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0448374C - 血糖值上升抑制剂、体脂肪蓄积抑制剂以及食用材料 - Google Patents

血糖值上升抑制剂、体脂肪蓄积抑制剂以及食用材料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0448374C
CN100448374C CNB2003801034753A CN200380103475A CN100448374C CN 100448374 C CN100448374 C CN 100448374C CN B2003801034753 A CNB2003801034753 A CN B2003801034753A CN 200380103475 A CN200380103475 A CN 200380103475A CN 100448374 C CN100448374 C CN 100448374C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ugar
picked
blood glucose
sucrose
glucose valu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Lifetime
Application number
CNB200380103475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711034A (zh
Inventor
村淳
永井幸枝
江桥正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tsui DM Suga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Mitsui Suga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tsui Sugar Co Ltd filed Critical Mitsui Suga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71103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71103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0448374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0448374C/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Lifetim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loring Foods And Improving Nutritive Qualities (AREA)

Abstract

一种血糖值上升抑制剂,其特征在于,以巴拉金糖为有效成分,在摄取α-1,6糖苷键占结构糖之间总体结合键的比率为0%以上且不足50%的碳水化合物同时或其前后摄取该血糖值上升抑制剂,可以抑制由于摄取该碳水化合物所致的血糖值的上升。

Description

血糖值上升抑制剂、体脂肪蓄积抑制剂以及食用材料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血糖值上升抑制剂、体脂肪蓄积抑制剂、食用材料、抑制血糖值的方法以及抑制体脂肪蓄积的方法。
背景技术
作为防止血糖值上升的成分,已知有Gymnema Sylvestre的叶的提取物(特开昭64-85058号公报、特开平2-79955号公报)、Gymnemainodorum的提取物(特开平5-252897号公报)、Gymnema chingen的提取物(特开平6-245735号公报),它们通过抑制糖吸收,从而抑制血糖值的上升。也有报告指出Gymnema inodorum中含有的三萜烯糖苷(特开平6-128161号公报)也同样具有抑制糖吸收的效果。
另外,单萜烯糖苷中,具有因蔗糖酶抑制效果而引起的抑制血糖值上升的效果(特开平6-100453号公报)。例如取自甜菜的甜菜碱(特开平8-133970号公报)、取自龙芽木的皂苷混合物(特开平8-283169号公报)及α-葡糖苷酶抑制剂(特开平8-289783号公报),都是这样的单萜烯糖苷。
此外,近年来报告了具有抑制血糖值上升效果的碳水化合物。例如,难消化性糊精对于血糖值容易上升的人的餐后血糖上升有抑制效果(健康、营养食品研究,Vol.2,No.1,52-56,1999年),并影响脂质代谢(健康、营养食品研究,Vol.3,No.3,47-58,2000年)。另外,明确了左旋阿拉伯糖可以特异性地抑制用于分解蔗糖的小肠蔗糖分解酶的活性(日本营养、食粮学会志,Vol.50,No.2,133-137,1997年)。
另外,虽然不是碳水化合物但属于植物提取物的番石榴的叶的热水提取物,可以抑制麦芽糖酶、蔗糖酶及α-淀粉酶的碳水化合物分解酶活性,尤其对于α-淀粉酶的抑制比对于其它2种酶的抑制效果更强,从而确认了它可以抑制餐后血糖值的上升(日本农艺化学会志,Vol.72,No.8,923-931,1998年)。
发明内容
然而,Gymnema提取物等因为有苦味、没有甜味,如果不进行特殊处理就不能食用;难消化性糊精或左旋阿拉伯糖等,虽然是碳水化合物,但由于在体内难以消化吸收,大量摄取就有可能发生腹泻。另外,有人指出具有蔗糖酶活性抑制效果的物质,如果与蔗糖同时摄取,可导致其不被分解而直达大肠。也就是说,被认为具有抑制血糖值上升效果的上述物质,在使用时会发生不适的现象,其用途多受到限制。
因此,希望得到不带有苦味等异味,并在摄取上安全的血糖值上升抑制剂。此外,由于植物提取物并不作为通常食品摄取,而左旋阿拉伯糖也是食品添加物,因此,希望获得使用能够作为通常食品摄取且安全的食品原料来抑制血糖值上升的方法。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解决上述以往技术问题的血糖值上升抑制剂。
本发明者努力研究的结果是,使认为导致血糖值上升的物质与巴拉金糖(palatinose)搭配混合食用,从而可以解决上述问题,抑制起因于该物质的血糖值上升,进而完成本发明。
也就是说,本发明是提供血糖值上升抑制剂(血糖值上升抑制剂,其对由摄取α-1,6糖苷键占结构糖之间总体结合键的比率在0%以上且不足50%的碳水化合物所致的血糖值上升进行抑制,其特征在于,以巴拉金糖为有效成分,在摄取上述碳水化合物的同时或其前后摄取该抑制剂),其以巴拉金糖为有效成分,在摄取α-1,6糖苷键占结构糖之间总体结合键的比率在0%以上且不足50%的碳水化合物的同时或其前后摄取该抑制剂,用以抑制起因于摄取该碳水化合物的血糖值上升。
如Hormone and Metabolic Research,21,338-340,1989等的报告,巴拉金糖是摄取后没有显示急剧的血糖值上升或下降的、低升糖指数食品原料(所谓升糖指数(GI)是近年来成为热点的、表示食品及血糖值之间关系的指标,白面包或葡萄糖被用作基准的参照食品(The American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43(January),167-172,1986),巴拉金糖与其它碳水化合物同时摄取时,通常认为发现了用起因于摄取巴拉金糖的血糖值变化与起因于同时摄取的碳水化合物的血糖值变化的和来表示的血糖值变化,所以,以往人们仅仅认为,在抑制血糖上升的食品中,巴拉金糖作为碳水化合物单独地使用。
另外,关于巴拉金糖与其它碳水化合物之间的共存效果,有关于巴拉金糖与蔗糖的关系的报告(日本营养、食粮学会志,Vol.36,No.3,169-173,1983年),该报告认为,蔗糖酶(蔗糖α-D-glucohydrolase)把蔗糖分解为葡萄糖及果糖,因为此酶是以蔗糖或麦芽糖为底物,依据此酶促反应,并不分解与蔗糖或者麦芽糖具有相同结构糖但结合方式并不同的巴拉金糖或者异麦芽糖。亦即,蔗糖与巴拉金糖共存时,分解蔗糖与分解巴拉金糖并不互相影响,各自进行。
另一方面,有报告认为,由于在消化管内分解巴拉金糖的异麦芽糖酶(oligo-1,6-glucosidase)是分解异麦芽糖、潘糖(Panose)及异麦芽三糖等具有α-1,6糖苷键的碳水化合物的酶,所以巴拉金糖与此等碳水化合物共存时,彼此间竞争性抑制酶的分解反应,而使分解速度变慢(日本营养、食粮学会志,Vol.36,No.3,169-173,1983年)。依此认为巴拉金糖是因为竞争性抑制异麦芽糖酶而抑制含有α-1,6糖苷键占结构糖之间总体结合键的比率为一半以上的碳水化合物的血糖值上升,但并不抑制起因于摄取包括单糖类的、不具有α-1,6糖苷键的碳水化合物或α-1,6糖苷键占结构糖之间总体结合键的比率不足50%的碳水化合物的血糖值的上升。
然而,与上述认知相反,本发明者此次发现了由摄取α-1,6糖苷键占结构糖之间总体结合键的比率在0%以上且不足50%的碳水化合物导致的血糖值上升,可以通过同时或其前后摄取巴拉金糖而得到抑制的全新的现象。
本发明另外提供以巴拉金糖为有效成分,在摄取选自蔗糖、小麦粉、淀粉、糊精及异构化糖中的至少1种食品原料的同时或其前后摄取,从而抑制由摄取上述食品原料导致的血糖值上升的血糖值上升抑制剂(血糖值上升抑制剂,其对由摄取选自蔗糖、小麦粉、淀粉、糊精及异构化糖中的至少1种的食品原料而导致的血糖值上升进行抑制,其特征在于,以巴拉金糖为有效成分,在摄取上述食品原料的同时或其前后摄取)。
淀粉及糊精是由α-淀粉酶、β-淀粉酶及α-葡萄糖苷酶(麦芽糖酶)所分解,生成的葡萄糖被小肠吸收。人们已经明确的是,巴拉金糖虽然具有糖基但几乎不被α-葡萄糖苷酶所分解。
另外,由葡萄糖及果糖所形成的异构化糖是由单糖所构成的糖类(碳水化合物)商品,通过摄取异构化糖,可以得到与蔗糖相似的急速的血糖值上升及下降曲线。通常认为,因为异构化糖为单糖,不与巴拉金糖分解酶发生竞争性抑制,所以很容易被吸收。
表示葡萄糖或蔗糖的急速的血糖值的上升及下降曲线,虽已是众所周知,但把白面包与葡萄糖同样地作为升糖指数测定基准,则是因为食品中的淀粉的消化速度非常快,因而可以认为近似于蔗糖或葡萄糖的急速的血糖值的上升及下降曲线(ILSI Europe Concise Monograph Series「糖与营养·健康新认知的评估」,8-12页,1998年)。因为糊精为淀粉的部分分解物,可以容易推测出它与淀粉会画出同样的血糖值曲线。因此,蔗糖、葡萄糖、淀粉及糊精成为摄取后血糖值容易急速上升的代表性碳水化合物,被广泛使用于加工食品中。另外,异构化糖是由葡萄糖及果糖所形成的液糖,因为它们是蔗糖的结构糖,所以可以用与蔗糖同样的血糖值上升曲线来表示。
一般传统上认为,同时摄取血糖值上升及下降缓慢的巴拉金糖与血糖值上升及下降急速的蔗糖、葡萄糖、糊精及淀粉等碳水化合物(糖类)时,与单独摄取容易消化的蔗糖、葡萄糖、糊精及淀粉等碳水化合物时同样地使血糖值急速上升,而同时摄取的巴拉金糖的缓慢的血糖值变化并不被表现出来。通常认为这是因为容易消化的上述碳水化合物的分解酶与巴拉金糖的分解酶非常不同(巴拉金糖分解速度约为蔗糖分解速度的1/5),它们不发生竞争性抑制,并且巴拉金糖不影响葡萄糖等单糖类的吸收。
因此,本发明认为同时或其前后摄取巴拉金糖,可以抑制由于摄取选自蔗糖、小麦粉、淀粉、糊精及异构化糖中的至少1种食品原料而导致的血糖值的上升,这是一种全新的认识。
本发明另外提供血糖值上升抑制剂(对摄取餐所导致的血糖值上升进行抑制的血糖值上升抑制剂,其特征在于,以巴拉金糖为有效成分,与摄取餐同时或其前后摄取),以巴拉金糖为有效成分,与摄取餐同时或其前后摄取,从而抑制由于摄取餐而致的血糖值上升。
在一般的摄取餐情况下,每餐摄取的碳水化合物的量约为50至150g,餐中所含的碳水化合物是导致餐后血糖值上升的主要原因。通常的食用材料中,包括许多薯类、米制品(米饭、越南面,米粉等面类及饼等),以及小麦制品(小麦粉、小麦面条、面包类、烤点心、比萨面皮及日式杂烩面饼等)等碳水化合物的食材,它们所含的碳水化合物主要为淀粉。通常认为,与摄取含有碳水化合物的水溶液不同,因为摄取餐时的碳水化合物是以混杂于其它成分之中的状态或被其它成分包围的状态而与其它成分一起存在,所以,通过摄取巴拉金糖来抑制餐后血糖值上升要比抑制由作为水溶液摄取的单糖类或双糖类等碳水化合物所导致的血糖值上升更为困难。因此,通过摄取巴拉金糖来抑制血糖值上升是一种全新的认识。
另外,本发明提出体脂肪蓄积抑制剂(对由于摄取α-1,6糖苷键占结构糖之间总体结合键的比率在0%以上且不足50%之间的碳水化合物而导致的血糖值及胰岛素分泌量上升所引起的体脂肪蓄积进行抑制的体脂肪蓄积抑制剂,其特征在于,以巴拉金糖为有效成分,在摄取上述碳水化合物的同时或其前后摄取),以巴拉金糖为有效成分,在摄取α-1,6糖苷键占结构糖之间总体结合键的比率在0%以上且不足50%的碳水化合物的同时或其前后摄取,从而对由于摄取该碳水化合物而导致血糖值及胰岛素分泌量上升所引起的体脂肪蓄积进行抑制。
另外,提供体脂肪蓄积抑制剂(对摄取选自蔗糖、小麦粉、淀粉、糊精及异构化糖中的至少1种食品原料而导致的血糖值及胰岛素分泌量上升所引起的体脂肪蓄积进行抑制的体脂肪蓄积抑制剂,其特征在于,以巴拉金糖为有效成分,在摄取上述食品原料的同时或其前后摄取),以巴拉金糖为有效成分,在摄取选自蔗糖、小麦粉、淀粉、糊精及异构化糖中的至少1种食品原料的同时或其前后摄取,从而抑制由于摄取该食品原料而导致的血糖值及胰岛素分泌量上升所引起的体脂肪蓄积。
进一步,提供体脂肪蓄积抑制剂(对摄取餐而导致的血糖值及胰岛素分泌量的上升所引起的体脂肪蓄积进行抑制的体脂肪蓄积抑制剂,其特征在于,以巴拉金糖为有效成分,与摄取餐同时或其前后摄取),以巴拉金糖为有效成分,与摄取餐同时或其前后摄取,从而对摄取餐而导致的血糖值及胰岛素分泌量上升所引起的体脂肪蓄积进行抑制。
有报告指出,在设定营养摄取量为相同的每日2餐的限定下,把交替给予高脂肪食物和砂糖的组合食物与单一的基本食物的情况,与交替给予单一高脂肪食物与基本食物和砂糖的组合食物进行比较,结果发现,在同时摄取高脂肪食物和砂糖的组合食物时,体脂肪量表现出明显的变高(科学与工业,Vol.61,No.1,17-24,1987年)。这是因为发生了连锁反应,即:摄取砂糖而导致血糖值上升,促使胰岛素分泌,胰岛素将脂肪组织中的脂蛋白脂肪酶(LPL)活化,血中来自食饵的中性脂肪迅速地被脂肪细胞吸收,做为体脂肪而蓄积(New Food Industry,Vol.31,No.10,9-15,1989年)。因此,相反地,如果通过抑制血糖值上升来抑制诱发的胰岛素的分泌,就可以抑制LPL的活化,从而抑制体脂肪蓄积。
因此,通过同时或其前后摄取巴拉金糖,可使血糖值的上升下降曲线变得缓慢,从而抑制LPL的活化,使脂肪难以蓄积为体脂肪。
本发明另外提供让摄取个体摄取上述血糖值上升抑制剂来抑制血糖值上升的方法,以及让摄取个体摄取上述体脂肪蓄积抑制剂来抑制体脂肪蓄积的方法。
本发明另外提供下述(1)至(6)的食用材料。
(1)抑制由于摄取食品原料而导致血糖值上升的食用材料(包含巴拉金糖和由α-1,6糖苷键占结构糖之间总体结合键的比率在0%以上且不足50%的碳水化合物所形成的食品原料的食用材料,其特征在于,配合有对由于摄取上述食品原料而导致的血糖值上升进行抑制的量的巴拉金糖),包含巴拉金糖和由α-1,6糖苷键占结构糖之间总体结合键的比率在0%以上且不足50%的碳水化合物所形成的食品原料。
(2)抑制由于摄取食品原料而导致的血糖值上升的食用材料(包含巴拉金糖和选自蔗糖、小麦粉、淀粉、糊精及异构化糖中的至少1种食品原料的食用材料,其特征在于,配合有对由于摄取上述食品原料而导致的血糖值上升进行抑制的量的巴拉金糖),包含巴拉金糖和选自蔗糖、小麦粉、淀粉、糊精及异构化糖中的至少1种食品原料。
(3)上述(2)的食用材料,其作为甜味剂使用,所述食品原料是选自蔗糖及异构化糖中的至少1种食品原料。
(4)上述(2)的食用材料,其作为预混物(premix)材料使用,所述食品原料选自蔗糖、小麦粉、淀粉及糊精中的至少1种食品原料。
(5)上述(2)的食用材料,其作为粉末饮料使用,所述食品原料是蔗糖。
(6)上述(2)的食用材料,以上述巴拉金糖的重量为A,以上述食用材料中的碳水化合物的总重量为B时,B中A所占的比率在10%以上,而且每60kg摄取个体体重所对应的巴拉金糖的摄取量为5g以上。
通过摄取上述(1)至(6)的食用材料或加工该食用材料所成的食品,可以抑制由于摄取上述食品原料而导致的血糖值的上升。
本发明另外再提供下述(7)至(12)的食用材料。
(7)对由于摄取该食品原料而导致血糖值及胰岛素分泌量的上升所引起的体脂肪蓄积进行抑制的食用材料,包含巴拉金糖和由α-1,6糖苷键占结构糖之间总体结合键的比率在0%以上且不足50%的碳水化合物所形成的食品原料。
(8)对由于摄取该食品原料而导致血糖值及胰岛素分泌量的上升所引起的体脂肪蓄积进行抑制的食用材料,包含巴拉金糖和选自蔗糖、小麦粉、淀粉、糊精及异构化糖中的至少1种食品原料。
(9)上述(8)的食用材料,其作为甜味剂使用,其中食品原料是选自蔗糖及异构化糖中的至少1种食品原料。
(10)上述(8)的食用材料,其作为预混物材料使用,其中食品原料是选自蔗糖、小麦粉、淀粉及糊精中的至少1种食品原料。
(11)上述(8)的食用材料,其作为粉末饮料使用,其中食品原料为蔗糖。
(12)上述(8)的食用材料,以上述的巴拉金糖的重量为A,以上述食用材料中的碳水化合物的总重量为B时,B中A所占有的比率在20%以上,而且每60kg的摄取个体的体重所对应的巴拉金糖的摄取量为10g以上。
通过摄取上述(7)至(12)的食用材料或加工该食用材料所成的食品,可以抑制由于摄取该食品原料而导致的血糖值及胰岛素分泌量的上升所引起的体脂肪蓄积。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摄取实施例1的饮料后的血糖值变化图。
图2是表示摄取实施例1的含蔗糖饮料后的血糖值上升曲线下面积图。
图3是表示摄取实施例1的含葡萄糖饮料后的血糖值上升曲线下面积图。
图4是表示摄取碳水化合物重量为50g时,碳水化合物中巴拉金糖所占比率与GI值的关系图。
图5是表示摄取实施例2的饮料后的血糖值变化图。
图6是表示摄取实施例2的饮料后的血糖值上升曲线下面积图。
图7是表示摄取实施例3的饲料后的体重变化图。
图8是表示摄取实施例3的饲料后的各脂肪组织的湿重图。
图9是表示图8中各脂肪组织的湿重总和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详细地说明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
本发明中所谓的“巴拉金糖”,别名为异麦芽酮糖(isomaltulose),是由葡萄糖和果糖以α-1,6糖苷键结合构成的双糖。
巴拉金糖可以为水合物,作为一水合物时,其融点为123至124℃,比旋光度为[α]20 D+97.2,费林氏液还原力是葡萄糖的52%,在100g水中的溶解度于20℃时为38.4g。另外,水溶液的甜味品质良好,其甜度约为蔗糖的40%。
巴拉金糖是发现于天然的蜂蜜或甘蔗汁中。另外也存在于由来自细菌或酵母的α-葡糖基转移酶(α-Glucosyltransferase)(异麦芽酮糖合成酶)作用于蔗糖时所产生的转移生成物中。
在工业上,巴拉金糖是由Protaminobacter rubrum或Serratiaplymuthica等细菌所产生的α-葡糖基转移酶作用于蔗糖而制造出来的。
本发明中所谓的「α-1,6糖苷键占结构糖之间总体结合键的比率在0%以上且不足50%的碳水化合物」被大体分为「不具有α-1,6糖苷键的碳水化合物」及「α-1,6糖苷键结占结构糖之间总体结合键的比率为大于0%且小于50%的碳水化合物」。
作为「不具有α-1,6糖苷键的碳水化合物」,可举例如麦芽糖、蔗糖、异构化糖及葡萄糖等碳水化合物,作为「α-1,6糖苷键占结构糖之间总体结合键的比率为大于0%且小于50%的碳水化合物」,可举例如淀粉、糊精及支链糊精等。另外,因为异麦芽糖、潘糖、异潘糖及异麦芽三糖是α-1,6糖苷键占结构糖之间总体结合键的比率在50%以上的碳水化合物,不符合本发明中所涉及的引起血糖值上升的碳水化合物。
「α-1,6糖苷键占结构糖之间总体结合键的比率在0%以上且不足50%的碳水化合物」既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2种以上组合使用,该碳水化合物并不局限于出售的精制的高纯度的单一成分的碳水化合物,也可包括包含于小麦粉或薯类等谷类中的形态。另外,小麦粉成分中约75%为碳水化合物,其中约98%为淀粉。
本发明中所谓的「同时或其前后摄取」是指在1次的摄取餐或进零食时,摄取巴拉金糖与其它碳水化合物,并不局限为一定要混合摄取。因此,也包括摄取含有巴拉金糖的饮食品,此时摄取含有容易使血糖值上升的其它碳水化合物的饮食品的情况。例如摄取含有蔗糖及淀粉的蛋糕或饼干,此时同时或其前后摄取含有巴拉金糖的饮料也符合本发明中「同时或其前后摄取」的条件。也就是说,所谓的「同时或其前后摄取」是指在巴拉金糖仍停留于胃的状态下,摄取正餐或零食;或是正餐或零食仍停留于胃的状态下,摄取巴拉金糖,从而使它们在胃中可以混合的时间范围。另外,虽然通常此时间是指食前30分钟到食后2小时之内,但因人的个体差,身体状况或摄取时机而有所差异。
「摄取巴拉金糖」不仅指单独摄取巴拉金糖,也包括摄取含有巴拉金糖的食用材料,例如包括摄取清凉饮料、咖啡及红茶等饮料、煎蛋及炖煮物等料理类、烘烤点心、布丁及馒头等点心类,以及包括点心面包的面包类。
本发明中所谓的「甜味剂」是指饮食品中为增加甜味所使用的物质,如配合咖啡或红茶等用途所调制的甜味剂、或家庭用及公务用所使用的甜味剂。这类甜味剂的形态可以是粉末、颗粒及立方体、以及液体等,也可以用棒、小袋、箱及个别包等包装。
本发明中所谓的「预混物材料」是指包括热饼预拌粉、磅蛋糕预拌粉、面包预拌粉、松饼预拌粉、发糕预拌粉、可丽饼预拌粉、饼干预拌粉、甜甜圈预拌粉、海棉蛋糕预拌粉、果冻预拌粉、布丁预拌粉、加糖红豆馅及汤圆粉等含有巴拉金糖及其它原料的、预先将几个原料混合起来销售的食品原料。
所谓的「粉末饮料」是指可可粉、咖啡、果汁粉、红茶粉、柠檬粉及杯汤等,以及用热水、水及牛奶等液体溶解后作为饮料使用的饮料制品。
与巴拉金糖同时或其前后摄取的碳水化合物中,因为蔗糖及异构化糖等是有甜味的原料,将其中的一部分用巴拉金糖置换,可以减少甜味。因为近年来消费者倾向于甜味低的点心类或饮料,所以可以用作迎合此类消费者的食品。另外,在不希望甜味降低的情况下,也可并用如异构化糖、果糖、阿斯巴特(aspartame)、甜菊及醋磺内酯钾(acesulfame K)等高甜度原料,将食品调整到喜欢的甜度。从加工特性的角度讲,与在食品中单独使用巴拉金糖相比,同时配合蔗糖可以抑制着色性,另外也可抑制溶解度低的巴拉金糖的结晶析出。
如下所述的实施例可知,与巴拉金糖同时或其前后摄取如蔗糖、糊精、淀粉及异构化糖等α-1,6糖苷键占结构糖之间总体结合键的比率为0%以上且不足50%的碳水化合物时,可以抑制由与巴拉金糖同时或前后所摄取的上述碳水化合物所导致的血糖值的上升。
使用比较例,摄取50g蔗糖的组、摄取25g蔗糖的组及摄取25g葡萄糖的组,在摄取30分钟后,显示急速的血糖值上升现象,血糖值增加的曲线及基础线所包围的部分的面积(血糖值上升曲线下面积)在摄取50g的蔗糖与摄取25g的葡萄糖时几乎相同,为高值。另外,当摄取25g的蔗糖时其略低于上述值。另一方面,作为实施例所测定的同时摄取25g的蔗糖或25g的葡萄糖及25g的巴拉金糖的组,并不表现出摄取此类碳水化合物后的急速的血糖值上升现象,血糖值上升曲线下的面积与比较例对照,明显地为低值。
另外,将摄取作为升糖指数测定基准的50g的碳水化合物后的血糖值上升曲线下面积,以摄取50g的葡萄糖的值为100%所表现的相对值(GI值)来表示,分别改变葡萄糖与巴拉金糖在组合中的的组成比率后所测定的结果,可以得出随着巴拉金糖的比率增加,而GI值降低的曲线。
由上述可知,与摄取葡萄糖或蔗糖的同时或其前后摄取巴拉金糖时,并不表现出摄取葡萄糖或蔗糖的血糖值与摄取巴拉金糖的血糖值相加的结果,相反,显示出抑制由于葡萄糖及蔗糖所致的血糖值上升的效果。
另外,巴拉金糖抑制起因于蔗糖及葡萄糖的血糖值上升这一事实,可以明确的是,与蔗糖分解物几乎相同的异构化糖、因分解而生成葡萄糖的淀粉或糊精以及用淀粉来取代蔗糖或葡萄糖都是合适的。
另一方面,关于抑制体脂肪蓄积的效果,以前有这样的报告(NewFood Industry,Vol.31,No.10,9-15,1989年):在将使鼠摄取作为高脂肪饮食的含蔗糖饲料的组与摄取用巴拉金糖取代蔗糖的饲料的组的体脂肪蓄积量进行比较时发现,摄取含有巴拉金糖的饲料的组的体脂肪蓄积量较低。但是,在用巴拉金糖取代部分蔗糖时,将其体脂肪蓄积量与含蔗糖的饲料的组及含巴拉金糖的饲料的组相比较,认为体脂肪蓄积量是随着该饲料中所添加巴拉金糖的比率而显示为他们中间的值。
如后述的实施例所示,调制3种饲料,分别为添加40%蔗糖作为饲料中的碳水化合物的比较例的饲料,取代蔗糖为巴拉金糖的巴拉金糖饲料,及取代部分蔗糖为巴拉金糖的饲料,将这些饲料分别使鼠长期摄取,并比较它们体脂肪蓄积的程度。其结果是与摄取比较例的饲料的组相比较,摄取巴拉金糖饲料组的脂肪组织的重量显示为有意义的降低,这与以往所报告的鼠的结果相同。然而,摄取取代部分蔗糖为巴拉金糖的饲料的组比摄取蔗糖饲料的组显示出有意义的体脂肪蓄积量的降低,不仅如此,与摄取巴拉金糖饲料的组比较,摄取取代部分蔗糖为巴拉金糖的饲料的组的脂肪组织重量要略低一些,其抑制体脂肪蓄积的效果高。因此表明,即使取代部分蔗糖为巴拉金糖,也与全部取代成巴拉金糖时有相同程度的抑制体脂肪蓄积的效果。
本发明的血糖值上升抑制剂或体脂肪蓄积抑制剂只要含有巴拉金糖为有效成分即可,可以仅由巴拉金糖构成,也可以是巴拉金糖及其它组成成分的混合物。作为其它组成成分,可举例如药学上可以允许的已知的赋形剂或载体。除此之外,也可含有上述的蔗糖、小麦粉、淀粉、糊精及异构化糖等。
在血糖值上升抑制剂或体脂肪蓄积抑制剂含有其它组成成分时,血糖值上升抑制剂或体脂肪蓄积抑制剂与其它组成成分的比率可根据摄取量及时机而任意决定。如表示此比率的典型配比例,则血糖值上升抑制剂:其它组成成分=99.99∶0.01至10.00∶90.00。此比率以99.99∶0.01至20.00∶80.00为优选,以99.99∶0.01至30.00∶70.00为更优选。另外,体脂肪蓄积抑制剂:其它组成成分=99.99∶0.01至20.00∶80.00,以99.99∶0.01至30.00∶70.00为优选,以99.99∶0.01至40.00∶60.00为更优选。
本发明的抑制血糖值上升的食用材料优选的是,以巴拉金糖的重量为A,以食用材料中的碳水化合物的总重量为B时,A占B的比率为10%以上,并且其中所配合的巴拉金糖使得每60kg体重的摄取个体所对应的巴拉金糖的摄取量为5g以上。在此,A占B的比率以20%以上为更优选,以30%以上为更进一步优选。所对应的巴拉金糖摄取量是每60kg体重的摄取个体在10g以上为更优选,在15g以上为更进一步优选。
本发明的抑制体脂肪蓄积的食用材料优选的是,以巴拉金糖的重量为A,以食用材料中的碳水化合物的总重量为B时,A占B的比率在20%以上,并且其中所配合的巴拉金糖使得每60kg体重的摄取个体所对应的巴拉金糖的摄取量以10g以上。在此,A占B的比率在30%以上为更优选,在40%以上为更进一步优选。每60kg体重的摄取个体所对应的巴拉金糖的摄取量在15g以上为更优选,在20g以上为更进一步优选。
巴拉金糖可以上述方法获得,在将其与其它组成成分共同作为血糖值上升抑制剂或体脂肪蓄积抑制剂使用时,可用已知的混合方法或赋形方法制造。另外,本发明的血糖值上升抑制剂及体脂肪蓄积抑制剂以及食用材料的摄取个体,可以是人类或是非人类的动物(尤其是哺乳类动物);作为摄取方法,可举例为经口服用。
实施例
以下详细地说明了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但本发明并不局限于这些实施例。
(实施例1)
将50g的蔗糖、25g的蔗糖和25g的葡萄糖,分别溶解于蒸馏水中,制作出总量为190g之饮料(分别为比较例的饮料1、比较例的饮料2和比较例的饮料3)。所得到的比较例的各饮料为对照试样,进行后述的摄取饮料后的血糖值测定试验。另一方面,将25g的蔗糖和25g的巴拉金糖组合、42.5g的葡萄糖和7.5g的巴拉金糖组合、35g的葡萄糖和15g的巴拉金糖组合、25g的葡萄糖和25g的巴拉金糖组合、以及25g的葡萄糖和2.78g的巴拉金糖组合,分别溶解于蒸馏水中,制作出总量为190g的饮料(分别为实施例的饮料1、实施例的饮料2、实施例的饮料3、实施例的饮料4、及实施例的饮料5)。所得的实施例的各饮料为检验试样,进行摄取饮料后的血糖值测定试验。
血糖值测定试验为如下所述。亦即,选择31岁至40岁的健康男女5人(男性4人,女性1人)为试验者,试验者于试验当天不摄取早餐,在试验开始前12小时以上处于绝食状态。分别于摄取饮料前(0分钟)、摄取后30分钟、60分钟、90分钟及120分钟后,抽取各试验者血液,测定其血糖值。每1次的试验中摄取的饮料为1种,在另一日改变摄取的饮料,试验为1日1次,实施延续到8日。另外,全部的摄取饮料后的血糖值测定试验是由相同的5位试验者进行。另外,实施例1中,血液的采取及血糖值的测定是使用freestyle kissei set(KISSEI药品工业株式会社)来实施的。
试验中的血糖值增加曲线如图1所示,比较了摄取各种饮料后血糖值的变化。由图1可知,同时摄取25g的巴拉金糖及25g的葡萄糖后,与单独摄取25g的葡萄糖相比,可以抑制摄取饮料后血糖值的上升。另外,同时摄取25g的巴拉金糖及25g的蔗糖后,与单独摄取50g的蔗糖或单独摄取25g的蔗糖相比,可以得知血糖值的上升被抑制了。特别是对于摄取后30分钟的急速血糖值的上升,实施例的饮料与比较例的饮料的值差更明显。
如图2所示,算出各试验者在单独摄取蔗糖后或同时摄取蔗糖及巴拉金糖后的120分钟内的血糖值曲线下的面积,取其平均作比较时,同时摄取与50g的蔗糖(比较例的饮料1)有相同的碳水化合物重量且相同热量的25g蔗糖和25g的巴拉金糖(实施例的饮料1)时,其血糖值曲线下面积在危险率不到5%时,表现为有意义的降低。另外,摄取25g的蔗糖(比较例的饮料2)时,尽管所摄取的碳水化合物重量低,且其热量也低,但仍表现出比摄取实施例的饮料1后更高的血糖值曲线下面积值。
另外,对于并用葡萄糖及巴拉金糖进行摄取时的效果,如图3所示。所摄取的碳水化合物为定量的50g时(实施例的饮料2、3及4),随着巴拉金糖的比率的增加,血糖值曲线下面积随之减少。另外,葡萄糖的摄取量固定在25g(比较例的饮料3、实施例的饮料4及5)时,随着同时摄取的巴拉金糖量的增加,即使所摄取的碳水化合物总量增加,其血糖值曲线下面积仍然减少。
用得到的数据以及巴拉金糖的GI值(100%巴拉金糖的值),和葡萄糖的GI值(0%巴拉金糖的值),以所摄取的碳水化合物(总量50g)中巴拉金糖所占的比率为横轴,标绘此时相应的GI值的图形,如图4所示。依此,即使摄取相同的碳水化合物重量及热量,随着巴拉金糖的比率增加,而GI值减少,尤其是巴拉金糖的比率超过50%时,GI值降至50以下,与摄取100%(50g)的巴拉金糖时相比,几乎降至相同的程度。另外,如图4所示,碳水化合物(总量50g)中的巴拉金糖所占的比率在10%以上时,GI值明显地降低。
然而,摄取实施例的饮料5(含有25g的葡萄糖及2.78g的巴拉金糖),即使碳水化合物中巴拉金糖所占的比率为10%,与摄取比较例的饮料3(25g的葡萄糖)相比较,GI值仅少许降低。这不仅显示了所摄取的碳水化合物中巴拉金糖所占的比率,还显示了存在着表现效果的巴拉金糖的有效最小摄取量。由本实施例的结果推测,巴拉金糖抑制血糖值的有效最小摄取量为5g以上。
如上述所示,将蔗糖或葡萄糖与巴拉金糖并用时,具有抑制血糖值上升的效果。
(实施例2)
将20g的巴拉金糖溶解于蒸馏水中,制造出总量为190g的实施例的饮料。另外,以190g的蒸馏水为对照饮料。把这二种饮料作为检测样本,进行后述的血糖值测定试验。
血糖值测定试验为如下所述。亦即,选择31岁至55岁的健康男女7人(男性5人,女性2人)为试验者,让试验者在测定初期的血糖值的4个小时前用毕早餐,并测定摄取饮料前的血糖值。其次,食用午餐盒饭(商品名:二段便当幕之内,童或日洋(株)制,718kcal的热量、29.8g的蛋白质、20.0g的脂质、104.6g的碳水化合物及1.4g的钠),在食用时,同时摄取实施例饮料(190g)或对照饮料(190g)。摄取餐结束后,经时地在30分钟、60分钟、90分钟及120分钟后,分别抽取各试验者的血液,测定血糖值。在1次的试验中摄取的饮料为1种,在另一天改变摄取的饮料,试验为1日1次,延续实施2日。因此,每位试验者接受了摄取实施例的饮料后以及摄取对照饮料后的2次血糖值测定试验。另外,与实施例1相同,血液的采取及血糖值的测定是用freestyle kissei set(KISSEI药品工业株式会社)实施的。
试验中的血糖值增加曲线如图5所示,可以比较各饮料引起的血糖值的变化。由图5可知,与摄取对照饮料(蒸馏水)后的血糖值的上升相比较,摄取实施例的饮料(巴拉金糖)后的血糖值的上升要缓慢。另外,此时血糖值曲线下面积如图6所示。由此图形可知,血糖值曲线下面积值在与摄取餐同时地摄取实施例的饮料时,比与摄取餐同时地摄取对照饮料时要低。
以上试验表明,与摄取餐同时地摄取巴拉金糖时餐后血糖值的上升受到抑制。
(实施例3)
连续地给鼠提供添加巴拉金糖的饲料、不添加巴拉金糖而添加有蔗糖的饲料、以及在饲料中添加巴拉金糖和蔗糖两者的饲料,然后比较它们体脂肪的蓄积量。
首先,让7周大的C57BL/6CrSlc(SPF)雄性鼠(共30只),自由摄取市售的粉末饲料(商品名CRF-1粉末、Oriental酵母工业株式会社)及水,做一周的预备饲育。然后,以10只为1组,分为摄取碳水化合物中的66.7%为蔗糖的饲料(比较例的饲料)的组、摄取碳水化合物中的66.7%为巴拉金糖的饲料(实施例的饲料1)的组、以及摄取碳水化合物中的30.0%为巴拉金糖、36.7%为蔗糖的饲料(实施例的饲料2)组,使鼠自由摄取各饲料及水,饲育8周。饲料的详细组成如表1所示。饲育条件为温度22±3℃,湿度(相对湿度)50±20%,换气次数为13至17次/小时,照明时间为8:00至20:00(12小时亮,12小时暗)。
(表1)
  比较例的饲料   实施例的饲料1   实施例的饲料2
  玉米淀粉蔗糖(颗粒状糖)巴拉金糖纤维素大豆油矿物质(AlN-93mineral mix)维生素(AlN-93vitamine mix)左旋胱氨酸重酒石酸胆碱酪蛋白   14.9540.000.005.0015.003.501.000.300.2520.00   14.950.0040.005.0015.003.501.000.300.2520.00   14.9522.0018.005.0015.003.501.000.300.2520.00
饲育结束后,在醚类轻麻醉下开腹,由后大静脉放血致死,拍摄了可显示各组中有代表性的腹腔内的体脂肪蓄积状态的数字照片。之后,摘出全部实验鼠的肾脏周围脂肪(包含后腹膜脂肪)及副睪丸周围脂肪0 ,分出左右,测定其湿重,同时也摘出并测定肠间膜的湿重。这3种脂肪组织是有代表性的内脏脂肪。所得数据的统计处理是先进行等分散性的检测,在等分散的情况下,进一步做对应的t-检验。
各组体重的变化如图7所示。摄取实施例的饲料的鼠体重,与摄取比较例的饲料的小鼠体重相比较,显示为有意义的低值。另外,比较饲育结束后所测定的脂肪组织的重量时,如图8所示,就肾脏周围脂肪及副睪丸周围脂肪而言,与摄取比较例的饲料时相比较,摄取实施例的饲料组显示为较低的值。在比较作为内脏脂肪总重量的肾脏周围脂肪、副睪丸周围脂肪及肠间膜的重量总和的值时,如图9所示,与摄取比较例的饲料时相比较,摄取实施例的饲料组显示为有意义的低值。
以上结果显示,与饲料中添加作为碳水化合物的蔗糖相比,添加巴拉金糖可抑制持续地摄取该饲料的小鼠的体重增加及体脂肪的蓄积。
另外,摄取饲料中添加40%的巴拉金糖的实施例的饲料1时,同摄取饲料中添加22%的蔗糖及18%的巴拉金糖的实施例的饲料2时的体重增加的变化及体脂肪蓄积状态大致相同;因为摄取实施例的饲料2时显示为稍低值,可以认为即使含有巴拉金糖及蔗糖两种饲料,仍有与单独使用巴拉金糖时同样地抑制体重增加及抑制体脂肪蓄积的效果。因为实施例的饲料2中的蔗糖添加量比巴拉金糖添加量多,由此表明饲料中所含的巴拉金糖具有抑制由于摄取蔗糖所致的体脂肪蓄积的效果。
由本实施例的结果,可以说碳水化合物中巴拉金糖的占有比率在20%以上时,能够起到抑制体脂肪蓄积的效果。另外,关于巴拉金糖抑制体脂肪蓄积的最小有效摄取量,换算成每体重60kg的人类摄取量,则推测应在10g以上。
(实施例4)
<含有巴拉金糖及蔗糖的棒状包装糖>
混合相同重量的巴拉金糖及蔗糖,使每1只包装里分别包含3.5g的巴拉金糖及3.5g的蔗糖,将其充填于棒状包装。所得的棒状包装糖为包含巴拉金糖和蔗糖的可抑制血糖值的食用材料。
(实施例5)
<含有巴拉金糖和异构化糖的甜味糖浆(gum syrup)>
如以下表2所示的组成,配制含有巴拉金糖及异构化糖的甜味糖浆。制造方法是将巴拉金糖与阿拉伯树胶加在一起,粉末状混合,然后加入异构化糖及水,煮沸混合。调整上述溶液的糖度到30。
(表2)
  成分   g
  结晶巴拉金糖(商品名结晶巴拉金糖-IC,新三井制糖株式会社制)   27.0
  异构化糖(果糖葡萄糖液糖)(商品名EP-O,三荣糖化株式会社制,75%)   48.0
  阿拉伯树胶   4.0
  水   200.0
(实施例6)
<含有巴拉金糖和蔗糖的糖锭>
以下表3所示的组成,配制了含有巴拉金糖和蔗糖的糖锭。制造方法为对下述所示组成的混合粉末,施以300kg/cm3的打锭压力,即可成型为直径为18mm、厚度为5mm及重量为1.5g的糖锭。
(表3)
  成分   组成比(重量)
  粉碎巴拉金糖(将结晶巴拉金糖(商品名结晶巴拉金糖-IC,新三井制糖株式会社制)用喷雾粉碎机粉碎后形成的)   27.5
  砂糖粉糖   27.5
  柠檬酸   1
  糖酯   1
  阿斯巴特(アスバルテ一ム)   0.05
  维生素P   0.0002
  水   0.6
  柠檬汁   适量
(实施例7)
<含有巴拉金糖和蔗糖的粉末饮料>
以如下表4所示组成,依照常法,使用万能混合搅拌机,配制含有巴拉金糖和蔗糖的粉末饮料。
(表4)
  成分   组成比(重量)
  结晶巴拉金糖(商品名结晶巴拉金糖-IC,新三井制糖株式会社制)   42.35
  砂糖(颗粒状糖)   42.35
  果汁粉   10
  柠檬酸酐   3
  柠檬酸钠   0.4
  左旋抗坏血酸   0.5
  抗坏血酸钠   0.3
  核黄素(含量10重量%)   0.1
(实施例8)
<含有巴拉金糖和蔗糖的清凉饮料水>
以下述表5所示的组成,配制含有巴拉金糖和蔗糖的清凉饮料水。制造方法是将以下的原料用250ml的热水溶解后,将其充填于饮料罐(250ml装)中。
(表5)
  成分   9/缶
  结晶巴拉金糖(商品名结晶巴拉金糖-IC,新三井制糖株式会社制)   4
  砂糖(颗粒状糖)   4
  柠檬酸   0.15
  维生素C   0.03
  氯化钠   0.05
  氯化钾   0.04
  氯化钙   0.012
  碳酸镁   0.002
  谷氨酸钠   0.006
  甜菊(ステビア)   0.01
  维生素P   0.0004
  香料   适量
(实施例9)
<含有巴拉金糖、砂糖及淀粉的海绵蛋糕>
以下表6所示的组成,调制含有巴拉金糖、砂糖及淀粉的发泡蛋糕。将结晶巴拉金糖、蔗糖(颗粒状糖(グラニユ糖))及黄原胶粉体混合成A。另外,将小麦粉及发酵粉混合为B。在A中,放入牛奶及Ryoto EsterSP后充分混合。于其中放入蛋,充分混合至均匀,然后将蛋液隔水加热至25℃左右。用万能搅拌机将其打出发泡,一直打到不能再打出发泡的状态。这时,不混练地轻轻地混合B,然后放入发泡蛋糕模型,在160℃的烤箱中,烤40分钟。本实施例的组成包含70g的巴拉金糖、30g的蔗糖及约90g的淀粉。
(表6)
  成分   g
  蛋   200
  巴拉金糖粉糖(商品名粉末巴拉金糖-ICP,新三井制糖株式会社制)   70
  砂糖(颗粒状糖)   30
  小麦粉   120
  牛奶   41
  黄原胶   0.6
  发泡剂(商品名Ryoto Ester SP,三菱化学食品株式会社制)   9.2
  发酵粉   3
(实施例10)
<含有巴拉金糖和异构化糖的清凉饮料>
用以下表7所示组成配制含有巴拉金糖和异构化糖的清凉饮料。制造方法是将以下的原料用250ml的热水溶解后,将其充填于饮料罐(250ml装)中。
(表7)
  成分   g/罐
  结晶巴拉金糖(商品名结晶巴拉金糖-IC,新三井制糖株式会社制)   4
  异构化糖   5.33
  柠檬酸   0.15
  维生素C   0.03
  氯化钠   0.05
  氯化钾   0.04
  氯化钙   0.012
  碳酸镁   0.002
  谷氨酸钠   0.006
  甜菊   0.01
  维生素P   0.0004
  香料   适量
(实施例11)
<含有巴拉金糖和淀粉的玛德莲小蛋糕(Madeleine)>
以下表8所示的组成,调制含有巴拉金糖和淀粉的玛德莲小蛋糕。将小麦粉及发酵粉混合后过筛。将奶油隔水加热,预先溶化。于大碗中放入蛋、颗粒状糖、盐、柠檬皮及柠檬精隔水加热。边加热,边放入巴拉金糖,并用发泡器充分搅拌。于其中,先加入过筛后的小麦粉,充分混合,然后加入溶解的奶油混合。分别装入铝杯中,用160℃的烤箱,烤至着色,约要10分钟。依据本实施例所得的玛德莲小蛋糕是含有60g的巴拉金糖和约37g的淀粉。
(表8)
  成分   g
  小麦粉(低筋粉)   50
  发酵粉   1
  奶油   40
  蛋   60
  结晶巴拉金糖(商品名结晶巴拉金糖-IC,新三井制糖株式会社制)   60
  食盐   0.2
  磨碎的柠檬皮   适量
  柠檬精   适量
(实施例12)
<含有巴拉金糖、蔗糖及小麦粉的蛋糕预拌粉>
以下表9所示的组成调制蛋糕预拌粉。预先混合起酥油(shortening)以外的材料,于其中混合溶解的起酥油后,进行过筛。
(表9)
  成分   组成比(重量)
  小麦粉(低筋粉)   33.0
  巴拉金糖粉糖(商品名粉末巴拉金糖-ICP,新三井制糖株式会社制)   25.0
  颗粒状糖   9.6
  小苏打   0.6
  焦磷酸钠   1.0
  起酥油   25.0
  脱脂奶粉   5.0
  香料   0.2
  乳化剂(商品名Ryoto-sugar-ester S-1170,三菱化学食品株式会社制)   0.1
  食盐   0.5
(实施例13)
<含有巴拉金糖和小麦粉的热饼预拌粉>
粉体混合下表10所示的组成物,调制热饼预拌粉。预先混合起酥油以外的材料,于其中添加、混合溶解的起酥油后,进行过筛。
(表10)
  成分   组成比(重量)
  小麦粉(低筋粉)   63.0
  粉末巴拉金糖(商品名粉末巴拉金糖-ICP,新三井制糖株式会社制)   23.0
  发酵粉   3.5
  脱脂奶粉   6.0
  香料   0.2
  食盐   0.1
  乳化剂(商品名Ryoto-sugar-ester S-1170,三菱化学食品株式会社制)   0.1
  黄原胶   0.1
  起酥油   4.0
证实了蔗糖和巴拉金糖共存时,同仅有巴拉金糖时相比,难以着色。
将5g的碳水化合物和1g的谷氨酸溶解于蒸馏水中,调制出总重量为50g的试样。分别调制3种为仅用蔗糖作为碳水化合物的试样、仅用巴拉金糖的试样及含有2.5g蔗糖和2.5g巴拉金糖的试样。将这些试样放入容积为100ml的附盖的管形瓶,以100℃加热50分钟。加热后冷却,测定在420nm波长下的吸光度。其结果是,仅用巴拉金糖作为碳水化合物的试样的吸光度为0.004,仅用蔗糖作为碳水化合物的试样的吸光度为0.0015,但各含半量的巴拉金糖及蔗糖的试样的吸光度为0.002,比仅使用巴拉金糖时,其着色受到了抑制。这里巴拉金糖的吸光度是在目测下着褐色的可以确认的值。
另外,调制同样的3种试样,施以与罐头等蒸馏杀菌条件相同程度的在121℃下、20分钟的高压釜处理,并测定其在420nm波长下的吸光度。其结果是,仅用巴拉金糖作为碳水化合物的试样的吸光度为0.322,仅用蔗糖作为碳水化合物的试样的吸光度为0.020,但各含半量的巴拉金糖和蔗糖的试样的吸光度为0.069,比仅使用巴拉金糖时,其着色明显地受到抑制。用目测观察,全部的试样都着褐色,但仅用巴拉金糖作为碳水化合物的试样明显为深色,与此相比,仅含蔗糖的试样和含蔗糖及巴拉金糖两种糖的试样明显为浅褐色。
由上述显示,将巴拉金糖和蔗糖合用于加工食品时,与单独使用巴拉金糖时相比,不仅可抑制由于蔗糖所致的血糖值的上升,也可抑制由于巴拉金糖被加热后所致的着色现象。
(试验例2)
<并用巴拉金糖和蔗糖时的晶析抑制>
蔗糖与巴拉金糖共存时,同仅有巴拉金糖时相比得出难以析出结晶的实验结果。
将含有50重量%的蔗糖溶液、50重量%的巴拉金糖溶液、及分别含有各25重量%的蔗糖和巴拉金糖溶液,分别调制成100ml,然后放入附盖的螺旋管形瓶。在50℃下溶解至结晶完全消失。将这些管形瓶,放入设定为5℃的冷藏库,然后观察结晶的析出。
保存2天后,仅含巴拉金糖的溶液开始析出结晶,到第6日测定析出的结晶量。其结果为析出了10.77g的巴拉金糖。另外,仅含蔗糖的溶液与含蔗糖和巴拉金糖两者的溶液,在这期间未观察到有结晶的析出。
由上述表明,即使是在单用巴拉金糖的易于析晶的浓度下,如果并用蔗糖则可抑制其结晶的析出。
产业上的应用性
在与1种以上的蔗糖、葡萄糖及异构化糖等α-1,6糖苷键占结构糖之间总体结合键的比率在0%以上且不足50%的碳水化合物,同时或其前后摄取巴拉金糖时,可以抑制由于上述碳水化合物所致的血糖值的上升。另外,把巴拉金糖与非还原糖的其它碳水化合物组合使用于原料中时,可以减少着色的原因,使食品难于着色,另外,在与溶解性佳的其它碳水化合物组合时,也可使结晶析出变难。
另外,与蔗糖及异构化糖等甜味剂组合使用时,可减轻蔗糖、葡萄糖及异构化糖所具有的甜味,制造出清爽的低甜味食品。
其次,将巴拉金糖与其它碳水化合物同时或其前后摄取,或是通过摄取在原料中含有巴拉金糖和其它碳水化合物的食品,巴拉金糖发挥抑制血糖值上升的效果,亦可发现其抑制胰岛素的分泌、最终抑制体脂肪蓄积的效果。另外,本发明不仅适用于人类,亦可适用于非人动物(尤其是哺乳类动物)。

Claims (22)

1.巴拉金糖在制备对由摄取α-1,6糖苷键占结构糖之间总体结合键的比率为0%以上且不足50%的碳水化合物所致的血糖值上升进行抑制的血糖值上升抑制剂中的应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应用,其中所述血糖值上升抑制剂应用于食用材料。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应用,其中以上述巴拉金糖的重量为A、以上述食用材料中的碳水化合物的总重量为B时,B中A所占的比率在10%以上,而且每60kg摄取个体体重所对应的巴拉金糖的摄取量为5g以上。
4.巴拉金糖在制备对由摄取从蔗糖、小麦粉、淀粉、糊精及异构化糖中选出的至少一种食品原料所致的血糖值上升进行抑制的血糖值上升抑制剂中的应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应用,其中所述血糖值上升抑制剂应用于食用材料。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应用,其中所述食用材料用作甜味剂,所述食品原料为选自蔗糖和异构化糖中的至少一种食品原料。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应用,其中所述食用材料用作预混物材料,所述食品原料为选自蔗糖、小麦粉、淀粉及糊精中的至少1种食品原料。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应用,其中所述食用材料用作粉末饮料,所述食品原料为蔗糖。
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应用,其中以上述巴拉金糖的重量为A、以上述食用材料中的碳水化合物的总重量为B时,B中A所占的比率在10%以上,而且每60kg摄取个体体重所对应的巴拉金糖的摄取量为5g以上。
10.巴拉金糖在制备对由摄取餐所致的血糖值上升进行抑制的血糖值上升抑制剂中的应用。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应用,其中所述血糖值上升抑制剂应用于食用材料。
12.巴拉金糖在制备对由摄取α-1,6糖苷键占结构糖之间总体结合键的比率为0%以上且不足50%的碳水化合物所致的血糖值及胰岛素分泌量的上升所引起的体脂肪蓄积进行抑制的体脂肪蓄积抑制剂中的应用。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应用,其中所述体脂肪蓄积抑制剂应用于食用材料。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应用,其中把所述巴拉金糖的重量作为A、把所述食用材料中的碳水化合物的总重量作为B时,B中A所占有的比率为20%以上,并且每60kg摄取个体体重所对应的巴拉金糖的摄取量为10g以上。
15.巴拉金糖在制备对由摄取从蔗糖、小麦粉、淀粉、糊精及异构化糖中选出的至少一种食品原料所致的血糖值及胰岛素分泌量的上升所引起的体脂肪蓄积进行抑制的体脂肪蓄积抑制剂中的应用。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应用,其中所述体脂肪蓄积进行抑制应用于食用材料。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应用,其中所述食用材料用作甜味剂,所述食品原料为选自蔗糖和异构化糖中的至少一种食品原料。
18.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应用,其中所述食用材料用作预混物材料,所述食品原料为选自蔗糖、小麦粉、淀粉及糊精中的至少1种食品原料。
19.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应用,其中所述食用材料用作粉末饮料,所述食品原料为蔗糖。
20.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应用,其中把所述巴拉金糖的重量作为A、把所述食用材料中的碳水化合物的总重量作为B时,B中A所占有的比率为20%以上,并且每60kg摄取个体体重所对应的巴拉金糖的摄取量为10g以上。
21.巴拉金糖在制备对由摄取餐所致的血糖值及胰岛素分泌量的上升所引起的体脂肪蓄积进行抑制的体脂肪蓄积抑制剂中的应用。
22.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应用,其中所述体脂肪蓄积抑制剂应用于食用材料。
CNB2003801034753A 2002-11-18 2003-11-18 血糖值上升抑制剂、体脂肪蓄积抑制剂以及食用材料 Expired - Lifetime CN100448374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334032/2002 2002-11-18
JP2002334032 2002-11-18
JP096395/2003 2003-03-31
JP386594/2003 2003-11-17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711034A CN1711034A (zh) 2005-12-21
CN100448374C true CN100448374C (zh) 2009-01-07

Family

ID=3570717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2003801034753A Expired - Lifetime CN100448374C (zh) 2002-11-18 2003-11-18 血糖值上升抑制剂、体脂肪蓄积抑制剂以及食用材料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0448374C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068259A (zh) * 2010-07-14 2013-04-24 甜糖(曼海姆/奥克森富特)股份公司 异麦芽酮糖用于增强精神表现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927663B2 (ja) 2011-10-21 2016-06-01 松谷化学工業株式会社 血糖値の上昇が緩やかな糖質組成物及び飲食品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556429A (en) * 1980-10-23 1985-12-03 Mitsui Sugar Co., Ltd. Low-cariogenic sweetners
CN1553805A (zh) * 2001-09-07 2004-12-08 ͬ�Ϳ�ҵ��ʽ���� 控制血糖水平的营养组合物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556429A (en) * 1980-10-23 1985-12-03 Mitsui Sugar Co., Ltd. Low-cariogenic sweetners
CN1553805A (zh) * 2001-09-07 2004-12-08 ͬ�Ϳ�ҵ��ʽ���� 控制血糖水平的营养组合物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068259A (zh) * 2010-07-14 2013-04-24 甜糖(曼海姆/奥克森富特)股份公司 异麦芽酮糖用于增强精神表现
CN103068259B (zh) * 2010-07-14 2015-05-20 甜糖(曼海姆/奥克森富特)股份公司 异麦芽酮糖用于增强精神表现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711034A (zh) 2005-12-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017745B2 (en) Method of using isomaltulose to suppress body fat accumulation
JP4726877B2 (ja) メレンゲおよびそれを含有する食品
EP2156751B1 (en) Novel sweetener having sugar-like taste and production method and use of the same
TWI324506B (zh)
JP5442243B2 (ja) 腎障害抑制剤
JP4680974B2 (ja) 起泡安定剤
TW202132571A (zh) 含有環狀四糖的糖組成物、其用途及製造方法
JP2009215408A (ja) α−グルコシダーゼ阻害剤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4851902B2 (ja) 体脂肪蓄積抑制剤
CN100448374C (zh) 血糖值上升抑制剂、体脂肪蓄积抑制剂以及食用材料
CN100431553C (zh) 改善咽下障碍用组合物
JP2005013227A (ja) 加工品の品質保持方法
US8187624B1 (en) Compositions for taking dietary fibers
JP2020080669A (ja) ベーカリー食品の製造方法
WO2017047706A1 (ja) 血糖値上昇抑制剤及びこれを含んでなる経口組成物
JP5832142B2 (ja) インベルターゼ活性抑制剤とその用途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90107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