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0544237C - 无线基站设备 - Google Patents

无线基站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0544237C
CN100544237C CNB038048868A CN03804886A CN100544237C CN 100544237 C CN100544237 C CN 100544237C CN B038048868 A CNB038048868 A CN B038048868A CN 03804886 A CN03804886 A CN 03804886A CN 100544237 C CN100544237 C CN 100544237C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rrected value
weighting
parts
signal
branch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B03804886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640025A (zh
Inventor
汤田泰明
岸上高明
深川隆
高草木惠二
宫本昭司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Yingweite Spe LLC
Original Assignee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filed Critical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64002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64002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0544237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0544237C/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QANTENNAS, i.e. RADIO AERIALS
    • H01Q3/00Arrangements for changing or varying the orientation or the shape of the directional pattern of the waves radiated from an antenna or antenna system
    • H01Q3/26Arrangements for changing or varying the orientation or the shape of the directional pattern of the waves radiated from an antenna or antenna system varying the relative phase or relative amplitude of energisation between two or more active radiating elements; varying the distribution of energy across a radiating aperture
    • H01Q3/2605Array of radiating elements provided with a feedback control over the element weights, e.g. adaptive array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QANTENNAS, i.e. RADIO AERIALS
    • H01Q3/00Arrangements for changing or varying the orientation or the shape of the directional pattern of the waves radiated from an antenna or antenna system
    • H01Q3/26Arrangements for changing or varying the orientation or the shape of the directional pattern of the waves radiated from an antenna or antenna system varying the relative phase or relative amplitude of energisation between two or more active radiating elements; varying the distribution of energy across a radiating aperture
    • H01Q3/267Phased-array testing or checking devic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17/00Monitoring; Testing
    • H04B17/10Monitoring; Testing of transmitters
    • H04B17/11Monitoring; Testing of transmitters for calibration
    • H04B17/12Monitoring; Testing of transmitters for calibration of transmit antennas, e.g. of the amplitude or phas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17/00Monitoring; Testing
    • H04B17/10Monitoring; Testing of transmitters
    • H04B17/15Performance testing
    • H04B17/18Monitoring during normal oper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17/00Monitoring; Testing
    • H04B17/20Monitoring; Testing of receivers
    • H04B17/21Monitoring; Testing of receivers for calibration; for correcting measuremen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diversity reception
    • H04L1/0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diversity reception using space diversity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7/00Modulated-carrier systems
    • H04L27/26Systems using multi-frequency codes
    • H04L27/2601Multicarrier modulation systems
    • H04L27/2602Signal structur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7/00Modulated-carrier systems
    • H04L27/26Systems using multi-frequency codes
    • H04L27/2601Multicarrier modulation systems
    • H04L27/2626Arrangements specific to the transmitter only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7/00Modulated-carrier systems
    • H04L27/26Systems using multi-frequency codes
    • H04L27/2601Multicarrier modulation systems
    • H04L27/2647Arrangements specific to the receiver only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17/00Monitoring; Testing
    • H04B17/10Monitoring; Testing of transmitter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17/00Monitoring; Testing
    • H04B17/20Monitoring; Testing of receiver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6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 H04B7/0613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 H04B7/0615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of weighted versions of same signal
    • H04B7/0617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of weighted versions of same signal for beam form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8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receiving station
    • H04B7/0837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receiving station using pre-detection combining
    • H04B7/0842Weighted combining
    • H04B7/086Weighted combining using weights depending on external parameters, e.g. direction of arrival [DOA], predetermined weights or beamform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 Variable-Direction Aerials And Aerial Array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用于计算发送加权的发送加权计算部件(111),用于利用OFDM信号定向发送;发送校正值存储部件(112)用于存储用于校正每个OFDM信号副载波或集中多个副载波的每个频段的一个相应校正值;发送加权校正部件(113)用于通过校正值校正发送加权,以及发送分支(101-N)用于通过发送加权校正部件(113)输出的发送加权一个副载波接一个副载波地加权发送数据。基于每个副载波,一个副载波接一个副载波地计算发送加权和接收加权,从而校正发送/接收分支之间发生的振幅和相位漂移。甚至在发送/接收分支之间的振幅/相位产生频率特征时,也可以获得一个理想的波束场型。

Description

无线基站设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无线通信系统的无线基站设备,这种无线通信系统是利用正交频分复用(下文称作“OFDM”)方案,本发明尤其涉及一种使用阵列天线的定向收发装置。
背景技术
传统地,作为无线基站设备,广为人知的有利用OFDM的通信方案。同时,自适应阵列天线正在研究之中,旨在提高其业务容量、扩大通信区域、抑制干扰等等。天线的吸引力在于OFDM方案的自适应阵列天线技术的应用。例如在JP-A-11-205026就有此类叙述,具体公开内容为:发送/接收加权是基于OFDM副载波频率的间隔和阵列天线单元的间隔计算出来,以使基于每个副载波执行加权,从而实施定向发送/接收。
在这种现有技术中,通过设置每个副载波的发送和接收加权,可以消除定向波束场型在副载波频率间隔期间的漂移。然而,如果在发送/接收分支中发生了振幅和相位漂移,形成的波束场型偏离了想要的波束场型。无线频率电路部件,作为每个发送/接收分支的构成元件,装配有许多模拟元件。这些模拟元件由于各自的差别造成了特性漂移。还有,特征的不同也有环境温度、时间误差等的因素。由于这种模拟元件特征,在发送/接收分支之间造成了振幅/相位的漂移。特别要提到地,在宽带信号如OFDM信号上,在分支之间的振幅/相位漂移中形成了频率特性。同时,在至天线元件的线路上,由于发送分支距离天线的线路长度以及线路特性,在发送分支之间产生了延时的差异。从这种因素来看,设定在发送加权的振幅/相位关系很容易在天线元件之间崩溃,从而不可能获得一个理想的波束场型。同时,还存在着一个缺点,那就是在发送一个宽频信号的情况下,基于由漂移频率特性而产生的频率,可能产生波束场型的差异。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就是提供一种无线基站设备,其即使在阵列天线的分支之间发生振幅/相位漂移的情况下也能够形成一理想定向波束场型,特别是当存在振幅/相位漂移的频率特性时。
本发明的无线基站设备基于每个OFDM信号的副载波,预先存储一个校正值,用于校正每个阵列天线的发送/接收分支中无线电路部件的特性。通过利用校正值校正计算的发送/接收加权,形成一个理想的发送/接收波束场型。
同时,本发明的无线基站探测分支之间的振幅/相位漂移,并且存储用于校正漂移的校正值,其中,振幅/相位漂移是由阵列天线的各个发送/接收分支的无线电路部件的特性变化造成的。因此,基于每个OFDM信号的副载波,实施探测从而计算一个校正的值。利用该校正值,校正发送/接收加权从而加权信号。由于这个加权,甚至在分支之间存在振幅/相位漂移的情况下,也能够形成理想的波束场型从而优化通信质量。
本发明的无线基站设备包括:一个发送加权计算部件,用于计算利用OFDM信号定向发送的发送加权;一个发送校正值存储部件,用于存储一个校正值,该校正值用于校正OFDM信号的副载波或者集中多个载波的波段的发送加权;一个发送加权校正部件,用于通过校正值校正发送加权;多个发送分支,用于利用发送加权校正部件输出的发出加权,一个副载波接一个副载波地加权发送数据并将该数据输送到天线单元;以及由多个天线单元构成的阵列天线。由于上述构成,当定向发送一个OFDM信号时,发送加权可以通过校正值来校正从而形成一个发送波束。
同时,本发明的无线基站设备包括:多个发送分支和由多个天线单元构成的阵列天线。由于上述构成,当通过阵列天线定向发送一个OFDM信号时,发送加权可以通过校正值校正形成一个发送波束。
同时,本发明的无线基站设备的发送分支包括:一个加权操作部件,用于利用从发送加权校正部件输出的发送加权来加权发送数据;逆向快速傅立叶变换操作部件,用于执行对加权操作部件的输出信号进行逆向傅立叶变换;一个D/A转换部件,用于将逆向快速傅立叶变换操作部件的输出信号转换成模拟信号;以及一个发送系统无线电路部件,用于将D/A转换部件的输出信号频率转换成一无线频率。由于上述构成,具有发送加权的OFDM信号可以送往天线单元。
同时,本发明的无线基站设备的发送加权校正部件基于每个副载波或基于集中多个副载波的每个波段,通过利用存储在发送校正值存储部件的校正值,校正发送加权计算部件计算的基于OFDM信号副载波的发送加权。由于上述构成,理想波束场型可以在OFDM信号带宽内精确形成。
同时,本发明的无线基站设备的发送加权计算部件将OFDM带宽分成多个波段,计算各个波段中存在的多个副载波的发送加权,基于每个副载波或集中多个副载波的每个波段,利用存储在发送校正值存储部件的校正值,发送加权校正部件校正在发送加权计算部件计算的发送加权。由于上述操作,可以在OFDM信号的带宽内形成更精确的理想波束场型,同进减少了发送加权计算的次数。
同时,本发明的无线基站设备的发送校正值存储部件存储的校正值目的是校正发生在发送分支的振幅和相位漂移。因此,可以有效减少校正存储部件的发送存储容量。
同时,本发明的无线基站设备的加权操作部件利用发送加权校正部件校正的每个副载波的发送加权,一个副载波接一个副载波地加权发送数据。因此,因为基于每个OFDM信号的副载波实现加权是可能的,所以可以更准确地形成理想波束场型。
同时,本发明的无线基站设备进一步包括:一个校正分支无线电路部件,用于输入一个从发送分支输出的信号并且至少执行频率转换;一个A/D转换部件,用于将校正分支无线电路部件的输出信号转换成数字信号;一个快速傅立叶变换操作部件,用于将一个A/D转换部件的输出数字信号进行傅立叶变换;以及一个频率应答校正值探测部件,用于将加权操作部件的输出信号作为一个参考值,来探测来自快速傅立叶变换操作部件的信号的振幅漂移和相位漂移以及探测用于校正发送分支之间振幅漂移和相位漂移的校正值,其中天线单元是可移除的。因此,通过这样的构造,天线单元可以很容易地移去来使用校正分支,该校正分支用于探测发送分支之间的振幅和相位漂移,计算和存储校正值。
同时,当校正分支无线电路部件和发送分支一一对应连接,而发送分支与天线单元没有连接的情况时,本发明的无线基站设备的发送校正值存储部件存储频率应答校正值探测部件计算的校正值。因此,在发送校正值存储部件中,实际上所测的校正值可以作为一个发送分支之间振幅和相位漂移的校正值存储。
同时,本发明的无线基站设备进一步包括:多个功率分配部件,其靠近天线单元分布;多个校正分支无线电路部件,用于输入一个在功率分配部件中分配的信号并至少执行频率转换;多个A/D转换部件,用于将多个校正分支无线电路部件的输出信号转换成数字信号;多个快速傅立叶变换操作部件,用于将A/D转换部件的输出数字信号进行傅立叶变换;以及一个频率应答校正值探测部件,用于将加权操作部件的输出信号作为一个参考值,来探测来自傅立叶变换操作部件的信号的振幅漂移和相位漂移,并且探测用于校正发送分支之间振幅漂移和相位漂移的校正值,发送校正值存储部件存储有通过频率应答校正值探测部件探测的校正值。因此,在发送的任何时间,可以探测用于校正发送分支之间的振幅和相位漂移的校正值。
同时,本发明的无线基站设备的频率应答校正值探测部件基于每一个OFDM信号副载波探测快速傅立叶变换操作部件的振幅和相位,并利用振幅和相位的探测结果,一个副载波接一个副载波地探测用于校正发送分支之间的振幅漂移和相位漂移的校正值。因此,获得一个用于在OFDM信号带宽范围内形成更准确的理想波束场型的校正值是可能的。
同时,本发明的无线基站设备进一步包括:多个功率分配部件;一个第一开关,用于从多个功率分配部件分配的信号中选择一个信号,并且将其与校正分支无线电路部件连接;一个第二开关,用于从多个加权操作部件选择一个信号,并且将其与频率应答校正值探测部件连接;其中第一开关和第二开关选择来自同一发送分支的信号。因此,甚至在校正分支数为1的情况下,切换两个开关,以能够确定对所有发送分支上的振幅和相位漂移的一个校正值。
同时,本发明的无线基站设备进一步包括:一个发送校正矩阵存储部件,其预先存储了用于校正天线单元之间的耦合的一个校正矩阵,发送加权校正部件进一步通过校正矩阵校正发送加权。因此,除了发送分支之间振幅和相位漂移的校正之外,天线单元之间的耦合可以被校正。
同时,本发明的无线基站设备的发送校正矩阵存储部件存储基于每个OFDM信号的副载波的校正矩阵。因此,基于每个OFDM信号的副载波,可以校正天线单元之间的耦合。
同时,本发明的无线基站设备的发送校正矩阵存储部件存储基于位于多个分开的OFDM信号波段中的多个副载波的校正矩阵。因此,发送校正矩阵存储部件的存储容量可以基于OFDM信号带宽中各个波段,通过校正天线单元之间的耦合而减少。
同时,本发明的无线基站设备包括:由多个天线单元构成的阵列天线;一个接收加权计算部件,通过利用多个解调信号,用于计算接收加权,其中多个解调信号是解调的阵列天线接收到的OFDM信号;一个接收校正值存储部件,用于存储一个校正值,该校正值用于校正每个OFDM信号的副载波或者集中多个副载波的各个波段的接收加权;一个接收加权校正部件,用于通过校正值校正接收加权;以及多个接收分支,每个接收分支包括一个加权操作部件,用于利用校正接收加权对解调信号加权。因此,在利用阵列天线定向接收OFDM信号的情况下,可以通过校正值校正接收加权来形成一个接收波束。
同时,本发明的无线基站设备的接收加权校正部件基于每个OFDM信号的副载波或者集中多个副载波的各个波段,利用存储在接收校正值存储部件的校正值,校正在接收加权计算部件计算的基于OFDM信号副载波的接收加权。因此,在利用阵列天线定向接收OFDM信号的情况下,可以一个副载波接一个副载波地校正形成一个准确的接收波束。
同时,本发明的无线基站设备的接收加权计算部件将OFDM信号带宽分成多个波段,且对位于各个波段中的多个副载波计算一个接收加权,接收加权校正部件基于每个副载波或集中多个副载波的各个波段,利用存储在接收校正值存储部件的校正值,校正接收加权计算部件计算的接收加权。因此,在利用阵列天线定向接收一个OFDM信号的情况下,可以非常准确地形成接收波束,同时减少了接收加权计算的次数。
接下来,存储在本发明的无线基站设备的接收校正值存储部件的校正值目的就是校正接收分支之间发生的振幅漂移和相位漂移。因此,在利用阵列天线定向接收一个OFDM信号时,可以存储一个基于副载波的校正值,用于形成一个更准确的接收波束。
同时,本发明的无线基站设备的加权操作部件基于每个副载波,通过接收加权校正部件校正的每个副载波的接收加权,来加权解调信号。因此,在利用阵列天线定向接收OFDM信号的情况下,通过基于每个副载波校正的加权,可以形成更准确的接收波束。
同时,本发明的无线基站设备包括:一个参考信号生成部件,用于生成一个参考信号来探测接收分支之间的振幅漂移和相位漂移;一个逆向快速傅立叶变换操作部件,用于将从参考信号生成部件生成的信号进行傅立叶变换;一个D/A转换部件,用于将逆向快速傅立叶变换操作部件的输出信号转换成一个模拟信号;一个校正分支无线电路部件,用于将D/A转换部件的输出模拟信号进行频率转换成无线频率;以及一个频率应答校正值探测部件,用于将参考信号生成部件的输出信号作为一个参考值,来探测来自逆向快速傅立叶变换操作部件的输出信号的振幅漂移和相位漂移,并且探测用于校正接收分支之间振幅漂移和相位漂移的校正值,其中阵列天线是可移除的。因此,校正分支可以用于探测接收分支之间振幅和相位漂移以及计算和存储校正值。
同时,当校正分支无线电路部件与接收分支——相应连接且天线单元没有连接时,本发明的无线基站装置的接收校正值存储部件存储频率应答校正值探测部件计算的校正值。因此,在接收校正值存储部件中,实际所测的准确校正值可以作为对接收分支之间振幅和相位漂移的校正值。
同时,本发明的无线基站设备包括:由多个天线单元构成的阵列天线、一个接收电路部件、一个发送电路部件、以及一个切换部件。接收电路部件具有:一个接收加权计算部件,该接收加权计算部件利用多个解调信号计算一个接收加权,该解调信号是由阵列天线构成的天线单元收到的OFDM信号解调的;一个接收校正值存储部件,存储一个校正值,基于每个OFDM信号的副载波或集中多个副载波的波段,该校正值用于校正接收加权;一个接收加权校正部件,用于由校正值校正接收加权;以及多个接收分支,每个接收分支包括一个加权操作部件,用于利用校正的接收加权对解调信号加权。发送电路部件具有:一个发送加权计算部件,用于计算一个利用接收加权计算部件中的指向性信息定向发送的发送加权;一个发送校正值存储部件,用于存储一个校正值,基于每个OFDM信号的副载波或集中多个副载波的波段,该校正值用于校正发送加权;一个发送加权校正部件,利用校正值校正发送加权;以及多个发送分支,利用发送加权校正部件输出的发送加权,一个副载波接一个副载波地对发送数据进行加权,然后将加权的数据传输到天线单元。切换部件用于切换天线单元和接收电路部件之间的连接或是天线单元与发送电路部件之间的连接。因此,在利用阵列天线进行定向发送和接收一个OFDM信号的情况下,可以通过校正值校正发送和接收加以,形成一个发送和接收波束。
如上所述,根据本发明,在利用阵列天线定向发送OFDM信号的发送器设备中,一个副载波接一个副载波地探测到的校正值被保存,用于校正发送分支之间发生的振幅/相位漂移,从而一个副载波接一个副载波地校正发送加权。因此,能够将由于在发送分支之间的振幅/相位漂移而发生的波束场型漂移移动到接近理想的波束场型。再有,通过探测一个校正矩阵,其中该校正矩阵用于一个副载波接一个副载波地校正天线单元之间的耦合,基于信号带宽内每个副载波,可以校正天线单元之间的耦合。通过上述技术,即使在一个带宽信号上,也可以获得一个理想的波束场型,从而获得良好的通信质量。
附图说明
图1为一个根据本发明实施例1的无线基站设备的连接框图;
图2为实施例1中的OFDM信号指定一接收加权的原理图;
图3为实施例1中加权操作部件的操作原理图;
图4为说明实施例1中校正值探测方法的连接框图;
图5为根据实施列2的无线基站设备的连接框图;
图6为根据实施列3的无线基站设备的连接框图;
图7为根据实施列4的无线基站设备的连接框图;
图8为根据实施列5的无线基站设备的连接框图;
图9为解释实施例5中校正值探测方法的连接框图;
图10为根据实施列6的无线基站设备的连接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例做出解释。
实施例1
图1为一个根据本发明实施例1的无线基站设备的连接框图。无线基站设备是一个用于发送OFDM调制配置信号的设备,其具有由多个天线单元组成的阵列天线。加权操作部件102控制天线单元辐射信号的振幅和相位,从而能够实现信号的定向发送。
图1中,发送分支101-1,101-2,...101-N是由加权操作部件102-1,102-2,...102-N、反向快速傅里叶变换(IFFT)操作部件103-1,103-2,...103-N、数字/模拟(D/A)转换部件104-1,104-2,...104-N以及发送系统无线电路部件105-1,105-2,...105-N构成。在此,如果天线单元数目为N,发送分支为N个系统。
阵列天线是由多个天线单元106-1,106-2,...106-N组成。这些天线单元为可移除布置。
发送数据生成部件100生成要发送的信息,并输出一个发送数据串St1。一般地,发送数据串St1在无线接入信道构造中经编吗、多路复用等处理过程。例如,频分多址(FDMA)是在一个频率范围内实施多路传输。时分多址(TDMA)是在一个时间范围内实施多路传输,而码分多址(CDMA)是实行码分多路传输。在此,没有必要限制发送数据生成部件100以及将发送数据串St1限制为某种信号格式。例如,发送数据串St1可以是复数数据串,该复数数据串由共模分量(I信道)和正交分量(Q信道)组成。
发送加权计算部件111计算一个发送加权Wt1来控制通过天线单元辐射的发送信号的振幅和相位。一般来说,发送加权是一个复数数据,其能够表示振幅和相位。虽然有一些技术可作为计算发送加权Wt1的方法,但是发送加权计算部件111没有对该技术作特别的限定。这里,作为计算发送加权的方法的一个例子,基于基站收到的移动站发出的信号,来评估移动站指向的方法。发送加权计算部件111计算一个发送加权以使波束场型具有一个指向所获的移动站指向的指向性。
这里,由于发送信号是一个OFDM信号,所以其副载波由发送加权来设定。如图2所示,采取一个副载波接一个副载波的设定发送加权的发送方法,通过单独计算每个副载波的发送加权,可以为每个副载波设定的优选的发送加权。在图2中,n表示副载波数。其中在计算发送加权中,需要每个副载波的频率以及阵列天线的间隔。在OFDM信号的所有副载波数总和假设为F的情况下,在计算所有基于每个副载波需要的发送加权中,需要F次计算处理(201)。
同时,如图2所示,OFDM信号域分成了多个波段,从而在一波段中的副载波作为一组且具有相同的发送加权(202)。在这种情况下,m表示分割波段的数目。在计算想要的发送加权中所需的频率使用一个波段的中心频率作为计算的基础。在OFDM信号波段分割数目的M时,需要M次计算处理来计算所有的发送加权。然而,与为每个副载波设定一个发送加权的情况相比,可以减少操作量。在使用波段达到111MHz的宽带通信中,这是特别有效的。同时,在分割OFDM信号波段中,分割可以是等间隔的也可以是不等间隔的。这是因为,当振幅/相位漂移的频率特征没有超出整个波段时,波段分割优选为相等程度的漂移相对应。在波段两端或波段两端附近发生的振幅/相位漂移比波段中心的漂移大的情况下,在波段两端或波段两端附近的波段分割特别精细。再有,所有的副载波可以用单一的一个发送加权来设定。在这种情况下,计算发送加权中只进行一次处理,输出由此计算的发送加权Wt1。
发送校正值存储部件112存储了一个校正值Ct,用于校正发生在发送分支101之间的振幅漂移和相位漂移。在发送信号具有一个宽信号带时的情况下,发生在发送分支101之间的振幅漂移和相位漂移具有一个频率特征。对于OFDM信号,这样的振幅和相位漂移上的频率特征可以一个副载波接一个副载波地校正。结果是,发送校正值存储部件112为发送分支预先存储了基于副载波校正值。即,如果发送分支数目是N,副载波的总数为F,要存储N×F个校正值。
同时,与发送加权计算部件111类似,发送校正值存储部件112可以将一个信号波段分成多个波段,将校正值Ct以分割波段数存储。同样,对于一个完整的信号波段,只存储一个校正值Ct。
下面将解释一种方法确定一个校正值C,该校正值用来校正发送分支101之间的振幅和相位漂移。这里,表示振幅和相位的复数数据作为校正值Ct的一种数据形成。
发送加权校正部件113通过存储在发送校正值存储部件112中存储的校正值Ct,对发送加权计算部件111计算的发送加权Wt1进行校正。如果发送加权Wt1和校正值Ct都是复数数据,可以通过发送加权Wt1和校正值Ct的复数乘法来进行校正。这里,作为一个例子,如下所示,当发送加权Wt1基于每个副载波进行计算,同样校正值基于每个副载波存储时,从发送加权校正部件113输出的校正发送加权Wt2如下所示:
Wt2-n(f)=Wt1-n(f)·Ct-n(f)    其中n=1,…,N;f=1,…,F
在此,N为发送天线单元数,而F表示OFDM信号中的副载波数。
现在,将对发送分支101中的操作作出解释。这里,发送分支与构成发送分支的加权操作部件102、IFFT操作部件103、D/A转换部件104以及发送系统无线电路部件105具有相同的功能。因此,以第N个发送分支为代表对操作作出解释。
开始,从发送数据生成部件100输出的发送数据St1,基于从发送加权校正部件113输出的发送加权Wt1,在加权操作部件102-N中进行加权。当发送数据St1和发送加权Wt2分别为复数数据时,加权操作可以通过复数相乘来进行。这里,如图3,是一个在发送加权Wt2基于每个OFDM信号的副载波而设定的情况下加权操作部件102的操作示意。图3为一个加权操作部件的操作示意图。在图3中,发送数据串St1是一个时序数据。在基于每个OFDM信号副载波设定发送加权时,发送数据St1基于每个副载波转换发送数据St1,并且与基于每个副载波的发送加权相乘,从而实现加权。为了实现上述操作,第一串行/并行(S/P)转换部件102-A一个副载波接一个副载波地将时间串行发送数据St1转换成相应的并行发送数据。第二串行/并行(S/P)转换部件102-B将时间串行发送加权Wt2转换成基于副载波的并行发送数据。乘法器102-Cd一个副载波接一个副载波地将并行发送数据St1与发送加权Wt2相乘。每个乘法器输出一个数据S2,其表示如下:
St2(f)=St1(f)·Wt2(f)      其中f=1,…,F
在此,f表示一个副载波数。同时,因为发送数据St1和发送加权Wt2一般为复数数据,在乘法器102-C中实现复数相乘。因此,加权操作部件102输出一个基于副载波的输出信号St2。顺便地,虽然图3的例子基于副载波将输入发送数据St1转换成并行数据,但本发明并没有特别的限定。在能用基于副载波的发送加权进行加权的操作同时保持发送数据St1为时序数据的回旋操作的构造也可以实现上述数据转换。
然后,加权操作部件102的输出数据St2通过IFFT操作部件108进行逆向傅立叶转换。这里,虽然可以用离散的傅立叶转换作为逆向傅立叶转换的计算方法,但是考虑到计算时间和操作处理量,逆向快速傅立叶转换(IFFT)是理想的。其中,关于IFFT的详细解释从略。同时,如图3所示,如果加权操作部件102的输出数据St2为基于副载波的并行数据,IFFT操作部件103也同样在并行数据上执行逆向傅立叶操作。否则,如果输出数据St2为时序数据,那么串行/并行(S/P)转换一次取得执行逆向傅立叶转换的并行数据。逆向傅立叶转换的结果是输出时域波形发送数据St3。时域波形发送数据St3可以表达如下:
St3(t)=F-1{St2(f)}    其中St3(f)=St2(f)    (1)
在此,F-1表示逆向傅立叶转换。至此,发送信号以时域波形存在但通过频率波形显示。在D/A转换部件104中,从IFFT操作部件103输出的时域波形发送数据St3从数字信号转换成模拟信号。D/A转换部件104的输出信号St4为一种模拟时域波形发送信号。
然后,模拟时域波型发送信号St4,作为D/A转换部件104的输出,在发送系统无线电路部件105中,从基带频率转换成无线频率。接着,发送信号处理在无线频带中执行,如功率放大,以使通过天线单元幅射。顺便地,除了这种处理,滤波处理等也包括在发送信号处理中。这样,无线发送信号St5,作为发送系统无线电路部件105的输出信号,通过天线终端106幅射。
现在,参考前述部件,解释一下确定校正值Ct的方法。校正值Ct用于探测发送信号电路部件105中振幅和相位漂移的频率特征,并校正该漂移。从而,计算出的校正值Ct可以满意地探测发送信号电路部件105中振幅/相位的频率特征。例如,参考图4,叙述下述方法。
图4为去掉了可移除天线单元并与计算校正值的校正分支相连的无线基站设备。在图4中,校正分支121由校正分支无线电路部件122、A/D转换部件123以及FFT操作部件124组成。其中,校正分支无线电路部件122是用于将无线频率信号频率转换成基带频率或者中频。除了这些,其它的处理如滤波也包括在其中。同时,因为多个模拟电路的构成类似于发送系统无线电路部件105的构成,所以由于模拟元件特征发生了频率特征。该频率特征表达如下:
Zc(f)
频率应答校正值探测部件114基于发送分支102中加权操作部件102的输出信号St2,探测一个来自校正分支121的信号Sct4的振幅和相位漂移的频率特征。其它结构框图与图1所述相同,也具有同样的功能。
这里,解释一下关于探测第N个发送分支的校正值的方法。对于其它发送分支,探测校正值的方支类似,通过改变发送分支101和校正分支121的连接以及加权操作部件102和频分应答校正值探测部件114的连接来探测校正。
首先,将天线单元移除,来将发送系统无线电路部件105-N连接到校正分支121的输入。其中,发送系统无线电路部件105的振幅和相位变化的频率特征一般表达如下:
Z(f)        (2)
利用等式(1)和(2),作为发送系统无线电路部件105的输出,发送信号St5变化如下:
St5(f)=St2(f)·Z(f)
=St1(f)·Wt1(f)·C(f)·Z(f)
例如,在没有校正值,即Ct=1的情况下,n-t分支中的发送信号St5-N表达如下:
St5-N(f)=St1(f)·Wt1-N(f)·Z-N(f)            (3)
由于上述原理,到校正分支121的输入信号Sct1为第N发送分支的发送信号St5-N。因此,如等式(3),没有校正值,即C=1的情况下,Sct1(f)表达如下:
Sct1(f)=St5-N(f)=St1(f)·Wt1-N(f)·Z-N(f)
输入信号Sct1为一个无线频率信号,这个无线频率信号将在校正分支无线电路部件122中进行频率转换。然而,因为校正分支无线电路部件122形成的频率特征Zc(f),输出信号Sct2由如下等式给出:
Sct2(f)=Sct1(f)·Zc(f)=St1(f)·Wt1-N(f)·Z-N(f)·Zc(f)
然后,输出信号Sct在A/D转换部件123中转换成数字信号Sct3。其中,在A/D转换部件123中所使用的时钟与D/A转换部件104中所使用的相同,因此,A/D转换部件123可以输出一个数字信号Sct3,该信号与D/A转换部件104的信号具有相同的取样率和同步性。
接下来,FFT操作部件124对A/D转换部件123输出的数字信号Sct3进行傅立叶转换,输出频率波型数据Sct4。将频率波型数据Sct4输入频率应答校正值探测部件114。
另一方面,与频率波型数据Sct4相类似,加权操作部件102-N的输出信号St2-N输入到频率应答校正值探测部件114。
然后,在频率应答校正值探测部件114中,基于发送分支102中加权操作部件的输出信号St2,所探测的是一个来自校正分支121的振幅和相位漂移的频率特征。其中,如果振幅和相位漂移的频率特征为h,下面的方法可以作为探测方法:
hN(f)=Sct4(f)·(St2-N(f))*
=St2-N(f)·Z-N(f)·Zc(f)·(St2-N(f))*
=|St2-N(f)|2·Z-N(f)·Zc(f)
=Z-N(f)·Zc(f)
从确定的振幅和相位漂移的频率特征h,校正值Ct可以被确定如下:
Ct-v(f)=1/hN(f)
=1/Z-v(f)·Zc(f)
在这种方式中,可以探测一个校正值Ct-N,响应第N个发送分支101-N,来校正发送系统无线电路部件105-N的振幅和相位漂移的频率特征。
探测校正值Ct-N被输入并存储在发送校正值存储部件112中,从而该校正值可用于校正发送加权。再有,通过对所有发送分支执行校正值探测操作,以使发送校正值存储部件112存储所有分支和所有副载波的校正值。
顺便地,存储在发送校正值存储部件112的校正值Ct包括一个校正分支121的校正分支无线电路部件122的频率特征Zc。因为所有分支都相同,所以在每个副载波中的分支之间保持一个相对的关系。因此,这对发送加权没有影响。然而,通过只对校正分支121进行测量以及探测校正分支无线电路122的频率特征Zc,频率特征Zc可以从校正值Ct中去除。
如上所述,根据本发明实施例,如果通过校正每个副载波上发送分支之间发生的振幅和相位漂移的频率特征,来定向发送一个宽带OFDM信号,想要的波束场型可以在OFDM信号带宽内形成。从而实现了有效发送。
顺便地,在本实施例的无线基站设备用于FDMA中的情况下,发送数据生成部件100生成频分多路的信号以便分配多个副载波给各个用户。同时,与发送数据生成部件100中生成的数据相对应,发送加权计算部件111为每个分配给用户的副载波生成一个发送加权,
顺便地,如果本实施例的无线基站设备用于TDMA中,发送数据生成部件100生成一个时分多路信号以使时间基于每个用户分配。同时,当加权操作部件102基于每个用户在时间上的分配执行处理时,执行发送加权计算部件111为每个发送加权校正部件113进行了处理。
顺便地,如果本实施例的无线基站设备用在CDMA中,为每个用户生成了发送数据,来为每个用户计算发送加权。在为每个用户执行加权后,实施码分多路。
实施例2
图5为一个根据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无线基站设备连接框图。在图5中,功率分配部件207-1、207-2、207-N分别靠近天线单元206-1、206-2、206-N排布,用来分配从发送分支201-1、201-2、201-N输出的发送信号St5-1、St5-2、St5-3的功率,并将该功率输出到校正分支121-1、121-2、121-N。在这种情况下,功率分配是微小的,这样微小的功率分配不影响输入到天线单元206-1、206-2、206-N的功率。
校正分支121-1、121-2、121-N通过功率分配部件207-1、207-2、207-N分别与发送分支201-1、201-2、121-N相连。为了计算一个校正值,需要将发送分支输出的一部分反馈。校正分支与实施例1的图4的校正分支121具有相同的结构和功能。
频率应答校正值探测部件214基于加权操作部件202-1、202-2、202-N的输出信号St2-1、St2-2、St2-N,探测来自校正分支的频率波型数据Sct4-N的振幅和相位漂移的频率特征,从而探测到输至发送系统无线电路部件205-1、205-2、205-3的校正值Ct-1、Ct-2、Ct-N。在这种情况下,频率应答校正值探测部件214预先测量并存储了校正分支121-1、121-2、121-N的校正分支无线电路部件122-1、122-2、122-N的特征。通过使用存储的特征,在校正分支无线电路部件中发生的振幅和相位漂移可以进一步进行校正,从而只探测发送分支造成的振副和相位的漂移。
其它结构图和发送分支与实施例1中显示的相同。
现在,对上述构成的无线基站设备的操作和功能作出解释。顺便地,因为本实施例的发送分支操作方式都相同,所以以第N发送分支为代表作出解释。
首先,通过功率分配部件207-N进行了功率分配的发送信号Sct1输入校正分支121-N。
然后,发送信号Sct1通过校正分支121-N进行处理来输出频率波型数据Sct4。
接下来,频率波型数据Sct4-N被输入频率应答校正值探测部件214。另一方面,发送分支201-N的加权操作部件202-N的输出信号St2-N也类似地输入频率应答校正值探测部件214。与实施例1类似,在频率应答校正值探测部件214中,基于加权操作部件202-N的输出信号St2-N,探测到来自校正分支121-N的频率波型数据Sct4-N的振幅和相位漂移的频率特征。通过利用这个频率特征以及校正分支无线电路部件122-N的已经测量的特征,探测到在第N发送分支中发送系统无线电路部件205的校正值Ct-N。因此,预先测量和存储的是校正分支121-N的校正分支无线电路122-N的特征。通过利用存储的特征值,对于在校正分支无线电路部件发生的振幅和相位可以取得预先校正。这样,探测值Ct-N用于只探测发送分支造成的振幅和相位漂移。然后,对频率应答校正值探测部件214探测的第N个发送分支的校正值Ct-N存储在发送校正值存储部件112中。
通过提供具有上述结构的发送分支,可以实时对各个发送分支的发送系统无线电路部件的校正值进行探测。
通过上述方法,所存储的是对各个发送分支的发送系统无线电路部件205-N的所有校正值。
然后,与实施例1类似,发送加权校正部件113通过存储在发送校正值存储部件112的校正值Ct,来校正发送加权计算部件111所计算的发送加权Wt1。
接下来,在加权操作部件202-N中的发送信号St1经过校正的加权然后发往天线单元206-N。
通过上述操作,可以经过每个天线以理想的波束场型定向发送。
在这种方式中,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可以以一种总是形成一理想波束场型的方式执行校正,而不会产生通信停止。这与所提供的实施例1的效果相同。从而实现了有效的发送。
顺便地,涉及关于用在探测发送系统无线电路部件校正值的信号时,如果使用从无线发送设备发出的发送信号的任何部件时,实现探测是可能的。可以使用一信号,例如以预定定时发送地发送导频信息,或在所有时间的通信中使用发送数据信号。
顺便地,虽然探测每个发送分支的校正值,但是校正值精确度可以通过一定时间内实施多次探测取平均值来形成一个校正值而提高。
顺便地,虽然探测每个副载波的校正值,但是校正值精确度可以通过利用相邻副载波的校正值与该副载波的校正值取一个平均值而提高。
实施例3
图6为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无线基站设备的连接框图。在图6中,第一开关315根据频率应答校正值探测部件314的指令选择任意一个功率分配部件307-1、307-2、307-N的输出。第一开关315具有与校正分支无线电路部件122相连的输出端。
第二开关316根据频率应答校正值探测部件314的指令从加权操作部件202-1、202-2、202-N的输出中任选一个。第二开关316具有一个与频率应答校正值探测部件314相连的输出端。
其它结构框图与实施例1和实施例2显示的相同。
关于上述无线基站设备的操作和功能解释如下。
首先,来自发送分支201-1、201-2、201-N的发送信号St5-1、St5-2、St5-N通过各个功率分配部件307进行功率分配中,然后输入第一开关315。
接下来,频率应答校正值探测部件314指令第一开关315和第二开关316选择相同分支的加权操作部件和发送系统无线电路部件的输出端。这个操作是通过两个开关315、316的联合操作实现。第一开关315和第二开关316的所选发送分支号及所选时序是相同的。
按下来,由第一开关315选择的发送分支的输出信号被输入校正分支121。通过校正分支121进行与实施例1相同的处理后,该校正信号被输入频率应答校正值探测部件314。另一方面,在第二开关316选择的分支中的加权操作部件的输出信号被输入频率应答校正值探测部件314中,其中在第二开关316选择的分支与第一开关315的选择相同。
然后,与实施例2类似,频率应答校正值探测部件314基于第二开关316的输出信号,探测来自FFT操作部件124的输出信号的振幅和相位漂移的频率特征。然后,探测的是该发送系统无线电路部件的特征的校正值。该校正值存储在发送校正值存储部件112。
频率应答校正值探测部件314指令第一开关315和第二开关316来探测上述所有发送分支的校正值,并将其存储在发送校正值存储部件112。后面的处理与实施例2中的处理类似。
如上所述,第一开关315和第二开关316进行联合操作来在发送分支之间进行切换,从而即使在校正分支121为一个的情况下,也可以探测每个发送分支中发送系统无线电路部件的校正值。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例,其结构比实施例2的简单,可以以一种方式在所有时间形成理想的波束场型。实现了有效的发送。
顺便地,对于在第一开关315和第二开关316中发送分支选择方法,顺序可以预先确定或适应性地选择。然而,更优选的是:从发送系统无线电路部件中振幅和相位漂移比其它分支大的发送分支开始,或者提高漂移比其它分支较大的发送分支的探测频率。
顺便地,对于由第一开关315和第二开关316选择的发送分支选择时间,在各个发送分支上可以选择相同的时间,或者选择的时间可以因发送分支的不同而变化。
实施例4
图7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4的无线基站设备的连接框图。在图7中,发送校正矩阵存储部件414存储了用于校正天线单元之间耦合的校正矩阵Mt。其它结构框图与实施例1的相同。校正矩阵Mt为一个表示天线单元之间校正值的矩阵。
同时,本实施例的无线基站设备的操作不同于实施例1的操作,其不同之处在于在发送加权校正部件113中,发送加权W01除了校正每个发送分支的发送系统无线电路部件的特征,还校正天线单元之间的耦合。即,发送加权校正部件113通过乘上存储在发送校正矩阵存储部件414的校正矩阵,来校正由发送加权计算部件111计算的发送加权。发送加权校正部件113同时通过存储在校正值存储部件中112的校正值来校正每个发送分支的无线电路部件。
顺便地,已知的校正天线单元106的相互耦合的方法有如下文献供参考。如文献"Sensor-Array Calibration Using a Maximum-LikelihoodApproach"(Boon Chong Ng,Chong Meng Samson See,IEEE Transactionson Antennas and Propagation,vol.44,No.6,June1996),"Calibration of aSmart Antenna for Carrying Out Vector Channel Sounding at 1.9GHz"(Jean-Rene Larocque,John Litva,Jim Reilly,Wireless PersonalCommunications:Emerging Technologies for Enhanced Communications,p.259-268,1999)等等。这些文献描述了计算出用于校正天线单元之间耦合的校正矩阵,且将其与与发送加权相乘来校正发送加权。在本实施例中,校正矩阵Mt通过上述文献所述的方法计算,并将其存储在发送校正矩阵存储部件414。其中,如实施例1解释,因为发送信号是一个OFDM信号,所以发送加权可以基于每个副载波校正。由此,计算出基于副载波的校正矩阵并将其存储在发送校正矩阵存储部件414中。同时,与实施例1类似,可以将OFDM信号波段分成多个波段并集中该波段中存在的副载波从而计算并存储校正矩阵,或者计算并存储OFDM信号的整个波段的校正矩阵。
如上所述,根据本发明的本实施例,除了天线单元之间的干涉的影响可以基于每个副载波校正之外,发送系统无线电路部件中振幅和相位漂基于每个OFDM副载波,通过校正天线单元之间的耦合得到校正。由于上述原因,理想波束场型可以在一个OFDM信号带宽内形成。从而实现了有效的发送。
顺便地,通过进一步将校正矩阵存储部件414加入到实施例2和3的结构中,实施例2和3可以获得与该实施例同样的效果。
实施例5
图8为根据本发明第五实施例的无线基站设备的连接框图。在图8中,天线单元506-1、506-2...506-N接收来自移动站的OFDM信号且输出信号Sr1-N。天线单元506-1、506-2...506-N为可移除的布置。
接收分支551-1、551-2、551-N由接收系统无线电路部件552-1、552-2...552-N,模拟/数字(A/D)转换部件553-1、553-2...553-N,快速傅立叶转换(FFT)操作部件554-1、554-2...554-N,以及加权操作部件555-1、555-2...555-N组成。其中,如果天线单元的数目为N,那么接收分支为N个系统。顺便地,构成接收分支551-1、551-2...551-N的在接收系统无线电路部件552-1、552-2...552-N的功能相同,模拟/数字(A/D)转换部件553-1、553-2...553-N的功能相同,快速傅立叶转换(FFT)操作部件554-1、554-2...554-N的功能相同,以及加权操作部件555-1、555-2...555-N的功能相同。
接收数据合成部件550用于将输入信号合成。
接收加权计算部件561用于计算来自每个接收分支551的FFT操作部件554的输出信号Sr4的接收加权Wr1。顺便地,已知很多计算接收加权的方法,在此没有特别限定。作为一个例子,有一种方法就是估计接收信号到达指向来计算一个接收加权用来形成一个通过利用估计的指向的指向性。
接收校正值存储部件562用于一个副载波接一个副载波地存储校正接收分支551之间发生的振幅和相位漂移的校正值Cr。
接收加权校正部件563用于通过存储在接收校正值存储部件562的校正值Cr,校正接收加权计算部件561计算的接收加权Wr1。
上述结构的无线基站设备的操作解释如下:
与实施例1的作为发送OFDM信号的设备的无线基站设备相对照,本实施例的无线基站设备为接收OFDM信号的设备。虽然由于发送系统与接收系统在结构和操作上存在差别,但发明的技术和基本目的是相同的。顺便地,此处以第N个接收分支为代表解释操作的过程。
首先,天线单元506-N收到的信号Sr1-N通过接收系统无线电路部件进行功率放大,并通过频率转换将无线频率转换成基带频率或者中频。除此之外,为了去除噪声和一些其它的信号,也执行滤波处理等。
这里,与实施例1的发送系统无线电路部件105类似,由于在接收系统无线电路部件552中的模拟元件的特征差别,造成了接收分支之间的振幅或相位漂移。
然后,在这样的无线频带中接收信号处理后的信号Sr2-N通过A/D转换器553-N转换成数字信号。
接着,数字转换的信号Sr3-N,在FFT操作部件554-N中进行傅立叶转换。其中,虽然离散傅立叶转换等可以作为傅立叶转换计算的方法,但快速傅立叶(FFT)在计算时间和操作处理量方面比较理想。
然后,傅立叶转换的信号Sr4-N在加权操作部件555-N中通过接收加权校正部件563输出的接收加权Wr2进行加权。加权操作部件555-N的操作与实施例1的加权操作部件102的操作相同,并且基于每个OFDM信号的副载波进行加权。因此,所输出的是经接收加权加权后的信号Sr5-N。顺便地,计算接收加权Wr2的方法请参考下文。
来自接收分支的所获得的输出信号Sr5-1、Sr5-2,Sr5-N输入接收数据合成部件550中并在接收数据合成部件550中合成,从而获得接收数据。
同时,前述接收加权Wr2可以在接收加权计算部件561中通过校正为每个副载波计算的接收加权Wr1来确定,该计算的接收加权通过预先存储在接收校正值存储部件562的基于副载波的校正值Cr将每个接收分支551的FFT操作部件的输出信号Sr4来计算的。顺便地,因为接收的信号为一个OFDM信号,所以可以为每个副载波计算接收加权Wr1。同时,也可以将OFDM信号波段分成多个波段,把该波段中的副载波作为一个组,从而设定相同的接收加权。这与在实施例1中设定发送加权Wt的解释相同。
与接收加权计算相同,信号波段可以分成多个频率,以存储分割的波段数目的校正值Cr。否则,为整个信号波段存储一个值Cr。
其中,下面所解释的为确定一个校正值Cr的方法。
校正值Cr用于探测在接收无线电路部件552中振幅/相位漂移的频率特征,并且校正该特征。结果是,如图9所示的例子,在接收无线电路部件552中可以满意地探测振幅/相位漂移的频率特征。图9为本实施例的没有可移除天线单元而具有连接的计算校正值的校正分支的无线基站设备。
在图9中,校正分支571由IFFT操作部件573、D/A转换部件574和接收校正分支无线电路部件575组成。校正分支571与图4显示的实施例1的校正分支121相同。
参考信号生成部件570生成一个用于计算校正值的参考信号Scr1。
基于参考信号生成部件570的信号Scr1,频率应答校正值探测部件564探测每个副载波的接收分支551的信号Sr4的振幅和相位漂移,并为每个副载波计算一个校正值。其它结构框图与图8中地相同框图具有相同的功能。
下面解释如上构造用来计算校正值的无线基站设备的操作。
首先,来自参考信号生成部件570的参考信号Scr1在校正分支571中进行发送处理。这个发送处理对应于实施例1中发送分支的处理。
然后,发送处理信号Scr4通过接收分支551进行接收处理,将FFT操作部件554的输出信号Scr4输入到频率应答校正值探测部件564。
另一方面,来自参考信号生成部件570的信号Scr1输入到频率应答校正值探测部件564。
然后,在频率应答校正值探测部件564中,计算基于副载波的校正值并将其存储在接收校正值存储部件562中。
通过对所有接收分支的探测,对于所有分支和所有副载波的校正值Cr可以存储在接收校正值存储部件。
如上所述,根据发明的本实施例,通过预先确定和存储在接收分支之间发生的振幅和相位漂移或者用于一个副载波接一个副载波地校正频率特征的校正值,在定向发送一个宽带OFDM信号的情况下,可以校正接收分支之间发生的振幅和相位漂移以及基于逐个副载波的频率特征。因此,在OFDM带宽内可以形成一个理想的波束场型,从而可以高发送效率接收。
顺便地,通过进一步加入一接收校正矩阵存储部件,在接收加权校正部件563中实现校正也是可能的,该接收校正矩阵存储部件与图7所示的、用于存储校正天线单元之间耦合的校正矩阵的实施例4中的发送校正矩阵存储部件414相对应。。因此,除了在接收分支之间振幅和相位漂移的校正之外,也可以实现对天线单元之间的耦合的校正,从而以更高的发送效率接收。
实施例6
图10为根据本发明第六实施例的无线基站设备连接框图。本实施例的无线基站设备的结构是将具有图1显示的实施例1的发送功能的无线基站设备和具有图8显示的实施例5的接收功能的无线基站设备合并在一起的结构。在图10中,切换部件608-1,...,608-N是用于在从发送分支101-1,...,101-N到天线单元106-1,...,106-N的信号路径与从天线单元106-1,...,106-N到发送分支101-1,...,101-N之间进行切换。
发送数据生成部件100,发送分支101-1,101-N,天线单元101-1,...106-N,发送加权计算部件111,发送校正值存储部件112以及发送加权校正部件113与实施例1中的相同。其发送操作也相同。
同时,接收数据合成部件550,接收分支551-1,551-N,接收加权计算部件561,接收校正值存储部件562以及接收加权校正部件563与实施例5相同。其接收操作也相同。其中,如果天线单元的数目为N,那么发送分支和接收分支为N个系统。
如上构成的无线基站设备说明如下。
本发明实施例具有靠近每个天线单元106的切换部件608,用来进行从发送分支到天线单元的发送信号与从天线单元到接收分支的接收信号之间的切换,以及传送这些信号,从而合并了实施例1和实施例5的操作。
即,仅在每个切换部件608选择为发送侧时,来自发送分支101的信号仅被运送到天线单元106而不会被运送到接收分支551。同时,仅在每个切换部件608选择为接收侧时,来自天线单元106的信号仅运送到接收分支551而不会被运送到发送分支101。
同时,与实施例5类似,在接收加权计算部件561中,利用信号Sr4来计算接收加权Wr1,该信号Sr4为经处理的接收信号。然而,在发送加权计算部件111中,利用接收加权计算部件561计算的接收加权Wr1来计算发送加权Wt1,这与实施例1不同。例如,在时分双路(TDD)系统中,接收加权Wr1同时被提供作为发送加权Wt1,在频分双路(FDD)系统中,接收定向信息可以从接收加权Wr1估计,并利用在计算发送加权Wt1中。
如上所述,根据发明的本实施例,当定向发送和接收一个宽带OFDM信号时,通过一个副载波接一个副载波地校正发送分支之间和接收分支之间的振幅和相位漂移的频率特征,可以在OFDM信号带宽内形成一个理想的波束场型。从而可以以高发送效率进行发送和接收。
顺便地,与本实施例类似,可以组合实施例2和5的无线基站设备,组合实施例3和5的无线基站设备,或者组合实施例4和5的无线基站设备。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实现具有上述实施例中描述的功能的无线基站设备。
工业应用
如上所述,本发明对用利用无线天线单元进行定向发送一个OFDM信号的发送设备是有用的,甚至在分支之间的振幅/相位中发生频率特征时,该设备也适于得到理想的波束场型。

Claims (23)

1.一种无线基站设备,其包括:
一个发送加权计算部件,用于计算利用OFDM信号定向发送的发送加权;
一个发送校正值存储部件,用于存储一个校正值,该校正值用于校正OFDM信号的每个副载波或者集中多个副载波的每个波段的发送加权;
一个发送加权校正部件,用于通过校正值校正发送加权;
多个发送分支,用于利用发送加权校正部件输出的发送加权,一个副载波接一个副载波地加权发送数据并将该数据输送到天线单元;以及
由多个天线单元构成的阵列天线。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基站设备,其中所述的多个发送分支中的每一个包括:
一个加权操作部件,用于利用从发送加权校正部件输出的发送加权来加权发送数据;
一个逆向快速傅立叶变换操作部件,用于执行对加权操作部件的输出信号进行逆向傅立叶变换;
一个D/A转换部件,用于将逆向快速傅立叶变换操作部件的输出信号转换成模拟信号;以及
一个发送系统无线电路部件,用于将D/A转换部件的输出信号频率转换成一无线频率。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基站设备,其中,发送加权校正部件基于每个副载波或基于集中多个副载波的每个波段,通过利用存储在发送校正值存储部件中的校正值,校正发送加权计算部件计算的基于OFDM信号副载波的发送加权。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基站设备,其中,发送加权计算部件将OFDM带宽分成多个波段,并为在各个波段内存在的多个副载波计算一个发送加权,
发送加权校正部件基于每个副载波或集中多个副载波的每个波段,通过利用存储在发送校正值存储部件中的校正值,校正在发送加权计算部件计算的发送加权。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基站设备,其中,发送校正值存储部件存储的校正值用于校正发生在发送分支之间的振幅漂移和相位漂移。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无线基站设备,其中,加权操作部件利用发送加权校正部件校正的每个副载波的发送加权,一个副载波接一个副载波地对发送数据进行加权。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无线基站设备,其中天线单元是可移除的,并且所述无线基站设备进一步包括:
一个校正分支无线电路部件,用于输入一个从发送分支输出的信号并且至少执行频率转换;
一个A/D转换部件,用于将校正分支无线电路部件的输出信号转换成数字信号;
一个快速傅立叶变换操作部件,用于将一个A/D转换部件的输出数字信号进行傅立叶变换;以及,
一个频率应答校正值探测部件,用于将加权操作部件的输出信号作为一个参考值,来探测来自快速傅立叶变换操作部件的信号的振幅漂移和相位漂移以及探测用于校正发送分支之间振幅漂移和相位漂移的校正值。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无线基站设备,其中,当校正分支无线电路部件和发送分支一一对应连接,而发送分支与天线单元没有连接的情况时,发送校正值存储部件存储频率应答校正值探测部件计算的校正值。
9.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无线基站设备,其进一步包括:
多个功率分配部件,其靠近天线单元分布;
多个校正分支无线电路部件,用于输入一个在功率分配部件中分配的信号并至少执行频率转换;
多个A/D转换部件,用于将多个校正分支无线电路部件的输出信号转换成数字信号;
多个快速傅立叶变换操作部件,用于将A/D转换部件的输出数字信号进行傅立叶变换;以及,
一个频率应答校正值探测部件,用于将加权操作部件的输出信号作为一个参考值,来探测来自快速傅立叶变换操作部件的信号的振幅漂移和相位漂移,并且探测用于校正发送分支之间振幅漂移和相位漂移的校正值,发送校正值存储部件存储有通过频率应答校正值探测部件探测的校正值。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无线基站设备,其中,频率应答校正值探测部件为每一个OFDM信号副载波探测快速傅立叶变换操作部件输出信号的振幅和相位,并利用振幅和相位的探测结果,一个副载波接一个副载波地探测用于校正发送分支之间的振幅漂移和相位漂移的校正值。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无线基站设备,其中,频率应答校正值探测部件基于每一个OFDM信号副载波探测快速傅立叶变换操作部件输出信号的振幅和相位,并利用振幅和相位的探测结果,一个副载波接一个副载波地探测用于校正发送分支之间的振幅漂移和相位漂移的校正值。
12.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无线基站设备,其进一步包括:
多个功率分配部件;
一个第一开关,用于从多个功率分配部件分配的信号中选择一个信号,并且将其与校正分支无线电路部件连接;以及
一个第二开关,用于从多个加权操件部件选择一个信号,并且将其与频率应答校正值探测部件连接,
其中,第一开关和第二开关选择来自同一发送分支的信号。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基站设备,其进一步包括:一个发送校正矩阵存储部件,用于预先存储用于校正天线单元之间的耦合的一个校正矩阵,
发送加权校正部件进一步通过校正矩阵来校正发送加权。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无线基站设备,其中,发送校正矩阵存储部件存储基于每个OFDM信号的副载波的校正矩阵。
15.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无线基站设备,其中,所述的发送校正矩阵存储部件存储有基于位于OFDM信号的多个分开的信号波段中的多个副载波的校正矩阵。
16.一种无线基站设备,其包括:
由多个天线单元构成的阵列天线;
一个接收加权计算部件,通过利用多个解调信号,计算接收加权,其中多个解调信号是将阵列天线接收到的OFDM信号进行解调后的信号;
一个接收校正值存储部件,用于存储一个校正值,该校正值用于校正每个OFDM信号的副载波或者集中多个副载波的各个波段的接收加权;
一个接收加权校正部件,用于通过校正值校正接收加权;以及,
多个接收分支,每个接收分支包括一个加权操作部件,用于利用校正后的接收加权对解调信号加权。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无线基站设备,其中,接收加权校正部件基于每个OFDM信号的副载波或者集中多个副载波的各个波段,利用存储在接收校正值存储部件的校正值,校正在接收加权计算部件计算的基于OFDM信号副载波的接收加权。
18.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无线基站设备,其中,接收加权计算部件将OFDM信号带宽分成多个波段,并对位于各个波段中的多个副载波计算出一个接收加权,
接收加权校正部件基于每个副载波或集中多个副载波的各个波段,利用存储在接收校正值存储部件中的校正值,校正接收加权计算部件计算的接收加权。
19.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无线基站设备,其中,接收校正值存储部件中存储的校正值用于校正接收分支之间发生的振幅漂移和相位漂移。
20.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无线基站设备,其中,加权操作部件基于每个副载波,通过接收加权校正部件校正的每个副载波的接收加权,来加权解调信号。
21.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无线基站设备,其中天线单元是可移除的,并且所述无线基站设备进一步包括:
一个参考信号生成部件,用于生成一个参考信号来探测接收分支之间的振幅漂移和相位漂移;
一个逆向快速傅立叶变换操作部件,用于将从参考信号生成部件生成的信号进行逆向傅立叶变换;
一个D/A转换部件,用于将逆向快速傅立叶变换操作部件的输出信号转换成一个模拟信号;
一个校正分支无线电路部件,用于将D/A转换部件的输出模拟信号进行频率转换成无线频率;以及
一个频率应答校正值探测部件,用于将参考信号生成部件的输出信号作为一个参考值,来探测来自逆向快速傅立叶变换操作部件的输出信号的振幅漂移和相位漂移,并且探测用于校正接收分支之间振幅漂移和相位漂移的校正值。
22.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无线基站设备,其中,在天线单元没有连接的情况下,当校正分支无线电路部件与接收分支一一连接时,接收校正值存储部件存储频率应答校正值探测部件计算的校正值。
23.一种无线基站设备,其包括:
由多个天线单元构成的阵列天线、一个接收电路部件、一个发送电路部件、以及一个切换部件,
其中,接收电路部件具有:
一个接收加权计算部件,利用多个解调信号计算一个接收加权,其中该解调信号是对构成阵列天线的天线单元收到的OFDM信号进行解调后的信号;
一个接收校正值存储部件,存储一个校正值,基于每个OFDM信号的副载波或集中多个副载波的波段,该校正值用于校正接收加权;
一个接收加权校正部件,用于利用校正值校正接收加权;以及
多个接收分支,每个接收分支包括一个加权操作部件,用于利用校正的接收加权对解调信号加权,
其中,发送电路部件具有:
一个发送加权计算部件,利用接收加权计算部件中的指向性信息,计算一个定向发送的发送加权;
一个发送校正值存储部件,用于存储一个校正值,基于每个OFDM信号的副载波或集中多个副载波的波段,该校正值用于校正发送加权;
一个发送加权校正部件,利用校正值校正发送加权;以及
多个发送分支,利用发送加权校正部件输出的发送加权,一个副载波接一个副载波地对发送数据进行加权,然后将加权的数据传输到天线单元,
其中,所述切换部件用于切换天线单元和接收电路部件之间的连接或是天线单元与发送电路部件之间的连接。
CNB038048868A 2002-08-01 2003-08-01 无线基站设备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544237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2224571A JP4098027B2 (ja) 2002-08-01 2002-08-01 無線基地局装置
JP224571/2002 2002-08-01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640025A CN1640025A (zh) 2005-07-13
CN100544237C true CN100544237C (zh) 2009-09-23

Family

ID=3149213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038048868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544237C (zh) 2002-08-01 2003-08-01 无线基站设备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Link
US (1) US7593317B2 (zh)
EP (1) EP1525687B1 (zh)
JP (1) JP4098027B2 (zh)
CN (1) CN100544237C (zh)
AU (1) AU2003256067A1 (zh)
DE (1) DE60325861D1 (zh)
WO (1) WO2004013993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241148A (zh) * 2016-03-29 2017-10-10 松下知识产权经营株式会社 相控阵发送装置及载波泄漏校正方法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8204149B2 (en) 2003-12-17 2012-06-19 Qualcomm Incorporated Spatial spreading in a multi-antenna communication system
US7336746B2 (en) 2004-12-09 2008-02-26 Qualcomm Incorporated Data transmission with spatial spreading in a MIMO communication system
US20050180312A1 (en) * 2004-02-18 2005-08-18 Walton J. R. Transmit diversity and spatial spreading for an OFDM-based multi-antenna communication system
US8169889B2 (en) * 2004-02-18 2012-05-01 Qualcomm Incorporated Transmit diversity and spatial spreading for an OFDM-based multi-antenna communication system
US20050201483A1 (en) * 2004-03-12 2005-09-15 Edmund Coersmeier Error adjustment for multi-antenna transmitter
US7447268B2 (en) * 2004-03-31 2008-11-04 Intel Corporation OFDM system with per subcarrier phase rotation
US8923785B2 (en) 2004-05-07 2014-12-30 Qualcomm Incorporated Continuous beamforming for a MIMO-OFDM system
US8285226B2 (en) * 2004-05-07 2012-10-09 Qualcomm Incorporated Steering diversity for an OFDM-based multi-antenna communication system
EP1756970A1 (en) * 2004-06-08 2007-02-28 Koninklijke Philips Electronics N.V.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with diversity/mimo array branch decoupling
JP2006005525A (ja) * 2004-06-16 2006-01-05 Nec Corp 送信装置
US7110463B2 (en) 2004-06-30 2006-09-19 Qualcomm, Incorporated Efficient computation of spatial filter matrices for steering transmit diversity in a MIMO communication system
US7978649B2 (en) 2004-07-15 2011-07-12 Qualcomm, Incorporated Unified MIMO transmission and reception
US7978778B2 (en) 2004-09-03 2011-07-12 Qualcomm, Incorporated Receiver structures for spatial spreading with space-time or space-frequency transmit diversity
KR20070072862A (ko) * 2004-09-28 2007-07-06 마쓰시다 일렉트릭 인더스트리얼 컴패니 리미티드 멀티 캐리어 통신 장치 및 멀티 캐리어 통신 방법
CN1835415A (zh) * 2005-03-16 2006-09-20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无线通信系统中使用的低复杂度比特和功率分配方法和装置
JP4523472B2 (ja) * 2005-03-31 2010-08-11 Kddi株式会社 アレーアンテナ用rf回路伝送特性調整装置およびその方法
US8169982B2 (en) 2005-08-10 2012-05-01 Qualcomm Incorporate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creating a fingerprint for a wireless network
KR100795559B1 (ko) * 2005-12-09 2008-01-21 한국전자통신연구원 직교 주파수 분할 다중화 방식의 무선 시스템에서 고주파왜곡 현상의 보상 장치 및 방법
US8543070B2 (en) 2006-04-24 2013-09-24 Qualcomm Incorporated Reduced complexity beam-steered MIMO OFDM system
US7783293B2 (en) * 2006-04-26 2010-08-24 Beceem Communications Inc. Method of training a communication system
US8290089B2 (en) 2006-05-22 2012-10-16 Qualcomm Incorporated Derivation and feedback of transmit steering matrix
JP4876776B2 (ja) * 2006-08-22 2012-02-15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無線送信装置及び無線受信装置
JP4954745B2 (ja) * 2007-02-22 2012-06-20 京セラ株式会社 無線通信方法および無線通信装置
JP4932652B2 (ja) * 2007-09-14 2012-05-16 Necマグナスコミュニケ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通信装置、マルチキャリア伝送システム、通信方法及び通信プログラム
US9137745B2 (en) * 2007-10-12 2015-09-15 Qualcomm Incorporated System and method to locate femto cells with passive assistance from a macro cellular wireless network
JP2009118388A (ja) * 2007-11-09 2009-05-28 Nec Electronics Corp 受信装置
US9253653B2 (en) * 2007-11-09 2016-02-02 Qualcomm Incorporated Access point configuration based on received access point signals
JP5192321B2 (ja) * 2008-08-27 2013-05-08 京セラ株式会社 無線通信装置、無線通信方法および無線通信プログラム
JP2010169504A (ja) * 2009-01-22 2010-08-05 Anritsu Corp ジッタ伝達特性測定装置
JP5081310B2 (ja) * 2009-01-28 2012-11-28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基地局装置、移動局装置
US8838096B2 (en) * 2009-05-29 2014-09-16 Qualcomm Incorporated Non-macro cell search integrated with macro-cellular RF carrier monitoring
US20110134833A1 (en) * 2009-12-08 2011-06-09 Qualcomm Incorporated Controlling access point functionality
US8923892B2 (en) 2010-05-14 2014-12-30 Qualcomm Incorporate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updating femtocell proximity information
US9288765B2 (en) 2011-02-07 2016-03-15 Nokia Solutions And Networks Oy Scaling transmit power in multi-antenna wireless systems
CN103477570B (zh) * 2011-08-02 2016-04-27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相控阵发送装置
JP5933471B2 (ja) * 2013-03-14 2016-06-08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フェーズドアレイ送信装置
WO2016120953A1 (ja) 2015-01-26 2016-08-04 セントラル硝子株式会社 半導体封止用硬化性樹脂組成物およびその硬化物、並びにこれらを用いた半導体装置
CN107947844B (zh) * 2017-11-27 2020-10-30 中国舰船研究设计中心 阵列天线的宽带信号生成方法及生成装置
IL274890B2 (en) * 2020-05-24 2024-02-01 Elta Systems Ltd System and method for transmitting radio wave radiation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864543A (en) * 1997-02-24 1999-01-26 At&T Wireless Services, Inc. Transmit/receive compensation in a time division duplex system
EP1085678A2 (en) * 1999-09-13 2001-03-21 Kabushiki Kaisha Toshiba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 with variable beam-pattern antenna array
US6249250B1 (en) * 1998-01-08 2001-06-19 Kabushiki Kaisha Toshiba Adaptive variable directional antenna
CN1300487A (zh) * 1999-04-23 2001-06-20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基站装置及峰值功率抑制方法
CN1304588A (zh) * 1999-05-28 2001-07-18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通信装置及通信方法
WO2001076102A1 (fr) * 2000-04-03 2001-10-11 Sanyo Electric Co., Ltd. Station radio fixe et support d'enregistrement de programmes
EP1220506A1 (en) * 2000-12-22 2002-07-03 Kabushiki Kaisha Toshiba Beam formation circuit and an apparatus and a method of receiving radio frequency signals making use of a smart antenna

Family Cites Families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566008A (en) * 1982-06-29 1986-01-21 Solid State Devices, Inc. Fault detecting circuit and method for a vehicle detector system
US5396234A (en) * 1989-03-10 1995-03-07 Gebert; Franz J. Validation checking in traffic monitoring equipment
GB9602378D0 (en) * 1996-02-06 1996-04-03 Diamond Consult Serv Ltd Road vehicle sensing apparatus and signal processing apparatus therefor
US5937341A (en) * 1996-09-13 1999-08-10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Simplified high frequency tuner and tuning method
JPH10336149A (ja) 1997-05-28 1998-12-18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アレーアンテナ無線cdma通信装置
MY123949A (en) * 1997-11-12 2006-06-30 Fisher Controls Int Fugitive emission sensing system
DE19849318A1 (de) * 1998-10-26 2000-04-27 Rohde & Schwarz Verfahren zum Verarbeiten von durch ein Mehrantennensystem gleichzeitig empfangenen OFDM-Signalen
US6760371B1 (en) * 2000-03-22 2004-07-06 The Boeing Company Method and apparatus implementation of a zero forcing equalizer
JP4374764B2 (ja) * 2000-10-31 2009-12-02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アダプティブ受信機
JP2002208812A (ja) 2000-12-28 2002-07-26 Toshiba Corp アダプティブアンテナ装置及び送受信パターン設定方法
JP4253445B2 (ja) * 2001-03-16 2009-04-15 富士通株式会社 偏差補償装置
JP4496673B2 (ja) * 2001-06-07 2010-07-07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Ofdm方式の送受信機
US7248559B2 (en) * 2001-10-17 2007-07-24 Nortel Networks Limited Scattered pilot pattern and channel estimation method for MIMO-OFDM systems
US6687492B1 (en) * 2002-03-01 2004-02-03 Cognio, Inc. System and method for antenna diversity using joint maximal ratio combining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864543A (en) * 1997-02-24 1999-01-26 At&T Wireless Services, Inc. Transmit/receive compensation in a time division duplex system
US6249250B1 (en) * 1998-01-08 2001-06-19 Kabushiki Kaisha Toshiba Adaptive variable directional antenna
CN1300487A (zh) * 1999-04-23 2001-06-20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基站装置及峰值功率抑制方法
CN1304588A (zh) * 1999-05-28 2001-07-18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通信装置及通信方法
EP1085678A2 (en) * 1999-09-13 2001-03-21 Kabushiki Kaisha Toshiba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 with variable beam-pattern antenna array
WO2001076102A1 (fr) * 2000-04-03 2001-10-11 Sanyo Electric Co., Ltd. Station radio fixe et support d'enregistrement de programmes
EP1220506A1 (en) * 2000-12-22 2002-07-03 Kabushiki Kaisha Toshiba Beam formation circuit and an apparatus and a method of receiving radio frequency signals making use of a smart antenna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241148A (zh) * 2016-03-29 2017-10-10 松下知识产权经营株式会社 相控阵发送装置及载波泄漏校正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640025A (zh) 2005-07-13
US20050018597A1 (en) 2005-01-27
US7593317B2 (en) 2009-09-22
JP2004072150A (ja) 2004-03-04
WO2004013993A1 (en) 2004-02-12
DE60325861D1 (de) 2009-03-05
EP1525687A1 (en) 2005-04-27
JP4098027B2 (ja) 2008-06-11
EP1525687B1 (en) 2009-01-14
AU2003256067A1 (en) 2004-02-2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0544237C (zh) 无线基站设备
CN101523736B (zh) 用天线权重反馈进行的移动站辅助下行链路波束形成
KR101019521B1 (ko) 어레이 안테나 전송링크의 조정장치 및 방법
CA2873411C (en) Full duplex wireless transmission with self-interference cancellation
CN100423363C (zh) 用于基站中的自适应天线阵的方向图形成方法和装置
CN1941955B (zh) 无线基站装置和通信方法
CN103229355B (zh) 低成本有源天线阵列
EP1775854B1 (e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pparatus
US20130113658A1 (en) Inverse Beamformer for Inverting the Action of Existing Beamformer in Communication System
EP1329983A2 (en) Array antenna calibration apparatus and array antenna calibration method
US9300382B2 (en) Wireless signal processor and wireless apparatus
EP1585231A1 (en) A method for calibrating smart antenna array systems in real time
CN108432153A (zh) 用于控制等效全向辐射功率的方法和设备
WO2000031823A1 (fr) Antenne reseau adaptative
CN104115429A (zh) 天线阵列的减损补偿矩阵的确定
CN105245310A (zh) 一种下行导频信号的处理方法及系统
KR20160117147A (ko) 다중 안테나 장치에서 채널 상태를 추정하여 송수신 신호를 제어하는 방법 및 이를 이용하는 다중 안테나 장치
WO2021011130A1 (en) Angle of propagation estimation in a multipath communication system
EP1093186B1 (en) Radio transmitter and transmission directivity adjusting method
WO2023165237A1 (zh) 一种基于全息多址接入的信道估计方法及装置
CN115242286A (zh) 一种基于智能反射面的无线传输方法及系统
KR20180074542A (ko) 대용량 안테나 시스템에서 안테나 위상 보정 방법 및 장치
CN107231178B (zh) 一种提高紧耦合mimo天线系统信道容量的方法
CN106911365A (zh) 一种极化天线阵列通道校正的方法及装置
JP4465383B2 (ja) アレーアンテナ制御方法、受信アンテナ装置、および無線通信システ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ASS Succession or assignment of patent right

Owner name: INVENT CO., LTD.

Free format text: FORMER OWNER: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Effective date: 20150116

C4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50116

Address after: California

Patentee after: INVENT CORP.

Address before: Osaka Japan

Patentee before: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70707

Address after: American California

Patentee after: Yingweite SPE limited liability company

Address before: California

Patentee before: INVENT CORP.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90923

Termination date: 20180801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