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0490695C - 容易分类废弃的伞 - Google Patents
容易分类废弃的伞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0490695C CN100490695C CNB2006100878308A CN200610087830A CN100490695C CN 100490695 C CN100490695 C CN 100490695C CN B2006100878308 A CNB2006100878308 A CN B2006100878308A CN 200610087830 A CN200610087830 A CN 200610087830A CN 100490695 C CN100490695 C CN 100490695C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umbrella
- pillar
- rib
- umbrella shaft
- aiding suppor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Walking Sticks, Umbrellas, And Fans (AREA)
Abstract
提供一种在为了废弃而进行分解时,能够容易地分类废弃金属部件和非金属部件的自动开启伞。在周缘形成了放射状的多个辅助支承肋收容槽的凸缘状的辅助支承肋枢轴支承部,被设置在非金属制的下伞轴上,金属制的枢轴支承环,在面对所有的上述多个辅助支承肋收容槽的状态下,同轴且可取下地被嵌合安装于该辅助支承肋枢轴支承部,上述辅助支承肋的形成为钩状的根部被枢轴支承在该枢轴支承环上。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伞,尤其涉及一种不仅在制造时容易组装,而且在废弃已损坏的伞时,能够容易地分类并废弃金属制部件(metal member)、与合成树脂(plastic)之类的非金属制部件(nonmetal member)的自动开启伞(button operated umbrella)。
背景技术
近年来,由于使用上的便利性,自动开启伞(button operated umbrella)正在大量出售。典型的自动开启伞的结构除了与手动开启式伞同样地具有:用于枢轴支承(pivoting)主肋(main ribs)的根部,而被固定在支柱(shaft)前端的上伞轴(crown hub);和滑动自如(slidably)地嵌装在支柱上并基于其滑动动作来开闭伞的下伞轴(lower sliding hub)之外,在上伞轴与下伞轴之间具有滑动自如地被嵌装在支柱上的中伞轴(uppersliding hub)。而且,相对于在手动开启式伞中,支承肋(supporting ribs)的根部被枢轴支承(pivoted)在下伞轴上,在自动开启伞中形成的结构是,支承肋(supporting ribs)的根部被枢轴支承在上述中伞轴(upper slidinghub)上,将前端枢轴安装在支承肋中间部的细短金属丝状的辅助支承肋(auxiliary supporting ribs)的根部,被枢轴支承在下伞轴(lower sliding hub)上。
并且,在中伞轴与下伞轴之间压缩安装有强力的螺旋弹簧(coilspring),在靠近支柱的手柄(handle)的部位,以从支柱的外周面向突出的方向被施力的状态,设置有出没自如的卡止突起(arresting member),并且,在卡止突起与手柄之间,设置有用于使该卡止突起没入到支柱内的按钮(push button)。
而且,如果通过用手来把持下伞轴,将其拉向手柄(handle)一侧,来收拢(close)伞,则经由辅助支承肋(auxiliary supporting ribs)和支承肋(supporting ribs),会使中伞轴(upper sliding hub)接近下伞轴(lowersliding hub),由此,螺旋弹簧(coil spring)被压缩,在该状态下,伞处于下伞轴被卡止突起(arresting member)卡止在接近于手柄的位置处的关闭状态。
如果在该关闭状态下按压按钮,则解除了基于卡止突起的卡止的下伞轴,会通过螺旋弹簧的弹力,与中伞轴一起在支柱上朝向上伞轴滑动,这样,伞被打开。
可是,在具有上述那样的结构的自动开启伞中,在连结树脂制的下伞轴(lower sliding hub),和将根部枢轴支承在该下伞轴的金属制的辅助支承肋(auxiliary supporting ribs)时,首先,在形成为扁平状的前端具有小孔的辅助支承肋(auxiliary supporting ribs)的根部的各小孔中,顺次插通金属丝(metal wire)之后,在周缘部形成有放射状的辅助支承肋收容槽(auxiliary supporting rib receiving slots),且在沿着周缘形成了金属丝收容槽的下伞轴的上述辅助支承肋收容槽中,以将上述金属丝缠绕到上述金属丝收容槽的方式,插入各辅助支承肋的根部,接着,通过将金属丝的两端扭合在一起形成环状,将下伞轴和辅助支承肋连结起来。
这样的伞轴(hub)和伞肋(ribs)的根部的连结构造,对于上伞轴(crownhub)和中伞轴(upper sliding hub)来说也同样,不仅制作时的组装费时,而且,在废弃已损坏的伞时,也很难分离金属制部件和非金属制部件,做到分类废弃,因此,难以实现贵重资源的循环(recycle)使用。最近,特别是在环境污染问题受到注目时,以伞的分类废弃为己任的地方自治团体也在增多,由此,有了如何容易地进行分类废弃的课题。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容易组装和分类废弃的、自动开启伞的下伞轴上的辅助支承肋的根部的枢轴支承结构。
另外,在下面的说明中,上部或上方意味着伞箍(ferrule)一侧,下部或下方意味着伞的手柄(handle)一侧。
本发明的特征在于,在周缘形成了放射状的多个辅助支承肋收容槽(auxiliary supporting rib receiving slots)的凸缘状(flange-like)的辅助支承肋枢轴支承部(auxiliary supporting ribs pivoting portion),被设置于自动开启伞(button operated umbrella)上的非金属制的下伞轴(lower slidinghub),金属制枢轴支承环(pivot ring)在面对所有的上述多个辅助支承肋收容槽的状态下,被同轴且可取下地嵌合安装于该辅助支承肋枢轴支承部,上述辅助支承肋的形成为钩状(hook-like)的根部被枢轴支承于该枢轴支承环,上述辅助支承肋枢轴支承部,在其下表面具有使上述枢轴支承环可取下地嵌合安装的环状槽。
另外,在外周面上缠绕安装有蓄积自动地打开伞的能量的螺旋弹簧(coil spring)的圆筒状部(cylindrical portion),同轴地形成于枢轴支承支承肋(supporting ribs)的根部的中伞轴(upper sliding hub)的下部,在下伞轴(lower sliding hub)形成了用于在内部收容被缠绕安装于中伞轴的上述圆筒状部的螺旋弹簧的、使空腔(cavity)在上方开口的弹簧收容筒部(spring receiving cylindrical portion),上述辅助支承肋枢轴支承部被设置在该弹簧收容筒部的上端。
上述下伞轴的弹簧收容筒部可以螺合安装于具有辅助支承肋枢轴支承部的环状体的内周,或者,也可以嵌合安装于具有辅助支承肋枢轴支承部的环状体的内周。而且,上述下伞轴的弹簧收容筒部也可以与辅助支承肋枢轴支承部一体形成。
根据本发明,仅通过将形成为钩状(hook-like)的辅助支承肋(auxiliarysupporting ribs)的根部挂到枢轴支承环(pivot ring)上,就可以使辅助支承肋的根部枢轴支承于下伞轴,其中,所述枢轴支承环被预先嵌合安装于下伞轴(lower sliding hub)的辅助支承肋枢轴支承部。而且,由于在自动开启伞中,经由中伞轴和支承肋,以总是将辅助支承肋拉向前端侧的方式,作用有被压缩安装在下伞轴和中伞轴之间的螺旋弹簧(coil spring)的弹力,所以,即使是这样的仅是将辅助支承肋的根部挂在枢轴支承环上的简单枢轴支承构造,也不用担心辅助支承肋的根部从枢轴支承环脱落。
另外,如果在螺旋弹簧的施力没有作用于辅助支承肋的状态下,辅助支承肋的根部相对于下伞轴的安装、取下变得极其容易,结合枢轴支承环可以从辅助支承肋枢轴支承部取下,金属部件和非金属部件的分类废弃变得容易。
并且,由于辅助支承肋的根部仅弯曲成钩状即可,而不需要像现有技术那样,在将根部碾平之后需要开通小孔的加工,所以,具有辅助支承肋的制造也变得容易的优点。
附图说明
图1是将本发明的伞的一个实施方式的打开状态的整体结构省略一部分来表示的概略图;
图2是在图1所示的伞中使用的支柱(shaft)的主视图;
图3是表示在图1所示的伞处于打开状态下,将被支柱卡止的下伞轴(lower sliding hub)与中伞轴(upper sliding hub)和手柄(handle)一起表示的剖视图;
图4A~4C是下伞轴的俯视图、剖视图和仰视图;
图5A~5C是构成图4A~4C所示的下伞轴(lower sliding hub)的辅助支承肋枢轴支承部(auxiliary supporting ribs pivoting portion)的环状体(annular member)的俯视图、剖视图和仰视图;
图6是图4A~4C所示的下伞轴的弹簧收容筒部(spring receivingcylindrical portion)的剖视图;
图7A、7B是枢轴支承辅助支承肋的根部的枢轴支承环(pivot ring)的俯视图,和与辅助支承肋的根部一同表示的剖视图;
图8A、8B是表示枢轴支承环的变形的俯视图和主视图;
图9A、9B是表示辅助支承肋的根部被枢轴支承在下伞轴上的状态的俯视图和剖视图;
图10A、10B是下伞轴的其他实施方式的俯视图和剖视图;
图11A~11C是配有图10A、10B所示的下伞轴所具有的辅助支承肋枢轴支承部(auxiliary supporting ribs pivoting portion)的环状体的俯视图、剖视图和仰视图;
图12A~12C是图10A、10B所示的下伞轴的弹簧收容筒部(springreceiving cylindrical portion)的俯视图、剖视图和仰视图;
图13A、13B是下伞轴的又一个实施方式的俯视图和剖视图;
图14A~14C是构成中伞轴(upper sliding hub)的支承肋枢轴支承部(supporting ribs pivoting portion)的环状体的俯视图、剖视图和仰视图;
图15A、15B是中伞轴的支承筒(supporting cylinder)的俯视图和主视图;
图16A是支承肋(supporting rib)的底部的仰视图,图16B是表示支承肋的根部被收容在图14A~14C所示的环状体的支承肋收容槽(supporting rib receiving slots)内的状态的仰视图,图16C是中伞轴的剖视图;
图17是在图1所示的自动开启伞处于关闭状态下,将固定在支柱的前端部并可以取下的上伞轴(crown hub)与箍(ferrule)、套筒垫圈(cylindrical spacer)等一同表示的剖视图;
图18A~18C是上伞轴的俯视图、剖视图和仰视图;
图19A、19B是打开了图18A~18C所示的上伞轴相对于支柱的安装部的状态的俯视图和主视图;
图20是局部剖视的上伞轴和箍的分解主视图;
图21是图3所示的手柄(handle)的分解主视图;
图22A、22B是打开了图21所示的手柄相对于支柱的安装部的状态的俯视图和主视图;
图23是将本发明的伞的第二实施方式的打开状态的整体结构省略一部分来表示的概略图;
图24是在图23所示的自动开启伞处于关闭状态下,将被支柱卡止的下伞轴与中伞轴和手柄(handle)的一部分一同表示的纵剖视图;
图25A~25C是图24所示的中伞轴的主体(main body)的俯视图、纵剖视图和仰视图;
图26A、26B是图24所示的中伞轴的盖部件的俯视图和主视图;
图27A是支承肋的根部的仰视图,图27B是表示支承肋的根部被收容于图25A~25C所示的中伞轴主体的支承肋收容槽的状态的仰视图,图27C是中伞轴的纵剖视图;
图28是在伞关闭的状态下,表示图23所示的伞的上端部的纵剖视图;
图29是图28的伞的上端部的、除去支柱的分解纵剖视图;
图30A~30D是图28和图29所示的上伞轴的构成部件即第一部件的俯视图、侧视图、仰视图和沿着图30A的d-d线的纵剖视图;
图31A~31C是将图28和图29所示的上伞轴的构成部件即第二部件与第三部件一同表示的俯视图、侧视图和仰视图;
图32A~32C是图28和图29所示的上伞轴的俯视图、侧视图和仰视图;
图33A、33B是表示上伞轴的第二部件的其他实施方式的俯视图和侧视图;
图34A是主肋(main rib)的根部的仰视图,图34B是表示主肋的根部被收容于图32A~32C所示的上伞轴的主肋收容槽的状态的俯视图;
图35A、35B是图28和图29所示的盖部件的俯视图和侧视图;
图36是套筒垫圈的侧视图;
图37是表示图28所示的伞的上端部的变形的纵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详细的说明。
图1是将本发明的可分类废弃的伞的第一实施方式在打开状态下的整体结构省略其一部分来表示的概略图。
在图1中,作为自动开启伞(button operated umbrella)的伞1包括:金属制的支柱(shaft)2;被嵌合固定在该支柱2的前端部的树脂制的上伞轴(crown hub)3;将根部(root portion)枢轴安装(pivoted)在该上伞轴3上的多个金属制主肋(main ribs)4;沿着这些主肋4被铺设的布制或树脂制的伞布(sheet)S;滑动自如地嵌合安装在支柱2上的树脂制中伞轴(upper sliding hub)6;根部被枢轴安装在该中伞轴6上,且前端部被枢轴安装(pivoted)在主肋4的中间部的点P处的多个金属制支承肋(supporting ribs)8;在中伞轴6的下方,滑动自如地被嵌合安装在支柱2上的树脂制下伞轴(lower sliding hub)10;根部被枢轴安装(pivoted)在该下伞轴10上,且前端部被枢轴安装在支承肋8的中间部的点Q处的细短金属丝状的多根金属制辅助支承肋(auxiliary supporting ribs)12;被压缩安装在中伞轴和下伞轴10之间的金属制螺旋弹簧(coil spring)14;以及被固定在支柱2的根部的树脂制手柄(handle)16。
另外,在该自动开启伞1的关闭状态下,克服被压缩在中伞轴6与下伞轴10之间的螺旋弹簧14的弹力,用于将下伞轴10卡止到接近手柄16的位置处的金属制卡止突起(lower sliding hub arresting projection)18,在从支柱2的外周面向突出的方向被弹簧施力的状态下,被出没自如地设置在支柱2上。而且,用于使该卡止突起18没入到支柱2内,来解除下伞轴10的卡止,使伞1通过螺旋弹簧14的弹力而被打开的按钮(push button)20,被设置在接近于支柱2的手柄16的位置。
并且,如后所述,树脂制的箍(ferrule)22经由树脂制盖部件(lidmember)23和伞布S,以螺合安装在上伞轴3的方式被设置在支柱2的前端,另外,在上伞轴3和中伞轴6之间的支柱部分,嵌合安装有树脂制套筒垫圈(cylindrical spacer)24和橡胶(rubber)制缓冲环(cushion ring)26,其中,所述树脂制套筒垫圈24在伞1打开时,起到作为中伞轴6的限位部(stopper)的作用,在伞1打开时,缓冲环26缓和了中伞轴6对上伞轴3施加的冲击,并且,在伞1打开时通过套筒垫圈24来限定支柱2上的中伞轴6的位置。在套筒垫圈24的外周形成有从其上端向轴线方向切入的狭缝24a(slit)<参照图36>,被安装在支柱2上的销状(pin-like)上伞轴卡止部件(crown hub arresting member)27从该狭缝24a露出(参照图17)。
图2是表示支柱2的主视图,在具有使金属制卡止部件(arrestingmember)19(参照图3)面对支柱2的外周面的狭缝(slit)21的基础上,在手柄16侧还形成有手柄定位孔(handle positioning hole)25,在箍(ferrule)22侧形成有上伞轴定位孔(crown hub positioning hole)28,和使上伞轴卡止部件(crown hub arresting member)27突出的狭缝(slit)29,其中,所述金属制卡止部件19一体地具备相对于支柱2的外表面被出没自如地设置的上述卡止突起18和按钮安装用突起(push button mounting projection)19a。
图3是在伞1的关闭状态下,将通过卡止突起18而被卡止在接近手柄(handle)16的位置的树脂制下伞轴(lower sliding hub)10,与树脂制中伞轴6以及手柄16一同表示的剖视图。树脂制按钮20被构成为,例如通过用力向上方拧树脂制按钮20,使其从按钮安装用突起(push buttonmounting projection)19a脱落。一体具备了卡止突起(arresting member)18和按钮安装用突起19a的金属制卡止部件(arresting member)19,具有在与按钮安装用突起19a侧相反一侧对卡止突起18施力、并在支柱2内延伸的弹簧部(spring portion)19b,通过该弹簧部19b的作用,卡止突起18和按钮安装用突起19a从支柱2的外周面向突出的方向被施加弹性力。
在图4A~4C中表示了俯视图、剖视图和仰视图的下伞轴(lower slidinghub)10,由在上端具有凸缘状(flange-like)的辅助支承肋枢轴支承部(auxiliary supporting ribs pivoting portion)30的圆筒体(cylindricalmember)9、从下方螺合安装到该圆筒体9的内周的弹簧收容筒部(springreceiving cylindrical portion)11、以及金属制枢轴支承环(pivot ring)13构成,如图5A~5C中的俯视图、剖视图和仰视图所示,在内周具有由用于确保螺合安装强度的方螺纹(square thread)构成的阴螺纹(internalthread)31的圆筒体9,在形成于其上端的辅助支承肋枢轴支承部30的周缘,具有放射状的多个辅助支承肋收容槽(auxiliary supporting rib receivingslots)32,在辅助支承肋枢轴支承部30的下表面,以与所有的辅助支承肋收容槽32交叉的方式,同轴地具有槽(groove)34,其可卸下地使图7所示的金属制枢轴支承环13嵌合安装。
在图6的剖视图中表示的弹簧收容筒部11如图3所示,在内部具有用于收容螺旋弹簧14的、上方开口的空腔(cavity)33,所述螺旋弹簧14被缠绕安装在中伞轴6的下部圆筒体46(参照图15A、15B)的外周面,在上部的外周具有由方螺纹(square thread)构成的阳螺纹(external thread)35,所述阳螺纹35从下方被螺合安装于圆筒体9的内周的阴螺纹(internalthread)31,在下部连接有滑动自如地被嵌合安装于支柱2的小直径圆筒部36。而且,在空腔33的下端,在与小直径圆筒部36的边界部形成有承受螺旋弹簧14下端的台阶部(shoulder)11a。另外,在小直径圆筒部36的中间部,如图3所示,形成有沿轴线方向延伸的狭缝(slit)37,该狭缝37用于使卡止突起(arresting projection)18向侧方突出。
被嵌合安装在辅助支承肋枢轴支承部(auxiliary supporting ribspivoting portion)30下表面的槽34中的枢轴支承环(pivoting)13,从图7A的俯视图和图7B的与辅助支承肋12的根部12a一同表示的剖视图可知,优选由没有接缝的环状金属制弹簧材料构成,也可以如图8A、8B所示,由重合了两端的环13′构成。
将弹簧收容部11从下方螺合安装于具有上述结构的圆筒体9,并且,枢轴支承环13被嵌合安装于辅助支承肋枢轴支承部30的下表面的槽34,相对于这样构成的下伞轴10的上述辅助支承肋枢轴支承部30,如图9A、9B所示,仅通过将形成为钩状、例如J字状的辅助支承肋12的根部12a,在辅助支承肋收容槽32内挂在枢轴支承环13上,辅助支承肋12的根部12a就在其J字的底部部分被可卸下地枢轴支承在枢轴支承环13上。这是因为,基于螺旋弹簧14的弹力,经由中伞轴6和支承肋8将辅助支承肋12向前端侧拉引的力,总是作用在辅助支承肋12上。
这样,由于仅通过将辅助支承肋12的形成为钩状的根部12a挂在枢轴支承环13上,就可以使辅助支承肋12的根部12a枢轴支承在下伞轴10上而没有脱落的担心,其中,所述枢轴支承环13以面对下伞轴10的辅助支承肋枢轴支承部的所有辅助支承肋收容槽32的方式,被嵌合安装在辅助支承肋枢轴支承部的下表面,所以,辅助支承肋12的根部12a相对下伞轴10的安装、取下极其容易,结合枢轴支承环13能够从辅助支承肋枢轴支承部取下,因此,能够容易地将金属制部件和树脂制部件分类废弃。
图10A、10B表示与图4A~4C所示的下伞轴10结构不同的其他下伞轴10′,图10A是俯视图,图10B是沿着图10A的b-b线的剖视图。该下伞轴10′被构成为:相对于如图11A~11C所示的、具有辅助支承肋枢轴支承部30的短圆筒体9′,从上方嵌合安装图12A~12C所示的、具有凸缘38的弹簧收容筒部11′并使二者一体化,所述辅助支承肋枢轴支承部30在周缘具有多个辅助支承肋收容槽32,所述凸缘38在周缘具备多个辅助支承肋收容槽32,圆筒体9′形成为与图5A~5C所示的圆筒体9相比,轴线方向尺寸仅短了凸缘(flange)38的厚度量。另外,在该凸缘38的下表面形成有定位用的突起39、39,所述突起39、39用于使其辅助支承肋收容槽32的位置与圆筒体9′的辅助支承肋收容槽32一致,与之对应,在圆筒体9′的上表面,形成有上述突起39、39卡入的凹部40、40。对于这之外的部分,由于具有与图4A~4C所示的下伞轴10相同的结构,所以,对同一部分赋予相同的标识,并省略重复的说明。
此外,图13A、13B表示具有在弹簧收容筒部11″的上端一体形成了辅助支承肋枢轴支承部30的结构的下伞轴10″的俯视图和剖视图。
接着,对枢轴支承(pivot)支承肋(supporting ribs)8的根部的中伞轴(upper sliding hub)6进行说明。该中伞轴6由下述部件构成,即:构成图14A~14C所示的支承肋枢轴支承部(supporting ribs pivoting portion)的树脂制环状体(annular member)41;和被螺合安装在该环状体41上的、在图15A、15B中相同地扩大并显示的树脂制的支承筒(supportingcylinder)42。
在图14A~14C的俯视图、剖视图和仰视图中所示的环状体(annularmember)41,在内周具有阴螺纹(internal thread)49a,并且,在其周缘,具有放射状的上下贯通的多个支承肋收容槽(supporting rib receiving slots)43。另外,收容在支承肋8的根部两侧被突出设置的后述的枢轴(pivotshaft)50(参照图16A)的枢轴收容凹部(pivot shaft receiving recesses)44,在环状体41的下表面41a开口。这些枢轴收容凹部44,以遍布各支承肋收容槽(supporting ribs receiving slots)43的两侧并与各支承肋收容槽43正交的方式,离环状体41的下表面41a以规定的高度而形成。
滑动自如地嵌合安装于支柱2的支承筒(supporting cylinder)42,如图15A、15B的俯视图和主视图所示,同轴并一体具备有下述部件,即,构成螺旋弹簧14被缠绕安装在外周面上的弹簧缠绕安装部的下部圆筒状部(lower cylindrical)46;被设置在该下部圆筒状部46的上端、在其下表面承受螺旋弹簧14的上端且构成相对环状体41的下表面41a的盖部件的凸缘部(flange portion)47;以及从该凸缘部47向上方延伸的上部圆筒状部(upper cylindrical portion)48,在上部圆筒状部48的根部外周,形成有阳螺纹(external thread)49b。
图16A是表示支承肋(supporting rib)8的根部(root portion)的仰视图,该根部8a被碾平,使得能够插入到环状体41的支承肋收容槽(supporting rib receiving slots)43内,枢轴(pivot shaft)50被安装在该处。作为该枢轴50可以使用例如将市场上贩卖的孔眼金属零件(metalgrommet)插入在支承肋8的根部8a上形成的孔,使其向根部8a的两侧突出,并且将其两端碾压成凸缘状,来防止脱落。
而且,如图16B所示,在将枢轴50插入了枢轴收容凹部(pivot shaftreceiving recesses)44的状态下,将具有枢轴50的所有支承肋8的根部8a安装到支承肋收容槽(supporting rib receiving slots)43,之后,从下表面侧将支承筒42的上部圆筒状部48插入到环状体41的内周,使其阳螺纹49与在环状体41的中心孔的内壁上形成的阴螺纹49a螺合安装,并且如图16C所示,通过使支承筒42的凸缘部47的上表面与环状体41的下表面41a紧密接触,盖上枢轴收容凹部44,从而支承肋8的根部8a被中伞轴(upper sliding hub)6枢轴支承。
支承筒42的上部圆筒状部48,在被螺合安装于环状体41的状态下,在轴线方向上从环状体44的上端向上方突出规定距离(例如2cm左右),该突出部分被设置成,在该自动开启伞1分解时,通过摘掉该突出部分、转动支承筒42,可便利地解除螺合安装状态。
这样,通过转动支承筒42从环状体41将其取下,可以直接从环状体41向下方取下支承肋8的根部8a,使得金属制部件与树脂制部件的分类废弃变得容易。
接下来的图17是在伞1的关闭状态下,将可取下地被固定在支柱2的前端部的上伞轴(crown hub)3与箍(ferrule)22、套筒垫圈(cylindricalspacer)24等一同表示的剖视图。
在支柱2的上端部插通固定的上伞轴3如图18A~18C所示,由构成主肋枢轴支承部(main ribs pivoting portion)的环状体(annular member)51;与该环状体51的上部同轴地一体连接的、相对于支柱2的圆筒状安装部(mounting portion)52构成。
上述环状体51,在其周缘具有放射状的上下贯通的多个主肋收容槽(main rib receiving slots)53,被设置在主肋8的根部两侧的、收容枢轴100的枢轴收容凹部(pivot shaft receiving recesses)54在其上表面开口,其中,所述枢轴100与上述支承肋8的枢轴(pivot shaft)50(参照图16A)相同。这些枢轴收容凹部54与中伞轴6的情况相同,以与各主肋收容槽53正交的方式,在各主肋收容槽53的两侧,离环状体51的上表面形成了规定的深度。因此,主肋8的根部被构成为,从环状体51的上表面侧被安装于主肋收容槽53。
上伞轴3相对于支柱2的安装部(mounting portion)52如图19A、19B所示,由一对半圆筒体56、57构成,一方的半圆筒体56被一体固定于主肋枢轴支承部51,另一方的半圆筒体57经由沿着与上伞轴3的轴线平行的铰接线(hinge line)L延伸的铰接部(hinge portion)58,与一方的半圆筒体56连结,半圆筒体57沿着上述铰接线L向内侧弯曲,形成如图18A所示的圆筒状安装部52。在弯曲一侧的半圆筒体57的内周面形成有卡合突起(engaging projection)59,该卡合突起59被卡入到在支柱2上形成的上伞轴定位孔(crown hub positioning hole)28(图2)中。另外,在安装部52的外周面形成有阳螺纹(external thread)52a。
具有这样结构的上伞轴3,在打开了半圆筒体57的状态下从上方被插入于支柱2,关闭半圆筒体57,使卡合突起59卡入到支柱2的上伞轴定位孔28内,在支柱2上定位,如图20所示,在将枢轴100插入到在主肋枢轴支承部51的上表面开口的枢轴收容凹部54内的状态下,从上方将所有的主肋4的根部4a安装于主肋收容槽53,之后,通过将盖部件(lidmember)23活动嵌入安装部52,并覆盖伞布(sheet)S,将在内周下端部具有阴螺纹(internal thread)22a的箍(ferrule)22插入到支柱2的上端,并螺合安装于上伞轴3的圆筒状安装部52的阳螺纹(external thread)52a,盖部件23被固定在环状体51上,主肋4的根部4a被枢轴支承在上伞轴3上,并且,上伞轴3稳固并可取下地被固定在支柱2上。
这样,通过相对于上伞轴3安装箍22,可以同时进行相对于支柱2固定上伞轴3、和相对于上伞轴3枢轴支承主肋4的根部,并且,通过从上伞轴3取下箍22,可以同时进行从上伞轴3取下主肋4的根部、和从支柱2取下上伞轴3,因此具有以下优点:伞的组装作业、以及金属制部件和树脂制部件的分类废弃作业变得极其简单。
而且,具有上述结构的上伞轴3没有自动开启伞(button operatedumbrella)、手动开启伞(manually operated umbrella)的区别,可以适用于所有的伞。
可是,在自动开启伞1中,如上所述,在伞l处于关闭的状态下,在通过卡止突起(arresting projection)18而被卡止于支柱2的下伞轴10和中伞轴6之间,处于被压缩状态的螺旋弹簧14的弹力从中伞轴6经由支承肋8而被传递给主肋4,使得打开方向的力总是作用在主肋4上。因此,在进行废弃时的分解之际有可能存在下述危险,即在伞1关闭的状态下,在解除上伞轴3相对于支柱2的卡合状态时,上伞轴3因螺旋弹簧14的弹力会以迅速靠向手柄侧的方式,使得伞1迅速打开。
因此,从图17可知,在支柱2的表面,可取下的销状(pin-like)上伞轴卡止部件(crown hub arresting member)27,在与被固定于支柱2的上伞轴3的下表面相接近的位置处突出,防止了所述没有预料的事态的发生。而且,在伞打开的状态下,在解除上伞轴3与支柱2的卡合状态,且将主肋4从上伞轴3取下之后,只要将该上伞轴卡止部件27从支柱2拔去即可,不会成为在将中伞轴6和下伞轴10从支柱2拔去时的障碍。
图21是图3所示的手柄(handle)16的分解主视图。该手柄16由树脂制手柄主体(main body)61,和用于将该手柄主体61可取下地固定于支柱2的同样由树脂制的圆筒状手柄固定部件62构成。手柄主体61由U字状的把手部(grasping portion)63;一体连接在该把手部63的上端的、在外周具有阳螺纹(external thread)64的短圆筒部64;和从该圆筒部64的上端同轴地向上方延伸的、相对于支柱2的安装部(mounting portion)65构成。在把手部63形成有用于插入支柱2的下端部的、与圆筒部64的中心孔连通的孔63a。
安装部65具有与上述上伞轴3的安装部52类似的结构,如图22A、22B所示,由一对半圆筒体66、67构成,一方的半圆筒体66被一体固定于把手部(grasping portion)63,另一方的半圆筒体67经由沿着与圆筒部64的轴线平行的铰接线延伸的铰接部(hinge portion)68,与一方的半圆筒体66连结,半圆筒体67沿着上述铰接线向内侧弯曲,如图21所示,形成了圆筒状的安装部65。在弯曲一侧的半圆筒体67的内周面形成有卡合突起(engaging projection)69,该卡合突起69被卡入于在支柱2上形成的手柄定位孔(handle positioning hole)25(图2)。
在将具有这样结构的手柄主体(main body)61安装到支柱2上时,将如图21所示的、在内周面具有阴螺纹(internal thread)62a的手柄固定部件(handle fixing member)62预先插入支柱2,接着,在打开了手柄主体(main body)61所具有的半圆筒体67的状态下,穿过圆筒部64的中心孔将支柱2的下端部插入把手部63的孔63a,关闭半圆筒体67,使卡合突起69卡入支柱2的手柄定位孔25,在支柱2上定位,接着,通过将手柄固定部件(handle fixing member)62螺合安装在手柄主体61的圆筒部64上,手柄主体61被稳固并且可取下地固定在支柱2上。
下面,对具有上述结构的自动开启伞1在废弃时的优选分解顺序进行说明。
(1)首先,在伞1打开的状态下,转动箍(ferrule)22,将箍22从支柱拔下,接着,从主肋(main ribs)4取下伞布(sheet)S,并且将盖部件(lid member)23从支柱2拔下,使上伞轴3的安装部52、和构成主肋枢轴支承部(main ribs pivoting portion)的环状体51的上表面露出。
(2)将所有的主肋4的根部4a从主肋枢轴支承部51向上方取下,打开上伞轴3相对于支柱2的安装部52的半圆筒体57,将其卡合突起59从支柱2的上伞轴定位孔28拔出,将上伞轴3从支柱2向上方拔下。
(3)在将上伞轴卡止部件(crown hub arresting member)27从支柱2向侧方拔出之后,将套筒垫圈(cylindrical spacer)24和缓冲环(cushion ring)26从支柱2向上方拔出。
(4)捏着中伞轴(upper sliding hub)6的支承筒(supporting cylinder)42的上部圆筒部(upper cylindrical portion)48并转动,解除与环状体(annular member)41的螺合状态,并且,使环状体41向上方稍微滑动,露出环状体41的下表面和支承肋(supporting ribs)8的根部8a。
(5)从环状体41向下方取下所有的支承肋8的根部8a,接着,从下伞轴(lower sliding hub)10的辅助支承肋枢轴支承部(auxiliary supportingribs pivoting portion)30所具有的枢轴支承环(pivoting ring)13,取下所有的辅助支承肋(auxiliary supporting ribs)12的根部12a。
(6)从支柱2向上方拔出中伞轴6、螺旋弹簧(coil spring)14和下伞轴10。从下伞轴10取下枢轴支承环13。
(7)从按钮安装用突起(push button mounting projection)19取下按钮(push button)20。
(8)转动手柄(handle)16的手柄固定部件(handle fixing member)62,解除与手柄主体63的螺合状态,将按钮安装用突起19和卡止突起18按入到支柱2内,使手柄固定部件62沿着支柱2向上方滑动,露出手柄主体63相对于支柱2的安装部65。
(9)打开手柄主体63相对于支柱2的安装部65的半圆筒体67,从支柱2的手柄定位孔25拔出其卡合突起69,从支柱2向下方拔出手柄主体63。
这样,金属制部件和含有树脂的非金属部件容易且安全地被分离,能够实现安全的分类废弃。
下面,对本发明的伞的第二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图23是将本发明伞的第二实施方式在自动开启伞处于打开状态下的整体结构,与图1对应地表示的概略图。由于该伞l′,仅是其上伞轴和中伞轴的结构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所以,对相同部分赋予相同符号,对结构不同的对应部分在符号上赋予撇(dash)符号。
图24是在伞1′处于关闭状态下,将被卡止于支柱2的树脂制下伞轴10与树脂制中伞轴6′和手柄16一同表示的、与图3对应的剖视图。
枢轴支承支承肋(supporting ribs)8的根部的中伞轴(upper sliding hub)6′,由中伞轴主体(main body)42′和盖部件(lid member)47′构成。
图25A~25C是表示中伞轴(upper sliding hub)6′的主体(main body)42′的俯视图、剖视图和仰视图,其包括:由环状体(annular member)构成的支承肋枢轴支承部(supporting ribs pivoting portion)41′;从该支承肋枢轴支承部41′同轴地向下方延伸的圆筒装部(lower cylindricalportion)46′;以及从支承肋枢轴支承部41′遍布圆筒状部46′地上下贯通的中心孔42′a。
支承肋枢轴支承部(supporting ribs pivoting portion)41′,在其周缘具备放射状的上下贯通的多个支承肋收容槽(supporting rib receiving slots)43,收容在支承肋8的根部两侧突出设置的枢轴(pivot shaft)50(参照图27)的枢轴收容凹部(pivot shaft receiving recesses)44在下表面开口。这些枢轴收容凹部44以遍布各支承肋收容槽43的两侧并与各支承肋收容槽43正交的方式,离支承肋枢轴支承部41′的下表面41′a以规定的高度而形成。圆筒状部46′构成在外周面上缠绕安装螺旋弹簧(coil spring)14的弹簧缠绕安装部。
中伞轴主体42′的支承肋枢轴支承部41′的下表面41′a,被如图26A、26B的俯视图和主视图所示的、直径大致与支承肋枢轴支承部41′相同的环状盖部件(lid member)47′盖上,该盖部件47′包括:插通有中伞轴主体42′的下部圆筒部46′的中心孔47′c、平坦的下表面47′a和上表面47′b。
图27A是表示将枢轴50突出设置在两侧的支承肋8的根部的仰视图,在将枢轴50插入到在支承肋枢轴支承部(supporting ribs pivoting portion)41′的下表面41′a开口的枢轴收容凹部(pivot shaft receiving recess)44内的状态下,将支承肋8的根部8a安装于支承肋收容槽(supporting ribreceiving slots)43,处于图27B的仰视图所示的状态,之后,从下侧将盖部件47′嵌合安装于中伞轴主体42′的下部圆筒部46′,由此,枢轴收容凹部44被盖部件47′盖上。然后利用对该盖部件47′的下表面47′a施加的螺旋弹簧14的弹力,盖部件47′的上表面47′b被压接固定于支承肋枢轴支承部41′的下表面41′a,由此,如图27C的剖视图所示,支承肋8的根部8a被枢轴支承于中伞轴6′。
根据这样的结构,如果在将上伞轴3′和套筒垫圈24′等从支柱2取下之后,沿着支柱2向上方拔出中伞轴主体42′,则盖部件48从中伞轴主体46的支承肋枢轴支承部41的下表面41a脱离,露出了支承肋枢轴支承部41′的下表面41′a,由此,可以将支承肋8的根部8a直接从支承肋枢轴支承部41′向下方取下,使得金属制部件和树脂制部件的分类废弃变得容易。
接下来的图28是在伞1′的关闭状态下,将可取下地被固定在支柱2的前端部的上伞轴3′,与箍(ferrule)22′、套筒垫圈(cylindrical spacer)24′等一同表示的剖视图,图29是伞1′的上端部的、除去支柱2的分解剖视图。
在图28和图29中,该伞1′的上端部由下述部件构成,即,具有上伞轴定位孔(crown hub positioning hole)28的金属制支柱2;被嵌合安装固定在该支柱2的前端部的树脂制上伞轴3′;根部被枢轴安装在该上伞轴3′上的多个金属制主肋(main ribs)4;沿着这些主肋4而被铺设的布制或树脂制伞布(sheet)S;相对于上伞轴3′从上方被嵌合安装的环状盖部件(lid thread)103;具有被支柱2的前端插入的中心孔22′a和阴螺纹(internal thread)22′b、并被螺合安装于上伞轴3′的树脂制的箍22。
树脂制上伞轴3′由下述部件构成,即,由构成图30A~30D所示的主肋枢轴支承部的环状体构成的第一部件70;下端部被嵌合安装于该第一部件70的、如图31A~31C所示的第二部件80;以及与该第二部件80组合构成相对于支柱2的卡合安装部(engaging portion)的、如图31A、31B所示的第三部件90。
在图30A~30D中,通过俯视图、侧视图、仰视图以及沿着图30A的d-d线的剖视图表示的第一部件70,由中心孔71、和具有平坦的上表面72和底面73的环状体(annular member)构成,在其周壁,在从上表面72贯通到底面73的状态下,大致等间隔地形成有八个放射状的主肋收容槽(main rib receiving slots)53。
在第一部件70的上表面72的各主肋收容槽53的两侧,用于收容在主肋4的根部的两侧突出的枢轴100(参照图34A)的枢轴收容凹部(pivotshaft receiving recesses)54,离第一部件70的上表面72以规定的深度而形成,并在第一部件70的上表面72开口。另外,围绕中心孔71的周缘而形成的浅周槽77与中心孔71同轴地形成于第一部件70的底面73,所述浅周槽77在直径上的两个部位残留具有规定的圆周方向宽度D的、对第二部件80的防止转动部76、76。
在图31A~31C中,通过俯视图、侧视图和仰视图表示的第二部件80由下述部件构成,即,插通支柱2的中心孔81;成为盖部件103的嵌合安装部的凸缘部(flange portion)82;与该凸缘部82的下方连接的、被弹性地插入嵌合安装于第一部件70的中心孔71的圆筒状嵌合安装部83;与凸缘部82的上方连接的、并在外周面具有阳螺纹(external thread)的半圆筒体部84。
上述嵌合安装部83包括:嵌合于第一部件70的中心孔71的圆筒状部(cylindrical portion)85;在该圆筒状部85的下端形成的、直径比圆筒状部85大且前端细的钩状部(hook portion)86;用于和第一部件70底部的防止转动部76、76卡合(engage)、在钩状部86的直径上的两个部位形成的一对凹部87、87;为了对嵌合安装部83施加弹性、在轴线方向上从下端向上方延伸的槽(slit)88、88。
因此,在对齐第二部件80的凹部87、87和第一部件60的防止转动部76、76的相对位置的状态下,通过从上方贴着第一部件70的中心孔71,将第二部件80的嵌合安装部83的下端部向下方按压,第二部件80的钩状部86会弹性地缩小直径,而被插入到中心孔71内,并且,钩状部86在已从第一部件70的周槽77突出的时刻,钩装部76弹性地扩大直径,使得第一部件70和第二部件80以阻止相互旋转的方式,实质上被一体化而处于不可分离的状态。
另外,在图31A、31B所示的俯视图、侧视图中,在第一部件70的附近表示的第三部件90由半圆筒体构成,所述半圆筒体在内周面具有能够卡入到支柱2的上伞轴定位孔28的卡合突起91(engaging projection)、在外周面形成了阳螺纹(external thread),该第三部件90与第二部件80的半圆筒体84有如下关系,即:在外周面具有阳螺纹的完整圆筒体沿着包含其轴线的面被两分割,如果第三部件90从侧方添接到第二部件80的半圆筒体部84,则形成了完整的圆筒体,其成为相对于支柱2的安装部,其中,所述完整的圆筒体具有螺合安装箍(ferrule)22′的连续的阳螺纹。
另外,在半圆筒体部84、90彼此接触的端面的一方,例如在半圆筒体84的端面形成有卡合突起89,在第三部件90的端面形成有上述卡合突起89能够卡入的凹部92。
图32A~32C是将上述第二部件90被嵌合安装在上述第一部件80上而构成的上伞轴3′,与第三部件90一同表示的俯视图、侧视图和仰视图。
图33表示第二部件的其它实施方式,该第二部件80′被构成为,在内周面具有卡合突起91的半圆筒体90′,经由沿着与轴线大致平行的铰接线(hinge line)H延伸的铰接部(hinge portion)93,与半圆筒体部84连结,半圆筒体部90′沿着铰接部93弯曲,从侧方与半圆筒体部84添装,形成了螺合安装箍22的完整的圆筒体。
图34A是表示主肋(main rib)4的根部的仰视图,该根部4a被碾平,使其可以插入到由环状体构成的第一部件70的主肋收容槽(main ribreceiving slots)53内,枢轴(pivot shaft)100被安装在该处,其中,所述环状体构成上伞轴(crown hub)3′的主肋枢轴支承部(main ribs pivotingportion)。
所有的主肋4的根部4a如图34B的俯视图所示,在将枢轴100从上方插入到在第一部件70的上表面72开口的枢轴收容凹部54内的状态下,被收容于主肋收容槽53。
图35A、35B是表示覆盖上伞轴3′的第一部件70的上表面72的盖部件103的俯视图和侧视图。该盖部件103由环状体构成,所述环状体具有:与第一部件70的直径大致相等的外径、比第二部件80的凸缘部82的外径稍小一点的内径、比凸缘部82的厚度稍厚一些的厚度,并且,由具有弹力性的树脂材料等弹性材料而形成。
因此,具有枢轴100的所有主肋4的根部4a,如图34B所示,在将枢轴100插入到在第一部件70的上表面72开口的枢轴收容凹部54的状态下,被收容于主肋收容槽53,之后,通过从上方将上述盖部件103弹性地嵌合安装于第二部件80的凸缘部82,可以将枢轴收容凹部54盖上,而且,可以通过自身的弹性保持该嵌合安装的状态。
这意味着,在将上伞轴3′安装到支柱2之前,以图34B所示的状态将所有主肋的根部4a安装到上伞轴3′,之后,仅通过将该盖部件103嵌合安装于凸缘部82,主肋4的根部4a就不会从上伞轴3′脱落,而暂时被枢轴支承,从而可以提高伞制作时的作业性。
然后,这样安装主肋4,并且将利用盖部件103盖住了第一部件70的上表面72的上伞轴3′从支柱2的上端插通,在与支柱2的定位孔28对应的位置,在使其卡合突起91卡入定位孔28的状态下,从侧方将第三部件90添装于第二部件80的半圆筒体部84(在图33所示的第二部件80′的情况下,从铰接部93弯曲),构成圆筒状的安装部,通过对该安装部经由伞布S螺合安装箍22,上伞轴3′被牢固地嵌合安装固定于支柱2,并且,盖部件103被固定于由构成主肋枢轴支承部的环状体构成的第一部件70。
另外,在尤其是通过螺旋弹簧14的弹力打开的自动开启伞的情况下,优选在支柱2形成的上伞轴定位孔28的边缘如图28所示,向内侧弯曲。这是为了,在伞1打开时,通过螺旋弹簧14的弹力而沿着支柱2向上方迅速滑动的中伞轴6′对缓冲环(cushion ring)26产生冲击,由此上伞轴3′从下方接受到冲击,在这种情况下,通过定位孔28的边缘可以防止卡合突起91受到损伤。
另一方面,在伞1废弃时,在将该上伞轴3从支柱2取下时,首先,转动箍(ferrule)22′从上伞轴3′将其取下,接着,通过在取下伞布S之后拔出盖部件103,可以使具有卡合突起91的第三部件90分离(在图33所示的第二部件80′的情况下,可以从铰接部93打开),并且,能够将主肋4的根部4a从上伞轴3′取下,由此,能够极其容易地从支柱2将上伞轴3′向上方拔出。
这样,由金属制部件构成的支柱2和主肋4、由树脂制部件构成的上伞轴3′以及树脂制或布制的伞布S能够容易地被分离,使得分类废弃变为可能。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28所示,具有上伞轴卡止部件27′,该上伞轴卡止部件27′具有与图17所示的上伞轴卡止部件(crown hub arrestingmember)27形状不同的销状(pin-like),并且,该上伞轴卡止部件27′在两根臂27′b、27′c被弹簧向打开方向施力的状态下,从中间的线圈部27′a延伸,一方的臂27′b形成为直线状,添装于支柱2的内表面,在另一方的臂27′c形成有向外侧鼓出的卡止部27′d,该卡止部27′d通过在图2中也表示的支柱2的狭缝29、和从图36所示的套筒垫圈(cylindrical spacer)24′(比图1所示的套筒垫圈24长)的一端延伸的狭缝(slit)24′a,在接近于上伞轴3′的下表面的位置突出,卡止上伞轴3使其不向下方移动。而且,在伞处于打开状态时,在解除上伞轴3′和支柱2的卡合状态,并将主肋4从上伞轴3′取下之后,在将套筒垫圈24′、缓冲环(cushion ring)26、中伞轴6′和下伞轴10从支柱2拔去时,卡止部27′d被这些部件按压而弹性地退缩到支柱2的内部。
接下来的图37表示图28所示的结构的变形,使用了与图28相同的套筒垫圈24′和上伞轴卡止部件27′,但套筒垫圈24′以和图28上下相反的方式,缓慢插入到支柱2上,并且,替代缓冲环(cushion ring)26,在上伞轴3′和套筒垫圈24′之间安装有缓冲用螺旋弹簧101。因此,上伞轴3′经由螺旋弹簧101和套筒垫圈24′被卡止部件27′卡止,使其不会向下方移动。
Claims (5)
1.一种伞,容易分类废弃,
具有:
支柱;
上伞轴,其被嵌合安装固定在该支柱的前端部;
多个主肋,其根部被枢轴安装于该上伞轴;
沿着该主肋被铺设的伞布;
中伞轴,其滑动自如地被嵌合安装于所述支柱;
多个支承肋,其根部被枢轴安装于该中伞轴,并且前端部被枢轴安装于所述主肋的中间部;
下伞轴,其在所述中伞轴的下方,滑动自如地被嵌合安装于所述支柱;
多个辅助支承肋,其根部被枢轴安装于该下伞轴,并且前端部被枢轴安装于所述支承肋的中间部;
螺旋弹簧,其被压缩安装在所述中伞轴和所述下伞轴之间;
被固定在所述支柱的根部的手柄;
卡止突起,其以在从所述支柱的外周面突出方向上被施力的方式,出没自如地被设置于所述支柱,在突出位置将所述下伞轴卡止在接近于所述手柄的位置;
按钮,其用于通过使该卡止突起没入到所述支柱内,解除所述下伞轴的卡止,利用所述螺旋弹簧的弹力使所述伞打开,
其特征在于,
在非金属制的所述下伞轴,设置有在周缘形成了放射状的多个辅助支承肋收容槽的凸缘状辅助支承肋枢轴支承部,
在该辅助支承肋枢轴支承部,在面对所有的所述辅助支承肋收容槽的状态下,同轴且可取下地嵌合安装有金属制的枢轴支承环,
所述辅助支承肋的形成为钩状的根部被枢轴支承于所述枢轴支承环,在所述辅助支承肋枢轴支承部的下表面,形成有可取下地使所述枢轴支承环嵌合安装的环状槽。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伞,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中伞轴的下部,同轴地形成有在外周面上缠绕安装所述螺旋弹簧的圆筒状部,在所述下伞轴形成了用于在内部收容被缠绕安装于所述中伞轴的所述下部圆筒状部的所述螺旋弹簧的、使空腔在上方开口的弹簧收容筒部,在该弹簧收容筒部的上端设置有所述辅助支承肋枢轴支承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伞,其特征在于,
所述下伞轴的弹簧收容筒部,被螺合安装于具有所述辅助支承肋枢轴支承部的环状体的内周,并与其一体化。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伞,其特征在于,
所述下伞轴的弹簧收容筒部,被嵌合安装于具有所述辅助支承肋枢轴支承部的环状体的内周,并与其一体化。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伞,其特征在于,
所述下伞轴的弹簧收容筒部与所述辅助支承肋枢轴支承部一体形成。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05153256A JP4637646B2 (ja) | 2005-05-26 | 2005-05-26 | 分別廃棄を可能にした自動開き傘 |
JP2005153256 | 2005-05-26 | ||
JP2005260051 | 2005-09-08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989865A CN1989865A (zh) | 2007-07-04 |
CN100490695C true CN100490695C (zh) | 2009-05-27 |
Family
ID=37548239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 200610087831 Pending CN1989866A (zh) | 2005-05-26 | 2006-05-26 | 容易分类废弃的伞 |
CNB2006100878308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490695C (zh) | 2005-05-26 | 2006-05-26 | 容易分类废弃的伞 |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 200610087831 Pending CN1989866A (zh) | 2005-05-26 | 2006-05-26 | 容易分类废弃的伞 |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 Link |
---|---|
JP (1) | JP4637646B2 (zh) |
CN (2) | CN1989866A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5248047B2 (ja) * | 2006-12-11 | 2013-07-31 | 株式会社アイチコーポレーション | 転倒防止装置 |
KR101485799B1 (ko) | 2014-01-09 | 2015-01-26 | 김승운 | 우산 손잡이 |
CN108516034A (zh) * | 2018-05-15 | 2018-09-11 | 西南交通大学 | 一种自行车防雨车座 |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S5220367U (zh) * | 1975-07-25 | 1977-02-14 | ||
JPS6066707A (ja) * | 1983-09-21 | 1985-04-16 | 株式会社シンセイ | パラソルの骨組 |
JPH0722090Y2 (ja) * | 1989-06-14 | 1995-05-24 | 雅夫 栗本 | 傘のろくろ構造 |
JP2001333809A (ja) * | 2000-01-26 | 2001-12-04 | Misuzu Seiko Kk | 傘の上ロクロ |
-
2005
- 2005-05-26 JP JP2005153256A patent/JP4637646B2/ja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6
- 2006-05-26 CN CN 200610087831 patent/CN1989866A/zh active Pending
- 2006-05-26 CN CNB2006100878308A patent/CN100490695C/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2006325899A (ja) | 2006-12-07 |
CN1989865A (zh) | 2007-07-04 |
JP4637646B2 (ja) | 2011-02-23 |
CN1989866A (zh) | 2007-07-04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9072284B2 (en) | Fishing reel having quick-opening side cover | |
KR102321528B1 (ko) | 개선된 샤프트와 리브 조립체를 갖는 우산 | |
EP1475011A1 (en) | Cosmetics case | |
CN100490695C (zh) | 容易分类废弃的伞 | |
US8365747B1 (en) | Shaft structure of automatic umbrella | |
US20100257707A1 (en) | Device and method for fastening | |
US20110048479A1 (en) | Control structure for automatically opened and closed umbrella | |
EP3338587A1 (en) | Anti-turning umbrella frame | |
CN107836792B (zh) | 伞具蜂巢装置及伞 | |
CN208310439U (zh) | 一种新型折叠钥匙 | |
EP2572602B1 (en) | Shaft structure of automatic umbrella | |
JP4637814B2 (ja) | リサイクル傘の上ろくろ | |
JP4545070B2 (ja) | 傘の上ろくろ | |
EP3766374B1 (en) | Portable compact umbrella | |
TWM562606U (zh) | 遠離身體全自動收合之手開折傘 | |
JP6986305B1 (ja) | 回転ピン及び回転ピンを備えたオルゴール箱 | |
CN206296871U (zh) | 工具盒 | |
CN209644072U (zh) | 一种自带伞套的雨伞伞柄 | |
CN2838357Y (zh) | 弹性收放伞 | |
JP3047043U (ja) | 自動張開傘 | |
EP0387069A2 (en) | Sectional umbrella | |
CN103110251B (zh) | 自动伞的巢体结构 | |
JP3107511U (ja) | 傘のランナーユニット固定構造 | |
US9016296B1 (en) | Umbrella structure | |
CN104248150B (zh) | 一种防刮手易开收的雨伞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17 | Cessation of patent righ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90527 Termination date: 201405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