形成的旋转轴线径向定向。在运行机构58-64沿控制弯道66和68运行时,通过运行机构58-54的旋转由通风叶片108产生通风效应,它通过将空气导过活塞30-36内的缺口90和94并因此起到冷却活塞30-36的作用。
活塞30-36在外壳12内此外滑动支承在环绕旋转轴线38随同活塞30-36共同旋转的活塞架110上,该活塞架在图5中与活塞30-36共同但无外壳12地示出。在活塞架110上,活塞30-36例如借助于未示出的槽-弹簧连接防止扭转或者翻转。
活塞架110具有第一主支承段112及里面的孔114,其中,后者内滑动支承活塞34和36。孔114与端面50和52共同限制工作室56。
活塞架110相应具有同样带孔118的第二主支承段116,孔内滑动支承活塞30和32并与活塞30和32的端面46和48共同限制工作室54。由于活塞30和32相对于活塞34和36以90°偏移设置,孔114和116也彼此垂直在活塞架110上构成。
活塞架110通过主支承段112和116借助于轴承120和122可环绕旋转轴线38转动支承在外壳12内。
活塞架110此外还用于将活塞30-36和活塞架110环绕旋转轴线38的旋转运动从或向传动/从动轴124分接。为此活塞架110在其末端上具有各自外轮齿126和128,其中至少一个,在所示实施例中为外轮齿128与连接从动轴124的齿轮130啮合。从动轴124在回转活塞式发动机10上据此不是同轴,而是偏心设置在旋转轴线38上。
下面简要介绍回转活塞式发动机10的工作原理。
从图3所示的活塞30-36的OT位置出发,活塞30和32或34和36回转到图2所示的UT位置内,其中,活塞30-36在此方面环绕旋转轴线38以90°旋转。活塞30和32或活塞34和36的分离回转通过运行机构58-64在控制弯道66和68上的运行进行,并在此方面通过返回装置78-84支持,这些返回装置保证活塞30和32或34和36均匀分离回转,而不会中断和不会制动和特别是不会失去运行机构58-64与控制弯道66和68的接触。
在活塞30-36环绕旋转轴线38以90°继续旋转后,活塞30-36从UT位置重新回转到OT位置内等等。在活塞30和32或34和36从OT位置分离回转到UT位置内时,在燃料-空气混合气体点火后例如工作室54内进行进气的工作冲程和工作室56内进行膨胀的工作冲程。在活塞30和32或34和36随后的分离回转时,然后在工作室54内进行压缩的工作冲程和在工作室56内进行排气的工作冲程等等。通过活塞30-36环绕旋转轴线38旋转一圈,每个工作室54和56内各自进行一次做功(膨胀)的工作冲程。
外壳盖26内此外还设置进气管132、排气管136和火花塞138,进气管在本实施例中与喷油嘴134组合,用于将燃料-空气混合气体输送到工作室54内,排气管用于将燃烧过的燃料-空气混合气体从工作室54排出。进出工作室54的换气因此在外壳12的端面22上进行。活塞架110为此具有控制所需换气的换气孔139。
为端面24分配相应的换气孔连同工作室56的喷油嘴和火花塞,其中,该设置相对于端面22上的设置与旋转轴线38相关以180°偏移。活塞30-36的端面在其靠近活塞架110端面的各自区域内具有低洼状的加深部位,如对活塞30和32采用附图符号140和142所示的那样。与活塞34和36上也相应具有的低洼状加深部位140和142的作用是,在活塞30和32的OT位置上仍保持工作室54的有限容积,由此在工作室54内正在压缩的燃料-空气混合气体点火时活塞30和32利用最佳的杠杆作用压开。依据图3,为远离工作室54的活塞30和32各自分配后面的室144或146,每当工作室54扩大时这些室缩小或者相反。室144和146作为预压缩室用于预压缩活塞30和32分离回转的燃烧空气,其中,然后在活塞30和32的UT位置上预压缩的燃烧空气通过阀门设置(未示出)在活塞30和32内穿过它们注入工作室54内。相应的室或预压缩室也可以用于活塞34和36。
室144和146但也可以简单地作为活塞30和32空气冷却的冷却室使用。下面参照图1和10介绍这种空气冷却。
依据图1,外壳12上存在进气口150和相应的排气口152,其中,冷却空气被通过进气口150输送用于冷却外壳12内部空间特别是活塞背面空间,并可以通过排气口152重新排出。进气口150和排气口152与冷却空气回路154连接,该回路具有空气冷却器156、空气滤清器158、循环管道160和冷却空气风扇162。空气冷却器156此外具有冷却风扇164。冷却空气风扇162的作用是冷却空气相应循环通过回转活塞式发动机10。
对作为除了第一运行机构58-64之外附加具有的第二运行机构的活塞30-36的上述返回装置78-84的选择或者附加,返回装置也可以具有低压源166,它向活塞背面(活塞30和32的室144、146和活塞34和36的相应活塞背面空间),也就是活塞30-36远离工作室54和56的面施加低压,该低压将活塞30-36从OT位置回拉到UT位置内或支持其返回到UT位置内,从而第一运行机构58-64始终利用接触在控制弯道66和68上引导。
低压源166在依据图10的实施例中具有优点的是与冷却空气回路154一体化。在回转活塞式发动机10工作期间,可以作为风扇构成的低压源166在各自的活塞背面空间内产生始终稳定的低压,其值处于1000-2000kp/m2的范围内。在这种也可以称为轻真空的低压中,1dm2面积产生10-20kp/m2的压力。在活塞30-36的直径约90mm,面积为0.635dm2的情况下,因此产生6.35kp/m2-12.70kp/m2的有效进气压力。这种进气压力足够使活塞30-36的运行机构58-64在任何时间保持与各自的控制弯道66或68的稳定滚动接触。
如果活塞30-36没有借助于低压得到支持的返回,那么冷却空气回路最好是封闭的回路。
依据图1,外壳上此外还存在进水口170和排水口172,通过它们可以循环用于冷却外壳12本身的冷却水。
进水口170和排水口172与冷却水回路174连接,该回路具有为其分配风扇178的水冷却器176和水泵180。水回路174此外具有阀门182和温度传感器184,其中,温度传感器184与冷却水回路174的主管道186连接并通过控制装置188控制阀门182。利用这种设置可以调节尽可能恒定的冷却水温度。
最后依据图1的回转活塞式发动机10具有外壳12内的进油口190和排油口192。通过进油口190,油对回转活塞式发动机10的旋转部件,特别是活塞架110和活塞30-36连同所有运行机构进行润滑和冷却。
依据图10,进油口190和排油口192与油回路194连接,该回路具有油冷却器196、油泵198、油槽200、滤油器202和油冷却器196的风扇204。

Claims (9)

1.回转活塞式发动机,具有外壳(12),该外壳里面设置至少一个活塞(30),该活塞可环绕外壳固定的旋转轴线(38)在外壳(12)内旋转并在环绕旋转轴线(38)旋转时环绕与旋转轴线(38)垂直分布的回转轴线(42)在第一终端位置(OT)和第二终端位置(UT)之间进行往复回转运动,其中,所述至少一个活塞(30)具有第一运行机构(58),该第一运行机构在活塞(30)环绕旋转轴线(38)旋转时沿至少一个第一控制弯道(66)运行,控制弯道这样构成,使所述至少一个活塞(30)的回转运动从第一运行机构(58)沿第一控制弯道(66)的旋转运动中导出,其特征在于,除了第一运行机构(58)之外,还为活塞(30)分配返回装置,用于支持所述至少一个活塞(30)至少从第一终端位置(OT)返回到第二终端位置(UT)内;其中,返回装置(78)具有第二运行机构(86;86′),该第二运行机构与所述至少一个活塞(30)连接,并且每当所述至少一个活塞(30)环绕旋转轴线(38)旋转时该第二运行机构沿与第一控制弯道(66)侧面邻接的第二控制弯道(68)运行。
2.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回转活塞式发动机,其中,第二控制弯道(68)这样构成,使沿第二控制弯道(68)运行的第二运行机构(86;86′)在向第二终端位置(UT)的方向上向所述至少一个活塞(30)施加拉力。
3.按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回转活塞式发动机,其中,第二运行机构(86)为导轮。
4.按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回转活塞式发动机,其中,第二运行机构(86′)为滑座。
5.按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回转活塞式发动机,其中,第二运行机构(86;86′)弹性支承在所述至少一个活塞上。
6.按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回转活塞式发动机,其中,第一控制弯道(66)和第二控制弯道(68)作为基本上彼此平行分布的弯道槽构成,它们通过板条(104)彼此分开,其中,第一运行机构(58)和第二运行机构(86;86′)在弯道槽彼此对向的弧形断面上引导。
7.按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回转活塞式发动机,其中,外壳(12)内设置至少一个第二活塞(34),它可以与所述至少一个活塞(30)共同环绕旋转轴线(38)旋转并可环绕与所述至少一个活塞(30)的回转轴线(42)不平行分布的回转轴线(44)回转,其中,所述至少一个第二活塞(34)具有第一运行机构(62)和第二运行机构(82),其中第一运行机构沿所述至少一个活塞(30)的第二控制弯道(68)运行,并且第二运行机构用于支持所述至少一个第二活塞(34)至少从第一终端位置(OT)沿所述至少一个活塞(30)的第一控制弯道(66)返回运行到第二终端位置(UT)内。
8.按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回转活塞式发动机,其中,返回装置具有用于产生向活塞背面施加低压的低压源(166)。
9.按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回转活塞式发动机,其中,第一运行机构(58)作为导轮构成,在其滚动面下面设置通风叶片(108)。
CNB2006100886766A 2006-02-22 2006-06-02 回转活塞式发动机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560945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DE102006009197A DE102006009197B4 (de) 2006-02-22 2006-02-22 Schwenkkolbenmaschine
DE102006009197.3 2006-02-22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025090A CN101025090A (zh) 2007-08-29
CN100560945C true CN100560945C (zh) 2009-11-18

Family

ID=3811026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2006100886766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560945C (zh) 2006-02-22 2006-06-02 回转活塞式发动机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Link
US (1) US7909014B2 (zh)
EP (1) EP1987233B1 (zh)
JP (1) JP2009527685A (zh)
CN (1) CN100560945C (zh)
AT (1) ATE483890T1 (zh)
DE (2) DE102006009197B4 (zh)
WO (1) WO2007096154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BRPI0508729A (pt) * 2004-04-06 2007-09-25 Peraves Ag motor com pistão giratório e veìculo com motor deste tipo
ES2346552T3 (es) * 2005-02-25 2010-10-18 Herbert Huttlin Maquina de embolos oscilantes.
DE102008012374B4 (de) 2008-02-26 2011-02-17 Hüttlin, Herbert, Dr. h.c. Rotationskolbenmachine
GB201520830D0 (en) 2015-11-25 2016-01-06 Fenton Jonathan P Fluid compression apparatus
GB201614975D0 (en) * 2016-09-02 2016-10-19 Lontra Ltd Rotary piston and cylinder device
GB2571354B (en) 2018-02-27 2020-04-15 Fetu Ltd Roticulating thermodynamic apparatus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075506A (en) * 1961-07-31 1963-01-29 Differential Hydraulics Inc Spherical trajectory rotary power device
US4215548A (en) * 1978-10-12 1980-08-05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As Represented By The Administrator Of The National Aeronautics And Space Administration Free-piston regenerative hot gas hydraulic engine
DE4302788A1 (de) * 1993-02-02 1994-08-04 Schumag Ag Verfahren zur translatorischen Bewegung von Bauteilen und Bewegungsantrieb zur Durchführung des Verfahrens
JP3884803B2 (ja) * 1996-11-11 2007-02-21 株式会社三共製作所 2次元運動生成装置
EP1472435B1 (de) * 2002-02-06 2006-10-25 HÜTTLIN, Herbert Schwenkkolbenmaschine
DE10361566B4 (de) * 2003-12-23 2006-09-07 Hüttlin, Herbert, Dr. h.c. Schwenkkolbenmaschine
BRPI0508729A (pt) * 2004-04-06 2007-09-25 Peraves Ag motor com pistão giratório e veìculo com motor deste tipo
DE102005038447B3 (de) * 2005-08-03 2007-01-25 Hüttlin, Herbert, Dr. h.c. Schwenkkolbenmaschine
DE102006009198B4 (de) * 2006-02-22 2010-03-25 Hüttlin, Herbert, Dr. h.c. Schwenkkolbenmaschin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DE102006009197A1 (de) 2007-08-23
CN101025090A (zh) 2007-08-29
EP1987233B1 (de) 2010-10-06
DE502007005264D1 (de) 2010-11-18
DE102006009197B4 (de) 2008-09-11
US7909014B2 (en) 2011-03-22
ATE483890T1 (de) 2010-10-15
EP1987233A1 (de) 2008-11-05
JP2009527685A (ja) 2009-07-30
US20090031979A1 (en) 2009-02-05
WO2007096154A1 (de) 2007-08-3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0560945C (zh) 回转活塞式发动机
TWI335380B (en) Rotary mechanism
JP2018119551A (ja) 容積型の機械のためのデバイス、当該デバイスのための制御ギヤ機構および制御ギヤ機構の使用法
JP5497796B2 (ja) 内燃エンジン
US8316817B2 (en) Rotary piston engine
WO2017024863A1 (zh) 流体机械、换热设备和流体机械的运行方法
AU2003303875B2 (en) Rotary engine
CN100504033C (zh) 回转活塞式发动机
AU2014203131A1 (en) Rotary machine
KR920009081B1 (ko) 가동사판식 콤프레서
US1904373A (en) Engine
CA2890480A1 (en) Rotary machine
WO2018049992A1 (zh) 曲轴、泵体组件和压缩机
WO2017024862A1 (zh) 流体机械、换热设备和流体机械的运行方法
WO2002088529A1 (en) Engine
CN100400880C (zh) 能实现多级压缩的球形压缩机
CN206592288U (zh) 旋转压缩机
CN105485007A (zh) 单机二级压缩的旋转式压缩机
KR200270630Y1 (ko) 로타리기관
KR102271440B1 (ko) 로터리 엔진
KR20080091860A (ko) 진동-피스톤 엔진을 위한 유체 시스템
US8567358B2 (en) Environmental friendly two stroke engine
JP4473853B2 (ja) ロータリーエンジン
JP2006249991A (ja) 流体機械
KR970001461B1 (ko) 요동피스톤식 내연 기관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17 Cessation of patent righ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91118

Termination date: 20130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