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0505776C - 折叠式便携终端设备 - Google Patents

折叠式便携终端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0505776C
CN100505776C CNB2004800399548A CN200480039954A CN100505776C CN 100505776 C CN100505776 C CN 100505776C CN B2004800399548 A CNB2004800399548 A CN B2004800399548A CN 200480039954 A CN200480039954 A CN 200480039954A CN 100505776 C CN100505776 C CN 100505776C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oud speaker
casing
lid casing
microphone
main bod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B200480039954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902894A (zh
Inventor
野间健一
小林信明
田中增雄
山本真一
虫贺元明
川上圣肇
冈本厚实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yocera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anyo Electric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anyo Electric Co Ltd filed Critical Sanyo Electric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90289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90289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0505776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0505776C/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Telephone Set Structure (AREA)
  • Details Of Audible-Bandwidth Transduc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折叠式便携终端设备,通过以能够开闭的方式连结具有传声器(14)的主体机壳(1)与具有第1及第2扬声器(41、42)的盖体机壳(2)彼此而构成,在两机壳(1、2)中的某一个或两个机壳上,设置有在两机壳(1、2)闭合的状态下堵塞第1扬声器(41)的放音孔(22a)的堵塞机构。或者,在盖体机壳(2)的内部设置有分隔第1扬声器(41)与第2扬声器(42)的分隔壁。或者,在主体机壳(1)的内表面上具有内装有传声器(63)的送话单元(6),所述送话单元(6)可在朝向主体机壳(1)的内表面侧的第1旋转姿势、与朝向从闭合位置的盖体机壳(2)离开的方向的第2旋转姿势之间转动。

Description

折叠式便携终端设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如折叠式便携电话机那样通过以能够开闭的方式连结一对扁平的机壳彼此而构成的折叠式便携终端设备,特别是涉及在闭合两机壳的状态下能够通话的、具有免提功能的折叠式便携终端设备。
背景技术
近年来,在折叠式便携电话机中,随着小型化和薄型化的发展,多功能化也在发展,正在开发一种即使在闭合两机壳而放置在桌上的状态下也可通话或收发邮件的、带免提功能的折叠式便携电话机(参照例如日本公开特许公报2003-18257号、日本公开特许公报2003-51871号以及日本公开特许公报2003-134201号)。
作为具有免提功能的折叠式便携电话机,提出了例如图17以及图18所示的折叠式便携电话机。
该折叠式便携电话机,通过经由铰链机构(83)以能够开闭的方式连结主体机壳(8)与盖体机壳(9)彼此而构成,在主体机壳(8)的内表面上配置有多个操作键(81)和送话部(82),在主体机壳(8)的内部,朝送话部(82)配置有传声器(84)。
在盖体机壳(9)的内表面上,配置有主显示器(91),并且,在闭合两机壳(8、9)的状态下与送话部(82)对置的位置上配置有第1受话部(92),在盖体机壳(9)的背面上,配置有第2受话部(93).又,在盖体机壳(9)的内部,朝第1受话部(92)配置有第1扬声器(94),并且,朝第2受话部(93)配置有第2扬声器(95)。
又,在主体机壳(8)的送话部(82)附近突出设置有第1凸部(85),并且,在盖体机壳(9)上,在第1受话部(92)的附近突出设置有第2凸部(96),两凸部(85、86)在闭合两机壳(8、9)的状态下彼此抵接.
该折叠式便携电话机,在如图18所示闭合两机壳(8、9)时,利用机壳开闭检测器(省略图示)检测到两机壳(8、9)闭合这一情况,基于该检测的检测信号被送到控制电路(省略图示)。控制电路对应前述检测信号使传声器(84)以及第2扬声器(95)起作用。其结果,在闭合两机壳(8、9)并放置在桌上的免提状态下,可使用传声器(84)以及第2扬声器(95)进行送受话。
但是,该折叠式便携电话机,在如图18所示闭合两机壳(8、9)的状态下进行送受话时,第2扬声器(95)的振动经由盖体机壳(9)内部的空气传递到第1扬声器(94),使第1扬声器(94)振动,所以从第1扬声器(94)会发出波形与第2扬声器(95)发出的声波相似的声波。在此,由于第1扬声器(94)经由第1受话部(92)以及送话部(82)而与传声器(84)对置,所以从第1扬声器(94)发出的声波会传到传声器(84),其结果,经由第1扬声器(94)而在第2扬声器(95)与传声器(84)之间形成声音传递路径的回路.因此,存在从第2扬声器(95)发出的通话对方的声音传到传声器(84)、该声音又送到通话对方的现象,即会发生啸叫,而给通话对方造成不舒服的感觉。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在通过以能够开闭的方式连结一对机壳而构成的带免提功能的折叠式便携终端设备中,防止或抑制啸叫现象.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第1折叠式便携终端设备,通过以能够开闭的方式连结主体机壳(1)与盖体机壳(2)彼此而构成.在盖体机壳(2)中配置有第1扬声器(41),在盖体机壳(2)的内表面中与第1扬声器(41)的放音面对置的位置上,开设有用于使从该第1扬声器(41)发出的声波通过的1个或多个放音孔(22a).而且,在主体机壳(1)的内表面中在闭合两机壳(1、2)的状态下与放音孔(22a)对置的位置上,开设有1个或多个开口(12a),在主体机壳(1)中,配置有集音面朝向前述开口(12a)的传声器(14).
在前述盖体机壳(2)中,配置有向盖体机壳(2)的背面发射声波的第2扬声器(42),在某一个或者两个机壳上,设置有在闭合两机壳(1、2)的状态下堵塞放音孔(22a)的堵塞机构.
在上述本发明的第1折叠式便携终端设备中,通过闭合两机壳(1、2),主体机壳(1)的传声器(14)与盖体机壳(2)的第1扬声器(41)经由开口(12a)以及放音孔(22a)彼此对置。此时,传声器(14)和第2扬声器(42)都朝向主体机壳(1)的背面侧的相反侧,通过在该状态下使传声器(14)以及第2扬声器(42)起作用,使用者可使传声器(14)以及第2扬声器(42)朝向跟前而进行送受话。
此时,从第2扬声器(42)发出的声波经由盖体机壳(2)以及盖体机壳(2)内部的空气传到第1扬声器(41),随之第1扬声器(41)振动,所以从第1扬声器(41)发出波形与前述声波相似的声波。但是,用于将该声波向盖体机壳(2)的外部发射的放音孔(22a)被堵塞机构堵塞,所以该声波仅稍微发射到盖体机壳(2)外部。而且,即使是发射到盖体机壳(2)外部的声波也会在通过开口(12a)传到主体机壳(1)内部的过程中衰减,所以该声波不会传到传声器(14)。
又,打开两机壳(1、2)时,放音孔(22a)由堵塞机构堵塞的状态被解除,放音孔(22a)敞开。通过在该状态下使传声器(14)和第1扬声器(41)起作用,使用者能够以前述开口(12a)靠近嘴边并且放音孔(22a)靠近耳边的姿势进行送受话。
在具体方案中,堵塞机构具有检测两机壳(1、2)的打开状态与闭合状态的检测机构、和对应于该检测而开闭放音孔(22a)的活门机构(7)。而且,该活门机构(7)具有活门部件(70)、和对应于前述检测而往复驱动该活门部件(70)的驱动机构(72),所述活门部件(70)以能够进入第1扬声器(41)的放音面与放音孔(22a)的、对置的面之间的方式得到支承。活门部件(70)借助驱动机构(72)的动作,在两机壳(1、2)闭合的状态下进入前述对置的面之间而堵塞该放音孔(22a),而在两机壳(1、2)打开的状态下从前述对置的面之间退出而敞开该放音孔(22a)。
在该具体方案中,当闭合两机壳(1、2)时,检测机构检测到两机壳(1、2)的闭合状态,驱动机构(72)对应该检测而动作,借助该动作,活门部件(70)进入第1扬声器(41)的放音面与放音孔(22a)的对置的面之间而堵塞该放音孔(22a).结果,随着第2扬声器(42)的振动而从第1扬声器(41)发出的声波,仅稍微发射到盖体机壳(2)的外部,该声波不会通过主体机壳(1)的开口(12a)传到传声器(14)。
又,当打开两机壳(1、2)时,检测机构检测到两机壳(1、2)的打开状态,驱动机构(72)对应该检测而动作,活门部件(70)借助该动作而从前述对置的面之间退出。结果,放音孔(22a)敞开,通过在该状态下使第1扬声器(41)起作用,从第1扬声器(41)发出的声波通过放音孔(22a)向盖体机壳(2)的外部发射。因此,使用者可通过将放音孔(22a)靠近耳边从而听取从第1扬声器(41)发出的来自通话对方的声音。
在其他的具体方案中,前述开口(12a)和放音孔(22a)设置于在两机壳(1、2)闭合的状态下彼此稍微错开的位置上,堵塞机构具有突出部(73),所述突出部(73)形成在主体机壳(1)的内表面区域中在闭合两机壳(1、2)的状态下与放音孔(22a)相向的位置上。该突出部(73)在两机壳(1、2)闭合的状态下堵塞放音孔(22a),而在打开盖体机壳(2)的状态下脱离放音孔(22a)。
在该具体方案中,通过闭合两机壳(1、2),主体机壳(1)内表面的突出部(73)抵接于盖体机壳(2)内表面,利用该突出部(73)堵塞放音孔(22a)。
又,通过打开两机壳(1、2),突出部(73)脱离放音孔(22a),因此放音孔(22a)敞开。其结果,从第1扬声器(41)发出的声波通过放音孔(22a)向盖体机壳(2)外部发射。
在更具体的方案中,前述突出部(73)由弹性树脂形成。
在该具体方案中,在闭合两机壳(1、2)时,从第1扬声器(41)发出的声波由于堵塞放音孔(22a)的突出部(73)的弹性而被有效吸收。
在本发明的第2折叠式便携终端设备中,主体机壳(1)与盖体机壳(2)彼此以能够开闭的方式连结,在盖体机壳(2)中配置有第1扬声器(41),在盖体机壳(2)的内表面中与第1扬声器(41)对置的位置上,开设有用于使从该第1扬声器(41)发出的声波通过的1个或多个放音孔(22a)。而且,在主体机壳(1)的内表面中在闭合两机壳(1、2)的状态下与前述放音孔(22a)对置的位置上,开设有1个或多个开口(12a),在主体机壳(1)中,朝向前述开口(12a)配置有传声器(14).进而,在盖体机壳(2)中配置有向其背面侧发出声波的第2扬声器(42),在盖体机壳(2)的内部,在配置有第1扬声器(41)的第1区域和配置有第2扬声器(42)的第2区域之间,形成有分隔这两个区域的分隔壁。
在上述本发明的第2折叠式便携终端设备中,通过闭合两机壳(1、2),主体机壳(1)的传声器(14)与盖体机壳(2)的第1扬声器(41)经由开口(12a)以及放音孔(22a)彼此对置。此时,传声器(14)和第2扬声器(42)都朝向主体机壳(1)背面侧的相反侧,通过在该状态下使传声器(14)以及第2扬声器(42)起作用,使用者在闭合两机壳(1、2)时也可使传声器(14)以及第2扬声器(42)朝向跟前而进行送受话。
此时,由于第2扬声器(42)的振动,盖体机壳(2)内部的第2区域内的空气振动,但在两扬声器(41、42)之间夹设有分隔壁,从第2区域朝向第1区域的振动被分隔壁隔断,所以第1扬声器(41)不会随着第2扬声器(42)的振动而振动。
在打开两机壳(1、2)的状态下,通过使传声器(14)以及第1扬声器(41)起作用,使用者可以将前述开口(12a)靠近嘴边并且将放音孔(22a)靠近耳边进行送受话。
在具体方案中,前述分隔壁由肋(25)和缓冲部件(43)形成,所述肋(25)从盖体机壳(2)内部彼此对置的两个内壁中的一个内壁向另一个内壁突出,所述缓冲部件(43)夹设在该肋(25)的末端部与另一个内壁之间。
在该具体方案中,伴随第2扬声器(42)的振动而产生的第2区域内的空气振动,会由于形成分隔壁的缓冲部件(43)的弹性而被有效吸收。
在其他的具体方案中,盖体机壳(2)是通过将形成盖体机壳(2)的内表面的内表面机壳半体(28)、和形成盖体机壳(2)的背面的背面机壳半体(29)彼此接合而构成的,前述分隔壁由突出设置在内表面机壳半体(28)上的第1突出部(26)、突出设置在背面机壳半体(29)上并与第1突出部(26)对置的第2突出部(27)、以及夹设在两突出部(26、27)之间的密封部件(44)形成.
在该具体方案中,通过利用两突出部(26、27)夹压密封部件(44),两突出部(26、27)与密封部件(44)紧贴,在两突出部(26、27)与密封部件(44)之间不存在间隙.
在本发明的第3折叠式便携终端设备中,主体机壳(1)与盖体机壳(2)以能够开闭的方式彼此连结。在主体机壳(1)以及盖体机壳(2)的内表面中在闭合两机壳的状态下彼此对置的位置上,配置有传声器(63)和第1扬声器(41),并且,在盖体机壳(2)的背面配置有第2扬声器(42)。前述传声器(63)以能够旋转的方式配置在主体机壳(1)的端部,在闭合两机壳的状态下能朝向从闭合位置的盖体机壳(2)离开的方向。
具体地说,能够设定成在打开两机壳的状态下使传声器(63)以及第1扬声器(41)起作用的第1通话模式、和在闭合两机壳的状态下使传声器(63)以及第2扬声器(42)起作用的第2通话模式,前述传声器(63),在第1通话模式下设定为朝向主体机壳(1)的内表面侧的第1旋转姿势,在第2通话模式下设定为朝向从闭合位置的盖体机壳(2)离开的方向的第2旋转姿势。
更具体地说,前述传声器(63)例如内装在以能够旋转的方式配置于主体机壳(1)的端部的送话单元(6)内,在该送话单元(6)上开设有用于向传声器(63)导入声波的集音孔(62)。又,送话单元(6)可通过手动操作而被在第1旋转姿势与第2旋转姿势间旋转驱动,或者由往复驱动装置旋转驱动。
在上述本发明的第3折叠式便携终端设备中,通过打开主体机壳(1)与盖体机壳(2)而设定成第1通话模式,传声器(63)和第1扬声器(41)起作用,可使用传声器(63)和第1扬声器(41)通话。在此,通过将传声器(63)设定在第1旋转姿势,而将第1扬声器(41)保持在耳朵附近、将传声器(63)保持在嘴附近进行通话时,传声器(63)的集音方向朝向使用者嘴的方向,所以可有效集音。
另一方面,通过闭合主体机壳(1)和盖体机壳(2)而设定成第2通话模式,传声器(63)和第2扬声器(42)起作用,可在将折叠式便携终端设备放在桌子上的状态使用传声器(63)和第2扬声器(42)进行免提模式的通话.在此,通过将传声器(63)设定在第2旋转姿势,传声器(63)的集音方向朝向从闭合位置的盖体机壳(2)离开的方向,所以盖体机壳(2)不会妨碍传声器(63)的集音.
又,即使通过闭合主体机壳(1)与盖体机壳(2)而使第1扬声器(41)和传声器(63)彼此对置,由于传声器(63)的集音方向朝向从闭合位置的盖体机壳(2)离开的方向,即朝向从盖体机壳(2)的第1扬声器(41)离开的方向,所以即使来自第2扬声器(42)的声波在盖体机壳(2)内的空气中传播而使第1扬声器(41)振动,由此产生的声音也不会以大的音压输入传声器(63)。
如上所述,根据本发明的折叠式便携终端设备,在闭合两机壳时,能够防止或抑制由于从配置在一个机壳上的扬声器发出的声波传到配置在另一个机壳上的传声器而引起的啸叫.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第1折叠式便携终端设备的第1实施例、或第2折叠式便携终端设备的第1实施例以及第2实施例中的折叠式便携电话机的打开状态的立体图。
图2是该折叠式便携电话机的闭合状态的立体图。
图3是本发明的第1折叠式便携终端设备的第1实施例的折叠式便携电话机的、打开状态的局部剖面正视图。
图4是该折叠式便携电话机的闭合状态的局部剖面正视图。
图5是本发明的第1折叠式便携终端设备的第2实施例的折叠式便携电话机的、打开状态的立体图。
图6是该折叠式便携电话机的闭合状态的剖视图。
图7是本发明的第2折叠式便携终端设备的第1实施例的折叠式便携电话机的、使盖体机壳的内部露出来加以展示的立体图。
图8是该折叠式便携电话机的剖视图。
图9是该折叠式便携电话机的主要部分的放大剖视图。
图10是本发明的第2折叠式便携终端设备的第2实施例的折叠式便携电话机的、使盖体机壳的内部露出来加以展示的立体图。
图11是该折叠式便携电话机的剖视图.
图12是该折叠式便携电话机的主要部分的放大剖视图。
图13是表示本发明的第3折叠式便携电话机的打开状态的立体图.
图14是表示该折叠式便携电话机的闭合状态的立体图.
图15(a)和图15(b)是表示该折叠式便携电话机的送话单元的第1旋转姿势和第2旋转姿势的立体图。
图16是该折叠式便携电话机的闭合状态的放大剖视图.
图17是以往的折叠式便携电话机的打开状态的剖视图.
图18是该折叠式便携电话机的闭合状态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根据附图具体说明将本发明用在折叠式便携电话机上的实施方式。
第1折叠式便携终端设备
第1实施例
本实施例的折叠式便携电话机,如图1以及图2所示,通过经由铰链机构(3)将盖体机壳(2)连结在主体机壳(1)上而构成,可使主体机壳(1)的内表面与盖体机壳(2)的内表面彼此对置地折叠主体机壳(1)与盖体机壳(2)。盖体机壳(2),通过接合内表面机壳半体(28)与背面机壳半体(29)而构成,主体机壳(1)也具有与盖体机壳(2)一样的结构。
如图1所示,在主体机壳(1)的内表面上配置有多个操作键(11),在操作键(11)的下方凹设有送话部(12),在该送话部(12)上形成有从主体机壳(1)的内表面侧向内部贯通的开口(12a)。在该主体机壳(1)的内部,配置有集音面朝向前述开口(12a)的传声器(14)。又,在铰链机构(3)侧的端部上配置有机壳开闭检测开关(15),在主体机壳(1)的侧面上配置有侧键(13)。
在盖体机壳(2)的内表面上配置有主显示器(21),在该主显示器(21)的上方,在闭合两机壳(1、2)的状态下与送话部(12)对置的位置上,配置有受话部(22),在盖体机壳(2)的内部配置有放音面朝向受话部(22)的第1扬声器(41)。在该受话部(22)上,开设有用于使来自第1扬声器(41)的声波通过的多个放音孔(22a)。又,在主显示器(21)的下方突出设置有通过闭合两机壳(1、2)而按压机壳开闭检测开关(15)的按压销(20).
如图2所示,在盖体机壳(2)的背面配置有副显示器(23),并且,在该副显示器(23)与铰链机构(3)之间配置有放音部(24),在盖体机壳(2)的内部,配置有放音面朝向该放音部(24)的第2扬声器(42).
如图3所示,配置在盖体机壳(2)的内部的第1扬声器(41),以保持在一对扬声器保持部件(74、74)上的状态固定,在一个扬声器保持部件(74)的侧方,配置有对应于两机壳(1、2)的开闭而开闭多个放音孔(22a)的活门机构(7).
该活门机构(7)包括:以能够沿着内表面机壳半体(28)的反面滑动的方式被枢轴支承的带状的活门部件(70)、收纳该活门部件(70)的活门收纳室(71)、对应两机壳(1、2)的开闭而往复驱动活门部件(70)的驱动机构(72),活门部件(70)借助驱动机构(72)的动作可在收纳位置和堵塞位置之间沿着内表面机壳半体(28)的反面滑动,所述收纳位置是如图3所示那样活门部件(70)收纳于活门收纳室(71)中的位置,所述堵塞位置是如图4所示那样活门部件(70)进入第1扬声器(41)的放音面与多个放音孔(22a)的、对置的面之间而堵塞该多个放音孔(22a)的位置。
在将上述本实施例的折叠式便携电话机放入口袋或包里携带时,从如图1所示那样打开两机壳(1、2)的状态折叠两机壳(1、2),而如图2所示那样闭合两机壳(1、2)。从而使图1所示的主显示器(21)以及多个操作键(11)隐藏在两机壳(1、2)的内侧。此时,主显示器(21)不会由于外力的作用而破损,也不会因为多个操作键(11)由于外力的作用被按压而发生误动作。
此时,如图4所示,机壳开闭检测开关(15)被按压销(20)按压而变成接通状态,并将通知该接通状态的信号送到主体机壳(1)中内装的控制电路(省略图示)。控制电路根据该信号检测到两机壳(1、2)闭合这一情况,并将该检测信号送到活门机构(7)的驱动机构(72)。驱动机构(72)对应该检测信号使活门部件(70)从图3所示的收纳位置滑动到图4所示的堵塞位置。从而多个放音孔(22a)被活门部件(70)堵塞,切断了用于将第1扬声器(41)发出的声波向盖体机壳(2)外部发射的通道。
通过在该状态下按压侧键(13)而设定为免提模式,可以不用手拿着该折叠式便携电话机而在放置于桌上的状态下进行送受话.
此时,控制电路对应于来自机壳开闭检测开关(15)的前述信号和设定为免提模式这一情况,使传声器(14)和第2扬声器(42)起作用。又,由于送话部(12)凹设在主体机壳(1)的内表面上,所以即使在闭合两机壳(1、2)时送话部(12)的开口(12a)也不会被盖体机壳(2)的内表面堵塞.
在该状态下,通过使主体机壳(1)的背面接触桌子的表面而将两机壳(1、2)放在桌子上,放音部(24)以及送话部(12)对着使用者,从放音部(24)发出通话对方的声音,并且利用送话部(12)集中使用者的声音,从而进行送受话。
此时,第2扬声器(42)的振动经由盖体机壳(2)以及盖体机壳(2)内部的空气传到第1扬声器(41),随之第1扬声器(41)振动,从而从该第1扬声器(41)发出波形与第2扬声器(42)发出的声波近似的声波。但是,由于多个放音孔(22a)被活门部件(70)堵塞着,所以从第1扬声器(41)发出的声波仅稍微发射到盖体机壳(2)的外部。而且,即使是发射到盖体机壳(2)外部的声波也会在通过送话部(12)的开口(12a)到达主体机壳(1)内部的过程中衰减,所以该声波不会传到传声器(14)。
因此,不会在第2扬声器(42)与传声器(14)之间,产生经由第1扬声器(41)形成的啸叫,不用担心给通话对方带来不舒服的感觉。
又,上述实施例的折叠式便携电话机,可在如图1所示打开两机壳(1、2)的状态下进行送受话、邮件的收发以及发出邮件的编写。
通过打开两机壳(1、2),盖体机壳(2)内表面的主显示器(21)以及受话部(22)露出,并且主体机壳(1)内表面的操作键(11)以及送话部(12)露出。此时,机壳开闭检测开关(15)由按压销(20)的按压被解除而变成断开状态,控制电路与此对应地使传声器(14)以及第1扬声器(41)起作用。
又,控制电路使活门机构(7)的驱动机构(72)动作,从而活门部件(70)从图4所示的堵塞位置滑动到图3所示的收纳位置。结果多个放音孔(22a)敞开,从第1扬声器(41)发出的声波通过多个放音孔(22a)发射到盖体机壳(2)的外部。
因此,来电时,利用操作键(11)进行摘机操作,而变成可通话状态,使用者可以将受话部(22)靠近耳边并且将送话部(12)靠近嘴边而接听该电话。
又,在邮件的接收时,通过操作操作键(11),可以在主显示器(21)的画面上显示该接收邮件的内容而对其内容进行辨认。在邮件编写时,通过操作操作键(11),在主显示器(21)的画面上显示使用者所编写的文章。
根据上述实施例的折叠式便携电话机,是对应两机壳(1、2)的开闭而开闭受话部(22)的多个放音孔(22a),从而即使在闭合两机壳(1、2)的状态下使第2扬声器(42)和传声器(14)同时发挥作用,也不会在第2扬声器(42)与传声器(14)之间发生啸叫现象,可在良好的通话状态下进行免提模式的送受话.
实施例2
图5以及图6所示的本实施例的折叠式便携电话机,在堵塞放音孔(22a)的构造上与上述第1实施例不同,但其他构造与第1实施例一样,所以仅说明堵塞放音孔(22a)的构造,其他的构造采用同样的标记而省略说明。
本实施例的折叠式便携电话机,如图5所示,盖体机壳(2)的受话部(22)配置在比上述第1实施例更接近主显示器(21)的位置上,由此,如图6所示在闭合两机壳(1、2)时,该受话部(22)与主体机壳(1)的送话部(12)在两机壳(1、2)的连结方向上彼此稍微错开。
又,在主体机壳(1)的内表面上,在闭合两机壳(1、2)的状态下与盖体机壳(2)的受话部(22)对置的位置上,配置有弹性树脂制的平板状的突出部(73)。
在上述本实施例的折叠式便携电话机中,通过闭合两机壳(1、2),主体机壳(1)内表面的突出部(73)抵接盖体机壳(2)内表面,利用该突出部(73)堵塞放音孔(22a),切断用于将第1扬声器(41)发出的声波向盖体机壳(2)外部发射的通道.
如果在该状态下设定免提模式,则控制电路对应于通知机壳开闭检测开关(15)的接通状态的信号、和设定为免提模式这一情况,使传声器(14)和第2扬声器(42)起作用。从而,从盖体机壳(2)背面的放音部(24)的第2扬声器(42)发出通话对方的声音,并且,利用送话部(12)的传声器(14)集中使用者的声音.
此时,随着第2扬声器(42)的振动,第1扬声器(41)也振动,从而从第1扬声器(41)发出声波。但是,用于使来自第1扬声器(41)的声波通过的多个放音孔(22a)被弹性树脂制的突出部(73)堵塞,所以前述声波由于突出部(73)的弹性而被有效吸收,几乎不会发射到盖体机壳(2)外部。结果,仅有极少的声波发射到盖体机壳(2)的外部,该声波不会通过主体机壳(1)的开口(12a)传到传声器(14).
通过打开两机壳(1、2),主体机壳(1)的突出部(73)脱离盖体机壳(2)的放音孔(22a),从而放音孔(22a)敞开.此时,机壳开闭检测开关(15)由按压销(20)的按压被解除而变成断开状态,控制电路与此对应地使传声器(14)以及第1扬声器(41)起作用.
因此,来电时,利用操作键(11)进行摘机操作而变成可通话状态,使用者可以将受话部(22)靠近耳边并且将送话部(12)靠近嘴边而接听该电话。
根据上述实施例的折叠式便携电话机,可利用将弹性树脂制的突出部(73)配置在主体机壳(1)的内表面上这一简单结构,对应于两机壳(1、2)的开闭而开闭受话部(22)的多个放音孔(22a),从而即使在闭合两机壳(1、2)的状态下使第2扬声器(42)和传声器(14)起作用时,在第2扬声器(42)与传声器(14)之间也不会发生经由第1扬声器(41)形成的啸叫.
第2折叠式便携终端设备
第1实施例
本实施例的折叠式便携电话机,具有与图1以及图2所示的上述第1折叠式便携终端设备的第1实施例一样的结构,主体机壳(1)与盖体机壳(2)经由铰链机构(3)以能够开闭的方式彼此连结,盖体机壳(2)通过接合内表面机壳半体(28)与背面机壳半体(29)而构成。
如图7~图9所示,在形成盖体机壳(2)的内表面机壳半体(28)与背面机壳半体(29)之间配置有显示器组件(5),在该显示器组件(5)的上方,朝盖体机壳(2)内表面的受话部(22)配置有第1扬声器(41).
如图8所示,显示器组件(5),在金属制框架(50)的内表面上设置有主液晶显示装置(51),并且在框架(50)的背面设置有副液晶显示装置(52),主液晶显示装置(51)与配置在内表面机壳半体(28)上的主画面(21)对置,并且副液晶显示装置(52)与配置在背面机壳半体(29)上的副画面(23)对置.又,在副液晶显示装置(52)的下方朝盖体机壳(2)背面的放音部(24)配置有第2扬声器(42).
又,如图9所示,从副液晶显示装置(52)引出的挠性引线(53),覆盖副液晶显示组件(5)的上端部并在框架(50)与内表面机壳半体(28)之间延伸,其末端部连接在主液晶显示装置(51)上。又,在显示器组件(5)的上端部,如图7以及图9所示,配置有聚氨酯制的缓冲部件(43),所述缓冲部件(43)抵接挠性引线(53)并覆盖该挠性引线(53),并且与背面机壳半体(29)的内壁抵接.
如图9所示,在内表面机壳半体(28)上,朝背面机壳半体(29)突出设置有肋(25),所述肋(25)夹设在显示器组件(5)与第1扬声器(41)之间并向与盖体机壳(2)的两侧部交叉的方向延伸,前述缓冲部件(43)由该肋(25)的末端部和背面机壳半体(29)的内壁夹压而得到保持。又,从第1扬声器(41)伸出的一对信号线(45、45)贯通肋(25)上形成的一对贯通孔(25a、25a),延伸到图8所示的主体机壳(1)内部的基板组件(16)。在此,图9所示的贯通孔(25a)的内径与信号线(45)的外径大致同样大小,在贯通孔(25a)与信号线(45)之间不存在间隙。
这样,在盖体机壳(2)的内部形成有由肋(25)与缓冲部件(43)构成的分隔壁,利用该分隔壁,盖体机壳(2)的内部被分割为配置第1扬声器(41)的第1收纳部(46)、和配置包含第2扬声器(42)的显示器组件(5)的第2收纳部(47)。
上述本实施例的折叠式便携电话机,在如图1所示打开两机壳(1、2)的状态下,可进行送受话、邮件的收发以及发送邮件的编写。
通过打开两机壳(1、2),盖体机壳(2)内表面的主画面(21)以及受话部(22)露出,并且主体机壳(1)内表面的操作键(11)以及送话部(12)露出.此时,利用机壳开闭检测开关(15)检测到两机壳(1、2)的打开状态,基于该检测的检测信号被送到控制电路(省略图示).控制电路对应前述检测信号而使传声器(14)以及第1扬声器(41)起作用.
结果,来电时,在主画面(21)上显示对方的电话号码或姓名,对应该显示而利用操作键(11)进行摘机,变成可通话状态,使用者可以将受话部(22)靠近耳边并且将送话部(12)靠近嘴边而接听该电话.
又,在邮件的接收时,通过操作操作键(11),在主画面(21)上显示该接收邮件的内容而能够确认该内容。在邮件编写时,通过操作操作键(11),而在主画面(21)上显示使用者编写的文章.
在将上述实施例的折叠式便携电话机放入口袋或包中携带时,从如图1所示那样打开两机壳(1、2)的状态折叠两机壳(1、2),而如图2所示那样闭合两机壳(1、2).从而图1所示的主画面(21)以及多个操作键(11)隐藏在两机壳(1、2)的内侧.此时,主画面(21)不会因为外力的作用而破损,而且,也不会因为多个操作键(11)受外力的作用按压而发生误动作。
又,如图7所示,由于送话部(12)是凹设的,所以该送话部(12)的开口(12a)不会被盖体机壳(2)的内表面堵塞。
通过在该状态下按压侧键(13)而设定为免提模式,可以不用手拿着该闭合状态的折叠式便携电话机而在放置于桌上的状态下进行送受话.在此,使主体机壳(1)的背面接触桌子的表面而将两机壳(1、2)放在桌子上,放音部(24)以及送话部(12)面对使用者。
此时,利用机壳开闭检测开关(15)检测到两机壳(1、2)的闭合状态,基于该检测的检测信号被送到控制电路。控制电路对应前述检测信号和设定为免提模式这一情况,而使传声器(14)以及第2扬声器(42)起作用。
结果,来电时,从图2所示的第2扬声器(42)发出的通话对方的声音通过放音部(24)的多个放音孔(24a)向使用者发出,并且,通过了送话部(12)的开口(12a)的使用者的声音传到传声器(14)并送达通话对方,这样进行送受话。
此时,随着第2扬声器(42)的振动,图8所示的盖体机壳(2)的第2收纳部(47)内的空气振动.在此,从第2收纳部(47)朝向第1收纳部(46)传播的振动被形成前述分隔壁的肋(25)反射,或由于缓冲部件(43)的弹性而被吸收。因此,第2收纳部(47)内的空气振动不会传到第1收纳部(46)内的第1扬声器(41).
如上所述,根据上述实施例的折叠式便携电话机,第1扬声器(41)不会随着第2扬声器(42)的振动而振动,所以在第2扬声器(42)与传声器(14)之间不会形成经过第1扬声器(41)的声音传递路径的回路.因此,不会发生啸叫,可在良好的通话状态下进行免提模式的送受话.
第2实施例
图10~图12所示本实施例的折叠式便携电话机,在分隔壁的构造上与上述第1实施例不同,但其他构造与第1实施例一样,所以仅说明分隔壁的构造,其他的构造采用同样的标记而省略说明。
本实施例的折叠式便携电话机,在构成盖体机壳(2)的内表面机壳半体(28)上,如图10所示,向背面机壳半体(29)突出设置有夹设在显示器组件(5)与第1扬声器(41)之间并向与盖体机壳(2)的两侧部交叉的方向延伸的平板状的第1突出部(26),在背面机壳半体(29)上,如图12所示,在与第1突出部(26)对置的位置上,向内表面机壳半体(28)突出设置有向与盖体机壳(2)的两侧部交叉的方向延伸的第2突出部(27)。该第2突出部(27)由一对凸状部(27a、27a)形成,一个凸状部(27a)比第1突出部(26)稍靠第1扬声器(41)侧,而另一个凸状部(27a)比第1突出部(26)稍靠显示器组件(5)侧.
又,在两突出部(26、27)之间,夹设有覆盖第1突出部(26)的末端部的密封部件(44),通过彼此接合两机壳半体(28、29),密封部件(44)的中央部由第1突出部(26)向背面机壳半体(29)推压,并且,密封部件(44)的两端部由第2突出部(27)的一对凸状部(27a、27a)向内表面机壳半体(28)推压,结果,密封部件(44)由两突出部(26、27)夹压。从而两突出部(26、27)与密封部件(44)彼此紧贴,在两突出部(26、27)与密封部件(44)之间不存在间隙。
又,从第1扬声器(41)伸出的一对信号线(45、45),如图10所示,贯通盒(45b)而延伸到图11所示的主体机壳(1)内部的基板组件(16),所述盒(45b)是贯通第1突出部(26)地形成的。
这样,在盖体机壳(2)的内部,形成由两突出部(26、27)和密封部件(44)构成的分隔壁,盖体机壳(2)的内部被该分隔壁分割为收纳第1扬声器(41)的第1收纳部(46)、和收纳包含第2扬声器(42)的显示器组件(5)的第2收纳部(47).
上述本实施例的折叠式便携电话机,在两扬声器(41、42)之间形成有无间隙地分隔两收纳部(46、47)的分隔壁,所以即使在闭合两机壳(1、2)的状态下使第2扬声器(42)和传声器(14)起作用时,来自第2扬声器(42)的振动也不会传到第1收纳部(46)。因此,在第2扬声器(42)与传声器(14)之间不会形成经过第1扬声器(41)的声音传递路径的回路,不会发生啸叫。
第3折叠式便携终端设备
本实施例的折叠式便携电话机,如图13以及图14所示,通过在主体机壳(1)上经由铰链机构(3)连结盖体机壳(2)而构成,可使主体机壳(1)的内表面与盖体机壳(2)的内表面彼此对置地折叠两机壳(1、2)。
如图13所示,在主体机壳(1)上,在其内表面上配置有多个操作键(11),并且在离开铰链机构(3)的方向上的端部安装有开设了集音孔(62)的送话单元(6)。
另一方面,在盖体机壳(2)上,在其内表面上配置有主显示器(21),并且在离开铰链机构(3)的方向上的端部配置有开设了放音孔(22a)的受话部(22)。又,如图14所示,在盖体机壳(2)的背面配置有副显示器(23),并且在该副显示器(23)与铰链机构(3)之间配置有开设了多个放音孔(24a)的放音部(24)。
如图16所示,在盖体机壳(2)的内部,朝受话部(22)配置有第1扬声器(41),并且朝放音部(24)配置有第2扬声器(42)。
送话单元(6)通过在圆筒状的筒片(61)内部收纳传声器(63)而构成,筒片(61)以下述方式得到支承,即,能够以平行于铰链机构(3)的转动轴的轴为中心相对于主体机壳(1)旋转。在该筒片(61)上,在与传声器(63)的受音面(省略图示)对置的位置上开设有用于向传声器(63)导入声波的集音孔(62)。
送话单元(6),可在如图15(a)所示集音孔(62)朝向主体机壳(1)的内表面侧的第1旋转姿势、和如图15(b)所示集音孔(62)朝向主体机壳(1)的端面侧的第2旋转姿势之间,旋转大约90度。另外,在送话单元(6)的筒片(61)上,在外周面的两侧部刻有锯齿状的凹凸面,而形成用于对送话单元(6)进行旋转操作的操作部(64、64).
上述本实施例的折叠式便携电话机,通过如图13所示打开主体机壳(1)与盖体机壳(2)而设定为第1通话模式,送话单元(6)和第1扬声器(41)起作用,可使用送话单元(6)和第1扬声器(41)通话.在此,在将送话单元(6)设定为图示的第1旋转姿势、而将第1扬声器(41)保持在耳朵附近并将送话单元(6)保持在嘴附近进行通话时,由于送话单元(6)的集音孔(62)朝向使用者嘴的方向,所以可进行有效的集音.
另一方面,通过如图14所示闭合主体机壳(1)与盖体机壳(2)而设定为第2通话模式,传声器(63)和第2扬声器(42)起作用,可在将折叠式便携终端设备放在桌子上的状态下使用送话单元(6)和第2扬声器(42)进行免提模式的通话.在此,通过将传声器(63)设定在图示的第2旋转姿势,送话单元(6)的集音孔(62)从闭合位置的盖体机壳(2)露出,所以盖体机壳(2)不会妨碍送话单元(6)的集音。
又,如图16所示,送话单元(6)的集音孔(62)朝向从盖体机壳(2)的第1扬声器(41)离开的方向,所以即使来自第2扬声器(42)的声波在盖体机壳(2)内的空气中传播而使第1扬声器(41)振动,由此发出的声音也不会以大的声压进入传声器(63).
因此,从第2扬声器(42)发出的对方的声音经由第1扬声器(41)进入传声器(63)而送到对方侧这一啸叫现象,与图18所示以往的折叠式便携电话机相比,得到充分抑制,不会给对方以不舒服的感觉。
另外,本发明的各部分结构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可在权利要求书所述的技术范围内进行各种变更。例如在第3折叠式便携终端设备中,送话单元(6)采用了通过手动操作而被旋转驱动的结构,但也可采用与主体机壳(1)以及盖体机壳(2)的开闭联动而利用马达或螺线管进行旋转驱动的结构。又,也可采用下述构造:仅对传声器(63)进行旋转驱动,相对于固定在主体机壳(1)上的筒片(61)上开设的两个集音孔,选择性地进行方向转换。

Claims (3)

1、一种折叠式便携终端设备,主体机壳(1)与盖体机壳(2)彼此以能够开闭的方式连结,在盖体机壳(2)中配置有第1扬声器(41),在盖体机壳(2)的内表面上与第1扬声器(41)相对的位置上,开设有用于使从该第1扬声器(41)发出的声波通过的1个或多个放音孔(22a),在主体机壳(1)的内表面上在闭合两机壳(1、2)的状态下与前述放音孔(22a)相对的位置上,开设有1个或多个开口(12a),在主体机壳(1)中,朝向前述开口(12a)配置有传声器(14),
其特征在于,在盖体机壳(2)中配置有向其背面侧发出声波的第2扬声器(42),在盖体机壳(2)的内部,在配置有第1扬声器(41)的第1区域和配置有第2扬声器(42)的第2区域之间,形成有分隔这两个区域的分隔壁。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折叠式便携终端设备,其特征在于,前述分隔壁由肋(25)和缓冲部件(43)形成,所述肋(25)从盖体机壳(2)内部彼此相对的两个内壁中的一个内壁向另一个内壁突出,所述缓冲部件(43)夹设在该肋(25)的末端部与另一个内壁之间。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折叠式便携终端设备,其特征在于,盖体机壳(2)是通过将形成盖体机壳(2)的内表面的内表面机壳半体(28)、和形成盖体机壳(2)的背面的背面机壳半体(29)彼此接合而构成的,前述分隔壁由突出设置在内表面机壳半体(28)上的第1突出部(26)、突出设置在背面机壳半体(29)上并与第1突出部(26)相对的第2突出部(27)、以及夹设在两突出部(26、27)之间的密封部件(44)形成。
CNB2004800399548A 2003-11-06 2004-11-05 折叠式便携终端设备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505776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3377146A JP4443192B2 (ja) 2003-11-06 2003-11-06 折り畳み式携帯端末機
JP377146/2003 2003-11-06
JP379230/2003 2003-11-10
JP022113/2004 2004-01-29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902894A CN1902894A (zh) 2007-01-24
CN100505776C true CN100505776C (zh) 2009-06-24

Family

ID=3468796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2004800399548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505776C (zh) 2003-11-06 2004-11-05 折叠式便携终端设备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4443192B2 (zh)
CN (1) CN100505776C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568798B2 (ja) 2007-09-28 2010-10-27 株式会社東芝 携帯電話機
CN101257689B (zh) * 2008-04-10 2011-03-30 Tcl天一移动通信(深圳)有限公司 一种话筒隐蔽悬挂式手机装置
CN110714976A (zh) * 2018-07-13 2020-01-21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折叠式电子设备及折叠式电子设备的控制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902894A (zh) 2007-01-24
JP2005142834A (ja) 2005-06-02
JP4443192B2 (ja) 2010-03-3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769311B (zh) 一种移动终端控制方法及移动终端
AU760290B2 (en) Flip-up type or folder type mobile telephone terminal which enables user to answer call without opening flip or folder
JP2000506324A (ja) 無線電話
JPH08139794A (ja) 可変容積レシーバ内蔵携帯電話機
JP4542328B2 (ja) 折り畳み式携帯端末機
KR20010009009A (ko) 자동 접이형 휴대용 단말기
WO2000060835A1 (en) Hearing protection for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device
CN206490819U (zh) 一种声管道、扬声器总成和双侧出声手机
US7103395B2 (en) Folding mobile terminal device capable of receiving and transmitting sound while folded
US7664539B2 (en) Foldable portable terminal
CN100505776C (zh) 折叠式便携终端设备
JPH07203574A (ja) 送話口構造
JP2003110676A (ja) 携帯型通信機器及び同機器用マイクロホン装置
JP2001211241A (ja) 折り畳み式携帯電話機
JPH1132107A (ja) 携帯型通信機器
JPH10290491A (ja) 携帯電話用マイクロホン
JP2001103146A (ja) 電話機のハウリング防止装置
KR20060132343A (ko) 이동통신 단말기
JPH11177664A (ja) 携帯電話機用マイクロホン装置
CN1638405B (zh) 移动终端中用于输出双语音的系统
CN217183464U (zh) 扬声器模组以及电子设备
JP2005117117A (ja) 旋回式携帯電話機器
JP3442504B2 (ja) 送話機
JPS616959A (ja) リバ−シブルな送受話器を有する電話機
JP4394927B2 (ja) 折り畳み式携帯端末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ASS Succession or assignment of patent right

Owner name: KYOTO CERAMIC CO., LTD.

Free format text: FORMER OWNER: SANYO ELECTRIC CO., LTD.

Effective date: 20090724

C4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090724

Address after: Kyoto City, Kyoto, Japan

Patentee after: KYOCERA Corporation

Address before: Osaka Japan

Patentee before: Sanyo Electric Co., Ltd.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90624

Termination date: 2016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