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0485171C - 机动两轮车的二次空气供给装置 - Google Patents

机动两轮车的二次空气供给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0485171C
CN100485171C CNB2006101395653A CN200610139565A CN100485171C CN 100485171 C CN100485171 C CN 100485171C CN B2006101395653 A CNB2006101395653 A CN B2006101395653A CN 200610139565 A CN200610139565 A CN 200610139565A CN 100485171 C CN100485171 C CN 100485171C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econdary air
supply device
mentioned
body frame
filter clean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B200610139565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940260A (zh
Inventor
守岩毅人
梅泽尚司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da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d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d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da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94026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94026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0485171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0485171C/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A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 Y02A50/00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in human health protection, e.g. against extreme weather
    • Y02A50/20Air quality improvement or preservation, e.g. vehicle emission control or emission reduction by using catalytic converters

Landscapes

  • Exhaust Gas After Treatment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在机动两轮车内,可抑制配置空间的二次空气供给装置。二次空气供给装置(50),在车身架(11)的中央设置谐振器(60),在该谐振器(60)的下游且车身架(11)的中央,设置二次空气滤清器(61)。在该二次空气滤清器(61)的下游且车身架(11)的左侧,设置二次空气控制阀(62)。用二次空气通路(51)将这些部件连接。二次空气通路(51),由谐振器(60)附近的、连接二次空气吸入口(64)与二次空气滤清器(61)之间的吸入管(65)、连接二次空气滤清器(61)与二次空气控制阀(62)之间的第1配管(66)、连接二次空气控制阀(62)与发动机(31)的排气管(45)之间的第2配管(67)构成。

Description

机动两轮车的二次空气供给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向发动机的排气装置供给二次空气的、机动两轮车的二次空气供给装置。
背景技术
近年来,机动两轮车的排气受到严格控制,采用向发动机的排气装置供给二次空气的、使排气中的可燃成分燃烧、从而将排气净化的二次空气供给装置。
近年来,提出了在单元摆动式的机动两轮车上,设置二次空气供给装置的技术(例如专利文献1)。
专利文献1:日本特许第3302047号公报(图3)
在专利文献1的图3中,构成车身的车架,在左右备有主管4a、4b。这些主管4a、4b的支承部7、7延伸到后方,从这些支承部7、7的后半部向斜后上方延伸倾斜部7a、7a,并且,用连接部8连接左右倾斜部7a、7a的后端。
在位于车身后端附近的连接部8附近,设置二次空气吸入口94,在主管4a的支承部7上配置空气过滤器85(下面称为空气滤清器85),在主管4b的支承部7的下方配置控制单元100,用吸入管93连接吸入口94与空气过滤器85之间。
在位于车辆后端的连接部8上,设置吸入口94,把连接吸入口94与空气滤清器85之间的吸入管93,先沿右侧主管4b延伸到前方,再在控制单元100的附近延伸到车辆的宽度方向左侧,最后,与设在左侧主管4a一侧的空气滤清器85连接。
这样,由于加长了从吸入口94到空气滤清器85的吸入管93的长度,所以,加大了二次空气流过吸入管93时的阻力,使吸气音衰减。
但是,在机动两轮车的内部,可利用的空间是很有限的,所以,希望能通过缩短吸入管的长度等方式,抑制二次空气供给装置的配置空间。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课题是,提供在机动两轮车的内部可抑制配置空间的二次空气供给装置。
技术方案1记载的机动两轮车的二次空气供给装置,在车身架的后部可自由摆动地悬挂着包含变速器的发动机,在该发动机的排气装置,连接着供给二次空气的二次空气供给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二次空气供给装置,在二次空气通路上设置二次空气滤清器,并且,在该二次空气滤清器的上游设置衰减二次空气的吸气音的谐振器。
技术方案2记载的机动两轮车的二次空气供给装置,在车身架的后部可自由摆动地悬挂着包含变速器的发动机,在该发动机的排气装置,连接着供给二次空气的二次空气供给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二次空气供给装置,在二次空气通路上且在上述车身架的中央,设置二次空气滤清器;在该二次空气滤清器的下游且在上述车身架的左右一侧,设置二次空气控制阀;在上述二次空气滤清器上游且在上述车身架的左右另一侧,设置谐振器。
技术方案3记载的机动两轮车的二次空气供给装置,其特征在于,在车身架的后部配置收纳箱和燃料箱,在收纳箱和燃料箱之间,配置二次空气滤清器。
技术方案4记载的机动两轮车的二次空气供给装置,其特征在于,谐振器配置在车身架后部的后架下方。
技术方案5记载的机动两轮车的二次空气供给装置,其特征在于,二次空气滤清器安装在后挡泥板上。
技术方案6记载的机动两轮车的二次空气供给装置,其特征在于,在二次空气通路上夹设着二次空气控制阀;二次空气滤清器,相对于二次空气控制阀设在车身架的左右宽度方向相反侧,并且,在二次空气滤清器的后方设置谐振器。
技术方案7记载的机动两轮车的二次空气供给装置,其特征在于,二次空气控制阀,配置在由乘员车座下方的收纳箱、燃料箱、以及车身架所围成的大体三角形空间内。
技术方案1的发明中,二次空气供给装置由于将谐振器设在二次空气滤清器的上游,所以,可以衰减二次空气的吸气音。由于可以衰减二次空气的吸气音等,所以,可缩短二次空气通路的长度。由于可缩短二次空气通路的长度,所以,可抑制二次空气供给装置的配置空间。
结果,可有效地利用机动两轮车的内部空间。
技术方案2的发明中,二次空气供给装置,由于在二次空气通路上且车身架的中央设置二次空气滤清器,在该二次空气滤清器的上游且车身架的右侧设置谐振器,所以,可以缩短连接二次空气滤清器与谐振器之间的二次空气通路的长度。由于能缩短二次空气通路的长度,所以,可抑制二次空气供给装置的配置空间。
结果,可有效地利用机动两轮车的内部空间。
技术方案3的发明中,把二次空气滤清器配置在收纳箱与燃料箱之间。
由于在收纳箱与燃料箱之间有空间,所以,可将二次空气滤清器配置在该空间内。
由于把二次空气滤清器配置在该空间内,所以,可有效地利用机动两轮车的内部空间。
技术方案4的发明中,谐振器配置在后架的下方。
由于在后架的下方有充分的空间,所以,可将谐振器配置在该空间内。
结果,可有效地利用机动两轮车的内部空间。
技术方案5的发明中,二次空气滤清器安装在后挡泥板上。
二次空气滤清器,通常是安装在车身架上,所以,需要另外的支架等的部件。
而本发明中,在后挡泥板上设置滤清器安装部,兼作为二次空气滤清器的安装部件,所以可减少零部件数目。
技术方案6的发明中,二次空气滤清器,相对于二次空气控制阀设在车身架的左右宽度方向相反侧,并且,在二次空气滤清器的后方设置谐振器,所以,可以加大车身架间的收纳空间。
结果,可有效地利用机动两轮车的内部空间。
技术方案7的发明中,二次空气控制阀,配置在乘员车座下方的收纳箱、燃料箱、以及车身架所围成的大体三角形空间内。
由于利用位于车身架左右宽度方向内侧的大体三角形空间即死空间,所以可紧凑地配置二次空气控制阀。另外,由于二次空气控制阀不突出到车身架的外侧,所以,在宽度方向不占地方,可实现机动两轮车的小型化。
附图说明
图1是备有本发明之二次空气供给装置的机动两轮车的侧部断面图。
图2是说明本发明之二次空气供给装置的配置的立体图。
图3是备有本发明之二次空气供给装置的机动两轮车的要部断面图。
图4是图3中的4向视图。
图5是图2的另一实施例图。
图6是另一实施例的、后缓冲单元安装部的侧面图。
图7是图6中的7-7线断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说明实施本发明的最佳形态。图中的“前”、“后”、“左”、“右”、“上”、“下”,是表示从驾驶者一侧看的方向。另外,图面是按照标记的朝向看的。
图1是备有本发明之二次空气供给装置的机动两轮车的侧部断面图。机动两轮车10中,在车身架11的后部,通过包含枢轴12的连杆机构14,把动力单元15可自由摆动地悬挂在车身架11上。
车身架11,由设在前端的头管21、安装在该头管21上并朝斜向下方延伸的主架22、安装在主架22后端部的横架23、从该横架23向斜后方立起而构成车身架11的后部的后架24L、24R(图中只示出跟前侧的标记24L)构成。
另外,机动两轮车10中,在头管21上安装着可自由转向的前叉25,在该前叉25的下端安装着前轮28,在前叉25的上部安装着转向把手29。
在兼作为后摆动臂的动力单元15的后端,安装着后轮30。后缓冲单元26的两端,分别安装在动力单元15的后部和后架24L上。
具体地说,把后缓冲单元26的上端部26a,通过缓冲支架27安装在后架24L的后部。把后缓冲单元26的下端部26b,安装在动力单元15的后部。
动力单元15,是包含无级变速器16的发动机31,是兼作为后摆动臂的部件。
夹在动力单元15与横架23之间的连杆机构14,在横架23的附近设置着支承轴33,从该支承轴33向后方延伸连杆部件34,在该连杆部件34的后端部,设置枢轴12。
构成动力单元15的前部的发动机31的气缸体36上,连接着吸气装置36和排气装置38。
吸气装置36,由一次空气滤清器41、与该一次空气滤清器41连接着的燃料供给装置42、与该燃料供给装置42连接并且将混合气供给到发动机31的吸气管43构成。从后架24L、24R(图中只示出跟前侧的24L)垂下图未示的撑杆,把一次空气滤清器41安装在这些撑杆上。
排气装置38,由与发动机31连接并延伸到后方的排气管45、和与该排气管45连接并延伸到后方的消音器46构成。
在排气装置38的一部分、即排气管45上,附设着供给二次空气的二次空气供给装置50,对从排气装置38排出的气体进行净化。
即,在发动机31的排气装置38上,连接着供给二次空气的二次空气供给装置50。
51是连接排气装置38与二次空气供给装置50之间的二次空气通路。52是连接吸气管43与二次空气供给装置50之间的控制配管。
在后架24L、24R的上方,配置收纳箱53,在该收纳箱53的后方,配置燃料箱54,从该收纳箱53和燃料箱54的上方可开闭地安装乘员车座55。
另外,连接燃料箱54与发动机31之间的燃料配管等,图示省略。
He是收纳在收纳箱53内的头盔。
47是乘员踏板、48是撑脚、49是抓手、56是前制动单元、57是前挡泥板、58是罩部件、59是后挡泥板。
图2是说明本发明之二次空气供给装置的配置的立体图。二次空气供给装置50,在车身架11的右侧设置谐振器60。在该谐振器60的下游且车身架11的中央,设置二次空气滤清器61。在该二次空气滤清器61的下游且车身架11的左侧,设置二次空气控制阀62。用二次空气通路51将这些部件连接。
谐振器60,具有使得吸入二次空气时产生的吸气音衰减的功能。
二次空气通路51,从上游向下游,依次由二次空气吸入口64、吸入管65、第1配管66、和第2配管67构成。二次空气吸入口64,是在位于谐振器60附近的二次空气取入口。吸入管65连接该二次空气吸入口64与二次空气滤清器61之间。第1配管66连接二次空气滤清器61与二次空气控制阀62之间。第2配管67连接二次空气控制阀62与发动机31(见图1)的排气管45之间。
在二次空气吸入口64吸入的空气,由吸入管65导向二次空气滤清器61,使其净化,由该二次空气滤清器61净化后的空气,由第1配管66导向二次空气控制阀62,使该二次空气控制阀62内藏的图未示的阀开闭,将二次空气通过第2配管67供给到排气管45(见图1)。
在二次空气控制阀62上,连接着控制该阀开闭的控制配管68。将该控制配管68与吸气管43(见图1)连接,借助吸气管43的负压进行阀的开闭。具体地说,当吸气管43的负压大于预定值时,将该二次空气控制阀62的阀关闭。
即,二次空气供给装置50,在二次空气通路51上设置二次空气滤清器61,并且,在该二次空气滤清器61的上游,设置将二次空气的吸气音衰减的谐振器60。
该二次空气供给装置50,由于在二次空气通路51上且车身架11的中央,设置二次空气滤清器61,在该二次空气滤清器61的上游且车身架11的右侧,设置谐振器60,因此,可以缩短连接二次空气滤清器61与谐振器60之间的二次空气通路51之一、即吸入管65的长度。由于可以缩短吸入管51的长度,所以,可以抑制二次空气供给装置50的配置空间。
结果,可以有效地利用机动两轮车10的内部空间。
具体地说,二次空气供给装置50,在二次空气通路51上且左右后架24L、24R的中央,设置二次空气滤清器61。在该二次空气滤清器61的下游且左后架24L上,设置二次空气控制阀62。在该二次空气滤清器61的上游且右后架24R上,设置谐振器60。
谐振器60通过螺栓85安装在车身架11的一部分即后架24R上,二次空气控制阀62通过图未示的撑杆安装在后架24L上。
69、69是软管夹,该软管夹69、69在第1配管66的两端,设在连接二次空气滤清器61与第1配管66之间的连接部、以及连接第1配管66与二次空气控制阀62之间的连接部上,将这些连接部紧固。
二次空气供给装置50,由于把二次空气滤清器61设在左右后架24L、24R的中央,在该二次空气滤清器61的上游,把谐振器60设在右后架24R上,所以,可以缩短连接二次空气滤清器61与谐振器60之间的吸入管65的长度。由于可缩短吸入管65的长度,所以,可以抑制二次空气供给装置50的配置空间。
另外,也可以把谐振器60设在车身架11所具备的左后架24L上,把二次空气控制阀62设在右后架24R上。
由于谐振器60配置在右后架24L的下方,所以,可有效地利用右后架24R下方的空间。
二次空气滤清器61的特征在于其安装在后挡泥板59上。
对于二次空气滤清器61而言,其通常是通过支架安装在车身架11上,所以,需要另外的支架等部件。
而本发明中,由于在后挡泥板59上设置二次空气滤清器61的安装部63,兼作为二次空气滤清器61的安装部件,所以可减少零部件数目。
图3是备有本发明之二次空气供给装置的机动两轮车的要部断面图。在车身架11的后部,前后配置着收纳箱53和燃料箱54,并且,在收纳箱53与燃料箱54之间,配置二次空气滤清器61。
由于把二次空气滤清器61配置在收纳箱53与燃料箱54之间,所以,可以抑制二次空气滤清器50的配置空间。
71是内藏在一次空气滤清器41内的元件。72是散热器收容箱。73、73是软管夹,该软管夹73、73在吸入管65的两端部,设在连接谐振器60与吸入管65之间的连接部、以及连接第1配管66与二次空气滤清器61之间的连接部上,将这些连接部紧固。
图4是图3中的4向视图。在车身架11的一部分即右后架24R的下方,配置谐振器60,在收纳箱53与燃料箱54之间配置二次空气滤清器61,在乘员车座55(见图1)下方的收纳箱53、燃料箱54、以及车身架11的一部分即左后架24L所围成的大体三角形空间90内,配置二次空气控制阀62。
即,二次空气控制阀62,配置在乘员车座55(见图1)下方的收纳箱53、燃料箱54、以及左后架24L所围成的大体三角形空间90内。
由于利用位于车身架11左右宽度方向内侧的大体三角形空间90即死空间,所以可紧凑地配置二次空气控制阀62。另外,由于二次空气控制阀62不突出到车身架11的外侧,所以,在宽度方向不占地方,可实现机动两轮车的小型化。
下面,说明上述机动两轮车的二次空气供给装置的作用。
如图2所示,二次空气供给装置50,由于在二次空气滤清器61的上游设置谐振器60,所以,可衰减二次空气的吸气音,并且可缩短二次空气通路51的长度。由于可缩短构成二次空气通路51的吸气管65的长度,所以,可抑制二次空气供给装置50的配置空间。
结果,可有效地利用机动两轮车10的内部空间。
图4表示图2的另一实施例,下面只说明与图2中的不同点。
二次空气供给装置50B,在车身架11的右侧且右侧车身架11的一部分、即右后架24R的下方,设置二次空气滤清器61B,在该二次空气滤清器61B的下游且左后架24L上,设置二次空气控制阀62B,在二次空气控制阀62B的上游且右后架24的下方,设置谐振器60B。因此,二次滤清器61B固定在右后架24R上。
即,二次空气滤清器61B,相对于二次空气控制阀62B是设在车身架11的左右宽度方向相反侧、即右后架24R上,并且,在二次空气滤清器61B后方设置谐振器60B。
由于把二次空气控制阀62B设在左后架24L上,把二次空气滤清器61B设在右后架24R上,并且在二次空气滤清器61B的后方设置谐振器60B,所以,可以扩大构成车身架11的后架24L、24R间的收纳空间。
结果,可有效地利用机动两轮车10的内部空间。
图5是另一实施例中的后缓冲单元安装部的侧面图。表示把构成车身架11的一部分的、具有纵长矩形断面的方管即后架24L的下部,局部地形成缺口,通过紧固部件74安装后缓冲单元26的上端部26a的情况。
图6是图5中的6-6线断面图。后缓冲单元安装部75,由设在后架24下部的缺口部76、焊接在该缺口部76上的大体圆筒形支承部件77、嵌在该支承部件77中心的弹性部件78、嵌入设在该弹性部件78中心的孔部78a内的套筒部件79构成。在后缓冲单元安装部75,把形成为大体U字形的后缓冲单元26的上端部26a嵌入弹性部件78两侧的侧面,使紧固部74的一部分即螺栓81,穿过套筒部件79与缓冲单元26的上端部26a之间,用螺母82紧固。
具有该构造的后缓冲单元安装部75,与通过缓冲支架固定后缓冲单元26的构造相比,可以加大后缓冲单元26的缓冲行程。另外,由于后缓冲单元26的上端部26a可安装在后架24L的紧下面,所以可抑制车辆的宽度。
工业实用性
本发明适用于机动两轮车。

Claims (7)

1.机动两轮车的二次空气供给装置,在车身架的后部可自由摆动地悬挂着包含变速器的发动机,在该发动机的排气装置,连接着供给二次空气的二次空气供给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二次空气供给装置,在二次空气通路上设置二次空气滤清器,并且,在该二次空气滤清器的上游设置衰减二次空气的吸气音的谐振器。
2.机动两轮车的二次空气供给装置,在车身架的后部可自由摆动地悬挂着包含变速器的发动机,在该发动机的排气装置,连接着供给二次空气的二次空气供给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二次空气供给装置,在二次空气通路上且在上述车身架的中央,设置二次空气滤清器;
在该二次空气滤清器的下游且在上述车身架的左右一侧,设置二次空气控制阀;
在上述二次空气滤清器上游且在上述车身架的左右另一侧,设置谐振器。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机动两轮车的二次空气供给装置,其特征在于,在上述车身架的后部沿前后配置收纳箱和燃料箱,在上述收纳箱和上述燃料箱之间配置上述二次空气滤清器。
4.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机动两轮车的二次空气供给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谐振器配置在上述车身架后部的后架下方。
5.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机动两轮车的二次空气供给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二次空气滤清器安装在后挡泥板上。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机动两轮车的二次空气供给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二次空气通路上,夹设着二次空气控制阀;
上述二次空气滤清器,相对于上述二次空气控制阀设在上述车身架的左右宽度方向相反侧,并且,在上述二次空气滤清器的后方,设置上述谐振器。
7.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机动两轮车的二次空气供给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二次空气控制阀,配置在由乘员车座下方的收纳箱、燃料箱以及车身架所围成的大体三角形空间内。
CNB2006101395653A 2005-09-28 2006-09-26 机动两轮车的二次空气供给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485171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5282378 2005-09-28
JP2005282378 2005-09-28
JP2005359459 2005-12-13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940260A CN1940260A (zh) 2007-04-04
CN100485171C true CN100485171C (zh) 2009-05-06

Family

ID=3795873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2006101395653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485171C (zh) 2005-09-28 2006-09-26 机动两轮车的二次空气供给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0485171C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727250B2 (ja) * 2018-05-30 2020-07-22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型車両の吸気構造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302047B2 (ja) * 1992-06-19 2002-07-15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の排気浄化装置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302047B2 (ja) * 1992-06-19 2002-07-15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の排気浄化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940260A (zh) 2007-04-0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712756B2 (en) Steering damper mounting structure
CN103670639B (zh) 摩托车的排气系统
JP6145486B2 (ja) 鞍乗り型車両
US8302726B2 (en) Saddle ride type vehicle
CN101850812A (zh) 跨骑型车辆的过滤罐的配置构造
JP2007321610A (ja) 排気管構造
US8668040B2 (en) Supercharger-equipped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for saddle-ride type vehicle
CN102016283B (zh) 机动二轮车的进气装置
US20110073400A1 (en) Motorcycle
CN101172504B (zh) 机动二轮车
CN105517884A (zh) 摩托车的燃料蒸发气体回收装置
US10233875B2 (en) Saddle-ridden vehicle
JP6623668B2 (ja) 鞍乗り型車両のエアクリーナ構造
CN1281855C (zh) 轻便摩托车式车辆的废气净化装置
CN100485171C (zh) 机动两轮车的二次空气供给装置
CN101676171B (zh) 机动二轮车
CN1318255C (zh) 踏板型摩托车的空气滤清器的配置结构
CN101172505B (zh) 机动两轮车
JP4126957B2 (ja) スクータ型車両の吸気系構造
CN110775182B (zh) 鞍乘型车辆
CN100478210C (zh) 自动二轮车的吸气结构
JP4726702B2 (ja) 自動二輪車
EP1681229A2 (en) Motorcycle
JP4786466B2 (ja) エアクリーナ構造
JP6905092B2 (ja) 鞍乗り型車両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90506

Termination date: 20160926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