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0541290C - 具有面发光结构的背光单元 - Google Patents

具有面发光结构的背光单元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0541290C
CN100541290C CNB2006100817198A CN200610081719A CN100541290C CN 100541290 C CN100541290 C CN 100541290C CN B2006100817198 A CNB2006100817198 A CN B2006100817198A CN 200610081719 A CN200610081719 A CN 200610081719A CN 100541290 C CN100541290 C CN 100541290C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ixolimnion
electrode
light unit
back light
substra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B200610081719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862345A (zh
Inventor
朴相铉
郑太远
许廷娜
李晶姬
闵庚源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amsung Displa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amsung Mobile Displa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amsung Mobile Displa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amsung Mobile Display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86234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86234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0541290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0541290C/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JELECTRIC DISCHARGE TUBES OR DISCHARGE LAMPS
    • H01J63/00Cathode-ray or electron-stream lamps
    • H01J63/06Lamps with luminescent screen excited by the ray or stream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82NANOTECHNOLOGY
    • B82YSPECIFIC USES OR APPLICATIONS OF NANOSTRUCTURES; MEASUREMENT OR ANALYSIS OF NANOSTRUCTURES;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NANOSTRUCTURES
    • B82Y40/00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nanostructur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6Illuminating devices
    • G02F1/133602Direct backlight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Nonlinear Science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rystallography & Structural Chemistry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Discharge Lamps And Accessories Thereof (AREA)
  • Cathode-Ray Tubes And Fluorescent Screens For Display (AREA)
  • Planar Illumination Modules (AREA)
  • Electroluminescent Light Sourc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具有面发光结构的背光单元。该背光单元包括:第一基底;形成在第一基底下表面上的第一电极;位于第一电极下表面上、包括发射材料和荧光物质的第一混合层;与第一基底面对的第二基底;形成在第二基底上表面上的第二电极;和位于第二电极上表面上、包括发射材料和荧光物质的第二混合层。本背光单元在低成本的前提下可方便地制成,并可使背光单元的发光效率和亮度性能最好。

Description

具有面发光结构的背光单元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背光单元,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具有面发光结构的背光单元。
背景技术
平板显示器可以分为发射型显示器(emissive display devices)和被动型显示器(passive display devices)。发射型显示器包括阴极射线管(CRTs),等离子显示板(PDPs)和场发射型显示器(FED),被动型显示器包括液晶显示器(LCD)。在这些显示器中,LCD显示器具有重量轻和低功耗的优点,但它是一种被动型显示器。也就是说,LCD显示器利用的是外界的入射光显示图像,而不是利用自发光显示图像。因此,不能在暗处观看图像。为了克服这一缺点,在LCD显示器的后面安装背光单元以辐射光线并能使LCD在暗处显像。
常规的背光单元主要将冷阴极荧光灯(CCFLs)用在线照明(lineluminescence)的方法中,将发光二极管(LEDs)用在点照明(pointluminescence)的方法中。但是,常规的背光单元由于其结构复杂而制造成本高,由于位于背光单元一侧的光源造成的光的反射和透射而具有较大的功耗。特别是随着LCD显示器的尺寸增大更难使亮度均匀。
近年来,为了克服上述缺陷,提出了一种面发光背光单元。面发光背光单元采用碳纳米管(carbon nanotubes;CNTs)的场发射,具有比采用CCFLs的常规背光单元功耗低和在很宽的光发射区域上亮度较均匀的优点。
根据近期的趋势,曾有人提出了具有制造方便、低成本的结构且可改善亮度性能的背光单元。因此,开发出使上述优势最大化的背光单元结构的需求也就应运而生。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具有面发光结构的背光单元,其可在低成本的前提下简便地制成,并且效率和亮度性能最优。
根据本发明的一方面,提供一种具有面发光结构的背光单元,其包括:第一基底;形成在第一基底下表面上的第一电极;位于第一电极下表面上并包括发射材料和荧光物质的第一混合层;面对第一基底的第二基底;形成在第二基底上表面上的第二电极;和位于第二电极上表面上并包括发射材料和荧光物质的第二混合层。
根据本发明另一方面,提供一种具有面发光结构的背光单元,其包括:具有内部空间的柱状基底;位于基底内表面上并沿基底的长度方向形成预定宽度的第一电极;形成在第一电极的表面上并包括发射材料和荧光物质的第一混合层;位于基底的内表面上与第一电极分开预定距离并在基底的长度方向形成预定宽度的第二电极;和形成在第二电极的表面上并包括发射材料和荧光物质的第二混合层。
附图说明
通过参考附图对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方式进行详细描述,本发明的上述及其它特点和优点将变得更加清晰。附图中:
图1是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具有面发光结构的背光单元的分解透视图;
图2是沿图1中II-II线剖切的剖面图;
图3是本发明另一实施方式的具有面发光结构的背光单元的分解透视图;
图4是沿图3中IV-IV线剖切的剖面图;
图5是本发明又一实施方式的具有面发光结构的背光单元的分解透视图;
图6是沿图5中VI-VI线剖切的剖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1是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具有面发光结构的背光单元的分解透视图,图2是沿图1中II-II线剖切的剖面图。
参见图1和2,根据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具有面发光结构的背光单元100包括彼此面对且分隔预定距离的第一基底111和第二基底121。
第一基底111和第二基底121中至少之一由透明玻璃形成,以透射从荧光物质发出的光。第一电极112和第一混合层113依次叠置在第一基底111的下表面上,第二电极122和第二混合层123依次叠置在第二基底121的上表面上。
第一电极112在第一基底111下表面的预定区域之上形成均匀的厚度,第二电极122在第二基底121的上表面对应于形成第一电极112的区域之上形成均匀的厚度。此处,第一电极112和第二电极122可以由如氧化铟锡(ITO)之类的透明导体材料构成,以透射从荧光物质发出的可见光。另一方面,当第一基底111和第二基底121中之一由不透明材料形成时,形成在不透明基底上的电极可以由如金属之类的不透明的导体材料构成,以取代ITO。当第一电极112和第二电极122两者均由ITO形成时,第一电极112和第二电极122的线电阻较高。为了弥补这一缺点,至少可以把能充当总线电极的金属电极连接到第一电极112和第二电极122的至少其中之一上。
第一混合层113在第一电极112下表面的预定区域上形成均匀的厚度。第二混合层123在第二电极122的上表面上对应于形成第一混合层113的区域上形成均匀的厚度。即,形成第一混合层113的区域的大小与形成第二混合层123的区域的大小接近相同,而且第一混合层113和第二混合层123彼此面对设置。
每一第一混合层113和第二混合层123都包括发射体和荧光物质。在这种情况下,发射体通过施加到第一电极112和第二电极122上的电压形成的电场发射电子。发射体可以由在较低驱动电压下有高的电子发射能力的CNT构成。荧光物质可以是在受到发射体发射的电子的激励下分别产生红、绿和蓝光的红、绿和蓝荧光物质的混合物,或者可以是从由红色荧光物、绿色荧光物和蓝色荧光物组成的组中选取的荧光物。
根据本实施方式,CNT和荧光物质在第一混合层113和第二混合层123中处于混合态。具有这种结构的第一混合层113和第二混合层123可以通过各种方法形成。下面描述例举的方法。
首先,把CNT和荧光物质研磨成粉末。用粘合剂使CNT和荧光粉末混合以形成糊状。之后,把CNT和荧光粉末糊涂覆到第一电极112的下表面和第二电极122的上表面,并烘干(fired)所得的产物。最终获得如上所述的混合了CNT和荧光物质的第一混合层113和第二混合层123。在第一电极112和第二电极122的表面涂覆CNT和荧光粉糊的方法可以是丝网印刷、用刮刀刮浆(doctor blade)、旋转涂覆和喷敷中的一种。如上所述,因为第一混合层113和第二混合层123可以利用CNT和荧光粉糊一次制成,因此可以较低的成本方便制作这些混合层。
因为第一混合层113和第二混合层123具有如图2所示的结构,所以从第一混合层113的发射体发射的电子激励第一混合层113反面的第二混合层123的荧光物,产生可见光,同时,从第二混合层123的发射体发射的电子激励第二混合层123反面上的第一混合层113的荧光物,产生可见光。此时,第一混合层113的发射体和第二混合层123的发射体分别分布在第一混合层113和第二混合层123的整个表面上。因此,电子从第一混合层113和第二混合层123每一整个表面发出。发射的电子激励分别分布在第一混合层113和第二混合层123整个表面上的荧光物,产生可见光。因此,可以通过第一基底111和/或第二基底121实现面发光,并且整个光发射表面的亮度均匀。另外,因为可见光由第一混合层113和第二混合层123两者产生,所以可以使背光单元的亮度性能和发射效率最优。
如上所述,要求第一电极112和第二电极122交替地起阴极和阳极的作用,使得包括在第一混合层113和第二混合层123的每一层中的发射体可以发射电子。为此,如图2所示,在第一电极112和第二电极122之间施加AC电压。
如图2所示,在第一基底111和第二基底121之间夹置间隔物140,以在第一和第二混合层113和123之间提供用于场发射的空间130。间隔物140将第一混合层113和第二混合层123分开,在第一和第二混合层113和123之间形成空间130。间隔物140位于第一和第二基底111和121之间的适当位置,以维持第一和第二混合层113和123之间的间隙。之间设置有间隔物140的第一基底111和第二基底121由沿第一和第二基底111和121的边缘形成的密封件(未示出)密封。
下面描述具有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面发光结构的背光单元的工作情况。
当对第一和第二电极112及122施加AC电压时,第一电极112和第二电极122交替地起阴极和阳极的作用。即,当第一电极112起阴极的作用而第二电极122起阳极作用时,形成在第一电极112上的第一混合层113的发射体发射电子。当第一电极112起阳极作用而第二电极122起阴极作用时,形成在第二电极122上的第二混合层123的发射体发射电子。重复此过程时,第一混合层113和第二混合层123的发射体发射电子。从第一混合层113的发射体发射的电子与第二混合层123的荧光物碰撞,从第二混合层123的发射体发射的电子与第一混合层113的荧光物碰撞。据此,第一混合层113的荧光物和第二混合层123的荧光物被激励。于是,可以由整个光发射面产生均匀且亮度高的可见光。
图3是本发明另一实施方式的具有面发光结构的背光单元的分解透视图,图4是沿图3中IV-IV线剖切的剖面图。
参见图3和4,具有本发明另一实施方式的面发光结构的背光单元200包括彼此面对且相隔预定距离的第一基底211和第二基底221。在第一基底211的下表面上依次叠置第一电极212和第一混合层213,在第二基底221的上表面上依次叠置第二电极222和第二混合层223。在第一和第二基底211和221之间夹置间隔物240以使第一混合层213与第二混合层223分隔预定间隔230。
如图1所示的实施方式,第一基底211和第二基底221中至少之一可以由透明玻璃形成。可以由分别形成于第一基底111的下表面和第二基底121的上表面上的预定区域的具有均匀厚度的ITO形成第一电极212和第二电极222。
但是,根据本实施方式,第一混合层213包括由发射材料形成的第一发射层214和由荧光物形成的第一荧光层215。第一发射层214和第一荧光层215被设置在第一电极212的下表面上,即处于同一平面上。第二混合层223包括由发射材料形成的第二发射层224和由荧光物形成的第二荧光层225,并且第二发射层224和第二荧光层225形成在第二电极222的上表面上。此处,第一发射层214被设置成面对第二荧光层225,第一荧光层215被设置成面对第二发射层224。
如图3所示,可以形成多个第一发射层214和第一荧光层215,也可以形成多个第二发射层224和第二荧光层225。此时,第一发射层214和第一荧光层215交替设置,并且第二发射层224和第二荧光层225也交替设置。另外,在此情况下,第一发射层214被设置成面对第二荧光层225,第一荧光层215被设置成面对第二发射层224。图3和4中所示出的第一和第二发射层214和224以及第一和第二荧光层215和225的高度和宽度都是举例性的,本发明并不限于此。
与图1所示的实施方式一样,图3所示的发射体可以由CNT形成。图3中的荧光物质可以是红、绿和蓝荧光物的混合物,或者可以是选自由红色荧光物质、绿色荧光物质和蓝色荧光物质组成的中的荧光物。
如果第一发射层214和第二发射层224由CNT构成,第一发射层214和第二发射层224可以通过在第一电极212的下表面和第二电极222的上表面上涂覆CNT糊并烘烤涂覆的CNT糊而形成。第一荧光层215和第二荧光层225也可以通过在第一电极212的下表面上和第二电极222的上表面上涂覆荧光物糊并烘烤涂覆的荧光物糊而形成。如上所述,由于可以利用CNT糊和荧光物糊制作第一和第二发射层214和224以及第一和第二荧光层215和225,因此,可以较低的成本方便地制得它们。
因为第一混合层213和第二混合层223具有上述结构,所以如图4所示,当在第一和第二电极212和222之间施加AC电压时,第一和第二混合层213和223的工作情况如下。
当第一电极212起阴极的作用而第二电极222起阳极的作用时,从第一混合层213的第一发射层发射电子并激励第一混合层213反面上的第二混合层223的第二荧光层225,以产生可见光。接着,当第一电极212起阳极的作用且第二电极222起阴极的作用时,从第二混合层223的第二发射层224发射电子并激励第二混合层223反面的第一混合层213的第一荧光层215,以产生可见光。因此,可以通过第一基底211和/或第二基底221实现面发光,并且整个光发射面的亮度均匀。另外,因为由第一和第二混合层213和223共同产生可见光,所以可以使背光单元200的亮度性能和发射效率最大。
图5是本发明又一实施方式的具有面发光结构的背光单元的分解透视图,图6是沿图5中VI-VI线剖切的剖面图。
参见图5和6,具有本发明又一实施方式的面发光结构的背光单元300包括具有内部空间330的柱状基底301。此处,基底301可以由透明玻璃形成,以透射由荧光物质发出的可见光。
第一和第二电极311和321形成在基底301的内表面上,它们位于彼此分隔预定距离之处。第一和第二电极311和321具有预定的宽度和均匀的厚度,它们被形成为平行于基底301的长度方向。与上述实施方式一样,第一和第二电极311和321可以由ITO形成。
第一混合层312形成于第一电极311的表面上,第二混合层322形成于第二电极321的表面上。第一混合层321和第二混合层322被设置成彼此面对。在第一混合层312和第二混合层322的每一层中包括发射体和荧光物质。此处,如同上述实施方式一样,发射体可以由CNT形成,荧光物质可以是红、绿和蓝荧光物的混合物,或者,也可以是由红、绿和蓝荧光物组成的组中的荧光物。
如图5和6所示,第一混合层312和第二混合物322可以如图1和2所示的实施方式中那样构成。也就是说,CNT和荧光物质的混合物可以存在于第一混合层312和第二混合层322中。第一混合层312和第二混合层322可以通过在第一电极311的下表面及第二电极321的上表面上涂覆通过混合CNT和荧光物质而制备的糊并烘烤涂覆的糊形成。在这种方式中,因为可以利用混合CNT和荧光物质制备的糊同时制成第一混合层312和第二混合层322,所以它们的制造成本低廉,且制造工序简便。
第一混合层312和第二混合层322具有上述结构。向第一电极311和第二电极321之间施加AC电压时,第一混合层312和第二混合层322按如下方式工作。
当第一电极311起阴极的作用而第二电极321起阳极的作用时,从第一混合层312的发射体发射电子并激励第一混合层312对面的第二混合层322的荧光物质,产生可见光。接着,当第一电极311起阳极的作用而第二电极321起阴极的作用时,从第二混合层322的发射体发射电子并激励第二混合层322反面的第一混合层312的荧光物质,产生可见光。因此,可以通过基底301实现面发光,并且整个光发射面上的亮度均匀。另外,因为可见光由第一混合层312和第二混合层322两者产生,所以可使背光单元300的亮度性能和发射效率最大。另一方面,第一混合层312和第二混合层322可以如图3和4所示的实施方式那样地构成。
根据本发明,可以通过基底实现背光单元的面发光。可以通过形成包括发射体和荧光物质的混合层以较低的成本方便地制成背光单元。在本发明的背光单元中,可以充当电子发射体和可见光发生器的混合层被设置在背光单元彼此面对的两侧上,以至于可以在背光单元的两侧上产生可见光,由此使背光单元的亮度性能和发射效率最大。
虽然以上参考本发明的一些示例性实施方式具体展示并描述了本发明,但应该理解,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超出本发明由权利要求限定的构思质和保护范围的前提下,可以作出各种形式和细节上的变换。

Claims (21)

1.一种具有面发光结构的背光单元,该背光单元包括:
第一基底;
形成在第一基底下表面上的第一电极;
位于所述第一电极下表面上的第一混合层,该混合层包括发射材料和荧光物质;
与所述第一基底面对的第二基底;
形成在所述第二基底上表面上的第二电极;及
位于所述第二电极上表面上的所述第二混合层,该混合层包括发射材料和荧光物质,
其中,所述第一混合层包括形成在所述第一电极下表面上的、分别由所述发射材料和荧光物质形成的第一发射层和第一荧光层,所述第二混合层包括形成在所述第二电极上表面上的、分别由所述发射材料和所述荧光物质形成的第二发射层和第二荧光层,
其中,所述第一发射层被设置成面对所述第二荧光层,所述第一荧光层被设置成面对所述第二发射层,以及
其中,多个所述第一发射层和第一荧光层被交替形成和设置,多个所述第二发射层和第二荧光层被交替形成和设置。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单元,其中,所述第一混合层和第二混合层分别通过在所述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上涂覆所述发射物与荧光物质的混合物糊并烘烤所述被涂覆的混合物糊而形成。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背光单元,其中,所述第一混合层和第二混合层分别利用从丝网印刷、刮刀刮浆、旋转涂覆和喷敷中选取的一种方法涂覆在所述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上。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背光单元,其中,在所述第一混合层和第二混合层中每一层包含的发射材料由碳纳米管构成。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单元,其中,包括在所述第一发射层和第二发射层中的每一层的发射材料由碳纳米管构成。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单元,其中,还包括夹置在所述第一基底和第二基底之间的间隔物,使得所述第一混合层与第二混合层间隔预定间隙。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单元,其中,所述第一基底和第二基底中的至少一个由透明玻璃构成。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背光单元,其中,所述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由氧化铟锡形成。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单元,其中,在所述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之间施加交流电压。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单元,其中,所述荧光物质是红、绿、和蓝荧光物的混合物。
1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单元,其中,所述荧光物质选自由红色荧光物、绿色荧光物和蓝色荧光物组成的组中的一种。
12.一种具有面发光结构的背光单元,该背光单元包括:
具有内部空间的柱状基底;
位于所述基底的所述内表面上并沿所述基底的长度方向形成预定宽度的第一电极;
形成在所述第一电极的内表面上的第一混合层,该混合层包括发射材料和荧光物质;
位于所述基底的所述内表面上、与所述第一电极隔开预定距离并沿所述基底的长度方向形成预定宽度的第二电极;及
形成在所述第二电极的内表面上的第二混合层,该混合层包括所述发射材料和荧光物质,
其中,所述第一混合层包括形成在所述第一电极的内表面上的、分别由所述发射材料和荧光物质形成的第一发射层和第一荧光层,所述第二混合层包括形成在所述第二电极的内表面上的、分别由所述发射材料和荧光物质形成的第二发射层和第二荧光层,
其中,所述第一发射层被设置成面对所述第二荧光层,所述第一荧光层被设置成面对所述第二发射层,以及
其中,多个所述第一发射层和第一荧光层被交替地形成和设置,多个所述第二发射层和第二荧光层被交替地形成和设置。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背光单元,其中,所述第一混合层和第二混合层分别通过在所述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上涂覆所述发射物与荧光物质的混合物糊并烘烤被涂覆的混合物糊而形成。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背光单元,其中,所述第一混合层和第二混合层分别利用从丝网印刷、刮刀刮浆、旋转涂覆和喷敷中选取的一种方法涂覆在所述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上。
15.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背光单元,其中,在所述第一混合层和第二混合层每一层中包含的发射材料由碳纳米管组成。
16.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背光单元,其中,包括在所述第一混合层和第二混合层的每一层中的发射材料由碳纳米管构成。
17.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背光单元,其中,所述基底由透明玻璃形成。
18.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背光单元,其中,所述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由氧化铟锡形成。
19.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背光单元,其中,在所述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之间施加交流电压。
20.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背光单元,其中,所述荧光物质是红、绿、和蓝荧光物的混合物。
21.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背光单元,其中,所述荧光物质选自红色荧光物、绿色荧光物和蓝色荧光物组成的组中的一种。
CNB2006100817198A 2005-05-10 2006-05-10 具有面发光结构的背光单元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541290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KR1020050038989A KR20060116541A (ko) 2005-05-10 2005-05-10 면 발광 구조를 갖는 백 라이트 유닛
KR38989/05 2005-05-10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862345A CN1862345A (zh) 2006-11-15
CN100541290C true CN100541290C (zh) 2009-09-16

Family

ID=3738980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2006100817198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541290C (zh) 2005-05-10 2006-05-10 具有面发光结构的背光单元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20060267919A1 (zh)
KR (1) KR20060116541A (zh)
CN (1) CN100541290C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078310A (zh) * 2013-03-26 2014-10-01 海洋王照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场发射灯具
CN104078311A (zh) * 2013-03-26 2014-10-01 海洋王照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场发射灯具
CN104078312A (zh) * 2013-03-26 2014-10-01 海洋王照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场发射灯具
CN104078316A (zh) * 2013-03-29 2014-10-01 海洋王照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场发射光源
CN104078314A (zh) * 2013-03-29 2014-10-01 海洋王照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场发射光源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281626B1 (en) * 1998-03-24 2001-08-28 Casio Computer Co., Ltd. Cold emission electrode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and display device using the same
JP3255638B1 (ja) * 2000-06-07 2002-02-12 日本板硝子株式会社 反射型液晶表示素子用基板
TW502282B (en) * 2001-06-01 2002-09-11 Delta Optoelectronics Inc Manufacture method of emitter of field emission display
US6933670B2 (en) * 2002-01-23 2005-08-23 Si Diamond Technology, Inc. Flat multi-spectral light source
JP2003317969A (ja) * 2002-04-19 2003-11-07 Print Labo Kk El発光装置
US7719201B2 (en) * 2003-10-03 2010-05-18 Ngk Insulators, Ltd. Microdevice, microdevice array, amplifying circuit, memory device, analog switch, and current control unit
TWI277042B (en) * 2003-10-28 2007-03-21 Seiko Epson Corp Electro-optical device, electronic equipment,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electro-optical device
US20050156512A1 (en) * 2003-12-30 2005-07-21 Vadim Savvateev Electroluminescent devices with at least one electrode having apertures and methods of using such devices
KR100593438B1 (ko) * 2004-02-09 2006-06-28 학교법인 포항공과대학교 나노 형광체/나노소재 이종접합구조체 및 그 제조방법
US7294961B2 (en) * 2004-03-29 2007-11-13 Articulated Technologies, Llc Photo-radiation source provided with emissive particles dispersed in a charge-transport matrix
JP4426355B2 (ja) * 2004-03-30 2010-03-03 アルプス電気株式会社 反射体および液晶表示装置
JP2005321610A (ja) * 2004-05-10 2005-11-17 Alps Electric Co Ltd 反射型双安定ネマティック液晶表示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862345A (zh) 2006-11-15
US20060267919A1 (en) 2006-11-30
KR20060116541A (ko) 2006-11-1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433192B (zh) Double - sided light - emitting field emission element and its making method
EP2028251B1 (en) White phosphor, light emission device including the same, and display device
CN100533644C (zh) 电子发射装置、电子发射显示器和电子发射装置的制造方法
CN1637511A (zh) 场发射背光装置、背光装置驱动方法及制造下面板的方法
TWI442446B (zh) 發光元件及顯示裝置
CN100541290C (zh) 具有面发光结构的背光单元
KR100634542B1 (ko) 전계방출형 백라이트 유닛 및 그 구동 방법과 하부 패널의제조 방법
JPH11250810A (ja) プラズマ表示装置
CN100405524C (zh) 双面场发射显示器
CN100517552C (zh) 等离子显示板
CN1822288A (zh) 等离子显示面板
KR100258714B1 (ko) 전계 방출용 음극을 갖는 평판 패널 디스플레이
US7701127B2 (en) Field emission backlight unit
CN1215519C (zh) 具有双放电空间的交流表面放电型等离子体显示屏
JP2003516605A (ja) プラズマディスプレイ・パネル
CN100555379C (zh) 荫罩式等离子体显示板的复合显示驱动方法
CN1523635A (zh) 显示装置
US20070164656A1 (en) Apparatus for generating planar light source and method for driving the same
JP3867115B2 (ja) プラズマディスプレイパネル
KR100258715B1 (ko) 전계 방출용 음극을 갖는 평판 패널 디스플레이
CN100364029C (zh) 双面等离子体显示器
KR19990052609A (ko) 전계 방출용 음극을 갖는 평판 패널 디스플레이와 이의 제조방법
US7518304B2 (en) Flat panel display device
JP5222529B2 (ja) 発光素子基板及びその製造方法並びに発光素子
US20080088223A1 (en) Flat panel display and its method of manufactur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4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090109

Address after: Gyeonggi Do, South Korea

Applicant after: Samsung Mobile Display Co., Ltd.

Address before: Gyeonggi Do, South Korea

Applicant before: Samsung SDI Co., Ltd.

ASS Succession or assignment of patent right

Owner name: SAMSUNG MOBILE DISPLAY CO., LTD.

Free format text: FORMER OWNER: SAMSUNG SDI CO., LTD.

Effective date: 20090109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17 Cessation of patent righ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90916

Termination date: 2010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