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0542780C - 挤压头装置 - Google Patents

挤压头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0542780C
CN100542780C CNB2005100851211A CN200510085121A CN100542780C CN 100542780 C CN100542780 C CN 100542780C CN B2005100851211 A CNB2005100851211 A CN B2005100851211A CN 200510085121 A CN200510085121 A CN 200510085121A CN 100542780 C CN100542780 C CN 100542780C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forementioned
head
piston rod
block
holding divis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B200510085121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724243A (zh
Inventor
长谷川信雄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Yokohama Rubbe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Yokohama Rubbe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Yokohama Rubber Co Ltd filed Critical Yokohama Rubbe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72424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72424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0542780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0542780C/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Abstract

是可以将被分割成多个的固定头部和可动头部用小型的紧固装置很容易地组装在一起的挤压头装置。使设在由固定头部和可动头部构成的挤压头装置的固定头部上的紧固用活塞杆,使前端的卡固部穿过设在可动头部上的卡合块的贯通孔而向上面突出,并使设在可动头部上的挡块用活塞杆伸出,将前端的U字状的挡块插入卡固部和卡合块的缝隙之间,然后使紧固用活塞杆缩回,从而使可动头部和固定头部紧贴地紧固在一起。

Description

挤压头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连结在橡胶或树脂的挤压机上的挤压头装置,更详细地说,涉及可以将被分割成多个的固定头部和可动头部用小型的紧固装置很容易地组装在一起的挤压头装置。
背景技术
连结在橡胶或树脂的挤压机上的挤压头,大多是挤压物的流路被沿着纵向上下分割成多个头部。通过像这样将挤压头装置分割成多个头部,并设成可开合的结构,便可较容易地进行残留在流路内的挤压物的除去、清扫和维护。该分割型挤压头装置,在挤压之际,必须将分割的头部彼此可靠地组装在一起,以避免挤压物从接合面泄漏。
对于设在这样的分割型的挤压头装置上的紧固装置,例如,在日本专利2609261号公报中提出了方案。在该方案中,分割头部是以如下方式具备的,即,由固定头部和可动头部构成,并且锤状前端部通过活塞杆从该固定头部侧伸出。该锤状前端部,在通过设在可动头部侧的贯通孔状的凹部之后,以杆轴心为中心旋转90度,被勾挂在该凹部的上端面上。之后,活塞杆向回缩的方向移动,经由锤状前端部使可动头部推压紧固在固定头部上。
但是,在该方案中,除了活塞杆的进退机构之外,还必须有使杆轴旋转的旋转机构,因此存在结构变得复杂的问题。
另外,在可动头部紧固到固定头部上时,较大的压缩应力作用在锤状前端部和凹部端面的触接部分上。因而,如果锤状前端部较小,便存在触接部分很容易变形的问题。如果为了抑制该变形而加大锤状前端部,则必须有锤状前端部可以不与其他的部分干扰地工作的、足够大的空间,因此存在头装置整体大幅度地大型化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可以一面使紧固装置小型化,一面将被分割成多个的头部很容易地、可靠地组装在一起的挤压头装置。
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挤压头装置,是将固定头部和可动头部以沿着纵向将挤压流路分割的方式设置,将前述可动头部可旋转地轴支撑在前述固定头部上,使前述可动头部旋转来开合前述挤压流路,并通过紧固装置使前述固定头部和前述可动头部贴紧地设置的挤压头装置,其特征在于,前述紧固装置构成为,具备从前述固定头部向前述可动头部直线状地进退的紧固用活塞杆,和从前述可动头部以与前述紧固用活塞杆的延长线交叉的方式进退的挡块用活塞杆,以使前述紧固用活塞杆的前端卡固部与前述挡块用活塞杆的挡块相卡合或脱离。
在本发明中设定的紧固装置,是由从固定头部向可动头部侧直线状地进退的紧固用活塞杆,和沿着相对于该紧固用活塞杆的延长线交叉的方向直线状地进退的挡块用活塞杆构成的简单的结构。因而,不具有旋转机构,故可动所需的空间较小,可制成小型化的构成。
另外,是可以很容易地加大负担紧固力的前端卡固部以及挡块的触接面积的结构。根据该结构,在产生较大的紧固力之际也可以降低应力,从而可实现可靠的紧固,并可防止挤压物从头部彼此的接合面泄漏的情况。
附图说明
图1是展示本发明的挤压头装置的一例的正视图。
图2是局部透视并展示图1的装置的侧视图。
图3是展示构成本发明的挤压头装置的可动头部和固定头部闭合状态的局部省略侧视图。
图4是展示构成本发明的挤压头装置的可动头部和固定头部打开状态的局部省略侧视图。
图5是展示本发明的挤压头装置的卡合块周边的局部透视侧视图。
图6是图5的A箭头视图。
图7是作为本发明的挤压头装置的其他的实施形态,展示使用了别的挡块的卡合块周边的局部透视侧视图。
图8是图7的B向视图。
图9是作为本发明的挤压头装置的其他的实施形态,展示通过别的紧固装置的紧固使可动头部和固定头部贴紧的状态的局部省略侧视图。
图10是展示解除图9的紧固装置的紧固而使可动头部和固定头部分离的状态的局部省略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根据图中所示的实施形态说明本发明的挤压头装置。
如图1以及2所示,在挤压头装置1上安装有2台挤压机17。在挤压头装置1上,形成有使挤压物从各挤压机17的吐出口流通到模具16的挤压流路15。该挤压头装置1,由固定头部3和可动头部2构成,可动头部2进一步由上头部2a和中头部2b构成。2个挤压流路15中的一个,以沿着纵向被分割成中头部2b和固定头部3的方式构成,另一个挤压流路15,以被分割成上头部2a和中头部2b的方式构成。相对于挤压机17,固定头部3经由法兰部被连结。
图3以及4,省略构成元件的一部分而展示了构成挤压头装置1的可动头部2和固定头部3的关系。
图3,展示了设为将可动头部2连结固定在固定头部3上从而闭合了2个挤压流路15的状态的时刻;图4,展示了设为打开状态的时刻。上头部2a以及中头部2b,通过固定头部3的上部角部附近的支撑轴4而被可旋转地轴支撑。上头部2a,如图5所示,通过上头部开合用流体缸5a的上头部开合用活塞杆6a延伸以支撑轴4为中心旋转,并相对于中头部呈闭合挤压流路15的状态。另外,如图4所示,通过上头部开合用活塞杆6a缩进,使上头部2a以支撑轴4为中心旋转,从而相对于中头部2b呈打开挤压流路15的状态。中头部2b也同样地,通过中头部开合用流体缸5b的中头部开合用活塞杆6b的进退以支撑轴4为中心旋转,并相对于固定头部3呈闭合以及打开挤压流路15的状态。作为开合用流体缸5,可以使用液压缸或气缸。
在上头部2a的两侧面,固定有卡合块7。在该卡合块7上设有从固定头部3侧向上头部2a侧方向贯通的贯通孔8。如图5以及6所示,在卡合块7的上面,载置有可在其上面向前后移动的U字状的挡块9,该U字状的挡块9,安装在挡块用流体缸10的挡块用活塞杆11的前端上。通过该挡块用活塞杆11的进退,挡块9在卡合块7的上面在贯通孔8的位置和从贯通孔8离开的位置间交互移动。作为挡块用流体缸10,可以使用液压缸或气缸。再者,在图5中,将上头部2a和中头部2b一体化而设成可动头部2,将结构简单化并进行了图示。
另一方面,在固定头部3的两侧面设有紧固用缸体12,在该紧固用活塞杆13的前端上具有直径比杆直径大的前端卡固部14a。紧固用活塞杆13,在设在可动头部2上的卡合块7的贯通孔8的内部沿着上下进退,并使前端卡固部14a突出于卡合块7的上面。作为紧固用缸体12,可以使用液压缸或气缸。
相对于如上述那样突出于卡合块7的上面的前端卡固部14a,U字状的挡块9通过在前端卡固部14a向上方突出时,进入其下侧或后退,可卡合或脱离。挡块9的形状,只要是夹在从贯通孔8突出的前端卡固部14a和卡合块7的缝隙之间从而可将前端卡固部14a卡住的形状即可。特别是,最好具有环绕包围紧固用活塞杆13的缺口部。通过该缺口部可使前端卡固部14a可靠地稳定卡固在卡合块7上。
另一方面,前端卡固部14a不限于圆柱状,只要是在从贯通孔8突出时可被挡块9卡固的形状即可。例如,可使用在紧固用活塞杆13的轴半径方向上具有凸部或凹部的部件。贯通孔8作为比前端卡固部14a的形状稍大的形状而被形成。
可动头部2的相对于固定头部3的开合操作,在组装紧固时,如图3所示,使开合用活塞杆6伸出,以将可动头部2闭合在固定头部3上的方式进行组装。之后,如图5所示,使紧固用液压缸12的紧固用活塞杆13伸出,使前端卡固部14a向卡合块7的贯通孔8的上方突出。接着,如图6所示,使挡块用缸体10的挡块用活塞杆11伸出,然后将U字状的挡块9以夹住紧固用活塞杆13的方式插入前端卡固部14a和卡合块7的缝隙之间。
在该状态下,当使紧固用活塞杆13向回缩的方向后退时,前端卡固部14a经由卡合块7将可动头部2向固定头部3推压。通过该推压,可动头部2和固定头部2的接合面PL紧密贴合而不会产生缝隙,牢固地紧固在一起。
如上述那样将可动头部2相对于固定头部3组装在一起的紧固装置,是使用从固定头部3向可动头部2侧直线状地进退的紧固用活塞杆13作为紧固用活塞杆,并且由沿着相对于该紧固用活塞杆13的延长线交叉的方向直线状地进退的挡块用活塞杆11构成的简单的结构。因而,为了可动所必须的空间较小,从而可以小型化,并可以用低成本制造。
另外,负担紧固力的前端卡固部14a以及U字状的挡块9是很容易增大其触接面积的结构。根据该结构,相对于较大的紧固力增大触接面积而降低应力,可提高两头部2、3之间的紧贴力。例如,在橡胶的挤压机中,有挤压压力是25MPa的情况,可很容易地对应这样大的压力。在紧固力较小的时候,可缩小前端卡固部14a以及U字状的挡块9的触接面积,以谋求紧固装置整体的小型化。
另外,在紧固时,在紧固用活塞杆13上产生拉伸应力。为了降低该拉伸应力,通过加大活塞杆直径等方法便可以很容易地解决。也可以将紧固用活塞杆13的材质设为更高强度来解决。
另一方面,在解除紧固而将可动头部2从固定头部3打开时,只要实施上述紧固步骤的相反的步骤即可。因而,可很容易地解除紧固,挤压流路15的清扫和维护便很容易。
在紧固力变得非常大等时候,可以代替图5以及6所示的挡块9而使用图7以及8所示的挡块9a、9b。图7,是局部透视卡合块7周边的侧视图,图8是图7的B向视平面图。两挡块9a、9b是U字状的形状,通过各自所连接的挡块用活塞杆11、11的进退,将卡合块7的上面向前后移动,从而两挡块9a、9b的缺口部相对地触接。
在紧固可动头部2和固定头部3时,使两个挡块9a、9b相互分离,并预先置于从卡合块7的贯通孔8的上方偏移的位置。接着,当紧固用活塞杆13伸长,前端卡固部14a突出到卡合块7的上方时,通过使挡块用活塞杆11伸出而使一方的挡块9a前进,通过使挡块用活塞杆11回缩而使另一方的止动部9b后退。
由此,两个挡块9a、9b在被插入前端卡固部14a和卡合块7的缝隙之间的同时,由各自的缺口部形成贯通孔,便将紧固用活塞杆13围绕在内。在该状态下,如果缩进紧固用活塞杆13,前端卡固部14a被卡固,可动头部2和固定头部3被紧贴地紧固在一起。
通过如上述那样使用该挡块9a、9b,可以毫不勉强地将两个挡块9a、9b和前端卡固部14a的触接面积放大到最大。因而,即便在作用有较大的紧固力的时候,也可以减小触接部分的应力,使可动头部2和固定头部3紧贴地紧固在一起。
另外,为了使可动头部2和固定头部3紧固在一起,也可以使用如图9以及10所示的紧固装置。图9是展示将可动头部2和固定头部3紧固在一起而闭合图未示的挤压流路15的状态的侧视图,图10是展示打开的状态的侧视图。两图都是省略了构成元件的局部而图示的。
在该紧固装置中,代替图7所示的紧固用活塞杆13,使用在前端以及后端分别具有扩径的圆柱状的前端卡固部14a、后端卡固部14b的紧固用活塞杆13。如图9所示,该紧固用活塞杆13插通设在可动头部2上的卡合块7的贯通孔8,使前端卡固部14a突出。
在固定头部3上,在比后端卡固部14b更靠近可动头部2侧的位置上,突出地固定有起重固定块3a。紧固用活塞杆13,插通该起重固定块3a的贯通孔3b以及法兰状的夹紧块19的贯通孔19a,并使后端卡固部14b触接在夹紧块19上。
经由该夹紧块19在后端卡固部14b和起重固定块3a之间,在紧固用活塞杆13的两侧设置2台起重器18。另外,安装有将一端连接在起重固定块3a上,将另一端连接在后端卡固部14b上的进退用流体缸20。
在用该紧固装置进行紧固时,与在图7中说明的步骤同样地将两个挡块9a、9b插入前端卡固部14a和卡合块7之间。接着,如图9所示,通过使起重器18伸长,推压后端卡固部14b,前端卡固部14a从可动头部2侧向固定头部3侧后退。由此,可动头部2以支撑轴4为中心旋转,与固定头部3以接合面PL贴紧的方式紧固在一起。
另一方面,在解除该紧固时,使起重器18收缩,并使两个挡块9a、9b移动,从而解除与前端卡固部14a的卡固。接着,如图10所示,使进退用流体缸20的进退用流体缸活塞杆21伸出,使紧固用活塞杆13向固定头部3侧后退。当用图未示的开合用流体缸5使可动头部2以支撑轴4为中心旋转时,可动头部2相对于固定头部3成为打开的状态。再者,夹紧块19可以省略。
如上述所说,在该紧固装置中由于通过起重器18使紧固力发生,因此可以去掉在需要较大的紧固力时不得不大型化的紧固用液压缸12。另外,由于进退用流体缸20只使紧固用活塞杆13进退,因此不需要使其发生较大的力,故可以小型化并可以低成本化。作为起重器18,可以使用油压起重器或机械起重器等,设置数量不限定于实施形态所示的。
在本发明中,连结在固定头部3上的挤压机17的个数和可动头部2的个数不限定于在上述的实施形态中所示的个数。

Claims (7)

1.一种挤压头装置,该挤压头装置,将固定头部和可动头部以沿着纵向将挤压流路分割的方式设置,将前述可动头部可旋转地轴支撑在前述固定头部上,使前述可动头部旋转来开合前述挤压流路,并通过紧固装置使前述固定头部和前述可动头部紧密贴合,其中,前述紧固装置,具备从前述固定头部向前述可动头部直线状地进退的紧固用活塞杆,和从前述可动头部以与前述紧固用活塞杆的延长线交叉的方式进退的挡块用活塞杆,且以使前述紧固用活塞杆的前端卡固部与前述挡块用活塞杆的挡块相卡合或脱离的方式构成;前述紧固用活塞杆具有后端卡固部,前述固定头部在比前述后端卡固部更靠近前述可动头部侧的位置上固设有起重固定块,通过设在该起重固定块和前述后端卡固部之间的起重器的伸缩,使前述紧固用活塞杆直线状地进退。
2.一种挤压头装置,该挤压头装置,将固定头部和可动头部以沿着纵向将挤压流路分割的方式设置,将前述可动头部可旋转地轴支撑在前述固定头部上,使前述可动头部旋转来开合前述挤压流路,并通过紧固装置使前述固定头部和前述可动头部紧密贴合,其中,前述紧固装置,具备从前述固定头部向前述可动头部直线状地进退的紧固用活塞杆,和从前述可动头部以与前述紧固用活塞杆的延长线交叉的方式进退的挡块用活塞杆,且以使前述紧固用活塞杆的前端卡固部与前述挡块用活塞杆的挡块相卡合或脱离的方式构成,在前述可动头部上设有具有前述前端卡固部可插通的贯通部的卡合块,使前述挡块插入突出到前述贯通部的外侧的前述前端卡固部和前述卡合块的缝隙之间,从而可将前述前端卡固部卡固在前述卡合块上。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挤压头装置,其中,前述紧固用活塞杆是流体缸的活塞杆。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挤压头装置,其中,前述紧固用活塞杆具有后端卡固部,前述固定头部在比前述后端卡固部更靠近前述可动头部侧的位置上固设有起重固定块,通过设在该起重固定块和前述后端卡固部之间的起重器的伸缩,使前述紧固用活塞杆直线状地进退。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挤压头装置,其中,前述挡块具有与前述紧固用活塞杆相配合的缺口部。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挤压头装置,其中,前述紧固用活塞杆是流体缸的活塞杆。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挤压头装置,其中,前述紧固用活塞杆具有后端卡固部,前述固定头部在比前述后端卡固部更靠近前述可动头部侧的位置上固设有起重固定块,通过设在该起重固定块和前述后端卡固部之间的起重器的伸缩,使前述紧固用活塞杆直线状地进退。
CNB2005100851211A 2004-07-20 2005-07-20 挤压头装置 Active CN100542780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11110/2004 2004-07-20
JP2004211110 2004-07-20
JP183778/2005 2005-06-23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724243A CN1724243A (zh) 2006-01-25
CN100542780C true CN100542780C (zh) 2009-09-23

Family

ID=3592393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2005100851211A Active CN100542780C (zh) 2004-07-20 2005-07-20 挤压头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0542780C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626410A (zh) * 2015-01-16 2015-05-20 苏州凯尔博精密机械有限公司 一种快速锁模机构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626410A (zh) * 2015-01-16 2015-05-20 苏州凯尔博精密机械有限公司 一种快速锁模机构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724243A (zh) 2006-01-2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215266C (zh) 铰链装置
EP1519055B1 (de) Fluidischer Antrieb
EP1701038B1 (de) Innenzahnradmaschine
CN107107923B (zh) 轴梁用筒形弹性连结装置
CN106239781A (zh) 成型机的合模单元
CN100542780C (zh) 挤压头装置
US20110097435A1 (en) Hydraulic locking mechanism for multiple extrusion head of an extruder
CN212225164U (zh) 一种稳定耐用的封隔器
CN107010016A (zh) 雨刮臂装置
CN1912417A (zh) 流体阻尼器
CN2804294Y (zh) 一种双层锁芯及带该双层锁芯的弹子锁
CN201513649U (zh) 一种铰接式过渡接头
DE102009015024B3 (de) Stator für Exzenterschneckenpumpen
CN101626928A (zh) 单元制动器
CN110056727A (zh) 一种双壁波纹管用便携式接头
AU2005201839A1 (en) Tire reinforcing arrangement
CN2556453Y (zh) 管材连接组件
CN114750824A (zh) 液压助力转向器转阀
CN210164765U (zh) 一种膨胀栓
CN100593642C (zh) 微型防转螺杆手压泵
CN2714843Y (zh) 适用双气嘴的打气筒
CN1095944C (zh) 膨胀塞
CN2844162Y (zh) 提花机构快速连接接头
CN113323598A (zh) 一种锁定紧固式抽油杆防脱器
CN202851309U (zh) 一种多功能的打气筒气嘴组件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Address after: Kanagawa Prefecture, Japan

Patentee after: THE YOKOHAMA RUBBER Co.,Ltd.

Country or region after: Japan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Patentee before: THE YOKOHAMA RUBBER Co.,Ltd.

Country or region before: Japan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