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0476242C - 车辆自动变速箱七档动力传动系 - Google Patents

车辆自动变速箱七档动力传动系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0476242C
CN100476242C CNB2005101055290A CN200510105529A CN100476242C CN 100476242 C CN100476242 C CN 100476242C CN B2005101055290 A CNB2005101055290 A CN B2005101055290A CN 200510105529 A CN200510105529 A CN 200510105529A CN 100476242 C CN100476242 C CN 100476242C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gear
functional unit
shift part
gear shift
link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B200510105529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936360A (zh
Inventor
沈烋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yundai Motor Co
Original Assignee
Hyundai Motor Co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yundai Motor Co filed Critical Hyundai Motor Co
Priority to CNB200510105529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0476242C/zh
Publication of CN193636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93636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0476242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0476242C/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Structure Of Transmissions (AREA)

Abstract

一个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方案的典型七档自动变速箱动力传动系包括:一个输入轴;一个布置成与输入轴平行的输出轴;一个主换档部分包括一个具有四个操作部件的复合行星齿轮组和一个具有三个操作部件的第一简单行星齿轮组;一个副换档部分包括一个具有三个操作部件的第二简单行星齿轮组;主换档部分的操作部件通过三个离合器、两个制动器,和一个单向离合器结合。副换档部分的操作部件通过一个离合器、一个制动器,和一个单向离合器结合。

Description

车辆自动变速箱七档动力传动系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车辆自动变速箱七档动力传动系。
背景技术
各汽车公司根据其需要已对车辆自动变速箱动力传动系进行了开发,且四档或五档动力传动系已经普遍采用。而六档自动变速箱近来也已经开发并在一些车辆上采用,且七档自动变速箱也正在开发。
在如图5所示的一个七档自动变速箱实例中,使一个单行星轮行星齿轮组和一个拉维列奥克斯(Ravingneaux)型复合行星齿轮组结合,使用三个离合器和三个制动器以实现七个档位。
更具体地说,单行星轮行星齿轮组200位于复合行星齿轮组202后方。单行星轮行星齿轮组200的第一行星架PC1直接与一个输入轴204相连,从而始终作为一个输入部件。此外,单行星轮行星齿轮组200的第一齿圈R1通过第一离合器C1可变地与复合行星齿轮组202的第三太阳轮S3相连,并且同时通过第二离合器C2可变地与复合行星齿轮组202的第二太阳轮S2相连。
复合行星齿轮组202的第三行星架PC3通过第三离合器C3可变地与输入轴204相连,以作为一个可变输入部件,同时相对的第二行星架PC2通过第一制动器B1可变地与变速箱壳206相连,以作为一个可变反作用部件。复合行星齿轮组202的第三齿圈R3固定地与一个输出齿轮208相连,以作为一个输出部件。
此外,复合行星齿轮组202的第二行星架PC2通过一个单向离合器OWC与变速箱壳206相连,以防止反向旋转。第二离合器C2和复合行星齿轮组202的第二太阳轮S2通过第二制动器B2与变速箱壳206相连,使得复合行星齿轮组202的第二太阳轮S2作为一个可变反作用部件。单行星轮行星齿轮组200的第一太阳轮S1通过第三制动器B3与变速箱壳206相连,以作为一个可变反作用部件。
在上述动力传动系中,如图6所示,第一离合器C1,及第一和第三制动器B1和B3在第一前进档中接合,而在第二前进档中第一制动器B1从第一前进档的接合状态下释放且接合第二制动器B2。
在第三前进档中,第二制动器B2从第二前进档的接合状态下释放,而第二离合器C2接合。在第四前进档中,第二离合器C2从第三前进档的接合状态下释放,而第三离合器C3接合。
在第五前进档中,第三制动器B3从第四前进档的接合状态下释放,而第二离合器C2接合。在第六前进档中,第一离合器C1从第五前进档的接合状态下释放,而第三制动器B3接合。
在第七前进档中,第二离合器C2从第六前进档的接合状态下释放,而第二制动器B2结合。在倒档中,第二离合器C2及第一和第三制动器B1和B3接合。
然而,尽管上述动力传动系可以实现七个前进档和一个倒档,但是由于该动力传动系通过向常规的六档自动变速箱添加一个制动器而形成,且全部部件布置在一个轴的长度方向上,因此存在动力传动系总长度较长的问题,而且由于变速比增大,使作用在行星齿轮和离合器上的负载增大,因此还存在耐用性和设计自由度差的问题。
上述在该背景技术部分公开的信息仅为了增进对发明背景的理解,因此它可能含有不构成在该国中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现有技术的信息。
发明内容
本发明致力于通过将部件分散布置在两个轴上,提供一种七档自动变速箱动力传动系,其具有减小动力传动系总长度的优点。
此外,本发明致力于提供一种七档自动变速箱动力传动系,其具有的优点是:通过在各档一体地旋转第二换档部分和允许在三个档位范围内跳跃换档,改善行星齿轮组耐用性,并提高变速比选择自由度。
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方案的例示性七档自动变速箱动力传动系包括:一个输入轴;一个布置成与输入轴平行的输出轴;一个布置在输入轴上的主换档部分以接收来自输入轴的输入,并包括一个具有第一、第二、第三和第四操作部件的复合行星齿轮组和一个具有第五、第六和第七操作部件的第一简单行星齿轮组;一个布置在输出轴上的副换档部分以向输出轴传递输出,并包括一个具有第八、第九和第十操作部件的第二简单行星齿轮组;以及一个连接主换档部分操作部件之一与副换档部分操作部件之一的传递齿轮装置,以使主换档部分的动力可以传递到副换档部分。主换档部分的第一至第七操作部件通过三个离合器、两个制动器,和一个单向离合器结合,使得第一至第七操作部件中的三个操作部件可以作为可变输入部件,而两个操作部件可以作为可变反作用部件。副换档部分的第八至第十操作部件通过一个离合器、一个制动器,和一个单向离合器结合,使得第八至第十操作部件中的一个操作部件可以作为可变反作用部件,而一个操作部件可以作为输出部件。
主换档部分的第一简单行星齿轮组可以由一个单行星轮行星齿轮组构成,而主换档部分的复合行星齿轮组可由一个拉维列奥克斯型复合行星齿轮组构成。第一简单行星齿轮组可以包括一个作为第五操作部件的第一齿圈,一个作为第六操作部件的第一行星架,一个作为第七操作部件的第一太阳轮。复合行星齿轮组可以包括一个作为第四操作部件的第二太阳轮,一个作为第一操作部件的第三太阳轮,一个作为第二操作部件的第二齿圈,一个作为第三操作部件的第二行星架。
第五操作部件可以固定地与输入轴相连,以作为一个固定输入部件。第一和第四操作部件可以分别通过一个离合器可变地与第六操作部件相连,以作为可变输入部件。第三操作部件可以通过一个离合器可变地与输入轴相连,以作为一个可变输入部件。第四操作部件可以通过一个制动器可变地与变速箱壳相连,以作为一个可变反作用部件。第三操作部件可以通过平行布置的制动器和单向离合器与变速箱壳相连,从而也可以作为一个可变反作用部件。第七操作部件可以固定地与变速箱壳相连,从而始终作为一个固定部件。第二操作部件可以与传递齿轮装置相连,以作为主换档部分的一个输出部件。
副换档部分的第二简单行星齿轮组可以由一个单行星轮行星齿轮组构成,而第二简单行星齿轮组可以包括一个作为第八操作部件的第三齿圈,一个作为第九操作部件的第三行星架,和一个作为第十操作部件的第四太阳轮。
第八操作部件可以与传递齿轮装置相连,以作为副换档部分的一个输入部件,第九操作部件作为一个输出部件,并可以通过一个离合器与第十操作部件相连,从而可变地与第十操作部件相连,并且第十操作部件可以通过平行布置的制动器和单向离合器与变速箱壳相连,以作为一个可变反作用部件。
传递齿轮装置可以包括一个与主换档部分的第二操作部件固定相连的主动传递齿轮,和一个与主动传递齿轮啮合并与副换档部分的第八操作部件固定相连的从动传递齿轮。
在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方案中,一种七档自动变速箱动力传动系包括:互相平行布置的一个输入轴和一个输出轴;一个布置在输入轴上的主换档部分,从而从输入轴上接收输入;一个布置在输出轴上的副换档部分,从而向输出轴传递输出;以及一个连接主换档部分和副换档部分的传递齿轮装置,以使主换档部分的动力可以传递到副换档部分。主换档部分由一个简单行星齿轮组和一个复合行星齿轮组结合构成,简单行星齿轮组由一个单行星轮行星齿轮组构成,包括作为其操作部件的第一太阳轮、第一齿圈和第一行星架,而复合行星齿轮组由一个拉维列奥克斯型复合行星齿轮组构成,包括作为其操作部件的第二太阳轮、第三太阳轮、第二齿圈,和第二行星架。简单行星齿轮组的第一太阳轮固定地与变速箱壳相连,从而始终作为一个固定部件,第一齿圈固定地与输入轴相连,复合行星齿轮组的第三太阳轮和第二太阳轮分别通过第一和第二离合器可变地与第一行星架相连,第二行星架通过第三离合器可变地与输入轴相连,且还通过第一制动器可变地与变速箱相连,第二太阳轮通过第二制动器可变地与变速箱相连,且第二齿圈与传递齿轮装置相连,从而将主换档部分的输出向副换档部分传递。由一个简单行星齿轮组构成的副换档部分由一个单行星轮行星齿轮组构成,包括作为其操作部件的第四太阳轮、第三齿圈和第三行星架。第三齿圈与传递齿轮装置相连,从而接收主换档部分的输出,第三行星架作为副换档部分的输出部件并通过第四离合器与第四太阳轮相连,从而可变地与第四太阳轮相连,而第四太阳轮通过第三制动器可变地与变速箱壳相连。
一个用于防止反向旋转的单向离合器可以置于第二行星架和变速箱壳之间。
一个用于防止反向旋转的单向离合器可以置于第四太阳轮和变速箱壳之间。
附图说明
图1是一个示意图,表示一个根据本发明例示性实施方案的动力传动系。
图2是一个根据本发明例示性实施方案的动力传动系摩擦元件的工作表。
图3是一个通过杠杆分析方法得出的,根据本发明例示性实施方案的动力传动系第一至第四前进档的速度图。
图4是一个通过杠杆分析方法得出的,根据本发明例示性实施方案的动力传动系第五至第七前进档和倒档的速度图。
图5是一个根据现有技术的七档动力传动系的示意图。
图6是图5中所示动力传动系摩擦元件的工作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案。
图1是一个表示根据本发明例示性实施方案的动力传动系的示意图,而图2是一个根据本发明例示性实施方案的动力传动系摩擦元件的工作表。一个根据本发明例示性实施方案的动力传动系包括互相平行布置的一个输入轴1和一个输出轴3。
主换档部分A布置在输入轴1上,副换档部分B布置在输出轴3上。主换档部分A和副换档部分B通过传递齿轮装置C互相连接。主换档部分A的输出通过传递齿轮装置C传递到副换档部分B上。
主换档部分A可以包括一个由一个单行星轮行星齿轮组构成的简单行星齿轮组SPG1,和一个由拉维列奥克斯型复合行星齿轮组构成的复合行星齿轮组LPG。
副换档部分B可以包括一个由一个单行星轮行星齿轮组构成的简单行星齿轮组SPG2。
此外,一个根据本发明例示性实施方案的动力传动系还包括多个用于控制主换档部分A和副换档部分B的摩擦部件。在本发明的一个例示性实施方案中,这些摩擦部件可以包括四个离合器C1、C2、C3和C4,及三个制动器B1、B2和B3。
主换档部分A由一个简单行星齿轮组SPG1和一个具有七个操作部件的复合行星齿轮组LPG构成。
简单行星齿轮组SPG1包括一个第一太阳轮S1;一个第一齿圈R1;一个第一行星架PC1,旋转地支撑一个与第一太阳轮S1和第一齿圈R1啮合的作为其操作部件的第一行星轮P1。
复合行星齿轮组LPG包括一个第二太阳轮S2;一个第二齿圈R2;一个第三太阳轮S3;一个第二行星架PC2,旋转地支撑一个与第二太阳轮S2和第二齿圈R2啮合的第二行星轮P2;和一个与第三太阳轮S3和第二行星轮P2啮合的第三行星轮P3,作为其操作部件。
以下,第三太阳轮S3设置为第一操作部件,第二齿圈R2设置为第二操作部件,第二行星架PC2设置为第三操作部件,而第二太阳轮S2设置为第四操作部件。此外,第一齿圈R1设置为第五操作部件,第一行星架PC1设置为第六操作部件,而第一太阳轮S1设置为第七操作部件。
作为第五操作部件的第一齿圈R1固定地与一个输入轴1相连,以作为一个固定输入部件,而作为第七操作部件的第一太阳轮S1固定地与变速箱壳5相连,从而始终作为一个固定部件。
作为第一操作部件的第三太阳轮S3和作为第四操作部件的第二太阳轮S2分别通过第一离合器C1和第二离合器C2与作为第六操作部件的第一行星架PC1相连,以作为可变输入部件。
作为第三操作部件的第二行星架PC2通过第三离合器C3可变地与输入轴1相连,以作为可变输入部件。此外,第二行星架PC2通过第一制动器B1和第一单向离合器OWC1可变地与变速箱壳5相连,以作为可变反作用部件。
作为第四操作部件的第二太阳轮S2通过第二制动器B2可变地与变速箱5相连,以作为可变反作用部件。作为第二操作部件的第二齿圈R2与传递齿轮装置C相连,以作为主换档部分A的一个输入部件。
传递齿轮装置C可以包括一个与主换档部分A相连的主动传递齿轮7,以及一个与主动传递齿轮7啮合并与副换档部分B相连的从动传递齿轮9。作为主换档部分第二操作部件的第二齿圈R2固定地与主动传递齿轮7相连。
就是说,主换档部分A由三个离合器、两个制动器和一个单向离合器OWC1接合构成,使得七个操作部件中的三个操作部件作为可变输入部件而两个操作部件作为可变反作用部件。
从主换档部分A接收动力的副换档部分B由一个简单行星齿轮组SPG2构成,该简单行星齿轮组SPG2布置在一个与输入轴1平行的输出轴3上。
简单行星齿轮组SPG2包括一个第四太阳轮S4;一个第三齿圈R3;和一个第三行星架PC3,旋转地支撑一个与第四太阳轮S4和第三齿圈R3啮合的第四行星轮P4,作为其操作部件。
以下,第三齿圈R3设置成第八操作部件,第三行星架PC3设置成第九操作部件,而第四太阳轮S4设置成第十操作部件。
作为第八操作部件的第三齿圈R3固定地与传递齿轮装置C的从动传递齿轮9相连,以作为副换档部分B的输出部件。作为第九操作部件的第三行星架PC3固定地与输出轴3相连,从而始终作为一个输出部件,同时通过第四离合器C4与第四太阳轮S4相连,从而直接与作为第十操作部件的第四太阳轮S4相连。第四太阳轮S4通过平行布置的第三制动器B3和第二单向离合器OWC2于变速箱壳5相连,以作为可变反作用部件。
就是说,副换档部分B由一个离合器、一个制动器和一个单向离合器OWC2在输出轴3上结合,从而其三个操作部件的中的一个操作部件作为可变反作用部件而一个操作部件作为输出部件。
以下,将参考图3和图4,使用杠杆分析方法(lever analysis method)详细说明通过根据本发明实施方案的动力传动系实现的换档。在主换档部分A中,没有操作部件固定地与其他操作部件相连,所以主换档部分A形成七个操作节点。第三太阳轮S3设置成第一节点N1,第二齿圈R2设置成第二节点N2,第二行星架PC2设置成第三节点N3,第二太阳轮S2设置成第四节点N4,第一齿圈R1设置成第五节点N5,第一行星架PC1设置成第六节点N6,而第一太阳轮S1设置成第七节点N7。
在副换档部分B中,没有操作部件固定地与其他操作部件相连,所以副换档部分B形成三个操作节点。第三齿圈R3设置成第八节点N8,第三行星架PC3设置成第九节点N9,而第四太阳轮S4设置成第十节点N10。
既然主换档部分A和副换档部分B通过传递齿轮装置C,即通过主动传递齿轮7和从动传递齿轮9相连,因此副换档部分B的输入旋转方向与主换档部分A的输出旋转方向相反。但是,为了便于说明,在图3和图4中,副换档部分B的输入旋转方向表示成与主换档部分A的输出旋转方向相同。
为了在根据本发明实施方案的动力传动系中实现各换档,摩擦部件的操作如图2所示。
在第一前进档中,在主换挡部分A中操作第一离合器C1和第一单向离合器OWC1,而在副换档部分B中操作第二单向离合器OWC2。
在主换挡部分A的简单行星齿轮组SPG1中,作为第七节点的第一太阳轮S1始终作为一个固定部件,第一齿圈R1始终从输入轴1接收输入,而第一行星架PC1的转速始终低于第一齿圈R1的转速。在这种状态下,由于第一离合器C1的操作,作为第一节点N1的第三太阳轮S3与作为第六节点的第一行星架PC1相连,从而允许动力在其中传递,且由于第一单向离合器OWC1的操作,作为第三节点N3的第二行星架PC2用作一个反作用部件。因此,通过作为第二节点N2的第二齿圈R2产生减速下的输出。
主换档部分A在减速下输出的动力通过副换档部分B中作为第八节点N8的第三齿圈R3输入,而由于第二单向离合器OWC2的操作,作为第十节点N10的第四太阳轮S4用作反作用部件。因此,作为输出部件的第九节点N9以如图3中所示的转速D1旋转,从而实现第一前进档。
第二前进档可以通过操作第一离合器C1、第二制动器B2和第二单向离合器OWC2而实现。例如,第二前进档可以通过从第一前进档状态下释放第一单向离合器OWC1及操作第二制动器B2而实现。
然后,在主换档部分A中,由于第二制动器B2的操作,作为第四节点N4的第二太阳轮S2用作反作用部件。因此,通过作为第二节点N2的第二齿圈R2产生转速比第一前进档中的减速转速高的输出。
与第一前进档中一样,主换档部分A在减速下输出的动力通过副换档部分B中作为第八节点N8的第三齿圈R3输入,而由于第二单向离合器OWC2的操作,作为第十节点N10的第四太阳轮S4用作一个反作用部件。因此,作为输出部件的第九节点N9以转速D2旋转,其大于第一前进档中的转速,如图3中所示,从而实现第二前进档。
第三前进档可以通过操作第一离合器C1、第二离合器C2和第二单向离合器OWC2而实现。例如,第三前进档可以通过从第二前进档状态下释放第二制动器B2及操作第二离合器C2而实现。
然后,作为第一节点N1的第三太阳轮S3和作为第四节点N4的第二太阳轮S2都与作为第六节点N6的第一行星架PC1相连,从而复合行星齿轮组LPG变成直接连接状态,使得其全部部件以相同转速旋转。因此,通过作为第二节点N2的第二齿圈R2产生转速比第二前进档中的减速转速高的输出。
与第一和第二前进档中一样,主换档部分A在减速下输出的动力通过副换档部分B中作为第八节点N8的第三齿圈R3输入,而由于第二单向离合器OWC2的操作,作为第十节点N10的第四太阳轮S4用作反作用部件。因此,作为输出部件的第九节点N9以转速D3旋转,其大于第二前进档中的转速,如图3中所示,从而实现第三前进档。
第四前进档可以通过操作第一离合器C1、第二离合器C2和第四离合器C4而实现。例如,第四前进档可以通过从第三前进档状态下释放第二单向离合器OWC2及操作第四离合器C4而实现。
然后,主换档部分A以与第三前进档相同的方式产生一个输出,而由于第四离合器C4的操作,副换档部分B变成直接连接。因此,作为输出部件的第九节点N9以与主换档部分A输出动力相同的转速旋转,即,以如图3中所示的转速D4旋转,从而实现第四前进档。
第五前进档可以通过操作第一离合器C1、第三离合器C3和第四离合器C4而实现。例如,第五前进档可以通过从第四前进档状态下释放第二离合器C2及操作第三离合器C3而实现。
然后,由于第一离合器C1的操作,作为第一节点N1的第三太阳轮S3以与作为第六节点N6的第一行星架PC1相同的转速旋转,且由于第三离合器C3的操作,作为第三节点N3的第二行星架PC2以与输入轴1相同的转速旋转。因此,通过作为第二节点N2的第二齿圈R2产生转速比第一、第二、第三和第四前进档中的减速转速高的输出。
主换档部分A在比第一、第二、第三和第四前进档中高的转速下输出的动力通过副换档部分B中作为第八节点N8的第三齿圈R3输入,而由于第四离合器C4的操作,副换档部分B变成直接连接。因此,作为输出部件的第九节点N9以与主换档部分A输出动力相同的转速旋转,即,以如图4中所示的转速D5旋转,从而实现第五前进档。
第六前进档可以通过操作第二离合器C2、第三离合器C3和第四离合器C4而实现。例如,第六前进档可以通过从第五前进档状态下释放第一离合器C1及操作第二离合器C2而实现。
然后,由于第三离合器C3的操作,作为第三节点N3的第二行星架PC2以与输入轴1相同的转速旋转,且由于第二离合器C2的操作,作为第四节点N4的第二太阳轮S2以与作为第六节点N6的第一行星架PC1相同的转速旋转。因此,通过作为第二节点N2的第二齿圈R2产生比输入转速大的增速转速输出。
与第四和第五前进档中一样,由于第四离合器C4的操作,副换档部分B变成直接连接。因此,作为输出部件的第九节点N9以与主换档部分A输出动力相同的、高于输入轴1转速的转速旋转,即,以如图4中所示的转速D6旋转,从而实现第六前进档。
第七前进档可以通过操作第三离合器C3、第二制动器B2和第四离合器C4而实现。例如,第七前进档可以通过从第六前进档状态下释放第二离合器C2及操作第二制动器B2而实现。
然后,由于第三离合器C3的操作,作为第三节点N3的第二行星架PC2以与输入轴1相同的转速旋转,且由于第二制动器B2的操作,作为第四节点N4的第二太阳轮S2用作一个反作用部件。因此,通过作为第二节点N2的第二齿圈R2产生比输入转速大的增速转速输出。
在第七前进档中,因第一离合器C1和第二离合器C2都不操作,因此简单行星齿轮组和复合行星齿轮组不互连,从而它们独立旋转。
与第四和第五前进档中一样,由于第四离合器C4的操作,副换档部分B变成直接连接。因此,作为输出部件的第九节点N9以与主换档部分A输出动力相同的、高于输入轴1转速的转速旋转,即,以如图4中所示的转速D7旋转,从而实现第七前进档。
对于倒档,在主换档部分A中,仅操作第二离合器C2和第一制动器B1,而在副换档部分B中,仅操作第三制动器B3。
然后,由于第二离合器C2的操作,作为第四节点N4的第二太阳轮S2与作为第六节点N6的第一行星架PC1相连。
这时,由于第一制动器B1的操作,作为第三节点N3的第二行星架PC2用作一个反作用部件。因此,通过作为第二节点N2的第二齿圈R2产生一个减速转速输出。
然后,作为第八节点N8的第三齿圈R3从主换档部分A接收反向动力,而由于第三制动器B3的操作,作为第十节点N10的第四太阳轮S4用作一个反作用部件。因此,通过作为输出部件的第九节点N9以如图4中的转速R旋转,从而实现倒档。
主换档部分A和副换档部分B中的转速改变如下。
表1
Figure C20051010552900161
此外,如图2中所示,通过释放一个操作部件和操作一个操作部件或释放两个操作部件和操作两个操作部件,可以实现在三个档位范围内跳跃换档。因此,可以改善自动变速箱的换档性能。
更具体地说,通过从第三前进档状态下释放第二离合器C2和操作第一单向离合器OWC1,可以实现从第三档到第一档的跳跃换档。通过从第六前进档状态下释放第三离合器C3和操作第一离合器C1,可以实现从第六档到第四档的跳跃换档。通过从第七前进档状态下释放第二制动器B2和操作第一合器C1,可以实现从第七档到第五档的跳跃换档。就是说,跳跃换档可以通过释放一个操作部件和操作一个操作部件而实现。
通过从第四前进档状态下在副换档部分B中释放第四离合器C4和操作第二单向离合器OWC2,及在主换档部分A中释放第二离合器C2和操作第二制动器B2,可以实现从第四档到第二档的跳跃换档。通过从第五前进档状态下在副换档部分B中释放第四离合器C4和操作第二单向离合器OWC2,及在主换档部分A中释放第三离合器C3和操作第二离合器C2,可以实现从第五档到第三档的跳跃换档。通过从第五前进档状态下在副换档部分B中释放第四离合器C4和操作第二单向离合器OWC2,及在主换档部分A中释放第三离合器C3和操作第二制动器B2,可以实现从第五档到第二档的跳跃换档。通过从第六前进档状态下在副换档部分B中释放第四离合器C4和操作第二单向离合器OWC2,及在主换档部分A中释放第三离合器C3和操作第一离合器C1,可以实现从第六档到第三档的跳跃换档。
通过释放第三离合器C3和第二制动器B2,以及操作第一离合器C1和第二离合器C2,可以实现从第七档到第四档的跳跃换档。就是说,这些跳跃换档可以通过释放两个操作部件及操作两个操作部件实现。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案中,部件分散布置在两个轴上,从而总长度可以减小。此外,由于副换档部分在第四、第五、第六,和第七前进档一体地旋转,所以,副换档部分可以分担负载。因此,可以改善行星齿轮组的耐用性,且还可以提高选择变速比时的自由度。
此外,既然可以在三个档位范围内跳跃换档,因此可以改善自动变速箱的换档性能。
尽管已经结合实际的例示性实施方案对本发明作了说明,但应当理解本发明并不局限于公开的实施方案。相反,本发明涵盖各种包括在所附权利要求的精神与范围中的改进和等价的设计。

Claims (6)

1.一种用于车辆自动变速箱的七档动力传动系,包括:
输入轴;
与输入轴平行布置的输出轴;
布置在输入轴上的主换档部分,用以接收来自输入轴的输入,该部分包括具有第一、第二、第三和第四操作部件的复合行星齿轮组、以及具有第五、第六和第七操作部件的第一简单行星齿轮组;
布置在输出轴上的副换档部分,用以向输出轴传递输出,该副换档部分包括具有第八、第九和第十操作部件的第二简单行星齿轮组;及
连接主换档部分操作部件之一与副换档部分操作部件之一的传递齿轮装置,从而主换档部分的动力可以传递到副换档部分,
其中:
主换档部分的第一至第七操作部件通过三个离合器、两个制动器,和一个单向离合器结合,使得第一至第七操作部件中的三个操作部件作为可变输入部件,而两个操作部件作为可变反作用部件;
副换档部分的第八至第十操作部件通过一个离合器、一个制动器,和一个单向离合器结合,使得第八至第十操作部件中的一个操作部件作为可变反作用部件,而一个操作部件作为输出部件;
主换档部分的第一简单行星齿轮组由单行星轮行星齿轮组构成,而主换档部分的复合行星齿轮组由拉维列奥克斯型行星齿轮组构成;
第一简单行星齿轮组包括作为第五操作部件的第一齿圈,作为第六操作部件的第一行星架,和作为第七操作部件的第一太阳轮;
复合行星齿轮组包括作为第四操作部件的第二太阳轮,作为第一操作部件的第三太阳轮,作为第二操作部件的第二齿圈,和作为第三操作部件的第二行星架;
第五操作部件固定地与输入轴相连,以作为固定输入部件;
第一和第四操作部件分别通过离合器可变地与第六操作部件相连,以作为可变输入部件;
第三操作部件通过离合器可变地与输入轴相连,以作为可变输入部件;
第四操作部件通过制动器可变地与变速箱壳相连,以作为可变反作用部件;
第三操作部件通过平行布置的制动器和单向离合器与变速箱壳相连,从而也作为可变反作用部件;
第七操作部件固定地与变速箱壳相连,以始终作为固定部件;且
第二操作部件与传递齿轮装置相连,以作为主换档部分的输出部件;
副换档部分的第二简单行星齿轮组由单行星轮行星齿轮组构成;且
第二简单行星齿轮组包括作为第八操作部件的第三齿圈,作为第九操作部件的第三行星架,和作为第十操作部件的第四太阳轮;
第八操作部件与传递齿轮装置相连,以作为副换档部分的输入部件;
第九操作部件作为输出部件,并通过离合器与第十操作部件相连,从而可变地与第十操作部件相连;及
第十操作部件通过平行布置的制动器和单向离合器与变速箱壳相连,以作为可变反作用部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七档动力传动系,其中传递齿轮装置包括:
与主换档部分的第二操作部件固定相连的主动传递齿轮;及
与主动传递齿轮啮合并与副换档部分的第八操作部件固定相连的从动传递齿轮。
3.一种用于车辆自动变速箱的七档动力传动系,包括:
互相平行布置的输入轴和输出轴;
布置在输入轴上的主换档部分,用以从输入轴上接收输入;
布置在输出轴上的副换档部分,用以向输出轴传递输出;及
连接主换档部分和副换档部分的传递齿轮装置,以使主换档部分的动力可以传递到副换档部分;
其中:
主换档部分由简单行星齿轮组和复合行星齿轮组的组合而构成,简单行星齿轮组由单行星轮行星齿轮组构成,包括作为其操作部件的第一太阳轮、第一齿圈和第一行星架,而复合行星齿轮组由拉维列奥克斯型行星齿轮组构成,包括作为其操作部件的第二太阳轮、第三太阳轮、第二齿圈,和第二行星架;
简单行星齿轮组的第一太阳轮固定地与变速箱壳相连,以始终作为固定部件;
第一齿圈固定地与输入轴相连;
复合行星齿轮组的第三太阳轮和第二太阳轮分别通过第一和第二离合器可变地与第一行星架相连;
第二行星架通过第三离合器可变地与输入轴相连,且还通过第一制动器可变地与变速箱壳相连;
第二太阳轮通过第二制动器可变地与变速箱壳相连;且
第二齿圈与传递齿轮装置相连,以将主换档部分的输出向副换档部分传递,
并且其中:
副换档部分由简单行星齿轮组构成,构成所述副换档部分的该简单行星齿轮组由单行星轮行星齿轮组构成,包括作为其操作部件的第四太阳轮、第三齿圈和第三行星架;
第三齿圈与传递齿轮装置相连,以接收主换档部分的输出;
第三行星架作为副换档部分的输出部件并通过第四离合器与第四太阳轮相连,从而可变地与第四太阳轮相连;且
第四太阳轮通过第三制动器可变地与变速箱壳相连。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七档动力传动系,其中用于防止反向旋转的单向离合器置于第二行星架和变速箱壳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七档动力传动系,其中用于防止反向旋转的单向离合器置于第四太阳轮和变速箱壳之间。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七档动力传动系,其中传递齿轮装置包括:
与主换档部分的第二齿圈固定相连的主动传递齿轮;及
与主动传递齿轮啮合并与副换档部分的第三齿圈固定相连的从动传递齿轮。
CNB2005101055290A 2005-09-23 2005-09-23 车辆自动变速箱七档动力传动系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476242C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B2005101055290A CN100476242C (zh) 2005-09-23 2005-09-23 车辆自动变速箱七档动力传动系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B2005101055290A CN100476242C (zh) 2005-09-23 2005-09-23 车辆自动变速箱七档动力传动系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936360A CN1936360A (zh) 2007-03-28
CN100476242C true CN100476242C (zh) 2009-04-08

Family

ID=3795402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2005101055290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476242C (zh) 2005-09-23 2005-09-23 车辆自动变速箱七档动力传动系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0476242C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0957139B1 (ko) * 2007-06-12 2010-05-11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자동변속기의 파워 트레인
US7798936B2 (en) * 2007-07-20 2010-09-21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Inc. 8-speed transmissions
US8038568B2 (en) * 2007-08-20 2011-10-18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LLC Multi-speed transmission
US8167769B2 (en) * 2007-11-01 2012-05-01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LLC Gear and clutch arrangement for multi-speed transmission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936360A (zh) 2007-03-2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0478583C (zh) 具有四个行星齿轮组的八速变速箱
CN101886688B (zh) 八档、九档和十档自动变速器
US7311634B2 (en) Seven-speed powertrain of an automatic transmission for vehicles
CN101178112B (zh) 车辆自动变速器的八档动力传动系
CN101178111B (zh) 车辆自动变速器的齿轮系
CN101550993B (zh) 车辆自动变速器的齿轮系
US7384364B2 (en) Seven-speed powertrain of an automatic transmission for vehicles
CN100434749C (zh) 自动变速箱六档动力传动系
CN101334094B (zh) 带行星齿轮装置和副轴齿轮装置的八速变速器
US20060142111A1 (en) Powertrain of an automatic transmission
CN101368616A (zh) 用于车辆的自动变速器的齿轮系
CN104896038A (zh) 多挡变速器及其行星齿轮系
CN101275628B (zh) 具有两个固定互连元件的8档变速器
KR20180123932A (ko) 차량용 자동변속기의 유성기어트레인
KR20180123920A (ko) 차량용 자동변속기의 유성기어트레인
CN103133612A (zh) 多档变速器
KR20180083590A (ko) 차량용 자동변속기의 유성기어트레인
CN102072291B (zh) 扭矩拼合式自动变速器
KR20180123933A (ko) 차량용 자동변속기의 유성기어트레인
CN101429997B (zh) 车辆自动变速器的齿轮系
CN100476242C (zh) 车辆自动变速箱七档动力传动系
CN100400927C (zh) 自动变速装置的六速动力系
CN100396962C (zh) 自动变速装置的六速动力系
CN105485271A (zh) 一种自动变速器及其行星齿轮系
KR20180123931A (ko) 차량용 자동변속기의 유성기어트레인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90408

Termination date: 20150923

EXPY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