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0544075C - 层叠电池、接合端子、电池组和制造电池组的方法 - Google Patents

层叠电池、接合端子、电池组和制造电池组的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0544075C
CN100544075C CNB2004800431986A CN200480043198A CN100544075C CN 100544075 C CN100544075 C CN 100544075C CN B2004800431986 A CNB2004800431986 A CN B2004800431986A CN 200480043198 A CN200480043198 A CN 200480043198A CN 100544075 C CN100544075 C CN 100544075C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nector
polarity
pole plate
battery
electrically connecte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Lifetime
Application number
CNB200480043198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961440A (zh
Inventor
细谷敏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EC Corp
Original Assignee
NEC Corp
Fuji Heavy Industrie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EC Corp, Fuji Heavy Industries Ltd filed Critical NEC Corp
Publication of CN196144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96144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0544075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0544075C/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Lifetim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50Current conducting connections for cells or batteries
    • H01M50/543Terminals
    • H01M50/552Termina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 H01M50/553Terminals adapted for prismatic, pouch or rectangular cells
    • H01M50/557Plate-shaped terminal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50Current conducting connections for cells or batteries
    • H01M50/502Interconnectors for connecting terminals of adjacent batteries; Interconnectors for connecting cells outside a battery casing
    • H01M50/509Interconnectors for connecting terminals of adjacent batteries; Interconnectors for connecting cells outside a battery casing characterised by the type of connection, e.g. mixed connections
    • H01M50/51Connection only in seri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50Current conducting connections for cells or batteries
    • H01M50/502Interconnectors for connecting terminals of adjacent batteries; Interconnectors for connecting cells outside a battery casing
    • H01M50/514Methods for interconnecting adjacent batteries or cells
    • H01M50/516Methods for interconnecting adjacent batteries or cells by welding, soldering or brazing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50Current conducting connections for cells or batteries
    • H01M50/502Interconnectors for connecting terminals of adjacent batteries; Interconnectors for connecting cells outside a battery casing
    • H01M50/521Interconnectors for connecting terminals of adjacent batteries; Interconnectors for connecting cells outside a battery casing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 H01M50/522Inorganic material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50Current conducting connections for cells or batteries
    • H01M50/528Fixed electrical connections, i.e. not intended for disconnection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50Current conducting connections for cells or batteries
    • H01M50/543Terminals
    • H01M50/547Terminal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sposition of the terminals on the cells
    • H01M50/548Terminal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sposition of the terminals on the cells on opposite sides of the cell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50Current conducting connections for cells or batteries
    • H01M50/543Terminals
    • H01M50/562Terminal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50Current conducting connections for cells or batteries
    • H01M50/543Terminals
    • H01M50/564Termina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manufacturing process
    • H01M50/566Termina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manufacturing process by welding, soldering or brazing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5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 H01M10/052Li-accumulator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Abstract

一种具有如下结构的层叠电池(1),其中由第一极性的极板(61)和第二极性的极板(62)构成的多层电极组件被层状片(7)气密地封住。第一极性的板(61)与接合端子(90)电接合,接合端子(90)是通过用覆盖树脂(8)覆盖连接器接合部(22),即第一电极端子(71)和第二连接器(82)的电接合面,而整体构成的;而第二极性的板(62)与第二电极端子(72)电接合。在采用层叠电池(1)作为单元电池的电池组中,通过焊接等接合层叠电池(1)的接合端子(90)的第二连接器(82)和另一层叠电池(1)的第二电极端子(72)。不需要密封第二连接器(82)和第二电极端子(72),因为它们由相同材料制成。

Description

层叠电池、接合端子、电池组和制造电池组的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层叠电池、接合端子、电池组和制造电池组的方法。
背景技术
根据单元电池(unit cell)的额定电压,作为其电极端子串联连接以获得所需的电压的单元电池的阵列或者作为其电极端子并联连接以获得所述电流容量的单元电池的阵列,用作电源的电池组是市场上可获得的。
要求用于诸如便携式电话、笔记本个人电脑等的便携式信息密集(information-intensive)通信装置以及诸如摄像机、卡型电子计算器等便携式定向的小型电子装置的电池重量更轻和外形更小。为了保护全球环境,对于资源和能量节约的努力的增长的国际需求正推动对具有为电机供电的电池的电动车和混合电动车(下文中称为“电动车”)的研制。自然地,为了改善操作特性和每次充电的里程,还需要电动车上的电池重量更轻且具有更小的外形。
在满足电池更轻和更薄的需求的努力中,已经研制了采用薄片形式的层状材料的电池,其是这样制作的:通过使用粘接层将铝等的金属层和热熔树脂层重叠在外电池壳体上,之间有粘结剂层(参见JP-ANo.2002-203524)。层状材料通常是这样的结构,其中铝等金属薄层的两个表面等都被薄树脂层覆盖,并且抗酸和碱,重量轻并且易弯曲。
图11通过例子示出了具有由层状材料构成的外壳的常规扁平电池。
由层状材料构成的外壳101气密地将电极组102容纳在其中,并还气密地容纳电解液,在电极组102中堆叠有其间夹着隔板的正电极和负电极。连接到正端子的正电极端子103从外壳101的一侧延伸,并且连接到负端子的负电极端子104从外壳101的与正电极接头103延伸的一侧相对的一侧延伸。根据电特性,正电极端子103基本上由铝构成,负电极104基本上由铜或者镍构成。
为了从层叠电池106获得期望的电压,需要如上所述串联连接单元电池。如图12a和12b所示,以阵列来布置多个单元电池,并彼此连接一个单元电池的正电极端子103和另一单元电池的负电极端子104,构成电池组。为了获得期望的电流容量,需要彼此并联连接多个单元电池。因此,如图13所示,堆叠作为多个单元电池的层叠电池106,并彼此连接一个单元电池的正电极端子103和另一个单元电池的负电极端子104,构成电池组。
在串联连接的单元电池中,彼此接合由不同金属构成的正电极端子和负电极端子。然而,在不同金属之间的接合部处,由于露点凝结(dew condensation)而使电极端子容易被腐蚀,导致电阻增加。尤其是,电动车为了快速起动和加速而需要释放大电流,使得重复地加热和冷却电极端子。因此,加速了电极端子的腐蚀,导致电池组的使用寿命降低。
通过用树脂覆盖接合部以提供周围空气隔离结构和防水、防潮结构,可以避免在不同金属之间的接合部上的露点凝结。然而,如图14a所示,如果为了获得期望的电压和期望的电流容量而对串联连接的电池组进行并联连接,那么,如在图14b中以放大比例所示的,将电极端子接合在一起,并此后用树脂部分107覆盖接合部。在这种情况中,区域“a”可靠地被树脂覆盖。然而,如果在并联连接的电池的电极端子之间提供树脂以可靠地覆盖区域“b”中的电极端子,则需要增加填充区域“b”的树脂量,并需要将树脂均匀和充分地涂覆到电极端子。尽管不同金属之间的接合部包括了周围空气隔离结构和防水、防潮结构,但是还要用导热系数比所需更低的树脂来覆盖电极端子。因此,很难散发电池组充电和放电时发生的电化学反应中产生的热量和通过电极端子传递的由接合部的增加的电阻产生的焦耳热。而且,制造工艺耗时且电池组重量增加。
发明内容
已经考虑到上述问题作出了本发明。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层叠电池、接合端子、电池组,以及制造电池组的方法,其避免了由于不同金属之间的接合部处的凝结导致电极端子腐蚀。
根据本发明的层叠电池具有包括第一极性的极板和第二极性的极板的堆叠电极组件、电连接到第一极性的极板的第一电极端子和由不同于第一电极端子的材料构成并电连接到第二极性的极板的第二电极端子,至少堆叠电极组件被提供电池外壳的外壳层状材料覆盖,其中由与第二电极端子基本相同的材料构成的接合端子部分电连接到第一电极端子,并通过用电绝缘体覆盖来气密地封住第一电极端子和接合端子之间的接合部。
如上所述,在根据本发明的层叠电池中,由与第二电极端子基本相同的材料构成的接合端子部分电连接到第一电极端子。因此,当根据本发明的层叠电池串联连接成电池组时,电连接到层叠电池之一的第一电极端子的接合端子部分被电连接到层叠电池中的另一个的、与接合端子的材料基本相同的第二电极端子。换句话说,当彼此连接根据本发明的层叠电池时,构成电池组使得不存在不同金属之间的接触。另外,通过用诸如树脂等电绝缘体覆盖来气密地封住第一电极端子和接合端子部分之间的接合部,该接合部是不同金属之间的接合部,由此将接合部与周围空气隔离并使之防水和防潮。
在根据本发明的层叠电池中,用电绝缘体覆盖的接合部可以被外壳层状材料覆盖,并可以与电池的化学反应区隔离。
一种根据本发明的接合端子,用于彼此电连接层叠电池以提供电池组,每个层叠电池至少具有包括第一极性的极板和第二极性的极板的堆叠电极组件,堆叠电极组件被提供电池外壳的外壳层状材料覆盖,该接合端子具有由与第一极性的极板基本相同的材料构成的第一连接器和电连接到第一连接器并由与电连接到第二极性的极板的第二电极端子基本相同的材料构成的第二连接器,其中通过用电绝缘体覆盖而气密地封住第一电极端子和接合端子之间的接合部。
根据本发明的电池组具有多个电连接的层叠电池,每一个层叠电池包括第一极性的极板和第二极性的极板的堆叠电极组件,该堆叠电极组件被提供电池外壳的外壳层状材料覆盖,其中单元电池具有接合端子的第一连接器,根据本发明,其电连接到层叠电池的第一极性的极板,并且单元电池的第二连接器电连接到另一单元电池的第二电极端子。
在根据本发明的电池组中,由于每个都具有根据本发明的接合端子的单元电池是串联连接的,所以由基本相同的材料构成的第二连接器和第二电极端子电连接,由此避免了单元电池之间的不同金属之间的接合部。因此,不需要用树脂等覆盖单元电池之间的接合部。
在根据本发明的电池组中,该单元电池和其它单元电池可以具有彼此电连接的第二连接器,并且第二电极端子可以彼此电连接。
而且,根据本发明的电池组具有多个电连接的层叠电池,每一个层叠电池至少具有包括第一极性的极板和第二极性的极板的堆叠电极组件,堆叠电极组件被提供电池外壳的外壳层状材料覆盖,其中单元电池具有接合端子的第一连接器,根据本发明,其电连接到层叠电池的第一极性的极板,并且单元电池和另一单元电池具有彼此电连接的第二连接器,第二电极端子彼此电连接。因此本发明只可以应用于并联连接单元电池的电池组。
制造根据本发明的电池组的方法,提供了一种制造电池组的方法,该电池组具有多个电连接的层叠电池,每一个层叠电池包括第一极性的极板和第二极性的极板的堆叠电极组件,并包括由不同于第一极性的极板的材料构成并电连接到第二极性的极板的第二电极端子,至少堆叠电极组件被提供电池外壳的外壳层状材料覆盖,该方法包括步骤:通过在接合部处电连接由与第一极性的极板基本相同的材料构成的第一连接器和电连接到第一连接器并由与第二电极端子基本相同的材料构成的第二连接器、并通过用电绝缘体覆盖接合部而气密地封住接合部来制作接合端子,通过电连接接合端子的第一连接器和第一极性的极板、并用外壳层状材料覆盖至少堆叠电极组件来制作每个具有接合端子的多个层叠单元电池,并彼此电连接单元电池的接合端子的第二电连接器和另一单元电池的第二电极端子。
如上所述,在制造根据本发明的串联连接电池组的方法中,通过用电绝缘体例如树脂等覆盖来提前气密地封住不同金属之间的接合部,由此在将电池组合成电池组之前制成了接合端子。因此,可以比电池组合成电池组之后用树脂覆盖接合部更容易地操作构件。
根据本发明的制造电池组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互连该单元电池、另一单元电池和其第二连接器的第二电极端子。因此可以通过并联连接已经串联连接的电池组来制造电池组。在根据本发明的制造方法制造的电池组中,提前通过用电绝缘体例如树脂等覆盖来气密地封住不同金属之间的接合部。因此,与在电池组合成电池组之后用树脂覆盖并联连接的接合部的方法不同,电池组不需要任何多于所需量的树脂覆盖。因此,电池组具有良好的散热特性。
根据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制造具电池组的方法,该电池组具有多个电连接的层叠电池,每一个层叠电池包括第一极性的极板和第二极性的极板的堆叠电极组件,以及由不同于第一极性的极板的材料构成并电连接到第二极性的极板的第二电极端子,至少堆叠电极组件被提供电池外壳的外壳层状材料覆盖,该方法包括步骤:通过在接合部处电连接由与第一极性的极板基本相同的材料构成的第一连接器和电连接到第一连接器并由与第二电极端子基本相同的材料构成的第二连接器、并通过用电绝缘体覆盖接合部而气密地封住接合部来制作接合端子,通过电连接接合端子的第一连接器和第一极性的极板、并用外壳层状材料覆盖至少堆叠电极组件来制作每个具有接合端子的多个层叠单元电池,并互连单元电池和其它单元电池的第二电极端子与它们的第二连接器。
在制造根据本发明的电池组的方法中,提前用电绝缘体例如树脂等覆盖来气密地封住不同金属之间的接合部,由此在电池组合成电池组之前制作成接合端子。然后制作电池组,因此,可以比在电池组合成电池组之后用树脂覆盖接合部更容易地操作组件。在根据本发明的制造方法制造的并联连接的电池组中,由于提前用树脂等覆盖了不同金属之间的接合部,所以电池组不需要任何多于所需量的树脂覆盖。因此,电池组具有良好的散热特性。
根据本发明,如上所述,电池组由单元电池构成,每个单元电池具有接合端子,其中用电绝缘体例如树脂等覆盖而气密地封住不同金属彼此接触的第一连接器和第二连接器之间的接合部。
因此,根据本发明,在单元电池组装成电池组之后没必要用树脂覆盖不同金属彼此接触的部分。而且,根据本发明,不同金属彼此接触的部分可以和周围空气隔离,并使之防水和防潮,而没有多余的树脂覆盖。而且,根据本发明,由于只需要使用所需量的覆盖,所以电极具有良好的散热特性。因此,根据本发明可以制造长期耐用的电池组。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发明的层叠单元电池的部分去掉的透视图;
图2a是图1所示的层叠单元电池的接合端子的截面侧视图;
图2b是接合端子的平面图;
图3a是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层叠单元电池的部分去掉的透视图;
图3b是示出了连接器接合部与电池的化学反应区域隔开的结构的部分截面侧视图;
图4a是包括根据本发明的多个层叠电池的电池组的平面图;
图4b是电池组的侧视图;
图4c是图4a所示的部分A的放大图;
图4d是图4b所示的部分B的放大图;
图5是包括根据本发明的串联连接的层叠电池的电池组的截面侧视图;
图6是包括并联连接的电池组的电池组的截面侧视图,其中每个并联连接的电池组都包括根据本发明的串联连接的层叠电池;
图7是包括根据本发明的并联连接的层叠电池的电池组的截面侧视图;
图8a到8e是示出了包括根据本发明的串联连接的层叠电池的电池组的制造方法的各个步骤的图;
图9是示出了并联连接通过根据本发明的制造方法制造的串联连接的电池组的步骤的图;
图10是示出了通过并联连接层叠电池来制造电池组的方法的图;
图11是具有由层状材料构成的外壳的常规扁平电池的透视图;
图12a是串联连接的常规层叠电池的阵列的平面图;
图12b是串联连接的常规层叠电池的阵列的侧视图;
图13是并联连接的常规层叠电池的阵列的侧视图;
图14a是包括并联连接的电池组的电池组的侧视图,每个并联连接的电池组都包括串联连接的常规层叠电池;以及
图14b是电池组的接合区域的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考附图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
正极和负极的任一个将称为“第一”侧以及另一个称为“第二”侧。
图1是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层叠单元电池的部分去掉的透视图,图2a是其接合端子的截面侧视图,图2b是接合端子的平面图。
在本实施例中,如果认为接合端子90是单独的,那么它包括彼此接合的第一连接器81和第二连接器82。层叠电池1具有与第一连接器81类型相同的金属制成的第一电极端子71。如果接合端子90被认为是连接到层叠电池1,那么层叠电池1的第一电极端子71起到接合端子90的第一连接器81的作用。在下面的描述中,接合端子90在图1中表示成具有连接到第二连接器82的第一电极端子71和在图2a、2b等中表示成具有连接到第二连接器82的第一连接器81。在所有这些结构中的接合端子90具有相同的功能。
层叠电池1具有这样的结构,其中用层状片7(层状片的尺寸:在纵向方向上120mm,在横向方向上75mm)密封堆叠电极组件,其中层状片7的每个都包括一个重叠在另一个上面的铝等的金属膜和热熔树脂层,堆叠电极组件包括第一极性的极板61和第二极性的极板62,它们与插在之间的未示出的隔板堆叠在一起。
第一电极端子71电连接到第一极性的极板61。基本上与第二电极端子72相同材料的第二连接器82(接合端子部分)电连接到第一电极端子71。通过用作电绝缘体的覆盖树脂8覆盖而气密地封住连接器接合部22,连接器接合部22在第一电极端子71和第二连接器82(接合端子部分)之间提供电接合表面。换句话说,具有整体结构的接合端子90连接到第一极性的极板61,其中第一电极端子71和第二连接器82之间的连接器接合部22被覆盖树脂8覆盖。
第二电极端子72电连接到第二极性的极板62。
覆盖树脂8可以由任何材料构成,只要它是不导电的并能够气密地封住连接器接合部22。
第一极性的极板61和第二极板的极板62由不同的材料构成。例如,第一极性的极板61由铝的薄膜构成,第二极性的极板62由铜的薄膜构成。第一电极端子71由与第一极性的极板61的材料相同的铝(厚度:15μm)构成。因此,第一电极端子71和第一极性的极板61通过端子接合部21彼此紧密接合。类似地,由于第二电极端子72由与第二极性的极板62的材料相同的铜(厚度:10μm)构成,所以它们通过端子接合部21彼此紧密接合。
如上所述,接合端子90的第二连接器82由与第二电极端子72相同的材料构成(在图1中,阴影部分示出的第二极性的极板62、第二电极端子72和第二连接器82是由相同材料构成的)。因此,在接合端子90中,将与第一电极端子71不同材料的第二连接器82电连接到第一电极端子71。保持不同金属彼此接触的连接器接合部22容易变得被腐蚀。然而,根据该实施例,由于连接器接合部22与周围空气隔离并通过覆盖树脂8使其防水和放潮,所以它将不被腐蚀。
下面将简要描述将层叠电池1制造成单电池的方法。
首先,在将接合端子90接合到第一极性的极板61之前预先制备接合端子90。具体地,通过连接器接合部22彼此接合作为第一电极端子71的第一连接器81和第二连接器82,之后用覆盖树脂8覆盖连接器接合部22,由此制作接合端子90。然后,为了允许由此制作的接合端子90的第一连接器81起到第一电极端子71的作用,通过端子接合部21将第一连接器81接合到第一极性的极板61。
通过端子接合部21还将第二电极端子72连接到第二极性的极板62。通过金属间接合(超声接合)、激光焊接、合金焊接等将这些电极、端子和连接器接合在一起。
根据该实施例,由于可以对接合端子90单独进行用覆盖树脂8覆盖不同金属之间的接触的处理,所以与所述接触被接合到堆叠电极组件之后用树脂覆盖不同金属之间的接触相比,效率更高。
堆叠电极组件被夹在放置在堆叠电极组件的各自表面上的两个层状片7之间,其中接合端子90接合到第一极性的极板61而第二电极端子72接合到第二极性的极板62。然后,热熔化层状片7的四个边来密封堆叠电极组件。
可以如下来热熔化两个层状片7:热熔化层状片7的纵向边以提供管状体。在将堆叠电极组件插入到管状体之后,将管状体按压成薄扁平体。其后,层状片7具有热熔化的第一边10和第二边11。在图1所示的例子中,接合端子90的连接器接合部22被覆盖树脂8覆盖,并因此没有被层状片7密封。然而,本发明不局限于这种结构。如图3a和作为沿着图3a的线A-A的横截面视图的图3b所示,可以用层状片7密封没有被覆盖树脂8覆盖的连接器接合部22。根据这种改进,通过层状片7的密封区域7a,即在图3b的线B-B处,将连接器接合部22和电池的化学反应区域隔开。
在图3a和3b中所示的连接器接合部22没有被覆盖树脂8覆盖。然而,连接器接合部22可以被覆盖树脂8覆盖,并还可以被层状片7覆盖。根据这种改进,树脂的量可以比图1所示的其中被覆盖树脂8覆盖的部分露出到层状片7外面的类型更小。
下面将参考图4a到4d简要描述包括根据该实施例的层叠电池1的形式的单元电池的电池组的制造方法。图4a是包括串联连接的单元电池1a、1b、1c的电池组的平面图,图4b是电池组的侧视图,图4c是图4a所示的部分A的放大图,图4d是图4b所示的部分B的放大图。在图4a到4d中,只示出了三个单元电池1a、1b、1c。
首先,下面将描述接合单元电池1a和单元电池1b。
为了接合单元电池1a的接合端子90的第二连接器82和单元电池1b的第二电极端子72,保持第二连接器82和第二电极端子72之间的接合表面31,并且定位第二连接器82和第二电极端子72,使得覆盖树脂8的端面8a和第二电极端子72的端面5a彼此不干扰。其后,通过激光焊接等将接合表面31彼此接合。由于第二连接器82和第二电极端子72是由相同材料构成的,所以它们不需要与周围空气隔离并防水和防潮。然后,类似地彼此接合单元电池1b的接合端子90的第二连接器82和单元电池1c的第二电极端子72。
如上所述,根据本发明,由于作为不同金属之间的接触的接合端子90的连接器接合部22在制作接合端子90的步骤中已经被覆盖树脂8覆盖了,所以在制作电池组50之后,没有用树脂覆盖金属端子的步骤。因此提高了效率。
为了通过并联连接已串联连接的电池组50来制造电池组,不需要用树脂覆盖金属端子的步骤。
因此,根据本发明不会发生之前要解决的问题,该问题是在当并联连接电池之后用树脂覆盖不同金属之间的接触,即在不同金属之间的接触上的不充分覆盖,以及由于添加了过多树脂覆盖以避免不充分的覆盖而导致的散热特性退化和重量增加时产生的。
在由此制作的电池组中,在制造电池组50之前,不同金属彼此接触的连接器接合部22已经通过覆盖树脂8来与周围空气隔离并使之防水和防潮。在电池组50中,在电池之间的接合中用树脂8覆盖的区域只是连接器接合部22,其它的区域都暴露于周围空气中。因此,对于在电池组充电和放电时产生的化学反应中产生热量和由被合金和接合的接合部的增加的电阻而产生的焦耳热来说,电池组50具有良好的散热特性。
如上所述,由于层叠电池1具有接合端子90,其中预先用树脂覆盖保持不同金属彼此接触的部分,所以接合端子90与周围空气可靠地隔离并使之防水和防潮,并具有良好的散热特性。层叠电池1允许以低成本制造能经受长期使用的电池组。
下面将描述根据本发明的电池组的连接的例子。在下述的每个图中,通过黑点和虚线表示端子连接,它们不表示插在端子之间的其它连接部件,而仅仅示意性地示出了连接的状态。
在图5中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电池组的连接关系的例子。
根据本发明的电池组包括每个都具有堆叠电极组件的多个电连接的层叠电池,该电极组件至少包括第一极性的极板61和第二极性的极板62,并被作为电池外壳的层状片7覆盖。电池组的单元电池1a具有电连接到第一极性的极板61的接合端子90的第一连接器81。因此,接合端子90构成单元电池1a的一部分。单元电池1a具有电连接到另一单元电池1b的第二电极端子72的第二连接器82(因为接合端子90连接到单元电池1a,所以第二连接器82属于单元电池1a)。
在上述的电池组中,因为其中接合端子90作为组件的单元电池1a、1b彼此串联连接,所以基本上相同材料的第二连接器82和第二电极端子72彼此电连接。因此,在单元电池1a、1b之间可以避免不同金属之间的接合部。因此在单元电池1a、1b之间的接合部不需要树脂覆盖等。
图5中所示的结构和图4a、4b中所示的结构彼此基本相同,它们彼此区别在于第一极性的极板61和接合端子90的第一连接器81之间的接合是位于层状膜7外面还是里面。
如图6所示,本发明还可以应用于包括并联连接的电池组的的电池组,所述并联连接的电池组的每一个都包括串联连接的层叠电池。具体地,通过电互连单元电池1a和另一单元电池1b的第二连接器82(如图6所示,另一个单元电池1b不是直接连接到单元电池1a的单元电池,而是指另一电池组的单元电池),以及还通过彼此电互连第二电极端子72,可以将串联连接的电池组连接成并联连接的电池组。(第二电连接器82通过第一连接器81电连接到第一极性的极板61。)
如图7所示,本发明还可以应用于包括彼此并联连接的单元电池并具有接合端子90作为组件的并联连接的电池组。具体地,通过电互连单元电池1a和另一单元电池1b的第二连接器82,以及还通过电互连第二电极72,来构成并联连接的电池组。
上述例子的每一个都涉及这样的结构,其中将接合端子90预组装成电池组件,即每个电池具有接合端子90。下面描述的每个例子涉及通过独立地制备接合端子90并使用它连接电池来制备电池组的方法。
图8a到8e示出了制造由多个电连接的层叠电池1构成的电池组的方法,层叠电池1的每一个都具有包括堆叠在一起的第一极性的极板61和第二极性的极板62的堆叠电极组件,和由不同于第一极性的极板61的材料构成并电连接到第二极性的极板62的第二电极端子72,至少堆叠电极组件被提供电池外壳的层状片7覆盖。
首先,如图8a所示,由基本上与第一极性的极板61相同材料构成的第一连接器81和由基本上与第二电极端子72相同材料构成的第二连接器82通过连接器接合部22彼此电连接,并通过用覆盖树脂8覆盖来气密地封住连接器接合部22,由此制作接合端子90。
然后,彼此电连接接合端子90的第一连接器81和第一极性的极板61,并至少堆叠电极组件被层状片7覆盖。以这种方式,制作每个都具有接合端子90的多个单元电池。如图8b所示,层状片7可以不覆盖接合端子90。可替换地,如图8c所示,可以覆盖第一连接器81和第一极性的极板61彼此接合的区域。图8c中所示的结构和图1中所示的结构相同。进一步可替换地,如图8d所示,层状片7可以覆盖接合端子90的连接器接合部22。
将由此制造的单元电池1a的接合端子90的第二连接器82电连接到另一单元电池1b的第二电极端子72。
根据上述制造方法,在将电池组合为电池组之前,在通过用诸如树脂的覆盖树脂8覆盖而气密地封装不同金属之间的接合部由此制成接合端子90之后,制作串联连接的电池组。因此,可以比在将电池组合成电池组之后用树脂覆盖接合部更容易地操作各组件。
如图9所示,根据本发明的制造电池组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彼此接合单元电池1a的第二电极端子72和彼此接合单元电池1b的第二电连接器82,由此通过对如上所述制作的串联连接的电池组进行并联连接来制造电池组。通过根据本实施例的制造方法制造的电池组具有更好的散热特性,因为在将电池组合成电池组之前,已经通过预先用诸如树脂的覆盖树脂8进行覆盖来气密地封住不同金属之间的接合部,因此与在将电池组合成电池组之后用树脂覆盖并联连接的接合部的方法不同,电池组不需要任何多于所需量的树脂覆盖。
根据本发明制造并联连接的电池组的方法如下,其中所述并联连接的电池组包括彼此并联连接并具有接合端子90作为组件的单元电池:
由基本上与第一极性的极板61相同材料构成的第一连接器81和由基本上与第二电极端子72相同材料构成的第二连接器82通过接合部彼此电连接,并通过用覆盖树脂8覆盖来气密地封住接合部,由此制作接合端子90(参见图8b)。
然后,彼此电连接接合端子90的第一连接器81和第一极性的极板61,并至少堆叠电子组件被层状片7覆盖,由此制作每个都具有接合端子90的多个单元电池。
然后,如图10所示,彼此连接单元电池1a和另一单元电池1b的第二电极72,并彼此连接第二连接器82。
如上所述,由于在将电池组合成电池组组件之前预先制造接合端子90,并然后制作并联连接的电池组,所以比在将电池组合成电池组之后用树脂覆盖接合部可以更容易操作组件。而且,通过根据该实施例的制造方法制造的并联连接的电池组具有不多于所需量的树脂覆盖,并具有更好的散热特性,因为预先已经用树脂等覆盖了不同金属之间的接合部。
本发明涉及的电池不局限于任何类型,只要它可以成型为扁平电池,并可以用层状物覆盖。然而,例如优选锰锂离子二次电池。
仅仅通过例子给出了本实施例的描述中提到的数值、材料等,并不应当认为施加了任何限制。

Claims (8)

1.一种层叠电池,其具有第一极性的极板和第二极性的极板的堆叠电极组件、电连接到第一极性的极板的第一电极端子、和由不同于所述第一电极端子的材料构成并电连接到第二极性的极板的第二电极端子,至少所述堆叠电极组件被提供电池外壳的外壳层状材料覆盖,
其中:由与所述第二电极端子相同的材料构成的接合端子电连接到所述第一电极端子,并且通过用电绝缘体覆盖来气密地封住所述第一电极端子和所述接合端子之间的接合部,以及
其中:用所述电绝缘体覆盖的所述接合部被所述外壳层状材料覆盖并且与电池的化学反应区隔离。
2.一种接合端子,用于彼此电连接层叠电池以提供电池组,层叠电池的每一个至少具有第一极性的极板和第二极性的极板的堆叠电极组件,堆叠电极组件被提供电池外壳的外壳层状材料覆盖,所述接合端子具有:
第一连接器和第二连接器,所述第一连接器由与第一极性的所述极板相同的材料构成,所述第二连接器电连接到所述第一连接器并且由与电连接到第二极性的所述极板的第二电极端子相同的材料构成,其中通过用电绝缘体覆盖来气密地封住所述第一连接器和所述第二连接器之间的接合部。
3.一种电池组,其具有多个电连接的层叠电池,每一个层叠电池都包括第一极性的极板和第二极性的极板的堆叠电极组件,堆叠电极组件被提供电池外壳的外壳层状材料覆盖,其中:
单元电池具有根据权利要求2的所述接合端子的所述第一连接器,其电连接到层叠电池的第一极性的所述极板,并且所述单元电池的所述第二连接器电连接到另一所述单元电池的所述第二电极端子。
4.根据权利要求3的电池组,其中所述单元电池和所述其它单元电池具有彼此电连接的所述第二连接器和彼此电连接的所述第二电极端子。
5.一种电池组,其具有多个电连接的层叠电池,每一个层叠电池都至少包括第一极性的极板和第二极性的极板的堆叠电极组件,堆叠电极组件被提供电池外壳的外壳层状材料覆盖,其中:
单元电池具有根据权利要求2的所述接合端子的所述第一连接器,其电连接到层叠电池的第一极性的所述极板,并且所述单元电池和所述其它单元电池具有彼此电连接的所述第二连接器和彼此电连接的所述第二电极端子。
6.一种制造电池组的方法,该电池组具有多个电连接的层叠电池,每一个层叠电池包括第一极性的极板和第二极性的极板的堆叠电极组件、和由不同于第一极性的所述极板的材料构成并电连接到第二极性的极板的第二电极端子,至少所述堆叠电极组件被提供电池外壳的外壳层状材料覆盖,所述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通过在接合部处电连接第一连接器和第二连接器、并通过用电绝缘体覆盖接合部而气密地封住所述接合部,来制作接合端子,其中所述第一连接器由与第一极性的所述极板相同的材料构成,所述第二连接器电连接到所述第一连接器并且由与所述第二电极端子相同的材料构成;
通过电连接所述接合端子的所述第一连接器和第一极性的所述极板、并用所述外壳层状材料覆盖至少所述堆叠电极组件,来制作每个都具有所述接合端子的多个层叠单元电池;以及
彼此电连接单元电池的所述接合端子的所述第二连接器和另一单元电池的所述第二电极端子。
7.根据权利要求6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互连所述单元电池和所述另一单元电池的所述第二电极端子,并且彼此互连它们的所述第二连接器。
8.一种制造电池组的方法,该电池组具有多个电连接的层叠电池,每一个层叠电池包括第一极性的极板和第二极性的极板的堆叠电极组件、和由不同于第一极性的所述极板的材料构成并且电连接到第二极性的极板的第二电极端子,至少所述堆叠电极组件被提供电池外壳的外壳层状材料,所述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通过在接合部处电连接第一连接器和第二连接器、并且通过用电绝缘体覆盖接合部而气密地封住所述接合部,来制作接合端子,其中所述第一连接器由与第一极性的所述极板相同的材料构成,所述第二连接器电连接到所述第一连接器并且由与所述第二电极端子相同的材料构成;
通过电连接所述接合端子的所述第一连接器和第一极性的所述极板、并且用所述外壳层状材料覆盖至少所述堆叠电极组件,来制造每个都具有所述接合端子的多个层叠单元电池;以及
互连所述单元电池和另一单元电池的所述第二电极端子,并彼此互连它们的所述第二连接器。
CNB2004800431986A 2004-03-31 2004-03-31 层叠电池、接合端子、电池组和制造电池组的方法 Expired - Lifetime CN100544075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04/004693 WO2005101546A1 (ja) 2004-03-31 2004-03-31 ラミネート型電池、接合端子、組電池、および組電池の製造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961440A CN1961440A (zh) 2007-05-09
CN100544075C true CN100544075C (zh) 2009-09-23

Family

ID=3515026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2004800431986A Expired - Lifetime CN100544075C (zh) 2004-03-31 2004-03-31 层叠电池、接合端子、电池组和制造电池组的方法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20070152235A1 (zh)
EP (1) EP1737057B1 (zh)
CN (1) CN100544075C (zh)
WO (1) WO2005101546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1047049A1 (en) * 2009-10-14 2011-04-21 Micro Power Electronics, Inc. Temporary insulator for battery packs and associated systems and methods
DE102010029970B4 (de) * 2010-06-11 2021-06-02 Vitesco Technologies GmbH Batterie mit passivem Korrosionsschutz
DE102010055602A1 (de) 2010-12-22 2012-06-28 Daimler Ag Schutzvorrichtung für eine Verbindungsstelle zweier Zellverbinder elektrochemischer Zellen
US9017836B2 (en) 2011-07-06 2015-04-28 Samsung Sdi Co., Ltd. Battery pack
DE102011109238A1 (de) * 2011-08-02 2013-02-07 Daimler Ag Batterie mit mehreren Batteriezellen und Verfahren zu deren Herstellung
TWI427848B (zh) * 2011-10-18 2014-02-21 Hongwen Hwang 鋰電池及電極連接模組
WO2014022908A1 (en) * 2012-08-10 2014-02-13 Mahy E Cell Partnership Battery cell terminal made from a plurality of materials and battery cell and battery pack using same
KR101632417B1 (ko) * 2013-05-20 2016-06-21 주식회사 엘지화학 이차전지용 커넥팅 부품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이차전지
US9711778B2 (en) 2013-09-06 2017-07-18 Johnson Controls Technology Company Layered battery module system and method of assembly
DE102014100574A1 (de) * 2014-01-20 2015-07-23 Teamtechnik Maschinen Und Anlagen Gmbh Batteriezellenverbindung
TWI761927B (zh) * 2020-06-30 2022-04-21 盔甲奈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具有奈米複合塗層的電池芯模組
KR20220032278A (ko) * 2020-09-07 2022-03-15 주식회사 엘지에너지솔루션 전지 셀의 적층 방식이 개선된 전지 모듈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전지 팩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692362U (zh) * 1979-12-18 1981-07-23
JPS6132652A (ja) * 1984-07-24 1986-02-15 Canon Inc 画像通信装置
JPS62131469A (ja) * 1985-12-03 1987-06-13 Japan Storage Battery Co Ltd 薄形密閉鉛蓄電池
JPH0613064A (ja) * 1992-06-26 1994-01-21 Shin Kobe Electric Mach Co Ltd フイルムパック式密閉形鉛蓄電池ユニット
JP2002008622A (ja) * 2000-06-16 2002-01-11 Gs-Melcotec Co Ltd リード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電池パック
CN1205687C (zh) * 2000-12-27 2005-06-08 三菱化学株式会社 锂二次电池
JP3576102B2 (ja) * 2000-12-28 2004-10-13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非水電解質電池
DE60307750T2 (de) * 2002-05-08 2006-12-14 Nissan Motor Co., Ltd., Yokohama Sekundärzellenmodul und Verfahren zu dessen Herstellung
JP3711962B2 (ja) * 2002-06-28 2005-11-02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薄型電池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1737057A1 (en) 2006-12-27
EP1737057A8 (en) 2007-02-28
EP1737057B1 (en) 2011-09-14
US20070152235A1 (en) 2007-07-05
CN1961440A (zh) 2007-05-09
WO2005101546A1 (ja) 2005-10-27
EP1737057A4 (en) 2009-07-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0894409B1 (ko) 전지케이스에 분리막을 고정시켜 안전성을 향상시킨이차전지
KR100891078B1 (ko) 안전성과 용량이 증가된 리튬 이차전지
CN1249827C (zh) 层叠封装扁平电池
CN103443966B (zh) 锂离子电池用的负极端子和盖部件以及锂离子电池
EP2500972B1 (en) Lithium secondary battery having multi-directional lead-tab structure
US7833655B2 (en) Frame member for fabrication of battery module
JP4987603B2 (ja) 電極端子の位置調節が可能であり、向上した安全性を有する二次電池
CN100544075C (zh) 层叠电池、接合端子、电池组和制造电池组的方法
CN104488127A (zh) 具有组装联接结构的电池模块
JP2010526424A (ja) ぽかよけ接続部を持つエネルギー貯蔵装置
CN107634169B (zh) 电池组电池、电池组模块以及用于制造的方法
US20220166117A1 (en) Cover Assembly for a Cell Housing of a Prismatic Battery Cell With Connection Contacts for a Heating Device, Battery Cell and High-Voltage Battery
KR20100017265A (ko) 전기화학 전지 및 에너지 저장 조립체
KR102614018B1 (ko) 이차 전지, 바이폴라 전극 및 바이폴라 전극 제조 방법
KR101115382B1 (ko) 직렬 연결 구조의 고출력 이차전지
WO2022133710A1 (zh) 电化学装置和用电装置
JP2004247244A (ja) ラミネート型電池、接合端子、組電池、および組電池の製造方法
KR20080090769A (ko) 개선된 구조의 상단 실링부를 포함하고 있는 이차전지
JP4887650B2 (ja) 単電池および組電池
CN110770963A (zh) 用于电池模块的电极组件
KR101949931B1 (ko) 복수의 셀 영역들이 구비된 전기화학 에너지 소자 및 그 제조 방법
KR20120134341A (ko) 전극리드 모서리부의 접착성을 향상시킨 이차전지
CN115117522B (zh) 软包式电池模块及其电能供应器
AU2022200882B2 (en) Soft Pack Battery Module and its Electricity Supply Thereof
US11978873B2 (en) Battery module with cooling cartridge and battery system thereof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C4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PB01 Publication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070323

Address after: Tokyo, Japan

Applicant after: NEC Corp.

Co-applicant after: FUJI JUKOGYO Kabushiki Kaisha

Address before: Kanagawa, Japan

Applicant before: NEC LAMILION ENERGY, Ltd.

Co-applicant before: FUJI JUKOGYO Kabushiki Kaisha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ASS Succession or assignment of patent right

Free format text: FORMER OWNER: FUJI JUKOGYO KABUSHIKI KAISHA

Effective date: 20140421

C4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40421

Address after: Tokyo, Japan

Patentee after: NEC Corp.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Patentee before: NEC Corp.

Patentee before: FUJI JUKOGYO Kabushiki Kaisha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90923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